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4 16:55:27
序論:在您撰寫縣域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速的發展,一大批工業實力雄厚的百強縣涌現出來,掀起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但值得注意的事,我國仍然有大量縣域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業縣。這些縣域本身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后,農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立足自身優勢,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成為這些縣實現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一、蒙陰縣及其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概況
蒙陰縣位于山東省中南部,隸屬臨沂市,地處著名的沂蒙山腹地。該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資源豐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境內大小河流、湖泊眾多,有豐富的水資源。全縣總面積1601.6平方公里,其中荒山占總面積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僅占6%。山地與丘陵交錯分布,使得交通極為不便 。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蒙陰縣結合山區實際,利用山區獨特的自然條件,開始大力發展林果業。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蒙陰縣蜜桃種植面積達65萬畝,年產19億斤,遙居全國產桃縣之首,被譽為“中國蜜桃之都”。蜜桃產業的發展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極大的促進了養殖業、加工業、物流運輸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蒙陰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二、蒙陰縣特色蜜桃產業發展模式探析
分析各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一下幾種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市場導向型、政府主導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然而,分析蒙陰縣蜜桃產業發展歷程會發現,蒙陰蜜桃產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分別是由市場、政府、中介組織交替起主導作用。
1.市場主導階段。市場主導階段即農戶自發探索階段。蒙陰縣地形大部分為地、丘陵,不適宜種植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經過多年的探索,蒙陰人民發現蒙陰獨特的地形、充足的光照十分適宜發展林果業。早期林果業主要有蘋果、板栗、山楂、蜜桃等品種。而受土壤、水質等因素的影響,蒙陰出產的蜜桃脆而甜,口感獨特,深受市場喜愛,于是大量農戶開始發展蜜桃種植業。該階段發展較為緩慢,持續時間較長,主要是市場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2.政府主導階段。此階段政府發蜜桃作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的突破點,鼓勵農戶開展蜜桃種植。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方式,開展“村村通”工程、水利建設工程,實施“科技興果”等戰略實現蜜桃的區域化布局、規?;l展。通過政府各種政策的推動,蒙陰蜜桃在京津唐、滬寧杭、東北等地區逐漸打開市場。蒙陰蜜桃產業規模開始迅速發展。
3.中介組織帶動階段。此階段是在蒙陰蜜桃的優勢地位開始顯現,農民種植蜜桃的熱情空前高漲的背景下,由政府、種植大戶牽頭等形式發展起來的合作社起主導作用的階段。合作社依靠自身資金、信息、技術等優勢,一頭連接農戶,一頭連接市場,解決了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架起了溝通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實現了農民增收與市場滿意的雙贏。
在幾十年的探索過程中,蒙陰縣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其本質是政府與農民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并通過產業化與規?;M一步放大自身優勢,以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發展模式。該種模式的關鍵點在于能夠發現自身優勢或變自身劣勢為優勢以找到自身經濟增長點。
三、蒙陰縣特色蜜桃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
1.蜜桃品牌建設和文化建設雙管齊下。在蜜桃品牌建設和蜜桃文化建設方面,蒙陰縣雙管齊下,并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兩者相互統一、相互促進。蒙陰縣在著手建設文化旅游風景區、桃文化廣場、桃文化展廳、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桃文化產業的同時,舉辦了八屆桃花旅游節、三屆賽桃會、和三次全國桃文化論壇等大型活動。這些措施的實施既極大的提高了蒙陰蜜桃的品牌知名度,樹立了蒙陰蜜桃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極大的提升了蒙陰蜜桃的文化底蘊,成功樹立了“蒙陰蜜桃”農產品品牌和文化品牌的雙重品牌形象。
2.建立以蜜桃產業與多種產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機制。蒙陰縣在大力發展蜜桃產業的同時,注重多種產業聯合發展的建設,初步建
起蜜桃產業與養殖業、加工業、物流運輸業、旅游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養殖業、加工業、物流運輸業及旅游業的發展或是對蜜桃產業發展的補充,或是蜜桃產業鏈的延伸,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反過來又極大的促進了蜜桃產業的發展。
四、總結
通過分析蒙陰縣蜜桃產業的特色化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與當地地理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不同自然環境所適合發展特色農業是不同的。一個縣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要科學地分析自身在各方面的優劣勢,實現科學定位,找到自身所最適合發展的那一項特色農業。
此外,政府與市場在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市場在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初期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市場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能夠淘汰不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政府在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中期和后期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集中縣域內的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并對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進行科學的引導與規劃。
參考文獻:
[1]季建業.《產業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王青云等.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關鍵詞:現代農業;建設;思考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信息化,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是順應農業發展趨勢,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舉措。國家在《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明確提出, 要在全國建立一批符合21世紀農業發展方向、對不同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帶動與示范作用的農業科技園區。
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是經營管理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泰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情況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啟示。
1 園區概況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現代農業發展先行區,是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標桿”。為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2009年11月,農業部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工作。
泰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地級泰州市全境,范圍涵蓋興化、姜堰、泰興、靖江4個縣級市和海陵區、高港區。示范區先后建成稻麥良種、花卉園藝、設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個,建有國家級水禽基因庫、國家級姜曲海豬保種場,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個,企業研發平臺21個。2014年,在國家農業部等6部門開展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績效評估中,姜堰區在全國25個試點中排名第2,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水平保持全國領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將泰州作為全省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為泰州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2 優勢分析
2.1 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基礎優勢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區域受上海和蘇南經濟圈影響,北部區域輻射蘇北地區,在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較強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蘇中入江達海的5條重要航道在此交匯,以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泰州港為主體的內河港口群初具規模,寧靖鹽高速、京滬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內縱橫交錯。
2.2 符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
中央對于現代農業發展十分重視。《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二五”現代綱要》提出“要將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江蘇省“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是提高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組織實施優質糧油高產創建工程、設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農業產業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持續推進農業改革創新,發展各農業產業品牌。泰州市下轄的4個縣級市均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的整體認證,屬于 發展優質糧油、蔬菜、畜禽、水產品的自然生態區。泰州市擁有國家級生態大閘蟹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長江靖江段中華絨螯蟹、鱖魚種質資源國家級保護區。興化和姜堰是全國生態示范縣,姜堰市的沈高鎮河橫村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在環境保護與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全球500佳”稱號。
3 劣勢及制約因素分析
3.1 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有待進一步轉變
分散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依舊占據主導,從泰州市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看,規模小,且多為兼業農戶,從龍頭組織來看,數量不少,但規模大,實力不強。農業龍頭企業輻射拉動力還不夠強勁,以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基地聯結農戶的經營機制尚有待完善。從產業規模看,集中連片生產經營的比重較低,由于生產經營主體、行政區域等的分割,區域主導產業往往形不成產業規模。
3.2 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工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關鍵技術,科技服務體系較為薄弱。農業的產、學、研、推等部門技術力量未能形成整體優勢,資源浪費嚴重。據初步測算,泰州市農業科技貢獻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隊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現代農業發展。
3.3 農業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農村工業發展極大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積29.85萬hm2,較10a前減少了2萬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受雨水沖淋造成水體污染,農藥化肥的不正確使用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甚至影響地下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較低,露天秸稈焚燒現象依然存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重產量、輕質量,這些都不利于現代農業的建設發展。
4 優勢產業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布局
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應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場性、特色性為原則,從園區功能定位、總體發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統一規劃、綜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學定位,著重規劃全區的優勢產業,達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整體效益最優。
泰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根據現有的產業基礎、城市發展需求,確定了優質糧食、高效蔬菜、規模畜禽、特色水產、銀杏5大主導特色產業。在現有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基礎上,泰州培植一批帶動性強,有一定成長潛力,對現代農業發展有引領作用的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并形成以下幾個領域的布局:依托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工企業密集區、大企業大市場大項目的帶動,建設糧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銀杏產品加工等8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在里下河地區重點建設糧食、水產品和蔬菜批發市場,在通南地區重點建設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海陵區重點建設以蔬菜為主的綜合性大型批發市場,以進一步發揮主城區及長江水運優勢,建設大宗農產品物流中心;依托區位優勢,精心打造一批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線路,完善旅游休閑服務設施建設,集中扶持一批生態觀光園、生態主題農莊、農家樂,科學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
5 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5.1 創新園區經營模式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6年,泰州市積極探索“合作社+家庭農場”服務模式,組建了全國首家地市級家庭農場專業服務團體――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姜堰全區主推“集中流轉型、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模式創新,對社會化服務的提高、合作社經營實力的增強具有明顯的效果。
5.2 強化園區功能定位
要逐步實現特色產業化發展經營,實現主導產業特色化發展,利用規模化、信息化、產業化實現經濟效益發展,增強服務性基礎設施建設,準確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園區功能體系。要突出區域發展重點,實現“提質增效”,引導園區聚焦特色、優化結構、提升水平、形成規模,通過一批重點工程和項目的實施,加快建設一批高效農業核心產業基地和農業特色園區。泰州通過實施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片)項目、稻麥科技展示基地等項目,結合區位優勢,形成了優質糧食、高效蔬菜、規模畜禽等多種特色產業基地。
5.3 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必須重視品牌的作用。重c培養一批以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組織為主的經營主體,用現代化產業經營模式的理念和組織發展農業,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緊密的銜接在一起,形成“產、供、銷”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的綜合體,增強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經濟發展;在打造農業品牌的過程中,要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創建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完善農產品安全檢測和質量認證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5.4 推進可持續發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切實增加對農業環保的投入,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過實施農藥減量增效工程、農業廢棄物肥料化利用、農業污染監測預警、自然濕地保護恢復等項目,加強土地、植被、水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以科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引導農民科學使用生物有機肥料和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節約型技術手段,加大秸稈原料化、燃料化和飼料化應用推廣力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加快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步伐,推進大中型畜禽場有機廢棄物治理及綜合利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參考文獻
[1]蔣和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楊正輝,陳勇.泰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1):140-141.
[3]馬立勇,霍長勛.生態綠色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基于泰州市的調查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與對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陸仁崢,張雙林.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領農業新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12(6):34-35.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發展1 具體工作目標
具體工作目標是:2012年農業總產值增10%以上,農業增加值增9%以上,基礎設施投資達到6000萬元,新增入園項目5個,新開工產業類項目2個、竣工1個,引進省級或市級2家以上龍頭企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到2015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家庭承包面積的60%以上。
2 基本工作方法
2.1 堅持政府主導推動策略,爭取中央和省市縣予以更大的政策和資金項目支持力度,形成聚焦園區建設的優勢力量。
2.2 堅持建園即建成理念,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高質量進行招商引資,高效率推進項目建設;加快農旅結合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旅游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園區向現代化城市復合功能區轉變。
2.3 堅持優勢資源整合利用,以政府為主導富集區域內最優越的農業集約化生產要素,形成園區建設良好的宏微觀環境和強勁的內外部動力;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推進園區實體化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收益,增強發展后勁。
2.4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出租、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等方式有序流轉。讓土地向大戶集中、向企業集中、向園區集中,發展規模農業。提升土地節約化、集約化利用水平。推進農村剩余勞力轉移。
3 具體工作措施
圍繞目標任務,立足園區開發建設需要,全力開展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突破四大難題,破除瓶頸制約
3.1.1 爭取各級更大支持,破解建設資金困難。力爭上級按照“國字號”標準給予資金項目及政策支持,力求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對重大建設項目立項扶持;整合農口資金項目聚焦園區建設,推動園區產業發展;此外,協調促進政銀合作、政企合作,推動金融業銀行的貸款融資,以及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金進行園區開發建設
3.1.2 因地制宜創新機制體制,破解項目審批難題。編制園區建設用地控制性規劃,協調縣發改局、國土局、石林風景區管理局等部門將園區控規納入乃古石林景區規劃進行報批。入園的38個企業按類別由行業主管部門逐級向市、省、國家申報項目,實行重點項目申報,爭取列為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項目,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在項目審批過程中建立園區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建立園區快捷的審批流程。
3.1.3 多爭取園區建設用地指標,破解用地難題。積極與省、市、縣國土部門協調爭取建設用地指標,為泛亞農產品交易中心、苗木交易市場建設提供條件。抓住橋頭堡建設戰略中建特色優勢農業生產加工中心的機遇,利用石林在滇中便捷的交通和區位優勢,爭取列為省級重點項目,盡快建成后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和勞動力就業。
3.1.4 加大政府主導推動力,破解招商引資選擇難題。繼續扶持各鄉鎮分園區和功能分區建設,拓展空間引進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高效、強勢產業,縱向拉長產業鏈,橫向提升聚焦規模效益。政府制定項目審批、土地利用、融資貸款、扶持企業等一系列詳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簡化審批手續,優化投資興業軟環境,吸引世界和國家500強企業、龍頭企業入駐。聯合石林風景區包裝招商引資項目,共同打造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旅游項目。
3.2 全力培育產業,增強園區經濟實力
3.2.1 引進壯大龍頭企業。引進省級或市級龍頭企業2家以上,爭取新開工產業類項目2個、竣工1個。培育壯大萬家歡生態園、云煙印象科技園等大項目,扶持擴大愛生行微藻、新天特色風味食品、圣宴鮮味飲料等高新特色項目生產規模,加快杏林國際養生度假村、春喜科技孵化中心、王府酒店等重大項目建設進度,促進農產品加工園區、泛亞農產品交易市場、苗木交易市場等支撐項目盡早建成,形成一批產業基地。
3.2.2 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緊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和休閑旅游養生度假兩大主題,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農業高新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配送和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主導產業,以集約化、規模化、一體化為手段,扶持發展以萬家歡生態園和杏林國際養生度假村休閑度假、云煙影響科技園區科普體驗為主的生態農業旅游,以錦苑、新和、棕櫚等為主的特色種養殖業,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產業,縱向拉長產業鏈條,橫向壯大產業規模,構建強勢、高效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3.2.3 著力提升經濟效益。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創新為動力、生態為特色,發揮園區現代農業產業聚集優勢,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以園區產業、勞動力、鄉土品牌、營銷、生產空間的支撐作用。加快農產品信息交易平臺建設,進一步拓寬倉儲物流渠道,拓展原材料市場和銷售市場,促進投產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效益和品牌競爭力。
3.3 整合優勢資源,完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
以科學合理的園區規劃為先導,以基礎工程項目建設為抓手,按照政策指導、布局引導、特導和剛性約束的建設模式,進一步完善水、電、路、通信、綠化等生產性設施;同時由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逐步開展園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
3.4 推進重點,統籌全面發展
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園區發展的總體要求。
以招商引資為最現實的舉措。進行重點招商、行業招商、以商招商,拓展招商思路、轉變招商策略,提升招商層次,提高招商引資質量,擴大項目建設增量。
以招商項目落地為最具體的抓手。著力破解項目規劃、審批、和用地3大難題,切實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推動項目開工建設,投產達效。
一、發展現狀
目前。我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8家,其中省級12家,國家級1家。以農事企業為龍頭,以產業基地為依托,圍繞雜糧、馬鈴薯、畜產品、木材、特色農產品等特色主導產業,已初步形成了雜糧、馬鈴薯、畜產品、木材加工及中藥材、甜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鏈。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52.91億元,預計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二、存在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高、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我縣還沒有關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專項規劃,尤其缺少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等專項政策,急需加以解決。
(二)科技含量底、精深加工不夠。我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層次較低,精深加工企業較少,省級龍頭企業屈指可數。部分企業受資金、技術等因素影響,生產設備陳舊、工藝水平落后、產品質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市場競爭力較弱,甚至一些傳統加工企業,只是小作坊式加工,限制了產品的更新換代,無法形成較強的產業集聚效應,產業鏈條延長后繼乏力。制約了我縣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融資渠道不暢,企業難以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屬于勞動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企業原料收購資金需求量大、占用時間長,要多籌集大量資金和承擔高額利息。而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多數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流動資金不足,急需資金周轉。由于銀行貸款“門檻”抬高,加之企業自身擔保能力不足,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較難得到貸款支持,資金匱乏矛盾比較突出。
三、下步打算及建議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明確農產品加工業產業主攻方向。
根據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研究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雜糧精深加工;著力發展設施果蔬農產品加工,重點推進豬牛羊驢禽產品精深加工;鞏固發展傳統向日葵、甜菜、馬鈴薯、中藥材、南國梨、沙棘等特色產品的深加工。
(二)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推進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打造強勢主體。
關鍵詞:物流;資源;氣候
1 成立特色農產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農特產品物產資源豐富,而資源配置效應欠佳。
張家口市地處燕山山脈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段,地勢起伏,地貌復雜,不同區位和不同氣候造就了不同的特產資源。遼闊的壩上,是避暑旅游勝地,又是綠色無公害錯季菜天然園區。如今的莜麥、土豆和羊肉成為壩上四縣的“新三寶”,尚義的“尚億”牌口蘑以國優產品,勝似野生口蘑,為“草原明珠”的盛譽增添了光環。富饒的壩下,有久負盛名的宣化馬奶葡萄,蔚縣的杏扁、杏仁等等。
全市不同區域的不同特產,在國內同一產品中獨樹一幟,有的是傳統的宮廷貢品。但當山東的大蔥、大蒜在全球炒得火熱之際,而我們的特產卻默默無聞。主要原因:一是交易者知識是有限的;二是搜尋信息要花費成本;三是信息的優勢方對信息的壟斷。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消費者和生產者行為扭曲或不能合理決策,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許多成功的經驗證明,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方面政府需要依法完善信息宣傳法制和規范其行為;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導創立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在物資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上進行深刻的變革,這是成立特色農產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1.2 從北京市場看張家口市組建農產品配送中心的潛力。
僅以北京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例,這是北京最大的“菜籃子”市場。它輻射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近600個縣(市),貨源廣、貨量大、集散快、競爭程度高。有一項調查顯示,大鐘寺蔬菜批發市場供應量逐年增加,而各品種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反映出社會需求總量與蔬菜總供給的持續增長,出現了市場供應量與價格成正比的趨勢。在了解北京市場需求潛力的信息流中,同時看到張家口市地處北京北緣。這種地域資源,具有融入“大北京”經濟圈的條件和優勢,這為特定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乘勢而上,加速全市資源的綜合開發中,順應物流大發展的趨勢,組建特色農產品配送中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 發達國家物流業的發展模式及經驗。
美日兩國是世界上物流最發達的國家,兩國的物流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2.1 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結構
一是企業自有型配送中心。二是合作型配送中心,由數家合作管理。三是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社會所有物流單位提供服務。四是合同型配送中心,即通過簽訂合同,為客戶提供長期服務。五是集約化配送中心,它不僅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還提供各種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務項目。
2.2 現代化的物流技術
物流企業憑借現代化的信息和網絡技術,建立了發達的物流信息系統,使物流系統與之實行聯動。
2.3 建設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設施
使之成為支撐整個物流網絡的終點,實現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分揀等物流系統的現代化。
2.4 健全的物流管理體制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物流,注意在宏觀上為物流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引導物流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和物流主管部門、貨主企業和運輸部門共同建立健全了一套物流管理體制。
在物流全球化的今天,概括美國和日本物流業成功的經驗為:靈活的市場機制,可靠的運輸體系,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政府高效的物流宏觀調控與管理。
3 組建配送中心的前期基礎工作
要做優做強物流配送中心,應著力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3.1 做優外部發展空間
3.1.1 必須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改善環境,創造條件,引導規范物流業快速健康發展。一是加強對物流理論的宣傳引導,普及現代物流知識。二是制定規劃,把全市物流產業規劃、物流設施的布局和物流配送中心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制定激勵政策,包括用地、貸款、租費、工商管理等方面,通過政策傾斜,促進農產品物流產業快速發展。
3.1.2 必須打造一個良好的基礎平臺
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和物流基礎信息平臺,是發展物流產業的重要載體。一是整合運輸網絡,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的聯合和合作,發展多式聯運,暢通渠道。二是進一步發展綜合通信網絡,加快物流企業與工商企業信息化進程,以互聯網為依托,專業化物流信息網絡為支撐,構筑物流信息平臺。
3.1.3 要發展高水平的物流載體
要規劃建設幾個綜合性物流園區,將物流園區列入促進經濟高效運行的重點設施和開發實驗區,吸引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咨詢服務企業進駐,互相促進,集約化發展,使園區成為我市物流樞紐。
3.2 做強中心自身素質,發揮整合優勢
3.2.1 要大力推廣和應用先進物流技術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完善的物流管理軟件系統,實現數據的快速、準確傳遞,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務水平。
3.2.2 要大力推進物流業的標準化進程
尤其在起步階段,更要注重物流的標準化,它可以為物流企業之間進行整合合作減輕技術上的障礙。
3.2.3 要大力培養和使用物流專業人才
發展人才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逐步培養一支高水準的物流人才隊伍。同時,要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社團組織或知名物流企業之間進行學術交流,并對目前具有物流雛形企業進行試點培養。
3.2.4 起步組建配送中心工作
鑒于我市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廣大農戶尚未融入專業合作化組織,因而起步組建工作應由政府引導組織,由政府職能部門市農業局牽頭,市農口部門協助,從人才市場和有關企業選拔勝任配送中心各機構的人員,并由政府協調解決必要的啟動資金。
啟動后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應成為地方對外經濟活動的“龍頭”組織,在眾多企業的聯合和連鎖經營中,實現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市場空間資源均衡共享,互相協調,以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求得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周建勤,鞠頌東.區域物流規劃中的農業與農村物流問題探討[J].物流技術,2007(2).
關鍵詞:湖南縣域經濟;農業經濟;農業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10-0027-1
1 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總體上看,湖南省縣域經濟規模不大,質量不高,實力不強,發展比較滯后。產業發展慢,水平低,是制約湖南省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1.1 縣域經濟總量明顯不足
據統計,2010年,湖南省縣域經濟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0450.06億元,占全省總量的65.7%,所占比重較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但湖南省縣域面積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83%以上。兩相比較,說明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雖然處于上升態勢,但速度緩慢,且縣域經濟總明顯不足。這種巨大的差距值得各級領導反思和研究。
1.2 縣域經濟結構中農業比重大,產業層次低
農業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與弱質產業。目前,農業仍然是湖南省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大,同時,縣域經濟中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h域經濟總體上產業層次偏低。湖南省農業發展存著發展水平不高、生產方式仍比較落后、規模效益低、農業產業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不高、勞動力素質偏低等問題,縣域經濟基礎不牢,制約了發展潛力。
2 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經濟發展環境較差,基礎設施落后
從全省來看,縣域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往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很低,“三農”問題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服務機制制度等軟環境水平較低,對針對縣域經濟發展及強農惠農政策的掌握和實施存在缺陷,企業負擔較重。因此,各級部門在支持農村、發展農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力度不足。
2.2 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差距大
“十一五”期間,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環長株潭(3+5)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湘西地區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但是,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人均資源相對較少,能源日見緊張稀缺,資源環境消耗較大,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瓶頸制約與傳統發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
2.3 認識不夠,觀念不新,制度不完善
各級領導干部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把它作為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情來抓;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缺乏清醒的認識,導致措施不力;廣大干部群眾頭腦中還沒有完全樹立“跳出農字抓農業”的大農業觀念,沒有找準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明確主攻方向和工作重點,從而導致支柱不強,加工不深,效益不高,二三產業發展不快。
3 湖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縣域經濟是中部經濟發展的基礎,要對縣域經濟發展高度重視,強調發展縣域經濟,全面發展縣域經濟。結合湖南省實際,必須把建設、發展產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基礎工作、關鍵環節和根本措施來抓。
3.1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首先,針對某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資金缺少的實際,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推進短期內保農業豐收、長期內可持續發展。在資金來源上,要堅持農村投融資體系的深化改革,國家、集體、個人多元投入齊上,全方位、多渠道籌措資金。
其次,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做好良種引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整合教育資源,積極開展委托、定向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通過多種形式擴大勞務輸出。
3.2 提高認識,堅持人才興業
應大力提高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刹捎门囵B和引進相結合的辦法,結合“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工程,提高農村干部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建設,增強農村干部對農村農業產業發展的大局掌控能力和細節實施能力。
加強新型農民培育工作。結合“陽光工程”、“春風行動”等大型公益事業,根據本地區實際,增加對農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推動農民創業培訓項目的進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發揮各行業、各層次的培訓機構的力量,形成合力,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全面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水平。
4 總結
縣域經濟一方面承載著農村發展的重擔,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城市經濟的沖撞。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區域全面協調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體系,使特色產業規?;?、產業化,從而帶動整體縣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小楓.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思考[J].中國軟科學,2002,(10).
[2] 武力.中國經濟發展史[J].中國經濟出版,1999.
[3] 周符波.縣域工業化: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J].信息導刊,2004,(14).
[4] 宋洪遠.進一步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J].農業部農業經濟探究中心.2008.
[5] 邱志忠.湖南縣域經濟與創新[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陳耀邦.何康.中國農業年鑒.北京:中國農村出版社,2000.
【關鍵詞】新常態;縣域經濟發展
一、構建縣域產業體系
當下,縣域經濟發展要想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運行規律,并且實現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順利轉變。一是要依托當前新型工業化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加工,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制造業產業鏈的專業化和服務化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如研發、設計行業以及運輸物流行業等,不斷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加強新興產業的培育。還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行為原則,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農業、旅游業,逐步發展成為地域特色明顯、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力、經濟效益顯著的區域主導產業, 從而讓當地特色競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對落后產能,要不斷加大淘汰力度,對過剩產能要加快化解,對傳統產業要進行改造和提升,尤其是潛力突出的產業,要重點將其培育成縣域主導產業。二是要重點發展縣域服務業,充分發揮當地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的獨特優勢,將縣域信息、文化、生活等行業的潛力深入挖掘出來,從而推動服務經濟發展,拉動縣域經濟增長。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不斷優化經濟產業結構,緊密圍繞當地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重視各種新型制造模式的發展,全面推進縣域科技創新,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發展,從而使縣域經濟發展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發展,并不斷發展壯大。
二、加快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是要努力促進產城融合,結合當地有利地縣域環境資源條件,使得當地人口、產業和空間城鎮化的共同發展,促進城鎮化和縣域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以及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而實現縣域人口集聚程度、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二是要促進縣域城鎮承載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充分依托已有縣城和資源配置優越的建制鎮的現有優勢,根據當地實際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使得當地鄉鎮村體系布局更趨合理性,深入到縣域城鎮居民中間,了解他們所關心的衣食住行、教育以及醫療等需求,加快當地基礎設施完善,實現當地產業、要素和資源配置的有機銜接,使城鎮功能得以優化,促進城市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得當地城市發展品質的有效提升。三是要加快城鎮化制度建設,全面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農村產權制度完善,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完善,并且還要不斷建立健全征地補償制度,從而有利于人口公共服務共享機制的形成。
三、 促進縣域經濟綠色轉型
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減速轉型期,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諸多實踐已經表明,如果一個地區生態資源優勢越優越,其發展前途更加長遠,發展后勁更為充足,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地區生態環境優越,那么在吸引投資創業時將會獲得更大優勢,不僅如此,在廣納優秀人才方面以及促進生產要素融合方面空間更為廣闊。為了能夠引領經濟新常態,拉動縣域經濟增長,就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保護綠水青山,就是獲得金山銀山的思想, 從而使生態環保引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視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倡導低碳排放,拉動經濟增長,并逐步在全縣形成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氛圍,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環保化程度高、經濟效益顯著,同時也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自身優勢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創造綠色財富,帶來巨大生態福利,從而有助于獲得生態競爭優勢的形成。另外,為了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還要大力推進縣域投融資模式創新,依托城市都市群的有利優勢,促進縣域協同發展,這樣就能讓縣域改革紅利得以充分釋放。
四、學會適應新常態
首先,應當加強區域合作,這是當下經濟新常態大環境下經濟聯動發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態下,國內外形勢變化明顯,縣域領導者應當把縣域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深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加快改革創新,從而打破地區封鎖,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對于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其次,應當加快產業升級。在第一產業方面,加強農業謀劃,樹立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促進農業產業化和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使農業抗風險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這樣就能有效促進整體經濟效益提升。在第二產業方面,盡管近些年來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逐年下降,但是仍然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把發展新型工業作為強縣富民工作的著眼點,不斷把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提高經濟存量。同時還要重視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發展,不斷加大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緩解縣域就業壓力,使生活性產品更加豐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得以有效提高,實現改善民生的目標。
最后,要注重法治體系建設。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步伐在逐漸加快,對于縣域而言,要想與全國實現同步發展,改革和發展在面臨機遇的同時又需要應對各種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在縣域工作全局中,加快法治建設的必要性就更加突出,更加有必要發揮法治建設在優化資源配置過程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另外,還要加快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特別是要緊密圍繞民生建設、推動產業升級、注重環境生態保護等方面有針對地加快法治建設,在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的同時使法治保障更加強而有利,促進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呂靈華. 經濟新常態下長沙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5(3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