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6 09:58:15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業機械;現代農業;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0-66-1
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功不可沒,農業機械有效的促進了農業生產,保證了農業生產工作保質保量、有效穩定的完成,改善了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有效的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促進了社會繁榮。
本文主要從以下三點來說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大意義:一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增強農業抗災能力;二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三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1 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增強了農業抗災能力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
在農業各部門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機械代替手工工具進行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如在種植業中,使用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動力排灌機、機動車輛等進行土地翻耕、播種、收割、灌溉、田間管理、運輸等各項作業,使全部生產過程主要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實現農業機械化,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克服自然災害的能力。
2 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農業機械化是指農業從使用手工工具、畜力農具轉變為普遍使用機器,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根據國情,我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生產均實行人力、畜力、機力、電力相結合以及改良農具、半機械化機具和現代農業機器相結合,生產效率不高,農業機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機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以使人們利用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到二三產業當中,提高了農民收入。為農民外出打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農業機械化發展實現了農工雙贏的好局面,促進了社會繁榮發展。
3 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物質,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機械的利用,更是農業技術的載體,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可以有效的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這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至關重要。
如設施農業、深耕深松、高效收獲、秸稈還田等技術就只有依靠農業機械才能保質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農業機械將人們從原始的勞作中解放出來,并實現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現代農業技術。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生產規?;a業化、標準化的發展,增強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加快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腳步??梢哉f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現代農業的快速穩步發展。
4結語
毋庸置疑,農業生產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現代農業的快速穩步發展。未來農業的發展與繁榮也不可能離開農業機械而存在,農業機械化的穩步發展必然會為未來的農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盧秉福,胡志超,張祖立.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歷史?現狀?前景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07(32).
[2] 王智才.建設現代農業 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J].農業機械學報.
[3] 舒彩霞,廖慶喜.新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推進模式探討[J].農業裝備技術,2003(03).
[4] 吳冠軍.發展現代農業的途徑――建立機械化農場[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05).
[5] 楊鏑鳴,楊星釗,李冠峰,李照美,錢秋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03).
[6] 談愛和自治區農機化局.農機化是現代農業的主力軍[J].廣西農業機械化,1999(05).
[7] 宋林.現代農業需要發展農機化[J].山西農機,2005(01).
[8] 白人樸.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幾點認識[J].中國農機化,2005(04).
[9] 王碩,泉,王繼先,李金才.沿淮地區小麥生產機械化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
[10] 李成忠,陳玉娟,初杰.淺談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現實意義[J].廣西農業機械化,1999(05).
[11] 白人樸.農業機械化與農民增收[J].農業機械學報,2004(04).
關鍵詞:農業;產業發展;農民收入
我國農業在近40a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發生著改變,并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便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業主流的發展趨勢是產業化發展,在這種發展模式當中,在確保農民收入的同時,還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經濟來源,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此外,農業產業發展還會在農業生產中利用更多科學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使我國農業逐漸向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下面筆者就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影響進行闡述。
1農業產業發展的簡介
農業產業發展主要是以市場為其發展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其發展中心,優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要素,并建立規?;?、企業化、區域化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形式,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1]。農業產業化從本質上來講是對傳統的農業的改革,不僅是在技術上進行改造,還對其傳統的農業產生模式進行了革新,使我國農業逐漸邁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農業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傳統農業相比較還存在很多特點,如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等。這些農業產業的發展特點是當今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也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2農業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2.1農業產業發展中各環節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將會涉及到農業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在生產環節,各地區農民應當綜合考慮自身的特點,并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其生產的主要目的進行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的種植,以免出現重復種植的現象而影響到產業發展的多樣化。此外,還可以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確保所種植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具有較高的質量[2]。例如青稞的種植與生產,應當在該地區建立組織機構,鼓勵農民能夠參與到日常的生產種植當中,并邀請相關的技術人員對其種植技術進行培訓與指導,從而為其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在銷售環節,應當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利用媒體進行農產品的宣傳工作,以便吸引收購企業的注意,使企業能夠來到生產基地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該地農民的收入。
2.2農業產業發展中企業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企業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也具有積極意義。企業規模的大小與為農民所增加的收入兩者之間具有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企業的規模越大,農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況,農民的獲利方式主要是在生產與銷售2個環節獲利,而企業則是在加工等環節獲得利潤[3]。企業是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力量,通過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壯大,能夠不斷增加農民所獲得的利潤,提高農民的收入。與此同時,企業還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充分利用農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增收。
2.3農業產業的特色發展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能夠對增加農業收入具有積極作用。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時,應當形成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的發展模式,并建設相應的農業生產設施,例如節水灌溉設備等。通過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避免在雨季時發生洪澇災害,從而保障農業的順利的生產。與此同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應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3結語
我國政府開始不斷對農業進行改革,形成符合現代化農業的產業結構,使我國農業逐漸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化農業進行轉變。農業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都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我國各地農業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當地農業進行改革,并結合當地農業的特點形成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以此增加農民的收入。希望通過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進行地分析,使其能夠為增加我國農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建.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來自河北省的證據[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4):28-31,34.
[2]孫新章,成升魁,張新民.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和農戶行為的影響——以山東省龍口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4(2):510-513.
關鍵詞:農業;產業發展;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2
我農業在近40a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發生著改變,并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便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業主流的發展趨勢是產業化發展,在這種發展模式當中,在確保農民收入的同時,還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經濟來源,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此外,農業產業發展還會在農業生產中利用更多科學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使我國農業逐漸向農業現代化方向發展。下面筆者就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影響進行闡述。
1 農業產業發展的簡介
農業產業發展主要是以市場為其發展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其發展中心,優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要素,并建立規模化、企業化、區域化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形式,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1]。農業產業化從本質上來講是對傳統的農業的改革,不僅是在技術上進行改造,還對其傳統的農業產生模式進行了革新,使我國農業逐漸邁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農業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傳統農業相比較還存在很多特點,如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等。這些農業產業的發展特點是當今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也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2 農業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2.1 農業產業發展中各環節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將會涉及到農業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在生產環節,各地區農民應當綜合考慮自身的特點,并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其生產的主要目的進行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的種植,以免出現重復種植的現象而影響到產業發展的多樣化。此外,還可以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確保所種植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具有較高的質量[2]。例如青稞的種植與生產,應當在該地區建立組織機構,鼓勵農民能夠參與到日常的生產種植當中,并邀請相關的技術人員對其種植技術進行培訓與指導,從而為其提供良好的生產條件。在銷售環節,應當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利用媒體進行農產品的宣傳工作,以便吸引收購企業的注意,使企業能夠來到生產基地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該地農民的收入。
2.2 農業產業發展中企業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企業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也具有積極意義。企業規模的大小與為農民所增加的收入兩者之間具有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企業的規模越大,農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況,農民的獲利方式主要是在生產與銷售2個環節獲利,而企業則是在加工等環節獲得利潤[3]。企業是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力量,通過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壯大,能夠不斷增加農民所獲得的利潤,提高農民的收入。與此同時,企業還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充分利用農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增收。
2.3 農業產業的特色發展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
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能夠對增加農業收入具有積極作用。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時,應當形成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的發展模式,并建設相應的農業生產設施,例如節水灌溉設備等。通過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避免在雨季時發生洪澇災害,從而保障農業的順利的生產。與此同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應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3 結語
我國政府開始不斷對農業進行改革,形成符合現代化農業的產業結構,使我國農業逐漸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化農業進行轉變。農業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都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我國各地農業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當地農業進行改革,并結合當地農業的特點形成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以此增加農民的收入。希望通過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進行地分析,使其能夠為增加我國農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建.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來自河北省的證據[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4):28-31,34.
1.1產業結構中農業經濟占主體,并且農業形式多樣化
湖北省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呈現出一個比較明的特點,那就是在整個農業產業結構中,農業經濟構成了整個經濟結構的中堅力量。但是湖北省在農業經濟中并非單純的以種植業為主,在湖北省的農業經濟中,種植業、牧業、養殖業呈現出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局面。這是一種良性的經濟發展形勢,這種多樣化的經濟結構在市場經濟中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湖北省的農村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基礎,并且在農業經濟中又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有種植業還有養殖業和畜牧業。這種多樣化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一種良性的發展狀態,并且能夠適應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
1.2農業產業在區域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
湖北省憑借自身的優勢,積極開展了以農業為特色的經濟建設活動,各產業的總產值數額較大。但是這些產業在各個區域中并不是均衡發展的,呈現了一種不平衡的狀態。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不僅表現在產值的差異上,還表現為區域間農業產業的相互合作上。區域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區域之間在農業上的差異,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一,各地對農產品種類和農產品數量的需求也不盡一樣。這導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區域種植的作物種類和種植的數量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這種量和種類的差異也進一步使湖北省在產業結構的不平衡表現的更加明顯。
1.3農村產業結構和市場的關聯更加緊密
湖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在宏觀上表現為有的農業產值增加,有的產業產值在減少,有些產業發展充滿活力,而有的產業則漸漸不被看好。比如棉花產業在近十年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水產養殖業則保持著上揚的活力。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場的變化導致了湖北省在農業經濟結構上的調整,這種調整直接導致了各種農業產業在近年來產值的變化。很顯然,經濟的增長促生了消費者對較為高端的服務業的需求,這種市場的導向使湖北省在農業產業的發展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其改變了原有的憑經驗憑個人喜好進行生產活動的情形。這些改變,都是在市場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有理由認為湖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和市場的關聯更加緊密了。
1.4特色農業以及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在眾多的產業中,除極少數產業產值在下降外,水產養殖、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產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農業作為新出現的一種產業,其發展則表現出了很強的生命力。與此同時,發展態勢較好的的服務業也同樣在產值和發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提高不僅表現在發展的規模上,而且還表現在發展的程度上。相比較之前的經濟結構,新增加了特色農業和農業方面的服務業之后,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更加有活力。這種良好的產業現狀,也極大的促進了湖北省的就業,進一步使湖北省的經濟結構趨于合理并且促進了省內經濟的發展。
2湖北省產業發展趨勢
2.1農業經濟將繼續占據重要地位
農業經濟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內產業種類較多,且發展速度較快的經濟。農業經濟將進一步發展,并且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業經濟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但是湖北省的農業經濟會朝著科技化和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并且科技和科學的管理將能夠在農業經濟上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說湖北省的農業以往是靠擴大農業規模來實現的話,那么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湖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將能夠擺脫以擴大規模來實現增長的現狀。未來的時間里,湖北省的農業將能夠在科技的應用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況下,還會加入科學的管理方法,這將推動湖北省在經濟呈現出高效率的特點。
2.2特色農業和服務業將能夠有長遠的發展前景
湖北省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呈現出一種適應市場、面向市場的特點。這種現狀將會引導省內的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并且進一步促進湖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趨于合理,并且在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推動下,產業結構的升級將更加快速。在產業結構在升級之后,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的重要性將表現的更加明顯。并且由于經濟的長遠增長,湖北省的消費能力將能夠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保持上揚的姿態。這種良好的消費狀態必然能夠帶動湖北省在特色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內特色農業和服務業是有長遠發展潛質的。
2.3農業產業和第二產業密切結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產業的發展上相對較弱。但是總體來說,由于農業產業的發展,第二產業也在農業產業的發展下得到資源的補充。因此,隨著農業產業化,大量的農作物產出必然會帶來農產品加工業的興盛。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將能夠帶動周邊的一些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將能夠為湖北省工業產值作出相應的貢獻。而工業的發展,也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
2.4農業產業發展將呈現技術化和科學化趨勢
湖北省產業結構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階段,這種趨勢將科技的力量帶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茖W的管理和新進技術將會在省內得到資金上的支持,并且將能夠有較大的進步。在這個階段,湖北省的農業和工業發展都將表現出一種用科學的方式管理,用新進的技術生產的趨勢。因此,科學化和技術化將會是湖北省未來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這個方向不僅會促進省內經濟的發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將會使湖北省在產業在整合上表現的更加內涵,并且在經濟的發展上,湖北省將能夠通過提高效率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3結語
1.1“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優勢還不明顯
雖然近年來蜜瓜、中藥材、果蔬、草食畜四大主導產業發展迅速,但相當一部分鄉鎮農業布局及品種多、亂、雜現象依然存在,從布局、規模、品種、標準化管理模式上沒有形成優勢產品集群,“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優勢還不明顯,不利于產業發展和品牌創建。
1.2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提高比較效益為中心,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大多屬于低端、初級產品,在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上沒有帶來真正實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但運作乏力,還不能有效帶動產業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在摸索發展中規范、完善,進而形成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1.3農業技術力量薄弱,新技術推廣應用有差距
一是農業技術干部隊伍力量相對不足,尤其鄉鎮農技服務隊伍不穩定、專業性不強,制約了基層農業技術能力和水平;二是我縣移民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盲、半文盲人數達2.1萬人,占到移民總數的26.3%,加之部分少數民族受宗教因素影響,接受科學技術培訓的主動性差;三是技術更新和新品種、新產業的更替之間的差距,加大了技術培訓與推廣的難度和重要性。
1.4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不足,制約農業產業發展
一是項目建設政策壁壘仍然存在,如建設規劃、環評、安評等過程中存在的因素影響企業建設;二是企業融資難仍然存在,由于貸款風險,銀行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三是對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建設項目財政扶持不足,由于農業產業化企業投資大,見效慢,影響企業投資信心和決心。
2相關建議與解決對策
2.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認識,切實增強工作緊迫感,牢固樹立扶持產業化經營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進一步強化宣傳引導,轉變思想觀念,用工業化的理念引領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消除思想認識上的障礙。
2.2提品質、擴規模,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按照”三品、兩化、雙千“的發展思路,打破地域界限和鄉村限制,建立"一片一業、一村一品或數村一品"的產業布局,減少特色作物品種上的多、亂、雜,把效益高、風險低的特色作物培育為新的主導產業,逐步替代增收乏力的糧食、棉花產業,興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和產業基地。要積極發展蜜瓜、葡萄、甘草、等新興高效產業,特色產業要樹立品牌意識,做響做亮特色品牌。
2.3完善組織體系和機制建設
通過扶持發展和建設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市場等,將產業發展諸環節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確保產業按照一體化方向順利發展。積極開拓農副產品外銷終端市場,實現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爭取新建農產品加工貿易市場。通過組織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帶動基地建設,推動產業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
2.4加強扶持引導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技術;蠶業發展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新舉措,2007年在水稻等農產品產業鏈開展試點,2008年啟動包括蠶桑產業的50個農產品產亞鏈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萍歼M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途徑,2007年農業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為農業與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在水稻等農產品產亞鏈開展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后,從目標規劃深入研討到對職能定位認識,各階段工作得到扎實推進,對我國現代蠶桑產業健康發展技術支撐作用凸顯。
1建設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是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依托創新優勢的地方科研機構,以產品為主線,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建設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緊密銜接、服務農業社會發展的產業技術體系,得到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農業部啟動水稻等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試點,在服務產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新增40個農產品開展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蠶桑農產品進入體系建設。產業技術體系框架由研發中心與試驗站構成,設有國家產業技術研究中心與首席科學家崗位,研發中心由6個功能研究室組成,每個崗位聘請專家,由中央財政支持基本研發費。從事產業技術發展基礎性研究工作,解決國家產業技術發展重要問題。收集分析技術發展動態信息,開展產業技術發展規劃,監管功能研究室運行。另一層級按農產品區域生態特征,中央財政支持試驗站每年30萬元研發費,開展產業綜合集成技術試驗示范,調查生產實際問題,監測分析疫情等動態變化。全國設置50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954個崗位專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農業技術管理機制創新,50個產業技術體系吸納近2000位農業科技專家,創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選題立項把握產業需求,重點考核技術應用效果,經費支持實行以任務定經費的方式穩定支持優秀專家。促進科研人員深入一線,加強應急科技服務能力。產業技術體系抓住農業產業特點,蠶桑產業納入50個體系中,推進蠶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2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構架
蠶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擁有67多萬hm2,絲綢工業年產值愈3000億元,蠶業成為許多區域農民增收支柱,根據蠶桑優勢區域發展規劃提出提高蠶繭單產的指導思想及提升中部發展西部的戰略,規劃桑園面積達150萬hm2,根據蠶桑產業區域布局,經深入調研研討,提出蠶桑產業技術體系調研報告,主要內容是專項研究框架。按照農業部財政部關于技術體系實施方案要求,提出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方案。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由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與實驗站構成,技術研發中心依托西南大學,下設6個功能研究室,遺傳種研究室依托西南大學,養蠶研究室依托農科院研究所,病蟲防控研究依托農科院研究所,加工綜合利用研究依托廣東農科院,設施與機械研究依托四川農科院,產業經濟研究依托浙大,中心由11個科研教學單位一線從事研究專家組成,科研單位占58%,蠶桑產業技術綜合試驗站25個崗位科學家聘用基本覆蓋范圍廣蠶繭總量95%以上產區,整合蠶桑領域優勢科技資源,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將對產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技術體系工作任務是對蠶桑產業面臨的國內外競爭及產業發展戰略需求,開展產業發展儲備性與前沿性研究,解決大面積提高單產,提高經濟效益技術問題,提出解決突發性生產問題的可行建議,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任務是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增加農戶收入。我國蠶桑產業隨著結構調整,帶來系列產業技術需求變化,對產業技術需求廣泛調研,提出產業技術核心任務,但隨著亞熱帶蠶業的發展,必須從新的視角思考產業發展需求的研究技術支撐,要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必須改革創新,解決產業發展新問題。
農業經濟取得發展勢頭良好,2013年全年種植業實現增加值30501萬元,比上年增長6.08%;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增長,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35.98萬畝,比上年增長3.44%;糧食總產量達121604噸,增長4.36%。其中,水稻產量49653噸,增長8.53%;玉米產量56257噸,增長3.11%。蔬菜、烤煙等特色農產品產量、效益大幅增加,線椒、佛手瓜成功試種,桑蠶、細刀豆訂單生產成為農業增收新亮點。林業穩步發展,全年林業實現增加值3585萬元,比上年增長9.01%。四月桃、楊梅、核桃、竹筍片、板栗、花椒等主要林產品增長較快。畜牧業繼續實現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10807噸,增長2.16%;實現畜牧業增加值13003萬元,比上年增長17.67%。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602元,增長20.46%。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512.16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33%,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3.6%,居住支出增長9.95%,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4.91%,文化教育娛樂支出下降23%。
二、存在的不足與主要問題
1、自然災害頻發,對農業產業發展影響嚴重
平塘縣的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冰雹、地質災害等。1972年,平塘縣遭受了長達半年之久的旱災,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2007年是平塘縣歷史上災情最重的一年,遭受了“7•26”百年不遇洪災、歷史罕見秋旱,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近年來,平塘縣境內均不同程度地遭受洪澇災害襲擊,如2009年5月17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該縣19個鄉鎮出現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隱患。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92.43萬元。自然災害中數旱災危害最大,一是因為平塘縣耕地中的旱地比重大、望天田土多,二是由于喀斯特地貌類型形成了“水災災一線,旱災災一片”的典型農業自然災害特點。
2、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人才隊伍支撐乏力
平塘縣經濟發展滯后,從客觀上來看是受地理、地質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從主觀來看,就在于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普通勞動力資源富余,但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貧乏,農業產業的發展缺乏這兩支隊伍有效支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人才數量不斷增加,人才素質也不斷提高。但仍然遠遠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全縣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情況是:一是總量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全縣專業技術人員4063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只有176人,只占全縣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3%。二是人才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全縣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比重低,2013年底全縣有高級職稱人員僅87人;中級1161人;初級2288人。三是各個行業人才分布有待優化,結構不合理,在崗的農技人員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需要。
3、資源整合不力,品牌作用不大
平塘縣有“玉水金盆”的美譽,自然資源豐富,還有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世界唯一奇石、中國第一個文藝家科普創作基地、中國唯一毛南族鄉等旅游“名片”,把這些資源整合好,充分發揮這些名優資源及產品的作用,必將有利于總體效用的提高;尤其是平塘縣的旅游資源,是一筆巨大的寶貴資源。現在的問題是平塘縣這些難得的優勢資源缺乏整合,沒有發揮好1+1>2的整體效應,導致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農產品品牌基本沒有形成,品牌作用小。目前除茶葉有一個“第一壺”“四月桃”外,農產品幾乎沒有什么品牌,導致農產品價格和效益低、比較效益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
4、基礎條件有待改善,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國家實施西部策略以來,平塘縣的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大的改善,水、電、路、通訊等條件已基本能滿足當地生產的需要。然而農業水利設施仍滿足不了其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目前的農業生產依然是老天爺說了算,達不到穩產的目標,這樣導致了單產水平低,且極不穩定,收入沒有保證,產業發展基礎不牢。此外,縣開發公路標準化低,路網通行能力不足,近年來,公路里程確實有了提高,但限于資金的困擾,鄉村86%的路仍為泥結路面,標準低,先天不足。縣內通鄉油路建設進程較慢,工程勘測設計、施工、交通行業各項管理工作均處于落后狀況。
5、農業多功能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系統總體功能差
農用資源及農產品本身具有多功能性,除具有提供農副產品等經濟功能外,同時還具有促進社會發展、保持政治穩定、傳承歷史文化、調節自然生態、實現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等功能,且各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多功能有機系統特征。如經果林、特色農作物、畜牧家禽、河塘魚類等,不僅可以為城鄉居民提供相應的農副土特產品,而且可作觀賞用,為城市居民提供體驗自然服務;平塘縣有獨特的區位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于布局不合理,系統整體性和關聯性差,導致農用資源和農產品多功能作用被忽視而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農業經濟系統總體功能差,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6、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小生產大市場矛盾突出
平塘縣農業生產經營的方式主要是以農戶為主體分散小規模生產和經營,組織化程度低,這是因為缺乏合作經濟組織,使農戶對客商缺乏討價還價能力,處于弱勢地位,沒有能力維護好自身的利益,從而制約了其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以規模經營為特征的社會大生產的產業化,而目前來看,平塘縣的農業生產現狀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經營模式小型,生產品種單一,手段傳統、落后,簡單粗放,導致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大部分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級產品,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三、平塘縣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及對策
1、利用關聯,加長鏈條,增強實力
充分利用好農業產業內部的相聯性和互補性作用,著力發展循環經濟,謀求農業內部之間、項目之間互動促進效果,通過加工,加長產業鏈條,留住產業增值,實現1+1>2的整體目標。在當前,平塘縣要構建起“1(企業或組織)+1(生產基地)+1(農戶)>3”的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相關企業和組織的引領,將“產、供、銷”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找到一條互利互贏、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發展之路,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為現代農業組織發展提供保證。
2、突出特色,集小成大,產業互動就是充分發揮喀斯特山區特點,積極發展數量多規模小質量高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來提供旅游業發展的所需,集小成大,推進農業產業和旅游產業互動發展效應,以后者帶動前者的發展,以前者促進后者的發展。以旅游來實現農產品就地增值消費,通過農業,如特色農產品、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業生產景觀等促進旅游業發展。在內向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加大外向型農業發展力度、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逐步形成以外向型為主、內向型為基礎支撐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3、堅持特色、高效、生態農業方向
首先,平塘縣自然資源豐富,生物資源多樣,全縣立體農業氣候十分明顯,適宜不同作物生長,環境污染較輕,工業和城市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輕,這對以無公害為前提的特色農業發展是一個有力的保障。其次,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使農業產業成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具有自身循環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產業。再次,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開發優質、安全、無公害農產品及經濟、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因此,堅持特色、高效、生態農業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4、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提供發展現代農業人才支撐為實現平塘縣農業經濟的發展,政府要起主導作用。主要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當地農民的思想認識。鑒于平塘縣農民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觀念還比較淡薄,特別是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還不高的現狀,應要做好宣傳工作。要在全縣范圍內形成強大的宣傳造勢氛圍,以增強和提高群眾的現代農業意識、經濟效益意識和生態效益意識。制定優惠的政策措施,營造寬松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家前來投資。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結合實際,適時引進高層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對于生產技術人員要強化培訓,努力打造企業家和生產經營技術人才兩支隊伍,為平塘縣發展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人才支撐。
5、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作用農業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除具有生產食物和植物纖維等農產品這一主要和傳統的認知功能外,還具有其他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非商品生產功能,準確認識平塘縣農業固有特點,把握農業多功能性的內在含義,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作用。在平塘縣發展生態旅游農業中,平塘縣的農業多功能性就表現在經濟效益上,而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對平塘縣農業經濟的提高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對平塘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6、加強服務體系建設
增強農業生產經營系統功能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解決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主要方法,隨著平塘縣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分散生產和經營模式,越來越需要社會化服務。如何提高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它將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目前,平塘縣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仍不發達,農民的再生產能力很弱,只靠單家獨戶是很難形成有效地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的,必然要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人員發揮他們的功能,整合分散在農戶手中的閑散資金,聚少成多,將這些資金用于農業生產經營,并做好相關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所以平塘縣要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就必須要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生產經營的系統功能。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