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8 15:56:51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行業的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當前農業政策性銀行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政策性銀行業務單一,削弱了其職能作用的發揮
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1993年組建,1994年開始運作,是國家為配合糧食購銷政策改革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各級政策性銀行建立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支農方針政策,盡職盡責做好支農資金的管理工作,特別是在1998年實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各級政策性銀行被指定專門承擔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管理業務,使農業政策性銀行管理進一步增強,各項工作也取得較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特殊的政策環境和條件,使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業務也僅僅局限于農業糧棉油流通環節。對農業的生產環節基本上沒有涉足,這使政策性銀行成為實質上的糧棉油收購銀行,農發行既無法根據市場需要開拓自身的業務,也無法對農業所需的項目給予及時支持,職能作用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國外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均為多功能的綜合性機構,以美國為例,其農業政策性銀行不僅從事政府扶持的政策性業務,還進行債券發行、農業直接投資等,業務范圍涉及到農業的各個方面。加入WTO后,我國農業面臨的將是外國農業全方位的競爭,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我國也將是全方位滲透,這時農業政策性銀行仍保持現有的業務功能和狀況,既不利于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對農業全方位的支持。
(二)糧棉收購市場多元化,造成收購份額下降,貸款投放減少
隨著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浙江等8省市糧食購銷市場全部放開,糧食主產區購銷正在逐步走向市場,棉花購銷已走向市場,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收購都可以進入收購市場,收購主體增加,市場收購渠道呈多元化。這些情況都造成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棉麻企業的收購量急劇下降,致使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收購貸款業務逐步萎縮。因此,在農業結構調整、收購價格市場化和收購渠道多元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糧食收購和棉麻企業棉花收購市場的壟斷份額被逐步分割,市場占有率逐步下降。據調查統計,農業政策性銀行1999年支持收購糧食2900億斤,收購棉花5090萬擔;2000年收購糧食2700億斤,收購棉花5160萬擔;2001年收購糧食2200億斤,收購棉花5540萬擔;2002年收購糧食2100億斤,收購棉花4553萬擔。從近4年糧棉收購量情況來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棉麻企業收購份額已在逐步下降,從而也導致各項貸款增量逐步減少,1999年貸款凈增加178億元,2000年貸款凈增加126億元,2001年貸款凈增加32億元;2002年貸款凈下降66億元。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棉麻企業的購銷活動與政策性銀行的收購資金供應是密切相關的,國有糧食收購企業和棉麻企業市場占有份額的減少,將直接導致政策性銀行糧油收購貸款投放的減少,糧油收購信貸業務逐步萎縮。
(三)農業政策性銀行經營機制不靈活,影響了經營效益的提高
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建立后,國家雖然規定實行企業化經營,并按一級法人、分級經營的模式管理,但是在實踐中,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為獨立核算的法人地位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一方面是兩權不分,即經營權和所有權未能完全分離,另一方面是經營自主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在目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經營中,自上而下仍然是以國家行政主體代替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企業主體,國家決策取代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決策,如有關業務的開展,在國家指定范圍內,農業政策性銀行完全沒有選擇的余地。這種情況,造成農業政策性銀行業務開展受到過多的行政干預,經營往往難以按照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開展。在內部管理方面,目前農業政策性銀行仍然未能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制度和體系。農業政策性銀行建立后雖然建立了不少制度,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強內部管理,但是在管理手段和辦法上,仍然過多地依靠行政手段和過去專業銀行管理的一套做法,表現在資金營運、信貸管理和風險防范等方面,仍未能形成以制度經營、制度管理、制度約束的新型管理機制。特別是在資金的運作上,如何有效地實施風險控制和調節,目前農業政策性銀行仍然缺乏嚴密的管理體系。在業務開展中,缺乏創新機制,業務種類單一、服務單一,在金融業務的競爭中難以立腳。
二、農業政策性銀行業務發展的取向
(一)繼續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職能作用,支持糧棉收購不動搖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該把收購資金封閉管理與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有機結合起來,要積極支持糧食安全體系的建立。又要積極支持棉花收購,保護棉農的利益。這既是貫徹、深化糧棉改革政策的要求,也是政策性銀行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糧棉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必然選擇。在糧棉購銷走向市場的進程中,國有糧食企業和棉麻企業的市場占有額下降,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千百萬農民仍然要以糧棉油的生產作為生活的主要來源,國有糧棉企業在糧棉流通過程中主渠道的作用必將、也必需繼續發揮,信貸支持在糧棉流通過程的支持同樣將必不可少。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自身改革的任務繁重,同時它作為完全的商業化經營目標,也很難有動力使它涉及糧棉流通領域,而政策性銀行經過幾年的糧食、棉花收購資金管理,已經積累了較好的資金供應和管理經驗,從穩定農業,穩定農民的大局出發,盡管糧棉購銷走向市場,但政策性銀行短期內還不能從支持糧棉流通渠道退出,還必需在這一關系重大的領域中發揮作用。盡管對退出保護價的糧食和棉花購銷資金供應,隨著購銷活動的市場化,已逐步失去政策性資金供應的剛性約束。但糧棉收購資金的信貸支持,畢竟與其它商業貸款有著根本的區別,政策性銀行目前還不能在面對此業務的政策性變化時,產生徘徊不前的顧慮,應該做的只能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上進行必要的調整,繼續做好糧棉購銷資金供應和管理工作。
(二)開拓農業政策性業務,確保其職能作用充分發揮
農業政策性銀行成立近10年來,在信貸支持糧棉流通領域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管理農業政策性資金的獨特經驗,這是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都無法替代和比擬的。在10年的中,農業政策性銀行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農業金融體系,它的機構已經遍布全國。農業政策性銀行按照現行的政策界定,從總體上看,它的業務發展將從減少走向穩定。一面是我國大農業的發展,急需增加政策性資金的扶持,而作為我國惟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卻沒有承擔農業政策性信貸對大農業生產支持的任務;而另一面是已經自成體系的完整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有遍布全國農業政策性銀行機構和人力,只承擔了單一的糧棉收購業務,這種狀況是無論如何不應長期存在的,因此,農業政策性銀行應當、而且有能力,走出單純的服務糧棉流通的窄小圈子,重點把政策性銀行目前局限于農業流通環節的業務范圍擴展到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要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伸延到農業基礎設施、技術和推廣、農業綜合開發、扶貧、農副產品加工等方面。一是對農業基礎設施,應把水利建設、、小城鎮基礎設施、生產設備的改良作為扶持重點,使我國農業發展有一個堅實的基礎;二是對農業技術推廣,應把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和農業生產的改進作為重點,加大投入,逐步提高我國農業的含量,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對農業綜合開發,應把它作為扶持重點,當前特別要結合西部大開發,在環境保護、生態農業、治旱、治水、治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四是對農副產品加工,應圍繞糧食產業化經營,在目前支持糧食購銷環節向糧食產前、前后領域適當延伸,支持糧食購銷與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龍頭企業開展聯合經營,促進糧食加工轉化,提高效益。五是開辦扶貧貸款,應把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特別是就業增長,增加貧困農戶收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通過以上方面,使我國農業得到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同時又能使農業政策性銀行的功能和服務得到不斷的完善,最終保證其職能作用的發揮。
(三)調整管理理念,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
為了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業政策性銀行要轉變工作思路,增強和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健全和強化內控機制,規范和嚴格內部管理,積極探索農業政策性信貸商業化管理方式。一是增強責任意識,在保障信貸資產安全上形成共識。政策性銀行代表國家利益,農業政策性銀行風險是國家風險,防范信貸風險就是保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信用。在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的過渡時期,只有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保障農業政策性銀行資產安全。二是增強風險意識,在改進管理方法上形成共識。封閉管理以實物監管過程為主,以執行政策為目標,過程和結果均有政策保護;風險管理重在結果,以資金流動增值,收回貸款本息為目標,自擔經營風險,封閉管理的一些操作要求需要加以改進。三是增強服務意識,在履行農業政策性銀行職能上形成共識。正確處理好積極信貸支持與防范信貸風險的關系,把握好兩者的結合點,做到兩兼顧、兩加強。四是增強聯動意識,在取得各級黨政支持和企業配合上形成共識。要積極向地方政府、企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宣傳“以銷以效定貸”、順價銷售、非保護價糧棉油貸款按規定年度結零和全面執行有效資產抵押、擔保等政策,使政府和糧食主管部門能夠積極支持和配合農業政策性銀行,共同防范和化解信貸資產風險。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46-02
一、引言
十報告將我國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總結為“四化同步”,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既是我國經濟發展導向,也是一條全方面相互支撐、相互協調發展的新型發展道路,為社會各領域帶來發展機遇。
從1980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第一家外資銀行代表處開始,到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2006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步伐在不斷加快,外資銀行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國內銀行業發展迅速,至今已有130多家各類規模的商業銀行。
面對國際強勢的外資銀行介入和國內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崛起的商業銀行的挑戰,作為國有四大銀行之一的農行必須自我分析優劣勢,抓住眼下機遇,實現快速經營轉型。
二、農行業務發展現狀
自2009年股份制改革以來,我行大力進行業務經營轉型,不斷提升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控制力,向廣大客戶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依托強大的網點和信息系統,我行已發展了對公客戶290余萬戶,個人客戶4.2億戶,是國內客戶數量最多的銀行。我行的業務包括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服務,同時開展自營及資金業務,還包括投資銀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賃等領域金融服務。2012年,各項貸款64333.99億元,資本充足率12.16%,不良貸款率1.33%,全年實現凈利潤1451.31億元。在產品線上,我行建立了金鑰匙、金光道、金e順、金益農、金穗卡五大系列品牌,并在不斷繼續拓展存貸款、零售、電子創新產品。
取得以上成績的同時,我行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面臨四化同步發展的大環境,我行既有眾多的發展機遇,也有內外競爭壓力和挑戰。要想在這一輪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取得勝利,我行必須自我分析,發揮優勢,尋找最佳發展戰略。
三、農行業務發展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Strength)
1.渠道優勢。我行致力于建設面向“三農”、城鄉聯動、融入國際、服務多元化的一流商業銀行。自建行以來,我行打造了堅實的三農、城鎮化服務基礎,不斷加強三農金融產品品牌建設,完成“金益農”子品牌創建,形成了包含103項三農特色產品、413項城鄉通用產品的三農金融產品體系。擁有接近2.4萬家營業網點,54%分布在縣域,甚至延伸至農村,也擁有數量最多的ATM。這些不僅給客戶帶去方便,也給農行帶來穩定的低成本的儲蓄存款,因此,我行可以依托已有的網點、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和客戶關系基礎,發展相關零售業務,不斷推廣和創新中間業務產品。
2.零售產品優勢。我行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擁有客戶數量最多的銀行,發展有對公客戶超過290萬戶,個人客戶4.2億多戶,是國內客戶數量最多的銀行,涵蓋中小企業、城鎮居民、農村客戶。同時,中間業務、零售產品比較豐富,包括電子銀行、高端投行、基金、國內保理、金融機構、資金托管、信用卡等業務,并大力發展創新金融產品,推出更多的新型金融零售產品,實現強零售的目標,為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生產生活需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
3.低貸存比優勢。根據第一季度出來的年報數據,我行貸存比是所有商業銀行中最低的,59.22%。我行可以靈活有效地發揮這些資本的杠桿作用,隨時準備投入到國家需要的建設領域,如投入到資本、信息、三農、城鎮化四化同步發展領域,為我行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拓寬我行今后業務發展渠道。
(二)劣勢分析(Weakness)
1.少差異化金融產品。我行客戶層次跨度較大,但是沒有針對客戶級別進行有效分析,同時缺乏差異化金融產品,雖然有私人銀行、商惠通、大客戶定制等相關理財產品,但經常無法及時有效傳達到具有有效需求的客戶手中,降低營銷成功率。
2.低業務分流率。中間業務的開展需要強大的電子信息技術做支撐,我行的電子信息技術和后臺系統網絡相比外資銀行和一些國內商業銀行,仍然比較落后,無法完全滿足一些中間業務的開展需求,甚至會給客戶帶來不便。信息化的發展促使更多企業、個人朝電子信息化方向發展,對業務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競爭也要求銀行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據統計,在柜臺辦理一筆業務成本為3.06元,而ATM交易的成本為0.83元,網上銀行為0.49元。
3.弱績效管理體系。雖然2009年我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且成功上市,但是體制改革尚未實現質的飛躍,仍然是傳統的管理方式。就績效考核方面而言,農行通常以上級下達的業務指標為考核指標,分解到各個方位和員工,考慮的是各個指標的完成率,缺乏系統性的績效考核體系,包括客戶、員工學習與成長、內部運營等綜合平衡的績效考核機制,無法衡量網點(支行)的整體經營績效。
(三)機遇分析(Opportunity)
1.社會融資需求大。四化同步發展,步步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資金支持;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推動我國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帶動企業、個人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需求;同時,工業化的發展促使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以及單位工資、單位資金理財等業務需求;三農服務一直是我行的戰略重點,具有良好的三農服務基礎和社會形象。因此,我行加強當前金融產品的開拓創新的同時,可以大力投資四化同步發展方向的相關產業領域,主動發現更多的有潛力的客戶,向三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領域進行貸款傾斜。
2.優質客戶成長快。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將誕生一批具有較大潛力的客戶,為我行發展更多優質客戶奠定了良好基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將促使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房地產企業、基礎建設、農副產品制造業等產業鏈相關企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同時也會引進大量外來就業人員,對于電子產品、住房貸款、消費、信用卡、個人理財等業務將有更旺需求,我行可以加強這些群體的客戶關系建設,挖掘他們的需求,拓展客戶群體。
3.便利服務需求大。四化發展對網點、服務網絡提出更高要求。農行具有廣泛的網點網絡和信息系統,這一優勢使得農行占據了營銷主動地位。我行54%的網點在縣域,是唯一一家在全國所有縣都有網點的國有銀行,擁有遍布城鄉、覆蓋最廣泛的服務網點和基礎設備,豐富的縣域服務經驗。與其他行相比,我行在四化同步發展過程中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能有效把握主動局面,主動走進城鎮化、信息化中誕生的各類工商企業、小區,實施走出去戰略;區分重點區域市場,及時掌握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客戶的需求信息和潛在機會,開發本地區高質量的對公、個人客戶,既為客戶提供便利,為農行創造更多效益。
(四)威脅分析(Threat)
四化同步不僅為我行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給我行帶來了相應的競爭和挑戰。一方面來自國內外銀行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來自金融產品關聯風險的挑戰。
1.同業競爭壓力。金融市場自由化使得大量外資銀行進入本土,導致我行國際業務市場流失;國內大型銀行業不斷推出服務三農、城鎮化金融產品,如中國銀行的“益貸農”,加大了我行在農業、城鎮化過程中的競爭;利率市場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銀行業原有的獲利模式不得不從靠利差賺取利潤向中間業務、創新服務業務、拓展跨市場跨業務領域的綜合服務獲利模式轉變。激烈的同業競爭使得缺乏創新的銀行失去市場份額。
2.金融風險的挑戰。雖然我行在股份制改革以來,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是金融產品關聯風險的隱蔽性,使得銀行將承擔更大的風險控制壓力,不得不提高風險防控的警惕。因此,在相關貸款手續上,必須嚴格控制調查審批放款等關鍵環節,堅持審慎原則,同時加大力度對不良貸款的清收,控制一些產能過剩、處于生命周期衰退期產業的放款投資。
四、建議
(一)創新金融產品角度
發揮渠道優勢,創新金融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實施走出去戰略,走進企業、社區,策劃服務三農、面向城鎮化發展、信息化、工業化推進的金融服務方案,推廣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從一方客戶延伸出相關產業鏈的一條龍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開發既滿足客戶需求,又能夠兼顧風險控制、投資收益的信貸產品,分析不同層次客戶的多元化需求,提供農行特色金融理財及其他中間業務、金融零售產品。解決四化同步過程中的農民、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滿足多元化需求。
(二)客戶關系管理角度
建立CRM(客戶關系管理)分析型信息系統,打造客戶信息數據庫,有效鑒別優質客戶。實施走出去戰略,定期開展銀企對接活動,保持良好的客戶關系。四化同步發展使得個人、企業產生更多的投融資渠道,市場利率化的發展改變了銀行利潤結構,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實現客戶、銀行雙贏的投融資模式,既能維持當前客戶,又能開發新客戶,以最小的邊際成本獲取最佳經營績效。
(三)風險防控角度
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完善信用風險內部評級系統,嚴防金融風險。通過內部體制、員工的變化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強化過程管理,規范業務流程,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分類施策。對于柜臺業務,嚴格要求柜員對風險業務進行培訓學習,對各項業務存在的風險點做到心中有數,嚴格按照三化三鐵要求執行,加強自身的金融素養和業務學習,規范操作。對于信貸,提高資本對風險的敏感度,加強特定領域信貸風險監管,尤其是“兩高一?!碑a業,嚴格控制準入條件,提高審批質量和效率,落實還款來源,把握風險底線。
(四)內部管理角度
學習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管理體系,提高運營效率。通過人力資源改革,完善內部人才培養模式、崗位競聘渠道;建立績效考核評價體制,加強員工職業素養培養,轉變服務觀念;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品牌創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增加我行綜合競爭力,打造國際化、多元化的一流商業銀行。
摘要: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其銀行業的發展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本文通過研究香港銀行業的聯系匯率制度以及企業文化、客戶營銷機制、人力資源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聯系農發行現行的經營管理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銀行業;香港;農業政策性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07-0040-04
2006年4月,按照農發行總行的統一安排,筆者赴港參加為期十天的短期培訓,學習了香港商業銀行的運作模式、信貸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財務成本管理和控制、客戶關系管理與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參觀和考察了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廉政公署、中銀香港分行、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等,研究了香港銀行業的相關資料。這次培訓對筆者的震撼很大,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香港銀行業同行們的創新勇氣和求真務實的干勁。本文結合培訓內容,從五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體會與思考之一:聯系匯率制,體現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綱舉目張的管理膽識與智慧
香港聯系匯率制,實質上就是一種在港元鈔票法定發行機構與外匯基金之間實行的一種固定匯率(1美元兌7.8港元)制度。主要操作有兩個環節:一是發鈔行如匯豐、渣打、中銀等在發行港元鈔票時,事先以1美元兌7.8港元的固定匯率到鈔票發行局那里提交等值美元,旨在換取“負債證明書”作為港元鈔票法定發行的準備;二是如需要時也可以憑“負債證明書”和港元鈔票以同樣的匯率贖回等值美元。
香港聯系匯率制自1983年付諸實施以來,頂住了1987年暴發的全球股票狂潮、1990年海灣戰爭、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事件、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解體、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在香港金融業獲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作為香港發鈔制度的根基,對香港貨幣市場尤其是基礎貨幣市場供應量實施影響和動態調控:當港元或資本流動導致美元等外匯減少時,發鈔行可以向外匯基金交還“負債證明書”而贖回美元,這使美元增加,基礎貨幣供應量減少,隨后的效應是利率上升,物價下降。當市場出現匯率超出固定匯率等情況時,發鈔行以同樣法數贖回美元,旋即入市拋出美元套利。其結果是市場基礎貨幣供應量減少直至市場匯率趨同于固定匯率。[1]
誠然,香港聯系匯率制就象一個位于兩個互通水池之間調控水位高低的閥門,肩負著調控香港基礎貨幣市場供應量并回歸到合理水平,最終導致幣值穩定的使命。而且這個閥門的作用和影響是自如的、動態的、更是持續的。
香港聯系匯率制無疑是一種劃時代的創新,對世界金融業同樣也是一個歷史性貢獻,是香港同行走自己的路的代表性產物。統計資料表明,1983年港元兌美元跌到歷史最低位:9.6:1,比上年驟挫了3.6港元,降幅高達60%;港元匯率對香港GDP的貢獻從1979年的11.5%降至1982年的2.7%,四年間下降了近9個百分點。在這種局面下,如何建立一個可操作的長效機制,有效地抑制港元匯率的激烈波動以及這種波動對香港社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于是,這個以共同面對并有效地控制港元的暴跌為最初使命的聯系匯率制應運而生。
考察香港聯系匯率制度,給我們最深刻的啟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學習借鑒是必要的,但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當時直至現在,不少人把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捧為“包治百病”的神明,一味地死搬硬套。而身在自由市場經濟包圍下的香港同行能夠審時度勢,不被它所迷惑,堅定地創立并推行了具有香港特色的聯系匯率制度,其膽魄和睿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農發行是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力推“三農”經濟發展為已任。然而,何以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履行好國家賦予的支農職能?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固然很多,如發展道路選擇問題、經營機制和模式選擇問題、防范風險與提高經營效益問題,等等。香港同行的實踐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學習借鑒,需要探索,更需要有敢于闖、敢于試的勇氣以及務實求真的作風。
體會與思考之二: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把中西合壁的人文關懷轉化為銀行現實的凝聚力、號召力
據統計,香港現有各類金融機構227家,其中,持牌銀行151家,有限制牌照銀行28家,接受存款公司48家,上述銀行共有分支機構1300家,由此形成了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金融服務網絡。即便如此,各家銀行都有充滿個性的企業文化。
在恒生銀行,至今員工總是對該行鼻祖何善衡先生最初提出的40字服務箴言津津樂道,該箴言寫著:“笑容生和氣,高聲道姓名。工作需迅速,服務需忠誠。態度常謙敬,問答簡而精。對客皆周到,鞠躬謝盛情”。無論從字眼上看,還是深究其內涵,這個服務箴言都折射出東方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與現代管理理念的有機融合,它后來逐漸演化為獨具特色的恒生文化,成為恒生員工引以為豪的行為準則以及該行在香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
渣打銀行企業文化更具鮮明的層次性,幾乎貫穿于銀行經營的所有方面和環節:在發展戰略層面,“步步領先”是該行跨越亞洲、非洲和中東,成為全球最佳的國際銀行的經營抱負。在創造品牌層面,該行承諾:理想伙伴――以實例證明領先優勢。在價值觀層面,該行倡導:反應敏捷,信譽可靠,創意無限,環視國際,堅毅不拔。在客戶營銷層面,該行方針是:以良好的客戶關系與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和開拓市場;以全球實力與創新精神戰勝競爭對手;對客戶以優質服務使之稱心滿意;對社區建立互信,付出關懷;對投資者,締造杰出的業績,帶給優越的回報;對監管者,無論身在何處,樹立公司管治和道德操守典范。[2]
考察香港銀行業的企業文化,筆者認為,企業文化應該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夠滲透到企業經營、發展的方方面面,能夠成為企業員工的自覺行動以至于為企業帶來豐厚、恒久的利益,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深深地根植于企業,根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土壤之中,把企業的發展融合于社會經濟發展之中,而且在這個進程中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企業文化涵蓋了業務經營、內部管理、制度建設、人力資源、教育培訓和價值觀取向等六個方面,而且每個方面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都會對企業經營和發展帶來積極、深遠影響。如恒生銀行把個人銀行業務作為該行生存和發展的重點戰略,并一以貫之。這給該行帶來了令人側目的經營業績:2004年個人銀行業務盈利占全行盈利的51%,主要產品包括了保本基金、股票掛鉤投資、人壽及醫療等保險業務、信用卡貸款、透支貸款、私人貸款、稅務貸款、按揭貸款等十余項,幾乎涵蓋了個人投資及消費生活的全部領域,可謂是應有盡有,能夠滿足個人的投資、消費的基本需求。
考察香港銀行業的企業文化,思考農發行企業文化建設狀況,感慨頗深。建行十年來,農發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企業文化的探索以及為企業文化建設所做的諸多努力。在2006年初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以及在此之前下發的“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總行提出了農發行的“十六字”經營理念:“至誠服務、有效發展、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在職能定位上,提出了“農業發展銀行,建設新農村的銀行”。誠然,這些源于農發行全體員工實踐的企業文化無不閃爍著務實和智慧。現在的問題在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在重大決策和具體行為上,都能做到“積跬步于千里”。只要這樣,必定能成就具有農發行特色、潤澤農發行支農使命的企業文化。
體會與思考之三:鏈條式客戶營銷機制,力推銀行經營與市場消費的有機融合
深入考察香港銀行業的客戶營銷機制,筆者發現,這個機制由三個互動的鏈條鏈接而成: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產品營銷-銀行客戶管理。
香港的實踐解剖了金融產品創新兩個實質性取向:一是金融產品創新是一種不可旁貸的現實生產力,它旨在及時提高銀行的主動服務能力、加快服務速度、拓寬服務渠道、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質量等,它關系到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其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顯而易見。二是金融產品創新必須根植于銀行所在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適應并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個性需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銀行業悄然地孕育了下列經營格局:從原生產品到原生、衍生產品并舉;從經營單一產品到經營組合產品;從單業經營至混業、多元化經營;從經營資產負債業務到資產負債業務與中間業務并舉;從讓客戶選擇產品到為客戶量身定做產品;從“物有所值”服務到“物超所值”服務。[3]
所有這些變化,不但要求金融產品創新要反應迅速、判斷準確,而且要求金融產品必須體現其個體化特征的“精雕細琢”,不斷推陳出新。令人折服的是,香港的同行們及時適應了、緊緊地把握好上述兩個實質性取向并有所作為。如中間業務就誕生了類、擔保類、承諾類、交易類、托管類、信托類、咨詢類等諸多金融產品。
市場營銷是金融產品走進市場的必須載體和形式。走進香港的金融產品營銷市場,我們發現香港同行的工作頗見功力,更富有成效。概括起來,就是五個同步:一是產品的市場調查與確定產品銷售對象同步考量;二是產品開發與產品消費群體、銷售渠道選擇同步考量;三是產品的市場總體定位與客戶的細分定位同步考量;四是創立品牌與推廣使用這些品牌的手段、方式同步考量;五是產品售賣服務與售后服務同步考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香港同行們對金融產品創新與市場營銷兩個環節所表現出來的工匠之心以及所付出的辛勞。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香港同行對推向市場的每一個產品都全面認真地評估其內在的品質、對客戶吸引力以及可能的服務廣度和強度、技術支持能力、風險防范能力等。與此同時,銀行還對產品銷售人員進行嚴格培訓,讓他們如數家珍般向客戶陳述產品的品質、使用程序以及可能的風險等。
客戶經理制與客戶關系管理是香港銀行業驅動、駕馭客戶營銷的兩個互動的輪子??蛻艚浝碇埔话惆▋深悆热荩阂皇窃O立機構與分工。按地區設立客戶經理中心,并按行業(電子業、貿易業等)、或營業額(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或產品(租賃、信用卡、消費信貸等)進行分工。個人銀行業務的客戶經理設在支行級的營業機構內,經理直接為自己的客戶服務。對公業務的客戶經理主要職能是接受授信申請及貸后監控。二是推行客戶經理職稱制,主要職稱有:助理客戶主任、客戶主任、助理客戶經理、客戶經理、高級客戶經理、客戶經理主管等。它實際上是一種評價、肯定員工業績的激勵機制。
香港銀行業的客戶關系管理無不體現出客戶至上的經營理念。主要包括了解客戶、客戶營銷和開拓業務三個環節。恒生銀行的客戶經理平均管理100-200個公司客戶,基本職能是全面了解所管理公司的行業特性、經營特點、近期發展計劃等,建立客戶資料庫。還要對客戶狀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分析,預測客戶需求、分析客戶貢獻度、信用度,評定客戶等級,對高效益和高增長的大戶、重點客戶、一般客戶和潛在客戶進行有針對性營銷。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各家銀行都對每一個客戶設置了詳細的客戶經理風險預警指引,當客戶出現不良情況時,客戶經理迅速采取補救措施,銀行及時啟動既定的應急方案。[3]
香港金融界之所以推行鏈條式客戶營銷機制,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和客觀要求。香港銀行業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規模很小且以本地業務為主。這項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又一個金融創新,是香港銀行業打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的使然。
考察這個機制,我們認識到它有四個鮮明特點:一是任何金融產品創新源于實踐,又回到實踐為實踐服務。為此目的,必須有一個鏈條式機制,讓金融創新的成果迅速地走進金融產品消費市場。二是任何金融產品創新必須直面金融產品消費市場。它來自消費市場需求,又服務于這種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創新與消費的互動。這也是香港金融業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之一。三是金融產品創新只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完整的、產生整體效應的金融市場還應該關注、推進市場營銷和客戶關系管理,并形成互動,相得益彰。四是金融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動態持續化發展,要求金融產品創新、營銷、消費主體的多元化和渠道、形式多樣化。
關于金融產品創新、客戶營銷,還有品牌創造等,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這方面大陸銀行業的作為和建樹并不多。譬如,農發行現有的金融產品在糧改之后只限于糧棉油產業化經營領域,近兩年來雖然擴大到水產業、畜牧業,但與包括農林牧漁在內的大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產品需求相差甚遠。金融產品創新與市場消費之間相互割裂,各自為戰,導致金融產品創新明顯滯后。其結果一是消費市場需求往往得不到金融產品創新環節的積極響應;二是一個金融創新產品往往得不到相關技術、銷售手段和渠道的支持,中途夭折或收效甚微?,F在看來,農業發展銀行必須重視學習借鑒香港同行的經驗,從管理、經營體制機制等深層面進行改革,讓我國金融產品創新、消費能夠直面日新月異的國際金融。
體會與思考之四:創建人力資本經營機制,培植員工資本與銀行資本的共生關系
在港培訓期間,筆者感受最為深切的是香港銀行業把員工當作資本來經營。這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理念上的飛躍,而且是已經付諸實施的具體制度。
香港銀行實行薪酬制度,幾乎與國外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集團出現CEO相同步,CEO給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業績之后,香港同行迅速做出反應,他們緊迫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日漸明顯的背景下,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已經出現了兩個層面的分化:一是具有勞動性質即在具體勞動崗位上的人力資源,對這類資源實行工資制度;二是對具有資本性質即技術創新者、職業經理人等的人力資源實行薪酬制度。據統計,全球有90%以上的CEO都不是企業的貨幣化出資人,而是把人作為資本要素,以年薪回報的方式作價注資所供職的企業。
香港商業銀行現在依然同時實行工資制度和薪酬制度,但不少勞動性質的崗位也實行薪酬制度,薪酬制度適用的階段已經模糊化。以貢獻論獎賞已經成為香港銀行實行薪酬制度的基本準則。這主要出于增強企業凝聚力、激勵員工奮發向上、敬業有為等方面考慮。香港銀行實行的薪酬制度包括:基本薪酬、激勵薪酬、股權收入、公務消費、福利補貼等,一般說來,以上薪酬均按職務高低決定其薪酬多少。這種薪酬制度集中體現了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有職就有權,有權就應有為,有為就有利。
農發行在現行的工資體制條件下實行薪酬制度還有一些體制性、法律性框架障礙,實施的條件尚未具備。但農發行現行工資制度在現行框架不變的情況,也可以借鑒,香港銀行薪酬制度的一些內容,如:基本薪酬、激勵薪酬、公務消費、福利補貼等,而且也按崗位、職務高低拉開了一定收入距離。薪酬制度關系到員工的切身利益,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棘手的問題。在筆者看來,與國際接軌地推行薪酬制度,農發行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一個周密謀劃、循序漸進地組織、推進的過程。
體會與思考之五:銀行要從善于管理風險中賺錢,構建三個層面的風險管理體系
銀行界精英、德國西德銀行董事何偉霖在一次以《風險環境下的商業銀行管理》為題的講演中說過兩句話:一句話是“銀行因承擔風險而賺錢”。另一句話是“銀行因不能管理風險而虧損”。
在分享香港同行風險管理成果時,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他們在銀行風險管理領域做了不懈的努力,這些努力包括:構建有效的治理結構、全面精確的社會征信系統、誠信堅實的社會專業中介基礎、人格化的風險管理環境、完善的制度基礎、嚴密的組織結構、系統的風險規避及轉移技術、靈敏的風險反映體系、職責明了的風險控制流程及懲控疏失的問責制度、追求效益最佳化的信貸組合、具有剛性的外部監管約束等。
上述努力套用我國行政語言,就是做到了“三個到位”:一是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到位。這個體系主要有四個環節,并環環緊扣:確認風險-量度風險-控制風險-監督風險。據了解,香港銀行已經根據各自實際建立起風險管理體系,由先后成立的風險政策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總監等機構負責該體系的運作。在具體運行上,香港銀行都十分重視風險識別、評價工作,并建立自己的風險分類以及詳細識別評價體系和標準。如渣打銀行把銀行風險分為信貸風險、市場風險、流動資金風險、營運風險、業務風險、法規及監管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恒生銀行按信貸風險、流動資金風險、市場風險、運作風險進行分類、識別和評價。二是風險監管到位。香港金融管理局實行以風險為本的監管制度,將銀行風險分為信貸、市場、利率、流動資金、操作、信譽、法律、策略等八種,制定了風險管理有關指引。三是齊抓共管到位。香港廉政公署會同香港金融管理局、銀行公會、銀行學會、存款公司公會共同創建了“銀行界誠信領導計劃工作小組”,制定了《銀行界專業道德實務指引》,旨在推動香港銀行業的道德操守規范建設,堅決防止貪污舞弊行為。[4]
風險管理是銀行生存和發展必須直面的永恒課題。對于農發行風險管理,我們也做了不少探索與大膽嘗試:在組織體制上,先后設立了縱向內審、紀檢監察機構,2006年初又設大區內審特派辦、黨風巡視組等機構。至此,農發行條塊專門從事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框架已經建立。在制度建設上,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和制度。在操作機制上,各職能部門分別制定并實施了相應的操作流程,并引用先進的信息手段、載體給予網絡和技術上支持。在經營理念上,以農發行企業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加強職業道德操守建設。
應當看到,農發行作為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其風險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商業銀行所遭遇的風險之外,政策風險(如職能范圍不確定、政策界定不明確、銀行性質模糊等)、操作風險(如補貼政策事先不明確、政策審批不到位、業務系統尚不完善、管理不規范、客戶經理制存在缺位等)在銀行風險總體構成上占相當比重。實踐表明,防范和化解這些風險管理,僅靠農發行自身的力量顯然是不行的。因此,農發行風險管理可謂是任重道遠。在現階段,我們要做的工作有三項:一是積極與當地黨政溝通和聯系、爭取他們對農發行的理解和支持,爭取比較寬松的政策條件和環境。二是扎實工作,把各項管理辦法、制度落到實處,實現業務經營的制度化、程序化,從源頭上防范風險。三是逐步推進風險管理的體制改革,逐步消除業已存在的體制性、政策性、法律。理順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履行支農職能的各種關系。
參考文獻:
[1] 李全會.香港金融體系及監管[M].香港:香港出版社,2004.
[2] 鮑少明.商業銀行結構與內部管理[M].香港:香港出版社,2005.
[3] 葉榮鏗.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制度[M].香港:香港出版社,2005.
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自1994年組建以來,在貫徹執行國家農業金融政策,支持農業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應看到,農發行在業務經營中始終存在著一些令人關注的,特別是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入世”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巨大變化,農發行應如何充分發展其職能作用,成為當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村金融深化的重要一方面。
一、當前農發行業務經營面臨的困境
1.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籌資成本較高。目前;國務院規定農發行的資金來源渠道包括:資本金,業務范圍內開戶企事業單位的存款,發行金融債券,財政支農資金,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境外籌資等。從表面上看,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籌集具有多元化特征,實際上,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當前農發行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是向中央銀行借款。即:由農發行總行負責向人民銀行統借統還,各基層行則通過直接向總行申請系統內借款滿足資金需求。在主要依賴中央銀行供應資金的情況下,一方面加大了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農發行的資金運營成本,制約了其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的空間,長期看,不利于農發行的生存和發展。
2.貸款投向單一,且資產規模呈萎縮之勢。農發行成立之初,其信貸資金運用曲工商業貸款和開發性貸款兩大部分構成。1998年以來,為了配合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對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管理,國務院決定將開發性貸款和糧棉加工貸款從農發行劃出,農發行的職能變成了單一的糧棉油收購資金管理,農發行成為事實上的糧食收購銀行。不僅如此,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農發行的糧油貸款業務萎縮現象日益突出。糧食市場放開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獨家經營的格局被打破,其他經濟主體也參與市場收購,糧食購銷企業市場份額的下降必然導致糧食收購量減少;同時,農發行獨家供應收購資金的格局也逐漸被打破。今后,隨著糧食市場化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農發行貸款遞減的幅度將會繼續增大。這必將對農發行的經營和管理產生深遠的。一是收購貸款規模萎縮,使有穩定收息來源的補貼貸款下降,直接造成貸款利息收入的減少,影響農發行的收益;二是有補貼貸款的下降,導致從補貼收入中分割給企業的費用減少,使農發行從企業費用收回不合理占用貸款的空間縮小,資產質量難以改善;三是政策性貸款的減少,表明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的支農作用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對其政策性金融支農職能重新定位。
3.信貸資產質量差,經營風險加劇。由于和政策的原因,農發行發放的貸款大多數都是信用、保證貸款,信貸支持的是經濟效益較差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棉花企業,業務范圍和貸款投向的嚴格界定性,使農發行的信貸資產質量較差。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農發行的經營風險將進一步加劇。一是增量貸款風險加大。糧棉市場化改革后,大部分糧食品種退出了保護價收購的范圍,農發行的信貸資產業務由過去全部為政策性業務變為政策性業務和經營性業務并存,甚至以經營性業務為主。此時,農發行的信貸風險更多地轉化為市場風險。在目前的企業信用狀況下,若沒有相應的財政補貼配套措施,一旦市場行情發生變化,企業發生虧損,就會導致貸款損失。二是貸款收息難。市場化改革前,糧食企業支付貸款利息的主要來源是財政補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過銷售利潤支付利息。而改革后,國家將逐步減少乃至取消對糧食企業的財政補貼,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及時足額支付貸款利息,農發行的收息難度會越來越大,業務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二、對改善農發行業務經營狀況的幾點建議
(一)拓寬農發行職能范圍,增強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當前,無論是從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還是從農發行自身經營發展的需要來看,都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農發行職能。作為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性銀行,農發行應在繼續搞好收購資金封閉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調整政策性貸款結構,支持重點從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轉移,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提高農業競爭能力等方面有所作為。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國務院對農發行職能準確定位后逐步開辦新業務,以增強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
(二)改善負債結構,建立長期、穩定的融資機制。農發行政策性職能的發揮有賴于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因此,農發行應借鑒國外政策性銀行籌資的成功經驗,增強自主籌資能力,多渠道開辟資金來源,減少對中央銀行借款的依賴性,降低資金籌措成本。一是努力組織存款,加強對開戶企業管理,清理企業多頭開戶,限制輔助賬戶存款額度,最大限度增加企業存款。二是適當增加財政性資金來源比重,爭取國家各種形式的支農財政性存款。三是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從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這應是農發行籌資模式改革的主方向。對籌資成本高于投資收益的差額,財政應給與補貼。四是逐步降低中央銀行再貸款的比重,改進中央銀行對農發行韻融資方式,從直接提供再貸款向主要通過對農發行發行的債券辦理再貼現這種間接方式上轉變。五是積極利用境外籌資,統一辦理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轉貸業務,特別是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和亞洲開發銀行對我國的農業項目貸款和扶貧開發貸款的轉貸。六是可將郵政儲蓄存款劃歸農發行使用。
(三)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當前,農發行在改善現有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資金調度管理,盡量減少頭寸資金等無效資金占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減少表內應收息。提高對收息工作的重視程度,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做到責任明確、獎懲分明;積極幫助企業促銷清欠,改善企業庫存結構,降低庫存成本,增強順價銷售能力;切實做好糧食風險基金等財政補貼資金的監督撥付工作,督促財政、糧棉主管部門及時分解撥付至購銷企業,并及時足額收貸收息。三是督促企業加快超期高價位庫存糧油的補貼銷售工作。四是積極清收糧棉企業其它不合理資金占用,挖掘內部資金潛力。五是督促各級財政部門、購銷企業按規定及時足額消化虧損掛賬,歸還農發行貸款本金。六是有效防范企業改制風險,保證存量資產安全。要主動參與企業改制方案的制定,做好債權落實工作,防止企業逃廢、懸空農發行債務。
關鍵詞 農業機械行業;產品研發;成本;定位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22-0218-01
1 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分析
由于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生產不但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也是廣大農民的主要生計。因此,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農業機械的應用成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對農業機械行業的促進較明顯,目前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總體發展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1.1 大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和制造逐漸增多
目前國內大中型農場早已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大型機械的應用成為了重要趨勢。同時由于大中型農場購買力強,對大型農業機械有一定的依賴性,基于這種現實需求,大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和制造逐漸增多。
1.2 小型農業機械市場前景廣闊
除了大中型農場之外,多數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用到大型農業機械的機會不多,但是對小型家用農業機械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并且隨著農民對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現實需要,小型農業機械市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1.3 農業機械成為了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設備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從傳統的手工作業向機械化作業轉變,農業機械的應用成為了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依賴性逐漸增加,這對農業機械行業發展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2 我國農業機械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較快,市場份額逐漸增大,效益逐漸提升。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機械行業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例如農業機械產品技術水平不高、市場定位不清晰、售價偏高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農業機械行業的整體發展,我們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2.1 農業機械產品技術水平不高
目前受到農業機械產品研發成本和技術瓶頸的限制,我國農業機械產品的整體技術水平并不高,在高精尖技術方面還比較欠缺,多數農業機械都處于一般技術水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缺乏核心技術之外,研發經費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技術水平的不足,目前已經成為影響農業機械市場擴張的重要瓶頸。
2.2 農業機械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
目前雖然農業機械產品市場巨大、前景廣闊,但是對于產品的市場定位不夠清晰,有些大型農業機械在定位上雖然瞄準了大中型農場,但是在功能上卻還存在欠缺,無法滿足大中型農場的所有需要。而中小型農業機械,在客戶群體上雖然朝向普通農民傾斜,但是在售價、功能設定上還不夠人性化,還有欠缺。
2.3 農業機械產品售價偏高
由于我國農業機械產品研發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也導致了農業機械產品的終端售價偏高,不管是大中型農場還是普通農民,雖然有著現實的購買農業機械的需要,但是在售價偏高的情況下,消費者往往選擇了觀望和修舊利廢的方式,暫時不購買農業機械,這對農業機械產品的銷售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3 促進我國農業機械行業快速發展的具體措施
考慮到我國農業機械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促進作用,要想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的跨越式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率,就要大力應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針對目前我國農業機械行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以下對策,促進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
3.1 加大農業機械的產品研發投入,提高農業機械產品技術水平
要想提高農業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我們就要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不但要加大對產品研發的投入,還應該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的開發產品功能,使農業機械能夠與農業生產聯系的更加緊密。通過這些手段的采用,農業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將會得到持續提高。
3.2 對農業機械產品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明確產品功能和客戶群體
目前農業機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應該有準確的市場定位,要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開發相應產品,使農業機械產品能夠在功能上滿足客戶的實際需要,實現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目的。基于這一目的,我們要完成農業機械產品的總體市場布局,保證市場布局和定位的合理性。
3.3 優化農業機械產品制造工藝,降低產品銷售價格
對于目前農業機械產品銷售價格偏高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兩方面進行解決。首先,我們要降低農業機械產品的研發成本,提高產品技術的實用性。其次,我們要優化農業機械產品制造工藝,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從而降低產品的制造成本。再次,我們要建立直銷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從這三方面降低產品銷售價格。
4 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國農業機械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想實現農業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就要有效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并采取多種措施,優化農業機械行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業機械產品研發投入,降低農業機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成本,使農業機械產品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推動力量,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有效促進。由此可見,未來幾年,隨著農業生產效率
的提高,農業機械行業將會迎來將康持續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福田.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及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4.
[2]李中才.農業機器系統狀態仿真及更新決策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5.
由于農機維修攤點點多面廣戰線長,給行政管理帶來不便,加大了行政執法成本??h農機管理機構受編制控制和壓縮開支的約束,大部分管理人員被調動,從事其它事務性工作,留守的人員由于人少事雜,沒有精力深入基層開展工作,弱化了農機維修管理職能,直接造成管理人員的短缺。而管理缺位就造成了農機維修行業的自生自滅。
2農機維修行業發展對策
2.1合理布局強化管理。根據各地農機化發展狀況,合理安排農機維修攤點布局。同時要加強農機維修行業的監督管理,從開業審批開始,按照法規程序,對日常管理要做到位,并開展及時的指導和服務,把農機維修行業引導到規范發展的軌道上來,堅決杜絕開辦維修攤點一批了事、放任自流的現象。
2.2增加財政對農機維修管理經費的投入,要做到既有錢“養兵”又有力“打仗”,使行政管理落實到位。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依法管理農機維修行業的意識,把農機維修行業當作保證農機安全生產,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促進農業現代化健康發展的大事來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抓不可,管理要到位,執法要及時,確保農機維修日常管理有足夠的經費。
2.3在財政支農資金中列出對農機維修行業補貼的專項。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狀大,我國的社會發展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中央及各級地方財政對農業和農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這些都對促進農業機械化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機具購置補貼只是解決了農民買得起農業機械的作用,要想使農業機械和農業裝備用得好,真正發揮長效作用,還必須在農業機械的維修、農業機械專項技術的培訓及社會化服務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否則農機購置補貼的作用將會被大打折扣,所以建議中央對農業機械維修行業的發展列出補貼專項。
【關鍵詞】農業發展銀行;作用;經營理念;可持續發展
農業發展銀行是屬于農業政策性的銀行,它是增加農村資金投入和農業的重要性手段,也是支持三農的重點,它的支農方式是將信貸與財政資金相結合。
一、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
(1)農村政策不全,難以承擔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作為農產品價格而言,農業發展銀行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它的身上,而忽略了生產領域的重視度,對于一系列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的改善方面的重視度和支持度不夠。就目前而言,農業發展銀行的大部分是收購貸款,對于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業務基本上不聯絡,甚至是根本不支持,導致國家的產業政策性的資金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化,融資成本比較高,較差的市場化籌資能力。作為財政撥付而言,大都是有著限度而且按時到位性比較差,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央銀行進行借款和向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籌集資金,因此,提供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經濟發展資金就變得比較困難化。此外,基于不斷上升化的籌資成本和農業發展銀行的惠民性貸款的巨大的利益性缺口,對于經濟效益的影響就變得非常之大。此外,一系列的其它原因導致農業發展銀行資金流失的情況也時有發生。(3)資金運營效益不高。農業發展銀行有屬于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即三級管理與一級經營模式,此外層層委托也是其實行的策略。對于一些農產品等資金也依托農業發展銀行來進行支撐。此外,農村企業基于壓力從農業發展銀行貸款之后,更加激化了壓力,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參差不齊的比例,形成不良性貸款。(4)農業發展銀行業務逐步萎縮化,日趨顯現的出路問題。伴我國正式加入WTO以來,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漸漸縮小了業務范圍,現實生活中,導致此原因主要是:一是經營化市場的不斷沖擊,對于糧食價的規模和范圍有所縮小,但是那些處于非保護價范圍的糧食則漸漸開始擴大化。二是我國自加入WTO以來,面臨了新的挑戰,關稅有所降低,國外各種優質高效的農產品不斷涌入國內市場,而且根據WTO的農業協議規定,擺脫以往的傳統性做法,比如投入補貼的做法。(5)整體資本規模偏小化。相比較于國外來說,國外的政策性銀行有著充足的資本,并且大部分高于農村發展銀行,例如泰國為20.63%、印度為39.5%,而我國的農業發展銀行在注冊時資本僅為200億元人民幣,遠遠低于國外,甚至是處于低水平的行列。因此,導致農業發展銀行對于風險損失進行彌補,同時對于新業務領域進行不斷拓展的直接性原因的是偏小化的資本規模。
二、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的農村金融主體的作用
當下,如果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深化改革,比如增加功能、國家補助、劃分區域等思路進行。依據企業經營與一系列涉及農業發展銀行的各方面原則,做好原有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資金來源和業務領域,對于涉及農業發展銀行的一些新型業務,要積極進行發展,確定良好的發展格局,同時要將主體性的收購貸款的業務做好。對于那些龍頭性的企業和農副產品等腰進行大力支持,將農村經濟發展提上發展日程,給予其提供一系列的貸款業務,對于中間業務,要實行發展補充的原則。
(1)合理界定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的邊界,拓展業務范圍。對于社會性的資金成本,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而此類按照商業原則進行運行的、且回報率比較低以及能夠收回本金的就屬于社會性資金成本。同時政策性金融也支持貸款本金回收風險較大的企業。對于存在薄弱環節的商業金融機構中,應該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這樣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就形成了互補和主輔的關系,這里不是指的競爭和非替代關系,他們二者的關系使得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得到有效性的發揮。對于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和運作機制而言,國家和自治區要進行建立和健全化,明確將支農的范圍進行界定,不斷進行整合一系列的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從自身實際出發,并且圍繞業務的發展方向,對于各種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化,對于那些經濟的傳統化,要利用先進技術不斷轉變成為現代化,以現代化的理念支持農業戰略化的調整,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進行特色化農業的轉變,以此推動其它經濟的不斷發展,并且加大競爭力度,以競爭性促進自身不斷向前發展。對于那些生態環境型的企業,要以生態環境為中心點,加大一系列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支持型企業,促進生態環境的不斷發展,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有效實施。(2)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和可持續發展機制。對于那些農業區域,國家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扶持和補助,應該通過政策性的銀行來實施和落實農村的一系列政策。對于一系列補償性的財政支出,中央銀行應該根據實際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將金融風險資金進行建立健全化,給農業發展銀行的貼息或者相關損失的彌補,社會資金也是不容忽視的,應該將部分資金發放給社會,使得農村產業或者農業獲得補貼。重要業務用作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財政部門依據政府委托的業務給予一定的補貼。另外,一些政策性金融業務實行營業稅和所得稅的免征措施。對于資金的安全、流動要進行合理配置,以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式提供政策性信貸。(3)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籌資機制。對于資金的籌資而言,都是想籌資那些具有優勢的,例如長期的、穩定的和低成本性的,這就要求融資方式的多樣化實施。一是借款,借款給農業發展銀行,并且是國家提供的無息形式的,收回時在到期日進行,如果再進行貸款的話,也可以通過央行,并且它的利率應該與其它銀行有著共同之處。二是進行統一性管理國家有關的支農方面政策,例如統一進行對于被支持產業的資金發放或者回收管理等。三是對于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發行量進行擴大化。為了增加中長期性質的信貸資金的來源,必須增強自身的籌資能力、及時抓住機遇和時機,合理性地運用籌資的資金。四是對于資金的來源進行廣泛的開辟化,對于那些具有低成本而且穩定性強的資金比如社會保險類、郵政儲蓄類以及社會保障基金類資金納入籌資的范疇。五是進行啟動境外的籌資,對于國外的優惠性的低息的貸款可以積極進行爭取,要把握住時機,債券的發行也可以在國外進行嘗試,對于低成本資金進行籌資,還可以對世界銀行和承攬亞洲銀行對我國的農業項目貸款與扶貧開發貸款的轉貸。六是要不斷嘗試和借鑒有關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對于產權改造進行整體化進行,因此,不僅能夠在短期內進行擴充資本規模,而且對于人而言,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由此農業銀行的政策進行了優化性,政策成本也實現了最小化。所以說,必須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打造高效、經濟運行的農業發展銀行而不斷努力。(4)更新經營理念,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當下,鑒于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理念還不夠成熟,比較缺乏一系列的績效激勵機制,同時由于員工均比較陳舊落后,同商業銀行相比之下,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素質還比較偏低化,企業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因此,當下,人才有時候決定一個企業的成敗,目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更新農業銀行員工的陳舊理念,對于人才的培養與引進要高度重視起來,對于農業發展銀行內部管理機制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條件下合理有效地進行改革,正確對待銀行內部的各種競爭意識。通過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斷強化農業銀行的各項政策和策略,發揮其支持作用,力求發展成為優勢性的銀行,即每個方面都占有一定的優勢。
參 考 文 獻
[1]郭樹華,梁東,楊琦.《農村金融與農村政策性銀行發展研究—以云南為例》.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