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0:20:55
序論:在您撰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知道,種子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蛹破繭而出,必須經過苦苦掙扎才會有彩蝶的翅膀美麗如畫。21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未來社會也日益要求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雹佼斀裆鐣偁幦找婕ち?而且這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剛結束一天緊張的學校生活,學生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吃飯就開始伏案做作業了。周末,悠閑的大人們在家中看電視,學生們卻在忙碌著大人為他們準備的各種補習。他們只能透過窗戶凝視著蔚藍的天空,數著天空飄過的白云,看電視更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靈漸漸承受不住,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公布的健康的標準中,前三條就是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梢?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學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這些正理和心理的變化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促進幼小個體長大成人。著個階段人的可塑性很強,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教育環境影響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不良的環境影響也容易使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甚至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因此,必須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進。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
目前,我國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還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由于一些觀念上的束縛,我國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一直未能達到對學習成績重視的程度,有時甚至為了學生成績而犧牲其身心健康。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百依百順,講究“一俊遮百丑”,還養成了一些“好”學生的驕傲和虛榮心理;而對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動輒訓斥,肆意譏諷,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這種觀念和做法對“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健康發展都是有害的。
從一些調查統計的結果來看,我國中小學生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如,交往適應障礙、學習困難、情感挫折、娛樂限制、擇業茫然、生理發育煩惱、性生理偏差、親子矛盾、社會環境適應困難、宗教影響、不良習慣等。這些心理問題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開放新形勢對兒童少年心理成長的沖擊。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創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就其內容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健康維護任務。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教育和培養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事業成功。心理健康維護,它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這兩個任務層次不同,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使學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維護則主要是使學生能正常地生長發展,能適應、成人。
就其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發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促進,使學生的心理品質不斷優化。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回復正常狀態。這兩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層次,發展性教育主面對正常發展的學生,是提高性的;而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面對心理方面出現不同程度問題的學生,是矯正性的。
基于上面對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創造健康教育環境,避免學生經常性地陷入危機狀態,維持其心理的平和、積極、順暢。這對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切實開展素質教育;教師和家長應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
其次,要堅持發展優先、防重于治策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將工作重點放在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的矯正與治療方面。重點開展團體發展性教育和個別發展性教育,積極開展團體補救性教育和個別補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礎上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發展性教育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在補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誤區,發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就是專門的渠道。但是,僅限于專門的渠道是不夠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教學中去,任課老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的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如班主任工作、團活動中去;這樣就能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教育活動,因此,要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我們開展工作的立足點,心理學原理則是指導我們開展工作的方法論。青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17、18歲這一時期,大致相當中學階段。② 青少年是個體從童年向成人發展的過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風怒濤”的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動蕩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是:“暴躁、易發脾氣、易于為沖動所驅而失去控制?!痹谇嗌倌陼r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變化,自我逐漸形成。但個體身心還很不穩定,容易表現兩極性:情緒行為兩極波動;“中學生處于情緒與情感的‘疾風怒濤’時期,情緒與情感的兩極性明顯?!雹?閉鎖性與開放性:對成人閉鎖,對同伴開放;反叛性:反叛傳統,喜歡標新立異。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和行為異常問題時期。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點,把握好這一特點對我們開展團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我們還要把個別與一般相結合,對個別學生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下,開展好團體和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觀、科學地判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對學生心理問題判別上,要堅持把科學的心理健康標準和客觀、科學的心理異常判別手段結合起來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要正確掌握中小學生的正常心理特點及發展變化規律,正確看待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例如,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不能簡單地視好動為問題,認為好動就是多動甚至多動癥。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這是發現、判別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前提。還有,必須慎重區分和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切忌亂貼標簽、亂發議論。有的教師輕率地指責學生是“弱智”、“變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宜出現匆匆忙下結論,最好能請心理專家進行診斷。最后,還要防止在判別時出現以下幾種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礙視為嚴重心理障礙;把主要是心理障礙引起的問題,視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問題;把主要是教育不當造成的心理障礙,視為主要是學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會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把個性品質不良導致的心理障礙,視為智力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把心理障礙視為道德品質惡劣等。只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出科學的判別,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關鍵詞:素質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質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效途徑,也是現代社會對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谒刭|教育觀念,審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青少年實際的心理素質情況出發,構建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關鍵環節。
一、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讀
1.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意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衛生內容與常識,一方面幫助青少年學習解決與處理常見心理問題的技巧,另一方面幫助青少年適應學習、生活與社會做準備;二是預防重大心理問題與疾病的發生,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活動,幫助青少年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利用學校提供的心理資源尋求幫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會影響青少年思想與品德方面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實現人格的健全與完善,促進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通過情緒、心態、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開發青少年的心智潛能,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2.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問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一是學業適應問題,由于課業負擔過重與升學競爭過強,很多青少年難以適應學業的開展,出現考試焦慮情緒、厭學情緒、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二是人際交往萎縮問題,現在的青少年基本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難融入到人際交往的過程之中;三是情緒情感問題,這種心理問題的內在表征為恐懼,如心理癥狀的恐懼、社會評價的恐懼等,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焦慮、敏感的情緒;四是社會適應問題,青少年由于個性發展的不成熟與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較差的承受力、不穩定的情緒等各種個性發展問題,這使得青少年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心理問題會阻礙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與健康成長。因此,要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尋素質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徑與保障。
二、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教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之一,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構建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構建教師心理健康觀與心理健康教育觀。一方面,學??梢酝ㄟ^培訓、講座等多種活動類型來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觀念,引導教師深入地認識到心理健康對青少年心靈成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導教師“心理保健師”的新型身份,即教師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發現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地針對性措施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徑,這種課程的開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學課程的開設,通過心理學課程中認知、情感及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學習,引導青少年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來適應學習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際交往技能來適應社會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導課程的開設,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課程來滿足青少年的實際發展需求,如青春期發育、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等。
3.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來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訪談等活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專門的場所、專業的人員、適當的時間與活動經費保障。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為三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與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監護;三是協助專任教師合理安排心理課程,培訓相關教師進行心理課程的教學。通過專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青少年及時地解決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與價值觀,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的擴展。引導青少年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斷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營造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一方面,學校圖書館可以通過購置有關青少年心理保健的雜志報紙或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來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對于心理健康保健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編輯心理小報,開設“心靈之窗“”大聲喊出心里話”等心理欄目,讓青少年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心理保健的常識,為學校創設良好的心理校園環境與氛圍,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進心理健康校園氛圍對學生無形的熏陶與感染。素質教育觀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家庭教育、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與質量,因此,要實現家庭、學校與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為青少年提供正確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及適當的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作者:任麗 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力和語言障礙,針對聾啞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缺乏有效的方法。如何針對聾啞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提升心理素質成為心理學研究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2012年底,我們在鎮江市特殊教育中心,對高中一、二年級16名聾啞青少年采用團體咨詢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聾啞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特點
聾啞青少年存在聽力和語言上的生理殘疾,由于無法順利的與其他青少年或家人溝通與交流,再加上社會不關注他們的成長,個別人對他們存在歧視與偏見。與普通青少年相比,聾啞青少年內心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傷害,因此,聾啞青少年也比正常青少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深入了解聾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有效開展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為提高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幫助。關于聾啞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方面的特點,國內有很多學者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孫崇勇和張鴻雁在2011年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與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隨機抽取的吉林、廣東省3所聾啞學校158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聾啞青少年精神質傾向較高,他們可能內心孤獨,較少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感覺遲鈍,且與他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攬擾,愛冒險。在內外向上,男生偏內向,趨向于人格內向,好靜、離群,對一般人缺乏熱情,不喜歡刺激的生活方式。在神經質上,聾啞青少年傾向于情緒反應緩慢且較輕微,即使激起了情緒,也很容易恢復平靜,他們通常是穩重的,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其他研究人員還發現聾啞青少年由于嚴重的聽覺生理缺陷,無法與外界正常交流,導致其認知水平發展滯后。聾啞青少年無法了解聲音強弱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的變化,不善于感知事、物、情的本質,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語言非常困難,不能保持知覺與語言的統一,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頭指令。感知和思維無法統一起來,感知活動缺少思維和語言的積極參與。因此,他們很難利用間接經驗,主要借助于個體直接經驗,感性知識貧乏、膚淺、零亂;容易受到當前情境的約束,表現出思維的僵持、固著狀態,缺少靈活思維。聾啞青少年的心理與行為發展有其特殊性,對聾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提出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和心理咨詢研究者開始關注特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團體咨詢的特點和優勢
團體咨詢作為一種受眾面廣、咨詢效果佳的心理成長幫助方式,已經在各級教育機構和企業員工幫助計劃中廣泛運用。團體咨詢與個體心理咨詢相比存在以下優勢:首先團體咨詢效率高。不管是學校還是企業,都是一個人群聚集的組織,而且出現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共性,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青少年來說普遍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情緒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團體咨詢可以大大提高咨詢的效率,一次團體咨詢至少可以緩解或解決10-20人的心理困惑。第二,團體咨詢效果好。團體咨詢是以需求為導向制定咨詢計劃的,即對團體成員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主要問題,分析問題影響因素,接著運用多種咨詢方法有機組合,連續運用,發揮協同效應,一起來解決團體成員所遇到的問題。能真正使成員改變的原因是團體“場”的氛圍,也就是所說的團體動力學。聾啞青少年在團體咨詢過程中,與其他成員進行情感交流,在團體氛圍中充分袒露自己,可以審視自己的思想、反觀自己行為,深入了解自己,最終在大家的幫助下改變錯誤認知與行為。第三,獲得歸屬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某些體驗是獨一無二的,而當團體成員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擔憂、痛苦、膽怯等情緒時,常常會感覺到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也有自己相似的狀況,成員之間會彼此接納和認同,從而得到歸屬的滿足。聾啞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由于各種問題的存在,平時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少,在團體咨詢情境中,可以沖破所有界線,與身邊的朋友更深入的了解與交流,獲得歸屬感。第四,以體驗性活動為主。團體咨詢是通過游戲、心理劇、角色扮演、活動、討論與分享等形式,促使成員在互動與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從團體咨詢的定義可以看出在咨詢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團體體驗性活動,成員可以親身經歷某些事件,更好的認識自我。由于聾啞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認知上的獨特性,傳統的口耳相傳式的教育不起作用,而體驗性活動和游戲能更好的讓其學到心理學知識。
四、團體咨詢在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研究
團體咨詢在我國發展比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引進國內,最早將團體咨詢應用于高校學生群體中,在高校中取得較好咨詢效果后,團體咨詢逐漸推廣到社會其他群體中使用,但是將團體咨詢用于身心發展存在障礙的群體中卻少見。郝振軍于2005年最早研究團體心理輔導在聾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從理論上設計了如何進行聾生群體團體咨詢,并提出聾生團體輔導的形式、內容、原則、方法等。宋彩玲于2008年對淄博科技職業學院在校一、二年級身有殘疾的學生設計并實施了團體心理輔導,在團體輔導前后用自尊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評定,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結果得出殘疾學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有相應提高。2009年崔靜靜等人運用團體咨詢對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強的中老年殘疾人進行干預,得出團體咨詢可以改善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他們的自我接納,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對于聾啞青少年群體的團體咨詢的實踐研究更加缺乏,如何針對聾啞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設計團體咨詢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對殘疾人團體咨詢進行探索將是時事所趨,因此作者以志愿者服務的心態,以幫助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為目的,來到特殊教育中心,針對聾啞青少年群體進行團體咨詢的嘗試。作為一種科學的心理咨詢方式,團體咨詢在開始之前首先是對參加團體咨詢的成員進行調查,確定主要解決的問題,明確咨詢目標。接下來是對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確定主要影響因素,并根據這些主要影響因素分別制定相應的咨詢模塊。然后,再確定團體咨詢目標以及成員的特征,確立團體咨詢的基調。最后根據不同咨詢模塊的具體目標,選擇咨詢方法,組合成咨詢模塊。不同的咨詢模塊最終形成團體咨詢的總計劃,進而實現團體咨詢總目標。為進行本次特殊的團體咨詢,作者與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師共同商議,首先做的事情是確定本次參加團體咨詢的學生,最終選定的學生是高中一、二年級共16名聾啞青少年。青少年時期是每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社會中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聾啞青少年學生由于存在交流障礙,導致其認知發展水平滯后,因此選擇年齡較大的青少年進行初次嘗試,以期望達到最佳咨詢效果。由于群體的特殊性,本次團體咨詢主要是鼓勵支持為基調,幫助聾啞青少年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具體團體咨詢實施計劃如下:
(一)團體咨詢主題確定
聾啞青少年的精神質、神經質與心身癥狀呈正相關,即聾啞青少年的情緒越不穩定、性格越內向,越表現為抑郁,情感、心境越苦悶,人際交往越敏感、不自在,與人交往有更大的自卑感,這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梢?,情緒是影響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同時經過前期對特殊教育中心老師和學生的調查了解,情緒問題是困擾聾啞青少年心理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我們把“情緒管理”作為本次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
(二)團體咨詢成員
特殊教育中心高中一、二年級16名聾啞青少年,6名女生,10名男生,年齡在16-19歲之間不等,智力正常,無肢體殘疾,能參加團體活動。
(三)團體咨詢計劃設計
根據本次團體成員的特殊性,設計活動時要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執行能力,以及聽力缺陷等特殊狀況,以音樂療法和影視療法等都不能起作用,無法在本團體咨詢中使用。因此,需要根據聾啞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選擇團體活動、游戲和圖片等易與聾啞青少年溝通交流的技術設計團體咨詢計劃,開展團體咨詢實踐。此外,依據影響情緒控制的有關因素和聾啞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點,分別設計不同的咨詢模塊,這些咨詢模塊主要包括自我認知模塊、情緒表演模塊、情緒宣泄模塊、情緒管理模塊,此外還包括破冰模塊和結束模塊。每一個咨詢模塊由不同的方法和活動組成,這些方法和活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層面、渠道實現咨詢模塊的目標。
(四)團體咨詢效果評價
團體咨詢結束后,經過問卷調查和與學生交流,對團體咨詢效果進行評估。調查結果顯示:本次團體咨詢深受聾啞青少年的喜歡。視覺圖片和體驗性活動,讓聾啞學生學會了不良情緒的識別,體驗了不同情緒對生活的影響,懂得了情緒管理的很多技巧。此外,通過在咨詢過程中的觀察發現,聾啞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活動中積極思考與表現。因此可以驗證團體咨詢在聾啞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是有效果的,是一種有效的咨詢方法。
五、總結
家庭教育的含義是家長以社會的要求為依據,以自身獲得的經驗及方式對子女在知識、身體及心理上進行教育和培養,這屬于社會活動的范疇。家庭教育包含有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多種成員,然而父母是其中最為主要的教育者,也是對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指導者,父母的教育好壞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否有重要的影響。
(一)對青少年灌輸太多知識內容“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絕大多數父母最普遍的意識。因而,從小就對子女進行知識學習的干預,優秀的學校、各類學習與補習班層出不窮。只有通過大量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與各類技能才能成為社會上需要的人才,大多數父母都秉持著這種理念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種理念本身無可厚非,然而父母沒有與子女進行正確交流,未能真正了解子女的性格、特長和愛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預孩子的成長與學習,從而隨市場的潮流胡亂報班,最終造成子女對父母的敵對心理,進而引發心理健康問題使孩子做出一些問題行為,最后可能會演變成極大的社會問題。
(二)實踐總是少于說教說教是父母對子女最多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我國這種現象尤其嚴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子女以后的成長及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一部分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采用說教形式較多,給子女灌輸許多空洞的道理與理論,但很少會將這些道理用于實踐,或在生活中做出的行為與父母所講給子女聽的道理不一樣。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會限制青少年的思考能力,或在青少年有一定思考能力時產生逆反的心理,從而厭煩父母的說教;另一方面,會給青少年樹立不好的榜樣,使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模仿父母的行為,養成表里不一、沒有誠信的壞習慣,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過于干涉子女的生活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不只是身體在發生變化,其心理也在產生帶有其性格的變化,尤其是心理的成長尤為重要。這時候青少年有自己的心事、朋友圈以及想法,父母應予以開導、理解和交流。然而,許多家長會以自己的經驗過多干涉子女的心理及生活,不愿意聽取或沒有真正了解子女的想法。如過多干涉子女所交的朋友類型等,這類現象容易使青少年產生不信任感、敵對心理以及較低的抗壓能力等心理現象,最后會演變成結交不良的社會朋友、抽煙喝酒甚至擾亂社會安定等問題行為。
二、父母及家庭正確的干預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減輕青少年心理焦慮從研究數據可以看出,許多青少年都患有一定的焦慮癥狀,會形成這種癥狀的主要原因一部分來自學校及交際圈,另一部分就是父母和家庭。父母采用不正確的干預方法去教育引導子女,間接造成其心理壓力,正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無法正確去排解這種心理壓力,從而就演變成焦慮癥狀。然而父母采用溫和的方式與子女進行交流,并予以理解,不難發現青少年的焦慮癥狀明顯緩解甚至不會出現。所以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時,采取鼓勵和關懷的方式不僅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還能減輕青少年的焦慮心理,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自尊現今的父母教育可分為四種,一種是過于以子女為中心,沒有原則性地滿足子女需求的溺愛教育,這類教育最終使子女過于自我,沒有責任感且不懂得尊重與感恩,社會適應能力差,最終形成自私且偏執的心理,很容易走入歧途;另一種是對子女的要求和干預都過于嚴苛,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這類教育使子女過于敏感和自卑,極度缺乏安全感,最終形成抑郁的心理很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第三種就是對子女陪伴的時間太少,彼此之間不交流只用金錢彌補,這類教育使子女過于冷漠不愿與別人交流,最終會導致偏激心理的形成,最易走上違法的道路。第四種是讓子女與父母平等的交流溝通,尊重子女的隱私及想法,予以子女鼓勵與支持,子女做錯事后會先聽取其原因及事件前后經過再給予教育和處理。這種教育方法是現今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不僅使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拉近,還能培養孩子自信自尊和自愛、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承壓能力。
(三)父母之間的關系好壞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俗話說,子女是父母愛的結晶,子女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好壞程度有很大的關系。父母之間相處融洽且愛情和睦,有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如性格開朗外向、自信以及樂于助人等。若是父母之間感情破裂互相懷疑,甚至當面大打出手互相辱罵,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受其影響形成多疑、不相信他人以及自卑等心理。因此,父母建立一個融洽和諧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
三、結束語
摘要:21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復雜,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日益橫行,社會環境也日趨復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沖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的寵愛、社會的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我們知道,種子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 21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拔磥砩鐣踩找嬉髠€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碑斀裆鐣偁幦找婕ち遥疫@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剛結束一天緊張的學校生活,學生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吃飯就開始伏案做作業了。周末,悠閑的大人們在家中看電視,學生們卻在忙碌著大人為他們準備的各種補習。他們只能透過窗戶凝視著蔚藍的天空,數著天空飄過的白云,看電視更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靈漸漸承受不住,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于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公布的健康的標準中,前三條就是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可見,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學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可塑性很強,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教育環境影響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不良的環境影響也容易使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甚至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因此,必須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進。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
目前,我國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還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由于一些觀念上的束縛,我國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一直未能達到對學習成績重視的程度,有時甚至為了學生成績而犧牲其身心健康。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百依百順,講究“一俊遮百丑”,還養成了一些“好”學生的驕傲和虛榮心理;而對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動輒訓斥,肆意譏諷,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這種觀念和做法對“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健康發展都是有害的。
從一些調查統計的結果來看,我國中小學生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如,交往適應障礙、學習困難、情感挫折、娛樂限制、擇業茫然、生理發育煩惱、性生理偏差、親子矛盾、社會環境適應困難、宗教影響、不良習慣等。這些心理問題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開放新形勢對兒童少年心理成長的沖擊。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創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其內容來看,包括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健康維護任務。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教育和培養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事業成功。心理健康維護,它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這兩個任務層次不同,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使學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維護則主要是使學生能正常地適應、成人。就其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發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促進,使學生的心理品質不斷優化。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恢復正常狀態。這兩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層次,發展性教育主面對正常發展的學生,是提高性的;而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面對心理方面出現不同程度問題的學生,是矯正性的。基于上面對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創造健康教育環境,避免學生經常性地陷入危機狀態,維持其心理的平和、積極、順暢。這對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切實開展素質教育;教師和家長應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
其次,要堅持發展優先、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將工作重點放在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的矯正與治療方面。重點開展團體發展性教育和個別發展性教育,積極開展團體補救性教育和個別補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礎上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發展性教育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在補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誤區,發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就是專門的渠道。但是,僅限于專門的渠道是不夠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教學中去,任課老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的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如班主任工作、團活動中去;這樣就能形成眾多的非專門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教育活動,因此,要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我們開展工作的立足點,心理學原理則是指導我們開展工作的方法論。
(2)青少年是個體從童年向成人發展的過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風怒濤”的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動蕩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是:“暴躁、易發脾氣、易于為沖動所驅而失去控制?!痹谇嗌倌陼r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變化,自我逐漸形成。但個體身心還很不穩定,容易表現兩極性:情緒行為兩極波動;“中學生處于情緒與情感的‘疾風怒濤’時期,情緒與情感的兩極性明顯?!?/p>
(3)閉鎖性與開放性:對成人閉鎖,對同伴開放;反叛性:反叛傳統,喜歡標新立異。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和行為異常問題時期。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點,把握好這一特點對我們開展團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我們還要把個別與一般相結合,對個別學生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下,開展好團體和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客觀性與科學性:在對學生心理問題判別上,要堅持把科學的心理健康標準和客觀、科學的心理異常判別手段結合起來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要正確掌握中小學生的正常心理特點及發展變化規律,正確看待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例如,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不能簡單地視好動為問題,認為好動就是多動甚至多動癥。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這是發現、判別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前提。還有,必須慎重區分和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切忌亂貼標簽、亂發議論。有的教師輕率地指責學生是“弱智”、“變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宜出現匆匆忙下結論,最好能請心理專家進行診斷。最后,還要防止在判別時出現以下幾種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礙視為嚴重心理障礙;把主要是心理障礙引起的問題,視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問題;把主要是教育不當造成的心理障礙,視為主要是學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會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把個性品質不良導致的心理障礙,視為智力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把心理障礙視為道德品質惡劣等。只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出科學的判別,才能做到對癥下藥。
(5)要正確認識心理咨詢的教育性?!白稍冃睦韺W始終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模式。咨詢對象被認為是在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任務方面需要幫助的正常人。咨詢心理學家的任務是教會他們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為,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適當的應變能力?!笨梢姡睦碜稍冋弑徽J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詢者必然地與病人聯系到一起,視之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詢中里要淡化心理學概念,恰倒好處地應用心理學原理,拋棄某種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時,不能把心理咨詢與我們日常所說的“思想工作”混為一談。要利用利用心理學原理和恰當的心理咨詢模式幫助咨詢者走出困境。
(6)建立科學的學生心理檔案。學生心理檔案有一個特點是系統性和連貫性。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時的需要,而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利于我們實行連貫性的跟蹤教育。學生每一階段的心理狀況作為檔案保存下來,方便我們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科學的學生心理檔案不僅可以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還可以作為評價學生身心發展和學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標。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盡可能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有利于系統、連貫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這也是一項很講究科學與方法的工作。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遵循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心理學基本原理和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為較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現實的可能性。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本學校的實際,在本??商峁┑馁Y源上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有計劃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過高或根本就實現不了的目標,這樣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要有科學的教育觀,因校制宜。
參考文獻:
[1]李曉文 《學生自我發展心理學探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10
[2]劉益民等 《心理學》 科學出版社 2000.3
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以身作則,平等尊重
青少年人的心理與成年人相比,表現得更為敏感、更為復雜、更為強烈,情緒狀態要較任何一個時期更為擾亂?,F在的初中孩子正處于心理叛逆期和“斷乳期”,青更需要教師和父母及社會以同情和了解的態度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安然渡過風暴。學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不分青紅皂白地或直呼其名地在班上大喊大叫、大聲地批評。即使學生犯了錯誤,也要心平氣和或用肢體語言去教育他,一個眼神、一個撫摸動作,讓學生感到溫暖,心情舒暢。讓學生感受關愛的溫暖。真正的參與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參與,是教育對象與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過程。要達到這種交流,就要以參謀者、探討者、商量者的姿態,而切忌居高臨下的說教和訓導姿態。這也是新課標特別強調的一點。尊重平等的原則還要求教育者盡量保持學者風度,保持整體形象的沉穩,注重研究色彩,體現學術民主的風格。這樣才能增加對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創設情境、加強教育。
創造健康教育環境,避免學生經常性地陷入危機狀態,維持其心理的平和、積極、順暢。這對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和家長應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青少年思想意識形成的過程,往往是從淺層次的心理感受層面,提升到思想體系和世界觀層面的過程。這是一個先易后難、逐漸推進的量化過程。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對于青少年的反應,經常察言觀色、及時反饋、及時做出調適。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及時進行糾正。
寓教育于娛樂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滲透教育,從思想不設防的心理感受層面入手,在不知不覺之中逐漸深入到解決思想體系層面的問題。動之以情,激起心理層面的激蕩,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體系的高度解決問題。學生心理健康品德的形成又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模擬”生活,拓展我們的教學時空。在我們學習“正確處理與老師之間的矛盾”這一小問題時,設置了一個情景,通過情境教學,不但有利于創設高效課堂,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發展優先、防重于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注重維護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重點開展團體發展性教育和個別發展性教育,積極開展團體補救性教育和個別補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礎上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發展性教育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在補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誤區,發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就是專門的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教學。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發展性教育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在補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誤區,發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如班主任工作、團活動中去;并能在各科教學中加以滲透。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要細心觀察學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教師想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針對性的給予干預輔助,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
觀察法:即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和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和表現,并根據這些行為和表現來判斷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談話法:通過與學生個別交談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運用談話法應注意談話的內容,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并且樂于回答;談話應準確、靈活、風趣,不要使學生產生緊張、窘迫感;談話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態度,不要居高臨下,這樣學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話,才能真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分析法:通過對學生作品的分析來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特征。如從學生的日記、作文、練筆、班日志、思想匯報和通信中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思想問題。
調查法:通過家訪、教師的觀察記錄、學生本人的書面材料、問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學對她(他)的評價間接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個性特征。
檔案法: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調查,及早發現學生心理異常,及時轉介到各級心理保健醫療機構,防重于治,填蟻穴于堤潰前。
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產生,不僅有著學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為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動爭取家長的支持,協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
四、靈活機動,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個人就是一個小世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據青少年不同的情況和問題,不斷尋找新角度,采用各種方法,解決思想政治問題。當代人的求新、創新意識較強,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擺脫陳舊的方法,不斷尋找新角度進行工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靈活運用,注意個案。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開問題癥結的最佳角度。
五、懲管結合,走出誤區。
從某種意義上說,懲戒也是一種必要的教育行為。這是教育借助社會剛性的一面。在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無論誰觸犯法紀,都應受到懲戒。如果舍棄懲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萬能"的誤區。學校要定期開展普法宣傳和教育,及時矯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
一、民族地區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開發的需要。西部大開發是我國黨和政府作出的偉大的戰略決策,西部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西部大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西部的發展。民族地區教育的落后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大發展的重要的制約因素,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將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2.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需要?!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語道破了教育的本質屬性。民族地區要落實這一指導思想,當務之急是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民族地區教育要持續、穩定、長久地發展,也必須走素質教育之路。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區要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質,就必須重視培養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提高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的需要。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地區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民族教育的成敗得失影響著民族關系,因此,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4.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區青少年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極盛教授公開發表了他對全國中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32%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根據我們研究的結論,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內地漢族地區。因此,有必要針對民族地區青少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從正面給他們以具體的幫助和指導。
二、影響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民族地區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從許多民族地區家庭的教育來看,望子成龍的家長為數不少,他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某些家長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把家庭教育變成了學校課程教育的延續,從而擠掉了培養孩子心理素質的時間,忽視了對孩子進行適應現代社會、現代生活能力的訓練,使孩子對課本以外知之甚少,在步入社會之前沒有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第二,某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溺愛,有求必應,舍不得批評,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惟我獨尊的任性性格,心理脆弱,獨立生活能力差。第三,家庭不和甚至離異、親子之間關系緊張等因素也會造成一些孩子自卑、逆反、嫉妒等心理問題。
2.民族地區學校教育過分強調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民族地區大部分學校只重知識灌輸,衡量教學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分。一方面,教師、家長都無暇顧及心理素質教育,缺乏對青少年進行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能力、自制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訓練;另一方面,升學考試給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目前,有不少民族地區教育工作者還存在觀念上的偏差:他們把有孤獨感的青少年說成是不熱愛集體,認為內向性格的青少年是“思想復雜怪癖”;把人際交往困難的青少年看作是不團結同學;把學習成績不好,簡單看作學習態度有問題,學習不踏實、不刻苦;對自控能力差、違犯紀律的青少年,看作是故意搗亂等。認識上的偏差,使民族地區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尋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健康教育領域。
在對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上,學校方面也有許多不足。相當一部分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一味用教條、主觀、粗暴的方法教育學生,傷害了他們的心靈,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3.來自民族地區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為民族地區最敏銳、最活躍的一部分人,青少年往往率先感覺到民族地區的變化和沖擊。他們一方面為民族地區社會的改革、進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對某些具體變化迷惑不解。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給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圖書、音像、影視以及外來文化等嚴重污染了青少年的聽覺、視覺,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模范英雄人物少;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個人奮斗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青少年中追趕時髦、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質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道德淡化者有之等。
三、民族地區青少年和內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
我們對四川、重慶民族地區1012名青少年(有效問卷968份)和內地青少年222名(有效問卷218份)進行了深入研究后認為,大多數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素質水平符合其年齡特征,是良好的,但是仍有少數(約20%~25%)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素質水平不是良好的和健康的。和內地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內地青少年,主要表現在:
1.在認知心理素質方面,民族地區青少年總體智力認知水平低于內地,幼稚與早熟兩極分化現象比內地明顯,觀察力和想象力和內地差距比較顯著。
2.在學習心理方面,我們認為,由于統一劃一的教育模式使民族地區和內地學習要求、教材內容等相同(甚至比內地更多更難,因為民族地區青少年的母語大多不是漢語,雙語教學困難重重),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條件、學校教學、家庭環境等諸多方面都落后于內地,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學習渠道單一,感到學習困難,少有學習興趣,對于難學的理科多數不喜歡,考試緊張,成績不理想,雖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很難達到。
3.在社會適應方面,和內地相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稍低,對現實環境的適應性比內地青少年弱。
4.在情感心理素質方面,與內地青少年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比較害怕上學,自身滿意度差,穩定性差,少有機變。
5.在性別角色心理方面,民族地區青少年性別角色觀念傳統、保守、被動,而內地青少年則開放、積極、主動。
6.在人際關系心理素質方面,與內地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同伴關系稍遜,選擇朋友幼稚、盲目,而內地青少年則更理智、成熟。
7.在人格心理素質方面,與內地比較,民族地區青少年比內地青少年單純,少有幽默機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點
開展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從理念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更應該從理念出發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這是做好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點可作以下歸納:
1.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緩慢,而且不平衡。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了呼吁――起步――發展――提高四個階段,廣大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有了很大飛躍,各地普遍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適合中小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卻相對發展緩慢,部分學校受全國中小學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開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而多數學校,特別是所處地區偏僻、經濟貧困、信息閉塞、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的學校,并沒有開展這項教育活動。
2.民族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不大。多數民族地區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黨和政府多次強調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沒有引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系統、持久、有序地開展起來,實效不顯著,遠遠滿足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