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4 15:22:18
序論:在您撰寫公共關系學教學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306-02
一、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1]。建構主義教學觀提出了教學過程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學情境、協作共享、對話交流、意義建構。
(一)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指出,教學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因為“體驗一種相關的新知識與直接告知這種相關的新知識完全不同”[2]。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安排,而且要重視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并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以此建構起能靈活遷移應用的知識經驗。
(二)協作共享
協作發生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構主義者認為社會性相互作用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以協作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性互動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教學群體,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教學群體。在這種群體中,個體之間相互的協作對教學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教學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重要作用,通過這樣的協作教學環境,教學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共享,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對話交流
對話交流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構主義強調教師要放權給教學小組,而且“這種教學小組要足夠小,以便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教學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對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計劃、規劃完成規定的復雜任務的思路;此外,協作共享的過程本身也是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明確化和外顯化了,他們的思維成果和智慧為整個教學小組所共享。
(四)意義建構
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意義建構是指學習者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教學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新知識的有效遷移,并能對知識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關于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形成自己理解客觀事物的獨特視角。
綜上所述,教學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所以,建構主義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不在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而主要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
二、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教學觀念更新
(一)強調基本素質培養
公共關系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體現在對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在課堂上要努力實現從“傳授和講解公關知識”向“培養公關能力”這一教改背景轉變。注重技能、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公共關系這門課程來說,由于其應用性、技巧性的特點,更強調公關工作技巧、基本素養的鍛煉和培養,那么,如何選擇合理的、具體的理論知識,并穿插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中呢?理論知識的知識點選擇,這些知識點的深度、廣度把握,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
(二)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和角色
這是構建現代公關課堂的關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并選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最佳教學方法。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去主動探究、建構知識。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簡言之,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并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也由教師為主轉向學生為主,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學習的程度。
(三)真正實現與學生平等對話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師生平等互動。真正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這要求教師平等地看待學生,要看到學生身上亮點。另外,學生也要轉變學習方式,要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探究知識的過程可以主動完成,也可以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完成。最終要讓學生在這種互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教學方式方法創新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師生雙方互動對話。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加大教學方法的創新力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外,應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并列入教學大綱,作為教學的計劃環節。
(一)案例教學法
結合公共關系理論選用中外案例,根據教學要求及教學進程、設計授課案例,案例的介紹應設置“障礙”或“疑問”。精選的案例如麥當勞的CIS、沃爾瑪博客公關――輿論公關案例、肯德基應對“禽流感”的危機公關案例、蒙牛贊助超女案例、高露潔牙膏致癌風波――制造輿論公關案例等。主要采用學生分析討論為主,然后學生派代表上臺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法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合作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我們以30人一個標準班計算,將全班同學分成6個小組,每組5人。其中兩個小組是“教師組”,分別講授“公關理論”和“公關實務”相關知識點;兩個小組是“學生組”,分別對“教師組”教授的知識進行提問;另外兩個小組是“裁判組”,分別對“教師組”和“學生組”進行評價和打分,并提出相應的依據。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大綱和重難點提出相應的目標和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講授“CIS”戰略方案的模擬示范中,小組中成員自選一個熟悉的企業進行策劃,集體合作完成模擬演示。合作學習法既適用于課外學習,又適用于課內學習。
(三)小組討論法
小組討論與團隊協作是一種組合式的實踐教學。把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及評論小組,就一些公共關系問題進行辯論,創造機會讓學生們在辯論中提高對公共關系的透徹理解。
(四)仿真模擬表演
選擇適合表演的案例由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參與公共關系事件。如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新聞會;演講辯論;商務談判等。處理公關危機,由一名學生扮演因產品質量問題到企業投訴的消費者,另一名學生扮演受理投訴的公關人員,讓學生在參與角色的模擬表演中領悟公共關系的重要性;建立公關教學模擬室,進行場景訓練,設計模擬公關。這一方法非常適合公共關系實務的教學,也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機會。
(五)實戰演練法
實踐是公關理論教學的落腳點,有效的組織公關實踐活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學生直接參與公關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工作。如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讓學生參與“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的策劃和實施活動;在企業開展大型公關活動時,學生作為志愿者參與參加;組織學生到課程實訓基地參觀、實訓、座談,通過實踐活動,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公關實踐能力。
四、拓展更完善的評價方式
完善的評價方式是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和學習行為的法寶,公共關系課程創新需要拓展更完善的評價方式。例如:根據學生行動的快慢程度、“成長”的進度而設計“彈性學制”的考評方法,采用動態性、階段性指標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快速“成長”??煨袆?、快成長的團隊可以減免部分課時,而慢行動、慢成長的團隊則增加課時(多修半個學期才能得到相應學分),這樣力圖鼓勵學生的積極行動。新的評價方式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和探索。
參考文獻:
管理類學科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強調學生具備過硬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更應重視實習教學環節的設計,形成較為完善的實習教學體系。教育部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一個專業該專業培養具備現代化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社區管理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1998年教育部調整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目錄,增加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近年來該專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國已有三百多所高校設置了該專業。各高校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規格、培養方案等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得該專業教學計劃日臻完善,課堂教學內容逐漸向科學化、合理化邁進,課程體系建設也初見成效。然而,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習教學環節普遍較為薄弱,實習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實習教學基本文檔缺失、實習內容設置過于狹窄、實習基地建設滯后等。完善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習教學體系尚未形成,這已成為培養實習能力強的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的“瓶頸 ”因此,根據實習教學規律,構建完善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實習能力搭是促使該專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體系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通過國內調研及各種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環節普遍較為薄弱。自 1999年該專業開設以來,國家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等單位不定期在全國舉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骨干教師培訓等活動,邀請諸多國內外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在會議上做報告。就該專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各專家學者也進行了討論,他們普遍認為由于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發展不到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缺乏一個成熟的外部環境,這嚴重制約了該專業的發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該專業的實習教學環節也很難象其它管理類專業一樣達到較為完善的程度。以最早開設該專業的東北大學為例,該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實習環節僅包括兩個環節:入學時的認識教育和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提前到第 7學期下半期開始,學生結合就業選崗,從第 7學期起就去相關事業單位實習。相對于其他專業,這樣的實習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還有一些高校則沿襲原有相關專業實習教學的老辦法,如某些師范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實習教學與原來的教育管理專業實習教學基本上沒有什么區別。具體來說,該專業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實習教學基本文檔缺失。
實習教學大綱是實習教學的根本,它對規范實習教學的目的、內容和考核方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減少實習教學的隨意性 體現實習教學的有序性,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每一環節的教學大綱。而由于公共事業管理是新辦專業,在專業建設的前幾年,各高校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理論課程體系的優化整合方面,因此,實習教學大綱的建設較為薄弱。在教學計劃中關于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環節的地位、順序、時間分配雖然有所規定,但就實習教學的每一環節如認識實習、學年論文、社會調查和畢業實習等并沒有規范的詳細的指導性的教學大綱,即使有些關于某一環節的相關文件,也只是簡單地說明起止時間、實習時的紀律和課程結束時的作業形式,并沒有就該環節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考核標準做規定性的說明,這樣使得實習教學的開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能夠很好地達到開展實習教學的目的。
1.2實習教學內容設置較為狹窄。
實習性教學環節按通常可以分為集中和分散兩部分。一般來說,集中實習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環節,分散實習教學環節主要指根據課程教學要求,配合理論教學,通過校內模擬或虛擬的實習環境,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相關案例,有機地安排觀察實習、模擬實驗、技能訓練、咨詢服務等實習活動。由于公管專業開辦較晚,現行的實習教學內容只包括了集中教學環節,這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管理類專業的基本特征實習性很強,很多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要求很高的技術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辦公自動化等,應該針對這類課程開設專門的課程設計,以加深和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3畢業實習基地的建設落后。
實習基地建設是保證實習教學質量的必要前提。實習基地建設是否符合專業需要、是否選擇恰當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會產生重要影響。然而由于目前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明顯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并沒有完全到位,現有的事業單位改革尚處于深水區,過去政府包攬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依然未能完全移交給公共管理部門,公共事業管理組織的模式只能是未來的目標模式。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得該專業實習難度增大。從一些學校畢業實習的效果來看,并不能令人滿意。目前大多的學校采取分散實習的方式,學生自己聯系工作單位,而大部分學生的實習集中在各類企業,而且實習的工作內容也是五花八門,從企業的生產、銷售,到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無所不包,實習工作內容和該專業相去甚遠。這樣的實習是遠遠不能夠達到實習目標的。
1.4教師的實踐能力較弱。
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知識,還應包括較強的公共管理的實踐能力等。目前的公共管理的教師大都是過去從事經濟管理和其它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專為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沒有參加過專業的實踐鍛煉,因此大都缺乏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這也嚴重影響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的質量。
2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體系的對策建議。
2.1完善實習教學基本文檔建設。
為了規范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的內容,撰寫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公共事業管理實習教學大綱是公共事業管理實習教學體系的根本。公共事業管理實習教學大綱應對各實習教學環節的內容、目的要求、時間安排、教學形式和手段、教學所需設施條件、考核辦法等做出明確規定。根據教學大綱、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每學期的實習教學計劃,使實習教學有序進行,減少隨意性。
2.2拓寬實習教學內容
為了提高公管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應針對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的特點,設置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實習環節。課外實習主要是在教學體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的實習環節,包括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公共事業管理調研專題研究、案例分析等。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培養方案中設計相應的課外實習學分,學生完成該環節則能夠獲得相應學分。由于本科生進行實習活動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師指導或負責帶隊,并制定一定的社會實踐計劃,有針對性地分組對有代表性的公共事業管理單位或高校實習基地進行調研或專題研究,這樣不僅操作性強 而且學生更有興趣 完成的調研報告有一定深度。
2.3 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實驗室。
根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 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系統工程,培養具有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在創建校外實習基地的同時,應該建立公共事業管理教學實驗室。公共事業管理教學實驗室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基礎上、借助模擬、仿真手段和虛擬環境,應用廣泛的信息資源和軟件資源進行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教學的綜合性場所。近年來,圍繞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驗室、引入實驗教學和科學試驗方法,一些高校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得到了相關專家的肯定。如華南農業大學等大學已重點建設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房,計劃籌建專業實習實驗室等。
2.4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管專業缺乏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實習多是自己聯系。這種分散實習的形式不利于教師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考核難度較大。因此,高校要多方籌措資金改善實驗條件,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公管專業實習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因此,首先是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習基地建設上;其次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習的特點,按照不同實習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準確選擇教學實習基地,以建立健全多功能的實習基地為理念;再次是對整個教學實習基地進行了全面、整體規劃,建立完整的教學實習基地體系。與具有良好行為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等組織,以雙贏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有效的程序和監督機制建立實習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拓展視野、親身體驗的場所,以便學生能感受現實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初步認識的社會需求、提升對服務社會的認知,從而更加明確學習的目的,了解自身的不足,激發學習的動力。
2.5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關鍵詞:中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心理健康;藝術共鳴
引言
當代中國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提倡多元化發展,著重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然而,學生的壓力眾多,不僅有課業繁重、競爭激烈引起的心理壓力,更有人際關系和原生家庭等方面導致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開放、共享、民主、交流是公共藝術教育在公共空間中精神和態度的體現。公共藝術最重要的是價值取向的表達,而不拘泥于形式,它是為公眾服務的藝術,是一切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活動。它是以藝術為社會公眾服務為前提,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參與程序來設計、創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環境的藝術品,并以此來提升、陶冶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1]。公共藝術教育是介入大眾日常生活,通過豐富多變且易接受的形式提升審美標準、提高公民自身素質的重要教育手段。20世紀80年代末,公共藝術教育逐漸在中國各大高校教育中初露頭角。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漸漸成為“美育”教育的主體陣地,通過豐富的手段助力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同時也成為了校園里學生緩解心理壓力的一角。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1大學生所處的心理健康階段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大部分學生心理建設尚未完全,自控力與調整能力較弱,并且存在著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特點。(1)大學生的獨立思維蘇醒。開始產生個人主義意識,能夠借助自我邏輯進行對事物的觀察與理解,形成與周圍的人、環境等因素之間的良好聯系。(2)大學生大腦跳躍性思維漸強。在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精力充沛的大學生對于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同時對一些未知領域也充滿了求知欲,用自己活躍的思維延伸感知周圍的新鮮事物。(3)大學生心理起伏變化大。大學生的蛻變需要種種挫折來實現,但面對挫折,大多數人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學習環境較為復雜,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和困難逐漸增多,也進一步促使其各種心理問題的滋生和擴大化。面對普通意義上的健康心理,標志性因素就是“適應能力”,指的是與環境、人際、社會時局等的相處能力如何,而這種能力的適應程度也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標志。截至目前,各項調查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建設不夠完整,可以總體概括為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較差。
1.2影響中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學生步入大學后,經歷了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迅速脫離家長的管束,開始變得自由。根據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義務教育結束后,繼續深造學習便成為一種抉擇。大多數學生在“填鴨式”與“趕著跑”的教育模式中沒有形成自我督促的習慣,在進入新環境后面對種種誘惑就會變得不知所以,迷失自我。由于自我定位并不明確,很多大學生開始變得消極,面對學習的疲憊心理愈演愈烈。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1)人際網絡的競爭關系。大學生步入校園后,面對的老師、同學不再是身邊最熟悉的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相聚在一起,各個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習慣,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無可避免地會產生文化差異與生活方式的碰撞,從而引發矛盾。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利益沖突和矛盾激化。(2)科技媒體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媒體時代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人們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書籍,更多會選擇容易理解的媒體娛樂?;ヂ摼W上的信息內容量雖然豐富,但卻良莠不齊,大學生涉及和接觸的方面越多,越容易被媒體娛樂同化,產生三觀扭曲的言論和想法。所以,針對我國當下的文化發展方向,國家應積極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創新,不僅僅以“德智體美勞”為基準,更要以整體發展為目標,通過發展公共藝術教育,實現更好的知識體驗感和互動性,從不同層面理解文化,明晰發展的意義與自我提升的價值。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
對于“公共藝術”,很難有一個權威、精準的界定,英文術語中公共藝術的名詞有很多,廣義來看,在公共空間中的所存在藝術方式都屬于公共藝術。根據近幾年我國公共藝術發展情況來看,藝術形式多為城市內部的裝飾雕塑、景觀互動裝置等。隨著各大高校進行現代化建設與改革,公共藝術開始出現在學生的視野和生活中,公共藝術空間也越來越受重視。因此,對現代高校環境藝術再創造,進而使其成為集體審美對象,是公共藝術的重要任務。公共藝術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從藝術的角度使校園公共空間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與藝術交流的場所。例如,校園中出現的木棧道與具有藝術感的長椅,既美觀又舒適,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休息、交談的場所。大學校園環境內的公共藝術作品,引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共鳴的同時,又能增強其文化藝術造詣。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中的藝術創作是高度要求美觀與實用的結合,一切以學生為服務對象??傊@公共藝術教育是在空間中發生的使學生產生代入感和舒適感的形式。對比有著傳統藝術氛圍的國外高校,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還不夠系統、不夠成熟,但是現如今的發展現狀仍然值得肯定。
3公共藝術教育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綜合性分析
3.1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治愈作用
臨床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主宰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穩定的情感是人體內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之一[2]。促進心理健康有兩種途徑:一是提升自身抗挫強度,使自身在面對各種障礙時更具主動性;二是控制接受外界壓力的程度,使壓力與自身抗挫程度相當。作為年輕、新穎的心理疏導手段,藝術治療與藝術干預所展示出來的潛力和作用正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理解和接受。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方面的價值,是任何一種教育形式也無法替代的。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公共藝術的介入,使高校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接受藝術空間的環境熏陶,藝術課程的欣賞與實踐課程逐步融入到傳統課業當中,達到學生與藝術作品近距離接觸的目的。通過藝術作品產生的無形共鳴,在學生群體當中產生影響,引起人與人之間的話題討論,使陌生的相處氛圍被柔和化解。調節性情,釋放不良情緒,轉變心情。面對課業壓力和各種社會競爭,處于義務教育中的學生沒有足夠的業余時間進行娛樂消遣,步入大學之后的迷茫情緒和自主學習的方式也讓許多學生摸不著頭腦,上學離家的遠距離思念以及宿舍環境的人際關系等,都是容易使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公共藝術課程的加入,使得這些情緒得以調節,充分利用校園環境的藝術氛圍,排解不良情緒,完善個人品格素質。凈化心靈,提升人格,完善自我。先生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3]生活感、娛樂感、場所感、親和感是衡量高校公共藝術是否合格的標準,切身感受藝術內涵能夠放松身心,使學生長期接受藝術熏陶,建立對審美觀念的正確理解。以灑脫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現實,恰到好處地調節自身情緒狀態和意志因素。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情感智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與心理問題治療方面,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突出的作用。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時展的趨勢和必然選擇。這就是蘇珊朗格所說的:“藝術可以使情感明朗化和對象化,從而使人得以關照和理解它?!盵4]
3.2公共藝術教育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實踐
20世紀90年代,公共藝術教育療法在我國嶄露頭角并發展至今,在高校各大心理治療領域都得到了應用,例如教師通過繪畫、心理劇、音樂、舞蹈、沙盤等藝術形式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引導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發展自我,為高校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治療性公共藝術教育能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已經達成了共識。汕頭大學在學校開展公共藝術展覽與教育項目,并提出公共藝術教育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黑龍江工程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的心理健康協會,通過心理健康的文藝詩歌寫作或配樂詩朗誦、針對小組中數量較少的理工科女生開設“女性心理健康”心理團體輔導、線上媒體的公共藝術教育傳播等多方面的公共藝術形式,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相輔相成,互為指導,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發展和實施的可行性
心理治療,簡單來說就是對心理問題的治愈和調整。自我可憐的外控力人群可能有抑郁風險,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心理學上將其定義為外控力導致的心理問題。很多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中都面臨這一問題,主要原因是他們承受著很多方面的壓力,例如社會的競爭壓力、環境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人際關系壓力等。特定的場所在一定意義上有引導性作用,以建筑或場所的特性吸引群眾的參與,有固定的模式和人群效應。但是,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所以公共藝術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是比較有限的。在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進行規劃時,大學生的審美心理、心理狀態以及接收方式都是需要考慮的。由于所處年齡和社會身份的影響,大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相較而言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較強。公共藝術教育能否適應高校學生心理,能否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校園文化涉及的藝術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健康身心的塑造。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需要貼合學生生活、不矯揉造作,真實的情感流露是最好的藝術交流方式,讓藝術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環境,讓校園提升成為藝術空間的集散地,以此來緩解學生的壓力。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因此教學中必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形成良好的、互動的學習氛圍。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電工教學應將教學目標定位為學以致用;創設有具體任務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實驗平臺,理論和實驗相結合;注重應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的學習態度,強調師生互動。
電工學涉及面廣,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對于文化基礎較差的中職學生,電工理論的學習有一定難度,而且他們的生活和生產經驗不足,對電工實踐也會產生畏懼心理。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承式教學模式不但使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更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其結果往往是,理論學不好,而實際動手能力又差。這種教學模式下,即使應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也只能是改變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主張:首先,對于學習者來說,先前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講解一些電現象和概念時,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發現問題和闡述問題,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潛在知識經驗,使學生感覺書本知識只是生活中一些現象的概括總結。其次,知識是個體主動構建的,因此學生必須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第三,尊重個人意見。知識不是說明世界的真理,只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因此,教師不應單以正確或錯誤來區分不同的知識概念。第四,注重互動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要形成良好的互動學習氣氛,注重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電工教學改革
(一)教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
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獲得知識,對知識形成深層理解。電工學是研究電能的轉換、輸送、分配和控制的科學,是一門直接服務于生產實際的應用性的基礎學科,而建構主義電工教學理念,不是強調學生掌握多少理論的推導、概念的記憶和原理的分析,能否計算典型習題,而是要培養學生具備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工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電工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在掌握電工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基礎上,能正確使用電工儀表,能閱讀和分析電路原理圖、分析常用電器設備工作原理,會使常用電器設備??梢?,使學生具備實際應用能力、知識綜合能力,滿足市場要求是電工教學的最終目的。從認知結構上分析,對知識的理解是實踐應用的基礎,實踐能力是驗證學生對知識是否深刻理解的唯一依據,所以學以致用又是電工教學的核心目標。
(二)教學要理論結合實踐
電工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離開實踐電工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電工教學離不開實驗。學生不但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理論知識,而且要通過實驗來感悟電工的重要作用,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傳統電工實驗教學中,學生只是按照教師或教材規定的步驟機械地操作,驗證理論結果即可,只是加強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記憶,學生的主觀創造性沒有得到發揮。建構主義強調把學習置于一個真實、具體的任務情境中,面對具體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分析、思考、設想,而不是讓學生直接接受結論。教師要重視實驗,把實驗作為探索知識的手段。學生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開展實驗,直接對各種現象進行實驗探索,與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再通過實驗檢驗假設。新電工基礎教學大綱規定將實驗單獨設課,提高實驗課比例,為發揮實驗功能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隨著計算機仿真技術興起,虛擬仿真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體會實驗過程,提高動手能力。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
首先,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在口語教學中教師的定位應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口語能力培養的指導者和啟發者。其次,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口語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方活動。要解決學生開口難的問題,就必須激發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教師要通過設置情景,營造學習氛圍,采取互動式操練來融洽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教學光盤及自制的課件,增加教學信息量,使得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擴大了語言的輸人量。第三,堅持“聽說結合,以聽帶說”。要提高口語能力,首先要增加語言輸人的類型和數量,給口語練習積累素材。教師讓學生跟著音像資料邊聽邊模仿,或者由教師讀完后,再要求學生重復。第四,開展多種口語練習活動。如故事復述、圖片描述、課文朗讀等。:
(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英語口語教學應堅持“優化第一課堂,強化第二課堂”的原則,大力開展各類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使課內學到的知識在課外得以延續。如利用課外時間舉行英語朗誦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戲劇比賽、英語知識競賽、英語角、英語講座、影視賞析、英語調頻廣播等與英語有關的課外活動,全方位營造校內語言交流環境,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和應用能力。
(五)以測試聽力和口語作為段考內容
關鍵詞:教學改革 職教理念 主觀能動性 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
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涌現與市場的競爭對機械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和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制造觀念,為人類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使金工實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機加工從傳統的熱、冷加工發展到應用光、電、熱、磁等能量的特殊加工,從普通機電控制發展到數控程序控制,從單板機數控加工發展到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新知識、新工藝的應用不斷沖擊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鉗工是機加工中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工種,鉗工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一直處于比較落后、陳舊的階段。學生的實習內容是傳統簡單的常規操作,與現在的制造技術相差甚遠,加工操作條件艱苦,學生對鉗工實習的積極性不高。他們普通認為這種落后的工藝與市場追求的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產品有很大的差距,應該取消這種落后的實習工藝。學生這種對鉗工實習的錯誤認識將直接影響到鉗工實習的質量,影響到學生對今后機械制造的認識和學習。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筆者對鉗工實習的現狀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鉗工實習的重要性
鉗工以手工操作為主,使用多種工具來完成零件的加工、裝配和維修等工作,與機械加工相比,勞動強度大,生產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機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難以完成的工作,在機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種,是學生對機械實習認識的開始,可以培養學生吃苦精神和認真工作的態度,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
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二、加強基礎訓練,突出鉗工在工藝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對機械的認識,首先應從傳統加工開始,只有鍛煉基本操作技能,才能使學生對工藝流程逐步了解,對機械制造有整體認識。鉗工的基本操作有:銼削、鏨削、鉆切、劃線、鉆孔、攻絲、套扣、裝配,也是鉗工加工的基本特征,這種加工操作方便,加工靈活,在機械制造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可借助實物對學生進行講解,在實際操作中與其它加工方式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思想上重視鉗工的基礎訓練,親自感受、觀察,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育方式比枯燥的理論授課好,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要以指導示范為主,啟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德國先進的職教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以指導教師示范,學生實際操作為主,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是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市場的競爭主要依靠人才的競爭,激發創造思維對金工教學非常重要,特別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的鉗工工種更具有優勢。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積極采用指導性、提示性和啟發思維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打好基礎。為此,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改變沿襲多年的頭與螺母的加工,組織動員實訓教師不斷改進設計新課件,根據實習專業和實習天數進行選擇,如汽車模型、小板凳等各種小玩具。結構簡單可安排學生很短時間實習。對實習學生進行分組,將計算機基礎好的學生各組安排1名,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也可讓學生在設計好的模型中自己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課件寓教于樂,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零部件的加工經過鋸、鏨、銼、劃線、鉆孔、彎曲、鉚接等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最后進行裝配、修飾、噴漆完成部件的加工。此課件能全面體現鉗工的加工特點。在實習過程中由淺入深,簡化某些復雜零部件的加工,盡量讓學生掌握一些主要部件,如減速機等的基本原理等,對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很有幫助。實踐表明,通過課程改革,學生對鉗工實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實習效果明顯好轉,使許多學生感覺到鉗工實習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且可以獲得很多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
四、實習貼近生產實際,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 社會工作 實踐 系統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43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 specialty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the effect of practice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including unreasonable design, lack of control in the process and low quality. We need to manage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view of system which includes system design, system control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ystem evaluation, etc.
Keywords social work; system; view of system
社會工作專業源于西方,是一門以增強人們的社會功能和解決社會問題為主要宗旨的具有利他主義傾向的學科,它以專業的科學知識為指導,運用專業的技巧和方法開展助人服務活動,在西方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社會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需求日趨強烈,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升,迫切需要更加專業的高素質社會工作者進入社會,那么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教育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水平就成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 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重要意義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專業,其實踐教學的高水平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起源于社會實踐的專業。從社會工作專業在西方社會的起源來看,它出現于英國工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之后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英國工業革命中的圈地運動產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無業游民,進入城市的人們面臨著貧困、犯罪等問題,城市化的加速又帶來了如養老、醫療、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原有的教會和個人慈善行為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一些社會有識之士開始嘗試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推動了現代社會工作的產生,可見,社會工作專業的產生就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回應,具有濃厚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色彩。
(2)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實踐對其的重要性。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助人的服務活動,其職業性表現非常突出,它需要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在具體情境中改變案主及其環境狀態的能力,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就是要培養能在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衛生、教育、司法、文化等政府部門,工會、婦聯、殘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以及非營利組織等社會福利機構中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和管理工作方面的職業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一畢業就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去,這又決定了其學習過程中實踐教育的重要性。
(3)社會工作實踐是社會工作教學的重要部分。同所有的專業一樣,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也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門,其中實踐過程是學生內化課堂理論教學內容、深刻領悟理論知識并加以運用的最主要途徑,通過實踐,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具體案例相結合,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既是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拓展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過程,因此必不可少。
可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必須做好專業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教育中,其實踐環節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阻礙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
2 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 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設置不合理
國內的社會工作專業起步晚,很多大學甚至是最近幾年才設立這個專業,很多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在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設置上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如當前很多學校在安排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方面,形式仍然比較傳統,多集中于大四進行,而在前三年的實踐安排很少(大學前三年的實踐僅以短時間的認識實踐為主),這種安排導致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脫節,且學生在大四的時間,考研和找工作的壓力都較大,很多學生對專業實踐只是應付了事,極大地影響了實踐學習的效果。
2.2 過程:社會工作實踐的控制不足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1980年首次在《自然保護大綱》中出現,在此時,綠色化學的概念也在化學工業領域興起,強調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此時的一步法合成碳酸酯技術成為極具潛力的研究熱點。其以基本的化工原料CO、O2和簡單醇、酚為反應物一步就可生成目標產物,突出了“原子經濟性”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擔待人的需要,有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觀之所以是一種新發展觀,根本原因就在于可持續發展觀是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社會發展。從思維特征來看,可持續發展觀的思維方式實際上與同時代非線性科學所提供了非線性思維是相一致的,即兩者都揭示了世界的非線性本質。傳統發展觀奉行的是一種簡單、線性原則,把社會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而可持續發展觀的思維基礎是非線性的。可持續發展觀把社會看作是一個巨大的復雜系統,認為發展是經濟、自然、社會大系統包括人在內的從低級向高級的動態發展過程。在可持續系統中,系統包含無限多個可變的要素,各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要素與環境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具有非線性相互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且這種相互作用對初始條件具有極大的敏感性,系統微小的變化就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初始條件對未來的影響是非加和的??沙掷m發展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體現了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整體性、協調性和共同性??沙掷m發展觀自環境問題發端,逐漸擴大至人口、環境、資源、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實現了人類發展觀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突破。
科學發展觀:指導新工藝的開發
從光氣法工藝到非光氣法工藝,再從酯交換法到一步法工藝,新工藝的綜合效益越來越明顯,但碳酸酯合成技術的研究還未走到盡頭?,F在,尿素醇解法、CO2催化合成法的研究也正在起步。尿素醇解法工藝適合我國工業生產國情,是一條非石油工藝路線,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今天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CO2催化合成可以直接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和和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但他們是否能成為未來碳酸酯技術的關鍵技術,還需要科研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完善。不僅是碳酸酯工業,其他所有化學工業的發展都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而科學發展觀也將接受實踐的檢驗,碳酸酯技術發展必須是按照“五個統籌”要求的協調發展,必須是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