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31 10:52:41
序論:在您撰寫氣象災害的定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氣象災害;紅河州;經濟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P4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8026403
1引言
氣象災害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步伐的加劇,由氣候變化導致的一系列氣象災害問題也日趨嚴重。紅河州是云南省成災因子眾多,災情特別嚴重的地區之一。隨著紅河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氣象災害對紅河州的影響也日趨嚴重,因災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因此,研究氣象災害對紅河州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可以提高應對氣象災害和防災抗災能力,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對全州經濟發展的影響。
2氣象災害的定義與分類
2.1氣象災害的定義
氣象災害,是由各種氣象現象所導致的災害。對氣象災害的定義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要明確,這是由氣象因素導致的一種事件,或者至少是和氣象因素有極大關系;其次要說明是否產生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影響;第三要說明究竟有哪些影響或危害。
2.2氣象災害的分類
常見的氣象災害分類是按不同的天氣氣候現象來劃分的,如暴雨、冰雹、臺風、霜凍、干旱、大霧、高溫酷暑、陰雨寡照等等。按持續時間長短,又可將其分為氣候災害和天氣災害。根據氣象災害的定義,還可以按不同影響面將氣象災害分為公共性氣象災害、行業性氣象災害、高影響天氣災害三類。
3影響紅河州經濟發展的主要氣象災害
根據紅河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計分析可知,影響紅河州經濟發展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冰雹、雷擊、低溫、大風、泥石流、山體滑坡和崩塌。
3.1干旱災害
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和發生程度不同,干旱可以是氣象學意義上的干旱,也可能是農業、水文和社會經濟意義上的干旱。干旱與旱災不同,干旱完全是一種氣象現象,但旱災則是這種現象在某一時期異常嚴重,導致某一地區的經濟活動(尤其是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受到較大危害的現象,在極端干旱區和干旱區,長期無降水形成干旱,但并非異常,而且談不上遭受較大危害(因那里農牧業生產和人類活動并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視為旱災。
3.2洪澇災害
洪澇主要是持續較長時間的暴雨,形成巨大的地表逕流,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泛濫,致使江河兩岸及低洼地方的農作物被淹浸,這種情況稱為洪澇。
3.3冰雹災害
冰雹是中國主要災害天氣之一,主要出現在5~9月,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數億元至十多億元。云南是中國冰雹天氣最多的地區之一,紅河州又是該省的冰雹多發區,除夏季外,每年的春季在紅河州屏邊一帶也會出現降雹天氣。
4氣象災害對紅河州經濟發展的影響
紅河地處低緯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復雜。全州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多個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為受南孟加拉高壓氣流影響形成的高原季風氣候。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紅河“立體氣候”的特點。紅河的這種氣候特點,有利方面是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和發展,同時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利方面是干季和雨季過于集中,分布不均,還伴隨有洪澇、低溫冷凍、冰雹等災害,給各個產業帶來不同影響。
4.1氣象災害對紅河州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氣象災害對紅河州農業生產影響巨大,具有發生頻次高、影響范圍廣、災害強度大、重復受災區域多的特點,給全州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較重,特別是對設施農業和經濟作物等高附加值農業的影響高于糧食作物。其中干旱、暴雨洪澇、連陰雨、大風、冰雹及部分地區的雪災等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較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大。
盡管紅河大部地區四季溫和、作物種類多,但是對冷空氣的防御能力十分脆弱,歷年為數不多的幾次降溫過程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據統計,從1980~1999年的20年間,全州共發生低溫冷害41次,低溫冷害發生頻率為7.34%。
隨著紅河煙葉生產的發展壯大,冰雹災害造成的損失也日趨嚴重。據統計,從1980~1999年的20年間,全州共發生冰雹大風災害279次,冰雹大風災害發生頻率為6.23%。
4.2氣象災害對紅河州工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與氣象關系密切。但氣象災害對紅河州工業經濟的影響,不像對農業那樣強烈。氣象災害對紅河州工業經濟的影響,往往只對其中一方面產生影響,而不會像對農業一樣對整個農業經濟產生全面影響。比如,在電力工業中,大風、高溫、雷電、冰凍災害對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影響較大。
4.3氣象災害對紅河州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
從國內外監測數據評估分析已初步表明,氣候變暖造成海平面升高、氣候帶北移、物種分布改變、病蟲害增多、新病毒不斷產生等,直接影響著社會公共安全、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包括交通、健康、環境、能源、城市規劃建設、旅游、商業、農業等各行業。
4.4氣象災害對紅河州GDP的影響
表1是筆者根據《紅河州年鑒》統計分析整理得出的紅河州1994~2004年11年間全州氣象災害損失與GDP對比統計。由表1分析可知:1994~2004年的11年間,紅河全州災害損失達到48.61億元,平均每年因災損失4.419億元,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平均已達GDP的3.1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最高年份因災造成的損失已占當年GDP的7.7%,最低年份為當年GDP的0.75%。由此可見,氣象災害對紅河州GDP的影響極大。
5應對氣象災害影響的對策與建議
5.1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5.1.1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
各有關部門應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氣象衛星工程和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電、酸雨、臭氧、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網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
5.1.2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
各級政府應支持氣象部門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
5.1.3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抓緊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完善和擴充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暴雨、大風、冰雹、雷擊、低溫霜凍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
5.2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
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應及時分析對本地區、本領域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應加快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5.3全面做好全社會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統籌考慮當地自然災害特點,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
各級人民政府要牽頭組織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6結語
通過氣象災害對紅河州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的研究分析,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紅河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氣象災害對紅河州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加快建立科學的全州性的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對于促進紅河州經濟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參考文獻:
關鍵詞 氣象災害;評估;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0-0197-01
1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定義與意義
1)定義。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根據規劃、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氣象要素空間、時間分布特征及其衍生災害特征,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各類氣象災害可能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失、社會影響危害等進行綜合風險計算分析,為規劃建設項目的選址、功能布局、氣象災害防護等級與措施、應對災害事故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一種評價方法。
2)意義。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有效地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并有效提高工程建設項目的防災減災能力。防御氣象災害一直是國家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氣象部門履行政府社會化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
2 吉林市開展評估的必要性
1)吉林市地處長白山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復雜,山區、半山區、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和湖泊交錯分布,氣候多樣,氣象災害發生頻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尤為重要。
2)貫徹國家地方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稓庀鬄暮Ψ烙鶙l例》《吉林省氣象條例》《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及《吉林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從國家法律到地方性法規分別規定了建設項目應當充分全面地考慮其在氣候方面的可行性和可能受到的氣象災害風險性,盡力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貫徹國家法律法規履行部門職能的必然要求。
3 評估現狀
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開展于2012年,是由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發展而來,現已形成了以雷電、暴雨、暴雪、大風、大霧、冰雹、高溫、嚴寒等吉林市主要氣象災害對項目可能造成的風險評估。評估范圍涉及有大型建設項目、爆炸火災危險環境、普通住宅、重點工程、人員密集場所等新建、改建及擴建項目,至今已完成了百余個項目的評估。
4 評估報告內容與地位
4.1 評估報告的內容
1)規劃或者建設項目概況。根據發改立項確認書、規劃建設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及風險評估現場勘查情況綜合得出評估對象概況。
2)氣象資料來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說明。評估使用經省氣象主管機構審查通過的氣象資料,吉林市城郊氣象站因有較長的觀測記錄,在資料年代和氣候環境上其均均有代表性,故選為評估中參證站。
3)吉林市氣象災害歷史與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
4)規劃、建設項目可能受到的雷電、暴雨、暴雪、大風、大霧、冰雹、高溫、嚴寒等其中一種或多種極端氣象災害并存的危險程度評估,預防及減輕氣象災害影響的措施。
5)規劃、建設項目選址地點的氣候條件背景分析,極端氣象災害出現的概率,通過對暴雨、雪壓、風壓等不同重現期的計算得出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及防災減災措施。
6)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規劃或者建設項目的評估結論及建議,提出應對氣象災害,預防或者減輕影響的意見和建議。
7)其他有關內容。關于評估報告的說明、結束語及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法律依據等。
4.2 評估報告的地位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論及建議作為項目建設設計方案的重要依據,并已納入政府行為,成為建設項目立項階段行政審批中非行政許可審查的必備要件。
5 幾點建議
1)細化評估范圍。作為本地化法規,《吉林省氣候可行性論證若干規定》及《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雖都規定了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及城市規劃、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等應當由氣象主管機構組織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但《吉林省氣候可行性論證若干規定》也同時規定了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的范圍,即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與當地發改委、住建、交通運輸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依法確定。目前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針對的是所有新、改、擴建建筑物,不區分項目大小及性質,這樣容易造成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小的小型建設項目對評估工作的錯誤認識。
2)充分利用氣象數據。目前所利用氣象臺站多年觀測記錄多是進行氣候分析統計及氣象極值出現概率統計,應加入閃電定位數據、大氣電場及衛星雷達產品的使用,充分體現出氣象數據的全面性及科學性。
3)完善豐富評估方法。目前尚未出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技術規范,開展評估只針對規劃或建設項目整體,缺乏項目分區評估,如一建設項目內部各個單元的自身參數及周邊環境取值不盡相同,所面臨的風險值是不同的,相應評估的技術結論意見也不同。
4)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氣象相關部門應當對氣象災害的種類及強度、出現次數和造成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建立完備的氣象災害數據庫,使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能夠準確地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和分區進行。
5)提出針對性的評估建議。針對不同的項目,選擇其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種類進行評估,選擇符合其特性的評估方法和標準,并應根據評估對象特性提出有針對性的評估建議。
6)加強相關部門交流協作。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應加強與城市建設、規劃、國土及水利等部門的學習交流,使得評估報告更具科學性。
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開展較早,發展較快,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原始氣象數據詳實可靠,內容全面,評估思路清晰,計算分析精密,結論科學合理的評估報告模板。但評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需要通過不斷的發展完善來保障評估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為吉林市防災減災工作,保障人民的福祉安康作出積極地貢獻。
參考文獻
部分專家認為,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原因,霾的本質是污染,與自然災害有著本質區別。甚至有專家提出,將霾列為氣象災害,會造成污染者可以“依法脫責”等問題,導致法律適用的混亂。
氣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則認為,霾雖是天氣現象,但其造成的危害已可定義為氣象災害的一種。他表示,霾的發生、發展既有自然因素(適宜的氣象條件),也有人為的影響(污染物),自然因素是內因,人為影響是外因,內因和外因相互影響、互為作用,人為影響加劇了霾的危害與影響,使其形成重污染天氣。霾是一種天氣現象,自古就有,氣象部門一直承擔著監測、預報、預警職責。工業革命前,影響霾的氣溶膠粒子主要是土壤、沙塵、火山灰、巖石、海鹽等自然粒子和各種燃燒灰燼物質?,F階段,霾是復雜的氣象條件加人為污染造成的。
徐祥德告訴我們,氣象災害由氣象因素、孕災環境、承災體三方面構成。氣象因素如霧霾等是災害的觸發因素,孕災環境主要指經緯度、地形地貌等,承災體主要指人和人造設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構成氣象災害。風雨、雪霜、霧霾等天氣現象不能等同于氣象災害本身。
徐祥德認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依據《氣象法》和國務院制定出臺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有關規定,將氣象災害種類定為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造成人身財產、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等損害的嚴重事件,是科學合理的。
霾作為一種天氣現象、氣象災害,有其歷史淵源,并得到國際氣象部門及我國法律政策的認可。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氣象文獻類書籍都有對霾觀測、預報的記載,如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出版的《測候須知》(1929年)、《氣象測推》(1947年)、《氣象觀測暫行規范》(1954年)等文獻中都對霾的定義和標準等進行了記載。從國際上來看,世界氣象組織(WMO)及各國和地區的氣象機構都將霾列入天氣現象。從法律政策上來看,國務院《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二十二條中對大霧、霾等提出了明確的防御或防止措施。
不少人擔心,將霾列入氣象災害是否會出現《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與《大氣污染防治法》有關條款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徐祥德認為,兩者之間既不矛盾,也不沖突。霾與重污染天氣既有內在的必然聯系,也有外在的實質性差別,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
當前“重污染天氣”是霾的特例或者人為影響加劇的結果。在具備霾產生的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人為影響已轉化為主要因素,這時突出強調的是污染,是對大氣環境、空氣質量和人民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這也是《大氣污染防治法》重點規范的內容。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小娟表示,北京的立法意圖是為了強化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健全本市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應急處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將霾列入氣象災害范疇,不改變“政府統籌、部門各負其責”現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薛剛凌表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從氣象部門做好霾的監測、預報、預警工作予以規范,提供科學支撐,并未突破《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的部門職責。她認為,《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細化了各部門職責,將環保、氣象部門以往分工合作機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予以固化,有利于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一、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定義
突發性氣象災害是指突發性強,生成發展移動快,破壞性大的短時暴雨、大風、龍卷風、冰雹、強降雪等所造成的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指上述災害性天氣可能發生時的氣象警示信息。
二、信息管理、、播發單位及其職責
(一)信息管理部門。**市氣象局負責本市突發性氣象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和播發的管理工作,制訂信息標準和確定信息播發媒體,市級新聞宣傳、通信等相關管理部門協助做好播發管理工作。
(二)信息單位。**市氣象臺負責各類突發性氣象災害信息的。建立突發性天氣預警系統,規范預警的內容、標準和流程,如發現突發性災害天氣即將發生或發展時,立即啟動預警系統,并預警信息并迅速傳遞給播發單位。根據天氣變化,實時更新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或者解除信息。
(三)信息播發單位。市電視臺、市電臺、電信**分公司、移動**分公司、聯通**分公司、市氣象臺(聲訊電話96121)、市氣象局網站為指定預警信息播發單位,其他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如要播發,須報經市氣象局審批。各播發單位必須使用市氣象臺直接提供的適時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在收到氣象臺或者更新的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迅速播發,最遲不超過15分鐘,不得擅自更改信息內容。各有關單位都要建立信息接收、播發制度,落實人員,確保信息及時暢通。
三、信息傳輸保障
各播發單位應建立快捷、可靠、方便的信息傳輸方案,確定責任人與通信方式,于8月底前報市氣象局,確保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通信傳遞暢通。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查詢系統;;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2.066
近年來,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危害巨大,對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開展農業氣象災害服務,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相關系統在保護生態環境、防災減災、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對經濟影響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所研究的農業氣象災害查詢系統是基于現代農業生產對農業氣象災害系統的需求而開發研制的一種新型服務系統。其總體目標是:以農業氣象數據庫的建設為基礎,采用開發語言、Access 2007數據庫等先進技術,設計并實現集農業氣象災害指標確立、指標計算、災害查詢以及圖形產品于一體的系統,以拓展農業氣象災害服務需求和整體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該系統主要是通過對逐日氣象資料加工計算,得到針對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農業氣象災害服務產品。
1 農業氣象災害查詢系統的設計
1.1 平臺設計
農業氣象災害查詢系統由系統管理、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定義、歷年農業氣象災害查詢、農業氣象災害圖形輸出4個功能模塊組成。同時,根據功能的設計要求,每個模塊又被劃分為多個子功能模塊,各功能模塊的設計,見表1。
表1 各功能模塊詳細設計
1.2 數據庫需求分析
農業氣象災害查詢系統需要實現各種數據資料編輯入庫工作,入庫資料包括:逐日氣象資料、站點資料、用戶資料、歷年農業氣象災害指標資料等。該數據庫具有資料查詢、資料修改和刪除、動態錄入數據資料和數據資料使用管理等功能。
2 系統實現
2.1 開發環境
本系統采用語言編寫,Access 2007數據庫對信息進行儲存。
2.2 登錄實現
用戶在已經注冊(注冊由管理員負責)過的前提下,填入與之前注冊的相符的信息,提交后,系統在核對即查找到與輸入相符的用戶后,允許登錄;若用戶名或密碼錯誤,彈出錯誤信息,并提示重新輸入(登錄界面圖略)。
2.3 數據相關操作
系統中與數據相關的操作主要包括數據瀏覽、添加、修改、刪除以及查詢等功能。
2.3.1 數據瀏覽 系統中利用中的DataGridView控件來顯示數據,從而實現數據瀏覽功能。
2.3.2數據編輯 系統中對于數據編輯主要分為前臺顯示編輯和后臺處理編輯。前臺顯示編輯主要包括數據添加、修改和刪除,本系統是通過中的BingdingNavigator控件實現的。利用BingdingNavigator控件的DataSource屬性綁定DataGridView中顯示的數據源,即可對其進行編輯。并且通過向BingdingNavigator控件添加保存按鈕來實現對后臺數據的更新。后臺數據編輯則是對逐日氣象數據資料的編輯,包括添加數據、刪除數據、更新數據和查找數據,該系統通過SQL語言實現。
2.3.3 數據查詢 以歷年旱澇災害查詢為例,在數據查詢時,用戶選擇站號,輸入查詢的年份范圍,點擊開始查詢,即可查詢某站點某段年份范圍內的所有的記錄(如圖1)。另外系統支持多條件查詢,如用戶可選擇查詢滿足“站號為50442,年份在1995年~2004年之間,等級M > 4”條件的所有記錄值。在查詢過程中,如果查詢結果為空,則會彈出“輸入有誤”的對話框。這時,用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重新選擇查詢信息。
2.4 災害指標定義與計算
災害指標定義與計算是本系統的核心部分。本系統以東北地區為例,根據張海娜等[1-4]人的研究,選取干旱、洪澇和低溫冷害作為東北地區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即本系統中主要研究的農業氣象災害類型。
2.4.1 指標選取 旱澇指標選?。汉禎碁暮κ菛|北地區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具有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的特點,對農業生產有嚴重的影響。許多學者在旱澇評估指標上已經有研究,孟瑩等[5]人研究了降水距平百分率和Z指標在遼寧省的應用,得出降水距平百分率作為指標的方法簡單、直觀,而Z指標旱澇等級劃分標準更符合實際情況;張尚印等[6]對K指標和Z指標在北方地區應用的優劣進行對比,得出K指標優于Z指標;崔修來等[7]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Z指數、K指數根據營口地區氣象數據研究確立干旱指標,得出準確率較高的為降水距平百分率,K指標對春旱較為敏感。本系統在前人的研究結果下,根據指標的可實施性和準確程度,選取降水百分率和K指數作為旱澇災害的指標計算公式。降水距平百分率(M)的表達式如下:
(1)
其中,R為某時段降水量, 為多年平均降水量。K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2)
(3)
其中,E為需水量(mm),Σt為高于0℃的日平均氣溫的累加,0.16為系數,R為降水量。
低溫冷害指標選?。耗壳把芯康蜏乩浜Φ闹笜擞辛箢?,生長季溫度距平指標、生長季積溫指標指標、生長發育關鍵期冷積溫指標、作物發育期的距平指標、熱量指數指標和玉米低溫冷害的綜合指標[8]。不同學者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確定了不同的指標,如李鳳忠、李艷[9]規定5~9月平均氣溫距平和≤-2.5℃,6~9月平均最高氣溫距平和≤-2.5℃,兩條有一條達到就稱為低溫冷害年;丁士晟[10,11]采用的低溫冷害指標是5~9月的月平均溫度和的距平值(ΔT5~9),把ΔT5~9=-1.3℃和ΔT5~9=-3.3℃分別作為一般低溫冷害和嚴重低溫冷害的標準。綜合指標的實際可用性和可執行性,本系統采取丁士晟給定的低溫冷害指標。
2.4.2 指標修改功能的實現 雖然系統已經選定了默認的判定指數,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判定災害等級與類型的指標范圍也是因地區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例如,以降水百分率距平(M)為判定旱澇災害的指數,遼寧省采取M≥0.75為重澇,而北京地區則采用M≥0.60即為重澇[5,12]。本系統針對這一問題,提供用戶根據自己地域情況,自己主觀修改指標適用的月份與災害指標判定的數值標準,該界面如圖2所示。
2.4.3 指標數值計算 指標數值計算是本系統后臺的一個重要過程,本系統要根據默認的指數計算公式和用戶自己修改后的判斷災害等級的指標來計算相關指數和判定災害等級,并通過應用SQL語句將計算出的數據錄入數據庫里已設計好的數據表格中,等待查詢模塊和圖形輸出模塊的調用,這一功能并沒有相對應的顯示界面,僅通過后臺代碼實現。
2.5 圖形顯示與輸出
農業氣象災害圖形輸出子系統輸出圖形的類型有:旱澇等級直方圖、旱澇不同指標對比圖、K指標變化曲線、M指標變化曲線、5~9月月平均溫度和距平的變化曲線和5~9月月平均溫度和的變化曲線。該子系統提供不同站點號的圖形的查看和導出功能,便于對某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相關信息變化的分析。圖形保存功能是由SaveAs子過程實現的。SaveAs子過程的作用是將當前Chart控件中顯示的圖片以bmp、gif、jpeg或者tif格式保存到用戶選定的指定位置,從而便于用戶的應用。
3 總結
本文所設計的系統實現了根據逐日氣象資料監測、判斷農業氣象災害等級和種類的功能,同時實現了歷年農業氣象災害信息的查詢和圖表分析功能。系統應用較為靈活,且具有較好的擴充性。如因業務發展,需要擴充監測的災害種類和計算指標種類,只需增添相應的功能模塊,不需要改動整個主程序。該系統還存在未與“3S”技術結合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從而適應不斷發展的農業氣象災害業務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海娜,李晶,呂志紅,等.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定量評估[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1,27(03):24-28.
[2]趙先麗,李麗光,賈慶宇,等.1988-2007年遼寧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9,25(02):33-37.
[3]劉吉平.吉林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地域組合規律及其預測[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2.
[4]唐立冰,張平,王劍,等.黑龍江省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與預測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1,23(02):77-
81.
[5]孟瑩,盧娟,陳傳雷,等.遼寧3種旱澇指標的對比分析[J].遼寧氣象,2004,(02):22-23.
[6]張尚印,姚佩珍,吳虹,等.我國北方旱澇指標的確定及旱澇分布狀況[J].自然災害學報,1998,7(02):22-28.
[7]崔修來,李明香,姚文,等.營口地區干旱指標的確定[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303-18305,18306.
[8]王遠皓,王春乙,張雪芬.作物低溫冷害指標及風險評估研究進展[J].氣象科技,2008,36(03):310-317.
[9]李鳳忠,李艷.白山地區低溫冷害年預報指標的探索[J].吉林氣象,1999,(02):21-22.
[10]丁士晟.東北低溫冷害和糧食產量[J].氣象,1980,6(05):1-3.
[11]丁士晟.東北地區夏季低溫的氣候分析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氣象學報,1980,38(03):234-242.
論文關鍵詞: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指數,風險分析
0引言
在國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風險評估、澇洪風險評估、凍害風險評估等。李世奎等【1】探討了農業自然災害分析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模型。鄧國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線法估計糧食產量序列的風險概率,對中國糧食產量不同風險類型進行了分區研究。薛昌穎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區冬小麥實際產量資料,選取歷年減產率的變異系數、歷年平均減產率和減產率風險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估算了干旱氣候條件下歷年冬小麥產量災損的風險水平。黃崇福等[4]針對湖南省各縣市的災情資料時間序列短、數量少的情況,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對干旱進行了風險估算。朱自璽等[5]、王素艷[6]研究了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
國外學者在風險分析研究方面多側重于經濟領域,對具體的某一種農業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還不多見論文服務?!?,8,9,10】
目前,在風險評估方面陜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實踐檢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風險評價模型甚少??傮w而言,風險評估的內容大多集中在較大的方面,如對中國的糧食產量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對總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估算等。這些風險評估的對象都是針對整體農作物,單一的對某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農作物的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果樹的氣象災害進行系統化風險評估和區劃的成果較少【11】。劉璐【12】、李美榮【13】等人分別應用基于模糊數學和信息擴散理論、風險災損模式分析了蘋果開花期凍害在陜西省蘋果產區發生的時間、空間風險分布。在風險評估方法中,主要用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析,但由于氣象要素(或其相對值,如降水負距平)受前期天氣氣候影響明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蘋果面積和產量為847.4萬畝和805.2萬噸,占全國蘋果總產的1/3和世界總產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連陰雨對蘋果著色及采收帶來嚴重影響,本文在定義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新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氣象災害指數方法來進行連陰雨風險分析,計算了陜西果區各地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據此將蘋果產區連陰雨發生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結果表明,有13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中度,有8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重。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自陜西省氣象局檔案館。所用資料為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陜北地區48個蘋果生產縣(區)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資料起始時間:合陽自1962年,耀縣自1963年,靖邊自1965年,佳縣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吳堡、延川5縣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陳倉自1973年,其余縣區自1961年開始。
1.2 數據處理和研究方法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定義為:
(1)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連續3天以上的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無降水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輕。
2結果與分析
2.1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
用進行分析僅用到連續3天以上的降雨日數和無降水日數,未使用降雨的具體數量,可減少各地由于觀測儀器不同帶來的差異。且該指數物理意義明晰,是運用多年氣象資料進行計算的,具有穩定性。本文以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數值做為連陰雨風險分析數值來進行風險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論文服務。
2.2分級結果:
以≤0.3為輕度, 0.3<≤0.5為中度,>0.5為重度對各地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進行分級。有13個縣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為中度,有8個縣為重度,此分級結果即為風險分布(表1,圖1)
表1 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及風險分布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澄城
0.33
中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合陽
0.31
中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韓城
0.31
中
神木
0.21
輕
富縣
0.44
中
蒲城
0.34
中
米脂
0.25
輕
宜川
0.37
中
富平
0.36
中
綏德
0.24
輕
洛川
0.40
中
扶風
0.47
中
吳堡
0.20
輕
黃龍
0.47
中
乾縣
0.42
中
府谷
0.19
輕
宜君
0.49
中
禮泉
0.40
中
子洲
0.24
輕
銅川
0.45
中
澄城
0.33
中
佳縣
0.20
輕
耀縣
0.40
中
合陽
0.31
中
橫山
0.19
輕
旬邑
0.48
中
韓城
0.31
中
榆林
0.19
輕
長武
0.47
中
千陽
0.59
重
延川
0.28
輕
彬縣
0.44
中
鳳翔
0.57
重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岐山
0.54
重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寶雞縣
0.54
重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寶雞市
0.52
重
吳旗
0.49
中
永壽
0.47
中
甘泉
0.60
重
清澗
0.34
中
淳化
0.43
中
隴縣
0.55
重
安塞
0.40
中
白水
0.36
中
麟游
關鍵詞 氣象;防災減災;綜合系統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25-0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expounded the defini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introduced the stages and transmission way of that,put forward the imagine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eteorological servic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
我國土面積遼闊,地理區域分布廣泛,自然災害頻發,且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闊、影響嚴重,對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國民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巨大威脅。根據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除地震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1 000人[1-2]。
氣象災害是指由于惡劣自然天氣所造成的災難,包括但不限于大風、臺風、低溫、寒潮、雷電、冰雹、高溫、干旱等。根據氣象統計數據顯示,近20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狀況日益惡化,從而引發高溫、干旱、強臺風、強降雨等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明顯高于20年前的任何時期,由氣象災害導致的人身安全威脅、經濟財產損失日益突出。據統計,汛期通常是自然災害的高發期,如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常會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3]。如何能夠有效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將自然災害等相關信息及時通知到千家萬戶,是氣象工作者面臨的嚴峻問題,也是亟待突破的課題。
1 定義
為了從理論上更好地研究論述氣象災害,并降低氣象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與影響,將氣象防災減災事件定義為各階段工作及信息傳遞組合效應,具體為如下公式:
E=ML+MS+SN+DC+ID
式中,E代表象防災減災事件,ML為中長期發現,MS為中短期跟蹤,SN為短時臨近鎖定,DC為災情搜集,ID為各個階段的信息傳播。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在于如何能夠提前預測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并通過有效手段將信息及時傳遞給人民群眾,進而降低氣象災害帶來的生命及財產損失。
2 氣象防災減災事件的不同階段
2.1 中長期階段
中長期通常是指未來8~30 d這一階段,可通過分析旬報、月報以及歷史資料等對中長期階段的天氣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為氣象災害防御提供寶貴依據,也為中短期工作奠定了基礎。
2.2 中短期階段
中短期天氣階段通常能夠比較準確地掌握未來1周內的天氣情況,該階段的工作十分關鍵,能夠為政府決策、部門協調、公眾協調等應急響應決策提供依據。
中短期階段工作通常承擔著重要的決策服務角色,包括提供政府匯報材料、接聽一線指揮電話、發送緊急報告短信等。此外,為了更好地落實中短期工作,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提升防災減災工作效率。同時,要加強公眾氣象服務,主要在于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時效和提高公眾對氣象信息的理解能力。
2.3 短時臨近階段
對于短時臨近階段的自然災害,雖然現階段經過跟蹤技術手段能夠大概預測災害的發生時間,但由于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很難精準確定災害發生的時間與地點,目前往往通過雷達、衛星等技術手段進行短時監測與預警。
2.4 災情搜集階段
重大氣象災害發生中以及發生后,及時對災情情況進行搜集有利于政府部門抗災救災,同時也是對氣象部門災難預測準確性、時效性的有效檢驗。
3 氣象防災減災事件的傳播方式
3.1 新聞會
目前,氣象防災減災方面的宣傳工作仍有待于進一步強化[4],應當秉承以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高度重視災害預測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時在災害來臨之前進行災害信息的。其中,新聞會是政府或氣象部門向社會公眾信息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在災害性天氣發生前、發生中還是發生后,新聞會均是一個良好的信息傳達途徑。通常情況下,參加新聞會的媒體類型眾多,包括電視臺、網絡媒體、報刊等,因而這種形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受眾面廣、時效性強,具有良好的信息傳遞效果。此外,通過新聞會的形式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路,讓民眾們能夠對各種氣象災害的特征、成因以及合理防御等方面均有所了解,使民眾在發生氣象災害時能夠科學應對處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3.2 媒體傳播
目前,由于中長期天氣信息的精準度不高,因而通常作為氣象內部資料使用,不對外傳播;對于中短期天氣信息來說,傳播通常通過網絡媒體、電視、報紙、手機短信等媒體,內容上除了可能發生的災害性天氣預報外,還可以較詳細地宣傳相關防災避災的科普知識;對于短時臨近預警,為了增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擴大信息傳播的受眾范圍,可重點通過廣播、電子顯示屏等途徑進行預警信號的傳播。
通常情況下,在災害性天氣鎖定后,氣象部門應當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對社會公眾進行及時傳播,各級廣播電視管理部門應當協調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媒體將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及時傳播出去,同時增加天氣預報節目播出頻次,擴大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的受眾面。
3.3 氣象信息員
在氣象信息的傳播方面,除了要借助各種新聞媒體外,氣象信息員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氣象信息員通常需要經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并在當地發生氣象災害時能夠發揮指揮和指導作用,進行科學防災、緊急避難。
4 氣象信息綜合系統
4.1 需求現狀
為了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落到實處,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拓展氣象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氣象信息、傳播系統的建設,將最新氣象信息傳遞給千家萬戶[5]。在氣象信息系統的研究建設方面,國內相關學者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唐仰華等利用中國移動GSM 的SMS 技術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預警系統,朱保平等研制了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應急信息接收顯示系統,王慶余等完善了“12121”氣象熱線電話為用戶提供氣象信息。近年來,雖然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投身于氣象信息系統的智能化發展方向中,但相比于基本業務系統的建設,氣象信息綜合系統仍處于遠遠落后的境地[6]。因此,氣象信息化建設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氣象信息綜合系統的研發建設將具有深遠意義。
4.2 功能設想
該系統的基礎架構將采用C/S結構實現,具體功能具備如下幾點:一是信息群發功能。系統管理者可根據具體需求向客戶端群發信息,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以及預警信息,確保受眾的全面性,并確保信息的準確性、時效性。二是信息共享功能。該系統的信息共享功能可服務于氣象、公安、民政、土資源、建設、交通、鐵路、民航等多個相關部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實現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各部門之間形成高效聯動,進而產生工作合力。三是信息回饋功能。通過信息回饋功能相關部門能夠將自身監測信息(災情、水情、旱情等)回饋到信息平臺,對該系統是一種有效的補充與完善。
總而言之,該系統能夠在氣象災難來臨之前,及時將預警信息通過系統發送到客戶端,提前告知做好防災準備,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以達到減災避險的目的。此系統成功開發后,將能很好地解決氣象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5 結語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也逐步加重,對人類的生命財產、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因此,做好、做實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顯得十分重要,應當注重災害預測能力的提升,實現災害預警信息的精準、高效傳播,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通過開發氣象信息綜合系統將能為解決氣象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手段。
6 參考文獻
[1] 嚴玉彬,姬社英.氣象災害防御立體式宣傳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5):284.
[2] 殷躍平.中國地質災害減災戰略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15(2):1-8.
[3] 黃海峰,王世梅,普懷恩.冰雪災害條件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處置知識構成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0,21(1):86-91.
[4] 符國槐.氣象服務設施農業的對策與思考[J].浙江氣象,2009,3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