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0 16:37:59
序論:在您撰寫動物行為學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簡介:陳婷(1990-),女,湖北人,碩士,研究方向: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動物模型行為學研究。作者簡介:張宗澤
光遺傳學被《Naturemethods》評為2010年度生物技術[1]。光遺傳學技術是將光學和遺傳學技術相結合,利用病毒載體,將微生物視蛋白基因引入到載體動物的腦組織,采用不同波長和頻率的光進行照射,通過刺激光敏感蛋白開啟或關閉特定細胞類群或特定神經元的活動進而調控其功能,從而控制動物行為[2]。本文就光遺傳學技術的基本方法及應用,以及其在神經-精神疾病動物模型中如何調控神經回路作一綜述。
一、光遺傳學技術
近來,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不同行為的神經回路研究,探討其投射連接,觀察通過調控某一類神經元活動后的相應行為學表現。而電刺激和藥理學的方法可能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光遺傳學技術具有目的性強、低損傷性、高時空分辨率和遺傳特異性等特點,近年來在神經科學領域的生物學機制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光遺傳學技術可包括下述幾部分,對此作簡單介紹。
1光敏感蛋白
生物體內存在著一類可以感受不同波長光的刺激,并對該光學刺激產生一系列效應的膜蛋白,即視蛋白。
目前,Ⅰ型視蛋白包括:細菌視紫紅質(Bacteriorhodopsin,BR),鹽視紫紅質(Halorhodopsin,HR),通道視紫紅質(Channelrhodopsin,ChR)。ChR在萊茵衣藻(Chlammydomonasreinhardti)中發現,為藍光激活的陽離子通道蛋白,作用為陽離子內流,使細胞膜去極化。2005年,ChR2首次應用于光控制神經元活動的實驗中。Ⅱ型視蛋白OptoXR,為視紫紅質G蛋白偶聯受體的嵌合體。是一種光敏感與G蛋白偶聯的膜受體,G蛋白又稱鳥苷酸結合蛋白,與G蛋白偶聯的膜受體有很多種,如M膽堿能受體、多巴胺能受體等,可參與細胞內信號轉導,還可調控如谷氨酸等神經遞質的信號傳遞功能[3]。
2光敏感蛋白的表達
光敏感蛋白,是光遺傳學的一種關鍵工具,在腦內諸多神經元中穩定表達。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研發出許多將光敏感基因運載至細胞或神經元,并有效表達成光敏感蛋白的病毒載體。如腺相關病毒AVV、慢病毒、Cre-Loxp重組酶系統和各種轉基因小鼠等。
3光刺激和信號記錄
光刺激系統有光列二極管(LED)等。體外實驗中,腦片電生理-全細胞膜片鉗技術記錄神經元放電信號,觀察其光電流特征;在體實驗中,在體立體定向注射病毒載體,經過10-14天待其充分表達后,構建光神經界面,植入光纖并固定,行在體光刺激,細胞膜內外離子差產生,膜電位發生變化,記錄神經元的放電情況[4]。與光調控相匹配的解讀體系包括電生理記錄,功能磁共振成像或定量的動物行為學分析等。
二、光遺傳學技術在神經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通過光遺傳學技術可將光敏感通道蛋白表達在特定的細胞,用于突觸可塑性、神經系統的疾病治療、動物行為學、神經回路研究等多方面。
1突觸可塑性的研究
樹突棘是大腦神經元接受和傳遞信息的重要結構,是形成突觸的關鍵部位,在突觸可塑性中發揮重要作用。90%以上的興奮性突觸存在于樹突棘頭部中,應用光遺傳學技術可以同時檢測多個樹突棘的信號,突破了停留在單個突觸水平的研究。Takahashi等[5]通過對嚙齒類動物海馬區錐體細胞的上百個樹突棘進行研究,發現臨近的樹突棘在自發活動中會趨于同步化,使得輸入信號整合,成為動作電位輸出。
也有研究應用光照激活星型膠質細胞上表達的ChR2能促發谷氨酸遞質釋放,可激活神經元的AMPA受體[6],而AMPA受體與突觸可塑性有關。這些研究表明通過選擇性調節特異性神經元或神經細胞數量,光遺傳學技術在突觸可塑性研究中有較大應用前景。
2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研究
光遺傳學技術除了檢測大腦中癲癇發作的起始點外,還用于研究嚴重癲癇持續狀態的持續或中止[7]。Sukhotinsky等[8]利用光遺傳學技術揭示了海馬興奮型神經元在氯化鋰-匹羅卡品誘導大鼠急性癲癇中的作用。
Alilain等[9]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將ChR2表達于膈肌運動細胞群,光照刺激下,頸部脊髓損傷的動物可以恢復呼吸運動。光遺傳學技術也為帕金森癥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和思路。
3動物行為學和神經回路研究
動物交際行為學測試中,通過光遺傳學技術可明確下丘腦泌素/進食素在特定情境中扮演的角色[10]。Huber等[11]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將ChR2表達在小鼠初級感覺皮層-桶狀皮層神經元中,利用藍光照射并結合獎勵進行行為學訓練的方式,藍光照射時,小鼠向左轉,給予水喝,作為正確識別的獎勵,研究小鼠行為與光照之間的關系,證實小鼠獎賞記憶行為準確率與藍光照射有較強的相關性。
神經回路是神經細胞、分子活動和腦整體活動的連接橋梁。運用光遺傳學技術,在動物中實現了對神經元和突觸的高時間分辨率、高精確度的光學調控,為動物行為學的神經回路的研究提供較好的一個方法學技術。
三、光遺傳學技術在動物行為學中的應用研究
光遺傳學技術在動物行為學應用中有良好前景,尤其適用于探索特定類型神經元活動范式與動物行為改變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光遺傳學技術在動物交際行為、恐懼記憶行為、獎賞記憶行為、焦慮樣行為等行為學的神經回路進行深入研究,不僅可以記錄活體動物的腦整體活動,也可記錄擬研究神經回路活動的細胞、分子的活動表現,是研究動物行為學的神經回路的一個重要事件,推動了神經回路研究的進步。
然而,涉及神經回路和腦功能的研究,不能直接在人體上進行,動物模型成了重要選擇。能否在動物身上建立精神性疾病模型存在爭議。例如,精神性疾病的一些診斷特點,如悲傷,內疚,妄想和思維混亂,這些癥狀在動物模型中難以確定[12]。目前,已成功建立了能概括精神性疾病重要特征,如恐懼記憶、焦慮癥、抑郁癥等動物模型。同時,應用光遺傳學闡明嚙齒動物模型中有關精神疾病許多復雜行為的相關神經通路。
1焦慮-社交障礙癥候群動物行為學
根據臨床資料,焦慮癥和社交功能障礙之間有著顯著的聯系,這種聯系可能為理解焦慮癥和社交障礙的共同神經通路提供線索??菇箲]藥物可減少當動物被放置在易焦慮環境中的社交受損[13]。不同的自閉癥小鼠模型均表現出明顯的社交功能障礙以及增強的焦慮樣行為[14]。這些研究均表明,焦慮癥和社交功能是緊密聯系的,并且可能存在一個共同的病理神經機制。
2焦慮樣行為的動物行為學
焦慮鼠模型的光遺傳學研究,發現特定的杏仁核突觸,可快速可逆地調制焦慮水平。Tye等[15]研究發現,利用ChR2成功表達后,進行光照射,可以通過激活基底外側杏仁核(BasolateralAmygdala,BLA)到中央杏仁核(CentralAmygdala,CeA)的突觸投射,小鼠的開臂時間增多,表明產生去焦慮樣行為;利用eNpHR3.0成功表達后,進行光照射,可以通過抑制突觸連接,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宮的開臂時間減少,小鼠表現為焦慮樣行為。
為了研究基底外側杏仁核-腹側海馬(vHPC)通路,研究者[16]將感光視蛋白表達于BLA谷氨酸能神經元且視覺纖維被定位在BLA軸突終止的vHPC內,光刺激BLA中止于vHPC的膽堿能神經元誘發的焦慮樣效應被vHPC的谷氨酸能神經元抑制,證實興奮BLA-vHPC神經通路可增加焦慮,抑制BLA-vHPC的軸突將減少焦慮鼠模型中焦慮相關行為。此研究確定了BLA-vHPC為一個雙向控制焦慮相關行為的神經通路。
3基底外側杏仁核-腹側海馬(BLA-vHPC)神經回路的闡明
疾病動物模型如恐懼記憶的神經回路研究,得益于鼠聽覺恐懼反射的杏仁核模型,即杏仁核恐懼條件反射。Petreanu等[17]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將ChR2表達在大鼠丘腦核和運動皮層興奮性神經元上,通過光刺激,在活體腦進行電位記錄,實現了興奮性神經元與體感覺皮層錐體細胞間突觸的精確定位。這一方法,為研究完整神經回路中發生突觸聯系的神經元提供了較為廣闊的途徑。
關鍵詞:導課 實驗 思維 成功 興趣
我校是一個小縣城的三類學校,學生基礎普遍不好,在遭受中考的挫敗后,學習動力嚴重不足,如何將他們重新拉回課堂,恢復他們的自信,重新投入到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當中,這是最為緊迫的問題。
成功教育理論讓我受到啟發,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冷場”、“局外人”現象正是由于缺少成功的體驗,缺少參與的熱情。因此高中物理課堂要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站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上,激發他們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暢所欲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一、運用新穎的導課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小魔術、小實驗、講故事、說新聞、看圖片、幻燈片及多媒體等手段,引導學生從情景中進入角色。
[案例1]大氣壓強――小魔術引入
一進入課堂老師手拿著一個碗問學生,誰能夠用手掌把碗吸引住而不往下掉呢?學生都搖頭表示不能,此時,老師右手拿碗(事先把碗底弄濕),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壓一下,排除碗底里面的空氣,慢慢地轉動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開右手,看到了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學生驚嘆之余,再引出大氣壓強,學生興趣倍增。
[案例2]慣性――小實驗引入
在引入慣性新課時,老師可用這樣一個實驗來引入。在一個盛有半杯水的燒杯口上放一塊硬塑料片,塑料片上放一個雞蛋,用不銹鋼尺(相當于彈片)與塑料片垂直后拉開,問學生,“放手后,雞蛋會怎樣?”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雞蛋上,有的說雞蛋會隨塑料片飛出來,有的說不會。這時,老師把變彎的鋼尺一松手,“啪”的一聲,塑料片飛出去了,只見雞蛋穩穩當當地落在水中,學生緊張而專注地目睹了這一切,此時,再問“為什么呢?”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盎然。
[案例3]磁現象――故事引入
在講授磁現象這一節時,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入。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為了防止刺客進入宮內,在進宮大門的兩邊放置兩塊大磁石。此時問: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
[案例4]樂音三特征――視頻引入
在引入樂音三特征這一節時,首先讓學生觀看《交響樂音樂會》錄象片段,讓學生感受到樂音的高低起伏(音調),輕重大?。懚龋筒煌瑯菲髀曇舻牟顒e(音色)。這樣的視頻引入,把平淡的文字表達演化為生動直觀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識演化為具體的可以感受到的東西,能迅速抓住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導入新課時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壓強時問:為什么我們坐在沙發上比坐在子上舒服一些?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物理道理是什么?在講摩擦起電時問:油罐車為什么拖一條尾巴――鐵鏈?冬季晚間脫毛衣時往往看到火星閃爍?在講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問:為什么生餃子或元宵沉在水底,煮熟后浮在水面之上?
二、新、奇、懸、趣、迷的實驗,使學生見之生趣
眾所周知,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于中學生來說,新、奇、懸、趣、迷的實驗,會使他們感到新鮮和好奇,可以給他們帶來饒有興趣的樂趣,在此基礎上,才能使他們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礎知識,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識的主動權,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案例1]學習“功”這一章時,對功、功率、機械效率三個概念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可以設計一堂比賽形式的實驗課,比比誰做的功最多,誰的功率最大,誰的機械效率最高。每個同學都抱五塊磚以最快的速度從一樓跑上四樓,設計方案,測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機械效率。然后集體討論評選出四個“全班之最”。上樓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機械效率最高的,四項冠軍分別由四位同學獲取。這一結果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了同一個焦點上,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機械效率也不是最高?為什么上樓最快的,做功卻不是最多?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實驗課,把本來混淆不清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把理論知識轉變成了親眼所見的事實,使學生在歡快的“游戲”中,學到實在的知識。
[案例2] 例如講“熱傳遞”時,演示“開水煮活魚而魚不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慣性、慣性定律”教學中,裝滿水的杯子,當水杯突然向左運動,杯內的水會從杯口溢出來嗎?杯內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教師在講臺前認真演示,請同學回答現象,這樣引入新課,也能激發學生學新知識的欲望。除演示實驗作為引子外,還可以講述物理學史的內容,來開闊學生眼界,了解物理學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來增強物理教學的魅力;而講述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
[案例3]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例如在講到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的時候,介紹定律的來歷以及不同國家對定律的不同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當講到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它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臺上時,課堂一片寂靜。當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
[案例4]舉例寓趣,置疑設趣,習題融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來說明物理原理。例如講授“聲音可否在固體中傳播”時,舉例:“伏地聽聲”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蹄聲。在進行液化教學時,舉例:夏天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雞蛋會“出汗”,用此來說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設疑”也是教學中一個重要手段,它可以開發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其主動去學。正因為如此,教師不僅善于釋疑,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例如:雞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個手指往下一按,就壓破?為什么熱粥要一面攪拌,一面吹氣,才使稀飯涼得快?象這類設差別,既貼近生活,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興趣。
三、努力提供“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不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實驗,都應努力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的情景,始終將學生置于探索者、發現者的位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將物理課移到實驗室去上,演示實驗盡可能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關鍵詞: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學 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167-01
物理探究式教學的課程標準要求,探究性教學是以教師指導為主,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物理的興趣,達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思考物理問題,教師在實施探究式物理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1 探究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
物理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讓學生能主動的學習物理知識,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物理探究式教學所提倡的是在課堂上教師的地位與學生的地位平等,但教師的重要引導作用并沒有否定,在教學實踐中是不斷被強化。這種探究學習方式不僅要求教師在探究中要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中去,成為真正的良師益友,而且,教師還要與學生進行語言、行動的交流,互動。在物理探究式教學過程中,何謂確立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標準解釋既:在進行物理探究教學中要面對全體學生,教師密切注意學生的物理探究學習中的學習差異,然后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教學情境,要有目的地設置疑難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以學生的疑和學生的問的有機結合為基礎,而最終達到學習和快樂不可分的探究學習境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全班同學都能完成的學習目標,稱總目標,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確立自己個人的探究學習目標,依據的是學生個體的的學習情況,物理探究學習興趣等因素。那么,個體的和整體的探究學習目標,就會成為學生探究學習的新動力和進行創新思維的導火線,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得到培養。
2 在物理探究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是未來為社會開創新知識的基礎和關鍵時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是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探討的問題,也是責任,這就要求,首先在物理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著名哲學家波普爾曾說:“科學和知識的增長總是始于問題和終結于問題,甚至是不斷增加深度的問題,以及不斷產生那些能夠啟示出新問題的問題”。因此,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的是指在物理學習探究中,學生發現的問題或提出新的與別人不同的的有關物理知識的問題,即稱為創新性的探究物理知識的問題,學生物理探究學習是針對接受學習的缺點而創新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物理探究教學中,物理教師不能只是向學生灌輸書面知識,而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獲得新知識的領航人,點撥人。讓學生真正成為創新思維的主體。在物理探究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物理知識的思維創新的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對所學物理新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物理探究課堂教學中,物理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大力表揚有獨特創意的,別出心裁的發現的學生,當然,也要鼓勵學習物理新知識有困難的學生,激勵他們不斷探索,探究學習要面向全體,物理探究學習實踐表明:學生的探究的能力,堅韌地學習態度以及創新精神,都是來源于學生自己的實踐,在學習實踐中逐步養成的,只有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解疑釋惑的過程,才能實現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良好培養。
3 物理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
物理探究教學課堂的探究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自身積極的,主動地學習探究物理知識,了解物理現象,認識物理規律,最終達到解決物理問題的學習活動,但在物理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不能孤立的去學習,學生離不開教師課堂上的及時指導,教師在此探究學習方法中的指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教師在探究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只有為學生營造發現問題的探究學習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習新的物理知識,新課程物理教學目標要求:在物理教學中使用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學習活動,然后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教師在物理探究活動中,還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針對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從而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探究的能力。
4 探究教學中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科學的引導
教師在物理探究教學中,應精心設置教學的問題情景,問題情境的設計科學會獲得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是能使物理探究教學中,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有了存在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在物理探究性學習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勇于置疑的科學探究精神。如在物理探究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探究教學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設置的探究教學情境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去發現與物理探究教學內容有關的新問題,然后再向老師書面或口頭提出發現的問題,當然,學生所提的問題往往是膚淺的,通常只是在觀察到的表面現象后面加一個問號而已。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本的“物質的比熱容”一節中,教師設計的物理探究學習情境為:“初夏小東和小榮到海邊游玩,中午,光腳走在海邊的沙灘上,覺得沙子很燙;當他們跳到海里時,覺得海水很涼,傍晚時他們又去海邊,卻發現沙子變涼了而海水卻很暖和。”在此教學環節中,大都學生會提出針對這情景的問題:“為什么中午沙子燙海水涼?而到了傍晚卻是沙子涼而海水暖和?”。可見,學生的問題只是停留在現象表面,在觀察到的現象后直接給個問號。學生提的問題通常不會去深究現象的內在,不去考慮現象產生的條件等因素,也不能運用準確的物理概念,物理術語把問題表達準確,顯然更談不上讓學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了。在物理探究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這種情況,要及時的。適時的,指導學生,引導學生把生活知識與物理知識進行融合,讓學生真正的從生活中探索出物理知識。從而實現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利用行動研究法培養發散性思維的理論依據
1.1行動研究法是教師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不必人為控制和改變自然教學情況,既可定量分析又可定性分析,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形成理論的教育科研操作的模式。行動研究法一般采用四個循環階段來實施研究,即計劃――行動――考查――反思,由于可操作性強、效果好,因此成為教師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1.2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決定了行動研究的必要性
每一個教學的內容都有一個關鍵的信息(問題),教師可以從一個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激勵他們經不同途徑,以不同角度去探索,重組眼前信息和記憶中的信息,產生新的信息,而最終既能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但是在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時,很容易與開始的問題偏離,如何及時的引導學生回歸主線,這個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現問題。而且在初次教學設計中教師預設的教學流程能否有效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也必須通過行動研究才能得出結論,因此行動研究十分必要。
1.3行動研究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一般會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環節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行動積累經驗,在行動中構建出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方法。然后在進行教學反思,研究多種課例課型,在研究中完善和落實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方法。這將更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行動研究法培養生物發散性思維的教學實例
下面筆者以《生命中的能量》專題《第1講:細胞代謝》為例,采用“計劃――行動――考查――反思” 四個循環階段來實施研究。
2.1第一次教學設計現狀呈現
2.1.1計劃(如圖一)
圖一
2.1.2行動
針對第一次的教學設計,對第一個教學班進行教學,發現以下環節存在問題:
a.“回歸課本,尋找本節的知識要素”環節
學生只是機械的學習,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b.“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相關知識??记腥朦c定位”環節
相關知識常考切入點比較多,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又難以深入解釋,像蜻蜓點水,講不透又講的不到位,效果不好,學生只停留于知識的表面,無法形成知識網絡。
c.“正誤判斷、回歸基礎”環節
很多學生在基礎方面都不過關,對于課本的概念、課后練習的內容,沒有花時間去學習,對于老師布置的看書作業,不知道如何看,如何回歸課本,暴露出很多問題。
2.1.3考查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三2班(普通班)的學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廣州市平均分),上課時主要是使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教學中發現了很多超出預期的問題,進而暴露出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率不高。
2)學生不會回歸課本,看書沒有章法,知識缺漏較多,比如ATP是能量還是物質分不清。
3)學生沒有體驗如何構建知識網絡,發散性思維沒有得到訓練,因此學習效果不好。
2.1.4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估計不足,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率不高。如果進行修改,應凸顯學案的引導作用,教會學生學習。要把構建知識網絡過程和教會學生如何科學的回歸課本作為教學重點來抓,并進行回歸課本演示。
2.2第二次教學設計現狀呈現(海珠區高三生物二輪復習公開課現場)
2.2.1計劃
a.依據第一次的教學設計做出的反思,調整教學目標如下(圖二):
圖二
b.增加“專題的切入點和主線”這一環節
以能量為切入點,把與能量有關的知識點羅列出來,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形成專題學習的主線,使學生更加明確本專題要學哪些內容,本節課位于專題的哪個位置。
c.把知識梳理作為教學重點,讓學會用發散性思維來構建知識網絡
d.回歸課本、方法歸納、變式訓練,反饋提升,這幾個環節是發散性思維的另一種體現,也是在學生形成理性認識的基礎上的第二次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一次重要反饋。
2.2.2行動
a.梳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能量和物質關系,構建知識網絡
教學原狀:
這是本節重點教學目標之一,主要是鼓勵思維的碰撞,鼓勵任何形式的知識網絡,老師只要指出科學性錯誤即可。
學生反饋:
學生存在嚴重的知識缺漏,比如對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過程不是很清楚。學生對于能量的相互轉化關系混淆不清。認為光反應產生的ATP可以用于生命活動調節,認為能量就是ATP,認為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包含了電能、機械能等。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提出很多的疑問,并且與預期的結果相差較大,但是整個課堂因此也充滿了活力,學生課后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理想。
b.回歸課本、方法歸納
教學原狀:精選例題(2012山東卷2),引導學生解題,歸納出直角坐標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找到課本原題對比,讓學生重視課后練習題,不要一味的追求難題怪題。讓學生認同“回歸課本、方法歸納”也是發散性思維的一種運用方式。
學生反饋:認同回歸課本的重要性,更加明確回歸課本要落到實處,看書不要走馬觀花,能夠歸納出曲線坐標圖的解題方法。
c.變式訓練,反饋提升
教學原狀:通過變式1,鞏固學生對“凈光合速率與總光合速率”這一知識點,提高學生的作圖能力。通過 變式2,引導學生對圖表進行分析、緊扣“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關系”這一教學重點,反饋提升。教會學生使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從而做到一題多解,多題一解。
學生反饋:認同以能量作為切入點,可以將高考的重要考點串起來,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之一考點伴隨著圖表考查的可能性很大,掌握這一方面的技能是必須的。
2.2.3考查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三4班(普通班)的學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廣州市平均分),由于有布置課前預習,專題主線很清晰,在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構建知識網絡圖的時候,能夠做到及時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填補知識缺漏。因此本節課目標達成度較高,聽課的同行評價:這是一節高效的優秀二輪復習課,適合推廣。
3.研究方法的推廣和總結反思
3.1基于學情,在行動中優化教學設計
摸清學生的知識現狀,找準切入點,進行適合本校學生的專題訓練,不一定按照教輔用書的順序安排教學,要在行動中不斷的積累經驗,根據學生的反饋,合理優化教學設計。
3.2在行動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密圍繞問題進行進行知識梳理和歸納,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缺漏和思維現狀,鼓勵學生不斷完善知識框架;可以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同考點不同形式等變式訓練,讓學生體驗使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的好處,在行動中培養發散性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3.3研究方法的推廣和再探究
關鍵詞:高職;移動微型;電子商務;學習資源;開發
基金項目: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16000z029)
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得越來越快,隨著性能優越的移動網絡地逐漸鋪開,為移動學習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截至2016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已達到了7.10億,互聯網的普及率穩健地增長,手機網民規模已達6.56億,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有所提升,網民中選擇的上網設備也進一步地向移動端集中。隨著移動網絡的不斷完善和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移動終端設備的越來越多樣化,鑒于終端設備的多種優點,如攜帶方便、移動性強、可進行無線上網等,因此用戶對移動互聯網也越來越依賴,手機上網的頻率越來越高。利用移動設備進行移動學習,學習者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內容。通過有效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使學習安排達到最優化、效果達到最大化,也更能提升學習效果。
《電子商務實務》是蘇州健雄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是培養學生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課程,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技能課。重點培養在網絡環境下企業進行商務活動所應具備的硬件、軟件和技術方面的相關能力,創新銷售模式。由于電子商務的學習內容更新換代比較快,很多時候學生學習到教材的內容已經過時,要想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必須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移動微型學習的內涵
(一)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M-Learning)是基于數字化學習(E-learning),結合了移動計算機的有效的學習方式。Kukulska等(2008)認為移動學習是指以手持設備為媒介,可隨時隨地進行的正規或者非正規的學習。移動學習系統環境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僅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還創造了隨時隨地學習(AAL,Anytime Anywhere Learning)的環境,從而豐富了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方式和途徑。
(二)微型學習
微型媒體所承載的微型學習內容,是以實用短小的內容組塊來呈現學習內容并組織學習活動,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相對短小的、松散連接的、自包含的知識內容或模塊,常以 但不限于移動終端作為載體,如便攜式移動設備:手機、PDA等手持設備。為此,需要以微型的媒體來呈現微型的內容,以多種移動終端來承載微型課程,并以移動通信工具實現微型學習的互動通信。于是,就產生了微型學習,微型學習需要設計一種主題突出、短小精悍的微型學習資源作為支撐。
(三)移動微型學習
移動微型學習是移動學習與微型學習互相結合的結果,是運用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進行的一種微型學習,它把學習場所擴展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方便了人們的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移動微型學習不太適合運用于內容覆蓋全部主題的學習情境,但在運用結構化的小信息片斷去更新和補充現存知識時最為成功。
二、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移動微型學習的學情分析
(一)學生的特征分析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年齡集中在18―22歲,他們思維活躍,易于快速接受新鮮事物,大部分學生都擁有并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熟練掌握與手機相關的操作技能,學生從原來高中學校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傳統學習的被動性轉變為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但是學生具有的知識都是最基礎的知識,自學的能力較差,學習的目標也不夠明確。但是,高職生畢竟還是在校生,需要按照學校的安排修完所有課程,通過課堂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課程專業知識,但這些遠不能滿足高職學生培養專業技能的需求;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提高需求。移動學習系統學習資源庫中的微視頻教材為高職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情境,使學生無需到達工程實踐現場就能夠接觸到實踐過程和實踐細節,從而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起橋梁,幫助構建對實踐過程的復雜性、理論如何轉變為有效實踐的深入理解,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得學生在未來的實踐中能夠根據以往微視頻教材中獲取的知識來采取行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塊的自由時間還是不多,但片段的學習時間比比皆是。
(二)移動微型學習模式適合高職生的學習
移動微型學習的廣泛性,表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靈活地學習,因為學習的內容都是微小的內容塊,能夠隨時嵌入生活中去,可以利用正規學習之間的空余時間。高職學生有更多的零碎時間,在宿舍、在教室、在食堂,排隊的時候、等人的時候等,都可以用來學習,獲取知識。移動微型學習可以組織學習者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和各專家進行無障礙的信息交流,學習者可以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暢所欲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要學習的內容、時間、地點和方式,高職學生更愿意在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開展研究,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會找空余時間,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學習,而且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也樂于嘗試和接受移動微型學習這種新穎的學習模式,并且會促進這一模式的發展。
三、《電子商務實務》課程移動微型學習資源開發設計的原則
(一)學習內容的微型化
與傳統的學習模擬相比,移動微型學習沒有固定的時間要求,學生只需抽出零碎的時間片段,也沒有穩定的學習環境的要求,任何地點都可以成為學習場所,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要求不會太多,只需要設計碎片化和模塊化的知識點作為移動微型學習的資源。根據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為10分鐘左右,根據這一理論,移動微型學習的時間應該設在10分鐘以內,主要起強化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設計《電子商務實務》學習內容時,應該以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課程標準中設計的教學模塊,每個模塊下又包含著不同的任務,在每個任務中設計一個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在10分鐘內容完成這個任務的知識延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安排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習。
(二)以學生需求為中心
移動微型學習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需求為中心,設計的學習資源應該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調研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掌握情況,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引入企業的真實案例,現如今,電子商務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領域,學生利用移動終端設備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信息技術發展帶給他們的新生活,因此引入真實案例,讓學生能夠利用片段時間去分析和研究案例,鞏固課堂中的知識點,這樣的學習資源應該更受學生的歡迎。在建設《電子商務實務》移動微型學習資源之前,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知識結構和學習期望進行詳細調研,設計開發出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資源。
(三)學習資源的實用性和多樣性
學生希望能夠通過片段時間達到學習的目的,在如今這個社會,終身學習已經是一種趨勢,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也都處于移動微型學習的環境之下。在進行移動微型學習資源開發設計時應考慮實用性的原則,開發《電子商務實務》移動微型學習資源時,盡可能地了解學生對于課程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對于核心知識內容的理解。同時學習資源設計時還應該設計不同形式的資源,結合圖片、視頻、文本、動畫等多種媒體資源的優點來設計,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四、《電子商務實務》課程移動微型學習資源的開發研究
數字移動技術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很多種移動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等,這些終端設備輕巧、易攜帶,價格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受高職學生的追捧。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絕大多數的學生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實現了和同伴、家人之間的溝通聯系,同時也實現了移動微型學習,他們實現微型學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使用QQ和電子郵件的,也有使用微博、微信等等。針對他們所使用的APP,《電子商務實務》課程組開發了以下學習資源:
(一)開發電子商務內容的電腦屏保
大部分學生都擁有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他們利用筆記本電腦完成作業,進行娛樂活動,針對這一情況,可以根據電子商務發展過程的電商名人、比較經典的案例,設計特殊的筆記本電腦屏保,當電腦閑置時,啟動特殊的屏保程序,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去尋找相關資料進行學習。
(二)開發電子商務內容的手機閱讀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擁有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學生可以通過公眾號查詢到相關的電子商務參考書籍進行閱讀,同時可以將電子書籍下載到手機上,圖書信息每日更新,內容多樣,學生辦理的手機4G網絡,可以實現閱讀自由暢享,享受隨身閱讀樂趣。健雄學院校園內都有無線網絡,學生隨時可以升級手機APP的版本、功能和速度,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
(三)開發微信平臺新聞推送
現階段,學生使用微信的頻率逐漸增加,除了利用微信進行溝通交流,也可以利用微信獲取更多的知識,課程組針對這一特征,在微信上開發了《電子商務實務》公眾號,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電子商務新聞和課程的相關信息,新聞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開發微博、BBS話題實時討論
經過調研,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97.6%的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微博,同時健雄學院還擁有一個BBS,學生經常在論壇和貼吧上討論事情,針對這點,課程組定期在微博和BBS上發起話題的實時討論,討論的內容可以是電子商務的一張圖片、一段文本、一個小動畫、一則新聞、一段視頻等等,學生可以結合理論知識發表自己的言論,暢所欲言。
(五)建設《電子商務實務》空中課堂
手機閱讀、微信平臺推送、微博和BBS話題討論的學習內容都很短小,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是非連續性的,學習資源設計也是短小的,一方面是由移動終端設備的存儲容量和數據傳輸能力造成的,另一方面,高職生進行微型學習的時間片段沒有那么長??梢詫W習任務分解成一個個的小模塊,不必短時間將所有內容記住,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學習記憶一個短小的內容片斷。但是學生有時候需要一個連續學習的模式,因此課程組開發了《電子商務實務》的空中課堂,內容包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課程內容的多媒體課件、與課程相關的大型的音頻和視頻資源、學生需要提交的作業,開發空中課堂可以解決平時課堂學習中的疑問或者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多樣的課外知識,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
結語
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促使了高職學生的課外學習的方式,學生對于這種隨意、片段的移動微型學習也是越來越喜歡,參與性越來越強,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著眼于適應崗位需要的關鍵能力的培養,按照職業能力開發的理論,為高職市場營銷專業人才電子商務能力的培養和課程開發提供有價值和可操作性的參考,高職學生移動微型學習未來發展走向以及對非正式學習有效支持等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摸索,在以后的研究中將給予密切的關注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國華,俞樹煜,李亮等.基于微型學習理念的網絡課程微型化設計與實現──以“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4(04):89-94.
[2]侯振江等.高職院校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思考[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02)369-370.
[3]顧鳳佳.終身學習視野下的微型學習課程設計原則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60-66.
關鍵詞人參皂苷Rb2; 藥代動力學; 代謝產物; 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
1引 言
人參皂苷Rb2為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含量約為6.7 mg/g[1]。研究表明, 人參皂苷Rb2能抑制地塞米松引起的細胞凋亡作用[2], 對于小鼠在輻照誘導的造血系統損傷具有保護作用[3]。人參皂苷Rb2能夠降低在高膽固醇或脂肪酸培養下的3T3L1脂肪細胞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4]。另外, 人參皂苷Rb2對物質代謝亦有一定的影響, 能夠通過AMPK介導抑制糖原異生作用[5]; 能明顯增加大鼠骨髓細胞DNA、蛋白質的合成, 促進血清蛋白質合成等活性[6~10]。人參皂苷在胃腸道中和酸性條件下會產生多種代謝和轉化產物, 包括人參皂苷Rg3和CK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11~13]。因此人參皂苷的藥代動力學、生物和化學轉化產物研究也一直備受關注, 對于揭示人參皂苷的藥理作用和物質基礎有重要意義, 并且直接影響人參的開發應用。Karikura等[14,15]對于人參皂苷Rb2在大鼠大腸和胃中的代謝情況進行了研究, 鑒定了氧化和去糖基化代謝產物。有文獻針對口服后復方中人參皂苷Rb1、柚皮苷和人參皂苷Rb2進行了藥代動力學研究[16]。但對于人參皂苷Rb2單體的大鼠體內代謝動力學和代謝產物未見報道。為了獲得人參皂苷Rb2在生物體內藥代動力學參數, 更好地理解其在生物體內的生物轉化和排泄途徑, 本研究將利用RRLCQTOF MS聯用技術對大鼠靜脈注射和口服人參皂苷Rb2后的血漿、尿液、糞便進行檢測, 計算靜脈注射后相關的藥代動力學參數并分析鑒定其代謝產物。為深入研究開發人參皂苷Rb2提供理論基礎, 對進一步闡明人參皂苷Rb2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據。
2實驗部分
2.1儀器與試劑
6520RRLCQTOF質譜儀(美國安捷倫公司); 5804R臺式高速大容量冷凍離心機(德國Eppendorf公司); ULT13863V41超低溫冰箱(美國Thermo公司); 超純水機(美國Millipore公司)。人參皂苷Rb2, Rf, F2, CK固體對照品(吉林大學, 純度95%); 甲醇、乙腈和甲酸(色譜純, 美國TEDIA公司); Wistar大鼠(體重(200 ± 10)g, 雄性, 購自吉林大學)。
2.2實驗條件
2.2.1色譜條件Agilent SBC18色譜柱(100 mm× 3.0 mm, 1.8 μm, 600 bar), 柱溫25℃; 采用二元線性梯度洗脫: 流動相A為0.1%甲酸溶液, B為乙腈。梯度洗脫: 0~13 min, 25%~46% B; 13~19 min, 46%~50% B; 19~22 min, 50%~90% B; 22~25 min, 90% B。進樣量為5 μL。
2.2.2質譜條件采用電噴霧負離子模式; 質量掃描范圍m/z 100~2200; 干燥氣流速(N2)為8.0 L/min; 干燥氣溫度為350℃; 霧化氣壓力為255 kPa; 碰撞電壓為3500 V, 裂解電壓為175 V, 錐孔電壓65 V。實驗數據采用安捷倫Masshunter軟件(B.03.01版本)進行分析。
2.3樣品的配制及樣品處理
以甲醇為溶劑將Rb2和Rf(內標)標準品分別配制為100和10 μg/mL的對照品母液。4℃冷藏備用, 實驗時用甲醇稀釋。將不同濃度的Rb2對照品母液和Rf工作液各100 μL, 加入100 μL 空白大鼠血漿中混勻, 再加入200 μL甲醇, 渦旋1 min沉淀血漿中蛋白, 離心5 min, 取上清放入另一試管中, 最終配制成相當于Rb2濃度為0.08, 0.1, 0.2, 0.4, 0.6, 0.8, 1.0和1.3 μg/mL的血漿標準液。
2.4驗方法
選取6只大鼠分別用于Rb2靜脈注射給藥, 給藥方式為尾靜脈注射, 給藥劑量為2mg/kg。分別于給藥前(0時)和給藥后2, 5, 10, 15, 20, 30, 40, 60和90 min和2, 4, 6, 8, 12及24 h目內眥取血, 每個時間點取血0.5 mL, 血液冷卻后3000 r/min離心10 min, 取上清血漿100 μL, 測定前加入100 μL Rf內標液和300 μL甲醇, 渦旋30 s, 靜置5 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 裝瓶, 待測。
選取6只大鼠, 隨機分為Rb2靜脈注射組和口服組, 每組3只, 靜脈注射劑量為2 mg/kg, 口服劑量為50 mg/kg, 制備方法同上。以上動物給藥后均放入代謝籠中收集尿液(0~24 h)和糞便(0~24 h), 尿液樣本收集后, 經氮氣吹干濃縮, 水飽和正丁醇萃取, 萃取液再用氮氣吹干, 經過80%甲醇提取后, 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 最后用80%甲醇定容至1 mL, 待測; 糞便樣本收集后進行研磨粉碎, 加入50 mL水溶解, 再用100 mL水飽和正丁醇分3次萃取, 萃取液放置蒸發皿中, 置水浴鍋上蒸干, 然后用8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 mL, 待測。
3Y果與討論
3.1RRLCQTOFMS和MS/MS方法的優化
利用人參皂苷Rb2進行RRLCQTOFMS和MS/MS的檢測方法優化。Rb2是二醇型人參皂苷(圖1), 在苷元的C3位和C20位分別為葡萄糖葡萄糖和葡萄糖阿拉伯糖取代。分別在RRLCQTOFMS正離子和負離子模式下進行測定。測定的準分子離子和碎片離子的誤差小于10 ppm(圖2A), 在下文中討論的離子的m/z數值均用整數表示。在0.1%甲酸水溶液作為流動相的條件下, Rb2在負離子模式下分別給出[M-H]
3.2方法學考察
3.2.1專屬性通過比較空白與加入Rb2和內標的血漿樣本的LCMS色譜考察本實驗的專屬性。人參皂苷Rb2和內標Rf的選擇性良好, 生物基質的干擾較小, Rb2和內標Rf的保留時間分別為10.08 min和10.57 min。
3.2.2線性關系用Rb2/內標Rf的峰面積比值(Y)與Rb2含量(X)進行最小二乘線性回歸, 得到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3.5174X+0.117, R2=0.9937。結果顯示在0.10~1.26 μg/mL的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 檢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別為0.08和0.10 μg/mL。
3.2.3精密度與準確度采用高、中、低3個濃度的Rb2血漿QC樣本, 每個濃度進行6個樣本分析, 連續測定3天。計算日內和日間精密度和準確度。日內和日間精密度的相對標準偏差別(RSD)均小于5%, 表明本方法的精密度和準確度良好。
3.2.4提取回收率分別取Rb2高、中、低3個濃度的QC樣本, 將空白血漿中先加入Rb2, 處理后計算所測得峰面積, 與空白血漿處理后加入相同量Rb2所測得峰面積比值的百分率進行比較, 考察樣品的提取回收率。結果表明, Rb2提取回收率范圍為92.6%~93.4%, RSD小于15%。
4結 論
本研究建立了人參皂苷Rb2的RRLCQTOFMS 和MS/MS藥代動力學和代謝產物研究方法。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人參皂苷Rb2體內分布代謝符合二室模型, 血藥濃度半衰期的α相(t1/2α)和β相(t1/2β)分別為(23.576±1.103)min和(1306.545±147.226)min, 在體內有較高的血漿蛋白結合率。α相分布較快, 而β相的消除較緩慢。運用優化后的RRLCQTOFMS/MS方法, 對靜脈注射和口服后人參皂苷Rb2的代謝產物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表明, 去糖基化是人參皂苷Rb2在大鼠體內主要的代謝方式。鑒定了代謝產物M6、M2(CY)、F2和CK, 總結了大鼠在靜脈注射和口服給藥后Rb2尿液和糞便的代謝路徑, 分別為Rb2M6M2和Rb2M6M2(CY)/F2CK代謝途徑。人參皂苷Rb2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和體內代謝轉化研究結果為更好地理解和開發人參皂苷Rb2的應用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
所謂數學模型,是指由字母、數字和其他數學符號構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圖表、圖像、框圖、數理邏輯等來描述系統的特征及其內部或外部聯系的模型。在教學實踐中,數學模型的建構過程可以滲透于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等教學內容中,尤其是,在數學綜合運用中,模型建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數學模型的建構總是與數學探究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如何引導學生構建基于數學活動經驗的數學模型,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以“物體浸沒水中的體積問題”的教學為例,談一談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一、組織探究活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史寧中教授認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直接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后,筆者發現,雖然學生掌握了求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方法,但是對體積公式的綜合運用(如物體浸沒水中的問題),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例如: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長25厘米,寬16厘米,高20厘米,在魚缸中放入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鐵塊,使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水面會上升多少厘米?學生普遍感覺解決此題有困難,因為在這一問題情境中,正方體浸沒水中時存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即水面上升,總體積的變化),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難以把握情境中的各部分數量間的關系。
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體浸沒水中的相關問題,就必須讓學生親歷這一變化過程,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如下探究活動:
1.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長方體容器,一個雞蛋,引導學生思考,想要測得雞蛋的體積,可以怎么做?
2.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實驗,實驗結束后進行交流匯報。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數學活動,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從而將探究“物體浸沒水中”問題的經歷變成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二、引領數學思考,提煉構建數學模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在“物體浸沒水中的體積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展開觀察、分析、概括、提煉等一系列數學思考活動:1.將雞蛋浸沒于水中后,雞蛋的體積相當于哪一部分水的體積?2.上升部分水的體積與長方體容器有什么聯系,你怎樣計算上升水的體積?3.如果放入的物體是一個馬鈴薯或其他不規則物體,你能用一個公式表示如何計算它的體積嗎?4.除了將雞蛋浸沒水中,求上升的水的體積外,我們還可以怎樣測得雞蛋的體積?
通過思考與交流,學生不僅發現雞蛋體積的測量方法,還在分析思考中發現了這一方法的普遍適用性,抽象出相應的數學模型V雞蛋=V上升。而“還可以怎樣測得雞蛋的體積”則引導學生實現對數學模型的拓展。
三、變換問題情境,把握模型內在結構
事實上,學生通過對某一個問題情境活動經驗的分析概括,初步地建構數學模型,這樣的模型顯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在“物體浸沒水中的體積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兩個變式問題,讓學生繼續探究,進而逐步把握數學模型的內在結構:
1.在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容器中,放入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體鐵塊,使其完全浸沒后,水面上升0.6厘米,求長方體鐵塊的高。
2.-個長方體玻璃容器,從里面量,長和寬均為2分米,高是3.5分米。向容器中倒入6升的水,再將一個蘋果浸沒水中。這時量得水深是1.55分米。這個蘋果的體積是多少?
在上述兩個變式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發現,無論情境中的條件怎樣變化,鐵塊或蘋果的體積始終等于上升部分水的體積。這樣,學生也就在變式訓練中把握了數學模型的內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