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3 15:41:52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歷史唯物史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49-01
一、引言
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種歷史觀教學符合歷史學科的教學規律,也是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教學的按要求,運用多種教學角度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從而讓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充滿趣味,這對傳統的歷史教學將會是一次沖擊。良好的教學方式與嶄新的教學視角將會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也才能夠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在講授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不僅要全面地講述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且要從多個角度認識歷史事件的客觀性,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為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而提供基礎保障。
二、文明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文明史觀源于歐洲的啟蒙運動,它最早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文明史觀認為在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過程中要始終正確看待歷史中各種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的發展是在文明的不斷碰撞與更新中向前發展的。
第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文明史觀的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文明史觀的教學角度可以豐富和更新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歷史教學需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文明史觀的教學角度首先可以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效率。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主要以教材中的歷史和教材的角度來進行知識傳授,知識往往局限于書本中的知識與認識歷史的角度,但是文明史觀角度講教師的教學角度從一個知識、一個地區延續到整個人類歷史的某個大環境中,從而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更加高效和真實地組織教學活動。其實是史觀教學角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需要聯系歷史事件在整個歷史中的地位與貢獻,因此,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與感受歷史,使得歷史學習更加生動,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是文明史觀的歷史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與民族自豪感。歷史意識就是對歷史的記憶,它是在記錄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上、總結和吸取經驗教學中產生的。文明史觀要求對歷史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文明事件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行關注,如果能夠將文明史觀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將全體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同時,正確文明歷史的作用和地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從而理解歷史文明發展中付出的代價,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
三是文明史觀的歷史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提出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史觀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與創新精神,學習和吸收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
第二,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文明史觀的具體應用。一是在戰爭內容中的應用。戰爭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從未終止,它在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傳播著文明和文化。比如,在講授中可以從西方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明角度講授。二是和平交往中的應用。在每個國家的和平發展、國家之間和平交往的過程中,在文化、政治與經濟等方面都體現了文明史觀的內涵。三是在科技內容中的運用。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四是在政治制度等重大政策中的應用。比如,在指南針、火藥、紙的發明。文明史觀長期在歷史發展中發揮著較為穩定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以及經濟制度的變革中,比如,在講授、明治維新等過程中可以結合文明史觀歷史角度。
三、唯物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生正處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歷史學科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唯物觀教學的具體措施為:
第一,歷史教師需要掌握基本的唯物史觀理論。歷史教師需要掌握馬克思原理中關于唯物觀的基本理論,然后將其與歷史事件相結合,用唯物觀來看待歷史,比如,唯物觀的重要歷史人物,列寧、斯大林、等,對于這些馬克思理論重要人物的講解需要盡可能地結合馬克思的原著,引導學生站在更高的歷史角度來認識歷史。
第二,運用直觀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觀。為了讓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歷史,教師需要盡可能地使用直觀的教學形式,比如,唯物觀對初中生來說有理解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以簡單明了的案例來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再加上有些歷史事件具有趣味性,使其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動力所在。唯物史觀的歷史教學方式一種對歷史的升華和更高的認識,是對了歷史規律的總結,因此,歷史教師需要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與歷史事件相結合。比如,在講授歷史人物的過程中都要用“功”與“過”來客觀地評價,可以通過觀看多媒體視頻從不同得出科學的結論。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許中華.歷史教學應有的視野與史觀[J].教學與管理.2011(22)
1.1目的
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根據《食品衛生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省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辦法》及其它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指導和規范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1.2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提高全社會防范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的意識,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對可能引發食物中毒事件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分析、預警,做到早報告、早處理。
屬地負責食物中毒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負責的原則。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區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負責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工作。發生較重或嚴重食物中毒事件時,請省、市派專家到達現場,協助區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開展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鐓^的食物中毒事件,由中毒人員所在地人民政府協助處理。
依法規范完善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為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提供系統、科學的制度保障。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單位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的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有效開展監測、報告和處理工作。
依靠科學開展食物中毒事件防范和處理的科研和培訓,為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提供先進、完備的科學、技術保障。加強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和能力。
1.3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省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辦法》
《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
1.4現狀
近幾年來,我區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機構加強了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食品衛生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食物中毒報告的規模和起數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我區是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樞地帶,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擁擠,為預防食物中毒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加強我區食品衛生監督尤為重要,在今后一段時期里,預防食物中毒事件將是食品衛生的重要任務。
1.5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區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2.1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2.1.1、應急處理指揮機構組成與職責
市區人民政府成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分管區長任指揮長,局長任副指揮長,負責對轄區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協調和指揮,作出處理食物中毒事件的決策,決定要采取的措施。其組成單位為:人民政府辦公室、衛生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公安主管部門、工商分局主管部門、安全生產監管局主管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農林水局主管部門等。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臨時調整組成部門。
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指揮部下設應急處理機動隊、醫療救治組、物資保障組、信息管理組。
應急處理機動隊:成立1-2個應急處理機動隊,人員由食品衛生、流行病、衛生檢驗、衛生監督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負責食物中毒事件的現場應急調查處理,調查中毒的原因,提出現場處理建議,并具體組織實施。完成指揮部交給的其他應急工作。
醫療救治組:組建1-2個醫療救治組,負責中毒病人的救治,完成指揮部交給的其他應急工作。
物資保障組:負責食物中毒事件處理所需物資、經費保障,完成指揮部交給的其他應急工作。
信息管理組:負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完成指揮部交給的其他應急工作。
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指揮部設立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辦公室(下稱“應急辦”),衛生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2.1.2、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成立和各組成部門的職責
發生嚴重食物中毒事件,區人民政府根據區衛生局的建議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需要,成立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主管區長擔任總指揮。組成部門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區衛生局、區教育局、區公安局、區財政局、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區安全生產監管局、區工商分局、區農林水局等。各組成部門的職責:
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負責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部門協調。
區衛生局:負責食物中毒事件的調查處理、現場控制、病人救護、查處違反《食品衛生法》的行為。
區教育局:督促學校落實控制措施,負責學校食物中毒事件責任追究,協助衛生部門調查處理學校食物中毒事件。
區公安分局:負責食物中毒事件現場公共秩序維護,調查處理人為投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
區財政局:負責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物資和經費。
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對中毒病人按有關政策規定落實勞動保障、撫恤金等。
區農林水局:負責農藥、鼠藥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的農藥、鼠藥監管處理以及提供相關資料信息。
區安全生產監管局:對涉及安全生產的事故進行調查處理,原因分折排除安全隱患。
區工商分局:協助衛生部門調查處理食物中毒事件。
2.2組織體系框架描述
2.2.1、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區人民政府根據本級衛生主管部門的建議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成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負責本地區食物中毒事件的協調和指揮,決定采取本行政區域內處理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
2.2.2、日常管理機構
區衛生局設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辦公室,辦公室是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全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能是:組織制定有關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組建與完善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預警系統;制定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預案,組織預案演練;組織對公共衛生和醫療救助專業人員進行有關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知識和處理技術的培訓,指導各地實施食物中毒事件預案。
區衛生監督所負責本轄區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3、預測、預警
3.1信息監測與報告
3.1.1信息監測
3.1.1.1區衛生局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和要求,結合本區實際,組織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動監測。各級醫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機構負責重大食物中毒的日常監測工作。
區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監測工作的管理和監督,保證監測質量。
3.1.1.2全區所有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工作人員和發生食物中毒的患者或其它知情人,一旦發現重大食物中毒情況,可以立即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衛生監督所報告。
區內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區人民政府及其衛生主管部門報告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隱患,有權向市人民政府及其衛生主管部門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食物中毒事件,不得瞞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3.1.2、信息報告
3.1.2.1責任報告單位
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
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進行治療的單位:
區人民政府;
區衛生局及區衛生監督所;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責任報告人
執行職務的醫療衛生機構的負責人及其醫務人員;發生食物中毒事故單位的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
3.1.2.2報告時限和程序
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進行治療的單位、食物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食物中毒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衛生局報告。
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信息報告的衛生局應及時填寫《食物中毒報告登記表》,在2小時內向區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報告,并應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確認,隨時報告勢態進展情況。
接到較重或嚴重食物中毒事件信息報告的區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區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區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區衛生局接到跨轄區的食物中毒事故報告,應當通知有關轄區的衛生行政部門,并同時向市衛生局報告。
3.1.2.3報告內容
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進行治療的單位,報告食物中毒的內容包括發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地址、時間、中毒人數、可疑食物等。
區衛生局首次報告未經調查確認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隱患的相關信息,應說明信息來源、危害范圍、事件性質的初步判定和擬采取的主要措施。
經調查確認的食物中毒事件報告應包括事件性質、波及范圍、危害程度、流行病學分布、勢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同時填報《食物中毒事故調查報告表》。
3.2預警預防行動
區衛生局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及時向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可能涉及的其他縣、區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通報食物中毒事件的情況。
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對已經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或者發現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形時,應當及時向區衛生局通報。
3.3預警支持系統
食物中毒信息監測網絡在接到預警信息后,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必須建立專用應急電話,制定應急信息報告制度,24小時派人值班,做好信息記錄,以確保通訊暢通。
3.4預警級別及
根據食物中毒事件性質、危害程度,食物中毒事件劃分為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和嚴重(Ⅰ級)三級,依次用蘭色、黃色、橙色進行預警。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Ⅲ級)
一次食物中毒人數30-100人,無死亡病例報告。
2、較重食物中毒事件(Ⅱ級)
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在學校、地區性或全國性重要活動期間的。
3、嚴重食物中毒事件(Ⅰ級)
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5解除預警
解除食物中毒事件預警需符合以下條件:食物中毒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
3.5.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由區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解除預警建議,報請區人民政府或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批準后實施,并向市衛生局報告。
3.5.2較重食物中毒事件由市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解除預警建議,報市人民政府或市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批準后實施,并向省衛生廳報告。
3.5.3嚴重食物中毒事件由省衛生廳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解除預警建議,報省人民政府或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批準后實施,并向國務院衛生部報告。
3.5.4食物中毒事件后期評估
食物中毒事件結束后,區衛生局應在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人員對食物中毒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患者救治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評估報告上報區人民政府和市衛生局。
4、應急響應
4.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反應
4.1.1接到一般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區衛生局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并及時向區人民政府和市衛生局報告。
4.1.2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政府有關部門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并根據區衛生主管部門的建議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置需要,成立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
4.1.3區衛生局應當快速組織專家對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進行技術指導。必要時請求市衛生局提供支持。
4.2較重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反應
4.2.1接到較重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區衛生局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并及時向區人民政府和市衛生局、省衛生廳和國務院衛生部報告。
4.2.2區衛生局應立即組織應急處理機動隊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工作,并及時向區政府和市衛生局報告調查處理情況。
4.2.3區人民政府根據區衛生主管部門的建議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成立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協助衛生主管部門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現場控制和輿論宣傳工作;保證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的醫療救治和預防用防護設備、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供應。
4.3嚴重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反應
4.3.1接到嚴重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區衛生局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并及時向區人民政府和市衛生局、省衛生廳和國務院衛生部報告。
4.3.2區人民政府根據區衛生主管部門的建議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成立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協助衛生主管部門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現場控制和輿論宣傳工作;保證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的醫療救治和預防用防護設備、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供應。
5、應急保障
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應遵循“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原則,區人民政府及其衛生主管部門要加強食物中毒事件的組織建設,組織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加大對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隊伍建設和技術研究,建立健全全區統一的食物中毒事件預防控制體系,保證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5.1技術保障
5.1.1信息系統與通訊保障
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辦必須配置專用固定電話一部,專用手機一部,傳真機一臺,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全區統一的食物中毒報告電話為:。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辦電話為:。
5.1.2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我區按合理布局、科學決策,平戰結合、統籌兼顧,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科學建設、堅持標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建立食物中毒事件醫療救治體系,主要包括醫療救治信息系統、醫療救治隊伍和醫療救治機構。我區指定區人民醫院為食物中毒醫療救治醫院。
5.1.3應急處理機動隊
區衛生局建立應急處理機動隊,組織開展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隊伍的應急救治和現場處置能力。
5.1.4培訓和演練
區衛生局每年組織開展一次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推廣最新知識和先進技術,建立考核制度。
區衛生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結合應急預案,統一組織安排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演練。
5.2物資經費保障
5.2.1物資儲備
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衛生主管部門提出的計劃,建立處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物資儲備種類包括:藥品、醫療設備和器材、快速檢驗檢測技術和試劑、衛生防護的用品和應急設施。食物中毒醫療救治醫院應儲備常見食物中毒救治應急藥品、醫療設備和器材。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儲備各類食物中毒快速檢驗檢測技術和試劑、衛生防護的用品和應急設施。
5.2.2經費保障
區人民政府應保障食物中毒事件應急基礎項目建設和食物中毒事件處理經費,所需經費列入區政府財政預算。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日常運轉經費每年不少于30萬元,區人民政府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儲備金制度,應急狀態時,政府根據食物中毒事件需要決定動用應急儲備金。
5.2.3法律保障
區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定,根據本預案要求,嚴格履行職責,實行責任制。對履行職責不利,造成工作損失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神圣家族唯物史觀探索歷史地位
一、關于《神圣家族》的由來
《神圣家族》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9月至11月合著的第一部作品,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由馬克思獨立完成的。在這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思想,旨在明確地劃清與以前的合作者的界限,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從而“鮮明地表達自己肯定的觀點”。
這本書原名為《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簡稱《神圣家族》?!吧袷ゼ易濉北緛硎且獯罄乃噺团d時期著名畫家安得列阿? 曼泰尼雅一幅名畫的題目,畫面內容是圣母瑪麗婭抱著圣嬰耶穌,旁邊有瑪麗婭的丈夫圣約瑟,還有圣約翰、圣以利沙伯、圣亞拿以及一些神甫和天使。為了諷喻以布魯諾?鮑威爾為首的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借用了這個名字。鮑威爾的同伙把他比作天父的獨生子耶穌,把其他幾個伙伴比作他的門徒。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為是,把自己神圣化,以為他們的話就像.真理一樣天經地義、不容爭辯,如同耶穌在人群中傳道。批判被“自我意識”神圣化的這些人變成了超驗的力量,而他們自己就變成了“神圣家族”。
了解了《神圣家族》一名的來源,我們就理解了馬克思、恩格斯以此來諷喻青年黑格爾派所持的態度,徹底清算了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轉而開始創立唯物史觀的新時期。
二、《神圣家族》中關于唯物史觀的初步探索
1、物質生產是歷史發源地的論點
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論點。雖然這一重要觀點在《神圣家族》之前的著作中已有所涉及,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還是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觀點。他們把物質生產看作是歷史的發源地,并且第一次提出生產方式的概念,指出,真正認識一個歷史時期,就必須認識這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產方式。因為只有這個歷史時期最根本的基礎就是物質生產和直接的生產方式,也是認識這一歷史時期的基本出發點。
物質生產是整個人類歷史的發源地,這里已經包含著生產力是歷史發展動力的思想,并且在書中他們已經明確地把生產方式作為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鑰匙,這在哲學的發展歷程中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
2、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
在“誰創造歷史”的問題上,歷來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堅持“英雄創造歷史”、“精神創造歷史”的觀點。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有力地加以反駁,并論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他們指出: “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甚至就以他們的精神創造來說,也會使得整個批判感到羞愧”,“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并且強調,歷史上的一切偉大活動之所以不能徹底成功,就是因為脫離群眾,就像法國大革命等等。
3、無產階級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
書中,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統一”, 形成了自己的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論述了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說: 無產階級由于自己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處的地位,它能夠而且必須解放自.己去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的解放,必須“消滅它本身的生活條件”,“消滅集中表現在它本身處境中的現代社會的一切違反人性的生活條件”,“消滅制約著它而使它成為無產階級的那個對立面---私有制”, 因為,無產階級“只有.消滅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對立面才能獲得勝利”。
通過分析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對立,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是能夠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力量,闡釋了無產階級在創造人類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神圣家族》的重要性及其在馬克思思想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在《神圣家族》這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了鮑威爾把自我意識看作社會歷史發展的唯一動力,指出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產生了物質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起點的思想。其次,批判了鮑威爾蔑視群眾和無產階級的思想,論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由于無產階級所處的歷史.地位,使其必定認識到和實現自己的使命。與此同時,剖析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論述了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客觀必然性,指出無產階級需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
盡管由于歷史條件和階級的局限性,這些思想并不都是成熟和完善的,甚至還沒有達到全面論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的理論高度,沒有系統地論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但是,在理論上論述了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理論,在實踐上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為隨后確立科學的實踐觀,為新世界觀的最終創立,為的誕生創造了充分的理論條件。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鄭冬芳.論《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觀萌芽[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8.
[4]陸明麗.簡析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哲學思想轉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
[5]李萍.《神圣家族》蘊涵的人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天中學刊,2010(4).
一、什么是歷史
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不同的人由于對歷史的不同認識會有不同的見解。
“歷史”一詞出自于希臘語“historia”,原意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比利時歷史學家皮朗(Henri Pirenne)說:“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發展?!薄叭祟惿鐣诳臻g和時間上的發展”是指歷史自身,而對“人類社會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發展”的描述、研究,便是歷史學。
在我國,歷史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可以說有了文字記載以來,便有了歷史學。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筆記事。這個“史”,就是商朝專門掌管祭祀和記事的官員,即所謂的史官。以后,歷朝歷代都有專掌記事的史官。
《大英百科全書》(1980年版)說:“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實際發生的事情,后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边@個定義無疑是正確的。
簡單地說,所謂歷史,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三是指經歷、底細;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五是指已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初中歷史屬于歷史學科,學生要認知的主要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運動史。
二、什么是歷史觀
歷史觀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在學習過程中,人們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較大的歷史事件,辨別其真偽,尋找其規律,揭示其真諦,借鑒其教訓,弘揚其積極意義,說出自己的觀點,形成正確的看法??梢哉f,歷史觀就是關于歷史的世界觀(包括宇宙觀)和認識論(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屬于哲學思想。
當今世界主要的歷史觀有兩種,一種是唯心主義的,已經被事實證明是不正確的,是被大多數人摒棄了的歷史觀。另一種是唯物主義的,是被實踐證明具備科學性的歷史觀,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正確的歷史觀,又稱為唯物史觀。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正確歷史觀就是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的途徑和方法
1.忠實于歷史事實原貌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握f:“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么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么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p>
初中歷史課程就是要把我們歷代史官忠實記錄的歷史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全面地了解真實的中華文明發展史,自豪于輝煌歷史,記恥于屈辱歷史,從中收取經驗與教訓,汲取智慧與力量。
2.正視曾經的屈辱史
一位名人說得好:“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給歷史整容,會唐突了現實,蒼白了未來,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還可能重現?!?/p>
閱讀美國歷史教科書,你會發現,越是丟臉的事越寫得細,比如歧視黑人、大蕭條、虐待華工、麥卡錫等。美國人是把家丑呈現給下一代以警醒后人,絕不可再犯同樣的錯誤。
中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成就,也有著近百年的屈辱血淚史。輝煌代表過去,我們可以在自豪的同時弘揚曾經的優點與長處。也有必要把屈辱加以還原、真實地解剖,時時汲取。記住屈辱,知恥而后勇,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正目的,也是我們樹立正確歷史觀的目的所在。
3.辯證地看問題
辯證地看問題,就是堅持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一百多年前由馬克思與恩格斯創立的,是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
一、多元史觀引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必要性
歷史觀是指人們看待歷史的角度,它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應當重視對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培養,這既符合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展需要。
作為一門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力求遵循唯物史觀,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順應當代社會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環境意識,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課程標準倡導培養學生的多元史觀,即在堅持歷史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借鑒和吸納新的史學觀點,如全球史觀、生態史觀、社會史觀、文明史觀等。用多元史觀來選擇史料、解讀史料,對教材進行綜合把握,既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基礎。
從初中生的心理發展需求來看,他們正處于青春期,處于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渡階段,所持的觀點容易偏激片面,會對主流觀點表現出不信任與排斥的情況,所以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科學、多元的歷史觀。在具體教學中,要注意“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如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 “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探究、解釋歷史和現實問題;運用辯證的、發展的觀點認識歷史進程,評估人們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該做什么”,以此來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因此,對史料的多元解讀、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歸宿。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正常教學的開展,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多元史觀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滲透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正確歷史觀點的形成必須選好史料,因為史料是進行歷史思辨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正確地選擇史料、滲透多元史觀,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筆者以人教版《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的教學為例,來探討這些問題。
通觀教材和課程標準,其突出體現的史觀有唯物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或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此外,還有革命史觀、社會史觀等。其中,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一對基本矛盾;全球史觀側重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世界上每個地區的每個民族和各個文明都處在平等的地位;現代化或近代化史觀側重理解人類歷史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從縱向看,包括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從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一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與文明高度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對蒙古擴張、行省制的建立、中外交流的評價是這一課的重點內容。由于史觀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學術界的評價也不一樣。因此,以《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為例,如何運用多元史觀進行教學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該課教學中,筆者有意從不同史觀的角度選擇史料,進行全面解讀。這既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又培養學生批判地看待歷史問題、發展歷史思維的能力。
對蒙古擴張的評價,從革命史觀的角度可以選擇下面的史料:
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羊畜牛馬席卷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
――《續資治通鑒》
根據史料,可以讓學生分析以下問題:史料中提到蒙古在擴張過程中造成了什么影響?通過對這段史料的分析,學生不難發現,在蒙古族的擴張當中,中國中原地區遭到摧殘,兩河、山東人民遭到滅頂之災,財產被掠奪,房屋被燒毀,造成中原地區人民家破人亡,社會經濟停滯,生產被破壞。
對中外文明交流的解讀,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可以選擇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由于交通暢通,……許多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材料二
有人認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的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同樣,我也贊成一些人的評價,網絡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卻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系,建立了國際往來關系。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
兩段材料都論述了中外交流的盛況。通過材料分析,學生可以認識到蒙古的擴張雖然給中國和亞歐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從全球史觀的角度來看,蒙古在擴張過程中以及元朝建立后采取的措施,客觀上為打通中西交通、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對民族融合的學習,從文明史觀角度可以選擇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元時,漢人進入黎族地區定居,漸漸地與黎族同化。同時,不少黎人已經“半能漢語,變服入州縣墟市,人莫辨焉”。
――《青陽先生文集》
材料二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國后,很多西來民族已遍布塞北、中原和江南。所謂:“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皆守教(伊斯蘭教)不替。”
元時回回遍天下,至是居甘肅者甚多。
――《明史?西域傳》
運用這兩段史料時,可以讓學生探究“元代大融合體現在哪里”,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而元代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多個民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因此,元的統一為中華民族整體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在對成吉思汗的人物評價上,可以適當補充成吉思汗生平事跡,引導學生結合蒙古擴張、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等學習內容,展開“成吉思汗是神還是是魔”的討論。通過爭辯,學生會對成吉思汗有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地看問題、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一分為二”的人物評價方法。
三、運用“多元史觀”進行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運用多元史觀,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用多元史觀來合理選取材料,培養學生的思維,要注意合理整合教材,選取的史料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初中學生對古文接觸不多,學習文言文有難度,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將材料簡化,或引導學生解讀。此外,應選擇描述史實的第一手史料,盡量不用帶有結論性或主觀傾向性的史料,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思維和獨立思維能力,避免灌輸歷史定論。在講解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只講史觀理論,而應該將材料與史學的觀點結合起來,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化難為易,讓學生對史觀有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
(二)多元史觀應該靈活運用,有機結合
關鍵詞:感受;抽象;概括;過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5-155-02
學生中有不少人初中物理學習很不錯,但是進入高中后他們卻感覺到物理特別難學。其中有一部分同學因此幾乎放棄了物理的學習,在高一上期就出現了以物理學科為代表的嚴重分化,有一部分同學文理分科時選擇文科的原因就是物理太難學不會物理。其實物理學不好關鍵因素在于初高中銜接階段物理思維沒有轉變過來。
初中物理思維特征——“感受”與“經驗”
每個學生都通過十幾年的成長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比如力學現象、運動現象……。而在初中階段,所研究的現象,如彈力、大氣壓等,與他們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經驗絕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并且這些現象都是非常直觀的,也可以這樣說:感覺是對的就是對的。因此,他們造成有許多時候憑直觀感受或經驗都能猜中結論。
初中物理在解題中根據初中生的特點,非常注意問題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要求在求解過程中明確那些物理量已知,那些物理量未知,強調尋找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系。
例如:如圖所示,物體在2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勻速運動了10m,用時20s。求:拉力所做的功和拉力的功率。
初中大部分老師要求在解題過程中要寫出:
已知:拉力F= 20N 移動距離S=10m 時間t=20s
解:W=FS=200J
P=W/t=20W
這樣的處理在初中有自身無可替代的優勢,已知條件寫完,哪怕是在不懂得什么意思,只要記得公式就可以硬套公式求出結果。這一思想對學生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如果說初中物理學習中也建立物理思想的話,那么這種思想可以叫“感受”物理或者叫做“經驗”物理。當然初中物理教學中這種做法符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符合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要求。
高中物理思維特征——“抽象”“概括”與注重“過程分析”
高中物理學習思維特征表現高度的抽象,物理思維從經驗型和感受型向理論型轉化,更加注重物理過程分析。具體而言,高中所涉及的物理內容更本質、更抽象一些,并且許多時候其生活經驗與實際的物理規律相矛盾,學生用初中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去分析和判斷,往往是錯誤的。
例如:“只有受到力物體才會運動”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例子好像都在支持這一觀點。一個物體放在地面上,有力推它,它就會像向前運動,力撤掉物體就會停止運動。這一“經驗”的存在使得不少同學對于運動和力的關系理解和迷茫。當看到物體向前運動時總會認為物體受到了向前的力;當看到物體以某一初速度沖上斜面時,總會認為應當有一個沿斜面向上的力使物體向上運動。而實際上物體不是因為力而運動,而是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高中物理學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更加注重物理過程分析,關注物理過程中的各個物理量的關系,而不再一味注重已知和未知。
例如:一物體從某一高處由靜止釋放,若不計空氣阻力,物體落地時的速度為V,重力加速度為g,求物體下落總高度一半時用了多長時間。
在該問題中如果一直強調已知和未知數,題目中的未知量較多會使得高一新生初學勻變速運動時變得迷茫,不知所措。其實該問題的本質就是物體作自由落體運動,只要把握自由落體運動的本質,這個問題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初高中銜接階段物理學習的關鍵是轉變學生的物理思維,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轉變學生的物理思維,讓學生盡快的適應高中物理學習。
一、注重概念教學,在概念教學中要設置疑問和制造矛盾,引導學生從“感覺”物理現象到“抽象”“概括”物理本質逐步轉變。
思維開始于疑問與矛盾,問題啟動于思維。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思維情境,甚至于制造矛盾強迫學生進行一定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能夠認真分析和組織教材,以教材為基礎,在概念教學中發現、創設質疑和“制造”矛盾,讓學生在質疑中思考,在矛盾中升華自己的思想,突破感覺層面自己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所有物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都是相同的。
規律的講述很簡單,但是我們不要錯過這個從“感覺”到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的絕佳機會,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和辨析到底是輕的物體落得快還是重的物體落得快,做適當的引導,幫學生制造矛盾,再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物體落得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空氣阻力,進而拓展到沒有空氣阻力會是怎么樣的,先猜想最后演示“毛錢管實驗”,總結出正確的結論。
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體驗現象,又能夠讓學生深度思考,透過現象去抽象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度挖掘學生的可參與元素,不要覺得問題簡單,講明白就可以,甚至認為不值得一講。對于高一年的新同學而言他們才剛剛開始嘗試著去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質,對于他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
二、習題教學中要做到精講習題。引導學生在處理物理問題中注重過程分析。
高一新生對物理學習中處理問題的方法還不太適應,往往犯經驗主義錯誤,在處理習題時急于尋找公式套法,急于找出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這樣做是不利于物理的學習,即便是套對了,也只能說是意外,沒有任何的成效。反而會使得學習物理過程變得越來越迷茫。過程分析是高中物理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的理解了物理過程才能夠解決問題。只有對物理過程細致、正確的分析,才能夠正確的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有一些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學生經常會犯錯,有一些老師會覺得學生基礎太差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作。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同學沒有理解物理過程,沒有適應高中的物理思維。
例如在高一某次物理周練中出了這樣一道題目:某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從t=0開始在連續相等的兩段時間T內走過的位移分別是S1和S2,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可能不少老師都會覺得這是一道簡單的套公式的題目。但是作為初學者部分同學處理這樣的問題會感覺無從下手,隨便寫幾個公式了事。根本原因是急于尋找公式套公式,急于找出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忽略物理過程的本質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或者說還沒有學會過程分析,還沒有建立物理思維模式。
讓學生學會過程分析,我們從高一銜接階段就應該十分注重這個問題,不是神不知鬼不覺、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是要旗幟顯明地去強調、引導和培養學生的過程分析能力。
習題課是培養過程分析重要途徑。要在習題設置上下功夫,必須了解學生實際,要做到難易要適中。講解習題時要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并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物理過程進行探究。實質上也就是通過參與和探究促使學生盡快的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物理思維的轉變。
參考資料
[1] 孟昭輝. 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
[關鍵詞]歷史教學 生活化 活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新課程歷史教學的顯著特點是基于生活,教學更具有生活性?,F代生活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現代生活總會有歷史的影子和痕跡。歷史教學不能割斷歷史與生活的聯系,要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在歷史學習中體驗現代生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一、初中歷史教學脫離生活的主要表現
歷史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但由于近幾年中考總分中歷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學生普遍認為是副科,他們學習的時間和興趣遠不如語文、數學和英語,就是和物理、化學、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遠。中考歷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歷史教學的方法單一,嚴重脫離社會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經調查,大多數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濃,學生愿意接受教師給定的標準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學生不利用或不會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原因可歸結為重要的一點:學生主體性缺失。盡管新課標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的課程目標,但實際上,課堂教學仍然把重點放在對考試內容的訓練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的特性常常為教師所視而不見,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試成績的功利性。由于“考試”這根指揮棒在教學評價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希望通過便捷的方式獲得好成績。這樣,歷史這門思辨性很強的學科多被當做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特點。而且大多數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總成績,愿意把學習的時間用于語數外等科目上,花在歷史學習的時間上較少。
三是布置歷史作業的片面性。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而生活化課外作業則處于一種更為尷尬的位置。許多作業設計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
二、生活化歷史課堂的打造
歷史教學的生活化,包括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歷史作業設計的生活化和檢測評價的生活化。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聯系社會生活去安排教學過程、歷史作業和歷史教學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聯系社會生活去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一是教學內容的生活化?,F代生活是歷史的發展和延續,歷史教學內容都是過去發生的事。課堂教學要實現生活化,就要聯系生活實際去進行歷史教學。如《五雷》的教學內容,雖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國把5月4日這一天定為中國青年節,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時期發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中,要聯系新時期的偉大夢想,鼓勵青年學生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二是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歷史的有效課堂表現在學習的效果上是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認識歷史,分析歷史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知識和技能。學習技能是指通過各種人力、物力和技術資源來促進學生進行歷史批評性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學法。這里的“學法”不僅包括學習理解各種歷史問題的原則和技巧,恰當拿捏各種與歷史學習相聯系的認知過程,而且還包括是否樹立了遠大的學習志向與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了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等。
三是歷史作業的生活化是歷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環節。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要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就要實現歷史作業的形式和內容的生活化。歷史作業生活化是判斷學生能否將歷史知識與技能學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則,學了不能用,不僅等于沒學,而且還有浪費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課程實踐背景下,應用的意義還在于學生學習歷史的創造性潛能是否得到應有的保護、挖掘與培養。應用層面越得到師生的重視,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就越高,創造能力也越好。此外,歷史教學檢測評價也要做到生活化。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歷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在生活中學會運用歷史知識和唯物史觀去認識社會,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 參 考 文 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