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14:50:02
序論:在您撰寫司法改革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新刑訴法;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
一、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概述及現狀
(一)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概述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日益增加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與心理方面同成年人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未成年人犯罪也因此呈現出自身特點,因此,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與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刑法意義上的未成年人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因觸犯刑法而被納入到刑事訴訟中的未成年人。[1]根據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的有關規定,我國刑法意義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
據此,我們可以對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做出初步的定義,即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關司法制度。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且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不深,加之由于其在智力、身心等方面的發育尚未成熟,對自己行為的后果往往也缺乏清晰的認識。[2]因此,針對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應當有別于成年人。
(二)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現狀
1.2.1規范層面的現狀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出統一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散見于《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和一些國際規則,立法呈現出分散性、片面性、缺乏針對性等特點。由于立法上對我國未成年人的刑事實體權利與訴訟權利的規定不夠系統與全面,導致各地司法機關往往缺乏統一的指導規則而出現司法實踐不一致的情況。
值得高興的是,2013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刑事訴訟法》不僅專章規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還將諸如社會調查、附條件不、犯罪記錄封存等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2.2實踐層面的現狀
當前,我國司法實踐對涉案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時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為了體現該原則,我國各地司法機關業已作出了各種積極的探索。例如,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早在1984年就建立了第一個少年法庭,廣西欽州公安局欽南分局在2013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具有獨立編制的未成年人警務科。[3]在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懲罰上,司法機關逐漸采取“輕緩化”處理。據統計,2007年至2011年,全國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的不捕率從2007年的12.55%提高到了2011 年的17.7%,不率從3.45%提高到了4.44%。[4]
然而,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實踐中依然存在頗多問題。第一,我國缺乏獨立、統一的未成年人審判機構,地方針對未成年人的審判組織形式較為混亂;第二,針對未成年人的庭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且手段單一,導致沒有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第三,司法機構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不注意對未成年人隱私的保護的問題時有發生,特別是某些公眾人物的未成年子女的刑事審判被過度曝光;第四,社會對未成人犯罪的幫教工作尚未建立,與司法實踐沒有實現有效鏈接。
二、新刑訴法對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的發展和完善
新《刑事訴訟法》在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上的修改,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殊地位及處理原則
新刑訴法增加了“特別程序”一編,并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作為第一章,作出專章規定,從而確立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特殊訴訟當事人地位,為保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訴訟權利提供了更加明確的立法依據。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司法實踐中,一貫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因為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最終目的往往不是懲罰,而是挽救未成年人的身心,幫助他們盡快重返并適應社會。因此,當涉罪未成年人進入司法程序之后,司法機關給予他怎樣的對待,能否使他感受到關懷、理解和尊重,能否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消除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防止出現破罐破摔心理,對未成年人今后的人生影響重大。[5]新刑訴法將我國司法實踐一貫堅持的方針和原則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下來,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貫徹和執行這一方針和原則,為司法實踐中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明了方向。
(二)全面調查原則
新刑訴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了全面調查原則,對涉案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犯罪原因等情況,司法機關應當進行全面調查。這有利于司法機關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環境、性格特點以及作案以前的一貫表現、作案原因等進行全面的了解,[6]從而根據調查所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挽救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地實現保護未成年人、預防犯罪的目的。
(三)分案處理原則
分案處理原則,是指將未成年人案件與成年人案件在訴訟程序上進行分離,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一方面是避免罪犯之間的“交叉感染”,由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智還未完全不成熟,加上監獄、看守所的封閉性,若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并案處理,極易導致未成年人受到成年人的不良影響和教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改造,使其順利地回歸社會。
(四)附條件不制度
新刑訴法首次在立法中確立了對涉案未成年人的附條件不制度,具有重大的意義。首先,附條件不有利于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實現教育未成年人的本旨目的;其次,可以有效降低司法成本,將優先的司法資源用于情節嚴重的重大犯罪案件,實現訴訟效率與經濟。
另外,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附條件不,新刑訴法規定了嚴格的適用條件,同時還規定了附條件不的監督考查以及公安機關、被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的異議制度等,以防止附條件不制度的濫用。
(五)不公開審理原則
2013年最奪人眼球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莫過于“李某某案”,李某某在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后,其個人成長歷程以及此前被收容教養的記錄在各種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上鋪天蓋地出現,李某某及其家人瞬間成為輿論抨擊的焦點。社會公眾在忙著譴責李某某及其家人的行為之時,卻忽略了李某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身份。媒體對李某某個人隱私的肆意宣揚只是看中了李某某身上的新聞價值,迎合了民眾的八卦和仇富心理,卻背離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社會公眾將“李某某案”作為一種娛樂消遣,其實是對李某某施行的一種“軟暴力”,同時對受害者也可能造成二次傷害。更難以置信的是,李某某的家人和辯護律師竟然向法院申請公開審理,同時在微博對案件進行全程披露,這明顯違反了我國刑訴法規定的不公開審理原則,也嚴重忽視了李某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應享有的權利。李某某的家人“救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們采取的不當行為不僅沒能挽救孩子,反而把他推向了深淵。
(六)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未成年人實施犯罪后,如若相關部門將其犯罪記錄記入其學籍檔案、人事檔案、戶籍證明等向社會公開的文件,將被永遠貼上“罪犯”的標簽,社會輿論的譴責將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乃至自暴自棄,甚至可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7]新刑訴法的修改,將我國近20年來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探索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有利于未成年人盡快擺脫犯罪污點,幫助其順利回歸社會,也有利于將進一步降低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率。
三、新刑訴法存在的不足
盡管新刑訴法的修改使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改革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但新刑訴法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對一些迫切需要立法化的國際共識性制度,如圓桌審判、法庭教育、觀護制度、心理輔導等均未涉及。[8]同時,上文提及的新刑訴法建立的新制度也存在著一些缺憾,筆者僅舉以下兩例:
(一)附條件不的適用條件過于苛刻
目前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實體要件來看,僅適用于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部分犯罪,即“輕罪”才能適用該制度。但是我國《刑法》通常把三年有期徒刑作為劃分“重罪”與“輕罪”的分界線,為了與我國《刑法》的規定保持一致,有學者建議將附條件不的適用條件改為適用于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從而增加附條件不的適用空間,以達到更好保護未成年人之效。
(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保護不徹底
“封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但它僅僅意味著不得將犯罪記錄提供給其他單位和個人,犯罪記錄卻依然存在。為了更有效地貫徹我國一貫執行的方針與原則,筆者認為應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消滅制度,在滿足一定的條件或經過一定的年限之后,將未成年人的輕罪犯罪記錄予以徹底消除。從其他國家的司法實踐來看,這樣的制度設計符合國際趨勢,諸如《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第19條規定:“釋放時,少年的記錄應封存,并在適當時候加以銷毀?!碑斍埃鞯氐乃痉C關已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消滅制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研究,試點地區施行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這些試點的寶貴經驗和成果有待于日后在立法中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新刑訴法下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初探
(一)審理機構專業化
2014年1月6日,最高檢了修訂后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要求設立獨立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機構,對負責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人員提出了“具有犯罪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知識”的專業要求。[9]這向外界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專業化正成為未來檢察工作的發展方向。同樣,未成年人審判機構也應當逐漸符合專業化的趨勢。目前我國尚未設置獨立的未成年人審判機構,雖然不少地區在司法實踐中已經設立了少年審判庭,但在全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少年審判組織形式。有學者提出應當建立以未成年人法院為主的多元化審判機構體系。[10]筆者認為在未成年人案件多發地區,通過設置未成年人法院,可以選取具有專業知識或多年從事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工作的司法工作人員專案審理,以求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更加突出專業化。在比較偏遠、未成年人案件比較少的地區,可以設置未成年人法庭,從而避免案件少、司法資源浪費的現象,實現司法資源的平衡。
(二)“圓桌審判”方式的推廣
所謂“圓桌審判”,就是指將審理未成年人的法庭布局改為圓桌,所有的審判參與人員圍坐在圓形的審判桌周圍進行案件的審理。[11]在該種審理方式下,審判氣氛更加親和,法官與未成年被告人之間的距離被拉得更近,未成年被告人不再僅僅是審判的對象,更是鼓勵和教育的對象。通過使未成年被告人置身于較為輕松的環境中,可以緩解未成年人的緊張心理和壓力,更有利于審判員與未成年人之間的溝通,從而更好地達到查明事實、感化未成年人的目的。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在1992年率先采用了“圓桌審判”的方式,從實踐成果來看,這種審判方式的推廣具備可行性。
(三)收容教養制度的改革
我國的收容教養制度從刑法的意義上說不是刑罰的一種,而是“針對少年違法犯罪分子所適用的一種保護性教育管束措施”[12]。目前,我國勞動教養制度的改革已被提上議程,但此次新刑訴法的修訂并未涉及收容教養制度的改革,筆者認為收容教養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新刑訴法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實施分案處理原則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同樣,由于收容教養場所的封閉性,收容教養的未成年人與社會相隔離,其接觸到的均是同樣類型的“問題少年”,收容教養場所形成了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小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未成年人之間很容易拉幫結派,互相影響,不僅難以達到教養的目的,反而會使情況演化得更為惡劣。[13]李某某在被收容教養期間結識了同伴,在重返社會后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跟這些小伙伴們共同實施了犯罪,從李某某身上我們看到了收容教養制度的蒼白無力。
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嚴格把握收容教養制度的適用條件,盡量減少收容教養的情形,采取多元的社會化矯正替代措施,與社區矯正等制度相銜接,讓未成年(下轉第59頁)(上接第56頁)人的家庭和社會承擔起更多的管教責任。一方面可以降低收容教養機構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未成年人更多地接觸正常的社會,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響,從而更順利地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樊崇義.走向正義――刑事司法改革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340-341.
[2]李奮飛,邱江華.寬容的底線:中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4).
[3]胡發清、彭秋.把握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建設新動態推進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新發展――“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與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一體化”研討會綜述[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5).
[4]葉雷.“未檢新規”: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燈塔[J].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1-9(2).
[5]張麗麗.從“封存”’到“消滅”――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解讀與評價[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2).
[6]路琦,董澤史.論新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一體化的發展與完善[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5).
[7]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特別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4.
[8]馬克昌.刑罰通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781.
[9]陳京春.“星二代”違法犯罪案件對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考問[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5).
注 釋:
[1]樊崇義:《走向正義――刑事司法改革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0頁.
[2]參見李奮飛、邱江華:“寬容的底線:中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4期.
[3]參見胡發清、彭秋:“把握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建設新動態推進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新發展――‘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與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一體化’研討會綜述”,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5期.
[4]李奮飛、邱江華:“寬容的底線:中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4期.
[5]胡發清、彭秋:“把握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建設新動態推進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新發展――‘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與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一體化’研討會綜述”,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5期.
[6]參見葉雷:“‘未檢新規’: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燈塔”,載《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1月9日第002版.
[7]張麗麗:“從‘封存’到‘消滅’――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解讀與評價”,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8]路琦、董澤史:“論新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一體化的發展與完善”,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5期.
[9]葉雷:“‘未檢新規’: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燈塔”,載《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1月9日第002版.
[10]樊崇義:《走向正義――刑事司法改革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6頁.
[11]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特別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頁.
關鍵詞:農村金融;改革;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2-0010-04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建立現代金融制度、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作出了戰略部署,將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支農力度進一步加大。但由于金融供給制度設計、農村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原因,農村金融供給與“三農”金融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以金融領域的突破帶動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成為當前的迫切任務。
一、新形勢下農村經濟金融供求的主要矛盾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農村金融需求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金融需求量不斷增大。隨著特色農業、現代農業、農村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小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資金需求總量不斷擴張。二是金融需求多樣化。從金融分業需求看,既需要銀行業金融服務,也需要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服務;從銀行服務需求看,服務內容從過去單一的存貸款業務轉向存貸、結算、理財、咨詢等業務。三是金融需求多層次化。與城鄉二元化差異一樣,農村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較為突出,金融需求存在明顯的經濟主體和地區差異。不同收入水平農戶、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村企業和處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具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四是金融需求的周期延長。隨著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及營銷等產業鏈的延伸,資金需求周期相應延長。
經濟決定金融,農村金融必須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近年來,農村金融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層次、多元化、競爭性、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在逐步建立,但是由于農村金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順暢、歷史包袱沉重、管理不善、科技落后、金融創新滯后等諸多因素影響,農村金融機構還難以滿足“三農”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是農村信貸供給量嚴重不足,難以滿足“三農”旺盛的信貸資金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其中信貸投入占有很大比重。雖然我國基本形成了包括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在內的農村金融體系,但因農村金融市場發育不充分、回報率低,在市場機制牽引下金融機構“脫農化”傾向依然明顯。商業性信貸支農功能萎縮;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完全,支農面窄;郵政儲蓄銀行支農功能有限,且從農村抽走大量資金;農村信用社長期承擔支農業務,卻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償,加之自身規模小、資產質量低、信貸風險管理薄弱等,資金投放能力難以滿足農村信貸需求。據調查,在山東省農村金融市場,經營型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村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貸款難”問題普遍存在;溫飽型農戶的經營轉型很難得到信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農村金融機構缺乏介入意愿。二是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匹配。目前農村經濟結構明顯趨于多元化和多層次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已非單一的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各產業內部生產結構也日益多元化。經濟結構的多層次性客觀上要求農村金融供給的多層次性、多樣性。然而,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單一,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發展不協調,金融產品、工具少,功能不完善,服務水平不高,不能有效滿足農村多樣化、多層次化的金融需求。三是期限不匹配。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斷改變著農業生產的周期,果樹、大棚蔬菜生產、水產養殖等特色種養殖項目以及農業機械投資等回收期往往需要2―3年甚至更長時間,而傳統農村信貸仍延續“春放秋收”或貸款一般不跨年度的傳統做法,農戶貸款以短期或流動資金貸款為主,中長期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比重過小,不能根據生產經營周期合理確定貸款期限,難以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四是農村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缺失。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建設薄弱,缺乏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和專業人員,審計、會計、擔保抵押、資產評估、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供給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的發展。以擔保服務為例,擔保機構的介入能有效提高“三農”貸款能力,緩解農民“貸款難”和農村金融機構“難貸款”問題。然而,農村擔保機構發展滯后,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在農業經濟充分發展之前,國家扶持固然是新農村建設資金主要的來源渠道,但是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同樣十分重要,這也是金融業應當履行的基本社會責任。
二、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既事關農村金融機構,又與“三農”緊密相連。必須統籌兼顧,全面權衡,處理好影響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一些主要關系。
(一)關于農村金融涵義及城鄉金融一體化問題
國外并無“農村金融”這個獨立的概念,農村金融是中國“二元經濟”的產物。正是由于城鄉分離的社會經濟體制的存在,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把城市和農村看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由此衍生出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兩個對應的概念。受“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中國農村金融呈現出“二元金融”特殊性:城市中龐大的金融體系與農村弱小的金融體系相對立,農村金融剩余向城市和非農部門單向流動與農村金融短缺并存。關于農村金融的內涵,人們有不同的解釋,傳統觀點主要從金融活動的范圍來界定,將發生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活動統稱為農村金融。這一以區域屬性為特征的界定方式,與現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脫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認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統籌城鄉發展,首先必須統籌金融市場,構建面向城鄉金融市場的和諧的農村金融制度,實現城鄉金融一體化。新形勢下認識和理解農村金融,除了從金融活動的范圍來認識外,更要立足于金融活動涵蓋的內容、金融活動服務的對象、金融活動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及相互作用來分析。要按照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把握農村金融的內涵和外延,將農村金融理解為城鄉互動、服務“三農”發展的金融體系,構建“大農村金融”的概念,并據以加快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村金融功能,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盡快改變農村金融落后的格局,實現城鄉金融和諧發展。
(二)農村金融商業化運作問題
對農村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能否及是否應當商業化運作問題,一直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大部分農戶和農村企業缺少有效擔保手段,還款能力弱,農村金融信用環境差,在市場經濟規律下形成的“添花不送炭”理念支配下,金融機構面對經營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的農村金融需求,往往會“棄農而去”。另有人認為,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經濟效益將不斷提高,資金需求規模將不斷擴大,金融有效需求將不斷增加,將為農村金融商業化運作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金融商業化運作不僅可能,而且可以大有作為。近年來,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在扎根農村、服務“三農”中,堅持市場化發展方向,同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農村金融有利可圖,是農村金融機構商業化運作的關鍵所在。農民、農村企業“擔保難”、“貸款難”和銀行業機構“難貸款”的深層次原因是農村經濟落后問題。農村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更深層講就是農業經濟本身的商業可持續。只有壯大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經濟質量和綜合競爭力,增強農村產業利潤對金融投資的吸引力,培育農村金融有效需求,農村金融商業化才會得以正常運作。鑒于現階段我國“三農”的弱質性,農村金融機構要實現商業可持續,還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資金的趨利性與農業投資周期長、風險高、回報低的現實矛盾,決定了在沒有足夠扶持和優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貸資金是不會背離市場規律、輕易投放到農村領域的。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過去那種一提金融支持“三農”,就不計成本核算、不顧風險,一味提供貸款、一味低利率的想法和做法,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要讓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就要實行商業化運作,使農村金融機構堅持利率覆蓋風險、成本并有合理回報的原則。當然,農村金融機構又要履行起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效益觀、經營觀、發展觀,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向“三農”提供多層次、多方面的優質金融服務,讓利于民,降低農村金融成本,有效支持“三農”發展。
(三)農村金融市場適度競爭問題
2007年以前的農村金融市場,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國有商業銀行撤離,農村信用社在大部分農村地區是一枝獨秀。農村金融市場缺少競爭主體,導致農村金融效率低下。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在于建立和發展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多種形式、分工合理的競爭性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在市場規則下促進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交叉和適度競爭,不僅有利于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而且有利于新的農村金融制度的產生和演進,有利于推動現有金融機構完善機制,改進服務,提高效率,促進農村金融體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農村金融市場引入競爭過程中,要把握好競爭的程度。壟斷導致效率低下,過度競爭也會喪失效率,而且會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在整個農村經濟中,市場化程度低,貨幣經濟所占比重仍然偏小,自給自足的非貨幣經濟仍占較大比重,導致流通領域中貨幣資金循環周轉時間較長,信用創造功能弱,農村金融市場容量還有限。如果不顧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盲目亂上金融機構和擴大金融服務供給,勢必會造成過度競爭,使本來脆弱的農村金融再大傷元氣,結果使建立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的努力付諸東流。
(四)政府在農村金融中的功能定位問題
斯考爾斯(Sikorski)認為,在經濟發展中實行完全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只會導致經濟的劇烈波動,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市場應受政府的管制。他提出,發展中國家應該采用一個市場和政策干預的最佳組合,要在明確經濟走向的基礎上,運用金融工具形成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氛圍。上世紀90年代先后發生的拉美和東南亞的金融危機,以及當前的美國金融海嘯,都清楚地表明金融市場存在廣泛的市場失靈現象,需要有政府的有效干預。我國政府在農村金融中具體有四大功能,即制度、管制、轉移性支付功能、服務功能。政府在農村金融中的功能定位十分重要,恰如其分的政府作為是農村金融改革成功的關鍵。政府多走一步或是少走一步,都影響農村金融改革的效果。改革開放中農村金融發生的很多問題,都與政府功能定位不準有關。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盛衰史告訴我們,政府絕不能越過底線去干涉農村金融市場的具體業務,必須尊重市場主體的獨立性。政府在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著重完善農村金融、法律制度,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加大政府對農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增加養老、醫療、教育保障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以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民將更多資源用于增加投資創造條件,夯實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加快農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城鄉合理流動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培育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等。
三、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著力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穩步推進。
(一)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以產權改革為突破口,繼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強化基礎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努力構建適合新農村建設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加快農業發展銀行商業化轉型,擴大貸款對象,拓寬業務范圍,在完善糧棉油收購融資的同時,積極開辦農業綜合開發等中長期貸款,發揮政策性金融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和誘導。農業銀行應明確“面向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充分利用在縣域的資金、網絡和專業等方面的優勢,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農村中競爭性強的企業建設和發展,提高對重點龍頭企業的綜合服務水平,支持外貿和新興產業中的農村商業企業,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更好地為“三農”和縣域經濟服務,發揮商業金融支農的骨干和支柱作用。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堅持服務“大三農”的方向,繼續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治理結構,積極探索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實現組織模式升級、產權改革到位。進一步落實國家扶持政策,取消不符合市場原則的歧視政策,幫助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輕裝上陣,壯大實力,發揮好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要以建立郵政儲蓄銀行為契機,在搞好存單小額質押貸款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支農新途徑,努力促進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切實發揮郵政儲蓄機構的支農作用。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限制,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鼓勵、引導和督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面向農村,立足地方實際,在不斷完善內控機制和風險控制水平的基礎上,堅持商業可持續發展,努力為“三農”發展提供低成本、便捷、實惠的金融服務。給予民間金融合法地位,引導規范民間金融健康發展。
(二)積極培育市場競爭主體,提高金融效率
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是不斷提高農村金融配置社會資源效率的必然途徑。應采取“存量改革,增量突破”的戰略,挖掘原有農村金融資源潛力,積極培育新的農村金融力量,塑造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一方面,放開搞活現有農村金融機構,打破市場壁壘,放開行政控制和地域限制,引入競爭機制,允許鼓勵地方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跨區域設立機構和經營業務,或走聯合、兼并、參股、控股的路子;另一方面,實行“放水養魚”政策,適當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鼓勵國內外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在產權關系明晰化、組織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培育新的市場主體。目前,要穩步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發揮它們的“鲇魚效應”,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三)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以農村金融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大力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方式,延伸金融服務鏈條,逐步滿足“三農”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圍繞農戶、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再造貸款流程,創新信貸產品。開發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戶聯保貸款、大聯保體貸款、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或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貸款、房產抵押貸款、訂單農業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存貨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股權擔保貸款、貼現、匯票承兌、銀團貸款、委托貸款等多種信貸品種。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擴大農村消費信貸,積極探索農村住房、汽車、助學貸款新模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適時引入和營銷保險、、租賃、保管、擔保、個人理財、信息咨詢、銀行卡等各類成熟的城市金融產品,滿足農村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創新貸款管理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貸款利率,拓寬信貸領域,提高貸款額度,放寬貸款期限。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手段和技術,積極開辦支農金融超市,提供存款、貸款、結算、投融資咨詢等全方位、多功能、一條龍服務。
(四)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分散機制,增強金融支農后勁
農業保險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對降低農業信貸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應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按照“政府政策扶持、公司商業運作”的模式,積極發展以分散農業風險、補償農業損失為主要功能的多種類型的農業保險機構,不斷增加農業保險產品險種,擴大農業保險險種覆蓋面,向農民提供基本的農業保險服務。加大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建立農業再保險機構和農業巨災保險機構。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和分散風險的作用。培育多種類型的擔保機構,構建以商業性擔保為主,互和政策性擔保機構相互補充、平等競爭、有序發展的信用擔保體系。推動各級政府設立農業擔?;?為農戶、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信用擔保,解決農村擔保難問題。
【關鍵詞】大數據;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1大數據在我國成人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各種行為被大量信息感知設備和采集終端記錄、捕捉,在經過數字編碼后被標記為某種數據進行存儲,分析,通過對大量的人群進行每時每刻的搜集,就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大數據的概念就應運而生。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堪稱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三者深度融合,與我國新型現代化建設深度交匯,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技術創新驅動力不強,產業鏈與創新鏈缺乏有效銜接,成人高等教育除在線教育外運用大數據的例子少之又少。雖然國內已有不少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成立了研究中心,針對大數據匯聚管理、智能分析等進行了研究,但是系統化研究不足,產學研協同創新不深,無法形成合力,難以有效支撐大數據在教育產業做大做強。
2大數據技術對成人高等教育帶來的創新應用
2.1教學技術手段更加個性化,教學質量評估更為科學
現行的在線學習系統主要是由學生登陸服務器觀看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教學內容,完成學習,教師通過系統記錄的學習時間進行考勤,至于學生是否需要學習該知識點以及學習效果如何,系統無從考察。借助大數據技術,基于學生各維度數據的自適應學習系統則可以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例如,學習日志、學習路徑、學習成果數據、課程數據、學習管理數據等,研究者利用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技術對數據進行采集,根據不同的分析目的,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為學習者提供適合自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數據挖掘和分析的結果同時被傳遞給教師和管理者,以便進行人為干預,
2.2學生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細
相對于基礎教育、普高教育,成人教育所獲得的支持和關注要遜色的多。當前,成人高等教育層次眾多,形式多樣,學生分散且難以管理,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困難。大數據時代下,數據資源無處不在,理論上,學??梢猿浞掷脵C構優勢對各類數據源和連接進行定位,有效實現數據的采集和匯聚,搜集學生在校的大量數據,如個人信息、特長愛好、性格特征,甚至社交、地理位置等,這些數據包含了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情感等行為狀況,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篩選、比較分析后,可以基本描繪出某個學生一段時間內的狀態,對于異常的言論或行為,可以及時甄別發現,通過危機干預,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
2.3成人招生市場分析與合作單位函授點評估更加合理
生源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體,也是成人院校生存發展的基礎。隨著出生人口高峰的下降,普通本??聘咝ig生源的競爭已經日趨白熱化,成人高校所受的擠壓更為嚴重,成人的招生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借助大數據技術,至少有兩點可供參考:一是對歷年的招生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地區、中學、專業等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得出歷年生源較多的地區和中學,作為穩定的生源基地,組織人脈資源豐富的當地人員前往招生宣傳,穩步擴大優勢;而對于生源偏少的地區,選派創造性和活力較高的年輕人前往,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手段,開拓生源市場;二是通過網絡進行調查,依托網站投票和微信、QQ等社交媒體對應屆畢業生或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職業規劃、報考意愿等,根據問卷結合地區、高考成績等信息進行綜合的數據分析,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招生策略。
成人院校在開拓新的合作伙伴,例如新建函授站點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大數據技術。傳統的實地考察受制于時間的限制,不能對所在地區和合作伙伴有全面和長期的了解,而運用大數據技術就可以通過對這個地區潛在學習者水平分布、學習風氣,函授點社會信譽、財務狀況等多種維度數據綜合分析,確立精準的辦學定位,進而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3大數據時代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路徑探索
為了應對新的形勢和不斷變化的社會學習需求,管理者必須要摒棄舊的思維模式,主動適應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管理模式,為成人高等教育開辟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3.1要重視大數據的應用,從經費、人員上給予保障
有人認為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補充,大數據的管理可有可無,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在不斷變革的時代,終身學習已成為必然選擇,而普通高等教育只能提供一段時間內的學歷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將會成為大多數人工作后提升自我的主要學習途徑,成人高等教育即將迎來極大的生源爆發,屆時,傳統的數據信息管理模式將不能適應大量的數據處理,管理者必須從戰略角度提前謀劃,超前布局,對大數據下的信息化管理改革給予必要的經濟支持,引進必要的技術人才,并且鼓勵現有的在崗管理人員進行技術管理創新。
3.2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創新成人高等教育學習平臺和管理信息系統
在互聯網出現后,大數據時代來臨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都建立了諸如教務管理、學生信息管理等多個信息系統并且積累了大量網絡教育資源。由于開發的人員、目的以及開發技術不同,系統都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數據之間相互孤立,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在大數據時代下,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取數據的內在關系,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應該將這些系統有效地整合,通過數據交換接口將各自的數據轉換成格式統一的,可以參與合并計算的數據,同時建立有效的數據同步機制,保證新數據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大數據的技術優勢,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
3.3建立健全大數據共享和監管機制,既有效利用,又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
大數據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價值,在今后的生產生活中,數據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信息。在全球“開放數據”的呼聲日益高漲的大環境下,政府、企業、家長等社會各類機構必然要求學校開放數據共享,學校也將從社會獲得更多的數據用于自身發展,這將是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能極大節省社會治理成本;與此同時大數據也開啟了個人信息的搜集利用時代,隨著網絡的使用大量的個人隱私也被同時搜集起來,極易產生數據泄露和侵犯個人隱私的情況,造成法律風險。管理者應站在大數據思維的角度,將自由和責任統一起來,建立健全大數據的共享和監管機制,在法律的框架內,注重自由的同時,充分保護個人隱私,才能讓大數據這個新生技術為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做出良性和持續的貢獻。
作者:洪方等
【參考文獻】
[1]李娜.大數據時代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與發展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16(8):61-63.
為適應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和金融、土地政策帶來的影響,搶抓古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機遇,提升**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實現城市的產業升級轉型等,我們擬對**市經濟開發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經投”)進行改革,推動公司轉型,從根本上解決我市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資金籌措和債務管理問題。現將改革轉型思路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績及存在的問題(一)主要工作成績
1、融資方面
介紹自公司成立以來,圍繞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通過發行債券、政策性和商業性銀行貸款及其他等手段累計融資52.74億元。不僅有力地支持了我市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彌補了我市財政支出的不足;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融資經驗,且保持良好的信用水平和較低的融資成本。
2、資產盤活方面
通過整合5個全資子公司,以及持有的敦煌種、甘肅銀行、甘肅股權交易中心、敦煌旅游等股權,公司資產規模不斷壯大,一方面增強了公司融資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國有資產及國有股權利用效率,實現資產的集約化利用。
3、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公司先后完成北大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新城區二期開發、老城區搬遷改造、高鐵**南站站前廣場、市博物館、工貿中專及城區道路建設、市縣(區)棚改等項目,極大地提升了我市城市宜居水平。
4、其他方面(如有)
(二)轉型發展存在的問題
1、原有融資模式受到限制
《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文)出臺之前,公司承擔我市政府融資職能,根據市城建項目需要,利用自身資產、信用、項目等通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融資,形成的債務被納入政府性債務。國發〔2014〕43號文出臺之后,作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被剝離,加之公司有效資產不足、盈利能力較弱等,無法滿足資本市場融資條件,因此,其原有融資模式受到極大限制,目前公司融資工作面臨較大挑戰。
2、有效資產嚴重不足
公司賬面凈資產87億元,但主要是土地、固定資產以及股權等公益性資產或無法處置資產,以及并表的資產。不僅權屬手續方面的瑕疵較多,而且無法產生收益,對公司來說為無效資產,嚴重阻礙了公司實體化運作。
3、政府債務規模巨大
介紹公司的債務情況
4、業務定位不明確,運作能力弱
公司作為市政府主要投融資平臺,自成立以來,主要承擔城區基礎設施及社會公用事業建設等支出及其融資任務,近期政府逐漸剝離公司土地一級開發以及城建項目的業務,導致公司未來業務方面不明確。
5、城市城建資產資源分散
介紹政府目前的城建投融資體制機制,各平臺情況。普遍存在散、亂、弱、缺的特點。
二、轉型的必要性(一)順應政策發展需要
國發〔2010〕19號文要求,必須從資產注入、政府擔保、融資方式等方面嚴格規范投融資平臺的行為;國發〔2014〕43號文要求,“剝離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性債務”。這些政策性規定把政府融資性平臺公司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關口,走市場化轉型發展道路已成為唯一出路。
(二)助推產城融合發展
我市作為古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未來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而我市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對城鎮建設和產業投資的支持極其有限,因此,必須通過做大做強政府投融資平臺繼續為我市產城融合發展提供服務。
(三)加強國有資本運營
中發22號文提出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管理,將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探索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發展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提高國有資本運行效率,發揮其規模效應和投資放大效應,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四)提升市場融資能力
目前公司存在資產有效性差、經營性現金流單一、大量政府債務需償還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公司發展。因此,公司必需通過充實有效資產、拓展經營性業務、增加經營性現金流來源等,提高市場化融資能力,為我市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提供持續資金支持。
三、目標、原則、總體思路(一)目標
厘清政府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明確公司發展方向與職能定位;通過外部資產整合,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通過市場融資為城市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緩解財政壓力;通過拓展經營性業務,增強公司造血能力,實現實體化、市場化轉型,服務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
(二)原則
一是總體規劃、分步實施。
二是規范有序、平穩過渡。
三是做大做強、突出主業。
四是市場運作、規范管理。
(三)總體思路
以構建規范化、市場化、現代化投融資機制為目標,整合我市現有四家平臺公司,整合其他政府性資產資源,強力扶持,做實做大做強公司,繼續為我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公司需從以下四方面轉型發展:
第一,將公司職能定位由單純的融資主體轉變為具有投融資和運營管理職能的市場化運作主體,履行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職能;
第二,將公司經營范圍從基礎設施等公益性項目融資擴展到經營性項目的投資與運營,通過劃入或設立專業子公司,進行板塊化運作,提高公司自身造血能力;
第三,轉變公司運行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PPP模式等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第四,通過公司化改革,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增強公司運營管理效率。
四、實施建議(一)職能轉型
公司應從單一的融資主體轉變為具有投融資和運營管理職能的市場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主體,以“1+N”的集團化架構進行運作,公司本部負責戰略的總體把控,各子公司負責戰略執行。
(二)管理轉型
公司應由行政化管理向企業化管理轉變,理順公司組織管理體系,調整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的組織架構、部門職能、崗位設置及人員分工。根據《公司法》、《國資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公司實際需要,設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層。
(三)業務轉型
未來公司轉型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按照“1+N”的架構進行板塊化運作,構建土地一級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資產運營、產業投資、金融服務等板塊(根據**資產資源情況、平臺公司積累等再做設計)。通過拓展業務范圍、優化運營模式增加公司盈利來源,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增強公司造血能力。
六、近期需重點推進的事項
基于公司現狀和轉型發展需要,近期公司亟需重點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一)理順我市投融資決策體制機制
設立我市城建投融資決策管理委員會,并設立城建投融資決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要負責政府投資項目規劃、立項、決策、資源匹配、具體計劃下達等工作。以土地、資金、項目為三條主線,理順決策機制。
(二)明確公司定位
明確公司由市政府授權國資委出資,并由市政直接進行業務指導和管理。建議首批將其余四家平臺公司作為子公司整體劃入**經投,未來市政府將具備條件的城建類國有資產有計劃、有步驟劃入(具體目標單位待定)。
**經投對劃入的平臺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不參與具體經營。(未來可逐步做實)
(三)債務問題處理
對**經投的存量政府性債務問題進行分析,合理區分,制定歸置措施,為企業轉型減負。
(四)剝離政府融資職能
在妥善處置公司存量政府債務基礎上,由市政府公告,明確公司今后不再承擔政府融資職能,同時盡快退出銀監會監管類平臺名單,為公司進行市場化轉型奠定基礎。
(五)優化公司資產結構
為改善公司有效資產不足現狀,建議市政府通過資產置換、回購等方式,將公司在建工程、無法處置的土地等無效資產剝離;并協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將政府經營性房產、戶外廣告、停車場、國有股權等國有資產或股權注入公司,做實公司資產。
(六)確定人事改革方案
建議公司按照“自愿選擇,企業管理”原則對現有人員制定詳細安置方案,保證公司人員均為企業身份,并請求市政府在人才招聘、薪酬制度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構建公司具有競爭性的績效薪酬體系,提升員工工作熱情,為引進、留住人才等提供制度保障。
一、法律職業的特殊性決定法律職業者有共同的法律思維和職業特征
法律職業是指以專門法律知識為基礎的法律工作。它有兩個基本涵義:第一,法律職業與其他需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工作一樣,是一種專門的行業,是工作;第二,從事法律職業的人需要擁有專門的法律知識和技能。法律職業是伴隨著法律從其他社會規范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社會規范而出現的。法律職業者與其他職業的人不同,他要用一種職業的方式來看待法律,形成自己獨特的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維:第一,用說理的方式而非簡單的暴力解決問題。法律離不開暴力,但法律的強制根本上是為了保證說理活動的正常進行;第二,必須根據法律來說理及判斷和解決法律問題;第三,必須在程序的范圍內,通過相應的法律程序確定和解決法律問題。其中根據法律說理是核心,對于法律職業者來說,能否忠于法律,就是他的最大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問題,法律職業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法律思維水平,從而準確把握法律。因此,對于法律職業者來說,既要根據法律思考問題,又要形成自己關于法律的基本觀點和立場;既要了解法律的種種表現形式,又要深入理解法律的內在根據,從而確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和理念。
二、法律職業者的職業化改革客觀上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
法律職業都的職業化改革最先在律師行業得到推行,86年開始的全國律師職業資格考試使律師職業準入制度確立起來,隨后推行的公證員全國資格統一考試使公證職業準入制度也確立起來,進入90年代后期,隨著《律師法》的出臺,國資所逐漸被取消,律師逐漸從司法行政人員身份中脫離出來,成為自由職業者,通過律師協會進行行業自律,同時兼職律師受到限制,大量的合作、合伙律師事務所和專職律師的出現標志著律師職業化改革的基本完成。公證員職業化改革相對較慢,但也在朝著公證處逐漸脫離國家編制,走向市場,公證員成為社會中介人員的方向努力。《法官法》、《檢察官法》的出臺和修訂標志著法官、檢察官職業化改革已經啟動,法官和檢察官的統一資格考試雖然是內部進行,但是也在向著規范化、職業化方向努力。進入新世紀后,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化改革作為司法改革的一部分,逐漸加快速度,法官、檢察官的職業準入、人員管理和職能職責等制度不斷得到完善。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加強法官隊伍職業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對法官職業化改革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意見,并在實踐中得到初步貫徹執行:實行法官員額制度,綜合考慮國情、地情等因素,合理確定各級法院法官職數;改革法官遴選制度,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補充法官人選,必須經過高級人民法院統一測試、考核,從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取得任職資格的人員中擇優遴選;逐步推行法官逐級選任制度,上級法院法官應逐步從下級法院法官中擇優選任;試行法官助理制度,實行書記員單獨序列,對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實行分類管理。2003年開始,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全國檢察系統提出了檢察官專業化方向,并在有關省市進行了檢察官職業化試點,從試點工作來看:試點單位初步將檢察工作人員分為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和檢察行政官三個序列,檢察業務機構僅包括刑事檢察局、職務犯罪偵查局和訴訟監督局三類,其余為政治部、檢察事務部和檢察長辦公室。分類后,檢察事務官在檢察活動中協助檢察官履行檢察職責,檢察行政官從事檢察政治工作,綜合管理工作和行政事務工作。分類管理有力的促進了部門集中化、人員精英化、工作專業化和程序司法化。
三、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促進了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最終形成,使法律職業者自由流動成為可能
為提高和保障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隊伍素質,完善司法人員的職業準入制度,從2002年起,我國開始了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取得律師和公證員資格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考試由司法部組織實施,每年舉行一次,通過考試人員由司法部頒發《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是一項與法學教育相銜接的,適應法律職業需要并與法律職業部門錄用制度相配套的,選撥、培養、任用合格法律職業人員的制度。從司法考試的這一基本定位出發,我國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建立,其目的不僅僅是考試制度本身,其最終目標是國家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措施,選撥、培養、任用一批具有共同法律觀念、共同法律意識、共同職業道德和共同專業素養的高素質司法人員隊伍和律師公證隊伍,進而從制度上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和權威。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獨立和自治是樹立法律權威、推進民主法治的重要杠桿,實行統一司法考試就使得法律從業人員具有了同一知識背景和職業門檻,有助于培養法律職業的整體觀念和自治意識,從而促進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成,并進而提高其獨立和自治。以前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和公證員考試分別進行,割裂了法律職業的統一性,也不利于法律人才的交流。而不同的法律職業實行統一司法考試,打破了職業間的資格壁壘,在任職資格上為法律人才在不同職業間的流動消除了障礙。職業間的流動,不僅對法律職業者本人而言可以豐富經驗,提高能力,完善知識結構,而且也會在不同的法律職業之間形成競爭壓力,有助于提高法律職業的整體水平。
四、法律職業共同體不僅應有共同的專業素養,而且要著力提高共同職業道德意識
——記路橋保安公司法人治理、產權改革及市場化運作的做法
臺州市路橋區保安服務公司重組于1999年。7年來,公司從只有10萬元啟動資金,幾名員工的小公司,發展成今天集人防、技防一體,下設9大部門,固定資產5000多萬元的公司。路橋保安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路橋特色的道路,這是公安分局黨委正確決策、按市場經濟規律實行法人高度自治,走市場化運作道路的結果。
一、路橋保安公司現代化企業模式產生的背景
浙江是全國民營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而臺州的民營經濟又是浙江省最快的地區之一。與其他地方相比,臺州民營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民營經濟已成為臺州經濟的主導,占經濟總量的90以上,而且民營經濟起點高,沒有固定模式,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再創新;民營經濟已成為改革、創新、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在參政議政,推動政府機構改革,企業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促進臺州經濟快速發展的,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市場十分發達、活躍。路橋作為臺州市的核心區域,使得市場建設在臺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并很快涌入了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社會治安使得警力十分吃緊。路橋經濟的發展特征以及日趨嚴重的社會治安形勢,也引起了路橋區公安分局的廣泛關注,而路橋保安服務公司的改革之路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下鋪開的。
路橋保安服務公司的前身只是路橋公安分局治安科的一個部門,在99年之前,一直以聘請管理人員的模式運行了五年。當時的保安公司受機制的影響,每接到一筆業務,不管大小,審批手續始終如一的繁雜瑣碎,經常是一筆業務談下來,還沒開工,單是層層的審批手續已經弄得精疲力竭。這種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使得保安公司業務無法展開,始終停留在了原地踏步的狀態上。路橋公安分局黨委領導目睹了這一現象后,經過認真考察,根據當地民營企業興旺,市場發達、流動人口多等特點,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確立了路橋保安公司隸屬于路橋區公安分局,經濟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業務上接受公安機關監督和指導的經營思路,并且確立保安公司完全擁有獨立人事權。
二、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法人治理體系,
根據分局黨委的指示,路橋保安公司于1999年3月重組,保安公司從區公安分局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企業,并設立公司總經理??偨浝韼е鴱墓卜志纸鑱淼?0萬元啟動基金開始了創業之路,已經擁有經營支配權和獨立人事權,人事制度實行聘任制,公司實行“金安塔”管理體系,經營活動完全實行公司化管理。公司建立了科學、規范、有效的法人治理體系,有效地解決了一般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體制矛盾,實現了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合理配置權力、公平分配利益,明確了各自職責,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運行一年就還清了借來10萬元創業基金,并使保安公司脫離了五年前虧損的狀態,開始扭虧為盈,實現了公司重組時定下的經營目標,有效地提升了經營業績。
三、深化產權改革,法人自治理體系初見端倪。
保安公司的原身因產權不明,激勵機制弱化,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在公司發展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因產權不明,導致企業進入惡性循環,形成了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狀態,員工勞動積極性嚴重受挫,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保安公司的發展?,F狀告訴我們:只有建立清晰的產權關系,才能沖出所有權和經營權經?!按蚣堋钡膼盒匝h,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才能建立起來,企業發展才會有保障。
完善法人自治體系以后,路橋保安服務公司改革之路最大的突破就是觸及了產權。在不改變保安公司國有企業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把公司的經營權、所有權和處置權都真正交給了職工,使職工利益和保安事業完全融為一體。這樣一來,保安公司變成了企業的自有資產,公司的經營權、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都在保安公司自身體現了,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路橋保安公司抓住機遇,乘勢而為,將改革進一步推向縱深,將企業內部合理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盤活資產,使路橋保安公司活力初顯,推進了企業的戰略重組。
四、公司不斷適應市場格局的變化,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營管理之路。
公司創建之后,采用什么經營模式,將公司如何定位,成為公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在分析社會發展變化和安全防范形勢的現狀后,公司領導打破了其他保安公司單純依托人防發展保安市場,或先立足人防再發展技防的傳統觀念,大膽開展了立足技防,發展人防的“非常規”經營模式。
技防中心成立之初,總經理就大膽嘗試設立專職業務人員拓寬業務渠道的做法。公司對外招聘了七八名業務經理,并給每位業務人員下達業務指標,如果業務量超額完成,就可以領到其業務量相應的提成。這些業務經理在當地“人熟、地熟”,對當地的人情世故、地方經濟和企業運行的動態了如指掌。他們所能獲取的軟信息是一般保安公司員工所無法做到的。因為掌握了本區企業的基本信息,一旦這些企業和商戶需要辦理保安業務,業務經理能及時與對方聯絡,通過業務人員的上通下達,使公司能更好的認識客戶的狀況,也使客戶更好的了解公司的各項政策支持,以及公司的發展狀況,最終與客戶達成了更廣泛的協議,使業務量得無限擴大。這種操作模式使技防中心運營兩年就實現了產值1500萬元的喜人業績。
公司還在些基礎上及時擴展經營規模,于20__年取得了浙江省安全防范工程
設計施工資格證書,于20__年取得了建筑智能化工程資質證書,這標志著公司可以承接工程造價在600萬以內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所承接的工程項目也從安全防范系統拓展到整個弱電建筑智能化系統。幾年來,先后承接了中國日用品商城、浙江玉峰集團、浙江方林集團等多個大型綜合工程,完成了路橋城區及周邊鄉鎮道路監控系統工程的安裝,在此基礎上,公司還積極走出臺州,開拓外地市場,進入了更為寬廣的業務領域。公司在承接安防工程上嘗到甜頭后乘勢而上,運用科技優勢,于20__年組建區域聯網報警中心。區域聯網報警中心是“110”報警功能的延伸和補充。發展至今,報警用戶已發展到5000多戶,每年共接警上萬次,到目前為止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達到500多人,為客戶挽回各種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阻止或成功處理街面飛車搶奪等違法犯罪200多起,街面出警巡邏每年達到10000多次,有力遏制和打擊了犯罪活動,贏得了廣大客戶單位的信賴和公安機關的好評。
幾年來,技防中心規模日益發展壯大,現已擴展成為4個部門和1個中心的規模。公司也在1999年被評為浙江省“十佳”保安公司,并于20__年獲得“浙江省重質量守承諾公眾三滿意單位”的榮譽稱號。
五、大力開拓人防,實現業務全面發展,達到人防、技防共贏的戰略目標。
在技防穩步上升后,公司開始著手人防市場的開拓。人防中心從建章立制開始,制訂了人防管理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了人防中心總經理、保安部經理、大隊長、中隊長、班長五個級別的階梯式管理模式。人防中心總經理為人防總負責人,公司總經理對人防中心進行業務輔佐,同時下達了年度營業指標,并與人防中心負責人簽定協議。年終考核超出營業指標的,按協議約定進行獎勵;反之,沒到完成營業指標的,則按協議約定扣除人防中心所有員工的獎金。
人防中心剛開始開展業務時,業務范圍僅僅局限于酒店賓館服務業、卡拉OK廳、按摩店等娛樂場所的保安派駐。在簽訂協議后,這種操作模式提升了員工工作積極性,服務范圍逐漸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以每年遞增幾十家服務單位,新增100多名保安隊員的速度在不斷向前發展,并呈逐年穩步上升的良好趨勢。
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展后,針對路橋商貿城市的特征,人防中心開始著手于臨時商業性活動保衛市場的開拓。由派出幾名、幾十名保安人員參加各種小、中型商業保衛活動開始,穩抓穩打,一方面抓優質服務樹保安品牌,另一方面積極與商家溝通聯系,逐步把保安派駐隊伍擴展到幾百人、上千人規模,發展至今,承攬國際汽車展銷會、中國日用商品交易會、中國塑料制品交易會、“同一首歌”等為代表的大型文化娛樂活動、大型企業商務活動、公益活動、政府土地征用、全區房屋拆建、大型企業的安全保衛工作。目前,公司每年向社會各界派出上萬人次的臨時保安服務,在臨時保衛項目上產值達到每年100多萬元的可觀收入。人防中心在簽訂第一年合同后,就實現了業務超額,接著每年都有新的突破。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 經濟改革與發展 金融國際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中國不僅僅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更深刻意識到:要想求得經濟的長遠發展,必須要融入全球開放這個大趨勢。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3年9月29日在上海浦東外高橋掛牌成立,其范圍包括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形成了“四區三港”的自貿區格局。
本文基于上海自貿區成立的國際與國內背景,分析了上海自貿區為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并指出自貿區真正的意義在于金融的國際化,其最終目標就是為了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最后,文本還提出了對于自貿區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與期待。
二、上海自貿區成立背景
1.國際背景
自貿區建立的國際背景包括兩大方面: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貿易格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目前,全球化貿易競爭日益激烈,美歐日三大經濟體通過排除中國和金磚五國,建立起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和多邊服務業協議(PSA),形成幾乎覆蓋全部服務業領域的新一代全球貿易和服務業規則,WTO的國際影響力正逐步弱化。以美國為首的這三大協議一旦成形,可能成為重新構建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新載體,甚至以此制定不利于中國的世界貿易規則,中國將面臨嚴峻的“二次入世”危險。從中國2013年上半年經濟指標來看,貿易對GDP的貢獻度只有9%,在20多年的改革當中,這項數據的弱化非常明顯。作為發展中國家,為了緩解可能出現的危機,實現貿易的快速增長,中國有必要建立“屬于自己”的自由貿易區域。
另一方面,盡管中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國、第二大的資源消費國和未來的最大消費國,但中國在目前全球貨幣競爭格局中仍然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雖然從2009年起步的人民幣跨境使用,正是突圍之舉,但這些因為貿易需求釋放的人民幣,在全球貨幣總量中比例依然很小。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人民幣的日交易量已經達到1200億美元,遠遠高于三年前的340億美元,這使人民幣成為全球外匯市場中第九大活躍的交易幣種。如果不滿足這些資本的回流獲利的動機,人民幣的海外總量還是無法做大,而為了構建人民幣的全球貿易循環路徑,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廣度的金融市場來容納和吞吐。目前上海,這個有著全國最全的各種各樣交易所、銀行間市場和要素市場的人民幣回流目的地和集散地,無疑是中國最佳的選擇。
2.國內背景
自貿區建立的國內背景是中國自身的改革需求。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在國際需求疲軟以及勞動力成本升高的情形下,嚴重依賴出口已明顯動力不足。此外,國內市場經濟效率仍較為低下,亟需經改革來謀出路。自貿區的設立,可以重振地方乃至全國經濟,帶動產業、產值快速提升,有效拉動內需和地區經濟的繁榮。
三、上海自貿區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影響與意義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重新定義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從國務院批復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后簡稱《方案》)中可以看出,上海自貿區的總體方案規定了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其中,最為首要的是上海自貿區重新定義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它強調“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并賦予外商更大的投資空間和自由貿易空間。這就要求政府進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符合國際規則的信息公開機制,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實現各類投資主體的公平競爭。作為內地首個自由貿易區,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簡政放權下,上海自貿區承載了“中國夢”的新起點。
2.引導市場化改革――貿易、投資的自由化
在《方案》中“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與“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這兩條規劃下,可以進一步看出上海自貿區將為中國帶來的進一步貿易、投資的自由化。
在貿易自由化方面,上海自貿區的目的不是做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在這里,有兩個最核的心要素: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在自貿區內,政府將推進與自由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配套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以及航運金融交易平臺。如果進而成立境外期貨交易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上海將很有可能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
在自由投資方面,自貿區將鼓勵成立對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探索發展并購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產品創新,逐步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并提供相應的中介服務,讓自貿區同時成為中國資本走向世界的平臺。
3.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試行利率市場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本文認為《方案》中規劃的“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將觸及自貿區設立的最終目的――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
從金融“國十條”出臺、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到自貿區以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項目為首的一系列金融開放政策,自貿區帶來的將會是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這一切無疑是在為逐步放開資本項目管制做好準備,進而推進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并最終在風險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全面放開資本賬戶管制,最終形成類似倫敦的,全面滲透型和內外一體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四、結語――上海自貿區機遇與挑戰并存
上海自貿區肩負著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經濟戰略調整的重要一下。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自貿區的未來發展也面領著很多挑戰。吳明華表示,“最大的挑戰是來自于資本的管控,因為貿易市場常常被用來進行近岸和離岸的套利活動,而國際套利很容易導致資本管制的失效,(因此)要能夠識別這些套利基金會對整個經濟體造成威脅?!?/p>
盡管上海自貿區必然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正如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參加自貿區掛牌儀式時所表示的,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必將影響中國對外開放格局,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讓中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大趨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