時間:2024-03-04 14:48:12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品質的培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幼兒教育 道德品質 情感教育
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其中包括情感品質和道德品質。情感品質是道德品質的基礎,道德品質是情感品質的升華。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培養,就是要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從而激發其道德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激發道德情感是前提
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幼兒教師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質,才能創造良好的環境,并對幼兒施加良好的教育影響。也就是說,教師的道德情感與幼兒道德情感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因為幼兒好模仿,好奇心強,分辨能力差,處在個性品質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必須有穩定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我曾和一位年輕愛美的女教師帶大班,她很講究穿,每天換衣服。她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向我炫耀裙子是美國貨,皮鞋是日本帶來的,化妝品是法國的……我也說:“確實不錯?!币膊⒉辉谝馑暮蠊?。時隔不久,在一次以《我長大了以后》為主題的班會上,竟有孩子說:“我長大要去美國,美國的衣服漂亮?!庇械恼f:“我長大要出國到日本掙錢買衣服,一天換十次,比X老師要好多了……”聽完孩子們的話,我深感內疚,這難道不是教師道德情感的偏差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嗎?事實證明,教師自身必須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成為孩子的偶像,才能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才能促進幼兒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教師的愛心是源泉
教師的“愛心”不僅是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源泉,是培養幼兒良好道德情感的乳汁,還是變幼兒消極道德情感為積極道德品質的催化劑。一句話,“愛”是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動力。在工作中,我體會到老師的愛能使孩子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轉化成他們接受教育的內在力量。尤其對那些“病苗”,老師更應該傾注全部的愛,用自己的心溫暖他們的心。
吳昊父母離異,各自到外地謀生,他與奶奶相依為命。由于缺乏正常的母愛和父愛,其道德情感發生了異常,他孤獨、散漫、不愛講話,當他看到別人的媽媽來接孩子時,他就歪著頭小嘴直嘟囔:“討厭,真討厭!”我問他為什么?他不理我,還向我翻白眼,后來我和他約定做好朋友,我親近他、關心他、照顧他,不久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再次問他為什么說討厭時,他抱住我哭了,哭得很傷心,他說:“我看見別的小朋友媽媽來接時我生氣,所以說‘討厭’,我媽媽為什么不來接我呢?”聽了他的話,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對他說:“我當你媽媽好嗎?”他緊緊地抱住我直喊媽媽。這對他來講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也是情感上的滿足,這種情感是道德品質的萌發和基礎。教師的道德情感直接影響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如果對吳昊無緣無故罵別人“討厭”不加分析地斥責或置之不理,或是反感他,那么會導致他產生不健康的道德情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后果不堪設想。
三、家長的密切配合是催化劑
家長的道德情感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如果父母具有熱情、關心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感,孩子在耳濡目染就會有熱情積極向上的情感。
班里淼淼第一周沒貼上小星星,她的眼里淚汪汪的,可嘴里卻憤憤地說:“不要臭星星,讓我爸爸給我做一顆?!笨吹剿臉幼?,我又氣又好笑,在對她進行教育后請家長密切配合。
可是第二周,她仍沒評上星星,原因是和同桌的小朋友搶椅子而發生爭執,家長再次配合進行了教育,在回家的路上,淼淼低頭不語,淚水直流,家長對她說:你的優點挺多,學習好,愛畫畫兒、愛勞動,但是和小朋友卻總是不能友好相處……
在家長的配合教育下,淼淼發生了變化,不斷改正缺點,一次,值日生忘了給同桌的小朋友發勺子,她立即把自己的勺子讓給了同桌的小朋友,在游戲時她把新球讓給了別人,吃午點時她把大蘋果留給別人,她終于得到了小星星。她高興極了,家長對她的進步感到極大的欣慰。
四、節日的依托是平臺
不少幼兒家長在與我接觸時反應,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難管了,自己根本就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太不知道心疼父母,不知道和人共同分享玩具、食物,不講道理,太任性、霸道。做家長的都不知道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聽了太多這樣的事情,不由得人不思考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關鍵在于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關注的更多的是孩子的身體、營養、學習,缺乏對幼兒的道德品質的培養,這才出現了諸多令家長頭疼的事。
俗話說: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無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成棟梁之材。所以育兒先育德,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從幼兒抓起,勢在必行。
2幼兒道德品質培養的途徑探究
2.1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感化幼兒。 環境對幼兒的情緒、個性、情感、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們注意創設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精神環境。
(1)我們教師自身首先加強師德修養,爭做文明教職工。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莊大方、樸素整潔、語言文雅、和氣規范,在帶班期間保持良好的情緒、教態,教師之間形成一個寬松、和諧、友愛的精神環境,從而為幼兒樹立模仿與學習的楷模。使幼兒在心理上具有溫暖和安全感、從而能親其師、信其道。
*2)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民主氛圍。尊重孩子,對于培養他們的自尊心,發展他們的智力和養成優良的品質,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平時應把幼兒作為一個大人來看待,虛心傾聽他們的意見,認真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并要注意態度溫和,說話文明,即使批評幼兒也要講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們受到尊重,這樣,他們就會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氣氛中受到熏陶,向著好的方面發展。
2.2采取多種形式,寓德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思想品德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動力,它的教育內容應融于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我們善于抓住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的每一個契機,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單渠道變為多渠道。
(1)明辨是非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首先讓幼兒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時要讓幼兒懂得這樣做的好處,對于幼兒的積極表現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而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要及時地批評糾正。通過這樣的正負強化,幼兒就會逐漸形成是非標準。在這個明辨是非的過程中,可以用多種活動有趣的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引起幼兒的積極思考,如聽故事,參于情境表演,念兒歌,做游戲等方法,使他們身臨其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2)從抓常規教育入手,培養幼兒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從抓常規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我們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規,促使幼兒從實際出發,堅持一慣性,形成獨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質。在生活活動中滲透德育側重于培養幼兒獨立自主性、自信心、勞動觀點及態度、勤儉節約、合作謙讓、輪流分享等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飯、洗臉、穿衣、疊被子……,平時我們要求幼兒做到說話輕輕、走路輕輕,玩玩具時輕輕拿、輕輕放;加點或者午餐時要求做到碗里(盤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
2.3通過各科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1)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必須從知識、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慮,抓住各科特點,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進行有機滲透。為了使教師在教每門學科時都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每周要有德育重點,并加以落實,在教學目的欄目中要加上德育目的內容,并有效果檢查。
(2)習慣培養貴在堅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孩子樂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開始做得挺好,時間一長孩子覺得不新鮮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堅持下去了。這時就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用游戲方式來吸引孩子,重新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他人情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師還根據教育目標,創設各種動態的活動區,我們在普遍開展各項游戲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地開展區角活動,這樣持之以恒、一貫要求、反復強化,取得了較明顯的教育效果,最終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2.4家園配合,協調一致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如辦家長學校、開家長會、進行家訪、向家長開放半日活動和公布每周教育教學內容等,向家長們講明在重視智力開發的同時注意幼兒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選擇地介紹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識,從而使得大部分家長能主動地與教師相互配合、互相探討教育方法,充分發揮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優勢,使品德教育真正獲得成效。
3幼兒道德品質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3.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想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我們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幼兒在具體的行為中,逐漸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比如,有的孩子幫助別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戲時玩具或頭飾主動讓給別人,孩子偶爾說出有禮貌的話語時,教師和父母要善于抓住這些事例進行隨機表揚鼓勵好的典型,對于那些搶別人東西、打架、罵人的孩子隨時進行用建議的方式引導、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引導幼兒養成辨別是非的好習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凈化孩子的心靈。通過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親眼目睹、親耳所聽,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
3.2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家庭教育是幼兒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俗話說:孩子的行為表現的是父母行為的一面鏡子。著名文學家老舍曾包含深情地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過起碼有百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時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對幼兒的做法做出正確的評價。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應該做、什么是不應該做,為孩子指明方向。在我班的親子活動中,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去認識一些名勝景點,使幼兒認識家鄉,激發幼兒從小愛家鄉的情感。因此,家庭環境是幼兒德育教育的基礎教育,也是最關鍵的教育。
3.3通過各種感官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孩子通過閱讀圖書、聽故事、看動畫片等輔助手段及時進行德育滲透教育,通過書中、故事中的人物行為來幫助他們分清道德標準去認識那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風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幫玲玲撿草帽,反映了樂于助人的典型,還有《好心的小魚》等故事,孩子通過讀、聽、看建立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為幼兒提供足夠的資料,培養幼兒的興趣,使孩子喜歡聽、讀、看故事、兒歌、圖片、動畫片等。同時要引導幼兒從中發現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因此,運用感官進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輔助手段,也是最直觀的德育教育。
3.4幼兒園環境創設是培養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認識的重要手段。李嵐清同志曾說過:“美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對個人的素質影響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币虼?,注重環境美是我們幼兒園環境布置的一個重要原則。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幼兒園通過環境的創設與美化、設計來創造適合兒童成長的教育環境、利用環境與兒童相互關系,來誘發和調整改變兒童的行為。如:布置“家鄉真美呀”、“我愛我的幼兒園”、國內、國際發生的重大事實、事件等激發幼兒的愛祖國、愛家鄉情感,在走廊墻圍上布置一些有關道德行為教育的圖片,在班內開創值日生角區,讓孩子輪流充當值日生等,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利用環境創設來進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的教育,使孩子們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
3.5德育教育滲透于各領域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利用各教學領域教學和游戲進行德育教育。如:社會活動中鼓勵幼兒與自然界中的弱小生靈交往,心靈上引起共鳴,產生了要呵護他們的想法。在照顧小花小草、喂養小動物的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了付出愛的快樂情緒。因此當生活中的弱小者如托班的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幫助的同伴交往時,幼兒就會自然流露出“愛心”,并付之于行動——去幫助他人,為他人服務,當幼兒學會了正確的關心行動以后,要及時的進行順勢強化鞏固。如點名或發小禮物、獎品等對有點滴良好行為的幼兒及時表揚,使幼兒逐步形成主動關心別人的良好品質。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把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納入各教學領域中進行,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興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特殊性;教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1-0096-03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簡介:李弘國(1967-),男,吉林龍井市人,講師,法學碩士,從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道德修養課屬于“修身課”?!靶奚碚n”的根本屬性決定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具備 區別于其他教育學科課程教學過程的特殊性。正確地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的特殊性 ,不僅是教師有效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而且對教師正確引導教學對象,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接受知識、信息的特殊過 程”
“所有的教學過程均是以教學對象的一定接受心理為基礎而展開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養課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教學對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較復雜而微妙的。這是因為,學生在思 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接受教師所給的有目的性教學內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會的諸多影 響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這些自我意識雖然是以尚不成熟的觀念形態存在著,但是 ,它具有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斷進行“過濾”的“特殊技能”。換句話說,“它并不愿意全 盤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有的認定,有的厭惡,有的刪除,甚至有的進行補充和修正?!奔?如,教師以“肩負使命、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主題給學生講一堂課,這時,在學生主體 的接受心理中一般會形成“贊成”與“否定”兩種不同的接受狀態。抱有“贊成心理”狀態 的學生主體,一般有下列兩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在接受學校教育、接受上述教育內容之 前 ,通過其他途徑初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的學生群體;另一種類型是,雖然還沒有認識到學 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偶像心理”作用,促使他認定教師的教育是正確的,并且愿意全 盤接受教師教育的學生群體。懷有“否定心理”狀態的學生主體,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 一類是,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已接受了“學習是為了自己對父母報恩”等內容的片面教育的 學生群體;另一類型是干脆接受“知識無用”論的否定性教育的學生群體。陳秉公教授把這 樣的思想道德修養課課堂形象地比喻為“一首教育詩”。他認為,這首教育詩的上闕由一個 教師來做,下闕是由多個不同的學生來做。完美的思想道德修養課教育詩,要求上闕做得好 ,下闕合得好。如果只上闕做得好,下闕合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詩。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意識的“過濾”作用,不僅有區別地接受知識 和信息,而且還不斷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識,即在教師有目的性的知識傳授和影響下,在學 生的自我意識形態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現實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斷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對照“現實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假設教師以“堅持艱苦奮斗,反對驕 奢逸”為主題給學生講授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我意識中會浮 現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對照自己,反省自己,會找出自己的很多 不足點。如果這時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間的差距越大,對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的沖擊力 就越大,那么“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過程就越快。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所產生的學生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反省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 課教學過程內在的基礎和目的,而教師的傳授活動是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條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的上述特征,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會產生極大影響,即它促使教師牢 固樹立“學生學習主體觀”,對正確地引導教學過程的流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思想道 德修養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必須把學生的學 習當成把外部知識和信息主動納入學生知識結構的過程,當成學生的積極體驗過程和個性發 展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必要條件,其作用必須通過誘導、啟發、輔導等形式,才能轉 化成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適宜條件,才能促進學生內部矛盾正確地、有效地轉化。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隱含的這些特性,明確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因為,即使教師 的知識傳授搞得再好,如果沒有很好地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意識的變化,也就無法達到預期 的教學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不斷培養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過程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意識活動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要 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和變化,必須要充分發揮直接影響意識活動的“理性”和“非理性 ”兩個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起著培養意識主體的科學認知、邏輯思維等作用;“非理 性因素”則起著培養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
一般來說,所有的教育學科教學都在談論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問題”(即科學認知或邏 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和“情感問題”(即培養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問題)。事實上 “認知問題”和“情感問題”,是在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中已被自然融合,是相輔相成的兩 個側面,“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某一個側面,而省略另一個側面完全取決于不同 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屬性”。例如,《數學》、《外語》等純技能性學科,往往特別強調“認 知問題”,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接受知識的狀況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卻不去談論 或很少談論“情感問題”。相反,像一般的政治理論、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課等富有社 會性內容的學科的教學,必然要多多談論“情感問題”。但是,從教學目的角度來考察,這 些課程的“情感問題”談論畢竟只是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的重要的補充而已, 決不是主要的教學目的。筆者認為,這些課程的主要的教學目的始終是而且應當是培養學生 主體的“科學認知”能力。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過程具有區別于上述學科教學過程的十分鮮明的特點。在思想道德修 養課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充分發揮“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確解決“認知問題”,同時也 需要充分發揮“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恰當解決“情感問題”。品德教育的研究結果和教學 經驗證明,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知覺等因素在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看 重。實際上,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包含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內的復雜的個性成長和發展過程。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解決“認知問題”和解決“情 感問題”具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即解決“認知問題”是要解決“情感問題”的手段,而解決 “情感問題”是解決“認知問題”必然要達到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存在的“認知問題”和“情感問題”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如一地把知識與理論的開啟與對意志、信 念的培養緊密地統一起來。在這里需要再三強調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除必須重視知識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還要注意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因為學生主體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師所傳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時也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影響直 接形成。從品德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在學生主體意識活動的“直覺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現 象。這時,在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不單單是一個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形象,而是已經提升 為能夠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不但要努力掌握豐富的理論知 識,而且還要具備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淵博的理論知識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導、教育學生,使他們達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不斷形成價值觀的特殊過程
一般地說,“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能 力的過程”。所謂的“是非判斷”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什么是違背 客觀實際的謬誤,從而形成科學的認識,以解決認識主體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認知關系。所謂 的“價值判斷”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價值的東西,什么是具有否定價值的東 西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解決價值主體與客觀事物之間的價值關系。
培養“是非判斷”能力不僅是培養“價值判斷”能力的基礎,而且是在任何學科教學過 程中,必須要首先解決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但是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是非判斷”問題 和“價值判斷”問題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顯現出各不相同的特點。一般的知識技能 學科經常把教學重點放在解決“是非判斷”問題上,并且解決“是非判斷”問題的過程直接 表現為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過程。譬如,假設數學教師給學生說明1/2=0.5的問題, 這時,學生在教師的講解和教導下,很快認識到1/2=0.5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真理,同 時認定這些運算方法和規則很有價值。到了這個程度,教師就沒有必要再花費更大的精力去 引導學生進行另外的特別的“價值判斷”,因為學生主體通過科學認識過程,已經判斷出這 種科學知識很有價值。當然,除了思想道德修養課以外,其他富有社會性內容的學科,“價 值判斷”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比上述技能學科可能略微大一些,但是,與在思想道德修養課 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價值判斷”教學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其鮮明的差 異點。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是非判斷”問題,而且還必須解決“價值 判斷”問題。假如說,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為人民服務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這一內容時 ,教師首先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為人民服務”的含義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說要解決 “是非判斷”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要有 說服力地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主動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從學生主體 的角度看,這一過程既是從“真理性認識”轉換為“價值性認識”的過程,又是對特定事物 或特定現象形成特定價值觀的復雜而又艱苦的過程。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過程既復雜又艱苦的根本原因 是“學生樹立價值觀念的過程不是單純依靠認識能力,而是與學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關” 。換句話來說,當人們認定某一種認識或行為符合自身特定的“需要”和“利益”時,就 會形成對其事物或現象的肯定的價值觀,反之就會產生否定的價值觀。更具體地說,假如有 位學生主體通過教學過程認定教師講的“誠實守信是一種美德”這句話很有道理,并準備接 受它。但是,后來這位學生主體通過現實生活的體驗得到“誠實守信卻會被傷害”的否定性 結論時,這位學生主體對教師在教學當中所講的內容會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這是因為學生 主體已經得出:教師在課堂中所講的內容對自己已毫無益處的否定性結論。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的上述特殊性,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藝術等諸多方面,提出了 相當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為了搞好教學,應該及時汲取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學科、邊緣學科的基本內容,以便及時調整、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強教 學工作的預見性。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一大特點就是“講理”,即必須通過講理論來(用邏輯 的力量來)說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應不斷地掌握和充實理論知識,但 “決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論,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統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 義價 值觀的理論知識,并且以出色的教學藝術和非凡的氣質,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及時解決他們 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利益矛盾問題”。
四、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社會
實踐形成比較穩定的道德品質的過程 社會實踐是認識的真正來源和基礎,人們只有通過實踐,作用于客觀事物,才能獲取對客 觀事物的正確信息,從而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認識。實踐又是檢驗認識的唯 一標準。認識是否正確,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檢驗其是否正確,除了實踐,沒有別的東西 能夠成為檢驗認識的標準。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也只能在社會活動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現出來,社會實踐是學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過程的基礎和歸宿。“在社會實 踐中,人并不是消極地適應環境,而是通過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不斷地改造環境。在長期的 社會實踐基礎上達到主客觀世界的統一,從而形成某種道德品質”。
學生主體在上面已提到的幾個教學環節可以形成對某種特定事物和現象的知識,即可以 能夠形成概念、判斷、甚至是價值判斷。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知識和價值判斷的形成 并不意味著學生主體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道德品質。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學生通過課堂教 學所學到的知識、判斷和道德品質之間還存在著“一定距離”。因為,道德品質并不是某種 知識和價值判斷的簡單的總和,也不是個人一時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現,而是個人根 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一系列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因 此,要考察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注重考慮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其一是實踐的“中介作用 ”,其二是“時間的磨煉作用”。實踐的“中介作用”是基礎、動力,時間的磨煉作用是形 成道德行為特性(是穩固還是脆弱的特性)的重要的前提條件。若沒有實踐的“中介作用”和 較長時間的磨煉過程,人的道德品質是不可能形成的。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按教師的要求 實現某一德育任務,只是一個具體德育過程的結束。德育過程并未就此完結,它總是通過 實踐活動與交往產生心理內部矛盾,再通過活動與交往產生新的心理內部矛盾,由低級到高 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平衡到相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即通過不斷教育和自我教育從 量變到質變的無窮的過程。
一般的教育學科的教學過程是在其事先確定的明確的教學目的的指導下,通過一個或者 幾個教學過程來實現的。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與一般教學過程不一樣,它是需要長 期的、反復的積累和發展的過程。可以肯定地說,對不少學生主體來講,要形成穩固的道德 品質,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要經過他們整個一生的努力與修煉過程。從這個角度來 考察,學生主體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 的有機的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課堂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續。
社會實踐對培養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 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和組織實施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的設計和組織可采 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設計的教學實踐和軍政訓練;不按照教學 大 綱要求設計,但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家務勞動、帶專業性的社會服務和其他社會 公益性的活動等,也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應避免單純追求表面形式 、走過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講究實效,使學生既從社會實踐中學到真正本領, 又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個方面特殊性,實質上是道德 品質的形成規律在教學過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學生主體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絕不是經 過簡簡單單的一兩次教學過程所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長期反復的課堂教學過程和實踐教學 過程才能得到實現。所以,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應該增強責任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注意把握和運用課程本身的內在規律,組織好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 學效果,努力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秉公.論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邏輯思路[J].高校德育科學,1996(3).
[2]學校德育工作全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3]王守實,等.高效德育學與教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
[4]李錚.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班主任對留守中學生要深入調查研究,打好“主動仗”
班級管理是對人的管理,對于留守中學生的管理也一樣,班主作要有主動性,提前調查研究,提前開展工作,才能胸有成竹,在留守中學生的教育中起到較好的效果。首先是向家長調查,不定期的進行電話溝通和當面談話,及時掌握學生在學校內外的生活和發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通過談話聊天,了解學生過去的發展經歷。其次是通過科任老師的反饋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習慣、學習狀態和各科學習成績等。及時追蹤和調查學生的歷史,建立“××班級信息冊”。班級信息冊可以包括以下內容:學生家庭住址、家長聯系電話和工作單位、學生成績單、違紀學生悔過書、校外租房學生租房信息、部分留守學生信息、單親或部分特殊學生信息等。要把留守學生和單親孩子、父母雙亡的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采取特殊的關照措施,既要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又要讓他們在充滿愛的溫暖的環境中健康地發展。
二、保持學校和家長溝通,爭取家長支持,贏得學生信任
保持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及時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監護人,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應該相互配合,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1. 學校和家長溝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學校召開家長會或者感恩會,邀請家長參與。在家長會或者感恩會上,讓一些家長進行演講,這樣能夠動員學生家庭和社會力量管理教育學生。在家長、校方和學生的三方面互動過程中,各方面能夠相互理解對方的難處,凝聚學校德育的“正能量”,有助力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2)班主任及時聯系家長。通過邀請家長來學校訪談的形式,更多的交流學生的學校發展情況,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對于學生的優點作出肯定和表揚,對于不足要指出。(3)電話溝通。由于工作原因,大多留守中學生父母遠在工作崗位所在地,電話溝通成了常見形式。電話溝通應該注意全面性,把可喜的方面告訴家長,同時也應該把學生不理想的方面也告訴家長。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否則將事與愿違。家長的支持可以轉化成學校德育和教育的正能量。
2. 家校聯系的過程中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很多家長工作性質各不相同,職業、思想、教育程度、家庭環境不同。面對家長,學校管理人員要有意識的對家長進行引導教育。鼓勵家長做一些對學生教育發展有益的事情,注意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家長和學生應該怎樣溝通交流,家長怎樣才能更好地發現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家庭怎樣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和人文環境,家長讓學生明白哪些人生道理、養成什么樣的生活習慣等。比如,教育家長明白怎樣才是“愛”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更多的生活費好一些,還是更多的探訪和過問好一些;究竟是縱容好一些還是嚴格有度好一些。很多家長疼愛孩子,往往更多關注物質生活條件,而忽視思想德教育和文明禮儀引導,更不用說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了。一些家長由于工作忙碌,很容易忽視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的關愛。學校教師應該告訴家長應該抽出一些時間來探訪學生,過問一下學生的成績,在生活的給一些指導。根據會寧縣教育經驗,一些中考和高考前的學生經常會懇求家長來學校看望自己,學生還面臨思念家鄉和家長的感情問題。甘肅省會寧縣在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方面已經形成了制度化特點。家校聯系的形式也各具特色,比如以班為單位在教室舉行座談會,以年級為單位召開學生發展反饋會,發學校為單位召開家長代表演講和優秀學生演講會,優秀學生和積極家長風采展示會展出學生成果經歷等。讓學生得到理解和心里上的安慰,讓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發展現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制定規章制度,明確定期進行家校聯系,提供一些滿足家長與學生、家長與老師、家長與班主作定期交流的條件。
三、常規化、制度化的留守中學生德育工作
1. 班主作和科任教師采取常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讓學生信任、理解和支持。對于一些成長發展過程中早就存在不良習氣的學生,爭取早發現、早轉化,采取激勵等方式,為“我”所用。對于一些有不良行為,并且已經違治安管理要求的學生,學校要結合家長、當地派出所共同教育,通過各種措施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形成教育的社會合力,促進學生的轉化,讓其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2. 配備女性年級主任、班主任或者女性生活指導老師,副年級主任、副班主任、生活指導老師與班主任在性別上不同,這樣教育管理中可能兼顧男學生和女學生。有效地處理和應對不同性別學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以及學生面臨的這一特殊階段性特征,應該做好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寧縣一些學校針對女生教育配備了女性教師作為專門輔導員。定期召開各年級女生會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輔導,可以有效地促進女生的健康發展。
一、明理法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識為基礎的。所謂明理法,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從而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生的心靈是純潔無瑕的,教師在思品教學過程中,著重點在于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康的心理。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禮”教育中,有位老師從《中華成語故事》的錄像帶中挑選《曾子殺豬》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而后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對《講信用》一課中對做人要“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不講誠信會有怎樣的后果。
可見,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通過明理方法進行教學,在提高小學生道德認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陶冶法
和諧、愉悅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創設優良的校風、設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學生的身心于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為了培養學生開朗的性情,陶冶他們的情操,小學教師在思品課教學中應該設法陶冶學生的心靈。一位教師在上課時,先組織學生看了一個小品,內容是某同學因一點小事而生氣,然后讓大家討論:生氣好不好?為什么?使大家認識到生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沒有好處,經常生氣不但容易得病,而且還會影響到與別人的關系,老師、家長、同學都不喜歡好生氣的人。在課堂教學之余,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常組織“班級之最”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等方面有進步的同學,就能得到一個相應的榮譽稱號,并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班級之最”光榮榜。這樣,就在班級營造起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師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與言行去感染學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
小學思品教學不能光限于書本和課堂教學,要讓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產生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思品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課堂灌輸教學,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景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有位教師在教學《敬禮,五星紅旗》一課時,由于該課的內容是講述20世紀80年代一批身處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尊敬國旗,維護國家榮譽的事。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讓同學們預習了該課,然后讓他們運用網絡、書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學生的收獲遠比老師想像的要多。他們在課堂上播放了家里錄制的奧運健兒領獎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訴說了沈陽五星河體育館世界杯預選賽中中國足球提前出線時全場紅旗翻滾和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慶的動人場面,甚至唱《歌唱祖國》和《紅旗飄飄》兩首歌曲,從而了解了國旗和國家的關系和五星紅旗對我們中國意義。
四、示范法
目前在社會上輕視勞動和勞動者的情況比較普遍,為了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勞動這一教學目的,老師在教學《勞動不分貴賤》這一課時,不要光從書本中講述,可以讓學生的思緒從課堂走向社會,探詢自己身邊的、被人們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勞動者的人和事,喚起學生對每一位勞動崗位上的人的尊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老師在討論中可啟發學生:小區里的老伯經常照顧雙職工父母的小孩,幫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崗的父母用勤勞的雙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個幸福的家庭。這樣會使更多的學生明白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勞動者。
五、鍛煉法
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學生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鍛煉法,就是針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從而增強集體觀念,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例如,結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學??山M織學生進行遠足活動,并且要求他們不帶零食,只帶開水。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艱苦樸素的精神,又促進了他們的互助、頑強、堅毅等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關鍵詞:體育教學;高中教育;學生;道德品質
根據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中具體目標:既要求學生增強體質,掌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高中教育階段,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作為一個十分關鍵的教學課程與發展目標,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機會和可能,如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等,持之以恒地發展學生的人格品質,塑造他們健全、完美的人格,進而提升學生整體的道德品質。
一、 教師需要及時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學素質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成長的心靈導師,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心靈導師的這一角色,并正確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已經成為現階段體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首要核心。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受教師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教師的師德品質對學生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學生總是喜歡模仿教師的行為,體育教師的活動能力強,與學生交往廣泛,是學生首先模仿的對象,所以體育教師更要為人師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在教給學生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注重培養其優良道德品質。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二、積極創設道德品質培養的教學情境
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學習活動,同時也是師生之間進行學習活動、情感交流、道德品質熏陶、學習興趣培養、能力等多方面的心理交流活動。道德品質只有在溫馨、愉悅、情感交融的教學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實現激勵學生團結向上的教學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學習交流,巧妙的運用教學評價,不斷構建師生之間的良好教學關系,在不斷加深與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感后,學生才會自主的參與到德育品質的培養活動中,甚至會在很大程度上轉變成為學生自身最為迫切需要的物質。除此之外,體育課堂還需要運用定期競賽的形式,不論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是全面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體育比賽這一教學方法總是最佳的,而將合作學習合理的融入至競賽的始終,也會更有效的促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因此,運動競爭不僅是技術、戰術、智力、身體素質的競爭,也是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的競爭。
三、充分發揮體育教學鮮明的教育性
體育教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能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學生在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練習中都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和心理情感反應,如恐懼、疲勞、怕疼、怕傷等,教師需要嚴格遵循體育教學內容的特征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并以此不斷強化課堂教學的價值。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游戲過程中,需要先讓學生深入明確此教學游戲的具體含義、游戲規則、學習任務等,并且要求學生須嚴格遵守規則,長此以往,學生在規范、嚴格、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中就會增強組織觀念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形成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習慣,進而強化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四、將課堂教學逐漸由灌輸轉變為教學實踐
高中學生正處于渴求知識的階段,他們樂于參與實踐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中,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實踐,有效的增加德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實訓,進而使高中生這個群體可以自主形成德才兼備的健康人格。例如,學生在進行跨欄跑這一項教學實踐時,經常會遇到不小心摔倒后繼續爬起來參加訓練的事情,教師此時需要及時給此學生一定的鼓勵與語言表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因此而倍受鼓舞,對培養班級中學生的自愈能力、堅韌頑強、積極向上、為集體爭光的道德品質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對于課堂中的一些小細節,教師亦不可忽視,如借還器材一事,教師可以督促學生自主編制輪值流程表,然后要求學生嚴格遵照值日表進行輪值,這樣一來,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熱愛集體、愛護公物的學習品格,還進一步的強化了學生對自我負責的良好品質。
五、結語
體育教學對學生道德品質行為的培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高中體育教學,需要以學生學習的這一視角出發,堅守相關教學原則,將德育教學內容有效滲透其中。在具體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和加強道德品質教育,不斷優化教學育人成果,進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群體的身體及心理素質等,為他們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甘寶清.學校體育與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五卷)[C],2015:2.
[2]覃健珍.淺談體育教學如何加強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5,01:123+133.
關鍵詞:自信心 成功 因材施教 自卑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認為:當今世界的孩子,最需要培養的品質應該是自信心,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項挑戰時,他才有可能戰勝它。學生正處在求知的階段,技工院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差、底子較薄,接受新知的能力相對弱一些,即使是很簡單的問題,他們也會望而生畏。而他們又渴望去探求,這時如果不能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而是再給他們扣上一頂“是被應試教育拋棄的差生”的帽子的話,那他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動力就永遠被扼殺掉了。他們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最差的學生,也就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甚至就連被動接受知識的行為也沒有了,于是就永遠消極對待。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也。要讓學生能樂于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就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以使其主動掌握所傳授的知識。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揚長避短,呵護學生自尊,培養學生自信
自尊心是自我評價所引起的自愛、自我尊重,并期望受到他人和社會尊重的一種情感。耐心、有效地呵護學生的自尊心,這是促使學生自信和走向事業成功的有效途徑之一。
1.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系
技工院校的學生,初中或高中時,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們是“差生”、“后進生”,他們是要注定或已經從“應試教育的規則”中淘汰出局的,是拖后腿的角色,是老師和同學疏遠的對。于是他們把老師當作他們的對立方,不愿面對老師,對老師產生了反感,故對老師所授課程也產生了厭學,進而抵觸。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時,老師友善地給他們指正出來,并給他們提出建議,使學生感覺到老師就是自己的貼心朋友,而人們一般會對自己的貼心朋友吐露心聲的,于是學生就會向朋友般的老師講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建立這種朋友般的師生關系,學生也產生了學習興趣,進而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給予學生正確積極的“暗示”
老師平時的言傳身教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技工院校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此時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老師的言行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比如老師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句贊美的語言,都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溫暖,使他們產生自信,進而會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以后的學習生活。所以作為老師應更多地給學生以積極的“暗示”,使其對以后的學習生活產生自信。
二、因材施教,并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優點、獲得成功的機會
教學活動計劃環節,我們要制定出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方案,而實施環節,我們則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盡最大程度的發揮,盡可能地發展其才能。
1.教學中照顧到學生個體的差異
既然承認學生有個體差異,那么在教學中,要實現有質量的教學,就要根據學生接受知識能力高低來定不同的要求,對能力高的學生要求標準要高些,對能力低的學生要求標準要低些,這樣學生都能達到老師的標準要求,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加了自信。
2.提供一個平臺,鼓勵學生展示才藝,并發現學生真正的才藝
現在社會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學習成績的高低并不是評價一個學生真正“優等劣等”的唯一標準,于是現在的家長讓學生從小就接受這樣那樣的藝術、特長培訓,使自己的孩子多掌握一項技能,使其走向社會多一條適應社會的本領。而在這些藝術、特長培訓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不一定有優勢,相反那些成績一般、或者成績排在后面的學生在這方面會有更大程度的發揮,這方面他們可能是佼佼者。作為技工院校老師,更應該提供一個能發現我們學生在這方面才藝的平臺,關注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使他們在學習中被冷落,被忽視的角色在這方面等到關注和肯定,老師學生都關注和肯定他們了,他們也增加了自信。
3.精心組織文體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獲得成功,從而找到自信
人如果一直處于某種狀態,就成了一種習慣,于是也就當作了生活中的一種常態。許多學生之所以對學習沒有信心,就因為被學業打敗的次數太多了,把失敗當做了一種常態。于是在學習中也把失敗看作是他們學習過程的必然結果。因為追求必然的失敗應該是沒有意義的,于是他們失去學習的動力,整天混日子。因此教師應該多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精心組織各種活動,如詩歌朗誦、演講賽、棋類、書法、繪畫等比賽,比賽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摸得著蘋果,讓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獲得成功,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就會精神愉悅,從而增強自信心。實踐證明通過文體活動培養自信心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正確引導,給予正能量,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
1.及時發現,正確引導
自卑是人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攔路虎。學生在學業上受挫后,容易畏懼不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從此消極起來。此時老師應及時發現,正確地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幫助其走出困境,克服其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為其走向成功清除障礙。
2.鼓勵多于批評,信任多于限制
反事有度。教育學生,適當的批評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批評,過多的批評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應給其適當的鼓勵。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正處在青春期,叛逆心強,對他們的教育更應該鼓勵多于批評,使其樹立做事的信心。老師安排給學生的事情,要讓其放心大膽地去做,給他們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做好,他們才能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老師所交給的任務;不可對其限制的太多,否則學生感覺老師對他們不信任,也不愿意配合老師的教育活動,這樣學生的做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