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13:17:45
序論:在您撰寫比較教學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應用數學;畢業論文(設計);數學建模教學法
【基金項目】2012年度百色學院教學研究立項,項目編號:2012JG16
一、前 言
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05年作的數學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和五年以后,以數學和計算機為主要工具的、國民經濟各領域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數量很大,這一類數學人才的需求估計將占總需求的一半左右,五年以后,將占總需求的一半以上.可見,培養具有應用數學和計算機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畢業論文(設計)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本文就如何將數學建模教學法思想貫穿于應用數學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中進行了研究.
二、應用型人才須要有數學建模意識和能力
應用型人才指的是在一線工作崗位上,能把理論付諸實踐,能承擔轉化應用、實際生產和創造實際價值的任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質為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應用與開拓創業的精神.
對于應用數學的應用型人才來說,要求具備從現實問題中抽象出數學規律,應用已知的數學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應受到嚴格的科學思維訓練,具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能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數學建模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實踐手段,它要求學生能把實際問題轉化成用公式、圖表、程序來描述的數學模型,然后利用數學理論、計算機求解建模,并對結果進行解釋,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數學建模是強化應用數學意識、提高應用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數學建模對培養數學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數學建模教學法思想在應用數學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中的實踐
1.在畢業論文選題中增加應用型題目的比例
應用數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一般從基礎數學、應用數學和數學教育等方面去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工作的意向、所具備的能力選擇大小、深淺、適度的課題.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去選題:聯系數學教學實踐有關的課題;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某一專業方向上的學術探討;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聯系實際解決一些應用問題.
目前多數院校都由指導教師擬定題目.這些題目中,大多數題目與現實生活脫節,能給學生進入社會做準備的題目并不多.要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指導教師的選題應盡可能貼近生產實際、生活實際.指導教師可以考慮一些校企合作的項目,選取最適合教學內容又貼近生產實際的課題,如以一些企業的生產任務為課題,共同開發一些有實用價值、適合學生設計的課題.
同時,由于近幾年在校外完成畢業論文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們應鼓勵學生承擔實習單位的部分科研項目,并結合實習單位的實際,自行選題.在指導教師擬題或學生自行選題時,應盡量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將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課程進行延伸.應用數學專業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最優化方法、運籌學等課程,可以將其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如利用運籌學,讓學生設計學生干部選拔方案、設計生產的最優方案及運輸的最佳路線,等等.
此外,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也給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近十年來的全國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題目涉及各個領域,包括工業、生物、醫學、工程設計、交通運輸、農業、經濟管理和社會事業等內容.這些賽題對學生學習使用數學知識,解決以前他們沒有接觸過的新領域中的問題,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能比較好地模擬學生走上社會后,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部分學生參加過數學建模競賽,也取得不俗的成績,但由于時間有限,一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可以考慮進一步進行完善;另外,對這些題目,還可以改變一些條件,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
2.將數學建模教學思想貫穿于數學專業基礎課程中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綜合幾年所學知識,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選題的極好的鍛煉機會,是對學生在幾年本科專業學習期間,建模能力和建模意識的綜合反映.在畢業論文(設計)這個環節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將建模思想應用于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在數學專業基礎學習階段,就應注意使用數學建模的教學方法,將數學建模思想貫穿于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
在教學手段上,教師應注重使用數學建模教學法,通過使用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就能夠初步了解數學建模的思想.在教學中,結合基本的數學概念與原理,引導學生使用數學語言和工具,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語言進行翻譯,轉化為數學上的問題,建立模型,求解,給出數學上的解釋與方案.
如在《數學分析》教學中,可以考慮從基本概念上、定理證明中、應用問題上、習題課上及考試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
3.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為畢業論文設計打下良好基礎
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實習、調查、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綜合使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應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在本科學習的幾年中.數學建模是利用數學這個工具,通過調查收集數據,歸納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建立反映現實問題的數量關系,最后利用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與能力,因而,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應注重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及數學建模方法的應用.
在社會實踐或社會調查這個環節,可要求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使用數學建模方法,提出初步解決方案.例如,可以讓學生對學校食堂進行調查,提出合理的管理及收費方案;對教育收費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現狀,給出一個調整的建議等等.
在數學實驗這個環節,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概念變得形象直觀,復雜的運算用計算機迎刃而解.學生能學習到如何使用計算機處理大量的數據,體會到計算機與傳統數學完美的結合.
4.建立一支有數學應用意識及創新能力的指導教師隊伍
目前大部分指導教師不夠重視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上滲透數學建模思想的意識比較淡薄,加上其自身知識、能力有限,因而在日常教學及畢業論文設計指導中,較少去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例子,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很好地實施數學建模教學方法.我們應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開設數學建模研討班,選派教師參加各種數學建模學習班與會議,選派老師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的培訓,開展骨干教師的技能培訓班,使教師了解工程技術、生產新方法、新技術對數學的要求等.增強教師應用數學的意識.
我們要培養一批有高度的責任感、事業心,有奉獻精神及良好師德師風的創新型指導教師.他們知識廣博,善于學習新知識,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在日常教學及畢業論文(設計)指導中,使用數學建模教學法,引導學生使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延喜,王世祥.數學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長春大學學報,2010,20(6):103-105.
[2]張維亞,嚴偉.基于就業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8,22(2):77-81.
[3]向日光,吳柏森.對本科應用數學專業定位的思考及人才培養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5):61-64.
(一)
中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教育要想有一個好的開端,就必須提高中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就中學教師來說,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與教學活動能高效率,但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環境與小環境等主客觀原因,無論如何,學習、掌握、借鑒各種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則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了解國內外先進的數學教學方法,找出各種方法的優缺點,然后根據中學的實際情況,吸收他人教學方法的長處,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從而促進中學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國內外中學數學施教的對象都是中學生,年齡段在13-18歲,心理發展階段屬于青少年期,他們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認知水平,教學內容大同小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遵循的原則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學數學教學存在著可比性。比較中西方中學數學教學方法,發現有如下的相似之處:
(1)教學程序基本一致。各國中學數學講授新課基本上采用這樣的程序: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學預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所學的內容;鞏固所學的內容;檢測所學的知識。
(2)講授法是各國中學數學教學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論中國還是美國,或者西方其他發達國家,數學知識的傳授基本上是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助。
(3)普遍重視啟發式教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都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學方法改革,中學教學也不例外。通過教育改革各國都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素質、培養能力的教學,尤其重視啟發式教學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①
從中學數學教學實際來看,我國的教學方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相比,存在著差別,主要表現在:
(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關系和作用不同。中國大部分的教學方法都是以老師為中心,有“重教輕學”的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主要是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的。盡管我國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對學生的影響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數學校教育自覺或不自覺地滑向了題海戰術、應試教育。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記住數學概念、數學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較深、較難的數學知識。但弊端是很明顯的,它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注意探索學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應用教育,鼓勵學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講究自愿,學生享受學習的充分自由,學習比較輕松愉快。
數學教學中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不同也造成教學氣氛有明顯的差異。發達國家中,老師和學生基本上是朋友關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導提示的作用。課堂上老師有目的地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時老師甚至可以別出心裁地把課本搬到野外與學生們一起在明媚的陽光下、柔和的清風中愉悅地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增加對學習數學的快樂,減輕學生壓力,造成歡快的教學氣氛,但中國學生長期以來處于嚴格的課堂管理中,強調教室、強調自己的座位,老師也不敢放開,擔心過分放松,會造成課堂上活潑有余、嚴肅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亂場面,因為學習到底不是娛樂。同時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習慣不同,在嚴重“尊師”思想的影響下造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分嚴肅,學生過分緊張,再加上數學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內容少,更加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很容易感到疲憊懈怠,致使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差生把學習數學當成是服“若役”。
(2)對培養能力與個性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同。在發達國家中強調個性的培養,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因而分層次個體教學方法使用得比較多。比如他們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學校論的教學方法,及計算機程序教學法(把所要學的知識編成程序,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自學)。這些方法強調自學,注重因材施教,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但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學生很少聽到老師主動的講解,難以與同學進行互相幫助,互相影響;此外使學生很少接觸到課本以外的數學知識,影響學生的社會化。我國一般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鍋飯”的統一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有利于教師全面考慮、統籌安排,教師易于把握節奏。但是容易造成優差生的嚴重分化,教學沒有針對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實際上忽視了個性的差異。
在國外的數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如美國一些學校使用的教學日記法,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教學中的思維過程、心理狀況,使學生與教師能經常通過日記進行交談,教師易于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興趣及個人思維風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個體差異,教師能從學生的這些資料中綜合出各種學生的成就抱負水平、焦慮水平、意志水平,從而設計出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水平。而我國教師過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對忽視了非智力因素,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們之間形成隔膜,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情感、動機、興趣難以了解,無法得到反饋,學生的焦慮、交際需要等得不到及時的滿足。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與應用數學教育的思想存在差異。國外的教學方法一般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重視應用數學教育,具體反映在注重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數學中采用的例子盡量來源于現實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學法(復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針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進行討論和探索,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深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他們利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和建構數學模型的意識,培養了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后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當然如果過分地聯系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我國的教育目標雖然說重視應用教育,但至今未有與之協調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成了紙上談兵,仍然只是從數學本身的結構出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國當前的教育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題是中國教學方法中比較突出的特點,這從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的突出成績可以看出。
(4)教學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學媒體也存在著差異。國外由于經濟和科技發達,直觀教學手段有了極大提高,計算機輔助教學及各類教學媒體普遍被使用。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中國也力爭改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但由于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體的普及遠遠不是近期可以實現的。③
(二)
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在極力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因而以后教學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學生的素質。所謂的全面素質可以概括為“四素質三能力”,即:文化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發展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四素質和邏輯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過中外數學教學方法的比較,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認為改進教學方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加強對學生的全面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重視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3)改進教學方法必須與改革考試制度相聯系,不破除升學率的壓力,就無法使教師與學生從考試的繁重負擔中解放出來。必須改變考試凌駕于教學之上,考試是“指揮棒”的不合理狀況,使考試成為教學的檢測手段,起輔助教學的作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世界上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因而對任何好的教學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創立一套合符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要固守一兩種教學方法,而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學方法的唯一出發點。
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子興主編《數學教育學導論》,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目前,高校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第一,按傳統講授+案例分析的模式進行傳道授業,大學生消極厭學,逃課理由花樣多多。許多在大學工作的教師有這樣的感慨,現在愛學習的學生大不如從前!學生玩手機和游戲的時間比聽課課的時間多得多。有學生甚至雇人替自己聽課做作業。學生逃課的原因很多,如教師講課沒有吸引力,學風不好,管理不到位等,有一些學生認為課程之外的知識重要,熱衷于在外打工賺錢,還有的學生只挑選有利于就業的課程去聽,而對那些基礎課和文化修養課則回避。很明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課程的整體觀念存在問題。第二,教學過程中學生體驗互動嚴重不足。即使有多媒體,視頻材料等手段,但課堂教學滿堂灌,知識傳授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缺少探索熱情,認為與己無關。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滿意,教學內容陳舊,方法簡單,師生互動少,鮮有激情和想象力,學生不愿聽,教師也不愿意講,導致惡性循環。西方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教師講授,學生靜聽,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模式。第三,一考定結果,使考試作弊比較普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荚囎鞅撞焕诹己脤W風的形成,造成學習刻苦者受打擊,不用功者易過關甚至得高分,直接影響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沖擊學生誠信的道德底線,挑戰教師的職業道德,挑戰教師的課堂教學。第四,大學生學過《法律基礎》、《經濟法》后,大腦被大陸法系法律關系之理論似乎格式化,喜歡接受權威正統現成結論,傳統教學方法使大學生的知識面過窄,無全球視野,僅局限于自己或中國維度分析國際商事糾紛,造成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智力相應萎縮,理解力變窄,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環境,也使就業難度增加。面對上述問題,大學勿容置疑要改革,必須改革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為此,要對格式化的大學生輸入新的法律系統,需要強烈的刺激。我提出了“比較式”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比較教學方法的內涵及運作機制
(一)比較教學法的內涵及主要特點比較式教學是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提出的。結合當前《國際商法》的實際,學生知識背景現狀,大部分學生對大陸法系的條文化、規范化法律制度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入和透徹),具備用法律關系的理論進行思考和解決法律問題。而《國際商法》必須講授海洋法系的內容。法系不同,技術術語有差異,司法過程、理論迥異,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廣泛對比,學生體驗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普通教學方法相比較,比較教學方法具備以下特點:
1.教學內容的平行、豐富。比較式教學內容要‘一分為二’地講授。這源于國際商法必須將兩大法系都交代清楚。而兩大法系在文化理念和制度上差異明顯。法律術語不同;證據制度迥異;一個重實體法,一個講程序正義,法理和技術細節不同幾乎覆蓋國際商法所有章節。比較教學,一話兩說,學生印象深刻。比如合同條款的分類和合同有效要件,我們有主要條款,英美有條件條款、保證條款和中間條款,而且英國合同條款的分類與違約救濟方式掛鉤,也與訴訟戰略戰術掛鉤。以實例平行展開,一法兩講,平行橫向比較,極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生動而且效果明顯。特別是同樣術語、細節導致的結果差異讓學生印象深刻。
2.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在比較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比較方式多樣,有行為比較,如大陸法中的訴訟中的強制措施與英國法中的庭際禁令;理念比較,如貨物買賣中種類物和特定物分類對所有權和風險的影響兩大法系觀念上的差異、案例比較、結果比較和程序比較等等。老師與學生一起展現一副清晰明快的兩法系相似又不同的圖畫。教師講課的活動范圍不僅僅局限在講臺和黑板之間,教師可在學生之間走動、講解,以便集中學生精力,有利于教師同學生的細致交流。由學生體驗的對抗制VS究問式庭審模式,一案兩審,反差大,收獲也大。
3.教學過程的對立互動性。比較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起教與學的雙向對流,就同一案例從原被告及法官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法律體系,教師通過實際案例提出討論題目或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并開展討論,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環節而機械地授課的局面。所以比較不是簡單的橫向比較,二是多層次、多技術、多維度的立體化有質感的比較,必須與已有的技術成果同步進行不悖。
(二)比較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發現法教學理論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與人類的認識過程有共同之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主動地探究發現,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共同比較、發現兩大法系之異同,讓學生參與學習,由被動為主動,有利于消除被動填鴨式的枯燥乏味。而“新課標”理念認為,有效的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同一案件,教學上用糾問式和對抗式比較實際庭審過程,讓學生在案件中以一方當事人的角色扮演中體味法律內涵與差異。最新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以學習間接知識的方式實現,只有通過對某種活動的直接體驗,才能培養相應的能力。根據這一研究成果,我們必須把學生的學習由接受間接知識的過程轉變為通過探索獲取直接知識的過程。所以本人在實踐中,在使用比較教學法時,注重以下幾點:
1.設定目標并提出問題。對于理論性強的章節,在講課過程中要善于先設定學習目標,然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在第一章緒論部分,教師列出不同問題并組織各組學生進行兩大法系各自的處理程序、理由、理念,最后由老師總結并講解知識要點。經過學生的討論及對問題的回答,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本節課程的知識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典型案例PK。對與實踐聯系較為緊密的章節,則尋找實際案例把國際慣例及兩大法系的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針對案例中的關鍵問題提出思考題,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比較不同法律體系下判決的程序、依據和結果的差異。
3.利用大量歷史案例判例素材。教師把一些以前歷史案例判例素材供學生參考,學生通過自己感悟歸納習得技巧和知識。所以此法要求老師學貫中西,知識儲備豐富,特別是典型的大陸法案例的搜集很重要。
三、比較方法的實施效果
在國際商法教學中,比較教學方法的使用,需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梢杂没ヂ摼W技術讓學生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以全面了解學生為前提,必須清楚他們學習的特點、難點和興趣點。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嚴謹而又有活力。以前上課都是老師講授,學生靜聽,很被動。現在課堂非?;钴S,學生持不同法系之見,同一案情,處理判決各有不同。理由依據有時南轅北轍,印象深刻。學生自己必須發現問題,邏輯的提出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各種新問題、新思路不斷涌現,經常下課了還有許多學生緊追老師不放,問個不停,出呼意料之外的創造性想法常給老師予新的啟迪,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糾問式或對抗式模擬法庭成了師生追求知識‘真理和正義的“天堂”,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生在上課時可以自由討和發言,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來,老師從不批評,課堂氣氛寬松。比較+演繹+發散式思維和英美文化于一體,毫無法學學院派的枯燥和乏味。
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案例均來源于國際貿易的實際糾紛(authentic),通過教師對案例的講述和分析使學生了解更多書本上沒有的實戰技巧;另一方面,學生課外查閱文獻、搜集素材的過程,對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積累知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普通常規的對抗式討論中,每個同學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其根本目的是要正確解釋和解決國際商事不同觀念的沖突,所提出的問題,最后經過兩大法系PK各自提出解決問題的觀點并陳述理由,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和諧了師生關系。在濃厚的學術的氛圍中,老師也平等的與學生在統一規則下對抗辯論,師生教學相長,相互影響與促進;教師上課必須更加認真,更加關注全球的新規與判例、學術研究的最新進展,學生上課的出勤率,考試及格率,考證率以及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善。參加統一司法考試和外銷員考試的,本門課程的學習特別給力。
四、比較教學方法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的素質約束了教學效果。比較式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沒有出國學習經歷或英美游學經歷的老師,很難對英美法系的文化底蘊有正確全面的把握,從而客觀比較。當前明顯的問題是,受慣了大陸法系教育和熏陶的有些老師,用法律關關系的思維來框英美法,大腦被大陸法格式化,用法律關系的框框理解英美法的商務游戲規則,既不對有缺陷的現行教材進行取舍,又不針對學生未來的職業要求對英美法之程序部分進行強化,任意決定課程設置內容。而且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好口才再加上認真的準備就可以現編現導地進行“比較”教學任務了。實施比較式教學要求教師不僅需要理論知識功底深厚,而且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沒有在英語國家親自訴訟經歷,難以完成或勝任教學任務。很多老師講課時范范比較,學生一頭霧。加之國內沒有合適的雙語教材,閱讀材料不豐富,影響了比較教學后的學生自主吸收和消化。
2.少數學生很難參與教學活動。沒有中國國內《經濟法》基礎,學習又有困難的學生很難跟上節奏參與教學活動。對課本內容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以及國際貿易中的普通糾紛案例,憑直覺或經驗猜(解決方案),完全沒有感覺,不能進行一般性的探討,不發表個人的見解,是比較教學的一個突出的難點。加之現在學生頻繁轉專業,完全沒有經濟、法律基礎的原藝術、醫學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課堂內不主動思考問題,課下更是難以主動查找資料,欠功課太多,這部分學生在能力的培養上與其他同學就有了較大的差距。
3.傳統課業考評方式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傳統教學中課程的考核大都根據學生平時到課情況(20%導40%不等)及期末考試成績(80%-60%不等)進行考評。比較教學中成績的考核需要多樣化,可依據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包括平時討論的積極性、對問題的分析能力、發言的積極性、及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綜合過程考核,如模擬法庭的參與等。此外在期末試卷中應增加學生獨立思考試題的比重,重點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五、建議
即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對比,比較各點相同和相似之處。教師在講授某一地理問題時,可以引入學生學過的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講解。例如:講完亞洲的地理位置以后,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描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并對兩個大洲進行比較。
2.比喻比較法
就是把比較抽象的難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般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例如:在講經緯網的概念和作用的時候,可以把經緯網比做電影院的“排”和“號”,以確定位置。在講季風或海陸風的成因時,用一塊大理石和一盆水進行比較。一塊大理石和一盆水跟巨大的陸地和海洋相比,論其大小有天壤之別,但其受熱和散熱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3.關聯事物對比法
就是把兩種或幾種有聯系的地理事物,進行比較或對比的方法。這樣,可以復習舊知識,又從舊知識中獲得新知識。例如:在講世界氣候這一節時,先讓學生記住氣候的兩大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再對“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進行比較講解,讓學生得出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和氣候類型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比如,赤道附近的大陸和島嶼多數地方常年氣溫高降水豐沛,所以這里主要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再對“世界地形圖”和“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進行比較講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赤道附近的有些大陸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對于比較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讓學生對比,從不同側面加以分析,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認識事物的形成原因。
4.并列事物比較法
就是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并列起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共性和個性,使學生了解個體和整體的地理特征。例如:講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的時候,和長江的開發與治理對比講解,使學生既掌握課本主要內容,又掌握兩者的異同點。
5.中心問題比較法
即以一個比較對象為中心,和幾個比較對象同時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在于突出中心比較對象的特征。例如:讓學生把港澳地區的人口密度分別和新疆、、北京、上海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港澳地區“人多地狹”的含義。
6.綜合比較法
關鍵詞:生態;科學發展觀;比較研究
Abstract:TherearemanyconsistentaswellasdifferentviewsbetweenecologicalMarxisman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irconsistenciesand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ideologicalbasis,essence,theoreticalcore,basicrequirement,andfundamentalapproach,andpointsouttha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andrawlessonsfromtheecologicalMarxismsoastobetterservethesocialistconstruction.
Keywords:ecologicalMarxism;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omparativestudy
“生態”(EcologicalMarxism)一詞來源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本•阿格爾。他在1979年《西方概論》中第一次運用了“生態”這個概念,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建立了與生態學之間的關聯。生態是西方的最新流派之一,也是當今最有影響的十大流派中較為活躍的一派。其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圍繞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社會內部的“和解”兩大主題,研究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人的解放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嬗變等問題,揭示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并通過重建馬克思的生態唯物主義哲學,進行技術批判與消費主義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探索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實現社會制度和道德價值觀的雙重變革,從而最終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化的,其中心問題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在于,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表面上看,生態與科學發展觀并不基于相同的現實基礎,產生的理論背景、發展脈絡和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等方面也不盡相同,應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實際上兩個理論體系之間,觀點的契合是主要的,即使有些觀點有明顯的差異,卻可以相互為用,并不矛盾。
一、思想基礎的比較
生態,也稱生態學的,其理論基礎在于和生態學的有機融合。如生態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和佩珀所認為的那樣,歷史唯物主義內在地包含了生態學和生態思維方式。應該說,在馬克思那里,生態思想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談論與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的生產問題,卻很少在純粹意義上談論生態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馬克思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生態思想。如“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批判了黑格爾關于人居于超自然的地位的觀點,提出了‘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統一體’的思想,并指出‘自然是人類的生命,但不是生活的手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危機的必然聯系以及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等問題上,‘生態學’與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1。另外,生態繼承了以作為理論基石的西方,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的批判傳統,像萊斯和阿格爾就受到馬爾庫塞相當大的影響。只不過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生態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相對溫和,也更富有建設性。
科學發展觀則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及作為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處處滲透著立場、觀點和方法。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和發展,主要是基于中國化的,面對的現實是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與科學發展觀對于關注的點不同,偏好的理論也不一樣,面對的現實情況也有明顯的差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二者都是以作為理論的來源和基礎,都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的科學性、革命性和開放性,掌握了活的靈魂。
二、第一要義的比較
生態代表人物之間的理論并沒有太多聯系,應該說,不能形成一個系統,但在第一要義上卻是基本相同的。如阿格爾斷言,“歷史的變化已使原本馬克思關于只屬于工業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失去效用。今天,危機的趨勢已經轉到消費領域,即生態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因此,當務之急是“從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本質的見解出發,努力揭示生產、消費、人的需求和環境之間的關系”2。阿格爾轉變了人們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看法,認為傳統的經濟危機已經轉向了生態危機,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原罪,即利用環境代價換取財富,已經導致了經濟增長的瓶頸,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無限性和環境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緩解矛盾,那么經濟增長就會停滯,甚至會倒退??梢?,阿格爾關注的決不僅僅是對于資本主義危機的解釋和分析,問題在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這說明,他始終是以發展作為第一要義的,這是他邏輯分析的前提。高茲認為:“‘對我們的經濟從產品設計到消費和物質的再循環進行生態學的重建,……對能源、化工、運輸和農業進行生態學的重建,……技術上的發明不僅必須有助于生態學的重建和理性化,而且還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縮短勞動時間成為可能,把我們從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使生產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標準服從于社會——生態標準’,走向基于自我約束、更節儉、生態上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生態社會主義,達到真正的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統一,實現生活得更好、勞動與消費更少的社會。”3高茲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歸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確了要在發展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發展是第一要義。從阿格爾和高茲的觀點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生態學者無論給生態危機開出什么樣的處方,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發展這個第一要義。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認為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由此可見二者之間觀點的相似性。應該說,生態與科學發展觀所提的“發展”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更多的是在解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意義上使用,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的增長,當然這種增長不能以生態為代價;二是,正如高茲談到的那樣,發展不僅是經濟理性的,還應該是價值理性的??偟恼f來,生態關注的比較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建立在人的解放基礎上的人與社會的關系調整,而較少涉及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茖W發展觀所使用的“發展”,強調的是一種和諧,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個層面基礎之上的。與生態相比,概念的內涵擴大了;作為一個分析系統而言,也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理論核心的比較
“生態考察了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所造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提出了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的論斷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問題,它研究的方向符合人類的健康發展趨勢和美好愿景,它的研究目的是力圖從制度層面探索生態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具有前瞻性和開創性,它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面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建立和發展,力圖通過制度轉變解決人與自然的對抗。”4由此可見,生態在談及異化概念時,是以人為核心的,只有人才有異化;在談及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時,將社會系統放在首位,因為只有以社會系統中的主體——人,作為分析的核心和邏輯的出發點,其他的分析才有意義,換句話說,此岸世界的真理探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而彼岸世界是遙不可及的;在趨勢和目的方面,無論是通過制度還是其他手段,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都是為了人性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相比之下,科學發展觀始終明確地將“以人為本”作為理論核心。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5從以上論述中可以明顯看出,二者之間的觀點趨同是主要的。當然,生態強調的“以人為本”,是從純理性的角度說的,在他們的邏輯中,不分析人,其他的分析就抓不住重點,是徒勞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帶有功利性質;另外,他們過多地強調人的解放與個性張揚,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維度,所以,很多時候不過是空批判而少建設,在很多方面往往容易被細節所迷惑,墜入就事論事和抓小放大的泥潭。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不僅源于對社會和自然規律的把握,還具有倫理層面的考慮。無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都是追求人之善,是人全面發展的應然。所以,生態與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在總體上是一致的,它們的差異只在于對人的倫理態度和側重點上,而這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
四、基本要求的比較
很明顯,生態認為,僅僅局限于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分析是不夠的。在高茲那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的物質豐富程度明顯提高,社會地位有所改善,然而,這種改善不過是資本主義緩和階級矛盾的一種手段。并且,無論資本主義采用什么方式給予無產階級多少施舍,實質上,并不見得會損害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今日付出了一百萬美元,是為了明日的一百億美元。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是不會泯滅的,相反,越是要提高資本主義的成本,資本主義就越是要加緊攫取,換取更多的財富。于是,自然成了犧牲品,這種犧牲到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就會達到發展的極限,而出現衰退。所以,利潤動機同生態環境相沖突是必然的,利潤最大化驅使人們破壞生態環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護生態環境更加重要,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按照奧康納的總結,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一切社會的發展,都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結構及態勢的“不平衡的和聯合性的”發展過程。6奧康納還指出,資本主義積累導致一定程度的生態危機,由生態危機可能會引發經濟危機,同時生態危機所導致的環境運動有可能會加重經濟危機的程度。總的來說,在生態者看來,資本主義的危機就是人、社會和自然失衡的危機,就是片面發展的結果,就是資本運行的現實性危機。根據反向調節的原則,可以明顯地推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樣是會被生態所認同的。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5]15-16應該說,在基本要求方面,如上述分析的那樣,生態和科學發展觀在基本觀點上能夠達成一致。然而前者強調的不過是“平衡”二字,即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就社會的復雜性而言,這種關系只是眾多關系中的一種,所以分析的結果難免流于片面,或者不過是空洞的說教;后者則強調四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由于科學發展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思想的部分,在中國社會中能夠尋找到現實基礎,并為現實世界的革命化起到促進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所以,科學發展觀的實際影響要遠遠大于生態的“烏托邦”,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五、根本方法的比較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5]16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強調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要求用全面的、系統的、動態的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吧鷳B學者全方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批判:批判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自然資源壟斷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對自然界所進行的掠奪行為;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和異化消費;批判了資本主義等級森嚴的管理體制及其破碎的勞動分工;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批判納入到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視野之內,與資本主義制度緊密聯系起來考察?!?由此可見,在方法論意義上,統籌兼顧是二者認可的。生態盡管沒有明確提出統籌兼顧的思想,但是從其關注的對象,包括制度批判、等級批判、異化批判和工業文明批判等維度考察,它并沒有刻意突出資本主義的某一個部分,而是更加突出幾者之間的聯系。再如,生態的代表人物克沃爾認為,要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在所有制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經濟制度方面,要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在實現條件上,要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全人類一起實現。從這里,生態的統籌兼顧思想也可見一斑。
雖然同樣在方法論意義上堅持了統籌兼顧,所關注的視域卻截然不同??茖W發展觀以中國的現實國情為基礎,站在整體的高度審視各個部分的協調與平衡,是一種治國的理論。生態主要是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因為其所秉承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所以,在思想上側重于批判,而建設性的東西受到限制。同時,由于生態的相關理論并沒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機制,這樣一來,無論其有多么豐富的思想,也不過是一種值得參考而不具有指導性的理論而已,當然也就不會像科學發展觀一樣,不斷地在實踐中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基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又為實踐所檢驗,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發展觀的真理性價值也要大于生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態作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學派,其主流學者遍布在加拿大、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視野廣闊,科研環境優越,尤其是他們對于資本主義的理解和批判、對生態危機的本質分析等非常到位??茖W發展觀作為一個開放性的體系,與生態有較多的契合,這決定了科學發展觀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鑒生態的思想。在觀點契合的方面,應該說生態在有的方面研究得更為細致,這與其血緣關系和研究傳統等因素密不可分;在觀點分離的方面,對于科學發展觀而言,合理的可以借鑒,不合理的可以作為警示,兩者之間并不是一種對立關系。
參考文獻:
[1]曾文婷.“生態學”與[J].學術論壇,2005(10):34-37.
[2]阿格爾.西方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86.
[3]吳寧.高茲的生態學[J].研究,2006(8):99-104.
[4]唐宏.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資本主義到生態社會主義——西方生態的啟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07(5):76-81.
[5].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在對學生的進行題目解析引導的過程中,由于數學問題的解析方法存在多樣性,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就要針對不同的數學題目制定相應的解析方法。比較法在數學題目的解析應用中十分廣泛,基于不同數學問題解析方法的多樣性,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比較法教學過程中也要合理的進行例題與解析方法的選取。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圓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學生三角形的面積求法,并引用三角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分析三角形與圓形面積之間的關聯。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開展中,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探究如何利用三角形求解圓形面積。通過比較平行四邊形和圓形面積的求解方法,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入的理解不同幾何圖形的面積求解方法,通過將多樣化的集合圖形轉化為三角形面積加以求解,這也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多角度的針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此外,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三位數乘法的過程中,由于進位方法和乘法法則在二位數乘法中也適用,因此教師便可以利用二位數乘法計算方法和三位數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在二位數乘法法則的基礎上,總結出三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計算題目的解析能力。
2圖形認知學習中的比較法運用
幾何圖形的認知作為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課程講授中也是一大重點。為了在幾何圖形的認知教學中,幫助學生擺脫生硬的圖形記憶方法,教師便可以利用比較法構建不同圖形之間的聯系,并通過將不同幾何圖形的特點進行對照和比較,幫助學生更為直觀高效的掌握幾何圖形的特點。例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矩形和正方形后,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的認知圖形特點及關聯,教師可以將不同的幾何圖形進行列舉,并讓學生對圖形的特點進行闡述,如不同線段間的關系,角度特點等,并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圖形特點進行總結,最終得出平行四邊形包括矩形和正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這一結論。通過比較不同幾何圖形的圖形特點,學生不僅可以更為直觀的發現幾何圖形之間的特征與共性,也能夠在圖形特征分析的過程中,將概念理論與幾何圖形分析進行融合,從而逐漸培養起幾何圖形分析的思維與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空間幾何圖形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3比較法在應用題型結構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應用題教學練習,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知識實際應用的意識,同時提高其對現實數學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在應用題型的練習與講解中,充分全面的應用比較法教學,能夠進一步促進應用題型練習成效的提高,引導學生對實際數學問題進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處理。例如在處理相同已知條件數和問題數的應用題時,由于學生容易對計算方法發生混淆,因此教師必須在應用題型比較的同時,對具體的分析方法進行說明和解析,從而幫助學生準確的完成應用題處理,如:一年級學生中男生有83人,男生比女生多45人,求女生人數,如果將問題換為“計算一年級總人數”,那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為了計算一年級總人數,必須首先求出女生人數,再將男生女生人數求和,最終完成應用題的計算。在比較法教學的開展中,應用題型分析和處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清相同已知條件下不同問題的分析方法,也能夠促進小學生應用對比意識的建立,從而為今后實際問題的有效處理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方法。
4結語
“無規矩不成方圓”,生活中我們必須遵守法律,游戲中我們必須遵守規則,所以大學生必須培養自身的規則意識。在大學籃球課中采用比賽法教學,可以讓學生能夠盡快的掌握和運用比賽規則,從而加深高職學生對籃球技術和戰術的理解,提高高職學生的欣賞籃球比賽的水平。利用課堂教育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籃球規則,利用籃球比賽使大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籃球規則,并增強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使高職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2將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更好地學習基本技術
只有掌握了基本技術和戰術,才可以在比賽中有更好的發揮,通過教學比賽,學生可以更加容易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不管是運球、接球還是投籃成功等。學生在運動比賽中感受到了樂趣,自然就會更加積極地進行學習。那么教師就需要大力練習學生的基本技術,促使學生將掌握到的技術應用到比賽當中。
3大學籃球教學中比賽教學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比賽場次安排較少,手段較為單一
大學籃球教學中采用比賽教學法進行施教,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便于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發現問題,采用針對性措施進行訓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比賽教學的場次安排有限,僅僅通過幾次教學比賽來實施籃球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不夠現實。同時由于比賽手段的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3.2比賽方法同實際競賽發生脫節
按照籃球教學比賽的規定,對于每個籃球隊的參賽人數都有限制,即便在比賽中可以采用更換隊員的形式增加參與人數,但通常由于過分追求比賽勝利,難以有機會安排技術能力有所欠缺的學生參與比賽。如此一來,打擊了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特別是對技術能力較差的學生造成打擊,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3.3比賽設置的數量和學生人數差距較大
在大學籃球比賽教學過程中,由于籃球比賽的數量通常較少,而學生的人數相對較多,如此一來就導致學生參與裁判工作占據的比例較小。大學生無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無法提高裁判能力和綜合水平。
4加強比賽教學法應用的策略
4.1體育教師對學生的活動要合理有效的組織和分配
在大學籃球比賽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分配時間,要合理控制比賽時間占據課堂時間的比例。在具體時間分配上,可以將比賽教學時間設置為課堂時間的60%,其他活動占據課堂時間的30%,余留10%的課堂時間作為學生素質練習使用。通過合理分配時間比例,有效組織分配,促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掌握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教學堅持從易至難、從簡至繁的基本原則,利用學生體育骨干參與完成,從而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4.2運用比賽法時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采用比賽教學法時,要做到知己知彼,在了解關鍵信息的基礎上,合理發揮籃球比賽教學法的價值。教師對學習環境及學生情況和教材要全面掌握,要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要掌握學生身心特點及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比賽教學方式,設置合理的比賽教學標準,從而科學開展比賽教學。
4.3采用籃球比賽積分法強化訓練
大學籃球教學過程中,比賽積分法貫穿籃球比賽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基本的傳球、發球和運球、投球等實施的一種籃球比賽積分教學方法,這是大學籃球比賽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球比賽積分法能夠讓高職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籃球技能和要領,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心理素質以及健康體質,為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最好的籃球比賽積分法就是以小組為基本比賽單位,讓大學生在交流、配合、探討和鍛煉中,相互學習、相互進步。這種以小組為比賽單位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大學生參與籃球比賽的意識,體驗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還能夠創造和諧、融洽、民主的教學氛圍,提高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例如在大學籃球比賽中,將學生平均的分為幾小組,讓每一小組之間都能夠進行排球比賽,采取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分別給每一組幾分,比如勝一局記兩分,輸一局記一分,最終以積分最高者為勝。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籃球比賽,可以調動高職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籃球課程的興趣以及體育意識。
4.4運用全新的教學方式
籃球比賽的特點要求運動人員要想真正適應激烈爭奪中的快速攻守,最重要的因素是速度。特別是在快速中運用技術的能力、完成技術動作的速度以及技術動作之間的銜接速度。教師要把握籃球比賽的特點,采用比賽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技巧,注重速度,讓兩者完美結起來。教學比賽法是以比賽為核心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在籃球運動項目中,學生把自己掌握的專業技能運用到實踐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掌握運動技巧。這種比賽法教學,教師不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重復的動作教學上,促進籃球教學的完整性和實效性的發揮,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在教學中加入多媒體技術,運用DV,幻燈片等教學手段,全程記錄學生的比賽狀況,在比賽結束之后放給學生觀看,這樣能讓他們更好的發現自身的缺點,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聯系,提高教學效果。
4.5采用比賽教學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大學籃球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賽教學法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比賽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大學籃球課程產生較大興趣,希望在籃球比賽中運用戰術來提升個人運動技巧。而比賽教學法中,學生籃球技能的提升不僅僅在于個人運動能力及運動技巧,對戰術運用及比賽規則等都可以進行熟悉和掌握。教學中,教師臨場指導,針對性安排戰術或技巧比賽。在比賽中,貫徹和落實教學內容,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促進學生籃球運動水平的提高。在比賽教學中,教師認真觀察學生參與比賽的全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效果進行客觀公正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身短板及自身優勢,提出相關改善性建議及措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采用進攻防守比賽等具有較強目的性的針對性比賽,提升學生籃球專業技能和戰術運用,提高學生對籃球比賽規則的了解及熟悉,從而利用籃球比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