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5:07:51
序論:在您撰寫當地的傳統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哈密傳統文化藝術;維吾爾族女性;影響
哈密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要道,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哈密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少、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哈密地區地處敦煌與吐魯番之間,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哈密成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匯的地方。作為新疆“東大門”,具有發展民族旅游的優勢條件。這里是新疆唯一橫跨天山的地方,處于漢族聚居地與西域少數民族區域的交匯地帶,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因而,哈密的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藝術呈現鮮明的地域特點。而處在中原與西域文化藝術交匯地帶的哈密維吾爾族女性也展現了她與其他地區維吾爾族女性的不同之處:在伊吾木卡姆傳承中鼓手全部是女性,其歌手也占多數。哈密女性意識的覺醒不僅源自于哈密獨特的生態環境,更多地受當地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
一、自然文化環境對哈密維吾爾族女性的影響
哈密,古稱昆莫,漢代屬伊吾盧,唐為伊州,宋入于回紇,元為蒙古貴族威武王(后改封肅王)世襲封地。所謂哈密衛政權機構,始設于永樂四年(1406),明朝在此封王置衛,目的在于迎護朝使,統領諸番,屏蔽西陲。歷史上的哈密廳,是中國清代甘肅省所轄的一個廳,后改屬新疆省,其地大致相當于今新疆哈密市、伊吾縣一帶。[1]哈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因而成為不同民族聚居活動的棲息地,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明。在哈密地區最早活動的古代部落和民族,主要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西戎、塞人。從公元前20世紀開始,先后有多種民族在這塊綠洲上生活過。據我國人類學學者研究,距今三四千年前,生活在哈密的以東方蒙古人種為主體。根據科學檢驗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3285年左右,哈密曾是東西方兩大人種的匯集地,但以東方人種為主體。[2]哈密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組織是母系氏族公社。這類公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陜西、甘肅、青海等地的母系氏族公社有著明顯的聯系。隨著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婦女和男子在生產地位上發生了變化,使母系氏族社會逐漸為父系氏族社會所代替。哈密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民族東來西往的必經之地。由于自然、社會或戰爭的原因,一些種族、民族遷來后又遷出,而部分留下來與后來遷來的種族、民族融合同化,成為新的民族,形成哈密古代史上復雜的民族成分和居民關系。目前,哈密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和伊吾縣。哈密地處祖國東大門,處于文化交匯地,歷來都是多宗教、多民族共存的地區。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哈密人開放的處事態度、開明的為人之道和藝術上兼容并蓄,并化為我用的創造之路。這些都對哈密女性意識的覺醒鋪平了道路。因而,哈密維吾爾族女性在現實生活中享有更多的獨立空間,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獲得社會廣泛的尊重與認同。
二、傳統服飾刺繡藝術對哈密維吾爾族女性的影響
哈密維吾爾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傳統服飾刺繡充分顯示了維吾爾族女性技術嫻熟、技藝精湛的藝術魅力,是哈密維吾爾族別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獨特藝術形式,它體現了維吾爾族婦女在服裝配飾、顏色搭配、刺繡印染等方面的獨到眼光和藝術天分,洋溢著濃厚的生命意識,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唐代時期,回鶻發展成為唐北部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就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在與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回鶻的服飾文化一度被中原婦女所崇尚?;佞X衣裝回鶻馬,說的就是當時唐朝居民喜歡穿回鶻的衣服、騎回鶻的馬,體現了少數民族對漢族文化的影響。胡舞流行后,成為人們主要娛樂方式。由于對胡舞的崇尚,民間婦女均以胡服、胡帽為美。哈密維吾爾族刺繡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以伊斯蘭文化為基礎,吸收了多民族的傳統圖案和文化特色。它在刺繡工藝上吸收了漢民族的一些針法,圖案受滿族文化的影響,講究寓意,已逐漸突破了伊斯蘭文化的范圍。哈密維吾爾族婦女很重視服飾的刺繡工藝,以其紛繁復雜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繡而獨具魅力。而勤勞的當地婦女一直把它當做服飾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加以發展和完善,使其成為維吾爾族普遍使用的獨特的服飾裝飾藝術形式。哈密維吾爾族傳統服飾刺繡藝術圖案不僅在題材上豐富多彩,而且色彩上鮮明飽滿,針法質樸,至今仍是手工刺繡?!肮芫S吾爾族刺繡藝術主要體現在服裝和配飾,如:花帽、枕頂、頭飾、袍服、坎肩、長裙、套褲、靴子,等。在歷史的發展沿襲中,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融,使哈密維吾爾族民間刺繡工藝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并且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多種風格、特色各異的刺繡手法。從藝術角度看,無論在造型、色彩、工藝上還是在圖案紋樣上,哈密地區維吾爾族傳統服飾刺繡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刻的社會內涵,也體現了民族的、時代的特有的文化特征?!盵3]由于和漢族聚居區鄰近,哈密維吾爾族服飾不僅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審美口味,而且又受到漢民族服飾的影響,在圖案、花色上有了一些漢族服飾的元素,從而表現出與其他地區的維吾爾族服飾不盡相同,極具哈密服飾魅力。在表演伊吾木卡姆的時候,維吾爾族女性木卡姆其身穿這種有著漢族服飾元素的維吾爾族民族服裝,為哈密木卡姆增色不少,成為哈密木卡姆的標志之一。哈密女性亦在這種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走向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在哈密的歷史舞臺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象征與隱喻
符號學,簡言之就是研究符號理論的科學,它研究事物符號的本質、符號的變化、發展規律及符號的各種意義。基督神學時期的圣?奧古斯汀將符號定義為“使思考超出對事物感官印象的東西”。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符號,如一般符號中的圖像符號,語言符號中的聲音符號,設計符號中的建筑符號等。通過建筑符號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再表達,可以使我們重新樹立建筑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探尋一條保護歷史文化與現實城市發展的新路子。
1 建筑符號的定義
建筑本身的形式就具有其自身的符號意義,建筑符號在符號體系中屬于最復雜,含義最豐富的符號之一??偟恼f來,建筑符號就是將主觀領域中難以把握的經驗加以客觀化、形式化,使這種經驗可以被人們直接掌握、理解和接受。并且建筑在為人提供空間的同時,也傳達著一種場所感,使置身其中者產生獨特的感知。建筑符號的獨特之處在于建筑所提供的空間和功能性可以引導受眾的一定行為。然而,這種行為的產生也時刻受到歷史環境、背景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建筑所面對的人群具有不同時代特定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受眾的改變、行為方式的改變都會推動著建筑功能乃至形象所傳達符號意義的改變。
2 符號的象征與隱喻
在建筑外觀所傳達的視覺刺激中,符號意義一般存在于其原始意義即外延意義。如中國古建筑的屋頂、柱造、臺基和游廊等。這些具體的符號具有鮮明的傳統意味和象征性,其內涵意義一般來自于其色彩、大小、地域所帶來的視覺感受。如厚重的重檐廡殿頂象征著皇家的高貴;而粉墻黛瓦則描繪著一副江南風情[1]。
建筑的空間所產生的場所感則帶來更深層次的象征與隱喻。中國傳統的圍合式外部院落空間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深源文化背景,它暗含著中國人內斂、保守內收型的文化性格。其中由建筑外壁與周邊環境共同圍合而成的外部空間是中國傳統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特色之處。在宮殿建筑中,建筑沿中心軸線排列形成充滿序列感的院落空間,給人威嚴、規整的感受;而在江南蘇州的文人園林中,采用樸素的自然軸隨意放置,產生輕松、愜意的庭院空間。不同于西方開放式的園林所傳達的信息,中國式的空間處理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并顯現出獨特的中國式傳統空間文化符號。
建筑本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人造符的一種就具有鮮明的符號特征。不僅在于傳統文化符號所包括的古建筑、園林中,在當代建筑也發揮著重要的符號作用。從約會碰頭的標志到一個城市的象征,再到一個國家的形象,建筑在現代生活中的符號屬性也逐漸為人所認知和接受。
作為一種產品藝術,建筑的形狀、色彩、材質、空間等等元素在實現了自身功能的同時也傳達著其符號象征意義。而這種意義,通過環境和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來傳達。如理解宗教建筑就需要宗教文化背景,哥特式建筑的尖頂只有具有天主教信仰的信徒才能體會其救世主升天的宗教含義。同樣是門,在中國的宮殿建筑中卻具有不同的等級含義,其與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思想和儒家的等級觀念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所以,進行地域性的設計必須對其所在地區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外界的文化環境才能得到適合的建筑設計。
3 傳統文化與建筑符號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建筑符在中國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廣泛運用,證明了傳統文化符號與建筑設計之間的密切關系,也說明了建筑的符號性表達。建筑作為一種具有使用功能的藝術創作,因其內部的使用性質往往具有更強的象征意義。比如天安門、太和殿就代表了皇家的權利;天壇、地壇等祭祀建筑象征了神圣與莊嚴;蘇州園林代表了中國的文化氣質等等。所以,一座建筑所在的地域、文化背景、使用功能都成為了它的表意符號?,F代的符號設計就要理解傳統建筑的符號特性來表達自己的主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就運用了天安門這一建筑符號
靳埭強先生曾說“我們不一定要畫上京劇臉譜,穿上龍袍,才能讓人認出是中國人。要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延其意傳其神,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標志設計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為現代的標志設計提供的源源不斷的思想養料,同時也需要時代的更新來延長它的生命力,傳統文化符號中的建筑符也不例外。只有深刻理解傳統建筑符的內涵,并且貼切的進行時代的創新,才能使中國的設計不斷發展。
4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應用
傳統文化符號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經過時代、環境、條件的更迭往往其原始意義已經逐漸弱化,而其象征意義被保留并得到強化。在象征符號的表達過程中,中介是必要條件。相似性、傳承文化或文化解釋又是中介的必要條件。建筑作為象征符號表達的中介之一,其自身具有復雜的結構特性。勃羅德彭特將建筑深層結構概括為四點:
4.1 建筑是人類活動的容器;
4.2 建筑是既存環境氣候的調節器;
4.3 建筑可作為文化的象征,它從屬于一定時代、地域;
4.4 建筑是各種資源的消費者,它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
可見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將生活形式頗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體象征表現出來, 若想做出既傳承地域傳統文化又符合當代審美理解的建筑就必須準確認識傳統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對于傳統文化符號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層上;不僅要認識傳統文化符號的原始意義,更要把握符號的象征意義。在現代社會中,現代人的知識結構、生活方式、生存環境、價值標準都發生了進步與變化,對于傳統文化符號的理解也必然后產生相應的變化。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淀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
2008北京奧運會為世界所關注,位于北京中心軸線兩側的“鳥巢”和水立方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而在它們的身邊矗立的一棟龍形的建筑更是奪人眼球,光彩不遜于前者。這棟龍形建筑就是北京大觀。大觀的建設者,將龍形這一藝術符號付諸于建筑之上,在大觀站起來的中國龍的造型中,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龍”是極具中國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中國人自古將自己稱之為“龍的傳人”。龍在中國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精神意義,它代表著威嚴與神圣,吉祥和幸福。在古代,龍是君權的代表代表的了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啊笔且粋€集商業、辦公、旅館、居住于一身的綜合性建筑。如此復雜的功能就要求建筑外觀的大氣統一。建筑抽象的龍的造型,即氣韻古雅又線條流暢簡約,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和諧的組合。大觀正是用最簡單的線條、顏色和材質,成功地彰顯出東方文化雋永悠長的質感。
5 結語
一個時代的建筑,反映著這個時代人的審美,更深層次的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當今的社會,全球已經逐步在向“世界村”的概念邁進。經濟的互通,文化的交流,技術的覆蓋,信息的共享,使全世界的文化日趨同化。這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所有地域性文化的強大挑戰。誰能夠在跟上世界發展腳步的同時保持自身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誰就能使自身的文化永遠保持活力。而這就需要每一個設計師都對于傳統文化和現代建筑設計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對于傳統文化符號在建筑中的應用應該充分注重實際,尊重地域文化,使用恰當的文化符號。應深入的理解建筑的功能性質,以及建筑的內涵,從而把握使用符號的方向。在選擇文化符號時,應全面了解符號的自身內涵和屬性,避免符號使用不當帶來的影響。同時,也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在運用的時候注意與現代審美意象的結合,推動符號語義的發展。
關鍵詞:國學傳統;《弟子規》;素質;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10-18 -03
一、簡述《弟子規》、員工素質和企業文化的概念
企業員工的素質代表著企業的形象,員工素質的培養則是企業文化的體現。潛心學習弟子規,傳承中華美德。
(一)《弟子規》的由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中《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弟子規》告訴我們,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應該遵守哪些規矩。對于企業來說,是學習了眾多知識與技能的現代年輕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二)員工素質
員工素質包括三個方面:知識、技能和態度。通俗的說就是:知不知道做、會不會做和愿不愿意做。
(三)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二、《弟子規》與企業文化、員工素質的關系
《弟子規》的訓導是構建企業文化、提升員工素質的基石。
(一)《弟子規》與企業文化建設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度,《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通過他律的約束,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和行為,從而幫助個人達到成德目的。
通過《弟子規》的學習并結合企業的實踐,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發展目標的總和,這就是企業文化。講通俗點,就是每一位員工都明白怎樣做是對企業有利的,而且都自覺自愿地這樣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再經過一定時間的積淀,習慣成了自然,成了人們頭腦里一種牢固的“觀念”,而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又會反作用于(約束)大家的行為,逐漸以規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為眾人的“行為規范”?!≡诂F代管理學里,這是一種通過一系列活動主動塑造的文化形態,當這種文化被建立起來后,會成為塑造內部員工行為和關系的規范,是企業內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對維系企業成員的統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這種新型管理理論得到了現代企業的廣泛重視。
一個企業若不能很好的處理好對員工的約束與開放的關系,那么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就很難生存發展。一個企業對員工約束不夠,執行力就不強,企業就會沒有戰斗力;而對員工約束過多,制度僵化,又會影響企業的靈活性,導致活力不足。因此如何把握這個度很重要,制度即“規”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對于孩子而言,他將在此約束下,逐漸矯正不良行為,健康成長;對于成人而言,他將在此約束下,認真工作,獲得精神和物質回報。
1、上司和下屬關系
《弟子規·入則孝》主要是教育小孩子如何處理與父母之間的倫理關系,很具體的講述了孩子該如何與父母相處,幾乎涵蓋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與父母發生關系的所有方面,并且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述了孩子與父母發生矛盾之后所應采納的方式方法。
站在企業的角度,把父母換做上級,那么《弟子規》就可以看作是對員工的一種教導。它告訴我們:要尊敬上司,對領導交代的任務要及時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司報告請假,回來后要及時銷假。對于上司和公家的東西不要隨便動,不要未經允許就拿走。和上司發生矛盾沖突,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當面沖撞,這樣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如果能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帶著關愛去處理問題,那么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就會處理得很融洽。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弟子規》對父輩和上司的立身行事也具有啟發意思,啟迪父輩和上司要平等、慈愛地對待子女和員工。
2、同事之間關系準則
《弟子規·出則悌》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處理與同胞、同輩之間的倫理關系的。對于孩子來說,與同胞、同輩的關系非常重要,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對各種人際關系的處理,這是它未來處理社會關系的演練。
同理,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這部分可以看作是如何處理同事之間關系的指南。它告訴我們:同事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如果上級領導有事找別的同事,那么我就應當主動的代為應答,而如果他碰巧沒在,我就應當主動去承擔他的工作。如果這樣去做,就有利于造成一種和睦而輕松的上下級和同事關系,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建設。
(二)《弟子規》與員工素質提升
《弟子規》確有深刻含義,企業員工應潛心學習弟子規,通過提升個人素質來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1、員工日常行為規范
《弟子規·謹》主要是教育孩子學會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在日常點滴中培養細心、耐心,從而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未來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教養的人。這部分的內容亦適用于企業,提醒企業員工要注意各種日常行為細節,自覺遵守企業制度中的員工日常行為規范,做一個個人基本素質較高的有教養的員工。
2、員工品德才能修養
《弟子規·信》講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講沒有根據的話,不要輕易許諾,因為這很容易養成壞毛?。徊灰诒澈笳f別人的壞話,飛短流長造口業(人我是非的不恰當評論)。教育孩子不要與人攀比,要重視自己品德、學問、才能技藝的學習和培養,君子憂道不憂貧,養成良好的節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錯誤,就要勇敢去承認,并且努力改掉它。從企業的角度看,這部分也很有現實意義,是在提醒員工要加強個人修養,要在個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斷努力,清醒而正確的把握住自己的發展方向,堅決拒絕邪門歪道的誘惑。
三、如何通過國學傳統《弟子規》提升當今員工的整體素質和企業文化
(一)培養富有凝聚力、具有良好敬業精神、奉獻意識以及團隊精神的企業文化
員工素質的核心是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這是職工所有素質的基礎,也是員工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賴以不斷提高的精神依據。而這一素質的持續實現,必須有一種強有力且成熟并能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為依托。
企業文化是企業一切行為的道德基礎,它是企業人格化的外在體現,是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的靈魂和源泉,是員工敬業奉獻的道德依據。所以企業文化的成功和成熟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力的強弱。
(二)必須建立能上能下、平等競爭的用人機制
建立一種使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是使員工素質得以持續提高的重要外部環境,能上能下的制度是迫使現有崗位的員工素質不斷提高的外在壓力,平等競爭使得只要員工的素質提高到某一崗位、某一層次的水準,就可以通過公開、公正的平等競爭獲得這一崗位,使得員工的素質提高得到了用武之地。
一旦這樣的一種選人、用人機制得以建立和良性運行,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持續提高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還是現實的。那么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習型企業就循序漸進的形成了。
(三)建立適合高素質人才發揮其應有作用的使用平臺和薪酬機制
高素質人才是企業整個人才和隊伍的精英,他們的使用和薪酬機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對整個人才隊伍素質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簡言之就是在使用上,要充分為其創造條件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及其自身特點為其安排適當的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以使其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薪酬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其實際貢獻和示范效應,可以適當就高安排其相應待遇,從而為次高素質人才盡快達到高素質增加動力。
對高素質人才的使用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使命,那就是帶隊伍。要根據不同高素質人才的具體特點及其待遇情況為其制定帶隊伍計劃,而最終所帶隊伍的效果反過來又起到了修正其薪酬待遇的作用。
(四)創建學習型企業的培訓機制和氛圍
學習型企業的機制是建立在一個崇尚知識、崇尚人才的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全體員工認識都統一到素質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廣泛認知上,然后再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培訓規劃和計劃,則全員素質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這里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必須重視,一是必須讓所有員工都能清醒的認識到企業領導層推動全員學習的信心和決心;二是企業必須在員工求知的時間上和費用上給予盡可能的支持;三是決不能為培訓而培訓,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培訓的結果是使用,檢驗培訓效果的唯一途徑就是看其在崗位上發揮的作用是否得以提高;四是培訓的規劃和計劃必須符合員工隊伍的現狀,正因為我們看到了差距,才必須腳踏實地,有的放矢。而好高鶩遠、急于求成的想法則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目前,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踐界,都存在一種“常識性”的謬論,認為企業文化建設不適合在所謂“員工素質低”的企業開展,一些人甚至認為,員工素質不高的企業,不應該開展企業文化建設。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對企業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企業文化建設路徑的模糊認識造成的。
關于企業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我們應該明確一種觀點,就是任何企業都有文化,企業誕生之日就是企業文化啟動之時;在長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每個企業都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只不過這些文化有優質文化和劣質文化之分;因此,我們所謂建設企業文化,實踐上是在建設優秀企業文化的同時,摒棄和消除那些劣質的文化。關于企業文化建設的路徑,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企業文化并不是“建設”起來的,而是通過企業長期的實踐活動而產生的,企業經營管理的任何一項活動,既受特定的價值觀指導,又會附著甚至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文化的形成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活動是同步進行的。
說明上述兩點,就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即員工素質和企業文化建設之間并不存在邏輯上的相互決定與派生。員工素質高的企業,未必就一定會形成好的組織文化,員工素質較低的企業,也未必沒有良好的文化。員工素質只是建設企業文化的較好基礎,卻不是企業文化建設是否導入和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那么,為什么會有“員工素質低的企業不合適開展企業文化建設”這樣的說法呢?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弄清楚員工素質是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簡單的、脫離企業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二是認為企業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而不確定、不好理解的概念,素質較低的員工不太容易理解、接受和執行。后者可能是現實中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阻礙,但是卻絕不能成為不合適建設企業文化的理由。因為眾所周知,絕大部分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目標中,提出了“提高員工整體素質”這樣一個目標正是由于員工素質存在問題,所以才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在員工現有的素質基礎上起步來進行的;企業文化理念體系的總結和設計,也是要與員工目前的素質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企業文化的思想體系和建設實踐,是指導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逐步提高員工素質的必要前提。
我們有必要對所謂員工素質問題進行分析了。許多企業都提出了關于提高員工素質的問題,但是對于員工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界定,又存在許多語焉不詳的地方。有一個調侃文人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文人坐船過河,為了顯擺自己的知識,文人問船夫:“你懂哲學嗎?”“不懂?!贝蚧卮??!鞍パ剑悄憔褪チ艘话氲纳?。那么,你懂歷史嗎?”文人接著問。船夫老實地回答不懂?!澳悄憔褪ト种纳??!蔽娜苏f。話音剛落,河面起了風浪,船晃得厲害,文人感覺很害怕。船夫問文人:“你懂得游泳嗎?”“不懂。”文人驚慌地回答。“哎呀,那你馬上將失去全部的生命了?!贝蛘f。這里,我們想用這樣一個帶有一點工具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故事,來映射企業在員工素質培育方面的誤區,就是只重視了員工技能性操作等工具理性的培養,而缺乏對員工價值理性的培養。
從企業管理實踐角度和員工工作價值觀角度出發,員工素質可以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組織意識,二是市場意識,三是技能養成。所謂組織意識,就是要強化員工對于組織的存在與性質、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的關系、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關系、制度約束與個體成長、團隊合作與個體努力等這樣一些基本點問題的認識,真正從本源上啟動員工通過組織成長實現個人成長的愿望,使員工在認清上述問題之后,逐漸降低對組織管理的依賴,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驅動的能力。所謂市場意識,也可以稱為職業意識,即強化員工職業過程中對自身“職業市場價值”的認識和定位,可以包括對能力的理解,對企業報酬與自身工作的對比,自身知識、資源的運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與先進分子的比較等等。因此,我們習慣理解的員工素質,只是表述了知識、技能等事實,是不全面的?;蛘哒f,只是說明了其自身素質,而未說明其“職業素質”。
毋庸諱言,上述兩個方面的許多問題都需要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解決。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解決,并不意味著就是通過簡單的企業文化活動及教育來解決,而是要與企業的有效管理結合起來。
因此,從組織文化角度看,員工素質的高低并不簡單取決于員工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取決于員工組織價值觀、職業意識的高低。有了良好的組織意識和職業意識,素質再“低”的員工也會產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國歷史上無數個從“奴隸”到“將軍”的農民,就是我們這一結論的歷史鐵證。
時代的進步讓一些弱化了圣賢經典學習的人,開始興起了《弟子規》培訓熱,這也是文化的一種時興,值得追捧,因為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提升了良好文化氛圍的建設。如果我們遵守這樣的規范,就能夠讓我們的員工和企業德業日漸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毓秀,李新路.弟子規[M].河南人民出版社編,2007.
[2]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關鍵詞】地方課程教材;當地傳統文化教育;民俗文化;問題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想。而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所拋棄,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國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保護和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利用好地方課程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能夠促進當地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指當地在長期的文敏演化中所形成的的反應當地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是一個地方文化思想、民俗習慣的集中體現,反應出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尤其是對于山東這一文化大省來說更是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地方課程的講解時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特點,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增強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樣的教學中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積極的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中去,努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1當地傳統文化教學分析
1.1與孔子文化相結合
山東省是孔子的故鄉,所以省內的各市縣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結合當地的特色進行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比如在小學的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向學生講解有關的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對學生進行培養,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三字經》時可以以孔子的思想為中心,努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尊老愛幼,做一個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少年。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文化傳統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的講解時需要更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文化保護意識,提高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掌握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比如在學習《論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同時還要學會做人的道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這些簡短的語句折射出深刻道理,所以教師在進行相應學習時需要從文化本身入手,樹立學生正確的文化態度,要求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弘揚和發展當地傳統文化,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繁榮。教師還可以更具當地的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鼓勵學生做文化傳播的小使者,向外國人或者自己的父母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種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更能夠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的進步,系統的形成文化產業鏈條。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孔子文化的講解時,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當時文化思想發展的背景以及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系統的了解當地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在學習中能夠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促進當地文化思想的創新。在學習時還能夠與歷史、人生相結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促進自身文化道德水平的提高,為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2與孝文化相結合
對于山東生來說,孝文化歷史悠久,這里的人們世代注重孝道,尊老愛幼,所以在進行當地文化教育時,教師需要與孝文化相結合。比如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認識,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尊敬老人,愛護老人。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要積極樹立他們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從而促進學生自身修養的提高。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們逐步形成了孝文化這一傳統文化,所以教師在進行孝文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孝文化意識。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通過幫助老人等活動。來提高他們對孝文化的認識。比如說幫助自己的爺爺奶奶洗衣服,通過這種具體形式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到老人的不易。逐漸學會去幫助和尊重老人。所以在這樣的理念下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對待老人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尊老愛幼的習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尊老愛幼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小的尤為重要,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越來越容易受到外來腐朽文化的影響。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時應該從小就樹立學生的道德文化觀念,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做一個文明的好少年。除此之外,教師要把家庭中的小愛幻化為社會中的大愛,讓學生不僅能夠在家里面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在外面也要尊重老人,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在進行學習時教師要樹立學生的尊老愛幼意識,提高他們對孝文化的認識。認識到傳統孝文化的重要性,了解我國歷史中尊老愛幼的典范故事以及典范人物。但是教師在講解孝文化時還應該結合時展的要求,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認識,明辨孝文化中的精髓,提出孝文化中的糟粕,從而來大力弘揚和發展當地的傳統孝文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傳統孝文化的學習需要具體化,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了解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傳統孝文化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幫助老人,陪他們聊天,幫他們整理被褥等。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多彩的家鄉先進的尊老愛幼模范人物,積極向他們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當地傳統文化,為今后家鄉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3與愛國主義傳統文化相結合
青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在我國的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與當地的愛國主義文化傳統相結合。在以后,青島人民就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保衛國家。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當地人民就與侵略者進行頑強的抵抗,積極抵御外國侵略者的入侵。所以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時可以搜集相關的資料,展現當地人民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教師在講解八國聯軍侵華歷史時可以重點突出德國強占膠州灣,對當地人民進行殖民統治,在殖民統治時給當地社會帶來的嚴重災難,從小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們認識到國家的富強與自己息息相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將來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以及當地人民積極反抗的愛國行為,在日本侵華時青島人民的抗爭等。在這些歷史性的事件中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圖片和影視資料,再現當時青島人民的無畏精神。有條件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增強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樹立愛國主義精神。青島作為國家對外交流的大門之一,更需要學生增強自身民族熱情,提高他們的素養,展現國人的自信心。
作為中國人,每一個人都需要有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歷史講解時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歷史認識,在進行對外交流時也能夠做文化傳播的使者,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認識到知識的力量以及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所以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想國家強大,就必須要學習好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努力建設自己的家鄉和自己的祖國,促進國家經濟的不斷進步。所以在教育中與當地的傳統愛國主義文化相結合符合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我國教育發展是需要。
2總結
綜上所述,教育中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能夠更加有效的實現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以及道德水平。這些傳統文化都是當地歷史人文的精髓,折射出當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狀況。所以與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更能夠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提高學生對自己家鄉文化的了解,培養自身的文化修養,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為自己家鄉的建設增磚添瓦,最終實現國家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孫燕飛.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74-02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關系到鄉村旅游的理論構建,不同的學者對這一概念分別進行了詮釋。有的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合為一體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1]。在何景明、李立華的《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一文中,提出理清什么是鄉村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認為鄉村性的特征是:(1)地域遼闊,人口密度較小,居民點的人口規模較小;(2)土地利用和經濟活動以自然農業用地和林業用地為主,建筑物占地面積較小,即具有鄉村型的自然景觀,并具有較強的季節性;(3)有傳統的社會文化特征。因此,應該對鄉村旅游的概念做如下界定: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二、鄉村旅游的開發對傳統文化的變遷
中國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就。鄉村旅游開發促進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給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值得我們努力去做。但面對鄉村地區脆弱的原生態文化環境,面對相對處于弱勢的鄉村地區傳統文化,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重了資源供需的失衡。鄉村旅游開發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無疑對一些傳統文化也造成諸多消極的影響。
1.傳統文化被過分商業化,使傳統文化喪失了古樸性和鄉土性。傳統的民間習俗、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地點,按照傳統特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逐漸被商品化[3],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游者,為了迎合旅游者的觀看興趣,隨時都會被搬上舞臺,并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將傳統的文化習俗逐漸庸俗化,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韻味,使鄉村傳統文化失真,甚至被扭曲,鄉村旅游資源特色大減。
2.外來文化加速了鄉村地區傳統文化的變異。旅游開發實際上是多元文化的交匯行為,大量旅游者帶來的異族異地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進入了當地社會,破壞了旅游地社會、生產和生活現存的和諧與平衡,外來文化與民族地區本土的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碰撞,甚至出現局部的對立,從而干擾了民俗文化的原有秩序和發展進程。旅游地的有些鄉村地區由于與外界接觸較少,其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能夠代代相傳,由于旅游業的介入,異地風情、不同意識和生活習俗的進入,往往使旅游地的傳統文化被沖淡、同化甚至消失。由于鄉村居民迫切渴望改善生活條件,運用現代化建筑材料,將有特色的傳統民居改建成華麗洋房;或建造一些非當地風格的建筑,與當地原有建筑風貌格格不入,破壞了鄉村整體形象。如,中國傣族地區的民居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過去是用木頭或竹子作柱、樓板為墻,茅草蓋頂,上層住人,下層用作畜廄或堆放農具雜物。由于受漢族建筑的影響,傣族地區的民居建筑材料發生了變化,其墻都用磚、石砌筑或用水泥夯筑等,屋頂蓋上瓦,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竹樓了。屋內陳設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與漢族城市居民無異。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鄉村旅游本質的認知,旅游接待設施建設逐漸陷入城市化誤區,使濃郁的鄉土氣息遭到破壞[4]。
3.鄉村旅游開發造成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改變。價值觀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鄉村地區的少數民族熱情好客、忠誠樸實、重義輕利等共同的價值觀,以及敦厚淳樸的民風,也是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隨著旅游的開發,受外來風氣影響,一些地區民眾的價值觀被同化,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現象。過去這些地區的人們重義不重利,認為見利忘義是不道德的。他們拿出好酒好菜、空出最好的房間招待素不相識的客人,拿出最好的民族服飾供客人照相之用,當導游不收分文報酬?,F在,在商品經濟和當地旅游業的帶動下,他們開辦私人旅館、餐廳、舞廳等,在經營過程中也發生了從重義到重利的轉變。
4.鄉村旅游開發往往阻礙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可能使這種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模仿與習得的過程被中斷、或被扭曲,從而阻礙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5]一些旅游開發商以現代藝術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不恰當的包裝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內涵;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小孩子,長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認為這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常態,他們在這種氛圍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
5.鄉村旅游開發往往使傳統文化的原生環境遭到破壞。在民族旅游開發的過程中,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及旅游設施的 建設難免會造成較大規模的建設或者搬遷。對傳統文化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原生環境進行改變和破壞,加速了傳統文化的消亡。有些古村落為了吸引游客將村民遷出,但又會有其他的居民進入,使古村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載體,古村喪失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演化為喧囂的各種交易的場所;傳統社區不復存在,傳統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基本思路
文化的變遷是一個客觀發展的過程。但是,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傳統文化的良性變遷,則是鄉村旅游開發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1.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切實防止開發性的破壞。鄉村旅游開發中,都要充分保留、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多樣的鄉情民風,從服飾、歌舞、文字、習俗、物品、生產工具等一切與其他地區有所區別的獨有的東西,都會激發游客們的好奇心,都是具有欣賞價值的旅游資源。注重協調保護傳統鄉村文化與發展旅游經濟之間的關系,防止鄉村旅游過度商業化。規避傳統文化的庸俗化、舞臺化,應建立健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保證其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與穩定性;認真分析鄉村習俗、風情、服飾、建筑、農耕等豐富多樣的鄉村傳統文化沿革,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提供真實、深刻的表征本土文化的鄉村旅游產品。特別是要注重搶救性地保護即將消失的文化。一定要興利除弊,對可能出現的破壞性影響要做到事前防范,力求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2.正確引導游客的行為,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蜂擁而至的游客,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對當地文化生態造成傷害。通過導游或其他的宣傳途徑,引導游客在欣賞美麗而神秘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時候應當尊重被訪問地的文化、風俗習慣,采取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當地民族文化[6],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并動態向前發展。
3.發揮鄉村旅游的教育功能,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增強當地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通過教育等手段,及游客對當地文化的參觀、參與,增強當地群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對自身文化的承傳。使當地群眾意識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維系其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紐帶。了解到民族傳統文化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從而更加自覺地執行有關的保護法規;認識到旅游業發展起來后,當地群眾自覺抵制外來的不良影響,是保護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徑。鼓勵當地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當地社區居民對當地環境的了解,能夠向游客提供真實的解說及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體驗,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 流動民工子女 成長教育 影響
[中圖分類號]G40-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9-0021-01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蘭溪當地傳統文化現狀的分析
調研顯示,大多數居民表示當地傳統文化仍有積極意義,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對當地傳統文化表示不關心。由此可見,在蘭溪生活的絕大部分居民對蘭溪傳統文化認識及重視程度較高,但仍有繼續提高的空間,可以加強文化引導。
(二)流動民工子女成長健康狀況
從分析結果看,近半數居民覺得流動民工子女的心理可能存在自卑的不健康因素,還有部分居民對民工子女這個特殊的群體沒有在意??梢娚鐣τ诿窆ぷ优年P注度仍然不夠。
(三)蘭溪傳統文化對流動民工子女成長教育的影響
據統計,超過半數居民認為蘭溪傳統文化對自身發展具有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培養意志及道德的作用,其余作用包括自我認知與自我塑造能力的開發、榜樣的力量、自信心的建立、獨立性的完善和其他,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所以有必要為流動民工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二、調查結論及分析
(一)蘭溪傳統文化對當地民工子女成長教育影響的分析
流動民工子女成長狀況不樂觀的原因分為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兩大塊。就家庭因素而言,大多數民工文化素質不高,對教育市場缺乏了解,不能為孩子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再加上民工父母資本匱乏,導致在子女的教育投資中處于不利地位。自身因素方面:一是自卑感作祟,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二是最佳教育時間錯過,價值觀念出現偏差;三是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得學習沒有動力;四是對抗情緒的存在,容易出現問題行為。[1]
(二)發揮當地傳統文化在流動民工子女成長中積極作用的建議
1.制定完善政策,加大教育比重
當今的學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學校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文化”的現象。為了能夠防止中小學校知識教育與文化教育失衡,有以下幾點:(1)加強學科建設,構建全新的文化教育體系。(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體系。[2]
2.定期開展活動,加強文化交流
首先,可以在公共場所布置具有紀念性的宣傳畫,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蘭溪傳統文化的影響。其次,學校、社區等場所可舉辦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豐富的活動,調動流動民工子女對蘭溪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加強文化的交流。鼓勵流動民工子女積極參與文化活動,讓流動民工子女能更好融入蘭溪傳統文化,以適應蘭溪生活。
3.增開相關課程,確保良好實施
流動民工子女正處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階段,大部分知識來源于在校學習的課本。因此,學校方面可以增開與蘭溪當地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在開設該課程的同時,要確保該課程的良好實施。在學校方面,要利用好傳統文化相關課程,杜絕出現文化課程被主課替代的現象。
4.加強媒體宣傳,重視家庭教育
可以通過大眾媒體資源開展廣泛宣傳,形成一個全社會關心、重視、熱愛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使得流動民工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學習蘭溪當地的傳統文化。同時,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要從民工家長做起,通過民工家長對子女的影響,發揮傳統文化對流動民工子女的正面塑造作用。
三、結束語
調查發現,蘭溪傳統文化對流動民工子女的成長教育有一定積極的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方面。在發揮當地傳統文化積極作用過程中,應注意只有綜合個人、學校、社會和政府各方面,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提高民工子女的文化素養,改善他們的成長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廣西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作用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法家、道家為核心,此外還兼有墨家、兵家、佛教、西方文化等意識形態。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廣西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諸如廣西山水文化、銅鼓文化、山崖筆畫文化、民族風情文化、歌海文化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研究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眾的作用研究,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又對深入了解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當地人民群眾道德文化修養及推動該區精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和方法。
一、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四個目標是各個國家追求的理想狀態,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高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廣西有著悠久的民俗傳統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雖地處西南邊疆,民族種類眾多,經濟發展落后,但當地的人民社會矛盾較少,保持著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廣西的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山水文化馳名中外,遭受的破壞較少,較好的維持了景觀原貌。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西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文明、和諧理念。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理念,主要體現在當地的農耕文化上。廣西隸屬亞熱帶地區,當地少數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這與游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不同,這種相對固定區域內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人們更理解與大自然之間密切相連、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這種和諧理念可以從廣西各類藝術形式中可以發掘出來,比如桂林的山水石刻、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和劉山姐為代表的山歌文化等等都是對此最真實的寫照,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生活的審美追求和對人生的執著熱愛,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團結友愛的群體意識和和諧共處的文化精神。
二、廣西傳統優秀文化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例如壯族的銅鼓和山花壁畫,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叭氯备韫潽毦咛厣?,“印象劉三姐”等歌舞類節目也聞名遐邇,走向全國。這些傳統文化既創造了精神文明,也開發了物質文明。以廣西“三月三”歌節為例,農歷三月三在廣西的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米飯,染彩蛋,殺雞宰鴨,喝酒慶賀。從1996年起,貴港市率先把“三月三”歌節辦成了“三月三”藝術節,2014年“壯族三月三”成為廣西的法定節日,提高了規格,擴大了規模,豐富了歌節的內容。這既體現了民族特色,又尊重了各族人民。
在民歌節中,以傳統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活躍了商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滿足了當地群眾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需要。此外,通過民歌節,使得民間的傳統文化活動升華到國家藝術的高度,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學習機會,可以從中互相借鑒、吸收經驗。同時也可以促進我國各族人民在形式上、心理上凝聚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國家民族或政治民族形式的形成,增強中華民族意識。這于無形之間也增強了民眾的愛國心。
三、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
文化具有傳承性。廣西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與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緊密相連的。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不僅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廣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廣西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有利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
文化也具有創新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族地區間的封閉狀態也逐漸被打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已是勢不可擋。當各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頻繁越密切,民族傳統文化也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的形勢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進行不斷改革,才能更加貼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只有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緊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潮流不斷向前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距今已有一定的時間距離。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總是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而與現代優秀文明存在差異。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應搜西安祛除陳舊的,過時的,與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東西。同時加入反映現代,樂于為現代人接受的東西。這是因為民族文化的現代化是為了滿足現代人需要,為現代人服務的,要堅持時代性原則反對復古主義。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要想在全球多元文化競爭中得以生存,就應當不斷地進行創新并轉變過去舊的發展方式,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發展對策,更緊密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要適合當今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當然,在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也應注意保持其民族傳統特色的東西,只有如此才能體現出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使民族傳統文化保持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地人民精神和思想的集中體現,包含了當地人民對情感生活和現實環境的人生思考和智慧凝結,對當地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的形成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對當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意義。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因此重視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它的正功能,讓它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