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5:21:18
序論:在您撰寫保險公司信用風險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41
1 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
眾所周知,信用擔保公司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新興行業,它的風險所在是在進行業務往來時,也就是為企業擔保時,可能因為多種原因使得擔保本身不確定性增加。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擔保都存在風險,只能是將風險降低或者轉移分散,并不能讓風險完全消失,所以信用擔保公司就必須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無可避免。換個方式來講,信用擔保公司做的就是承擔風險的買賣,如果有哪一個企業確定沒有一絲的風險,也就不會和信用擔保機構進行業務往來,公司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同時也要量力而為,要深入考察被擔保企業的資質能力,不能盲目投保,沒有調查清楚的投保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有正確的投保觀點,認清投保風險,才能有利于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管理。在多樣的市場生產中存在著多種不同的風險,這些風險的復雜性、流動性是一致的,下面對這些風險進行歸類,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1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被擔保企業違反合同約定而引起的風險性投資。因為信用擔保公司投保的對象大多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尚屬新興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剛剛站穩腳跟,但終歸是規模小,實力較弱,相對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在經營過程可能會產生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致使企業產生危機,易使擔保公司無法收回利益甚至成本。在如今的擔保行業,信用問題仍較為嚴峻,行業內沒有一條完整的系統記錄企業或個人的信用資料,對于被擔保人也沒有良好的監督管理體制,這就讓許多企業產生了拖欠還款或者不愿還款的想法。再加上中小企業本身業務能力差,財務管理松散,日常公司信用也不高等等因素加劇了擔保公司的信用風險。
1.2 企業高管的能力風險
在中小企業中不乏有學歷、有能力、有遠大理想抱負的有志者,但是大多數是文化水平低,管理素質差的老板,參與管理企業的組織分工也較為簡單,就是一到兩個股東或就是一個老板全權負責公司所有經濟事務,一個人的殺伐決斷會使公司的前景堪憂,對于事物的判斷力缺乏科學性和準確性,理性經營能力缺失,對待事物過于感性,易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多個項目中,在市場競爭中缺少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企業的發展極為緩慢,發展更無前景可言。
1.3 生產風險
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屬于壓力極大的部分,沒有可以壟斷或者部分壟斷的核心技術,缺乏強大的競爭優勢,生產的產品也屬于無科技含量、無競爭實力,無市場份額等“三無”產品,這些增加了企業的技術和產品風險。
1.4 信息真實性
在擔保與被擔保公司之間存在著信息不真實的風險,許多中小企業為了得到擔保資格不惜通過造假來尋求保障,向擔保公司提供虛假信息,更有甚者只為了詐取貸款。擔保人和公司之間的信息虛假揭示出一個問題就是擔保行業的信息不暢通,因為保密需要,許多客戶的信息被完全的“藏”住,即使是客戶的信用問題也不能泄露。
1.5 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從小方面來說,就是在業務往來中由于操作業務能力低,操作不當造成業務風險。歸根來說是公司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管理水平能力低,擔保條件把控不嚴格。從大方面來說,是指信用擔保公司在信用擔保時能否在確保成本回收的前提下收益,因為大部分被擔保企業是中小企業規模小,貸款收益小,假如發生了一次擔保事件就會使擔保公司的一大部分業務收益變成泡沫,影響公司的生存與發展。
1.6 動態風險
信用擔保業務機制與普通保險行業的業務機制有很大的差距,信用擔保具有不確定性和強烈的主觀判斷性,普通保險行業具有客觀性、可預期性,且保險業務可以通過科學的計算方法來預算業務完成的成功率,由此獲得利益。而信用擔保則不同,因為每筆業務沒有一致性,擔保的金額,時間不同,使擔保措施不到位,如若擔保資金過大,沒有辦法進行精確的計算,會加大擔保風險。因此,擔保公司會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案例分析,提出齊全的業務方案,盡可能降低業務風險,否則會因投保大型項目而缺乏流動資金支持其他業務。
2 如何增強風險管理能力
2.1 經常關注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信用擔保的管理層應該緊盯國家經濟發展動態,無論是國際的貨幣、石油還是食品價格的變化,都應關注,這些形式的變化都會對國內的經濟形式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通過大的經濟形勢走向對行業和地區的類型進行詳細劃分,不僅要關注國外的經濟發展,國內和省市級地區的經濟形勢也要給予關注,同時政策的變化也需要管理者的注意。只有重點關注經濟和政策變化才能夠更好進行公司決策,提出完善的管理方面,調整和改善擔保管理的不足,從而減少業務風險,降低在重大決策上的失誤率。還有一點就是著重關心國家給予扶持和幫助的企業以及和這些企業相關的產業,如環保低能的行業可以重點關注。
2.2 完善本身的監管體系
信用擔保公司通過一系列的公司制度來調整公司內部的體系,協調統籌各部門的發展,使公司人員能夠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操作,實行獎罰分明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評價考核制度,嚴格監控以防因為操作失誤而出現業務風險,提高內部監控能力,明確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
2.3 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
一個公司的靈魂在于它獨有的企業文化,文化是沁入到每個員工的思想中,讓他們在公司能夠產生依賴感,切身實意的為公司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信用擔保公司的規章制度是在要求員工能夠嚴格要求自身,對于業務人員更要加大培養力度,不僅要學習成功的經驗,更是要分析失敗的案例,從中吸取教訓。
2.4 科學的考核體系
對于信用擔保公司來說,建立一個科學的考核體系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考核要求擔保的中小企業,減少業務員的操作失誤。同時,單單看考核結果是不可以的,還要結合客戶的自身情況,提出量身定做的方案,嚴格科學的把控擔保業務。
2.5 嚴格工作流程
信用擔保公司要想有好的發展,它的工作流程就要像世界一流產品的流水生產線一樣,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才能使工作進行流暢,節省時間的同時也要嚴格把關。這樣可以保障業務開展的科學性、合理性,使各個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2.6 創新舉措
市場競爭變化多端,雖說萬變不離其宗,但是新的變化不能總用舊的方式來應對,公司管理也是如此,信用擔保公司為了降低風險,可以對被擔保企業的反擔保措施進行調整組合和再設計,提出自己的建議,靈活控制業務審查,確保資金回籠。
總體來說,目前擔保公司的數量逐漸增多,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好的發展,可以緩解他們資金短缺的問題,對于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要看到信用擔保公司高回報率的同時存在的高風險,風險一旦發生,對企業造成的傷害便無法挽回。所以,信用擔保公司要不斷完善自身的風險管理,提高管理能力,讓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管理變得科學化、合理化、公正化,促進擔保公司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東.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WJM信用擔保公司履約保函項目風險管理案例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9.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貿易促進措施,整合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于2001年12月成立的惟一專門承辦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其資本金完全由財政預算在國家出口信用保險基金中安排。
4年來,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業務取得較快發展。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為40億元人民幣,為2000多家出口企業提供了承保金額累計約430億美元,出口企業通過出口信用保險從銀行獲得貿易融資超過100億美元,支付賠款2億多美元,投保企業的平均出口壞賬率已低于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02年,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的出口額為27.5億美元,占一般貿易出口額的比重不到2%;2003年,支持的出口額躍升為57億美元,占一般貿易出口額的比重3.1%;2004年支持的出口額超過130億美元,占一般貿易出口額的比重5.5%。2005年實現保險金額21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60%,占一般貿易出口額的比重達到6.7%。
盡管信保業務得到一定發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作為全球第三大貿易體,貿易依存度高達70%,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風險,有95%的出口是在沒有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和保障的情況下進行的,其中出口業務的壞賬率高達5%,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0至20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的出口占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7%,遠不及日本的50%,英國的45%,韓國的14%,大大低于伯爾尼協會成員10%的平均水平。出口信用保險發展仍相對滯后,規模較小,不僅使國內出口企業自己承擔了過多的收匯風險,而且也直接導致了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賠付率過高。如何進一步發展創新出口信用保險,有效規避外貿出口風險,最大限度地減少出口企業損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發展課題。為此,筆者建議:
一、加強法規建設,逐步完善出口信保制度,增強創新發展原動力
實踐證明,出口信用保險作為政策性保險,在發展的初期,世界各國或地區為促進本國貿易發展,幾乎無一例外地采取了國有國營的形式。從1919年成立的英國出口信用擔保署、1946年成立的法國國有外貿信貸保險公司、1966年成立的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到2001年成立的保加利亞出口保險局和同年成立的日本出口和投資保險組織。這些組織的成立無疑證實了世界各國或地區都認識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的風險管理職能、風險補償職能和信用擔保職能,將其作為財政、金融支持出口政策的具體措施,間接調控對外經濟和貿易發展,實現國家外交、外貿和產業政策目標。
國有的信用保險機構在世界各國信保發展的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變化,信用保險業務的不斷發展,這種純粹的國有形式也不斷暴露出一些體制上的問題,阻礙了信用保險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致使許多政府建立或授權建立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發生連年虧損,面臨倒閉,其主要原因有:
1.保險經營機構所有權嚴重缺失,沒有自己的獨立利益,缺乏不斷發展創新的內在動力。
2.國有壟斷經營,實行壟斷價格機制,費用和賠款支出規模過大,保險費率厘定過高,出口企業投保負擔過重。
3.政府提供的財政專項保險基金數量給定,阻礙了信用保險機構的承保規模,幫助企業承擔出口風險有限,財政負擔不斷加重。
4.保險經營機構偏重于對出口商提供保險從而推動本國貿易發展,積累外匯,忽視了對出口信用保險中的風險進行管理與分散。
為了解決國有信用保險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等發達國家根據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分類,對起步早、發展快的信保機構從制度層面進行了改革,逐步實行了完全私有化或實行了國有和私營的“雙軌制”(1991年英國出口信用擔保局將其全部短期業務實行私有化賣給荷蘭出口信用保險局,1994年法國外貿信貸保險公司實行了全面的私有化改革,澳大利亞出口金融保險公司根據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分類實施國有和私營雙軌制。
在雙軌制模式中,國有和私營信保機構進行合作。這種合作關系通常是按風險類型來劃分的。一般而言,政治風險與中長期風險由國有機構承擔,短期商業風險則由政府授權給私營保險商承擔。在涉及到多個國家的出口而需要相互給予融資時,國有機構與私營保險商也常常成為合作者。政府對自己在出口信用保險中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方案和措施。例如:把發展貿易的角色與融資角色相分離,增強內部信息網絡系統以加強對海外客戶的了解,提高風險資產管理能力,等等。
在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在堅持對政策性較強的中長期信保業務國有國營的同時,積極探討短期貿易出口保險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加強出口信用保險立法建設,允許私營部門參與出口信用保險的商業化運營,或在機制上給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自覺主動參與出口信保商業運營的空間和發展動力(如法國出口信用公司經營業務包括由公司自負盈虧的短期出口商業風險,而政策風險業務收入列入國家賬戶)。在部分商業化模式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實現出口信用保險發展和促進外貿增長的良性循環。
二、擴大合作,不斷充實信用評估數據庫,完善信用評級體系
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信用風險管理,而信用風險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客觀的信用評級體系和尋求有效的衡量信用轉移的方法。一般來說,信用評級不是一項投資建議,按照標準普爾的話來說,“信用評級是標準普爾公司在相關風險因子的基礎上,對某個債務人償付特定債務工具或其他債務能力的看法”。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些專業化的企業,專門提供財務分析服務,穆迪公司和標準普爾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機構開始提供信用評級服務。
一些知名的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都開展了廣泛的合作,逐步建立較為成熟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有效地進行了信用風險管理。如法國COFACE在全球范圍內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信息聯盟和信用聯盟,可以提供世界155個國家3500萬個企業的資信信息,對國家和地區風險和企業風險進行及時分析和有效控制,防范風險,并在風險發生后能及時采取有力的債務保全和追索措施。日本是經合組織和伯爾尼協會及巴黎俱樂部成員,日本出口和投資保險組織(NEXI)從這些組織和其他外交渠道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金融組織(IIF)、經濟學家智慧(EIU)、穆迪指數(Moody’s)和國內的研究機構及其他組織成員處,或通過雙邊討論得到關于外國政府、外國企業的信息并建立了相應的信用等級體系。
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在獲取信息資訊,逐步加強信用評級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從商務部、駐外使領館經商參處、伯爾尼協會、國際再保人等同業組織和機構及本公司承保經驗數據中獲取信息。在此基礎上,2005年12月,中國信保了《國家風險分析報告(2005)》。目前中國信保在擴大信息交流合作上,仍然有較大空間和潛力,如積極探討銀保合作、和穆迪和標準普爾等知名評級公司合作、和國際組織的多雙邊合作交流,推動境外國家和企業二級信用體系建立。
三、積極開拓信保新業務,為信保注入創新活力
在完善信保制度、建立可靠信用評級的平臺基礎上,中國信保應積極拓展新的信用保險險種,降低保費,進而促進貿易和增加盈利,增強自身競爭力。
除了代表國家承保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和政治風險業務外,中國信保應引進精算師等業務人才,準確厘定保費,借助再保險業務,大力開拓新的商業信用保險險種,如裝船前后信用保險、匯率波動風險保險、成本增加風險保險、貿易展覽會風險保險和各種擔保、追賬等業務。只有這樣才能在擁有政策優勢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和其他類型商業保險公司的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做大做強。
四、學習探討信用衍生品工具,實施積極的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保險公司在承保信用風險,為企業分擔風險的同時,自身也成為信用風險的聚集地。中國信保一方面應加強前期信用評級建設,對承保的風險有相對準確的評估,另一方面應重點加強中后期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實施積極的信用風險管理,而其中學習探討并靈活運用信用衍生品工具成為了一個長期發展的話題。
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經紀人開始尋求種種途徑,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來轉移暴露風險,由此產生了信用衍生工具。各銀行保險公司開始利用信用衍生工具進行資產組合調整、減少風險資本準備金,該市場得到了加速發展。這些工具包括,信用違約掉期工具(CDS)、全額利潤掉期產品(TRS)、信用關聯票據(CLNs)和信用延展期權。其中前三者屬于柜臺交易,而信用延展期權是貨幣市場證券。2000年,全球信用衍生工具市場增長至7400億美元,美國銀行監管當局1997年3月31日的《看漲期權報告》搜集有關信用衍生工具的資料。
1.1研究背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金融動蕩,當時造成全球金融市場損失慘重,并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隨著美國最大的保險集團AIG陷入危機并被美國政府接管,各國監管機關、中介審計機構以及投資者等越來越關注保險業的信用風險。隨著時間的發展,目前再保險信用風險問題,也即再保險資產的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保險業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承擔著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市場波動的作用,應該比其他金融行業更加穩健。由于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資產的價格隨著經濟周期而波動,經濟周期對資產持有者的經濟狀況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對再保險信用風險進行完全而有效的分散與控制,已經變得不太現實。因此,對于再保險信用風險的管理應側重于對流程前端的規范,從源頭上管控,將再保險信用風險可能給公司造成的損失控制在公司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本報告通過對再保險信用風險的簡要分析,結合再保險日常管理實踐,對國內保險公司的再保險資信管理提出建議,以提高國內再保險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保證行業再保險資產安全。
1.2再保險信用風險定義及分類。再保險信用風險是保險公司面臨的各項信用風險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指保險公司可能面臨的再保險人資信風險,簡言之,是指保險公司的再保險接受人有無足夠的能力和意愿承擔其對分出公司的到期債務(再保險合同約定的、由再保險人對分出人承擔的賠付責任)。對于保險公司而言,相關資產或權益主要包括應收分保賬款、應收分保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和應收分保未決賠款準備金。按照再保險信用風險的性質,可以進行如下分類:(1)契約風險/合同風險:是指再保險人與分出公司就已簽署的分保合同發生爭議或糾紛,例如已簽訂的文本中有關定義不清晰而發生歧義;或因雙方對損失原因是否屬于保險責任發生爭議等。(2)履約風險:指再保險人失去償付能力,無法按約定履約,例如倒閉,破產清算等;或再保險人因道德風險蓄意拒付或有意拖延等。(3)管理風險:主要是分出公司內部在再保險人資信管理中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再保險人信息記錄不真實、不完整;未及時了解再保險人信用風險以及信用評級的重大變化情況;與再保險人溝通的及時性較差;對應收分保賬款等監控不嚴;對拖欠賬款缺乏有效的追討手段等。
2再保險人信用風險日常管理
再保險信用風險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再保險人的資信選擇;再保險人資信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再保險人資信檔案的建立和管理;再保險人信用風險分析評估等工作。
2.1對于再保險人的選擇,目前既有行業的監管要求,各保險公司內部也不同的制度規定,主要是指再保險人在資信評級與資本金方面的硬性要求,比如有的保險公司對于再保險人有著明確的不低于“A-”(標普,惠譽,穆迪或貝氏評級)標準。
2.2再保險資信信息的收集與管理。對于再保險人信息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當前保險公司再保險信用管理的主要工作,一般通過以下渠道獲取再保險人資信信息:(1)直接向對方索取注冊資料及有關證明文件;(2)通過公共途徑獲取信息,例如通過網絡、報紙或者行業協會等搜集相關信息;(3)向專業的信用評估機構定購信用報告,以便及時了解國際國內再保險人的信用評級情況;(4)與同行其他公司進行信息交換。
2.3再保險人資信分析與評估。對再保險人進行信用分析和信用評級評價,是日常再保險信用風險管理的工作核心,也是工作難點,通過對再保險人所有相關財務及非財務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得出再保險人的償債能力評估,一般需要運用專門的信用分析技術和模型并結合專業人員的經驗來完成。目前國內尚未見到保險公司對于再保險人的信用評級管理實例,個別管理較好的保險公司通過建立再保險人黑灰名單制度,以加強對再保險人應收應付的日常管理,實現降低再保險信用風險的目的。
3再保險信用風險管理建議
國內再保險信用風險管理,與國際上管理成熟的保險市場或保險主體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建議國內保險公司從以下幾方面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提高國內再保險信用風險水平:
3.1提高認識,建立專業團隊統一歸口管理。雖然近年來國內再保險業務不斷發展,但是再保險信用風險與保險公司其他業務風險相比,由于從業人員少,專業化較強,外部以及行業整體上,對于再保險信用風險認識不足。因此,加強宣導,提高認識,將是近年行業的主題。此外,設立專業的團隊及崗位,統一歸口管理再保險信用風險,是再保險信用風險管理落實的基本保障。
3.2明確信用風險容忍度,即信用風險承受能力問題。在業務安排上,明確標準并嚴格執行再保險人的使用,對于重要業務分保安排的風險敞口要實現明確,特別要考慮單個再保險人的風險集中度問題,無論是分出風險責任,還是應收賬款或應攤賠款,都要事先確認公司的風險承受限額。
3.3完善信息管理系統,動態管理再保險人信用風險。無論是再保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還是相關交易數據統計監控,均需要強大的信息管理系統支持。開發再保險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搭建再保險人資信管理監控平臺,以更好的實現對再保險人信用風險的動態管理,例如通過結算周期研究,發現有結算問題的再保險人,通過暫停支付、暫停新業務交易等方法,降低再保險信用風險。
3.4建立公司內部再保險信用風險評估管理體系。目前,無論是行業監管,還是保險公司內部規定,通常是以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為判斷依據。但前期美國的次貸危機,顯示出國際評級機構中亦存在一些問題,僅依靠國外評級機構的評級存在一定風險。因此,自己研究建立內部再保險信用風險評估制度和體系,是保險公司再保險信用風險管理的長期目標。對于再保險信用風險評估,可以參照通常采用的“5C”評估方法。即:(1)品質(Character):指再保險人努力履行其償債義務的可能性。品質是應收分保賬款的回收速度和回收數額的決定性因素,是評估再保險人資信等級的首要指標。(2)能力(Capacity):指再保險人的償債能力,即其流動資產的數量和質量以及與流動負債的比例。(3)資本(Capital):指再保險人的財務實力和財務狀況,表明再保險人可能償還債務的背景,如負債比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有形資產凈值等財務指標等。(4)抵押(Collateral):指再保險人拒付款項或無力支付款項時能被用做抵押的資產,一旦收不到這些再保險人的款項,便以抵押品抵補。此外,抵押也包括再保險人提供的銀行信用證。(5)條件(Condition):指可能影響再保險人付款能力的經濟環境,如再保險人在特殊困難時期或經營情況下的付款歷史等。
關鍵詞:保險 風險管理
伴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人身保險業所面臨的風險日益復雜并迅速增加,對風險管理工作以及對風險管理的監管要求都在不斷的提升。90年代以來,日本、美洲保險公司破產事件的爆發,促使人身保險行業風險管理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保險公司破產數量逐年遞增,特別是美國安然、世通公司等事件引致信用風險加大,以及“911”事件的出現,激發了保險業對風險管理的要求。同時,與銀行業風險管理發展進程不同的是,監管當局對保險業風險管理的推進作用相對較小。截止2002年底,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保險監管機構要求所有保險公司運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模型,進行風險分析和資本充足率測試,其他國家保險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風險監管,仍采用以簡單、靜態比例分析為基礎的償付能力管理方式,面對保險業的整合趨勢及其主要風險管理產品及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這種方式不能充分揭示保險公司的風險,難以確定其資本測充足性和財務的穩健性。但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觀,伴隨新《巴塞爾協議》Ⅱ的實施,國際金融監管當局將其監管重點逐步轉向保險業,他們認為在銀行業和保險業日益融合發展的環境下,保險公司正在將更多的資產投向金融市場,沒有理由對保險業和銀行業實施不同的監管標準。2000年歐盟開始對其成員國的保險公司推行償付能力系統,以期更好地量度保險公司的風險程度,這些都對推進國際保險業風險管理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
保險公司風險按照能否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能通過量化模型、情景模擬和極限測試等技術和方法等進行有效管理的風險,主要包括精算風險、負債系統性風險、資產系統性風險、資產負債匹配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二是難以通過模型度量和有效管理的風險,主要包括操作風險、法律風險、信譽風險和環境風險等。由于保險業風險管理發展較為緩慢,不僅目前能夠實施有效風險管理的公司,主要集中于一些國際知名的大型跨國公司,而且其所采用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的準確性和深入性仍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因此,未來國際壽險業風險管理要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不僅需要在各種規模、各種類型的保險公司推廣普及實踐檢驗較為有效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而且需要不斷開發和提升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增強其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作用,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保險風險逐步加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隨著利率波動的加劇,壽險保單價值和所選擇的利率波動性大幅度增加,傳統的精算方法會低估保險風險;二是許多保險公司為追求較高的發展速度,保單定價較低,負債業務增長過快,資產業務并未同等幅度增長,保險風險加大,直至出現償付能力不足;三是保險公司與銷售人員或銷售機構的經營目標不一致增加了保險風險,這是由于銷售機構或人員為提取高額傭金,不僅會努力銷售傭金水平較高、保險公司贏利水平較低的產品,無視保險公司能否贏利,而且會對精算部門和產品開發部門施加巨大影響,促使其修改產品基礎率假設等以增強產品競爭力,增大了產品錯誤定價的可能性。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許多大型保險公司采用以現代隨機估值技術為核心的精算風險軟件如PTS軟件等,管理這類風險。盡管如此,這些技術和方法仍然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如使用單因素分析技術,兩因素模型正在逐步推廣之中,軟件運行速度較低,缺乏分析保險風險的數據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保險公司負債系統性風險管理主要采用七種利率情景模擬來度量負債利率風險。1992年以來,PTS和TAS等軟件系統逐漸成熟,許多保險公司購買了這些系統管理負債風險,久期的計算在應用初期誤差較大,目前精確度已很高,但凸性的計算仍處于不斷改進和完善之中,這是由于相對久期測算,凸性對保費收入下降假設更加敏感,以及缺乏測算凸性所需要的相對利率變化保費收入下降與退保率之間關系的數據。為彌補凸性測算的不足,許多保險公司采用成百上千次的情景模擬,把握利率變化對保費收入和退保率的影響。
保險公司資產系統性風險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利率風險、信用風險、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提前支付風險、不動產風險和股票風險。由于壽險資產大部分投資于固定收益產品,因此其中備受關注的風險是利率風險。在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發展較快的帶動下,保險公司資產的利率風險管理水平較高,有的采用前述保險風險管理軟件計算保險投資的久期和凸性,有的采用GAT和BLOOMBERG等計算方法更加審慎的軟件,有的則采用自己開發的軟件度量并管理投資風險。保險公司其他資產系統性風險正不斷引入銀行業投資風險分析軟件進行管理。
在資產負債匹配風險度量方面,主要是以負債的公允價值或資產的產值為權重,通過計算每種業務及其對應的資產的久期和凸性,進而計算出公司全部負債和資產的久期與凸性,資產和負債的凸性差額與久期差額,并輔之以幾百次的情景模擬等,度量這種風險;在風險報告方面,不同公司報告這類風險的周期不同,有的要求提供周報,有的則只需提供季報或年報,但對于資產中有期貨和期權投資品種的公司,報告以周報和月報為主;在風險監控方面,主要采用三種方式,一是設定投資風險限額,即通過確定一定風險水平下的投資組合結構,對各類資產持有比例、行業集中度、投資品種選擇等設立風險資本限額等,來管理和控制風險,二是限制久期錯配幅度,即可以限制某產品線的久期錯配幅度,也可以限制加總的資產負債久期錯配幅度,例如對前者的限額可為1個月,而對后者的限制可為1年,三是限制情景模擬測算的因資產負債錯配引致損失額度,既可以情景模擬結果的損失概率分布,也可以限制模擬后的償付能力變動幅度。
保險公司非常注重管理公司的信用風險,一般要求提供周報或月報。信用風險評估主要采用外部評級與內部評級相結合的方式,保險公司不僅參考外部評級如標準普爾、穆迪,以及本國監管部門提供的評級結果,如美國NAIC(保險監督官協會)證券評估部門提供的信用評級結果,而且采用類似標準普爾等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進行內部評級,以徹底揭示自身面臨的信用風險。在信用風險的管理方面,不僅采用類似資產負債匹配風險管理的限額方式,對投資組合的行業分布、地區分布、類別選擇以及公司選擇制定風險限額,而且還確定公司認可的風險較低的交易經紀商、結算商和互換對手等名單,保證將信用風險控制在公司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目前保險公司流動性風險在風險管理中處于較次要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點:一是過去保單以傳統保險為主,利率敏感性較低,當利率逐步上升時,保單退保率和取消保單貸款需求增加,有的公司保單退保率曾高達60%,流動性風險較大,而隨著保險產品由傳統型向分紅產品和投資連接產品轉化,保單利率敏感性提高,保單貸款由固定利率轉向浮動利率,保單貸款利率與市場貸款利率差別逐漸縮小,消除了保單貸款套利空間,降低了保單退保率,增加了取消保單貸款成本,有效降低了流動性風險;二是過去會計制度采用賬面價值分攤的記賬方法,若在到期日前賣出債券,均需要確認資本損益,這對正確判斷保險公司流動性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而發展至今,這一記賬方法已經廢棄,保險公司固定收益投資可隨時賣出而不會對其賬面價值和盈余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目前,流動性風險管理已經不再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但仍需要予以關注,許多大型保險公司采用PTS、TAS或AQS等軟件進行情景模擬和極限測試,通過50-100次的情景模擬,檢驗在利率曲線平移或傾斜時凈現金流是否為正。一般地,當情景測試或極限測試結果顯示凈現金流為負時,若屬于較長時期的測試結果,則不會對當前投資組合或產品設計產生任何影響,若屬于1年內或1個季度內的測試結果,則會引起相當程度的關注,必要時會立刻調整投資組合乃至修訂產品定價。
總體看,雖然許多銀行風險管理技術和模型來源于20年前保險業的精算技術和模型,但發展至今,國際保險業風險管理水平與銀行業差距較大,保險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技術比銀行業落后10年,銀行業風險管理技術和模型將逐漸重新“輸回”保險業,尤其是在銀行業應用中具有較大局限性的歷史模擬模型,非常適用于保險業風險評估。
參考文獻:
1.陳文輝.人身保險市場行為監管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2.陳志國.壽險公司整合性風險管理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信用風險;風險管理;信用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894(2008)03-0019-05
加入WTO后,我國對外貿易持續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2006年,我國在全球貿易中進出口總額達17 61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3位。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外貿出口的風險也在加大。主要有匯率風險、利率風險以及信用風險等,其中出口信用風險的影響日趨突出。
出口信用風險是指企業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出口企業在給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后,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出口商貨款拖欠或滅失的風險。據統計,目前我國出口企業的海外應收賬款已超過1000億美元,并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以2005年為例,我國企業海外應收欠賬率達4%,逾期未收匯金額達200億美元,其中約1億美元應收賬款將會成為呆賬或壞賬。以產生大量逾期應收賬款為特征的出口信用風險,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企業的正常運作和經濟效益,擾亂了正常的貿易秩序,阻礙著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當前我國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的研究,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范貿易秩序、增強企業出口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的結構特點
根據專門從事國際商賬追討的美國鄧白氏公司中國代表對我國出口企業大量逾期應收賬款問題的調查報告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出口企業客戶信用風險具備以下結構特點。
1 起因結構――以惡意欺詐為主 表1數據表明我國對外貿易的貨款拖欠50%以上是由客戶的惡意欺詐引起的,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諸如產品質量、交貨延遲等貿易糾紛引起。
2 來源結構――以海外華人公司為主 從我國國際貿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質看(詳見表2),我國出口企業大約50%的信用風險是由不良海外華人客戶造成的。為什么我國的出口信用風險主要是由海外華人客戶帶來的呢?筆者認為這些為數不多的不良海外華人,包括港、澳、臺地區的華人以及少數原籍中國大陸后來移居海外的華人具有與中國同族同種和語言相通的優勢,他們對中國的國內經濟環境比較熟悉,了解到我國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著各種法律、管理漏洞,出口企業內部的信用風險防范意識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薄弱,同時他們又抓住我國部分出口企業存在著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心態,使得不良海外華人進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國出口企業貨款,或詐騙屢屢得手。將客戶信用風險的起因結構和來源結構聯系起來考察,可以判斷,我國大部分的外貿逾期應收賬款是由不良海外華人進口商對我國出口企業進行惡意欺詐引起。
3 企業性質結構――以國內的全資中資企業為主體 表3表明,我國外資出口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相對要優于中資的出口企業。
4 地區結構――從沿海經濟開發區和經濟特區向內陸相對經濟落后地區轉移 我國企業出口信用風險導致的國際拖欠在我國的重點發案地區是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而轉移的。具體表現為:(1)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集中在沿海經濟開發區和經濟特區,(2)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階段(1990~1994年)轉向內陸省份,(3)市場經濟發展走向深入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轉向省或市所轄的缺乏外貿經驗的地區和企業。這說明我國對外貿易的客戶信用風險導致的大部分國際拖欠,具有從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內陸相對經濟落后的地區轉移的趨勢。經濟發達地區出口企業的客戶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要優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海外不良進口商往往選擇在出口企業信用風險管理能力缺乏的地區行騙。
二、我國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微觀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 企業信用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我國大部分企業在出動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往往忽略了客戶的資信調查。資信調查應該是任何出口企業對外交易不應缺少的一個環節。實踐證明,預先做好資信調查工作,很多交易風險帶來的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進口商的資信狀況直接關系到出口企業能否順利履行合同,安全收匯。雖然我國近幾年的進出口連年持續強勁增長,但我國出口企業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國內同業之間競爭劇烈。許多出口企業為了爭取客戶,給予外商較為寬松的付款條件,從而忽視了資信調查工作。
2 企業內部沒有建立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的專職機構 從我國對外貿易大量的案例中發現,一些企業不能很好地實施出口信用風險管理措施,是因為企業內部沒有建立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的專職機構,缺少全面的信用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
信用風險管理這個職能是銷售部門、客戶服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相互重疊的區域,如果在公司的職能設計時沒有明確這個管理責任由誰來充當,那么實踐中哪個部門都不愿承擔這個管理責任。如果企業中沒有專職的信用風險管理機構,那么企業內部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據統計,我國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中只有11%建立了信用管理體系,而這11%當中又有93%是具有外資背景的跨國企業。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建立信用管理體系是引發我國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的重要原因。
(二)宏觀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社會征信管理體系落后 國家信用管理體系能為我國企業信用管理創造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外部環境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實施的效果。目前我國仍是“非征信國家”,因此信用信息的市場化程度不夠,信用信息特別是涉外經濟活動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規范,因此出口企業很難獲取客戶資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務;此外,出口企業之間交流信息不暢通,信用欺詐的國內信息不夠,導致不法外商同時在國內十多個口岸行騙的荒唐事件時有發生。
2 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業務水平低 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信用服務中介機構有二十幾家,其中有一定業務規模和影響的評級機構只有七八家,但現存的資信評估機構缺乏權威性,信用數據庫容量過小,難以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各機構之間的分歧大于合作,各有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行業整體水平不高,尚未起到防范、監督、控制信用風險的作用。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業務水平的低下使出口企業無法獲取真實、全面、準確的國外企業信息,對國外企業的資信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3 出口信用保險對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的支持不足 出口信用保險已經在歐美國家實行幾十年,受到普遍重視,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現在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多家機構可以辦理。目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承保的出口
額僅占當年出口額的1%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投保企業不足出口企業的8%。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有:(1)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比較單一,如在采用以非信用證方式為支付方式的出口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要投統保保險,統保方式對出口商來說,成本較高l(2)投保申請周期過長、保費過高;(3)缺乏法律保障。世界各國開辦出口信用保險基本是按照立法、建機構、辦業務的順序來進行的。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還沒有專門的出口信用保險方面的法律規范,在《對外貿易法》或《保險法》等相關法律中也沒有明確。
三、加強我國企業出口信用風險管理的建議
構建完善的出口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構建企業內部出口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二是完善企業外部的信用管理體系,這兩方面的建設對我國出口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多份額和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構建企業內部出口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出口信用風險的產生已經不再局限于某一個交易環節,而是貫穿了整個出口貿易流程,構建企業內部出口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也應該貫穿于所有可能產生風險的交易環節,實現對各個風險環節的全程控制。所謂企業信用全程管理就是在事前、事中、事后三階段都對企業出口信用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側重于對客戶信息的管理,事中管理主要是為了確定企業授信的對象以及具體的授信額度,事后管理則主要是對由企業的授信行為形成的應收賬款的管理,這三階段的信用管理構成了出口企業信用全程管理。
1 建立嚴格的信用管理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要加強客戶資信調查,制定合理的信用額度。加強客戶資信調查需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針對客戶所在國家(地區)的宏觀環境。主要指對東道國風險因素進行調查評估,解決由國際因素產生的信用風險,這項工作比較困難,企業應采取以防范為主的措施。在具體外貿業務操作中,業務量較小的企業可參考一些專業機構對客戶所在國的評價指標,如歐洲貨幣指數、富蘭德指數、機構投資家風險等級指標等。業務量大的企業除采用上述方法外,也可委托國內或國際的專業機構來幫助調查、評估某國的國家風險,通過考評,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適時地給予風險預警,防止風險的發生。二是針對客戶自身,主要是指嚴格調查客戶資信狀況,加強客戶信息管理。企業可以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戶信息,也可通過國內的公共貿易或商務機構、我國駐外使館商務處、銀行和保險機構、專業資信調查機構等多種渠道收集有關信息,及時掌握和了解客戶經營情況、資信償付能力,做出分析判斷,以此來制定或衡量對客戶所采取的經營策略。同時,對所有往來客戶逐一建立檔案。根據客戶付款情況評定信用等級,制定相應的信用政策,給予客戶不同的信用額度。對客戶的檔案管理應采取動態更新管理制,及時補充新資料,避免由于客戶信息陳舊、過時所帶來的信用風險和欺詐。企業根據客戶資信情況,結合企業實際,針對不同客戶賒銷金額的大小和期限,確定一個合理的信用額度。在信用額度范圍內進行控制,超出信用額度不予賒銷。
2 設立企業內部信用管理專職機構 我國出口企業應借鑒西方現代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進行制度創新,設立內部信用管理專職機構,對信用風險進行全面、全程的管理。信用管理專職機構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機構,在企業中專門負責企業信用管理,其設立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幫助企業防范和降低信用風險、擴大銷售、降低企業的產品銷售成本,保證企業正常運行,提高企業的競爭地位,最終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信用管理專職機構主要負責制定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評估通用模式,包括對客戶資信的調查、分析和評估。建立和管理客戶信用檔案,并對客戶進行跟蹤管理。審查業務部門與客戶簽訂的合約,監督業務部門的操作流程。對應收賬款進行跟蹤監控和追收等。在設立信用管理時,都要明確信用管理部門的職責,確保配備的人員能有效地開展工作。
(二)完善企業外部的信用管理體系
1 加強征信管理 征信數據的采集及評估(企業資信調查及評估,消費者信用調查和評估,資產信用調查和評估)是信用制度建立的核心。征信系統的作用在于,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建立信用約束機制,改善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我國征信系統的建立應借鑒國際經驗并根據我國的國情,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實行會員制,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運作,以社會服務為核心,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是保險企業經營的重中之重。根據美國保險業1996年至2000年的測算,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為:保險風險20%,信用風險1%,利率風險11%,商業風險4%,保險分支機構投資風險23%,保險資金投資風險41%??梢哉f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是保險公司最大的風險源。
從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情況看,運用的方向不同,其面臨的主要風險并不完全一致。銀行存款主要風險總體上有兩類: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在我國,由于我國存款市場利率還未放開,而且保險公司通常與銀行達成大額存款協議來確定存款利率,因而其面臨的利率風險也是比較小的。對于國債投資,其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基本不用考慮,而公司債券投資,則既面臨利率風險,也面臨公司的信用風險,特別一些競爭性行業的公司債券,其信用風險相對較高。對于股票投資,不僅面臨非系統性的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等,也面臨系統性的風險,因而股票市場整體的波動對保險資金股票投資造成的市場風險相當大。
從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情況來看,-目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保險資金運用結構不盡合理,不能保證資金運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統一,使保險投資難以成為保險公司與保險業務并重的主導業務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保險公司主要依靠投資組合實現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彌補承保虧損,取得經營利潤,其投資業務已成為與保險業務并重的兩大主導業務之一。比如在美國,壽險資產于1997年的分布情況大體是政府債券占15.8%,公司債券占41.1%,股票占23.2%,其它20.6%。在英國,1996年保險資金運用情況大體是股票54%,債券19.8%,共同基金6.8%,其它19.4%。在我國,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過多集中于銀行存款,盡管近兩年我國對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有了新的規定,但整體資金運用結構仍不能起到保險資金資源優化配置作用,也難以得到令人滿意的收益(見表1)。
2.與保險資金運用相匹配的資產負債風險管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
保險資金在運用過程中,能否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在實現投資收益的同時,滿足保險業務經營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是保險公司能否穩健經營的關鍵。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則是基于保險業務的負債與保險資金運用的資產合理匹配的風險管理方式。
資產負債管理主要起源于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波動所引發利率風險的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發生了數家大型保險公司因為沒有適當的利率風險管理而導致破產的情況。為了反映承保利率所產生的風險,監管機構開始要求保險公司提供基本的年度分析,以檢驗其利率風險管理。同時,保險業也開始整合利率風險以外的問題,包括承保問題、市場風險問題等等,從而使資產負債風險管理作為衡量產品相關風險與公司整體風險的一種重要管理工具,為保險公司所廣泛采用。
從我國保險業情況看,保險資金運用的資產與保險業務的負債之間結合得并不是很緊密,一般僅是從產險、壽險公司內部資金來源不同,強調產險公司資金運用的相對短期性和壽險公司資金運用的相對長期性,但對于保險公司內部由于各保險產品性質的不同,賠付速度的差異,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比例的不同,而對保險資金運用過程的更細致的資產結構要求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資產負債風險管理仍需進一步完善。
3.保險企業信用評級機制仍末完善,未能對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進行有效約束,影響保險資金風險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信用評級指對特定企業按一定要求進行從高到低的評級排列,一般都有專門的簡單對應符號,如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采用Aaa到C的代號來表示企業的評級水平,而另一家全球性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則采用AAA到D的代號來表示。我國目前信用評級采用的代號基本類似,如目前我國最大的評級機構之一——中國誠信評估有限公司就采取了AAA到D的代號來表示。
通過保險企業信用評級,保險企業將會承擔一定壓力,因為它們需要一個較高級別的評級結果,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公司形象,而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籌集到所需的資金。如果保險公司對其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不到位,或存在嚴重缺陷,則在評級過程中自然會反映出來,其評級結果就會較低,從而破壞保險公司在市場上的形象,影響其長遠發展。
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中,已正式評級的有35家,進行公開信息評級的有12家,未進行評級的只有3家。而目前我國保險公司還沒有進行信用評級。
我國保險企業普遍對信用評級不重視,同時由于信息公開程度不夠,也很難對其進行真實的評級。此外,從信用評級機構角度看,目前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缺乏足夠的獨立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大都和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有著密切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并不能完全為市場所認可。
4.保險公司資金運用內部風險管理體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從保險業資金運用的管理模式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采用外部委托投資的方式,即保險公司自己不直接從事投資運作,而將全部的保險資金委托外部的專業投資公司管理;二是采用公司內設投資部門的方式,即保險公司內部設立專門的投資管理部門,并在投資部門內按分工和投資業務的不同,分成多個分部或小組,具體負責本公司的保險資金投資活動;三是設立專業化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的方式,即在保險公司之下設專門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由其對保險資金進行專業化、規范化運作。
從國際上看,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的34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專業化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的模式對其保險資金進行運用管理。國際保險業發展經驗表明,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險資產的管理模式很難有效控制保險資金的投資風險,而采取內設部門的管理模式則對保險資產管理的專業化水準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構成了較大的限制,相形之下,專業化的保險資產管理模式比較有效地增強了保險資產的經營管理能力,提高了保險資金的運用效率。
從理論上講,一個有效的公司內部風險管理體制應該形成決策系統、執行系統、考核監控系統三個方面有機統一的保險資金運用分權制衡系統,這是保險公司內部極為重要的風險管理環節。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大型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等已建立了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為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是,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保險公司未建立專門資產管理公司,而且即使是已經成立專門管理公司的保險公司,在公司內部其相互制衡約束的風險管控仍顯不足,決策、執行、監控之間的有效協調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優化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體制的路徑選擇
2006年6月26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就加快保險產品開發、拓寬保險資金運用范圍等進行了明確,這是保險業加快發展的重大政策利好,為保險業跨躍式發展打下了基礎。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目前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可能會對保險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為此,必須針對目前我國保險業資金運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優化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體制。
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應考慮建立多層級的風險管理體制,即建立由宏觀風險管理機制、中觀風險管理機制、微觀風險管理機制三個層面構成的整體風險管理體制。宏觀層面以政府監管機構為主體,從法律法規入手,輔之以行政手段方式進行;中觀層面則是以社會角度,包括信用評級機構、行業協會等社會機構,約束規范保險業資金運用;微觀層面則從保險公司內部風險防范與控制角度入手,加強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具體來說,合理的路徑選擇包括以下方面:
1.從宏觀層面上加強保險資金的風險管理體制,確保整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宏觀層面的風險管理更多是從政府監管機構角度進行的。當前,金融混業經營已是金融業發展的趨勢,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大金融監管部門應密切合作,依法監管,研究保險資金風險管理情況,協調立場,共同筑起防范風險、保障資金運用安全的防線。
從保險監管來看,保險監管可參照國外先進有效的監管手段,建立起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的監管方式,包括通過制定綜合性比率、盈利性比率、流動性比率、準備金比率、資金運用結構等具體定量分析指標,為償付能力監管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可從政府層面規定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政策,研究如何確定保費儲備金,如何將投資資金與保費收入在政策上把握相當的比例,以確保保險公司未來的償付能力。
從證券監管來看,由于保險資金運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證券市場,包括股票、企業債券等,因此加強證券市場監管,完善證券市場對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是相當重要的。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對資本市場實施風險監管也是理論界和監管機構重點研究的課題。證券監管部門可以利用保險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之契機,加強資本市場監管,完善資本市場的公司治理機制,提高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功能,為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從中觀層面上發揮信用評級等社會機構力量,加強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監督能力
要確保信用評級在保險資金運用方面的作用,首先是要完善我國目前的信用評級制度,并將之運用于保險企業。目前,我國在信用評級制度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解決信用評級機構與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方面的關系,使信用評級機構的人員及資金方面與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脫離開來,從而實現信用評級機構的真正獨立性。只有實現信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才可考慮信用評級機構評級過程的公正性、中立性;二是在信用評級市場準人方面,必須嚴格信用評級機構的數量,防止過度競爭,以利于信用評級機構的聲譽的建立和維護。從世界各國的評級市場來看,全球性的評級機構有三家,即穆迪公司、標準普爾公司和惠譽國際公司(其總部均在美國)。我國目前有九家許可準入的信用評級機構,但我國評級市場非常小,很難容納這么多的評級機構生存。為樹立評級業的聲譽,從而被社會所認可,有必要嚴格市場準入,將評級機構數量限制在幾家之內,然后由這幾家機構進行市場競爭:三是由于信用評級在保險資金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考慮信用評級在各個法律法規中的銜接問題,逐步完善保險企業信用評級業立法。由于保險企業評級主要面向社會大眾,因而保險企業信用評級可以中國保監會為主對保險企業信用評級機構予以監管。
此外,要利用保險行業協會的力量,制定一系列的保險同業公約,規范入市資金的運用和日常操作,以規范其成員的風險約束。行業協會雖然不具備法律力量,但它從道德和公司聲譽出發去約束其成員的投資行為,可以減少敗德行為和暗箱操作。另外,借助于信息系統和網絡系統,使保險行業協會及時獲得其成員的各種交易信息,使同業監管更為方便,及時發揮行業監督的作用。
3.從微觀層面上優化保險資金風險管控,使保險公司內部資金運用的風險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與優化
首先,在保險公司層面上要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的專業化運作。盡管目前已有部分大型保險公司專門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但仍有相當部分保險公司仍處于內設部門或外部委托方式進行管理,這從長期來看不利于投資效率的提升及風險的管控。因此,要進一步加快專業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規范建立工作,新設立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可在保險公司現有的資金運用部、投資管理中心等內設職能部門的基礎上形成,但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
其次,在保險公司內部要構建投資決策、業務運作與風險控制三位一體的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體系。一是要樹立健康的投資理念并貫穿于資金運用戰略決策過程,通過組成投資決策委員會,根據公司經營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公司中長期投資政策,對保險資產進行戰略性分配。
投資決策委員會可以下設投資決策支持部門或小組,分別負責對若干專項投資決策前的重新分析、論證,并對已決策的資金運用項目進行追蹤。二是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的執行系統,即由投資公司根據投資決策委員會決策進行具體操作;三是要建立資金運用的考核監控系統,設立資金運用績效評估和風險控制部門,監控資金運用執行部門的行為,及時發現與控制資金運用風險,考核執行系統的業績,并將各種結果反饋至投資決策委員會。通過這三個子系統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體系,保證資金運用的科學性、準確性,保證資金運用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
第三,要加強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工作。保險公司在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過程中,一是要在負債管理上,實行理性的產品定價,要求根據資本市場的長期預期,合理進行產品定價;二是在資產管理上,要求投資組合的證券選擇和期限結構必須符合負債的特點。此外,資產負債管理可以通過資金流動性和償付能力控制、持續期管理、總風險限額控制等手段的運用而加強提升。
所謂風險,就是損失的不確定性(Fishchhof (1985》。而保險公司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如何控制風險,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意義重大。本文采用2010年至2013年《中國保險年鑒》的最新統計數據和保險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務會計報表相關數據,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對財產保險公司所面臨的保險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通過實證數據進行數理分析,確定風險因素與整體風險及風險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基于全面風險管理的視角,對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與控制提出相關參考意見。
二、保險公司風險分類及財險公司面臨的風險分析
(一)財險公司面臨的風險分析
1.保險風險
保險風險是指尚未發生的、能使保險對象遭受損害的危險或事故。保險風險的主要來源為承保風險,承保風險是在展業過程中缺乏健全的核保制度,對標的風險缺乏有效評估和風險選擇引致的風險。諸多保險公司沒有把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和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來作為提升公司聲譽進而擴大市場份額的有效途徑。而是以保費收入作為考核指標,忽視產品質量和服務優化,存在降低放寬投保條件,擅自擴大自留額,超權限承保等無序與惡意競爭現象。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如利率變動、股價變化、匯率波動、通貨膨脹率及市場供求關系等因素影響引起資產價格波動從而導致金融商品發生損失的風險,兼具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的雙重特征。人民幣升值、資本市場波動、通脹壓力和房地產市場泡沫隱憂等因素推高了保險公司的市場風險。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受信方)拒絕履約或無法按時全額履約給貸款人(供信方)帶來的損失,它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且存在間歇性,不過一旦發生會產生較大損失和持續惡劣影響甚至引發連鎖效應事件,因而信用風險具有離散化、發生頻率低、破壞性強的特點。但信用風險具有非系統性風險的特征,可以通過風險分散化方式進行風險管理,有效降低信用風險的影響。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與變量選擇
1.數據選取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0年至2013年《中國保險年鑒》和各保險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務財務會計報表相關數據。選擇了25家財產保險公司的相關數據,這些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比重占據全國總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95%以上,此外財務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更高。
2.變量選擇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根據相關監管準則、統計數據與參考文獻,將財產保險公司的風險主要劃分為四大類,即保險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這四類風險即為潛在變量,為衡量財產保險公司面臨的四類風險,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了11個指標作為顯變量。
潛變量為保險風險n1、市場風險n2、信用風險n3;顯變量為y1保險暴露、y2保險杠桿、y3準備金/權益逆差、y4認可資產負債率、y5償付能力充足率、y6賠付率、y7權益資產占比、y8融資缺口增長率、y9利率敏感性資產比率、y10債權資產比率、y11債權資產增長率。
(二)參數估計
由結構方程模型輸出結果,模型參數估計值分別為:保險風險n1中,保險暴露y1的估計值為0.893(17.4591)、保險杠桿y2估計值為0.916(15.738)、準備金/權益逆差y3估計值為0.427 (6.214、)、認可資產負債率y4估計值為0.414(3.843)、償付能力充足率y5估計值為0.397(1.275)、賠付率y6估計值為0.114(2.703);市場風險n2中,權益資產占比y7估計值為0.672 (5.794)、融資缺口增長率y8估計值為0.425(4.137)、利率敏感性資產比率y9估計值為0.551(6.371);信用風險n3中,債權資產比率y10估計值為0.392(3.592)、債權資產增長率y11估計值為0.424(4.017)。
保險暴露y1=0.893,保險杠桿y2=0.916,這兩個指標反應了財產保險公司的承保風險,與保險風險正相關。準備金/權益逆差y3=0.427,認可資產負債率y4=0.414,償付能力充足率y5=0.397,這三個指標反應了財產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風險。
權益資本占比y7=0.672,該指標反應了財產保險公司的投資風險,權益資產占比越大,說明保險資金投資于金融市場的比例越大。融資缺口增長率y8=0.425,利率敏感性資產比率y9=0.551,這兩個指標反應了財產保險公司的利率風險,融資缺口增長速度越快,利率敏感性資產比率越大。
債權資產比率y10=0.392,債權資產增長率y11=0.424,這兩個指標反應了財產保險公司的債權資產風險,債權資產比率越大,財產保險公司債權資產比重越大,信用風險暴露增多。
在衡量風險之間的相關關系時,r12=-0.021、r13=-0.047、r23=-0.039,數據輸出結果沒有充分把握表明保險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間線性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