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3 15:55:06
序論:在您撰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 農村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研究 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土地流轉問題研究 山西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將帶動百萬貧困人口脫貧 特色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研究 山西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發展研究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問題研究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發展特色產業 魯山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城鄉接合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及應用研究 陜西特色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研究 人才是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 淺談發展淳安特色農業產業的建議 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 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特征探析 云龍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思考 成都特色農業產業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閏平.山西農業的發展方向――區域特色農業[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
[7] 任素萍,劉洪英.對我省農業土特名優資源產業化開發的思考[J].山西農經,2010(4)
[8] 張繼德,景偉,閻海旺.特色農業――山西農業結構調整的切人點[J].山西農經,2012(1)
[9] 程國強.WTO農業規則與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10] 王閏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N].生產力研究,2004(9)
[11] 黃斯克.加快科技創新力度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J].企業家天地,2014
[12] 李錦華.山西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活動創佳績[N].農村工作通訊,2014
[13] 段利亞.建設適應山西農業轉型跨越發展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N].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
[14] 喻茜.山西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1
[15] 孟麗芳.晉中市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3
[16] 吳志宏.山西省農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農業發展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7
[18] 劉志民,劉華周,湯國輝.特色農業發展的經濟學理論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12
一、山西省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山西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推進特色農業全面發展,特色農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色農產品產量逐年增加、特色農業生產綜合能力明顯提升。但整體而言,山西特色農業仍然存在產業化程度偏低、市場交易不規范、科技轉化率不高等深層次問題。
1.產業化程度低。特色農業經營化水平高低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進程。一般來說,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越高,其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強,占有率越高。從整體經營水平看,現階段山西省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尚不完善,和其他省份相比,經營水平低,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少,僅有25家。2015年列入“513”工程的省級龍頭企業僅81家。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就很難起到同行業帶動輻射作用,影響特色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2.市場交易不規范。目前,特色農業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廠商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往往會采取不正當手段,鉆法律的“空子”。市場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開的準則和規范。主要表現在大部分廠商為了盡快回籠資金,通過一些特賣促銷活動以低價銷售產品,不能保證特色農產品的優質新鮮。另外,由于消費者對商品真假辨別能力低,政府監管力度不夠,使得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部分特色農產品定價過高,有的甚至形成市場壟斷,不利于市場的穩定發展。
3.農業科技轉化率不高。從山西省公共財政投入中不難看出,山西省農業研發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表1。在國家對各省份的財政投入中,對山西省的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其中科學技術的投入為62.06億元,農業相關的投入僅為339.69億元,在中部六省中最少。
二、制約山西省特色農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山西省特色農業面臨的問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科技水平不高、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不通暢、政府相關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等。
1.科技創新能力和投入不足。特色農業是資源、勞動力、科技相結合的一種農業,它是一種高效農業。所以,特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對特色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現階段而言,山西省特色農業的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完善,特色農業科技支撐力量薄弱,農業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推廣隊伍不健全,高技術水平的科技人員偏少,非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高;另一方面,高新技術應用水平不高。農作物栽培技術比較短缺,許多現代化的生物科技、農業設施、信息技術等還未得到很好的應用。而且,農業科技轉化率低,科技資源與經濟建設結合不緊密。
2.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不通暢。山西省因地處大陸內部,交通不便和市場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成為山西省發展特色農業的制約因素。如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交通運輸就業人數相對較少,且集中在鐵路運輸業,水運和航空就業人數較少。進一步說明山西省航空和水運發展緩慢,這就導致特色農產品新鮮度和保質期延長。從表3可以看出,2013年山西省運輸線路總長度僅為143687.4公里,在中部六省中運輸里程最短。其中,公路運輸里程最長,為139343公里,但是在六省中排名最后??梢?,身處內陸地區,交通不便利,對山西省對外運輸特色農產品影響很大。另外,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條件不容樂觀,許多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道路、運輸設備、倉儲設施、保鮮設備等硬件設施還很落后,現代化信息網絡尚未形成,嚴重影響特色農業的發展。市場信息不靈,信息收集、傳遞手段落后,時效性差使絕大多數農戶不能及時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
3.勞動力素質偏低。隨著農業產業技術信息化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深入,要求農民對該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越來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對特色農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山西省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農業勞動力大部分是體力型的,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如圖1顯示的是2013年山西省農村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學文化程度占總勞動人口的22.7%,初中文化程度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8%。這種情況不僅影響農業高新技術的普及,使得勞動生產率低,而且農戶自身生產意識薄弱、風險意識不強,阻礙了特色農業向科學化、現代化、集約化方向的發展。
4.特色農產品品牌意識薄弱。目前山西省雖然創建出水塔老陳醋、冠云平遙牛肉、沁州黃小米、古城純牛奶、六味齋醬肉等一批農產品品牌,但是大多數農業企業品牌意識薄弱,不注重農產品和企業的品牌建設。在2014年農業部最新公布的全國1191家龍頭企業名單中,山西省合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26家,僅占2.2%。這對于樹立山西省特色農業品牌,提高知名度非常不利。5.政府相關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而政策因素往往是作為外部因素區域內經濟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政策因素同樣影響特色農業的發展,往往政策的實施從一定程度上帶動或抑制特色農業的發展。因此,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以區域利益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鼓勵政策,可以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相關的抑制政策能夠有效地防止盲目開發農業資源。
三、加快發展山西省特色農業的對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加快山西省特色農業的發展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把農業做強、做優,增強市場競爭是山西省特色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要加強具有山西省特色的優質雜糧的選擇和栽培。根據山西省農業地域差異明顯的特點,因地制宜培育適合各農業生態區的優質、高產新品種,重點研究具有特殊用途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另一方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農產品結構要立足市場經濟需求變化。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性特色農產品,提高綠色蔬菜種植產量。要研究制定鼓勵優勢品牌和高新技術農畜產品出口的具體政策,積極引導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和民營加工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2.培養壯大龍頭企業,提高特色農業產業化程度。龍頭企業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關鍵,對提高產業化水平至關重要。所以,要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作為增強山西特色經濟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確實具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作為重點“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做大做強,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輻射作用。其次,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建立和發展山西特色農產品的綜合加工“龍頭企業”集團,增強市場競爭力。最后,積極開發綠色食品和地方特色農業土特產品。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優質、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開發綠色食品和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更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3.加強政府監督和扶持力度,促進山西特色農業發展。政府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制定農業政策、資金投入以及監督機制的建立等方面。具體而言,首先,政府要制定利于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為特色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法律環境,對經營特色農產品的企業給予貸款支持和適當的稅收減免或者降低稅率。其次,要加強對特色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根據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應從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支持特色農業的發展。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教育、農業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的加大投入,增加對農業災害的補貼;同時,逐步建立完善農業科學體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機制,保障農民根本利益。
4.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是發展特色農業的保障。省委、省政府應該在整合教育資源,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根據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遠程教育和短期培訓等方式。對于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民來說,可以請專家進行專門的培訓,政府給予一些補貼,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加快培養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民,進而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
關鍵詞:農村;特色產業;茂縣羅山村
四川茂縣南新鎮羅山村,位于岷江上游,茂縣東南方,距離省會成都市約180公里?,F全村共計193戶,近800名村民。這個坐落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高半山小村莊,除農用車外,全村共擁有140多輛小轎車,是名符其實的“汽車村”,而且該村人均收入超萬元,說明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康村”。而現在的這一切,在2007年以前,是村民們做夢都不曾想到的。
一、高半山區的農業發展經驗
筆者在羅山村實地調研時,村支書告訴筆者,2007年以前,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由于道路路況的限制,從山下的213國道開車到村里需要3個小時,遇到雨季,更是很少有車輛愿意上山。據統計,2007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低于國家貧困標準。除了逢年過節買點新鮮的肉類食用以外,村民們平時幾乎都是食用自己熏制的臘肉,主食也只有玉米和土豆。本文,筆者想通過分析高半山農區發展的良好經驗,同時針對繼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相關建議。
1. 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的核心
早期,羅山村以玉米、白菜作為主要種植作物。產品附加值不高,在同類農業產品作物里不具備競爭優勢,同時由于作為經濟作物的白菜的市場價格波動大,致使農戶每年的經濟收入也隨之升跌。改變這一現狀的辦法,就是化被動為主動。2003年,部分村民開始嘗試種植附加值更高,經濟效益更好的果樹。結合羅山村自身的自然地理條件,最終選定紅脆李作為主要種植的經濟果樹。但因對該種作物的市場預期不足、培育周期太長等客觀因素,羅山村也只有少部分村民嘗試選擇種植紅脆李。于2007年底,羅山村成立了“紅脆李種植合作社”。至2015年,全村紅脆李種植面積達到1200畝,估計晚熟紅脆李產量可達到200萬斤,保守估計按市場價7.3元一斤,全村可實現經濟毛收入1400多萬元。
2. 政府相關扶持政策是發展的助力
產業有序健康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自2007年羅山村的紅脆李種植形成規模之后,當地政府基于此大力投入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一,對村道進行了硬化處理。首先,這不僅縮短了村民進出羅山村所花費的時間,而且也解決了由于天氣原因造成無車輛進出村落的問題,為村民提供了交通出行的便利。其次,降低了運輸成本,果實市場價格更趨合理。由于交通運輸條件的極大改善,使得每年收獲季節水果收購商絡繹不絕。收購商可將貨車開到種植戶的果樹旁進行裝車作業,這不僅保證了水果運輸的新鮮程度,同時平整的道路也減少了在運輸過程中對水果的損耗。第二,地方政府修建水池水窖,解決農作物的灌溉問題。羅山村處于海拔1400米至1600米的山間區域,水資源匱乏,作物用水主要依賴自然降雨灌溉,且每年7、8月大概會有1到3周時間不等的干旱期。而這段時間也正是果樹生長,影響紅脆李生長品質的關鍵時期,所以對于在這一海拔區間種植的紅脆李來說,灌溉水是其生命線,也直接決定最紅成品的價格。
3. 科學技術投入是發展的保障
技術作為生產要素里不可缺少的條件,對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羅山村,科學技術所起的作用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農用土地的專業檢測。相關部門對羅山村的農用土地在進行耕作和種植之前都會進行土壤成分測量,分析土壤的酸堿度,以及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分成,這對于種植作物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二,改良土壤。種植戶在種植前期會依照將要種植的作物生長所需要最佳土壤環境對土壤開始改良。在改良過程中,最大程度的使用自然非化學的有機肥料和物理改良技術。雖然改良土壤以及相關的措施會增加種植的成本,但是對果樹的健康以及豐產,高品質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相關專家的專業技術指導。每年羅山村還會請農業專家到種植戶家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從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到果樹生長期的氮、磷、鎂、鐵肥的配比,最后到蔬果疏支,掛果套袋都是科技種植的投入。
4. 誠信是發展的關鍵
誠信經營是一個企業品牌建立的基礎條件,同樣也是企業品牌核心競爭力的基石。羅山村,雖不是以企業的形式經營農業產業,但其誠信的基準是該村紅脆李能遠銷海外的保障。
由于水果類產品的特殊銷售模式,當水果還未完全成熟時,收購商便要到種植戶家里進行訂購(收購商預付定金),數量和收購價格都在這一時間協商好,待水果完全成熟時,收購商直接到田間地頭進行采摘、裝車并支付剩余款項。在訂購到交易最后達成的這段期間內,羅山村的紅脆李品質的好壞是掌握在種植戶的手中。簽訂訂購協議時,農戶對今年紅脆李的市場價格是沒有預期的,也就是說,最終的市場終端零售價格可能會高于之前訂購時所商討的采購價格。筆者在羅山調研時也了解到有過類似情況的發生,但當時整個羅山村的種植戶沒有出現一個毀約案例,而且歷年來羅山村的紅脆李都是保質保量的按時交付到收購商的手中。種植戶還告訴筆者,誠信是所有商業交易的必須品質,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失掉了誠信,那樣會失去所有。從以前的貧困落后小山村到現在的“小康村”甚至“富裕村”,他們懂得感激,他們勤勞,更理解誠信。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收購商來羅山村收購紅脆李,最遠的已被銷往海外,市場越做越大,但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銷售糾紛。誠信是羅山村紅脆李產業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的關鍵因素。
二、持續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及建議
1. 產品知名度低,應添加地理標識
近年,羅山村的紅脆李雖然銷往各地,但自身的原產地及品牌并未讓消費者產生了解。同樣是出產于四川茂縣羅山村的紅脆李,由不同的經銷商包裝之后銷往不同地區,被冠以的產品商標與名字都大不相同,沒有統一的地理標識。以至于只有最初的收購商知道這是產自岷江上游羅山村的高品質紅脆李,但最終的消費者不了解它產自哪里,沒有辦法通過產地進行同類產品的比較和分辨。所以建議在種植戶保證自身產品品質前提下,應該由當地政府牽頭,給與相關政策支持,再由村委組織協調,對從本地產出的紅脆李進行統一的包裝,冠以注冊商標。一方面,包裝過后的紅脆李在產業鏈中提高了其附加值,種植戶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有著巨大作用。在市場的競爭中,品牌的價值與口碑,往往可以決定產品最終的走向。
2. 高端產品產量少,加大科技投入
羅山村出品的紅脆李,雖然品質普遍較高,但是能銷往高端市場的,滿足更高國際標準的產品并不多,達不到所有成品的千分之一,這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高端產品由于數量不多,往往按照普通價格被收購,同時羅山村的紅脆李在高端水果市場幾乎占不到份額。而高端產品能帶來的經濟社會效應是用一般價值衡量無法測算的。高端紅脆李的生長相較普通紅脆李的生長,需要更多的生長空間,這樣才能接受的更多的光照和土壤養分。果樹間的間距,以及每棵樹枝間距以及朝向,掛果時果與果的間距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更加科學的種植,科學的培育,才能提高高端產品的產出,得到更高附加值產品的產出。從而使得羅山村紅脆李的產業發展更加長遠。
3. 勞動力流失,應轉變勞動者傳統觀念
在當今中國的大部分農村,不管其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只要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莊,往往面對同樣的一個困境,羅山村也不例外,就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往往一代果樹還沒到需要更替換代的時間,種植戶就因為自身家庭缺乏勞動力的因素放棄農產品的繼續種植。隨著現代教育水平的提升,絕大多數年輕人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會讓他們自然的排斥。即使如今進行農業生產已經可以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但是當代的年輕人仍舊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對青年一代有條件可能參與農業活動的年輕人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改變其傳統的思維模式,讓他們明白從事農業生產和作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使其自身找到榮譽感和滿足感,使得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到農業生產之中,煥發新的活力。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7)25-16-3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自治民族,包括彝、漢、蒙古、納西等21 個民族的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2 個藏族自治縣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縣。1994 年被確定為國定貧困縣,2001 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7 年被確定為深度貧困地區。全縣幅員面積13 252 km2,具有非常明顯的森林、水能、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優越的氣候資源、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造就了木里“動植物樂園”之稱,天然出產牦牛、藏香豬、藏香雞、松茸、蟲草、貝母、核桃、蔬菜和中藥材等大量高品優質農特產品。
“十二五”以來,木里縣堅持“農業穩縣”戰略強基固本。2016 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1.63 萬hm2,糧食總產量達5.18 萬t,肉類總產量達1.11 萬t,農牧漁業總產值達10.4 億元,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11.64%。木里縣突出農牧產業規?;?、標準化、特色化發展,建成近4.00 萬hm2核桃花椒基地、333.33 余hm2中藥材基地、166.67 hm2皺皮柑基地、5 個年出欄2 000 頭以上的藏香豬養殖片區、26.67余hm2羊肚菌(食用菌)和28萬棒黑木耳試驗示范基地,引進并培育了伊綠藏香等4家農業龍頭公司,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89個、家庭農場36戶,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2016年州級示范社。造就了一批爆款產品,如200元/kg的藏香豬肉,20元/個的皺皮柑,200元/瓶(500 mL)的青刺果油,200 元/kg 的羊肚菌,400 元/kg 的松茸,200 元/kg 的土蜂蜜。這些都展示出了木里縣農特產品的巨大發展潛力,也給予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極大的鼓舞和信心,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木里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 769元增加至2016年的8 152元,年均增長16.65%。
雖然木里縣普遍具備特色優質水果、錯季蔬菜、中藏藥材、食用菌和特種養殖等產業的最適生態區,有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先決條件,農牧漁業能充分形成循環產業鏈等優勢。但是,木里縣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缺乏產業支撐,勞動者素質較低,生產方式落后,優勢資源利用率低,精品農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增收來源比較單一。2017 年,木里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全國低4 240 元,比全省低3 051 元,比全州低2 316元。截至2016 年底,全縣仍有79 個貧困村、4 204 戶貧困戶、19 270 名貧困人口,貧困村數占行政村總數的69.9%,貧困發生率為16.5%,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木里縣廣大百姓特別是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狹窄,收入增長緩慢,成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最大短板。
1 存在的短板
1.1 自然條件惡劣
木里縣地處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結合部,地質、地貌復雜,是青藏高原地質結構最復雜、環境最惡劣的地段之一。全縣平均海拔3 100 m,境內最高海拔5 958 m,最低海拔1 470 m,相對高差4 488 m,大部分鄉(鎮)海拔在3 000 m以上,而且人口大多居住在3 000 m左右的二半山和高山地區。主要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青稞、燕麥等農作物為主,667 m2產量在100~200 kg,667 m2產值在400~1 000 元。木里縣有農業人口12.25 萬人,實有耕地面積15 305 hm2,人均耕地面積0.125 hm2,人均土地產值不到1 000 元。所種糧食基本都是自產自消,基本沒有轉換為經濟收入。
1.2 基礎建設滯后
木里藏區“一步跨千年”,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加之投入嚴重不足,交通、教育、衛生、通信和水利等基礎設施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已成為制約木里藏區跨越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例如,全縣有效灌溉面積0.55 萬hm2,僅占耕地的45.7%;旱澇保收面積0.30萬hm2,中低產地占90%(其中瘠薄型占60%),耕地地力等級基本在6 級以下。農業靠天吃飯是普遍現象,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欠賬太多,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變。
1.3 產業效益低下
雖然木里縣有核桃花椒、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業、中草藥及林下產品等優勢資源,但是,規模上萬畝的產業只有核桃花椒,規模上千畝的產業只有中藥材、皺皮柑,其余農特產業都是零星、分散發展。除核桃和皺皮柑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余都未能很好地轉變為經濟優勢。即便是核桃和皺皮柑,也是效益低下。已建成的近4.00萬hm2核桃產業化發展基地,總產量達4 426 t,產值達4 768 萬元,全縣農業人口人均創收不到380 元;已建成的166.67 hm2皺皮柑基地,產量約500 t,產值400 萬元,全縣農業人口人均創收只有31元。
1.4 勞動力素質差
木里縣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青壯年文盲率約為25%,集中表現在文化素質低、思想落后、觀念陳舊、勞動技能差以及經營能力弱。加之農村青少年通過就讀“9+3”后基本脫農,使得全縣農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明白人”很少,導致貧困群眾難以適應現階段規?;F代化產業結構調整,增收困難。例如,牦牛坪鄉下坪子村現有1 264 人,受過高等教育14 人,高中教育17人,初中教育150 人,分別占全村總人口的1.1%、1.3%、11.9%;唐央鄉里多村現有人口447 人中,中專以上文化的只有27 人,20~50 歲青壯年勞動力文盲和半文盲率分別達85%、80%。
1.5 缺乏龍頭帶動
深化農村改革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滯后,目前只有農業公司4 家,農民專合組織89 個、家庭農場36 戶,缺乏龍頭園區、企業、專業合作社、品牌產品等帶動,專業合作組織在維護種養殖者利益、引導生產方向、組織產品銷售、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功效發揮不夠充分,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深度、廣度不夠,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還處于低水平階段。
1.6 市場意識淡薄
總體來看,木里縣群眾因受各種條件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效仿、等客上門、忽視調查、不重視品質、不注重包裝、無注冊商標、不進行廣告宣傳以及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等問題,使得農產品價格在市場開拓、提高產銷量、增強農產品競爭能力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1.7 “等靠”思想嚴重
一是木里縣閉塞落后,接觸外界信息和影響相對較少,民風相對淳樸,老百姓期望值較低,脫貧致富的愿景不強,缺乏主動發展意識。二是各級部門在長期的工作中,不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群眾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不高,“要”的現象突出。三是木里縣屬藏區,中央和省州都比較關心和重視,給予了大量的特殊支持政策,部分貧困群眾不思感恩奮進,卻滋生了“等靠”的思想。
2 發展建議
2.1 突出生態為本
牢固樹立“生態是木里第一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保持定力,久久為功,走資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相結合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夯實木里縣特色農產品的生態本底。
2.2 突出規劃引領
以爭取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享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相關政策為目標,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立足縣情,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好木里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做到串點成線、聯線成片、集聚成塊,并做好與園區規劃、城鎮化規劃、旅游發展規劃、交通規劃等規劃的銜接,著力實現“多規合一”。
2.3 突出多產聯動
立足豐富的動植物、自然風景、人文風情等特色資源,積極實施“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助農增收的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大力發展觀光、休閑和創意農業,以及電子商務和現代服務業,實現“農旅”“農文”互動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拓寬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2.4 突出結構優化
按照市場化、特色化、規?;?、效益化標準,充分利用特色農林牧漁資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大力發展循環種養、立體農業以及林-草、林-藥、林-糧等相結合的輪換套種模式,建設優質精品基地,生產優質精品產品,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2.5 突出基礎配套
充分利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歷史機遇期,把藏區新村作為綜合載體,按照“五新同步”要求,統籌整合藏區新居、易地移民、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等項目資金,加強田網、路網、渠網、電網、信息網、物流網和冷鏈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標準示范基地等建設,全面夯實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礎。
2.6 突出標準生產
以四川省農科院、攀枝花學院幫扶為依托,充分發揮“院縣合作”機制,狠抓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突出抓好質量標準體系、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農業標準生產推廣體系建設,加大農業科技示范片、示范帶、示范鄉鎮、示范村和示范戶建設力度,確保每種產業至少要有1 個示范鄉鎮、5個示范村、10 個示范戶。
2.7 突出規模發展
全面加快和深入推進農村產權“七權”同確工作,積極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實施“三資”入股分紅、“一地二主”等機制模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成片成帶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重點培育壯大核桃、中藥材、特色水果、畜牧業、特色經濟作物及高原水產品等農牧民增收主導產業,力爭到2020年發展4.67 萬hm2 核桃花椒、0.33 萬hm2 中藥材(食用菌)、0.33 萬hm2皺皮柑、0.67 萬hm2油牡丹,20 萬頭(牦)牛、50 萬只山羊、10 萬頭藏香豬、100 萬羽藏香雞和10 個水產養殖基地。
2.8 突出產業經營
以種源建設、生產基地建設、加工能力建設、新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為重點,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大力推廣“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合作社+基地+零售商+農戶”等經營模式,結成利益共同體,不斷延伸產業鏈,到2020 年力爭引進、扶持縣級重點龍頭企業5 家、農民合作組織達50 個、家庭農場100 個、電商200 戶,著力搞好加工、研發、冷藏、物流、倉儲和銷售等環節,不斷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提高加工率和商品率,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2.9 突出品牌建設
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深入推進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全面實施,鼓勵企業、協會、個體戶積極申報創建名牌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力爭到2020 年木里縣“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達10 個,國家地標產品達5 個,無公害產品50 個,綠色產品50 個,有機產品50 個。由政府主導積極參加省內外各種農博會、展銷會、招商會和產品推介會,高標準打造農產品包裝,積極向外推介和促銷,打響木里縣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不斷樹立和提高品牌信譽和形象。
2.10 突出人才支撐
一是以四川省農科院幫扶為依托,加大與中國林科院、四川省林科院、涼山州林科所等科研單位和藏香伊綠等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規劃、優良品種選育、科技人才培訓、特色品牌打造和產品加工營銷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切實解決群眾缺技術的問題。二是出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政策,大力鼓勵農民工、農民企業家等人才返鄉創業,推動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逆向流動和優勢資源的就地轉換。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通過人才引進一批、四川省農科院等單位支援一批、定向招生培養一批、縣內培訓提升一批,力爭到2020 年每村培養5~10名特色產業發展專業人才。
2.11 突出資金保障
改變過去產業發展資金離心、分散、撒胡椒面等投向模式,充分發揮資金規?;?、集聚化效益,統籌用好產業發展基金、每村10 萬~30 萬元產業周轉金,每戶貧困戶3萬元以下貼息貸款等基礎上,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或風險金,向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貧困戶等發放貸款貼息,解決群眾缺資金的問題。
草莓適應性較強,在滿城縣20世紀30年代已少量種植,1956年開始大量栽種。之后發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屬各縣,但滿城縣最多。其種植面積、總產量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滿城縣被農業部確定為草莓基地縣,到1998年,種植面積達7萬余畝,總產量達8.0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55億元。出口草莓深加工產品2000噸,創外匯120萬美元,成為滿城縣農業的特色支柱產業。此表可以看出,滿城縣草莓種植規模不斷擴大,1996年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滿城草莓種植,草莓種植獲得進一步推廣。1999年收獲面積56100畝,占當年全國草莓總面積的10%左右,成為全國草莓主產區之一。種植呈現基地規?;纬梢陨角捌皆瓰橹行?,輻射全縣的草莓生產基地。隨著滿城草莓種植規模的擴大,草莓產業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實現了生產基地、專業市場、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所和協會的一條龍式產業鏈條。草莓銷售覆蓋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大中城市和東北三省,市場占有率30%以上,銷售收入3.9億元,僅草莓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為立縣富民的支柱產業。全縣共有草莓深加工企業20家,年加工能力5萬噸,草莓酒、草莓醬、速凍草莓、草莓罐頭等產品已打入歐洲、東南亞、非洲市場,其中“壯”牌草莓酒被評為河北省貴賓果酒,“明花”牌草莓醬曾獲輕工部博覽會銀質獎。從世界草莓消費的需求趨勢看,草莓加工產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顯在歐、美洲及東南亞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工業化程度高,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大,但因農業勞動力缺乏、昂貴,草莓生產和加工成本偏高,生產和加工量明顯不足,在草莓加工產品的價格競爭中處于明顯的劣勢。而其對草莓濃縮果汁和速凍草莓的需求卻不斷增加,這就給滿城縣的草莓加工生產基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滿城縣磨盤柿的種植與產業化
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滿城縣是磨盤柿集中產區,栽培歷史悠久,2001年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的“中國磨盤柿之鄉”,其磨盤柿以“個大、汁濃、味美”享譽海內外。滿城縣磨盤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個山區鄉鎮,集中在神星和石井兩個鄉鎮,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全縣現有磨盤柿栽培面積9萬余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年產值9000多萬元,建有果品專業市場30多個,主要銷往俄羅斯及我國東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銷售收入15000萬元,占人均總收入的37%。滿城縣磨盤柿先后獲得河北省優質果品獎、全國林業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銀獎、連續5年被認定為北方農副產品暨農業技術交易會名優農產品等一系列榮譽。在產業化方面,由于磨盤柿去澀工藝復雜,深加工產業鏈條延伸困難,一直停留在鮮品銷售和民間柿餅等簡單加工層面。2011年滿城縣柿柿紅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盤柿柿醋生產項目。磨盤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種礦物質,順利通過了“QS”國家食品安全認證,以期在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滿城縣憑借磨盤柿資源優勢,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方面進行了嘗試。開辟了中國第一條生態旅柿子溝,舉辦了“中國磨盤柿之鄉--金秋紅葉柿子節”。“柿子節”中開展了“柿子王”拍賣會、經貿洽談會、農民詩會、柿子采摘等活動,在全縣組織開展了“柿樹王”、“柿子王”評比活動。
三、滿城縣特色農業產業化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貴州納雍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24-02
納雍縣地處貴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區,農業基礎薄弱、農村人多地少,屬于幾不延的內陸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納雍縣創新發展機制,立足資源優勢,逐步發展特色產業,如草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態有機茶、優勢中藥材等,探索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納雍縣也由此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
1 發展現狀
近年來,納雍縣不斷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理念,采取資金扶持、政策引導、技術服務等多種措施,建設發展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推動該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
1.1 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增強
全縣已培育地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通過QS認證企業8家。在組織建設多元并舉的條件下,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穩定的聯系,通過多種形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且特色基地不斷擴大,幫助農民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極大促進了畜牧、經果林、茶葉、蔬菜等產業的發展。因此,不斷涌現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主要帶動力量。
1.2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全縣已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15個,擁有成員3 825個,注冊資產23 411.47萬元。涵蓋多個行業,如蔬菜、茶葉、中藥材、糧食、畜牧經果等,形成了縣、鄉、村多級組織網絡,技術服務領域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等各個方面。納雍縣農業特色產業化經營已經進入了提升層次、加快發展和重點突破的新階段。
1.3 產業特色優勢進一步凸顯
采取強有力措施,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進一步塑造“高山生態有機茶”品牌,“貴茗翠劍”、“府茗香翠龍”、“康苠銀針”等茶葉產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評為“貴州省著名商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瑪瑙紅櫻桃”享譽省內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費者青睞;納雍“糯谷豬”、“黑山羊”、“牛肉干”等產品銷售前景看好;反季節蔬菜、納雍辣椒、脫毒馬鈴薯、旱半夏等在省內外占有一席市場。具有納雍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品牌效應逐漸凸顯。
1.4 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
全縣25個鄉鎮均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合理引導土地流轉面積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轉面積5 420 hm2,合同簽訂率達70%以上,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土地支撐。
2 存在的問題
2.1 特色農業產業投入不足,產業基地標準化程度較低
納雍縣是國扶貧困縣,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財政相對困難,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產業名優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還不大,個別區域品種老化,商品性能差,嚴重影響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農業效益。此外,產品科技含量和檔次低,市場開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較弱
農業龍頭企業雖有很大發展,但缺乏產品覆蓋面大、市場知名度高的大規模企業,總體表現為數量和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在帶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顯著,“基地大、企業少,生產多、加工少”。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尤其是重點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就馬鈴薯來說,種植面積達到3.33萬hm2,但是無加工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較弱,未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產品品牌培育不夠,企業與農戶間缺乏有效連接
特色農產品種植比較分散,集約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知名度較低,品牌效應不明顯。中介組織發展相對滯后,規模不大、覆蓋面較小、凝聚力較弱,沒有與廣大農戶建立起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業生產大多仍處于分散經營狀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比較松散。
2.4 農業產業化發展機制不夠完善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機制方面還不夠完善,這是特色農業產業的薄弱環節。農村生產要素包括農、林、水和土地等,其經營權的市場化流轉機制滯后,有待改革,農業產業化領域在激活民間資本、吸引工商資本、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等方面進展緩慢。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上多數仍屬于松散型,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
3 對策
3.1 加大項目扶持力度,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
納雍縣特色產業總體標準化、規?;潭容^低,影響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建議上級政府和部門加大項目扶持、擴大扶持補助范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和集約化育苗,通過改造和擴大特色產業現有規模,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種植科技含量,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突出科技先導,著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萍际峭苿愚r業產業化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1-2]。要逐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廣體系和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科技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引進、推廣和轉化力度。
3.2 加大龍頭企業資金投入,配套落實優惠政策
資金不足是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的最大難題,化解資金瓶頸,必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籌融資體系。建議省、市加大農產品貯藏保鮮庫及加工企業建設項目資金投入,整合捆綁使用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貼息等農業項目資金,重點扶持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積極協調和引導銀行和社會資金投入農產品加工業。簡化貸款抵押、擔保手續,降低評估費用,擴大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認真落實國家、省、市已經出臺的扶持農業產業化的各項優惠政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服務,著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突出做強龍頭,著力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推進產業化關鍵是要引進、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按照“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帶動強”的原則,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資等措施,抓好龍頭企業的培育。一是引進與培育并重,不斷壯大龍頭企業群體;二是提升素質,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實力;三是發揮作用,帶動農民收入增長。通過龍頭企業發展來帶動基地建設、產品開發、產業發展。
3.3 健全完善市場體系,拓展農產品流通網絡
納雍縣農產品銷售網絡還不夠健全,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建議貴州省加大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對產地批發市場、農貿交易市場進行扶持,重點用于配備檢測設備,完善市場交易功能。扶持在終端市場設立營銷窗口,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3.4 強化農民專業組織建設,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
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從而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完善產業鏈條,并且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3-4]。充分發揮納雍縣生態優勢,突出生態特色,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不斷提升傳統農產品品質,打響納雍縣特色農業品牌。把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尤其做好機制創新、規范運作、典型帶動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帶動,提高市場開拓水平
品牌建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圍繞“質量塑造品牌,品牌開拓市場”的思路,做好、做響、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二是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納雍縣良好的生態優勢,打響生態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農產品市場。四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4 參考文獻
[1] 袁久和,祁春節.西部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成長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60.
[2] 劉繼華.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步伐[J].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2011(8):15-16.
關鍵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1
云龍縣是集山區、貧困、民族、高寒四位一體的國家級重點貧困縣,也是一個農業大縣,云龍縣國土面積4400.98km2,山區占96%以上,總耕地面積2.93萬hm2,有林地面積28.2萬hm2,地形地貌獨特,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多樣性和畜牧業、林果、水電、礦產等資源優勢,云龍縣轄7鄉4鎮86個村(居)民委會,總人口20.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97萬人,占總人口的81.25%;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4.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20.344億元,糧食產量達13.4萬t;農民人均純收入5463元;核桃種植面積達8.53萬hm2,產量4.25萬t,產值3.7億元,烤煙0.208萬hm2,煙農收入1.36億元,以生豬、肉牛、黑山羊、特色禽為重點的畜牧產業總產值達8.21億元;生態茶0.23萬hm2,產值8760萬元,麥地灣梨0.28萬hm2,產值6800萬元,中藥材0.67萬hm2,產值可近億元。
1 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云龍縣堅持“農業富縣、工業強縣”的戰略思想和“產業生態化、農工一體化”發展思路,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進一步制定完善了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初步建成了糧食、林果(核桃)、茶葉、煙葉、中藥材等種植產業和諾鄧黑豬、云龍矮腳雞、云龍黑山羊等生態養殖業產業基地。云龍高山生態茶、云龍天池麥地灣梨、泡核桃、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基地模初顯,以“諾鄧黑豬”為原料的“諾鄧火腿”、“大栗樹茶”等品牌享譽國內。到2015年末,全縣核桃面積達8.53萬hm2,高山生態茶葉種植面積達0.23萬hm2,麥地灣梨0.28萬hm2,烤煙0.208萬hm2,收購煙葉9.41萬擔,實現煙農收入1.36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0.67萬hm2,紅豆杉基地達0.298萬hm2;大小牲畜存欄75.28萬頭(匹、只)。目前獲得有機食品認證3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獲得地理標志認證5個 。
1.1 高原生態茶葉產業
茶葉產業是云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目前云龍縣生態茶園面積達0.23萬hm2,主要品種以云南大葉種國家級優良品種云抗10號、清水3號、梅占、佛香等系列品種,其中已投產的有0.15萬hm2,年產量達601t,年產值8705萬元。已建成8個精制廠,5個初制所,每年可解決了3000~50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問題,支付勞務管理工資以及鮮葉收購費達3000多萬元,帶動全縣3000多農戶發展茶葉種植,茶農戶均增收40000多元。大栗樹茶廠是大理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認定為規模以上企業,“大栗樹”牌云龍綠茶系列產品于2004年取得有機食品認證,”大栗樹” 商標被認定為云南省著名商標,以大栗樹茶為主的云龍綠茶系列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巨大,茶農收入高、企業效益好,在省內外享有盛名。通過不斷努力,云龍縣茶葉產業已初具規模,面積、產量、效益都在逐年增加,特別是高原生態茶園發展良好,已經形成企業+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1.2 高原林果產業
云龍縣泡核桃種植面積達8.53萬hm2,涉及11個鄉鎮,78個村民委員會,建成團結核桃交易市場1個,核桃收購交易大戶418戶,形成了基地+大戶+市場,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模式。2015年產量4.25萬t,產值3.7億元,成為云龍縣高原林果支柱產業。麥地灣梨種植面積0.28萬hm2,掛果投產面積有0.13萬多hm2,產值6800萬元。云龍縣天池林果場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公司+協會+基地帶農戶連市場”的發展模式運行,并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認證,云龍麥地灣梨產業已發展成為全縣高原特色產業之一,每年銷售收入近10萬元的農戶較為普遍,部分果農已通過種植麥地灣梨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麥地灣梨產業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產業,在發展山區特色經濟中發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
1.3 高原生態藥材產業
云龍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條件造就了云龍豐富多彩的野生中藥材資源,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人工種植中藥材金銀花、紋黨參、重樓、續斷、當歸、天麻、秦艽、燈盞花、五味子等達10多種,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云龍縣2015年林下中藥材總面積達0.6萬多hm2,其中金銀花種植面積0.23萬hm2,重樓種植面積189.3hm2,續斷種植面積2340hm2,林下中藥材年產值可達億元以上 ,中藥材產業已逐漸發展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1.4 高原山地烤煙產業
云龍縣烤煙種植面積達0.208萬hm2,收購烤煙葉9.4萬擔t,年產值達1.36億元。
2 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組織化程度底
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少、規模小、不規范、實力弱,整體競爭力還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多數只是提供技術,統一種植、購銷、加工等經營比率低。
2.2 農業發展基礎弱
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少,60%以上耕地仍然只能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抗旱減災能力弱。
2.3 基地建設規模不大,帶動效應有限
產業點多面廣,零星分散,行政成本高,致使技術力度不足,經費困難,標準化生產技術服務力量不足,帶動能力弱。
2.4 缺乏實力強勁的農業龍頭企業
各類農業龍頭企業較少,規模小、實力弱,帶動力不足。
2.5 科技支撐能力弱
科技推廣力度不大,農業科技投入有限,基層農技服務體系薄弱,專業人員不足,人員老化,科技隊伍整體服務能力有待提高,農民整體科技素質較低。
2.6 經營服務體系不完善,專業市場建設滯后
縣城沒有專業的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產品銷售渠道還未暢通,基地產品主要依賴自產自銷、外來客商外運銷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總體上還是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組織的經營規模小、帶動農戶的數量小。
3 推進云龍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建議
3.1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組織、政策和資金保障
強化基地建設,擴大經營規模。抓好農業產業規劃布局,進一步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拓寬特色產業化發展融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健全土地流轉制度。組建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協會組織+專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圍繞特色產業的生產、加工和運銷等關鍵環節,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現代產業模式。
3.2 狠抓市場培育,強化配套服務
加強市場信息平臺建設,農產品品牌化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的認定和標識認證。
3.3 加強部門服務
農口部門強化農業科技指導服務,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農村經營管理機構為依托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質監部門要大力協助企業整合品牌資源,抓好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三品”認證。
3.4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
加強與國內外農業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技術的引進、開發和創新,充分調動農科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農業科研服務水平,加大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的培訓,完善農村實用型人才教育培訓,提高群眾的科技素質。
4 結束語
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農民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缺乏技術,急需在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和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本著“政府引導、農戶參與、企業運作”的思路,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扶持具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近年來,由于機構改革不斷減少特色產業科技推廣部門的編制和人員,嚴重影響著特色產業的科技推廣工作,不利于特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要增加特色產業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和編制,招聘特色產業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提高技術指導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