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3 16:59:47
序論:在您撰寫媒體融合存在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媒體融合近年來可謂是社會的熱門話題,這是因為新媒體相較于舊媒體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優勢,信息傳播更為便利,信息交互性更強,每個人都能傳遞信息等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媒體帶給舊媒體極大的沖擊。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報業集團應該正視這一困難,積極對報業的經營理念進行升級,并適當借鑒新媒體的優勢與特點,以謀求更好的發展。
一、新舊媒體融合綜述
(一)新舊媒體的概述
舊媒體、新媒體的概念:任何新與舊的概念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進行互換,新舊媒體也不例外。比如報紙剛出來的時候,它對那個時代來說就是新媒體,但是出現廣播后,報紙就成為了舊媒體。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新舊媒體。
新媒體的優勢:互動性:以網絡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新媒體具備網絡交互性的特點,用戶在觀看娛樂節目,新聞信息時能夠實時的對事件或者節目本身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了傳播者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主動性:用戶不在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能夠通過博客、微博、貼吧等自己信息,真正意義上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信息傳播上享有主動權,具備主動性;移動化: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接收終端不在局限于電視、手機、電腦、iPad等也成為了重要的接收終端,這就使得信息能夠超越時間空間的界限進行傳播,便攜的設備使得大眾能夠隨時隨地的觀看新聞信息,娛樂選秀,體育賽事等等。
(二)新媒體融合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前提下的,能夠對傳統媒體進行有機的整合。最早的“媒體融合”概念由美國教授普爾提出,他強調了媒體融合的本質便是實現了多種媒介的多功能一體化。而現在所強調的新媒體融合則是特指新的媒介形態與傳統的媒介共同涌入市場、參與競爭,同時傳統媒介與新媒體進行相互借鑒與融合,且融合的內容往往是多樣的,不僅包括了媒介形態的融合,同時還有媒介的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多方面的融合。客觀來說,新媒體的融合給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在帶來一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二、新媒體融合下的報業集團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讀者數量的減少,閱讀人群“老齡化”嚴重
新媒體融合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便是讀者數量的大幅減少。網絡的共享性使得很多大眾不用付出成本就能輕易獲取各種信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加上手機上網功能的優化,通過報刊獲取新聞信息的人越來越少。就閱讀人群來說,年輕人習慣于通過手機電腦獲取信息,很多人大多不讀報紙。而剩下的閱讀報紙的人數中,年齡階層大多超過了45歲,閱讀人群“老齡化”嚴重也是報業集團發展中國存在的重要問題。
(二)廣告份額的大量減少
對于報業集團來說,廣告份額的減少是新媒體融合帶來的最嚴重的影響。相較于報業來說,新媒體傳播信息更方便,影響力較強,受眾也較多,很多廣告廠商看中了新媒體的優勢,將廣告經費更多的投資在新媒體中,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這就使得很多報業集團的廣告份額大量減少,一方面,這加大了報業集團的經營困難,另一方面,這也使得報業集團缺少資金對自身進行升級與優化。
三、如何解決新媒體融合條件下報業集團經營管理問題
(一)明確發展理念
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廣告份額和受眾群等的急劇流失,另一方面也為報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新的時期,報業集團的當務之急就是對自己的發展理念進行重新定位與規劃。首先,要實施戰略性的發展規劃,根據市場的傳播環境的變化,對傳統報業的重新進行規劃與布局,同時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產業體系,加強宣傳力度,努力充實內容,使得報業集團的影響力得到提升。同時,要積極發揮報紙的優勢,要堅持用內容取勝。與新媒體相比,報紙雖然在報道事件的時效性上與新媒體有一定差距,但是新聞信息的真實度和影響力卻大于新媒體。因此,報業集團要從內容著手,不管是從內容的采集還是最終的發乎都要力求體現報紙的專業度,公信力。
(二)大力進行品牌建設
品牌是一系列復雜產品個性的綜合體,包括知名度、影響力、品質保障、服務體系、風格、習慣等等,對于報業集團來說,大力進行品牌建設是其面對新媒體沖擊的應有之義。首先,進行品牌建設的最為重要的就是將先進的技術,優質的管理融入到報紙生產中來,同時,報紙還需要具有自己的風格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或喜愛。因此報業集團的管理者需要形成自己報紙的風格,或犀利或深刻,要具有敏銳的新聞視角并對新聞進行深入挖掘。其次,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加快報刊的發展與創新,因為對于報業集團來說,報刊無疑是其重要的經濟支柱與主要產業,新的形勢下建設品牌,就需要對報紙的版面、布局、印刷等細節進行優化升級,以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
四、結束語
客觀來說新媒體的融入給報業集團帶來了嚴重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報業集團要想在市場中獲取發展就需要思考如何對自身進行優化,這就需要傳統媒體積極與新興媒體進行融合,積極的借鑒新媒體的經驗,拓寬自己的經營領域,要緊緊抓住互聯網這一陣地,加快資源的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最終實現報業集團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丹超.媒介多元化背景下報業集團發展策略研究[D].蘭州大學,2013.
[2]衛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紙形態創新研究[D].暨南大學,2014.
【關鍵詞】傳統媒體;微博;媒介融合
一、微博對傳統媒體的挑戰與沖擊
(一)自媒體特性打破傳統媒體霸權地位。早期由于技術落后等原因,拉斯韋爾的5W模式得以成立。隨著技術進步,“傳者”與“受者”實現了雙向傳播。微博則完全打破這種模式,形成了 “自媒體”,它以用戶個體為中心,將海量碎片化的信息通過網絡及各種終端即時傳播開,將“傳者”和“受者”的概念消解于無形,名人和草根都可成為信息生產和傳受的主體,從而打破了傳媒“傳者為王”的地位。
(二)即時性和“裂變式”傳播帶來更大影響力。微博使人人都能發聲,當事件發生時,目擊者按動自己的手機,就可即時將事件上傳微博,形成信息的初次傳播。當目擊者的粉絲看到這條微博,就可通過 “轉發”等功能即時分享,形成信息的第二次傳播。進而關注粉絲的用戶也分享信息,逐步使傳播呈“核裂變式”的幾何級數效應,信息完成了由人際傳播到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轉變,其在傳播廣度、深度上得到了極大拓展。傳媒的新聞時效性和影響力大打折扣。
(三)良好的互動性突破舊有信息反饋機制。微博則破除了傳媒舊有反饋機制時效性不強的弊端。當一條信息出現,用戶就可立即進行評論,并且每個人的評論都能在微博上呈現。用戶還能通過“@”、“私信”功能和指定人討論,或 “#”功能專門開辟一個話題討論等。這樣高度的互動性正是傳媒所缺乏的。
(四)分散的傳播主體弱化“議程設置”?!鞍殃P人”的存在使傳媒的信息傳播受到嚴格管理,傳媒進而能夠進行議程設置。微博則使人人成為傳播主體,大量分散的傳播主體使信息的管控在組織上和技術上面臨巨大困難,并且信息能在瞬間傳播到無數人面前,封鎖信息幾乎不可能。“把關人”的失效,再加上微博上存在海量碎片化信息,每個既是“傳者”又是“受者”的微博用戶自主地選擇信息,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就被極大削弱。
二、傳統媒體與微博融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媒體與微博融合的現狀
面對沖擊,傳媒積極開辦微博,并逐漸形成一套基本模式:
1.傳播平臺的利用。(1)本媒體消息。受140字限制,多數媒體采用“標題+導語+鏈接”的形式,有些還會配發圖片、音視頻等。(2)轉發其他信息。當有其他媒體的獨家報道或名人專家的言論,媒體跟進轉發。(3)發現新聞線索。微博用戶上傳的見聞,對傳媒而言,是方便快速的新聞線索來源。(4)搜集素材。傳媒利用微博上的言論、調查等作為母媒體的版面素材。
2.自我宣傳的實現。(1)本媒體消息。傳媒在消息時,配上鏈接,吸引受眾進入母媒體網站查看報道。(2)組織活動。傳媒開展活動和粉絲互動,提高粉絲的忠誠度,并吸引新粉絲,擴大微博影響力。(3)當期預告。傳媒為提高發行量或收視率,通過微博對當期主題做預告。
(二)存在的問題
1.對融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高。很多傳媒開辦微博只是跟風。經營方針上,仍把精力投到母媒體上,微博僅為母媒體做基本服務;人員安排上,有限的非專職編輯進行操作,沒有高效專業的團隊;時間和更新頻率上,只有上班期間,數量很少。
2.角色轉換偏差。傳媒雖時效性不足,卻具嚴謹性。而微博雖讓人人發聲,卻也產生虛假信息。兩者融合之初,角色轉化發生偏差。
(1)過微博化。①放任虛假、獵奇信息。微博沒有 “把關人”,信息真假無從保證。一些傳媒有時為了搶先,沒有即時核實就信息。或為吸引受眾,任意傳播有違社會價值觀的獵奇信息。②微博和母媒體的分裂。作為母媒體的官方微博,兩者融合應是“1+1>2”的關系,而不該完全把微博當新產品做。
(2)過傳統化。①缺乏互動性。互動性是微博的一大優勢,但很多媒體做得不好,既沒主動“關注”別人,也沒對粉絲的評論和轉發進行反饋。②缺乏人性溫暖。傳媒是機構,而微博更多地表現為 “人的形象”,作為傳媒的官方微博,在表現原有機構特色時也要展現人性化一面。
3.技術操作不足。(1)沒有形成有效的微博操作規則。讓很多問題懸而未決,如微博的編輯方針、審核制度等。(2)信息形式單一。很多媒體只“文字+鏈接”的形式。(3)缺乏內部聯動。傳媒加入微博時,內部人員也紛紛開辦微博,但傳媒卻沒和他們聯動。
三、傳統媒體與微博融合的應對策略
(一)轉變思路,革新運作理念
1.打造專業團隊,優化操作技術。傳媒應成立專門的微博運營團隊,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此外,中國網民以10-29歲的青少年為主,這就要求在打造團隊時既要選懂新媒介技術的人員,又要考慮團隊的“年輕化”。團隊形成后,成員要提高操作技術,一方面加快更新頻率,另一方面增強微博的可讀性。
2.提高互動性。傳媒應通過回復粉絲留言等方式讓受眾參與內容生產,并積極利用“關注”功能,其作為一種隱形的互動模式,在奧巴馬總統競選時被證實能提升微博主親和力。
3.“微博矩陣”主動出擊。傳媒應建立微博矩陣主動出擊,由管理層微博、編輯微博、記者微博、微博新品牌、官方微博等參與,任何一方可通過“@”功能、“轉發”功能等和其他矩陣成員聯動,實現“乘數效應”。
(二)建立具體有效的操作規則。傳媒可借鑒路透社的《網絡報道守則》建立微博的操作規則,界定傳媒和微博的關系。該守則鼓勵記者使用社會化媒體,但要了解其中風險,并給出了具體建議,包括“三思而后‘貼’”、避免引發公眾對記者公正性的質疑、透明、工作賬號與私人賬號分開。如因工作需要使用Twitter,事先須征得主管同意;如因工作需要必須以記者身份使用Twitter,須在名字前加 “路透”標簽等。
(三)合理協調角色轉換
1.嚴格信息把關,展現媒體社會責任感。要將 “把關人”模式帶入微博,嚴格落實信息核實,保持媒體公信力。同時杜絕獵奇行為,幫助微博創造一個純凈的交流空間。
2.微博要在與母媒體一脈相承的基礎上革故鼎新。傳媒與微博不能分裂,微博應是傳媒在媒介融合領域的延伸,風格的延續有助整合雙方資源,再通過微博和母媒體的互動,擴大整體的影響力?;诖?,傳媒可以根據微博特點,取母媒體之精華,去其糟粕,走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3.微博搶先機,母媒體挖深度。傳媒與微博要發揮各自所長,微博時效性強,可通過它即時信息;傳媒專業性突出,可對信息深入調查,挖掘背后故事。
(四)打造全新微博采編平臺。傳媒開始利用微博獲取有價值新聞線索和實時素材?;诖?,傳媒可將微博發展成新媒介采編平臺。記者可通過微博采訪名人專家,遠比傳統采訪要快捷高效。傳媒還可利用“微群”功能建立微博爆料團,招募微博記者。
參考文獻:
關鍵詞報網互動 媒介 網絡 報紙
中國分類號 G206文獻標識碼A
The Inevitability and Problem of 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twork in the Times of Media Convergence
Yang ShanghongZhang Zhiq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 in the history and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et and newspaper,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oper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twork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China and makes concerned recommenda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advantages of combination of network and newspapers.
Key words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 and network medium network newspaper
一、網絡傳播的興起與報業面臨的挑戰
媒介總是改變新聞的傳播方式,每一種媒介技術的更新都會影響新聞的傳播,進而影響受眾的接受方式。新聞首要提供的是消息,沒有消息也就沒有新聞,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多地傾向于去獲取消息而不只是聆聽新聞,于是媒介在新聞的時效性上不斷地加以改進,而信息也在這種外在的包裹中缺乏辨別真偽。媒介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存在,他的存在注定會影響新聞,加速新聞報道的異化和重組。報網互動成了媒介融合的首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報紙發展迅猛,到20世紀最后一年,全國已有公開發行的報紙2100種,報紙年出版總數達到195億份。20世紀后半期,作為“老牌”大眾傳媒的報紙,首先受到來自電視“新寵”的打擊――它的大量受眾被電視窗口分流。電視由于視頻報道新聞事件而擁有大量觀眾。電視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分散的大眾的集合,相同的新聞報道,類似的廣告宣傳,大眾日益被趨同的世界所包圍。從產業經濟的角度看,在我國90年代末期,隨著電視機的家庭普及率達到了100%,以及同期電視節目從內容到形式呈現平民化走向,報紙產業正式受到這種“視聽工業”的大規模沖擊。全國性報紙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衰落,主要表現在全國性大報發行量急劇萎縮,各類行業報和專業報也逐步走向衰落。如廣東的《南方體育》,北京的《現代商報》、《中國金融網》、《競報》等等。
新千年伊始,中國的大眾傳播領域刮起了互聯網經濟的旋風。經過短暫的“概念資本”泡沫化之后,沉淀下來的是堅實的電子商務的穩步發展和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媒介步入“使用與滿足”的正循環軌道。2002年以后的中國互聯網首先以信息傳播的強大功能走出低谷,并迅速擴大終端和內容,引擎進入媒介融合時代。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被融合在一起。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被隱匿,任何一個端口既是接受終端又是信源。各個信息結點不斷地編織著這個龐大的網絡,信息接收者可以對信息者編碼的信息進行任意地解碼。網絡媒體的互動性和開放性,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了創作主體,也使得網絡媒體的“信息流”和“意見流”更加豐富,這是任何媒介都無法比擬的。大眾在網絡中可以任意的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特別是免費的信息。而這恰恰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獲取途徑,報紙新聞再一次受到了沖擊。
根據CTR市場研究的數據,從媒體接觸時間看,2001年讀者每天平均讀報時間是53分鐘,2006年下降到38分鐘,讀者總體的這一變化已經相當顯著。報紙的廣告收入在快速持續下降。報紙2007年廣告收入與上年同期比較下降了0.98%,成為負增長;前10個月廣告的刊登規模為368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65億元??紤]到這一數據是以刊例價格統計,那么報紙廣告的實際下降程度就有可能更低。這表明報紙廣告的下滑趨勢仍然在繼續,報紙在廣告市場的份額在持續減少,報業的困境還在延續。①
保羅?萊文森認為,任何一種后繼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某一種功能的補救和補償。②與網絡媒體比較,報紙的生產方式是落后的。作為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報紙在信息社會步履蹣跚。報紙是“原子”的制造者,而網絡媒體是“比特”的創造者;報紙傳播渠道單一,而網絡則是一種多媒體展示;報紙是定時出版,而網絡則能即時傳播;報紙新聞只能隔天更新,網絡媒體能滾動播報;報紙屬于單向傳播,網絡媒體實現雙向互動;報紙的容量有限,網絡媒體的內容海量;報紙內容針對的是大眾,網絡媒體覆蓋的是分眾。③
互聯網不是媒體,它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具有媒體的特點,又超越了媒體。④互聯網改變了媒體信息的方式、組織方式,也改變了受眾的接受方式。當互聯網這類超媒體形態還處于邊緣化的時候,不會對整體的傳播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而當互聯網成為主流媒體,互聯網的特點就會逐漸成為未來傳播發展的主導性力量。
二、報紙與網絡的交融――報網互動
報紙在新媒體中尋求變革,它們開始自主地與網絡進行融合,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報網互動”?!皥缶W互動”是2006年中國網絡新聞媒體發展的新名詞。
最早對報網互動進行嘗試的是1987年的美國硅谷《圣何塞信使報》,借助硅谷對網絡技術的優勢,人們第一次將報紙搬上了網絡,但《圣何塞信使報》只是將本報內容送上了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互聯網。作為“電子報紙”(electronic newspaper),《星文》(StarText)早在1982年5月就作為一種“以更新的新聞和信息”去補充《沃思堡明星電訊報》,通過公告牌系統進行。在國外,新聞門戶網站一般都是由傳統新聞報紙做大、做強的,如美國的紐約時報網站、華爾街日報網站、英國的經濟學家網站、德國的鏡報網站、法國的世界報網站等。
我國報紙媒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加入報業網絡化進程。1993年12月6日,我國首家進行電子化嘗試的報紙《杭州日報》通過聯機服務網絡進行傳輸,揭開了我國報紙網絡化的序幕;1996年1月2日,《廣州日報》電子版通過新加坡報業控購的服務主站“亞洲一號站”進入互聯網絡,成為我國第一份上網的地方報紙。在2007年首屆中國報網互動共贏高峰論壇上,《浙江日報》和《瀟湘晨報》被評為“2006與報紙網站互動最佳的報紙”。
報網互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報網互動是從媒介融合的角度而言,報紙與網絡的融合恰好是對報紙與網絡的新聞報道形成互補。報紙的時效性要在網絡上得到體現;網絡的深度報道與授權信息的可以在報紙上登載。兩者是媒體的互動。狹義的報網互動指的是報紙與網絡上開辟某個專欄,形如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焦點網談”,以及重慶商報的“報網互動”,這主要是欄目的互動。信息的來源主要是從網上發起的討論,比如重慶商報的“報網互動”很多時候是從大渝網的“大渝Q吧”上去發現網友討論最新最激烈的問題,然后在報紙上,有的時候也參照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上網友討論激烈的問題。這種互動也可以叫做網友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針對的主要是25到45歲的,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受眾。
1.當前我國報網互動存在的不足
報網互動的最初層面就是報紙數字化,真正意義上的報網互動還涉及品牌融合、廣告運營、內容采編、活動營銷、數據庫建設等系列的問題。早期的報網互動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將報紙照搬到網絡,成為報紙的網絡版。在網絡媒體方面,只有“讀者評論”之類的方式可勉強算作“互動”。從本質上看,如今的網絡媒體目前仍未擺脫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甚至,絕大部分媒體網站,還只是對傳統媒體的照搬照抄,仍未走出“電子版”或者“網絡版”的巢臼。
第二、互動性不足。將報網互動片面地理解為從網絡討論到報紙的登載,認為網民激烈討論的問題是當前的熱點、難點,而忽視了報紙新聞向網絡的互動。
第三、資源簡單整合,忽視特色建設。中國媒體無論大小,總喜歡跟風似的建一個網站。這樣做的后果是網絡資源的極大浪費。當網站新聞內容大同小異時,它們同時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究竟在哪里?失去了特色,它們又如何生存?⑤
第四、經營體制上受制于傳統媒介。報紙媒體在向網絡發展時,經營理念也十分滯后,不能有效地開展資本運作,為自身發展提供資本支持。大多數報紙網站依靠內源融資的方式維持運作,將紙媒和網站的收入作為投資,來支撐網站的發展。
第五、新聞報道沒有真正意義的“動”起來。盡管網絡提供了最新的新聞,比如大渝網借助QQ平臺第一時間一些最新、最及時的消息,包括第一時間“5?12地震”后的幾次較大的余震中的傷亡人數,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獲得金牌的消息,以及三鹿奶粉查處事件等,但是這樣的互動僅僅是改變了報紙新聞的時效性,僅僅是讓新聞的名字滾動了起來,缺乏更深入的分析與更具吸引力的報道。
第六、報網互動太泛化,沒有區域特性。媒體總是有做大、做強的心理,想在有限的空間盡量囊括更多的新聞從而贏得更多的廣告?,F實中,新聞具有趨同性,國際國內新聞趨同度高,而本地新聞由于都市報的競爭而略有不同。報網互動重視的熱點也被泛化而缺少新意,讀者認同感不強。
第七、記者的角色單一。做報紙和做網絡是否需要兩班人馬?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媒體行業的高層,沒有找出傳統報紙新聞的編寫與網絡新聞的之間的銜接點。造成經營成本增加的一個原因是記者還停留在傳統記者的水平上,忽視了采、編、寫與攝、錄、編的關系。
2.對我國報網互動的建議:
第一、在內容上,網絡媒體不能單一地照搬報紙,應該增設滾動新聞和談論、評論板塊。新聞網站要體現新聞的及時性,就必須要及時地更新新聞,而滾動新聞最能體現這種及時性,如新華網的滾動新聞基本能做到五分鐘之前的新聞,并且每分鐘都有新聞更新。大多數網站都開辦了原創評論,包括人民網的“人民時評”、千龍網的“千龍時評”、東方網的“今日眉批”等。它們以較強的時效性與針對性深化了網絡媒體的內容,讓受眾能讀到報紙之外的內容。
第二、實現報網的雙向互動。既要有網民熱議的問題向報紙讀者的話題轉移,也要適當有報紙新聞轉向網絡多媒體新聞的互動。如經濟參考報網站經過再次策劃而產生重大影響的報網互動案例。2003年7月9日《經濟參考報》刊登了《聽陳淮博士談向總理匯報》一文,此稿經歷了紙質媒體的第一次傳播,本報網站的第二次傳播,網站及其它媒體的再傳播,經過縝密策劃,該稿的影響力超過了以往任何重點報道。
第三、整合資源,辦出特色。這種整合在門戶網站那里已經開始。比如說,新浪以內容為主,搜狐傾向服務,網易側重社區、游戲等。門戶網站正開始縱向整合,逐漸體現自己的特色。媒體應該重視精品內容營銷、實用資訊營銷、廣告營銷、活動營銷、咨詢服務與創意營銷等?,F在無論是網絡還是報紙,單一的廣告營銷已經難以維持媒體的生存,媒體已經進入包括活動營銷與創意營銷在內的多種營銷方式時代。
第四、經營體制上的獨立運作。目前國外知名度較高的新聞網站都是由傳統媒介創辦的。它們在紙媒領域已經獲得了很高聲望,自己辦的網站也同樣出色。究其原因,一方面報紙網站依托了紙質媒體的資源優勢,而更重要的是選擇了適合新聞網站的運營模式,注重網絡媒體的特點,在信息提供方面重視數量和及時性,并提供大量的相關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培養獨特優勢與其他網絡媒體相區別,也與自身的紙質媒體相區分。資源上整合,體制上相獨立,是這些報紙網站與紙媒的關系寫照。國內新浪,搜狐,網易等商業網站的資本運營意識相當強烈。強大的外源資本為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從而創造出優異的商業表現。
第五、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報道形式與內容更新。根據皮尤調查中心“互聯網與美國人的生活”項目的調查數據,57%的上網者有觀看和下載視頻的習慣,在寬帶用戶中,這一比率達到了74%。另據“廣告網”的統計數字,42%的消費者會把視頻片斷發送給朋友。根據市場調查顧問機構埃普索斯的數據,75%的在線視頻受眾有觀看視頻新聞、體育視頻和視頻評論的習慣?!兜滋芈勺杂尚侣劇返木W站的編輯保羅?安格在一次編前會上的提問:“我們能把視頻放在網站上嗎?”新浪與央視國際做了這方面的先行者。對于“神七”的系列視頻報道顯示了視頻新聞在網絡時代的重要性。
第六、報網互動應突出區域性。都市報呈現區域性特征,讀者認可的也是國內重要新聞與本地新聞,都市報應該發揮這方面的優勢,充分引導讀者與網民參與到事件中進行討論。2008年9月12日重慶商報對“大渝Q吧”上討論激烈的《這是重慶最牛的城管?》進行報道,在網上和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讀者與網民不斷輾轉于報紙和網絡中,關注事件的最新進展。商報通過接連三期的“報網互動”專欄對該事件進行了跟蹤報道,對于“蹺腳城管”,人們的輿論不是偏向對他的譴責,而是倒向對該城管贊賞?!丁爸貞c最牛城管”該不該被開除?》留給了讀者更多的思考。從這起事件我們發現,報網互動是可以做小的,關鍵是要做到受眾的心坎上。
第七、媒介融合時代要培養“數字化單兵作戰”的“背包記者”。媒介融合時代要求,記者要從傳統的采、編、寫技能融入到攝、錄、編一體的“數字化單兵作戰的”的記者。網絡新聞對圖片信息、視頻新聞的需求遠遠超過文字新聞。艾維利奧?康特若斯是發行量為97000份的《羅諾克時報》的3個視頻新聞編輯之一。他說:“我不想成為那種只懂得寫而且只寫的人。我想一個記者應該能夠寫作,能夠拍攝視頻,采集聲音,或者至少,一個記者應該知道這些活應該怎么干?!笨堤厝羲菇衲瓯M管只有25歲,但他可能是未來記者的代表。
四、結語
在國外,報網互動已經帶動了整個報媒的發展,傳統報紙的競爭已經由報攤市場轉向網絡。對于國內的報業集團來說,我國的報網互動還處在嘗試階段,短時間內各報業集團一時還難分高下,這種互動大有可為。但只是觀望不行,墨守成規更不行。報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冬天,報紙要發展就必須走一條數字化的多媒體道路。簡單地將報紙搬上網絡,已經吸引不到讀者的目光,網絡的張力所體現的競爭力遠比現實更激烈。沒有受眾的閱讀率也就沒有市場,也就失去報紙生存的根本――廣告。報紙的發展不是地震來臨造成的瞬間毀滅,而是溫水煮青蛙般的安樂死。報紙需要突圍,無論是降低成本還是以將“公信力”的品牌優勢進行延伸經營,如事件營銷、活動營銷、整合營銷等;報網互動也不是“網+刊”的簡單組合,這涉及系列新媒介經營與發展理念的更新。靜態新聞向動態新聞的轉化,文字新聞向視頻新聞的融合,以及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公信力”的建設與網絡互動性的進一步融合將是報網互動下一步重點研究的對象。
注釋
1 參見陳剛:《2008:變革已經開始――互聯網的真正起飛》,新華網2008年9月25日。轉自《傳媒》。
2 保羅?萊文森的“補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論用以說明人在媒介演化中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27-02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各種新型媒體的出現,推動了“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媒介融合對整個媒介社會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它不僅影響著媒介本身生態系統的重建,改變著傳統媒體的運作模式,而且對傳媒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央已經明確提出,2013~2015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基本建立適應三網融合發展需要的體制和機制。理論、技術、政策等各方面的新變化都要求地方高校對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
一、媒介融合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倪寧教授曾概括指出:“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別需要兩類新型人才:一是能夠對多種介質的媒介平臺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掌握各類傳播技能的全能型記者編輯。[1]”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媒介生態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不得不改變固有的傳播方式,新舊媒體呈現形式出現多樣化,新聞信息源多元化,新聞信息“碎片化”,這些都決定新的傳播環境對“管理型”、“全媒體型”、“整合型”傳媒人才的需求。
1.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呼喚“管理型”人才。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傳媒系統、社會系統和人群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媒介與人群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受眾生態環境;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傳媒行業生態;傳媒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媒介制度與政策環境;媒介與經濟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則構成了媒介的廣告資源環境[2]。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種社會子系統,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發展與其他子系統(諸如政治、經濟、文化等)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媒介融合對媒介生態系統的改變在媒介系統內部就體現在新媒體不斷涌現,傳統媒體從剛開始的被動應對到逐漸主動出擊迎接挑戰,占據信息傳播新的陣地上。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會對媒體的生存、發展沒落或者崛起產生很大影響,而且新媒體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就要求適應不斷變化的具有前瞻能力和全局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才能保證媒體在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中屹立不倒。
2.媒體呈現形式的多樣化呼喚“全媒體型”人才?!叭襟w”是媒介融合的一種典型表現。它指的是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傳播媒介信息,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通過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體”時代的媒體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又有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甚至還有交叉媒體形態,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培養的新聞人才要熟悉各種媒體的信息傳播規律和特性,又要具備“全媒體”技術上的能力,成為適應新技術對新聞采訪、編輯、制作和傳輸的新要求,把握報紙期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不同類型媒體的傳播特點,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媒體”型新聞人才。
3.新聞信息多元化呼喚“整合型”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新聞信息源的多元化和新聞信息形態的“碎片化”。隨著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的興起,各種“自媒體”、“流媒體”等媒體形式使得傳統上由報紙、電視、廣播等采集、信息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新聞信息源中又增加了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形式。信息來源的多樣化有利于新聞信息及時、迅速傳播,但也因為信息者知識結構、新聞素養等方面的參差不齊,影響了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可能會為受眾和社會帶來誤導;而同時,新聞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使得受眾的認知出現片面和偏見。這就要求新聞人才不但政治立場堅定,具有較強的人文素養、倫理素養和媒介素養,能理論結合實踐,而且要有整合各類信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能力。
二、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媒介融合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辦學理念、辦學條件、教學方式等方面。本文將以陜西省省屬高校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幾所高校為觀察對象,闡明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辦學理念。從辦學理念上看,上述幾所高校均對媒介融合對人才培養帶來的變化作出了回應,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如西北大學就在其辦學理念中提出“培養具有扎實的新聞傳播基礎知識,掌握網絡傳播基本理論和技能,了解網絡傳播與新媒體發展動態及趨勢,能在新聞媒體、網絡媒體、政府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從事網絡新聞采編、策劃及網絡信息傳播、管理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西北政法大學則提出“培養能系統掌握新聞學專業理論、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較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具有較強的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和節目主持等方面的業務能力,能夠從事編輯、記者、節目主持、媒介經營管理、法制宣傳及其他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不過,除西安石油大學外,其他幾所高校如西安外國語大學、延安大學等皆以傳統媒體為教學導向,較少涉及新媒體方面的教學理念。
2.辦學條件。辦學條件主要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硬件為學習場所、多媒體設備等,目前,陜西省高校在這些方面的積累已相當充足。如西安外國語大學就為學生學習建有“廣播電視節目演播室、新聞傳播綜合實驗室、廣告設計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避浖饕襟w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媒體資源方面陜西省地方高校主要以省內媒體為主,如陜西廣播電視臺、西安電視臺、華商報、西安晚報、華商網、西部網等。在師資力量方面,西北大學最為雄厚,其次為西北政法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這三所院校皆為獨立的新聞傳播學院,而其他院校則多與其他學科混合建制。
3.專業特色。陜西地方高校新聞教育專業特色見下表。由表可知,陜西省地方高校新聞教育除完成新聞學的通識教育外,各個高校均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聞教育專業。這些專業的設置只是內容意義上的特色,在應對媒介融合的新要求方面,僅有西北大學、渭南師范學院等高校邁出了一定的步伐,而大多數仍然局限于新聞的內容層面,并未在新聞技術及新技術所帶來的教學理念上有實質性大突破。
高校名稱 所在院系 專業特色
西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傳統新聞、新媒體、網絡新聞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法制新聞
西安外國語大學 影視傳媒學院 英語新聞
延安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傳統新聞、新聞黨史
西安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新聞系 網絡新聞
渭南師范學院 傳媒工程學院 數字媒體技術
三、媒介融合語境下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路徑
1.拓寬學科范圍,實行跨學科教學,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媒介融合不僅是傳播技術、傳播渠道的融合,而且是跨學科、跨專業知識的交匯,新聞人才的培養早就提出來“通才”的說法,“通才”是基于新聞工作者與社會各方面交往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在媒介融合語境下,則對“通才”教育提出了另一種適應新形勢的說法,即“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新聞教育要堅持通識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并重,避免人才培養只重視專業知識,忽略技能或者過度技術化而缺少內核的支撐。
2.在突出自身新聞傳播專業的培養特色的基礎上課程設置上“融合新聞”,培養學生的整合性思維和多樣化采編技能。特色教育是地方高校新聞人才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媒介融合雖然給整個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各個地方高校不能因此就簡單地迎合新媒體的發展需要,而應該積極發揮各自原有的特色,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條和新傳播環境相適應的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媒介融合從介質上來說主要是文字、聲音、畫面、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符號形態的融合?!叭诤闲侣劇本褪且笈囵B學生熟練掌握文字、聲音、畫面、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符號形態的傳播特點和規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符號準確地傳播新聞信息,做“全媒體型”人才,能夠整合多種來源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多樣化的采編技能。
3.加強實踐基地和平臺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新聞專業屬于應用型專業,實踐性很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聞人才能否成功立足新聞行業的根本保障。媒介融合發展到今天,也更多地體現在應用層面,唯有不斷地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才能夠培養出適應新媒介環境的新聞人才。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有以下途徑:加強與當地、省外甚至國外的媒體合作,根據自身特色與相關媒體對接,建立大量實踐基地;打造校媒、校企業務合作為基礎的人才孵化平臺,緊跟市場人才需求;積極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如創辦自媒體,把自媒體作為試驗田,提高媒體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結 語
人才的培養是新聞行業、新聞專業及新聞產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媒介融合在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生態位產生深刻影響之后,也對處于新聞行業專業人才源頭的高校新聞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肮芾硇汀比瞬拧ⅰ叭襟w型”人才、“整合型”人才是從媒介生態系統變化、媒體呈現形式多樣化、新聞信息多元化等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適應媒介融合新環境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對陜西省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呈現與分析,以管窺豹地提出了地方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路徑所在,即:從辦學理念上實行跨學科培養,打造復合型人才;從專業特色上,發揮自身原有特色,通過“融合新聞”等培養“全媒體型”和“整合型”人才;而從辦學條件的角度來說,應加強實踐基地和平臺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倪寧.面對媒介融合的新聞教育創新[J].中國記者,2011(5).
小學生處于兒童認知發展的運算階段.在這個年齡段,孩子能夠按照事物的特征進行分類,但歸納和演算推理能力剛剛起步,還不具備邏輯推理和判斷能力,思維過程對實物的依賴還比較嚴重.基于以上特點,小學數學的教學必須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更好的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更具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化繁為簡,讓學生輕松學習.但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一些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滯后,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學校管理層不重視,師資力量的不足等都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本文就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展開討論,希望給相關工作者一定的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問題及對策
一、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形式單一,且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對于多媒體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很多教師單純的理解為PPT的制作,其實現在很多學校都配有計算機教室、校園網,數學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充分應用這些多媒體資源.其次,多媒體應用存在形式化現象.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上面過于注重形式上的變化,而對于將學科特點與多媒體有機融合這個關鍵點卻往往忽視掉.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師更好的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并幫助教師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開展多媒體教學時,必須以此為出發點.第三,教師的多媒體應用能力不強.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由于自身對于多媒體的運用并不十分熟悉,導致上課的時候會因為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影響到課堂的教學秩序,而對于一些突況又不能很好的及時解決,最后使得課堂組織松散,進而影響教學進度[1];第二,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制作并非是簡單的大量知識點堆積,在設計和選擇上要有所思考,不然教師的時間白白浪費,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后,教師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有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將課堂的時間分配完全由多媒體來支配,將傳統教學的所有環節都減去,無形中加快了教學的速度,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一堂課的知識點被擴充了,而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受到極大的挑戰,當這個度拿捏不當,教師很容易將課堂由被動語言講授變為被動畫面講授.
二、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教育是一個國家騰飛的基礎也是關鍵所在,而教育如何與當今社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是當今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數學學科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要將多媒體和學科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非簡單的1+1,造成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主要的兩方面原因進行討論,希望給予相關工作者一定的啟示.第一,教師作為多媒體教學的直接實施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原因.首先,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媒體與學科融合的內涵是運用更優化的手段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所以教師并非一定要用多媒體去取代所有傳統的教學手段,根據知識點的特點進行教學手段的合理安排,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這已經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準備時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其次,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整理能力不夠.網絡豐富了多媒體教學的資源庫,但是一個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還必須經過教師的分析、加工和整理,然后根據自身的課堂及學生情況進行設計和整合.第二,多媒體教學資源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直接工具,也是造成現狀的原因之一.首先,學校對于多媒體教學的硬件投入是比較重視的,配備多媒體設備,建立計算機教室,甚至數字化校園等.但是在軟件的投入上卻不甚理想.教師使用的教學資源(軟件方面)基本停留在PPT放映等基礎使用上,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較為先進的軟件教學資源還沒有得到應用[2];其次,教師對于多媒體資源的作用定位不準確.教師往往覺得多媒體就是簡單取代傳統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由語言和板書表達轉換為多媒體展示,這樣的思維使得多媒體教學沒有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教學效果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三、解決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針對以上發現的問題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對策,供大家參考和借鑒.首先,學校應當重視多媒體教學,并營造有效的外部環境促進多媒體教學的發展.第一,學校應該根據多媒體教學制定相應的課堂評價體系,強調“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思想,通過組織聽課、公開課等形式推廣較好的多媒體教學案例;第二,學校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資源規范化、統一化,建設自己的教學資源庫.當然,學校的教學資源庫也是由教師提供素材,然后學??梢猿闪⒁粋€教學資源庫整合小組,對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整理、修改和歸檔,最終形成一個大家都可用的教學資源.其次,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從多媒體教學的實施者和組織者著手,全面提升多媒體教學質量.第一,學校應該定期對教師開展多媒體教學培訓,將先進的多媒體教學理念帶給教師,拓展他們的眼界,同時通過與先進教育地區的交流,真正將多媒體教學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當中去;第二,教師針對多媒體教學定期開展交流互動活動,將自己在實施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共享,共同學習,共同反思,不斷優化學校的多媒體教學,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再次,多媒體資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情況和學科特點.數學學科講究的是嚴謹,因此這門學科的多媒體資源要盡量選擇線條簡單、背景顏色干凈的背景.加之小學生年齡較小,如過在多媒體材料的選擇花哨,會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其他的圖案吸引,反而不再關注教學本身的內容,使得多媒體教學效果事倍功半.通過全文的研究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使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一個必然趨勢,雖然當前的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但是,只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好這些問題,多媒體教學還是能夠最大程度的豐富教學課堂,調解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顯然還是利大于弊的.
作者:汪毅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國本小學
參考文獻:
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環境、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和日趨多元化、個性化的受眾需求,傳媒的未來發展存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1.關于內容與渠道。長期以來,傳媒業界一直存在著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爭議。對于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而言,內容是立身之本,肯定不能合棄;與此同時,也不應該拒絕新技術的嘗試和新渠道的開拓。只有這樣,才能在“強身固本”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2014年,以“專注時政與思想的互聯網平臺”為口號的“澎湃新聞”的出現,即便不能終止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爭議,但至少從某種意義上給出了一個調和二者矛盾的方案。盡管“澎湃新聞”也遭遇到諸如“盈利模式不清晰”及“不可能持續澎湃”之類的質疑,但至少可以證明內容還遠沒有走到盡頭、做到極致。
2.關于傳統媒體的存廢。近年來還一直存在著傳統媒體的存、廢之爭。其實,孤立地討論報紙、電視還能夠活多久,完全是個偽命題。因為經過近十年的實踐,人們已經看得非常清楚,傳統媒體與所謂的新媒體實質上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這種融合有人員的融合、有資金的融合、有技術的融合,也有業務的融合。這種融合共生的趨勢會持續很多年。傳統的報紙、電視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受眾需求的變化不斷求新、求異,它們仍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得以生存、發展。不過,對于中國的紙媒而言,的確應該增強危機意識,努力培養紙媒的未來讀者,在諸如“報紙教學計劃工程”(Newspapers In Education,簡稱NIE)等方面多做些事情,否則紙媒會隨著受眾群體的老化和潛在受眾的流失而加速衰退。在這些方面,一些品牌紙媒應該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帶頭做好這項工作。
3.關于付費墻。早在2011年3月,《紐約時報》就在網絡版閱讀中設置了“付費墻”(Pall Wall)。此外,《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也嘗試了付費墻,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方面為傳統報業增加了新的收入來源,改變了營收結構中的廣告依賴,幫助報社走出了經營狀況惡化的困局;另一方面也為傳統報業維護和進一步提升自身品牌價值,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國內也有許多報刊先后進行過付費墻的嘗試,有的已經宣告失敗,有的還在繼續摸索。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關鍵還是版權意識的問題,傳統媒體因缺乏版權意識而不懂得保護版權或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保護版權,網民則因為缺乏對版權的了解和尊重,已經不習慣付費閱讀而對收費墻非常排斥。如果與付費墻有關的版權問題、內容問題、付費意識問題和付費便利化問題都能得到較好的解決,筆者認為付費墻在中國的成功也是可以期待的。
4.關于媒體融合。目前的媒體融合呈現出兩種發展方向: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新媒體化,以及新媒體自下而上的媒體內容整合。
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化過程表現出強烈的行政意志和主觀傾向,是形式上的“黏合”過程,是媒體之間的簡單重疊。盡管近年來傳統媒體主導的媒體融合實踐風生水起,但傳統媒體的強勢以及新媒體思維的缺乏,使這種自上而下的產業鏈條的延伸效果并不顯著。媒體融合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未能形成良好的融合發展態勢。與此同時,自下而上的媒體內容整合,面臨著新媒體內容缺乏、缺少創新點等實際問題。
經過多年的融合實踐,未來的媒體融合應該從“合”的量的累積向“融”的質的突破發展。也就是說,媒體融合的主體逐漸形成這樣的共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不存在誰主導誰的問題,而是在新媒體思維指導下二者形成平等的協同發展的融合模式。在新的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生產的流程將更加柔化,內容更加豐富,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也更加順暢。
關于傳媒教育的幾個問題
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持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范圍內(不含港、澳、臺)已有600余所院校開設了新聞傳播學類相關專業,主要包括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絡及新媒體和數字出版等。這七個專業的全國布點數量共計1080個,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規模。
1.關于生存方式與學科地位。高校傳媒教育教學點的生存方式大都存在問題。盡管目前國內各高校已經設立了1080個新聞傳播學類教學點,但建立了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新聞學院的少之又少。據不完全統計,真正獨立且運行良好的不過數十個,其余大多處于與其他學科共生的狀態。遺憾的是,這些“其他”學科與新聞傳播學科并沒有多大的相關性、依存性或互補性,往往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老學科。當前,國內高校傳媒教育最盛行的方式就是“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模式。“文學”與“新聞傳播學”一為人文科學,一為社會科學,二者在思維方式、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教學模式、科研成果評價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著巨大差異。二者混為一談,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在現有的學科整合語境中,“重基礎,寬口徑”的結合模式看似合理,但不顧學科專業現實的粗暴結合,單純把新聞傳播學作為就業出口的做法,不但培養不出合格的新聞從業者,甚至會傷害到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電視媒體;反腐倡廉;問題;措施;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4-00-01
如今,電視媒體受到了網絡媒體的極大沖擊,電視媒體中的反腐倡廉工作也跟著受到了極大影響。新形勢下,如何擴展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去推動反腐倡廉已成為廣大電視媒體人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淺析電視媒體推動反腐倡廉的意義
電視媒體,與平面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戶外媒體和手機媒體共稱為六大媒體,是媒體的一種分類,是指以電視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或是平臺。電視媒體與其他媒介相比,具有以下四種優勢:信息傳播及時;傳播畫面直觀易懂,形象生動;傳播覆蓋面廣,受眾不受文化層次限制;互動性強,觀眾可參與到節目中來。近年來,電視媒體充分的利用網絡媒體這一廣闊的傳播渠道,對自身的視頻內容進行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更加擴大了受眾隊伍以及信息傳遞的及時性。這些優勢和廣闊的傳播,使得電視媒體在推動反腐倡廉的工作中有著重大的意義。
電視媒體充分的利用了網絡媒體的及時性和廣泛性,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途徑, 使網絡媒體成為宣傳教育反腐倡廉的新平臺。信息技術快速的革新換代,使得網絡媒體的載體形式向越來越方便、快捷的方面迅速的發展,如手提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這些人手一份的新載體,充分的體現了網絡媒體傳播信息的及時性和廣泛性。如2011年6月,“局長發微博約會開房”的微博一經發出迅速獲得廣大網民的圍觀,局長的調情微博在微博上秀出后很快的就被廣大熱情的網友人肉搜索到,原來該局長為溧陽衛生局局長夏志強,他本人隨后也被紀委調查。
電視媒體傳播的畫面形象生動、圖文并茂、聲像結合,不但趣味性很強,而且還能讓觀眾享受視覺和聽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傳播的內容淺顯易懂,不受文化層次的限制,觀眾很容易的就能明白畫面所傳達的意思;電視媒體能實現全球傳播,傳播覆蓋面廣。雖說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電視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但它仍是居民生活娛樂必備,在六大媒體中擁有者不可替代的位置。進行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利用好電視媒體這一重要的傳統媒體,是反腐倡廉工作事半功倍。
二、電視媒體在推動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對電視媒體的認識發生錯位,使得電視媒體越來越不受重視。網絡媒體的及時性、廣泛性以及全民性等優勢使得許多電視媒體人錯誤的認為電視媒體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削弱,直至被網絡媒體所取代,導致某些部門過分的依賴網絡媒體,并沒有在電視媒體面臨巨大的挑戰時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為電視媒體尋找一條出路,更不要說積極地利用電視媒體去推動反腐倡廉的工作了。這種認識極大的削弱了電視媒體在推動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功能。然后是電視媒體制作的部分反腐倡廉的內容過于嚴肅、枯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的范圍,降低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效率。其實不管對于什么事情,大部分人都希望它們活潑、靈動,讓自己印象深刻。過于嚴肅、枯燥的事情容易讓人失去興趣,如果是這樣,電視媒體在推動反腐倡廉工作中可以說是失敗的。做了一件事情,卻得不到任何因為這件事情而有的反饋,那這件事情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最后是全方面媒體人才相對欠缺,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進行深度合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F階段,電視媒體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網絡媒體深度合作,這種形式使得電視媒體從業人員面臨著新的挑戰,特別是新聞從業人員。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逐步融合,使信息產品不得不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它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還要能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但是這種更上一層樓的眾口難調對大多數的新聞從業人員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關于媒體融合的教育,沒有這個觀念,更不知道怎么去做。在我國,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的模式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缺陷,如有的網絡媒體在電視頻道不知道的情況下播放了其擁有版權的視頻內容,造成了侵權或者是量大媒體之間存在經濟糾紛。以上存在的問題都不利于電視媒體去推動反腐倡廉的工作。
三、加強電視媒體推動反腐倡廉的措施
首先,培養全能的媒體人才,加強對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媒體融合的相關的媒介素養教育,讓他們充分的認識到即使是受到網絡媒體的巨大沖擊,電視媒體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對在崗的從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使他們了解到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共通性,在任何媒介環境下都能夠自如的轉換自己的角色,更好地為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工作。從根本上進行媒體融合教育,在高校相關的專業里增設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的相關的課程,提高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和新聞專業主義教育水平,使他們在工作中都能獨當一面,靈活應對不同媒體的需求。然后讓反腐倡廉的宣傳教育工作變得莊重而又不失活潑。的確,反腐倡廉本身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的這種特點帶到宣傳教育中,因為這樣做,收效甚微。我們可以寓教于樂,充分的利用電視媒體聲像并茂、形象生動的特點,播放反腐倡廉的公益廣告,相關的影視、攝影、繪畫、書法,制作相關的動漫視頻、曲藝漫畫等,甚至還可以仿照央視“法律講堂”的模式,開辦反腐倡廉的節目,把相關的內容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展現出來,讓生動形象、活潑靈動成為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工作的標簽,從而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效率。最后是盡快的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讓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融合有據可依。兩大媒體的融合,讓電視媒體走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更是強化了電視媒體在推動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職能,因此不能讓存在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阻礙了這條道路的發展,盡快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融合市場,讓電視媒體通過網絡媒體發展的更好,更好地為反腐倡廉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已成為一大趨勢,相關的從業人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更新自身的思想觀念,提高專業素養,做到與時俱進。有關部門要盡快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兩大媒體的融合。反腐倡廉工作也要利用好這一趨勢,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繆小勇,謝雪雁. 新媒體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利弊分析[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