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6 14:44:08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產業發展策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村產業化;發展;意義;途徑
1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1.1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產力
農業產業化是立足當地資源,圍繞支柱產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來聚集生產要素,大規模組織生產,因而能使生產要素在新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當地資源的深度開發,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的轉移,促進支柱產業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形成,實現原始積累和資本集中,把農村經濟推向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
1.2有利于解決千家萬戶與大市場的接口問題,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能夠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促進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褒堫^”公司一頭連著國內外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相連的產業。它是在較大范圍內組織商品流通,在較高層次上組織生產加工,減少了農業生產難以避免的波動,使生產與加工掛鉤,經營與市場接軌,從而較好地解決了由生產與市場脫節出現的買難賣難問題,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穩定和促進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長入經濟的步伐,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形成適度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則為現代技術、現代設備的應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決了小規模經營與推廣科學技術的矛盾?!褒堫^”公司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廣先進技術,主動向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物資等服務,使農戶在系列化服務中進行生產;另一方面,農戶從事某項專業生產,不僅強化了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龍頭”企業的新技術,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加快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農業產業化不僅較好地調整了生產、加工、經營環節的分配關系,通過利益驅動,增強了各個環節的市場意識和開發潛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帶領貧困戶共同致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褒堫^”公司可以通過賒銷生產資料、預付定金、進行技術培訓以及包銷產品等方式,扶持貧困戶擴大生產能力,發展商品生產,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2發展農村產業化的途徑
2.1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樣化的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組織發展。鼓勵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運銷業,特別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營銷業,創造名牌產品。結合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優化龍頭企業布局。引導促進龍頭企業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龍頭企業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龍頭企業改革,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購、租賃、轉讓等形式,整合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后勁。引導龍頭企業明確經營方向,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傊?,要通過引導、扶持和支持,盡快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并創出一大批農產品名牌,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并在全國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2.2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探索組織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是增強產業化經營組織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之一。首先要繼續發展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適時引導向緊密型發展。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產品銷路,這是雙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客觀基礎。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不能采取“歸大堆”“大呼隆”的辦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聯動機制為紐帶。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因發展階段和產業的特點而不同,應允許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方式的多樣化,無論哪種利益聯結方式,都要堅持農民和企業自愿互利的原則,切不可強加干預。對于目前廣泛采用的合同契約、訂單農業、合同加服務、股份合作、資產入股等利益聯結形式,都要注意總結經驗,引導其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其次要切實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通過各類龍頭企業的帶動,形成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不僅是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專業化的有力支撐,而且是提高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亟ㄔO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社區合作組織和各方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
最后還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一個有效形式,要堅待“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加強對農戶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在生產和經營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以及龍頭帶動作用。有關部門要抓緊制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范章程和規章條例,明確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使科技全面長入經濟
首先,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切入點,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加大對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前沿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難關,加快農業產業技術升級,大幅度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推廣機構的合作,走農科教相結合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部分龍頭企業要組建自己的研發機構,建立新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轉化、推廣應用和服務體系,使其由單一技術服務轉變為信息、技術、培訓、購銷一體化的綜合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商品率和貢獻率,使科技進入產業化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這樣使企業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中心、農業生物種質資源保存庫、農業信息網絡資源庫等農業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基地,增強農業科技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實力。龍頭企業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大力開發農產品加工貯運技術與設備的創新;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產品附加值。重點龍頭企業要爭取通過國際相關組織的質量認證、安全衛生認證,以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和國外消費者的信任。企業應不斷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環節的技術創新,主動把質量及相應的技術規范和農藝要求引入農戶,帶動農戶和基地的標準化生產,創造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和名牌產品。
再次,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如東部地區要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創新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中部地區要圍繞農業生產專業化、經營規?;?、產品標準化,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糧棉油、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及加工配套技術;西部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特色農業,開展水資源高效利用、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綜合技術的研究。
3參考文獻
[1] 吳建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農村實用工程技術(農業產業化),2004(1):25-26.
1 農業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有些人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
1.2 不少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
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2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2.1 加強協調,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p>
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村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區域化發展格局。
2.2 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
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障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蚬煞莺献鞯绒k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三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2.4 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可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完善土地流轉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以使農用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轉移,促使土地相對集中,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是不能搞強迫命令,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四是要完善流轉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村產業化;發展;意義;途徑
1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1.1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產力
農業產業化是立足當地資源,圍繞支柱產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來聚集生產要素,大規模組織生產,因而能使生產要素在新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當地資源的深度開發,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的轉移,促進支柱產業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形成,實現原始積累和資本集中,把農村經濟推向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
1.2有利于解決千家萬戶與大市場的接口問題,促進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能夠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促進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褒堫^”公司一頭連著國內外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相連的產業。它是在較大范圍內組織商品流通,在較高層次上組織生產加工,減少了農業生產難以避免的波動,使生產與加工掛鉤,經營與市場接軌,從而較好地解決了由生產與市場脫節出現的買難賣難問題,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穩定和促進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長入經濟的步伐,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形成適度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則為現代技術、現代設備的應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決了小規模經營與推廣科學技術的矛盾?!褒堫^”公司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廣先進技術,主動向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物資等服務,使農戶在系列化服務中進行生產;另一方面,農戶從事某項專業生產,不僅強化了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龍頭”企業的新技術,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加快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農業產業化不僅較好地調整了生產、加工、經營環節的分配關系,通過利益驅動,增強了各個環節的市場意識和開發潛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帶領貧困戶共同致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褒堫^”公司可以通過賒銷生產資料、預付定金、進行技術培訓以及包銷產品等方式,扶持貧困戶擴大生產能力,發展商品生產,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2發展農村產業化的途徑
2.1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樣化的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組織發展。鼓勵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運銷業,特別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營銷業,創造名牌產品。結合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優化龍頭企業布局。引導促進龍頭企業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龍頭企業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龍頭企業改革,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購、租賃、轉讓等形式,整合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后勁。引導龍頭企業明確經營方向,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傊?,要通過引導、扶持和支持,盡快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并創出一大批農產品名牌,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并在全國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2.2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探索組織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是增強產業化經營組織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之一。首先要繼續發展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適時引導向緊密型發展。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產品銷路,這是雙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客觀基礎。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不能采取“歸大堆”“大呼隆”的辦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聯動機制為紐帶。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因發展階段和產業的特點而不同,應允許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方式的多樣化,無論哪種利益聯結方式,都要堅持農民和企業自愿互利的原則,切不可強加干預。對于目前廣泛采用的合同契約、訂單農業、合同加服務、股份合作、資產入股等利益聯結形式,都要注意總結經驗,引導其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其次要切實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通過各類龍頭企業的帶動,形成農業的規?;a和區域化布局,不僅是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專業化的有力支撐,而且是提高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社區合作組織和各方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
最后還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一個有效形式,要堅待“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加強對農戶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在生產和經營中發揮橋梁和紐帶以及龍頭帶動作用。有關部門要抓緊制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示范章程和規章條例,明確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使科技全面長入經濟
首先,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切入點,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加大對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前沿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難關,加快農業產業技術升級,大幅度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推廣機構的合作,走農科教相結合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部分龍頭企業要組建自己的研發機構,建立新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轉化、推廣應用和服務體系,使其由單一技術服務轉變為信息、技術、培訓、購銷一體化的綜合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商品率和貢獻率,使科技進入產業化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這樣使企業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中心、農業生物種質資源保存庫、農業信息網絡資源庫等農業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基地,增強農業科技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實力。龍頭企業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大力開發農產品加工貯運技術與設備的創新;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產品附加值。重點龍頭企業要爭取通過國際相關組織的質量認證、安全衛生認證,以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和國外消費者的信任。企業應不斷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環節的技術創新,主動把質量及相應的技術規范和農藝要求引入農戶,帶動農戶和基地的標準化生產,創造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和名牌產品。
再次,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如東部地區要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創新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中部地區要圍繞農業生產專業化、經營規?;a品標準化,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糧棉油、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及加工配套技術;西部農業科技工作要圍繞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特色農業,開展水資源高效利用、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綜合技術的研究。
3參考文獻
[1] 吳建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農村實用工程技術(農業產業化),2004(1):25-26.
關鍵詞:農村沼氣;產業前景;發展模式;技術促進
中圖分類號:U47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農村沼氣建設既解決了養殖污染問題,減少了鄰里因臭氣、污水隨意排放等造成的糾紛,又回收了沼氣能源。沼氣工程所有者將多余的沼氣提供給附近村民使用,和諧了鄰里關系。沼氣集中供氣工程項目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實事和好事,是農業農村節能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它不僅可以解決非養殖農戶對農村沼氣的需求,使非養殖農戶用上清潔廉價的沼氣能源,減少了農民生活支出,還對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重要意義。
1、我國沼氣產業化發展的展望
我國沼氣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以“三沼”的綜合利用為主線的產業鏈
沼渣的綜合利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作為肥料進行施用、作為飼料添加劑、作為栽培或養殖基料。通過對辣椒施用沼肥及普通肥料的對比試驗發現,施用沼肥的辣椒株高更高、產量更大,辣椒的品質更優良?!叭印崩脙r值的全面實現不僅會帶動種植業、養殖業的全面發展,還會拉動相關設備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
(2)沼氣設備的產業化
沼氣設備是各類沼氣項目高效運行以及相關服務得以開展的基本保障,沼氣設備能否在數量和質量上實現配套十分重要。沼氣設備生產企業只有走產業化道路,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才能實現產品在數量、質量上的雙重突破。
(3)農村沼氣工程的發展
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大量農戶因缺乏勞動力而不適宜建戶用沼氣池,他們對于沼氣的需求則可帶動沼氣工程集中供氣項目的建設。因此,有人提出了“一戶建池、多戶使用、統一收費、統一管理”的沼氣集中供氣模式。在進行了財務分析、生態效益分析及社會效益分析后指出此模式不僅實現了沼氣的商品化,滿足了不適宜建戶用沼氣池農戶的沼氣需求,且相對較大的規模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
2、戶用沼氣項目發展模式
在我國農村戶用沼氣項目的發展中,己形成的較為典型的沼氣生態農業模式有“五配套”模式、“四位一體”模式和“豬一沼一果”模式。
2.1“五配套”模式
“五配套”模式是我國西北地區戶用沼氣項目的典型建設模式,該地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適合果樹的生長,果園正是此模式的基本建設單元。此模式的具體做法是在果園前后配套建設一個太陽能暖圈(畜禽舍)、一個沼氣池、一個集水系統(蓄水窖)、一個節水系統(滴灌設施)、一個看護房(配有廁所),它們也是構成此模式的五個要素。在發展過程中,傳統的“五配套”模式被不斷更新改進,各種基于此的衍生模式不斷出現,如以蔬菜、糧食、花卉代替水果的“五配套”模式,又如以牧草代替節水系統的“果一畜一沼一窖一草”模式。
2.2“四位一體”模式
“四位一體”模式是我國北方地區戶用沼氣項目典型建設模式,此模式的具體做法是在農戶的庭院內以土地為基礎,建造一個作物種植日光溫室大棚,在大棚內的一端建設一個地下沼氣池,沼氣池上建設一個畜禽舍、一個廁所,它們是構成此模式的四個要素。在整個大棚中,沼氣池、畜禽舍、廁所、作物進行一體化運作,形成相互支撐、有機循環的“四位一體”格局,在全封閉的有限小空間內,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八奈灰惑w”模式帶動了因地制宜的日光溫室設計技術、溫室溫濕度調控技術、畜禽養殖技術等相關配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農戶庭院自給自足生產方式的改變。
2.3“豬一沼一作物”模式
我國南方地區的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探索出了“豬一沼一作物”生態農業模式。此模式的最基本含義是指在“一池三改”為主要建設單元的農村戶用沼氣項目建設基礎上,豬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糞便可以自流入沼氣池,經過厭氧發酵后產生沼肥,沼肥對于作物的生長可起到一定的增產、增效作用?!叭印庇兄薮蟮睦脙r值,以“三沼”為紐帶,可將本就有著密切聯系的農戶的日常生活、以養豬為代表的養殖業及以蔬果為代表的種植業這三者結合地更為緊密,三者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資源良性利用的整體。
3、沼氣工程項目發展模式
3.1沼氣工程的工藝模式
3.1.1能源環保模式
能源環保模式的基本目標是將糞渣及各環節產生的污泥制成商品肥料,并通過對過程中產生的沼氣進行利用降低工程運行費用,同時將糞污中的液體部分進行處理使其達到向自然水體的排放標準。養殖場選擇能源環保模式進行沼氣工程的建設往往是因其周邊環境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消納沼肥。然而,在這種模式下,厭氧發酵的產物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整個模式所需設備多、費用高、能耗大,對相關技術服務要求也較高,較適宜位于城郊的養殖場沼氣工程采用,在農村地區則不宜采用此模式,而適宜采用能源生態模式。
3.1.2能源生態模式
能源生態模式的基本目標是充分利用沼氣工程所產生的大量“三沼”,大力挖掘沼氣利用價值的同時利用土地處理系統處理沼肥,即利用周邊的農田、果園等將沼肥進行消納,在對糞污進行有效處理的同時,實現對糞污資源化的利用。相比較能源環保模式,此模式在建設和運作中所需費用相對較低,適宜在農村地區養殖場進行推廣,且農村地區也有著較多的土地來消納較大量的沼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采用此模式的沼氣工程可以看作是放大了規模的戶用沼氣項目,它通過集約化的飼養方式,獲取更充足的發酵原料生產出更大量的沼氣并更大程度地進行“三沼”的綜合利用,它的健康、高效運行必將同樣放大戶用沼氣項目運行過程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3.2沼氣工程“三沼”綜合利用模式
為保證集中供氣項目能夠高效運行,沼氣工程需提高自身整體運營能力。在國家扶持的基礎上,沼氣工程還應本著“沼氣不排空、沼肥不直排”的原則充分挖掘“三沼”的綜合利用價值,以帶來可觀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增強沼氣工程的經濟實力從而為集中供氣項目的運行蓄積更強的力量。
3.2.1沼肥轉移消納模式
沼氣工程可借助沼氣后續服務管理公司等相關服務機構的力量,利用真空泵、抽渣車、沼肥運輸車等相關設備,為工程周邊的農田、菜地、果園、花園、魚塘等供應沼肥進行消納,并按照所供應量收取一定的費用。此外,由于糞便的獲得和運輸較沼肥更為方便,沼氣工程可與一些缺乏原料來源的戶用沼氣項目戶達成協議,有償為他們定期定量提供糞便型原料,使一些運行不良的戶用沼氣池重新健康運行,運行中所產生的沼肥由農戶進行有效利用。
3.2.2沼肥就地消納模式
“就地”消納是指將沼肥在沼氣工程配套建設的種植、養殖基地直接消納。具體來說,沼氣工程可租用工程周邊的空地進行有效利用或流轉周邊的土地培育和建設與工程規模相當的種植、養殖基地,以區域特色農業為導向,綜合利用沼肥帶動種植業、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形成以大中型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生態農業模式,促進農業種養的一體化。
3.2.3沼氣高端利用模式
除了以集中供氣的方式向農戶提供沼氣,沼氣工程還可為沼氣開辟出高科技含量的利用領域。
首先,可利用相關設備、采取壓縮罐裝技術對沼氣加壓裝罐進行銷售,使人們對沼氣的使用可以擺脫時間、地點、使用量的限制,更大程度地滿足市場對沼氣能的需求。
其次,可建設發電機房、安裝發電機組,利用沼氣進行發電。大中型養殖場本身就是用電大戶和用電“必須戶”,豬場的小豬需要保溫,大豬在夏季需要降溫等都需大量穩定的電能作保障。利用沼氣進行發電不僅能夠減少養殖場一定量的電費支出,也可避免因農村電網電壓不穩定、故障多發等問題所帶來的損失。發電產生的余熱還可用于沼氣池發酵系統的加溫及工程自身采暖所需。
4、技術促進措施
4.1加速設備生產企業發展的技術促進措施
加速設備生產企業發展的技術促進措施大力支持科研攻關,實現設備材料、工藝的改良及性能的提高,引導技術研究重點為滿足農村沼氣產業化發展階段性的設備需求服務。省政府可直接鼓勵支持有經濟條件的企業構建信息網絡平臺,建造實驗室或研發中心,引進人才,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省政府也可與研發實力較強的企業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并根據具體的研究狀況由政府撥付相應的科技研發資金。
4.2加速沼氣工程發展的技術促進措施
注重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等方面的科研攻關、技術交流及相關研究成果的引進,在施工上注重工程組裝技術的采用,逐步實現工程的標準化施工以降低施工成本。在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大中型沼氣工程自動化程度的基礎上,可引入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監測與分析,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曹茸.全國農村戶用沼氣達3050萬戶[J]..農民日報,2009.
目前,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原始積累方面顯得稍微不足,缺少發展上的后勁,需要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缺少發展的強大后勁,應該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有效完善并制定扶持農村當地龍頭企業、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合作社經濟的發展的政策措施,在資金投入、項目審批、稅費減免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力度,調動各個方面參加到農業生產化經營。制定的具體政策將涉及到具體部門的實際利益,有些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各個方面服務意識,有效消除本位主義,并努力克服本部門的利益,最大程度的給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創造和諧的寬松環境。要全面規范市場,并且對面向當地龍頭企業的相關收費盡量給予清理整頓,有效減輕當地龍頭企業的經濟負擔,積極改善當地龍頭企業的多種稅負,改善經營環境。要進一步強化相關的配套服務,并且努力適應產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從市場、通信、水電、信息等多個方面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營造好的條件,有效降低當地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加強其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的能力。
二、提高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
提升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是減少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大大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農村經濟產業化的中心是創建完善的利益機制,但是當前的農村經濟較為突出的矛盾與問題是龍頭與基地,以及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在連接機制建設方面還不健全,不能實現有序對接。我國有些城市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研究出股份制合作農業的重要發展之路,這是對農村經濟組織方面的再次革新,其核心是解決了利益機制方面的大問題。因此,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運用先進的經驗,充分利用好“協會+農戶”、“公司+農戶”等形式,將農民和市場有效結合起來,研究能人領辦、農民自辦等多種樣式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要能全面適應農村分工、分專業的現實需要,積極鼓勵當地城鎮的干部、賦予群體、企事業單位等能參與到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之中。尤其是當地的鄉鎮干部更應該發揮帶頭作用,主動做好對接工作,積極鼓勵有實力的農業大戶轉包農民土地,積極發展規模化經營。并且,還應該善于發現農村經濟組織代表,總結并推廣這些典型代表的經驗,通過政策支持,讓各類經濟組織能迅速發展,有效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三、堅持農村經濟服務體系
社會化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需要完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基本的保障。這主要是因為如果廣大農民的科技素養不高、信息不靈、科技素養不高,并沒有提供很好的服務的話,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之路就不會很順暢。在農村經濟服務的社會化問題方面,要充分依托農村當地的專業技術部門與龍頭企業,將農民的自我服務作為有效的補充,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服務系統,積極鼓勵服務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具體來說,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社會化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創建完善的銷售體系。從當地實際出發,創建完善的農貿市場,通過建設市場來充分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有了該市場之后,農民的銷售就不會再發愁。如果只抓住農業生產,不抓住市場的話,農民的產業化發展就不會堅持太久。二是,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有效滿足農民在產業發展方面對科技的要求。充分跟依托科技組織以及科技人員,將農業科技傳授給當地的農民。提升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中的科技比重非常重要。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創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農民科技培訓中心等技術部門,培養農業技術方面的人才。三是,做好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為了讓農民能獲得信息服務,有效通過職能部門方面的作用,將農民專業協會作為主體,將農民專業大戶作為骨干,創建民間自我服務組織,做好農機設備、柴油、資金、化肥等供應,通過完善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解除廣大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
四、科學處理好各方的利益關系
不管是從農戶,還是從當地的加工企業來講,利益成為其關注的重點話題。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農民開展農業生產,并不能認定為是自給自足,而應該是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大量銷售農產品,提升收入水平。但是加工業也想和農民進行聯合,規避直接進入到原料生產范疇內的風險,而又能得到很好的原料保障,以便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村經濟產業化經營主體對經濟利益追求,讓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機結合在一起。農村經濟產業化是讓每一個生產環節在農戶與企業之間進行自由分配,有效降低成本水平,更加具備市場競爭力,為實現雙方在社會主義市場中的競爭提供可能。為此,必須科學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作為當地龍頭企業來說,就要讓利益分配辦法做到科學合理,而當地的政府也應該對農戶與企業利益分配進行必要的監督,有效控制雙方可能出現的矛盾,影響到農村經濟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五、結語
鄉村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鄉村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的旅游產品。近年來,我國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據調查,迄今已有至少1萬個村、約300萬人口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致富,鄉村旅游已成為旅游業新的成長點,成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亮點,但其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方面還有待完善。
從宏觀環境來看,在國內很多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并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已把興辦鄉村旅游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出于扶貧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區違背了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發育規律,造成對自然旅游資源和原生傳統文化的損害,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從資源開發來看,中國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但部分投資主體的市場認識狹隘,過于注重現實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對資源只進行表層開發。有些地區急功近利,甚至放棄自己的原生態文化和民間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和流失;有些地方為建設觀光型農業科技園,盲目引進技術和資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區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忽視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
從產品結構來看,目前各地的鄉村旅游均在向集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但產品類型和內涵都有待加強,以進一步提高產品品位和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農事活動為依托的傳統觀光型農業旅游產品,僅停留在游客入園摘果、采茶和賞花上,可供游客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不夠;部分以民俗風情為依托的鄉村文化游,僅限于住“農家屋”、吃“農家飯”、游“民俗村”,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強。
從經營管理來看,由于鄉村旅游業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訓,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經營理念缺乏、相關業務技能和管理經驗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要求。經營者更樂意在建筑、設施、設備上花錢,而對吸引游客至關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鄉村環境、服務水平與質量等往往重視不夠。
總體來講,鄉村旅游具有旅游行業的一般特征,即勞動密集性高、關聯帶動性強、就業門檻低、就業方式靈活等,這些特征使鄉村旅游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條件。隨著旅游者對鄉村旅游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要求的提高,鄉村旅游也要因時而變,提質升級,在“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思路的引領下,鄉村旅游應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以持久地發揮鄉村旅游振興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作用。在具體實施產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鄉村旅游應關注以下方面的內容:
提高產業化認識是鄉村旅游產業化經營的前提。中國農村受土地分散的影響,鄉村旅游項目類型多,但規模小,沒能組建成大的旅游企業集團,未能形成旅游服務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產業體系,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有不少經營者忽視了鄉村旅游發展的部分重要環節(農業資源基礎、旅游基礎設施、衛生環境等),簡單認為通過開發現有農田、果園、住宅便能建成一個鄉村旅游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是鄉村旅游在農村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實現鄉村旅游特色化、規范化、規?;推放苹洜I,就必須提高鄉村旅游地政府、企業、農民的產業化認識。
加強政府主導與科學規劃是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的重點。為豐富鄉村旅游活動、規范鄉村旅游業發展、擴大鄉村旅游發展規模,從資金的投入、鄉村旅游地方標準的建立、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人員業務培訓等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各地各級政府的主導。加強政府主導,對鄉村旅游進行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既可減少鄉村旅游的投資失誤,避免無序開發和重復建設,又可以實現區域城鄉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鄉村的健康、穩定發展。鄉村旅游規劃應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一是鄉村旅游布局區位的選擇,二是鄉村旅游的產品設計,三是鄉村旅游的容量確定,四是鄉村旅游市場特征與需求的分析,五是鄉村旅游地形象的確定。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問題;對策
1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文化的行業間發展差距顯著
我國“城富村貧”的兩極化趨勢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在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較為成熟時,鄉村還尚未形成相關產業鏈。文化產業內容也存在不平衡現象,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亦存在區域差距明顯的問題,部分農村文化項目得到迅速發展,深入人心,而部分農村卻發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廣,諸如鄉土鄉風等民俗類文化項目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就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狀況而言,不同行業間發展狀況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差距。
1.2結構性矛盾十分明顯,缺乏內生動力
文化產業覆蓋面廣,涵蓋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以及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從制造業整體來看,重工業總產值比重高達60%,相比之下,文化產業中的產品生產及設備所占比例和規模都非常小。在文化產業內部結構中,2014年文化產業中從事文化設備、用品等生產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產品產量少,技術含量低
人們文化活動的選擇范圍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的推動之下呈現日趨豐富的趨勢。而一些農村地區文化發展較之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即使對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農民選擇的文化活動依然僅限于打牌、看電視等單一形式,這些文化活動已經不適應農村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也大大限制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因為農民的文化品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得到了顯著提高,單調的文化生活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體育、衛生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活動成為了農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導
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有力的、系統性的政策支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產業發展缺乏明確的定位。農村文化產業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采取了現代化的經營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與發展方向上仍然不適應現代企業的標準。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給予農村文化產業經濟支持。尚未具備常態化和制度化的社會投資、捐助與贊助等優惠政策,且尚未出臺其他諸如市場準入政策、稅收減免等資政策。第三、農村文化產業缺乏科學引導。較之民營企業,農村文化產業雖然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但是盈利較少,經濟效益小,政府為此對農村文化產業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
農村生態環境由于尖銳的人地矛盾以及工業的盲目發展遭到嚴重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經增加到180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為180萬平方公里,兩項占國土面積的38%。土地沙漠化面積呈現驟增趨勢,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潛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積還有16萬平方公里。因此,處理好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兼具長期性與艱巨性的任務。發展文化產業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于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發展已經使農村產業和經濟結構呈現優化和升級趨勢。農村走向城市的已經不再僅僅限于肉、蛋、菜等實物農產品,而是已經涉及到鑼鼓、剪紙等文化領域,實現了增加農民收入和豐富城市居民生活的雙豐收,且大大有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結構以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可以在黨委各級宣傳部門設立專門科室處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以便更好地統籌建設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統一籌劃、起草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并負責統籌優化農村文化產業布局、設計產業門類等。建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由宣傳部相關職能部門帶頭,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研究人員,出版社以及廣播媒體等部門,鄉村基層政府以及文化產業代表等為成員單位,定期以會議的形式討論并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用以解決農村文化產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障礙,諸如其發展中遇到的農商對接、引入人力資源困難、存在行政壁壘等相關問題。
2.3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發掘和培養農村人才
農民是農村文化產業的創造主體。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素質與技術專長必不可少。而今農村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十分匱乏,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整體經濟水平難以提升,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形成不可忽視的障礙。因此,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勢在必行。對內,我們要鞏固已有文化產業,增強其生命力與競爭力,并且擁有根據自身需要發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對外,我們應加大宣傳力度,把更多高素質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設事業之中。管理層中的人才發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養機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通過一個有計劃、有組織的人才的發掘、吸引、培訓和應用機制,最終使高素質的人才發自內心地想留在農村,為農村的文化產業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2.4完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
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以及農村文化龍頭企業的專業研究力量,牽頭編制區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農村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在不同時期相應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實施原則、發展戰略步驟、保障機制等,并結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規劃加以統籌規劃和考慮。在發展規劃的編制中,要充分考慮到區域尤其是農村文化資源的存量及開發現狀、文化特質的傳承凝煉及滲透力狀況;同時須兼顧當前農村文化市場容量及拓展空間;要致力于促進與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優勢互補及融合式一體化發展;充分考慮我國目前所處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農村建設等時代背景,不僅要在“農”字上打好特色牌、發展牌更須謹慎打好農村資源合縱連橫牌。
參考文獻
[1]汪兆旗,熊婧潔.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