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2 10:27:15
序論:在您撰寫構成旅游資源的基本條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歷史;文化資源;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6-0287-01
我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國悠久醇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毋庸置疑,文化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主要支點。因此,充分認識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全面加強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是實現旅游強國目標的重大課題之一。
一、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開發的關系
(一)全面認識民族歷史文化資源
民族歷史文化資源作為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和歷史烙印,是一個民族智慧和傳統文化的積淀和結晶。民族歷史文化屬于社會人文資源,是旅游資源構成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民族工藝、民族服飾、民族建筑、寺廟觀庵以及民族文化設施等;也包括能體現區域精神、區域氣氛、區域風格的民族歷史、民族藝術、民族宗教、民俗風情、節日慶典等無形物。
(二)全面理解旅游產業開發
旅游業作為一系統的綜合性很強的新興經濟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架中涉及的領域寬、跨度大,幾乎囊括了可資開發利用的所有社會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不管是歷史遺存、文化活動、民俗風情、民間技藝,還是工農林水、山川河流、自然萬態,都可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文化和物質基礎。因此,旅游產業開發包括潛在或現實旅游景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的開發,以及潛在或現實旅游資源所在地的綜合開發。
(三)正確認識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開發的關系
目前開展的各種旅游活動,都是以一定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基礎的。首先,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質量的高低,對旅游產業的開發有重要影響。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旅游資源本身質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旅游產業開發的前提是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的質量、規模、組合和分布等狀況是旅游產業開發的前提和出發點。作為旅游資源主體的民族旅游資源,尤其不可缺少。
二、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開發中的地位
(一)基礎性地位
民族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旅游資源的分支,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主要客體,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旅游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尤其在當前文化旅游業日益蓬勃發展的今天,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尤顯重要。因為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是深化旅游活動,發展高層次旅游的重要資源,其數量的多寡和質量的高低已成為一個地方旅游業是否發達,能否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梢娒褡鍤v史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開發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二)壟斷且不可替代性地位
民族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最重要吸引物,因而也往往成為旅游者好奇和興趣的所在,成為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因而也就具有壟斷性。由于民族歷史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在競爭中就具有壟斷的地位??梢娒褡鍤v史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開發中往往居于壟斷的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開發中的作用
(一)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活動互動發展
首先,在發展旅游的初期,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作用不可或缺,它們往往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因素,是當地旅游業在競爭中能否得以發展、成長的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而在旅游得以發展之后,又可促使當地其他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得以發現和保護,并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與社會經濟互動發展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經濟借文化發展,文化借經濟傳播”,往往是許多地方發展旅游的初衷,這也表明旅游活動的開展能促使經濟的發展,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經濟收入,提高區域經濟水平,縮小區域差距。首先,民族文化旅游活動的開展,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旅游業是一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接待工作中,許多工作都必須靠手工操作,因而需要大量勞動力。其次,又能增加地方稅收或經濟收入。各種類型的旅游活動都伴有消費行為的發生,這些消費對當地經濟來說則構成一種外來的“經濟注入”,可增加當地的財富和收入。
總之,全面理解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產業開發的相關內容,正確把握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來發展旅游業,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可以取得獨家經營的優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旅游資源;游憩需求變化;技術進步;可持續發展
1 引言:發現與認知旅游資源是旅游學研究的最基本命題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是建構旅游供給體系的基本條件,是衡量一個地區旅游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宋瑞,2005)。伴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揭示和發現旅游資源,研究其開發的科學途徑,維系其利用的可持續性,一直是旅游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科學命題。
中國旅游學界對旅游資源的發現、認知及其概念的界定,是在中國現代旅游業發展初期階段形成的,首先是地理學嘗試著對旅游資源進行科學的分類和概念界定(郭來喜,2000),1993國家有關部門了《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旅游資源的分類系統及國家標準(GB/T 18972-1999)。2003年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有進一步的修訂,出臺了新的國家標準(GB/T 18972-2003)。該新版分類標準出臺后,曾再度引發了理論界對旅游資源的高度關注和學術討論?!堵糜螌W刊》2005年第6期、2006年第1期還專門設立了“旅游資源”的筆談專欄,針對國家標準存在的問題和實踐運用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有關旅游資源的學術討論,伴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一致持續到現在。
中國現代旅游業起步晚、發展快、規模大,已經躋身于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國家和旅游客源地國家之列。中國政府已經確立了“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針,旅游業的發展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全局。隨著全球性自然與社會發展不確定性的增加,旅游的需求方式和質量與旅游的供給方式和質量,都在發生顯著的變化,促使旅游業整體質量水平的上升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旅游業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全局,統籌謀劃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事關國家與地方發展高端或頂端層面的戰略設計。為此,進一步探討旅游業賴以發展的資源基礎,確立科學的旅游資源觀,統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等不同層面的要素資源,構筑起中國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旅游資源基礎,以維系和支撐中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旅游資源的內涵與外延
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GB/T 18972-2003)對旅游資源所下的定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雖然不同學術背景的人,對這個定義多有討論(宋子千,2006;何效祖,2006;等),但國家標準的權威性,依然在引領實踐、規范著人們對旅游資源的認知。
2.1 旅游資源的本質內涵
基于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GB/T 18972―2003)對旅游資源所作的定義,構成旅游資源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能夠產生旅游吸引力;二是能夠為旅游業所開發利用;三是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鑒于分類系統中所羅列的類型包含有形與無形、自然與人文等多重形態,多形態也被認作是旅游資源的一個基本條件(克里斯?庫珀等,2007)。其中,吸引力是最核心的要素,任何旅游資源都必須首先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只有具備吸引力才有成為旅游資源的可能性。其次,旅游資源是可開發的。資源開發要克服許多限制條件,比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約束以及技術限制等。自然界及人類社會有許多東西對旅游者有吸引力,但因開發條件約束或限制卻不能成為旅游資源。最后,旅游資源必須可產生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如果沒有可能產生任何效益,也就沒有開發價值,就不能界定為旅游資源。
在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GB/T18972―2003)中,并沒有強調三個條件的標準尺度,只是依據旅游資源的性狀,即現存狀況、形態與特征,將旅游資源(穩定的、客觀存在的實體旅游資源和不穩定的、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分為8個主類,31個亞類,155個基本類型,雖然很好地凸顯了分類學的學術性,幾乎具有“對號入座”的功能,但幾乎未與旅游資源的科學內涵掛鉤,忽視了旅游資源的一些過程性、區位組合性特征。顯然,這個分類系統,具有非常好的分類學特征,所包羅和涵蓋的基本層面涉及有形與無形、自然與人文兩大系統?;蛟S過于關注旅游資源實體的類型性,分類系統中沒有就“可開發、可產生效益”設置客觀且科學的判別標準,在其進一步的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中,也未能按照旅游資源三個基本屬性來進行客觀量化評價,其執行評價的標準不是標準自身的客觀尺度,而是評價者自身的經驗尺度。評價者對于旅游資源把握的經驗尺度不同,評價的結論存在巨大的差異。由此而導致在實踐運用中出現多重矛盾和問題(朱螗,2005)。
2.2 旅游資源的外延
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GB/T 18972―2003)是在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初期階段出臺的具有規范性的技術成果,也是中國旅游科學發展進步的產物。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尤其是旅游需求與技術進步的變化,旅游業越來越綜合,越來越多地跨越三次產業的邊界,成為橫跨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的現代綜合性產業系統,出現了所謂“大旅游”的概念,由此而納入旅游產業系統的旅游資源要素范疇在不斷外延。
瀏覽最近十年來的旅游資源文獻以及相關旅游發展規劃成果,可以發現有關旅游資源的外延存在以下基本傾向:
一是將旅游資源等同于旅游吸引物。從旅游資源的內涵來看,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資源的核心價值。因此,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要素就是旅游資源,旅游吸引物也就納入了旅游資源的范疇。旅游資源是否等同于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資源領域內一個長期爭論的命題。如果強調旅游資源“吸引力”的核心價值取向,具有吸引力的要素、現象或事件,稱其為“旅游資源”或許無可厚非。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交叉使用這兩個概念(克里斯?庫珀等,2007)。
二是將旅游資源等同于旅游地或旅游目的地。顯然,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地是由若干具有顯著旅游吸引物所組成的地域綜合體,是一個更偏重于空間范疇的概念。關于空間資源是否屬于旅游資源的范疇,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命題。其中,空間資源的一個獨特性,就是其“區位”價值。雖然“區位”是一個確定的、不可替代的空間,卻又是一個具有不確定性解釋的空間,有時又被人稱為“地緣關系”,由此而演繹出地緣經濟價值、地緣政治價值或地緣旅游價值等等。面臨一個復雜多變 的世界,越來越多地旅游學者把“區位”視作旅游資源的范疇,甚至被認定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或一座島嶼旅游業能否快速成長或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資源優勢(石培華等,2010)。
三是將旅游資源等同于旅游產品(旅游服務)。2003年版的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一個重大的進步,就是盡量消除旅游資源類別中的產品類型或被視作為旅游產品的類型(尹澤生、牛亞菲,2005)。嚴格意義上的旅游產品應該是在旅游資源基礎上經過人為加工、或改造、或組合、或創造出來的。旅游產品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產品,具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征和差異化特征。旅游產品針對旅游者、旅游經營者與旅游管理者,具有不同層面的理解和涵義。但是在一些特定的環境里,旅游產品與旅游資源有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稱“昂普性”,吳必虎,2001)。因此,一些學者將旅游資源等同于旅游產品,特別是等同于旅游景觀產品,是有其理論依據。在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的相互關系上,旅游資源是基礎性,是原發性的;旅游產品是旅游資源的利用,是繼生性的,后天性的;當一項旅游產品構件被用于一項新旅游產品的開發,它也就具有旅游資源的屬性。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這種復雜的互動關系,應引起人們的關注。
四是旅游資源等同于旅游基礎設施。旅游是人們空間移動,特別是跨區域移動,為人們的這種跨區域移動服務的行業就是旅游業。實現人們的跨區域旅游需要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如旅游交通設施、旅游接待設施、旅游安全設施等。2003年版的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將許多設施納入了旅游資源的范疇(參見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中的F類:建筑與設施)。設施是旅游實現的基本條件,是旅游產品實現的基本載體,也是旅游資源定義中“可開發”的重要屬性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資源包含旅游基礎設施無可厚非;但旅游基礎設施也是旅游產品實現的重要構件和載體,其產品屬性也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包價旅游產品的實現,其實質是一組以基礎設施為載體的服務組合(經營商)或體驗組合(旅游者)。因此,旅游資源與旅游基礎設施的相互關系,也是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命題。
五是旅游資源等同于環境。將環境視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是導致旅游資源范疇變化的革命性的觀點。旅游雖然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但離不開其賴以存在與發展的環境基礎。在經典旅游業教程中,旅游供給要素包括自然資源與環境、人文環境、交通運輸、招待禮節和文化資源,包括目的地的上層建筑與社會基礎等(查爾斯?R,戈爾德耐等,2003),將資源等同于環境。實際上,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總是交織復合在一起,構成一種總體的景觀風景線。有國外旅游經歷的人,對異國他鄉的環境總是有著深刻的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不僅是旅游資源,也是旅游產品,是實實在在的旅游生產力。隨著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覺醒和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將生態環境納入旅游資源的范疇,也有其合理的邏輯性。應對健康與養生需求,將氣候環境優勢納入目的地建設的旅游資源范疇的學者也相當普遍(石培華,2010)。
六是將旅游資源等同于旅游八要素。現代旅游不僅關注傳統旅游所關注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還關注環境(包括安全)與營銷,由此而構成旅游八要素。從包價旅游的業態來看,經營者推出的其實就是一組涉及八要素的“菜單”供旅游者選擇,雙方達成服務供給與支付意愿,成就一次旅游體驗的產品實現過程和交易過程。精明的旅游經營者就好比酒店的“高級廚師”,將那些資源要素組合成為適合不同口味需求的“菜單”,供不同需求的旅游者選擇。目的地發展與建設可視為“菜單”模式,善于把不同的要素,諸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成果與要素統籌到目的地的產品供給系統中來,以應對市場需求和變化,這是一種高端的旅游資源配置和利用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夠統籌到旅游供給系統中來組合或集成為不同特色的旅游產品的要素,應該屬于旅游資源的范疇。
七是將旅游資本、科技與人才等納入旅游資源范疇。從旅游經濟學視角考察,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創意、規制、技術裝備、景區場景建設,無不與資本、科技與人才等軟資源要素密切相關聯。文藝、工藝、美術、教育、設計、網絡技術、影視技術、動畫技術越來越多地介入旅游目的地建設和旅游產品的開發。張藝謀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劇”,所調動的資源要素,可能在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中難以完全“對號入座”。顯然,這些要素資源似乎也不應該排除在旅游資源范疇之外。
總之,旅游資源的外延傾向是明顯的,也許還有一些傾向有待于進一步總結和歸納。目前學術界有把旅游資源與旅游業資源相剝離的傾向或主張(宋子千,2006),以維系旅游資源對于旅游者“吸引力”的核心價值觀。但是,鑒于旅游與旅游業的相互依存關系,要把旅游資源與旅游業資源分得涇渭分明,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命題。之所以有上述那些旅游資源外延的傾向或觀點,關鍵在于對“旅游和旅游產業”關系的辯證分析和理解。對“旅游和旅游產業”關系的辯證理解的出發點不同,對旅游資源的類型和范疇的理解也就不同,旅游資源的外延傾向也就不可避免。
2.3 旅游資源是游憩需求變化與技術進步的函數
旅游資源是歷史范疇的概念,它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遺存或潛在的趨勢或規律性的事象。旅游資源的形態、內涵、存在方式、空間范圍都會與時俱進。如何以一種包容變化的大旅游資源觀來規范人們對旅游資源的認知、把握和統籌利用,是旅游學走向成熟需要面對的重大命題。
從世界旅游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看,促進旅游資源內涵及其范疇的變化,有兩個最顯著的因子,一是人類游憩需求的變化,二是科技進步因素。人類游憩需求的變化使能對人類產生吸引力的旅游資源范圍在不斷延伸,類型在不斷增多,從有形的物質文化存在到無形的文化理念,從棲居的地球表層環境到太空站的旅游體驗,可供旅游業利用的資源基礎、空間范疇不斷在拓展,也不斷誘導著新的資源要素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旅游活動領域中來??萍歼M步促進資源供給成為現實并不斷推進質量提升。以美國為例,從國家自然公園、人造主題景區到奢侈繁華的沙漠賭城(拉斯維加斯),從“迪斯尼樂園”到“未來世界”、“海洋世界”,人們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旅游體驗過程,科技塑造的虛擬場景及技術裝備將太空體驗、海洋體驗的機會呈現給大眾面前。游憩需求變化以及科技進步引起了旅游資源內涵及外延發生顯著變化。
本文限于篇幅,不討論游憩需求變化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也不討論科技進步對旅游發展的貢獻率。一個既定的事實是,隨著人類文明進步與科技第一生產力的發展,資源的種類、范圍和價值在不斷變化(汪宇明,1998)。當前,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斷攀升,可支配的閑暇時間逐步增多,既蘊涵著巨大的旅游需求潛力,也表現為游憩需求的細分市場變化,這種變化正在誘導著中國旅游發展方式、發展質量的轉型。另一方面,現代科技進步,改善人們旅游出行條件和接待設施水平,進一步刺激著旅游需求的變化,也誘致著新資源要素投入到旅游產 業系統中來。例如,交通方式決定旅游方式,交通方式變革與高速時代的來臨,正在急劇開拓著中國旅游發展的新空間和新格局(魏小安,2010)。因此,基于游憩需求變化與科技進步的視角,是可以佐證“旅游資源是游憩需求變化與科技進步的函數”這一論斷。
3 確立科學的旅游資源觀
資源是相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需求而提出的概念,是人地關系發展的產物。資源的本質在于其對于人類的價值。旅游資源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源泉之一。自然界演化與發展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遺產和自然景觀場景;人類自身發展有著厚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積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成果,總是從人類戰勝災難、邪惡、黑暗、腐朽、落后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沉淀下來,成為可世代傳承的文明,夯實著人類發展的堅實基礎,服務著人類走向充滿挑戰和期待的明天。隨著人類對全球變化導致地球表層生存環境受到威脅趨勢日益加劇的覺醒,21世紀已成為人類價值觀大融合、大變革、大轉型的時代。價值觀的轉型必然誘致人類生活與生存方式的轉型,從而引領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變革方向。在這樣一個變革與發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旅游發展及其所依存的資源基礎也在變化。為此,需要有一個更為開闊的思維視角看待和審視旅游資源的內涵與外延的變化。
3.1 旅游資源的認知要堅持核心價值導向
鑒于旅游產業橫跨一、二、三次產業的綜合性與位居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端性,進一步發展旅游產業,需要統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成果和要素資源,以納入旅游產業系統中來,為旅游業所利用,創造新的旅游消費熱點。
從文明發展的進程看,旅游資源既要關注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物質層面,也要關注精神文明的成果,還要高度關注生態文明的成果?;谟雾枨笞兓涂萍歼M步的視角,一切人類文明的成果都可以納入旅游資源的范疇,以創新出更多應對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但過于類型化而忽視資源體量規模、集聚組合特征的資源分類標準,有可能產生旅游投入的誤導,關鍵是善于發現和認知具有一定區域性、地域性的競爭型旅游資源及相關要素而加以統籌開發。旅游資源的判別仍然要堅持“吸引力、可體驗(可開發)、可產生價值”為核心的旅游資源內涵的價值取向。統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成果與要素資源為旅游業所利用,要看其吸引力大小,開發利用的可能性,以及產生效益的程度。
旅游資源判別與認知的科學標準,尤其是客觀量化評價標準,仍然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學術命題,首要關注的是資源的游憩價值。可旅游、可體驗、可休閑享用的資源,才能納入旅游資源的范疇。中國各地旅游發展的實踐表明,許多納入旅游資源范疇的具有文物價值、生態價值、自然遺產價值的資源實體,不一定等價于游憩價值,不一定帶來人們所期待的旅游收益。旅游資源游憩價值的評估,貨幣化核算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計量評估趨勢(于洋等,2009)。學術界探討的旅行費用法(TCM)、支付意愿價值評估法(CVM)、享樂定價法(HBM)、費用支出法(EM)、效益轉移法(BIM)日趨成熟,中國旅游發展的技術經濟參數的積累,尤其是高等級旅游景區發展的基礎數據已有相當積累,可以提供許多有價值的實證參數。因此,要推進旅游資源貨幣化核算的評估進程,修訂旅游資源評價的主觀經驗尺度,提高旅游資源、資產評估的科學性。
3.2 旅游資源開發要堅持產品導向的原則
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之間包容與互動的復雜關系,是資源開發進程中需要慎重研究的命題。游憩需求導向將一些要素資源納入了旅游資源的范疇。旅游資源與游憩需求導向的吻合性,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旅游資源實體開發的適宜性;科技手段使得資源轉型為產品成為可能。旅游資源是產品的原真素材,旅游產品是資源加工或組合包裝、融入勞務要素的復合集成品或加工制成品。旅游資源能否轉化為旅游產品,涉及的因素更為復雜。
實踐表明,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不存在對等性,一流的開發理念與人才完全可以把二流的旅游資源開發為一流的旅游產品。同時,旅游產品對旅游資源不存在依賴性,旅游產品開發對象不限于旅游資源,應更多地關注市場需求變化、關注旅游追求實現的條件。尤其是度假型旅游產品,一旦具有合適的市場區位條件和一定的土地資源條件,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就會誕生。迪拜度假基地的形成,就是一個獨特的,值得人們持續關注的案例。資金、策劃、管理等要素通常成為營造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條件和要素資源。
堅持旅游資源開發的產品導向,就是要基于游憩需求的市場變化趨勢,從旅游資源屬性與旅游產品相適宜性角度,設計資源開發的模式和產品實現的路徑;從開發環境和條件的視角探討資源轉型為市場需求產品的適宜性,以開發出能夠滿足不同游客游憩需求和體驗的旅游產品群;還要從機會成本的視角探討和評估旅游資源開發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以規避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在風險。
3.3 旅游資源利用要維系其可持續性
關注旅游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既是一個倫理學命題(道德平臺),也是一個經濟學命題(經濟平臺),還是一個技術經濟學命題(科技平臺、管理平臺)。旅游資源的利用方式,是一種體驗式為主的利用方式,應該更有利于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然而現實中許多案例表明,一些自然名勝風景地或文化遺產地,一旦被開發利用,就陷于了利用不持續的尷尬。
可持續利用是國際通行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準則。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涉及數量管理(承載力)、質量管理、區位改善、設施完善、危機應對等微觀層面,又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頂層目標的宏觀協調。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旅游學界就提出了旅游可持續性的分析工具(Wight,1998),強調旅游資源要在旅游者、當地社區和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種和諧平衡的關系,并引入了承載力理論,以尋求社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以及環境承載力容許的范圍內對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為此,要科學設定承載力門檻閥值(LAC)、加強旅游者負面影響的管理(VIM)、營造良好的旅游體驗環境和資源保護(VERP)、實施環境影響評估(EIA)和累積效應評估(CEA),以監測旅游資源利用及其質量變化的趨勢,維系旅游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賦予了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的使命和責任。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倡導低碳旅游發展方式的新時代背景條件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僅要關注資源的旅游承載力,還要關注旅游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節能減排、旅游碳匯體驗環境的培育以及引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建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低碳、微排模式。
1、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記憶)
旅游者是主體、旅游業的服務對象;
旅游資源是客體,旅游活動的基礎;
旅游業是中介體,連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資源的紐帶。有三大支柱: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條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閑暇時間、適宜出游的身體條件、一定的文化素質和旅游動機)
3、旅游的基本類型
分類依據
分類內容
按游覽區域劃分
國內旅游
地方性旅游、區域性旅游、全國性旅游
國際旅游
跨國旅游、洲際旅游、環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劃分
觀光、度假保健、公務、宗教和購物五種。
備注:在我國,多數旅游者的旅游屬于觀光旅游。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游客,開始步入獨家保健型和購物性旅游的行列
4、現代旅游活動的特點:①旅游主體的大眾化;②旅游空間的擴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內容可以是觀光度假、探親訪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風問俗、宗教朝圣、體育競技、狩獵考察、訪醫問藥等)④旅游目的的娛樂性
5、現代旅游的六要素
現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購、娛六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①食: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干凈。②宿:不用住太貴的飯店,因為出來主要是為了旅游,而不是睡覺,所以干凈、舒適即可。③行:選擇游覽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該處進得去,也出得來。④游:一定要同導游配合好,才可領略更多樂趣和學到更多知識。⑤購:在異地購買些物品,既有紀念意義,又是樂趣之一。⑥娛樂乃人之常情。
特別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絕大多數旅游者必須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覽活動主要依托旅游景區開展;c、“購”和“娛”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徑;d、“宿”和“食”是人們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業必須滿足的條件。
6、旅游業是一種“朝陽產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并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7、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①經濟作用:a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b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d促進區域經濟發展;②促進社會文化繁榮e促進國民素質生活質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g促進文化交流。③區域環境影響:h有利于保護當地旅游資源;j有利于保護旅游環境;k促進城市衛生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8、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旅游業的不穩定,導致區域經濟的不穩定,旅游業的發展導致消費品和房地產價格上漲。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
:給旅游區的社會治安帶來隱患,對旅游區居民健康的不良影響,
【討論】列舉旅游業發展有利于保護的措施:①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②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舉例說明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①由于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9、旅游資源的三種基本類型:①自然旅游資源:包括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等類型。(自然景觀)②人文旅游資源:包括遺址遺跡、建筑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風土人情等類型。(人文景觀)③湘教版還有第三種是自然和文化景觀旅游資源。
種類
舉例
旅游價值
核心
表現形勢
形成過程
自然
旅游
資源
地文景觀
路南石林
對于探險者獵奇、游樂、療養等性質的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地
貌
景
觀
具體
形式
自然
過程
水域風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觀
黃山迎客松
天象與氣候景觀
黃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資源
遺址遺跡
北京故宮
表現在教育性(知識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義
建
筑
景
觀
具體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歷史過程及當代人類活動
建筑與設施
蘇州園林
旅游商品
景德鎮陶瓷
人文活動
傣族潑水節
注意:自然旅游資源還包括宇宙類(太空、星體、天體觀測、隕石等)。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消閑、求知、健身類(科學教育文化設施、療養和社會福利設施、動物園、植物園、公園、體育中心、運動場館、游樂場所、節日慶典活動、文藝團體以及其他消閑、求知、健身活動)。
說明:地文景觀包括地貌景觀(如丹霞地貌、巖溶地貌)、地質過程遺跡(如火山口、海蝕景觀)等;水域風光如泉、瀑、景觀河段、濕地等;生物景觀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樣性景觀;天象景觀如日月食觀測地等;氣候景觀如海市蜃樓、佛光發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資源的特性
與其他資源相比,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非凡性、可創造性和永續性等特征,對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旅游資源
特性
含義
旅游
資源
共性
多樣性
旅游資源極其多樣,且廣泛存在
非凡性
旅游資源是在同類中具有非凡特點的事物或現象
永續性
多數旅游資源可反復使用,并且使用是無消耗的(與其他資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點)
自然景觀
季節性
有些自然景觀隨季節變換而呈現不同特色,稱為季節性,如霧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自然景觀的地域差異
人文景觀
可創造性
人文景觀是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建設和創造的
可變異性
人文景觀的性質、功能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14旅游資源的價值
資源價值
含義
主要的資源類型
美學價值
自然風景名勝區一般具有美學價值,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資源
科學價值
自然風景名勝區在地學上往往具有某種典型性,對一些自然現象的成因、演變機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自然旅游資源
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古跡對于研究歷史上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人文旅游資源
經濟價值
旅游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
價值上:美學價值(形式美、朦朧美、色彩美、動態美、聲音美)、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夏威夷的火山、東非大裂谷、北歐的冰川地貌景觀;廬山、泰山、華山的斷層景觀;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黃山的花崗巖地貌;長江三峽的流水侵蝕的峽谷地貌;一些地區的生物資源豐富,也成為科學研究內容;有些景觀可以研究氣候、水文等。
15、旅游資源的評價:
①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A旅游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游資源,才會對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B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能夠和很多旅游資源構成景觀群,則游覽價值大)C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不同類型的景觀在地域上分布較多,則游覽價值大)
②.地理位置與交通:交通位置閉塞,進出不暢,開發條件差;反之,開發條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通過影響經濟距離和游客心理進而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
③.客源市場:位于或者靠近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大;反之,開發利用價值小
④.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地區接待能力強,開發條件好;反之,開發條件差
⑤.旅游地的環境容量
16、評價黃山旅游資源①游覽價值:黃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具備旅游資源質量;黃山周圍有很多其它旅游景點,共同構成景觀群,旅游資源集群狀況好;黃山旅游資源的景觀特征和周圍景點不雷同,地域組合狀況好。因此黃山游覽價值很大。
②市場距離:黃山距長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較近,市場距離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黃山位于長江沿岸,交通位置優越,
交通通達性好。
④地區接待能力:黃山旅游活動設施配套,因此地區接待能力強。
⑤旅游的環境承載量:黃山山頂無平臺
,環境承載量小。
17、對武夷山景區開發條件的評價(明白、應用)
①游覽價值(1)美學價值:武夷山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其中九曲溪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諸多風景享有聲譽。(2)科學價值:武夷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區,又好似世界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顯著。
(3)歷史文化價值:武夷山文化遺產豐富,包括公元前1世紀的漢代遺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學術活動的書院遺址等。此外,山上還有許多寺院、道觀、亭臺等古代建筑和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經濟價值: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高,游客數量多,旅游業發達,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②市場距離:武夷山的國內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達,而且與武夷山的距離較近。我國的北方、華北地區距離武夷山較遠,客源市場還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國外客源市場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為主的亞洲,而歐美和大洋洲因距離較遠,客源市場還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前景廣闊。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覽區位于我國福建省西北部,臨近江西??;對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鐵路、航空線通往全國各地,已成為福建省內對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區接待能力(基礎設施):武夷山景區基礎設施完善,擁有多家賓館、酒店,有較強的接待能力。我國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時間是夏秋季節: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豐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觀,景色豐富、且變幻莫測,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錢塘大潮最佳的觀賞時機是農歷八月十八,因為農歷八月十八日,出現天文大潮,外加此時盛行東南風,東南風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灣,抬高了潮位);4月鳥類到青海湖鳥島5月在此繁殖,6月飛走,最佳的觀賞時機是5月份。
19、旅游景觀的欣賞技巧
(1)選擇觀察位置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詩句舉例
高大雄偉的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巖、安徽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峽谷、幽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桂林的蘆笛巖溶洞、一線天
置身其中近觀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安赫爾瀑布、莫西奧圖尼亞瀑布、黃果樹瀑布、廬山瀑布
適當距離仰視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池
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岳陽樓、黃鶴樓、藤王閣、大觀樓)之上俯覽遠望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小的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觀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漓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云霧多,景觀豐富且富有變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可觀云海,又可觀日出日落);飛瀑——雨季
特定時間和條件下出現的自然景觀
錢塘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鳥——5月;大理蝴蝶會——5月(農歷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凇——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5)以情觀景
20、黃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名冠于世。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黃山云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
21、園林景觀要抓住構景手法。①主配②層次③框景④借景
【關鍵詞】鄰近旅游資源;關系解析;規劃開發
1.旅游資源總體分布特征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是旅游者的活動對象。中外學者對旅游資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界定,本文認為凡是能夠吸引旅游者進行各種旅游活動的自然和社會因素都可稱為旅游資源,有無形的精神資源也包括有形的物質資源,不同地域內旅游資源的構成不同,在形態和文化上都顯現出差異性,并表現出地域的不可移動性和內質的不可復制性。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旅游資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直接欣賞、消遣的對象,是旅游活動的核心內容,不包括從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間的服務以及純接待的因素,因此,旅游資源的多寡、賦存和分布狀況,直接影響旅游者出游的選擇趨向以及旅游者的空間流動。
2.鄰近旅游資源的關系解析
旅游者在做旅游決策時,對所要前往的旅游景點的選擇數量和范圍一般都有限制,大多數旅游者都愿意在相對鄰近的區域內選擇景點,而對于旅游開發和規劃而言,旅游經營者和開發者所關注的首先也是當地旅游資源的稟賦,及在一定地理空間內其它旅游資源的特征。
相鄰的旅游資源個體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并且它們所產生的吸引力會相互影響,從而產生近鄰效應,近鄰效應可分為正效應和負效應,即相鄰旅游資源的關系存在著互補和替代。
2.1旅游資源的互補關系
如果某一區域范圍內的旅游資源個體都具備獨特性,相互之間形成強烈差異,在景觀形態、類別和文化內涵方面各有特點,這些旅游資源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升該旅游地的吸引力、延長旅游者在該地的游玩時間,它們可以在資源上相互補充形成正的近鄰效益。旅游資源的互補關系主要包括:
(1)類型各異的旅游資源互補。集中表現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相融,在相鄰的旅游資源分布中存在這一現象,如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廬山就有此特征,它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擁有秀麗雄奇的自然景觀,而廬山的名篇佳名、佛道儒遺跡、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舞臺又成就了內涵豐富的廬山文化景觀,自然美景和豐富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造就了天下名山的獨特魅力。
(2)類別各異的旅游資源互補。自然和人文資源下還包含著各種小類的旅游資源類別,它們的形態風貌各異也構成了資源上的互補,如某地在自然觀光旅游資源中既包含有山地、峽谷、又有湖泊、江河,就可形成山水相繞,“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秀”的自然風光。
2.2旅游資源的替代關系
如果某區域內旅游資源存在很大的共性,在資源等級、規模、類型、文化表現上大同小異,則這些旅游資源本身就會導致旅游者的分流,對客源市場的吸引力會相互抑制,通常資源等級較高、規模較大的旅游資源個體會吸引更多的客流,這就形成負的近鄰效益,旅游資源的關系就表現為替代。旅游資源的替代關系主要集中于地域分布較廣的自然景觀、歷史背景和藝術風格相近的人文景觀以及發展歷史相對較短的現代娛樂景觀,如廣西的溶洞、各地的宗教建筑及主題公園景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替代關系。
旅游資源的互補和替代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它由于觀賞對象、資源規劃開發、旅游地發展、旅游市場需求等各種因素的變化促動下會相互轉化。比如對于一個歷史學家而言,某地的宗教建筑所代表的流派、歷史年代、藝術風格都有其獨特性,每個單體對他都有吸引力,因而是互補的;而對于普通游客而言,它們極其類似,在游覽了其中幾座之后便失去興趣,因而它們是替代關系。
3.鄰近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建議
旅游資源品位、等級、類型的分布關系直接影響了它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通過合理的規劃開發使得鄰近的旅游資源實現共生關系,在同一地域范圍內,實現旅游資源的共享和差異資源的互補,對客源市場形成一致的吸引力。
3.1合理挖掘資源特點,形成互利共生
旅游目的地在資源、旅游產品、客源市場等方面具有較高的依存度,實現旅游資源的互利共生,這種情況一般發生于資源類型不同而資源價值都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一般具備鄰近的地理位置,距離相近、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等地緣條件使旅游目的地的共生關系更能實現。
如果鄰近的旅游資源的類型不同而資源價值都較高,那么在旅游產品開發和市場宣傳上就可以形成各自的資源特點,如對江西廬山、三清山、井岡山三大名山分別以名山風光、道教文化、革命勝地被游客認可,旅游產品特色明顯,市場認知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的關系;并且通過旅游交通系統連接這些具有共生關系的旅游資源單體,特別是獨特性大、游玩時間長而知名度較高的旅游資源單體一定要配置便利的旅游交通,最大限度將游客留在本區域內,以使旅游業所帶來的利益在該區域內均衡分布,如近年來提出的“長江三角洲旅游無障礙”計劃,就是利用便捷的區域交通體系將和長三角的旅游資源連成一體。
3.2合理組合旅游資源,形成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多個旅游目的地在空間上緊密相連, 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生存與發展得益于某一主體旅游目的地,同時對主體旅游目的地的生存與發展不會產生明顯的損害,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資源類型不同、品位差異較大且位置相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間,雖然附生旅游地不具備很強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位置鄰近,被附生旅游地的游客通常會順便去附生旅游地游覽,如浙江舟山的普陀山與朱家尖之間、安徽的黃山與黟縣、歙縣之間都是偏利共生的關系。 在現實旅游發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共生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情況:城鄉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城市的現代時尚和鄉村的自然純樸形成互補;傳統和新興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傳統觀光型的旅游景區景點與擁有農業旅游示范點、工業旅游示范區、現代娛樂中心、主題公園景觀的各種新興旅游目的地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
3.3合理規劃旅游資源,變競爭為共贏
同一地域范圍內的兩個或多個旅游資源,在資源條件、客源市場或交通區位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時,會出現對客源市場和發展空間進行爭奪的現象。對于存在競爭關系的旅游資源,一方面可以通過明確目標市場、形象定位、文化挖掘等方式突出各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將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盡量避免出現互相抑制的游客分流現象,等級較低的旅游資源以周邊城鎮為客源市場,等級高的資源則吸引中長距離的游客,這就要求旅游交通系統做出相應的設置來積極調配客流;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各種旅游規劃和旅游管理手段,如通過廣告宣傳、旅游信息引導等方式,使旅游目的地關系能夠協調合作,由不利的關系轉化為有利的關系。如“江南六大古鎮”的統一營銷、聯合宣傳使本來處于競爭關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規?;⒛坌缘奈Γ瑥亩D化成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旅游目的地。 [科]
【參考文獻】
[1]楊載田.中國旅游地理.科學出版社[B].2004:62-66.
[2]保繼剛.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科學出版社[B].2003:136.
關鍵詞:旅游產業 發展戰略 產業現狀 策略
引言
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迅速,具體表現在:旅游市場的需求旺盛,旅游產業的規模擴大,供給能力增強。2009年我國的旅游產業實現了5566億元的總收入,與2008年相比增長了11.4%,占GDP的5.44%。旅游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旅游產業進行戰略性研究,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客觀要求。
然而,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與美國、意大利和法國等世界旅游強國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國到2009年旅游產業占全國GDP為5.44%,而在2002年世界旅游產業的總產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就已達到11%左右。同時,在開發旅游資源、配置旅游設施、培養旅游人才和旅游管理等方面,我國與世界旅游強國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對旅游產業發展戰略進行研究,對于實現我國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綜述
(一)旅游的產業化
旅游產業化不僅與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有著復雜的交織網絡關系,而且宏觀體制、微觀機制、文化背景、旅游資源等因素也會對旅游產業化產生制約作用。但是,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來對旅游產業化的涵義進行考察。從靜態的角度來看,旅游產業化是現代旅游業的基本業態。從動態的角度來看,我國的旅游產業化在經歷從初級產業向高級產業發展,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我國的旅游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1.旅游產業化的基本條件?,F代化?,F代化是旅游產業化水平的標志,經濟現代化、社會服務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構成旅游現代化的三個主要內容。其中,經濟現代化是旅游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文化現代化是更深層次影響旅游現代化的因素。
國際化。國際化反映的是旅游產業化的空間跨度,它是旅游業成為現代產業的基本條件之一。此外,旅游國際化能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能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
規?;?。規?;锹糜萎a業化的發展基礎,旅游業的規?;苿恿舜蟊娐糜蔚男纬?,使得旅游不再是屬于少數有錢人的奢侈行為,而是普通大眾都能消費得起的活動。旅游業規?;牧硪环N表現為規范化旅游模式,即旅行社為旅游者組織安排旅游路線、旅游內容等。
市場化。市場化是旅游產業化的動作方式,市場化要做到四點,即要形成市場規模、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規則來指引旅游活動、將旅游資源合理分配。
2.旅游產業化的重要性。旅游產業具有突出的關聯帶動功能。也就是說,旅游產業能夠帶動與之關聯的行業的發展,如餐飲、娛樂、建筑等與旅游產業相關聯的行業。據相關研究的推算,旅游業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GNP就會因此增加3.12美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約1.52美元。
旅游產業能帶動就業機會的廣泛增長。有關資料數據顯示,旅游業的間接就業者是直接就業者的5倍,可見旅游業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此外,旅游行業的就業成本低,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旅游產業可有效地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旅游產業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表現為:有助于吸納新知識新觀念以提高思想素質;開闊視野以提高文化素質;了解現代生產經營狀況以提高管理素質;陶冶情趣以提高道德素質;了解科技知識以提高技術能力。
(二)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的概念
1986年旅游經濟被納入我國國民經濟總體發展計劃之中。所謂旅游產業發展戰略,是指以旅游產業發展的各種因素與條件為基礎,從關系到旅游產業發展全局的各個方面出發,制定在較長時期內旅游產業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所要解決的重點以及為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措施的總稱。從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的特征上分析,它是有關旅游產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總體性的設計和謀略。從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的內容上分析,旅游產業發展戰略主要是確立旅游產業發展目標、旅游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旅游產業發展措施。
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我國擁有遼闊的地域,悠久的歷史文化,并且南方和北方都有著十分豐富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正是由于這些堅實的基礎,我國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起點較低,起步較晚的先天不足,在改革開放的三十余年,我國的旅游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2000年我國入境過夜旅游人數為3122.88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為7.4億人次,旅游外匯收入為162.24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為3175.54億元人民幣。而到2008年時,我國入境旅游人數高達13003萬人次,其中入境過夜旅游達5305萬人次,國內旅游總人次為17.12億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達408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為8749億元,入境旅游收入達2839億元。從以上的對比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和國際旅游大舞臺上異?;钴S、極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別是近幾年來,旅游業堅持“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的發展方針,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旅游大國的地位在多個領域、在國內外得到空前的鞏固和提高。
(二)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出現的問題
一、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價值的構成
明確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的內容,就是明確了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價值評估的基礎。對于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的評估有多個角度,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評價結果,因此對品牌資產的評估應該采用系統性的思維。旅游文化資源作為品牌,它必須具有持續創造利潤的能力,同時,旅游文化資源品牌還屬于消費者和社會,它依附于一定時期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環境。在評估的時候,從品牌價值的影響因素分析,至少考慮兩個層面的內容,即品牌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科學的反應出品牌的綜合價值和競爭力。
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的市場價值是指將這種無形的資產轉化為一種可以衡量的資產,是通過這項旅游文化資源所占用的資金情況,盈利能力等,通過財務核算的方式體現出來的資產機制。旅游文化資源品牌的建立可以在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中樹立自己的優勢,提高競爭力,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優質的品牌,會產生較強的溢價效益,主要表現在銷售量和獲利能力上。銷售量從企業的角度反映了品牌的影響力和在量上的影響。獲利能力反映了品牌的生命力和在質上的音響。例如故宮博物院的門票價格要遠遠高于同類景點的價格,這就是品牌資產所帶來的溢價效應。
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的社會價值是指旅游文化資源品牌對社會的影響,消費者對旅游文化資源所滲透的精神、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等的認同。社會價值比較復雜,難以定量化研究,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通過測評與消費者生活的關聯性、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性、認同品牌價值觀的人群占有量等指標來替代評估。
二、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價值的評估內容
基于旅游文化資源的特殊性以及其品牌資產價值的構成,旅游文化資源品牌資產價值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核心價值:旅游產品的市場表現;旅游文化資源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品牌個性代表的象征性價值。
旅游產品的市場表現方面的價值評估,除了一般意義上對于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增長率的評估,還應該考慮到旅游文化資源的特殊性,在這里加入一個綜合分析指標,即旅游資源的等級??梢岳眠^去進行的旅游文化資源的評估結果來評價旅游文化資源品牌價值的優劣情況。按照我國旅游景區的等級劃分,可以將旅游文化資源劃分為5個等級。按照我國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強度來劃分,可以分為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旅游資源。
旅游文化資源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是具有資產價值的,它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在消費者心中產生了廣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與預期一致的產品知覺 、強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聯想以及穩定的忠誠這四個方面的核心。(1)旅游文化資源品牌的品質認知是指旅游者根據出游動機,與備選的其他目的地相比,對旅游文化資源類的目的地及其配套設施質量和優越成都的感知。(2)旅游文化資源的品牌知名度是指潛在的旅游者認識或者記起旅游文化資源突出特點的能力。旅游文化資源與周圍旅游資源的互補情況以及吸引范圍都會影響到其知名度。(3)旅游文化資源的品牌聯想是指旅游者透過其他的文化資源能夠聯想到該旅游文化資源的特征。旅游文化資源所處的環境和區域社會經濟條件會對此維度產生持久的影響力。(4)旅游文化資源的品牌忠誠是指旅游者重復購買或者反復地向親友推薦某項旅游文化資源。忠誠度可以用有客的滿意度和偏好度來衡量,其中滿意度包括游客對旅游文化資源展現出來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滿意程度,偏好度則主要是游客對旅游文化資源的識別程度。
旅游文化資源品牌的象征性價值即品牌所具有的個性,是指游客想到該旅游文化資源時能夠想起的品牌的名稱、標志及其感官沖擊力等。比如提到金沙遺址,旅客是否會聯想到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太陽神鳥以及古蜀文明。
品牌資產的價值評估有利于旅游企業或組織采取積極措施不斷提升自身品牌的價值,并合理有效的保護品牌這一重要的無形資產。要想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效的應用品牌資源,必須先對自身所擁有的品牌資源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以便獲得有效的信息,來進行品牌戰略的制定與修正,更好的發揮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Maja Konecnik,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00-421.
[2]崔鳳軍,顧永鍵.景區型目的地品牌資產評估的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模型初探[J].旅游論壇,2009,(1):67-71.
一、旅游發展非優區的概念辨析
旅游發展非優區是指具有良好的旅游發展基礎條件,應該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地區在與周邊、鄰近地區的比較中處于發展劣勢,未能形成應有的旅游品牌和效益的地區。需要說明的是,旅游非優區并非指那些不具備旅游發展條件從而未能很好地發展旅游業的地區。
其概念包含如下內容:該地區具有不錯的旅游產業基礎,包括資源條件、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甚至有些地區曾經取得過良好的旅游產業業績,只是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由于周邊新的景區的成功開發或是自身的的因素,未能實現應有的發展速度和品牌價值,在與周邊地區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旅游發展非優區的旅游發展難度就大大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該地區沒有發展旅游的價值和可能,只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條件、問題以及與周邊競爭態勢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在產品開發、形象樹立和推廣以及市場營銷和產業管理方面采取積極合理的措施,就有可能達到理想的發展水平。
二、旅游非優區域的旅游發展條件分析
旅游非優區的旅游開發處于競爭劣勢,但并非完全沒有發展的可能,要了解遮蔽陰影區的旅游發展的可能性,首先要了解其是否具備開發旅游的基本條件。也就是不考慮周邊地區的旅游發展狀況,假設周邊地區的旅游發展狀況為零,客觀分析該地區的資源、區位、環境、社會經濟、設施、發展理念、管理能力等條件,判定其旅游發展的基礎條件是否具備,如果得出的結論是具備旅游開發的基本條件,則該地區存在著實現突破發展的可能性。
三、安徽廣德縣旅游產業現狀
安徽廣德悠久的歷史和溫潤的氣候造就了廣德豐富的旅游資源。根據國家旅游局的資源分類法,廣德旅游有7大類21亞類45個基本類型的旅游資源。其中,山林泉石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大,景色奇;水庫、溪泉瀑布、峽谷、奇石、動植物等資源數量眾多;人文類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岳飛戰金遺址、張渤和祠山文化、太極文化和宗教文化。尤為突出的是,廣德生態條件優越,是上海周邊少見的生態環境保持完好的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奇美的自然風景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相映成趣,共同構成廣德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體系。
(一)廣德旅游發展條件的零基分析
為了能較準確地把握旅游資源價值,課題組對區內旅游資源,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有關旅游資源評價的規定,進行分類打分,得出廣德縣主要資源的平均分值。
廣德旅游資源綜合得分為75.5分,達四級旅游資源等級,其中,觀賞游憩價值得分率為80%,歷史文化價值得分率60%,珍稀奇特程度得分率67%,規模豐度得分率80%,知名度影響力得分率70%,適游期得分率90%,生態價值得分率100%。可見,廣德旅游資源各項評價因子中,生態價值得分率最高,其次為觀賞游憩價值和規模豐度,歷史文化價值得分率雖低,但在蘇浙和本地區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如能進一步挖掘祠山文化和太極文化,在強化已有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廣度和深度,歷史文化將成為廣德旅游品牌的靈魂。生態價值雖所占權重不大,但和良好的自然風景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后能產生極大的拉升效應,大大提升自然風景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品質,有利于開發休閑度假旅游和會議旅游等高端率旅游產品。因此廣德旅游發展可以自然山水樹形象,以生態環境創效益,以歷史文化創品牌,以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二)廣德旅游產業發展狀況
根據廣德的旅游資源條件和開發能力,該地區具備較好的旅游開發條件,旅游發展的要求也較為迫切。當然,以上分析是建立在零比較基礎之上的,旅游發展的實際狀況則相當不利,與其鄰近的溧陽和安吉相比,劣勢明顯。
從上表1可以看出,廣德與溧陽、安吉相比,旅游發展差距很大,溧陽和安吉2009年全年的旅游人數分別是廣德的4.53 倍和3.9倍,而旅游收入則分別是廣德的11倍和4.68倍,不僅旅游人數大大少于溧陽安吉兩地,旅游者的人均消費也遠低于兩鄰縣,廣德旅游發展的劣勢十分明顯。而2011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廣德和安吉、溧陽的旅游接待人數分別是24.79萬人、47.81萬人和88.22萬人,差距依然十分明顯。
四、造成廣德旅游發展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發展的敏感度不夠,市場反應較遲鈍,安吉和溧陽搶占先機
廣德的自然旅游資源以山水竹海為主,其資源特色與安吉、溧陽相近,由于旅游發展的敏感度不夠嗎,市場反應遲鈍,安吉和溧陽對水庫和竹海的旅游開發先于廣德,搶先占領了市場,樹立了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市場形象。尤其隨著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溧陽安吉抓住了市場機遇,安吉打造中國最美的鄉村,舉辦了中國美麗鄉村節;溧陽天目湖則更成了著名的度假旅游品牌。
(二)旅游產品體系不完善,產品結構不合理,過度倚重太極洞
廣德的旅游開發并不晚,1985年開始開發建設,1986年正式對游客開放,2001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廣德旅游的核心品牌。實際上,廣德的旅游資源相當豐富,自然環境十分優越,水庫湖泊、奇石竹海以及歷史文化資源都有較高的品質。除了太極洞之外,廣德擁有盧湖、竹海、東亭湖、衡山、茅田山、靈山、英烈山、桃姑迷宮等資源區以及祠山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其中不乏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資源,卻沒有得到全面開發,過分倚重太極洞,造成廣德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無法形成旅游綜合吸引力,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成熟,各類新景區點的不斷涌現以及旅游者旅游需求的高端化、復合化,太極洞則無法適應旅游市場的新的變化,不能滿足旅游者的新需求,與其它市縣相比,廣德的旅游呈現出明顯劣勢。
(三)經濟基礎和客源地距離因素
安吉和溧陽都處于經濟發達的省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廣德,距長三角主要客源市場的距離也比廣德更有優勢。溧陽位于江蘇省蘇南,地處長江三角州,屬上海經濟區。
廣德位于安徽省東部,與浙江、江蘇相鄰,安吉位于廣德東南部,溧陽位于廣德北部,從區位上來說,廣德的主要客源市場應該是蘇浙滬,溧陽和安吉正好位于廣德通往其主要客源地的通道上,對廣德旅游形成了半合圍態勢,成為主要客源市場通往廣德的屏障,使廣德處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五、旅游發展非優區的旅游發展策略分析
(一)差異化產品
通常認為突破遮蔽的重要途徑是尋求差異化發展,然而,這所以被遮蔽就是由于資源、產品的同質性,在同質化的資源中開發差異化產品難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可能,關鍵是要全面理解差異化的內涵。長久以來,研究者對差異化的理解較片面,認為只有風格、形態完全不同的才是差異,正確全面理解差異是十分重要的。旅游產品的差異性并不一定要求產品從資源基礎到產品形式都截然不同,由于旅游產品和旅游消費的特殊性,旅游產品開發和營銷可以通過強調新舊差異和補充差異的手段促成游客對旅游產品差異化的感知,以產生新的吸引力。
新舊差異是指旅游產品給游客帶來新鮮感的不同。自然界的美妙和神奇就在于它不會造就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相鄰地區的資源相近但絕不會完全相同,相近之中就包含了一定的差異性。旅游者不會因為黃山是最美的山就拒絕游覽其他的山。同樣,人們也不會游了周莊就拒絕烏鎮。沒有游覽過就會有陌生感,陌生感本身就包含著差異感,同時也意味著新鮮感,可以產生差異效果。
補充差異是指核心產品之外的產品實現差異化開發。旅游發展優勢地區的旅游產品強勢的形成往往集中在其中的少數特優資源,或者叫核心資源,這些資源的優勢或是來自于自身的品質,或是來自于精心的打造和宣傳。其核心吸引力和特優產品的競爭優勢短時間難以撼動,但并非不可補充。優勢地區在旅游發展中往往也會以特優資源為核心,開發補充性產品以形成產品系列,以期產生規模效應和邊際效應。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游客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是無邊界的,核心產品之外的補充產品往往優勢不明顯,處于競爭劣勢中的地區應努力開發品質超越其產品的產品以形成特定產品的優勢,以強攻弱。針對此種情況,劣勢區的旅游發展可采取補充策略,尋找我有人無的資源,打造獨特性產品,作為強勢地區旅游產品的類型補充。
(二)轉變觀念,加強營銷
增強市場意識,主動承接江浙滬旅游熱點的輻射,加強宣傳,實現聯動。一方面,主動前往江浙滬等主要客源地進行營銷宣傳,以推廣廣德的旅游形象,增進客源地對廣德旅游的了解和興趣,爭取更多以廣德為目的地的游客。加強營銷手段,改“等客上門”為 “請客上門”,通過大力的宣傳使游客了解廣德,和上海、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重點旅行社合作,使廣德成為旅行社經營的旅游線路中的一個節點,發展中求突破。另一方面,轉變觀念,摒除零和博弈的競爭思路,爭取與周邊景區的合作,實現聯合營銷,建立雙贏甚至多贏的合作型模式,放棄令游客舍彼就此的目標選擇,設立令游客由彼及此的營銷目標,建立與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機制,形成聯合宣傳促銷、共同開發旅游市場、旅游線路對接、規范市場管理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旅游合作格局。積極參與和大力推動泛長三角無障礙旅游區的建設,積極主動接軌長三角經濟圈,在泛長三角旅游開發與聯合的大格局內,實現自身的高速發展。
(三)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完善產品結構
近年來,廣德太極洞對旅游市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在這種情況下,需盡快尋找對游客吸引力大且發展前景好的資源進行重點開發,提升品質,盡快形成本地旅游產品的新核心并延伸開發,形成高品質、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
事實上,廣德可開發、待開發的旅游資源較為豐富,除了太極洞之外,盧湖竹海、茅田山、靈山、英烈山、東亭湖等都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和市場潛力。廣德縣旅游資源中,秀峰奇石、飛瀑流泉、水域風光、林木竹海、宗教文化、歷史遺存俱備,資源規模和組合情況較好,根據資源特色、市場需求、交通區位和空間分布,廣德縣旅游資源較為集中的區域分為盧湖、太極洞、橫山景區、東亭風景區、靈山、茅田山、英烈山和邱村,分別對各景區的資源品質和開發價值進行分析評價。
表2 廣德旅游資源分區評價表
廣德境內盧湖和橫山東亭景區具有良好的開發休閑度假、商務會議和旅游地產的條件,因此其開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俱高,開發價值大。而茅田山、靈山資源價值也較高,但由于可進入性較差和開發條件的限制而影響了其開發價值,如能對靈山茅田山的道路及相關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改善其可進入性,則其開發價值將增大。
另外,影響靈山茅田山開發潛力的另一因素是其經濟效益,因為該景區為自然風景區,開發景點以觀光為主,游客消費有限,如能將休閑度假與自然觀光產品聯合開發,則將大大提升其經濟效益,也將大大增加其開發價值。
廣德的旅游開發須對具有開發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開發,針對不同的市場,組織不同的旅游產品,并突出產品特色,形成能夠被旅行批發商(中間商)及終端消費者(游客)所能廣泛理解接受的、并且能成功激起消費欲望的、個性化的特色旅游產品,從而構建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產品體系。通過“山水”、“文化”、“竹海”、“奇洞”四大主題,進一步整合資源,發展產業集群。以“生態為基礎、山水為載體、文化為靈魂,商務休閑為導向”,將支撐廣德旅游發展空間布局的旅游區(點)及支撐項目按自然觀光旅游、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專項旅游四大類產品標準進行系統歸類,形成廣德旅游產品體系,通過“生態、山水、休閑、文化”四大特點戰略統領廣德旅游產品體系開發、策劃及發展。
(三)提升服務,優化環境,打造品質優勢
長久以來,人們有一種認識,認為旅游資源應該具有唯一性、非重復性,品質較優的資源或先期獲得市場認同的旅游資源和產品會對其它同類產品形成全面遮蔽,所謂“黃山歸來不看岳”。而隨著旅游市場的成熟,人們對旅游需求的變化,以一帶十的旅游經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重復旅游行為逐漸增多,對同類旅游產品的多次體驗也在休閑旅游模式的發展中也越來越多見。不必放棄與周邊地區相近的資源,如水庫、竹海等,而是要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追求品質,著力打造精品,提升旅游服務,進一步優化、美化廣德的環境,將廣德縣建設成為環境一流、服務一流的旅游地,使游客可以在廣德體驗高品質的旅游經歷,享受環境享受服務。形成與周邊景區的品質差異,逐漸建立競爭優勢。
(四)以市場為導向,于創新中求發展
在旅游需求的不斷發展變化中,旅游市場的發展變化也是經常的,在一個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沒有哪一種優勢可以保持長久,各地各景區都在不斷尋求新的發展,因此,要改變以前的旅游開發中常見的建造一個品牌景區可以在較長時期內保持市場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意識,劣勢下以創新求發展,優勢中以創新求保持,在旅游發展中,先發優勢固然可以主導競爭的大方向,然而取得先發優勢的景區也不得不處于標靶位置,成為滯后發展地區的模仿對象和超越目標。由于旅游產品本身的吸引力形成機理,美、新、異是構成旅游產品吸引力的重要層面,新出現的產品更具備“新”的特點,并以此產生較舊有景區產品更大的吸引力。在此意義上,遲后開發的旅游景區點在劣勢之中也極可能形成后發優勢,只要開發旅游產品適應市場需求,適應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變化。
目前,中國人的旅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曾經相當長時期內占據主導地位的觀光旅游模式已經實現了多元化轉變,休閑、度假、會議等旅游方式越來越受歡迎,旅游模式的改變折射出旅游者旅游心理的變化和對旅游品質的更高追求。而廣德縣的生態優勢在長三角現代化城市群周圍相當突出,十分適宜開發休閑旅游產品。因此,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美化景區環境,開發休閑度假自駕游等旅游產品,將為廣德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為廣德旅游突破阻力,樹立形象產生積極的作用。
六、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