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6:56:10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的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疆是農業大國,農產品資源豐富,具有貨源優勢,但其農村與其他省份農村區別在于地域遼闊,其極大限制了農村電商的發展。研究新疆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發展現狀對新疆本土化電子商務發展及產業升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新疆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發展現狀
(一)農村電子商務主體不斷壯大
阿里巴巴、京東、新疆電子商務科技園等區內外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積極開拓新疆農村電子商務市場,已在部分縣市開始農村項目試點,供銷社、郵政和各地電信運營商對原有縣鄉村網點升級改造,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服務。
(二)農村電子商務環境不斷優化
2015年,新疆7個縣市被列入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市,共獲得中央扶持資金1.295億元,13個縣市被確定為自治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市。同時舉辦了新疆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推介會暨新疆電子商務發展高峰論壇,自治區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會議暨電子商務進農村現場會。
(三)農村電子商務規模在不斷擴大
2015年,自治區近50%涉農企業開展了電子商務應用,超過20%涉農企業深入到交易環節,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特色農產品網銷增速居全國前列。農產品網銷額超過2.3億元,同比增長48%,僅7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農村網購額就達7191萬元,同比增長45.8%。
(四)農村電子商務模式不斷創新
新疆各級政府不斷探索創新農村電商的發展模式。阿克蘇市發揮對口援疆優勢形成援疆幫扶帶動型農村電商發展模式;特克斯縣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探索出“電子商務+旅游文化+農產品+農村消費”的模式;尉犁縣圍繞“智慧達西、電商先行”戰略形成紅色“淘寶村”示范帶動型模式;沙灣縣依托“阿里巴巴?沙灣產業帶”電商平臺形成電商服務引領帶動型模式;民豐縣深化與“1號店”電商平臺合作關系探索出特色資源電商扶貧示范型模式;和靜縣依托豐富有機農牧業特色產品形成農牧業資源電商帶動型模式;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探索出“電子商務+旅游文化+農村消費”的電商發展模式,促進了民族旅游文化、特色產品資源與農村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
三、新疆電子商務進農村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主體分散,農村電商人才稀缺
農戶組織程度低,存在眾多不規范、不正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導致農產品生產主體分散。農村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對有限;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及電商專業化培訓。雖部分地區已實施農村淘寶合伙人項目,幫助農戶應用共享服務完成與平臺對接,但合伙人需求較大,嚴重缺乏電商方面的人才。
(二)物流成本高、周期長、基礎設施滯后
電子商務進農村下行主要問題是農民消費需求分散、小批次、多品種,少量多頻次配送成本高,多數農村與城市間距離較遠,物流周期長,倉儲利用效率低下。農新疆整體地域限制,鎮與鄉、鄉與村之間距離較大,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滯產品上行主要問題是渠道不通,與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倉儲物流弱,嚴重制約線上發展。后,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項目的運行和進展。
(三)同質化競爭嚴重,品牌化、標準化不足
隨著農村電商的逐漸發展,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激烈的競爭使利潤下降,農民沒有按照合理的要求提高產量,以降低質量來削減成本,從而獲得更大利潤,造成了聲譽差、外銷少的局面。雖然新疆本地特色農產品早已形成品牌化,但品牌建設不足,標準化缺失,嚴重阻礙農產品上行。
(四)農產品供應鏈、產業鏈不健全
新疆農產品供應鏈不健全是真正問題所在。缺乏加工能力、信息流通不暢、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供應鏈成員間缺乏信任和合作,這些導致了供應鏈加工、流通等過程不完整,信任體系、產品追溯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冷鏈標準化和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導致生鮮電商成本高、保鮮難,盈利困難,阻礙了新疆農產品的外銷。
(五)跟蹤模仿電商模式,缺乏電商龍頭企業
新疆特色產品眾多,旅游產品、手工藝品、畜產品、小種特色農產品等特色產品的電商發展得較慢,網上銷售比例較低,其一味地跟蹤模仿其他省份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導致本土貨源優勢和價值未得到挖掘和體現。農村電商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直接影響信息的輸出,信息滯后,嚴重制約農村電商的發展。
四、新疆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對策和建議
(一)重視培訓本地農民的電商知識,引進電商人才
抓住本地農民電商從業者及其家庭是電子商務進農村的關鍵,本地農民是帶動本地農村電商發展的主力軍,重視并組織對當地農民進行關于電商知識的培訓,制定明確的培訓計劃,再有組織有計劃地分批進行。高福利引進電商人才,利用援疆優勢,培訓高端電商人才,鼓勵當地大學生畢業回鄉,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推動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
(二)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
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將極大地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可使一些原有運輸工具投入物流運輸,并建立相關服務站點。農村電商下行應建立大規模、分類分批次運送體系,提高物流倉儲利用率,上行應就近滿足,先和社區電子商務融合,再和內地市場特色電子商務融合。盡可能在原有車貨站、批發市場等站點進行改造,實現一站多用、資源共享。以“農業公司+當地文化建設”為基礎,建設農村臨近服務站點,整合或整編原來農資服務等體系的縣――鄉――村三級網點體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信息進村入戶的力度,強化農產品品牌化、個性化
為加快信息的傳遞速度,在農村設立信息站,加快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農商行、中信、宜信等農村金融機構可結合村級網點或小超市實現金融業務入村,并進一步合作開發貸款、保險、農業供應鏈等金融服務,引導政府投資。嚴格控制農產品品質是根本,對農產品做到品類、品質、品控,圍繞品牌規劃,引入電商平臺,新媒體、自媒體和互聯網傳播及電視媒體節目策劃,打造一鄉一品的品牌故事、新農人故事與農產品包裝,突出品牌化、個性化,真正形成品牌,然后傳播出去。
(四)建立健全農產品供應鏈,升級三農產業鏈
建立健全農產品供應鏈,建立可追溯、信息共享平臺,健全信用體系、服務體系。針對聲譽差、外銷少現象,加緊建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與監管體系。將健全冷鏈體系作為重點,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以三農產業鏈升級為核心,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和信息傳播的領域,完善流通渠道,圍繞農村電商和精準扶貧展開“互聯網+農業”的模式。
(五)探索創新獨特的農村電商模式,擴大各領域運用廣度
關鍵詞: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建設,農村人均收入程度及發展將對整體國民經濟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為了把農村經濟管理落實的更好,就要對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現狀有深入的了解。一個國家發展要想穩定,離不開農業經濟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一、基本理論概述
(一)農村經濟管理的概述
農村經濟管理指的是農村參照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市場環境等主動地、有計劃的進行的宏觀管理行為。農村經濟管理的目標就是借助完善的管理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完成對農業生產、消費過程的優化分配推進農村經濟管理。具體來說農村經濟管理就是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以及市場優勢等,設置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并且對設置的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操作過程實施全程控制和監督。
(二)農村經濟管理現狀概述
我國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內容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土地流轉、承包;其次是農村財務賬目管理;第三是農村合作組織管理;最后是農民的管理監督責任。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要本著增加農村各戶經濟收入這一前提,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條件下,大力促進農村的綜合經濟實力提升。在我國各級管理部門的管理監督下,促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管理,科學化管理的模式。 現如今,我國依然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要持續的創新和摸索,努力創造出一條擁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發展之路。
二、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干部沒有認知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針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現狀來說,在某些區域,一些農村干部對農村經濟管理認識不夠,以為農村經濟管理對其發展沒什么影響,構建農村經濟管理機構既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并且還會引發很多麻煩。正是由于這種不正確的認識,致使農村經濟管理在整個農村建設中不能體現應有的效能,長期下去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會產生阻力。
(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較低
在大多數農村經濟管理過程里,工作人員對相關專業知識理解與掌握的不夠,管理人員素質高低不同,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管理沒有切實的了解,從而使得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很難實施,換句話說,農村經濟管理現狀很難適應農民要求,這樣的后果就是,農村經濟管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展現其效能,甚至會出現反面的糟糕情況。
(三)農業資金投人不夠
我國現在已步入市場經濟的階段,農村的產業結構對農業的融資有直接影響,融資有難度,很難出現經濟效益,使農業機構對農村基礎設施構建的投資亦步亦趨。這對于市場經濟來說,不具有融資的吸引力,而農業的投資上有很大的限制性。經營分散的農戶因為資金不足實現不了這種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業投資的效益又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制約,這都使農業的投資收益遭受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都是以土地為中心的,對農村教育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人很薄弱,這些都是直接阻礙農業投資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難以實行,不能得到發展進步的原因。
三、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相關對策
(一)干部應該認知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整個農村經濟建設管理中領導干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影響。因此作為領導干部一定要認知到農村經濟管理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發揮指導作用,引領農民更好的實施土地經營、土地管理。從根本上為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育
為了保障農村經濟管理可以更好的發展,就要增強對其管理工作人員素質的培育,努力建成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質的精英團隊。只有加強了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就比如財務人員的素質的提高以及其他的一些不穩定的因素都能夠很好的解決。為了提高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能夠建立農村村級干部培訓制度,對村委人員定期實施道德培育,對財務方面的技能和知識實行定期的培訓,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形成高素質,同時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和財務水平。關于農村經濟管理中的領導職務,能夠進行公平公開的競選,從而能夠保障農村經濟管理的人員都有較高的素質。為了提升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還要注意對工作人員的的經濟待遇要相應的提高,還要建立養老幫扶制度,這樣能讓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更盡心的安于工作。
(三)對農村經濟管理中的資金管理要合理
為了處理好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資金不足的發展現狀,一定要對農村經濟管理中的資金實行合理的管理。農村經濟資金的相關工作人員作為最直接的管理者,要很明確的把握財務的經濟狀況,對清算的資金的總額度要記錄清楚,同時關于資金的使用方向要記錄明確,及時實施審計,這樣才可以保障每一筆農村經濟中的資金有效利用,從而也能防止一部分腐敗貪污的現象發生。有關農村經濟的資金管理中,一定要把資金盤活,這樣才可以更合理更科學的使用資金,讓農村經濟資金體現其最大的效用。只有做到了農村經濟管理中資金科學合理的利用,才能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有關的法規法律
農村經濟管理法規法律的完善是保障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因此,完善同農村經濟管理有關的法規法律是迫在眉睫的。在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之前,有關工作人員應該先下到農村,調研一下農村實際的經濟情況還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進展程度,參照考察結果去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有關的法規法律。借助這種方式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法規法律的實用性能才比較高。當然,完善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規法律,有很多的好處,就比如:農民承包土地有了保證等等。因此一定要高效的參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去管理農村。
四、結論
農村經濟建設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就一定要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持續構建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機制,提高有關工作者對農村經濟管理的管理技能。針對有條件的區域及農村經濟管理機構,能夠實行管理人員的培育及管理,讓他們學到先進的管理理念,參照自身發展需要,構建符合本身發展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與此同時,還要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實施分析調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強對經濟管理的了解與把握,對農村經濟目前發展狀況給出合理化的對策,從而進一步提升農村整體經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蔣希峰,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農牧業經濟,2011
[2]劉瑾.淺談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和對策[J].中國外資.2013(11)
【關鍵詞】農村 集體經濟 發展現狀
我國的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發展農村經濟是我國的重點問題,在農村集體經濟中首先要立足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其次是實現農村剩余價值的優化轉型,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實現我國的小康社會目標。目前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三大問題:政府對集體經濟的引導缺陷、農業發展的后備力量有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緩慢。根據具體的問題筆者提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實現改善品質的目標、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農業深加工與綜合開發力度,確保農業產業化得以實現、加強農村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希望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
(一)政府對集體經濟的引導缺陷
相關職能部門與各級政府所頒布的指導性文件比較少,對農業進行約束的措施沒有一定的時效性與前瞻性,嚴重缺乏引導力度,導致農業輸出工作的難度加大,在農村農民流動的盲目性以及隨意性加大。此外,基礎性建設比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較薄弱,以及基層輸出單位的多頭管理制度,無法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有效作用。
(二)農業發展的后備力量有限
外出務工人員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較高、有一技之長的人員或者是有著健康體魄的年輕人,這就導致留在農村的人員以婦女、兒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養殖技術以及科學種植就很難推廣,這樣長期下去會導致農業發展沒有后勁。其次,因為農村土地不能買賣與自由轉讓,也因為土地是農民的保障與歸宿,因此,一般農民都不會將土地拋棄,而且繼續開墾與種植。但是,這些農民通常都不會將主要財力、精力以及體力置于土地上,對于土地增收問題,他們并不在乎,因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們對土地予以經營的目標,而是當成對未來投資與占有的一種保障。因此,這就使農業出現空殼化現象。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緩慢
根據調查發現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只有24%的人員屬于有組織輸出,很多都是自發組織、親鄰相帶以及零散外出,屬于“地緣、血緣以及親緣”自發帶隊輸出。還有些農村勞動力基于準確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亂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農民徒勞往返、盲目流動,造成一定經濟損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務管理制度以及服務平臺的嚴重缺乏,這些都會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組織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
(一)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實現改善品質的目標
要想大力發展農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優先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實現改善品質的目標。穩定發展主導產品的糧食產業,如優質小米、專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國家對農產品的區域規劃重點發展優勢產品,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要重點提高品質,將生產目標定位以深加工原料為主。建設具有示范性的項目,如小麥高產攻關計劃,玉米振興計劃等。種植技術要不斷標準化,品種結構要調整優化,以實現改善品質的目標。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發揮其有效職能,根據我國的現有國情來不斷調整發展策略,綜合開發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農業內部的勞動容量可以得到擴大,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農民收入
實現農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種制約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機制體制。一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村稅費的體制改革,讓農民沒有負擔地去發展經濟和生產,增加收入。國家曾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農業稅,新興農村合作社,新農保和糧食直補”等,都是為了讓農民實實在在的享受到優惠。二是為農民提供實用和先進的技術,使農業生產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農民在創業期間遇到的資金問題,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鄉鎮銀行來解決農民資金問題,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將補償機制和生態公益林管護進一步完善。通過深化改革民生政策,盡力方便農民的生產,盡力讓農民獲得重要的生產資料,盡力調動農民發展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使農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農業深加工與綜合開發力度,確保農業產業化得以實現
要加大農業深加工與綜合開發力度,確保農業產業化得以實現。所謂農業產業化,其實就是通過多環節、多層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優化組合來主導農業產業,密切連接生產、流通以及加工等各個環節,最終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社會化服務、規?;洜I以及企業化管理。發展農業產業化,能夠最大限度地有序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同時對打破工農商業與城鄉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實現合理配置城鄉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保證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四)加強農村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
首先,要對各類培訓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多層次培訓體系以及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教育培訓制度,進一步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農村工作技能培訓與輸出的活動中。就農村工作技能培訓的方式而言,將定點培訓、訂單培訓、企業自主培訓以及流動培訓等進行有效結合,構建場地、設備、教材資源以及師資的共享與有效利用機制。對高級勞務人才隊伍進行發展,對中級勞務人才隊伍進行壯大,對初級勞務人才隊伍進行提升,以此保證初中高三級隊伍結構得以盡快形成。其次,要將市場和培訓進行有效對接,同時堅持“技能促進就業,市場引導培訓”的原則,全面實現技能培訓、就業指導以及技能鑒定服務。
三、結束語
農村經濟的發展代表著我國民生經濟的具體發展現狀,根據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進行一些全面的調控實現我國農村經濟間的不斷發展,將我國的國民經濟大力的增長,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為我們的億萬農民創造發展生存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蔣光峰.淺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2(06).
[2]劉興瓊.關于新平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0(16).
[3]韓忻文.太原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調查與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10(01).
關鍵詞:農村教育 現狀 發展
農村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其教學環境相對城市還是有待發展,在教育資源方面還是欠缺的,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讓農村教育在整體水平上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針對農村教育的研究也開始不斷專注該方面。
一、農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農村教育對于農村文化和農村知識的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啟迪著農村人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說,對農村的生活、經濟、政治都產生著一定的影響。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教育的開展促進農村地方性知識的進步
農村教育主要是是針對農村孩子的發展現狀,實施專業的知識傳授,除以之外還會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的環境,通過教授知識,能夠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的鄉土環境形成一個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對鄉土社會的一個認同感,增加學生的一種歸屬性??梢哉f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也是對農村的一種新認識,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地方性知識的進步,有利于農村文化的傳承。
(二)農村教育影響著農村孩子的未來
農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孩子的未來,教師向孩子傳授基礎知識,能夠讓孩子透過書本更好的開闊視角,了解外界的世界,以此能夠更好的促進孩子的成長。農村孩子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說,本身所處的環境還是相對劣勢的,農村孩子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可以借助教育這個途徑,從而改變自身。農村教育影響著農村孩子的發展,讓農村孩子能夠通過教育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以此更好的促進自身的發展。
(三)農村教育能夠提升農村思想文化建設
農村教育的開展能夠有效的提升農村的思想文化建設。通過教育能夠讓學生掌握較好的知識,以此為農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村民的思想認識,在教育中感受知識的力量,不斷充實自身的思想道德認識,從而更好地提升農村思想文化建設。
二、當前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
農村教育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其教育資源在不斷的增多,教育環境也得到了改善,為了提高教育水平,農村教育也在不斷的引入新型的教師人才,以此更好的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目前,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主要有:
(一)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農村教育在吸引教師方面相對的欠缺,因為環境和職位規劃的考],有些教師不愿扎根農村從事教育,再加上農村教師資源流失現象嚴重,導致目前開展農村教育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教師是因為常年扎根農村,具有了豐富的教育經驗,而有些教師是從本地直接招聘上來的教師,其本身的知識程度還是有待提高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接受先進的知識,通過教師科學方法的教育引導,開闊視野。但是教師水平的高低不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不利于學生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潛能,不能有效的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農村孩子數量銳減,合并學生現象增多
近年來,農村學校中的學生越來越少,一方面是由于城鎮化的進城中,越來越的家鄉安排孩子去城鎮就學,以接受更為先進的教育,這就造成了學生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計劃生育的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數量。由于學校學生的減少,為了讓教師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村學校出現了鄰村學校合并學生的情況。幾個就近的學?;ハ鄥f商,把附近村落的學生合并到一個班級上課,這樣雖然提高了教師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學校的辦學空間,但相應面臨的一個問題則是,學生要離開本地去附近的學校上課,中間的安全和距離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是不利于其更好的展開學習的。
(三)農村教育氛圍有待提高
由于農村的知識水平相對于城市來說欠缺,其村民對教育的認識也是有待提高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對教育與社會流動的關系還認識不清,有時候沒有保持一種長遠的眼光,過多的沉浸在金錢方面,甚至有時候會有一種“讀書無用論”的認識,這樣的文化氛圍都是不利于農村教育開展的,可以說,目前農村教育氛圍還是有待提高,只有村民對教育充分的重視,才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產生很大的支持,以此更好的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三、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相關對策
農村教育在農村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影響著農村的文化建設,針對目前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此更好的在農村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圍。
(一)采用多種方式吸引教師人才,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農村教育的發展,主要推動者為教師,為了更好的留住教師資源,讓更多優秀的教師走進農村,在教師崗位上發揮工作熱情,農村在建設的時候,針對教育這個環節,可以不斷改善教育環境,優化良好的教學氛圍,采用多種方式吸引教師人才,可以在薪酬上、教師福利上、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改進,只有營造良好的氛圍才能讓更多的教師走進農村,從事教師工作。農村教育在吸引教師資源的時候,還可以借助一些政策上的方法,政策的提出,例如特崗教師這樣的途徑,讓更多的教師人才參與到農村教育中,以此在農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學生
農村教育的發展,針對目前合并的現象,要正確的處理好資源的整合,積極的整合教育資源,讓幾個學校的教師資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要保證學校的學生能夠就近入學,能夠方便快捷的接受教育,學校在配置學生的時候,可以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要學生能夠在近距離接受教育,從而減少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整合農村教育資源,不僅需要農村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當地政府的積極支持,給予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加強農村知識宣傳教育,提升教育氛圍
農村的知識水平還是相對較低的,為了更好地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農村要積極的加強有關農村知識的宣傳,可以采用小冊子或者活動等形式,定期的對農民進行宣傳,讓農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到教育對當地農村文化思想建設的意義,從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農村教育氛圍的營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的思想認識,影響村民對教育的態度,讓農民能夠對農村的教育保持很大的支持,從而更好地促進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農村經濟的發展,是需要農業生產方式支撐的,為了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村,就需要不斷地進行農業改革,而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當前農村主要是需要各種人才,例如農村的綜合性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等,農村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素質,讓去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能夠通過自身的知識水平掌握熟練的技術,增強其學習、鉆研能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從而促進農村技術的轉變,促進農村產業的轉型。針對目前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發現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此更好的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讓農村教育在農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當地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以此促進和諧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胡映蘭.論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06):94- 101.
[2]劉曉峰.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及相關對策研究[J].理論與現代化,2014,(01):66-71.
[3]李乾,李玲,劉鵬凌.有光農村教育的幾點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4,(24):8452-8454.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9-0170-02
一、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現狀
(一)硬件設施較落后
從農村教育整體上來看,教育資源依舊缺乏,教育設施仍舊處于落后的狀態,甚至在很多農村地區,由于資金有限,學校配置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都比較老化,甚至有的學校沒有配備。教學設備缺乏,導致農村的學生對于外面的世界認識過少,只能通過教師來了解,對于電視里出現的事物,只能“望洋興嘆”。
(二)留守兒童難教育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為了改善經濟條件,很多農民進城打工,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兒童,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更存在難度。在農村,這些留守兒童主要是由祖輩或者親戚照顧,而有的家長即使在家也無暇顧及孩子,由于缺少關愛和家庭教育,有些孩子逐漸出現了好吃懶做、沉迷網絡、打架斗毆等問題,成為學校的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教師家長不尊重、不服管教,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手機帶來的危害
在農村學校,課外活動較少,藝體設施不夠健全,小學生除了學習就是在家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村孩子也接觸到了手機這些新事物,并逐漸沉迷于網絡游戲中,這對孩子的身心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很多孩子以上網課為由,長時間玩手機,這不僅影響到了孩子的學習,還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尤其近視已經是普遍現象。
(四)假富二代現象嚴重
在農村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喜歡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方式彌補孩子缺失的愛,認為現在條件好了,就無條件寵溺。在這種情況下,假富二代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就導致許多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性,如攀比、享樂心理。可以說現在的小學班主任不僅僅是孩子的老師,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更是孩子的生活保姆。
二、農村小學教育的優化對策
(一)優化農村學校設施建設
在農村小學中,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很難依靠自身的運營獲得發展,對于國家和政府財政的依賴性較強。因此,當地政府要做好調查工作,了解農村教育的發展情況,針對性進行扶助,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小學的投資建設,完善這些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教學設備。另外,除了貫徹落實義務教育,還要為貧困的學生提供一些補助,確保孩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此外,相關部門還需設置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為鄉村教育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為農村小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二)營造和諧友愛的校園環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這個“育人”有兩種含義,一是為學生傳授知識,使學生成才;二是做好文化的傳遞工作,培養學生的品行修養。所以,在農村小學中,針對小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學校則要營造和諧、友愛的校園氛圍,幫助小學生改掉這些不良習性。在學校中,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導向、傳承、凝聚、激勵、約束、教育、發展等功能。因此,學校就要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組織適當的文化活動,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教師要關心這些學生,了解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愛的教育感化這些學生,使他們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改正這些不良習慣。
(三)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
在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幾乎人手一機,農村人也不例外。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對外面的世界本就充滿了好奇心,對于手機這種新鮮的事物,也非常著迷。往往一拿到手機就開始玩游戲、看小說,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時,教師要有耐心地向學生講清楚手機的危害,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念,關鍵家長要與孩子約定,對孩子的網絡生活進行約束。
(四)優化農村師資隊伍結構
在教育發展下,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對于農村小學教師來說,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還需具備良好的品性修養。所以,只有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才能夠更好地留住優質師資。因此,當地政府需要關注農村教育的發展,為鄉村教師提供新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 商業保險 發展現狀
1 目前農村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的主要特點
1.1 營銷網點逐步增多,營銷規模持續擴大。最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多元化趨勢的增強,區域經濟異軍突起,保險公司瞅準區域市場,將分支機構延伸至各個縣域,營銷規模輻射大部分農村地區,帶動農村保險市場快速發展。
1.2 險種增多,市場份額相對集中。保險公司拓展業務的過程中,瞅準市場動向,針對不同消費人群,推出了多個險種,為城鄉居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需求。
1.3 縣域人身保險快速普及,財產保險發展速度相對滯后,農業保險幾乎空白。
1.4 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參保意愿強烈。近年來,隨著三農政策的提出,各種惠農政策紛紛出臺,農民通過外出打工或進行特色種植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逐漸成為農民關注的焦點。一項關于保險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農民都有參與社會保險的意向,在養老問題上,62.65%的調研對象期望通過養老保險來解決養老問題。如果財政有補貼,愿意參加農保的占被調查人員的87.84%。
2 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成因
一是農業保險缺乏經營主體;二是農業對自然的過分依賴,生產周期長、投資回收慢,潛在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商業保險公司無力獨立承擔農業風險;三是保險費率偏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四是農業保險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傳不到位;六是各保險公司“三農”服務的意識不強,制約了農村保險事業的發展。據調查,農民對保險有五盼,一盼雹災保險,二盼種植業災害保險,三盼牲畜保險,四盼養老保險,五盼醫療保險。
3 制約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因素
3.1 農業保險業務萎縮,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有效需要。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險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專設了服務農村生產的農業保險科,入保范圍涵蓋了果蔬種植、特色養殖以及麥收等項目,但隨著商業保險時代的到來,單設的農業保險科以及相應的保險服務被取消,只開設了農作物火災、冰雹和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等幾個險種,公司所有的險種服務中,真正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項目還不及所有財險種類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農險種類少,份額有限。農業保險之所以無法在農村地區普及,主要是因為農業災害多、風險大,出現后事故鑒定困難,賠付率高,而保險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這與商業化經營目標明顯沖突,因此保險公司很少參與農村險種的開發和經營。
3.2 保險產品設計存在缺陷,與農民支付能力形成較大的差距?,F階段,大多數保險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將經營規模定位在城鎮地區,但是在推出新險種之前,大多數都未針對農村市場進行調研,致使保險產品趨同性較強,有的與農村生產特點不符。
4 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建議
4.1 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鑒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和商業保險公司的盈利性特點,筆者建議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針對農、林、牧等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保險服務。當前,為積極響應我黨關于三農建設的號召,提高商業保險公司服務農業的積極性,使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農民,可增進政府與保險公司的交流與合作,對致力于農村保險事業的商業保險公司給予更多政策支持,重點加強入保環節和出險后理賠環節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環節,根據農戶入保比例給予相應的補貼;出險后的理賠環節,根據保險公司賠付額的一定比例對保險公司直接補貼。
4.2 規范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的營銷服務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方針的提出,增強了保險業業務向農村地區輻射的可能性,并為其業務規模的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商業保險公司應瞅準市場先機,乘勢而上,首先,加速農村保險產品的研發。針對農村地區的生產條件改造現有保險產品,加速新險種的開發,根據農村地區生產特點,盡量減少保費比例,擴大保險輻射范圍,從而惠及更多農民;其次,加速農村保險機構網絡建設。優化農村保險機構網點布局,盡量將營業網點延伸至偏遠地區,擴大業務規模,活躍農村保險市場;第三,加強營銷隊伍培訓和管理。保險營銷人員是公司的“門面”,營銷人員的行為和氣質直接影響廣大農民對保險公司的評價,公司應定期針對營銷人員開展培訓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其業務技能和職業操守。此外,公司應該建立一套員工考評機制,不僅要重視保費收入增量,還應該維護好保戶資源。
開發農村商業保險,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險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人體傷害,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天災人禍往往會加劇其貧困程度,政府扶持商業保險公司開拓農村保險市場,可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農民,同時也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解決農村的保險發展問題不僅是保險業的重要任務,也是一項惠及全國所有農民的事業,是我國政治與經濟發展以及人文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陳振宇,黃華麗.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現狀及發展簡析[J].經營管理者,2009(15).
關鍵詞:農村金融 發展現狀 問題對策 未來趨勢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缺陷和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的需求呈現了新的特征。首先,從融資總量上看,融資需求規模擴大。由于務工收入和國家有關惠農政策的實施,當前單戶傳統農業、家庭承包型農業生產資金已趨于飽和。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技術的換代升級,當前農村資金需求總量仍然不斷擴大。除去農民自籌和信用社貸款外,財政投入和農村積累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從現實情況看,農民缺乏可抵押、質押的物品來進行有效的融資。其次,從金融服務對象上看,不同服務對象的金融需求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隨著傳統耕作方式的逐漸改變,用在純農業的投入一般農民都能自己解決,而家庭規模經營和個體工商戶資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額信用貸款的范疇,但經營者又不能提供足額有效的抵押擔保。對于鄉鎮企業和一些民營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經營風險大,加上信息不對稱,其資金短缺問題非常突出。再次,從財政融資角度看,財政支農趨于弱化;從財政融資的歷史角度和財政支農來看,一方面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鄉鎮財政供養人口過多,而地方財政收入有限。
經過20多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我國已形成了以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機構為主體、多種農村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同時,各地涌現的民間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以及中外資的貸款公司等各種農村金融機構逐步產生和發展,靈活多樣地發揮著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等改革議程紛紛列上了各金融機構的改革進程表。但農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不是短期內就能消除的。
1.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整體弱化。農村資金向城市逆向流動,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農村金融服務整體上不能滿足“三農”的要求。過去農村的融資渠道有四大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合作基金會等多個渠道,現在多數地區對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貸款基本上只剩農村信用社這一渠道。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撤并、重組,形成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盲區。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影響農村資金的整體供應。
2.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職能發揮不充分。支持“三農”除需要財政資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發揮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基本上只負責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業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農村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不足。當前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不足,大多數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資,而且在運營中多靠政府扶持。支農力度不夠,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經濟活動等方面作用較少,對農戶、個體工商戶、涉農民營企業支持也有限。
4.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發放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小額農戶貸款對于急需脫貧致富的農民群眾無疑是雪中送炭,但農村金融機構卻很難發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農民信用觀念淡薄,逃廢債務等違規行為時有發生;二是小額農貸業務量超常,放貸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難使用依法起訴、強制扣款、變賣資產等手段清收貸款;四是農民風險防范能力弱,受社會、自然、市場條件的影響很大,小額農貸風險很大。
改革后的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但改革仍不徹底。
二、中國農村金融未來改革發展趨勢
1.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為我國商業銀行在農村領域的主要力量,應當將農業銀行定位于服務農業的專業銀行。一是分拆機構,形成集團控股模式,鞏固和穩定縣域農業銀行分支機構,以資本為紐帶發揮系統優勢,給予縣級金融機構更大的自主權,擴大基層機構的信貸權限,增強其融資功能。二是明確要求其在農村吸收資金的60%用于發放農業貸款。三是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層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四是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新型發展模式,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占比。
2.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能力。一是經營農業保險基礎較好的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二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出資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四是繼續引進經營農業險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在積極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廣農業政策性、專業性保險業務,建立覆蓋農村的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相輔相成的農村保險體系。
3.建立農村融資信用擔保機構,完善擔保體系。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和組織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為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建立擔?;鹧a償機制,增強擔保公司資金實力,要在財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啟動資金,建立市、縣、鄉多層次的信用擔保機構,由財政、銀行、企業、社會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擔?;?。大力發展企業間互和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覆蓋面,分散和化解風險的貸款信用擔保體系。探索貸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試行農村房屋、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抵押方式,以緩解貸款抵押難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穎.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創新與監管的法治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2009(4):27-30.
[2]周正慶.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