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0:37:42
序論:在您撰寫職業經濟環境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循環經濟;企業環境;成本控制
引言
本文首先對循環經濟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概念進行了簡單的闡述,然后對我國目前的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環境經濟下的企業成本控制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對循環經濟的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簡單理解
其一,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以保護環境為基礎出發,要求經濟活動能遵守生態學規律,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降到最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資源的消耗。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的目標。也就是說,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能把資源進行高效利用以及循環利用。
其二,環境成本。對于環境成本,根據聯合國的相關定義,可以簡單的把環境成本的含義理解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人們所進行的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而產生的費用支出,也就是人們為了保護環境資源而付出的代價進行反映;二是對人們因環境資源的消耗以及其質量減退而形成的其價值的降低,也就是未能保護和恢復環境資源而形成的損失進行反映。
二、目前我國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
循環經濟更為重視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的友好平衡,而傳統的成本控制相比較而言,便缺少對社會成本的宏觀考核,并不能實現經濟的有效循環。所以其存在以下不足:
1.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會采用事后處理法,也就是對于環境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國,對于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監管標準不高以及其處罰力度較為寬松,并且,因為地方政府考慮到地方財政稅收收益而對企業環境污染的缺乏管理。所以,如今也沒有較為完整的企業環境污染影響評價體系,也就沒有辦法測評和計算企業環境成本的高低。存在著很多企業只考慮短期利益,而缺乏對環境污染的預防意識,并且對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治理也不積極,進而導致企業包括整個社會環境治理支出巨大,使不少企業甚至陷入財務危機。
2.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成本收益不相匹配
傳統的成本控制只核算微觀的經濟成本,而忽略其潛在的環境成本,忽略了對宏觀社會成本的考核,使企業產生效益增長的假象,導致企業為了經濟效益而更加忽視環境保o。并且,很多企業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差,不會主動的去考慮環境成本,制定減少環境污染的措施,只有造成嚴重污染,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時,才對環境成本進行控制,這種情況常常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長遠發展,并且對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一個挑戰。
3.對企業環境成本信息披露不足
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核算不全面,往往不會考慮產品的設計、采購、消費等階段所產生的環境成本,也不能將其納入成本控制范圍,進而影響了企業財務成果的真實披露。并且,因為缺乏環境會計行為的具體規范,導致了其對存在和潛在的環境責任及其面對的環境風險等環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資者難能真正了解企業內在的風險。
三、循環經濟的企業環境成本控制采取的相應措施
1.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為了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把啊自然資源的初始價格進行提高。因為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初始價格較低而循環利用的價格卻比較高。使節約資源并不能獲得較高的投入產出效益,對于企業來講,進行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污染的治理隨著經濟發展的一大挑戰。而只有提升初始資源的價格,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業有進行節約資源并且循環利用以及保護環境的意識,進而才能推動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使資源循環利用。
2.關于提高污染排放成本探討
污染物對環境就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社會和企業往往會低估企業本身的環境成本,對于廢棄物的治理成本和污染危害考慮的不全面。而只有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成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業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而能夠實現循環利用。
3.要加強企業對環境成本相關信息的披露
只有對環境成本信息有效的披露,才能使人們結合其相關數據分析企業是否存在相關的環境問題。政府應該健全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環境保護評價指標的建立,對企業環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統一的標準,以在法律層面對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使企業能夠重視對環境成本信息的披露,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企業環境成本的有效控制。
4.要增加環境貼補政策
良好的環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根本保證,現階段下大部分企業只考慮自身利益短期利益而忽視了環境保護,并且進行環境保護對企業的效益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而政府增加環境補貼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對環境的保護。也就能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環境成本;低碳經濟;成本控制
一、低碳經濟對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
近些年來,自然生態環境呈現出明顯的惡化趨勢,給人們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也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于是,人們逐漸重視環保意識,這給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同時也賦予了其社會責任和環保意義。在這種環境背景下,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的穩定發展,就必須將環保理念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生產和發展戰略之中,使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有效實施。在低碳環境下,企業的環境成本控制是推動企業早日實現低碳目標的有效途徑,這不僅對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推動整個社會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對各類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積極有效的改進和控制,在推動企業穩定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企業環境成本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環境成本會計意識淡薄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很多企業尚未意識到環境成本會計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環境成本核算與企業長期穩定發展之間的關系還未被企業的經營者以及財務部門負責人所正確理解,這就導致了企業整體的環境成本核算意識淡薄。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無法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環境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更不能發揮出其重要作用。
(二)環境成本控制信息不足
企業對環境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較為被動。在傳統的成本會計工作中,成本報表屬于企業內部報表,其樣式與項目由企業自行規定,其中的成本信息無需對外公開。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由于我國低碳經濟起步較晚,環境成本控制經驗較為不足,有關資料和信息遠遠無法滿足企業對成本控制的要求,很多企業不愿對環境成本信息進行完整有效的披露,有些企業所披露的部分信息并不具備實用性、時效性與規范性。此外,企業內部對環境成本信息監控不全面,存在著內部信息缺失,使企業管理者難以根據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環境成本體系制度不完善,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企業常常無章可依、內部混亂,無法開展科學規范的成本控制工作,更難以實現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企業環境成本披露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披露方式缺乏多元化,環境成本披露常出現在報表附注,無法引起重視,難以起到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幫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發展狀況的作用。
(三)環境成本核算體系不完善
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完善應建立在明確環境成本的內容上,而目前企業在對環境相關業務進行核算的時候沒有將環境成本從日常的生產成本核算中剝離出來,各項環境成本費用都是摻雜在企業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當中,尚未建立起獨立且完善的環境成本核算的科目體系。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成本核算的科目越來越多,現有會計科目顯然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相關需要,企業必須盡快建立起配套的會計科目,對這些頻發的環境業務費用進行記載與管理。而且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核算也局限于顯性成本,生產過程中隱藏的環境成本并沒用完整的、系統的體現在企業的會計信息中,這種核算模式不利于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與分析。
(四)環境成本核算人才匱乏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暴露出企業成本會計的人才相對匱乏的問題,現有的人員隊伍難以滿足此項工作的各項要求。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在企業環境會計業務中,存在著環境、經濟、社會等諸多學科的相互交叉,這就對企業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及專業素質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但是企業員工對低碳經濟認識嚴重不足,低碳經濟作為當下經濟發展的趨勢為人們所知,然而什么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有什么好處、低碳經濟下成本如何核算,對于這些問題人們并不了解,甚至應該作為低碳經濟實踐者的企業員工也對其一知半解,在當前的工作實踐當中,具有高學歷、高素質、豐富管理經驗和跨學科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實在是屈指可數,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環境成本會計核算工作的需要。在企業設計、采購、生產的過程中并未算入環境成本,更沒有將其納人成本核算范圍。企業相關的成本核算人才極度匱乏,落后的核算方式及人才的短缺暴露出低碳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存在較大問題。核算的低效、資源利用效率低,企業為資源支付大額成本實現較小收益,投人與產出不成比例。
三、優化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環境成本控制意識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企業經營管理者首先要意識到環境成本會計的重要性,企業不能再像從前那樣進行粗放式管理,必須探索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在此前提下,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起獨立且完善的環境成本會計科目,同時加強對企業環境成本會計的有效監督,使環境成本會計核算能夠切實服務于企業財務管理和經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環境成本控制意識,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成本控制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保證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合理性,對環境成本進行主動控制與事前控制,以此來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
(二)健全信息收集與披露體系
加強企業內部環境成本信息的記錄,完善信息披露體制。低碳經濟下企業成本主要包括:節能減排成本,污染成本,治理成本及管理與教育成本。企業對于這四方面信息應充分采集,全面考慮。此外,在研發階段開始注重低碳因素,根據相關信息做出成本預算有利于整個運營過程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法律法規,推動建立低碳成本控制體系,引導企業對資源利用和環境成本的披露,激勵企業節能減排,實現成本節約與環境保護,更可使企業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及良好的社會效益。政府應統一不同行業的環境成本計量和核算方式;制定順應我國國情的環境成本報告模板,規范報告的格式,督促企業定量披露廢棄物的產生量及資源損耗量等環境成本;會計部門制定、符合我國企業特色、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的信息披露準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環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環境成本會計核算體系
在傳統成本核算中,環境成本沒有單獨核算,環境成本科目摻雜在其他管理科目當中,導致企業管理者根本無法準確了解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績效。要對環境成本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把握,需要將環境成本從傳統的生產成本中抽離出來,環境成本會計體系應是會計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分支。因此,需要像財務會計那樣對其進行專門的科目體系建設,同時制定環境成本會計準則。首先,對企業環境成本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做出明確規定,同時在配套指南和制度中增加相關內容,這環境成本會計準則的應用為其賬務處理提供指導性說明;其次,在制定成本會計具體準則的過程中,出臺相應的準則,實現環境成本核算工作的規范化運行。通過對環境成本進行單獨核算,可以清晰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為治理優化自然環境發生的全部支出,為企業進行環境成本控制和優化管理奠定基礎。
(四)注重環境成本會計人才的培養
加強企業內部員工教育,拓展外部人才來源。企業在人員實施環境成本會計核算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工作進行細化,這就需要相關工作同時具備環境經濟學、會計學、計算機等諸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同時需要企業會計人員開展多領域之間的廣泛合作。企業員工是企業降低成本、實現控制的重要力量,內部員工的意識必須緊跟時代的潮流,企業應設置專人專崗對員工進行教育。在外部來源方面,要有針對性和策略性地進行人才引進與培養,同時面向現有的財務人員進行在崗培訓,不斷提升其業務水平與管理能力。同時企業應加強產學合作,積極利用高校加強“知行合一”趨勢,廣泛吸納高校人才。拓展與高校的溝通對話,實現高校人才即為企業所需的愿景,完成校企對接。充分利用企業實踐經驗和高校理論知識,將探索方法應用到高校教學和企業實際的成本控制中,力求實現共進共贏。
企業宏觀環境分析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跨國公司的進一步發展,使市場營銷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經濟貿易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及地區間的距離,國際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尤其是中國加入WTO 后,中國經濟也日益融入國際經濟的大潮。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企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鐕咀鳛槭袌鰻I銷主體,它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跨國公司在目標市場的市場營銷活動,正深刻地影響著目標市場國的產品、消費乃至管理,其所推崇的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正日益滲透,它不僅使企業受到劇烈沖擊,甚至使目標市場國的經濟與貿易政策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鐕镜木惩馔顿Y經營已由原來的新建投資向兼并收購方向發展,全球戰略聯盟逐漸形成。隨著全球戰略聯盟的形成和向縱深發展,全球化生產體系逐漸形成,產生了新的制造規模優勢。全球化生產體系的形成,使企業在上、中、下游產品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同時也促進了產品生產、消費在地域特征和時間上的差異逐漸消失??梢?,企業的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對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日益突出。首先,環境立法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運動風起云涌,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出現。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采取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措施并實行綠色技術標準和綠色環境標志,采用綠色包裝,對農產品和食品實施嚴格的綠色檢疫制度。對一些污染環境或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出口產品征收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其進口或出口,有的甚至是實施貿易制裁。許多國家在加強環境立法的同時,還通過經濟手段給予配合和誘導,通過稅收手段來抑制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環境的損害。其次,綠色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隨著環境立法的推行,環境產品及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正在迅速發展,各國都把環保視為朝陽產業,置于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人們的生活觀念也正隨環保運動的發展而發生根本變化,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將成為市場商品結構升級的重要內容和趨勢。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類歷史正經歷著一場以高科技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傳統產業不斷被高新技術升級。從事第一、二產業的人員減少,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一是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這對國家的社會體制及企業的組織結構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科技的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科技的快速發展,使世界范圍內相對獨立的各國經濟逐步區域化、全球化,各個國家、地區、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存逐步加強。
國際間政治、法律環境的變化。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間的經濟競爭激烈,利益磨擦呈上升趨勢,為謀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各國政府更加重視對外貿易的管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他國產品的進入加以干預。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采取損人利己的做法已經屢見不鮮,“反傾銷”成為一些工業化國家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并以“反傾銷”名義實行制裁。其次,我國加入WTO后,首要任務是將平均關稅降低到關貿總協定要求的發展中國家水平。此外,我國還將繼續逐步取消諸如許可證、配額等非關稅限制,其中很多將在3年內落實。隨著降低關稅,取消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廢除許可證、配額等措施的實施,世界各國的消費品會加速涌入我國市場,給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沖擊。同時,我國加入WTO后,根據“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我國會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引進外資的法律法規,外資企業將在中國享受國民待遇,其在稅收、貨幣兌換等方面的超國民待遇將被取消,這為我國企業創造了公平競爭的條件。再次,外匯管制會進一步放松,銀行結匯制會繼續實行,但外貿企業持有現匯的比例很可能放寬,外匯市場上的交易幣種和交易方式會不斷增加,企業籌集本外幣資金的渠道也會拓展。最后,金融市場將進一步開放與規范,企業可在投融資渠道、金融服務、利率、費率等方面享受到實惠。
企業微觀環境分析
競爭環境的變化。首先,企業之間的競爭從單純產品競爭轉變為以企業能力為中心的競爭。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目標市場的快速變化及其市場邊界的模糊性,使具有單一產品優勢企業不再風光,而那些具有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能力的企業才能長久獲得競爭優勢。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有開發獨特產品或擁有獨特核心技術,或創造獨特管理方式,或擁有強大市場營銷網絡等別人不能模仿的核心能力。其次,企業競爭國際化且競爭者識別更難。因特網的廣泛應用,加速了企業競爭的全球化?;ヂ摼W貿易具有高速度、低費用、高容量的特點,同時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不論企業的大小、強弱,為每個競爭者或企業提供機會。第三,商品競爭越來越軟化。知識經濟下,信息產業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信息技術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這是商品結構軟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另一個商品軟化的標志就是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包括教育、金融、保險、法律、旅游等國際貿易。另外,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很多傳統制造業,也越來越軟化。很多產品所包含的“軟”成份在商品價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如技術、商標、智力在產品價格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第四,競爭與合作并存。當代市場競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競爭對手間紛紛掀起了合作的浪潮。如美國微軟分別于1997年8月和9月與其電腦市場競爭對手日本的IBM公司和日本的NEC公司進行合作,以技術換取或強化日本市場。當今世界市場上出現的這種競爭與合作的現象,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競爭提出的新的要求。
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是企業的供應商數量眾多。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在業務上只保留核心單元,紛紛裁去不必要的子公司或業務,將剩余的其他業務活動外包給最好的專業公司。二是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由單一的供求關系向多方合作的關系發展。合作的方式有生產合作、技術合作和關系合作。
公眾對企業營銷的影響力加大。公眾具有協助或妨礙企業達成其目標的能力。每個企業的周圍主要有以下幾類公眾:
融資公眾。融資公眾的產生是由于各種股份公司的不斷涌現,以及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日益擴大的中產階層的經濟能力已從消費轉向投資。股東公眾涉及企業的“財源”,良好穩定的股東隊伍,可以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和氣氛,吸引新的投資者,擴大企業的財源。另外,股東公眾也是企業重要的顧客群。股東因其自身的利益,自己愿意也希望多一些人購買公司的產品,只有這樣公司才有發展機會。
媒體公眾。就是指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大眾傳播媒介的記者、編輯等,這些人士既是政府部門喉舌,也是公眾的喉舌。他們能左右社會輿論,可以使企業“名揚四?!?,也可以使一個企業“臭名遠揚”,企業必須與媒體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形成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社會輿論,為塑造企業形象和開拓市場服務。
政府公眾。是代表政府對社會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的權力執行機構的工作人員。國內政府通過政策法令來管理社會,企業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政策法令的范圍內進行,政府的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等等,對不同企業帶來不同的影響,提供不同的發展機會和環境。因此,企業必須時刻注視政府的動向。
社會公眾。社會公眾是指企業與周圍同處某一區域的其他組織或個人。社會公眾是企業最基本的和最穩定的顧客,企業就在社會公眾的眼前,一言一行都受到社會公眾的評價。
關鍵詞:網絡環境 飲料企業 危機預警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課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環境的興起使得企業的發展完全暴露于眾目睽睽之下,對于飲料企業的發展來講危機的發生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危機發生后最關鍵的兩個處理步驟就是,而危機預警是危機處理的前提,由此可見危機預警的重要性。
一、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概念和原理
(一)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概念
對于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對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危機勢頭進行預先的警報,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危機發生前早期的控制活動。危機預警是企業經營中矛盾關系的一種連接,隨時的對企業的運行進行監督,當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或是發展中有危機因素存在,危機預警機制就是對其進行及時的控制處理,為企業發展排除干擾,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
(二)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原理
飲料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都是在危機和安全中來回的變化。危機的發生會隨時的對企業經營造成重大的損失,危機預警就是提前的對這種潛在危機隱患進行控制,避免企業陷入困境。
二、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內容
危機預警管理的內容主要分為預警和預控兩個部分,然后將這兩個部分進行細分,比如預警就劃分為監測、識別、診斷、報警,而預控的劃分相比預警來講更加的簡單,主要是組織準備、風險的控制及危機處理計劃的制定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預警
預警的監測是危機預警處理的前提條件,監測的內容主要是對飲料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進行及時的監測,偵查有無危機因素的存在,識別主要是根據監測的目標的具體的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識別的指標是在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經營趨勢上升發展的情況下進行科學的評價,這一識別的結果和企業的外部環境相結合,就可以具體的進行危機因素的判斷,診斷的任務是比較復雜,它是在很多的危機因素下尋找到主要的矛盾因素,并對其產生的矛盾因素進行及時的分析和判斷結果,最后對可能的危機發展的趨勢進行準確的描述。預警就是對于危機因素達到事前設定的預定值后進行及時的警報處理,根據危機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將危機分為輕度警報、中度警報、重度警報,因此,從警報的程度就可以判斷,對企業造成危害的大小。
(二)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預控
危機預控的組織準備是危機進行預警的前期基礎,組織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組織準備包括對危機處理人員進行集中的任命、進行任務安排和制定具體的活動方案,來確保危機預控方案的正常實施,危機控制就是對于預警中的警報進行監測,對潛在的危機進行有效的控制,在飲料企業的內部若是哪個管理部門出現了問題,就對其部門進行糾正處理措施,防止部門問題的擴大,另外若是危機因素的危害已經蔓延至企業的各個部門,則就需要企業上下進行一次大的調整動態,來保障企業的安全運營。危機處理計劃的制定比較簡單,就是將危機控制中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處理,這時候危機處理計劃就是危機控制的管理的領導,整個危機處理計劃的有效實施,不管對于危機控制,還是企業危機因素的消除,都非常重要。
三、網絡環境下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發展
隨著飲料企業的發展,隨之出現危機因素也會增加,這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危機因素對于企業的發展會進行無限的放大,導致企業難以發展。危機預警的存在就是將危機因素進行消除,使企業得以不斷的發展,此外,面對現在高科技網絡環境,危機預警可以和網絡環境進行相互間的融合發展,這樣能更加有效的處理企業經營中的危機,在現今的發展中,飲料企業也可以在網絡環境的監督下,不斷的進行經營管理的改善,將危機因素消滅在萌芽中,這樣一來,網絡環境反而成了企業發展的助力器,使飲料企業在競爭中牢牢的占領市場,從而推動飲料企業長久的發展[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網絡技術開始普及到各家各戶,人們可以從網上對當今世界上最新鮮的事物進行了解和掌握,面對網絡環境的發展,很多企業也借助于網絡技術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發展,但是網絡環境也會將危機對于企業的破壞進行放大,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對企業來講這將是毀滅性的打擊,飲料企業的經營預警機制能夠對潛在的危機因素,在沒有爆發前進行有效的控制,杜絕危機的出現,以此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促進企業穩定、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菲.戰略網絡中節點進退化預警體系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07
[2]陳友玲,孔?;?網絡環境下企業經營危機預警系統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7,12(2):95-101
關鍵詞:環境會計;煤炭企業;環境成本
中圖分類號:F460.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154-02
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開發、利用的成本費用,并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環境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環境成本,它的確立,有利于加強解決煤炭生產環境問題的成本意識,有利于分析、評價環境保護工作的業績,有利于我國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煤炭企業環境成本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很好地結合煤炭行業的實際情況,也沒有一套完整的相對成熟的核算體系。因此,針對煤炭行業生產的特點和規律,提出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環境會計產生的必然性
1.環境會計的產生是環境現狀提出的要求。我國正處于經濟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大,但受技術條件、經濟條件、國民素質等各種的制約,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非常嚴重,這些問題正越來越制約我國的發展。因此,消除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使人口、環境、資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追求的目標。建立環境會計使會計突破僅僅對經濟活動進行的反映和監督,對大量環境以及生態事項進行會計處理。
2.環境會計的產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環境狀況的不斷惡化,各種災害也讓人們感到了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環境意識覺醒并逐漸提高,綠色革命浪潮不斷掀起,并更加關注企業對環境保護的參與情況及其作出的貢獻。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應當注意自己的環保形象。企業在生產活動中存在著各種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對這些活動需要進行反映、監督、管理,環境會計也就得以產生。
3.環境會計的產生是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經濟高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高損耗為代價換來的。環境問題已成為約束我國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確衡量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造成的環境影響,需要有合理的系統機構對其作出記錄,并予以披露,這樣,環境會計的產生是必然的。
4.環境會計的產生是改進傳統會計的需要。資源、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傳統會計并沒有把環境支出與收益納入其核算體系,沒有對環境項目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沒有提供生態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會計主體局限在沒有生態的環境之中,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沒有計入成本。原會計核算體系已面臨嚴峻的挑戰,將環境項目納入會計成本核算體系已成為必然。
二、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構成與影響因素
(一)煤炭企業區環境成本的特征及構成
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是指一種“補償性成本”,煤炭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體污染、瓦斯積聚、煤塵和煙塵污染、有害氣體排放、粉煤灰、噪聲等各種污染。這就決定了煤炭在開采過程中,既要支付煤炭開采本身所必須的成本,又要對所造成的各種環境問題進行補償。
根據煤炭生產的特點,煤炭環境成本的構成可歸納為:環境管理費用、環境監測費用、排污費用、環境影響賠償費用、污染現場的清理和保潔費用、地面塌陷賠償、礦山占用土地、復墾復田費用、村莊搬遷費用、地下充填費用、防治措施費用、耕地占用稅、降低污染和改善環境的研究與開發費用、職工環境保護教育費、植樹及綠化等費用。
(二)煤炭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因素
1.煤炭開采條件因素。煤炭開采條件很差,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相對應的環境成本也很高。因此,煤炭開采條件與環境成本密切相關。
2.經濟發展水平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煤炭資源的需要也愈來愈多,煤炭資源開采量和生產量越多,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越大,環境污染也越嚴重,為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支出也越來越大,環境成本也隨之增大。
3.技術創新因素。技術創新對于礦區環境成本的影響表現為雙重性:一方面技術進步使得開采深度加深、產量增加,造成三廢排放量越來越大,環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煤炭環境污染的保護技術、洗選技術等越來越先進,這將使煤炭環境成本不斷降低。
4.礦井開采年限因素。隨著礦井開采年限的不斷增加,礦井開采的范圍越來越大,開采深度不斷增加,將加深地下水資源的破壞、地表塌陷面積增大、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增加、空氣污染程度加大等,致使環境成本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斷增大。
5.煤炭生產量因素。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開采一噸就會少一噸。過度的、不當的開采利用,會加速煤炭資源的枯竭。根據有關理論研究表明,環境系統的資源供應量存在一個閥值,這就是環境系統自凈力。一旦煤炭資源開采量過大,超過環境的閥值,就會使資源過早衰竭,引起環境質量的退化,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6.環境標準和環境意識因素。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對于生產活動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的約束增加,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致使環境成本越來越高。近年來,國際社會對環境治理的呼聲也越來越大,這些都將使得環境標準日趨嚴格,進而使得環境成本不斷增加。
三、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對策
1.開展煤炭企業環境預評價
環境預評價是環境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煤炭企業實施環境預評價,對煤炭企業環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預評價綜合考慮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把未來可能的環境支出進行分配并納入產品成本預算系統,提出各項可能的生產方案,然后,對各項可能方案進行評估,從各種可行的方案中選出環境支出最少的方案來實施,以達到控制環境成本的目的。這種方法在企業有能力獲得環境信息以及企業各部門之間進行信息合作的基礎上,優化設計生產流程,提高環境支出的可控性,減少環境維護成本、環境損失成本,從而達到減少煤炭企業環境成本的目的。環境預評價能對環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進行作業成本管理控制
作業成本管理,通過作業層次上對環境成本產生的動因深入分析,有效地追溯環境成本的來龍去脈并對之實施控制,不僅可以通過減少這些環境成本的動因來減少成本,還可以通過消除不增值價值的作業、改善必要作業的效率、加強對短期內無法消除的不增值價值作業的控制,從多個不同的作業鏈中選擇其中最佳的作業鏈。企業應結合環境成本和其他成本進行權衡,選擇最低成本的設計策略,增強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即作業成本是成本控制可執行手段,有很強的實際操作價值。
3.延長煤炭企業產業鏈
煤炭產品生命周期環境成本控制,要延長整個煤炭產業鏈,從產品生命周期設計開始,強調對污染的預防;緊接著在生產階段,強化環境負荷的抑減機制,進行清潔生產,加大對資源循環利用;最終在消費、使用階段,建立廢料殘渣回收體系,通過再利用、無害化的廢棄物處理環節,大量減少處理后的排放量。
4.把環境成本的外在化與內在化相結合
環境成本內在化,是指把企業的環境成本計入到生產或交換成本中,從而反映在價格機制中。通過“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污染者要付費,通過環境管理政策對企業的行為制約,對企業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積在生產成本中,反映在最終的產品價格上,進而通過價格機制調節經濟與環境的關系。通過市場控制環境污染狀況。
環境成本外在化,就是讓企業與環境責任脫離開來,從而建立一個獨立的環境產業集約化治理環境。環境成本內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著,但是,內在化之前的環境成本外在化,是資源被無償使用,環境被無償污染的外在化,而環境成本外化,是資源被循環利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國現今普遍要求各企業建立與生產配套的環保措施,而很多企業建立環保設施的成本可能在企業的生命周期中難以收回,造成企業經營的不經濟性。但可以通過增加我國環境產業的方式,由環境企業向生產型企業收購污染、廢棄物等,利用專業的回收再生技術和設備,對資源進行集中處理再生,產出有價值的新資源賣給生產型企業,從而創造利潤。在此過程當中,生產型企業能夠節約大量環境治理成本,只需支付更少的費用去購買環境企業的產品,從而實現了雙贏。
參考文獻:
[1]劉金平.礦區直接環境成本評估[J].能源環境保護,2003,(1).
[2]甄國紅.基于作業管理的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問題研究[J].財會月刊:理論,2008,(5).
[3]項晶.淺談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J].中國礦業,2009,(2).
(一)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概念
對于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對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危機勢頭進行預先的警報,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危機發生前早期的控制活動。危機預警是企業經營中矛盾關系的一種連接,隨時的對企業的運行進行監督,當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或是發展中有危機因素存在,危機預警機制就是對其進行及時的控制處理,為企業發展排除干擾,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
(二)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原理
飲料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都是在危機和安全中來回的變化。危機的發生會隨時的對企業經營造成重大的損失,危機預警就是提前的對這種潛在危機隱患進行控制,避免企業陷入困境。
二、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內容
危機預警管理的內容主要分為預警和預控兩個部分,然后將這兩個部分進行細分,比如預警就劃分為監測、識別、診斷、報警,而預控的劃分相比預警來講更加的簡單,主要是組織準備、風險的控制及危機處理計劃的制定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預警
預警的監測是危機預警處理的前提條件,監測的內容主要是對飲料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進行及時的監測,偵查有無危機因素的存在,識別主要是根據監測的目標的具體的情況進行有效的判斷,識別的指標是在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經營趨勢上升發展的情況下進行科學的評價,這一識別的結果和企業的外部環境相結合,就可以具體的進行危機因素的判斷,診斷的任務是比較復雜,它是在很多的危機因素下尋找到主要的矛盾因素,并對其產生的矛盾因素進行及時的分析和判斷結果,最后對可能的危機發展的趨勢進行準確的描述。預警就是對于危機因素達到事前設定的預定值后進行及時的警報處理,根據危機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將危機分為輕度警報、中度警報、重度警報,因此,從警報的程度就可以判斷,對企業造成危害的大小。
(二)飲料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預控
危機預控的組織準備是危機進行預警的前期基礎,組織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組織準備包括對危機處理人員進行集中的任命、進行任務安排和制定具體的活動方案,來確保危機預控方案的正常實施,危機控制就是對于預警中的警報進行監測,對潛在的危機進行有效的控制,在飲料企業的內部若是哪個管理部門出現了問題,就對其部門進行糾正處理措施,防止部門問題的擴大,另外若是危機因素的危害已經蔓延至企業的各個部門,則就需要企業上下進行一次大的調整動態,來保障企業的安全運營。危機處理計劃的制定比較簡單,就是將危機控制中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處理,這時候危機處理計劃就是危機控制的管理的領導,整個危機處理計劃的有效實施,不管對于危機控制,還是企業危機因素的消除,都非常重要。
三、網絡環境下企業經營危機預警機制的發展
隨著飲料企業的發展,隨之出現危機因素也會增加,這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危機因素對于企業的發展會進行無限的放大,導致企業難以發展。危機預警的存在就是將危機因素進行消除,使企業得以不斷的發展,此外,面對現在高科技網絡環境,危機預警可以和網絡環境進行相互間的融合發展,這樣能更加有效的處理企業經營中的危機,在現今的發展中,飲料企業也可以在網絡環境的監督下,不斷的進行經營管理的改善,將危機因素消滅在萌芽中,這樣一來,網絡環境反而成了企業發展的助力器,使飲料企業在競爭中牢牢的占領市場,從而推動飲料企業長久的發展。
四、結束語
一、養殖業負外部性的產生原因
養殖業的發展勢必會導致環境污染。關于該問題,學者們大多一直致力于環境污染的原理研究和治理措施的改進,鮮有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其出現的原因。筆者認為環境污染污染實際上是一種負外部性,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是其產生的兩大原因。
(一)市場失靈
養殖業生產會引起水體、土壤、大氣污染,而這些環境要素屬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的不可分割性導致很難界定產權,或者界定成本很高。另外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對公共物品缺乏價值觀念,認為沒有勞動參與或不能交易的東西就沒有價值。因此對于現實中存在的公共物品,絕大多數人往往懷有免費搭便車的態度隨意使用,而不愿意承擔生產成本。如果公共產品通過市場機制進配置,那么在模糊的產權結構下,自然就會產生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無效配置等結果。所以公共產品導致的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介入。
資源的有效配置取決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的均衡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成本對于供求雙方是否達到利益最大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無法脫離自然和社會環境存在,其生產活動就會很容易帶來環境外部性。如果企業帶來環境負外部性,而對該部分外部性沒有有效補償,就會導致產品的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不相等,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和消費者的消費成本也會變得不準確,產品的市場價格并不真實,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場經濟無法發揮應有的基礎性作用,于是便出現了市場失靈的情況,政府此時干預就是要將負外部性內部化。
(二)政府失靈
環境要素屬于公共產品,環境問題屬于負外部性,單靠市場固然解決不了復雜的環境問題,目前的普遍主張是由政府主導解決,比如中國政府就設立了專門的環境保護部門,相繼頒布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養殖畜牧業污染物排放等行業標準,積極組織環保公益活動,這一系列的措施固然推動了環境保護實踐,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市場失靈。但是政府的各項舉措有時不是百分之百產生積極效果的,市場的反應有時偏離政策的預期。政策不是“減速帶”,反而變成“催化劑”,加重了市場的扭曲程度和市場資源的低效配置,這便是政府失靈。政府失靈主要包含決策失靈和管理失靈。
決策失靈是指政府在決策制定的時候并沒有考慮政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和資源耗費的代價,其出發點就是單純地追求GDP的增長速度和物質財富的數字增加,沒有給予生態環境足夠的重視。而政府決策產生的環境犧牲應當成為衡量決策好壞的重要因素。管理失靈是指在政府在落實政策、行政管理時存在的諸如各部門之間不配合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導致政策偏離預期實施的軌道,并且沒有強制措施確保最終目標的實現。污染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還會向政府當局和環境部門進行尋租,爭取以較小的尋租成本(行賄額)獲得較大的收益(放寬環境標準或少交排污費),從而把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轉嫁給受污染者。
二、養殖業負外部性的應對措施
(一)多樣化手段治理養殖業負外部性
庇古理論建立在兩個基本假設上:政府是公眾利益的代表,政府進行所有行為的最終目標是提高社會福利;政府行為是毫無代價的,即制定和執行包括稅收與補貼在內的政策都是零成本的,其行為不會浪費資源,也不會損害社會福利。顯然,這兩點假設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在解決養殖業生產環境負外部性這一問題時,不應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經濟、市場、法律、社會等手段多管齊下才能將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對于中國目前的情況,可以效仿外國培育排污產權交易市場,不僅讓企業有減排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讓其有減排的動力,讓更多的企業充分享受治污減排的好處。
(二)系統管理思想對治理養殖業負外部性的啟示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之一是規?;a。因為規模效應會帶來生產成本的明顯降低和利潤的增加。對于養殖業規?;a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筆者建議從系統管理的角度出發,評估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績效。因此對于養殖業的負外部性治理,不能僅僅盯住減少排污量這一個方面,還應當與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民致富等配合進行。綜合系統的管理措施不僅能夠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能夠減少環境整治成本,提高環??冃?,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三)養殖業龍頭應當成為負外部性治理的主體
養殖龍頭企業是農副產品的生產者,是食品市場上的供應者,更是我國現代農業綠色生產的“主刀手”。作為國家政策法令的落實主體,肩負著發展當代農業、帶領農民致富的重大社會責任。養殖龍頭企業在資金、科研、技術等方面與一般生產者相比具有較大優勢,因此治理環境污染也是我國養殖龍頭企業在新的發展階段中的責任和義務。從政府角度來看,龍頭企業參與環保新技術開發和環保新標準制訂等工作能夠使負外部性治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此舉也使龍頭企業樹立形象,獲取市場認證,增強其進一步治理污染的信心。
(四)環境影響納入政府職能評價體系
我國對政府績效的評價一直盲目側重于GDP、人均居民收入、物價水平、就業率等經濟發展指標,而忽視了政府為謀求“政績”不惜犧牲環境導致污染的錯誤行為。政府職能評價體系應當納入當局為實現經濟指標的增加而付出的環境代價。另外,我國目前環境影響的考核主要針對企業,對政府本身的行政行為所導致的環境污染缺乏有效評價和監督。將環境影響納入政府職能評價體系,有利于減少政府行為導致的負外部性,有利于政府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真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綠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