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9 14:50:5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意義;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253-01
農業機械化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反映現代農業進程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是工業化農業領域的體現,是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進入城鎮化,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和新的機具形成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1 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
1.1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
農業機械化的實質就是資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護,其目的是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的轉化率以及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1.2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然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提高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建立現代農業就是要用先進的機械裝備農業。目前,吉林省的農業機械作業不平衡,而該種狀況不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大力調整和優化配置農業機械資源,高效利用農機裝備,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和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1-2]。
1.3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一是現代農業機械新技術以及保護性耕作機械的運用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積極推進傳統耕作的改革,為生態平衡建設做出貢獻。保護性耕作能減少水土流失,減小風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工作程序,對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過農機管理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多年探索和農藝部門的配合,進行大量的試驗和研究,并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農機具。二是隨著農機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農機服務的領域拓寬,使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業機械由種植業向運輸業及加工領域拓展,由糧食作物機械化向林牧副漁業機械化拓展。農民可以通過經營農業機械致富。新機具的明顯改善以及實用新技術、新的機具推廣,使農業機械配套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為農民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轉移剩余勞動力、提高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礎。
2.1 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機具質量差
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還存在發展相對落后、水平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應用范圍小等問題。許多方面的機械生產還處于空白狀態。農業機械產品技術含量比較低,品質較差,品種不全,與國外的農機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農機企業多數相對分散且規模小,缺乏科研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惡性競爭等嚴重影響農業機械的健康發展[3-4]。
2.2 成本偏高,效益低,投入不足,推廣力度不夠
由于農業機械化使用成本增加,直接影響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機械的價格高于農民的收入水平,燃油價格升高,農機作業、服務成本增加,農機產品的稅收負擔較重,中介服務滯后,農機服務組織程度低,農機服務站發展不穩定,信息服務落后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和作業效益,加之政府財政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不足,與農民的現實需求存在著較大差距,享受補貼的農民只占申請補貼的1/10,同時標準化的農田與農機耕道建設嚴重滯后,農業機械示范推廣的經費投入不足,使得農業機械新技術難以得到大面積推廣。
3 發展對策
3.1 推廣普及農機具使用
加大財政支持規定,明確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能,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強對農機市場的管理,提高農機產品質量,規范其經營活動,做好農機具售后服務工作。開展農機具使用培訓工作,定期舉辦培訓班。加大財政投入,有效解決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質量差、成本高、效益低、投入不足、示范推廣不夠等一系列問題,維護農業機械經營者和農民的利益。
3.2 借鑒先進經驗,通過農業機械化環境建設,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提高農業機械裝備利用率,降低生產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經營服務體系,解決人地矛盾等突出問題,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普遍關注的問題,要借鑒國外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通過農業機械環境建設和規模經營、先進的農田基本建設等措施,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崔君峰.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J].吉林農業,2010(3):36-37.
[2] 劉俊茂,李振輝.發揮農業機械化作用 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0(5):91.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作用;問題;對策;青海互助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181-0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發揮農機化強度大、耐力持久的優勢,使其成為實施先進農藝技術、促進糧食增產的載體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手段,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攻克的課題。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2]。
1 農業機械化在互助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我國的生產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1 農業機械化是實施先進農藝技術措施和促進糧食增產的載體
作為農業大縣,互助縣目前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要實現糧食生產登上新臺階的目標,促使2010年遠景目標的實現,必須大力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科技興農”的實質是對農業各項技術進行深刻變革,將傳統的落后的耕作方式用現代先進的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進行替代。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實行機械作業,不僅可以有效地縮短作業的時間,還可減輕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強度,節約生產中所需要的勞動力。
1.2 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全縣耕地面積中,中低產田占比超過80%,因此互助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然而,要想實現深度、廣度地開發土地資源,只有采用農業機械,才能進行精耕細作,才能使預期的目的得到有效實現。只有農業機械的使用,才能保障在最佳的時間內完成先進的耕作技術及栽培措施,有效地縮短種植收獲的時間,促使光合作用天數和有效積溫的增加,促進光能利用率的快速提高,以改變互助縣耕作粗放、無霜期短、晚播等廣種薄收的現狀。因此,推廣農業機械化,不僅可以實現搶農時、爭積溫、抗災害、降成本等目的,還可以促進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進而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互助縣的農機化事業得到了較大的進步,擁有的各類農業機械的數量也迅猛增長,不斷地提高機械化的綜合水平。截至2005年底,互助縣農業機械的總動力達到了34.02萬kW,擁有32 855臺大中小型拖拉機及聯合收割機、15 636臺(件)各類農業機具,1 724臺各類農副產品加工相關的機械,35 532名農機從業人員。但是目前,該縣農業機械化還存在以下問題。
2.1 市場化進程遲緩
尚未形成整套的具有活力的產業化及市場化趨勢的農機作業服務體系,農機服務組織的形式和經營體制、經營方式較為單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尚未健全。
2.2 農機技術推廣工作進度緩慢
首先,互助縣農機相關的駕駛(操作)人員素質較低。全縣從事農機相關的工作人員主要源于廣大農民,其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此外,該縣基層農機技術推廣的經費不足。多年來,雖然該縣農機推廣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農機部門用于推廣的事業經費并未增加,為農機推廣工作帶來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
2.3 地區間農機化發展不協調
互助縣地處青海省東北部,總面積3 423.9 km2。全縣分為川、淺、腦、半淺半腦地區。各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受到自然及經濟條件的制約作用較為明顯,加上不同地區的農民受到當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農業機械化的整體投入上具有較大的差異,使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表現不均衡。對于川水和半淺半腦地區,其具有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很多方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而對于其他地區,農業機械的資金投入整體不足,導致機械化作業的水平不高,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大部分作業項目仍然借助于傳統的人力、畜力作業完成,導致農業生產中不僅科技含量低,而且勞動強度大,導致作業效果差。
2.4 機具配套比例嚴重失調
部分農民受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對農機市場信息缺乏全面、準確、及時的了解,農機投資帶有盲目的跟隨
性和攀比性,至2005年底,各類農具與拖拉機的比例是0.48∶1.00,影響了機具的配套使用效益,很多先進的農藝技術得不到大面積推廣和運用,不能保證在最佳期限內完成耕地、播種、收獲。
2.5 農戶分散經營
近年來,互助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成功經驗證明,農機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因素是進行適度的規模經營。而該縣的耕地較為零散,對農業機械的大面積耕作產生制約作用,對推廣及應用先進農業機械及技術產生了制約作用。
3 發展對策
農業機械化的大發展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糧食安全、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3-4]。
3.1 轉變觀念
首先要轉變發展的觀念,要具有新的思路,應選擇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發展的主線,創新體制,并進行技術體制創新,并以此為動力,牢固地樹立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綜合地考慮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市場因素,主要是整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外部環境[5]。其次,應綜合農業生產的實際及農民的需求開展課題研究,并進行項目的開發,提高其在市場中的效益。再次,應牢固地樹立起創新的意識,突破陳舊保守觀念,在農業機械化的經營模式、管理體制及科研推廣等方面應大膽創新,以實現生產力發展、農民增收的目的。
3.2 培育農機市場,建立新型農機化服務體系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原則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著農業生產,對農機服務結構進行優化,建立農業機械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即:農機部門有實力、農機服務有活力、農機投入有潛力、農機發展有動力的長效機制。
3.3 總結重點項目實施經驗,促進地區之間農機化協調發展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科技興農”計劃、“豐收計劃”及“節本增效”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以為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與應用提供重要的依據,加快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相關部門應該認真地總結經驗,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對于資金投入、技術指導等方面農機化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以協調各地農機化的發展[6]。
3.4 加強農機隊伍建設及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
不斷加強對農機人員業務知識的培訓和更新,實行考核發證、持證上崗的制度,造就一支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機新隊伍。同時要按農時季節召開農機現場會,深入基層,給廣大農民講解實用技術,利用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機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機技術的推廣,實現農業機械化[7]。
4 參考文獻
[1] 黃真國.當前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1999(9):39-40.
[2] 張???,虎治禮.加強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5):16-17.
[3] 談志斌,妥文.彭陽縣農機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2):88-89.
[4] 李燕,王棟.綠色制造理念為指導的廢舊農機具修復再利用[J].江西農業學報,2008(6):84-86.
[5] 曹曉林,萬江華,陳緒紅.江西農機信息網絡化現狀與發展建議[J].江西農業學報,2007(11):157-158.
1 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機裝備水平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主要體現在:小農機制農機化發展我省的多數農村家庭都采用小型農機操作,不僅暴露出大機械和小地塊生產方式的矛盾,而且成為我省農機化水平提高和規?;l展的障礙,同時大農機數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術狀態差這種現狀亟待更新。在政府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呈現出了三多的顯著特點,即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多,插秧機、收割機多,高質量、高性能機械多,農機裝備結構日益優化。但從總體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機多、高性能動力機械少,主機多、配套機具少,農機作業項目單一,缺少高性能復式作業機具,養殖業、林果業、經濟作物和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程度較低。
1.2 農業裝備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場需求?,F有的農機企業生產規模較小,農機工業明顯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而引進農業機械的地區適應性問題矛盾突出。少量農機工業產品由于技術含量低,存在質量和性能問題,主要體現在技術多,“瓶頸”環節的關鍵機具產品質量和可靠性較差。
1.3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服務水平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F有的農機服務組織多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農機農田作業組織發展較快,但組織化程度低,管理散亂,具有現代經營意識和管理模式的經營性農機合作服務組織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機大戶聯合形成的合作組織還比較少。
造成上訴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民認識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農機具投入很大,農民家庭的購買力不足。并且農民對新技術,新機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從而造成新技術,新機具推廣不快。二是農機利用機制問題。先進的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無用武之地,影響大型農業機械作用的發揮。三是農機科研、開發、制造能力弱,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求。另外,由于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國家對農民購買大型農機缺少資金支持、政府扶持,導致大型機具更新緩慢,家家戶戶爭相購買經濟使用的小型農機具。
2 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的建議與對策
2.1 優化農業機械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優化。根據農業生產實際情況,以地貌形態、農業氣候、土地利用結構、區域生產專業化為主要指標,依據發展農業的自然經濟條件的相對類似性、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向的相對一致性,堅持農業區劃原則,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經濟有效、保護環境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積極轉變農業機械增長方式,堅持農機裝備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走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協調發展的道路。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優化結構,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在確保農業機械總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各業所需機械的比例。
2.2 加快農機科技研究的步伐,促進新機具研發和推廣,提高農機科技貢獻率。根據不同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需求,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材料,提高農業機械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供系列化、標準化、多功能和質量優良、節約能源、價格合理的農業機械產品;要積極支持引進、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關鍵零配件和技術;引導、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自主選擇具有先進性和地區適用性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機科技貢獻率。
2.3 依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隨著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法制化軌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政府應協調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加強農機化的組織領導和宏觀管理,加大執法力度,落實法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市縣兩級財政都要不斷加大對農業機械化基礎建設的投入,逐步改善市級農機科研、基層農機推廣、農機培訓和安全監理的基礎條件;像農業發展資金、扶貧和其他農業扶持資金一樣,也應設立農機專項資金以扶持和鼓勵發展農機科技示范大戶、農機股份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
一、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裝備水平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主要體現在:小農機制農機化發展我省的多數農村家庭都采用小型農機操作,不僅暴露出大機械和小地塊生產方式的矛盾,而且成為我省農機化水平提高和規?;l展的障礙,同時大農機數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術狀態差這種現狀亟待更新。在政府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呈現出了三多的顯著特點,即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多,插秧機、收割機多,高質量、高性能機械多,農機裝備結構日益優化。但從總體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機多、高性能動力機械少,主機多、配套機具少,農機作業項目單一,缺少高性能復式作業機具,養殖業、林果業、經濟作物和農產品加工等機械化程度較低。
2.農業裝備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場需求
現有的農機企業生產規模較小,農機工業明顯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而引進農業機械的地區適應性問題矛盾突出。少量農機工業產品由于技術含量低,存在質量和性能問題,主要體現在技術多,“瓶頸”環節的關鍵機具產品質量和可靠性較差。
3.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服務水平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現有的農機服務組織多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農機農田作業組織發展較快,但組織化程度低,管理散亂,具有現代經營意識和管理模式的經營性農機合作服務組織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機大戶聯合形成的合作組織還比較少。
造成上訴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民認識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農機具投入很大,農民家庭的購買力不足。并且農民對新技術,新機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從而造成新技術,新機具推廣不快。二是農機利用機制問題。先進的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無用武之地,影響大型農業機械作用的發揮。三是農機科研、開發、制造能力弱,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求。另外,由于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國家對農民購買大型農機缺少資金支持、政府扶持,導致大型機具更新緩慢,家家戶戶爭相購買經濟使用的小型農機具。
二、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的建議與對策
1.優化農業機械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優化
根據農業生產實際情況,以地貌形態、農業氣候、土地利用結構、區域生產專業化為主要指標,依據發展農業的自然經濟條件的相對類似性、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向的相對一致性,堅持農業區劃原則,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經濟有效、保護環境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積極轉變農業機械增長方式,堅持農機裝備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走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協調發展的道路。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優化結構,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在確保農業機械總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著力調整大中型機械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機械與農村其他各業所需機械的比例。
2.加快農機科技研究的步伐,促進新機具研發和推廣,提高農機科技貢獻率
根據不同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需求,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材料,提高農業機械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供系列化、標準化、多功能和質量優良、節約能源、價格合理的農業機械產品;要積極支持引進、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關鍵零配件和技術;引導、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自主選擇具有先進性和地區適用性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機科技貢獻率。
3.依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
隨著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法制化軌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政府應協調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加強農機化的組織領導和宏觀管理,加大執法力度,落實法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
4.實施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群體科技素質
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必須提高農民群體科技素質。實施農民培訓工程是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的重要基礎。政府職能部門要積極倡導涉農單位為農村、農業提供公益,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群體科技素質,使他們能夠盡快掌握新技術、新裝備,為推進本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持。
總之,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這項事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汪懋華,李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山東農機化,2010(01):20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現狀;問題;對策;寧夏南部山區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275-01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建設新農村的引擎。近幾年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機事業發展的政策,全國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逐步提升,但受條件的制約,寧夏南部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仍相當緩慢,相當滯后,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解放農村勞動生產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在實現全面小康建設道路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農機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抗災救災、促進農民增收、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山區農機化發展應當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中小型適用農機具,引導農民組建農機協會、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機合作服務社等新型農機合作服務組織;同時要加強農機管理,確保農機安全生產。
1 寧夏南部山區農機化發展現狀
寧夏南部山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包括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涇源、彭陽、鹽池、同心共8個縣。耕地面積93.33萬hm2,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73.4%,其中旱地占92%。由于靠天吃飯,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經濟發展緩慢。為了徹底改變南部山區的貧困落后面貌,寧夏自治區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廣機耕機收、秸稈還田、覆膜保墑、集雨補灌等一大批機械化增產增收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以來,國家逐年加大對農機化的投入,中央和自治區安排寧夏農機購機補貼資金達到4.84億元,激發了廣大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具的熱情,有力地促進了寧夏農機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農業項目結合,建設農機化示范園區是寧夏的一個創新。幾年來,圍繞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寧夏在全區建設6個農機化示范縣、51個自治區農機化示范園區、80個縣級農機化示范園區,與糧食創高產、秸稈調制加工等項目結合,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加快了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認識到寧夏南部山區丘陵地塊小、農作物品種多、生產規模小、農機化水平低的發展現狀。
2 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科技人才缺乏
寧夏南部山區屬貧困地區,灌溉、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道路條件差,致使農業機械在村組和田間轉移不方便。農民購買農機的愿望因作業量小、投資回收慢、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放棄;要買農機也只能選擇輕便型和小型農機具,購買后只能用于自家的農作生產,不能用于開展社會化服務作業,造成農機使用率低。農機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落后,農機流通企業人才、大型農業機械操作手和農機維修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著農業機械的示范、應用與推廣。
2.2 服務體系不健全,數量分布不合理
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組織處于初始階段,服務不夠完善,維修和營銷網點不全,農機的規?;?、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還未形成共識,季節性和爆發式集中供貨不足[1]。另外,由于缺少農機龍頭物流企業,致使農機物流業發展滯后。農機用于生產領域的少,用于生活領域的多[2]。除數量不多的排灌機械、聯合收割機、微耕機械、機動植保機械外,農民購置的中小型機械大多用于運輸、人畜飲水、農副產品加工等。
3 加快推進寧夏南部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山區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改善農機作業條件,滿足機械作業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田塊缺少機耕道,農機維修網點少,維修設備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技術落后、安全性能低、技術狀態差、能耗高、應淘汰的機械仍在普遍使用,農機安全檢測手段嚴重缺乏,存在“有機無處走、機閑無處放、機壞無處修、好壞無法檢”的問題。因此,要重點加強機耕道等農機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3.2 因地制宜,做好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
山區發展農業機械要在“效益為主、戶營為主、小型為主”的基礎上[3],重點示范推廣農田水利機械、微耕機、高效植保機械、薯類收獲機械、小型聯合收割機械等,促進農機化領域的新突破。一種新技術、新機具能否順利地轉化為較大規模的生產力,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農民只有獲得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好處后,才能對新技術、新機具有所認識,才會有運用新機具、新技術的積極性。
3.3 多措并舉,促進農機發展
一是積極向上爭取農機補貼資金,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二是把適合山區道路、操作簡便、性能優良、價格低廉的小型多功能實用機具納入補貼范圍,并逐步提高補貼標準。同時對電力提灌設備用電采取價格優惠,鼓勵農戶的投資積極性,使農民想買、敢買、買得起、用得上。
3.4 健全組織,強化服務功能
引導農民組建農機協會、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機合作服務社等新型農機合作服務組織[4],并依據相關法文和條規對農機合作服務組織進行規范和完善,建立“農機合作+農戶”的服務模式;對種植作物品種多、地塊面積小的鄉村,重點培育發展耕、種、收及加工等多項作業于一體的農機合作組織或農機經營大戶;對種植作物單一、地塊面積大的鄉村,按耕、種、收及加工等幾個不同的作業環節,重點培育發展以單項作業為主的農機合作組織或農機經營大戶[5]。
3.5 加強農機管理
繼續推進農機免費管理制度,“一救助、四優、五免”是農機免費管理的主要內容?!耙痪戎奔疵磕陱霓r機免費管理經費中撥出部分資金設立救助基金,用于為農機事故傷者墊付救治費用,對搶險救災、見義勇為模范予以獎勵,對困難家屬予以救助?!八膬灐奔磳σ呀浖{入農機免費管理并及時參加年度檢驗的農機戶給予燃油補貼、維修、購機的政策優先,信息服務優先,評定經營達標晉級、技術晉級、技術職稱優先,農機化新技術推廣項目優先?!拔迕狻奔疵饽甓葯z審驗費、補換牌證費、入戶掛牌費、培訓考試費、其他農機安全服務費[6]。2009年開展農機免費管理試點工作后,機手持證率、年度檢驗率、農機上牌率等均大幅提高。
4 參考文獻
[1] 尹濯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業機械化[J].中國農機化,2011(2):49-51.
[2] 王煥章.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J].農機安全監理,2001(12):8.
[3] 章繼剛.2011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趨勢[J].北京農業,2011(10):5-6.
[4] 盧修紅.淺析加快推進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20):68-69.
一、 我國農機化發展狀況
隨著農機裝備數量的增加和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農機作業量大幅度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進的機械化生產方式正在替代落后的傳統手工生產方式。目前跨區機收的成功經驗正向水稻、玉米等其他作物和生產環節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空間不斷擴大、服務領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包裝、貯運業全面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加快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增強了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保障能力。
二、加快我國農機化發展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1、對農業機械化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1)根據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繼續發展小麥、水稻、大豆和優質、專用、高效糧豆生產機械化。進一步發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鮮包裝等機械設備,延長產業鏈,為糧食穩定增長服務,為提高糧食品質服務;大力研制開發蔬菜生產、畜禽水產養殖和特種經濟作物生產加工的機械化;著力推進品種工程、優質飼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鮮貯運工程、質量檢測和衛生安全工程的農業機械化及其信息服務網絡現代化,為外向型農業服務;積極推廣有利于減輕污染、節約能源、保持環境的機械設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服務。
(2)從過去主要側重于農業機械保有量的增長轉變為“量”和“質”的雙重提高;由側重于農機動力增長轉變為向增加作業機具、配套農具傾斜;由側重于小型農機具增長轉變為向大中型農機具傾斜;由單項作業機具的增長轉變為向復式作業機具傾斜。
(3)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次序從過去重產中、輕產后轉變為優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機械設備,通過精加工和深度加工進入國內外市場,再根據市場需求和規模發展產中環節的機械化,建立集約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2、大力促進農機技術進步
發展農機化,必須注重技術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不斷滿足農民對先進農業生產工具的需求。要堅持自主研制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農機裝備技術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中心、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尤其要集中力量解決緊缺農機產品的關鍵技術裝備,加大農機裝備更新改造和升級換代力度;加強農業機械技術質量監管保證工作,提高農機產品質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要緊跟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重點抓好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節本增效和節水農業的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把特色農機化項目的試點做強、做大。
3、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機化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區域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不同的農機化發展重點。首先,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等有條件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術經濟條件和投資環境,實現農業機械化向更高水平發展,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中起示范、帶頭作用。其次,糧食主產區要努力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
4、完善農業機械化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
一、存在問題
1 重管理、輕服務
農機管理部門擔負著對拖拉機牌證的核發、換證及拖拉機駕駛員的培訓等工作,還擔負著對全縣農業機械的安全技術檢測、農機產品質量監測、農機銷售維修配件質量檢測、新機具的試驗、示范、推廣等服務工作,而整個農機服務工作又是公益性無償服務,在當前財政沒有專項經費投入的情況下,農機管理部門只能全力保證一年一次的農機安全性檢測及質量監測,其余農機服務性工作則無力顧及或顧及很少,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
2 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
大型農機具少,中小型居多;運輸服務機械多,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機械少,缺乏滿足特色農林牧漁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機具。全縣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主要還是靠人力畜力采完成。
3 土地規模經營發展不足
土地分散經營,戶均耕地有限,田塊小而零散不規則,與農業機械化要求大規模作業存在矛盾,農業機械的效能不能充分發揮。
4 農作物種類繁多,種植分散,生產規模小
農作物種類繁多,種植分散,生產規模小,給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了相對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的作物和規模,要求有不同的農機具與之相適應。
5 推廣機構不完善,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我縣農機化服務體系目前基本上還是延續計劃經濟下的體制,成立綜合站后,鄉鎮農機站職能弱化,部分鄉鎮農機站出現有事無人能做和有人不能做事的局面。
6 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較慢
農民對新技術、新機具在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當前的農機具科技含量相對較低,耕作較粗放,不能滿足我縣精耕細作的農藝要求。
7 經費不足,知識更新慢,法制觀念不強
我縣農業機械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農機管理人員缺乏接受培訓和更新知識的機會,業務水平難以得到不斷提高。農機市場法制觀念不強,農機產品質量差,存在以次充好現象,農機產品售后服務不到位。
二、建議
1 加強領導和宏觀調控,制定相應產業政策
農業機械服務的特點決定了其社會效益高、自身的經濟效益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領導,把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納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采取財政支持和實施國家的金融扶持等措施,把加快農機推廣作為促進農業發展的一項基本任務和基礎性工作采抓,貫徹落實好國家關于農機推廣的法律法規,制定發展規劃,爭取多方支持,形成合力,為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 健全和加強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依據,大力宣傳農機推廣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傳農機推廣體系的公益性職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機化服務體系,即:農業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體系,教育培訓體系,產品和服務質量監督體系,安全監理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等。強化和提高縣一級、加強完善鄉鎮一級農機管理服務站的建設,通過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抓好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農機推廣隊伍,豐富推廣手段,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研發、生產、銷售、推廣、維修及信息服務等有機銜接的產業體系,完成時代賦予的各項農機技術推廣服務,推動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
3 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
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資為導向,農民和農村集體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建議各級政府把推進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新上農業項目建設中都列入農機化的內容,逐步提高對農機推廣的項目支持和資金投入。要積極爭取國家用于扶持農機化的專項資金,并引導農民和社會經濟組織加大投人,共同促進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應用。迅速解決農機推廣手段落后的問題,使之與我縣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新形勢下農機推廣工作的要求相適應,從而保證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
4 加大機制創新力度,促進農機化科技成果轉化
1)探索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制,開拓創新,走國家扶持和自我發展相結合的路子。
2)加強農機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教給農民干,領著農民辦。
3)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新要求,逐步培植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并把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與基層聯系和服務的重要工作對象。
4)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優惠政策,加強內部管理,規范工作行為,充分挖掘內部潛力,調動農機管理員及推廣員的工作積極性,向管理要質量要成效,加快農機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5)探索和創新農機推廣新方法,加快新機具的推廣,促進現有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合理化。①課題拉動。結合我縣農業生產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際,圍繞農藝及農機互相適應的原則爭取項目經費,包括適應性農機具的選型推廣、農機具的改進、適應農機具要求的新的農藝措施研究推廣等方面的項目,將項目課題化,成立課題組,應用于示范辦點及其推廣活動,使有限的項目經費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②廠站聯合互惠。農機站通過農機推廣工作及時了解農民對新機具的需求,與廠家合作,由廠家提供樣機,聯合開展示范演示,使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購機欲望后,由推廣單位代銷新機具,使農機站與生產廠家都獲得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③探索股份合作。由于農民投資購買農機具的能力有限,可探索農機化干部職工自愿集資人股,同時吸納其他社會資金人股購買農機具,使推廣與經營相結合,從而促進農機具的發展。④借機推廣。通過組織跨區作業并為外地跨區作業機手提供服務,組織發動,調解糾紛,吸引和篩選出適合本地的機型,并通過召開現場會、演示會等方式介紹先進農機具,宣傳農機具的優越性,宣傳和發動本地農民購機,達到推廣新機具的目的。⑤培植民間經營大戶和中介服務組織,實現規?;s化經營,產生強大的示范推動作用。⑥完善信貸金融服務政策。在實施購機補貼的基礎上,建立農機具購置按揭貸款、分期付款和貼息貸款等金融服務政策,降低農民準入門檻,促進農民購買力的提升。
結合我縣實際耕作情況及農民購買力,今后一段時期內,我縣農機裝備結構調整上應以中小型農機具為主,同時適度發展一定數量的大型農機具。
5 加大培訓力度,加快知識更新
技術培訓是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搞好農機科技推廣工作的重要保證。一是要繼續做好對農機化管理人員的素質教育,及時合理更新人員知識結構,以滿足新型農機化工作發展的需要。二是要圍繞農機新技術、新機具,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舉辦各類新技術培訓班和現場會,在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認識使用農機技術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農機推廣人員的認識水平和操作技能,把提高農機化水平轉移到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三是主動參與當前開展的科技人戶等培訓工程,使農機技術融人農業生產、融人農民群眾。
6 積極推進土地流轉
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我縣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促進土地適度集中規?;洜I,以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
7 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