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14:37:14
序論:在您撰寫設計思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藝術設計是有性別差異的,本文對女性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設計行為予以關注,強調設計視角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有助于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設計審美與教育體系。設計教育應充分考慮到女性這個群體的需求和設計思想的表達,關注性別差異,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有利于培養適應女性特殊需求的專業設計人員。
一、設計是有性別的
藝術一向都是有性別差異的。藝術設計同樣也是有性別差異的。在中國從古代的祭祀器皿到明代的家具,都有意無意地體現了強烈的性別差異。盡管沒有人給那些輝煌的工藝品貼上性別的標簽,但是,一些批評家還是給歷史標上了性別色彩。在古希臘“古風時代便成了類似于莊嚴的男青年塑像和典雅的女青年塑像的人們居住的時代,伯利克里時期也成了一個從帕提農神廟的飾帶上所拷貝下來的輕松而又富有感官魅力的青春男女生活時期。同樣,意大利15世紀的藝術常常被贊美為少女般的純潔,好像波提切利的青年女子能和當時佛羅倫薩人的精神等同起來;而16世紀的威尼斯則被設想為一個誘人的成熟的形勢時代,一個被提香的斜躺的維納斯所具體而微的表現出來的時代?!盵1]
18世紀的巴洛克家具夸張的運動感,宏大的渦形裝飾,表現出一種熱情和奔放的激情,與洛可可藝術注重體現曲線特色,玲瓏起伏的“C”形和“S”形的渦卷紋的精巧結合相比較,不難看出前者具有男性氣質,后者極具女性魅力。
在建筑上,如古希臘帕提農神廟,是古希臘多立克柱式的代表,柱頭是剛挺、簡潔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具有男性的陽剛之美。到了新古典主義,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體形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樸實,形式的符合結構邏輯,并且減少純裝飾性的構件,顯示了人們對于理性的向往。而理性往往是用來形容男子的。相對來說,裝飾濃艷的洛可可風格的無憂宮便體現了一種女性氣質。近代,有被王受之先生稱為具有女性風格的新藝術運動,這場運動崇尚自然之美,追求曲線的優雅,體現了女性與自然親和的特點。
二、女性設計與女設計師
1.女性設計
筆者將女性設計分成兩類:專門針對女性的設計和具有女性特點的設計。專門針對女性的需求而設計的物品是女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物品的設計、制作都以女性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形式上、功能上還是裝飾上都有濃郁的女性特征,并且強烈到人們能夠一眼就認出。早在在漢代漆器的作品中,就有許多女性專用器具,如長沙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奩是盛梳妝用品的,從實用出發,考慮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積以及圖案多樣化的統一,充分體現女性用品的特征。
在現代社會,為女性設計的生活用品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涵蓋衣、食、住、行各方面,如服裝、通訊工具、電器、建筑、汽車等。在一些產品的設計中,已經形成了針對不同性別的產品提出不同的設計要求的設計系統,在色彩、功能、造型上更多地考慮了女士的要求,如“女性手機”。一些曾經是男性消費為主流的產品,現在也逐步被女性消費者滲透,比如汽車市場,出現了滿足女性需求的“女性車”,并被預言女性將成為購車主流,VolvoYC(CYourConceptCar)提出新的經營理念:在開發新款女性用車時,特意組成了有九位女性參加的開發團隊。
具有女性特點的設計也可以稱為女性設計。前文所提的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征是輕盈、華麗、精致、細膩,大量運用具有女性意味的花環、花束及貝殼圖案,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洋溢著女性的溫情。但是,這極具女性特征的女性設計,從男性視角上看卻被稱為“矯揉造作”。
2.女設計師
從女設計師的視角上看,女性設計師更加注重女性獨特的感受、需求的體現。教學形成“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獨特創造形式,趨向于追求細節,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是女性設計師的內在體現,是社會“主角”意識的覺醒,即強烈的女性自我意識,在保持女性特質的前提下對女性自我的肯定、認可。
人們普遍認為,女性設計師的設計特點是更人性化和更具自然性。工業技術在使產品的產生高效率的同時,也使產品規整、機械性強,失去了設計師的直接參與生產,產品無法表現設計師的情感,越來越了冷漠?,F代設計的“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情感部分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表達,是女性設計師的長處,女性氣質,使設計充滿了更多的,并以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曲線、柔線、波線等。體現出相當的柔美的、自然的、人性的女性設計特點。
三、設計教育應關注性別差異教學
西蒙娜·德·波芙娃(SimonedeBeauvoir)說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盵2]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設計中的女性氣質,是可以培養,也可以抹煞的,即可以改變的。
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消費者對于產品的情感需求的意識加強,隨著女性從事設計的范圍不斷擴大,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女性這個群體的需求和設計思想的表達,而在設計教學中,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此一直處在“忽略”狀態。
1.不符合社會需求
社會市場的需求層面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產品,也就會需要不同的、特定的生產者、設計者。我們的教育系統,沒有針對培養出適應女性特殊需求的專職的女性設計人員。
2.不符合“因材施教”出發點
男女的心靈直覺、觀察視角的確有別,在教學中,我們在對設計專業學生的要求上,忽略了這些差別。以潘魯生先生的《設計藝術教育筆談》中提到的素描為例:從高考學生的選拔,到大學中的教學,我們基本上延續了古典主義的造型基礎來評價學生,依然沿用理性的、客觀的、男性思維方式來反映自然。這對于大多數以感性來體驗自然對象的女生來說,這樣的教學要求總是很難做好,很多情況下,她們通?!吧袼啤倍靶尾粶省?。直到美國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指出,對原形進行復制,只能妨礙眼睛對藝術形象的理解,用這樣的方法去創造藝術品,無異藝術生命的自殺。因此,出現了“創意素描”這樣的藝術理論,似乎給女性那種依靠直覺依靠感性來表現的方式找到了理論依據,才不被批評家認為“無理性恣意妄為”。
在一系列同一命題的男女學生的作品中,即使不做任何標注,大部分人也能輕易的區分出哪一幅是女生畫的,同一個“靜物想象構成”,男生更多地表現了直線和外形明確的幾何形體,著重于黑白灰分量的比較。而女生,則偏向于柔美的曲線,小圖案的填充,或是細密的紋理可愛的圖形,她們沉迷其中,樂此不疲,有的還表現了很多幻想。(圖4、5)這些幻想、對細節的挑剔,如果從傳統的審美標準來看“不夠大氣、瑣碎”,女生的畫面有些繁雜,缺乏理性。但是,如果從感性的角度評價的話,她們的畫作,更加體現了心靈感悟,更具有情感性,從設計學角度看,這種挑剔細節的設計思維方式,則很可取,利于創造出細膩、值得推敲的作品。男女設計思維、表現、審美、行為的不同,使我們沒有理由用一樣的教學方式來對待學生,我認為性別行為的差異教學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潘魯生先生提到了一種“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3],這種教學方法具體操作他沒有說明,但是,從名稱來看,他注意到了“行為”的差異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知道他是否也關注到了性別行為的差異對教學的影響。新晨
3.不利于在教學中建立完整的審美標準
將馬家窯旋紋甕的圖案和一個女學生素描課程幾何體變形作業的比較,可以清楚地發現兩幅圖之間有著很近似的地方。(圖6)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女學生的繪畫中,對曲線、圓、點這些元素的表現,很容易接近遠古時代的人類幼稚期的圖案,那時候人類的思想、審美都是很單純自然的,圖案的元素都直接來自大自然。因此,像這種圖案感很強的素描,在傳統的素描教學中得到的評價不會太高,因為會感覺“缺乏理性的點、線、面構成,造型單一,缺乏專業的構圖。”可是,也許這樣的評價本身就是比較偏頗的。
我們的評價標準本身就有濃厚的性別傾向,批評家徐虹曾對藝術標準的建立和實施依據進行了質疑,“幾乎現有的一切制度規范,包括哲學、語言和圖像的建立,都是按照一種性別所設置的。就連女性自己的語言和思維習慣都不由自主地依照這套體系標準來進行?!盵4]這套標準,徐虹認為是排除女性的。在設計界,主流審美標準也是遵循著男性的視角,大量的詞匯表達了這種審美的傾向,如:莊嚴、雄偉、大氣、磅礴、肅穆、端莊、簡潔等等,而一些體現著女性氣質的審美觀一直處于從屬的位置,如:華麗、濃艷、優雅、柔美、潔凈、靜謐、清淡、柔和等,如明顯帶有女性色彩的洛可可藝術設計、建筑、繪畫作品。
既然設計有不同的性別特點,隨著社會的進步,必然導致對傳統的藝術設計審美評判標準提出新的要求,文學中的“女性美學(FemaleAesthetics)的‘將女性主義的意識形態運用于文學、語言、意念、價值和字句’”[5]這樣的一種理念也應該引用至藝術設計領域,運用于女性特定的心理所產生的設計風格和形式。至少,我們也應該從多個角度來看待藝術設計作品。對女性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設計行為的關注,強調設計視角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創立婦女文化,創立婦女語言”,[6]有助于我們建立一套更加全面的設計審美體系,也有助于我們在設計教學中能更好地、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我們的設計才會有更深遠的發展。
注釋:
[1](英)貢布里希:《理想與偶像》,范景中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1989,第23頁。
[2(]法)西蒙娜·德·波芙娃:《第二性(第二卷)》.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1998.第6頁。
[3]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05,第191頁。
[4]徐虹:“走出深淵:我的女性主義批評觀”,《江蘇畫刊》,1994.7。
[5]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三聯書店,北京,1997,第108頁。[6]同[5],第110頁。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2001。
[2]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三聯書店,北京,1995。
(一)對設計含義的反思
關于設計的定義有很多,即設計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是指在進行某項工作之前所制定的方案:“它是一種有目的的造型活動,設計時充分考慮到機能、生產和美感,還要關心到價格;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筆者對設計概念進行總結,認為設計是人類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為了方便人的生存(或生活)、幫助人們高效的實踐、給予人們某些方面滿足的一種創造性實踐活動?;诖?,筆者認為,既然設計屬于實踐活動,那么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就會受到思維、思想的支配,因此我們應該對設計者背后的思維和思想進行反思。
(二)對設計思維過程差異的反思
西方哲學史中有兩大哲學思想,即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中國哲學史上則產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學流派。幾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哲學思想,而且略微不謹慎就能被上述現存的哲學思想所影響到。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肯定,一個設計者首先要認識事物,習得一定的屬于自己的法則,然后才有可能進一步進行創造。任何設計師都要面臨哲學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如何認識世界?”“能認識什么樣的世界?”等。這些問題看似遙遠,但試想一下,距離又如此之近,因為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既然屬于實踐活動,那是否與其對世界的認識程度相關?我們在從事設計工作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受到設計本身的哲學思想的影響。雖然設計者本身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但從本體意義上講,設計者在做實踐活動,就需要認知和判斷,其中所依據的“經驗”或“規則”的形成,也是他的觀念和哲學立場,最后這種思想會從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從石器時代的石刻花紋到陶藝圖案,這些設計都有設計者對于生存的體驗以及對于社會關系的觀念。設計思維和一般思維的區別在于,一般性思維是就事論事的思考,始終圍繞具體事務的內容和其延續性思考,特點是直接鎖定目標,以經驗主導展開直接功利性目標,緊緊圍繞著目標去考慮現有基礎條件是否可行,找到一條最優路徑,重在結果。而設計思維的表現是以創意性為特色,在確定目的之后,將會進行大量的搜集材料,在搜集材料和構思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創意。即便是同樣的資料,給不同的設計者,得到的結果也很難相同。但是,他們最終都能解決問題。那么,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實踐時的依據是什么?這個依據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筆者認為,正是這些哲學思維的不同,以及個人對感性材料的認識,并主觀地形成個人“圖式”的差異,導致作品產生的美感有所不同。這個結果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即當我們在訓練思維的過程中,以及在進行設計思維教育時,可以從豐富哲學思維、豐富對感性形式理解的角度來進行。這都將作為設計者進行創作活動的基礎材料。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一步談設計方法、設計技術和技巧。
二、設計思維方法的反思
要想得出設計思維方法,就要先對設計思維進行總結。人需要軀體與靈魂,設計作品亦是如此,要做到形神兼備,避免內外脫節。設計思維不僅需要外形的創作,還需要設計內涵的理性分析,達到內與外、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因此,設計師不僅要有高度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有卓越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頓現的靈感。那么,要鍛煉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才能達到既很好地解決問題,又實現感性意義的目的呢?筆者針對此方面的思維進行總結,認為具體分為科學思維與創造思維。在設計活動中,科學設計思維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收斂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直覺思維、定量思維等。作為設計師,應該主動并且用嚴謹的態度去利用這些思維。如果說科學思維是設計的骨架,那么創造思維就是設計的靈魂。創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沒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設計,整個設計活動過程就是以創造性思維形成設計構思,并最終生產出設計產品的過程。
三、設計思維的創造力訓練總結
關鍵詞:設計,設計思維,以人為本,微弱音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設計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創制和改造自然世界的一種活動,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社會活動。①
一、 社會性思維與社會角色
設計作為設計師設計思維的體現,在當代人的生活環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已構成人們社會生活環境的常態。在現代社會中,設計不斷地深入生活,為人類提供更新、更進步的思想和更廣闊的生存、思維空間,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態,也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的思維方式。設計活動已成為當代人面臨的一個復雜性問題,不僅存在于人的生活環境中,而且給人的生活環境帶來眾多的變化。對于現代人而言,人生活在一個被設計了的環境之中,小到一枚紐扣,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都離不開設計。人每天都要接觸各種設計產品,如觀看電視、居住的房屋、使用的電話、乘坐的各種交通工具以及穿在身上的衣服,沒有一樣離得開設計。②設計師的設計思維存在于生活環境中,我們生活的方式也需要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來引導。
通過設計體現自己的意志與情感,建立與自然資源、城市環境、人際關系的適當尺度,這是新一代設計師的職責。當你成為設計師的那一刻起,你的設計思維就可能被固定的職業和戒律所約束,這時需要把自己的世界觀還原成社會人,因為社會人具備一切常人所有的情感要素,包含著對生命的洞察和熱愛,對社會的理解和智慧,對問題的關注和參與。③比如:“斜式滾筒洗衣機的設計”體現了設計師對老人和小孩等特定人群使用需求的關心。設計應該在一切微弱音中體現對人的關懷,提供溫暖人心的方便與舒適。
二、 體現共同價值觀
社會大眾的審美趨向、客戶的要求以及設計本身的一些制約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設計思維。作為一個設計任務的完成者是在設計的混亂與無度中混水摸魚,還是堅持審美理性為社會審美作正確的導向,這就取決于設計師對自身價值的判斷。
什么是有價值的設計?這主要取決于設計師對“以人為本”觀念的真正理解。以人為本,不是強調以人為尊,將自然看做附庸,看作是為人類服務的對象,而是強調克制有度的綠色設計。設計的本質是把思想和概念轉變為視覺形式并為信息帶來秩序的能力,設計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應該是當代設計的宗旨?!叭f事達”信用卡廣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廣告表現了一對外國老人結伴到中國旅游,相濡以沫,形成了溫馨感人的畫面,很明顯廣告創意者在宣傳信用卡的同時,更在稱頌“親情”、“相濡以沫”、“老來相伴”這些創意者和客戶共同認為有價值的觀念,這種價值觀念成為設計思維的基礎。但是有些設計師常常忽略廣告中某些非常重要的元素:健康的價值觀。舉一個餅干廣告的例子,畫面中一個小女孩正在用手動絞肉機將一直活生生的小雞絞成肉末,試圖以這樣的畫面來說明餅干的新鮮。這樣的廣告沒有任何感染力不說,甚至讓人覺得反感。無論創意者的價值取向是否正確或準確,優秀的廣告不應該忽視廣告所應表達的價值觀。
三、 弘揚傳統文化
吳冠中說“風箏不斷線,斷了線的風箏是飛不起來的”,我理解的意思是藝術和設計都必須扎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也應該扎根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以中國文化為本原,回溯中國文化的精粹與根源,歸納中國設計思維的精神特質和內涵,同時兼容并蓄,發現符合現代性與未來潮流的設計新理念。④
設計文化是人類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體現。文化具有延續性的思維積累特征,在這個積累過程中,后來的一代必然要給傳統的文化內涵注入時代的特征。因此對于傳統要采取繼承和開放的態度,繼承就是采取一種主動的姿態面對傳統文化,是一種揚棄的繼承;開放,則是以一種主動的姿態去面對現代文明和設計中的人文關懷力量,汲取人類設計中的普適價值觀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的世界需要交流,當代設計師需要勇敢地參與到信息大爆炸的當今時代中,尋求各種文明觀念和和諧融合,這也會體現在設計的思維中。特別是像設計這么一個信息交錯的行業,開放的姿態永遠是獲得第一手靈感與資料的前提。繼承與開放的結合,是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的結合,是設計師在感性與理性的天平上找到的支點。
四、 介入時尚與流行
在一些時尚產業的設計領域,如果設計師對時尚反應遲鈍,不善于發現、把握、迎合時尚,那他就很難摸準時代的“消費”脈搏。例如:在背包設計中,耐用已經不是設計的主要要素,代之以時尚求變和標新立異的原則。當今的廣告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客戶的產品通過廣告增加銷售,那么引導時尚潮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案。幾乎每個企業的每一個新產品投入市場,前期的策劃定位都必須考慮時尚因素。設計師把時尚心理作為自己思維的一部分,把時尚分解成多個元素,按地域、國家、風俗文化和行業類別等,通過媒體對消費者進行宣傳。要想時尚并且時尚得得體,關鍵在于你的審美態度。審美只有在真正實現心理的獨立和個性化的價值判斷并充滿自信之后,才可能找到正確的途徑并且獲得選擇和創造的自由。
在現在這個包含浪費、極端自我主義等特性的時尚消費文化深刻輻射的時代,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競爭力,值得設計師思索。任何一種時尚的形成和傳播,同某種社會思潮的形成一樣,品牌和概念的樹立,歷史習俗和人文精神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時尚的脈搏,常常不在趕時髦的隊伍里跳動,而偏偏在傳統與藝術的故紙堆里呼之欲出。一個品牌可以誘導時尚,一個文明可以形成時尚,但是任何的時尚都需要文化習俗的認同和推動,需要精心的策劃和設計。這一特性,使得設計師對于時尚的形成和傳播在社會的層面既有責任感,又受到某種約束。⑤
五、 詩意的生活
設計源于生活,這句話是非常有哲理性的。仔細想想那些優秀的作品,哪件不是源自作者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體會?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懂得生活才會深切感受到生活細節的重要。每個細節都是靠不斷地體驗和觀察得來,脫離當時當地生活的設計作品在生活中容易短命。
設計師需有一顆赤子之心,用詩意之情對這個世界產生反應。現在的世界,不是我們主動地去尋找她,而是它以一種讓你來不及思索的狀態撲面而來。設計師必須熱情地投入其中。
六、 結論
前段時間浙江大學沈語冰教授作的題為“自由與規矩――從格林伯格到施坦伯格的藝術理論”的學術講座,我從中領悟到設計師的思維是在限制中求變化,在約束中求自由,我們必須隨時觀察專業領域的設計發展動向、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技術的演化進展;不斷地反思設計存在的意義及其帶給大眾的實際感受,以及如何通過明確的定位來提升設計的價值。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不能安于現狀,而應隨時求變,隨時求新。在高度信息化的當今社會,設計師必須形成快速思考、快速提問的思維能力,并迅速行動,及時的解決設計問題。
注解:
① 李萬軍:《設計的存在視域――作為人存在方式的設計》,教師教育研究,2008.6。
② 李萬軍:《當代設計批判》,人民出版社,2012.6,第1頁。
③ 周至禹:《思維與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第77頁。
關鍵詞:藝術設計;組合思維;想象
“設計”最早是以動詞形式出現的,張道一先生認為:“如果從字面解釋,設計就是‘設想’和‘計劃’”。雖然由于種種原因,“設計”一詞慢慢演變做名詞來用,但其中包含“設想”和“計劃”的內涵并沒有多少改變,只是外延更為擴大,適用范圍更廣罷了。既然有設想和計劃的存在,那么思維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則不言而喻??偟恼f來,“它(設計)是人類創造產品、產品為人類服務的雙向過程中,所涉及的諸多創造性思維活動和創造性操作實踐的總和”。因此,探討設計思維及其運用,便成為研究設計科學性的敲門磚。
1.什么是思維
思維與感覺、知覺一樣,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同的是,感覺和知覺是對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聯系;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特征型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共同的、本質的特征和內在聯系。在設計過程中,感覺、知覺只能反映設計對象或元素的形狀、色彩、大小及氣味等一般特性,而設計思維則能通過一系列思維過程,綜合概括出一類設計對象或元素共同的本質特征,并舍棄具體的非本質特征。
思維是綜合想象推移的基礎,它可被視為將一種或兩種以上現存信息元素有意識地變形或綜合為一種新概念的過程。這里所指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信息單元,例如,可以是一件事情,一個步驟、一種想法等。從本質上講,所有項目具有的新屬性、新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變形或綜合。任何新事物的創造必須建立在現存原材料基礎之上。
2.發現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設計”這一造物活動從一開始就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思維在創造活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思維是創造價值發揮的載體,然而這一任務并非僅由創造性思維承擔,而是發現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二者共同作用,但是,這并不能抹殺他們各自的特點。因此,首先必須弄清楚創造(發明)與發現之間的區別。前者是經過一系列復雜過程,創立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側重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而后者則是經過研究、探索等觀察到或找到沒有察覺、認識到的事物或規律,側重對已存在、但近年來才被感知的事物的認識。
在設計中,發現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通常相互結合,在發現新規律、新事物、新現象的同時即為激發靈感產生新造物計劃的開始。當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在大腦中得到反映的時候,設計師們就可以通過某些研究發現這些元素之間的規律,而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可能已經啟動。
3.想象在設計思維中的作用
古代哲學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人類認識自我的一種心理機制。黑格爾曾說過:“如果談到本領,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心理學通常認為:“想象力是人腦對儲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例如,在讀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時,頭腦中會浮現一幅畫,有遠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廣闊遼遠,安謐冷寂,天地間完全被白花花的大雪所籠罩,飛鳥絕跡,渺無人煙,形成獨特的意境。
想象是思維的基礎,它又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兩種主要的想象類型。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思維中運用較多的是創造想象。尤其是設計者在設計作品的時候,創造想象就發揮了主體作用。
4.設計思維的過程
與其他思維過程一樣,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思維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識問題和明確提出問題。思維的起始過程源于解決問題。問題就是矛盾,找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發現矛盾的過程。找出問題的本質,抓住核心成為該階段的主要目的。“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而且也是解決問題過程的一種動力。例如,設計行為一開始就可能要提出有關設計某產品意圖的問題,因為設計是一種具有實用性和功利價值的藝術造物活動,所以它的發生必須在一定目的性的指導下進行。弄清設計意圖為開展實際操作和具體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國外有一種“五W”和“一H”的提問方式,即what(設計什么)、who(為誰設計)、when(為何時設計)、where(為何地設計)、why(為什么要設計)和How(如何設計)。只有明確了設計意圖,發現需要解決的矛盾,設計人員才有可能進行現有元素的分析、比較、抽象、具體、概括和綜合處理。設計思維在這一階段需要依賴以下三個條件:
(1)主體的活動積極性。設計者活動性越大,接觸面越廣,越能發現和提出問題,也就是說設計者在平時要多積累知識,多搜集素材,多觀察事物。
(2)主體的求知欲。求知欲會促使設計者去獵取更多的知識,來應用到自己的設計創意或作品中。
(3)主體的知識水平。設計者的經驗知識與設計作品的最終結果有著必然聯系。知識缺乏不容易提出復雜的問題,抓不住問題的主要矛盾,設計作品也必然沒有深度,平淡無奇。而鉆得愈深,了解得愈多,提出的問題才愈深刻、重要。比如,一些廣告招貼,往往幾句話或幾個圖形就能反映社會的某一個問題。
第二階段,分析提出問題的特點與條件。搜集與問題有關的材料、信息等各類元素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沒有這個過程,問題是不可能被解決的,設計也不可能進行下去。比如,在某一商業產品的設計中,設計者應該獲取客戶、目標市場、品牌等等相關信息元素,還要大量研究同類產品,然后從中處理出一系列正確元素,并且與其他元素的特征結合。這個階段需要用圖形和符號之類進行視覺上和結構上的問題分析,還需要清楚用什么概念來整理問題。
第三階段,提出假設,考慮解答方法。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出解決方案,即解決問題的原則、途徑和方法,這就需要提出假設。假設是科學性設計思維的偵察兵,在認識中起著重要作用。恩格斯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這,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雖然設計并非純科學形式,但畢竟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提出假設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一般情況下,設計者將已基本確立的多元素進行有機歸納,在大腦中用假設的形式進行綜合。這種假設可以是開放性和多元性的,并不是明確的最終方案。
第四階段,檢驗假設。驗證假設是設計思維的最后階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在設計領域,通過反饋意見以及實際操作證明為可行的話,那么假設是正確的;反之,假設若有誤,就需要尋找新方法、新途徑重提假設。
關鍵詞:設計;思維;方式;創意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066-01
好不容易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國慶長假,偏逢天公不作美,持續的陰雨天氣將之前所有的完美暢想計劃都沖刷凈了,無奈只有宅在家里。心里想著倒也難得有此番閑暇,可以讓平日里緊繃躁動的心靜一靜,調整心緒,認真享受一下這別樣的心靈假日。
隨手翻出幾本書籍,翻開目錄泛泛瀏覽了一遍,這才發現不知從何時起,設計早已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學術專家們各持己見眾說紛紜,藝術評論家批判家們唇槍舌戰爭的面紅耳赤,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發表著擲地有聲的言論。
確實,當今世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推進,“設計”快速漫延至都市生存的各個空間,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甚至是思維意識。
今天,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設計都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這種流行的現象是一種設計的復興,因為它不再是邊緣化的東西,每件產品都必須經過設計的思考,而這正是將產品“化腐朽為神奇”的方法??梢哉f,設計已被看作一種必須的存在形式,它將存在于我們的歷史,人類的行為之中,融合著自然的發展而演繹。
當人們不再為生存憂慮時,便開始尋找著一切被人們感知為美的東西。我們已進入一個“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時代。不經意間你會發現當代藝術越來越像產品,而產品也越來越像藝術了。藝術家認為:生活中的各種構件,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幢房子,都應該是經過藝術處理和設計的。對于平淡的家庭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值得孜孜以求的生活理念呢?然而生活與藝術的“邂逅”使得人們對于設計的界限與定義越來越模糊,更多的時候我們都難以區分真正好的設計應當是怎樣。
其實聽、說、讀、寫、看都是表達設計的不同設計行為。思維是大腦接收事物最直接的反應,而語言文字是闡述思維最根本的表達方式。對于藝術設計活動,設計思維作為指導設計行為表現的基本條件,積極服務于設計認識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促進著設計行為、方式方法的有效發展。設計思維活動,是從低級認識向高級認識不斷延續、發展的人生過程。在設計思維過程中,始終是反復交替、互動促進的。
思維如同感冒一般,是會傳染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是這個道理。身為高校美術學院設計系學生,我們驕傲于身處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深受藝術的熏陶與感染。設計表達、美學研究、藝術概論、創意思維等等眾多的課程以及教授老師們精湛的傳授令我們大開眼界,為之興奮不已乃至瘋狂著迷。殊不知再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思維已悄悄被框定在同一個圈套中,像流水線下生產的商品,出自同一個模子,貼上統一的標簽。
想起每年的六月,因為有了一個兒童的節日,于是就有了一些天真的色彩。但是成年人未必與這個節日無關,所有的人都曾經有一個童年,無論是否完美,那一份回憶的內容總是越來越充實,因為許多曾經的想象一點點加入其中。成年后的生活大多是受限制的抑或被“設計”過的,對童年的留戀是一種本能,只因那是一段最純潔的人生。思維失去了想象力,現在人因此只能寫出“黃河流水是我沸騰的熱血”一類蒼白造作的文字,意境狹隘而沒有生氣,再也不會有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那種充滿不羈思緒的神來之筆,讓人頓感闊達和驚喜。沒有了想象力,就沒有了創造力;沒有了創造力,何來設計?
據說愛因斯坦講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我不知道愛因斯坦講這句話時的語言環境,但覺得說的還是很有意思的。正如設計師不應窮究設計的技巧一樣,在設計和溝通的過程中,設計師們更應關注的是自我內心對事物的理解和對生活的體會,運用事物本質的力量對心靈的影響,將抽象的思維充分發散轉化為真實的設計感受。
關鍵詞:設計創作;靈感;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6-0192-01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強調創意的年代,不論對于文學家、藝術家還是設計家來說,創意都是一件作品中最重要的價值。一件創作如果是墨守成規、毫無新意,那么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文學藝術所追求的獨創性,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靈感的產生。而從事設計的我們又何嘗不想在思維領域看到“梨花開”、進入了“又一村”,找到那“可遇而不可求”的靈感呢?
首先,設計靈感依賴于知識的積累和長期的探索,它看上去是一種突發式的思維閃現,但卻是經過不斷的積累與反復的過程,與我們自身所具備的知識構架是密不可分的。我并不否認靈感的存在,但是對于靈感的產生卻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掌握相當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做出全面、深入、艱苦的思考。如果作為一名設計者卻對于大的文化與時代特點一無所知,那他怎么能在設計作品中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閃光點呢?因此,知識都是互通的,設計就是文化的載體,說不定正因為掌握了與該問題有關的各種資料,翻來覆去地考慮了問題的各個方面,才可能不失時機地抓住那些附有啟發的東西,通過聯系產生靈感,否則,面對同樣的景色,我們就不會有創作的沖動,即便有所觸動,也無從通過設計表現出我們的內心沖動。
其次,設計靈感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只要我們善于發現,關注于身邊一些不尋常的小細節,你就有可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非凡的創意來。靈感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挖掘設計的需要,從生活中把握靈感的源泉。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在做某件雜事的時候,突然閃現出一個念頭,這個想法說大了至關重大,說小了毫無意義。但是,你確定,這個念頭是你從來沒有過的。于是,你打算著,干完手頭的事我要好好想想。等你整理好書本,你發現,已經完全不記得你剛才想的是什么了。有時候,就是我們一個毫不經意的念頭,可能完全無厘頭地橫空出世。這時候這樣的怪異意象本身可能是珍貴的,就像一種“私有語言”,需要我們保持良好的記錄習慣才得以實現。夢,旅途中看到的景象,和朋友聊天時無意聽到的一句話,在路上偶然聽到的一種聲音,甚至什么都不做的時候,腦子里突然冒出來的一個念頭,都有可能激發一個創意的誕生。當然,這個創意有可能一錢不值,也有可能價值千金呀。對于設計來說,一個新穎的創意,一個優秀的靈感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然而當我們苦苦追尋思維領域里的“奇花異樹”、“萬紫千紅”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你也曾擁有。也許當你手握著“可遇而不可求”的靈感源泉之時,缺少的只是那份一飲而盡的沖動。
最后,設計靈感得益于大膽想象,林辟新徑的逆向思維。在設計中我們時常感覺思維跟不上創新的步伐,找不到好的創意點,僅僅停留在對前人形式上的模仿止步不前,不善于全面多維視角看問題……重重地因素呼嘯而來,自然而然的造就了“靈感”的墳墓。而假如我們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也許結果將不一樣,當面對相同的問題,可以嘗試尋找多種不同的答案;做同樣的事情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對設計師而言,就是面對一個設計可以尋找更多不同的解決方案。要想獲得好的創意靈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打破固定思維,林辟新徑。
關鍵詞:環境 設計 設計思維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看看你周圍的環境,如果你坐在辦公室或者家里的客廳,你可能正被形形的產品包圍著,你使用的書桌,你吃飯的餐具,你身上的時尚單衣和孩子把玩的玩具,這一切都是由設計所帶來的無限可能。但是你是否想過在這美好的情景背后,它們是否真的是安全的呢?你可否知道它們正在散發出導致胎兒畸形或者還有致癌的混合物?可能通過你的食物,呼吸的空氣,或者你出汗的毛孔進入你的身體。你的室內空氣污染程度可能并不污染嚴重的室外空氣要高更多。而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產品的開發商因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停的降低成本,選擇劣質的材料;或者是對產品的研究與測試不夠,造成材料選擇的不合理。如果我們從宏觀上去了解一下這個問題,自工業革命之后,我們開始了一種直線型的設計思維方式,即只關注產品的生產,而以最合理的價格送到消費者的手里,換來大量而可觀的收入。而這種單一的粗暴的思維方式,又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導致對其他問題的忽視。在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后的這段時間里,我們的環境被我們摧殘的岌岌可危。直到今天,我們才慢慢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此時我們問題的遏制手段,卻已經不足以彌補我們之前的過失。
而我們不能瞬間銷毀和停止使用我們周圍的這些產品,不可能一刀切的斷定什么是好的設計,什么是不好的設計。我們如果希望找到解決的方法,那最好的決定無非是一種循序漸制的方式。尋找解決的方法,應該在問題的萌芽狀態就采取措施,即設計手段。
我們將產品出售前的生命周期大致的分為四個階段,概念、設計、生產與產品出售。而在這一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從一個新的概念點出發,此時其對周圍世界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而在設計和生產的過程中其影響力成幾何的倍數不斷擴大產品對周圍世界的影響力。當一個概念變成一定規模的產品時,它已經成為了構成市場和人類生活的主要元素。通常我們在采取措施和法律要求的時候都是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如突然抽查某一類產品,在發現問題后,禁止銷售或者加強監管,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浪費,而且也不一定能夠從根本上的解決問題。在生產過程中,監管部門會采取一系列的生產限制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但是問題依然總是層出不窮,措施如同亡羊補牢。怎樣才能在影響面較小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在問題出現之前去處隱患,是我們值得我們考慮和研究的課題。所以將問題解決在一個概念到設計這個過程,將會以最小的成本與最全面的思考來解決問題。而此時設計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為產品而設計,而是一個管理科目,它統籌了整個產品生命周期。
設計過程如何才能達到我們對環境友好型的產品的期望呢?周全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方法是可能是解決之道。在做設計思維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特別的關注設計的三個思考的因素,即人類的需求,經濟的收益,技術的支持。我們將這三個因素稱為設計平衡。我們在做設計開始,往往都是將這三個因素作為出發點開始產品的研發。而在評估設計的優劣時,我們又將設計的平衡作為主要依據,因為設計師,認為設計的平衡是一種簡單而且全面概括設計的依據。但是在設計的發展的今天,不禁要問,這個設計平衡真的依然是全面的嗎?在我們追求這種設計的平衡時,生態因素常常被忽視。首先,生態因素并不能簡單的被設計平衡的三個因素所概括。生態因素是一個全面的問題,其不但是現代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對現有世界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在技術上,需要層出不窮的新科技作為基礎。其次,由于生態問題是綜合性很強,其涵蓋的知識面很廣,概念抽象,效果不明顯,導致設計師對生態概念模糊,一不小心就將生態環保變成一種簡單的口號,而無法做到實際有效。最后,因為沒有有效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教育中缺少生態的關注,導致設計師和企業沒有足夠的環保意識,并沒有意識到設計在環保事業中重要的作用和產品研發中的社會責任,從而忽視了產品的生態因素。我們前文提到了,我們被各種形形的產品包圍著,但之前并不是所有人意識到它們在危害著我們的健康和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這時,設計平衡似乎并不是平衡又可靠的,這種二維的三角形思維方式在今天的背景下是不全面。因此,我們需要將生態因素加入設計平衡中,構成一種三維的金字塔式更加穩固全面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新設計平衡,或者生態設計平衡。而由新的設計平衡構架出的設計思維定義為生態設計思維。
生態設計思維的發展將有利于設計師在設計初期階段就將生態因素考慮進去,這會保證在后面幾步過程中,對生態的影響不但不會擴大影響,而且縮小其生態影響,或者不產生生態影響。這是嶄新的設計評價方法,我們將人類的需求作為原點,因為在設計的初期,我們已經確定了設計的必要性。所以這是是設計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我們假設建立一個設計的坐標系,X軸為設計的技術支持性,因此來對技術的可靠性進行評估,如技術的生態的影響,在設計中的效能,以及的技術的可靠性進行數據的統計。Y軸為設計的經濟性,其關注的是設計的受益,設計的成本,設計在社會中,受益群體中和生態方面的經濟影響。Z軸為設計的生態性,憑借和評估設計的在神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可以彌補的措施,按照計算得出生態指數。在這樣的坐標系上我們可以很快的計算出坐標系上的一個“體積”,并將其稱為設計的“體積”。而這種“體積”的大小的思維方式可以作為設計好壞的一個指標和對比來評估一個設計是否是成功的,優秀的。這樣一前一后的設計的設計思維引導,可以將項目充分的全面的設計思考,而不會忽視設計的生態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納森 謝多夫.設計反思:可持續發展設計策略與實踐(美) [M]. 劉新 覃京燕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