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0:37:42
序論:在您撰寫對量子力學的理解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量子力學;經典科學世界圖景;非機械決定論;整體論;復雜性;主客體互動
Abstract: As one of three revolutions of physics in 20th century, quantum mechanics has greatly transformed the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science in many aspects. Quantum mechanics breaks though the mechanical determinism in classical science, transforming it into nonmechanical determinism; it changes scientific cognitive process from the theory of reductionism to the theory of wholism; it shifts the way of thinking from pursuing simplicity to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it also establish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Key words: quantum mechanics;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science; nonmechanical determinism; wholism; complexity;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經典科學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頓、笛卡兒等開創的,近三百年內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觀點、方法、學說。經典科學世界圖景的最大特征是機械論和還原論,片面強調分解而忽視綜合。以玻爾、海森伯、玻恩、泡利、諾伊曼等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理論三部曲:統計解釋—測不準原理—互補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觀點是:微觀粒子的各種力學量(位置、動量、能量等)的出現都是幾率性的;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描述是完備的,對幾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釋;決定論不適用于量子力學領域;儀器的作用同觀察對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關系。[1]量子力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經典科學世界
圖景。
一、量子力學突破了經典科學的機械決定論,遵循因果加統計的非機械決定論
經典力學是關于機械運動的科學,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運動。說它最簡單,因為機械運動比較容易認識,牛頓等人又采取高度簡化的方法研究力學,獲得了空前成功;說它最普遍,因為機械力學有廣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絕對化。[2]機械決定論是建立在經典力學的因果觀之上,解釋原因和結果的存在方式和聯系方式的理論。機械決定論認為因和果之間的聯系具有確定性,無論從因到果的軌跡多么復雜,沿著軌跡尋找總能確定出原因或結果;機械決定論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狀態一定,則未來狀態可以由因果法則進行準確預測。[3]其實,機械決定論僅僅適用于宏觀物體,而對于微觀領域以及客觀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現象的研究就產生了統計決定論。[4]
量子力學是對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學所揭示的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以及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同物理學機械決定論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論,微觀粒子運動遵守統計規律,我們不能說某個電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現,而只能說它在某處出現的幾率有多大。
玻恩的統計解釋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關系之中一種必然性觀念,而機遇則恰恰相反地意味著完全不確定性,自然界同時受到因果律和機遇律的某種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學中,幾率性是基本概念,統計規律是基本規律。物理學原理的方向發生了質的改變:統計描述代替了嚴格的因果描述,非機械決定論代替了機械決定論的統治。
經典統計力學雖然也提出了幾率的概念,但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嚴格決定論,量子力學的沖擊則使機械決定論的大廈坍塌了。量子力學揭示并論證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隨機性,它不遵循嚴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觀事件的測定都要受到測不準關系的限定,不可能確切地知道它們的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預言微觀對象的可能的行為。因此,量子力學必須是幾率的、統計的。而且,隨著認識的發展,人們發現量子統計的隨機性,不是由于我們知識和手段的不完備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觀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體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學使得科學認識方法由還原論轉化為整體論
還原論作為一種認識方法,是指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用研究低級運動形式所得出的結論代替對高級運動形式的本質認識的觀點。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觀世界中的主要的、穩定的觀點和規律去解釋、說明要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簡化、縮小客體的多樣性。這種方法在人類認識處于初級水平上無疑是有效的。如牛頓將開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還原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還原論形而上學的本質,以及完全還原是不可能的,決定了還原論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學認為整體與部分的劃分只有相對意義,整體的特征絕非部分的疊加,而是部分包含著整體。部分作為一個單元,具有與整體同等甚至還要大的復雜性。部分不僅與周圍環境發生一定的外在聯系,同時還要表現出“主體性”,可將自身的內在聯系傳遞到周邊,并直接參與整體的變化。因而,部分與整體呈現了有機的自覺因果關系。在特定的臨界狀態,部分的少許變化將引起整體的突變。[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特征,也是量子論、量子力學理論思想的靈魂。用經典觀點來看,也就是按照還原論的思想,粒子與波毫無共同之處,二者難以形成直觀的統一圖案,這是經典物理學通過部分還原認識整體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可是微觀粒子在某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波動性;而在另一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粒子性。這兩種實驗結果不能同時在一次實驗中出現。于是,玻爾的互補原理就在客觀上揭示了微觀世界的矛盾和我們關于微觀世界認識的矛盾,并試圖尋找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就是微觀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即波粒二象性。這就是整體論觀點強調的“向下的原因”,即從整體到部分。同樣,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說明不能同時測量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這也說明絕不能把宏觀物體的可觀測量簡單盲目地還原到微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經典科學觀與現代科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觀察問題的層面不同。經典科學一味地強調外在聯系觀,而量子力學則更強調關注事物內部的有機聯系。所以,量子力學把內在聯系作為原因從根本上動搖了還原論觀點。
三、量子力學使得科學思維方式由追求簡單性發展到探索復雜性
從經典科學思維方式來看,世界在本質上是簡單的。牛頓就說過,自然界喜歡簡單化,而不喜歡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簡單性是經典科學奮斗的目標,也是推動它獲取成功的動力。開普勒以三條簡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復雜的太陽系行星運動,牛頓更是用單一的萬有引力說明了千變萬化的天體行為。因而現代科學是用簡單性解釋復雜性,這就隱去了自然界的豐富多樣性。
量子力學初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經典科學的簡單性是與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聯系的。經典物理學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質客體。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質點”、“剛體”、“理想氣體”來描述物體,而且把研究對象的條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視野僅僅局限于人們自己制定的范圍之內。而客觀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別是進入微觀領域,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隨機性;觀測對象和觀測主體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說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現代科學中,牛頓的經典力學成了相對論的低速現象的特例,成為非線性科學中交互作用近似為零的情況,在量子力學中是測不準關系可以忽略時的理論表述。復雜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滅簡單性,而是為了打破簡單性獨占的一統地位。復雜性是把簡單性作為一個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蘭所說的,復雜性是簡單性和復雜性的統一。復雜性比簡單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學思維方式,不是以現實來限制可能,而是從可能中選擇現實;不是以既存的實體來確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認識和把握實體。復雜性主張考察被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在對其作出層次與類別上的區分之后再進行溝通,而不是僅僅限于孤立和分離,它強調的是一種整體的協同。
四、量子力學使科學活動中主客體分離邁向主客互動
經典科學思維方式的一個指導觀念就是,認為科學應該客觀地、不附加任何主觀成分地獲取“照本來樣子的”世界知識。玻爾告訴人們,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實”,除非你首先描述測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則談論任何物理量都是沒有意義的!測量,這一不被經典物理學考慮的問題,在面對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測量對象時,成為一個難以把握的手段。因為研究者的介入對量子世界產生了致命的干擾,使得測量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海森伯看來,在我們的研究工作由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時,我們就會遇到一個矛盾:我們的觀測儀器是宏觀的,可是研究對象卻是微觀的;宏觀儀器必然要對微觀粒子產生干擾,這種干擾本身又對我們的認識產生了干擾;人只能用反映宏觀世界的經典概念來描述宏觀儀器所觀測到的結果,可是這種經典概念在描述微觀客體時又不能不加以限制。這突破了經典科學完全可以在不影響客體自然存在的狀態下進行觀測的假定,從而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的關系。
例如,關于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辯論了三百多年。玻爾認為這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去觀察它。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可以看到光的波現象;另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現象。但就光子這個整體概念而言,它卻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說,我們觀測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學的發展表明,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世界。物理學的全部意義,不在于它能夠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夠明確,關于自然我們能夠“說什么”。
參考文獻
[1]林德宏. 科學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 物理學史[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2.
[3]劉敏,董華. 從經典科學到系統科學[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偉.因果性、決定論與科學規律[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 量子力學80壽誕[J].大學物理,2006,25(8):1-2.
[6]疏禮兵,姜巍. 近現代科學觀的演進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4,22(5):56-58.
關鍵詞:量子力學;經典科學世界圖景;非機械決定論;整體論;復雜性;主客體互動
Abstract:Asoneofthreerevolutionsofphysicsin20thcentury,quantummechanicshasgreatlytransformedthe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inmanyaspects.Quantummechanicsbreaksthoughthemechanicaldeterminisminclassicalscience,transformingitintononmechanicaldeterminism;itchangesscientificcognitiveprocessfromthetheoryofreductionismtothetheoryofwholism;itshiftsthewayofthinkingfrompursuingsimplicitytoexploringthecomplexity;italsoestablishesthe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inscientificresearches.
Keywords:quantummechanics;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nonmechanicaldeterminism;wholism;complexity;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
經典科學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頓、笛卡兒等開創的,近三百年內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觀點、方法、學說。經典科學世界圖景的最大特征是機械論和還原論,片面強調分解而忽視綜合。以玻爾、海森伯、玻恩、泡利、諾伊曼等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理論三部曲:統計解釋—測不準原理—互補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觀點是:微觀粒子的各種力學量(位置、動量、能量等)的出現都是幾率性的;量子力學對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描述是完備的,對幾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釋;決定論不適用于量子力學領域;儀器的作用同觀察對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關系。[1]量子力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經典科學世界圖景。
一、量子力學突破了經典科學的機械決定論,遵循因果加統計的非機械決定論
經典力學是關于機械運動的科學,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運動。說它最簡單,因為機械運動比較容易認識,牛頓等人又采取高度簡化的方法研究力學,獲得了空前成功;說它最普遍,因為機械力學有廣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絕對化。[2]機械決定論是建立在經典力學的因果觀之上,解釋原因和結果的存在方式和聯系方式的理論。機械決定論認為因和果之間的聯系具有確定性,無論從因到果的軌跡多么復雜,沿著軌跡尋找總能確定出原因或結果;機械決定論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狀態一定,則未來狀態可以由因果法則進行準確預測。[3]其實,機械決定論僅僅適用于宏觀物體,而對于微觀領域以及客觀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現象的研究就產生了統計決定論。[4]
量子力學是對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學所揭示的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以及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同物理學機械決定論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論,微觀粒子運動遵守統計規律,我們不能說某個電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現,而只能說它在某處出現的幾率有多大。
玻恩的統計解釋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關系之中一種必然性觀念,而機遇則恰恰相反地意味著完全不確定性,自然界同時受到因果律和機遇律的某種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學中,幾率性是基本概念,統計規律是基本規律。物理學原理的方向發生了質的改變:統計描述代替了嚴格的因果描述,非機械決定論代替了機械決定論的統治。
經典統計力學雖然也提出了幾率的概念,但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嚴格決定論,量子力學的沖擊則使機械決定論的大廈坍塌了。量子力學揭示并論證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隨機性,它不遵循嚴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觀事件的測定都要受到測不準關系的限定,不可能確切地知道它們的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預言微觀對象的可能的行為。因此,量子力學必須是幾率的、統計的。而且,隨著認識的發展,人們發現量子統計的隨機性,不是由于我們知識和手段的不完備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觀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體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學使得科學認識方法由還原論轉化為整體論
還原論作為一種認識方法,是指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用研究低級運動形式所得出的結論代替對高級運動形式的本質認識的觀點。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觀世界中的主要的、穩定的觀點和規律去解釋、說明要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簡化、縮小客體的多樣性。這種方法在人類認識處于初級水平上無疑是有效的。如牛頓將開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還原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還原論形而上學的本質,以及完全還原是不可能的,決定了還原論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學認為整體與部分的劃分只有相對意義,整體的特征絕非部分的疊加,而是部分包含著整體。部分作為一個單元,具有與整體同等甚至還要大的復雜性。部分不僅與周圍環境發生一定的外在聯系,同時還要表現出“主體性”,可將自身的內在聯系傳遞到周邊,并直接參與整體的變化。因而,部分與整體呈現了有機的自覺因果關系。在特定的臨界狀態,部分的少許變化將引起整體的突變。[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特征,也是量子論、量子力學理論思想的靈魂。用經典觀點來看,也就是按照還原論的思想,粒子與波毫無共同之處,二者難以形成直觀的統一圖案,這是經典物理學通過部分還原認識整體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墒俏⒂^粒子在某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波動性;而在另一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粒子性。這兩種實驗結果不能同時在一次實驗中出現。于是,玻爾的互補原理就在客觀上揭示了微觀世界的矛盾和我們關于微觀世界認識的矛盾,并試圖尋找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就是微觀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即波粒二象性。這就是整體論觀點強調的“向下的原因”,即從整體到部分。同樣,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說明不能同時測量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這也說明絕不能把宏觀物體的可觀測量簡單盲目地還原到微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經典科學觀與現代科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觀察問題的層面不同。經典科學一味地強調外在聯系觀,而量子力學則更強調關注事物內部的有機聯系。所以,量子力學把內在聯系作為原因從根本上動搖了還原論觀點。
三、量子力學使得科學思維方式由追求簡單性發展到探索復雜性
從經典科學思維方式來看,世界在本質上是簡單的。牛頓就說過,自然界喜歡簡單化,而不喜歡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簡單性是經典科學奮斗的目標,也是推動它獲取成功的動力。開普勒以三條簡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復雜的太陽系行星運動,牛頓更是用單一的萬有引力說明了千變萬化的天體行為。因而現代科學是用簡單性解釋復雜性,這就隱去了自然界的豐富多樣性。
量子力學初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經典科學的簡單性是與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聯系的。經典物理學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質客體。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質點”、“剛體”、“理想氣體”來描述物體,而且把研究對象的條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視野僅僅局限于人們自己制定的范圍之內。而客觀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別是進入微觀領域,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隨機性;觀測對象和觀測主體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說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現代科學中,牛頓的經典力學成了相對論的低速現象的特例,成為非線性科學中交互作用近似為零的情況,在量子力學中是測不準關系可以忽略時的理論表述。復雜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滅簡單性,而是為了打破簡單性獨占的一統地位。復雜性是把簡單性作為一個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蘭所說的,復雜性是簡單性和復雜性的統一。復雜性比簡單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學思維方式,不是以現實來限制可能,而是從可能中選擇現實;不是以既存的實體來確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認識和把握實體。復雜性主張考察被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在對其作出層次與類別上的區分之后再進行溝通,而不是僅僅限于孤立和分離,它強調的是一種整體的協同。
四、量子力學使科學活動中主客體分離邁向主客互動
經典科學思維方式的一個指導觀念就是,認為科學應該客觀地、不附加任何主觀成分地獲取“照本來樣子的”世界知識。玻爾告訴人們,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實”,除非你首先描述測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則談論任何物理量都是沒有意義的!測量,這一不被經典物理學考慮的問題,在面對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測量對象時,成為一個難以把握的手段。因為研究者的介入對量子世界產生了致命的干擾,使得測量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海森伯看來,在我們的研究工作由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時,我們就會遇到一個矛盾:我們的觀測儀器是宏觀的,可是研究對象卻是微觀的;宏觀儀器必然要對微觀粒子產生干擾,這種干擾本身又對我們的認識產生了干擾;人只能用反映宏觀世界的經典概念來描述宏觀儀器所觀測到的結果,可是這種經典概念在描述微觀客體時又不能不加以限制。這突破了經典科學完全可以在不影響客體自然存在的狀態下進行觀測的假定,從而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的關系。
例如,關于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辯論了三百多年。玻爾認為這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去觀察它。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可以看到光的波現象;另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現象。但就光子這個整體概念而言,它卻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說,我們觀測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學的發展表明,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世界。物理學的全部意義,不在于它能夠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夠明確,關于自然我們能夠“說什么”。
參考文獻:
[1]林德宏.科學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2.
[3]劉敏,董華.從經典科學到系統科學[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偉.因果性、決定論與科學規律[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量子力學80壽誕[J].大學物理,2006,25(8):1-2.
[6]疏禮兵,姜巍.近現代科學觀的演進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4,22(5):56-58.
圖景。
一、量子力學突破了經典科學的機械決定論,遵循因果加統計的非機械決定論
經典力學是關于機械運動的科學,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運動。說它最簡單,因為機械運動比較容易認識,牛頓等人又采取高度簡化的方法研究力學,獲得了空前成功;說它最普遍,因為機械力學有廣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絕對化。[2]機械決定論是建立在經典力學的因果觀之上,解釋原因和結果的存在方式和聯系方式的理論。機械決定論認為因和果之間的聯系具有確定性,無論從因到果的軌跡多么復雜,沿著軌跡尋找總能確定出原因或結果;機械決定論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狀態一定,則未來狀態可以由因果法則進行準確預測。[3]其實,機械決定論僅僅適用于宏觀物體,而對于微觀領域以及客觀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現象的研究就產生了統計決定論。[4]
量子力學是對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學所揭示的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以及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同物理學機械決定論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論,微觀粒子運動遵守統計規律,我們不能說某個電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現,而只能說它在某處出現的幾率有多大。
玻恩的統計解釋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關系之中一種必然性觀念,而機遇則恰恰相反地意味著完全不確定性,自然界同時受到因果律和機遇律的某種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學中,幾率性是基本概念,統計規律是基本規律。物理學原理的方向發生了質的改變:統計描述代替了嚴格的因果描述,非機械決定論代替了機械決定論的統治。
經典統計力學雖然也提出了幾率的概念,但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嚴格決定論,量子力學的沖擊則使機械決定論的大廈坍塌了。量子力學揭示并論證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隨機性,它不遵循嚴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觀事件的測定都要受到測不準關系的限定,不可能確切地知道它們的位置和動量、時間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預言微觀對象的可能的行為。因此,量子力學必須是幾率的、統計的。而且,隨著認識的發展,人們發現量子統計的隨機性,不是由于我們知識和手段的不完備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觀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體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學使得科學認識方法由還原論轉化為整體論
還原論作為一種認識方法,是指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用研究低級運動形式所得出的結論代替對高級運動形式的本質認識的觀點。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觀世界中的主要的、穩定的觀點和規律去解釋、說明要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簡化、縮小客體的多樣性。這種方法在人類認識處于初級水平上無疑是有效的。如牛頓將開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還原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還原論形而上學的本質,以及完全還原是不可能的,決定了還原論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學認為整體與部分的劃分只有相對意義,整體的特征絕非部分的疊加,而是部分包含著整體。部分作為一個單元,具有與整體同等甚至還要大的復雜性。部分不僅與周圍環境發生一定的外在聯系,同時還要表現出“主體性”,可將自身的內在聯系傳遞到周邊,并直接參與整體的變化。因而,部分與整體呈現了有機的自覺因果關系。在特定的臨界狀態,部分的少許變化將引起整體的突變。[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特征,也是量子論、量子力學理論思想的靈魂。用經典觀點來看,也就是按照還原論的思想,粒子與波毫無共同之處,二者難以形成直觀的統一圖案,這是經典物理學通過部分還原認識整體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墒俏⒂^粒子在某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波動性;而在另一些實驗條件下,只表現粒子性。這兩種實驗結果不能同時在一次實驗中出現。于是,玻爾的互補原理就在客觀上揭示了微觀世界的矛盾和我們關于微觀世界認識的矛盾,并試圖尋找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就是微觀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即波粒二象性。這就是整體論觀點強調的“向下的原因”,即從整體到部分。同樣,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說明不能同時測量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這也說明絕不能把宏觀物體的可觀測量簡單盲目地還原到微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經典科學觀與現代科學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觀察問題的層面不同。經典科學一味地強調外在聯系觀,而量子力學則更強調關注事物內部的有機聯系。所以,量子力學把內在聯系作為原因從根本上動搖了還原論觀點。
三、量子力學使得科學思維方式由追求簡單性發展到探索復雜性
從經典科學思維方式來看,世界在本質上是簡單的。牛頓就說過,自然界喜歡簡單化,而不喜歡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簡單性是經典科學奮斗的目標,也是推動它獲取成功的動力。開普勒以三條簡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復雜的太陽系行星運動,牛頓更是用單一的萬有引力說明了千變萬化的天體行為。因而現代科學是用簡單性解釋復雜性,這就隱去了自然界的豐富多樣性。
量子力學初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經典科學的簡單性是與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聯系的。經典物理學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質客體。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質點”、“剛體”、“理想氣體”來描述物體,而且把研究對象的條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視野僅僅局限于人們自己制定的范圍之內。而客觀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別是進入微觀領域,微觀粒子運動的幾率性、隨機性;觀測對象和觀測主體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說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現代科學中,牛頓的經典力學成了相對論的低速現象的特例,成為非線性科學中交互作用近似為零的情況,在量子力學中是測不準關系可以忽略時的理論表述。復雜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滅簡單性,而是為了打破簡單性獨占的一統地位。復雜性是把簡單性作為一個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蘭所說的,復雜性是簡單性和復雜性的統一。復雜性比簡單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現實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學思維方式,不是以現實來限制可能,而是從可能中選擇現實;不是以既存的實體來確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認識和把握實體。復雜性主張考察被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在對其作出層次與類別上的區分之后再進行溝通,而不是僅僅限于孤立和分離,它強調的是一種整體的協同。
四、量子力學使科學活動中主客體分離邁向主客互動
經典科學思維方式的一個指導觀念就是,認為科學應該客觀地、不附加任何主觀成分地獲取“照本來樣子的”世界知識。玻爾告訴人們,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實”,除非你首先描述測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則談論任何物理量都是沒有意義的!測量,這一不被經典物理學考慮的問題,在面對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測量對象時,成為一個難以把握的手段。因為研究者的介入對量子世界產生了致命的干擾,使得測量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海森伯看來,在我們的研究工作由宏觀領域進入微觀領域時,我們就會遇到一個矛盾:我們的觀測儀器是宏觀的,可是研究對象卻是微觀的;宏觀儀器必然要對微觀粒子產生干擾,這種干擾本身又對我們的認識產生了干擾;人只能用反映宏觀世界的經典概念來描述宏觀儀器所觀測到的結果,可是這種經典概念在描述微觀客體時又不能不加以限制。這突破了經典科學完全可以在不影響客體自然存在的狀態下進行觀測的假定,從而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的關系。
例如,關于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辯論了三百多年。玻爾認為這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去觀察它。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可以看到光的波現象;另一種實驗安排,人們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現象。但就光子這個整體概念而言,它卻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說,我們觀測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學的發展表明,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世界。物理學的全部意義,不在于它能夠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夠明確,關于自然我們能夠“說什么”。
[摘要]20世紀三次物理學革命之一的量子力學突破了經典科學的機械決定論,使之轉化為非機械決定論;使得科學認識方法由還原論轉化為整體論;使得科學思維方式由追求簡單性到探索復雜性;確立了科學活動中主客體互動關系。
關鍵詞:量子力學;經典科學世界圖景;
參考文獻:
[1]林德宏.科學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2.
[3]劉敏,董華.從經典科學到系統科學[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偉.因果性、決定論與科學規律[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量子力學80壽誕[J].大學物理,2006,25(8):1-2.
[6]疏禮兵,姜巍.近現代科學觀的演進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4,22(5):56-58.
關鍵詞: 基矢;希爾伯特空間;波函數;態疊加原理;表象;表象變換
中圖分類號:O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1)1210017-01
1 表象的引入并給出表象定義
1.1 表象的引入
一般文獻中常用到坐標表象,動量表象,能量表象,粒子數表象等詞,實際上涉及到態的表象,力學量的表象,應注意所用的表象的意義。
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在描述物理體系的方法上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微觀體系的運動規律具有不確定性和統計規律,德布羅意的波粒二象性學說引導人們找到了描述微觀體系狀態的恰當方法,根據統計詮釋,波函數作為一個復合函數本身并沒有物理意義,如果知道了波函數,粒子處于空間某點的幾率,力學量的平均值均可求得,因此說波函數完全描述粒子體系的運動狀態,量子力學的另一種基本假設滿足態疊加原理:
(1)
是體系的可能態, 為發現體系處于相應的本征態的概率滿足:
此式的物理意義是量子體系的一般狀態是所有本征態的線性疊加。
某一力學量的本征函數系所構成的希爾伯特空間就構成了這一力學量的表象,在量子力學中研究不同問題需要采用相應的表象,就如同經典物理學中適當選取坐標系研究具體問題一樣,表象變換就是Hilert空間中的“坐標變換”,是量子力學中一個最基本問題。
1.2 表象的定義
關于表象的定義有許多種,比如用能量就是能量表象,用動量就是動量表象,這種說法比較通俗易懂。
假設體系的狀態在坐標表象中用波函數 描寫,而知道動量的本征函數組成完全系,由量子力學展開公式得 ,設 是歸一化波函數,則由歸一化條件很容易證明 ,
是在 所描寫的狀態中,測量粒子位置,所得結果在 范圍內的幾率;而 是在同一狀態中,測量粒子動量,所得結果在
范圍的幾率,由上可見,當 已知, 就完全確定;反之,
已知, 就完全確定,所以, 描寫的是同一狀態
是這個狀態在坐標表象下的波函數,而 是同一狀態在動量表象的波函數。
2 關于表象及其變換的理解
在經典物理中,不同坐標系之間可以互相變換,例如,直角坐標系(x,y,z)和球坐標系之間的變換關系:
;而量子力學中不同表象間也可以進行相互變換,如某一力學量的表象可以表示一個n行1列矩陣,而力學量在某一具體表象下對應于某個矩陣,這是一個厄米矩陣,如某一力學量在一自身表象下是由該力學量本值所構成的對角矩陣,力學量在不同表象下的矩陣形式是不同的。
2.1 從幾何坐標的角度來理解表象及其變換
我們知道量子態可以在各種表象中表示,只需將該態波函數用該表象的本征函數系展開,在量子力學中,把狀態 看成一個態矢量,選擇一個特定的Q表象,就相當于選取一個特定的坐標系,在量子力學中, 的本征函數有無限多,稱態矢量所在的空間是無限維的希爾伯特空間,我們知道在矢量中,一個矢量在不同坐標系中的展開可以相互轉換,而量子力學則借助么正矩陣來實現不同表象間的變換。
量在兩個基底下坐標間的關系X=MY。
2.2 從物理的角度來理解表象及其變換
在經典力學中,描述一個物體力學性質的物理量,無非是它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動量和能量等,我們常用坐標來表示質點的位置,為方便起見,設物體在一維空間中運動,某時刻位于x處,由于經典力學遵循牛頓運動定律,這是一種精確的因果關系,即只要給定宇宙中每個粒子的初始速度,它在以后所有時刻的行為,就都由牛頓運動定律確定,所以,若已知 ,只要通過微分 和 ,就可以得到其它精確的物理量,當然,如果已知速度 ,加速度 ,動量 和動能 等,實際上,經典力學通過微分積分這樣的關系,實現了物理量之間的相互轉化。
而量子理論與經典理論暗示的物質本性之間有著本質的差別,尤其是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使得量子理論中完全決定論不再適用,因此,在量子力學中,物理體系的表示法是抽象化的,表象就是表示物理體系狀態的函數,并且這個函數用什么物理量來表示的問題,同時在量子力學中,各物理量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使得我們也可以用其它的物理量來表示體系的狀態函數這就是表象變換,量子理論的不完全確定性,使得量子態并不像經典力學那樣具有確定物理量,如動量、坐標等,而只能給出力學量的幾率分布。
3 總結
量子力學之所以難理解,一方面是由于它的描述方法的特殊,導致許多結論與我們的經驗常識嚴重抵觸,另一方面就在于表象及表象變換的抽象,波函數的疊加原理是表象及表象變換的基礎,要正確理解表象就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波函數及波函數的疊加原理,選擇一種表象,就相當于選擇了一組基矢,由于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物理量的可測量值只作為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而存在,這使得經典理論的完全決定性不再適用,而只能采用一種抽象的表示法表象來表述物理體系的行為,并通過么正變換來實現不同表象間的變換。
參考文獻:
[1]周世勛,量子力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劉連濤,理論物理簡明教程[J].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1979.
[3]玻姆,量子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宋鶴山,量子力學[M].北京:大連理工出版社,2004.
[5]曾謹言,量子力學(第四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課程改革倡導的創新思維觀念,無疑會引導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師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新建立一套創新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即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正確探究目標。在探究過程中,運用實驗操作、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
創新教育要求我們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的放矢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樂學、活學、會學,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為培養新型人才打好基礎。下面,結合《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課教學,談談個人的粗淺認識。 ¬
一、設置懸念,激情趣生
引發興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開端,每一個孩子對新生事物極易產生好奇心,一旦疑意設置起來,他們往往會得到結論,回去積極認真的探求。如我在教學《哪座房子最漂亮》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4課)我首先讓學生想一想: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都蓋起了新房子,你知道誰家的房子最漂亮嗎?學生們馬上會爭先恐后搶著發言,我抓住契機,鼓勵同學們總結和歸納新課題,然后我說:??!有這么多漂亮的新房子,那么哪座房子最漂亮呢?讓我們趕快來讀課文去看看漂亮的房子吧!此時,學生會迫不及待的翻開書帶著濃厚的興趣認真的研讀起來,此時把“要你知足”演變成“我要知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 ¬
一、 巧用教材,培養想象
想象是創新之源、時間告訴我們想象的越豐富,對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理解就越有創見,因此,新課改教學要求我們充分挖掘教材想象因素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是有理論依據的。我在教《哪座房子最漂亮》這篇文時,我抓住學生這樣一句話引導學生想象:課文是怎樣寫這個小村莊的?大家分分圍坐一起,熱烈的討論著,辨別著,補充著,同時有的學生用簡筆畫畫出漂亮的房子。可以說,學生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已飛進了課文的意境之中。 ¬
三、大膽質疑,主動探究 ¬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能進一步去思考、無分析、去求索。教學時,盡量避免學生機械的去接受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并且引導學生逐步提高質疑水平。當學生有了疑問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教師不直接給與肯定或否定的答案?給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實踐機會。如讀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有的學生問:為什么我們的小學堂最漂亮呢?我讓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再讓大家一起認定。最后,這名同學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而且還促進了其他同學的思維。 ¬
四、發散思維,求異創新 ¬
量子力學是近代物理的兩大支柱之一,它的建立是20世紀劃時代的成就之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量子力學的建立,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物質文明[1]。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對原子物理的深入研究打開了量子力學的大門,這一人類新的認知很快延伸并運用到很多物理學領域,并且,導致了很多物理分支的誕生,如:核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和激光物理等[2]。量子力學在近代物理中的地位如此之重,所以成為物理專業學生最重要的課程之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感到量子力學太過抽象、難以掌握。如何改革教學內容,將量子力學的基本觀點由淺入深,使學生易于理解;如何改革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是量子力學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作者從幾年的教學中摸索到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本科量子力學教學一般包括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因為微觀粒子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才造成了一些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新現象,例如測不準關系、量子隧道效應等等;第二部分是介紹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這部分是量子力學的核心內容,如波函數的統計解釋、態疊加原理、電子自旋等;第三部分是量子力學的一些應用,如定態薛定諤方程的求解,微擾方法。以上三個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了量子力學的整體框架[3]。隨著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很多新的現象和成果。例如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等等。許多學生對量子力學的興趣就是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新成果中得到的。如果我們仍按傳統的內容授課,學生學完了這門課程發現感興趣的那點東西完全沒有接觸到,就會對所學的量子力學感到懷疑,而且極大地挫傷了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所以作者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添加一些量子力學的新成果和新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該按照量子力學的特點有所改革。由于量子力學的許多觀點和經典力學完全不同,如果我們還是按照經典力學的方法來講,就會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混亂,所以建議從一開始就建立全新的量子觀點。例如軌道是一經典概念,在講授玻爾的氫原子模型時仍然采用了軌道的概念,但在講到后面又說軌道的概念是不對的,這樣學生就會懷疑老師講錯誤的內容教給了他們,形成邏輯上的混亂。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建立量子的觀點,淡化軌道的概念,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
二、重視緒論課的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量子力學課程的第一節課,緒論課的講授效果對學生學習量子力學的興趣影響很大,所以緒論課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習量子力學這門課程的態度。當然很多學生非常重視這門課程,但學這門課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僅僅只是在行動上重視,而沒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如何使這部分學生從被動的學習量子力學變為主動地學習,這就要從第一節課開始培養。在上緒論課時作者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抓住學生的興趣。首先列舉早期與量子力學相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得主歷來都是萬眾矚目的人物,學生當然也會有所關心,而且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主要工作在量子力學這門課程中都會一一介紹,這樣一方面通過舉例子的方法強調了量子力學在自然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為學生探索什么樣的工作才可以拿到諾貝爾獎留下懸念。抓住學生興趣的第二個主要方法是列舉一些量子力學中奇特的現象,激發學生探索奧秘的動力,例如波粒二象性帶來的“穿墻術”、量子通訊、如何測量太陽表面溫度等等,這些都很能激發學生學習量子力學的興趣。綜上所述,緒論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是引導學生打開量子力學廣闊天地的一把鑰匙。
三、重視物理學史的引入
隨著量子力學學習的深入,學生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數學公式以及數學物理方法的內容,雖然學生會對量子力學的博大精深以及人類認知能力驚嘆不已,但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越來越枯燥乏味。并且,學生學習量子力學的興趣和信息在這個時候受到很大的考驗,想要把豐碩的量子力學成果以及博大精深的內涵傳達給學生,就得在適當的時候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很多學生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有很濃厚的興趣,甚至成為學生閑聊的素材,因此,在適當的時候講述量子力學發展史可以增加學生學習量子力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講授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融入量子力學發展史中的名人逸事和照片,如:索爾維會議上的大量有趣爭論和物理學界智慧之腦的“明星照”,或用簡單的方法用板書的形式推導量子力學公式。例如在講到黑體輻射時,作者講到普朗克僅僅用了插值的方法,就給出了一個完美的黑體輻射公式。而插值的方法普通的本科生都能熟練掌握,這一方面鼓勵學生:看起來很高深的學問,其實都是由很簡單的一系列知識組成,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另一方面教導學生,不要看不起很細微的東西,偉大的成就往往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在講到普朗克為了自己提出的理論感到后悔,甚至想盡一切的辦法推翻自己的理論時,告訴學生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堅持自己的信念有時候比學習更多的知識還要重要。在講到德布羅意如何從一個紈绔子弟成長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講到薛定諤如何在不被導師重視的條件下建立了波動力學;在講到海森堡如何為了重獲玻爾的青睞,而建立了測不準關系;在講到烏倫貝爾和古茲米特兩個年輕人如何大膽“猜測”,提出了電子自旋假設,這些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這些小故事不僅讓學生從中掌握的量子力學的基本觀點和發展過程,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科研品質都有很大幫助。
四、教學手段的改革
量子力學中有很多比較抽象原理、概念、推導過程和現象,這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而且在授課過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推導過程,非常的枯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多媒體的教學形式,多媒體的應用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比如:把瞬間的過程隨意地延長和縮短,把復雜的難以用語言描述的過程用動畫或圖片的形式分解成詳細的直觀的步驟表達清楚[5]。相對于經典物理來說,量子力學課程的實驗并不多,在講解康普頓散射、史特恩-蓋拉赫等實驗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采用圖形圖像的形式模擬實驗的全過程。用合適的教學軟件對真實情景再現和模擬,讓學生多冊觀察模擬實驗的全過程。量子力學的一些東西不容易用語言表達清楚,在頭腦中想象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這塊短板,形象地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電子衍射的實驗,我們不僅可以用語言和書本上的圖片描述這個過程,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用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電子通過動畫的形式一個一個打到屏幕上,形成一個一個單獨的點來顯示出電子的粒子性;在快進的形式描述足夠長時間之后的情況,也就是得出電子的衍射圖樣,從而給出電子波動性的結論和波函數的統計解釋,經過這樣的教學形式,相信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6]。但在具體授課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依賴于多媒體教學,例如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傳統的板書就非常接近人本身的思維模式,容易讓學生掌握,如果用多媒體一帶而過,往往效果非常的不好。所以教學過程中應該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并重,對于一些現象的東西多媒體表現更為出色;而一些理論方面的東西傳統的板書更為有利,兩者相互結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7]。
五、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
無論是對于大學生還是研究生,量子力學都是一門最基本的課程。它以極其驚人的精確程度解釋微觀世界的各種現象,對它的深刻理解和廣泛應用,產生了給我們的世界帶來革命變革的各種高新技術。量子力學語言今日已經成為物理學家們日常必不可少的重要交流工具。然而,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深知,對于量子力學基礎的理解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甚至使人們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即該理論迄今仍然缺少真正令人滿意并信服的理論形式。
許多量子力學教科書闡述量子力學的理論形式,并將其用來理解原子、分子、流體和固體的性質,處理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使我們對于周圍的物理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還有一些教科書闡明這一學科的發展歷史,指出量子力學經歷了哪些步驟才達到了現代形式。
本書對為避免由正統解釋量子力學概念的困難而找出的各種替代形式,給出了清晰而客觀的闡述,仔細地介紹了各種解釋的邏輯性和自洽性。作者力求全面和寬泛地評述對于量子力學中許多看似難以解釋、哲學上矛盾和違反直覺的奇妙行為,從而使讀者對于我們當前對該理論的理解有更全面的認識。
全書共分成11章:1.歷史回顧;2.目前狀況,剩余的概念困難; 3.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定理;4.Bell定理; 5.更多的定理;6.量子糾纏; 7.量子糾纏的應用;8.量子測量; 9.實驗:在真實時間看到的量子扁縮; 10.各種各樣的解釋; 11.附:量子力學的基本數學工具。書末還有11個附錄,對于正文內容做出一些數學與物理的延伸和補充。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量子力學的教學與研究,他與Claude CohenTannoudji 及Bernard Diu 合作撰寫的《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教科書,在世界范圍內有深遠的影響。他在本書中探索了量子力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問題和困難,描述并比較了各種各樣的解釋,討論了這些解釋的成功之處和依然存在的問題。對于那些想要知道量子力學所面對的問題的更多細節但又不具備該學科專門知識的物理和數學的研究人員,本書是理想的參考書;而對于那些對量子物理及其奇特行為感興趣的科學哲學家也應該很有吸引力;對于想要更進一步鉆研量子力學的物理系和科學哲學系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希望擴大自己量子力學知識的理論物理學家,本書提供了難得的和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豐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