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4 15:22:20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現象的成因及對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8-0106-02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使學生可以在網上搜集到大量的學習資源。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的使用網絡,可能會沉迷于網絡,對學生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
一、網絡成癮給學生帶來的危害
1.荒廢學業。有些網絡成癮的學生為了上網會想方設法的曠課,他們缺乏正確的觀念和意識,整日整夜的上網。這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學期末可能會考試不及格、留級甚至退學等。白白浪費了美好的青春時光,荒廢了學業。
2.影響人際交往。學生在網絡中得到心理滿足,得到認可,會越來越封閉,表現為與人們的溝通越來越少,朋友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封閉,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差。
3.影響身體健康。網絡成癮,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不活動,缺乏適當的鍛煉,會使免疫功能降低,誘發種種疾病。不僅會導致憂郁、腰酸背痛、食欲不振、腕關節綜合癥、背部扭傷等不良身體反應,還會造成視力下降等。這些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都極為不利。
4.影響心理健康。長期沉迷于網絡的學生,生活在自己的網絡世界里,集體觀念淡漠,容易自我虛化,整天想入非非,心理不健康。網絡的虛擬世界給這些學生帶來了極大地心理滿足,使他們對網絡更加沉迷,從而對現實生活不再滿足,導致脾氣暴躁,沉默寡言,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此外,網絡成癮還會給學生帶來不安、焦躁的情緒。更為甚者會導致失眠、思維遲鈍、抑郁等癥狀。這些心理不健康的學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
5.影響家庭。家長花錢供孩子讀書,但是有些學生不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大肆的揮霍時光,給父母的心靈帶來了創傷,給家庭帶來了陰影。而且網絡成癮的學生為了支付高額的上網費用向父母要錢,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
6.危害社會。網絡成癮的學生由于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可能會為了籌集到上網費用不擇手段,危害社會,比如進行敲詐勒索、偷竊搶劫等犯罪活動。導致社會不穩定。
二、解決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對策
1.學校要強化干預。強化干預分為兩種,一是獎勵,一是懲罰。針對網絡成癮的學生,如果發現他們有減少上網的傾向時,學校要及時給予獎勵和表揚。倘若網絡成癮的學生在網絡里越陷越深,就一定要給予處罰,比如記過處分等,及時的糾正錯誤,以防他們越陷越深。
2.教師要加強網絡思想教育。教師必須要針對學生加強網絡思想教育。學生處于成長發育期,對于新鮮的事物或者社會上的誘惑沒有分辨能力,極有可能犯錯誤。因此,作為教師,要提高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搜集學習資料、分享學習資源、幫助提高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在平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身邊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網絡法制意識,增強學生網絡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提高對網絡陷阱的識別能力,正確使用網絡,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網絡真正為學生服務,真正的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3.轉移學生的興趣。由于網絡成癮的學生學習勁頭不足,學習成績差,對學校生活已經失去了興趣,因此,學校以及教師必須根據這些學生的發展現狀進行個性化的培養,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把興趣從虛擬網絡世界中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培養他們的生活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意識,培養優秀的個人品質,以此促使他們的健康成長。
4.增強學生的信心。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盡量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尤其是對那些網絡成癮的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學生靈活性和聰穎度并不遜色于成績優秀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給與他們肯定,找到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幫助網癮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鼓勵他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逐漸地使之產生自信心。
5.加強學校與家庭的相互溝通。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家庭安裝互聯網呈現激增態勢,很多學生從小就接觸到了網絡,并對網絡的使用十分熟悉。作為家長,要時常提醒孩子適度上網,嚴加管教,杜絕孩子網絡成癮。當學生進入學校后,缺少了父母的監管,擁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為網癮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學校一旦發現學生有網絡成癮的跡象,在對學生長時間上網的行為制止的同時,還要與家庭多溝通,共同監管學生上網。學校要提醒家長在學生假期回家后,不要因為工作繁忙而放任了學生上網的行為,此外,還要讓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不亂花錢,從而會減少上網所花的費用,降低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杜絕染上網癮。因此,加強對學生網絡成癮的管控,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需要學校與學生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總之,要杜絕網絡成癮現象的發生,就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學生使用網絡要適度,要正確地使用網絡,讓網絡帶給他們更多的正能量,促進他們的學習和進步,讓學生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對策 大學生網絡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分析及對策探索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及對策研究 淺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及成因分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對策研究 “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分析及教育干預研究 淺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與教育的對策 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的成因分析 職業院校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探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研究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教育對策探討 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及其對策探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與網絡規范的建立 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大學生網絡失范問題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參見柳 萍、張大衛.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民族學院學報,2006(3)
3 據有關調查,12.5%的大學生認為上網不需要遵守現實中的道德.一部分大學生甚至喊出了“網絡不需要道德”的口號.參見張機、龔正球.論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調適.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5)
4 參見李邦紅.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的新視點:大學生網絡道德責任教育.世紀橋,2007(4)
>> “90后”學生英語焦慮成因及改善策略 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產生的焦慮心理成因及其策略研究 英語學習中的焦慮成因及解決策略探析 高中學生英語學習高原現象的成因及策略探討 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成因與克服 高職學生在英語演講中焦慮情緒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探討 關于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個體差異及克服策略研究 高中英語學習焦慮緩解策略的探討 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調查及應對策略 高職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焦慮現狀及應對策略的研究 民族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及焦慮感問題的探討 英語教師應對學生外語學習焦慮的策略 非英語專業學生外語學習焦慮成因及對策 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情緒成因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英語聽力焦慮成因及應對策略 淺析英語專業學生聽力焦慮成因及應對策略 非英語專業學生聽力焦慮成因及應對策略 基于網絡視角的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研究 成人英語學習高度焦慮成因及規避措施探析 高中生英語學習焦慮成因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0〕MacIntyre,P.D.and Robert 1989. The measurement of anxiety and applica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oward a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39:251-2751.
〔11〕Aida, Y. Examination of Horwitz,Horwitz 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the Students of Japanese.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78: 155-168.
〔12〕雷霄.本科生英語學習課堂焦慮調查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國語文學,2014,(01):46-52.
〔13〕Flave ll J H. Metacognitive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Er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 關注“網絡暴民”現象 我國“網絡暴民”現象及其成因解讀 網民何以成為“網絡暴民”? 是網絡民兵,還是網絡暴民 婁婧事件:拒絕網絡暴民 論網絡惡搞及其法律規制 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及其完善 網絡輿論及其法律規制 網絡金融的法律規制及其完善 網絡木馬犯罪及其法律規制 “網絡暴民”與網絡虛擬倫理的失范 論“網絡暴民”及網絡虛擬人格 淺析“人肉搜索”中的“網絡暴民”現象 審視網絡暴民:虛擬世界并非違法天堂 對“網絡暴民”的批判性解讀 “網絡暴民”文化現象的反思及治理對策 網絡暴民群體的心理機制及治理研究 “辱師”視頻震驚網絡 網民“仲裁”課堂暴民 芻議網絡暴力的成因及其法律規制 網絡著作權侵權及其法律規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郭光華.論網絡輿論主體的群體“極化”傾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報,2004(4).
[6]侯健.輿論監督與名譽權問題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7]劉新傳.探析“網絡暴民”的言論侵權――以“虐貓、銅須事件”為例[EB/OL].中國新聞研究中心網,2007.
[8]馮瑞杰.人肉搜索暴力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9]黨日麗.“淺談‘網絡暴民’的根源”[EB/OL].人民網,2008-06-
18,.
>>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探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分析及教育干預研究 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研究 “慎獨”思想應用于預防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研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分析及對策探索 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探析 淺析大學生網絡倫理失范問題 大學生網絡失范問題探討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與網絡規范的建立 從“網絡炫富”現象看中國當代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失范問題 “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對策研究 公共危機管理視角下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應對機制研究 危機管理視閾下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應對策略研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與應對措施研究 行為學視角下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研究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及其應對策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皮藝軍.越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0-22.
[4]亞歷克斯?梯爾.越軌:人為什么干“壞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8.
關鍵詞:網絡;語言暴力;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2-0280-01
網絡語言暴力的產生需要三個因素,即:載體網絡媒介、產生語言的主體網民還有網絡網民共存其內的社會,從這三個維度可窺見其產生帶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唯有對該現象的成因進行全方位透視,才能更好的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網絡語言暴力成因分析
(一)社會客體
1.社會矛盾在虛擬網絡世界的演化
網絡語言暴力展現了社會輿論形成機制當中非理性的層面,反映了人們在情緒上存在的盲從心理,而我們發現執行網絡語言暴力的人大都具備缺乏個體判斷力、盲從且情緒化的特征,這些都是在當前社會矛盾沖突下產生的個體病態心理特征。
2.社會文化詬病的體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當前商品經濟的巨浪襲擊下我國文化界出現了由較為純粹的精神理性活動轉變為肉體感官活動的審美異化,而這種異化直接在影響力深厚的文化界作家圈反映出來,更引發眾生效仿。再轉看非本土社會的文化影響,譬如音樂文化中的Rap元素,原本取材西方黑幫文化,當中帶有較多暴力、反體制、性濫交、以及無政府主義思想。美國好萊塢電影、外國研發的暴力電子游戲,這些文化產業的附屬產品都明帶著各類暴力語言的元素。
3.社會經濟及法律層面的缺陷
網絡語言暴力最為直接的體現就在“人肉搜索”上,而這一方式無疑是眾多依賴網絡營銷盈利的網絡最成功的商業操作,因為每次成功的“人肉搜索”,都將造成網民的大肆跟帖和點擊,這為網站所帶來的影響度和收入不可估料,這些非正當的商業動機致使網絡語言暴力頻繁出現。當前社會層面對網絡語言暴力所特定的法律法規并非完善,而且由于網民的虛擬身份以及網絡自身的特性,造成了諸多法律法規存在盲點,因此未能真正從法律的層面徹底解決網絡語言暴力的存在。而“人肉搜索”對網絡外和法律外的社會自由人所形成的危害亦是無法估料的。
(二)網民主體
語言無主體則構不成語言源。當前我國社會的網民主體,大部分都是具備計算機網絡基礎,即知識基礎的群體,其間以年輕人居多,結合這類群體的年齡特征和個人心理機制(譬如爆發陰影原型之說、自卑感影響、社會無意識的釋放等),標新立異的出格行為和網絡暴力語言成為他們不良情緒的宣泄形式。在網絡語言暴力的形成過程中,網民盲目從眾心理也是關鍵的心理因素,道聽途說而后人云亦云,往往加大網絡輿論的效果。
(三)網絡媒介
分析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產生的原因,除了從主體和客體方面論述,還需要聯系到主客體間的銜接者,即網絡媒介。網絡媒介所帶有的特性,也會成為衍生語言暴力的因素。譬如網絡文化的大眾性質,使其具備娛樂性,因此網絡語言也被增添游戲、夸張的成分,若這類語言未能有序正常的展現出來,被居心不良的網民肆意粗暴利用,則會產生暴力性語言。網絡媒介的本質屬性便是其虛擬性,這也是其與現實社會區分的最大特性,由于其虛擬,因此為網民們無形間套上防護罩,使其隱蔽自己的真實身份進而肆意對正常規范造成破壞。這是網絡媒介的固有弊端,也是社會管理在法制法規上存在盲點的根本所在。網絡媒介的管理涉及到網絡信息技術的層面,因此網管在傳播內容審核監控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也是致使該現象蔓延的重要原因。
二、網絡語言暴力對策略談
網絡語言暴力介于其存在的復雜性,無法完全根除只能加以預防和稀釋。首先必須完善對網絡管理法規的制定,在《信息通信網法施行令修正案》中也有體現,爭取以后臺實名制的方式來避免網絡匿名所帶來的各類麻煩,特別是當前各大高校的BBS論壇,以廣州大學的惠風和暢論壇為例,多采取實名學號和個人信息登記的方式來維護網絡的安全環境;其次是不斷完善網絡語言的監管機制,定期監控和檢查網絡頁面中出現的污言穢語內容,加強對網絡編輯人員的語言規范培訓,提高網絡技術升級的管理,采取類似“防火墻”的網絡語言過濾程序;此外還要對網絡傳播教育進行普及和強化,引導社會上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語言觀念,家長和教師應當密切關注網絡語言的傳播現象并及時加以疏導,網絡媒體自身亦要關注文明網絡的建設,集體擯棄“憤青型”的言論方式,利用專業媒體來營造文明空間,在校園網絡社區方面可以多設一些權威性專業學術站點,如中國知網和維普、萬方等網站鏡像,開設網絡講座及名師專家的談話內容,組織帶有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網絡語言環境。
三、結語
本文主要從社會客體、網民主體和主客間網絡媒介三個維度簡單論述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就現行網絡環境和社會情況略談網絡語言暴力處理的有效對策,旨在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思考方向。
很多人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學術著作和比較有實體價值的文獻,讓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學術垃圾,這樣的論文缺乏創意,是根本沒有任何現實價值可言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劉輝,陳紅蓮.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
[2]劉偉鋒,安曉靜.網絡暴力現象解讀[J].民主與法制,2010,(1).
[3]陳秀麗.網絡暴力現象內涵及原因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5).
[4]孫召路.網絡暴力與少年暴力:從涵化理論說起[J].青少年研究,2004,(2).
[5]楊奎臣.網絡暴力亞文化對青少年侵犯行為的助長及對策[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2,(2).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侯曉紅(2005),從網絡社會的去個性化現象看網絡道德建設,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
[3]王椿陽(2007),網絡情境中去個性化現象淺析,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
[4]沈燕清(2007),論網絡中去個性化的負面影響及防范,新西部第20期.
[5]鄭艷(2009),心理學理論視角的網絡去個性化現象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
[6]蘭玉娟(2009),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心理科學進展第17卷第2期.
[7]譚斌(2009),高校網絡社團中的去個性化現象的研究與分析,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
[8]王兆芬(2011),去個性化在社交困難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探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79期.
[9]姜方炳(2011),網絡暴力的概念根源及其應對,浙江學刊2011年第6期.
[10]江根源(2012),青少年網絡:一種網絡社區與個體生活環境的互動建構行為,新媒體第111期.
[11]劉艷(2013),網絡暴力問題的危害、成因及預防,浙江師范大學.
[12]陳代波(2013),關于網絡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網絡暴力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2]張慧中.網絡暴力第一案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8-12-01.
[3]彭蘭.如何認識網絡輿論中的暴力現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8-25.
[4]周國平.“網絡暴力”何時休[N].人民日報,2006-7-12.
[5]李亞詩.從“網絡暴力”看我國隱私權的民法保護[J].中國商界,2009,(11).
[6]鄭永曉,湯俏.“網絡暴力”喧囂背后的政治與文化——兼論近年來網絡文化的監管與疏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7]思哲.“人肉搜索”并非全是“網絡暴力”[N].中國文化報,2008-9-26.
[8]劉亞奇.“網絡暴力”事件中傳統媒體的角色[J].新聞窗,2010,(4).
[9]羅昕.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制探究[J].當代傳播.2008,(4).
[10]程少華,傅丁根,孝金波,游海濱網絡監督:蓬勃中呼喚規范[N].人民日報,2009-2-3.
[11]何新華.網絡暴力事件中的受眾心理機制[J].新聞愛好者,2008,(10).
[12]王剛.從“銅須事件”看網絡暴力的成因[J].傳媒觀察,2007,(1).
[13]易文.“網絡暴力”的心理解析[N].南京日報,2008-6-23(Al0).
[14]戴玉磊.淺析網絡語言暴力的心理機制[J]開封大學學報,2009,(3).
[15]霍曉丹網絡暴力現象中的青年心理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16]徐源.網絡輿論暴力的意識形態解析——由“人肉搜索”引發的些許思考[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