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23:22:07
序論:在您撰寫心理學學年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在各種情況下擁有不同情感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心理學更具有針對性,由此也很明顯的看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區別。教育心理學的面向對象是將要從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實踐,向教師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但是并不深入到學生中進行教學講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性。學校的心理學是針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來進行的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應用特點,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揣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還要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研究,家長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對象,家長的心理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更方便解決問題,實踐要比理論更能證明學術的存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區別可以說是一個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心理情況而另一個則是主演針對學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學更突出的針對學生或者老師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說是針對思維不是很正確的老師和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老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水評,幫助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此外,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存在著一種臨床模式,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點:
(1)心理問題與教育間存在著一種聯系模式,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發展,這個聯系很好地解釋教育和心理的問題。
(2)在實際實踐中,要融合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會得到顯著地實踐效果。
(3)專業知識解決教育心理問題,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學生得到幫助。如我們所見,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和醫院的臨床醫生看起來是一個性質,只不過一個是對病人身體上的治愈,一個是對病人心靈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學發展前景教育心理學
在過去有幾百年的發展史,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期間,除了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的關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要對教與學有本質上的理解,教學觀念的改變或許是目前對教學最有力的改變,目前的教學觀念太過陳舊,只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有些死板的老師甚至上課都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知識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演著獨角戲,在經濟科技都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學觀念要變得活躍一些,學生或許更適合做課堂的主角,老師該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了身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變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關教育的社會心理
教育心理學除了研究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外,其他一切關于教育的社會因素都在研究范圍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的原因也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情境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
(3)實際教學中策略的應用
1.1研究對象
抽取我校學生278名應用維吾爾醫學中的氣質測定與心理學中的氣質測定進行對照研究。
1.2研究資料
參加對象的278名學生均為屬于正常人群。因6名對象填寫表格不符合要求,去除分析范圍。列入分析的272名,年齡17~25歲,平均年齡21歲,男性77名、占27.6%,女性195、占72.4%,根據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關于人的氣質論分類,多血質的80名、占29.4%,膽汁質的68名、占25%,粘液質的44名、占16.2%,抑郁質的9名、占3.3%,混合質的71名、占26.1%。按照維吾爾醫基礎理論氣質論分類,血液質的85、占31.3%,膽汁質的79名、占29%,粘液質的36名、占13.2%,黑膽質的52名、占19.1%,混合質的20名、占7.4%。
1.3研究方法
先將278名學生進行編號分組,邀請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維吾爾醫學專家應用維吾爾醫學方法將參加實驗的278名學生的氣質進行維吾爾醫學中的氣質測定及分類(觀察脈象、舌苔、鞏膜、面部氣色、大小便等的體征),分出血液質、膽汁質、粘液質、黑膽質、混合質等5個種類,再應用心理學中的《艾森克個性問卷》中的TEM量表60道題對278名學生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心理學的氣質分型,分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混合質等5個種類。最后根據兩組數據進行對照。
2研究結果
用維吾爾醫氣質論分出的血液質中心理學氣質論分出的多血質數量最多,占49.4%,膽汁質中心理學氣質論分出的膽汁質占36.7%,粘液質中心理學氣質論分出的粘液質占33.3%,混合型氣質中心理學氣質分出的混合型占40%,即相應度最高。但黑膽質中心理學氣質分出的抑郁質比例不太相符。按性別統計可看出,不論維醫學氣質論還是心理學氣質論多血質和黑膽汁氣質的男性多見,膽汁質氣質的女性多見,粘液質和混合質百分比維吾爾醫氣質論和心理學氣質論分出結果不相符。
3討論
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F在的狀況是,現有的醫療體制,致使各科醫生多從自身專業出發診治患者或根據患者本人的要求去做治療,腫瘤患者得不到綜合治療。在此,也呼吁有關部門,在有條件做腫瘤綜合治療的各大醫院要在體制、制度方面作出保證和協調,如成立“腫瘤綜合診治專家會診中心”。由“中心”來安排各個腫瘤患者的治療方案,各腫瘤科室執行方案,改變現在各學科間分散的混亂的治療局面。
搞好腫瘤學教學建設
1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腫瘤的診治水平的快速發展和提高,尤其是各種新的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綜合應用,使得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甚至部分治愈。近年來問世的與腫瘤關系密切的邊緣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已與腫瘤學密不可分,融為一體,而現行的教學仍沿襲傳統的大綱,并未做到與時俱進。田野等通過調查后認為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理論課教學中,教學計劃沒有單獨設置腫瘤學課程,與腫瘤學相關的內容被分散在各種臨床學科之中。
以前醫學生的腫瘤知識多來源于多學科的教育,學到的知識零散、陳舊,不能反映腫瘤防治的整體性,不能滿足于臨床工作的要求。隨著腫瘤的發病率上升和診治水平的提高,腫瘤學已成為一門專業性極強的、涉及面極廣的獨立學科。因此,筆者認為,制訂合理的教學大綱與統一規化的系統教材是開展腫瘤學教學最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有了這2點就有了教學的方向和教學的內容。腫瘤學的教學對象主要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醫師、進修生以及從事臨床工作的廣大腫瘤科醫生。教學大綱應既涵蓋腫瘤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又反映時代特色、立足腫瘤學發展前沿。學習的重點應該包括腫瘤臨床流行病學、腫瘤病因學、腫瘤病理學、腫瘤診斷學、腫瘤外科學、腫瘤內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等。另外,對常見的惡性腫瘤給予了必要的講授,盡量將臨床腫瘤學的基礎知識與臨床應用聯系起來,并強調多學科綜合治療新理念及培養循證醫學思維,使學生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性認識。
在課程設置時,應納入一些學科研究進展,使老師能及時傳授國內外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在組織制訂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時,應該針對不同的培養對象,邀請有關腫瘤學的專家參加編寫,制定較權威、規范的腫瘤學教材,以適應培養多層次腫瘤學人才。
2教師隊伍建設目前,我國腫瘤學的教學可以說良莠不齊。除了教材和教學大綱不完善外、教學機構的設置和師資隊伍也都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缺乏腫瘤學教學的專職機構,不管是學?;A部,還是各附屬醫院,大都未設置腫瘤學教研室,沒有一支結構合理的腫瘤學教學師資隊伍。這樣,就沒有人專門研究具有腫瘤學的特色教學,更不能做到對腫瘤學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等的系統教育和對腫瘤病因學、分子生物學、臨床病理學、腫瘤診斷技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多方面知識的全面和系統的教學。
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腫瘤學專業屬于新興專業,由于我國醫療教學體系不夠健全,腫瘤學教師資源匱乏,高素質的腫瘤學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加強腫瘤學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當務之急。首先,要增強帶教老師的教學責任感,明確職責范圍,糾正部分教師重醫療和科研,輕教學的思想傾向。把帶教工作與教師晉升職稱和崗位聘任的考核相結合,其次采取教學改革措施,加強腫瘤學教研室的建設工作,經常性地進行教學觀摩和教學評比活動,建立腫瘤教學競爭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接受繼續教育,開展教學講座和學術講座,加強學術風氣建設,優化教學軟環境。只要得到有關部門重視,有專設的教學機構的組織和引導,腫瘤學師資隊伍建設一定能初見成效。
3臨床腫瘤學教學教師在臨床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其具備解決臨床問題的基本技能。選擇有代表性的常見或高發腫瘤典型病例,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其診斷要點及綜合治療原則、規范化個體化方案;再對該病進行回顧性、前瞻性分析,讓學生全面了解其治療方法及預后。
醫學生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有限的臨床實習時間里,如何合理安排腫瘤病種的臨床實習,是關系到醫學生能否應用已學到的腫瘤學知識來處理臨床疾病的關鍵。以往的實習安排大多重視內科、外科,而忽視了腫瘤科的臨床實習,這不利于醫學生腫瘤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惡性腫瘤已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醫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的腫瘤臨床實習,才能為將來的腫瘤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在經過內科及外科實習之后,必須增加安排2個月左右的腫瘤??频膶嵙?,這樣才能鞏固已學的腫瘤學知識,才有可能深刻領會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明確腫瘤治療過程中手術、放療、化療、中醫中藥治療及其他療法的適應范圍,正確理解如何選擇合理、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
作為一個合格的腫瘤專業醫學生,不但要求對綜合治療的各種手段有較為透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把多種治療手段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以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循證醫學是近20年來在臨床醫學領域迅速興起的一種新的模式。其定義為:謹慎、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意愿,將這三者完美結合,做出治療決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都應基于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在獲得這些證據后對其進行充分評價,然后用來指導臨床實踐。應用循證醫學,可為腫瘤患者提供最為合理、有效的診治規范,最終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醫療費用及提高生活質量。
臨床教學中,還要強調循證醫學是腫瘤規范化治療及個體化治療的方案制定的基石。只有符合循證醫學的要求才能提高診療水平。教會學生應用循證醫學的原則來指導腫瘤的診治則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以上的訓練使學生逐漸養成應用循證分析法來指導臨床決策的習慣,從而為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腫瘤臨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腫瘤的規范化治療是建立在多學科綜合治療基礎上,針對某種腫瘤的最佳治療方案,是多學科相互合作,綜合考慮而制定。在腫瘤綜合治療中,各腫瘤學科和醫生之間不協調的問題勢必影響學生對腫瘤治療的整體觀念,應在臨床教學中反復予以強調。通過對以上知識的傳授,可以使學生明確目前針對腫瘤治療既有規范化原則,又有個體化方法。高年級醫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有的醫學資源和網絡資源進行自學,以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整合自己所學的腫瘤學知識結構。
增設腫瘤心理學課程
廣義的綜合治療理應包括康復及護理內容,這是目前世界發達國家頗為關注的事項,也是社會進步、醫學發展的體現。以往的醫療多采用生物學模式,以“疾病”為中心,強調只有治病才能救人;其實不然,腫瘤即使消除,患者可能致殘,心理可能發生障礙,甚至自殺身亡。因此,醫生必須注意到患者的社會性。醫護工作的重點應從人患的“病”為中心轉到以患病的“人”為中心;工作任務己不僅僅是使腫瘤局部得到控制,而是要照顧到患者的全身。調治生理的同時還要兼顧心理,有軀體治療還要有精神治療,使患者恢復社會活動能力。
這種高標準的醫療只有綜合治療才能承擔。例如,乳腺癌患者承受患癌及失去雙重精神上的打擊,患者焦慮、憂郁、恥辱、恐懼甚至失望的心理急需疏導和治療。外形重建的呼聲也日漸強烈,這一綜合治療的要求,就其難度來著,往往高于乳腺癌的切除術。掌握并分析患者非正常的心理狀態,以針對性的語言及適當方法作用于患者的高級神經中樞,從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達到提高全身機體狀況的效果。
可見,以患者為中心的身心治療任務是繁重的,這是一門世界性的全新醫學,作為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則更顯得必要,我們應當認真去做。
傳統心理學秉承因果診斷治療模式,過多考慮個案消極方面,未能從整體生態的角度探討個人與環境互動與發展對個體復原的作用。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即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的失敗上,而很少關注健康、勇氣和愛,從一個人正向、積極的能力與特質,從增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動力過程給個人帶來的能量方面來研究。由于傳統心理學研究對人類積極品質缺乏探究,因而不能從實質上解決個體心理問題。事實上,創傷后心理健康研究應該更多思考人性的積極面,重點在于幫助公眾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積極心理學就是在這一指導思想影響下應運而生。積極心理學從積極心態出發要求人們解讀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積極力量和品質,我們目的就是協助他們發揮這些品質的作用,達到改善創傷后生存狀態和心理困擾,實現幸福生活與快樂心態。已有研究表明,擁有積極觀念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好,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不順心以及各種喪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從應用視角看,積極心理學就是強調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問題、困難和挫折。面對現代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現象,我們不能一味的埋怨,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不如意,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接受這種不如意。我們都在說一句話:“態度決定命運?!狈e極的心態必定會給我們的生活(而無論是正常、平凡的生活,還是經歷過變故和災難的生活)帶來希望和改變。
二、創傷中的心理復原力
(一)復原力的產生與實質
如上所述,傳統心理學一直認為,消極的經歷一定會導致消極的發展結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面對同樣重大壓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產生反應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會出現明顯的身心狀況甚或崩潰的現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壓力情況下則出現情緒困擾”。甚至“有些人在出現壓力癥狀反應前,其人格特質已有某種程度的異?!薄_@種發現提示我們:個人對環境的知覺、建構與反應的差異在哪里?這個差異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建康和行為反應的表達層次?早在20世紀70年代,個體面對創傷事件所表現出系列心理反應的這種差異,引起研究者對人類應對創傷能力的高度關注。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因強調的側面不同而不同。我們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學習到的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發展出健康的應對行為。心理復原力是一種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種能幫助人們克服壓力和挫折,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求得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變,是可以根據后天的訓練加以鞏固和提高的。當遭遇創傷性事件時,一個擁有復原力的人,不但能緩解壓力而且能從壓力中學習,使自己更加堅強。復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處,平時不大會注意它,但是一旦面臨壓力和挫折,復原力將幫助人們減輕痛苦。近年來,復原力在許多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強調在理解個人成長和發展時要多關注優勢而不是劣勢,重點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強調要充分發揮個體積極能動性,要著重關注人達到最佳狀態的條件和過程。
(二)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
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本身具備的具有保護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質。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個體安全、情感支持、溝通、認同、解決問題等保護作用,使個體修正對危機情境的反應。個體在危機中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就越能促進復原。心理學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幾種復原力保護因子: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系;有自我價值感;能與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能信任他人;有內控性人格;有問題解決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臺灣學者蕭文教授認為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有7種:(1)具有幽默感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件;(2)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3)能自我認同,并具有獨立控制環境的能力;(4)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5)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7)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三)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在個體以外的環境中,能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適應不良結果之因素。因此,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就是指家庭、學校和社區環境中所擁有能促進個體復原的因素。家庭是影響個人面對困境復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諧的氣氛有利于個體復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關的保護因子有:父母有愛心的家庭觀;對孩子足夠重視;家庭凝聚力;家人與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間的感情親密程度;壓力較少的成長環境;家庭成員具有堅強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對不同活動都建立或維持常規。學校和社區的保護因子主要是在學校環境中積累成功積極的經驗,發展與教師的良好關系,與同學有成功的社會關系。與周圍的人相處和睦。在外在保護因子中,情感的連接是重要的,而關懷和支持是情感連接的重要因素。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解讀青少年創傷后心理干預
(一)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傳達積極的生活理念———感謝命運,我們還活著,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災難,面對明天
創傷后,青少年看到的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殘缺的尸體,體驗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極的情緒,悲傷、失落、焦慮、抑郁、恐懼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怎么才能讓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呢?這就需要一些小的、細微的東西了。比如說對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進行的心理干預中,治療者和親友們在表達情感上的安慰與關心的同時,可以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體接觸,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不僅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他并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與現實狀態的聯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親人上,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再如,我們的總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現場,面對一張驚慌失措的剛剛從廢墟里刨出來的小臉孔,他上前親吻了他,這個也很重要,第一時間把這種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勵,最早時間給那個患者,使他有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有廢墟中刨出來的人,上擔架的時候,蓋上被子,適當給軀體以撫慰,公安干警翹起拇指,像我們的總書記脫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鋪上去,這些很多都是傳達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具體方式。
(二)培養青少年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努力尋求并培養青少年身上的積極品質,如樂觀、聰明、努力等等
記得一句話說:“忘記就是銘記?!蔽蚁脒@句話在這里可以這么說:“真正的治療不應該是克服失落、恐懼等等消極的情緒,而是建立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品質?!蔽覀兛梢酝ㄟ^對創傷人群的積極教育,一方面對青少年創傷者各種積極品質的予以發掘,另一方面要在現實生活中培育這些積極品質,從而達到培養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即創建一種積極主動的教學和學習環境,以便充分發揮每個人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同時,災后積極人格特征的建立還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方法進行干預,比如鼓勵、肯定培養愛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等等。這里要注意的一點,跟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是同一個道理:贊揚的力量總多于批評。例如,如果我們長期贊揚一個人一些平時很正常的動作的時候,他就會變得越來越樂觀、自信。我們相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三)構建積極的社會生態環境
一、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
1、更新備課形式
(1)更新備課觀念:在備課過程中,以前我總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給學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與從不同的?而現在我換一種思維方式,更應該思考的是什么不給學生,什么讓學生自己悟出來,什么能給學生帶來最多的思考?當新一輪課程改革把目標定位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時,我把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把傳統的格式化教案改為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拓展升華教學心得”等教學設計。把焦點放在學生學習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注重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教學設計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融入教師的科學精神和智慧。我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然后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學設計要新穎、獨特、具有個性化的特點。比如《梯形》一課,我設計請同學們動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樣把梯形轉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邊形。在整個教學設計中體現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新理念。教師不用去教從而引出梯形的常規輔助線添法。學生接受起來覺得很自然,通過動手實踐,比單純地做數學題有效的多。而且是自己得到的,會靈活掌握。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領悟教材的精華,把教材用活,讓學生學活。從而使學生達到“會學、樂學”的境界。
(2)改變備課形式:把原來單一的各人備課,改變為兩種形式:首先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以備課組為單位,基本要求“一小節”或“一單元”一活動,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時、定地點、定內容)即事先確定集體備課的主講人、時間、地點和內容,由備課組長(以年級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研究,講求實效。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要有合作精神,集體備課可以使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并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更多的火花,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因此,還需要個人備課,個人備課,分為三步:一學期備課: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研討教學改革的途徑與做法,選擇和設計最佳教學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學模型、圖表、演示教具的準備和制作)。根據教材和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狀況研究制定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二單元備課:分析研究本單元、章節的教學任務、目標、重點、難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三課時備課:教案內容:應包括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注意點等、教具準備、.教學過程、課堂小.結、作業內容、板書設計、教后感(提倡)。過程設計;為達到教學目的,選擇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及實施程序,安排好老師的雙邊活動。培養能力的具體作法。教具使用的說明。板書的設計方案。.練習課有.練習目標、練習重點、.課前準備、課堂練習,練習題要有針對性,比較精煉,有層次,有坡度,數量適當,保持一定的密度。復習課要有復習目標、復習重點。復習時,要復習、分析學生以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情況,指出缺陷、關鍵性的問題,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地方、重點的內容等。復習作業,要使學生通過復習作業把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復習講解,要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并根據復習作業的錯誤重點分析。從課堂提問、作業批改、小測驗、課外輔導、與學生交談、答疑等方面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改進專教法。比如我所在的學校這幾年一直嘗試這種形式的備課,常常在備課過程中,發現很多思維的碰撞中產生的火花,幫助自己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對自己的教學很有裨益。
(3)重新設置例題:有效的數學例題教學,是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可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式的改變。①創設情境性例題。創設“情境”例題,讓學生在興趣中接受知識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接受知識.“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編制情境例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欲望.如在教學有理數加減法則時,設置這樣一道題:在一條南北走向的公路旁有一售貨中心,規定售貨中心向南為正,向北為負,某人家住售貨中心南210米處,該人有事外出,需經過售貨中心辦一件事,現此人先向南走450米完成一件事后再折轉準備北行730米做事,問此人能經過售貨中心辦事嗎?此人走完730米后最后位置在售貨中心的哪一側?由學生通過議論、列式計算,在興趣中頓悟有理數的加減法則。②設置實驗性例題,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③設置開放性例題。變封閉題目為開放型題目,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通過這類問題的練習,可以把學生引導到他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去,鼓勵他們去探索、去爭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開放性習題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其解題過程多樣化,結果不唯一,學生就必須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著思維對問題作全面的分析、正確判斷。從多方面尋找可能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④設置猜想性例題,培養學生聯接知識的能力,磨練學生的學習意志。⑤設置規律性例題。為了使學生在解題時有較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較豐富的聯想能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解題能力,“規律型”的題目正是考察學生以上這些能力。由于“規律型”題目的規律性和普通性,我們教師在舉這樣的例題應注意歸納綜合,俗語說:“換湯不換藥,萬變不離其宗”。這話用在數學上正好反映數學知識的規律性。例如,二次函數中有這樣一類題目,給出拋物線y=ax(ɑ≠0)中ɑ、b、c的符號,要求判斷拋物線的開口方向,拋物線與軸交點的位置,對稱軸在軸的左側還是右側,拋物線與χ軸有無交點,并畫出草圖,象這樣的問題,要先歸納綜合它的規律性:(1)ɑ>0開口向上;ɑ<0開口向下。(2)C>0與軸交點在χ軸上方;C<0在χ軸下方;C=0交于原點。(3)對稱軸為直線χ,ɑ、b同號在軸的左側;ɑ、b異號在軸的右側;b=0對稱軸為軸。(4)=0與χ軸只有一個交點(即頂點);>0兩個交點;<0無交點。規律型例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我們在規律型例題教學中,必須善于采用比較、分析、⑥設置應用性例題。盡力為學生營造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空間。堅持在數學教學中強調數學問題的實際應用情景。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要學生深入到工地、田野等地方去上數學課,而是多設計一些問題情景,例如從物理、化學等相鄰學科中選擇一些應用題,讓他們從中獲得一種應用意識,并從中領會數學的威力。例如有關收益的問題:銀行的利息、國庫券的收益率、所得稅的計算等等。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通過這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學用結合的問題,不但使學生學習了知識,還解決了實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2、更新課堂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別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盡力要求課堂教學語言在科學化的基礎上不斷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發展。通過同學之間互相探討,發現規律,從而掌握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新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融入數學情感、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交流大眾生活經驗等。
(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要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索,創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間和時間;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心;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及反思的意識;有效的組織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根據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有效的選用教學方法;重視與現代信息技術及其他學科的整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敏銳、快速地捕捉各種信息,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的調整教學策略,恰當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要運用恰當的方法消除學生心理暫時形成的不利興奮點,把注意力重新轉移回來,使課堂的教學秩序得以恢復正常。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以熱情和寬容的態度善待學生;要注意關心、鼓勵學生,尤其對學習困難生更要體現出耐心。
(2)更新的教學手段:新的課程標準中,已將計算器的應用引入教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進入課堂。但語言、概念并沒有被拋棄,而是起到畫龍點睛之妙用,當學生理解之后,及時運用層層深入、步步抽象的語言、概念加以引導,(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找到表達其理解,總結、概括其升華之認識的語言、概念)。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幾何圖形運動變化規律,探求點的軌跡等。教師還要能指導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繁雜的計算,節省計算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集圖、文、聲、影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為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教學環境,給學習方式帶來深刻變革
①為學生創造一個豐富、輕松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創設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于一種親切的情境中。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聽課造成的疲勞和緊張,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進、共同發展;讓學生可以在良好狀態下,自主地、積極地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②可以提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條件。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構建問題情境,設計符合學生自學規律的教學過程,安排必要的練習,指導學生獨立地進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而且從基礎知識出發,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有定量的練習、適時的檢測和恰當的評價,從而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學習的思維性,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
③有利于實行雙向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很難一一溝通,而多媒體教學則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實行雙向教學。在所學知識內容上,多媒體教學能使抽象變為具體,復雜變為簡單,化難為易。有時用很多語言難以說清的問題,通過微機很快就能揭示出其實質,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
1、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并配合小組競賽,吸引絕大多數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很投入地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分層提問,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變式練習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交流;課堂小結讓學生不僅參與學,還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集與一身等等。從各方面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課堂參與率。
(1)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為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索者預留發展的空間.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要在啟發、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去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參與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努力使學生更多更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如《圓錐側面積》一課,我設計了由學生先預習,然后試著針對圓錐側面積的推導方法提出疑惑的問題一環節。學生經過思考提出:“為什么要把扇形面積公式中的弧長用2πR表示”“能否把它轉化成其他圖形推導它的側面積公式?”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學生完全有能力從自己讀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正是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體現和主體參與能力的鍛煉的過程。而教師應該做的則是恰當地引導,積極地創造機會,并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進一步地去探索、解決問題。因此,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我并不急于給學生答案,也不急于讓部分理解力強的同學馬上作出回答,而是進一步啟發、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探索。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圖形,從而推導出扇形的側面積計算公式。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推導結論竟然和數學家發現的規律相同,他們激動,他們高興,這種情緒鼓舞著他們每一節課都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了自我體驗、自我發現、自我創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悅樂趣。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知識奧秘興趣和學習欲望??梢?,適時引導學生獨立的主動的探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發現中得到快樂,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探索中提高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
(2)引入同伴合作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方式。
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不僅需要獨立探索,還要經歷合作交流的過程。同伴的合作學習,意在通過生生互動,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建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實現學習互補,同時也彌補了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教學過程中,發現多數學生因沒有去過銀行,對利息、利率等相關概念不理解。便首先開展了學生獨立探索的社會調查活動。學生通過課下不同形式的調查,寫出了各式各樣的調查報告后,又利用課上時間,讓每一個學生在組內和同伴交流調查情況,在交流中不僅了解儲蓄的意義和儲蓄的多種方式,以及怎樣選擇存儲的方法最合理,即支援了國家建設,又得到了最大的實惠,并且在組長的帶領下,研究了利息的計算方法尋找到了利率問題的等量關系。最后出示例題,學生在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會了較復雜的利率問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參與交流,不僅認真傾聽同伴的發言,同時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自主學習,這樣的合作交流,使學生的積極性及靈感得到充分的發揮。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多向交流與合作,使每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關注學生的情緒表現
課堂情緒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交織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是學生一種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潛意識的顯現,屬于感情的東西。學生的課堂情緒受到學生內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影響學生課堂情緒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來自教師情緒的影響。我的方法是一要讓學生具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要讓學生能自我控制、調節學習情緒,配合教師調控自己學習的消極心理。三要讓學生都各進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四要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為使學生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學習,教學中老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教師在課堂上要保持高漲的情緒
在交往活動中,交往雙方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對方,產生共鳴。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情緒如何,對于學生能否積極愉快地進行學習至關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保持高漲的情緒、飽滿的精神能起到溝通師生的感情、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
(2)教師要熱愛學生
讓學生感到教師的愛,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
(3)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羞恥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使他們產生自負和抗拒心理,從而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如一位學生,特別自尊,一次由于摘眼鏡而遲了一步做數學練習,受到教師的呵斥,雙方僵持,一直到班主任出面才解圍。以后,這位學生的數學成績一路下滑??梢妼W生的自尊心是學習的源動力。
(4)注意控制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對于一堂課的順利進行很重要,而學生的情緒狀態往往決定著課堂氣氛。所以,控制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使學生在良好情緒狀態中學習,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
3.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轉變態度都與思維有關,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思維過程”,所以教學中應讓師生思維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時間,將數學教學作為“思維過程”來進行。一對老師創設的問題情景,要引發大多數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展現出一種積極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而不是很困惑的表情;二是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并且提出的問題與見解要具有挑戰性與獨創性;三是讓學生把經過猜想、探索發現的結論作為新的思維素材,去努力探索,再去進行新的思維。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評價,師生之間要體現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還要強調師生之間以及和其他媒體之間的有效交流。課堂上要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交流與反饋,即能構建師生、生生和媒體之間的信息交流的立體結構;課堂上要有良好、有效的人際交往與合作的氛圍。
一、老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
老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開展預防性與發展性心理素質教育以及對有心理障礙學員必要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按以下六條標準促進老年學員的心理健康。一是教育學員能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就是使學員具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點雖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對自己的弱點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勇于正確地悅納自己。二是教育學員能接受現實,適應環境。就是使學員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并能主動地去適應現實環境;能在現實環境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以積極的態度去識別環境中的好壞、美丑和善惡的事物。當發現自己的愿望或需要與社會發生矛盾時,能迅速進行自我調節,以求得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一意孤行。三是教育學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是使學員不僅能悅納自己,也能悅納他人,并能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樂于與他人溝通與交往,用尊重、信任、友愛、理解的態度與人相交;能分享、接受和給予友誼;能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于助人。四是教育學員樂于學習,積極進取。就是使學員積極投身于學習之中,求知欲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體驗滿足與快樂。五是教育學員具有穩定的情緒,良好的心境。就是使學員能夠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情緒和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滿懷信心。雖然也有悲、憂、哀、愁,但能主動調節,同時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六是教育學員具有完整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就是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要使學員所思、所做、所言協調一致,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二、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途徑
首先,要在老年大學的各系、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各系、各科要以素質教育的總目標為依據,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以及各自的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并與專業、技能教育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充分發掘各系、各科教學中所包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教育功能,正是加強老年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第二,要優化從學校到班級乃至各社團集體的文化心理環境。老年大學在教育活動中,應進一步重視與加強校園文化心理環境建設、班集體建設。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與交往,發揮、發展學員在班級生活中的自主性、創造性,培養學員自我管理能力,調節好學校、班級的人際關系,加強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使學校、班級真正成為學員增長知識技能、豐富精神生活的樂園。心理學家認為,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因而,重視與加強學校、班級、集體心理環境建設,是一條高效、獨特而亟待開發的途徑。
第三,要優化老年大學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學環境理論認為,課堂教學的心理環境對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情感、動機、行為乃至學習成績與人格的發展,都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就是教師通過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來優化課堂教學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以營造使學員產生積極心理狀態的學習行為的課堂教學氣氛的過程。積極健康的課堂心理環境,不僅能促使學員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還會對學員的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要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必須按和諧原則、民主原則、興趣原則、成功原則、探究原則進行教學,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以及心理效應。包括保護和增強學員的自尊心、自信心,調動學員積極性,培養學員的探索精神、合作創新意識等等。
第四,要在老年大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通過專業課程或專題講座,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幫助老年學員解決各種心理問題,發展積極、正確的自我觀念、自我意識,學會客觀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自我心理行為的控制與調整。使學員在學校、社會、家庭的活動與交往中,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老年大學擬設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心理教師及時有效地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活動。咨詢教師要對訪談老人提出的心理障礙或其要求加以矯正的行為問題,運用相應的心理學原理及技術,與訪談老人一起分析、研究和討論。揭示引起心理障礙的原因,找出行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及擺脫困境的對策,從而使訪談者增強信心,克服障礙,調整好情緒與心態,維護心理健康。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信念重建有效教學
一、教育改革呼喚重建教師新課程信念
當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愈來愈成為人們認同的教育思想。這一理念可以展開為以下六個命題:學生的發展首先是為了能夠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并進而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學生的需要,高于學生已有水平并且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地發展;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其中,自主發展是其核心和靈魂。一個自主發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有積極的自我形象、悅納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確努力目標,有內在的學習需要與成長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學習策略與學習習慣的人。因此,高品質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學生的成功——造就自主發展的人。
為了造就自主發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有效教學。教師要讓學生過充實的精神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讓學生全副身心地卷入到學習活動之中,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的自信建立在點點滴滴的成功的基礎上,這就是造就自主發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途徑。其次要切實推行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就是旨在促進教師成長與學生發展的教育評價。教育評價有診斷、反饋、導向、激勵、甄別等功能,而這些功能都可以服務于教師的成長和學生的發展。發展性評價的另一個原則即激勵性、期待性,以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學生全部的生活之中,特別是在課堂生活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想象未來、憧憬未來、規劃未來、設計未來的能力:著力培養他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品質:干什么都要有一個明確的追求;要經常和學生討論當下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的意義,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讓學生感受到思考與探索的樂趣。最后,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思考策略始終應該作為教學目標來追求。
課程改革的意義在于兩點:一是課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們的國民性。這就必須改變每個人的人格定型期,即學校生活時期的生活方式.而學習方式就是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新課程強調學生主動地學習,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積極探究;倡導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表現空間:強調學習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更多地互動和合作交流:強調對問題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勵不同觀點之間的爭鳴與碰撞:提倡發展性評價,力圖帶給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和美好的回憶。所有這些都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開朗、進取的個性,形成樂于分享、善于溝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擔、敢于創新的民主性格。二是課程改革有利于推動教師成為探索者。探索是教育的當然要素。探索意味著探索者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意味著探索者大膽嘗試、追求卓越,意味著探索者經驗的開放性和工作中豐富的動機。教師要成為研究者,不僅要研究教學內容,做課程的開發者,而且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探索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和氛圍,如何設計教學的活動.如何搭建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平臺,如何構筑研究性學習的支持系統,如何評價學習的效果,等等。因為探索,使得課堂多一份靈動和飛揚,多一些朝氣與活力。教師的探索影響、引領和激勵著學生的探索,課堂生活因為探索而變得懸念迭起、趣味無窮.變得開放、幽深、鮮活和魅力十足。師生因為共同探索。而享有著更高品質的學校生活。
二、教育改革實施需要重建教師新課程信念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一再強調:“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薄暗拇_,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苯逃拍畲_立的基石就是人們對于社會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現代文化精神的價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權這些核心的價值,這個“理想”就值得懷疑。這意味著教師應該成為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諳熟人類文明歷程、確立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的人,成為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教育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也就意味著教師的行為更多的應該是自發的、真誠的、內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強制和純粹基于個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覺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靈動與熱力的,而不是機械、麻木與冷漠的。它還意味著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不斷地捫心自問,不斷地眷注心靈,不斷地投人生活和不斷地成長。
三、重建教師新課程信念的應有內容
教師信念是指教師對于有關教與學現象的某種理論、觀點和見解的判斷,它影響著教育實踐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信念主要包括關于學生、關于學習和關于教師自身的三種信念?;A教育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師信念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輪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被A教育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教師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只有逐步確立這些新課程教育教學的信念,并把各種信念相互接納,緊縮相連,形成一個具有個人意義的信念系統,才能有堅強的意志去實現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對教育工作才能有一份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才能培養出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富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性人才。
四、重建教師新課程信念與實現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