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5:02:19
序論:在您撰寫動物科學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任務驅動 最近發展區 自主學習 概念建構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任務驅動式教學指的是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自主應用學習資源,通過問題解決獲得知識的建構。
“任務驅動”法主張教師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以任務的完成過程作為教學活動中心,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并完成知識體系構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信息、自主探究以及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筆者以“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教學為例,談談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時,應該關注的幾個問題。
1 做好學情分析,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整體的現有水平和潛在能力,做好學情分析,使教學目標的設定與教學內容和進度的安排能最符合學生整體的“最近發展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就“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學習內容而言,學生知道蝌蚪是蛙的幼體,可以說出蝌蚪與成蛙之間體表特征上的一些不同,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蛙的發育過程并沒有全面的認識,對兩棲動物的了解也是粗淺的。教師通過視頻介紹與小組資料交流,學生對蛙的生殖與發育,乃至對兩棲動物的概念有了更科學的認知,結合閱讀教材,構建并理解變態發育這一概念是可以實現的。
在課前,教師通過學生對預習學案的交流,可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學生對這一學習內容有哪些困惑。
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1)通過觀看視頻和小組討論,能描述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2)小組交流蛙在發育過程的形態結構變化,嘗試歸納蛙的生殖發育特征。
(3)通過學習與交流,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兩棲動物的特征,并建構變態發育的概念。
2 精心創設情境,設計切合實際的任務
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是思維的先導,也是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并根據學習進程推出層次不同的任務,不斷地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求知心理之間造成一種“困惑”或是“疑問”,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
2.1 情境創設,引出任務
教師要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本節課筆者利用學生幼時就熟悉的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引起了全班絕大多數學生的共鳴,充分體現了“身邊的生物學”、“生活中的生物學”,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原本熟悉的現象中蘊含的生物學原理,帶領學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2 任務的設定要有層次
設計任務時要緊扣學習目標,教師提出總體要求,探究方案與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安排和組織。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考慮任務完成需要的時間以及任務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基礎有差異,任務最好是大多數學生都能獨立自主完成的。教師要將重點和難點進行分解,避免由于任務設置過難而不能如期完成,影響教學效果。
由易至難,循序漸進的任務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實現從現象到本質、理性到感性的過渡。一般可按三個層次來設計:第一層次的任務是最基本的任務;第二層次的任務是提高性的任務;第三層次的任務是開放性的任務。
新課開始時,通過組長對學案的預習情況匯報,教師在對學生的前科學概念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提出第一層次任務:
(1)你曾經在什么環境下聽到蛙的鳴叫?
(2)雌蛙和雄蛙都能鳴叫嗎?
(3)青蛙的鳴叫有什么意義?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青蛙生殖過程的視頻,進一步關注:
(1)什么是青蛙的抱對?抱對有什么意義?
(2)青蛙采用的是什么受精方式?是在怎樣的環境條件下完成的?
觀看結束后,展示提高性任務:
(1)蝌蚪是怎么產生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你能說說蝌蚪與青蛙的區別嗎?
(4)通過視頻介紹,與同學間的交流后,你能嘗試總結出青蛙的生殖過程與特點嗎?
通過直觀的視頻觀察和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提升概括,這個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觀察,總結出來的。
接著讓學生交流他們課前預習時準備的小資料(對兩棲動物的了解),并觀看教師準備的其他兩棲動物發育過程的視頻,展示第三層次的任務,展開討論:
(1)請你與小組同學交流你所知道的兩棲動物種類。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你可以給兩棲動物下個定義嗎?
(2)你還知道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嗎?
(3)請用科學的方式描述青蛙發育的過程。
(4)還記得前面所學的昆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嗎?請與小組同學一起嘗試總結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的概念。
在這一階段中,學生通過思考進行抽象思維,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陳述方式進行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整理信息以及總結歸納、表達的能力。
2.3 任務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任務必須涵蓋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實現學習目標,但完成任務的方式和過程可以多種多樣,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務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和創新的空間,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比如,在學生了解了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的基礎上,再進行知識拓展,提出小組討論的任務:
(1)兩棲動物的變態發育與昆蟲的變態發育相比有什么不同?
(2)寫下你要詢問的關于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的問題,向其他小組提問。
,
(3)請你對捕捉青蛙上餐桌的行為發表自己的見解。
3 對任務進行分析,尋求可能的行動方案
任務呈現后,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要指導他們先對方案設計進行討論,啟發他們交流達成任務,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從哪里去獲取相關的資料,解決問題可以有哪些思路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獲得比較清晰的思路,從而找到合適的方案,自主完成任務,保證任務完成的質量與效率。
本節課是以小組議學為基礎,以學案為載體,在學生已經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討論重難點,提出疑問,在任務的驅動引導下,讓學生自行探索兩棲動物生殖發育的特點與規律,并在交流活動中,引導變態發育概念的建構。請學生進一步總結兩棲動物的變態發育概念和昆蟲的變態發育概念
間的異同點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梳理信息,將小組成員了解的共性特征與不同特征羅列出來,進行分析,幫助他們尋求突破口,找出哪些是兩棲類擁有的,哪些是昆蟲獨特的,怎樣判斷哪些才是最本質的特性。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可以采用列表等方式進行對比,這樣歸納出來的結果,經過小組成員思維的碰撞,不是教師“教”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主體驗獲得的,更容易被同化。
4 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任務完成
任務完成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為指導者,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能在和諧的氛圍中自信地去完成任務。學生一般可按“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任務。
4.1 自主探究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動性獨立完成任務,比較簡單的任務可以采用這種學習方式。本節課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絕大部分都能歸納出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在小組的交流展示與表達中,學生可以就自己的表述與同學進行交流。不僅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和失敗,更重要地是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在對所探究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培養了能力。
4.2 協作學習
為了及時、有效地完成復雜的任務,可以采取小組協作的方式,按座位或是能力分成小組,匯集小組成員的智慧,共同完成任務。
小組成員就任務展開討論,互相交流,確定方案,然后進行分工,最后總結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每個人得到的最大收獲,通過討論交流,統一認識,得出相對完整的結論。比如有關兩棲類動物特征與變態發育概念的構建與表述需要小組間共同的協作,經過成員的修正補充,從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抽象出變態發育的概念,達成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由于基礎的參差不齊,會有部分學生不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任務,比如學生通過對青蛙生殖和發育過程的學習來了解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而兩棲動物的定義教材中并沒有明確給予描述,他們無法區分哪些才是兩棲類動物與其他類動物不同的特征。這里涉及到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活動,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進行相應學習活動的指導,特別要關注基礎較差的學生,在重要環節、關鍵時刻給予特殊的幫助,不讓他們成為被動的旁觀者。教師的指導要“指”在關鍵處,“導”在疑難點,可以結合一些課堂練習題進行教學效果即時檢測,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
5 進行多元化評價,審視學習效果
任務完成后,對結果優劣的分析是評價檢測階段。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各個階段給予及時的評價,不僅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也能為學生進行下一步任務的改進進行指導。結合學生心理特征的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教師評價的重點應該是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否提高,要引導學生形成“注重過程、學會欣賞、集思廣益、共同進步”的觀點。
教學評價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指導評價等方式。如對青蛙生殖發育過程的概括表述,有的學生用文字,有的用簡圖,有的列成表格,在課堂中展示學生不同的總結方法,開展組內交流與組際交流。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分享成功的喜悅。并且在交流過程中其所帶來的成就感將激勵學生投入到下一個任務中去,同時也是一種對學習方法的指導。
6 抽象任務結論,構建概念體系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新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建立起與已學舊知識間的聯系,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比如教師結合前面由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引出的不完全變態概念,并將兩種發育方式進行列表比較,在“同”與“異”中,進一步明晰概念間的本質特征。
7 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反思
任務驅動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轉化成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開放式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有嘗試成功和創新的機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培養能力方面也有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可取代的優勢。但是,在實踐中仍有以下特別需要思考的內容。
由于傳統的應試功利思想影響,學生習慣性地關注結果,如果教師不深入任務完成環節,注意引導,交流會演變成一種實質上是核對答案的低層次活動,思維的品質不能得到保證。為了保證小組活動的有效性,要實行小組長負責制,與學生一起制定自我管理規則,關注過程性評價,以免自主學習流于形式。
課堂上完成任務的時間規劃與對教學的調控,需要教師有相對豐富的經驗。別外,對任務完成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較高的要求。
利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新知識的建構被分解到一系列任務中,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往往還是零散的,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需要加強。教師要關注課堂效益,對重難點與關鍵點要適當板書,引導歸納,深化思維,以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及表述能力的局限,存在不少欠科學的表述,甚至會得出有歧義的結論,而生物科學的教學,需要嚴謹規范的科學表述,教師在使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時,對科學性的把握是不容忽視的。教師要深入到小組活動中去,及時糾正學生認知與表述上的偏差;對典型性問題要組織全班交流,對于概念的外延和內涵要進行必要的講述,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隨堂反饋,確保概念建構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任務驅動;任務;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2-20ppp-0c
"Task" Design of the Task-motivati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DING Ai-ping, LV Zhen-lei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3, China)
Abstract: Task-motivation Teaching means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e content of courses, with implementation of each specific task as clues, will be skillfully implied in each of the tasks. In designing "tasks"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approach of "coming straight to the point" : turning complexity into simplicity, not only making all the tasks better cover the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course, but also having the students finish their learning tasks in a pleasant situ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task-motivation; tasks; content of courses
1 引言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各專業教學中,都把計算機應用課程作為專業教學中的技術基礎課程。計算機應用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擔任《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剛接觸計算機應用課程時興趣很大,可沒多久,興趣就沒有了;學生對玩計算機很感興趣,但對《計算機應用》課卻沒有興趣。究其原因,在于現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適應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那么,如何改變傳統的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方法,如何探索切實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任務驅動式教學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可和推崇。但是,在實施任務驅動式教學的過程中又存在許多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偏差,為提高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的實效,達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我們有必要對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活動中的“任務”設計進行探討和辨析。
2 任務驅動式教學的特點
任務驅動式教學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去發現、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習情景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新的新型學習模式。
3 “任務”設計的原則和要求
3.1 化繁為簡,單刀直入
從學習者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學習方法,適用于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尤其適用于學習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單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
“黑箱”(Black Box)是只知其輸入和輸出不知其內部結構的系統,或者說“黑箱”是內部結構一時無法直接觀測,只能從外部去認識的系統。從外部觀測那些具有某種功能而內部結構不清楚的系統,通過輸入變化所引起的輸出響應,分析系統的狀態過程,推斷系統的行為,這就是“黑箱方法”。
計算機應用技術內容十分豐富,名詞術語很多,各知識點之間聯系密切,常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往往使得初學者在入門階段,感到陌生的名詞多、難點集中、頭緒繁雜,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好電腦的信心。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將計算機科學由表及里分成若干個層次。在學習的不同階段,特別是在學習某種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時,可以把深層次的系統視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暫不深究其所以然。
經常有初學者向筆者咨詢“如何學電腦”的問題。筆者的回答是,首先給自己提出一個明確的要在電腦上完成的“任務”。我一般建議他們首先學會使用文字處理軟件輸入一段中文(對于少年兒童,我主張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會在電腦上玩益智游戲,然后是畫圖),并且告訴他們,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完全沒有必要(至少暫時沒有必要)全面了解計算機硬件和操作系統的知識,更沒有必要學習計算機發展史以及數制轉換等知識。我們可以“單刀直入”地按照某幾個步驟,進入某個文字處理軟件的編輯環境,使用拼音輸入法輸入文章就可以了。
“任務驅動法”使我們的學習目標十分明確。在某個學習階段,緊緊圍繞這一既定的目標,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當然,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會產生新的任務,新的目標。例如,能在電腦上輸入漢字了,接著就要提出新的問題:怎樣改變字體、字號,怎樣把輸入的文章存盤,怎樣打印,怎樣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圖形,等等。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初學者將逐步消除對電腦的神秘感,而且會不斷地體會到使用電腦的樂趣。
“任務驅動”學習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為我們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逐步求精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好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采用這種學習方法,伴隨著學生的是一個跟著一個的成就感,不再是那種片面追求所謂“系統”而導致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法給初學者帶來的滿頭霧水和一臉茫然。
3.2 變被動為主動,不斷提升學生技能
從教師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提倡在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中采用這種教學方法。
電腦軟硬件的發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學生現在學到的一些具體的知識不用多久可能就會過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應首先向學生明確布置本階段、本單元或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并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1)要求學生帶著要完成的任務,或者說帶著要解決的問題認真讀書,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讓學生知道,雖然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對穩定的,只有掌握了某個學科的基本結構、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無往而不勝,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具備進一步深入學習或自學該學科的能力。
(2)要求學生敢于動手,勤于實踐。計算機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與熟練只能靠實踐。應提倡學生自己上機實踐獲取知識和經驗,這樣做不僅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在學習使用電腦的過程中,讀書和上機實踐都重要,但比較而言,實踐更重要。很多知識和技能必須通過多次上機才能學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才干。
(3)要向學生講清楚,掌握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以頑強的意志去鉆研教材和上機實踐,同時應該向他們指出,學習不是直線式的前進過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需要反復,因此,在接觸一個新領域或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可以先知其然,而暫時不深究其所以然,但應該注意在學過后面相關的知識后及時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前后聯系,加深認識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總之,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明采用“任務驅動”學習方法的意義,而且要培養他們采用這種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4 設計“任務”的關鍵技術
好的學習任務,應該適應不同的學生,并能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發展。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教師要做到精心設計好每一個“任務”。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要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
(1)“任務”要較好地涵蓋課程知識點
計算機應用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必須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應將所有的知識點進行羅列,然后按章節內容設定若干個“任務”,將不同的知識點歸納到某個特定的“任務”中,通過該“任務”將需要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從而達到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所需的知識。注意,在設計“任務”時,既要避免知識點的重復,又要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2)“任務”設計要照顧學生個性差異
學生是有著個性差異的,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因此,我們所設計的任務既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使他們能夠共同發展,又要給能力強的學生留有適當的空間,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這樣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能力基礎上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同時由于任務驅動式教學的開放性,學生的個性差異雖有所體現,但并不直接影響評價結果,不同的學生在完成不同的專題任務時都可以創作出優秀的成果。
(3)“任務”要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完成
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用“任務”來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設置特定的情境,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那么學生在這種愉悅的環境中,便會自覺自愿地學習,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4)“任務”要讓學生積極參與
從能力培養的角度看,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有效辦法是:老師應盡量創設真實的教學環境,給學生提出真實的任務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入角色,并且喚起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和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知識。使學習的新知識轉化為與此相關的學習過的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課時只告訴學生一些常用按鈕的使用,然后詳細講解幫助菜單的使用,這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內容時,就可以自己利用幫助菜單或幫助按鈕自學了。教學以“導”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創設情境之后,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事件作為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刻解決的現實問題。問題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例如,在講授PowerPoint時,老師課前用PowerPoint制作一套賀卡。上課時先讓同學看,引起他們的興趣,然后問學生想不想親手體驗一下?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并積極地隨著老師的講解進入學習情境,這節課的效果可想而知。
(5)“任務”要結合現實實際
任務的設計應該密切結合學生和社會的實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給學生以更多的創造空間。例如,在圣誕節來臨之際,讓學生用Word設計一張銷售平安果的招貼畫,學生興趣高漲,充分利用各種Word排版技術來進行創作。因此,一個聯系實際而富有創造性的任務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成功的重要保障。
5 結束語
任務驅動式教學在當前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進行“任務”設計的時候,必須考慮周全,保證任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之真正有利于實現計算機術應用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吳小娟. 談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在職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 職業,2007,(21).
[2] 朱美松. 試論"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的任務[J]. 科技信息,2007,(8).
[3] 黃紅艷, 李霞, 才秀鳳,等.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教學與管理,2007,(7).
[4] 楊洪雪. 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及過程設計[J]. 教學與管理, 2006,(10).
收稿日期:2008-02-15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73-02
任務驅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理論,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對教師而言,它是一種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目標明確、貼近生活,使教與學更加生動有趣。對學生來說,它是一種適用于操作技能類知識的學習方法,尤其適用于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特點之一是圍繞“任務”展開教學。從教的角度來看,它強調用“任務”激發學習行為;從學的角度來看,它強調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這種教學方法主張教師將教學目標預置于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動機驅動下,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任務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涉及的知識,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應用學習資源,在自主探索和協作配合的學習過程中,找出完成任務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知識的建構。
設計合理的任務,是教師開展任務驅動教學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任務的分類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所設計的任務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封閉型任務。封閉型任務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一般來說,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教師應設置封閉型任務:一是這些“任務”(即知識和技能)是完成后續學習任務的關鍵和前提,需要熟練、準確地掌握;二是這些“任務”在學習中容易產生問題,需要加強訓練;三是這些“任務”是開放型任務的前導性學習任務。例如,教學“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內容,教師可以設置“熟練掌握圖片的版式設置”和“靈活運用文本框”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能掌握設計電子小報的基本技巧,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基于封閉型任務的教學中,從“教”的方面講,教師的角色相當于設計師,負責規劃藍圖,而學生是建筑工人,負責完成建筑,教師的“設計”要精確,學生的“建筑”要精準。
(二)開放型任務。開放型任務一般需要一個學習團隊共同探討完成,任務完成的結果通常是一個或一組電子信息作品。這類任務允許學生在一個較大的框架范圍內,圍繞確定的任務,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合作設計、自主完成,從而提升學生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例如,在復習和鞏固Word的操作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使用Word制作新年賀卡的教學任務。教師設計任務框架,即要求學生突出“新年”“祝賀”“喜慶”等節日元素,巧妙運用素材,合理搭配色彩,完成一張節日氣氛濃郁、喜慶特色鮮明的賀卡。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可以進行小組分工,通過網絡搜集素材,動手制作賀卡,靈活運用Word中的文本框、藝術字和圖片處理技巧,自主設計,完成制作賀卡的任務。在基于開放型任務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相當于“導演+顧問”,可以適時點撥、答疑、鼓勵、引導,但不宜給予學生直接的示范和方法指導,學生則是“演員+導演”,作品要體現設計思想和創作技巧。
二、任務的設計
“任務”是實施任務驅動式教學的關鍵,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圍繞課標目標。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符合課程素養培養的具體目標。教師要對照課標,合理設計任務,確保本章節教學目標能有序、有效地完成。例如,教學“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內容,課標要求“學會利用公式和函數對表格數據進行處理,如求和、求平均值等”,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用公式和函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通過Sum函數和Average函數的應用實例來掌握一般函數的使用方法。所以,教師設計任務時切不可貪多求全,不能牽強附會地將多種函數與復雜公式的運用列入一個任務中,以免偏離課標、拔高難度。
(二)源于現實生活。設計任務的目的不在于解決“難題”,而在于形成信息處理思想和技能。因此,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要來源于真實的學習和生活,是學生熟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而不是對某一深奧問題的探究。例如,在教學“運用Excel進行數據信息分析”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用某次考試成績或視力檢測的數據,適時引導學生加強對薄弱學科的學習,或關注用眼健康,這樣的任務才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三)富有探索趣味。一個好的任務應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激情。例如,教學“信息加工與表達”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魅力家鄉’演示文稿設計”“‘神奇的百慕大三角’電子小報制作”等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使用網絡搜集素材,學會用不同的文件夾整理素材,學會甄別和使用素材,能靈活運用PowerPoint和Word的基本技法完成作品。這些任務既可以使學生掌握獲取、管理、加工、交流、信息的基本技能,又可以培養學生探索、求知、競技的勇氣和信心。
(四)倡導求變創新。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要為學生的信息技能和創作個性提供發揮空間?!叭蝿镇寗印钡倪^程實際上就是通過“任務內驅”走向“動機驅動”的過程,是全方位、多層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的過程。例如,在“設計一個旅行計劃”綜合活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活動主題自由發揮,綜合考慮路線、行程、主要景點、經費、分工、裝備和可能出現的困難等多方面因素,設計出盡可能合理、詳盡的旅行計劃,也可以組織學生對各組設計的旅行計劃進行宣講、評議,讓計劃具有現實的規劃和指導意義,而不是僅停留在書面上、電腦里。這樣的任務能真正激勵學生用心去完成設計,真正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五)前后連續完整。任務設計應體現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包含一個相對完整的問題解決方案。各任務之間要既有聯系,又有發展,難度要循序漸進,以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多媒體信息加工”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收集、加工反映自己家鄉特色的文字、圖片、音(視)頻資料等多項任務分學時進行,在不同學時中有重點地完成部分素材的加工處理,再用1~2個課時完成一個完整的多媒體作品。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持續的成功體驗中完成對整個章節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想和運用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
(六)注重學科整合。信息技術課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途徑,必然要與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經歷發生聯系。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注重進行學科整合。例如,“雞兔同籠”這一古代數學問題蘊含著豐富的邏輯思維和精準的數學思想。在程序設計的算法設計教學中,讓學生“用程序解決”這一經典數學問題,可以使任務生動有趣,既訓練了學生嚴密的算法設計思維,又幫助學生樹立了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科問題的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七)鼓勵操作實踐。技能必須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能起到鼓勵學生進行實踐的作用。例如,教學“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我的MTV”“我的課本劇”等主題任務,指導學生自己錄制、剪輯歌曲、臺詞,演奏或下載配樂,動手拍攝視頻,制作具有個性創意色彩的MTV和小話劇,讓學生在探索中體驗成功,在實踐中形成技能。
(八)難易適度、切實可行。教師設計任務時要考慮任務的難度、知識點的含量、相關技能的關聯等諸多因素,所設計的任務應是在一定時限內通過學生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一般來說,封閉型任務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所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過難,以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放型任務則可以適當提高難度,既要鞏固課標所要求的技能,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空間,以保證任務難易適度、切實可行。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無機化學實訓課 能力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3-0060-02
在高職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中,無機化學實訓是專業基礎課,是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基礎。通過加強無機化學實訓內容中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可以提高專業技能,學得一技之長;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工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如何上好無機化學實訓課成了教師關注的問題。這幾年,筆者在無機化學實訓課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引入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來看效果非常明顯。本文將根據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就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 對任務教學方式的初步認識
從教育教學的目的來看,教師希望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自主性,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融會貫通,有更多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職高專培養的是應用型的人才,所有的課程以培養實際操作技能為主,同時兼顧基礎文化水平和素質的提高。
教師如何與學生一起完成教育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具備一種動態的認知結構,想學、會學、會思考、敢于嘗試和敢于創新,這些是每個教師應經常思考并且要實踐于教學改革活動中的重要課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素質,對學習者將來的擇業、就業、工作、學習有著更重要更深刻的意義。
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師講,學生認真聽,滿堂灌,導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自學提高能力和創新能力與時不俱進。怎樣通過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這一現象?在無機化學實訓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引入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 什么是任務驅動式教學
任務驅動是指在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任務,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主動運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他們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
教學的過程可以借講解一個具體且有代表性的任務來完成;學生練習時的任務,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完成這個任務不僅僅是要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還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間,需要協作和交流,還需要操作者探索一些超出所學內容的新知識、新技能。
這個任務可以是一個作業、一個方案設計等,是一個綜合性的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可以檢驗學生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在實踐中探索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本文重點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兩個特點:(1)任務驅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學習方法,適用于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注重實踐。(2)任務驅動圍繞任務展開教學,任務的設計、編寫要注重方法和知識體系。
三 在無機化學實訓課的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
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自主做實驗,動手能力大大提高。
2.貼近無機化學實訓課的特點
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的是應用型的專業人才,要集知識和技能于一體,既要學好知識理論,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無機化學實訓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求知的欲望,提高自學能力。
3.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把教學活動與一個具體的、開放的任務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教學過程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線索,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就活躍了許多,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較大提高。
4.學習內容更為開放,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傳統的教學內容是預設的、封閉的,它要求學生按統一的要求完成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后,教師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使學習內容變得開放。此外,它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再統一,照顧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5.符合現代教學理論,構建良好的知識經驗結構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一般在教學之初先講解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這些內容往往是孤立的、靜止的,再讓學生去實踐,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知識的獲得和知識的應用兩個過程,必須先學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
建構主義者則以相反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教師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合作,但這都不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應配合、促進他們的探索過程。
在問題解決中,學習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并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的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而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可構建起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的本質應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并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真正動力系統。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完成任務,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勇氣,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真正培養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關鍵詞:任務驅動;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實施
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被普遍采用。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如何設計有效的驅動“任務”
“任務”就像火車頭,只有設計科學合理的“任務”,才能起到有效驅動課堂教學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三個原則來設計“任務”:
(一)從教學目標出發,設計蘊含明確目標的任務
“任務驅動”的本意是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包含一定具體知識或能力訓練目的的實際任務,從而達到某個教學目標。所以,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能力要求,來設計蘊含相應目標的任務。比如,在電子郵件使用這個章節,我設計的任務是:給尊敬的老師發一張教師節賀卡。這個任務就蘊含了:什么是電子郵件、電子郵箱的申請、寫信與發信、收信與讀信、回信與轉信、信件的分類和整理收發等知識。
(二)充分考慮學生差異,設計有層次性、伸縮性強的任務
學生現有知識、接受能力有差別。如果簡單地給他們相同難度的任務,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基礎好的同學可能只用幾分鐘就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無事可做,就會逐漸滋長自以為是、不求進取的思想,養成懶懶散散的習慣;基礎差的可能直到整堂課結束也還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感,就漸漸對信息技術失去興趣。所以設計的任務要有層次性、伸縮性。如在學習用Word繪制表格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設計任務:幫跨欄運動員劉翔設計簡歷表?;A差的同學可以模仿例子繪制姓名、年齡、身高、體重、比賽成績等單元格,照做一遍,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基礎好的同學就可以探索、創新,聯系生活實際,設計自己的簡歷,并且進一步發揮,添加了QQ號、座右銘、自我評價等欄目,還用到前面學過的藝術字、插入自己的相片。在品嘗到成功喜悅的同時煥發出自主學習深入探索的學習熱情,還培養了創新能力。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吃飽”“吃好”。
(三)迎合學生心理,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的任務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谠O計任務時要遵循教育心理學原理,要迎合學生的心理。新生入學軍訓,同學印象深刻,就設計任務:用word制作圖文并貌的軍訓電子板報;中學生愛追星,在繪制表格部分,就讓學生設計自己偶像的簡歷表;學生都愛玩游戲,在PPT的自定義動畫這個章節,就讓大家開發“判斷正誤”的小游戲……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這一個個與他們的實際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趣的“任務”時,專心致志,樂此不疲。
二、“任務驅動”教學的步驟和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主線,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是主體,在教師點撥下,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在任務的完成中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和團結協作能力。作為一名在信息技術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任務驅動”教學的四個步驟:
(一)創造學習情境,引出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在于任務的提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因事而異、因人而異,積極創造良好的情境與氛圍,水到渠成地引出任務。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會學,從而培養、維持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如在七年級制作多媒體作品模塊中,觸發器這個知識點,我給大家的任務是:制作小游戲——看圖識蝶。在七年(1)班,本以為學生看到任務很感興趣,會專心聽講,就沒有創設情景。在一步一步按書本講完怎樣設置觸發器后,就直接拋出“任務”。但是當我走近學生去了解時,很多同學都在玩游戲和聊天,明顯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眾所周知,學生都愛玩游戲,課余許多同學都在“探討”游戲話題,上課前幾分鐘也要爭分奪秒玩一盤紙牌。接下來上七年(2)班的課,我改變方法,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情境:“同學們,居然大家這么喜歡玩游戲,今天我們就不上課,讓我來教大家設計一個游戲,好不好?” “好!”話音剛落,同學們鼓掌,異口同聲回答。在這么一個真實的情境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徹底點燃,下面的課就順風順水,最后學習效果極佳!
通過教學對比證明,在教學中精心創造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且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再引出任務,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對“任務”的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探究,明確完成“任務”的思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環境與機會,引導他們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樂趣,進而使學生明確完成“任務”的思路。
我們再次以制作小游戲——看圖識蝶為例。學生沉浸在老師創設的情景里,當老師演示完游戲功能(界面提供四張不同名稱的蝴蝶圖片,當鼠標點中“鋸粉蝶”的圖片時,就彈出“恭喜你,答對了”的笑臉圖片,選錯就彈出“對不起,答錯了”的圖片)后,學生就迫不及待開始動手了。當大家插入四張蝴蝶圖片,和兩張臉的圖片,并且給兩張臉設置自定義動畫效果為“退出”方式中的“消失”后,碰到第一個問題——如何讓兩個動畫對象在幻燈片播放之初均不出現?這時老師給提示,動畫選項的開始方式為“之前”。接下來,怎么實現單擊某個圖片出現笑臉或哭臉圖案?就引導學生,書本有介紹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觸發器的設置。模仿書本設置完觸發器,大功告成。可是播放動畫時,發現:笑臉或哭臉一旦出現,便不再消失,屏幕上笑臉和哭臉圖案同時存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時就引導同學分小組討論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發現:單擊某個圖片之后,只完成一個動作——哭臉(笑臉)圖案出現,而缺少另一步操作——使笑臉(哭臉)圖案消失。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當任務有難度時,教師不要急于去講解應該怎么做,而是要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自己去發現并提出問題。也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給予暗示或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從哪里去獲取相關的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最終明確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若是任務相對比較簡單時,就可以立即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了。
(三)團結協作,完成任務
在明確了完成“任務”的思路后,接下來是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如果“任務”比較簡單,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去完成任務。這時教師應當充當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走進學生之中,對學生適當指引和幫助。尤其是后進生,應多給與鼓勵,并及時地為其提供幫助,以免使這部分學生掉隊并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要主動去觀察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共性問題,給予指導。
如果“任務”的工作量和難度大,我常采用分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討論、分工完成任務。如在完成制作電子雜志任務的過程中,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這里的小組是學習前就組建好的,每個小組的組員在知識水平,操作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特長、有互補)協調能力強的組員當組長做協調,打字快的組員進行文字的錄入,經常上網的組員查找資料,審美能力強的組員進行編輯美化……大家發揮自己的特長,各司其職,很快一個個洋溢著溫馨、幽默或科幻等不同風格的電子雜志作品便活現眼前。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溝通,而且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他人的想法,學會評判、接納和反思。實踐也證明:通過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來完成任務,將會更好補充學生知識結構的缺陷,完善他們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
總之,在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課堂中,創造學習情景,引出任務,激發學習興趣是前提;引導學生探究,明確完成“任務”思路是關鍵;團結協作,完成任務是重點;對任務進行評價,是課堂的總結、能力的提升。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統籌安排,合理兼顧。
三、值得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提升綜合素質
“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應從“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師道中解放出來,充分地了解學生,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主動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教會學習的方法與本領,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為學生搭起互助的橋;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后,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進一步完善任務創作。
(二)不能忽略人文、道德倫理的培養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除了要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這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容易忽略的,應該注意課堂滲透。比如:教育學生在享受網絡的共享資源的同時,要遵守文明公約、要保護版權,更要自覺保護國家信息安全;撰寫電子郵件時應注意哪些禮節問題等。
參考文獻
[1]何克抗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北京師范大學
[2]教育部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基[2000]35號
[3]艾奉平 《信息技術教育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實施》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4]呂 品 《什么是“任務驅動”》北京市西城區教育教研中心
[5]郭芳 《淺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6]劉作平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究》湖北省荊門市教學研究室
關鍵詞:任務驅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課程開發;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6-0181-03
教學模式和方法在具體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是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基礎上的教學法[1],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任務為載體,教學過程強調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保持對任務的熱情,繼而激發求知欲。學生會因為完成任務獲得滿足感、成就感,而繼續學習相關知識,以完成下一個任務。同時,教師在學生展示其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更容易發現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因而能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實踐因材施教,體現高職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對理論知識的要求不高,側重于應用,非常適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常規教學方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是學院的專業平臺課,課程具有理論性強、綜合性強、知識面廣等特點,自2010年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應用到該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課程目標及學生現狀分析
(一)課程目標及教學內容選取
課程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知識、技能、態度、行動”。
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據環境檢測與評價、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野生動物保護等專業領域未來對應的職業崗位(群)任職相關要求,結合自然保護區行業的反饋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而確定的,再根據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人的認知規律進行序化。
(二)學生現狀分析
1.有利方面。(1)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個熱門話題,大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較高。(2)很多學生來自農村或小城鎮,對當地的各種生物和地理氣候知識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校園周邊的樹木、森林、池塘等資源也為現場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場地。(3)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生物課》中學習過初步的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地理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基礎。
2.不利方面。(1)《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融合的學科,涉及動物、植物、法律、社會倫理、自然保護區、國際合作、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學生沒有系統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感到對有些知識難于理解。(2)學生習慣于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學習方式,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較少,缺乏對身邊環境中的自然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能把所學知識技能付諸行動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可及教學資源分析
一是學院處于昆明城郊,與野生動物園、金殿公園、金殿水庫、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所管轄的金殿林區毗臨,周邊就有森林、濕地、動物園、野生植物收集圃等,為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林業、農業、環保、NGO組織等都建設有豐富的網絡資源,涉及如野生動植物保護、NGO組織及其公益活動案例等,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體或關系密切。三是學院2009年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學生社團,建設有網站,并與云南綠色發展基金會、七彩云南、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等NGO組織有合作,社團成員多次參與各種公益宣傳活動。這些資源為引導學生走出課本、參與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踐,提供了很好的網絡、實踐條件。
二、課程開發設計
(一)設計理念
體現現代高職教育理念、針對學生現狀、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案。堅持“理論夠用、實用”原則,以知識和技能為中心,“任務”為載體,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知識、技能、態度、行動”五個相關目標的培養目標,以“理解、識別、應用”為原則,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在學習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理解相關理論知識,鍛煉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為其在后續學習、工作、生活中具備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視角和行動能力奠定基礎。
(二)設計思路及結果
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分析未來學習工作中應具備的該課程專業素質的基礎上,確定了學習任務和學習領域。任務驅動式教學的核心是“任務”的設計。設計“任務”的難易程度、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2]。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針對每一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可及的教學資源,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設計出學生感興趣、愿意做、能夠做,同時又要通過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同時明確教學組織、教學方法、過程性考核評價,實踐“學中做、做中學”,多元能力評價標準,認可多元的職業能力,而不僅僅是所記住的知識,不斷反饋改進,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F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知識”模塊為例加以說明(見表1)。
三、教學組織與實踐
該教學設計方案在2009-2012四界四學期共12個班、約600多學生的課程教學中進行了教學實踐,涉及環境保護與評價、森林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栽培與利用、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等專業。
在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教學“任務”設計中的各項任務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實地觀察和調查、案例查詢及匯報討論、參加社會活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任務”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都以“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拓展思路和視野,鍛煉語言表達、書寫計算、團結協作等職業能力。在此,以“保護方案初步設計”為例來說明(見表2)。
四、教學結果及分析
(一)取得的效果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課程中通過四年的教學實踐,綜合學生的反饋和自身的感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氣氛也輕松活躍了,也更容易開展因材施教,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給學生提供了“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培養了職業綜合素質。
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完成每一項任務后帶來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組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及學會聆聽其他組員的匯報,培養了其合作精神;而準備課堂匯報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思考、材料收集及利用、語言表達的能力,其他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3]。任務驅動法教學,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開發其自身的多方面能力,而不是傳統教學的被動學習和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
2.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教師是組織者和協調者,學生是主體,完成任務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的目標,這種平等的地位,促使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放松思維,發揮和表現其知識和能力,尤其是在學生相互提問和回答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更好的激發。而傳統的授課形式,由于教師“管”得太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多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3.學習內容更為豐富,思維更加開放,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要。
傳統的教學內容是預設的、封閉的,它要求學生按統一的要求完成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后,教師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了問題,而無預設和封閉,這就使學習內容更為開放。此外,它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再統一,這就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要。
4.更能實踐因材施教和教書育人的教學要求。
這主要是讓學生在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知識、思想的過程中,教師容易發現不同學生的優點和弱點,其對知識的理解的正確性和深度、看問題的角度等,教師因而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避免滿堂灌的盲目。如課堂上,在一次學生的交流討論過程中,一同學說“有石頭的山就是喀斯特地貌”,還有很多同學認為“是水葫蘆污染了滇池的水”,這些嚴重的錯誤知識不論是其以往斷章取義學習的結果,還是來自于其他的錯誤引導,都是需要糾正的。只有在雙向交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中,才容易被教師發現,進而鼓勵大家討論來辨析其真偽。
(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少數同學“渾水摸魚”,需要教師督促。以小組的形式查資料、外業調查及報告編寫過程中,少數同學就只想掛名而不分擔任務;出于“人情”關系,其他組員也會有無奈,但有的也會“包庇”。面對這樣的學生,需要教師格外關注此類學生,多檢查多督促,迫使其主動參與。
2.課程進度受影響。采用學生課堂匯報和交流討論,雖然教師一直強調準備要充分,并控制匯報時間,但受學生思維速度、背景知識、語言表達能力、時間控制能力、準備的充分程度、經驗等因素的影響,預計的時間往往會不夠,而老師為了鼓勵學生,一般不打斷學生的發言,因此,計劃的教學內容進度就會受到影響。
對此問題,需要教師在強化教學組織的同時,精簡內容抓重點,舍棄一些較深的理論、空洞的內容。
3.受傳統學習習慣的影響,部分學生對此教學方式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當遇到語言功能或準備不充分的學生發言或匯報時,有些學生表現得不耐煩,甚至講小話,缺乏理解和包容;二是為了鼓勵學生,教師一般不對學生的表現做批評,以建議和指點為主,有的學生因此認為老師不夠嚴厲,就不太重視老師的要求;三是因為大量鼓勵學生討論、資料匯報、相互提問,內容擴展后,會給學生留下知識不系統、不嚴謹的感覺。對此,老師要注重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
五、總結
任務驅動教學的本質應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并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成就感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真正動力系統。一方面,“任務”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設計出學生愿意做、能做、循序漸進的任務;其次,課堂組織和課堂氣氛的營造也很關鍵,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但不能過多地干預,否則學生就無法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教師還必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多鼓勵少批評,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勇氣,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真正培養其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專業技能培養的過程中融入職業素質能力的培養,將職業技術教育“能力本位培養目標”落實到教學實踐環節中[4]。
參考文獻:
[1]鐘志賢,徐洪建.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攬要[J].中國電化教育,2000,(2).
[2]陳百君.任務驅動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研究[J].學理論(上),2011,(4).
[3]安鳳彩.高等職業教育中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探索[J].山東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12(3):39-42.
[4]徐瓊,任務驅動法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0,(6).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實踐性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根據任務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操作技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要明確真實。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如何設計有效的驅動任務,我們要從以下幾點考慮:
1. 設計的任務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任務驅動”在教學中要盡量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中起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咨詢的作用。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我認為這種教學法真正把“教”師變成了“導”師,“教”課變為了“導”課,特別適用于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辦法之一。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2. 設計的任務要符合學生興趣。
愛迪生曾說過,“興趣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的任務要具有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才能滿足學生探究的主觀欲望,以達到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強大學習興趣。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年齡和閱歷的不同,興趣上往往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而縮小差異的捷徑就是教師對自身多方面愛好的培養、對主動探究新事物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心理,引發他們的興趣。同時要注意,設計的任務必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天地,以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和才華,從而對計算機課程保持相對持久的熱情,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僅對某節課有三分鐘的熱血。
3. 設計的任務要“理論聯系實際”。
信息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技能的學科,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皬纳钪衼恚缴钪腥ァ?,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學生都不知道怎么去解決,他們只能解答書本上的一些例題,對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往往會手足無措,無從下手。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任務設計中,我們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與實際相關的學習情境。比如在聲音與視頻的教學中,如果將教材上的知識點直接搬到課堂上,學生往往沒有真正體會到聲音與視頻軟件的用途。于是我將聲音的教學設計成自己動手制作手機鈴聲,讓學生現場錄制聲音,然后處理成最后所要的效果。并且,針對大家在網上下載歌曲制作手機鈴聲中遇到的問題,將截取歌曲,轉換格式等知識點融入到了實際問題中。課后,很多同學和我說,上課所講的問題,正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難題??上攵?,他們也聽的非常認真。另外,在Excel電子表格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計算自己近期的開支統計情況。在數據庫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做一張以四人為小組的通訊錄。這樣,在解決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將信息技術真正的融入到了學生的生活中。
4. 設計的任務要具有創造性和層次性。
設計的任務必須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天地,以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和才華,從而對計算機課程保持相對持久的熱情。我在教文字處理軟件Word的表格部分時,設計了以中學生消費調查情況為素材制作表格的任務,因這個話題非常貼近學生生活,所以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所設計出的表格風格各異、個性十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