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6 15:52:28
序論:在您撰寫培智語文生活化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發展遲緩,其思維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刻板性的特點,他們的學習離不開感知的對象,離不開行動。根據智障學生的特點,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引導學生留意自己生活,將生活體驗運用到語文學習中來,在語文的學習中增長自己的生活知識,更好的運用到生活當中去。這樣既降低學習的難度,又增加學習的樂趣,促進智障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
1.教學內容生活化
1.1選擇生活化的教材。教材選擇上,要選能凸顯生活化教學的教材。教材中應該有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識、社會倫理、社會風俗、生活習俗等。另外,教學不應完全依賴某套教材,可以教材為主線,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延伸拓展,努力開發貼近學生生活的校本教材。
1.2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從本地的地方特色出發,可以了解本地的物產,可以欣賞本地的奇山秀水,可以學習本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在了解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字詞,練習描述看到的景物,練習說一段通順的話。由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難度,學生非常容易接受,教學效果非常好。
2.教學方式生活化
2.1在生活環境中進行教學。依據智障兒童的生活需求來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我們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智障兒童日后要獨立生存于社會就必須掌握衣、食、住、行幾個方向的基本常識和基本技能,能夠自我照顧,自我服務。因此在選擇和設計適應語文課程的內容時我們就應該以是否符合智障兒童的需要加以取舍,促進智障兒童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
智障兒童大多情況下獨立生活能力差,容易依賴他人,生活天地狹窄,社會交往十分有限,使他們很難融入社會,更沒有能力去參與社會活動。所以,課程內容應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各種起碼的適應能力。
2.2模擬生活場景。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景,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知識,從而??進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教學"上超市"一課,有的同學扮演收銀員,有的同學扮演顧客,上課時模擬人們購買商品、結賬等生活情節。這種情景設計,貼進生活,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并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很多內容是從生活中來,并最終掌握了語文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去。
2.3利用多媒體再現生活場景。善于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活化等特點,老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情境。如教學《憫農》一課,可以運用電腦課件,制作老農在烈日下勞作,汗水滴入土里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農民耕地的辛苦,使學生體會到糧食來之不易,使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智障學生的生活語文化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語文的學習不能和生活脫節,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3.1學校生活"語文化"。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給學生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讀書看報,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等。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2家庭生活"語文化"。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智障學生對親情的感受體會不深,為了讓學生體味親情的可貴,家長配合老師,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放學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每天回家將一天的校園生活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應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實踐經驗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可有效降低知識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知識來源與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語文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育活動面對的是一群具有特殊性的教學對象,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生活化教學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知識。
一、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的影響,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往往只重視對教材中知識進行講授,而完全忽視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如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教師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多數學生均無法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其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實現。
二、培智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方式
(一)從生活中選擇教學素材并組織生活化的對話訓練,提高學生實際生活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參差不齊,整體智力水平較差。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識的掌握能力均處于較差水平。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用素材應該來自于學生較為熟悉的現實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理解,易于接受。同時,應用生活素材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對話,可有效提高學生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的能力,并能讓學生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我們的校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老師的學校非常漂亮,如果你走在校園里散步,可有看到高大的教學樓、四季常青的樹木、寬闊的籃球場等等,下課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在校園里做游戲,開心極了……,然后讓學生回想自己的學校里都有些什么東西,并組織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對話,相互想對方介紹自己的學校。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掌握向別人介紹自己學校的能力。
(二)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日常生活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對于存在智力障礙的學生來說,學習語言知識僅會讀會被是沒有認識實質性用處的。語文教學實施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同時,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過程中,不提倡將各學科的教學界限分得太開,如語文教學不應僅注重對學習進行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根據教學具體內容,將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技能的實際操作應用于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時,也理解并掌握其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促進學生發展。例如在《衣、鞋、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并理解了衣、鞋、傘三個字后,組織學生聯系生活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相關事物進行組成,如衣服、雨衣、襯衣、皮鞋、雨傘等。衣指的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讓學生先脫下自己的外套,然后在自己將衣服穿上。
這個過程就可以對學生的穿衣進行鍛煉,同時加深其對“衣服”的理解。同樣,鞋指的是穿在腳上的鞋子。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脫鞋、穿鞋訓練。這樣生活化的語言教學活動,不斷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認知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日常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均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訓練。
(三)在教學過程中再現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品味生活
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學生在智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因此他們在知識遷移及適應能力上存在較大難度。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均為讓學生獲取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夠正常地與他人相處,最大限度地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其與生活實際存在的聯系,進行生活場景設置,在教學活動中再現生活場景,展示生活中存在的相關現象,同時組織學生進行生活角色扮演,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而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促進其生活適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通過場景設置,可以將課文例講述的情境充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課文寓意,使其能夠用心感悟。例如在《駱駝和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充分挖掘教材特點,然后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相應的生活場景。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分別扮演駱駝和羊,讓學生來進行課文中駱駝和羊的對話,然后再讓學生討論駱駝和羊為什么會發生爭吵,最后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寓意: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看自己或別人均要全面,不能只看自己的長處而只看到別人的短處。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學習別人的優點,補充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步。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既充分體現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其學生的興趣。
三、結束語
在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有效降低知識難度,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語文知識。同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可生活技能訓練、生活場景再現等方式,可有效促進學生的生活基礎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內涵與依據
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在培智學校中,語文教學生活化即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從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將學生從抽象的語文課本中引領出來,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通過情境設置,方便智障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并培養智障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之學會獨立生活,進而為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生活化的依據 一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需求。培智學校的學生較一般學生有較大的智力缺陷,這是影響其接受知識與培養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其教材編排的內容也力求適應智障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身心發展特點,目的在于培養其最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其教材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實際。培智學校的語文教材中一般涉及生活中的常用基礎字詞、生活常識、生活習俗等內容,在教學時能激起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營造出和諧友好的氛圍,使智障學生真正融入到集體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相關的生活知識與生活技能。二是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現實的需要。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其接受事物直接感知知識的能力漸強,因此,為了培養其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必須依據智障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生活化的教學,使他們直接與生活實際接觸,集中注意力并激發其實踐學習的興趣。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一定的工具或具體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引出知識聯系,將知識生活化地傳授給學生。
有效策略
建立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情境 教室教學環境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影響其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對于智障學生來說,具有生活氣息的溫馨和諧的教室環境,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智學校的教室應該重視環境的規劃和布置,營造出濃厚的生活氛圍,促進學生在生活的場景中廣泛地交流與學習。與此同時,還要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這種教學情境不局限于教學課堂,操場、宿舍、食堂等都是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地方。在宿舍,語文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關于生活洗漱的知識;在教室可以利用墻面,粘貼有關生活小常識的海報;在食堂則可以教給學生關于用餐的相關知識;這些細節的教學情境能為智障學生強化生活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
多樣的語文生活化教學方法 其一,加強生活實踐的語文教學。關于培智學校語文的實踐教學方法,通俗的理解就是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這也是由智障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所決定的。語文教師應該創設條件,帶領學生進入實際生活環境進行實踐學習。這些實踐教學活動能培養智障學生的自理能力,提高學生生活的獨立性。其二,運用多媒體信息手段教學。教師通過對有關教材生活內容相關的視頻、影像資料,可以為智障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視覺畫面和聽覺效果,使學生直觀地了解生活知識,還能激發其思維能力與聽說能力的提升。培智學校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其三,積極開展趣味性的教學游戲活動。這能夠釋放學生的天性,尤其對于智障學生來說能夠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通過趣味游戲模擬語文教學方法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并能從教學游戲中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打電話”“捉迷藏”“唱兒歌”等,都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表演與做游戲,此過程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樂趣,能有效提升智障學生的記憶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并掌握基礎生活技能,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其四,積極開展個別化的語文教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其各項能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智障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存環境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自身發展特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培智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真正做好教學方法的生活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依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不同教學目標與不同教學策略的設定,由此實現不同智障程度的學生可以得到自身的身心發展,最終達到所有智障學生掌握基礎生活知識與技能的目的。
加強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由于智障學生在應用知識方面的能力較差,其學習語文的意義在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基本的生活。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智障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加強應用。如在學習講故事的課文內容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空閑時間為他人講故事;學習了《春天》,教師則要鼓勵學生在周末的時間和親人去探尋春天的腳步。在不斷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環節中,強化智障學生的語文知識與生活適應能力。
結束語
關鍵詞: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
【中國分類法】:H09
在進行培智學校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使具體語文教學與實際的生活聯系起來。因此,本文就如何加強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理念展開論述。
一、讓生活走進語文教學
培智學校的學生受到自身條件的影響,在語言、思維以及動作上比較遲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生活走進實際的語文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
首先,教師要善于捕捉現實場景,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隨著智障學生的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新鮮事物也越來越多,因此,教師要加強德育滲透,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對于培智學校學生來說,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點,從小事做起,培養他們熱愛家人的觀念,同時結合學生家長的相片,討論他們為爸爸媽媽做了那些事;同時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然后從愛家人到愛同學和老師,再到愛社會和國家,合理的引導學生由小愛上升到大愛。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造生活情境。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比如在進行《蔬菜》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真實的蔬菜帶進教室,根據蔬菜的顏色、形狀和氣味等,引導學生蔬菜的名字,然后讓學生自己具體分清蔬菜的根莖葉,再讓學生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畫出蔬菜的形狀,從而使學生對蔬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還會加深對語文知識的掌握。
再次,教學要貼近自然生活,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自然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當涉及到紅花綠葉等語文詞語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充分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斷親近自然,用鼻子聞花香的味道,用眼睛觀察樹葉的顏色,通過實際體驗認識和感知大自然的魅力,有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最后,要加強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保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利用多種體驗式的教學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獲得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學校要重視學生安全工作,不斷呵護學生。比如在講到交通知識過程中,教師要模擬進行紅綠燈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掌握各種交通標志和信號燈等,了解基本的作用,保證學生能夠掌握交通規則,樹立安全交通意識,提高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基本的生存能力。
二、讓語文改變生活
根據培智學校課程設置標準和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智障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保證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交往能力,實現生活的自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生活,享受生活。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與用的練習
教學的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然后充分利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常識。比如在進行電燈和電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見過的或者熟悉的電器,然后討論各種電器的作用;然后回家把根據不同的電器向家長講述其作用,在與家長的交流互動過程中,充分了解電器的性能和特點,注意在生活中,要做好安全和節約用電,通過這樣的練習,使語文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讓智障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家庭生活。
(二)教師要不斷拓展學習空間
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先進的教學觀念,不斷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就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體驗。比如進行《上醫院》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醫院中,去體驗真正看病的過程。根據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體會,理清看病的過程和順序,這樣就可以有效擴展學習空間,豐富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
(三)要不斷整合社區學習資源,獲得更多的勞動技能
在培智學校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的階段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勞動技能教育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勞動技巧。其中社區為學生提高廣闊的實踐空間,因此,教師充分利用豐富的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的功能和特點,同時讓有能力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勞動,鍛煉學生的生活技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四)要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生活質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不斷發展學生思維,獲得審美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的幫助學生獲得新聞或者其他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高校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選擇材料過程中,內容要通俗易懂,貼近實際生活,比如在閱讀報紙過程中,引導學生看的什么報紙。出版的年月日,通過閱讀標題,大致了解報紙的內容。
三、實現培智語文教學生化的思考
為了保證培智學校的教學質量,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力情況,對培智教育的教育目標、方法做出適當的調整,不斷分析研究教材、方法以及對象,在與生活有效結合的情況下,科學合理的編制單元讀本,確立教學的主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不斷加強對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教學,比如衣服、食物、電視、顏色以及音樂等,有效提高知識點的結構性和使用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建立和完善促進智障學生素質發展的評價體系,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潛能,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不斷樹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記錄和捕捉學生生活的點滴進步,不斷采取激勵措施,促進學生取得進步。教師要肯定學生取得積極進步,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內驅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進行培智學校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積累經驗,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手段,樹立以生活為核心的思想,感受生活中語文知識,利用語文知識指導生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從而更好的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1]吳雪利.淺談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數字化用戶.2013(04)
[2]高春英.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中的“三多”[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2)
[3]黃艷萍.基于課堂觀察的學生參與度研究――一堂培智學校語文課課堂觀察評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3(07)
【摘要】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智障學生認知能力差,因此我們從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教學要素入手做到生活化,嘗試讓智障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培養智障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陶冶情操,為他們以后走上社會打下基礎。
【關鍵詞】智障學生;語文教學;生活化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智障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此,從智障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讓智障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中悟生活。
智障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點,對信息的接收、反饋及運用能力都相對較弱。為了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學生學知識就是為了用知識的目的,真正培養智障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教學工作中,我根據智障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從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教學要素入手,采取生活化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整合生活化的語文素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智障學生普遍存在多種缺陷,適應社會存在困難,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表現在兩方面:聯系生活,由生活導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決定教學。
由于現有的培智語文教材是針對輕度智障學生編寫的,內容陳舊,與生活脫節,因此許多培智學校都編寫了自己的校本教材。我們在前幾年整合、借鑒校本教材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但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我們的教育對象障礙程度一年比一年嚴重,校本教材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因此,從前幾年開始,我們以54個“主題單元”為綱領,以“實用性、生活化”為原則,從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居家生活等領域,從本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出發,編寫適合本班學生的“班本教材”,已初見成效。估計幾年后,一套套適合各個層次、多種殘疾智障學生的主題單元讀本將給從事培智教育的教師們提供很好的參考。
由于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且符合其認知特點,智障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更為自主,更為積極。課堂不再是一言堂、一問三不知,課堂氣氛活躍了,孩子開始思考了,孩子的眼睛有神了,孩子臉上有了自信和歡快了,孩子的學習更有效了。
2 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語言,促進智障學生思維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語文教育首先是一種語言的生活方式?!敝钦蟽和嬖谥煌潭鹊闹橇Πl育問題,有些還伴有多種身體殘疾甚至語言缺陷,這些客觀因素構成智障學生在接受和理解過程中的障礙。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存在一種誤區:因為學生聽不懂,就一再簡化自己的語言,結果導致教師的課堂語言簡單、不生動、無情感。以生活化的教學語言為目標,有一種聯系生活的意識,到生活中去尋找自己話語的源頭活水,注重語言的口語化和通俗性,同時伴有幽默、明快的話語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對智障學生可以起到輔助作用。首先,用精彩的導入,把他們引到課堂教學中來。我們應該多運用一些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運用的生活語言,加以一定的組織整理,運用到導入語中,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他們自然而然地被吸引,投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過程中。其次,課堂提問語言生活化。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在問話上,要特別注意所提問題必須明白簡練,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語言為源泉,使語言通俗易懂,使學生聽懂教師提問的內容。而且提問語言要簡潔清楚,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我們教師必須時時刻刻考慮到學生,以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為起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這種介于教學語言和生活語言之間的生活化教學語言提問,似乎更受學生的歡迎。最后,小結語的生活化。課堂小結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不僅在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導向,更為主要的是,恰如其分、親切熟悉的課堂小結語言,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和交流欲望,從而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參與。
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的表達和交流來實現的,以生活化為原則,清晰、有創造性的語言能取得較好的語文學習成效;簡潔、形象、生動、準確的語言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節省教學時間;富有魅力、學生愛聽的語言能吸引學生認真聽課,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3 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智障學生主動參與
我們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得到啟示: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教學方法更應該靈活多樣。教學方式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采取多種方法,注重走進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玩中學、學中玩,引導智障學生主動參與,可以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3.1 生活環境利用法。培智學校語文課堂生活化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營造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并與知識密切相關的學習環境,盡可能使智障兒童在自然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活動性學習。如:我在黑板的一角布置了日期、星期和天氣預報,讓學生自己去更換;我在教室的墻面上布置了生活語文板塊,其中有例行詞語、常用詞語和語文主題單元內容,例行詞語包括每天或每周必做的事情,如起床、睡覺、吃飯、上課、升旗等等;常用詞語就是按季節、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以及應知應會的詞語:如春夏秋冬、奧運會、世博會等等;語文主題單元就是目前生活語文正在學習的內容。這樣的布置,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鞏固、記憶,更利于教師根據契機適時教育。
3.2 生活場景體驗法。這是生活化教學中最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景中去學習。對智障孩子來說,生活中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識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教材的內容,讓智障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可以促進其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種場景體驗,應該先創設模擬場景學習、體驗,再去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中鞏固、應用。例如:我在教學《做客》這課時,采取的是創設模擬場景,讓學生分清了主人、客人以及主人和客人應有的禮儀,學生學會了怎樣招待客人、怎樣去做客,效果非常好。后來,我去城區一名學生家家訪,我想正好帶著我的學生一起去做客,檢驗一下教學的效果。在真實的場景中,又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環節:如主人問好后自己回房間玩去了,客人變換了地方,不知如何落座等等一系列因情況的突發變化而引起的不知所措,所學的知識和禮儀不會靈活運用。通過幾次這樣的模擬、再真實的情景體驗,我發現,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更牢固、應用能力更強。
3.3 生活游戲活動法。游戲活動法寓教育于活動中,能形成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促進學生智力和生活適應能力的發展。如角色游戲“打電話”、“問侯”、“過生日”等可以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玩中進行實踐操作練習,在玩中學習與人交往,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
3.4 主題單元綜合教學法。結合學校開展主題單元活動,我力求在每個單元結束后,進行綜合性的教學,將語文知識溶于活動中,不但鞏固了語文知識,也鞏固了其他學科知識,提高了綜合運用的能力。如在我的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帶學生學完了《如何購物》這個主題單元后,讓學生把看商品說明書、選擇商品、比較質量和價格等知識融為一體,按派對任務的方法帶領學生去商場實際操作。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情境中積極而興奮地思索著,樂此不疲地參與者,而教師始終關注著學生的發展、變化,并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將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技能等多學科知識進行了綜合,讓學生在親自經歷中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生活化的語文“教學”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將語文問題還原為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智障學生的語文能力、生活能力協同發展,引導智障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將使我們的語文從封閉走向開放,不但激發了智障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智障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成為可能,更將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獨特的靈氣與活力!實踐證明,智障學生需要生活化的語文教學!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也有一些思考:如按單元主題活動的形式組織生活語文教學內容,有時會出現生活語文與生活技能課程內容的重復;帶學生去實際情境中教學,起初會引起社會人的不理解,導致學生自尊心受挫;生活語文需要在生活中反復實踐、鞏固,才能使生活語文由知識變成技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培智;低年級語文;適應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1-0039-01
隨著隨班就讀的穩步開展,如今我們學校低年級智障學生都是智力和認知水平處于中、重度的孩子,他們的身心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障礙。我所教的是培智二年級,在我班有的學生不會寫字,有的沒有言語能力,有的很自卑,不會主動與人交流,有的自理能力較差,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鞋穿襪等等。這樣的現狀,我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讓學生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樹立自信心,使他們能夠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做一個生活可以自理,并自立的人。因此,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尤為重要,語文教學生活化可以讓這些孩子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如何使語文教學生活化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選擇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
199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全日制培智學校教材編委會編著的全日制培智學校語文一至九年級教科書,從輕度弱智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出發,參考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它很難適應中、重度弱智學生,同時在內容上與現在的生活實際存在差距。所以我們選擇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語文教材,這套教材適合中度智障孩子,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需要我們教師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選擇貼近生活、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比如說第二冊的第四課《上廁所》和第三冊的第11課《文明用廁》,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進行了整合,讓學生認識了廁所,也知道了不能隨地大小便。具體如何操作,我覺得還是要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和認知水平而定。
二、 在生活態的環境下進行語文教學
選擇了貼近生活、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掌握這些內容?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在生活環境中進行教學
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智障孩子的思維比較直觀,對他們來說,來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識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內容,讓智障兒童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是再好不過的方法了。比如說:人人都要上廁所,公共廁所有男女之分。我們班上的學生知道男同學上男廁所,女同學上女廁所,可是分不清男女廁所,有時會發生走錯廁所的尷尬事。在具體教學時,我就帶著學生來到廁所,讓學生先看圖標,門上有穿著裙子人像的圖標,那個廁所就是女廁所,門上是穿褲子人像的圖標的,那個廁所就是男廁所,知道男女廁所,就讓學生看廁所牌子上的字:男廁所、女廁所。重點認識“男”“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認識了字:“男、女”,以后在其他地方上廁所,碰到不同的圖標,只要認識男、女,就可以避免走錯廁所。
在語文教學中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著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宗旨,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學習,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模擬生活場景
比如說:教學紅綠燈的時候,因為學生的特殊性,考慮到安全性,一開始我把十字路口的場景搬到了教室里。用彩色卡紙制作了紅綠燈,用白粉筆畫了斑馬線。讓學生認識了紅綠燈、斑馬線,知道了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行人要走斑馬線等規則。模擬行走后,我再把學生帶到了十字路口,讓學生看清楚紅綠燈,在斑馬線上過馬路。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增強了交通法規意識和安全意識,為以后獨立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三)利用多媒體再現生活場景
有些教學內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教學內容變成形象的直觀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特殊的交通工具》中,我用課件展示出了警車、救火車和急救車,并播放了這三種車子的聲音,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了這三種車有什么用途。鮮亮的圖畫,形象的動畫,逼真的聲音,都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利用角色游戲演出生活場景
角色游戲可以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游戲中進行實踐練習,在游戲中學習怎樣與人交往,提高智障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還是在教學《特殊的交通工具》中,學生認識了警車、救火車和急救車,知道了這三種車子的用途,在這樣的基礎上,我讓讓學生演一演遇到失竊的時候應該打哪個電話號碼?讓學生表演一下鄰居家煙囪里冒煙了應該怎么做?遇到有人需要急救的時候應該打哪個電話?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認識各種緊急電話的號碼,同時還學會了在緊急情況下如何處理問題。整個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興趣黯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斗爭著要演一演。又如學習“打電話”、“對不起、沒關系”等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練習使用禮貌用語。所以,通過角色游戲,可以增長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 學習內容在生活中得到體驗和運用
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這對學生而言,是最直接的肯定,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會感到無比快樂和興奮!通過運用知識,學生能更牢固地掌握這些語文知識,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比如說:清明節的時候,帶學生步行去烈士陵園掃墓,學生都知道排隊靠右走,走到紅綠燈路口的時候,我們班學生會嘰嘰喳喳地告訴我:老師,紅燈停,綠燈行,現在是紅燈,不能走!學生會主動的等紅燈過去才通過馬路!經過一個公共廁所的時候,有同學要上廁所,我就說:老師看不清楚,哪個是男廁所,哪個是女廁所啊?學生就很認真地看廁所上的牌子,然后告訴我那個是男廁,那個是女廁??吹剿麄円荒樑d奮的樣子,我也為他們能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而感到高興。
【關鍵詞】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
2007年,教育部印發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提出對培智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社會文明進步要求,使智力殘疾學生具有初步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初步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制觀念;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的技能;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公民。為了讓培智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生存于社會,立足于社會,培智學校應在現代特殊教育思想的引導下,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展示生活,扮演生活角色等教學環節,寓教于樂,讓培智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在實際操作中獲得適應生活的經驗,提高培智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來自生活
一直以來,培智學校的教育教學沒用了普通學校的課程設置形式,實施分科教學,缺乏學科之間的整合。在這種情況下,培智學生不能將所學的學科知識及時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統。與現代課改中提出的“要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聯系生活,教學就滿堂皆活;離開生活,教學就猶如一潭死水。所以,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教學中,我們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把較難理解的內容轉化到生活中學生已經了解的知識體系中來學習。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容易;把學生生活中積累的點滴經驗運用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與課堂學習密切相關,既以夠學到知識,又能夠學會適應生活。
二、教學方式應立足于生活
(一)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理解,加深對生活的體驗
我們知道,培智學生觀察事物一般都很膚淺,不深刻,滿足于表象的認識,通常不會去深入地觀察對象的形狀、大小,更不用說主動地思考它的特點及事物間的關系了。因此,教學中,針對培智學生這種對熟悉事物和現象“熟視無睹”的特點,我們應當注意指導他們留心,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覺的事物和現象,加深生活體驗,擴大視野,加深對語言文字處理理解,提高觀察、理解和思考的能力。首先要告訴學生觀察什么。例如,讓學生觀察月季花,課前要先問學生:月季花有哪些顏色?葉子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莖上長著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帶頭問題去觀察;其次,要教給學生簡單的觀察方法。如觀察一件物體,可以看它的形狀、顏色、大小,摸摸它的外表,聞聞它的氣味。對于較大的物體,要按照由遠及近、從大到小的順序來進行。教師要循序漸進,降低坡度,逐漸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擴大學生的視野,獲得思維和語言的發展。
(二)創設模擬生活情境,在實踐中獲得經驗
教學生活化可以通過創設生活中的具體場景、生活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幫助培智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適應生活的經驗,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如教學《我們的教室》一文,可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使用勞動工具打掃教室,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教學《拔蘿卜》時,可事先創設一個遇難解難的情境:當你一個人拔不動大蘿卜時,你該怎么辦?學生可能想到勞動工具、找人幫忙、電話聯系別人等各種辦法。通過創設情境,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背景之中,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教學的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嘗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發展培智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生活的能力。
(三)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在“動”中感覺生活
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法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總是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這種方式難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適應的提高。必須針對培智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適合他們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讓單調的課堂活起來,讓學生都能夠動起來。語文課上,不一定非要局限于寫生字、讀詞語、講讀課文、做練習,也可以畫,可以聽,可以唱,可以做,可以演,這樣,學生的身份從被動聽課者變成了主動參與者,激發出學習的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從中獲得的生活經驗也才更加牢固、深刻。
(四)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生活中的奧秘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凡是沒有被徹底領會的事項,都不可用熟記的方法去學習。”對于培智學生也是如此。死記硬背本來就培智生的弱項,對于所要學習的內容,培智生必須經過真正的理解,及時進行強化,充分練習鞏固的過程,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形成能力。因此,教學中應引領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去發現去比較,并把結果與同伴交流。例如,教學美麗的衣服》時,我給學生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漂亮衣服,并認識了一些常見衣服的名稱。在鞏固階段,我讓學生尋找這些衣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自己喜歡哪一件?為什么?這件衣服適合在哪個季節穿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忙著去發現,去回答。通過這種練習,學生不僅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還理解了不同衣服的不同穿法,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五)注重家校配合,在生活實踐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