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5:50:13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科學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讓農業發展政策成果惠及“三農”。
“農業要實現持續快速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是農民致富的主心骨、農業發展的助推器,必須把黨的支農惠農政策宣傳好、落實好、發揮好。夏邑縣農業局立足職能,強化舉措,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車、印發公開信等多種形式,及時把農業稅全免、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等7項支農惠農政策,宣傳到村、講解到戶、落實到田,達到政策公開、農戶明白,讓農民吃下“定心丸”。他們結合夏邑縣實際,建議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夏邑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措施,調動、鼓舞農民的生產熱情,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由2005年的186萬畝增加到2011年的247萬畝。全年糧食總產124.6萬噸,較2010年增加6萬噸,增長5%。夏糧124萬畝,總產63.6萬噸,單產513千克,與2010年相比,面積增加9萬畝,增7.8%;總產增加5.1萬噸,增8.7%;單產增加4千克,增0.8%,面積、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新高。秋糧123萬畝,總產61萬噸,單產496千克,與2010年相比,面積持平;總產增加0.9萬噸,增1.3%;單產增加7千克,增1.3%。其中玉米面積114萬畝,總產58.82萬噸,單產516千克,與2010年相比,面積增加1萬畝,增0.9%;總產增加1.12萬噸,增1.9%;單產增加5千克,增1%。
同時,他們利用夏邑農業的區位、資源、技術等優勢,全力以赴爭取農業項目扶持,累計爭取項目資金1億余元,良種覆蓋率達100%以上;推廣配方施肥300萬畝,每667平方米節本增效30余元,地力提高2%,實現了良種優質高產,耕地“營養配餐”,惠及農民25.4萬戶,實現了政策贏民心、政府樹形象、農民得實惠。
2 重點抓好糧食高產創建工作。
在高產創建工作上,夏邑縣重點做好“建立一個平臺、搞好四個展示、整合五項資金、統一六項措施、推廣九項技術”。
建立一個平臺,就是將高產創建片做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平臺,做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平臺,做為領導重視糧食生產的指揮平臺。
搞好四個展示,即“1+4”活動,就是在一個高產創建示范片中同時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展示田、品種展示田、植保新技術展示田、百畝公關展示田。
整合五項資金,即整合高產創建項目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項目資金、救災資金、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資金、病蟲害防治資金等重點向項目區傾斜。
統一六項措施,就是實行“六統一”,即“統一品種布局、統一播期、統一施肥、統一澆水、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
推廣九項技術,就是在小麥、玉米作物上,重點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種子包衣技術、兩早兩晚技術、科學澆水技術、氮肥后移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一增四改技術,田間管理技術,進行技術集成配套推廣。
3 把農業強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夏邑縣的優勢在農業,農業的優勢是糧食。為此,農業局在科學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攻克生產管理障礙,以提高技術轉化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建設為核心,以開展百畝核心攻關田、千畝典型示范方、萬畝高產創建區創建為主體,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攻關示范,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小麥、玉米、大豆產量水平,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根據糧食品質特征和氣候特點,科學制定播期,實行精量和半精量播種,嚴禁大播量;根據病蟲害發生趨勢,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建立1個病蟲觀測場和16個病蟲測報站,推進病蟲害測報網絡化、防治專業化、預報可視化,全方位開展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科學防控。逐步探索總結出一套比較成熟的小麥優質高產節本增效規范化栽培技術和較為系統的應變管理措施,糧食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產量和質量逐年提高,連續八年豐產豐收。2011年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平均畝產達到513公斤,總產達到24.92億斤,夏邑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知名的產量大縣、糧食強縣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連續七年創歷史新高,連續六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進入國家糧食產量百強縣,成為河南唯一一個連續六年獲此殊榮的縣,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糧食生產的“一面旗”。
4 把特色農業打造成富民產業。夏邑縣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蘋果基地縣,年產作物秸稈10億千克,果樹修剪枝條7500萬千克,具有發展食用菌資源稟賦上的特色優勢、產業開發上的后發優勢,2000年開始發展,從領導上強化,措施上硬化,支持上細化,環境上優化,形成了政策驅動、服務促動、示范帶動、龍頭拉動的良好發展態勢,食用菌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成為全國知名的食用菌種植、加工、銷售和創匯基地。目前,夏邑縣發展雙孢菇標準菇房1.5萬座、栽培面積達750多萬平方米,其它菇類1000萬袋,年產雙孢菇、草菇1.2億千克,香菇500萬千克,年產值近8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6.7%,帶動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達3.2萬余人,年服務收入達4500余萬元,食用菌產業成為農業的“金字招牌”和“特色名片”,成為夏邑縣調整農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成為加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優勢產業,成為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富民產業。先后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秀示范縣、中國食用菌之鄉,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縣級食用菌之鄉;被省農業廳授予全省食用菌生產基地縣、食用菌工作先進縣。
5 把推廣服務輻射到田間地頭。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對高新技術的需求日益強烈。農業局積極探索服務的網絡和舉措,實現技術服務前移、管理指導到位、方便快捷高效。進一步完善了以農技推廣中心為主體的農業科技110快速反應系統,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全方位、全天候為農民提供科技、政策、信息、營銷等服務,隨時解答和處理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被農民譽為“致富金橋”;同時,發揮200個村級農業植保技術服務站、送科技下鄉“大篷車”等服務組織和廣播電視專欄的作用,形成功能完善、服務快捷的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成為農業發展強有力的“動力引擎”。這幾年,農業局科技服務專車跑遍了全縣700個村,技術人員的足跡踏遍農業生產的塊塊角角,先后解決小麥凍害、玉米藥害等重大農業生產問題208個,接受農民咨詢1.5萬人次,現場“出診”服務330余次,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80余次,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6億元。
二、當前農業發展凸顯的階段性特點
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已由單純強調總量的增長,向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階段轉變;由普通數量農業向無公害、標準化質量農業轉變。
二是農業發展已由主要受資源約束向受市場約束轉變。農業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市場的變化,已經步入了一個以銷定產,由市場決定生產種類和規模,由人們生活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來決定品種結構和質量檔次的新階段。
三是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強。目前,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改變了主要依靠勞動力和土地組合的格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對科學技術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已成為農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四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已由主要依靠農產品產量和價格的提高,向主要依靠調整結構和發展非農產業轉變。
五是農業服務體系,由單一的農技推廣體系的技術服務,向農技推廣和農資供應服務相結合轉變。
三、推進農業科學發展的建議與思考
要適應農業生產新的形勢,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發展,用觀念政策上的突破,來求得工作實際上的突破;用工作思路上的創新,來求得工作面貌上的創新;用思想認識上的飛躍,來求得發展速度上的飛躍;立足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促進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1、整合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整合、推進優勢資源不斷向優勢產業集中,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重點打造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國家食用菌出口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等。
2、培育龍頭,推進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村工業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克服傳統農業零散、粗放、低效,實現集約化、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重點培育雪楓粉業、華鵬棉業、中州食用菌、大鵬食用菌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鴻馬”、“成洋”、“長源”、“栗城”等知名農產品品牌。
3、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大力實施“種子工程”、“科技入戶工程”和“綠證工程”,搞好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擴繁推廣,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廣、轉化,推進農業科技直接進田,提高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速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益。
4、綜合開發,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高標準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搞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引黃配套工程和堤防綠化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糧食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
5、強化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圍繞主導產業,進一步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培養更多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技術型農民,增強科技示范能力。
6、進一步落實各項措施,繼續抓好高產創建工作。
一是建立繼續落實“首長負責”,重點建議落實鄉鎮“首長負責”。
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全區上下掀起了“學**、創新業”的熱潮。作為一個主管農業生產的部門領導,在舉全區之力抓工業發展的氛圍中,面對傳統農業大區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重大課題,如何把自己擺進去,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衢江農村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我在學習沐陽經驗中深思,通過對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的進一步理解,深刻認識到,農業要實現科學發展,根本出路就在于轉型升級。
一、真學、真知,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轉型升級
20xx年,我區柑桔大豐收,但卻遭遇了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為解決柑桔銷售難題,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促銷補貼政策、舉辦促銷會等措施,促進柑桔銷售,但僅僅是治標不治本,對整個柑桔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面對現實,痛定思痛,大力實施柑桔產業轉型提升工程,乃至整個農業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然而,當前我區農業轉型升級路子到底應該怎么走?轉型怎么轉?提升提什么?我覺得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在思想認識上,要走出兩個誤區。
從今年柑桔“賣難”問題不難看出,市場經濟下農業產業的發展并非產量越高越好、規模越大越好,關鍵在于品質要上乘,關鍵在于消費者認可,如臨海的“忘不了”桔子今年就很暢銷。而農產品出現 “賣難”問題后,政府單單用補貼進行促銷是行不通的。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柑桔“賣難”并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要知道長痛不如短痛,如果我們不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無形之手的作用,走出一條調整、提升、改造的增收之路,到時候肯定要被市場淘汰。為此,我們一定要走出兩個認識誤區:一是要走出面積越大、產量越高、規模越大越好的認識誤區;二是要走出增產補貼、再增產再補貼的政策導向誤區。
(二)在政策扶持上,要實現三個改變。
近年以來,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力度,而且呈逐年加大的趨勢。但實踐證明,有部分扶持政策對整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不大。當前,農業已進入高補貼時代,在政策扶持上,我們也要順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需要,制定新的產業扶持政策。
1、改補產量為補質量,推進轉型升級。要補在“造血”上,不要補要“輸血”上,一個產業如果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光靠“輸血”肯定改變不了被淘汰的命運;在生產政策上,要補產前不補產后,補質量不補產量,補高端不補低端,補暢銷不補滯銷。
2、改普惠制為扶重點,加快轉型升級。從早稻普惠制到能繁母豬補貼政策,國家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但從產業的穩定發展來看,成效并不明顯。因此,要補重點不補一般,補重點項目不補撒胡椒面,補整村推進不補千家萬戶。這樣,成效肯定會更加明顯。
3、改治標為治本,倒逼轉型升級。要多管齊下,打好農業轉型升級的組合拳,不能打太極拳。以柑桔產業為例,要補深加工不補商品化處理,補品牌不補雜牌;要補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要補優質種苗引進,提高優新品種比例,調減椪柑面積。
(三)在生產管理上,推進三個轉變。
按照“政府引導、群眾主導、依靠科技、對接市場”的原則,走傳統農業精品化、特色農業產業化、設施農業高端化的現代農業新路子,著力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實現農民增收。
1、從分散經營向集中經營轉變。把立足點放在土地流轉上,采取靈活多樣的土地流轉形式,加快推進耕地有序流轉,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集中。引導主產區整村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做到統一規劃、統一實施,集中開發、集中扶持,做到利益共享、合作共嬴。實現生產和管理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
2、從傳統技術向省工節本技術轉變。把增長點放在轉變技術方式、提高種植水平上,加快傳統技術的改造升級,重點推廣農作物免耕、機插、直播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微蓄微灌、反季節多樣化增效技術等省工節本技術,實現農藝和農機的有機結合,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3、從單一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把著力點放在轉變經營機制、提高種植效益上,針對農民實際需求,改變原先提供單一生產技術,整合農技推廣力量,集成先進適用技術,為產業轉型提供綜合配套技術。特別是在早稻生產中,要大力推廣“東湖模式”,組建集種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務、農機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開展“五”“十統一”服務。實現技術和機制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促進農民增收。
二、真用、真干,用科學發展觀引領農業轉型升級
農業轉型升級,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必須采取扎實有效舉措加以推進。著眼于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全局,今后一段時期我區重點要通過實施六大提升行動,推 進農業轉型升級。
(一)柑桔產業提升行動。一是抓好疏改提品質,平地桔園從現有密度疏減到畝栽40株,山地桔園疏減到畝栽50株;通過疏樹、疏大枝、疏果、改肥水提升柑桔品質5萬畝。二是換種改植調結構。利用胡柚、中晚熟溫州蜜柑、椪柑等高接換種、發展特早熟及早熟溫州蜜柑(宮川),象山紅(天草)、南香、甜桔柚等其他特色品種0.2萬畝。三是退桔還田控面積。實行退桔還田種糧、種菜、種竹等,全區調減柑桔不適宜區種植的柑桔(以椪柑為主)面積1萬畝,包括海拔3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桔園0.5萬畝,地勢低洼易受淹及風口易受凍的桔園0.3萬畝,衰退老化桔園0.2萬畝。四是創建精品打品牌,農民柑桔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要利用衢州椪柑地理標志,打響衢江椪柑。重點建設高家鎮段家千畝椪柑精品示范基地、區良種場柑桔優新品種示范基地、橫路鄉清水千畝宮川溫州蜜柑精品示范基地等3個精品基地,面積3100畝。五是促進發展擴加工,以衢江區三童食品廠等加工企業為重點,提高椪柑沙囊、橙皮甙、辛弗林、果膠等加工能力,加工能力從目前的5500噸,提高到1萬噸。六是標準化生產促出口,推進柑桔標準化生產,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柑桔出口生產基地,申報出境果園和出境柑桔包裝廠的注冊登記以及自營進出口經營權。全區經登記注冊的出境柑桔果園達到10個,面積達到1萬畝。年出口柑桔由現在的0.3萬噸擴大到0.5萬噸。
(二)畜牧產業提升行動。一是提高生態化水平。制訂出臺《衢江區畜牧生態養殖園區建設意見》,促進全區畜牧園區的快速發展。通過加快生豬養殖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化、規?;?、無害化、標準化養殖,逐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全區新建立上山養殖畜牧小區10個。努力實現降耗提質,著力抓好新三年的的“811”規模養殖場排泄物治理工作,確保按時完成生豬存欄200-300頭,奶牛存欄20-30頭的養殖場排泄物治理任務。二是提高安全化水平。全面落實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責任制,重點抓好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嚴重危害動植物安全的疫病防控工作,使畜禽死亡率下降1.5個百分點,家禽養殖增加1500萬羽以上。加強病死畜禽的管理,在生豬養殖專業村,要配套建化尸池,嚴禁病死畜禽上市。三是提高良種化水平。全面完成2個生豬人工授精供精站、20個生豬人工授精服務點、30個生豬人工授精自供場的建設任務。在廿里養殖小區創辦長嘉母豬良種繁育場兼嘉興黑豬保種場。
(三)蔬菜產業提升行動。推廣微滴灌、反季節蔬菜瓜果多樣化增效技術,推廣典型經驗和創新的高效種植模式,形成一戶帶多戶、多戶帶整村、整村帶一片、多片成基地的發展格局,建立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基地200畝,山地蔬菜面積比上年增加1.5萬畝以上。
(四)早稻生產擴面行動。要圍繞早稻生產面積比上年增兩成的目標,把早稻擴面工作作為今年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確保糧食安全。一是抓試驗示范。以“東湖”模式為樣板,建立一個萬畝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示范區,主要包括蓮花、高家、杜澤、全旺、后溪等10個鄉鎮,面積50000畝。二是抓合作組織。以早稻生產為重點,建立一批集種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務、農機服務為一體的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早稻生產面積50畝以上的村,要逢村建社,或幾個村聯合建社,著力擴大國家種糧扶持政策的受益面,盡量將省市種糧補貼政策用足用活。三是抓土地流轉。出臺土地流轉政策,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實現土地向種糧能手的適度集中,力爭今年土地流轉面積新增5000畝。四是抓好術推廣。加大省工節本的早稻生產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種糧效益。五是抓高產創建。繼續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水稻高產示范競賽活動和水稻優質高產萬村示范活動,每個產糧鄉鎮建立1個集中連片200畝以上的水稻生產示范方,每個責任農技員聯系10個優質水稻高產示范戶,并建立1--3塊的水稻高產指揮田,
【關鍵詞】現代 農業 科學 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推進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法寶。近幾年來,安陽縣委、縣政府為適應新時期、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緊緊圍繞“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路子和市委、市政府“農業立市、工業強市”的戰略構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穩定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為基礎,通過規范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和高效農業發展等手段,積極探索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新機制,促進了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農村生產要素向農業聚集,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家庭承包責任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對接,初步走出了一條在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上實現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截至2007年底,安陽縣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已達1.3萬戶、占全縣總戶數的6%,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87億平方米、占總耕地面積的9%。其中規模經營面積在6.7萬平方米以上的有5.54億平方米,種植糧食作物的有4400多萬平方米,占總流轉面積的65%。同時,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效農業“百畝園”、“千畝方”、“萬畝區”和產業帶,形成了呂村綠康無公害高效農業示范園、天康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北郭洋凡、白壁邢牛、永和蘇奇村、崔家橋趙馬房等高效農業蔬菜大棚,以及安豐胡蘿卜、洪河屯、安豐優質棉花和裕禾公司野菜、日本甜柿等基地。其中呂村蔬菜大棚達133.4萬平方米,安豐胡蘿卜面積突破667萬平方米,崔家橋瓜菜867.1萬平方米,裕禾公司特色農業基地333.5萬平方米、日本甜柿333.5萬平方米。現代高效農業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迅速在我縣鋪開,極大地推進了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布局調整,不僅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還對周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當前我縣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人均耕地少,農民增收方式單一,農業產業化經營不發達是制約農民持續增收的眾多因素中的“瓶頸”問題。尤其是人均耕地少,農民工資性收入低是眾多問題中的主要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是首先解決人均耕地少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農戶弱小、土地細碎、經營分散的制度,調整生產關系,積極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水平,這對于我縣發展現代農業,農民持續增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已刻不容緩。
(一)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內在要求。農業現代化要求要用現代化科學管理辦法組織管理農業,在不改變家庭經營的前提下,由貿工農一體化的規模經營方式,取代千家萬戶分散的小農經營方式,使農業經營逐步實現產業化和規?;V挥邪l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才能提高農業社會化程度,才能容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運用先進的技術裝備,有利于機械化作業,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利于促進土地向優勢產品和優勢產業流動;有利于以有限的土地資源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投入農業開發,有效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的經營效益;有利于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密集型且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效農業生產,是當前形勢下實現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舉措。
(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應對國際市場挑戰的必然選擇。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業面臨著激烈的國際農產品競爭,而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國際競爭力低。我國農業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高成本的經營方式,已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日益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形勢,農村土地規模化、產業化,已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農業;科學發展
近年來,隨著黨和政府不斷加大“三農”工作力度,相繼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可喜成果,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面對新時期對農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問題、新挑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發展高效農業的重中之重來抓,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整合地方優勢資源,打造區域特色,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確保農業和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發展高效規模農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富民強鄉的重要手段,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發展高效農業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農業發展的全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就是要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發展多種經營,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使農業發展方式發生較大轉變,實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較大提高。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農業的快速、健康、科學發展。
二、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
一是低檔次、低附加值農產品的比重仍然很大,優質高效的農產品少。二是農產品雷同化和單一化現象嚴重。目前,各地區小而全的結構特點仍然是當前發展地區特色農業的普遍,使得難以發揮各地區域優勢。三是與農業有關的龍頭企業較少,農業產業化鏈條有待完善?,F在農村勞動力就業仍然以傳統農業領域為主,而農產品運輸、加工、儲藏等環節薄弱,吸納就業能力不足,無法帶動農民增收。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勞動人口總體素質偏低。五是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災害頻發。
三、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1.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體制改革。一是各級政府要強化服務意識,將職能轉變到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務方面。二是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圍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建立現代農業,依靠現有的資源、要素條件,引導農民積極適應市場競爭,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項目,實現農產品增值。同時,要在資金投入、要素流通、稅務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三是以產權保護為核心,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引導農業生產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充分發揮農業生產領域各要素資源效用。
2.整合資源,提高農業管理和組織化水平。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現狀,將分散的農戶經營整合起來,形成政府引導、農技部門指導的管理機制,政府要引導農戶進行科學種植養殖,合理布局種養業發展重點,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強化服務,積極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技部門要做好信息和質量檢測服務,帶頭和指導農戶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培植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逐步提高農業管理和組織化水平。
3.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產業不斷優化。當前,要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農業研究和技術開發方向,由注重產量逐步轉變為注重提升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和綠色環保;加強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將先進的農業科研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注重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和農業生產有效結合,增強現代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城郊農業的發展;存在;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7-0001-1
1 四平市城郊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
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尚未形成,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仍然比較低;初級農產品占大多數,產業化鏈條沒有建立起來,生產與銷售銜接不夠順暢;技術裝備相對落后,農田水利、農業機械、棚室設備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隨著四平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近郊人地矛盾日漸突出,解決失地農民長期穩定安置的長效機制亟待建立;發展投入的有效機制尚未建立,資金成為瓶頸問題。
2 抓住機遇,發揮優勢,促進城郊農業發展
2.1 明確城郊農業發展目標
服務城市,富裕農村,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搞好規劃布局,發揮區位優勢,努力增加投入,走特色鮮明、重點突出、效益顯著的發展之路。
2.2 加強產業發展規劃布局
緊密結合城郊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區域規劃。以精細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業和觀光休閑旅游業為重點,建設一批規模相對集中的城郊農業產業發展集中區。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認真貫徹落實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積極增加地方財政支農力度,促進城郊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2.4 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
制定更多的鼓勵政策,倡導城市工商資本參與城郊農業建設,協調金融機構支持郊區特色農業發展,引導優秀龍頭企業與城郊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利用企業資金促進第一產業發展。
2.5 強化技術支撐
鼓勵科技人員深入城郊農業生產第一線,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依靠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城郊農業產品質量效益。增加科技投入,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和重點技術培訓,利用技術創新來提高農業生產率。
2.6 完善城郊農業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信息互聯網絡,及時向農民提品生產信息、市場信息、消費信息等,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
3 采取六項措施積極發展近郊農業
3.1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發展多種經營
立足于郊區區位實際,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發展完善以糧食、畜牧、園藝特產、多種經營及觀光旅游為主要支撐的農村經濟發展格局。
3.2 根據城郊農業發展狀況及特點,兩區都制定完善了農業發展規劃
以四平市鐵西區為例,劃定十個發展模式區,生豬養殖模式區、奶牛養殖模式區、蔬菜棚膜經濟模式區、禽類養殖模式區、鮮花種植模式區、生態園建設模式區、運輸專業模式區、生態旅游經濟模式區、農牧產品深加工模式區、覆蓋全區的勞務經濟發展模式。
3.3 加大資金投入
按照國家和省市的有關精神,在農田基本建設、農機、水利等方面逐步建立扶持性政策。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一是爭取國家、省市的資金投入,二是鼓勵出外企業家返鄉創業,并給予政策上的扶持,三是引導龍頭企業以及相關農戶進行良性投資,四是與銀信部門溝通,為地方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障。
3.4 強化技術支撐與服務,完善城郊農業服務體系
充分利用市級和兩區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隊伍的人員、設備和技術優勢,成立農業、農機、畜牧養殖等技術服務組織,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給農民傳授知識,排除故障。特別是在春季,在良種的選擇上,機具的選擇、維修上,各個技術服務組能夠做到深入村屯,言傳身教,用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率。在原有區、鄉、村三級服務網點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信息服務網絡最后一公里工程,利用五年時間基本實現信息村級全覆蓋。發揮合作社、專業協會的主題作用。以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以規模化形式進行經營,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力倡導農機合作組織、養殖專業合作組織。
3.5 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認真解決城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人地矛盾
逐步建立完善嚴格的土地審批制度和城市發展用地規劃,確保農村耕地不流失。充分利用“陽光工程”的培訓政策,解決好失地農民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再就業問題。搞好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掌握和提供就業信息,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良好的條件,逐步提高組織化、專業化程度。
20*年,*市實現區域生產總值1*.*億元,增長19.6%;完成財政總收入7.19億元,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15元。
探求*縣域經濟發展不斷進位的秘密——統籌工業農業協調發展功不可沒!
廣袤農田成為農業龍頭企業第一車間
4月10日,由韓國*與中方王迎清共同注資組建的*農村小康食品有限公司項目正式簽約落戶*,這是*市利用優質農業品牌“長坂坡”大蒜引進的一家大型外資農業龍頭企業。
近年來,*市的優勢農產品全部和“長坂坡”大蒜一樣與農業龍頭企業實現了有效對接。加工柑橘的有新世紀食品公司、加工紅薯的有天陽苕酥食品公司、加工土豆的有龍之泉淀粉公司、加工優質雙低油菜的有金龍油脂公司、加工花生的有澳利龍飲品等。截至20*年底,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30家,其中規模以上的64家,73%農戶納入農業產業化鏈條,去年完成農產品加工產值45億元,增長28.6%。
曾幾何時,*頂著全國糧食主產大縣、全國畜牧大市,*省糧食、油料、水產優勢產區等眾多光環。然而,這些光環沒能讓農民得到多少實惠,財政也未得利,*農業的驕傲變成了焦慮,農業產品的轉化增值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人猶如夢中驚醒:必須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化農業,統籌工業農業協調發展。思路一變天地寬。*市把農業優勢產品作為招商引資的“法碼”,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了蒙牛乳業、浙江新世紀食品公司等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與板塊基地建立的緊密合作,有力地帶動了板塊基地的發展。新世紀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朝鮮薊、柑橘、小黃瓜、甜玉米等農產品5萬多噸,年產值達2億元。翔鶴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生豬繁育、購銷、屠宰、加工的涉農企業,年屠宰生豬10萬頭,目前2萬頭生豬繁育基地正在加緊建設。
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為財政做出了巨大貢獻,去年,這些企業提供的稅收近2億元。
兩萬農民成了亦工亦農的“兩棲”人
5月上旬,在*打工3年多的子龍村農民張玉媱在地處本村的大地陶瓷廠找到工作。在*,像她這樣選擇在家門口就業的農民越來越多。
近年來,新中源陶瓷、*水泥等大批企業落戶*,2009年一季度,在建工業項目就達45個,蒙牛乳業、新世紀食品等大批落戶企業也進入蓬勃發展期,用工量猛增。
*把服務企業發展與建設新農村就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結合起來,每年拿出160萬元用于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勞動保障等部門深入市內1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用工調查,開發就業崗位8000多個。
工業的發展也為農民提供了增收門路。*水泥公司所在地的*市三橋村共有1000余人,其中有300余人在該公司務工,加之從事三產等相關產業的人員,全村幾乎家家戶戶有人在*水泥公司掙錢,其中從事運輸的車輛就有50余臺,這些人中有的年收入高達6萬余元。在*像這樣一個企業帶活一個村的例子比比皆是。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2萬農民實現了就近就地務工,既靠打工增加了收入,又兼顧了農業生產,促進了*的和諧發展。
扶壯財力反哺“三農”
20*年,先鋒村農民種植西瓜2000多畝,西瓜豐收,行情也好,可偏偏路難行,幾場陰雨過后,路成了一灘泥,大伙兒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瓜爛在地里。如今,先鋒村借助國家和市里的補助政策,硬化通村公路15.5公里,農民的行路難得到了徹底解決。
近幾年來,*市每年用于扶持“三農”的資金逐年增加,財政支農力度的加大,得益于財政蛋糕的不斷做大,而財政蛋糕的做大得益于“優先發展工業”。20*年,全市50萬元以上續建和新建工業項目達101個,累計完成投資29.43億元,增長72.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3.42億元,分別增長43.7%和26.6%;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2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27家,總數達到126家。持之以恒的抓招商引資及項目建設,壯大了財政支柱,20*年財政收入達到7.19億元,78%來自工商稅收。
一、區域品牌與特色優勢農業
區域品牌是指在某個行政區域或經濟區域范圍內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生產能力、一定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一個或幾個特定產業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該區域內企業品牌集體行為的綜合體現。它包含三個要素:一是產業基礎,它是區域品牌的基本內容,產業的生產規模、市場占有率、技術和質量水平、產業內部分工合作程度等體現出的產業實力水平與區域品牌的影響力成同向關系;二是區域性,是指區域品牌與特定區域密不可分,一般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三是品牌效應,是指區域品牌不僅蘊含著區域沉淀的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內容,更代表著該區域產業和產品的主體和形象,區域品牌與特色優勢農業具有密切的關系。
1、特色優勢農業的“特”、“優”與區域品牌的區域特性存在天然的聯系
特色優勢農業所依托的資源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質量,以及由此形成的產品特殊品質、產業規模和特色優質均是與特定區域緊密聯系的;離開特定區域,就無所謂“特色” 和“比較優勢”,也就無所謂“特色優勢農業”。因此特色優勢農業的“特”、“優”正體現了區域品牌的“區域性”。
2、特色優勢農業與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互動
區域品牌建設是以某個產業或整個區域的發展為著眼點的,它突破了傳統農業經營的單個企業或農戶規模小,實力弱,抵御風險能力差等限制,為區域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掃清障礙。憑借品牌凝聚力,集群眾多企業向區域內聚集,使大量的資金、勞動力、先進技術、市場信息等源源不斷涌入區域,從而為區域特色優勢農業飛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農產品區域品牌在一定范圍內樹立了特色優勢農業的形象,確立了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所形成的產業規模、產業集中度、市場占有率是區域品牌最初形勢的基礎。特色優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使得區域品牌更具有持續的品牌效應,不斷和持續地擴大影響力,有效提高區域農業發展的競爭力,是區域特色優勢農業開拓更廣闊市場的有效手段。
二、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建設區域品牌的現實基礎
1、自然資源優勢
__縣域總面積20__平方公里,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7.2%,年平均降雨量1644毫米;全縣擁有耕地21萬畝,林地206萬畝,25度以下適合生態農業發展的山坡地57萬畝,可開發的灘地資源10萬多畝,81%的河段水質達到1類標準;經浙江省地質礦山研究所抽樣檢測,我縣的水、空氣、土壤等因子均達到綠色農產品生產要求,按照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標準,全縣共有15萬畝耕地和2萬畝淡水養殖的生態環境符合要求。良好的生態資源為我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產業化發展優勢
近年來,我縣致力于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特色,被評為“浙江高效生態示范縣”。一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確立了建設浙江省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思路,特別是在成功制定《綠色農產品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又連續出臺了《關于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若干扶持政策》和《關于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有力地促進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二是主導產業特色鮮明,已建成經濟林面積38萬畝、蔬菜瓜果基地30萬畝、各類無公害基地16萬畝;形成了以楊梅、有機茶、竹筍兩用林為主的林果產業鏈,以__雞為主的家禽產業鏈,以綠色稻米為主的糧食產業鏈,以山地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鏈,以山塘水庫為主的淡水養殖產業鏈。三是品牌建設、產加銷體系建設發展迅速,我縣先后獲得了“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有機茶之鄉”“浙江蜜梨之鄉”“浙江山茶油之鄉”等稱號,被評為全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國家級楊梅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浙江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示范縣、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注冊有各類農業品牌165件,其中省市名牌8個,省市著名商標9件,中國馳名商標2件,獲浙江省名牌農產品2件,54個農產品獲省農博會金獎;15只農產品通過有機認證,25只農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33只通過無公害認證,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勢頭良好;擁有農業龍頭企業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2家,建成了全省首家綠色農產品專賣市場,基本構建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體系,其中楊梅產業化經營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交通條件快速改善
__是臺州的西大門,距杭州300公里,距臺州市區120公里,是臺州進入浙中地區的西大門。隨著臺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諸永高速公路建設的不斷推進,__正成為浙東南的交通小樞紐,這大大縮短了基地與市場的時空距離,為我們承接發達地區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信息、先進理念和人才、發展農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對我們加快建設浙江省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區域品牌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市場上品牌農產品發展喜人,但是與一般工業品和國外農產品比較,我縣農產品品牌經營還處于比較低級的經營階段,__作為臺州西部欠發達縣在農產品品牌經營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1、農產品品牌資源布局不盡合理
目前,農產品的小規模生成方式依然是農業生產的主流,農業生產的標準化
程度低,導致了農產品品質不穩定,品牌建設難度大。__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從計劃經濟發展而來,由于歷史原因,系統內部品牌資源布局不盡合理,主要體現在:第一,品牌產品涵蓋廣泛,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同一品牌存在于不同的產業鏈條上。第二,不同品牌使用同一個名稱,情況最為嚴重的是__雞產業和楊梅產業。第三,同類產品多種品牌,造成消費者注意力分散。__內部存在很多規模不大的生產組織,產品品種趨同。如__雞產業中,成品雞制品有仙黃、蒼嶺、仙綠、李老漢等品牌;楊梅制品除“聚仙莊”、“楊百利”、“ 仙之梅”等,還有一些小有影響的品牌;等等。這種品牌布局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資源,在外部市場也會造成相互傾軋,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__特色優勢農業的整體利益。
2、農產品品牌管理層次低
由于農產品品牌管理體系并未形成,大部分農產品品牌管理還停留在傳統的較低層次的管理上,主要表現有:
⑴缺乏統一的品牌管理體制 近年來,我縣在品牌整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礎上,各重點龍頭企業也開展了大量的品牌建設活動,創建了仙黃、聚仙莊、楊百利等一批知名品牌。盡管部分龍頭企業的品牌經營水平較高,但是,從總體上看,品牌管理工作上還存在漏洞。首先,品牌管理主體缺位。缺乏專門的品牌管理機構,沒有具體品牌管理制度;其次,品牌管理行為弱化。缺乏統一的品牌管理規劃,品牌管理不到位。如__雞的品牌到是“__雞”還是“__三黃雞”沒有具體的規定,各地都打著“__三黃雞”的品牌生產和出售所產__雞;最后,品牌經營能力差。近年來,__品牌經營發展很快,品牌資產價值迅速提升。但是從經營手段看,仍停留在實業經營上,以資本擴張為主的形式資本經營比例還不高,品牌價值在兼并、重組等外向發展優勢為體現出來。
⑵品牌管理缺乏整體長遠規劃 品牌塑造除了價格、廣告、宣傳、促銷、售后服務等營銷環節外,還涉及物流( 產品配送)、生產質量、產品包裝、產品工藝設計、研發質量、 企業形象塑造等多部門的工作,品牌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__農產品企業中,除聚仙莊、楊百利等個別大企業能夠形成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統,大多數的農產品企業無物流配送系統,包裝、售后服務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__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缺乏整體長遠規劃,使得__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弱,知名品牌很少。
3、品牌形象不統一,缺乏鮮明個性 由于__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眾多,企業性質有民營、股份、有限責任等多種,特別是生產同類農產品的各企業均有自主設計品牌形象,導致了品牌形象不統一。很多產品以產品品種作為品牌形象,如楊梅、蔬菜、__雞等。
4、品牌文化挖掘不夠,缺乏文化支撐 __農產品品牌大多以地理名稱或企業名稱命名,如廣度、蒼嶺、苗遼峰、 括蒼等地名。對于已經具有一定影響的品牌名稱來說,挖掘其內在文化內涵是增強消費者認知的重要手段。從品牌宣傳看,得樂康對品牌文化的塑造比較成功,而__雞盡管影響很大,但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傳表現的不夠主動。
四、發展__特色優勢農業,建設區域品牌的對策與建議
發展__特色優勢農業,建設農產品區域品牌,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中介輔導”的原則。
1、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農產品區域品牌創建中的積極引導作用
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好的制 度、交易環境是區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斷提高的保證,而政府以其獨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首先,把區域品牌建設列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其次,政府應該通過制度創新,集中必要政策資源,為區域品牌形成和發展提供支撐條件;再次,政府要努力挖掘資源或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作為題材進行培育,制定有關維護質量和市場秩序的地方性法規,維護企業合法利益,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行為,保護知識產權。
2、充分發揮品牌組織的中介服務功能
品牌組織,即農產品產地為了保護該區域農業品牌而成立的組織。它可以是起主導作用的龍頭企業組織形成的行業協會,可以是農戶自發組織的協會或者聯盟,也可以是政府為此成立的某個主體等多種類型的中介服務組織。這些中介組織在區域品牌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區域品牌是一種公共產品,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就存在著“搭便車” 行為,阻礙了區域品牌的順利發展,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應該協調管理,倡導行業自律,加強產品質量的監督,引導企業從自發創建企業品牌到自覺維護區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