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0 14:47:06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留守兒童的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汝城縣精神病醫院 湖南省汝城縣 424104
【摘 要】目的: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差異并初步探尋解決方案。方法:隨機抽取我鎮8 個幼兒園共200 名學齡前兒童,采用SDQ 問卷調查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情緒、品行、多動、同伴交往和親社會行為以及一般情況。結果:兩組兒童在情緒、同伴交往和親社會行為三項因子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留守兒童在品行和多動兩項因子方面的評分要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留守兒童在品行和多動兩個方面產生的問題明顯多于非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避免雙親同時外出務工,必須外出務工的父母則應定期安排回家的時間間隔,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關鍵詞 留守兒童;監護人;人格特征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半年以上,而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兒童,近年來這一人群數量不斷擴張,筆者所在地處于湘粵交界處,絕大部分青壯年均前往廣州、深圳等地打工,將小孩留在當地由祖輩撫養,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不僅僅關系到未來農村的建設與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1]。為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筆者開展了相關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我縣土橋鎮的8 個幼兒園200 名3 ~ 6 歲農村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童126 人,女童74 人;留守兒童119 人,非留守兒童81 人。留守兒童中男童76 人,女童43 人;年齡3 ~ 6 歲,平均(4.15±0.83)歲;非留守兒童中男童50 人,女童31 人;年齡3 ~ 6歲,平均(4.15±0.83)歲;經統計,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本情況調查
主要收集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家庭基本情況、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關系等。兒童基本情況主要指的是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等; 兒童家庭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打工狀況、家庭經濟水平等一般情況。兒童與父母關系情況主要了解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的關系,如聯系的方式、次數、交談的話題等。
1.2.2 調查問卷的選擇
采用修訂版的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SDQ) 進行調查,該問卷包括5 項因子:
情緒、品行、多動、同伴交往和親社會行為,除了親社會得分越高表示親社會能力越好外,其他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該項目困難程度越嚴重。
1.2.3 調查方法
在實施前對調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在所調查的幼兒園對被調查兒童的主要看護人就調查目的和意義進行講解,要求被調查兒童主要看護人對每個條目按要求認真回答,200 份調查問卷均100% 有效回收。
1.3 統計學方法
搜集所有數據后,使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采用t 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統計,χ2 檢驗統計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兒童在情緒、同伴交往和親社會行為三項因子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留守兒童在品行和多動兩項因子方面的評分要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793 和t=2.927,P<0.05);詳見表1。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外出務工父母回家的時間間隔與聯系次數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亦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當外出務工父母回家次數多,聯系次數多,則越有利于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水平[3]。亦有研究表明,看護人的教育程度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亦有較大的影響,部分看護人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有限,時間和精力有限不足,從而難于教育留守兒童,而看護人對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亦產生不少負擔[4]。
因此,為了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心身健康的成長,應該盡量避免雙親同時外出務工;必須外出務工的父母則應定期安排回家的時間間隔,保證每周有電話聯系,每季度能回家與孩子當面談心,這樣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樣的感受與滿足會給予留守兒童很大的安慰。
參考文獻
[1] 吳倩嵐. 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D]. 華中科技大學,2009.
[2] 張韡, 郭燕, 許建雙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進展[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5):177-178.
關鍵詞:留守兒童犯罪 犯罪特征 發展趨勢
一、當今留守兒童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留守兒童的犯罪人員特征
從違法犯罪的留守兒童自身條件可看出,當今留守兒童犯罪人存在著以下幾個特征:
1.留守兒童大多是處于比較特殊的家庭之中。對這些性格敏感的留守兒童而言,他們需要更多于常人的關心。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者是離異所造成的家庭結構不完整,更甚者父母雙方都已死亡等現實導致的經濟狀況不樂觀,使他們往往比其他同齡人要多承擔一部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家庭責任的重擔。為了尋求溫暖,他們往往會通過對其他人付出更多的感情。這樣一來就會使得他們容易被不良分子所利用,從而發生犯罪行為。
2.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由于家庭和自身的特殊原因,他們較早的輟學,因此并不能進行良好的教育,也不能形成一個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雖不能否認有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仍然進行犯罪的現象,但根據調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的犯罪率低于未受過系統教育的人的犯罪率。輟學的留守兒童流入社會后又沒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只能從事一些預期奢望的高水平生活不配套的較低層次職業。若是控制力又比較差,他們就會通過一些不法的手段去獲取利益,最終導致犯罪的產生。
3.現如今較多留守兒童還是農村戶籍。在我國即使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但是封建社會剛剛結束一百年,“重男輕女”的觀念在農村依舊根深蒂固。女孩子除了不被重視、不能學習之外,他們一般還都過早承擔家庭責任。當這些留守兒童走入大城市打工時,很容易就貪圖燈紅酒綠的生活,向往“鯉魚于跳龍門”成為“城里人”。更有甚者由于貪圖享樂,直接用犯罪的手法來謀取利益。
(二)留守兒童犯罪人的個性特征
不同于一般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犯罪人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概括為“早期的變態心理”。
1.虛榮心和嫉妒心?,F在獨生子女較多,往往不能被嚴格管教,甚至相反被過分溺愛。由于受到了不良三觀的影響,一些留守兒童過于貪圖享受,但相反其家庭條件并不能全部滿足其所欲。因此當他們看到別人有自己求而不得的東西,虛榮、嫉妒心就會作祟,因而為了得到這些物欲而不擇手段。
2.烈的好奇心。多數留守兒童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有些留守兒童特別是女性,因為沒有被及時引導,再加上外界物品的毒害或者是不良男性朋友的引導,她們對性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因而可能會過早的品嘗的滋味,一旦失去了,就可能會自暴自棄,陷入犯罪泥潭。
3.巨大的報復心。留守兒童犯罪人會因他們之前受到了傷害從而產生“打擊報復他人”的心理。留守兒童犯罪人會在一定時間內突然的爆發其在日積月累的、虐待下,產生的不良情緒。此時他甚至可能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傷害他人,報復社會。而這時,他也從被害人轉變為施暴者。
除了以上幾個較為突出的幾種個性特征之外,有些留守兒童犯罪人還有暴躁、易怒、自私自利、等較為極端的性格。正是由于這些因素,使得在該類留守兒童群體中更易發生暴力事件。
(三)留守兒童犯罪人的行為特征
1.留守兒童犯罪人所加害的對象基本上都是與其同齡的其他留守兒童。由于其自身弱勢,他極少有可能去欺負比他強勢的人。因而,留守兒童犯罪多是以強凌弱或者是以仗勢欺人的方式采取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的目的。
2.性犯罪是留守兒童犯罪最基本的類型。古希臘神話中就曾講到夏娃是由亞當的一根肋骨變成的,由此可見男性在女性心目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留守兒童如果過早的經歷,就會可能對自己的身體不加保護,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去換取某種利益。
二、留守兒童犯罪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犯罪數量增加,且年齡趨于低齡化
自有犯罪現象以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一向都是非常低的?,F如今,留守兒童犯罪雖然說與其他未成年人犯罪相比較仍然處于較低的比率,但是近些年來數量卻持續上升,而且其犯罪的年齡也越來越低。大量的案件表現出來:留守兒童首次觸犯法律的平均年齡從的16至17歲逐漸的提前到13至14歲,甚至于一些留守兒童在8至9歲也存在有不良的犯罪行為。
(二)獨生子女犯罪所占比重上升
由于我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如今留守兒童犯罪人中獨生子女所占的比例也開始逐漸增大。作為家庭中唯一的后代,其更是受到整個家庭的過度溺愛。但是留守兒童的性格也會因此而變得叛逆、自私自利等等,性格開始極端就更容易引發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蘇]巴格丹諾娃.犯罪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征[J].馮麟譯.國外法學,1981,(05).
[2]常大地,程芳微.論青少年女性犯罪的思想改造[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9).
[3]林少菊.淺析女性犯罪人由被害到犯罪的“惡逆變”[J].公安大學學報,2002,(01).
[4].論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心理矯治[D],吉林大學,2011.
【關鍵詞】 初中階段;留守兒童;人格;應付方式
The Research on Rural Liushou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Coping Style. Duan Yuxiang.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 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5284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 p with coping style of rural Liushou children in junior school. Methods372 rural Liushou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que stionnaire, Gong-Yaoxian's EPQ and Coping Styling Questionnaire. Result s The score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verage value is in the middle rang e; there are grade and type differences in 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item; psyc hoticism and neuroticism can together predict immature coping styles choosing ofLiushou children, such as rationalizing and escaping. Conclusion Despite the characteristics is stable, and also elast ic, so providing advantageous condition can promote Liushou children's personali 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Junior; Liushou children;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而子女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 在16歲以下的孩子[1]。人格亦稱個性,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整個 精神面貌,亦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 各種心理品質的總和。國外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發展會伴隨和產生不同的應付方式[2]。本研究通過了解初中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征及其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為對 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指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整群抽樣原則,在湖南省的邵陽和瀏陽地區選取5所初級中學,抽取七 年級至九年級各5個班。實際受測樣本為804人,剔除亂答題、不完整答題問卷,收回有效問 卷為757人,應答率為94%。樣本構成:按類型分,留守兒童為372人,非留守兒童為385人, 平均年齡為14.45±1.131歲。在留守兒童中,女生為201人,男生為171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EPQ人格問卷(兒童版)[3]是88個題目組成,由P、E、N和L 4個 分量表組成,該量表在國內外被廣泛運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應付方式問卷[8 ]由肖計劃編制 ,共62個條目。該量表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等6個分量表,適 用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出癡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人群,信度在0.62~0.72之間, 是我國使用較為廣泛的應激評定量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年級、留守時間 等基本資料。
1.2.2 施測方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在課堂上集中發放試卷,學生根據問卷指導語答 卷,答完卷后當場收回。其測驗結果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進行樣本 差異的顯著性t、F檢驗、相關和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 留守兒童人格特質的基本情況 見表1。
根據常模的量表剖析圖可知,各個維度的中間值(T分數)為38~62,即低于38或者大于62 都是屬于非正常范圍。表1表明,留守兒童各個維度的平均值是處于中間值范圍,但是從最 小值和最大值來看,都屬于非正常范圍,他們的人格發展可能存在某些問題。這也就提示我 們,有些留守兒童的個性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
2.2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的性別和年級差異 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的內外向因子上出現了年級和類型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大,在 該項因子分上平均分也相應升高,并且通過多重比較發現平均分顯著性大于七年級。從類型 上的比較來看,在精神質和神經質項目上,留守組的平均分小于非留守組,但是在內外向項 目上,留守組的平均分顯著大于非留守組。
2.3 留守兒童人格特質各因子對應付方式選擇的回歸分析 見表3。相關分析表明,應付方 式各因子與人格特質各因子存在密切相關,相關系數范圍為:-0.202~0.415(P <0.05)。 進一步,分別以應付方式各因子為因變量,以人格特征各項目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對留守兒童來說,內外向可以預測其問題解決這類成熟型和自責這類不成熟型應 付方式的選擇。神經質可以預測求助這類成熟型和幻想這類不成熟型應付方式的選擇。神經 質和精神質可以共同預測退避和合理化等這些不成熟型應付方式的選擇。
3 討 論
家庭環境的惡化是留守兒童不良人格特點形成的重要原因,兒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會化的過 程中形成的,家庭環境是影響兒童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這是得到證明的心理學普遍 原理。留守兒童正處于青少年情感性格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或父母一方分離使他們在生 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消極情緒一直困擾著他們,使其變得自卑、沉默、悲觀、孤 僻,或表現出任性、暴躁、極端的性格。同非留守兒童不一樣,留守兒童處在不完整的家庭 環境中,容易形成安靜、離群、內省、不關心他人的個性。 因受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的限 制,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過早地品嘗生活的艱難。生活的壓力導 致他們過早地開始思考一些對他們而言太過沉重、太過成熟的人生問題。如:我 們為什么這 么窮?怎樣才能掙許多錢?在經歷由生活的貧困到父母的離別到生活的改觀這樣一系列過程 后,孩子的心路也經歷了一個由無奈到無助到向往的過程,正由于這種特殊的心理歷程,他 們變得比同齡人敏感、早熟。
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可以發現,在人格特征的內外向因子上出現了年級和類型差 異。這提示我們,是否留守是農村兒童人格發展中內外向維度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也告 訴我們,盡管人格是個人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但是也具有可塑性 ,人格的發展也是有彈性的。故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更多的發展條件和機會是促進其人格正 常發展的重要手段。
應對付方式是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 段[4]。本文調查發現具有神經質人格傾向的學生面對應激時,主要采用自責、幻 想、退避等消極的不成熟的應付方式;具有外向型個性傾向的學生面對應激時,主要采取解 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成熟的應付方式;具有精神質人格傾向的學生面對應激時,很少采用 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成熟的應付方式,過多采用消極的不成熟的應付方式。這同楊海英 和趙永光等[5,6]的研究結果都是一致的。 一般來說,傾向選擇不成熟的應付方式 緩解焦慮、沖突和痛苦的學生,心理成熟程度相對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較低。精神質和神 經質人格對心理健康影響較大,而性格內外傾向人格對心理健康影響也大,這一結果同Lu[7]的研究不是完全 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中的特殊被試有關系。因此,在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和輔導時,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評價困難,采取積極的應付方式,加強個性鍛煉,培養穩定樂 觀的情趣。
4 參考文獻
[1]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人口研究,2006,3:60-65
[2]Kobass SC.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in-qui ry intohard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37(1):1-1
[3]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9-127
[4]蔣慶飛.104名幼兒教師的應付方式和個性特征及相關性.中國行為科學,2007,1 6(4):133-134
[5]楊海英.高三學生應對方式和個性因素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9):1 33
[6]趙永光.邊防海島戰士心理健康狀況及人格特征與應付方式的研究.臨床軍醫雜 志,2007,35(4):606-607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城鎮一體化速度的加快,農村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由農村流入城市,但是他們在城市的各種利益和訴求無法得到保障,無法將整個家庭遷移,父母只能將孩子單獨留在農村,由孩子的祖父母或者是親戚照顧,有的甚至是單獨留守在家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農民工的衍生品-農村留守兒童。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可以這樣定義,指父母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而農村貧困留守兒童是留守兒童中的特殊的一部分,既可以稱之為留守兒童,又可以稱之為貧困兒童,這些兒童是留守兒童中的弱勢群體,這一類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農村特困留守兒童是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的交叉群體,問題更加的突出,如何做好對這一群體的幫扶工作,對于政府工作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農村特困留守兒童所面臨的“三大主要困境”
作為普通留守兒童殊群體,農村特困留守兒童所面對的困境更加的突出,他們不僅要在心理上承受與留守兒童一樣的孤獨與無助,更多的還有物質匱乏的自卑感。目前農村特困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物質性困境
首先,留守兒童是的原生家庭正是由于家境的貧困導致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簡言之,造成留守的原因其實就是貧困,因此貧困成為留守兒童家庭的首要特征。作為貧困留守兒童作為留守兒童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物質條件方面顯得更加匱乏。在近幾年的留守兒童突發事件中可以得出,限制留守兒童發展的主要障礙就是物質貧困。在2012 年畢節市七星關區街頭,5名兒童因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導致中毒死亡,即是有這一困境導致的悲劇。匱乏的物質不僅使留守兒童的生存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更談不上兒童的發展。物質資源稀缺、家務及農活繁重、偽劣日常用品充斥是留守兒童物質性困境最突出的反映。其次,政府可提供的物質保障相對貧乏,社會各界對于特困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不夠。加之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地方財政無法給予足夠的物質性保障。
(二)心理性困境
留守兒童長期獨守在家,無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加之隔代教育的弊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被拋棄感”,內心極度的缺乏安全感。[1]其主要表現為:第一,情緒焦慮、心里脆弱敏感。同學或者老師無意間的話語會導致這些孩子心靈受挫,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容易產生孤獨感,從而導致性格孤僻或者性格的不完整性。第二,自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長期缺位,導致留守兒童在需要的時候得不到應有的幫助,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卑感,物質的匱乏及心里情感的缺失,導致這些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三)社會適應性困境
社會適應是指個體的觀念、行為等在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過程中隨之改變,以實現對變化的社會環境的適應。[2]對留守兒童的家庭來說,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外出打工導致其家庭結構的異位,從而造就撫養模式的轉變,社會在這方面缺乏應有的支持系統,這樣的社會環境轉變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很容易形成偏差性行為,最終導致與主流社會發展脫軌。家庭內外部環境變化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直接導致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困境。在對社會的認知方面,由于長期缺失家庭教育使得特困留守兒童存在較大的偏差。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是由祖輩撫養,隔代教育問題會在這些孩子身上更加的突出,加之無法享受良好的學校教育,特困留守兒童在面對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時,容易產生過激的行為或者不符合道德法律的行為。
三、農村特困留守兒童政策性的建議
(一)完善國家各級政府制定的留守兒童幫扶政策,并圍繞其形成相關的制度
2004年,在教育部召開“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座談會”之后,相關的政府部門開始對留守兒童加以關注,相繼出臺具體的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完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幫扶性制度是依據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是保證幫扶工作開展的法律依據,同時也是社會力量參與到幫扶工作中,集合幫扶力。[3],其次,依據2013年國家首次由5部委共同制訂《關愛教育留守兒童的意見》,轉變以往婦聯為主的幫扶結構,建立多部門協同幫扶的綜合機構。
(二)建立與完善自上而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幫扶經費保障制度
經費分配不足是當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個短板。不管是在資源相對匱乏還是富裕的地區,在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層面投入的較少,有的地區對此并未關注。就此情況而言,需要建立一項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幫扶經費的保障制度,是幫扶留守兒童的經費落實到實處。首先,對留守兒童所需經費展開實地調研,在此基礎建立以中央財政牽頭,地方政府財政為輔,加之各類社會力量的參與的經費投入體制。其次,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根據其財政的實際情況設立專項財政幫扶??梢栽诘胤降捻椖拷ㄔO中增加留守兒童幫扶項目,同時在一些特困地區,依據國家政策,設立留守兒童幫扶經費專項點,近年來中央財政也通過設立對留守兒童關愛教育經費等來支持農村留守兒童幫扶工作。[3]
(三)多重措施并舉,補償農村弱勢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功能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B 848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1-0048-02
【關鍵詞】 人格評價;兒童,留守;兒童撫養;農村人口
隨著務工農民大量擁向城市,農村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解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筆者對廣西河池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河池地區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同時選擇農村非留守兒童為對照進行比較。共選擇該地區4所中學初一和初二年級農村留守兒童179名,農村非留守兒童222名。經問卷調查后,獲農村留守兒童有效問卷160份,農村非留守兒童問卷213份。
1.2 方法 采用華東師范大學祝蓓里等[1]修訂的卡特爾14種人格問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進行測查。該問卷簡稱CPQ,適用于8~14歲的中小學生,被公認為是比較好的一種兒童人格測驗量表。
1.3 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 11.0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 卡特爾14種人格因素,標準分為5分和6分的因素可以不做解釋。由次級人格特征得分而劃定的類型,以3分以下和8分以上為標準,3~8分之間的為中間型。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在輕松性、敢為性、自律性因素上得分在4.5以下,而憂慮性因素得分高于6.5,其余因素得分都在4.5~6.5分之間。次級人格特征的3個因素也都在3~8分之間,屬于中間型。說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嚴肅審慎、寡言、行為拘謹、任性、矛盾沖突等性格特征;在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缺乏自信心,有較強的自卑感, 遇事往往不顧大體,不拘禮俗和規章,易沖動行事,而并非故意;或凡事持觀望態度,遇到威脅容易畏縮退卻,處理事情顯得幼稚,易動感情,憂慮不安,抑郁,好沖動。
2.2 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人格特征比較 由表1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在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興奮性、輕松性、敢為性、充沛性、世故性、憂慮性、自律性及緊張性等因素上與農村非留守兒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與農村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冷淡、孤獨、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憂慮不安,抑郁、易心煩意亂,遇到挫折容易喪失信心,有較強的自卑感,遇到威脅容易退縮;而農村非留守兒童比留守兒童自信、熱情,更樂于與人交往,情緒穩定、思維敏捷。另外,在次級人格特征上,農村留守兒童顯得激動、焦慮,比較內向。
3 討論
研究結果說明,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興奮性、輕松性、敢為性、充沛性、世故性、憂慮性、自律性及緊張性等因素上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冷漠、孤僻、敏感多疑、易感情用事,自卑感較強,遇到挫折容易退縮,有較大的依賴性,遇事焦慮不安,煩惱自擾,抑郁壓抑,與有關研究結果一致[2-3]。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情感交流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冷漠、孤僻、敏感多疑、自卑感較強,遇到挫折容易退縮等人格特征的一個重要因素。兒童青少年時期是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的生活經歷與環境教育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產生重要的影響,有的影響甚至是終生的。兒童青少年生活環境與教育是否適當,直接關系到他們人格品質的形成[4]。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個體的早期發展中,父母的愛、支持和鼓勵容易使個體建立起對初始接觸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這種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位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沒有親情的教育是一種殘缺的教育,而父母的溫暖與關愛是其他任何親情都無法替代的。對代養人的情況調查發現,代養人大多數為老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簡單,對孩子的照顧往往局限在生活上,更多的關注孩子吃、穿,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人格發展,很少給予他們這些方面的幫助和指導。有相當一部分代養人的養育方式不當 ,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不良表現過于寬容、溺愛;或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 ,在教養過程中有所顧忌,不敢嚴格管教,放縱孩子;或缺乏教育責任心 ,使孩子處于放任自流、無人管教的狀態。代養人教育能力低、教養方式不當、監管不力也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遇到挫折容易退縮,有較大的依賴性,遇事焦慮不安、煩惱自擾、抑郁壓抑等人格特征的一個重要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人格品質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階段,他們的人格發展值得關注,家庭、學校和社會應重視和加強對其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養。
4 參考文獻
[1] 祝蓓里,盧寄萍.CPQ測驗指導手冊:中國修訂本.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
[2] 彭金蘭.對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透視.農村•農業•農民,2005,2(6):36.
[3] 汪明峰.對農村“留守孩”現狀分析與思考.教學與管理,2005,4(2):31-32.
關鍵詞: 留守兒童 農村 兒童群體
1.實證研究調查范圍――厲山鎮簡介
隨州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143所,在校學生34.83萬人。小學學校總數200所,小學生總人數14.47萬人,其中小學生中留守兒童4.7萬人,占所有小學生總數的32.5%(隨州市教育局提供,數據截止2011年底)。
厲山鎮位于隨州市西北郊,距市區20公里。厲山版圖面積239.5平方公里,有6.2萬畝耕地,1.55萬畝水面,15萬畝林場。其中鎮區面積4平方公里,轄27個村(居)委會,總人口7.8萬人,勞動力3萬人。2008年實現工企業總產值11億元,農業總產值4.2億元,完成財政收入862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100元。
2.調查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為隨州市厲山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1~6年級在讀學生,年齡分布在6~12歲之間。厲山鎮4所小學總人數1938人,其中留守兒童553人,占所有兒童總數的29%。4所學校位置情況如下:厲山鎮中心小學在厲山鎮上,條件較好,人數眾多,留守兒童總數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邊村子里,尤其是王崗中心小學,離鎮區遠,交通不便,條件不好,學生全部寄宿在學校,留守兒童比例較高。三河中心小學是調點,因其留守兒童眾多,存在問題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學生200人,占70%(所有數據來源于厲山鎮各個學校提供,截止2014年12月)。我們走訪了全部4所學校的校長和部分老師,也走訪了學校附近的各個村,發現農村70%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其中務工者中30%是夫妻雙雙外出務工。打工賺得的勞務費是當地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大量人員長期外出務工,使當地百姓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在遠離鄉鎮較遠、自然條件相對艱苦的王崗等地,外出務工人員比例上升到88%。我們面向小學各個年級450名學生(包括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發放問卷調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分類進行分析研究。
2.1農村兒童抽樣樣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3 農村兒童抽樣樣本基本特征
從表3可以看出,在抽樣學生樣本中,從父母外出打工情況看,父親單獨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為父母同時外出打工,占12.3%,母親單獨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類合計比例50.0%,說明隨州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較高,若按此比例計算,全市約有7萬名6~12歲農村留守兒童。
2.2農村留守兒童樣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4 隨州市農村留守兒童樣本基本特征
從表4可以看出,在隨機抽取的隨州市厲山鎮農村留守兒童樣本中,留守兒童平均年齡較低,為9.5歲。小學留守兒童比例較高,說明農村留守兒童可能還會呈現上升趨勢。在監護方面,9.8%的留守兒童由父親監護,15.7%的留守兒童由母親監護,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監護的比例高達72.5%,說明隔代監護現象較為普遍。
2.3隨州市外出農民工樣本特征分析
表5 隨州市外出農民工樣本特征
從表5可以看出,在抽樣外出農民工樣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遠遠高于女性,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36.2歲。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學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說明外出農民工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在對子女的學習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沒有期望的占1.2%,說明絕大多數外出農民工對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從中可以看出,雖然絕大多數外出農民工對子女的學習都抱有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條件的影響,隨州市外出農民工對子女的年教育投資平均值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資需求顯然偏低。
2.4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樣本特征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在隨州市厲山鎮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樣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監護人樣本的平均年齡57.6歲。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總比例占到82.3%,說明隨州市厲山鎮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整體文化水平偏低。
表6 隨州市厲山鎮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樣本特征
2.5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聯系情況分析
表7 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聯系情況
從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而對留守兒童生活關心不夠,尤其對留守兒童為人處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夠。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農村留守兒童也是農村家庭的希望和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他們在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鏈中出現“斷層”,極易產生生活和學業失助、行為和道德失范、心理和精神失衡等現象,對他們如果缺乏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教育,后果不堪設想,需要發動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和工作合力。
一、調查對象
選用留守兒童作為實驗組的被試,同時選用同一學校與實驗組條件相當的非留守兒童作為對照組的被試。參照以往研究對留守兒童的界定,本研究將留守兒童界定為父母雙方外出半年及半年以上的農村學校的初中學生。經過問卷篩選共選出被試186名,其中農村留守兒童93人,農村非留守兒童93名。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現狀分析
1.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上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上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留守兒童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認知情緒調節問卷的分值越高則表示個體越傾向于采用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反之則表示個體越傾向于采用非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因此,可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更傾向于采用非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
2.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非適應性策略四個維度上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自責維度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反思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災難化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責怪他人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3.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適應性策略五個維度上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在適應性情緒調節策略上,在自我安慰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容忍、關注計劃、積極重評、積極關注四個維度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不顯著。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影響因素
首先,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某一項機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兒童期的親子關系、祖孫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共同作用于留守兒童,其活動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際關系對其行為起促進或抑制的作用。父母雙方或一方暫時的缺位,其他關系會以“近體環境”特有的強度和有效度對其行為起到防御支持的作用,對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農村,父母與子女的親密度較低、子女對父母的依戀性不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頻率普遍低下,而且,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方式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農村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和不完善的??墒?,從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看到,在10歲以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10歲以后父母外出的要差一些,只是方差檢驗時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或經商,對孩子的心理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最后,父母階段性的缺失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外出務工,也是對孩子愛和責任的一種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觀念、個性、管教方式等會以多種方式對孩子起著作用。
三、對策與建議
首先,提高可以針對留守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咨詢活動。合理或是不合理的信念會使個體的內隱和外顯自尊水平提高或是降低??梢约訌娏羰貎和m應性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學習和引導,改善其與自我有關的不合理信念,使其學會更多的適應性情緒調節策略來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價值感,進而提高個體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的水平。
其次,加強留守兒童與其父母的溝通,增強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留守兒童諸多問題的根本原由就是父母的離開,其核心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礙。學校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組織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建設性的交流。同時班主任老師也可以和家長交流孩子在校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使家長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比泛泛的關心更能增強彼此間的感情。
再次,充分調動留守兒童的人際支持系統,給其更多的溫暖增強其安全感。老師要在生活上關心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關注留守兒童。這樣讓他們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減少他們的不安全感。這樣有利于減少負性情緒的影響,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內外顯自尊。
最后,培養留守兒童的獨立性和成人感,使其學會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來說,既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也是歷練孩子獨立自足健康成長的磨礪石。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讓留守兒童被動的接受,不如讓其積極地面對。
總之,我們呼吁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相互配合,建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機制,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斯琴.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四省農戶的實證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11.
[2]何超男,方鴻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