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8 16:06:35
序論:在您撰寫銀行理財估值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10-0079-04
一、引言
由于利率市場化和資產證券化發展進程緩慢、企業直接融資市場欠發達和投資者投資渠道匱乏,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迅速,已逐漸成為相對獨立于傳統業務的新型業務和重要利潤增長點。根據2012年13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布的年報信息,上市銀行2012年底所披露的表內理財余額合計10856.3億元,約占其存款余額總和的1.8%。其中,結構性存款余額2670.9億元,保本理財產品余額8154.1億元。與國內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相比,國內目前理財會計尚未建立統一規范的準則,銀行處理模式的規范性和透明度都有所欠缺,既不利于投資者和監管部門對會計信息的理解,潛伏著一定的金融風險。
二、上市銀行理財會計處理方式及其依據
按照資產負債表賬務處理方式的不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分為結構性理財產品、保本理財產品和非保本理財產品三種。本文對我國13家上市商業銀行2012年年報進行分析,發現各行理財產品的會計確認和計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由主合同及嵌入的衍生金融工具組成的混合金融工具,其中主合同(即普通存款)是以攤余成本計量,嵌入的衍生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2012年各上市銀行年報中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1.結構性理財產品作為“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或“交易性金融負債”,相關損益作為“投資收益”。工行和建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其依據是《企業會計準則》(CAS)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滿足一定條件的混合工具可以整體“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
2.結構性理財產品進行拆分,所含嵌入衍生金融工具作為“衍生金融工具”列報,主合同部分列入“吸收存款”,按攤余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相關損益作為“投資收益”。農行和華夏銀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其依據是認為嵌入衍生金融工具“與主合同在經濟特征及風險方面不存在緊密關系”,按CAS22要求應從主合同中予以分拆,作為單獨存在的衍生工具處理。
3.全部作為“吸收存款”,按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相關損益計入“利息支出”。中行和光大銀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筆者認為其依據是CAS22要求將結構性理財產品中的衍生工具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但因在監管統計指標中結構性存款歸類為存款,應繳納存款準備金,并納入“貸存比”計算口徑,所以將其列入“吸收存款”。
(二)保本理財產品
對于保本理財產品,2012年各上市銀行也有三種會計處理方式:
1.保本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作為“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相應地,投資的資產作為“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工行、農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其依據是CAS23“金融資產轉移”準則,若銀行在與投資者簽訂的理財合同中承諾“保本”,產品到期應保障本金支付,則用募集資金進行理財投資運作所發生的虧損要由銀行承擔,銀行并未“將風險、報酬完全轉移給客戶”,所募集資金和投資資產應在表內確認為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
2.所募集資金作為“吸收存款”,投資資產作為“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等各項資產。建行采用這種處理方式①,將保本理財投資資產并入自營資產中反映,在同業之間這屬于非主流的處理方式[1],筆者認為其依據是監管部門要求將表內理財產品納入結構化存款統計②,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并納入“貸存比”計算口徑,因此列入“吸收存款”。
3.所募集資金作為“其他負債”或其他相關負債,投資資產列入“其他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等相關資產科目,交行、華夏、光大、浦發、興業等銀行都采取這種處理方式,不確認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就不需要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減少了在估值上的壓力。
(三)非保本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是否入表一般依據CAS23的規定“銀行是否將風險、報酬完全轉移給客戶”來進行判斷,若銀行需要承擔風險就在表內進行核算,由于非保本理財產品的風險基本上已經轉移給投資者,因而大多放在表外進行核算。2012年各上市銀行年報中披露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情況較少,僅民生銀行在“拆出資金”中列入與本行發行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資金池進行的短期資金拆借金額;招商和中信銀行認為其所發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已全部轉移,“理財募集的資金不在表內確認,于投資前記錄為‘其他負債’”。事實上,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盡管名義上風險已經轉移,但銀行對所發售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仍存在較大的隱性擔保責任,一旦出現違約,銀行不可能置身事外。對于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計量,按照CAS13“或有事項”準則的規定,放入表外的非保本理財業務屬于或有事項,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初始計量”,因此,非保本理財產品對銀行估值技術要求較高。
三、上市銀行理財會計處理中存在的主要風險
(一)缺乏統一的會計準則和行業規范,會計處理隨意性較大,為銀行進行規避監管提供空間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理財業務的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多為禁止性規定,較為零散,且 對于如何進行確認和計量缺乏統一標準,指南和解釋中也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實際應用中主要參照或涉及CAS22、CAS13和CAS23等準則[2]。在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時,各家上市銀行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處理方式較隨意和簡單,財務人員對準則的理解、管理層意圖以及同業其他銀行的核算方式都可能影響其具體會計處理方式的選擇,這為銀行規避信貸規模和貸款相關監管規則提供了空間。規避監管的主要做法有將風險較大的資產(如發放給限制行業的信貸資產)打包放入理財資產池中并隱匿于表外、通過產品設計使理財資金于特定的時間點在銀行表內外之間進行轉化、將表內保本理財資金列入存款以降低存貸比指標等。
(二)未從賬戶管理上分離理財與自營業務,理財資金與自有資金的錯位錯配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目前部分商業銀行開立于中央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的自營業務與理財業務的托管債券賬戶和資金結算賬戶并未嚴格分離,發生業務時后臺無法直接進行處理,須輔以前臺操作,以銀行自制的債券買賣成交單作為結算單據,因此,銀行可以較為便利地對自營與理財業務進行資金調劑和利益輸送[3]。在實務中,除了混同理財與自有資金,銀行還通過資金池等模式將不同理財產品的資金混合在一起,由于不同的理財產品的投向、期限和風險都不同,為了實現較高收益以及保證資產配置穩定,銀行通常采取滾動發行期限錯配的方式來進行操作。資金錯位錯配容易引發流動性等各種風險,不利于監管部門對理財資金流向的監督,同時投資者也無法對理財投資風險進行預見。
(三)信息披露存在局限性,風險和責任分配不夠明晰,不利于監管和投資者權益保護
由于理財業務是金融創新產品,其會計問題與金融監管息息相關,會計信息披露作為財務報表的補充,在目前會計準則和相關制度建設還較滯后的情況下,對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責任劃分,以及監管的有效性和投資者權益保護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會計準則中與信息披露有關的是CAS37“金融工具列報”準則,既有的理財業務監管規章中也普遍對信息披露問題有所涉及,但總體而言,各家上市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仍存在較多局限。首先,從年報披露情況來看,一是各家銀行披露的大多是表內理財產品情況,表外理財信息披露很少甚至不披露;二是同業之間披露口徑不統一,披露的深度也不一樣,導致信息缺乏可比性;三是信息披露的相關性不強,許多對經營決策有重大影響的非量化會計信息并未披露。其次,從每種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情況來看,許多上市銀行沒有披露完整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有些銀行沒有披露產品運作信息或到期信息[4],投資者與銀行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風險和責任分配不夠明晰。
(四)理財產品認知水平不夠深刻,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不完善,投后管理存在估值風險
投后管理是銀行理財業務管理的薄弱環節,廣受詬病的主要是對所投資項目沒有比照自營貸款進行嚴格風險管理,由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需要定期進行估值,會計處理中后續計量問題也應該屬于投后管理的范疇。首先,對理財產品的認知水平不夠深刻導致風險確認不及時。由于理財產品大多是創新型產品,更新換代較快,各家上市銀行對新生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深刻,對把握理財產品的風險缺乏實踐經驗,常常要等到風險暴露后才能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反映,延后處理的風險確認更是加大了表外理財的風險聚集程度。其次,理財產品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不完善。以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由于其形式靈活多樣、結構設計復雜,對于部分復雜的交易,需要從交易對手處詢價,并在充分考慮宏觀經濟變化、外部評估機構估值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進行估值;此外,結構性理財產品并沒有統一的估值模型,進行估值時還要根據市場和產品情況,對模型和參數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5]。
四、政策建議
(一)完善會計準則及相關制度建設,規范理財業務的會計處理
首先,推動會計準則或相關制度建設。建議考慮制定“理財業務確認與計量”會計準則,明確理財業務會計處理的一般原則,提供相應評估和判斷標準,使銀行能夠根據業務性質進行判斷,并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其次,行業監管部門應與準則制定部門配合,建立會計與監管聯動的機制。對應列入表內的理財業務進行明確,原列在表外的符合入表資產應限定時間要求其入表,使表外風險資產無所遁形;關注表內和表外業務相互轉化過程中的會計處理,在判斷依據、處理方式、計量方面提出可操作的要求,有效避免利用會計政策選擇規避監管。第三,適時制定具體業務的操作指南。應針對不同業務,合理設置會計科目,恰當選擇記賬方式,科目應能反映經濟實質,并盡量與準則所涉及概念和原則一致。
(二)對理財產品實行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從賬戶管理上構建嚴格的風險隔離機制
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應該開立單獨的資金結算賬戶,設立理財一級科目、二級科目,在業務系統中建立相應的理財報表,保證完整、準確記錄理財業務數據。同時,由于不同理財產品有各自的投資規律和風險等級,監管部門應該要求商業銀行做到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相對應,每個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實行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分人管理,尤其是資產池的理財操作模式,避免將不同投向、不同期限、不同風險的理財產品一起放入池中集中運作,爭取實現資金來源和投向“一對一”的對應關系[6]。2013年3月銀監會出臺的“8號文”①中對此已經提出要求,但是由于達到這些要求需要大量的準備過程,既包括管理數據系統的完備和支持,也需要相應管理制度的完善,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應該是一個長期漸進的目標[7]。
(三)提高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明確劃分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風險和責任分配
首先,監管部門應將理財業務監管規章中有關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整合,建立統一的理財業務信息披露整體框架,明確披露范圍、內容、原則及標準。在保證會計處理合規性的前提下,強調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充分性和透明度,確保風險信息不遺漏、不重復,提高監管的效率和質量;有些特殊的表外業務可以進行動態披露,提供不同時期的比較數據和非量化信息,以方便投資者對銀行潛在風險和財務業績進行全面評估。其次,商業銀行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針對每種理財產品單獨進行信息披露,明確劃分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風險和責任分配。監管要求的披露內容都要認真落實,監管規章尚未明確的問題可根據業務實際與投資者進行專門約定,應由投資者承擔的正常投資風險要根據合約對銀行予以免責,避免在理財產品收益無法達到預期的情況下,銀行承擔過多的擔保責任。
(四)關注金融創新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完善估值技術,精細化開展理財資金的投后風險管理
首先,商業銀行應提高對金融創新的認知水平,關注其對財務報告的影響。由于理財產品創新中經常包含有非常復雜的合約安排,銀行會計人員需要介入產品設計過程,了解金融資產和負債及其交易的細節情況,掌握其收益和風險的分布,并準確界定各相關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審慎評估其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其次,商業銀行應完善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管理。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逐步積累估值經驗,比照自營業務提高對理財業務及資金的管理標準,精細化開展投后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徐芳.淺析商業銀行表內理財產品發展及會計政策[J].金融會計,2012(5).
[2]楊立斌,陳謙.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會計處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會計,2012(5).
[3]薛恒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核算解析[J].債券,2013(4).
[4]胡建平,段華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的網上披露:現狀·問題·建議——基于上市銀行網站的簡易調查[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3).
[5]張智楠.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初探[J].金融會計,2012(5).
最近,除了債務置換,關于國內商業銀行將成立子公司發展部分業務,并可能在未來謀求子公司分拆上市的話題成為市場議論的熱點。繼日前光大銀行表示“正在推進理財業務改革試點”之后,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也在年報會上對分拆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據光大銀行透露,分拆將分階段性進行,第一步計劃還是設立全資子公司,如此便無需對業務進行程序復雜的估值,未來也希望可以引進投資伙伴,包括在資產管理領域實力較強或渠道等層面的潛在合作方等,實現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本多元化。至于子公司上市問題,目前沒有相應的計劃。
由于此前已有一些銀行在理財和信用卡業務方面已獨立出來或成立了事業部,因此,成立理財、信用卡等子公司在短期內是非常有可能的,而子公司的上市則取決于公司對管理效率的考慮以及監管政策的態度。
就目前而言,這些業務的獨立上市蘊含較大的不確定性,即便未來可能上市,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成行,至少要兩到三年的籌備期。此外,目前已有的一些券商、保險公司等獨立運營的子公司更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率先上市。雖然我們認同銀行股估值會因為子公司的上市而獲得提振,但是考慮到這些業務的規模有限,即便最終上市對估值的提振幅度也很有限。
為何要分拆
銀行分拆資產上市是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東風,一石三鳥。對業務而言,能引入市場化機制,加速發展。對監管而言,有助于打破剛性兌付。未來A銀行理財可以在B銀行甚至其他非銀行渠道銷售,有助于打破投資者根深蒂固的剛兌預期。對銀行而言,是高管、骨干激勵的可能載體。相比母公司層面的“存量”改革,在分拆子公司層面的“增量”改革阻力更小,更易實現。
如果銀行資產分拆得以實施,對銀行估值的確會有相當大的提升,銀行內部優質資產很多,不過,市場并沒有認識到,比如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業務,銀行很早就開始做了,規模也不小,但市場對銀行估值主要還是參考傳統的信貸業務來評定的。這或許是銀行分拆業務上市的動力所在吧。
按中金的分析,最先被分拆的可能是銀行理財,其次是信用卡和私人銀行,后期還有投行、金融市場、托管和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若銀行理財分拆就蘊含著很大的價值。銀行信用卡、理財和資管等業務如果可以分拆上市,用可比公司估值的方法,可以獲得比現在單純作為銀行分項業務高得多的估值。但不論是銀行、還是監管層面,想要走出這一步并非易事。
數據顯示,2014年商業銀行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共計65252款,較2013年上漲39.28%,僅2014年上半年,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總額就超過12萬億元。如果把這部分分拆出來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說每個銀行又自己成立了一個小銀行,其吸儲功能與母行相似,投資的品種是國債、票據和一些打包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銀行做這些中間業務的毛利率基本都在50%以上,再加上分拆出來的子公司總股本不會像母行那么龐大,市場的想象空間就更大了。
為什么社會資本會對銀行業如此看好,而又不愿意去買價格便宜估值低廉的銀行股呢?原因就是因為銀行的很多業務有前景,能賺錢,但歷史形成的各種制約與包袱,卻在母行總行這里積累著,無法消化。比如,我們只看到銀行利用利息的剪刀差賺錢,卻沒看到很多銀行為了行政原因背負著太多地方債的隱患。
還有就是現在上市的銀行每個都是體態龐大、像恐龍一樣的總股本讓很多資金望而卻步,畢竟股市是一個消耗流動性的地方,每一分錢都需要真金白銀買上去。但是,你把銀行的賺錢業務一個個分拆出來,再把一些債務拿來搞資產證券化,這樣的市場化改革是銀行愿意做的,而且分拆了以后,很多銀行在總市值不變的情況下變成一個個輕盈的中小盤股,估值溢價就要容易得多。
可以看出,銀行為應對市場化競爭確實在想很多辦法,中國銀行業現在的企業架構是歷史形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很多業務還是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也符合全球行業發展趨勢,但始終在一個母體內運作,則邊際效益就會遞減。如果單獨分拆出來,無歷史包袱,又能趕上行業與市場發展的大好趨勢,對銀行業的改革總體是利好。當然,銀行業歷史形成的包袱,也有自身在這種分拆中得到消化的需求。
獨立上市何其難
通常而言,大部分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賺取傭金收入的業務相對傳統的以利息為基礎的業務都有一定的估值溢價,分拆賺取手續費傭金收入的資產將提升銀行的估值。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例,由于券商和保險公司的估值都較高,因而投行業務獨立上市將提振銀行集團的整體估值。
估值提升的幅度取決于分拆資產的規模大小和待上市資產與銀行股當前的估值差。同時,已分拆的業務的發展前景也會決定該業務提升銀行長期估值潛力的空間。此外,一般來說,金融控股公司的估值都會有一定的折讓。
綜合考慮分拆上市帶來的估值提升和集團公司的估值折扣,由于分拆的資產只占銀行利潤的一小部分,因此,簡單測算的結果顯示,分拆對估值的提振作用對大多數銀行而言不大,約在4%左右,個別小銀行理論上會有超過17%的估值提振,但由于利潤完全來自關聯交易,因此關聯定價將對估值提升幅度有較大的影響。
由于銀行旗下各業務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大銀行分拆核心業務并尋求上市的情況非常少見。在中國,成立資產管理業務子公司的目的是滿足監管部門要求銀行不要對理財產品提供擔保收益,避免銀行因為理財產品而導致聲譽受到影響。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隱形擔保收益,導致監管部門擔心銀行會面臨較高的風險,將資產管理業務從銀行分拆出來有利于降低銀行承擔的風險。但是上市會對現有股東以及少數股東權益的公平性帶來挑戰。
因此,監管部門,尤其是證監會是否會鼓勵這些關聯交易規模較大的業務分拆上市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目前而言,監管部門尚未有明確計劃鼓勵銀行分拆上市。
即使過得了監管部門這一關,如何解決關聯交易等實際問題對銀行仍然是個挑戰。集團公司也會考慮子公司上市會對集團帶來怎樣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子公司上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面臨著較高的不確定性。
雖然成立子公司可以使銀行為客戶提供定制的、專業化的服務,同時也有利于該部分特定業務的發展,但是子公司的組織架構并非一定比事業部模式更好。一般來說,客戶要求越來越綜合化的金融服務,規模經濟效應也是決定金融服務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相比事業部架構,子公司在管理和效率上可能相對較低。事實上,大部分全球大銀行都采用事業部架構而不是子公司架構來提升其在特定領域的競爭力。
當然,銀行全資控股的子公司幾乎可視為是銀行的一個事業部,但是子公司上市無疑會顯著改變管理格局,比如上市以后,少數股東權益如何保護必須加以考慮,這會導致銀行發展戰略更為復雜。在中國,銀行的品牌效應非常重要,大銀行往往會對部分產品提供隱性擔保,這就降低了業務的風險,為客戶提供了信心,但如果子公司分拆上市,理論上銀行不再提供擔保,其業務的風險會增加,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在該部分業務上的影響力。
單就基本面而言,全資子公司和上市子公司對現有銀行的影響好壞參半。無論是資產管理公司還是信用卡業務,在可預見的未來分拆上市的可能性都很小。不過,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獨立運營的子公司可能會率先分拆上市。
總之,不論對于銀行自身發展還是股東方,銀行資產分拆乃至上市都存在諸多障礙,尤其監管層的態度至關重要。銀行資產分拆引資并上市,除了監管、制度和市場方面的諸多障礙外,對銀行本身的治理和發展也并不見得是好事。
雖然監管層并未明確限制上市公司境內分拆上市,但一直持有“不鼓勵、不提倡”的態度。而優質資產的分拆可能導致原公司估值最終下降,股東方可能并不會都投贊成票。尤其是在分拆之后,各業務之間是否還能平滑協調?資源如何共享?都是不好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無活躍市場 風險計量 歷史模擬法 信用價差
一、引言
2007年銀監會的《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在分類實施、分層推進、分步達標的基本原則下,正式啟動了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有關工作。2011年銀監會下發了《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并確定于2013年實施新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栋腿麪栃沦Y本協議》第一支柱的實施重點是如何對分類風險進行計量,無活躍市場的信用類投資由于同時涉及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其風險計量問題是業內普遍面臨的難題,因而本文的研究對完善風險計量方法具有深遠意義。
商業銀行資產按賬戶性質的不同可劃分為交易賬戶資產和銀行賬戶資產。其中,銀行賬戶資產按持有目的可劃為可供出售類投資、持有到期類投資、貸款及應收款類資產。目前,中國銀行業銀行賬戶投資資產主要通過場內交易取得,品種包括通過證券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交易的國債、央票、金融債、企業債、公司債等;另一部分因投資目的而持有的銀行賬戶投資資產如金融機構私募發行的次級債券、理財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則需要通過場外交易取得,通常沒有活躍市場交易價格??紤]到我國金融界的實際情況,資產證券化類產品總量還較小,金融機構發行的次級債券和理財產品在銀行賬戶中占據的比重較大,因而本文對金融機構私募發行的次級債券和信貸類理財產品{1}進行研究。這兩類資產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活躍的市場交易且不存在類似資產有活躍市場交易,具有信用風險{2}和利率風險的雙重性質。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框架下,銀行對于有活躍市場的資產通常采用內部模型法計量風險,而對于無活躍市場的資產的風險計量問題則沒有成熟的方法。目前,在商業銀行實務中,有的銀行采用模擬最差情景的方法計量此類資產的風險,有的銀行則使用國債充當類似資產,風險計量參考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歷史模擬法。本文結合信用資產定價的簡化模型和歷史模擬法提出了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的風險計量方法,并和國債收益率曲線進行實證比較研究,對于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已經有一些風險計量的研究,JP摩根(1996)提出了信用風險計量的CreditMetrics模型,林潔泉(2006)對信用風險的管理辦法和計量模型進行研究。VaR模型的理論研究及實證研究比較多,Jorion(1997)重點闡述了VaR的概念及其在制定監管資本標準上的應用,Pritsker(2006)從實證和理論的角度較全面地分析、探討了歷史模擬法以及改進的兩個歷史模擬法。徐中華(2008)采用歷史模擬法對股票價格風險進行計量,黃劍(2010)則對歷史模擬法的三種典型方法進行實證比較。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著以下的傾向和問題:(1)以往文獻主要考慮單一信用風險及利率風險計量方法的研究,很少將兩者結合在一起。(2)在歷史模擬法的實證研究中,大多關注有活躍市場的資產,主要采用股票價格的實證,而無實證對無活躍市場的債券及信用類投資的風險進行計量?;诖?,本文對金融機構私募發行的次級債券和投資同業信貸類理財產品的計量方法進行研究,并進行實證分析。
三、無活躍市場信用類投資風險計量方法研究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規定信用風險資產采用內部評級法進行計量,根據違約概率,違約概率下的損失率,違約的總敞口頭寸,以及期限等因素來決定一筆授信的風險權重,根據復雜程度分成初級法和高級法。市場風險計量主要采用內部模型法計量風險價值(VaR),包括方差-協方差法、歷史模擬法和蒙特卡羅模擬法,其中,歷史模擬法原理簡單,且避開了估計方差—協方差矩陣,不依賴于特定隨機過程,允許非線性和非正態分布,并考慮了厚尾問題,模型風險較小,逐漸成為風險計量的主流方法。
混合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的計量并沒有成熟的方法,因為風險價值的計量模型不僅能夠計量市場風險,而且能夠計量信用風險,所以本文進行風險計量采用內部模型法中的歷史模擬法??紤]到進行風險計量的前提是進行估值,目前單一信用類資產估值的主流模型為結構模型和簡化模型。結構模型從描述信用產品發行人本身的資本結構入手,假定違約事件是由公司內部因素造成的,一旦公司價值低于一定的觸發線,發行人就認為違約,因而可以采用期權定價模型進行估值;簡化模型并不考慮導致公司違約背后復雜的經濟學因素,而是把違約事件的發生看成不可預測的,簡化模型認為信用類資產理論估值為未來現金流根據無風險利率和違約強度之和折現的現值,由于無風險利率和違約強度根據市場情況而發生變動,實際上考慮了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兩方面的因素,因而本文結合簡化模型和歷史模擬法進行風險計量,能夠計量兩種風險,其核心在于估值的收益率曲線如何編制。為了驗證估值的準確性,本文設置估值P與面值C的偏離度指標ω=(P-C)/C,考察估值與面值的偏離度與資產實際市值與面值的偏離度是否一致,無活躍市場的信用類金融資產可參考有活躍交易的同等級信用債的偏離度。
根據違約強度不同,可以將信用類資產分為信用評級較高且評級穩定的資產,信用評級轉移但不會發生違約資產(一般情況下信用評級發生轉移意味著可能違約,但在國內一些特殊情況下存在不違約,如11海龍CP01)和評級較低的可能違約的風險資產。對上述三類資產采取不同的風險計量方法:
對于信用評級高且評級穩定的資產,由于信用評級高的資產的違約概率接近于0,在不考慮違約回收的情況下,違約強度等于同等級信用債和國債的信用價差{3},收益率曲線可以選取同等級信用債的收益率曲線。
對于信用評級發生轉移的資產的風險計量,可以在評級轉移時點調整收益率曲線的信用價差,由此可以采用不同等級信用債的收益率形成的收益率曲線進行估值。
對于可能違約的資產的風險計量則需在無風險利率的基礎上考慮信用等級轉移概率、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等指標綜合測算收益率曲線。
考慮到國內此類風險資產多為信用評級較高且評級穩定的資產,本文實證內容主要針對第一種情況,選取信用等級高的金融機構私募發行的次級債和投資金融同業的信貸類理財產品,估值收益率曲線采用相應評級的信用債收益率曲線,由于不存在違約風險,信用風險主要是信用價差風險。
四、實證方法與指標說明
為了檢驗并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需進行返回檢驗,其原理是Kupiec(1995)所提出的假說檢驗方法?;舅悸肥怯嬎惴祷貦z驗期間內實際損益超過VaR值的天數除以返回檢驗期間天數所得到的比例(失效率)應該與顯著性水平a大致相當,《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據此設置的“交通燈規則”是,設定置信水平為99%、持有期為1天、返回檢驗期間為1年(250次),計量VaR值被超過的次數。具體如表1所示:
五、數據選取及結果分析
由以上實證所得VaR值及返回檢驗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從生命人壽次級債和投資同業理財產品估值效果來看,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比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效果好。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計算生命人壽次級債估值時,估值與面值的偏離度為23.31%,而采用AA級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算時,偏離度為-2.12%;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計算投資同業理財時,估值與面值的偏離度為11.26%,而采用AA級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算時,偏離度為3.06%。類比實證當日債券市場行情,AA級和AAA級債券盯市估值與面值的偏離度一般在-5%至5%之內,由此可斷定采用信用債券收益率估值偏離度在合理范圍之內,而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進行估值偏差較大,主要原因在于生命人壽次級債的票面利率和投資同業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中已經包含信用價差,因此在現金流貼現法估值時也應在貼現率中體現,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估值時,不包含信用價差,因而估值偏差較大。
二是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算的VaR值比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VaR值大,涵蓋了信用價差風險。生命人壽次級債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算的VaR值為5,551,349,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計算的VaR值為5,275,667,故信用價差風險為257,682;投資同業理財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算的VaR值為615,249,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計算的VaR值為542,527,故信用價差風險為72,722。
三是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算VaR值返回檢驗效果比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好。生命人壽次級債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的返回檢驗突破次數為1次,而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返回檢驗突破次數為5次,沒能通過檢驗;投資同業理財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的返回檢驗突破次數為0次,而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的返回檢驗突破次數為3次。
六、總結
隨著我國銀行業競爭的激烈化以及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逐步實施,商業銀行對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風險計量作為實施巴塞爾協議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簡化模型和歷史模擬法提出了無活躍市場信用類投資的風險計量方法,并對商業銀行持有頭寸較多且信用評級高的金融機構私募發行的次級債券和投資于商業銀行的信貸類理財產品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表明風險計量的準確程度依賴于理論估值的準確性,采用同等級信用債收益率曲線進行估值比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估值更準確,因而可以更好的計量風險,返回檢驗效果也更好。采用國債收益率曲線只能計量利率風險,而采用信用債收益率曲線計量的VaR值能夠計量利率風險和信用價差風險,可以較好的計量高等級無活躍市場信用類投資的風險。
注釋
{1}本文研究的信用類投資雖然無活躍市場交易,也不存在類似資產有活躍市場交易,不能采用市價進行估值,但流動性和利率風險敏感程度強于一般貸款,投資同業信貸類理財產品不考慮同業本身的信用風險。
{2}本文中信用風險包括違約風險和信用價差風險(CVA)。
{3}信用價差由風險溢價、流動性溢價、稅收等因素共同構成,為了便于分析,簡化模型假設信用價差只包括風險溢價。
參考文獻
[1]菲利普·喬瑞.風險價值-金融風險管理新標準[M].中信出版社,2000.
[2]Morgan.J.P.,Risk Metrics Technical Document[M].Fourth Edith,New York,1996.
[3]Jorion,P.,“Risk: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J].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 1997.
[4]Pritsker,M.,“The Hidden Dangers of Historical Simul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Finarece,2006.
[5]林潔泉,王振.信用風險管理力法[J].金融研究,2006.
1.理財產品的會計政策和規模的披露。(1)會計政策的披露。各家銀行在附注中對于保本理財產品和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會計政策披露嚴重不足,增加了報告使用者閱讀理解的困難。其中,披露了保本產品會計政策的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4家,披露非保本相關會計政策的有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3家。(2)理財規模的披露。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金額清晰地在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的僅有5家(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寧波銀行、華夏銀行),通過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的描述性信息可以了解或計算得出的也只有平安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3家銀行,剩余的8家銀行無法在年度報告里收集到有關保本產品募集資金的數量信息。非保本理財產品16家上市銀行中有4家(平安銀行、寧波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在附注中具體披露了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委托理財資金及資產;有3家(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北京銀行)通過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等描述性信息中可以直接或間接推算出金額;剩余9家相當于在財務報告中沒有提及任何關于非保本產品規模的信息。2.理財業務收入情況。根據16家商業銀行的年報信息,其中有7家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及中信銀行)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單獨披露了理財業務收入明細和金額;有1家銀行(招商銀行)未在手續費及傭金中單獨披露理財收入,將其并入托管及其他受托業務傭金收入;其余9家沒有單獨披露理財業務收入,而是將其歸入托管及其他受托業務傭金、類以及財務顧問等收入口徑,導致無法獲知本年度理財業務相關收入的情況。3.公允價值披露情況。我國商業銀行主要是對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和估值技術作了原則性說明,并未結合本行所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估值模型、參數等進行更為詳細的解釋。然而,大部分銀行相關的估值模型及參數卻沒有進行充分披露,如建設銀行沒有對估值情況進行任何說明;華夏銀行僅描述為“倘無法獲得其市價,則按定價模型或現金流量折現法估算公允價值”且衍生工具未披露估值模型及參數。
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與信息披露出現的問題
(一)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問題1.理財產品會計政策的選擇與變更不符合中立性的要求。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中立性是指在報告的信息中不存在要取得某種事先定好的結果或誘發某種特定的行為的偏誤。然而上市銀行在選擇及變更理財產品會計政策時,很多時候并非基于真實業務實質或自身經營管理需要,更經常的是考慮對觸碰監管紅線(存貸比等)的規避。這不僅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中的“中立性”要求,還會直接造成同業之間可比程度降低,也會對貨幣政策實施產生負面影響。各家銀行對于會計政策的選擇和不同類型產品的發展規模的差異,都可以用存貸比壓力予以解釋。負債端計入吸收存款的7家銀行2013年存貸比均值為67.89,大于計入以公允價計量的金融負債與其他負債的5家銀行均值65.86。且如果單獨考慮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負債的2家,存貸比均值僅有59.94。此外,從年報信息無法判斷所計入科目的2家銀行,存貸比均值高達71.43。由此,可推知銀行對表內理財會計處理與信息披露中明顯考量了存貸比的影響。2.會計處理選擇性降低凈利差等指標可比性。銀行對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不一致性,將直接導致理財產品對各銀行凈利差等指標產生影響。比如保本產品如果資產端是按基礎資產分項核算,大部分收益計入了利息收入,而負債端計入吸收存款,負債成本計入到利息支出中;如果是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工具,相關損益則計入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中。這兩種方法計算的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是不同的。由于理財產品的凈收益率普遍要低于銀行凈利差水平,因此按各項資產和吸收存款口徑計算的凈利差會被低估。3.資產負債與收益的不匹配。有關理財產品會計政策選擇的隨意性過大,導致了資產負債性質與收益性質的不匹配,不符合通用會計準則的原則。這混淆了普通存款的利息支出和衍生工具的投資收益,負債的拆分與相關損益的不拆分導致投資收益被高估,無法真實反映衍生工具的收益,也導致了利息支出被低估,不能準確反映存款成本,高估了凈利差。
(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問題1.理財產品會計政策、規模、收益、計量和概況披露信息不足。16家上市銀行財務報告中,會計政策披露率低于25%,理財產品籌資金額披露率低于32%,理財業務收入披露率低于44%,理財資產存續余額披露率低于44%,公允價值披露情況詳略不一??傮w來講,會計信息透明度較低,無法滿足報告使用者基本的信息需求。2.披露的格式不統一、不規范。嚴格意義上講,表外理財產品屬于監管角度的中間業務,不屬于會計準則角度的表外業務,但是鑒于所蘊含的巨大風險和信息披露完整性要求,部分銀行(共5家)在或有事項、承諾及主要表外事項或代客交易中予以披露,但是口徑卻存在差異。3.已披露信息的可靠性有待提高。部分銀行存在附注信息與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中信息自相矛盾的情況,這大大降低了附注信息。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情況與財務報告信息匹配程度有待提升。運行模式不規范,有些銀行合同簽訂內容與理財產品實際運行模式嚴重脫離;附注信息還存在著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關聯性不足的缺點。財務報告信息無法體現各種攬儲手段。銀行普遍將理財產品募集期或到期日集中安排在月末或季末,變相地增加了銀行的活期存款,從而加劇了存款的波動性。而從財務報告信息中無法將這種攬儲手段予以區分和判斷。
三、政策建議
(一)改進與完善會計準則實務中理財產品自由度較大的差異化會計處理方法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監管指標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而實務中理財產品詳略程度不一的信息披露也無法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一個完整、綜合、透明、連續的理財產品會計信息披露體系。
(二)加強注冊會計師審計針對理財產品相關會計信息可靠性較差的問題,需要通過強化外部審計的監督職能來落實準則的有效執行和完善會計信息披露。理財產品涉及日趨復雜的交易結構、專業性強的金融判斷、不確定性強的大量公允價值估計等,都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為更適應銀行業務的特殊性,注冊會計師應更加注重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加強IT審計的力度,從而在技術層面控制審計風險。
本刊在上期發表文章指出,高風險、非保本的打新股理財產品開始讓投資者有些望而卻步。
今年1月以來,各家銀行陸續推出了掛鉤黃金、商品、農產品、環保概念等理財產品。
不斷研究當前市場熱點以及投資者的接受心理,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選擇一些能夠躲避風險的投資品種,這可以說是掛鉤型產品的一個創新。
除此之外,銀行掛鉤型產品最大的創新就是掛鉤標的更加多元化,產品結構也更加豐富。從以前傳統掛鉤利率、匯率和股票,發展到現在掛鉤黃金、原油、商品、農產品、環保概念等等。投資者在股市,基金等投資品種風險大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保本型的銀行掛鉤型理財產品。這樣可以減少風險,增加收益。
掛鉤環保概念
2月4日,匯豐銀行推出了一款掛鉤“匯豐氣候變化指數”的理財產品。這款保本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與匯豐氣候變化指數的表現掛鉤,上不封頂,購買的截止日期為2月22日。掛鉤的股票有威立雅環境集團(VeolEnvironment)、丹麥維斯塔斯公司(Vests Wind Systems)、廢品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Inc)、再生能源集團、全球最大鈾礦商-CamecoCorporation。理財幣種分別為人民幣,歐元,澳元和美元四種。
與匯豐銀行在2007年年底推出的氣候變化指數掛鉤產品相比,這款產品的最大亮點就是設置了觸發事件。理財計劃在除去最后一個估值目的其它估值日(估值日是指執行日后滿一個月的當日,以及之后每個月的當日,一共是24個估值日),如果籃子內所有股票當中表現最差的一只股票的股票表現等于或高于觸發水平(100%),那么觸發事件發生,理財計劃則提前終止,投資者可以提前贖回投資本金。
這款產品是匯豐銀行推出的一個系列掛鉤氣候指數表現的理財產品,匯豐氣候變化指數是旨在追蹤50家從事減低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或者適應氣候變化效果的最大公司的表現。其產品最終收益為該指數2年間的平均增長幅度,根據歷史數據分析,匯豐氣候變化指數從2006年至2007的平均漲幅為30%左右,因此這一系列產品的未來增長空間還是值得期待的。
除此以外,另有不少中外資銀行也發現了全球變暖帶來的投資機會,紛紛推出環保概念理財產品。荷蘭銀行兩年前推出的掛鉤水資源理財產品,近兩年來收益相當可觀,中國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近期分別推出了掛鉤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財產品,交通銀行則推出了掛鉤水資源和鈾能源股票理財產品。
掛鉤農產品指數
交通銀行于2008年1月18日推出“得利寶?濃青4號-五谷豐登收益優化”系列理財產品。這一系列理財產品投資幣種為人民幣、澳元、歐元、港幣和美元,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理財選擇。該系列產品的最大亮點是根據小麥、大豆、玉米的歷史表現,將投資于這三種農產品的比例從大到小依次為45%、30%和25%。
掛鉤商品指數
華夏銀行于今年年初推出了“慧盈10號-商品指數掛鉤型理財產品”,掛鉤標的為德意志銀行商品優化收益指數(彭博代碼DBLCMMCL)。先前華夏銀行已經推出兩款掛鉤商品指數的產品,“慧盈2號”和“慧盈9號”,均受到了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盎塾?0號”購買的是德意志銀行商品優化收益指數對應的期權,國際投行和華夏銀行都會對市場、產品組合和風險對沖進行理解和判斷,這款產品的操作方法是,將本金先做定期存款,產生的利息再買期權,這樣,即使期權到期失敗,也只是利息受損,投資者本金可以完全得到保障。
本書以全新視角對股票實際價值的分析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通過對估值理論與“護城河”理論的有機結合,作者解決了估值理論對未來無力把握、“護城河”理論受挫于股票估值的缺陷,進而講述了實際操作上應該重視的具體細節,并以作者當前的投資組合作為具體分析范例,排除了事后選擇范例的主觀性,因此最具真實性,實現了實踐與理論的緊密結合。
本書在國內浩如煙海的股票類書籍中獨樹一幟,扭轉了股票操作上普遍的錯誤觀念,為投資者指明了正確的戰略方向。
本書適合希望通過股票投資積累財富的投資者閱讀。
國內首次正式提出中國特色經濟護城河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書號:978-7-111-48421-9
定價:28.00元
《中國家庭24個理財樣板間》
書號:978-7-111-48152-2
定價:37.00元
本書以投資、置業、養老、傳承等八個篇章多角度探討家庭理財,用24個典型家庭故事詳細介紹了如何讓家人得到全方位的保障,讓家庭財富保值增值。
《王群航選基金2014》
書號:978-7-111-46443-3
定價:45.00元
本書是資深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先生連續第八年出版的“王群航選基金”。本書適合普通基金投資者閱讀,對其知識更新及基金投資很有裨益。
《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我的股票交易“15法則”》
書號:978-7-111-45909-5
定價:32.00元
“15法則”為你建立了一套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系統思維和行為模式,讓股票交易變得輕松而簡單。
《家庭理財技法精選》
書號:978-7-111-48450-9
定價:36.00元
本書精心選取了《大眾理財顧問》雜志創刊十年的優秀文章,分別從銀行、基金、股票、保險四大方面介紹了不同理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實用技巧。
《國祚密碼――16張圖演繹中國歷史周期律》
書號:978-7-5177-0272-6
定價:38.00元
本書再現了公元前841~公元1949年的華夏民族興亡史,作者從國際關系學和社會學角度深入分析了民族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命運轉折點背后的強大動力。
《紅珊瑚收藏投資完全指南》
書號:978-7-5502-3750-6
定價:199.00元
本書全面系統講解珊瑚觀賞、把玩、佩戴、收藏與投資知識,詳盡細致介紹如何鑒別真偽、收藏價值及投資注意事項。
隨著六月份步入尾聲,理財市場的年中大考來臨??v觀這半年來的投資理財市場,銀行理財產品進入下行通道,分紅險遭退保,股指又回到原點,金價也暴跌,樓市依舊看不到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找尋一個適合下半年市場的投資策略,尤為重要。
為此,記者走訪了多個領域的金融理財分析師,發現下半年的理財機會十足。而面對銀行、保險、基金、股市、債市、貴金屬以及信托等理財市場,謹慎布局最重要。
銀行理財:鎖定長期
整體來說,2012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相對較少,同時多以“保證本金、穩健收益”的面貌出現,少數銀行代銷的券商集合產品或其他風險較高理財產品效果并不顯著,觀望仍是不少投資者的態度。
而三年半來的首次降息及貨幣政策的放松預期對各類理財產品都產生不小的沖擊。由于市場利率化促使存款利率上升,加上通脹回落,市場重回正利率時代,銀行存款重回大眾理財視野。
不過,在銀根寬松趨勢下,銀行理財產品及貨幣基金收益卻顯現下滑趨勢。二季度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趨勢明顯,市場上收益超過6%的產品難覓蹤影,收益維持在5%以上的產品數量也大幅減少,此次降息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會有更大幅度的下行。
面對當前理財產品收益進入下行通道的情況,投資者可以通過選擇期限稍長的產品來鎖定較高收益。同時,目前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不能等,遇到適合的產品應盡快下手。
A股:尋找機會
6月,A股市場持續下挫。截至6月30日,上證指數創下2188.72點的近期低點,從整個上半年來看,股指走出了標準的“M”形態。當股指回到原點之后,人們開始對下半年的行情充滿期待。
摩根大通預計,在下半年經濟企穩的前提下,股票市場可能會在2300點到2600點運行,還是有上升的可能性。同時,國金證券認為,下半年A 股市場先抑后揚。
為此,投資者需要尋找相對確定性機會。短周期經濟是否企穩有不確定性,可選擇業績確定性行業作為對沖,以穩定增長的消費和低估值的藍籌股為選擇,而對于創業板和績差股,要盡量規避。
基金:關注藍籌
上半年行情已正式落下帷幕,基金又踏上新一輪征程。
針對下半年的投資布局,景順長城基金掌舵人余廣認為,估值便宜,盈利穩定的龍頭公司預計表現良好。金融、地產、品牌消費、先進制造以及銷售已觸底的早周期行業成為首選。
同時,上投摩根基金也認為,下半年重點配置行業主要有環保、節能、品牌消費、券商、保險、地產等。
現在藍籌股的估值水平還是處在相對比較低的位置,《金融理財》建議投資者可適當關注中小盤藍籌板塊。目前看來,二線藍籌股反彈力度相對較大。
債市:配置為主
盡管已經從“快?!弊兂伞奥!?,但是債市投資依然被人看好。以債券基金為例,Wind數據顯示,在2012年上半年的業績賽跑中,債券型基金以平均5.79%的業績排在各類型基金收益榜首。
事實上,自去年底,央行已連續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并進行了一次降息,使得目前銀行間市場的利率維持在一個相對的低位,對債券投資較為有利。而前不久剛試點的中小企業私募債,也對未來的債市投資造成影響。
下半年,日信證券建議,在資金面寬松的情況下,建議配置具有票息優勢的中低等級信用債。從估值情況來看,可選擇持有目前仍有票息優勢的銀行間AA 及AA-級企業債。
而在整體債券市場處于平臺整理的情況下,渤海證券認為下半年的投資策略以配置為主,交易為輔。同時,下半年久期不亦過度縮短,建議維持在5 年左右。
久期是衡量債券發生現金流的平均期限的方法,是被用來衡量債券或者債券組合的利率風險。久期越大,利率的變化對該債券價格的影響也越大。在降息時,久期大的債券上升幅度大;在升息時,久期大的債券下跌幅度也較大。
不過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雖然債市下半年的行情還沒有結束,但是分析人士均表示,目前已經過了此前低風險高回報的階段。尤其是對于債市的重點投資對象信用債而言,最需要防范的就是“高收益”陷阱。
貴金屬:定額投資
上半年,貴金屬總體走出了一波沖高回落、大區間內震蕩的行情。雖然國際現貨黃金價格在2月底沖上1790.75美元/盎司的高位,但3月份后便一路走低,二季度逐步回落至1520美元/盎司。
中證期貨認為,影響貴金屬整體走勢的共同因素,主要是歐洲債務危機演變的進程、市場投資者對于美聯儲進一步寬松政策預期展望變化以及貴金屬各個品種的資金面流向。展望下半年,貴金屬板塊率先其他板塊企穩回升的概率在逐步升高。
同時,貴金屬分析師趙新鵬表示,下半年通常為黃金白銀銷售旺季,在此期間黃金、白銀價格較為抗跌,加之歐債危機短期難以解決,下半年金銀價格下跌空間已不大,其避險價值將進一步彰顯。建議投資者下半年用定期定量或定期定額的方式,每個月投資一個定額,用半年來完成持倉,這樣就可避開一個短期波動的風險,形成一個均價,后期貴金屬價格上漲,收益會穩定些。
信托:避開地產
上半年,國內信托市場呈“量縮價增”的特征,1-6月份共成立信托產品1735個,成立規模2458.99億元,平均預期收益率為9.45%;其中工商企業類信托產品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品種。
信托分析師張宏表示,下半年房地產信托和礦產類信托將迎來兌付高峰,各信托公司因忙于應對而放緩這類產品的發行;而隨著降息等政策影響,下半年信托產品收益率也難有提高,其景氣度也將較上半年有所下滑。建議下半年投資者購買大型央企控股的“中”字號信托產品,而凈資本較大且投資比較穩健的信托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投資者最好選擇中短期產品,最好避開房地產和股票權益類產品,可選擇現金投資類產品。
保險: 回歸保障
在眾多理財產品的配置中,保險是轉移風險的工具,它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保障。因此,無論市場行情如何,不論是降息或升息,對保險的影響都不大。
而在逐季上升的退保率面前,各保險公司也紛紛提出“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專注保險本業,堅持價值和回歸保險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