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9 17:48:53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對經濟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由于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生產資料一直上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得不到解決,農民收入渠道縮小,增收困難。據相關報道,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村發展,問題已經由最初的淺要層面的經濟問題逐漸深及到更進一步的社會問題。金融危機影響使農村人民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一些無一技之長用以謀生的高齡農民,另外,那些只依靠農業種植來生活的農村家庭,金融危機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下降以及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使他們的生活苦不堪言,農民的不滿情緒也逐漸增大,對社會安全穩定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加強農村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想提高農民的收入,政府在鞏固農村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還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第二與第三產業,使農業發展方式有所轉變,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轉變為從農業生產到加工農產品,到將農產品流通,最后經營銷售,使其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使農副產品的附加值能夠大大提升,在這一完整的產業鏈中,農民能夠賺取更多的利潤,實現增收。同時,政府還應該幫助農民將農產品以及農副產品建設品牌,將農產品以及農副產品的質量以及檔次提高,使農民能夠依靠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而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將農業結構進行調整,使農村加快產業化經營的速度,從而能夠有效在農村中推進新技術、促進新產品等的更新速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速度,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的收入。
(二)多渠道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要想維持農村穩定,就必須要徹底解決農民就業困難的問題,首先,政府應該要將農民以及企業結合起來,在農村建立其幫扶政策,在農村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農村培訓制度,使下崗農民以及返鄉農民能夠得到專業的培訓,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使農民的就業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還可以在農村建立起完善的創業鼓勵政策,倡導農民一起合作,以農村為主要根據地,自行創業,將荒山、閑置用地以及廠房等資源進行有效利用,作為創業基地,政府要加大對農民創業的補助,使農民能夠放心創業,通過多種途徑,使農民的就業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三)完善農村保障體制。要想保證農民的收入,政府應該在農村中完善保障體制,可以適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資金,將農業信貸的限制合理放寬,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大的資金發展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另外,政府還應該在農民的醫療、養老以及事業等方面加大保障覆蓋面,使農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得到保障,使農村社會能夠持續穩定發展。
(四)加快建設農村合作社。政府可以鼓勵農村建立專業的合作社,加強農民的合作,使農業生產能夠呈現組織化建設的現象,使農民能夠保證以產業化、專業化以及規模化的生產方式來面對日益嚴重的市場競爭以及經濟風險。政府要在農村宣傳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農戶能夠自行成立;另外,政府還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社的指導,使農民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農業發展的新產品以及新技術,使農產品能夠實現豐收,從而加大農民的收入。
結束語:
1.縣域金融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于縣域經濟發展縣域金融服務體系遠不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農村唯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其業務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購資金的支持上,而其應有的支持農業開發功能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三農”信貸支持與“三農”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極不匹配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業和大項目,“三農”領域的信貸投放占比較小,遠遠不能滿足“三農”發展對資金的需求。1999年以來,大型商業銀行對農村中小客戶的服務越來越弱,信貸投放權紛紛上收,從而導致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嚴重不足。農村信貸結構調整滯后于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大量農村資金“農轉非”,使本來不足的農村信貸資金越發捉襟見肘,從而制約了農村經濟轉型發展。
3.鄉(鎮)級農村信用社的撤消嚴重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穩定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金融機構,與農村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始終高比例地保持著向農戶放貸的領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貸市場的鄉(鎮)級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導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縣級統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斷發展壯大,地(市)級、省會城市級和?。▍^)級為單位統一法人社的數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農”小微貸款的意愿卻在逐步減弱。按照農村信用社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資本的逐利性特征,其發展重點將超越農村市場,這必將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不穩定因素,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
4.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作用不強目前,為農村提供信貸服務的金融機構有農村發展銀行、農業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以及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正規金融,以及還包括大量的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然而,正規的農村金融的支農作用不強。農村發展銀行,只是將業務重點放在了糧棉油收購方面,真正供給“三農”的信貸資金數量很少,并且,在縣域以下并沒有網點。農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并且撤銷合并了縣以及縣以下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將信貸業務轉向了城市。部分農村信用社采用的商業化經營模式也將從農村市場吸收的資金,部分流向收益較高的非農部門,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和農村微型企業則難以得到金融支持。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對“三農”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
二、加快農村金融市場建設的對策建議
1.深化農村金融市場改革注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功能,培育重點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和債券融資,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開辦涉農保險業務,并從稅收、保費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和鼓勵。鼓勵民間借貸進入金融市場。投資能力不斷提高的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仍受到法律法規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規金融的形式游離于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既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因素,同時也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隨著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應該將經批準從事專業放貸業務的機構或組織從一般意義的民間借貸主體中分離出來,作為專業放貸人對待,引導民間資本規范從事資金借貸活動,鼓勵民間借貸規范化、陽光化運作。
2.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就是機構多樣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業銀行,又要有區域中型銀行,還要有小型金融機構。而多層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個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予以支持。應鼓勵和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到農村建立分支機構,或發起組建村鎮銀行,通過創新金融擔保方式等政策,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通過改革建立與農村多種融資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業性和民間金融等多種性質金融機構并存的多層次、廣覆蓋的競爭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滿足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應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立以農村信用社為支農主體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網點多和覆蓋廣的優勢,推行其向村鎮銀行的試點轉變。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試點的建立,構建以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為主體,多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村金融市場。
3.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擔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農村擔保體系,為農村信貸提供風險化解服務。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設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組建,政策性運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組建,市場化運作模式。無論采取哪一種運作模式,都是通過政府的力量組建擔保。實踐中,應努力構建由縣、鎮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資的地方信用擔保體系,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擔保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征信體系,通過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為金融機構提供有貸款需要的農戶和擔保人的資信狀況。積極開展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鎮和信用企業等的評選,鼓勵農戶和小微企業等參與信用評比,對信用高的農戶、村、鎮和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在對其發放信用貸款時適當增加額度,并給予優惠貸款利率等獎勵,鼓勵并提倡這種信用行為,擴大其在民眾中的影響,把信用的形成和維護打造成一種民眾共識,一種可以測量的道德標準。
4.加快農村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機構應不斷加強自身服務意識,加大創新力度,深入了解農村金融市場的特點,著力開發適合農村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金融產品,切實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根據客戶需要,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信貸產品多樣化可以滿足不同農戶的信貸需求,滿足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要積極探索推廣“農戶貸款互助擔保合作社”、“農戶聯保貸款”、“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信貸”、“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社員聯保+銀行信貸”等貸款模式,支持農村合作組織、農村小企業及農戶擴大再生產。不斷完善“信貸+保險”的合作模式,把林權、土地、水域、宅基地、農機具訂單等經濟資源的抵押功能發揮出來,大大增加市場的有效信貸供給。
[關鍵詞] 經濟增長 銀行業發展 影響機制 政策建議
如何使一國的經濟長期保持快速而高質量的增長是當前我國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根據凱恩斯的國民經濟決定理論,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許多國內外學者對居民各類消費、投資、凈出口以及技術創新等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和理論的研究,獲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我們看到,目前經濟增長理論重心并非放在金融方面,而是致力于增長因素的討論,如知識、高新技術,以及人力資本等對增長影響的闡述,然而要使得這些因素在經濟中得以有效釋放,金融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弱化金融因素,拉大了與現實經濟之間的距離,就缺乏對增長復雜性的一個全面綜合的有機認識。因此,除了從增長因素外,在現代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還應從金融的角度來考慮經濟增長的原因和機制。
故本文試圖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研究銀行業的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通過對近幾年的GDP數據與銀行業發展規模的數據做相關的實證檢驗,得出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金融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促進作用。
一、研究背景
1.銀行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1)從金融體系的功能上來看。金融體系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實現資金在不同經濟單位之間的融通,以及同一單位的資金在不同時點上的重新配置,可提高資金的借出者和借入者的效用,促使資金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貨幣資金作為一般的等價物,可購買各種生產要素,有利于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實現宏觀經濟高效有序的運行。重要的是,個體資金較分散,任一個體都無法進行得的投資。通過資金融通,這些分散的資金可快速集中以投資盈利較高的大項目,達到規模效應,同時在某些情況下具有較大的溢出效應,可以帶動其他部門或行業的經濟增長。
隨著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各種金融工具的廣泛使用以及金融資產在居民財產中所占比例的提高,金融體系在整個社會生產各個環節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水平的高低與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就我國直接融資不是很發達,間接融資仍占主導地位的狀況而言,金融中介機構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銀行業作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必然對經濟的增長有重大的影響。
(2)從經濟增長與發展來看。根據哈羅德?多馬、“內生增長理論”,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增長理論都認為資本的增加有助于產生高的增長率,可見資本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銀行體系可以實現資金融通并且為居民提供了儲蓄的渠道,有利于資本的積累與增加。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1)在全社會各個部門之間實現資金融通;(2)為社會生產各個環節提供資金保障;(3)聚集資金,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
2.經濟增長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整個社會的生產規模的擴大,要求有較強的金融體系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多種便捷快速的融資渠道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在我國直接融資市場不太發達的情況下,銀行是企業及個人最重要的融資渠道,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融資需求的增加促進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水平,以及應對風險能力的提高。
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變使得經濟的復雜程度提高,聯系日趨密切密切,風險類型增多,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成為刺激商業貸款需求的主要原動力。
從微觀機制上來講,收入的提高可以刺激個體進行各種金融投資行為,促進銀行業的發展。
二、實證模型
1.變量與數據。為了研究銀行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選擇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每一季度的GDP作為經濟增長的量度,限于數據的可得性,使用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銀行業的規模水平,以及其對商業銀行在配置國內信貸中相對中央銀行的重要性這兩個指標來對銀行業的發展程度來進行量度:第一個是金融深度指標X1,反映金融中介的總體規模,等于M3/GDP,由于M3統計數據的缺乏,用M2來代替。由于M2為時點指標,GDP為時期指標,以季度處和季度末的M2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季度M2的值。該指標越大,表明銀行系統整體規模越大;第二個是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對中央政府債權、對其他部門債權、對非貨幣金融機構的債權季度末余額之和(即國內信貸總額)與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上對中央政府債權、對存款貨幣銀行債權、對非貨幣金融機構債權、對非金融機構債權之和X2,用以衡量存款貨幣銀行在配置國內信貸中相對于中央銀行的重要性。該指標越大,商業銀行系統對外生因素的依賴也就越低。
2.實證模型。(1)根據以上選定的變量,以及關于二者關系的理論分析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得計如果如下:
根據上述結果,X1與X2的t統計量顯著,說明反映銀行業發展的兩項指標:金融深化指標X1和商業銀行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重要性指標X2都顯著的進入到回歸模型之中,商業銀行的規模水平及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重要性與經濟增長呈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統計量F為20.13449,,表明模型在整體上也是顯著的,回歸效果較好,反映商業銀行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反映了銀行業的發展在整體上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為了研究經濟增長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建立如下兩個模型:
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的結果如下:
及之都很小,模型整體上不顯著,說明在我國當前狀況下商業銀行的規模并不是由經濟增長直接決定的,這與我國金融機構市場化程度不高,銀行行為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導的特殊情況有一定關系。
t統計量顯著,及都比較大,模型回歸效果較好,表明經濟增長是的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國內信貸分配中重要性提高。
3.實證分析。以上模型的回歸結果與我國銀行系統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漸從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銀行業逐漸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實現了向銀行經濟的演化,在這個過程中,居民儲蓄不斷增長,信貸規模呈現出不斷發展上升的態勢,其結果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2002年我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銀行業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在規模水平還是經營水平上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我國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證,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同時,經濟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的發展,經濟總量的增加,以及市場經濟復雜程度的提高,使得銀行這個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中也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 結論
綜上所述,銀行業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具有較大推動與促進作用,銀行業規模的擴大,以及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重要性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穩定的增長。同時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推動銀行業整體的發展,使得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建議
國民經濟建設中處理好金融發展尤其是銀行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首先,要正確認識銀行業,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部門在經濟增長中所作的貢獻,努力推動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改善其經營環境,提高其經營水平,使其與國際金融機構接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促進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其次,要使金融中介機構的規模,以及其在國內信貸分配中的重要性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促進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再次,也要利用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來促進銀行,以及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提高其經營業績、經營水平,努力達到世界一流金融機構的標準。
參考文獻:
[1]田文紹:經濟運行中的經濟與金融增長
[2]謝瑞平 宋文博:宏觀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2007中國數量經濟年會論文集
關鍵詞:金融化 宏觀經濟 策略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輪快速發展周期,平均經濟增長率10多年來達到10%左右,GDP總量也由2000年世界第六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宏觀經濟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伴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是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的廣泛滲透,金融市場的不斷成長。雖歷經自2007年10月開始以來的四年大熊市,我國國民經濟證券化率仍然從2001年的 50.16%上升到2011年的 63.74%,經濟金融化的趨勢不可改變,可以預見,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空間還十分廣闊,經濟金融化的趨勢將更進一步需要對中國經濟的金融化趨勢及應對予以關注。
經濟金融化的一般內容
(一)經濟金融化的概念
迄今為止,金融化并沒有一個建立在廣泛共識基礎上的定義,但不妨礙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就用它來描述和分析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和變化過程。
保羅·斯威齊在1966年,就將金融看成是與“銷售努力”同等的一種吸收剩余的方式,強調有大量的國家“剩余”被轉移到金融、保險和房地產部門。從而導致這些部門資產規模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在金融化問題上與斯威齊觀點比較一致,他從資本積累出發將金融化看成是“經濟活動的重心從產業部門(甚而從諸多正在擴大中的服務業部門)轉向金融部門”。
熱拉爾·迪蒙和多米尼克·萊維(2005)從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的角度將金融化理解為“金融資本”(由資本所有者的上層和金融機構組成)權力的重新恢復和擴張,即金融資本這樣一個食利者特定階層的收入、財富和權力的恢復及其政治、經濟勢力的不斷增強。
戈拉德·A·愛潑斯坦(2007)在《金融化與世界經濟》一書中對金融化作了一個相當寬泛的界定:“金融化”是指金融動機、金融市場、金融參與者和金融機構在國內及國際經濟運行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阿瑞吉(Arrighi)
在1994年出版的《漫長的20世紀》(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中,把金融化解釋為權力轉型階段資本之間和國家之間競爭加劇的結果。格·R·克里普納遵循阿瑞吉對金融化的定義,把金融化理解為一種積累類型,在這種類型中,利潤越來越來自金融渠道,而非貿易和商品生產。托馬斯·I·帕利(2010)采納了愛潑斯坦關于金融化的定義,金融化是指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上,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業精英們對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的過程。
我國學者王廣謙(1996)認為經濟的金融化是經濟貨幣化的延伸和發展,定義為一國國民經濟中貨幣及非貨幣性金融工具總值與經濟產出總量之比值的提高過程及趨勢,經濟金融化的程度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盡管對經濟金融化概念的理解各種各樣,解讀角度比較多元化,但是,在經濟金融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主要特征卻是相通的,并無本質區別。本文對金融化的分析更接近愛潑斯坦和帕利對金融化的理解,認為經濟金融化是金融體系(包羅金融機構、金融行業和人員等)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對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的擴張過程。
(二)經濟金融化的原因
西方學者不少從理論上探究金融化的原因,認為新自由主義的重要經濟政策如全球化、小政府、彈性勞動力市場和摒棄充分就業等都是有利于金融資本的,而且都是在金融資本的推動下實施的,導致的經濟結果就是金融化。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在諸多方面都與美國存在很多不同,如體制、發展模式、政府定位等,金融化的動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資本的逐利特性。馬克思筆下的“高利貸資本”就是現在金融資本的影子。資金不僅需要進入實體經濟獲取利潤,而且還要求進入公共領域獲取租金,進入金融領域獲取利息和紅利,從而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升,資產價格上升必然使得金融部門利益增多。此外,改革開放使國家對經濟的管制進一步放松,經濟自由度超過以往的時期,特別是民營資金能夠進入金融領域,從而為經濟金融化創造了條件。
我國漸進式的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市場競爭的強度逐步增加,實體經濟競爭加劇,稅負偏重,利潤率不斷下降,不少資本轉投金融產業。這幾年來,溫州商人不斷轉戰國內外房地產市場,而沒有將資金投入實體經濟發展。而不少國企也紛紛涉足金融業,從事保險、信托、財務公司、證券公司等業務,投資于房地產開發的中央企業曾經更是不勝枚舉。占據國民經濟重要力量的央企大量涉及金融產業是不爭的事實,這無疑是金融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了金融化的步伐。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資本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套利活動。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逐步放開資本市場,近年來熱錢大量涌入,助長了資產價格的高漲,從而推進了經濟的金融化進程。
政府引導的投資拉動模式和人民幣升值。近些年來,政府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國家財政沒有那么大的財力,必然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融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壓力逐年加大。加上,為應對人民幣升值,進行外匯對沖,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更加促進了宏觀經濟的金融化。
關鍵詞:循環經濟;金融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對金融的訴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因此發展低碳節能的循環經濟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出路,是對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切實踐行,對于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金融作為市場經濟的紐帶,其運行規律對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循環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的支持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循環經濟產業化的高投入離不開金融支持
循環經濟的產業化發展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綜合國力有著緊密聯系,因此應該不斷促進循環經濟產業化,但是在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高投入。由于循環經濟對于設備、工藝流程的要求高于其他行業,而起相關技術更新換代比較快,因此在循環經濟研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同時在獲得循環經濟研發成果后,將技術轉化為成活也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
(二)循環經濟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特性――公共性和局部性,離不開金融支持[1]
循環經濟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特點和局部性的特點,而起公共性主要是針對循環經濟的研發成果投入生產后,相類似的產品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很難對其研究成果、知識創新具有基友,其外部性特點主要是指循環經濟產品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會大于研發單位或者研發個人的私人收益,因此就存在投資與收入不成正比的狀況,這就更需要外來資金的支持,除了借助國家財政支持,還要不斷增強循環經濟發展的融資力量,加強金融業的有效參與。
(三)循環經濟資金需求的特征
因為循環經濟對于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依賴性比較大,因此循環經濟的資金需求也就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循環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具有持續性強的特點。由于循環經濟產品主要是依賴于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因此要想不斷的擴大市場份額,就要加強企業的研發能力,使企業產品能夠走在市場前沿,而這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其次是時效性強。因為循環經濟市場變化比較快瞬息萬變,如果研發支持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就會錯失市場先機。最后循環經濟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的發展過程,因此在其融資的過程中對融資主體的多元化也具有要求。
二、基于循環經濟的金融創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務理念創新
要想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認識到金融支持對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循環經濟對于相應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金融行業應該不斷提升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認識,抓住循環經濟發展的基于,促進金融創新,突破金融行業發展的瓶頸。只有理順經濟結構,才能夠提升貸款企業的還貸能力,才能降低銀行的風險,才能增加利潤收入,因此“金融業不應該把循環經濟中的‘環保指標’看作是其發展的障礙和束縛,而要將其看做降低決策風險和收款風險的可靠保障”[2]
(二)金融市場創新
實現金融市場創新要從兩方面下手,一是積極推動循環型企業上市,進行融資,這就需要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相關部門對一些循環行企業(例如在節能降耗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放寬政策,使其可以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上市,促進循環經濟企業能夠用更好的吸納社會資源。為了使循環經濟企業能夠更好的吸納社會資金,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政策性傾斜優惠,充分發揮金融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第二,“實施保險創新,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資金投入的風險分散和疏導機制”[2]。在進行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風險,這個時候就要完善相關制度,充分發揮保險業在規避風險的作用。
(三)金融產品創新
通過多種方式,不斷開發出與循環經濟有聯系的金融產品??梢詫ζ涞盅簱I務范圍進行拓寬,允許循環經濟企業使用無形的知識產權進行抵押、創新擔保方式。不斷推出與循環經濟對口的信貸產品;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特點,方框抵押擔保的范圍,加大對循環經濟企業資金投放的力度,對于效益好、積極響應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可以進行信貸支持,同時不斷借鑒國外相關傳業發展的經驗,結合本地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很低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
(四)金融監管創新
要想發揮金融行業對循環經濟的推動作用,進行金融監管改革勢在必行,找逐步加強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也就是要求金融企業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循環經濟企業的需求,使自己的產品能夠得到循環經濟企業的青睞,實現這一目標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提高服務、降低成本。根據實際需求,不斷開發新的信貸產品,提升服務質量,加大對節能環保、文化產業、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
(五)金融組織體系創新
要想達到為循環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目的,首先要實現自身的發展的強大。但是在現行的金融組織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金融業為循環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因此實現金融組織體系創新應該做好以內容: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地方性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擴大市場,通過加強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建設,加強大城市商業銀行建設等措施,不斷提高競爭力;其次對于一些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有關部門要進行市場整頓,對于存在不法經營狀況的機構及時取締,對于合法經營的企業,對其行為進行規范,促進企業文件發展;最后“發揮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的資本支持作用”[3]。要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對循環經濟企業進行投資,并通過舉辦創業大賽等多種形式吸引股權投資基金的對循環經濟的注意力,加強股權基金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
參考文獻:
[1]付樂,付博.基于循環經濟的金融創新探析[J].企業經濟,2012(10).
[2]李揚.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探析[J].甘肅金融,2012(03).
關鍵詞:金融;金融風險;產業安全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8-007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19
一、引言
學術界對金融風險與產業安全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金融風險與產業安全問題得到了社會的日益重視。本文對金融風險與產業安全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歸納,文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角度,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次論述了金融風險對其的影響。第二部分是金融對于產業發展的多個角度的影響分析。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將金融風險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為一個動態過程來看,分別從影響特征、影響范圍、影響結果、馬克思理論視角等四個角度對其作具體論述,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建議,為國內產業經濟的發展預防金融風險的消極影響提供參考。
二、金融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一)金融安全建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
John Law(2005)指出,為了克服金屬供應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國家應創辦銀行、發行紙幣[1]。許勝利(2009)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理論基礎出發分析金融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路徑。他認為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我國消費發展水平偏低且落后于國際平均水平,并從“西方消費函數理論”、多恩布什的“流動性約束假說”消費函數理論以及古典經濟學等經典理論出發總結出了六條消費發展中的金融作用路徑,說明了金融發展對消費的作用的多重性與復雜性,從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對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2]。陳元(2010)認為“加快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成為我國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和任務,這對金融支持經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盵3]
(二)金融安全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有學者研究了農村金融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陳春生(2009)分析了陜西城鄉收入差距的成因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提出要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產出率,推動農業大發展。要積極發展直接服務于農民和農村的第二、三產業,得到了農村金融投入是主要途徑,構建農業、構建完善的農村金融投入機制是解決農村投入穩定增長問題的必由之路的結論[4]。郭榮普(2011)論證了農村經濟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問題中很重要的問題。其中說明了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思維,金融對經濟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商品經濟決定了金融的產生,還決定了金融的規模、結構以及發展速度。在馬克思看來,貨幣通過很多因素如商品價值、商品交換等影響經濟,這種反作用一方面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又衍生出金融風險演變成危機破壞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即對經濟發展存在負面作用的可能性。農業企業化的經營對資本的需求量大,金融能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5]。李文昌(2007)論證了所有對農業發展提供支持的投入中,金融的投入是重要因素,也是對農業發展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因素。只有農業金融投入的力度到位,才能對農業進行有效的支持。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金融投入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制約因素而步履維艱。金融對于產業發展的影響還表現在許多其他行業[6]。
三、金融風險影響產業發展的多角度分析
(一)金融風險影響產業發展的特征
周燕(2009)指出,國內許多學者普遍認為外資進入是影響一國產業安全的主要因素。外資對產業的控制程度越高,則產業安全的情況就越不容樂觀[7]。黃娜(2010)認為,從產業發展方面看,發展環境趨于復雜、產業安全面臨更多風險,而我國產業發展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很大影響[8]。衛教善(2010)在分析我國汽車產業安全特征時指出汽車產業中的關鍵部分都被外方控制,其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掌控都由外資占主導權。汽車產業中零部件的生產領域外資控股的趨勢漸強,而且我國自主品牌的產品發展滯后,市場占有率低,配套能力相對外資企業占很大的劣勢。外資因其完善的產業鏈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占據壟斷優勢,并且憑這種壟斷擠占中國內資企業的市場[9]。徐飛(2010)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對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能表現在很多層面,例如可能會導致國內金融業癱瘓、國內實體行業的融資不暢從而導致實體產業受到破壞性的影響、影響國內的就業情況、國內經濟內需不足等等。但是這些現象都只是表面現象,引起這些現象的原因實際上是基于理性預期理論的人們對于未來經濟走向的理性預期做出的選擇[10]。
(一)明確低碳經濟的重要性,提高銀行金融對低碳經濟的認識
要想讓銀行金融提高對于低碳經濟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加強社會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并且讓銀行了解到低碳經濟確實可以給自身帶來較大利潤。要達成這點,必須使銀行將低碳經濟融入經營理念中,在這一方面可以吸取國外金融機構的經驗,定期對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金融人員的綜合素質,由人員這個“點”擴大到行業整個“面”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只要有了扎實的理論技術作保障,才可以將低碳經濟在銀行經營活動中貫徹落實,進而促進低碳金融的發展。
(二)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
低碳經濟的核心就是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包括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使金融機構樹立長遠的發展戰略,統籌好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關系,提高綠色信貸的市場份額,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好企業的自身效益。首先金融機構需要明確的是,在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的短時間內,會對自身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能夠解決企業高能耗高污染的長期發展缺陷,降低信貸風險,進而使銀行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還要了解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會失去一部分的固定客戶,在市場競爭中丟失一定份額,但是這也是為長遠的發展以及尋求低碳環保型客戶做必要的準備,也是將以前高污染的信貸模式向綠色信貸轉變的必經過程。最后,由于銀行金融企業與其他企業機構的差異性,其涉及的社會部門眾多,牽連的范圍廣,所以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是其義務,只有保證社會效益得到體現,銀行才能實現其價值,只有通過綠色的經營發展戰略,才可以實現社會效益與自身利益雙贏的局面。
(三)加強對低碳金融人才的培養力度
進行低碳金融改革的主體是金融人才,其主觀能動性直接決定改革的成果,所以加強對人才的培養是必要的改革過程,只有綜合素質強的領導者才可以保證銀行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保持在市場競爭中的有利處境。按等級將人員構成分為以下兩個方面:管理人員以及金融人員。具體做法如下。一方面,加強領導隊伍的建設。在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管理人員必須做好榜樣作用,自身必須具備專業的技術,對于低碳經濟業務能夠熟練操作,并且可以承擔其他人員的培訓工作。另一方面,由管理至下,開展對金融人員的培訓,人員需要了解國家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適當的獎懲措施,提高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并且對人員的業務客觀考評,將人員的工資績效與低碳經濟的業務開展相結合,增加金融管理人員對低碳經濟的重視度,從而提高銀行人員整體的綜合素質,增加低碳經濟實施的效率。
(四)強化監管機制
為了應對企業在進行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必須要有完善的規范制度來約束銀行的經營活動。從國外優秀的實踐經驗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低碳項目交易中監管制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對低碳客戶的信息收集,對與客戶合作的過程中,要了解客戶的低碳發展意向,并且組織專項人員研究,從而根據客戶的變化情況調整自身的經營戰略,逐漸形成有自我風格的服務內容,為采取針對性金融服務方案的制定打好基礎。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