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1 14:45:13
序論:在您撰寫居家養老的原因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10年1月29日,全國老齡辦主任會議在京召開。據悉,2009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與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萬,比重增加0.5個百分點。伴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長,現有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受到一定影響。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已于上世紀中后期步入老齡化,老齡化已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正如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在第35屆會議上所指出的:“銘記21世紀老齡化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挑戰。”這都要求我們要重視老齡化這一問題,盡早制定相應政策,保證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了五年養老服務發展思路及方向,強調社會福利服務是全社會都要關注的事業,提出以服務方式多樣化、投入主體多元化、服務功能多層次的新型養老模式;逐步形成以家庭自然養老為基礎,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格局;完善以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會參與為主要內容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基礎,與社會力量提供服務相結合的發展機制;健全設施結構齊全、區域布局合理、評估手段科學的服務保障措施。這為“居家養老”的施行奠定了政策基礎。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著力建設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即基本養老保險金、企業年金、個人儲蓄。在具體養老方式上,“居家養老”這一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專家與大眾的關注。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其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居家養老是社區養老與家庭養老的結合。
二、我國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原因
從經濟角度講,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收入低,政府在實施福利政策時面臨財政問題,與上世紀70年生石油危機后面臨“福利危機”的西歐在財政不足方面有些類似。當時學術界提出“福利多元主義”,強調社會與家庭的責任,即福利的責任應該由公共部門、營利部門、非營利部門和家庭社區四個部門共同承擔,這為我國實施“居家養老”提供了理論基礎。
從文化發面來看,眾所周知,“孝”文化在我國影響深遠?!案改冈冢贿h游”,在傳統社會中,奉養父母是子女的頭等大事。進入現代社會后,除少數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國家或者鄉村集體供養外,家庭養老依然是所有中國人的自覺選擇。據調查,2007年中國有65歲以上老人的家庭中,與親屬同住的占70.9%,在主要生活來源上,除了有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的老人外,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員供養。除目前享受國家五保戶政策的520.8萬孤寡老人由國家建立相應的敬老院集中供養(145.1萬)或國家發放補貼由其鄰里幫助照料(385.7萬),其他獨居老人和老年夫婦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也很少選擇住進養老機構。可見,家庭養老既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與習慣,也是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
但是,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社會分工的細化,家庭規模的縮小,我國現代家庭依靠自身力量負擔起養老職能的能力受到極大挑戰。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老齡人口增加,家庭小型化發展,老人供養與需求矛盾增加
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30多年后,中國戶均人口不斷下降,小家庭已成為主流,4-2-1型家庭將是未來中國的典型家庭結構。有關部門資料顯示,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趨勢。1993年,我國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在老年供養需求急劇增大而家庭供養能力繼續減弱的情況下,我國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進一步加重。
(二)子女迫于崗位的競爭因素,忙于工作和事業,“代際傾斜”現象嚴重
傳統上,婦女是家庭照料老人的主要承擔者,婦女普遍就業以后,照料老人的傳統職能失去時間方面的必要保證。加之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子女為了事業而遠離父母在外生活。其次,越來越多的青年夫婦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問題,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都向獨子或獨女傾斜,產生了“重幼輕老現象”,這對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實際生活質量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老人平均期望余壽的延長使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隨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75歲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將更多地需要日常護理和生活照料?!案啐g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可以預見的是,21世紀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負擔問題不會僅僅是經濟供養方面的問題,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問題也會日趨突出。
這表明,我國單純依靠家庭養老解決養老問題已不可行,而完全依靠社會養老,即機構養老,既不符合我國的文化,財力也不足以支撐。因而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居家養老”應聲而出。
三、“居家養老”的優點及面臨的問題
(一)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居家養老既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家庭物質資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據老年人多年的生活習慣安排日常生活,節省開支,同時也有利于保證老年人生活質量。
(二)從文化傳統來看,養老院缺乏“家”的感覺,不符合中國人“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居家養老符合世界上多數老年人的傳統觀念,尤其是東方文化傳統。
(三)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居家養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養老機構中的老人遠離自己生活過的社區,心理上易產生一種被家人和社會冷落的孤獨感;而且在養老機構中常目睹同伴們死去,產生額外的心理恐懼和精神壓力。在自己長期生活過的社區養老,熟悉的環境能幫他們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親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悅。
(四)從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居家養老的過程中也能促進社區自身的建設和發展??梢猿浞掷蒙鐓^資源,減輕政府負擔;可以提供就業崗位,調動社區的閑置資源,下崗者特別是社區大齡婦女得以再就業。
依托社區平臺,根據老年人特點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開設老年大學培養老年人的學習興趣和愛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通過在社區各類團隊的活動中、老年大學的學習,不僅可以減輕自身的孤獨感和衰老感,使他們感到自己仍是社會中的一位積極成員,而且能互相幫助,繼續為社會作貢獻,發揮余熱,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我國的志愿者服務蘊含有巨大的力量,這在奧運、亞運等大型體育賽事以及地震抗災等事件中表現十分明顯。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應該將這股巨大的力量常規化、制度化。我國可以以政府牽頭建立愛心積分,獲得較高愛心積分的公民在就業、稅收、公共產品使用等方面將獲得一定的優惠,在整個社會培養志愿服務的氛圍。志愿者隊伍在居家養老服務中主要可以提供以下三種服務:一是安全檢查,每天上門探視獨居老人,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遇到緊急情況時及時給予援助;二是與老人聊天,緩解老人的精神孤獨;三是簡單生活照料,如代購日常生活用品、陪老人看病等。
居家養老模式具有諸多優點,但在具體實施中可能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五)思想觀念滯后
思想觀念的滯后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是社會大眾的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公眾將家庭養老視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將“進養老院”視為兒女不孝的選擇。這使得居家養老服務的理念無法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同,進而不能形成有效需求,無法產生規模效應與市場。第二是政府沒有認識到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引發的種種問題,因而對養老事業的發展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第三是企業界與市場沒有對養老服務的市場前景、收益與風險做出合理預計,缺乏正確認識。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政府對養老機構的種種支持政策很多沒有落到實處,將養老機構定性為公益事業,投資了不能分紅、不能追求回報,違背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經濟規律。公共財政的投入總量與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相比力度不足,政府的支持不足使得民間資本不敢輕易進入養老這一投入大,回報周報長的領域。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公共政策的完善。
[關鍵詞]居家養老;模塊化;老人飲食;阜新市
一、“居家養老”概念
(一)有關“居家養老”概念的界定
盡管“居家養老”在全國已廣泛實踐,但是其概念仍然眾說紛紜,很難達成共識。“居家養老”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強調居家養老是一種與機構養老(養老院等)相對的養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養老機構,是一種“半社會化半家庭”的養老方式[1]。認為居家養老是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保障體系,家庭養老可以采用,社會養老也可以采用,如陳大亞指出:“所謂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就是要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組成一個最符合老人意愿的,一個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強老年人的自助能力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和一個最有效的養老保障體系?!盵2]認為居家養老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它是以居家養老為形式, 以社區養老網絡為基礎,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為保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3]。強調居家養老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養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張衛東認為:“居家養老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有人文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的社會環境。缺乏心理溝通和精神撫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養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義。”[4]
(二)“居家養老”的優勢
中國現行的養老模式有三種,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和居家養老模式。家庭養老的運行機制主要是以個人養老金為主,以家庭支持為輔。機構養老的運行機制主要是企業投資單獨經營或者是政府投資運營。居家養老模式與前兩種模式相比,就具有了靈活性的優勢,居家養老模式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除了家庭養老之外,其余兩種模式均需要企業與政府。在專業化程度方面,居家養老不但社會認同度高,社會融入度也很高。這便是居家養老與其他兩種養老模式相比所具有的優勢。
二、“居家養老”模塊化處理
(一)“居家養老”的困境
雖然居家養老相對于其他的養老模式來說具有諸多的優勢,但其推行的并不是很順利,例如阜新市。阜新市地處遼西北地區,經濟欠發達,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僅僅能夠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大部分的老年人都選擇了家庭養老這種方式或者正在使用家庭養老方式。極少數的老年人選擇了機構養老模式,由于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中,養老就應該在家庭當中,而不是在那個像工廠的養老院之中。絕大部分的老年人選擇的最理想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這種半家庭半社會的養老模式兼顧了傳統與現代。故老年人均愿意接受。但是,由于現實的原因,居家養老高昂的費用是老年人望而卻步。這就是居家養老模式所陷入的困境。
(二)“居家養老”陷入困境的原因
居家養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高昂的費用。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盈利,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企業根本沒有盈利。根據調查的結果我們進行了分析,發現企業不盈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以某飯店為例,第一方面,該飯店以一鍋一菜為主,而要提供給老人的飲食的量均非常的大,因此,成本也就很高。第二方面,該飯店的飯菜并不能有效的適應老年人,不科學不健康,因此老年人不愿意訂,因此成本也就提高了。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居家養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費用偏高,而導致費用高的原因就是居家養老未能進行集約化,規?;倪\營。
(三)“居家養老”模塊化處理
居家養老的高費用使其不能在阜新市順利的推行,因此,我們將居家養老進行了模塊化的處理,也就是將其分為若干的服務,例如,陪護,打掃衛生,做飯做菜等等。老年人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擴大了客戶群體,這樣就有效的降低了居家養老的成本,從而使居家養老的受眾面更加寬廣,形成了良性循環。
三、“居家養老”模塊化中的老人飲食
(一)民以食為天
中國菜烹飪方式復雜,老年人在操作過程中危險性也很大,同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老人認為最應該由外界提供的養老服務就是飲食服務。通過對老年人進行更深一步的訪談,我們分析出了原因:第一,老年人本身身體體力不足以自己動手做飯。第二,僅僅兩個人吃飯,不想每天做許多飯菜。第三,自己做的飯并不能滿足每天的營養需要。以上三點,是老年人認為飲食服務由專業機構來提供的原因。
(二)食堂模式,多贏局面
通過進行的調查和上述分析,我們采取了食堂養老模式。利用已有的大型食堂,為老年人提供飲食服務。從而形成多贏的局面。一贏,食堂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飲食服務,使食堂獲得了又一批客源。食堂原本的設備就是滿足大批量的人群就餐的需要,這樣可以將食堂的設備都利用起來,避免了一鍋一菜的方式,從而降低了成本。食堂本身的衛生也是過關的,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營養,衛生的食品。為老年人提供餐飲服務,也有利于提高食堂本身的實力。這就是食堂的贏。二贏,老年人贏。通過食堂來為老年人提供飲食服務,既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吃的費用,又能夠使老年人每天獲得充足的營養,而且能夠吃到多種多樣的食品。老年人不做飯,節省了時間,也降低了危險。這就是老年人的贏。三贏,學生贏,食堂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能夠提升自身食品的質量,對學生來說是莫大的好處。食堂提供飲食,就必須要進行配送,而在此中間,學生就可以做配送員的工作,既可以勤工儉學,又可以樹立尊老敬老的意識。這就是三贏。四贏,政府贏。利用現有食堂的設備,避免了重復建設,節省出來的資金可以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去。
居家養老模塊化處理,為養老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食堂養老的多贏局面,為食堂養老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軍.居家養老:城市養老模式的選擇[J].社會,2001,(9):22-24
[2]陳大亞.家庭養老問題探討[J].研究與探討,1998,(9):10-11
[3]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問題的未來之路[J].人口與經濟,1999,(2):58-64
[4]張衛東.居家養老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老年學,2000,(2):120-122
作者簡介
隨著居家養老服務在我國的快速推進,學界關于居家養老研究的文獻資料大量涌現。學者們從居家養老的概念定義、發展背景、服務需求、養老模式、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還存在研究層次較淺、視野較窄、學科背景單一、理論研究不足、差異性關注不足等問題。
【關鍵詞】
居家養老;養老模式;養老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急劇變遷,人口流動加速,老齡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數量日益龐大,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單獨應對老齡化挑戰,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由于兼備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優點而受到老年人的認可與歡迎,成為我國應對養老挑戰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養老”的界定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描述,對概念的闡釋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與規律。居家養老概念雖然在我國提出已久,但學者們對其內涵外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一,從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關系角度進行的界說。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地點與社會養老服務方式的組合。陳友華以養老地點、養老資源和養老服務供給三個要素為標準,將養老分為不同模式。根據養老場所與居住方式的不同,養老可以分為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根據養老資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養老、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根據養老服務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養老服務、家庭養老服務和自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模式即是上述“養老地點”與“養老服務供給”兩個維度劃分出來的“家庭養老”與“社會服務”的組合形式。[1]居家養老是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保障體系[2],是家庭養老的補充與更新。居家養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鄰里照顧、家政服務等,只是伴隨著社會轉型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家庭社會化服務增多,社會化養老服務增多而已;二,從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區別與聯系進行界說。居家養老是一種不同于機構養老的養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養老機構,是一種“半社會化半家庭”的養老模式[3];居家養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機構養老,是“家庭養老院”,是“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熬蛹茵B老”+“社區照料”是把養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偠灾?,上述兩種視角分別從不同維度揭示了居家養老的內涵與特征,對認識和理解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對“居家養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蓋了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養老的主要場所,這里的家庭有別于傳統意義的家庭,更強調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情感上的歸屬性。第二,養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與社會的責任。第三,居家養老的內容不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還包括精神慰藉、康復護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第四,居家養老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居家養老模式的諸多實踐與研究
(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研究。
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有關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居家養老意愿研究。這類研究以機構養老為比照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老年人對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傾向度。研究結論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數老年人傾向選擇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需求雖有提高,但其比例仍遠遠低于居家養老。分城鄉進行比較,城鎮老人對居家養老選擇度略低于農村老人。2.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在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研究中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占比例較大。需求影響因素研究能夠準確鎖定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群體以及不同群體的需求特征。這類研究多遵循假設檢驗的思路,分析篩選影響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可能因素,并對相關因素進行交互分析,最后對分析結果利用各種模型進行進一步的顯著性檢驗,確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結果普遍顯示,從不同人口、社會經濟特征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來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類型、家庭經濟狀況、自理能力、社會保障等都對養老方式選擇有一定影響,其中以居住類型、年齡和自理能力的影響最為顯著,即獨居、高齡、不能自理老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最強烈,其他因素影響不明顯。在群體需求特征上,高齡老年人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對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務熱線的需求度較高。3.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強度研究。需求強度反映了服務受體對不同服務項目需求的迫切性、優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分輕重緩急的安排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有助于其他主體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的精確對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國老齡辦的居家養老三大類服務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根據需求細化項目,再通過項目選擇的頻率統計或者需求強度測量確定不同服務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來看,城鄉老年人最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主要有健康體檢、健康教育、緊急救助、醫療護理、陪護就醫、便民維修、家政服務和文化娛樂。分城鄉來看,城市老年人對家政服務、文化娛樂、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較高,農村老年人對緊急救助、陪護就醫、便民維修、健康體檢的需求較高??v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調查者與受訪者對居家養老的認知存在差異。居家養老意愿調查中,普遍存在被調查對象將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混為一談現象,將居家養老等同于家庭養老。二,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多停留在不同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強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導實踐的深入探索。服務需求只有轉化成利用率才能實現居家養老的可持續發展。養老服務需求研究僅僅呈現了老年群體的一種主觀愿望,與客觀利用率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分析兩者之間產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兩者的平衡才應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養老實踐模式總結。
關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對其經驗進行總結。從已有文獻來看,一方面學者的研究呈現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對先進社區工作做法的介紹、實際工作部門一般性工作經驗介紹和應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論層面的模式總結較少。另一方面,從已有的模式總結來看,模式提煉維度錯綜雜亂,有從服務提供主體維度將養老實踐總結為“政府包戶型”、“企業主導型”、“非營利組織運作型”、“志愿者凸顯型”,也有從特色經營方式上將其歸納為“社區集中照料式”、“社區互助養老式”、“社會關愛探視式”,還有從多元主體作用方式上將其歸納為“政府+社會組織+志愿者”“、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政府+志愿者”等。以上歸納多以地方經驗的特色概括為主,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提煉。中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通過對各地居家養老實踐的深度分析和提煉,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將居家養老模式概括為四種:一,政府主導,層級聯動模式。這是一種政府采用行政強制力自上而下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運營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即政府籌集資金、政府管理、政府運營)在城區、街道、社區居委會三級行政單位分級建立規模有別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或站點,同時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機構,為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社會養老服務,服務對象主要為老弱病殘群體。二,政府主導,民間運營方式。這種模式的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公建民營方式,即由政府投資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建成后交由民間經營,提升運營效率。第二,政府資助民間力量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點或中心。政府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扶持政策,調動民間積極性參與養老產業。第三,政府資助,機構主辦。此種模式的特點在于發揮機構養老的輻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資和社區籌資,委托或資助專業養老機構在社區舉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方式,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的運營方式。第四,政府購買,市場運營。其采用政府全額或部分出資在市場上購買服務的的方式為特殊老年群體提供基本養老需求。[4]上述文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歸納總結了我國居家養老實踐的具體模式,對其他地區推廣居家養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三、居家養老研究評述
近年來,學界對居家養老的研究越來越豐富,累積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數據資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往的研究主要對居家養老的概念、理論現實意義、實踐現狀、運行機制、服務需求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等進行論述,觀點重復的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將外部環境考慮在內的系統分析。已有文獻多是專注于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本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囿于學科視野,缺乏對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所依賴的外部環境進行充分系統研究。任何項目、組織、制度的正常運轉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結構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顆種子的發芽必須具備適宜的土壤一樣。居家養老服務要持續平穩運轉,必須與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結構、文化環境、認知觀念、政治氛圍相配套,當前文獻缺乏從外部環境出發的系統研究。第二,相關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觸及本質的深度分析。當前居家養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觀抽樣為主的實證研究,這類研究以服務需求和居家養老服務現狀研究為主,研究注重對統計結果的現狀描述,缺乏解釋性分析。以個案研究、典型研究為主的經驗介紹、模式總結和問題發現,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統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論提煉。第三,缺乏城鄉差異性視角。城鄉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源存在明顯差異性,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比如城鄉社會組織的發育、養老市場的發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等,現階段的研究沒有對城鄉上述差異給予關注,而是倡導城鄉統一的居家養老推進方式。第四,學科視角過于單一。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人口學、建筑學、醫學等領域,與其他學科如公共管理、經濟學、文化學、政治學等相關性較小。第五,居家養老研究過多的將目光聚焦于養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從老年人、養老問題、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對居家養老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第六,相關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實踐的經驗總結而缺乏學術性的理論指導與概括,雖然部分學者也嘗試著進行了理論建構與提煉,但仍然不成熟。葺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2]張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
[3]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關鍵詞:NGO;居家養老;老齡化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截至2013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161萬,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為9.7%。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和機構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因此,居家養老得到普遍推廣。由于居家養老服務隸屬于準公共物品的范疇,福利多元主義理論為NGO參與居家養老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目前,我國政府正積極倡導NGO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積極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來確保NGO參與居家養老的規范性和合理性。
一、NGO參與居家養老的優勢
NGO作為非政府組織形式的存在,其本身具有非政府性、組織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治性等特性,在參與居家養老時,NGO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優勢有以下幾點:
(一)彌補政府不足,創新服務方式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政府單方面供給的養老服務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需要。根據福利多元主義理論,NGO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一方面能夠減輕政府供給總量上的壓力,擴大服務受益人群;另一方面能夠克服政府供給服務個性化低等問題,可以針對不同的老年人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增加老年群體的個案需求。因此,NGO參與居家養老不僅能夠彌補政府不足,還能夠創新服務方式。
(二)提高服務效率,減輕社會負擔
NGO本身具備的非政府性和公益性,能夠很好的將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和現行的市場機制相結合起來,從而避免政府失靈現象造成的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等現象。NGO參與居家養老一方面其融資渠道的多樣性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老齡化加劇所造成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負擔。服務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增加了老年群體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這樣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
(三)整合社會資源,增加就業機會
隨著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推廣,與之配套的政府、社區、家庭所具備的服務設施也已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NGO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務設施,整合現有社會資源,一方面可以減少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針對新產生的服務需求可以做出積極的應對策略,從而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各種需求。NGO參與居家養老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二、NGO參與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NGO自身存在缺陷
我國NGO自身缺陷主要包括自主性低、資金缺乏和人員缺乏三個方面。一是,NGO參與居家養老的自主性較低,由于大多數NGO主要依存于政府而存在,他們往往政府政策的執行方,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很少。二是,資金是NGO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而我國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比較低,并且融資渠道不完善,從而較少的資金支持限制了NGO的發展。三是,我國NGO缺乏大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主要是由于薪酬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等原因導致難以吸引專業人員從業。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一是,缺少政策法規支持。目前我國只是出臺一些有關養老和NGO的自身建設的政策法規,沒有詳細出臺關于NGO參與居家養老的政策法規,無法保護NGO的相關合法權益,缺少法律保障。二是,資金來源單一。目前我國NGO參與居家養老的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而政府在資金籌集方面的來源又呈現單一化。三是,缺少監管體系。目前我國NGO參與居家養老缺少相應的行業規范、服務標準,沒有健全的監管機制,這樣就不利于維護消費者和供給者雙方的權利。
(三)宣傳推廣力度不到位
目前,我國居民對居家養老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雖然有關政府文件已經多次提到全力推廣居家養老服務,但是普通居民對其認識還是處于朦朧階段。大多數居民僅將其認識為一種公共產品,應該無償享受,導致NGO收入較少,難以進行長期運營。另外,社區對NGO參與居家養老持觀望態度,認為NGO的加入會造成部分職能重疊,削弱社區的功能,從而不支持NGO參與居家養老。
三、NGO參與居家養老的幾點建議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的需求日益增加,僅是政府單方面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NGO參與居家養老是十分必要的。針對NGO參與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完善NGO自身能力
NGO應該注重其自身能力的完善,這樣才能有利于其在參與居家養老的過程中得到可持續發展。第一,建立健全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如,組織發展規劃、績效考核制度、投訴建議機制等,這樣既有利于其自我完善又有利于其自我發展。第二,增強自身的籌資運營能力。充足的資金是NGO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NGO的資金來源不能僅僅依靠國家撥款,還應創新籌資渠道,如,與國際組織交流合作,從而爭取國際資金等。第三,著力于人力資本培養。NGO應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培訓體系,與高校進行“產學研”結合,培養一大批專業化人才等。
(二)增大政府支持力度
NGO參與居家養老,既有利于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又有利于解決政府的養老壓力,政府應該加大對其支持力度,鼓勵參與居家養老。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規。應建立起一套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NGO參與居家養老的有法可依,確保其可持續發展性。第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制定相應優惠政策。一方面,增大國家的資金撥款,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確保充足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優惠政策等,來激勵引導NGO參與居家養老。
(三)普及宣傳推廣力度
加大NGO參與居家養老的宣傳力度,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有利于其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培養居民和社區對NGO參與居家養老的認同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報紙、雜志等進行宣傳推廣,也可以通過講座等形式針對社區進行知識普及。另一方面,加大志愿者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NGO中,這樣有利于節約成本,更有利于培養全民參與居家養老服務,進而保持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奕伶,李月鳳.對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
[2] 胡宏偉,嚴晏,時媛媛.非政府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模式分析[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8).
[3] 祁峰.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的角色、優勢及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1(10).
關鍵詞:社會化居家養老;老年人;社區建設;社區服務
養老制度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有所養”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國現在提倡的養老政策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隨著政府將社會保障網逐漸向社區延伸,許多為老年人服務的工作交由社區管理,這就讓廣大老年人在不離開他們長期生活的社區的條件下,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服務,這樣,既能給老年人生活帶來歸宿感,也能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還可以提供就業崗位。根據當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增加的趨勢和家庭贍養功能弱化的特點,如何依托社區,社區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者說,社區應該如何盡快加強能力建設來滿足老年群體居家養老的需求,是一項與社區建設密切相關并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意義
全面推進社會化居家養老,適合我國國情,一方面,能幫助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又能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務,是解決實際困難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國日趨尖銳的養老服務難題,切實提高廣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會化居家養老是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選擇;是促進家庭和諧、社區和諧和代際和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就業渠道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因此,建立依托社區的居家養老方式是健全社會化養老體系的發展方向,并已成為目前我國城市養老的必然選擇。
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以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以志愿服務和便民利民網點為服務資源,由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還需要來自社會的幫助,尤其是強調社區照顧在社會化居家養老中的作用。這種模式具有養老成本低、覆蓋面廣、服務方式靈活的優勢,集中了傳統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兩方面的優點,讓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區福利服務,既減輕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又節省了養老福利資金的投入,是適應我國當前老齡化特點的社會養老模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當前社會化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1、對社會化居家養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區居家養老”計劃,并相繼在北京、上海、大連、江蘇、廣東、湖南等省市展開試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就總體而言,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于起步階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化養老保障發展機制尚待盡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種原因的制約,對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方式的探索和實踐,到目前為止,尚未在社會上特別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形成廣泛認同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有些領導對社會化居家養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不足,主動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前瞻意識不夠,導致社會化居家養老仍然僅處于白發的、無序的初始階段。社區居民群眾對社會化居家養老知曉率不高,參與社區養老的積極性不夠。
2、社區服務建設不能滿足居家養老的服務需求
隨著人們對社區建設重要性的逐步認同,城市社區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受各種因素的限制,社區的硬件和服務設施建設參差不齊,“貧富差距”懸殊,不少社區老年服務設施規模較小,檔次偏低,功能單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區和老的轉制單位的居民區,下崗失業人員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動場所,甚至連一間起碼的報刊閱覽室都沒有。在醫療方面,城鎮社區盡管普遍都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但在醫務人員的配備、醫療硬件、服務設施、服務時間等方面都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區沒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有的西部貧困地區的社區老年人普遍還存在看病難、出行難的問題。這些都與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衛生保健需求不相適應。同時,一些生活困難的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雖有“低保補助”和臨時救濟等幫扶措施,但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區居委會想提供一些無償服務也因受經濟條件的限制,難于滿足困難老人較多的服務要求。不少社區盡管也想嘗試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但經費實在有限,因此,社會化居家養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資主體單一,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居家養老社會化程度不夠.社會化居家養老工作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雖然建立了條抓塊管的管理體系,成立了各部門參與的老齡工作領導機構,但各部門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很難形成合力。開辟國家、集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等渠道,以多種所有制形式發展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社區養老服務業還很不夠。
4、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缺乏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服務
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在沿海發達城市的試點雖然取得了許多成效與經驗,但也要看到我國目前社會化居家養老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匱乏,且整體素質不高。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學校培養這方面人才的相關專業不多。據了解,全國僅有少數幾所院校設有類似專業,離人數眾多的社區養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專業人才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服務項目和內容的擴展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
三、加強社區建設,加快推進社會化居家養老的策略
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轉型使得社區事業成為最受社會成員歡迎的一項社會事業,經濟體制改革引起的社會結構變遷,使得中國的社區服務功能不斷放大,體現在“單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結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等諸多方面上,這也是社區服務與社區建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的工作:
關鍵詞 老齡社會 家庭養老 機構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
作者簡介:鐘志根,東北師范大學學部社會學學院。
近些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長春市政府也開始引進并發展了社區居家養老這一全新的養老模式。所謂社區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專業化服務機構為載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參與、非政府組織實體承辦的運作方式,采取日托、上門、鄰里合作等服務形式,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心理慰藉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這種養老模式既能滿足老年人對于傳統家庭養老的需要,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發展的速度較快。作為東北地區的第二大城市,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既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同時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社區居家養老的現狀
如果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7%以上,那么就意味著這個社會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從這個層面上說,長春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截止到2013年底,長春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10%,老少比已經達到78%。長春市正在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除此之外,長春市人口老齡化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快;第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長幅度;第三,人口老齡化超前于養老保障水平;第四,高齡失能老年人口比例高且撫養比大??梢哉f,養老問題已經十分突出。但是,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發展卻較為緩慢且需求巨大。據調查,在全市老年人口中,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占到了80%,但是可以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社區卻只有10%不到,長春市居家養老的供求極度不平衡。為此,近年來長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進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
(一)政策體系的支持
(二)服務對象的和服務面的擴大
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受益面正在不斷擴大,服務內容也在不斷增多。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受益對象由起初的針對80歲以上的“三無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到現在的針對所有有需求的老人。與此同時,對于老人提供的服務也從最初的簡單的家政服務到目前的“以送餐為核心,融合了家政服務、醫療服務、義工關愛及社區馳援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盡可能的多方位地滿足老人的需求。
二、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和許多處在起步和發展階段的城市一樣,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遇到一些困難。
(一)發展速度慢、地區不均衡、供求失調
長春市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慢,政府無力支持居家養老的發展。此外又缺乏國家的支持,使得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速度極其緩慢。據調查,長春市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社區不到10%,且由于缺少正規社會機構的參與,使得這些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緩慢,運行困難。而長春市老年人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卻達到了80%,這就造成了供求的失調。由于這種現狀在短時間難以解決,使得長春市政府只能集中優勢重點發展一些社區,而這就必然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在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的社區,居家養老發展較好;而在一些缺少政府支持的地區,居家養老的服務幾乎處于一種停滯的狀態。
(二)資金缺乏且渠道單一
目前,受制于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長春市政府在資金上的投入遠遠不夠且呈現地區的差異,有些地區甚至沒有資金的投入。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財政的不足以外,還有就是資金的渠道單一。一般來說,社會組織在養老事業中應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所以,社區居家養老的資金來源應該由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家庭三方面組成同時輔助以社會公益基金等渠道。但是,目前長春市的社區居家養老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導,缺乏相關社會組織的參與,同時,由于老人的收入較低,大部分老人無法支撐社區居家養老的費用。
(三) 服務內容的單一與不足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歸納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也需要這些需求。據調查,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務類型主要有:日常生活需求、醫療保健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法律需求、安全需求。長春市目前對于老年人的服務內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和醫療保健為主,而對于其他的一些需求基本無法滿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服務以及醫療保健的服務也不夠全面且地區發展不平衡,長春市目前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務主要是送餐服務以及一些簡單的家政服務為主,對于一些特定的需求暫時無法滿足;而醫療保健的服務由于醫療資源的短缺和有限也顯得十分緊張。 (四)服務人員水平層次不齊且數量短缺
目前,長春市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務技術差、專業知識的缺乏等問題。服務人員大部分是由社區行政人員以及下崗職工組成,由于缺少專業培訓,因此,服務質量普遍較差。同時,由于缺乏專業的社工知識和技能,在對于心理需求這種特殊的需求是會產生問題。與此同時,長春市政府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的管理不足也加重了服務質量偏低這一現狀。除此之外,服務人員的數量缺口也十分的巨大。一個服務人員需要負責上百戶的居民,這使得服務的質量必然下降,而且由于人員的限制,使得發生突發狀況時,不能及時應對。為了解決這一狀況,許多社區開展了“以老助老”工程,但是,這種措施只能短期緩解人員短缺問題,從長期來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影響到整個長春市的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
(五)社區與老人之間的信息斷層
社區居家養老想要發展順利必須需要老年人的主動參與,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實現老年人的一種“自我增能”即挖掘老年人內部自身的潛能,促進其更好地發展,這對于推進社區居家養老這一模式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而想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必須要保障信息的流暢性即老年人可以充分理解社區有關信息和政策,積極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建設并結合自身情況提供相關建議。但是,目前,由于長春市社區與老年人之間的信息斷層使得老年人無法了解社區有關居家養老的相關信息和政策,有些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而這就造成了居家養老的主體即老年人自己無法參與到居家養老的建設之中,使得長春市目前大部分社區的居家養老并不能滿足老年人,也阻礙了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
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對策建議
隨著長春市經濟的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加劇,社區居家養老必定會成為長春市養老的趨勢,因此,針對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尋求解決的方法顯得十分的必要。
(一)拓展資金的渠道,引入市場機制
社區居家養老需要資金的投入尤其是在開始階段,但是,僅僅依靠政府的單一投入肯定是無法滿足的,想要促進長春市居家養老的更好發展必須要拓展資金的渠道。筆者認為,長春市后期的發展可以借鑒濟寧市的發展經驗:由政府單一投入轉為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贈為輔助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強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保障。除此之外,將市場機制引入到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來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外養老事業的產業化也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養老服務完全依賴于市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考慮引進一些社區和家庭無法提供,但是對于特定老年人群體有迫切需要的服務項目。例如:市場化的居家護理服務、市場化的居家醫療服務、市場化的臨終關懷服務等。這不僅有利于 提高養老服務水平,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還可以減少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資金投入,從而有利于整個居家養老的發展。
(二)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
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社區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國社會長時期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因此,在養老這一事業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及問題即“社區一把抓”什么都管,由于社區是行政機關,對于居家養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這種行為必然會阻礙居家養老的發展,尤其是不利于社會組織的參與。此外,政府對于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更多是以一種指令和命令的方式來進行管理,這顯然不利于居家養老的發展。所以,想要使得社區居家養老的順利發展,首先,必須改變社區的定位,社區必須要“放權”。在社區居家養老這一養老模式中,社區更多的扮演的是一個監督者和中介的角色,社區需要把自己的權力下放給社會組織,相信社會組織,由他們來提供更為專業的居家養服務。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社區就可以完全放手,社區要做的是接收和反饋老年人的信息,監督社會組織的服務,考察社會組織服務人員的同時也要調節老年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的矛盾。只有做到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進長春市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其次,轉變政府的職能。政府應當調整自己的角色,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解決好政府與老年人之間的“信息斷層”問題,讓老年人更多的了解相關信息和政策,充分調動老年人的參與積極性,鼓勵他們建言獻策,為更好地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提供建議。同時,政府應該要積極引入社會組織,相信并依靠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讓他們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的主導,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于他們的監督和指導,積極調解社會組織和老年人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社區、社會組織以及老年人自己都積極參與的良好發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三)加快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的建設
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實踐者,他們的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水平決定著整個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因此,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建設顯得十分的重要。而對于長春市目前的情況而言,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建設更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首先,豐富養老服務人員的招聘渠道,吸納更多的專業的、有經驗的服務人員。其次,提升現有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的文化水平以及專業技能,從而提升現有隊伍的整體素質。最后,建立和完善對養老服務人員監督和考查以及反饋機制,實現養老服務人員的“持證上崗”。 對于優質服務人員給予鼓勵和提拔,而對于未能達標的給予批評處罰甚至辭職以保障整個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的水平,從而為老年人提供更滿意的更優質的服務。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居家養老;中國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47-02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老齡化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養老問題。而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老有所養的問題日益關注,農民的傳統觀念及家庭養老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出一條順應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養老新路子十分必要。農村居家養老模式正是在新形勢下提出的一個養老模式,同傳統的養老模式相比具有巨大的優越性。
一、居家養老的含義和界定
居家養老,就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它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以國家制度、政策法規管理為保證,以居家養老為形式,以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利用社區服務網絡資源與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將社區服務深入到老人家庭,為居家養老人提供各種類型的福利服務,是社區服務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現代養老方式[1]。居家養老模式中,勞務養老主要由社會承擔,精神生活養老主要由家庭承擔,物質方面的養老由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承擔。它既不同于傳統的家庭養老,與現存的社會養老也有所區別,這是一種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有機結合的養老新模式。
二、居家養老模式相比其他養老模式的優勢
1.居住上的優勢。居家養老的核心依然是家庭養老,與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相同,居家養老不是在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養老,而是在自己的家中養老,老年人仍然同子女居住在一起。居家養老既方便了子女對老人進行經濟、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同時也符合老年人的在家養老的心理,使他們比較容易接受。
2.資金上的節約。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較緩慢,因此資金問題是農村養老的關鍵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由家庭承擔了養老的所有費用,經濟負擔重,造成部分年輕人背棄父母,嚴重阻礙了家庭養老的順利進行。與傳統的家庭養老不同的是,居家養老把養老的經濟供養責任不僅確定在家庭上,社區和國家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大大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確保了養老的順利進行。
3.服務上的便利。與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相比,居家養老模式在依靠家庭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照料的基礎上,以社區為依托,形成全方位的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養老服務,這樣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減輕了家庭和個人的負擔。
三、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傳統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城鄉經濟呈現二元化。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壓力也日益增大。以青年人為主體的人口遷移、流動現象,使得同堂而居的傳統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同時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如今的農村家庭結構逐漸呈現出“4—2—1”的模式。中間一代人不僅要承擔起下一代人的教育、生活及今后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須為贍養上一代四位老人支付巨大的開支,于是農村大多青壯年外出謀生,這是農村凸顯以弱養[2]。
2.中國傳統文化使居家養老成為可能。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繼承了幾千年,有著深厚的社會根基,絕大多數老人喜歡在家中度過自己的晚年。在文化相對落后、傳統思想更為深厚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更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養老方式[3]。而中國現有的養老救助模式——機構養老、社會養老等的養老理念有悖于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文化。“養兒防老”的傳統觀點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孝文化”的宣揚更使得敬老院、養老院等機構在中國農村沒有市場[4]。相比之下,居家養老則很好的遵循了傳統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照料生活的同時,又不脫離溫馨的家庭環境和熟悉的農村環境,在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和親緣優勢,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更容易為老年人所接受。
3.國家養老金制度的扶持。國家養老金制度建立充實了家庭經濟,提高了老年人群體的購買力。在國家經濟增長勢頭持續上升的背景下,伴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穩定了老年人對退休生活的良好預期,增強了老年人的消費信心,從而愿意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資金[4]。對于老年人而言。家是他們最熟悉的環境,親情撫慰是人們特別是老人最渴望的[5]。居家養老既可以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社區服務,減輕兒女的負擔,又不使老人離開熟悉的家庭與親人,因此,老年人愿意接受居家養老模式的服務。
4.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與中國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的區別。西方的養老模式經歷了由“家庭走向社會”的變遷,后又呈現從“院落回歸家庭”的趨勢。這給中國農村養老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與西方的機構養老相比而言,居家養老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避免了由于居住在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帶來的高額費用。同時,在居家養老模式中,家人可以承擔相應的照料責任,減少一部分養老支出,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6]。
四、中國農村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