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4 11:49:44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生態科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生態農業建設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4]。
改進灌溉方式,建立節水型農業總的來說,在大農業的范疇內,種植業是最重要的,灌溉對于種植業至關重要。傳統的灌溉方式受季節地域條件影響,浪費嚴重,容易破壞土壤環境,造成土壤鹽堿化等問題,這顯然不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灌溉模式,向節水型農業發展。灌溉方式的改進要求灌溉系統設計合理,注意工程、管理與農業措施的相互配套,對畦田的規劃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實際,同時良好的灌溉技術也較為關鍵。
在循環經濟思想指導下,發展綠色種植業種植業除了要改進灌溉方式,還應改進原有的生產模式,走綠色種植業的道路。近代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一切生產活動都圍繞著高產出進行。這不僅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使農業活動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還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支持系統的生態安全。有關病蟲害、農藥中毒和各種食物污染的報道接連不斷,給人類的生態安全保障敲響了警鐘。必須推行生態耕作,禁止使用礦物肥料,少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并對上市產品貼生態標簽。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來實現生態系統內閉合循環、防止土地退化、增加農作物品種、防止轉基因新產品,使農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產量和擴大耕地面積。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進入“十一五”以來,國家更加重視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機遇,盡快凝聚創新力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建設激勵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在具體單位真正營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環境氛圍,不僅僅是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獎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設健康向上的單位創新文化、激勵文化,進一步改進適合農業科技創新特點和廣大科技人員認可的人才評價機制、課題審批辦法、成果評價標準和職稱評定方式。
結語
1加快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發展生態農業符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污染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且已經嚴重威脅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2建設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是實現現代農業新跨越的有效載體生態農業科技園區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市場化運作為動力,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為目的。在現有都市農業示范園區,精品農業園區建設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為各級政府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對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必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目標
2.1把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成保護環境的示范區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實可行的保護環境,防止污染和農業污染綜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桔桿還田、畜牧糞便和生活污水沼氣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使園區成為生態環境優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
2.2把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科技創新為抓手,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使園區成為農業生產新技術的試驗基地,實用技術示范基地,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
2.3把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成優質種子、種苗、種畜繁育基地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要積極開展優質種子、種苗、種畜引進,試驗工作,篩選出適合當地種養的新品種,使園區成為優質種子、種苗、種畜的繁育中心和供應基地。
2.4把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的產業化基地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產品保鮮、儲藏、加工技術開發,以大中城市農貿市場“農改超”為契機,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改進農產品包裝,搶占市場份額,使園區成為農產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2.5把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成城市居民農業觀光旅游景點園區要積極挖掘農業文化內涵,開闊視野,加大農業觀光旅游設施建設,把園區建成集生產、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的載體,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體驗生活,寓教于樂的需求。
3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要求
3.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進生產條件園區首先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具備道路暢通、土地平整、田塊成方、溝渠配套、排灌自如、用電便捷、安全,有一定的大棚配套,生產管理用房配置合理,加工檢測設備齊全,污水處理系統完備并運行正常。
3.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園區科技含量園區必須在科技應用上下功夫,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創新,成為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結合點,最新科技成果的試驗點,高新適用農業技術應用的示范點,科技創新和高效農業的模式點。
3.3加強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園區內的主要農產品以及加工產品都要有自己的商標和生產標準,所有食用農產品必須達到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要求,積極參加各級農展會、農博會、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3.4實施產業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園區要按照企業化模式運行,主要農產品都必須實施產業化經營,經加工包裝后上市,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園區要逐步建成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
4生態農業科技園建設的保障措施
4.1各級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扶持生態農業發展在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的宏觀決策下,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制訂相應的扶持政策,為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生態農業發展基金,制定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扶持辦法,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參與生態科技園區建設,鼓勵工業企業參與農業發展等。
1.1以科技為先導,探索農業科技生態新領域
農業科技園體現的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并不僅僅體現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應用價值不斷增強。通過對農業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應用,對科技園區內生態環境構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為農業科技與生態之間形成有效的融合,這樣農業經濟發展道路才會有效拓寬,從而使農業科技生態新領域成為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創新點,成為我國農業經濟面對時展潮流所產生的全新發展理念。
1.2以藝術創新為理念,提升農業科技園生態發展
從藝術層面出發,農業科技園的創新發展關鍵在于將農業科技研究成果進行有效運用,使園區內生態環境由此得到更為理想的創建,這對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形成有效的推動作用,為其帶來較大的旅游經濟。這是我國生態科技園逐步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創新理念,使得農業科技園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以及生態價值不斷提升,而農業科技園的科技創新能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促使農業科技園生態發展具有較強的藝術色彩。
1.3追求服務新觀念,增強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價值
從發展角度出發,農業科技園的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產生相應的服務作用,而生態旅游是將農業科技的應用價值不斷提升,對科技園生態效果進行更為有效的完善,提升農業發展所具備的旅游經濟增加值。這是對傳統農業科技園發展所進行的必要補充,也是農業經濟發展“全面性”的重要體現。為此,應推動農業科技生態旅游,發展其內在價值,為農業科技園發展成生態一體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滿足新時期我國農業創新發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應為基礎,帶動農業科技與生態一體化發展
品牌效應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我國企業經濟不斷實現突破的重要手段。農業科技園品牌效應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發展其相關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是基本途徑之一,為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貢獻。堅持農業科技園所具有的特色,使其農業科技研究成果在農業科技園的規劃與發展中得到有效應用,促使農業生態化發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實,從而使其農業科技園品牌效應就此形成。這樣對于傳統農業科技發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促使農業科技園與生態旅游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發展價值達到最大化。
2我國農業科技園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
2.1以區域農業特征為基礎,體現生態發展新模式
區域特征是農業科技園生態旅游發展的有效切入點,是使生態旅游自身特點能夠得到有效體現的關鍵因素。結合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所具備的優勢,將農業科技與之相融合,并對其農業科技園區內的科學技術進行價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態環境由此得到有效的優化,進而為生態旅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遵循農業科技園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將農業科技園經濟價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體現。實現農業科技與生態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加快農業經濟整體發展腳步,使農業科技園發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強。
2.2提升農業科技新價值,展現生態發展新目標
科技創新是為了帶動經濟增長,對傳統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促進作用。而農業科技園則應對科技創新思想給予有效的應用,使其為相關產業發展鏈條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為農業科技與生態發展之間形成良好的紐帶作用。而生態旅游則是將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態旅游模式對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進行有效檢驗,同時帶動農業科技發展領域實現道路拓寬,使科技與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系更為緊密,對其所具有的價值與內涵進行最大化挖掘,使得農業科技生態化發展目標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態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態農業科技園區
隨著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經濟已經成為支柱產業,這也證明了我國經濟發展新潮流的出現。因此,農業科技園的構建與發展總體思想應與之相吻合,對生態旅游思想進行全面樹立,發揮農業科技園所具有的優勢,為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對傳統農業科技園發展思路進行有效改進,使其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發展有機統一,從而打造出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體現出農業科技園總體發展思想所具有的時代“先進性”。
2.4突破傳統農業發展思想,強化農業科技生態化發展新思路
綠色科技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能夠迅速地推進農業生產環境和生態保護的進程,治理己經出現的環境污染,預防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達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和的統一,極大地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綠色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成果即綠色農業產品,它在進入消費領域后就成為了綠色農產品消費對象,這對人們的消費內容、消費習慣等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綠色科學的生活消費,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的質量,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④
2.綠色科技在鄱陽湖生態農業發展中現狀
2.1綠色科技對鄱陽湖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撐不夠
從目前來看,雖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該區域目前還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尤其是還沒能向農民提供關于綠色科技方面的指導及有效的信息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農民仍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技術含量低,畜牧業環境污染大,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特色農業、效益農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2.2綠色科技資金投入不足
作為江西重要的農產品產業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對生態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的投入,從總體上看是很不足的。這首先造成了農業基礎設施比較陳舊、老化,以至于農業的抗災能力比較薄弱,難以確保農作物生產的高效穩產。其次,各級地方政府也因為受財力的制約,因此對綠色科技資金的投入無論在程度還是范圍上,都很難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這將導致許多建設項目因投入的嚴重不足而難以全面開展。再次,綠色科技資金的缺乏也將抑制生態農業發展所需要的高新綠色科技的引進和應用。
2.3綠色環保、綠色經營意識薄弱
由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民的綠色環保意識比較薄弱,對本地的生態環境沒有進行有效的保護,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有些地方農民大量地圍湖造田,導致了湖面縮小,濕地減少,魚類資源也逐漸地衰退,生物的種類減少、存活率下降。在一些山區丘陵地帶,農民濫砍濫伐現象比較嚴重,結果導致了水土的嚴重流失,植被大面積被破壞,森林覆蓋率明顯下降。由于受所處地理位置的影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農業生產者,很難有機會直接面對激烈的國內外競爭,加上長期在穩步發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經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綠色經營理念等不良局勢,因而導致了耕作方式比較落后,這些都很難與鄱陽湖區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
3.發展綠色科技以促進鄱陽湖生態農業的發展
3.1加強綠色科技在鄱陽湖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要重視綠色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增強環保意識。充分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農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自覺地開發和利用綠色科技。要積極地搜集綠色信息,進行國內外綠色市場調查。這樣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綠色生產,開發綠色產品,開拓和占領相應的綠色市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大力推廣綠色植保、綠色大米的生產和有機蔬菜的生產,大力推廣無公害生態養殖等綠色技術。在生產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態”,重點推廣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休閑農業等生態高效的生產模式。
3.2加大綠色科技的投入
政府要逐步加大對鄱陽湖區綠色科技和綠色農業產業的投入,積極引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與相關的科技研究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提高綠色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縮短綠色科技成果的轉化時間。對于那些能夠促進綠色科技發展的重大項目,要給予資金和政策的支持,為綠色科技在鄱陽湖區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政府還要不失時機地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發展培養和創造創新型人才,特別是綠色科技領軍人才,促進高科技創新團隊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要為這些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及良好的學術氛圍。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需求為導向,依托高新科技創新隊伍和科技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3.3提高綠色科技文化素養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是綠色科技應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綠色科技成果的傳播和推廣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要建立公共綠色教育宣傳網絡,普及綠色科技知識,開展形式多樣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提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全區人民對發展綠色科技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生態農業變成大家自主自覺的行為。要建立相關的綠色科技信息系統和科技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該區人民有關綠色科技的知識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詢和技術推廣,并將有關綠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時宣傳到位,對相關人員定期進行科技培訓等。以綠色科技理念為先導,建設綠色鄉村和生態城鎮。
4.結論
農業科技生態園項目已通過杜北鄉西營村委兩會決議、農戶代表會議,征詢各農戶意愿,并達到涉及農戶全部同意,合同簽約,土地承包款項已全部發放。項目申報條件成熟,現懇請給予立項,項目具體情況如下:
一、項目開發商
江恒農業科技生態園由河北江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獨資開發。注冊資金1000萬。河北江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河北江恒集團,集團主要項目有新華茶城、東方花園、錦澤房產、農業科技生態園等。是石家莊市新華區的知名企業。
二、項目地址
江恒農業科技生態園位于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鄉西營村北,東經114`27`,北緯38`7`。友誼北大街東側,學府路政法學院南鄰。緊鄰南水北調。總面積531畝。
三、項目現狀
目前此地塊是西營村一般農田用地,土層較薄。屬于沙漏地。所種農作物大部分為麥子、玉米,青菜。有一部分為樹苗培植。所種農作物收入低廉。河北江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解決目前現狀決定開發此地塊,開發農業科技生態園大大改善農村土地收益,幫助村民致富,使當地村民盡快富起來。
四、項目內容
〈一〉、主題定位
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科研基地、農產品加工。
〈二〉目標定位
1、第一產業是農產品、第二產業是農產品加工、第三產業是農業加旅游的農旅雙模式的休閑產品。利用第一產業開發第二產業,打造收益較高的第三產業。創立農業科技品牌。
2、將江恒農業科技生態園打造成為具有市場化、專業化、一體化、高新化的高科技園區。
3、使江恒農業科技生態園成為具有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文化性、市場性、生態性、高效性、示范性的科研基地。
〈三〉功能分布
1、科研基地
將150畝土地作為與農科院共同合作的科研基地,高科技特種種植、研發、培育新品種,打造科技人才培訓區、農業科技示范區。
2、溫室大棚
建溫室大棚100畝。種植無土栽培盆景、花卉、草莓、蔬菜、特菜等植物,反季節栽植,既有觀賞價值又有可觀的經濟價值。
3、藥材基地
藥材基地150畝。藥材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市場上缺少的藥材種類很多,結合市場,種植培育新藥材品種。
4、假日農場
將100畝土地分租給市民。鄉下有我一分田、市民休閑好去處。
5、園藝景觀
利用綠植、景觀小品打造農業科技園的生態景觀帶,讓客人在游中觀景、游中養生、游中領略農耕、農科、農技的鄉村文化。
6、荷塘月色
利用現有50畝水塘,養魚垂釣、劃船蕩漾。一派荷塘月色、江南水鄉之美景。
7、農產品加工
利用五谷雜糧、新鮮蔬菜、特色品種、活鮮水產品等食品加工包裝。注冊商標,創立自己的江恒品牌。
五、項目管理
河北江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行六部一室的管理組織架構即:辦公室、項目部、生產部、經營部、外聯部、后勤部、保安部。
六、項目營銷
1、市場分析
江恒農業科技生態園有很好的地理優勢,離石家莊北二環只有5公里路程,南水北調、小清河從園區經過,北面緊鄰政法學院及武警學院、經貿大學等高校。有著927.3萬人的石家莊市,60歲以上老年人就達到了105萬。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返璞歸真的休閑境界。農業科技生態園有適合他們的開心假日農場,有高效的科研基地,經濟效益可觀、市場潛力巨大。
2、市場營銷
利用不同的媒體做好農業科技生態園的宣傳推廣工作。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日、不同植物的生長情況,開展各種活動。利用鄉村文化,搞好農業園區的文化節日活動,以此做好市場營銷,達到收益目的。
七、項目投資
項目總投資擬定3000萬。其中土地租賃150萬、溫室大棚2000萬,科研基地150萬、魚塘50萬、景觀建設150萬、農產品加工150萬、基礎設施建設100萬、廣告投入200萬、其他投入50萬。
八、綜述: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農業科技生態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將第一、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以生態農業的
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科技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科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園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科技生態園。項目申報條件已成熟,現懇請給予立項為盼!!
申請人:
一、深刻認識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二五”時期,是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園區是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片區是我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和新興拓展區,片區是市委37號文件確定的科技城所在地和重慶主城發展的后援地,同時和片區是我區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區域,目前農業規?;洜I程度相對較低,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比較脆弱,農民收入較低。以園區建設為載體發展和片區農業農村經濟,有利于推動和片區農業轉型升級,縮小與沿江地區發展水平,對于提升涪陵農業現代化整體水平,加快全區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和“三化同步推進”的要求,加大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適宜和區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調優農業產業結構,以園區打造為載體,促進和鄉鎮農業轉型升級,加快統籌城鄉發展。
(二)發展目標。從年起,爭取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使和鄉鎮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明顯、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
(三)基本原則。區域特色,效益為先;市場導向,多元開發;規模適度,設施配套;統籌城鄉,可持續發展;集約高效,科技創新;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三、建設范圍、核心區域和特色產業布局
(一)建設范圍?,F代農業科技園區主要包括等6個鄉鎮和以及所涉區域。生態農業園區主要包括等4個鄉鎮所涉區域。
(二)核心區域?,F代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域為“一帶”、“五片”、“十點”?!耙粠А?,即稻菜(水稻+榨菜)輪作產業示范帶?!拔迤?,即優質生豬產業示范片、特色果品產業示范片、增福土雞產業示范片、大宗綠色蔬菜產業示范片、生態休閑觀光產業示范片。“十點”,即無公害精米加工基地、榨菜加工基地、畜產品加工基地、果品加工及商品化處理基地、科技服務中心、物流中心、農產品交易中心、大新紅色旅游基地、新農村示范基地、低碳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生態農業園區核心區域為有機榨菜和花卉生產示范基地。
(三)主導產業?,F代農業科技園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特色蔬菜、早市青菜頭、畜禽、伏淡季水果和苧麻等特色產業、體驗式農業和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園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肉牛、黑山羊、土豬、中蜂、反季蔬菜、早市青菜頭、烤煙、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和生態休閑農業。
四、實施步驟
(一)啟動階段(年)。開展調查研究,探索適合區域發展的農業園區建設模式,主要進行設計、規劃、立項等工作。
(二)建設階段。招商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產業發展,抓好市場建設。園區具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農民人均收入超過萬元,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基本實現“水、電、路”到農家,農村面貌有新變化,園區初具規模。
(三)提升階段。全面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影響范圍擴大到和12個鄉鎮,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年翻一番。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學編制園區建設規劃。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將其納入全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并與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道路建設規劃、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林業發展區劃等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確保園區用地較長時間內不被征占用。同時,合理布局農業功能區,優化種養業結構。堅持一次規劃、分項實施、逐年建設、滾動發展,細化制定年度建設計劃。
(二)努力完善農業經營機制。積極引導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參與農業園區建設。支持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業園區創業。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園區內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轉土地(魚塘、林地)承包經營權,推進規模經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專業服務組織,開展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診療、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廣泛推行以訂單為紐帶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茖W配套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三)廣泛推行先進適用技術和新型種養模式。堅持產學研結合,組建以產業為主線、產品為重點、高層次科研機構為依托的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實行農業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員分級分項目對口聯系,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鼓勵引進、集成、運用和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力推廣生態化、機械化、設施化、標準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積極推廣農牧結合、農林結合、林牧結合、農漁結合、能量循環養殖等新型種養模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品質。
(四)不斷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嚴格依法保護耕地和林地,大力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土壤地力培肥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農田水利、機耕路、排灌渠道、泵站、電網、庫房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生產配套設施。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廣泛應用鋼架大棚、噴微灌、溫濕調控設備,加快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冷鏈運輸設施裝備,完善土壤地力、生態環境及產品質量等檢驗檢測管理服務設施,全面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
(五)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并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和其他各種社會資本投資園區建設。協調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重點支持公共基礎設施、機械購置、種子種苗、科技推廣、貸款貼息等環節。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現有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以及科技、建設、交通、環保等方面涉農項目資金,統籌扶持、片區農業園區建設。對現有支持農業的各類資金和項目,有關部門在安排年度項目計劃時,優先向農業園區傾斜。對園區發展蔬菜、畜禽、果品、烤煙、中藥材等農業特色產業,以及園區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定農業生產標準、認證“三品”的,按照相關規定予以獎勵。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建設。
二是積極推進規模經營。鼓勵園區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專業大戶積極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對難以流轉的土地要開展專業化統一服務,提高園區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對園區當年新增規模流轉土地在50畝以上的,且流轉年限在5年以上的予以獎勵。
三是落實農業用地政策。對園區內的建設用地,可根據園區規劃,適當調整園區所在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符合調整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有關規定,辦理用地手續。涉及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其耕地可在本園區內或本區內進行補充。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建立工作機構。為確保上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充分借鑒工業園區管理模式,分別成立區級層面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和生態農業園區領導和管理機構,對內行使相對獨立的管理職能。
科普惠農服務體系的構建旨在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匯集全市科普惠農資源,形成以中心站和分站為實體的科技服務網絡,分別組建相應層次的專家服務隊伍,以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常熟市科普惠農服務將以省委1號文件為指導綱領,積極引導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專業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積極發展種子種苗供應、農資供應、農機作業、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營銷、農業休閑觀光、農村金融保險等農業服務業。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管理等環節的規范引導,重點扶持“服務全過程、內容全覆蓋”的“保姆式”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由政府向其購買公共服務。推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生產基地+科普惠農服務”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促進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包裝、冷藏、連鎖銷售服務一體化。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連鎖超市、農超對接、專賣直銷、網絡交易等現代營銷模式。
二、構建科普惠農服務體系、創新科普惠農服務模式
科普惠農服務體系在技術結構上,以專家、教授為核心,輔以科協技術服務人員、市植保站技術人員、和田間地頭的土專家為主的技術服務主體,形成覆蓋全市的所有鄉鎮的梯級科普惠農技術服務體系。構建從組織服務、到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信息查詢、服務應答、上門服務,再到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饋的全流程、互動式的農業科普信息服務網絡。除做好常規的科技咨詢、技術培訓、成果示范、信息查詢、農產品信息外,還加強農資新產品代銷、病蟲情報診斷等服務。
三、構建完善的科普惠農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與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構建以網站、電子閱覽室、信息服務一體機、“農信通”短信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普惠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將云計算技術納入技術規劃,預留相應的服務接口以便將來系統與外部云建立對接。通過網絡技術,保障惠農工作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將提供系統管理員、技術支持人員、普通用戶以及惠農工作監督員等四個主要系統使用角色。其中,技術支持人員主要由農業技術員來擔當;系統管理員由網站提供方的技術支持人員擔當;普通用戶指惠農工作中的直接受益人(農業生產者);惠農工作監督員指各中心站、分站的負責人以及惠農項目負責人。
四、建立節目庫,逐步實現科教節目點播服務
通過財政購買方式引入省信息中心,國家信息中心,或農業發達國家的最新農業科技信息資源,解決本地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五、延伸內涵,提升科普惠農服務“三農”的張力
通過企事業單位、基地和合作社聯合協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批擁有統一標示、統一管理規程和統一基本建設章程要求的服務站。服務站應具有正常的辦公及培訓場所,基地應具有一定規模田地。邀請省內外知名教授、專家講授高效農業種植技術,延伸科普惠農服務內涵,提升服務質量,做好技術培訓、過程解難,推進農產品產業鏈向縱、精、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