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6 17:35:40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技術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正確認識CT自帶三維重建功能的作用雖然CT自帶有3D的功能,但評估復雜、疑難型肝膽胰外科疾病時仍感不足。(1)重建質量的差異:不能將CT4期臟器圖像同時配準;(2)交互性的差異:CT機的3D必須由影像科醫師操作,限制了臨床醫師直接應用該系統分析評估病情,擬定手術方案;(3)CT機自帶的3D模型無法進行后續仿真操作;(4)圖像的配準、分割及3D是計算機圖像處理常用的方法,但是,上述軟件和CT自帶軟件都不能對肝膽胰等多臟器外科疾病的CT四期圖像數據進行同步的圖像配準、分割以及三維重建。亟待開發國產具有知識產權的三維重建軟件系統目前,在國內臨床上使用的軟件有法國MyrianXP-liver系統,美國EDDAIQQA-Liver系統,德國MEVIS系統等。這些軟件只能針對肝臟及肝內管道系統進行三維重建,形態逼真度也不夠;虛擬手術是單一切面,無力反饋感;未見其研究肝膽管結石、肝門部膽管癌、門靜脈高壓癥、腹部外傷、胰腺腫瘤等相關文獻的報道;另一方面,由于價格昂貴,國內基本呈現滯銷狀態。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維重建軟件MI-3DVS系統實現:(1)廣泛應用于肝膽胰、腹腔血管等外科疾病的三維重建;(2)分別將臟器、血管及病灶設置為不同顏色,既可全方位、多視角地清楚同步顯示病變發生時腹腔內多臟器的整體狀況,亦可分解、獨立清晰顯示該病灶與器官、血管的侵潤、壓迫等特定解剖關系;(3)可將CT數據傳輸到任意一臺計算機上,便于臨床醫師自行觀察、分析、評估病情;(4)3D模型可以配合仿真手術系統進行仿真手術操作。原始的CT和MRI數據圖像質量是獲得高質量三位重建模型的基礎目前,上述使用的各種三維重建軟件都是以CT圖像數據為基礎,進行三維重建。在臨床工作中,根據不同的疾病對4期的CT圖像數據有不同的要求,如肝膽管結石病人重點要求保證CT平掃期和門靜脈期的圖像數據;胰頭癌病人主要是門靜脈期和延遲掃描期的圖像數據;巨塊型的肝臟腫瘤則重點要求門靜脈期和肝靜脈期的圖像數據等。只有這樣,三維重建的模型才能真正達到個體化的要求,輔助臨床醫生進行正確的診斷分析和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加強臨床推廣應用的力度和廣度數字醫學技術在普通外科疾病領域應用較廣泛,但在應用的廣度上仍局限于部分三級甲等醫院。因此,一方面要加強開展數字醫學技術知識的培訓,另一方面要加強數字醫學技術在臨床各疾病領域的推廣應用。
數字醫學技術的發展前景
1、工作。以前的檢驗學科始終處于輔助地位,但這幾年檢驗工作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不但醫院檢驗科室的地位不斷上升,而且還出現了獨立的私人體檢中心,各類醫學研發機構對于檢驗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咱們可選的就業方向更為寬廣。
2、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小伙伴們最對口的工作是在各級各類醫院檢驗科、輸血科、疾病控制中心、血站和計劃生育服務站等從事醫學檢驗工作,還可以在各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醫療試劑公司等從事診斷試劑的研發工作,或者在醫療器械公司從事器械的銷售工作。
3、醫學檢驗是臨床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檢驗人體體液、血液、排泄物和感染微生物等標本,通過客觀準確的化驗指標,為臨床醫生提供治療依據。雖說醫學檢驗是實驗和臨床之間的橋梁,但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工作只局限在檢驗技術方面,還必須有意識地提高自己在疾病診斷等方面的能力,這樣不僅能為臨床醫師提供更完善的參考資料,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自身綜合技能。
4、目前醫學檢驗人員的需求較大,相對其他醫學專業比較容易就業,工作也相對穩定。小伙伴們想要成為合格的醫學檢驗人員,就要有扎實的檢驗技術。其次,當我們度過了適應期,熟悉了各項檢驗項目后,就會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檢驗工作相對枯燥,需要我們有耐心和責任感。工作中我們通常要使用各種光電儀器及化學試劑來完成實驗分析,因此一定不能粗心大意,要細心、穩重,對病人負責。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數學;經濟學;重要意義
一、引言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經濟活動就是實踐,在經濟活動中應用數學,可以提高經濟預算的水平,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學對經濟學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們未來會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但無論是哪種工作,都不能和經濟活動脫離,因此學好數學勢在必行。
二、數學對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1.數學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關鍵
首先,數學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關鍵。我們可以發現,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想要解決經濟問題,就要應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理念。比如,我們去買筆記本,要根據現有的費用來限定筆記本的價格范圍。如果我們手中只有5元,就無需再看5元以上的筆記本,因為我們負擔不起五元以上的價格。當今社會的一切收付款活動都涉及到數學的知識,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把數學學科和計算機聯系起來,在計算機中引入了數學等公式,可以應用計算機技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行精確計算。比如,企業在計算自己的投入成本、收獲利潤時,都可以應用計算機技術中的數學公式。
2.數學和經濟學結合成新學科
其次,數學和經濟學結合成一門新的學科。數學和經濟學關系密切,我國的學者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把兩門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經濟數學”。“經濟數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融合了數學和經濟學的理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助推作用。我國想要實現快速發展,就要培養“經濟數學”學科的專業型人才,以數學的思維和經濟學的理論來制定發展規劃。
3.數學在經濟學中地位突出
再次,數學在經濟學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數學模型。在計算題目時,必須構建一個數學模型,對其中的各項影響要素進行綜合考量。如果經濟學中缺少了數學模型,經濟學的準確性就會大打折扣。
三、數學對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的具體表現
1.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
首先,數學能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F代經濟和傳統經濟具有顯著的區別,現代經濟更加強調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的應用。在傳統經濟中,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要經過多種計算程序,一旦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原有的計算步驟就會徹底失效?,F代經濟依靠數學的思維模式,采用了嚴謹的論證結構,在分析問題時結合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并對未來的變化做了預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極大地推動了現代經濟的發展。在數學的作用下,現代經濟的風險率大大降低,投資者采用現代經濟的理論,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2.提高經濟決策的效率
其次,數學能提高經濟決策的效率。數學的理論性很強,實踐性同樣突出。企業在制定經濟決策時應用數學建模方法,可以提高決策的效率,促進企業的長足發展。比如,在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決策進行分析時,應該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把企業的生產成本、工時工期、工作人員的效率水平、距離市場的距離、運輸費用等要素納入計算之中。在建模完畢之后,企業可以根據經營效益和影響因素的關系來制定經濟決策。工作人員的效率水平和企業的生產效益成正比,因此企I應該建立獎懲制度,對表現良好的工作人員進行鼓勵,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3.推動經濟學科的發展
再次,數學能推動經濟學科的發展??梢哉f,經濟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的發展,如果沒有數學,經濟學科將不復存在。從理念上來看,經濟學中的許多理念都是由數學確立起來的,相關人員以數學語言來建構經濟學的概念,使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具備了數學的特征。在經濟學中,許多范疇都存在著相互關系,能用來闡述二者或多者關系的只有數學。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數學對推動經濟學科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同時,依據數學能對經濟學中的理論進行分析,具體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數學具有邏輯嚴密性的特征,根據數學可以得出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第二,數學語言具有簡單明了的特性,用數學語言來推導經濟學的理論,可以讓問題假設更加清晰。第三,數學在不斷的發展完善,因此用新的數學知識來闡述經濟學,可以豐富理論的內涵。
四、結論
綜上所述,數學對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助推作用,因此要促進經濟學的發展,首先要促進數學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群.經濟學科學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嗎?――A.羅森伯格經濟學哲學思想解讀(續)[J].經濟評論,2013,01:5-10.
[2]喬希民,羅俊麗,李超,程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成長之路對中國數學教育的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14,01:24-27.
[3]王玉霞,羅晰文.經濟學數學化的發展綜述――一個方法論視角[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83-88+2.
一、文獻綜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通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他為國民核算體系的進步貢獻了突出的基礎性力量,并且推動了經驗經濟分析的發展;諾貝爾獎獲得者赫克曼和麥克法登在微觀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理論方法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對微觀數據進行統計并且能夠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基本問題;亨德里認為,對于計量經濟的整個分析過程來說,可以認為是一個客觀數據生成的過程,上面這些研究成果都說明了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統計學的發展帶動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反之,計量經濟學的進步也有力的推動了統計學的發展,尤其是計量經濟學模型和數據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方面。
二、模型類型設定對數據的依賴性
在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一旦確定研究的對象,也要高度重視相關的研究數據的確定。例如,研究人員進行我國的經濟增長因素研究的過程中,模型研究的對象就是表征經濟增長結果的GDP時間序列;在對學生大學期間的課程學習情況進行研究的時候,尤其是掛科情況研究,那么表征不及格的數據0、1、2等自然就是模型研究的對象;研究農民的貸款方式的時候,農戶借款的途徑選擇結果的離散數據0、1、2等就是模型研究的對象。因此,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必須要高度重視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深入研究,數據的類型決定了計量經濟學模型的類型。我國的經濟學家李子奈提出,要想更好的對計量經濟學進行研究,正確的總體回歸模型是至關重要的,并且指出了一些建立正確總體回歸模型的條件。在實際的研究中,應該根據最新的模型方法體系來建立總體理論模型,只有這樣才可以完成經驗實證。
三、總體回歸模型設定對數據關系的依賴性
李子奈在研究中,使用圖表達出了數據對于總體回歸模型的重要作用。在經濟學理論的支撐下,對經濟主體動力學關系進行認真的研究,從而分析出影響研究對象的恒常、明顯的因素。怎樣才能夠說明這些關系是存在的呢?這些因素怎樣才能夠引入到模型中?顯然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需要數據的支撐??梢哉J為,對于經濟關系的確認,其前提條件為數據之間存在的統計關系,這也就是總體回歸模型設定對于數據的依賴性,因此,在進行經濟主體動力學關系研究的時候,必須要高度的重視數據統計的相關性檢查。以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深入的對研究對象的經濟行為進行分析,然后根據數據完成統計分析,這樣就可以對行為分析的假設進行驗證。如果只用數據關系來確定經濟關系,明顯不夠嚴謹,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的統計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經濟關系存在的充分條件,只能說必要條件。
四、數據質量對于模型估計的重要意義
在確立了模型并且設定了正確的總體回歸模型后,接下來就應該根據總體模型的要求來收集用于模型估計的樣本數據,樣本數據的質量高低對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估計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研究的早期,研究的重點一般在于提高數據的準確性,但是,實際上數據質量不僅僅包括數據的準確性,因此,在后面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也從多個角度來對數據的質量進行研究,這也就使數據質量有了眾多的維度。李子奈通過対計量經濟學數據的質量的分析,將它們分為一致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可比性四個方面。一致性,指母體和樣本應該保持一致,樣本的來源應該是母體,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往往經常會有違反一致性的情況出現;完整性就是指包含于總體模型中的變量,其樣本觀測值的容量應該是一樣的,這既是模型參數估計所必須要求的,也是經濟現象本身應該具有的特點;準確性包含了這樣的含義:數據應該可以體現出它所描述的經濟變量的狀態,強調數據本身的科學性;數據對于研究工作應該是準確需要的關系,也就是說滿足模型對變量口徑的要求。一般來說,后一個因素容易被忽略;可比性,其實就是數據口徑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分析,找出經濟活動存在的客觀規律,加入數據是不可比的,就會導致無法準確的的反映出實際的經濟規律。
五、外生想定數據對模型應用的重要意義
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大致上包括了這幾個方面:結構分析、理論檢驗、經濟預測和政策評價。如果要將模型應用在經濟預測和政策評價中,想得到科學的結論就不僅僅只需要正確的模型,想定的外生變量值或政策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只有通過數據,才能將它們表現出來,被稱“想定數據”。實際上,沒有一個既能夠用于預測又可以應用在政策評價的模型,但是,在實際的研究中,這種模型卻出現了很多次。
六、結論
在上面,對計量經濟學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進行了簡單的探討,看上去沒什么深度,但是實際上,這些問題是目前非常值得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數據問題,對于計量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一項計量經濟學課題,大部分精力都應該放在數據上,否則就不能夠體現出課題的價值。當然,在突出了數據的重要性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掉入數據陷阱,數據必須是客觀的,這才能夠表現出客觀的活動規律,任何數據的來源都應該經過科學的前期調查,希望本文對相關的研究人員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J].經濟學動態,2009,08:22-27.
[2]劉麗艷.計量經濟學涵義及其性質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3]李子奈,齊良書.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0,02:69-83,221-222.
[4]李長平.計量經濟學模型在衛生資源研究中的應用[D].天津醫科大學,2004.
關 鍵 詞:環境藝術 設計教學 空間意識 建筑空間 傳統造型藝術
環境藝術設計是為滿足人類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適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動,并具有一定藝術氛圍或藝術意境的物質空間的現代整體藝術設計學科。研究建筑內部空間組合與分隔及家具、陳設諸要素的造型藝術,稱之為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間限定與組織及建筑、綠化、小品諸要素的造型藝術,稱之為景觀環境藝術設計,或室外環境藝術設計。由此可以認定,提供人們生活使用的環境空間,與限定環境空間的環境實體要素,以及環境空間與環境實體的營造法則,即成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課題。就環境而言,空間與實體是構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而就環境藝術設計目的來論,其造型活動的核心,則主要是創造能夠包容人的“內空體”空間環境。所以空間是設計的主體,人是設計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論家布魯諾·賽維(BRUNO ZEVI)曾說過:“掌握空間與知道如何去觀察空間,是了解建筑的鑰匙?!蔽覀儗⑦@一論斷推廣到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領域也是正確的。因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從環境空間的認識與掌握開始,教學指導思想中必須重視和強調空間意識的培養。
然而,環境藝術設計是多門類造型藝術并存的、新興的關系藝術。它將傳統的建筑、園林、雕塑、壁畫、廣告等各門類藝術,多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創造整體空間藝術氛圍與意境。環境藝術“空間”的含義與表現形式,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或者稱為空間藝術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門造型藝術的空間都更為復雜、更難被人們所理解。在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仍然比較多地存在著“重實體、輕空間”,片面地重視環境實體表象,而輕視環境空間功能和環境空間藝術意境的思想意識。這種片面、落后的錯誤思想意識,誤導了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方向及評價標準,嚴重影響和阻礙著教學的健康發展。因此,強化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空間意識,正確認識環境藝術的空間特征,已經成為一個勢在必行、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每時每刻都生活于環境空間之中,也知道空間指的是什么含義。但是,若從教學的角度來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又會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樣復雜與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空間”本身的非直觀性造成的。環境實體部分,因其具有直觀性,很容易被人關注、認識和熟悉。相反,環境空間部分,看不見、摸不著,容易被人忽視,相對顯得陌生。二是因為人們對造型藝術空間的知識了解和認識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來講,學生認識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大多從繪畫、攝影的二維平面空間開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維實體(占有性)空間;最后到建筑、園林的四維(內空體)空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這個認識過程中,越復雜的“空間”概念,越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和理性思維的參與方能把握。未經過相關專業知識訓練的人很難認識和掌握復雜的四維,甚至是具有“多維特征”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夠直接感覺環境實體。可是,環境空間印象的獲得,如果僅僅依靠某些感官是無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狀、大小、方位、距離等一般知覺之上的高一級的綜合知覺。要想全面認識和把握環境空間的特征,通常還要調動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們對實體的感覺和認識要先于空間,易于空間,而對環境空間的感覺和認識則后于實體。
傳統高等藝術教育中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是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夠直接欣賞到實體審美對象。它們運用的空間特征比較單純,而且作用也次于實體藝術形象,人們多習慣于對實體形態的審美關注。新興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主流誕生于傳統造型藝術院校,是高等藝術教育中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形態向現代藝術設計形態轉型期的新專業學科。其辦學方法還處在探索和完善階段,當新的教學體系尚未確立之前,舊的造型藝術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必然還會占有極大的優勢。目前還有些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依賴于工藝美術現成的教學體系和評價標準,甚至還會使用繪畫和雕塑的審美標準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的好壞,習慣于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意識,而對環境藝術獨特而重要的空間本質特點,則認識不清或重視不夠。實踐中往往把直觀的環境實體形態,如地面、墻壁、天花板等圍合空間的界面或空間的“外殼”,以及雕塑、壁畫、植物、水體等環境小品和公共設施,作為指導教學和評價教學的主要對象。反而將提供人使用的環境空間場所,棄之于腦后,忽視它的存在。將環境藝術設計教與學的焦點,過分地集中于空間界面的造型裝飾或環境藝術品的創造上。淡化了空間功能的探尋及空間整體藝術意境的學術研究,教學空間意識滯后于教學實踐。造成用表面化的“裝飾裝修設計”,代替深層次“空間藝術設計”的一些不良教學弊端。
現行小學、中學美術課程,以及藝術設計類高考的備考科目中,均沒有針對四維造型藝術空間知識的學習內容。一般人對造型藝術空間的了解,僅僅涉及繪畫、手工美術或雕塑小品等二維、三維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賞建筑與園林藝術?解讀建筑、園林和城市環境的空間美學價值的知識十分欠缺。然而,進一步探究環境藝術空間特征時,我們發現它比傳統意義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的空間概念復雜得多,也并非是各門類造型藝術空間簡單的累積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表達準確的,它是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的新型空間概念,因而令人感覺陌生與難懂。
二、建筑空間與環境藝術空間
在藝術辭典或美學書籍中,繪畫、雕塑、攝影、建筑和工藝美術統稱為“造型藝術” 或“空間藝術”。誠然各門類的造型藝術均離不開“空間”的特征,并且都會在環境藝術之中呈現出來。但是,它們各自的“空間”概念卻不盡相同。
繪畫的“空間”是平面二維的,盡管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可能是三維,甚至四維的空間。但人與畫面為靜態相對,僅憑視覺觀賞。雕塑的“空間”是立體三維占有性空間,是以三維實體占據空間,本身并不能產生空間,人只能從外部環繞欣賞它,雕塑形體與觀眾分離,人在形體外面以視覺或觸覺感受它。工藝美術的“空間”與繪畫、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維和立體三維的。
建筑藝術是人造環境的“主體”或“骨架”部分,它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間比其他造型藝術復雜得多,它屬于三維限定性空間,并具有四維的特性,人是在“內空體”中通過運動覺和視覺把握對象。布魯諾·賽維(BRUNO ZEVI)曾經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建筑空間的特征,他說:“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進入其中并在行進中來感受它的效果?!薄敖ㄖ奶卣鳌顾c所有其他藝術區別開來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種將人包圍在內的三度空間‘語匯’。”應該講這種空間特性,不僅僅是建筑藝術的特性,也正是整個環境藝術的特性。其實,除了建筑設計以外,室內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和城鎮規劃設計等,與環境空間相關聯的造型藝術設計,無一不使用這種空間“語匯”。從個體的室內、庭園、廣場、道路等場所,到龐雜的城鎮都市群體形態,無一不是能夠包圍人和物的“內空體”空間。布魯諾·賽維進一步的論述更加肯定了整個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的這種空間特性,他說:“如果說建筑物內部的空間是由六個面所圍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墻),這并不意味著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圍成的空場,如(無蓋的)庭院或公共廣場——就不能同樣有效地數作空間了”,“……所有城市的空間只要視線被遮擋,不管用的是石砌墻還是成行的樹木或護岸,都呈現了我們在建筑空間中所感到的同樣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師盧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環境空間是由地面和豎向界面兩個要素構成的,比起建筑室內少了一個頂面要素。建筑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自然成為最能讓人了解和認識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我們運用這一學科知識,推而廣之,就能認清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空間特征。
從環境藝術整體來看,單純憑借建筑模式還不能完整地解讀這門構成因素和表現形態極其復雜的現代藝術設計的空間“語匯”。盧原義信曾說過:“由建筑師所設想的這一外部空間概念,與造園師考慮的外部空間,也許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個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頂的部分作為室內,沒有屋頂的部分作為外部空間考慮。所以,外部空間與單純的庭院或開敞空間自然不同?!边@就是說,建筑所研究的空間,還不能完全等同于環境藝術探討的空間。鄧慶堯在其著作《環境藝術設計》中指出:“環境藝術是多學科互助的系統藝術,環境藝術是多門類并存的關系藝術?!庇纱丝芍?,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構成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是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藝術空間為“主體”,再綜合其他造型藝術的空間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間體系。
三、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美
筆者認為,要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規律與特征,尋覓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對這門新興設計藝術的審美特征——獨特的時空美,進行深入的解讀與研究,并區別它與其他傳統造型藝術之間的異同。環境藝術使用的是豐富復雜的空間與時間綜合“語匯”,創造的是真實立體的空間形象??v使環境空間由各種實體物質要素限定構成,可是誘惑視覺的形、色和材質等,并不是環境藝術審美的主要對象。反之立體真實的空間藝術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藝術不具備或無法比擬的藝術特征,真實空間美是環境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最大的區別。
1.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性
工藝美術、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審美形象,主要表現在實體形態方面。不可否認,繪畫和攝影等造型藝術,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繪和表現空間,寫實繪畫中應用的透視技法,即根據人眼觀物的規律,精準地描畫真實空間;攝影更能絲毫不差地記錄或還原一瞬間的空間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畫,畫得多逼真;一張照片,拍攝得再生動,它們終歸還是一個只能看,而不能走進去的虛擬空間?,F代科技制作的電腦三維動畫,或環型全景電影,能讓人眼感覺到畫面的縱深層次或環視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視聽,產生空間幻覺。但仍然是針對人的某些感覺方面制作的“虛像”,終究無法把人帶進真實的環境空間中,去感覺冷暖干濕,嗅聞芳香氣息,觸摸軟硬粗細的真實存在。
建筑是最能讓人聯想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建筑物包含眾多的室內空間,建筑群體組合又限定出豐富的室外空間??墒撬恼w氣勢、總體形象特征更多地是從外部獲得的、給人帶來類似雕塑體積造型的審美特征。
總而言之,只有環境藝術突出地表現了空間性審美特征。要欣賞環境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是人必須進入其內部空間,邊走邊看,并將所有景象通過聯想組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與審美感受。試想一下,若僅僅憑借靜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圖畫,就想欣賞和感悟到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等藝術環境的豐富多變、生機勃勃的景致,及整體空間氣勢與空間意境,無疑是不現實的,只會落得個紙上談兵或盲人摸象的結果。再如,旅游到了麗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邊,而未能進入其內部游賞。就根本無法感悟到納西人家小橋流水、天人和諧的空間意境;也欣賞不到“天堂”般綺麗多姿的西子湖風景美,留下的只有無限遺憾。唯有當觀賞者親臨三度空間之中,調動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圍各種審美信息,并經過綜合聯想與理解,方能實現對環境藝術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這種基于立體真實空間的特殊審美體驗方式,是認識和評價環境藝術特征的重要基礎,也是指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但是,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出現了對真實空間美藝術特征的認識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虛擬的設計表現效果,作為構思、設計、評價的最主要對象,其重視程度超過了對真實環境空間的注意。專業建立初期不少師生過分熱衷于手繪效果圖表現的競技,之后又沉醉于電腦的虛擬視覺世界的再現。更有甚者,幾乎把環境藝術設計課演變成了效果圖技法訓練課,或者裝飾藝術創作課來上,用評價繪畫或雕塑作品的標準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正如多年前布魯諾·賽維批評錯誤的建筑評論時所言:“評論家們把評價繪畫的方法擴大運用到整個造型藝術領域,這就把一切都縮減到僅有圖面上的價值。”“這不僅是評論方法上的錯誤,也是由于缺乏一種哲學見解而引起的概念錯誤。”
2.環境藝術的時空綜合性
現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對空間的狹隘理解,愛因斯坦之后空間與時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越來越為人們重視。由龐雜的真實物體組成,通過連續觀賞審美的環境藝術系列空間,必須以運動為基礎才能實現。這種獨特的運動觀賞方式,給它的空間藝術結構中融入了時間的因素。以空間美創作研究為主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在討論空間審美時,時間也就成為新的課題。波蘭閔可夫斯基曾經提出“四維空時連續系統”的概念,這一理論認為空間除長、寬、高三維之外,還必須加上時間這一維決定因素。這正是環境藝術區別于其他造型藝術的時空綜合的“四維空間”特殊性。
眾所周知,通常藝術專業的分類方法之一是以空間和時間作為標準。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為動態的時間藝術類型;而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甚至建筑藝術,則為靜態的空間藝術類型。實際上建筑藝術和園林藝術并非單純的靜態空間藝術,在三維之外均離不開時間這一維決定因素,具有強烈的四維空間特征。以建筑和園林為母體拓展開來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與生俱來帶有空間與時間的綜合性藝術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造型。而是呈現出復雜的、多層次的空間結構,要感悟和審美,觀賞者必須沿著一定的路線“邊走邊看”。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既要以造型藝術為基礎,學習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園林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駕馭時間的知識技能。
音樂形象是在聲音的運動中形成的,是活躍的、發展的、流動的形象。在流動的時間中音符、樂句都不停變換,形成幾乎不重復的音響,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音響組合成了美妙動聽的音樂形象。環境藝術形象雖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須沿著一定次序排列、延伸、連續和展開。室內外環境藝術,在構思、設計、欣賞時,同樣講究前奏、過渡、和尾聲各不相同而又連續的計劃安排。研究流動的時間、運用連續的時間,成為音樂教學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十分相似的共同規律。
3.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
環境藝術設計創作必須具備真實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個不能移動的空間,受制于周邊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也是它區別于其他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鮮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數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作品那樣,可以隨意搬運到不同的地點展出。中國瓷器和秦兵馬俑可以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到歐洲巡回展出;中國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來自法國盧浮宮、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館藏繪畫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論是誰、身居何處,要欣賞故宮、頤和園等中國皇宮及皇家園林,或者參觀法國凡爾賽宮、羅馬斗獸場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須通過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實現審美目標。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棟建筑、一條街道、一個廣場或一座公園,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間之中,并與周圍環境保持著各種聯系,這就是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處理好設計作品與周圍大環境的關系,是關乎成敗的設計原則。大環境是設計作品的背景條件,它能烘托設計作品。設計作品是大環境的精華部分,又提升大環境的審美質量。若兩者關系失調,效果就適得其反。故宮、天安門廣場的恢宏氣勢,出自于京城廣闊平原上的中軸線整體布局;圣馬可廣場優雅的藝術氛圍,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亞德里亞海的映襯;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東,是為了順應蒼山在西、洱海在東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就好似從當地“長出來”的,凸現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唯一性”景觀風貌。旅游的魅力充分顯示了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寶”。
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特征,帶給教學的研究課題是環境整體設計意識與環境個性設計風格。當前還有些設計教學實踐中因為忽視這一空間藝術特征,導致師生無視本土文化傳統和地方環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環境“舶來品”,過分宣揚“洋”材料和“洋”工藝。仿效抄襲,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脫離本地環境,違背周圍條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業。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實際,就會知道對于固定不動的環境藝術來講,沒有本地個性特征的環境形象,必然喪失吸引力。丑陋的環境作品因為固定不動,強迫人們觀看,危害遠遠超過普通造型藝術劣質品。實踐證明,整體意識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個性表現風格是藝術創造的生命之源。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針對其專業要求,全面深入地認識它獨特的藝術特征,加強空間意識的教育培養。師生務必突破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概念和習慣,從傳統造型藝術“感性”的虛擬空間感悟,轉變為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理性”的真實空間思索。以建筑和園林為“母體”,廣泛吸納各門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將立體真實空間意識注入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以造型藝術為主體,學習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園林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駕馭時間的知識技能,處理好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時空綜合屬性。重視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現實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應用本土歷史、地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鼓勵凸現鮮明地域環境特色和創造“唯一性”景觀風格的原創精神,杜絕抄襲,避免概念。拓展參觀考察、寫生勘測等實踐性教學手段,努力結合現實項目展開教學實踐。樹立全面、正確的空間意識,摒棄片面、錯誤的空間概念。
參考文獻:
[1](意)布魯諾·賽維著,張似贊譯.建筑空間論.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2](日)盧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年.
[關鍵詞]數學;學科教學知識;養成
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是數學教師通過數學學科內容知識和有效教學策略交互作用,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數學知識的知識。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是數學教師知識的核心,是保持數學教師知識復合性、動態性的原動力,并能拓寬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數學教師可以通過教育敘事、教學反思和樹立動態的課程觀在教育實踐中逐步養成數學學科教學知識。
一、數學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性
1.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是數學教師知識的核心。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是數學教師個人獨一無二的教學經驗,是教師在特定的時刻、特定的情景中利用可能的條件對數學知識的特殊整合,它是數學教師知識結構中的核心部分。數學學科教學知識走進數學教師知識之中,通過協調和整合,不僅實現了數學知識和教育性知識的銜接,還把數學教學活動中一切有利于數學教學的可能元素、知識納入到教師的數學教學思維之中,為實現有效地數學教學創設了必要條件。
2.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是保持數學教師知識復合性、動態性的原動力。數學教師知識的復合性是指數學知識結構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化;動態性是指數學教師自入職進入教學場域中后,教師知識在其職業生涯中不斷發展和提高。由于數學學科教學知識就是從動態的角度建構,教師視教學情景、學生要求等變化形成學科教學知識,動態性的學科教學知識不斷地為數學教師知識補充源頭活水,使之始終處于運動之中,所以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正是保證數學教師知識這種復合性、動態性的原動力。
3.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拓寬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數學教師都是著重發展三個方面的知識,即數學學科專業知識、教育類知識和普通文化知識。這種知識結構不僅狹窄,而且之間也相互孤立,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遺漏了關于學生的知識、學習的知識和教學情景的知識。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正彌補了這種缺陷,把學生的知識、學習的知識和教學情景的知識融合進來,這就實現了數學教師有效知識的不斷增長和更新,擴充了教師的知識結構,拓寬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
二、數學教師養成數學學科教學知識的途徑
1.重在積累――在教育敘事中養成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教育敘事一般是從教育生活中發現研究的主題,是一種對教育生活體驗的“傳記”,對教育生活的深度描寫。在教學生涯中,當數學教師遇到不同的教材、學生,就經歷著不同的故事;年復一年,當教師再回顧、思考這些教學事件,也就對教學、教材、學生有了新的認識。數學教師通過教育敘事的記錄,可以對教育生活再度思考、詮釋、評價,重新組織教育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升華對教學的認識,也創造了多重可能的意義,還創造了對舊有詮釋再度思考的空間,并認識到教學中沒有單一的路徑或方案。
2.適時提升――在教學反思中養成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參照專業領域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對自己與學生聯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體現教學意圖的教學實踐的觀察和思考,是對教育教學工作有所改進的理性認識。數學教師通過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可形成對學生、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分解、知識與能力、知識與品德的新的認識,并獲得一種新的認知方式,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通過教學反思還能使數學教師積極建構動態的和靈活開放的教育思維方式,實現教學效果的最佳。事實上,數學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教學反思過程是同步的、方式也是一致的,數學學科教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這種同步和一致性中養成。
3.日久彌新――在動態的課程觀中養成數學學科教學知識。動態的課程觀是指課程對教師而言,不是給定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元素,而是與教師的人生閱歷、獨特教育理念、師生所處獨特的教育情景直接相關聯的可變更的教育元素;強調教師是課程的動態建構者、課程的動態生成者,是課程的真正主體之一。動態的課程觀是力求使學生進入課程,使日常生活和學生的“生活世界”進入課程。數學教師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不斷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這種動態的課程中也會習得關于對課程重新認識的知識,這正是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所以說,動態的課程觀也是養成數學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袁維新.學科教學知識: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05(3)
[2]楊彩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本質、特征與結構[J].教育科學,2006(1)
一、聯系日常生活,構建生活經驗數學化知識鏈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許多新知識與小學生生活中的舊經驗絲絲相扣。如何激活原有的生活經驗,并應用、提煉它產生新的知識呢?在教學“年、月、日”時,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師:一個月有多少天?你們知道嗎?
生1:有的30天,有的31天。
生2:還有28天和29天的。
師:究竟哪個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呢?你能完整地說出來嗎?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不完整的,只能零散地說出幾個月份,筆者趁熱打鐵及時組織教學,指導學生系統地掌握年、月、日的相關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多次接觸和運用年、月、日的知識,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儲備。筆者充分利用這個寶貴的資源作為本課知識生長的基點,誘導學生探討、歸納出本課的知識點。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生活經驗和課本知識之間的聯系,積累促“舊”轉“新”的學習經驗。
二、注重操作反思,幫助學生積累實踐性經驗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方法,它能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看得清、講得明的客觀現實。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筆者先要求學生用課前準備的各種長度的小棒拼成三角形。學生拼得不亦樂乎,可很快就發現了問題:并非所有的小棒都可以拼成三角形。那么,怎樣的小棒才可以拼成三角形呢?筆者及時拋出這個問題。學生陷入了沉思,有的恍然大悟,再進行操作驗證,終于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學生拼三角形的過程,不只是簡單的“手指運動”,更是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的手和腦有效配合,獲得的知識才會深刻、牢固,為積累實踐性經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探討氛圍,引導學生積累探究性經驗
學生探究性經驗的積累需要教師精心營造探討問題的氛圍,設置各種類型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筆者發給同桌學生兩個差不多大小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先讓學生猜一猜哪個的表面積大,學生答案不一產生了思維沖突,之后通過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
師:你是怎樣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的?
生1:我把長方體的前、后、左、右、上、下這六個面的面積相加求出它的表面積。
生2:我原來也是這么想的,由于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一樣,還可以用長×寬×2+長×高×2+寬×高×2求出它的表面積,這樣更簡單。
生3:由于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一樣,也可以用(長×寬+長×高+寬×高)×2求出表面積。
生4:我的長方體左右兩個面是正方形,我的求法更加簡單:長×高×4+寬×高×2。
師:又是怎樣求出正方體的表面積的?
生5:求正方體的表面積最簡單,因為它的六個面完全一樣,只要用棱長×棱長×6就行了。
此教學環節,筆者采用“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的方式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探究情境,引領學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里自由馳騁。拓寬思路以獲取多元化的信息,學生積累的探究性經驗將更豐富。
四、創設學生共同參與的情境,促進學習經驗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