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4 15:17:25
序論:在您撰寫人口老齡化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依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將60歲以上人口算作老齡人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的地區,即可看作是進入了老年型地區。2000年,我國步入老年型國家,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同世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一些特點,如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本國家或地區完成工業化后,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因此,其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而我國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出現的,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發達國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必然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導致老年撫養系數上升。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退出勞動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減少,老年撫養系數上升,即被贍養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老年撫養系數從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為12.9%,1999年為13.5%,2010年為17.4%,2030年為37%,到2050年則進一步上升為47.5%,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骸度丝诶淆g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盡管少兒撫養比有下降趨勢,但由于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兒撫養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贍養費用也要比少年兒童撫養費用多得多,因此,勞動力成本會大大提高,這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
2.影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和數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齡化最終將導致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年齡結構高齡化。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的是科學技術,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較小。而我國屬發展中國家,多是以體力要求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不同年齡勞動力在體力、精力和適應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影響擴大再生產。國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額時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大部分,積累資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的增長,意味著必須壓縮消費基金。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國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的壓縮極為困難,這不但消耗大量經濟增長的成果、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而且導致積累基金減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減少,影響擴大再生產,降低經濟增長率。
4.引起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著許多同青壯年不同的特點。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會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消費服務業的水平比較落后,遠遠不能滿足老齡人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老年人口因其體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導致自我撫養能力的衰減,而加重對別人的依賴,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目前,我國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資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養老的能力。受經濟基礎和社會發育程度的嚴重制約,現階段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老年人經濟自養能力不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這將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隨著老年人數的增加,給家庭經濟收入和家庭消費水平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容易引起代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長期人口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總人口已達到13億,龐大的人口基數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認真執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時,在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城鎮的總和生育率,使城鎮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結構“
四、
二、一”格局的出現,減緩城鎮的老齡化速度,降低對老年人的供養系數。這既能控制人口增長,又可以防止老齡化速度過快,推進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提前到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在2020年之前,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將始終處在60%以上,雖然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在提高,但在勞動力的總量上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期”,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日益豐富起來,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為適應老齡化的高速發展和高齡社會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做到:(1)加快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2)把老齡產業作為老齡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繁榮。(3)利用地域間老齡化程度的顯著差異,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地域間的優勢互補,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安老體系。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應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特點,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照料服務體系、老齡政策法規體系,使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老齡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基金來源多渠道、城鄉有別和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多層次的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體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利。(3)發揚我國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文化傳統,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維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進程。針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點,大力發展社區服務,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將社區工作的重點轉向為全體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文化娛樂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務上。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可持續發展;影響;措施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人口環境?!傲己玫娜丝诃h境,將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趨勢,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壓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制訂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本文試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口老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依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將60歲以上人口算作老齡人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的地區,即可看作是進入了老年型地區。2000年,我國步入老年型國家,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同世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一些特點,如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本國家或地區完成工業化后,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因此,其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而我國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出現的,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發達國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必然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導致老年撫養系數上升。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退出勞動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減少,老年撫養系數上升,即被贍養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老年撫養系數從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為12.9%,1999年為13.5%,2010年為17.4%,2030年為37%,到2050年則進一步上升為47.5%,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骸度丝诶淆g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盡管少兒撫養比有下降趨勢,但由于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兒撫養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贍養費用也要比少年兒童撫養費用多得多,因此,勞動力成本會大大提高,這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
2.影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和數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齡化最終將導致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年齡結構高齡化。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的是科學技術,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較小。而我國屬發展中國家,多是以體力要求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不同年齡勞動力在體力、精力和適應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影響擴大再生產。國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額時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大部分,積累資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的增長,意味著必須壓縮消費基金。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國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的壓縮極為困難,這不但消耗大量經濟增長的成果、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而且導致積累基金減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減少,影響擴大再生產,降低經濟增長率。
4.引起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著許多同青壯年不同的特點。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會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消費服務業的水平比較落后,遠遠不能滿足老齡人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老年人口因其體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導致自我撫養能力的衰減,而加重對別人的依賴,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目前,我國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資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養老的能力。受經濟基礎和社會發育程度的嚴重制約,現階段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老年人經濟自養能力不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這將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隨著老年人數的增加,給家庭經濟收入和家庭消費水平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容易引起代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長期人口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總人口已達到13億,龐大的人口基數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認真執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時,在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城鎮的總和生育率,使城鎮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結構“四、二、一”格局的出現,減緩城鎮的老齡化速度,降低對老年人的供養系數。這既能控制人口增長,又可以防止老齡化速度過快,推進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提前到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在2020年之前,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將始終處在60%以上,雖然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在提高,但在勞動力的總量上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期”,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日益豐富起來,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為適應老齡化的高速發展和高齡社會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做到:(1)加快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2)把老齡產業作為老齡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繁榮。(3)利用地域間老齡化程度的顯著差異,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地域間的優勢互補,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安老體系。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應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特點,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照料服務體系、老齡政策法規體系,使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老齡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基金來源多渠道、城鄉有別和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多層次的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體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利。(3)發揚我國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文化傳統,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維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進程。針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點,大力發展社區服務,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將社區工作的重點轉向為全體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文化娛樂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務上。
本文主要分析了發展老年教育對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義,目前我國老年教育存在的問題:對老年教育的認識不夠,老年教育覆蓋面小、發展不均衡,老年教育供給單一,教育內容有限等,對此提出加大對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創新老年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發展社區教育模式、增強老年教育的可及性,拓展當地高校社會服務、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老年教育
一、老年教育對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義
(一)發展老年教育的理論依據
我國一直強調老年教育問題,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國家更是強調老年教育問題。具體表現在:1996年8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條提出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要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在第三十一條明確提出,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并指出各級人民政府對老年教育應當加強領導,統一規劃。2011年國務院編制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在總結老年教育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老年教育深入發展的部署;2012年全國老齡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老年文化建設的意見》,細化了老年教育的規定;2013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最直接、明確地宣示了老年人的權利,將“老有所學”作為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指出“老有所學”是構筑積極老齡化社會的重要路徑。
(二)發展老年教育的現實意義
老年人對老年教育有著強烈的需求。調查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身心健康、生活適應和社會參與。身心健康是老年人非常關注的,老年人退出職場后的生活重點就是健康問題;生活適應主要是適應退休生活、適應協助子女撫育孫子女;社會參與主要是再次發揮余熱、二次創業等。不論是身心健康、生活適應還是社會參與的實現,都需要知識的補充,都離不開教育,因此,老年教育是滿足老年人需求的有效路徑。
二、老年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老年教育的認識不夠
我國老年教育一直是以離退休干部的老年教育為主的,老年教育政策的受益群體主要是城市、低齡、女性、受教育水平較高的老年人群體,如何將教育對象擴及所有年人,尤其是農村老人、留守老人,如何通過老年教育,推進整體老年群體生活質量的提升,并最終推進積極老齡社會的構建和實現是關鍵。
(二)老年教育覆蓋面小,分布不均衡
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02億人,占總人口的14.9%。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2.4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8%。而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現有老年大學(老年學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學員6772834人,老年大學人數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只有3.35%。老年大學的入學率無疑是偏低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沒有被覆蓋,老年大學的供給與需求是嚴重匹配的,老年人的受教育需求遠遠無法得到滿足。另外,從區域分布來看,老年大學的入學率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入學率比例最高的是福建達到13.42%,入學率比例最低的是內蒙古僅為0.37%,二者之間相差高達36.3倍。
(三)老年教育供給單一
當前老年教育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主,民間企業實施的老年教育非常缺乏,包括企業內部為自己即將退休的員工實施的老年教育和委托外部專業機構實施的專業的老年教育,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此外,教育活動的組織管理部門主要是離退休管理部門、街道社區等,市場化水平不高、社會參與度不高。
(四)教育內容有局限
在教育內容上,我國老年教育以健康休閑為主,主要是書法、舞蹈、太極、琴類、瑜伽等,缺少生活實用技能類,如老年人的電腦、智能手機使用方面、隔代教育問題、醫療急救等方面。另外,缺少網上學習資源,不方便老年人接受網絡教育。教育內容有限、單一,應該突出多樣性、趣味性、針對性、實用性的課程,滿足個性化要求。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促進老年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對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國家要把老年教育放到戰略高度,落實老年教育是實行積極老齡化社會(積極老齡化社會的主要標志是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提高關鍵是發展老年教育)的主要途徑,是貫徹落實“老有所學”的重要途徑。其次,國家要真正將老年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范疇,把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通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發展老年教育,形成多樣化的老年教育體系。再次,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老年教育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建立以各級老齡委、教委牽頭,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
(二)創新老年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
針對老年教育缺口較大的實際,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積極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養老機構、高校等加大對老年教育的投入,參與老年教育事業,形成新型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推動、多元化投入的運營模式。這需要改變認識,老年教育的重點應該由精英教育逐步發展為大眾教育或草根教育,文化教育水平和學習能力普遍提高,加上互聯網的普及,老年教育大眾化勢在必行。另外,老年教育應該前移,即在退休前的五年就應該開始老年教育。
(三)發展社區教育模式,增強老年教育的可及性
我國養老模式主要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九層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在自己所在的社區養老,在社區開展老年教育是我國開展老年教育的主要趨勢。另外,我國老年教育社區化發展基于我國老年人群體異質性強、需求多樣、教育支付能力不高等原因,我國60歲老人仍兼具家務勞動承擔者、生產者、撫育者等多重社會角色,將老年教育發展的重心下移,由年老大學轉移到主要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區進行,使老年人的生活、學習緊密相連,從而推動老年教育的廣泛普及是行之有效的。此外,老年教育在社區開展,同基層為老服務機構,主要是目前各地主要發展的社區日間照料站、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動室等結合起來,結合互聯網,開發社區老年教育平臺,有效利用現代化通信設施和手段為老年教育服務,有效發揮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能夠有效地節約開展老年教育的成本。同時,發展老年教育應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為本,開展內容靈活、形式多樣、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較低的課程,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拓展當地高校社會服務,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
高??衫瞄e置的教育資源和老年教師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獲取信息、進行信息交流的平臺;向老年人提供咨詢服務,如心理咨詢、法律咨詢解決其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作者:任素娟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
課題名稱:
本成果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遼寧省養老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研究”(編號:L13DJY076)成果;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醫事衛生法治研究中心立項資助的“失獨群體救助路徑和法律保障的探究”(項目編號:YF15-Q17)課題的一部分;系橫向課題“盛世之都商務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編號LYHX2012008);“崗位業績導向的薪酬設計研究”(編號LYHX201200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人口老齡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我國也步入老齡化階段,現在“空巢”老人、“失獨”家庭增多,及時開放“二胎政策”也抵擋不住老齡化的腳步。
一、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一)子女養老問題壓力大。
獨生子女這一代的夫妻家庭組成是: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孩子,形成“421”結構的家庭。這種模式的家庭面臨的壓力,比“70”“60”后要打很多?,F今經濟迅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各個方面的花銷較之往年成本要高出來很多。經濟實力、人力或者是精力上都是很重的負擔。大多數的“80后”表示生活壓力讓他們力不從心,想把父母接來養老,可是四位老人不太實際;高額的房價無法購置另外的房子;醫療保險不同城市沒法使用,不敢生病;養老院等地方無法讓人放心,自己又無暇照顧,無法兼顧,陷入兩難。
(二)“空巢老人”的需求帶來的機遇。
我國由于實行計劃生育,“80后”的父母通常都是獨自生活,兒女只有假期才來看望,平時缺乏關愛成為空巢老人。因此在物質生活上,這些老人可能不太追求,在精神層面上更需要關愛。單純的伺候和活著已經不能讓老齡化的問題得以緩解,從經營、服務上應該去滿足老人的需求。
二、老年消費市場有活力
(一)老年人消費潛力大。
老年人的收入分為四個部分:退休金、積蓄、子女供給、工作所得。很多老年人會在退休后找工作,在固定的收入來源上加上其他的收入,大多數的老年人有很強的購買力,老年人中城市老年人占大多數,在拿著退休金的同時還有子女的補貼,鄉鎮中的老年人還會自己做生意賺取生活費。
(二)老年人的消費比重不斷擴大。
老人年消費快速上升,現在的年輕人十分會享受生活,購買力很強,今日的年輕人是未來的老年人。所以未來的消費市場一部分會被老年人占據。他們的消費觀念和自己的父母不同,有著明顯的差別,所以未來的老年人市場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都會比較旺盛。老年人的消費和其他人也會有區別,老年人上了年紀,在聽力、視力、活動能力各方面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因此他們會需要一些儀器來幫助自己,比如助聽器、輪椅、紙尿褲等。市場可以根據高齡老人的需求研制一些輔助工具等。例如一些報警工具,自救工具,幫助老年人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老年人十分注重食品衛生,老年人由于獨特的體質,對油膩、辛辣、甜咸的食物比較回避,因此餐飲業也可以迎合老人胃口開發新的菜品。老年人對于醫療衛生保健的要求也比較高。老年人上了歲數需要身體保養好維護??梢砸龑Ю夏耆硕ㄆ谶M行體育鍛煉和定期的體檢。社區可以推出一些保健服務,比如為老人提供一些交通工具,一些人工服務等,例如陪同看病,滿足一些空巢老人的需求。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老人無人長期看管的問題。我國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尚待開啟。社區服務也只是簡單的打針和護理。隨著老齡化的不斷攀升,社區應該開展上門醫療服務。醫院的床位問題要增加基礎服務設置。讓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同時要增設社會福利機構的數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去甚遠,一些臨終關懷機構也很少,發展比較滯后、遲緩。
(三)老年文化娛樂的相關需求。
我國大多數娛樂場所不是收費比較高昂,就是不太適合老年人娛樂。比如密室逃脫就適合二十五歲以內的年輕人。這幾年老年人旅游業發展起來了,老年人喜歡那種休閑度假式的旅游項目。退休后時間充足,外出旅游變得十分方便,他們會選擇這種休閑方式來放松心情。開展境外旅游的潛力也很大,因為這一代老年人一直在奮斗,退休后有時間多看看世界各地的風情。
三、養老業發展的現狀與不足
我國養老業發展存在養老企業不正規、實力弱的問題:我國企業中,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企業很少,一些產品都是衍生的產品和業務。有的還是為了詐騙,因此社會中不僅種類少,可信度也小。難以適應老年人比重越來越高的社會,也不能滿足日益破卻需要來年人產品的需求。老年人的市場十分狹窄,包括飲食。服裝、生活用品等休閑項目。服裝方面,沒有真正為老年人量身打造和研發的品牌,大多數老年人會選擇運動服或者其他年齡段的衣服來替代。飲食也是會選擇其他年齡段喜歡的餐廳。我們整個國家和社區都應有這種養老模式,讓社會都有這種養老的責任感,讓更多企業參與到位老年人服務中來。
四、養老業的建議
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來說不僅有挑戰還有很多機遇,會創造很多新興產業和很多工作機會。而且還可以雇傭老年人,根據他們的需求設計出來更符合實際的產品。
(一)推出相關政策扶持發展,健全法律法規保護相關權益。
政策引導產業發展,將養老產業納入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明確發展規劃的方向。鼓勵社會創立為老年人服務的平臺和業務。為了產業布局,在條件好、環境好需求大的地區先開展試點,政策傾斜,大力發展。成功以后大力發展全國范圍的養老行業,讓老有所依,老年人得到關愛。
(二)加大政策扶持,健全法度法規。
呼吁政府頒布相關法規,確保養老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讓養老業在發展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據可查。在現行的法律和法規上,根據我國的綜合國情和老年人口數量和現狀,明確規定讓養老的產品和服務,資金和人力,開發和建設等方面的產業鏈健康發展,形成一整套養老的法律體系。
(三)加強服務人員的培養,提高專業化、提升服務質量。
政府應該把服務人員的素質作為一個一個企業的衡量標準,如果專業素質不過硬,不能讓這個服務團隊達標和進入社會為老年人服務。從業人員應該掌握各方面的知識,比如護理學、心理學、營養配餐等,外加考察服務人員的人品,配置一套行之有效的崗前培訓,設立資格認證考試。另外,還要大力發展義工和志愿者的團隊,完善義工注冊制度,不僅在社會范圍中招收服務人員,也要在全社會中感召所有人尊敬老人。同時,提高輿論氛圍,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地位,規范社區人員的職業道德等。
五、結語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可持續發展;影響;措施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人口環境?!傲己玫娜丝诃h境,將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趨勢,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壓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制訂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本文試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口老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依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將60歲以上人口算作老齡人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的地區,即可看作是進入了老年型地區。2000年,我國步入老年型國家,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同世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一些特點,如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本國家或地區完成工業化后,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因此,其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而我國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出現的,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發達國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必然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導致老年撫養系數上升。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退出勞動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減少,老年撫養系數上升,即被贍養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老年撫養系數從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為12.9%,1999年為13.5%,2010年為17.4%,2030年為37%,到2050年則進一步上升為47.5%,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骸度丝诶淆g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盡管少兒撫養比有下降趨勢,但由于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兒撫養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贍養費用也要比少年兒童撫養費用多得多,因此,勞動力成本會大大提高,這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
2.影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和數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齡化最終將導致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年齡結構高齡化。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的是科學技術,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較小。而我國屬發展中國家,多是以體力要求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不同年齡勞動力在體力、精力和適應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影響擴大再生產。國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額時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大部分,積累資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的增長,意味著必須壓縮消費基金。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國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的壓縮極為困難,這不但消耗大量經濟增長的成果、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而且導致積累基金減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減少,影響擴大再生產,降低經濟增長率。
4.引起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著許多同青壯年不同的特點。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會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消費服務業的水平比較落后,遠遠不能滿足老齡人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老年人口因其體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導致自我撫養能力的衰減,而加重對別人的依賴,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目前,我國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資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養老的能力。受經濟基礎和社會發育程度的嚴重制約,現階段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老年人經濟自養能力不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這將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隨著老年人數的增加,給家庭經濟收入和家庭消費水平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容易引起代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長期人口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總人口已達到13億,龐大的人口基數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認真執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時,在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城鎮的總和生育率,使城鎮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結構“四、二、一”格局的出現,減緩城鎮的老齡化速度,降低對老年人的供養系數。這既能控制人口增長,又可以防止老齡化速度過快,推進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提前到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在2020年之前,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將始終處在60%以上,雖然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在提高,但在勞動力的總量上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期”,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日益豐富起來,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為適應老齡化的高速發展和高齡社會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做到:(1)加快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2)把老齡產業作為老齡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繁榮。(3)利用地域間老齡化程度的顯著差異,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地域間的優勢互補,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安老體系。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應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特點,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照料服務體系、老齡政策法規體系,使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老齡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基金來源多渠道、城鄉有別和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多層次的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體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利。(3)發揚我國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文化傳統,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維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進程。針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點,大力發展社區服務,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將社區工作的重點轉向為全體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文化娛樂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務上。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可持續發展;影響;措施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人口環境?!傲己玫娜丝诃h境,將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趨勢,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壓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制訂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本文試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口老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依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將60歲以上人口算作老齡人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的地區,即可看作是進入了老年型地區。2000年,我國步入老年型國家,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同世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一些特點,如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本國家或地區完成工業化后,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因此,其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而我國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出現的,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發達國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必然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導致老年撫養系數上升。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退出勞動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減少,老年撫養系數上升,即被贍養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老年撫養系數從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為12.9%,1999年為13.5%,2010年為17.4%,2030年為37%,到2050年則進一步上升為47.5%,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骸度丝诶淆g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盡管少兒撫養比有下降趨勢,但由于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兒撫養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贍養費用也要比少年兒童撫養費用多得多,因此,勞動力成本會大大提高,這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
2.影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和數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齡化最終將導致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年齡結構高齡化。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的是科學技術,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較小。而我國屬發展中國家,多是以體力要求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不同年齡勞動力在體力、精力和適應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影響擴大再生產。國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額時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大部分,積累資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的增長,意味著必須壓縮消費基金。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國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的壓縮極為困難,這不但消耗大量經濟增長的成果、加重國家財政的負擔,而且導致積累基金減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減少,影響擴大再生產,降低經濟增長率。
4.引起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著許多同青壯年不同的特點。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會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消費服務業的水平比較落后,遠遠不能滿足老齡人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老年人口因其體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導致自我撫養能力的衰減,而加重對別人的依賴,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目前,我國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資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養老的能力。受經濟基礎和社會發育程度的嚴重制約,現階段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老年人經濟自養能力不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這將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隨著老年人數的增加,給家庭經濟收入和家庭消費水平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容易引起代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長期人口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總人口已達到13億,龐大的人口基數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認真執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時,在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城鎮的總和生育率,使城鎮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結構“四、二、一”格局的出現,減緩城鎮的老齡化速度,降低對老年人的供養系數。這既能控制人口增長,又可以防止老齡化速度過快,推進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提前到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在2020年之前,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將始終處在60%以上,雖然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在提高,但在勞動力的總量上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期”,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日益豐富起來,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為適應老齡化的高速發展和高齡社會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做到:(1)加快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2)把老齡產業作為老齡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繁榮。(3)利用地域間老齡化程度的顯著差異,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地域間的優勢互補,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安老體系。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應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特點,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照料服務體系、老齡政策法規體系,使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老齡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基金來源多渠道、城鄉有別和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多層次的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體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利。(3)發揚我國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文化傳統,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維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進程。針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點,大力發展社區服務,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將社區工作的重點轉向為全體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文化娛樂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務上。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影響;建議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1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國際通常規定為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漸增長的過程。按國際通行的標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中65歲以上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7%和10%,即可看作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此外,0-14歲少年兒童比重低于30%、老少比在30%以上也可作為判斷指標。這些指標多數達到以上標準就視該國或地區跨入了老齡化時代。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簡稱“六普”)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13.39億人,較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五普”)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十年間年均增長1.07%下降了0.5個百分點。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比“五普”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較“五普”上升1.91個百分點;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6.6%,較“五普”下降6.29個百分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國人口處于低生育水平,人口呈現老齡化發展狀況。
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二、造成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1.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自上世紀80年代,為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壓力,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從而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同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隨之上升,老齡化呈現不斷增長態勢。
2.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的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老齡化程度日趨明顯。據統計,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比10年前提高了3.43歲。
三、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1.勞動年齡人口負擔沉重
現代生活“4-2-1”家庭模式成為主流,即一對夫婦要同時供養4個老人和一個孩子,一個成年孩子將撫養6個老人。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系數大,背負的壓力也較為沉重。
2.社會保障負擔較重
老少比人口結構的根本性轉變,使養老金繳納者不斷減少,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享受養老金的時間相應延長,養老金需求壓力不斷加大,同時退休人員的醫療費用遠遠高于在職人員,社會保障體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對投資、消費、儲蓄等方面的影響
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終形成消費、投資和儲蓄,未成年人必定是消費群體,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費群體,因此勞動年齡人口成為社會的主角,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子女,這樣就造成消費增大,儲蓄減少,投資降低,為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
4.財政負擔加重
由于人口老齡化使政府用于老年人的財政支出加大。政府用于養老金的支出、醫療支出、救助支出都不斷提高,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使財政負擔進一步加重。
5.農村養老問題嚴峻
由于社會的發展,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鎮,引發農村老齡化、少兒化的局面,加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相對滯后,老年人不但要自我養老,還要承擔起隔代撫養的責任,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而這些功能已逐漸削弱,農村養老難度加大。
四、老齡化問題應采取的措施及建議
1.繼續鞏固居家養老的社會保障環境
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服務為依托。居家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但在現代社會4-2-1的家庭模式中,家庭養老功能呈逐漸弱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給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和精神安慰變得尤為困難,這就要促進社區服務與居家養老密切結合,強化社區服務建設,讓老年人過一個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
2.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力推進全民參保。養老保險體系要逐步實現全覆蓋,做到人人參保,人人有保障,積極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縮小城鄉差距,征繳基本養老保險標準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穩步提高養老保險待遇水平,確保養老金能夠按時足額發放,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應當予以救助,盡量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
3.公共養老機構的建立
養老機構若依靠政府單方面投入,一是財力問題;二是效率問題。首先政府應興建一批“福利性”養老機構,對生活極端困難、缺乏兒女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應下撥專項資金予以救助,同時老人所擁有的財產,政府應委托有關機構拍賣后上繳國庫;其次國家要出臺優惠政策,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建立和完善養老機構的建設,同時要加強人員配備,人員培訓以及人們對養老機構思想意識的轉變都要落實到位。
4.調整人口生育政策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對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加速了人口的老齡化進程,為避免人口的低出生率,國家應制定一套行之可行的生育政策來緩解人口的老齡化。
五、結束語
總之,我們應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調整人口結構,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翟振武.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J].中國人口科學,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