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5:02:19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留守兒童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要群體。學術界所指的留守兒童,按照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為標準,通常將農村留守兒童界定為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是中國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中,伴隨城市經濟日益發展而來的“副產品”。
據媒體統計顯示,近年來四川省是全國主要的勞務輸出省份,也是全國留守兒童規模較大的省份。邛崍市作為四川省的勞務輸出基地,根據調查15個“留守兒童之家”的數據顯示,當前已入冊立檔的留守兒童高達5049人。這一龐大的數據背后,衍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問題已成為關注的突出問題。因此,深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意義重大。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主要特點
2015年2月初和3月中旬,筆者通過網上搜集、電話問詢和走訪調查等方式,對邛崍市水口鎮、道佐鄉、高埂鎮、夾關鎮等15個鄉鎮“留守兒童之家”的5049名留守兒童,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由300份小學問卷和200份中學(包括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級)構成。其中小學問卷回收率為93.1%,中學問卷回收率為95.78%;調查對象性別中,小學男生占48.12%,女生占51.88%;中學男生占47.01%,女生占52.99%。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積極健康的,展現了當代未成年人的青春活力。他們在思想道德方面呈現的主要特點有:多數留守兒童熱愛自己的家鄉,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孝順懂事。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1.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主要問題
(1)理想信念功利化。這里的理想信念主要是指政治理想和職業理想。從政治理想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政治理想總體是模糊的,多數留守兒童表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與個人理想沒有太大關系;就職業理想來說,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佳,對個人職業沒有合理規劃,在就業方向上表現出唯金錢至上的態度。
(2)價值觀迷失。調查分析表明, 當前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價值觀被貼上了“三種主義”的標簽(即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這部分人視金錢為自己學習的目標,覺得父母外出打工的薪金應當用于彌補自己親情的缺失,他們希望父母給予更多的物質享受。
(3)法治意識淡薄。多數留守兒童缺乏法律常識,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甚至因缺乏法治意識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4)社會公德意識薄弱。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是思想道德健康的重要表現。當前,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個人極端主義,易破壞公共基礎設施,對公益愛心活動表現出冷漠的態度,不喜歡幫助他人等。
2.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1)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社會發展不健全是根本原因。農村地區發展緩慢,工資水平低,而快速的城鎮化使得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選擇離開農村去城鎮務工,經濟水平的差異是出現留守兒童的根源。鄉村文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衍生品,農村社會文化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由于受到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矛盾沖擊,農村“留守兒童”對傳統的道德觀念產生質疑。[1]
(2)學校教學質量不高,重智輕德是主要原因。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客觀上造成教育資金和教育資源分配存在差異性。教育資金短缺致使多數農村學校重視智育,以學生考試成績來換取更多的教學指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成為學校無暇顧忌的“盲區”。
(3)家庭教育缺失,親情淡化是重要原因。多數家長文化水平有限,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此外,外出父母由于工作時間、工作性質、工作距離等原因,一般很少回家,大多通過電話、網絡聯系,交流的主要內容一般只是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基本不涉及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2]長時間缺乏親情交流,家長與孩子的感情也隨之淡化,孩子則開始表現出叛逆、以自我為中心、親情淡漠的狀態。正是這樣一種狀態,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1.發展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社會環境
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政府要積極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留住當地的青壯年勞動力,為農村孩子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首先,政府要制訂優惠政策。加大投入農村經濟開發的資金,積極扶持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鄉鎮企業發展的多元化,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鏈。其次,積極開發特色農產品。鼓勵鄉鎮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做好做強地方品牌,加大招商引資,為當地青壯年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留守兒童獲得親情陪伴。
2.加強政策保障,提高農村教學質量
發展教育是加強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保障。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協作,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方針政策,出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全套政策,從制度上保障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落實開展。此外,相關部門要從制度上保障農村的教育資金投入,完善教學設施,保障教師的工資水平,并適當予以鄉村教師一定的工資補助作為激勵補償。加強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宣傳,并以制度的形式將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開展的實況作為鄉鎮負責人考核標準。
3.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家校聯動
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父母應該轉變輕視思想道德教育的錯誤觀念,特別是要改變以成績論成敗的錯誤評價標準,努力發掘孩子的興趣并加以培養,把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同時,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鼓勵孩子刻苦學習,并主動與老師進行交流,及時掌握和反饋孩子的綜合情況,做到家校的良性聯動,共同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任云紅.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現狀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習現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179-02 一、引言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務工而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經超過5800萬,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為79.7%,被托付給親戚朋友的為13%,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為7.3%。由于與父母親聚少離多,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大多數的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照管存在種種不盡人意之處。孤僻、冷漠、暴躁、叛逆、內心封閉、自卑懦弱等因素成為了這些兒童健康成長的絆腳石。如何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讓其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成長成才,目前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二、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相對于城鎮兒童,不僅學習條件落后,而且學習資源缺乏,特別是少數民族不發達地區,這使得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相當困難。我們在花垣縣吉衛鎮機司村小學進行了為期10天的支教調研活動,在學校和當地村委的支持下,來報名上課的學生共78名(從一年級至初三年級),其中留守兒童約占90%,當地留守兒童問題相當嚴重。我們隨機抽取12名學生(4~6年級)進行學習狀況問卷調查,隨機抽取12名學生(1~3年級)進行家訪,另隨機抽取10名學生(初一至初三學生)進行興趣傾向問卷調查?;厥照{查問卷共22份,有效問卷2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調查結果如下:
1.留守兒童的學習環境簡陋。據初步統計,現機司村共728人,153戶人家,平均每戶5人,在家小孩約90%的為留守兒童。機司村小學開設一、二、三年級,共設四個班,學?,F有教室四間,陳舊的雙人課桌剛好能坐下該村一至三年級的學生。而不同寨子的學生離學校距離不同,距離遠的學生每天早上走山路約需30~40分鐘,若是下大雨,部分學生幾乎無法走山路上學。據調查,2012年期末考試期間,因大雨傾盆,小溪漲水,而導致學生無法按時趕到學校參加考試,直至下午雨停水退學生才陸續趕到學??荚?。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均在鎮里就讀,但是寨子與寨子之間缺乏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營造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學習氛圍。
2.留守兒童學習資源缺乏。機司村小學現有教師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課老師,且老師上課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師上一個班的所有課程。根據機司村麻校長的敘述,由于教學資源的缺乏,經歷了二十幾年,他目睹了老師們由于薪資、教學條件、交通等的緣故,在校任教一段時間就請求離開,所以學校也就只能請到代課教師為學生上課了。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名老師包下一個班的所有課程,教學質量肯定難以保證。課外書籍對于當地兒童而言更是少之又少了,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只能通過課堂從老師身上獲得有限的知識。此外,對于一至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家庭的教學資源也很匱乏,監護人也往往對其沒有起到有效的輔導作用,根據這次調查數據顯示:僅8.3%的監護人能對留守兒童進行較好的輔導;91.7%的孩子在家幾乎沒人輔導和督促自己學習。
3.留守兒童自身的學習情況不佳。在隨機抽取的樣本中學習成績一般的占33.3%,學習成績差的占25%。83.3%的留守兒童喜歡學習。66.7%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滿意,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成績不理想,覺得自身仍有很大的可上升的空間。其次是由于沒有達到父母親的期望,覺得父母外出打工對自己學習起到壞作用的留守兒童占75%,原因是因經常思念父母精力分散。從機司村建村至今,有且僅有一位學生于2012年考上了大學,據了解,絕大部分留守兒童上完初中便外出打工,而且輟學現象也較普遍。
4.留守兒童學習興趣廣泛。學習興趣是兒童學習的動力源泉之一,若學校和家長能抓住孩子的興趣,具有針對性地培養,對孩子的學習將有莫大的幫助。我們對隨機抽取的10名留守兒童興趣傾向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
統計數據表明了大多數兒童熱衷于師范與教育工作,這與我們家訪以及與我們與學校老師的交談中得知的結果相吻合;而對于軍事、技術、地理學方面的事情是最不受當地留守兒童歡迎的。
三、影響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因素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因素有很多,家庭、學校、社會、當地世俗觀念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主體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學習興趣缺失,缺乏奮發向上的精神,甚至產生錯誤的人生價值觀;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兒童的順利社會化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避免孩子產生不良行為。在眾多文人學者的研究中,留守兒童有孤僻、冷漠、自卑、暴躁、缺乏愛心、性格內向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調查數據表明了當地91.7%的留守兒童缺乏家人對自身學習的關心,而在心理上這些兒童期待父母親對自己學習重視;由于“親情饑渴”造成了大部分兒童學習難以集中精力。一至三年級的留守兒童不是在校寄宿,和老師溝通交流的時間有限,而絕大部分監護人重養不重教,家長常年在外能給予孩子物質上的需求而不能滿足孩子教育上的需要。按照艾利克森的人格論,少年兒童時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有賴于在成年人(主要是家長)的激勵、支持和鼓勵之下獲得對學習知識渴望的滿足;因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學校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條件簡陋、教育模式單一不能滿足現階段兒童教育的需要。在少數民族不發達的山區,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學習資源、學習條件問題依舊很嚴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校教育設施方面的問題雖較以前強了許多,但仍然滿足不了現階段兒童學習的需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教育教學的進程。對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兒童而言,學校無形之中已成為了他們成長成才的關鍵且唯一的場所;但是教學資源的不足和單一的教育模式影響著他們所學知識的覆蓋面,生活中多方面的知識等不到老師的引導,這也間接地導致了他們在學習、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日漸嚴重。
3.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是雙向的。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社會上各種愛心基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社會各界人士都積極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這一公益事業當中,大學生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團也愈發壯大,國民的這一舉動不僅對社會的文明和諧建設意義重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問題。然而,留守兒童沉溺與娛樂場所現象也較普遍,我們在一次網吧的暗查中發現網吧內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兒童,而且幾乎都沉浸于網絡游戲當中;監護人重養不重教的態度加上兒童抵制不了各種娛樂的誘惑,使得很多留守兒童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逃課、不交作業,對學習沒興趣等問題頻頻出現;年齡稍大一點的留守兒童甚至在各種娛樂場所染上酗酒、賭博、打架等惡習。
4.地方錯誤的世俗觀念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成長成才。在與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的交談中得知:因家庭經濟的緣故,有些家長為了掙錢,就支持孩子棄學打工。家長這種做法不僅造成了孩子產生忽視教育的錯誤思想,而且易在當地行成一種不良風氣——讀書沒用,打工賺錢才是王道;這也無形之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孩子自身也不重視學習,視學業為兒戲,孩子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這對我國教育事業有百弊而無一利。盡管社會各界都倡導男女平等,但重男輕女的思想在農村依舊很嚴重。這種錯誤的觀念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成才。
四、結語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保簡⒊渡倌曛袊f》),正如梁啟超所言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是更需要我們呵護的花朵。調查數據的結果表明現階段少數民族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并不樂觀,家長能給予孩子日常生活所需,卻不能滿足孩子教育所需,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地方教學條件簡陋,教學資源嚴重不足限制了兒童思維開發,局限了兒童所學知識。留守兒童不樂觀的學習現狀,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糾正地方村民錯誤的思想觀念,督促鼓勵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并多與孩子和老師溝通,給予農村留守兒童足夠的教學資源并為其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是當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社會各界關于關愛留守兒童的公益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綻放笑容。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楊威.家庭教育的缺失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的關系研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2):12-13.
[3]鞠九江,王桂蘭.鄉村小學牽動聯合國[J].人權,2012,(2):8-13.
[4]董廣芝,夏艷霞.大學生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的德育實效性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1,(2):42-44.
[5]梁啟超.少年中國說[J].法制資訊,2008,(2):83-85.
2014年8月10日,國務院以國發〔2014〕29號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穩健、誠信規范,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業,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然而針對于留守兒童保險這一領域,國內保險業尚存在眾多欠缺,尤其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偏遠地區。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2200萬。而根據婦聯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6100萬人,占全部農村人口的28.29%。其中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如何保證留守兒童健康安全的成長?如何保證其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系列的問題使得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正顯得越發重要和迫切。
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城鄉差距以及固有的二元經濟結構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經濟總量迅速提升,經濟增長速度令世界矚目。與此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城鄉差距不斷擴大這一嚴峻的事實,城鄉收入差距更是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和社會公平。隨著國家改革的不斷推進,縮小城鄉差距,緩解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必定能夠逐步實現,但今后一段時間內城鄉差距和二元經濟結構所帶來的問題還會長期存在。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給城鄉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更加劇了城鄉差距,這形成了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基礎。
教育差距:長久以來,由于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偏遠地區,物質資源困乏,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國家財政支持力度不足,鄉村民眾受教育程度低等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村地區教育水平長期內難以提高。同時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內仍面臨上學難的問題,這又限制了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
就業和收入差距:這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都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土地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使得農村地區滯留了大量勞動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城市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由于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原因而發展遲滯。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工作收入也水漲船高,不斷上升。
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諸多問題,再加上父母不在身邊,年邁的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缺乏必需的教育觀念方法和能力,這給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心理問題:長期的雙親監護人的缺失或不足,隔代監護、他人監護等等,使得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缺少了必要的關心和愛護,情感交流匱乏甚至缺失,家長不能及時的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和心理變化。長此以往,隔閡或者代溝逐漸產生,孩子的心理逐漸偏離,孤僻、抑郁,甚至發生價值觀和認知的扭曲。
學習問題:由于農村地區不良的教育條件、不齊全的教育配套設施和民眾較低的文化素質與受教育水平,再加上根植于農村民眾心中的對于留守兒童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童的教育的忽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正確的引導。監護人角色的缺失使得對于留守兒童的日常監督和幫助大大減少,甚至減除。種種原因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和做法出現偏差,甚至偶爾發生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事件,令人不免心生惋惜。
安全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普遍缺少足夠的和及時正確的引導、照顧、看管和監督。由于實際監護人需要承擔農業生產勞動以及日常家務,再有文化素質低、年齡較大、安全意識及常識不足等種種原因使得留守兒童的日常安全存在極大隱患,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日常安全問題受到極大威脅,風險顯著增加。每到夏季,兒童溺死的事件屢有發生,幼小的生命隨風而逝。這更要求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和保障。
健全保險保障機制,給留守兒童更好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在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的貧困山區,僅僅依靠政府的社會保障難以切實的解決問題,這凸顯了商業保險在解決留守兒童保險保障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對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集中于各自研究領域的理論層面,保險公司的相關保險品種有所欠缺且僅局限于局部地域或試點階段。保險的保障作用難以真正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對于保險保障有迫切現實需要的貧困偏遠山區。同時,我們需要注意,農村地區保險市場較為混亂,且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管理,保險從業人員素質低。部分保險公司在農村地區的分支機構或者代辦點由于民眾文化素質低,對于保險了解甚少而隨意夸大保險的作用,誤導民眾。這也使得事故發生后的理賠工作得不到妥善解決。以上諸多原因使得農村地區民眾即使面對風險也會選擇對保險“敬而遠之”。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教育現狀 教育問題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是中國革命的圣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實現了中國革命的歷史大轉折,會寧由此名垂青史,聞名中外。然而,會寧水資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干旱是主要自然災害,霜凍、冰雹、風災、洪災、病蟲害也比較突出。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條件落后,苦甲天下。近年來勞務輸出成為農民經濟收入的一大渠道。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成為一大難題,本課題組針對這一現象對會寧縣楊崖集鄉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家庭生活等進行了摸底、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總結了一些教育方法,積累了一些教育經驗,探討一些存在的問題。留守兒童形成的原因
1.由于經濟條件的落后,大量農民工進入到條件相對優越的城市打工,在消費比較昂貴的大城市農民工沒有條件帶子女去那兒享受優越的教育資源,只能留在原地,成為留守兒童。
2.條件艱苦的農村,由于隨著經濟條件的相對好轉,在外地打工時接受先進的思想,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他們本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千方百計把孩子轉入相對比較優越的中小城市,在小縣城租住房子由祖父或祖母管理,成為新出現的流動留守兒童。
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青壯年在外打工的過程中與外地的青年人結婚,而且生育了孩子,把孩子留在老家,產生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形成給教育帶來極大地的挑戰,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我教管中心對留守兒童調查情況
1.我教管中心結合本地區的三所學校,對近千名學生進行摸底、造冊、問卷調查、分析調研,總結了一些管理及教育的經驗。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2%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1.8%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59.8%。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占3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
三、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雙方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個薄弱環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四、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由結對老師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營養餐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就近入學。學校盡力接收留守兒童入學,并按片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3.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總之,留守兒童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對他們教育問題的關注和真正解決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筆者相信,只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我們一定能夠穩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謝妮《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9
譚會(1990-),女,漢族,云南昭通人,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成因的全面分析,著重從政府、學校、家庭三個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期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根據權威調查,中國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與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里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就顯得更為緊迫。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而且大多數祖輩只重視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問題越顯凸顯。因此,只有充分、全面的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現狀,才能最大效度的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欠缺全面的政治觀念
當問及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方針、政策等有關問題時,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示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兒童不知所云。他們中的有些人認為了解中國當前的時事政治、基本國情等相關內容完全沒有必要,更不要妄想談論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社會榮辱觀等內容。
2.農村留守兒童價值觀錯位,法律意識薄弱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其價值觀錯位、理想信念模糊的問題非常突出,也可以說,大多數留守兒童對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確的理想。同時,兒童在人生觀形成的啟蒙階段缺少父母的正確引導,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全部的愛,這種愛的方式導致很多留守兒童陷入“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中,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概念。長期下去,這種不良的風氣就愈演愈烈,最終易導致留守兒童價值觀錯位,偏離正確的人生道路。
3.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欠佳
大多數留守兒童正處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輩照管,他們只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愛,要么放縱不管,缺少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等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長。而大多數父母只單純的用金錢來安慰他們,缺少心靈上和情感上的關心,最終使留守兒童形成偏激的性格,當出現任何不順心的事時,就容易走向極端。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現狀的成因分析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層面、社會層面的原因,也有學校層面、政府層面的原因。
1.家庭層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確的親情關懷。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婆這些祖輩,他們大多數都是老年人,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數祖輩只關心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農村,祖輩的知識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在留守兒童的學習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更不能兼顧法律、安全、衛生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會層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大,尤其是邊緣山村,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不想再過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日子,他們想帶領自己的孩子走出這片窮鄉僻壤。因此,大多數農民選擇進城打工,從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可以說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原因。
3.學校層面
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在思想政治教學方面的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農村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況。但是在偏遠的農村,沒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開設這一課程,更別談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了。其次,學校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他們渴望在這里收獲知識和關愛。而大多數老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關心和愛護,這也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4.政府層面
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程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再加上現行的戶籍制度限制,大多數農民工與其未成年子女長期“兩地分居”;其次,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也沒有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忽略了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門的放任不管,讓留守兒童在其錯誤的人生道路上漸行漸遠。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復雜綜合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家庭和社會都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
1.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
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對于提高全民素質,維護社會穩定,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變革現行的戶籍制度,鼓勵農村留守兒童進城與父母團圓。農民工是為了改善家庭經濟情況,為了給予子女衣食無憂的生活才來到城市打工的。長期與子女分開也讓農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變現在的戶籍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與其未成年孩子長期“兩地分居”的狀況,促使更多的農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結束遠離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長。
其次,對進城的農民工及其子女實行優惠的教育政策。政府應完善和推動有關留守兒童與家長共同進城生活的政策,特別建立和健全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制度。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使農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教育權益。
再次,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幫助和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政府部門應該深入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了解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切身情況,建立以政府為主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小組,制定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的各項具體措施并且落實到實處。
最后,政府必須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經濟,逐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樣既能減少進城務工人員,讓子女和父母團圓,也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最終有利于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
2.注重家庭的親情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決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應該從家庭抓起。
第一、增強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
目前,許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對孩子家庭教育的認識上存在著明顯的誤區。有的父母認為,改變家庭經濟環境,為孩子提供物質幫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則認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縱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還有的父母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實,這些都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許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種意識形成的初期離開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關愛,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強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尤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須出門打工,必須增加與子女的聯系,不僅關心子女的生活、學習方面,也要著重關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識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須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選一位合適的監護人,多與監護人聯系,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第二、為孩子挑選一位合適的監護人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由祖輩看管或者寄宿在學校,祖輩由于身體狀況、知識水平、生活條件等原因不能照顧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愛孩子,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輩只關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對孩子的學業、心理發展等方面一無所知。寄宿在學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更是一步步偏離了正確的人生軌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須為孩子挑選一位合適的監護人。這個監護人不僅要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應該對孩子的學業、心理、思想等各個方面負責做到真心關心孩子,補足孩子從父母這里缺失的愛。監護人還應及時與學校、父母聯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3.加強學校方面對留守兒童的重視
第一、建立一幫一或一幫多的關愛機制。
在農村,大多數留守兒童缺失家庭教育,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因此,學校就成為了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農村學校一般都只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許多留守兒童有了心理問題也無處傾述。所以,學校應建立老師――學生之間的的一幫一或一幫多的關愛機制,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有學生的關心,老師的關愛,最終促進學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長。
第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設置專門的思想政治教師。
許多農村學校由于環境艱苦、薪資水平低等等因素,導師學校缺失大量的教師,甚至出現一師教多學科的情況。有的學校教師年齡偏大,沒有年輕教師加入,導致學校教學思想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學生學習喪失興趣。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配備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老師,學生也就不能學到該方面的知識。使得本來就已存在的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學校方面應該創造條件吸引更多年輕有為的教師,傳授學生新知識、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學校應配備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可能的話,成立專門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組,引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第三、健全留守兒童寄宿制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距離學校較遠或者沒有找到適當的監護人時就會選擇寄宿在學校,而在寄宿學校老師就成為了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學校應該建立溫暖的充滿關愛的生活環境,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的另一個家。這里有親入姐妹的同學,有父母般慈愛的老師,使留守兒童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遇到困難時,都能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良好的生活環境可以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秋香.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夢學刊,2007.
關 鍵 詞:農村 留守兒童 體育現狀 影響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既有地域性的特殊情況,又有家庭性的特殊情況,可以說是多種情況作用下當今社會的一種特殊產物。所謂的農村留守兒童,屬于農村戶口的家庭,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因各種原因流動到其他地區生活和工作,孩子留在原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教育投入嚴重不平衡,特別是農村地區。在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的推動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大多選擇出外去打工并且夫妻二人共同出外打工比較常見。因為經濟原因、戶籍原因等因素,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在國務院下發的《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把單一的傳統教育向全面的時代教育轉變。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安慶市岳西縣毛尖山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現狀為研究對象,主要是毛尖山鄉旭輝小學、毛尖山中心學校(初中)在讀6-18歲的留守兒童。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了與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狀況相關的文獻資料10多篇、著作10部。檢索了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各中小學體育經費的使用情況和體育設施分布情況的資料信息,以及農村留守兒童的的體育鍛煉情況和深度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現狀情況。
1.2.2訪談法
在走訪留守兒童家庭的過程中,我們隨機選取了部分家長和孩子,一方面了解所居住地方的體育設施情況和體育活動情況,另一方面了解孩子們所在學校體育教育情況和體育設施情況,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的體育鍛煉現狀。
1.2.3.1問卷調查的設計
在設計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問卷調查內容的有效性與內容的涉及面與調查研究的問題特征保持相對一致,針對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咨詢了體育專業的專家、學者、一線老師的意見,對問卷內容不斷修正更改,最終形成問卷。
1.2.3.2問卷調查的發放流程
由于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理解能力有限,調查員在發放過程中,監督并解釋整個問卷調查的過程,及時回收,共發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為99%。
1.2.3.3數據處理法
通過計算機利用Spssl2.0對回收過來的問卷調查進行數據統計分類,根據研究需要,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科學的整理統計處理。
2 研究結果和分析
2.1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2.1.1人口統計的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中,男、女生留守兒童分別占58%、42%,其中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但是女生平均年齡大于男生。樣本年齡主要在6-16歲,其中8-14歲占總人數75%。
2.1.2目前監護人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樣本中,與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占31.72%,與父親單獨生活在一起的只有14.40%,但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所占比例較大占52.41%。在走訪各個農村留守家庭中發現,絕大多少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沉默寡言,孩子們大多數比較戀母,畏懼父親,在長期家庭教育中得不到足夠的教育,對孩子心理、生理上造成一定影響。
2.1.3家庭經濟情況
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也不容樂觀,所以才會出現大量的農村務工人員涌向經濟發達地區,把孩子留在家里生活。在調查樣本里,孩子生活費在0―100元之間的竟然高達45%,在100―400元之間的有37.5%,但只有17.5%的孩子生活費可以達到400元以上,由于家庭條件的原因,孩子能購買的體育運動產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別說花錢參與體育鍛煉。
2.2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現狀
2.2.1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
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有92.5%的孩子表示喜歡體育鍛煉,不喜歡體育鍛煉的只占7.5%。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增強體質、減小壓力和釋放心情、減肥、交更多朋友。這些說明農村留守兒童還是有較強的體育健身鍛煉意識,對體育鍛煉的需求也高于人們的期望值,他們還是希望能夠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2.2.2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
農村留守兒童是生活在農村地區,而農村地區地方體育條件有限,而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所在地方,常見體育鍛煉器材嚴重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所在學校體育器材擁有率普遍低于城市周邊地區,體育教育投入量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開展的項目影響也是巨大的。通過問卷調查樣本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項目前5位分別是跑步、羽毛球、乒乓球 、廣播操、騎自行車。
2.2.3 體育鍛煉的時間與地點選擇
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時間和地點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根據樣本數據,52%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每天鍛煉不超過1個小時(不包括體育課),17%的農村留守兒童可以參與體育鍛煉2個小時左右,只有5%的農村留守兒童每天體育鍛煉時間可以超過3個小時。體育鍛煉的選擇主要集中于學校操場、公園、家里。但是有65%的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沒有固定鍛煉的地點,23%的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地點是學校操場,只有極少數人(19%)選擇公園或家里進行體育鍛煉。農村體育健身器材的嚴重缺乏,沒有適合的場地進行體育鍛煉,都影響著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質量和時間,阻礙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成長
2.2.4體育鍛煉的形式
農村留守兒童在農村可以利用的體育鍛煉設施是很少的,都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形式單一,枯燥。通過樣本數據統計顯示,78%的農村留守兒童喜歡和朋友一起參加體育鍛煉,13%的農村留守兒童喜歡獨自參加體育鍛煉,只有5%的喜歡和家人一起參加體育鍛煉,這三種形式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有較強的朋輩群體觀念和獨自自主觀念。在遇到困難時,52%選擇向朋友們求助,28%選擇向家人親戚求助,只有9%選擇向老師長輩求助,看來農村留守兒童對朋輩的依賴超出了對家人的依賴,這是明顯親情缺失導致這種現象。
2.3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
2.3.1家庭體育環境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體育意識淡薄,特別是其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婆外公,不關心孩子的體育鍛煉,希望孩子把更多時間放在學習上,把體育鍛煉看做一種“無用的行為”,甚至阻止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更別提積極的引導孩子參加體育鍛煉了。由此可知,家庭環境因素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的根本性原因,尤其家庭經濟情況、監護人對體育的態度等對其有顯著影響。
2.3.2學校體育環境
學校體育環境因素主要包括體育課的教學內容、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的配備以及學生的數量等。通過走訪調查得知,安慶岳西縣是安徽省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大多數安慶岳西縣的中小學校,地域偏遠,體育場所簡陋,部分還存在安全隱患,學生多數沉默寡言,造成較差的體育鍛煉環境。學生普遍反映部分學校不夠重視體育課的開展,72%認為學校不夠重視體育課的開展,很多學校把體育課當做其他學科的“補習課”私自占用體育課時間。另外68%的人覺得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不能讓自己盡情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
2.3.3 農學留守兒童自身的因素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年齡比較小,對體育鍛煉的作用沒有更深的認識 (23%的孩子認為體育太累),體育意識較差。87%的孩子沒有具體體育鍛煉計劃,9%的孩子有體育鍛煉計劃,但是并不能遵守鍛煉 ,只有4%的孩子體育鍛煉有計劃并且遵守下去。大多數孩子沒有體育特長和愛好,而且部分孩子體質比較虛弱,發育不良,在體育游戲中表現不盡人意,增加他們心理的負擔,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體育行為和體育現狀。
3 結論和建議
3.1 結論
(1)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只有極少數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但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分布廣,帶給社會一些問題。
(2)家庭經濟情況、父母和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和行為。大多數父母比較支持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隔代管教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因本身教育水平低,沒有能力在學業、體育鍛煉上提供幫助。
(3)農村地區的體育設施嚴重缺乏,體育活動內容也較為單一枯燥,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可以選擇的體育項目不多,導致體育項目的選擇出現區域化、集群化現象。
(4)與性格內向,自卑心理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在體育活動中,往往比較緊張、怕人,害怕參與競爭[4]。
(5)在農村地區,大多數學校的體育環境比較差,表現在缺少適合的運動場所、缺少運動器材、缺少專業的體育指導老師等。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重視程度不夠,體育課的開展沒有達到國家教育部門的教學要求。
3.2建議
(1)加大對農村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運動場地的建設,并給予一定的補助優惠政策,鼓勵體育基礎建設走向農村,深入農村。
限制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專有的運動健身場地,在全面健身計劃運動啟動后,城市的很多運動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有效保障。
(2)加強對監護人的指導、交流合作,密切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問題。
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程度不高,體育鍛煉意識淡薄,對于體育鍛煉的功能認識不足,給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和心理壓力。學校應主動承擔點責任,把體育教育延伸到留守兒童家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
(3)建立健全的農村地區體育教育體系,重視學校體育教育的相關問題,保障學校體育教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幫助孩子正確對待體育鍛煉,參與體育鍛煉。
(4)通過體育鍛煉加強干預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長期留守兒童體育教育教師責任制度。
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很多不良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及時解決,對他們會造成很大傷害。農村體育教師要定期舉辦適合的體育活動、體育賽事,加深他們對體育鍛煉的理解,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同時也擁有一個陽光的心理。
參考文獻:
[1]陳紹艷,胡慶山,楊成.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1,33(1).
[2]高建磊.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體育鍛煉特征的調查研究―以廣東西部欠發達地區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1).
[3]任秀安,郭燕.河南省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體育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新鄉、焦作地區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3).
[4]楊榮.體育活動對農村留守兒童品行影響的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3,27(2).
[5]柳友榮,羅永義,柳泳.農村社區體育: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干預的現實路徑―基于公共治理視域[J].池州學院學報.2013,27 (2).
所獲榮譽:
關鍵詞: 留守兒童 課余體育 鍛煉現狀 影響因素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單親或祖父母或其他親人代為撫養及自我監護的,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孩子。我國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達到4378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是留守兒童的主體,占全部留守兒童總人數的91.7%。而學齡留守兒童在全部留守兒童中占57.9%,規模達2535萬人。江西、重慶、安徽的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中所占比例超過了30%。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健康第一”思想在學校體育的進一步落實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貫徹實施,《陽光體育》在學校的開展,這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課余體育鍛煉狀況的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對象
正安縣謝壩鄉中小學留守兒童。
二、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資料法,為本調查問卷、走訪提綱制作提供理論基礎,同時通過發放問卷、實地走訪等為本論文撰寫奠定現實基礎,就問卷內容、信效度及如何推動農村留守兒童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等問題向專家咨詢,為本論文撰寫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
三、正安縣謝壩鄉農村“留守兒童”課余體育鍛煉現狀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分析
在謝壩鄉中心學校、上關小學等幾所學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問卷190份,有效率95%。小學生有效問卷有100份,中學生有效問卷90份。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小學生父母務工情況,父母均外出務工的有51份,占51%;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的有49份,占49%;中學生父母務工情況,父母均外出務工的有53份,占55.78%;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有37份,占41.11%;調查中有120人不是獨生子女,占總調查的61.53%。他們的家庭年收入水平10000元以下有將近一半,年收入上萬元的大多是父母均外出務工的。
(二)農村留守兒童課余體育鍛煉現狀
如表1所示,學生每周參加課余體育活動次數情況:參加課余體育鍛煉次數留守學生要少于普通學生,父母均外出務工的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次數要少于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的學生參加的次數。每周一次都沒有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留守學生比例要遠高于普通學生,父母均外出務工的學生比例又要高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務工的學生。
表2所示,學生每次參加體育活動時間的情況:留守學生的每次鍛煉時間大多集中低于30分鐘或30分鐘到60分鐘。而每次鍛煉時間低于30分鐘的比例大一些,留守學生的每次課余體育鍛煉時間短,要低于普通學生。
農村學校及街道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缺乏、活動內容單調。小學生課余體育活動項目男生主要為球類、奔跑游戲、打彈珠等,女生活動項目主要為跳皮筋、抓石子、踢毽子等。
調查顯示:多數留守兒童選擇與同學或者伙伴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在沒有學?;蚧锇榈那闆r下,留守兒童一般不會自己主動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在周末看電視、做作業、做家務基本上取代了課余活動,其中尤其是女孩做家務的比例更高。這樣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體育活動存在著時間少、活動項目少的特點。
四、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課余體育鍛煉的因素
(一)學校因素
學校體育設施及學校師資、領導重視與課程開設情況等與學校中小學兒童課余鍛煉情況息息相關,學校場地設施、學校師資、課程設置與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情況有著直接的聯系,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直接影響著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規模,學校師資與課程建設影響著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學校課余體育鍛煉的整個鍛煉氛圍,這些都與學校課余體育鍛煉開展情況有著重要的聯系。
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相對落后,學校經濟條件差導致體育場地設施不完善,體育器材缺乏?,F有的場地設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農村學校大多數田徑場跑道是碳渣,在教學中不方便使用,如灰塵大、下雨后基本不能使用。課程內容項目少,大多數項目為田徑、球類、跳繩、徒手操;課程內容單一。由于場地器材缺乏,學生的練習時間不足,留守兒童接觸體育教師的時間少,只有廣播操或體育課時才能見到。班主任因為學生成績和升學來評優等會把學生的課余時間用來補文化成績,占用了學生的課余體育活動時間。農村體育教師現在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專職教師,是其他學科的教師教授體育知識,因為他沒有專業的體育知識導致農村體育課教學存在傳統“放羊式”教學,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大多數專業的體育教師都要兼其他學科。學校領導對課余體育鍛煉沒有重視,學校沒有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好的氛圍。學校周末對外沒有開放,這也影響了課余體育鍛煉的開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體育鍛煉習慣也不例外。家庭體育環境對兒童的課余體育鍛煉有很大影響。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在外教育孩子一般教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監護人,由于代溝和親情上的親疏,文化水平、體育觀念差異,監護人大多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平平安安地等待父母的回來就完成任務了,這樣的思想就限制了孩子的體育活動,對學生的體育意識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產生了消極影響。加上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做農活就是在進行體育鍛煉,觀念上的錯誤導致了沒有好的家庭體育鍛煉環境。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響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是家庭經濟狀況、監護人的文化水平等對兒童習慣的養成有直接的影響。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才使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家庭的主要負擔來自老人和孩子的開支,以前全家靠務農的收入無法滿足開支。父母外出務工后家庭經濟情況有改善,但不寬裕,沒有條件給孩子買較好體育用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在外,孩子一般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監護人教育,因此代溝和親情上的親疏,文化水平、體育觀念淡薄,他們和孩子的認識有差異。監護人由于經常忙于農活和家務,沒有時間參與體育活動,就更不會教育和引導兒童參加體育活動。家庭基本上沒有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很少開展家庭體育活動,家庭周圍也很少人參與體育鍛煉活動。
(三)社會因素
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數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數是老年人及兒童。他們的體育鍛煉觀念淡薄,沒有城市老年人的晨練等,他們認為農活就是體育鍛煉了。認為體育課就是讓學生在田徑場跑跑跳跳,基本沒有課余體育鍛煉的概念,村、鎮、縣每年舉行的體育活動少,沒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至于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也很少。
五、結語
(一)結論
農村留守兒童體育課及課余體育鍛煉現狀不樂觀,基本上學生不參加除體育課以外的課余體育鍛煉。農村學校和家庭周圍體育設施缺乏、活動內容單調;學校沒有加強對課余體育鍛煉的重視,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班主任的管理對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有很大影響,大多數農村學校的體育環境差,導致留守兒童產生了惰性,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心不夠,學校沒有形成課余體育鍛煉的良好風氣。家庭經濟條件和家庭體育鍛煉教育觀念也有很大影響,家庭體育環境和監護人的體育意識對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有重要影響,父母的影響較小,監護人重養不重教育,體育認識程度和體育價值觀念不同,常阻止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周圍很少居民有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組織體育活動少,活動參與的人群少,關愛留守兒童的體育活動基本沒有。
(二)建議
加大對農村學校及社區周圍體育場地器材的投入,增加活動項目,解決內容單一的問題,吸引學生的興趣,多的體育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交往,增進友誼。教師要關注留守兒童,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們心里所想,讓代管家長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建立良好情感,減少留守兒童親情饑渴的問題。建立農村寄宿制學?;蛄羰貎和瘜W校,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學校與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可以開家長培訓課,提高家長的認識水平,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體育鍛煉與體力勞動的區別,知道體育的功能,支持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班主任要給時間讓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自己也要參加班級體育活動增加與學生的交流,關心學生。體育教師要認真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開展新穎的體育活動項目,增強課余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學校要安排專業教師對課余體育鍛煉進行指導。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活動,支持體育活動的開展。社會多組織體育活動,定期舉行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體育活動。外出父母要經常與孩子聯系,關心孩子最近的生活、學習及情感等。家庭可以開展家庭體育活動增進感情,減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引導他們發展體育愛好。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吳麗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最新狀況與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4-30.
[2]楊文軒,楊霆主編.體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2.
[3]易小紅.論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J].科教視野,2007,(23),326.
[4]孟筱,張鐵軍.農村留守兒童情緒特點及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理論建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