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0 13:58:29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經濟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較落后的農村地區由于中國長期實行城鄉經濟結構,國家稅收和財政體制實行偏向城市和歧視三農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而致使農村在國家稅費改革以前的地方經濟負債累累,連最基本的村級運轉和鄉鎮級(包括縣級)財政到了無法正常供給。更談不上大力扶持項目推進和發展地方經濟了,更有甚者有些較落后的農村連“村兩委”都結構不全,即使能有一套領導班子也是人浮于事,真正能夠帶動地方發展經濟的能人和有知識科技水平的人,都不愿在地方任職,而轉到外地發展個體經濟了,地方只剩下一些文體水平較低、業務能力較弱的年長同志支撐艱難的工作局面,對地方經濟也是愛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盡管中央政策近年來對農民負擔問題一直重視,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減輕農民的負擔,從實施的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對農民負擔上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沒有從根本上達到制止農民負擔增加。據農業部統計,2000年來稅費改革以前全國農民直接負擔的稅費共1778.9億元,平均每個農民負擔199元,其中,各種稅92元,“三提五統”66元,“兩工”和以資代勞6元,集資等各種社會負擔30多元,與以前年度相比增長了3.3%。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了稅費改革以后,在減輕農民負擔方面效果是明顯的,人均負擔下降了30%。稅費改革雖然達到了使農民減負的目的,但同時使鄉鎮政府和村一級組織收入減少,使縣、鄉、村機構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響,而稅費改革農民減負與縣、鄉、村財政情況緊密相連,沒有地方經濟發展和財政狀況的改善,農民減負就難以完全實現,稅費改革就缺乏推進的基礎。中國戶口在縣和縣以下的人口10億多,其中農業人口9.2億,在縣城和建制鎮的人口有1.7億,中國現有2109個縣級財政,4.6萬多個鄉鎮財政,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1.34萬億元,其中中央占51%,省級10%,地方17%,縣鄉兩級共計20%多,而全國財政負擔70%人員費用的狀況,不僅農民負擔無法得以完全減輕,同時基層政策的行政能力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直接面對農民、行政最為繁雜,作為政權基礎的縣級兩級政府,可支配的財政收入是最少的。
3政策缺陷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在中國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全部是由財政撥款進行的,國家每年花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大河的治理,而各級財政計劃用于公益事業的資金不僅數量少。而且資金在流向農村的過程中經過層層截留和克扣,到農村已經沒了,真正落到實處的是少之又少,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就基本落在農民頭上,用一句不負責任的“誰投資誰收益”的空頭支票應付了。
4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長期以來,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之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公益事業項目。
5村民一向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的影響。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關甚遠,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
6現行的農村多渠道投資機制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集資相結合的農村公益事業多渠道投資機制存在著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不是地方財政緊缺、配套跟不上,就是現行的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規定(受上限控制),不是以籌夠集資的部分而耽擱,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
7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組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政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基層干部在工程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8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而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也是建設社會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
9眾多鄉村人口與農產品供求及農民收入問題。從中長期看,繼續依靠政府提高大宗農產品收購價格來增加農民農業經營的收入,已經難以適應目前的體制環境和市場環境,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由于土地規模限制,也不能對所有農民的收入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人多地少構成了農戶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的基本約束,在此約束之下,非農業人口城鎮居民及整個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農產品價格水平與農民農業經營收入的增長是一對很大的矛盾。
二、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須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地區對現行三農問題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在基層組織的考察、選拔,使用中能夠推陳出新,著重培養和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文化的干部隊伍來發動和帶領群眾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二、三產業收入,家庭經營農業收入,轉移和財產性收入等。
2一是要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把用于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縣(區)級投入,不斷改善廣大農民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多元投入機制,在堅持標準、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政策資助的激勵機制和獎勵辦法,鼓勵農民及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導、部門幫扶、農民自愿、社會捐贈、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基金的來源除了各級財政劃撥外,還可建立社會團體捐助、企業贊助、個人捐助等多渠道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三是建議地方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黨委、政府的名義出臺《關于認真解決免征農業稅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意見》,明確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指導思想、原則、政策措施等,以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指導。
3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進一步加大對縣(區)特別是財政困難縣(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對于較早實現“普九”達標驗收的縣(區)給予資金和政策傾斜。對因農村“普九”教育達標建設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債務,可按照“誰的孩子誰抱走”的辦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決。切實開展農村困難學生助學活動和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鞏固“兩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農村中小學布局相結合的思路,合理規劃和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逐步建立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建立健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著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返貧問題,逐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4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海外關系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鑒扶貧工作“整村推進”的做法。指定相關部門牽頭制定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規劃,按照“海外關系不亂、用途不變”的辦法,把分散在各部門的支農項目資金集中起來,設立農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民興修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給予適當補助,力爭在解決一批鄉村重點公益事業項目。二是改變支農項目資金的投入方向,減少對生產經營環節的支持,支農資金應主要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例,即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公益事業。減少中間環節,盡量采取項目資金直達的辦法,防止層層截留和克扣。同時。建立項目資金跟蹤檢查審計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保證資金有效使用。三是農村公益事業項目建設中,從實際出發,減少縣(區)政府項目匹配比例,取消鄉鎮匹配,以確保農村公益事業工程質量和效益。四是對于稅改前村組在建設公益事業時,免征農業稅屬村集體興辦的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制度辦理。根據原合同和具體情況,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決。
5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規范和完善“一事一議”籌資制度。一是積極探索解決農村免征農業稅后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鄉(鎮)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議”宣傳力度,嚴格區分加重農民負擔與農藝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例的政策界限,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制度,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發展公益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嚴格按“一事一議”制度辦事,規范操作,以鞏固減負的成果??紤]到農村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在遵循公開、透明、自愿、協商原則和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基礎上,對一些直接由農田受益的基礎上,如水利項目等,可按田畝籌資(但總額不得超過按人頭的籌資額)。三是允許采取適當提前或延遲的辦法,將兩至三年的“一事一議”籌資集中起來,以興辦村內一些重要公益事業,涉及幾個村的公益項目,也可以跨村聯合使用“一事一議”資金,所籌集的資金使用情況必須全部公開。四是可以考慮把糧食直補資金改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資金集中統一使用。
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口惠實至”,使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而安居樂業。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統籌城鄉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工程。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角度來認識這個戰略問題,并從多方面付出努力。
1.1制度供給主體的影響因素
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不協調的制度原因主要在于供給主體不同。制度供給主體包括國家、組織和個人。有效組織是經濟完善制度的關鍵,因為組織會以創新的角度去實現自身的目標,達到利益最大化。但是現階段許多金融組織產權關系模糊不清,以農村信用社為例,它作為農業銀行的基層結構,在所有者權益或者虧算方面,很難界定由誰享受或承擔,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社員進行入股以及得到的分紅與以往的存款及所得利息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導致社員的產權沒有獨立性。個人也是金融制度中的主體,但由于農戶在改革中沒有太多發言權,這就使金融制度創新受到很大阻力。另外作為制度的主要供給主體國家,很多時候所提供的金融制度并不適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比如農村信用社由省級政府管理。在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等壓力的情況時,國家可能為短期利益最大化,犧牲農村經濟利益。所以在進行制度供給時,以國家作為金融制度改革的唯一主體,很容易與農村金融與經濟實際情況脫軌,出現不協調的情況。
1.2制度變遷模式的影響因素
制度變遷模式主要包括強制性與誘致性變遷制度。前者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制度模式,農村金融與經濟的不協調很大程度是政府強制供給的結果。這種制度模式下信息具有滯后性,是創新率以及有效性低的表現,受到外部因素環境影響時,很容易造成農村經濟癱瘓的情況,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系模式下經這種制度模式被廣為使用。另外一種誘致性制度一般指企業或個人自行組織和實行,經過國家確認的制度模式,制度的彈性有效率比較高,創新成本比較低。改革開放以后,誘致性制度模式開始用于城鄉企業之中,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金融體系的不完善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原因在于農村金融制度以政府行為為主導,農村經濟主體缺乏自主性,如農業發展銀行的成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因此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
1.3制度創新環境的影響
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制度的創新環境為前提,創新環境中最有效的制度便是創新激勵制,農村金融體制與經濟制度創新不協調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村金融制度中缺乏激勵機制?,F階段國家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較嚴格,尤其對民間金融不認可,因為它沒有法律地位,所以經常以打擊的手段將其抹殺,導致整個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性。另外對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需要太多的成本,新制度體系代替舊制度過程中,會影響到很多政府部門以及金融組織的利益,所以在沒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制度的創新改革很難得到支持。同時農戶的創新能力也沒有得到重視,沒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來保障農民的實際話語權,所以在金融制度完善過程中很難發揮作用。
2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不協調發展的制度分析
2.1信用制度分析
制約金融發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信用,但農村經濟中,金融信用體系一直不夠完善,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F階段農村的企業信用體系與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金融機構很難對企業及個人的經濟活動做出信用的評估。另外農村獲取消息的渠道過于狹窄,經濟信息開放的程度很低,企業及個人在信息量掌握方面都很欠缺。同時金融機構也無法合理地分析農村企業及個人的經濟活動。
2.2法律制度的分析
從一定程度上分析,我國農村金融主體在法律法規體系中缺乏制度保障,如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等。金融債券方面很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使農村金融機構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嚴重阻礙了金融機構的發展。
2.3監管制度的分析
農村的金融監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很多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是為內部利益以及監管權利服務的,忽視了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利益,另外現階段的正規監管機構以及非正規的金融監管機構都缺乏健全的規范體系,大多以無序化的方式進行管理,導致監管不能真正落到實處,農村金融方面問題日趨增多。
2.4中介制度的分析
當前農村金融業務主要體現在企業和個人的貸款方面,很多個體企業中存在做假賬、虛假報稅等現象,導致金融機構很難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個人貸款用方面也難把握,加之中介機構的虛假審計信息頻頻出現等,使農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受到很大阻礙。
3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不協調發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用體系
農村金融體制的完善需要加強企業與個人的信息統計,并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儲存與傳遞,保證金融機構與金融需求者的信息溝通。此外必須要采取責任制與獎懲制,使每個部門嚴格執法,減少金融生活中的失信現象。
3.2創造農村金融法律環境
現階段農村企業及個人必須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將自身融入新的經濟體制模式下。法律法規體系需要不斷完善,明確企業和個人的權利、義務及利益。同時農村信貸金融機構也需要不斷健全法律法規,為農村金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3.3完善農村金融監管制度與中介制度
農村金融監管方式需要逐步調整,根據農村實際情況,以現代化方式和理念進行金融管理,主動采取風險控制與防范的措施,將監管工作做到透明化,使監管制度更加完善。此外對于農村金融的中介機構,需要逐漸轉變意識,使整個行業向市場化以及競爭化方向邁進,以相關的政策規范引導中介機構提高服務水平。同時要多引進發達國家的金融管理經驗及組織形式,完善農村金融中介制度。
4結論
基礎設施是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條件。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力爭經過幾年努力,使農村生產條件、基礎設施有明顯的改善。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在投入、規劃、指導、組織、協調等方面應發揮主導作用。
2、要著眼提高農民素質,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和引導
發展農村經濟,當務之急是教育農民、改造農民。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要發揮司法部門的職能作用,定期組織農民學習法律法規。二要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要充分發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各鄉鎮事業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大力發展民間科技服務組織,通過專家講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帶、專業技術培訓和組織農民參觀典型現場等手段,強化對廣大農民的科技培訓。三是要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要引導農民舍得投入,購置必備的通訊和網絡設備,善于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媒體捕捉市場信息。四是要增強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責任感??h鄉人大、組織和民政部門要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完善村民代表議事會管理機制,提高“一事一議”成效,鼓勵農民出資出勞,大力興辦公益事業。
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
首先是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糧食生產要以增收為目的,要以生產質量高、增加值多的農產品為主,要積極發展糧食產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其次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和蔬菜業等。最后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為了避免地區之間產業過度雷同,實現規模經營,形成區域整體優勢。
4、建立和完善法規制度機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不斷促進各項工作的法制化。農經部門要重視法制建設工作,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為相應管理工作的依據,同時也要善于把握時機,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規范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通過建立和完善農經法規制度體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成為農經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動工作發展。
5、盤活土地資源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載體。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首先必須盤活土地資源。要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尤其是后備資源的有序流轉,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開發效益。盤活土地資源,一是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穩定是盤活的前提,只有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延長 30 年不變的政策,才能盡可能地調動農民開發土地的積極性,消除短期行為和掠奪性經營現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轉機制。鼓勵將耕地、山場的經營權通過轉包、拍賣、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戶、向能人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
6、必須突破性發展龍頭企業
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瞬息萬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由于農產品生產與市場之間缺乏必要的連接紐帶,分散生產和銷售,很難形成規模和優勢,即便是形成了規模生產,也會因為分散銷售搶市場而出現互相壓價、相互殘殺的現象,加大了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要確保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突破性發展產業龍頭企業,靠龍頭將農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格局。發展龍頭企業:一是要走出政論辦企業、管企業的誤區。本著誰有能力誰牽頭,誰先發展扶持誰的原則,按市場經濟規律組建龍頭企業。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龍頭企業的發展經營必須兼顧公司、農戶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現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損壞農民利益的現象,只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才能切實起到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三是要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
7、確保黨的農村政策落實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歷來是黨的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把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經?;?,保證黨的農村政策落到實處并長期穩定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的要求,落實“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確保黨的方針和農村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要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
8、科學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1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總體來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調整,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調整主要還是在短缺經濟條件下所做出的適應性調整,它還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第一,低質農產品的供給與優質農產品的廣泛需求產生矛盾,大量低質農產品積壓。隨著短缺經濟的結束,全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低到40%以下,人們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農產品需求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新、特、奇、名、優、安便是農產品需求的新特征。但是,從當前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結構來看.我國農產品供給體現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原始產品多加工產品少,這就與消費者的需要產生了矛盾,直接導致大量低值農產品積壓、滯銷。
第二,部門結構不合理。首先,就農村三大產業來說,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一般來說,發達國家農村第三產業增加值占農村GDP比重都在30%以上,而我國到2007年才達到14.8%,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僅占農村勞動力的17.3%,發展明顯滯后,這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其次,在農業部門結構中,種植業與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比例失調,種植業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業的比重偏低,特別是畜牧業發展相對滯后。除日本外,我國種植業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國家,麗畜牧業產值又明顯低于這些國家。1985年,美國、法國、英國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就已分別高達49.98%、53.7%、60.8%,形成了種植、畜牧并舉的格局,而我國畜牧業產值到2005年也只有33.7%,差距相當大[張秀生.21世紀經濟學管理學系列教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2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過大
今年來,我國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4.9元,是1978年的624.6%,年均增長7%。但分階段來看,在1979—1985年的7年內,農民收入增長最快,年均增長15.2%,而1985年以后的20年,平均增幅還不到5%,特別是1998~2005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每年實際增長僅4.6%,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實際增長達到8.7%,前者僅相當于后者的52.9%。由此可見,農民不僅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城鎮居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長率也遠遠低于城鎮居民,這就導致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見表一)。1.3農業科技與生產相脫節,科技進步較慢
目前,中國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九五”期間,我國農業增長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是4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在70%以上,農業的科技支持狀況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要求極不適應,它具體表現在:一是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獨立設置,且分屬于不同的系統,各自為政,致使農業科研與農業推廣、農業教育與農業推廣、農業教育與農業科研、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嚴重脫節,這從根本上割裂了它們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割裂了科研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系,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產業化開發水平很低;二是用管理行政機構的辦法管理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的內部管理也完全套用行政系統的辦法,形成了“官本位”的導向和模式.扭曲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價值取向,造成科研機構的官僚化或半官僚化;三是農業科技投入長期不足。在現階段,我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國家對農業研究的資助極不相稱,財政資金的分配嚴重偏向非農產業;四是科研部門機構龐大,社會負擔沉重。
2.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分析
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圍繞解決三農問題,結合黨和國家的政策,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拓寬農民的收入領域
具體來說有一下降幾方面:(1)加快調整農產品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的步伐,引導農戶面向市場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2)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糧食的加工轉化。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3:1,而中國只有o.79-1;發達國家加工食品約占90%,而中國只有25%;發達國家的食品工業產值一般是農業產值的1.5~2倍,而中國還不到1/3。其他在農產品包裝、儲藏、分級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3)擴大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采取多種形式積極擴大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解決糧食等農產品階段性的供過于求的問題。(4)千方百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5)積極有序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產業。(6)建設一批有利于農民直接增收的項目,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
2.2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為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是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任務。具體有以下幾方面:(1)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以農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為主體,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2)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調整種植業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3)加快畜牧業的發展。擴大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加強草場建設,改良畜禽品種,加快發展畜牧業。(4)發展特色農業。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專業化的格局,提高商品率。(5)大力發展創匯農業。加強對農產品出口的協凋、服務和政策支持,推廣采用國際標準,繼續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大力發展創匯農業。
2.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步伐
加快農業技術進步步伐,是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撐。(1)著力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深化農村科技體制改革,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強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如農產品加工及轉化、節水農業、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等)為重點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2)制訂全面、系統的農業科技進步規劃,明確科技進步研究的目標。(3)加大農業科技投人。逐步提高農業科研經費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和農業科技人員的收入水平。(4)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利用好人才,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關鍵詞:西瓜;苗寨農家游;關系
凱里市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所在地,其苗寨農家風情游發展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豐富的農業資源、旅游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優越的區位優勢等為觀光立架西瓜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禮品西瓜以其形體美觀小巧、肉質細嫩、汁味甜、品質極佳、生育期短、攜帶方便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適合現代家庭消費和市場發展的要求。城郊農家樂的迅速發展,為農村帶來了無限商機,也為禮品西瓜提供了一個新的消費市場,兩者的有機結合為雙方發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動作用,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新途徑。
1立架禮品西瓜生產概況
2007年,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巴拉河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夢里水鄉苗寨休閑娛樂山莊種植了禮西瓜,面積7344m2,每公頃產量為32175kg,總產量2.36萬kg;每公頃產值8.04萬元,總產值5.9萬元禮品西瓜種植有紅小玉、黃小玉、金福、小鳳仙、禮品3號5個早熟西瓜品種.通過增施有機肥、地膜覆蓋、立架引蔓、網袋吊瓜等栽培技術,西瓜產量、產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進苗寨農家樂風情游發展的原因分析
2.1種植新穎,吸引游人觀光立架禮品西瓜與人們常見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懸浮于空中,能夠滿足游客的好奇心,開闊眼界,實現觀賞品嘗的需心。前來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見到吊掛懸空的西瓜,對他們很有吸引力。新穎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來欣賞苗寨風情和觀賞園風光。
2.2提高景區知名度觀光立架禮西瓜與旅游業相結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種新興產業,其發展打破了產業界限,既能提高當地禮品西瓜知名度,打響禮品西瓜旅游品牌,促進產品銷售,拓展產品增值空間。實現產品增效;并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拉動當地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的必興旺發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又能為苗寨農家樂推波助瀾現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夢里水鄉苗寨休閑山莊有禮品西瓜,到山莊游玩的每個游人都會帶上幾個禮品西瓜給家人或朋友品嘗,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實現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長農業科學知識苗寨種植禮品西瓜其銷售是以游人采摘為主的方式進行,因參與性較強而深受旅游者歡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兒童,特別受中小學生喜愛,禮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學生放暑假之時,而多數學生都喜歡到時大自然中去一邊游玩,一邊了解各種自然知識,禮品西瓜恰好迎合學生的這種要求,是中小學生在游玩中得到農業啟蒙教育和普及現代農業知識的好地方,這種種植與觀賞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農業知識,又能使其欣賞苗情苗寨。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一: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思考
[摘要]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湟中縣作為青海省主要的農業大縣,在農機部門的大力推廣新機械、新技術、新產品下,我縣主導產業的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如小麥、馬鈴薯等),這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者的強度,加速了勞動力轉移,本文從我縣農業機械的發展,對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作用做一下簡要分析。
[關健詞]農業機械化;農業;農村經濟;影響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機械化的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水平,是農業科技水平和裝備力量得以發展的體現,對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國家糧食生產,促進農業規?;洜I,降低勞動的勞動強度,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適度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作用。
1湟中縣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1.1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全縣十二五末農業機械總動力為62.54萬千瓦,農業機械擁有總量9.05萬臺(部),配套農具4.01萬臺(部),耕、播、收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9.12%、41.66%、46.02%,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66.85%,比十一五末分別提高了57.82、-11.84、35.22和31.04個百分點。
1.2主要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漸趨成熟
湟中縣擁有耕地84.7萬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為12.8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為10.3萬畝,飼草種植面積達4.7萬畝,油菜播種面積為14.2萬畝,蠶豆面積為1.23萬畝。至今小麥、馬鈴薯、飼草除山區不適宜機械工作的都實現了機播、機收的全程機械化;油菜、蠶豆除山區不適宜機播的實現了機播??梢?,我縣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已成熟,其他作物的機械化程度在進一步研發和提高中。
1.3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同作物機械化程度存在差異
由于地理、經濟條件的不同,造成我縣區域間的機械化程度不同,川水地區由于平坦、地塊較大,機械的種類、型號等比較多樣,腦山地區地塊小、地形不平、交通不便等,機械的種類、型號比較少,機械效率低;不同作物間機械化程度不同,國家對于主導品種研發投入更多,機械的數量、型號、種類更齊全,機械的生產效率也更高,對于非主導作物國家可能投入的研發資金不足,產品種類、型號等不多,形成機械化程度不高。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應關注發展潛力好、機械化程度較低的產業,加大研發和推廣資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全覆蓋。
1.4一家一戶經營模式,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
農業機械化要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當前土地聯產承包制將土地分割成七零八落,在農民的自主經營體制下,土地流轉必須是區域內農戶全體同意,方可形成聯片便于機械化經營,但農民素質和認識水平的不同,往往達不成協議,遭成資源浪費,勞動生產率低。為適應目前的生產力發展,必須采取措施打破目前不利機械化生產的局面,讓土地合理、穩定、依法流轉。
2農業機械化在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2.1農業機械化是提高勞動效率的重要手段,實現農業增效的保證
農業機械化是改變原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經營規模、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機械的開發和運用帶替了古老的二牛抬杠模式,解決了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局面,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勞動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成本,實現了規模效益。高質量的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生產規模,還大大地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
2.2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機械化是完成和推廣農業先進科技的載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手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供了保障。農業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梢姡瑳]有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2.3農業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建設
實現農業機械化能有效節約土地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土地收入;農業機械化的提高推動了土地流轉的邁進,農民以租金形式取得收入的同時選擇了從事其他就業的機會,為農民取得非農務工收入提供了方便。再通過各類技能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就地創業或進城務工,增加了務工收入,增長了知識,轉變了觀念,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文明建設。
2.4農業機械化是加快土地流轉,發展二、三產業的先決條件
農業機械裝備的運用,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的限制,遠遠超出了人力、畜力所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農業機械作業不僅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質上比人力、畜力實現了現代科學農藝要求,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農業生產率和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資源提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加速了當前土地流轉的進程,解放了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3全面實現機械化的方向、對策
3.1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直接決定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并且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農業機械化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產品競爭力的強弱。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的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家科研經費和農機補貼資金,加大對各類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以創新為手段,促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科學化、自動化、現代化。
3.2必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我縣地理條件、經濟發展和土地流轉水平,有選擇性地發展具有各自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如川水地區地塊大經濟條件好,要著力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如大中型拖拉機、大中型聯合收割機、高端的全自動農機配套設備等,豐富農機裝備結構;地塊較小經濟條件不好的腦山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的農業機械,如小四輪拖拉機、小型收割機、小型配套農具,達到經濟、適用、操作方便的目的。
3.3必須能有效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首先,農業機械化的運用能實現農業生產的規?;?、化械化,并能解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業外收入,讓更多的土地流轉到新型職業農民手中,進行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出讓土地的農戶以土地入股、租賃等形式取得收入,各方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業機械化用先進的機械帶替了人、畜動力,節約了農業生產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農業機械化程度促進了土地流轉的進程,改變了傳統小農經濟模式,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的模式發展,提高了單產降低了單位成本,優化了各生產要素,使農業生產活動呈現規?;?、效益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3.4必須提高機械利用率,培育服務型經濟實體
隨著當前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壯大,農業機械化的經營模式應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農業機械工作應向專業化、效益化發展,應培育機械作業服務的專業組織或隊,在農業生產中應實現(如小麥收獲作業)有償的跨區流動,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實現農業機械服務的專業化、全面化、多樣化,覆蓋農業生產的各個工作環節,解決一家一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提高機械效率,促進機械化農業的發展。
4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當前由農業大縣向蔬菜大縣邁進的轉型,還使得轉型的新型產業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隨著農業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會不斷地創造出科技含量高、實用經濟的農業機械,從而滿足產業結構轉型中各方面的需求,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雖然我縣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部分產品的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但是,像蠶豆、藥材、溫室等生產,還處在半人工半機械的局面,所以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開發,用創新的手段來解決出現的各種難題,以全面實現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光輝,陳莉.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解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7(05).
[2]羅昕,胡斌.論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7(10).
[3]張慶霞,劉從九.2007-2017年安徽省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定量預測[J].安徽農學通報,2007(16).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中國是一個龐大的人口大國,農村人口數占了人口總數相當大的比例,國家也時刻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進行科學的管理與規劃,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而快速的發展,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文章結合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作用與影響,提出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前言
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后得以快速發展,農業經濟也隨之發展,現在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使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群眾構建新農村的積極性。
一、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作用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為農村現實需求提供了細致的分析,使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促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論指導,解決發展中的遇到的問題。
1.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結合農村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農業經濟管理,并結合農村的經濟狀況和現有條件,產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方式,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更科學、更規范。合理的制度能夠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保證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速度。
2.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點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使農業有目的性的進行發展,確立了農業在市場的地位,更有利于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
3.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制約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或緩解農村經濟存在的眾多制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并對農村未來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護環境,保證農村經濟快速而平穩發展。
二、現代化農業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管理策略
面對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經濟管理者要結合農村發展狀況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措施去解決問題。
1.制定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嚴格的制度能對管理目的進行約束并進行更加好的規劃,要隨時代的進步進行革新,摒棄陳舊的管理方式。在體制建立的過程中,最基本的是讓農民群眾對農業發展產生新認識與新觀念,這樣能加速農業結構的轉型,促使經濟發展。農產品方面則是利用加工手段改變農產品以往的外觀,使其銷售市場更為廣闊,產業鏈更豐富,更保證了生產環節的安全,農民群眾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農業經濟管理體度建立的根本出發點就是為了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這個發展體制要科學并有效的將利益、沖突、權益進行統籌兼顧,解決群眾的問題,保證群眾利益不會受到損害??萍寂c農業相結合,能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促使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立足農民群眾,多種方式融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促使我們國家農業發展的關鍵點,在資金的支持下才能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與發展,然而政府的投資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撥款援助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此同時,吸引社會上的企業向農村投資,多方式融資的同時促進鄉鎮企業發展,有助于建設新農村,同時也處理了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的問題,幫助資金上有問題的群眾脫離難關。
3.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
現今社會處于信息化發展迅速的時代,農業經濟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實現農業與科技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農民群眾實現創收。建立電子信息平臺,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系統通過平臺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根據數據進行規劃,更好的掌握市場需求,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4.組建農業經濟管理隊伍
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綜合實力影響著農業經濟管理的成效,也影響著農業的經濟發展狀況,所以要嚴格把關管理人員并對其進行專業的、針對性的前期培訓、后期檢查,要改變傳統、陳舊的管理方式,順應時展潮流,要組建成一支具備高責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質水平的經濟管理隊伍,管理人員要學會自我約束,定期進行專業培訓,要深入了解國家的農村經濟政策,并不斷的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勵、引導大學生回農村建設,提供合理的薪酬、獎勵和提升機會,激發其工作熱情并為其營造良好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他們用其所學的知識與所具備的文化素養為建設中的新農村注入新鮮血液[2]。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理而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農業經濟管理不僅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基礎,還為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緩解方案、解決方案,所以應正確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策略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多方面融資,組建管理隊伍,保證了策略的有效實行,進而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使農村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凱里市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所在地,其苗寨農家風情游發展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豐富的農業資源、旅游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優越的區位優勢等為觀光立架西瓜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禮品西瓜以其形體美觀小巧、肉質細嫩、汁味甜、品質極佳、生育期短、攜帶方便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適合現代家庭消費和市場發展的要求。城郊農家樂的迅速發展,為農村帶來了無限商機,也為禮品西瓜提供了一個新的消費市場,兩者的有機結合為雙方發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動作用,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新途徑。
1立架禮品西瓜生產概況
2007年,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巴拉河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夢里水鄉苗寨休閑娛樂山莊種植了禮西瓜,面積7344m2,每公頃產量為32175kg,總產量2.36萬kg;每公頃產值8.04萬元,總產值5.9萬元禮品西瓜種植有紅小玉、黃小玉、金福、小鳳仙、禮品3號5個早熟西瓜品種.通過增施有機肥、地膜覆蓋、立架引蔓、網袋吊瓜等栽培技術,西瓜產量、產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進苗寨農家樂風情游發展的原因分析
2.1種植新穎,吸引游人觀光立架禮品西瓜與人們常見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懸浮于空中,能夠滿足游客的好奇心,開闊眼界,實現觀賞品嘗的需心。前來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見到吊掛懸空的西瓜,對他們很有吸引力。新穎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來欣賞苗寨風情和觀賞園風光。
2.2提高景區知名度觀光立架禮西瓜與旅游業相結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種新興產業,其發展打破了產業界限,既能提高當地禮品西瓜知名度,打響禮品西瓜旅游品牌,促進產品銷售,拓展產品增值空間。實現產品增效;并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拉動當地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的必興旺發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又能為苗寨農家樂推波助瀾現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夢里水鄉苗寨休閑山莊有禮品西瓜,到山莊游玩的每個游人都會帶上幾個禮品西瓜給家人或朋友品嘗,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實現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長農業科學知識苗寨種植禮品西瓜其銷售是以游人采摘為主的方式進行,因參與性較強而深受旅游者歡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兒童,特別受中小學生喜愛,禮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學生放暑假之時,而多數學生都喜歡到時大自然中去一邊游玩,一邊了解各種自然知識,禮品西瓜恰好迎合學生的這種要求,是中小學生在游玩中得到農業啟蒙教育和普及現代農業知識的好地方,這種種植與觀賞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農業知識,又能使其欣賞苗情苗寨。
2.4減少成本,促進鮮食消費禮品西瓜的生產可就近銷售、減少運輸成本和中間環節,提高瓜農的經濟收入,又能直接與消費者見面,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新鮮的西瓜,供游客觀光、采摘、食用和作為旅游饋贈禮品送給親朋好友。在親朋好友之間,以西瓜為載體,間接的為苗寨作了宣傳,為提高苗寨的知名度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