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13:52:15
序論:在您撰寫增產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闡述了夏玉米無土育苗方法,并結合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總結了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的高產配套技術,包括選用中晚熟品種、培育壯苗、移栽苗齡不宜太大、移栽適宜密度7.80~8.25萬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為施純N150.0~187.5kg/hm2,以期指導夏玉米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應用。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及高產、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支柱糧飼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而通過改革栽培技術,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單產??偖a,是玉米生產的迫切要求。試驗研究證明,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增產效果顯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產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節間縮短,次生根增多,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單株葉面積較小,抗倒伏能力增強,利于密植奪高產;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澇”,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風災,也可在6月嚴重干旱年份保證玉米適期播種,正常成熟,獲得好收成。實踐證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實現正常年份高產優質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災應變能力的科學手段,也是保護地區季節設施栽培實現高產、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無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閑地上作畦,畦寬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鏟平踏實,畦一頭開一排水溝,畦長視苗量而定,畦內放6cm厚腐熟好的土雜肥,踏實,鋪平,把浸好的玉米種均勻播種在育苗基質上,在種子上再蓋一薄層爛草末。為防地下害蟲,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質上噴澆250倍的敵百蟲或1000倍久效磷藥液,播后澆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噴澆1次水,直至出苗,齊苗后一般不再澆水。
苗床播種密度,應視計劃的移栽苗齡而定,苗齡長的播種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葉期移栽,據試驗以播410粒/m2左右為宜,1hm2需秧畦凈面積180m2,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50。此播量在畦內按6cm行距、4cm株距擺播為好。育苗基質厚度以6~7cm為宜。
2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用中晚熟品種,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發揮中晚熟品種的增產潛力。
2.2培育壯苗
壯苗是高產的基礎。培育壯苗,一是播前精選種子,盡可能使用飽滿而大小一致的種子,可分級播種;二是育苗基質要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爛草末;三是用鋅肥和磷肥浸種。
2.3移栽苗齡
育苗移栽的苗齡,據筆者用登海1號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齡、前期追肥苗齡、后期追肥苗齡、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齡3~7葉、前期追肥苗齡5~9葉、后期追肥苗齡10~14葉、密度5.25~8.25萬株/hm2和純N150~300kg/hm2純氮)的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3~7葉移栽,各種水平間的產量差異都達不到顯著水平。直觀分析,3葉移栽的(4個小區)平均產量9057.0kg/hm2,4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105.5kg/hm2。5葉移栽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030.5kg/hm2,6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8590.5kg/hm2,7葉移栽的(6個小區)產量6376.5kg/hm2。綜上所述,3~6葉移栽,苗齡對產量影響不大,苗齡達7葉,產量開始下降。據試驗,3.72葉移栽的平均產量9504.0kg/hm2,7.5葉苗齡移栽的平均產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減產46.9%。
2.4增產密度
論文摘要:闡述了夏玉米無土育苗方法,并結合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總結了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的高產配套技術,包括選用中晚熟品種、培育壯苗、移栽苗齡不宜太大、移栽適宜密度7.80~8.25萬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為施純N150.0~187.5kg/hm2,以期指導夏玉米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應用。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及高產、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支柱糧飼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而通過改革栽培技術,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單產保總產,是玉米生產的迫切要求。試驗研究證明,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增產效果顯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產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節間縮短,次生根增多,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單株葉面積較小,抗倒伏能力增強,利于密植奪高產;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澇”,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風災,也可在6月嚴重干旱年份保證玉米適期播種,正常成熟,獲得好收成。實踐證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實現正常年份高產優質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災應變能力的科學手段,也是保護地區季節設施栽培實現高產、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無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閑地上作畦,畦寬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鏟平踏實,畦一頭開一排水溝,畦長視苗量而定,畦內放6cm厚腐熟好的土雜肥,踏實,鋪平,把浸好的玉米種均勻播種在育苗基質上,在種子上再蓋一薄層爛草末。為防地下害蟲,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質上噴澆250倍的敵百蟲或1000倍久效磷藥液,播后澆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噴澆1次水,直至出苗,齊苗后一般不再澆水。
苗床播種密度,應視計劃的移栽苗齡而定,苗齡長的播種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葉期移栽,據試驗以播410粒/m2左右為宜,1hm2需秧畦凈面積180m2,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50。此播量在畦內按6cm行距、4cm株距擺播為好。育苗基質厚度以6~7cm為宜。
2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用中晚熟品種,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發揮中晚熟品種的增產潛力。
2.2培育壯苗
壯苗是高產的基礎。培育壯苗,一是播前精選種子,盡可能使用飽滿而大小一致的種子,可分級播種;二是育苗基質要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爛草末;三是用鋅肥和磷肥浸種。
2.3移栽苗齡
育苗移栽的苗齡,據筆者用登海1號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齡、前期追肥苗齡、后期追肥苗齡、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齡3~7葉、前期追肥苗齡5~9葉、后期追肥苗齡10~14葉、密度5.25~8.25萬株/hm2和純N150~300kg/hm2純氮)的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3~7葉移栽,各種水平間的產量差異都達不到顯著水平。直觀分析,3葉移栽的(4個小區)平均產量9057.0kg/hm2,4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105.5kg/hm2。5葉移栽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030.5kg/hm2,6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8590.5kg/hm2,7葉移栽的(6個小區)產量6376.5kg/hm2。綜上所述,3~6葉移栽,苗齡對產量影響不大,苗齡達7葉,產量開始下降。據試驗,3.72葉移栽的平均產量9504.0kg/hm2,7.5葉苗齡移栽的平均產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減產46.9%。
2.4增產密度
關鍵詞:夏玉米;無土育苗;栽培技術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及高產、高效農業的迅速發展,支柱糧飼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而通過改革栽培技術,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單產保總產,是玉米生產的迫切要求。試驗研究證明,夏玉米無土育苗移栽增產效果顯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產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節間縮短,次生根增多,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單株葉面積較小,抗倒伏能力增強,利于密植奪高產;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澇”,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風災,也可在6月嚴重干旱年份保證玉米適期播種,正常成熟,獲得好收成。實踐證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實現正常年份高產優質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災應變能力的科學手段,也是保護地區季節設施栽培實現高產、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無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閑地上作畦,畦寬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鏟平踏實,畦一頭開一排水溝,畦長視苗量而定,畦內放6cm厚腐熟好的土雜肥,踏實,鋪平,把浸好的玉米種均勻播種在育苗基質上,在種子上再蓋一薄層爛草末。為防地下害蟲,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質上噴澆250倍的敵百蟲或1000倍久效磷藥液,播后澆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噴澆1次水,直至出苗,齊苗后一般不再澆水。
苗床播種密度,應視計劃的移栽苗齡而定,苗齡長的播種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葉期移栽,據試驗以播410粒/m2左右為宜,1hm2需秧畦凈面積180m2,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50。此播量在畦內按6cm行距、4cm株距擺播為好。育苗基質厚度以6~7cm為宜。
2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用中晚熟品種,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發揮中晚熟品種的增產潛力。
2.2培育壯苗
壯苗是高產的基礎。培育壯苗,一是播前精選種子,盡可能使用飽滿而大小一致的種子,可分級播種;二是育苗基質要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爛草末;三是用鋅肥和磷肥浸種。
2.3移栽苗齡
育苗移栽的苗齡,據筆者用登海1號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齡、前期追肥苗齡、后期追肥苗齡、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齡3~7葉、前期追肥苗齡5~9葉、后期追肥苗齡10~14葉、密度5.25~8.25萬株/hm2和純N150~300kg/hm2純氮)的旋轉回歸設計試驗結果,3~7葉移栽,各種水平間的產量差異都達不到顯著水平。直觀分析,3葉移栽的(4個小區)平均產量9057.0kg/hm2,4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105.5kg/hm2。5葉移栽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030.5kg/hm2,6葉移栽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8590.5kg/hm2,7葉移栽的(6個小區)產量6376.5kg/hm2。綜上所述,3~6葉移栽,苗齡對產量影響不大,苗齡達7葉,產量開始下降。據試驗,3.72葉移栽的平均產量9504.0kg/hm2,7.5葉苗齡移栽的平均產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減產46.9%。
2.4增產密度
在5因素5水平旋轉回歸試驗結果中,在移栽密度5.25~8.25萬株/hm2范圍內,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產量與密度呈顯著正相關。直觀分析,在其他4因素變化的環境中,5.25萬株/hm2的(3個小區)平均產量7711.5kg/hm2,6.00萬株/hm2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6985.5kg/hm2,6.75萬株/hm2的(14個小區)平均產量7287kg/hm2,7.50萬株/hm2的(8個小區)平均產量7810.5kg/hm2,8.25萬株/hm2的(1個小區)產量7711.5kg/hm2,說明該品種育苗移栽的適宜密度為7.50~8.25萬株/hm2。
論文關鍵詞:寶雞塬區旱肥地油菜高產栽培技術
旱地油菜實現高產栽培的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然降水,增施磷肥,以磷調水,增加油菜自身抗御干旱的能力,其次是增施鉀肥、硼肥農業論文,提高油菜的單株角粒數和千粒重,增加產量。高產栽培措施歸納如下:
一、選用耐旱、耐凍、抗病良種。品種選擇上應首選甘雜一號、單雜一號,經多年生產實踐,甘雜1號、單雜1號在旱地表現出良好的抗旱抗寒和增產潛力,已實現穩產、高產。
二、深耕整地,蓄水保墑。每年在夏田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整地,適時旋地,可最大限度地接納和儲存自然降水。積足雨水,是旱地油菜實現抗旱增產的一項主要措施之一。
三、施足底肥論文提綱格式。提倡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補施硼肥的施肥原則。油菜是喜磷植物農業論文,對磷肥的需求量大。缺硼會導致油菜花而不實,因而在旱地上,要重視磷肥、硼肥的施用。每667m2產量200-250kg油菜籽,應施農家肥3000-5000kg,尿素25kg,過磷酸鈣75kg,硫酸鉀15kg,硼砂0.5-0.7kg。經多年生產實踐,油菜施肥可80%肥料作底肥施入,促使油菜在冬季凍害到來之前達到壯苗,增強自身抗凍能力。
四、適時搶墑播種。適時搶墑播種,要突出一個“早”字。當冬前有效積溫達到900℃時為直播適期農業論文,寶雞地區一般在9月上旬播種為宜,要力爭將油菜播在高產期。
五、及時間、定苗。要做到2-3葉及時間苗,4-5葉時準時定苗,畝留苗應在9000-10000株。及時間、定苗,合理留苗,可使油菜個體生長健壯,一級分枝、角果數明顯增加。定苗時應注意去小留大,去弱留壯。
六、冬前早培土。當土壤晝消夜凍時,及時培土壅根,培土高度以油菜生長點為標準,要求“不捂不露”,冬前培土農業論文,可除草防凍,保苗安全越冬論文提綱格式。
七、追施蕾苔肥。對底肥不足,未追施臘肥、苗較弱,長勢較差的油菜,應早施重施蕾苔肥,肥料應以鉀肥、氮肥為主。
八、實施“一噴三防”技術。在油菜現蕾至灌漿期,開展“一噴三防”,即畝用尿素0.5kg,磷酸二氫鉀0.3kg、硼砂0.2kg,10%吡蟲啉20-30g,兌水30kg進行田間噴霧,可達到補肥、防蟲的作用農業論文,防止花而不實,促進角多粒飽。“一噴三防”技術,是實現油菜保莢增粒、滅蚜的一項關鍵措施,若能實現聯防,生產上的增收作用會更大。
九、適時收獲。當全田植株75%以上角果呈現黃色,籽粒紅褐時,及時收獲。過早、過晚都會不同程度地造成產量損失,收獲的油菜應堆垛3-5天,充分后熟后,再碾打、晾曬。
關鍵詞:焚燒麥茬秸稈,危害,對策
焚燒秸稈大多因為機收麥茬太高,麥收后農民難以處理所致。論文參考網。直接原因是麥茬問題,影響農民趁墑適時播種,但結合夏秋兩季來看主要還是秸稈利用問題,還有群眾的環保觀念、法制觀念等問題。對此,筆者簡要介紹一下焚燒秸稈的危害及解決對策。
焚燒麥茬秸稈有百害而無一利。
一、造成資源浪費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有機肥源,它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作物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據粗略計算,每畝秸稈還田400公斤,其帶來的N、P、K等養分含量相當于施用尿素4.2公斤、普鈣6.3公斤、硫酸鉀5.0公斤。
二、破壞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有益微生物群、土壤生態鏈在大火中遭到破壞,導致農作物減產,實驗證明,連年焚燒麥茬,夏秋作物減幅均可達10%以上。連續三年還田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平均提高0.1%;覆蓋期間耕層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4個百分點。
三、污染大氣環境 使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及其它有害氣體增加,影響居住區人們的身體健康。
四、容易引起事故 一是易引起火災,致使相鄰農作物、樹木等遭受滅頂之災;二是焚燒煙塵使能見度下降,極易引發交通事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等等。
解決對策 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秸稈利用是治本之道,改進機械設備是關鍵
一、推廣應用旋耕覆蓋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高茬覆蓋還田技術,應用這一技術的好處很多:(1)蓄水保墑。(2)培肥改土。(3)調控低溫。(4)增加產量。與常規田相比,覆蓋復播的秋作物一般增產20%~30%,覆蓋休閑的下年小麥一般增產15%~25%;與火燒高茬田相比,增產幅度還要更大。(5)節本增效。一般可減少耕作等田間作業次數6~8次,每畝約可節約用工3個。
二、推廣應用行走式秸稈打捆機,其優勢在于:(1)防止農民因焚燒秸桿而帶來的環境污染;(2)增加農民收入,打好后的草捆易于銷售,每噸草價為450-900元左右;(3)合理利用資源,打捆后的麥草可以很好的利用,如可以用來種植雙孢蘑菇、大球蓋菇,制造纖維板材,生產沼氣及造紙等用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從而可以節約資源,優化資源配置,達到農業生產文明化。
三、建立示范點,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選好突破口,提高科技投入,創建“沃土計劃”和“過腹還田”示范活動等,搞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強科學研究,開辟綜合利用新路子,如快速、簡便漚制秸稈制作優質肥料,秸稈發酵加工提高飼料價值,不斷開發經濟、實用、高效技術,推進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
四、加強宣傳與監管,讓農民充分認識到麥草焚燒危害的嚴重性,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對農戶的管理。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農戶是麥草禁燒的第一責任人,管好自己的田,監督好鄰居的田,誰的田起火誰承擔責任,造成重大火災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加強對聯合收割機作業的監管,小麥收割時麥茬不得超過10公分,對違規者進行處罰。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米袋子建設,科技部門長期支持開展稻作研究開發工作。十二五期間,支持省科技項目82項,總項目經費8877萬元。2015年省科技廳啟動實施重大專項“云南高原粳稻種業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投入財政資金900萬元,。全省稻作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在新種質創新利用、新品種選育、配套技術研發及先進技術走出去等五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新種質的發掘利用引領新發展方向
獲發明專利2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20篇),代表性成果4項。
1、水稻雌性不育突變體的發現及應用研究
“對水稻雌性不育基因的發掘與利用在雜交水稻育種和種子生產技術上具有創新性?!彪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評價。雌性不育的利用將可能帶來雜交水稻技術新突破。創建水稻FS+MS雜交稻育種新模式的實踐意義: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制種,簡化制種程序提高制種產量和純度。
完成了該雌性核不育突變體基因FST的克隆、驗證、表達及功能分析,深入全面剖析雌配子育性基因的分子和生物學功能及其條件型啟動子基因誘導表達調控/操作路徑。
同時,已成功創建了FS(雌性不育)+ MS(雄性不育)雜交水稻技術創新體系(FM-line),構建了相關的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的模式和技術,目前正在試驗示范。
該雌性核不育基因功能與調控路徑的闡明,將極有可能在水稻及單子葉植物雌配子與種子分子生殖發育學的理論上取得新突破并推動雌性不育性在雜交水稻育種上的利用。
2、長雄野生稻地下莖基因用于培育多年生水稻
兩對顯性互補基因控制長雄野生稻地下莖遺傳,組裝成約347M的長雄野生稻基因組,明確長雄野生稻和水稻進化分歧大約在19萬年前。
像種果樹一樣種水稻
長雄野生稻起源于西非,擁有發達的地下莖,有較強的病蟲害抗性,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陶大云與云南大學農學院研究員胡鳳益,利用幼胚挽救的方式成功配置,并獲得了RD23/長雄野生稻雜交種F1代,選育很多后代群體。同時,利用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的多年生性狀,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品種。多年生水稻可以越冬,而大多數再生稻不能越冬。
目前,多年生水稻已商業化推廣5000畝,在普洱、孟連、景洪、勐海等地試驗種植,有些品種多年生性強,一次播種可收割四五年;具有很好越冬能力,產量表現穩定。去年早稻畝產449.5千克,晚稻畝產450.2千克。
在西雙版納等雙季稻地方,這種多年生水稻一年可收割兩次,而在單季稻地方,一年只能收割一次。今年將在昆明、玉溪等地推廣種植,看看多年生水稻是否也適合這些地方。
3、利用野生稻育成了新品種并通過審定
合系35與元江普通野生稻雜交,F0代種子在實驗室進行胚挽救成F1代苗,經回交2次,自交若干次,進行單株和系譜選擇育成的粳、秈型常規水稻品種。
云資粳41號:累計推廣20.4萬畝,畝增產40kg,新增產值2392.6萬元。
云資秈42號:累計推廣15.5萬畝,畝增產65kg,新增產值3022.5萬元。
4、完成野生稻測序為發掘新基因打下基礎
在國際上,首次完成稻屬7個AA基因組物種的精細圖譜,奠定了云南科學家在稻種資源與基因組學領域的世界領軍地位,為高效發掘與利用野生稻豐富的基因資源提供了強大的平臺。
同源多倍體水稻的多倍化與DNA 甲基化關系的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二、四倍體水稻的大部分基因表達水平沒有差異,四倍體水稻沒有因為基因拷貝數目的倍增而表現出劑量效應,轉座子 DNA 甲基化水平在基因組范圍內表現出廣泛的差異,四倍體水稻 DNA 轉座子的 CHG 和 CHH 甲基化水平普遍升高,同時伴隨著 siRNAs 豐度的增加。DNA 轉座子甲基化水平的升高抑制轉座子鄰近基因的表達,使得盡管四倍體水稻基因的拷貝數目增加但大部分基因表達量維持在與二倍體相當的水平,表現出劑量補償效應。
克隆了栽培稻種間雜種不育基因――架起了種間基因交流的橋梁:精細定位了雜種不育基因S21、S37(t)、S38(t)、S39(t);克隆了S21、S39(t)基因;明確了S1、S19、S20、S37(t)、S38(t)、S39(t)在克服種間雜種不育的作用。
水稻陸生適應性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水稻和陸稻適應旱地生長的理論,為耐旱水稻遺傳改良提供理論依據。
二、新品種選育應用亮點紛呈
建設省級水稻創新團隊和全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10+20),十二五以來育成水稻品種58個、陸稻5個,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17項,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19項,發表研究論文92篇,示范推廣4500萬畝,新增稻谷10億kg,社會經濟效益達30億元。形成以下五個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1、常規粳稻品種選育成績卓著
云粳29號粳稻優質香軟米品種:2015年省主推品種,云南省首批粳稻香軟米品種,稻米食味品質優異,第十三屆全國粳稻米大會、第二屆全國優質食味米峰會評為“優質食味粳米”,是獲得該稱號的首個高原粳稻優質米品種。年最大推廣面積40多萬畝,平均畝產650kg左右,比當地主栽品種畝增產40多kg。
楚粳28號超級稻:百畝方平均畝產1002.1kg,創粳稻百畝平均畝產世界紀錄累計推廣1039.6萬畝,平均畝產 716.2kg,新增稻谷7.6億kg,新增產值23.4億元 ,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國標一級優質米。
楚粳39號優質軟米:稻米食味品質優異,示范平均畝產720.1kg,比當地主栽品種畝增52.1kg,增產7.8%,累計推廣1039.6萬畝,平均畝產 716.2kg,新增稻谷7.6億kg,新增產值23.4億元。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楚粳37號:產量高,百畝方畝產974.1kg,最高1038.3kg。累計推廣8萬畝,平均畝產720.1kg,比當地主栽品種畝增74.5kg,新增稻谷596.3萬kg,新增產值1848.6萬元。是國標二級優質米。
云粳39號長粒型香米:國標二級優質米,高產優質相互結合。平均畝產716kg,最高畝產990kg。已推廣面積10萬畝,使用前景廣闊
云粳26號早熟耐干旱: 2012年農業部主推品種。云南和四川審定,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種區試對照種,是國標三級優質米,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增產稻谷1000多萬kg。早熟優質,產值高,適宜機插秧和熟制安排。
鳳稻23號:2015年省主推品種。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區試對照品種,年推廣面積31萬畝,比原主栽品種均畝增產67.0kg,新增產值6432萬元。
鳳稻29號: 2015年省主推品種.省區試比對照合系41號畝增產158.2kg,增32.9%,年推廣15萬畝左右,平均畝產650.0kg。
2、雜交粳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
滇禾優34優質高產:國標三級優質米。 在云南、貴州、湖南、四川、河南、陜西等粳稻區累計推廣50萬畝以上,增產稻谷1300多萬kg。
米質優,稻谷平均價格比對照品種每公斤多0.5-1.0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3、常規秈稻品種選育成效顯著
文稻11號:國標三級優質米,2015年云南省主推品種。2013-2015年累計推廣51.7萬畝,平均單產563.8kg,比對照畝增10.9%,增產2853.8萬kg,新增產值1.28億元。
文稻16號:國標二級優質米。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12.5kg,比對照紅優7號增產7.2%,綜合表現好。
文稻13號:2年區試平均畝產609kg,比對照增產10.2%,居參試品種第一位。
臨秈23 :國標三級優質米。2011-2015年累計推廣20萬畝,單產550-700kg,較對照臨優1458畝增30-50kg。
臨秈24 :國標三級優質米。2011-2015年累計推廣30萬畝,單產600-700kg,產量接近雜交稻。
4、高寒稻區品種選育取得重要進展
麗粳系列品種在海拔2200米以上稻區表現出較好的耐寒性和豐產性。十二五期間,示范推廣59.1萬畝,平均畝產460.5kg,比主栽品種畝增產25.9kg,新增稻谷1530.8萬kg,新增產值4592.4萬元。
麗粳9號:2013年在海拔2670米的“水稻世界屋脊”的寧蒗永寧種植示范,創造畝產447.72kg的當地高產紀錄。2014年百畝示范區平均單產達367.82 kg,較當地平均畝增產高達50.9%,創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寒稻作區水稻新品種百畝連片產量最高紀錄。
5、陸稻品種選育取得新進展
增加了山區糧食的多樣性、飼草多樣性,提高復合產量;增加了與主要經濟作物的輪作模式,解決了山區農作物單一,糧、畜爭地,糧、煙爭地等矛盾。
三、節肥控水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范圍迅速擴大
獲科技成果獎 5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3項;獲發明專利2項;發表研究論文15篇;示范推廣144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稻谷72.2kg,新增產值30億多元。取得以下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1、水稻精確定量栽培
建立了云南立體生態稻區的水稻葉齡模式圖;明確了我省800kg/畝以上水稻百公斤籽粒需純氮量粳稻為1.9±0.1kg,秈稻為1.7±0.1kg;提出適宜我省水稻高產的水稻均衡施氮法,基肥:分蘗肥:促花肥:保花肥為1:1:1:1;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目標。
創造了三個全國第一:創造了百畝連片畝產1067.5kg的新紀錄(2015年);創造1畝單產1287kg的高產記錄(2006年) ;創造了萬畝連片平均畝產量800kg的高產紀錄(2009年)。
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效果顯著:十二五期間累計推廣1440.1萬畝,平均單產658.3kg,比常規栽培技術畝增產72.2kg,增12.3%。此外,每畝節省化肥20%, 節約成本30-60元。
2、種子包衣加工取得新突破
篩選出一批適于云南水稻生產使用的種子保健處理的高效、安全的藥劑,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
3、機械化生產技術迅速擴大
機械化、工廠化育苗技術推廣迅速擴大,在祿豐、版納、芒市獲得成功。
四、雜交稻繁育及特色稻米生產技術更上一層樓
兩系核不育系繁種產量創世界紀錄,滇型雜交稻繁殖制種技術全國領先,獲省級科技成果獎 2 項,獲發明專利 4 項, 15 篇。
1、兩用核不育系繁殖產量創世界紀錄
水稻兩用核不育系Y58S繁殖高產田塊畝產量達743.8公斤,創下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繁殖的世界最高畝產紀錄。
2、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滇型雜交粳稻育種技術體系
雜交粳稻繁殖制種技術達到全國領先,規?;挥捣敝钞a量220kg/畝以上,規?;s交稻制種產量230kg/畝以上。
3、特色稻米選育取得新進展
云粳37號 :粳稻香軟米新品系,稻米食味品質特別優異,是眾多大米企業作為優質米開發的首選品種。云粳37號同時還在緬甸規?;a。
云光109 天然配方米:貴州省區試比對照增產13.04%,“十二五”累計推廣121.3萬畝。
4、六大名米打造特色稻米品牌
遮放貢米、八寶貢米、臥龍谷香軟米、墨江紫米、梯田紅米、勐海香米。
五、云南稻作成果輻射周邊國家和省區
雜交稻品種在省外國外推廣應用,常規粳稻品種輻射到周邊省份。
1、雜交稻品種在省外開花結果
云光17號:優質軟米。云南省審定,貴州省認定,2010-2012連續3年農業部推薦為主導品種。獲云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
國外推廣主要品種
1、金瑞良種 香飄一帶一路
云光14號通過越南審定,在越南注冊商標。兩系雜交稻在越南、老撾、緬甸、印尼示范推廣,累計推廣面積100萬畝。在當地建立了育種試驗站。
2、常規品種在省外廣泛應用
2009年,云粳26號通過四川省審定;2011年云光109通過貴州省審定;2013年楚粳28號通過四川省審定。
云南粳稻品種在四川省涼山州和貴州省畢節市等地種植面積占當地種植面積的50%以上。
鏈接:
數讀成績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
云南稻作研究工作獲得包括973計劃、863計劃等支持項目30項。
發表科技論文近200篇(SCI收錄24篇);
省科技計劃支持項目82個,支持經費合計8870萬元。
關鍵詞:高產水稻,新品種,通院11,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水稻新品種通院11是由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于2007年育成,2008年3月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9年獲吉林省通高產競賽二等獎。通院11具有高產、穩產、分孽力強、抗稻瘟病、出米率高等特點。在吉林省各級試驗和大面積示范中綜合性狀表現突出,深受廣大稻農歡迎的理想水稻新品種。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生育期140天,需有效積溫2800℃,屬于中晚熟品種。
1.2植株性狀
在稀植栽培條件下,株高110.5cm左右,主莖14~15葉片,穴有效穗數20~25個,分蘗力強,莖桿韌性好,莖葉淺綠,劍葉長度為中。
1.3穗部性狀
每穗平均穗粒數117粒,穗長19.5cm左右,千粒重27.1g,結實率84.2%左右,穎及穎尖黃色,無芒,中散穗型。
1.4品質分析
依據農業部NY/T593-2002《食用粳稻品種品質》標準檢測結果,糙米率84%,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0.4%,粒長5.1mm,長/寬1.9,堊白率29%,堊白度.4.1%,透明度2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68mm,直鏈淀粉含量18.3%,蛋白質含量7.5%。達到三等食用粳稻品種品質標準。
1.5抗稻瘟病性
經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2005~2007年連續三年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種、病區多點異地自然誘發鑒定,結果表明水稻新品種通院11苗瘟表現S,(對照品種通35為MS)葉瘟表現MS,(對照品種通35為MS)穗瘟表現MR、(對照品種通35為S)紋枯病表現MS,(對照品種通35為MR)
1.6產量水平
2005年參加吉林省篩選試驗,平均每公頃產量8145.0kg,比通35(CK)增產5.3%;2006年參加吉林省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產量9286.5 kg,比通35(CK)增產8.8%;2007年參加吉林省區域試驗,平均每公頃產量8797.5kg,比通35增產(CK)3.7%,2007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每公頃產量8227.5比通35(CK)增產6.7%,最高產量記錄每公頃產量9733.5(吉林省松原市慶豐農科所)。
2.主要栽培技術
2.1精選種子,浸種消毒
播種前要嚴格精選種子,并晾曬種子1~2天后,用種子消毒劑進行種子浸種和消毒(使用方法參考種子消毒劑說明書),然后進行催芽。論文參考網。
2.2適時稀播,培育壯秧
4月上、中旬播種。規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100~150克催芽種;盤育苗,每盤播50~60克催芽種;缽體育秧每穴播2~3粒催芽種;隔離層育苗,每平方米播300克催芽種,稀播育壯秧。論文參考網。要適當加大通風練苗防止徒長,要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2.3適時插秧,合理稀植
5月中、下旬插秧。易采取12×6寸、9×8寸、9×6寸的寬行超稀植栽培,每穴2~3棵苗。
2.4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施肥要采取前控、中足、后保的施肥原則,達到壯桿大穗之目的。中等肥力稻田,每公頃施純氮150公斤、有效鉀80公斤、有效磷70公斤。耙地前施底肥50%氮肥、100%磷肥、67%鉀肥;6月20~25日,分蘗盛期施30%氮肥;7月10~15日,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20%氮肥、33%鉀肥;多施農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質。
2.5節水增溫,適當曬田
淺水插秧,深水活棵,淺水分蘗,適時曬田,曬田后及時灌水,后期間歇灌溉。論文參考網。
2.6綜合防治病蟲害
要及時防治水田雜草和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蟓甲、螟蟲等危害,確保豐收。
參考文獻
[1] 楊銀閣等。稻萍蟹農業生態模式的研究。吉林農業科學,2007.6,24-26.
[2] 陳溫福.水稻新株型超高產育種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1997,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