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4:49:27
序論:在您撰寫綠電交通發展現狀及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發展現狀;發展前景
1. 前言
(1)近十幾年,我國各城市拓展速度明顯加快,各地紛紛建設新區,與舊城區相比,新城區在總體規劃以及路網規劃、道路紅線寬度等均體現出大尺度的格局特征,道路的景觀帶越來越寬,出現了一大批景觀大道,城市道路景觀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各城高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逐步改進與完善。
(2)城市道路景觀主要問題有:道路景觀趨同——道路綠地景觀缺乏個性、忽視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性不強,這種現象表現在道路景觀的設計中,則形成了在設計中不重視原有的場所精神,沒有考慮城市的整體風貌及形象定位、沒有有效地與城市歷史、文化相融合,各城市互相效仿建成的“景觀大道”“世紀大道”,一味的栽植大規格植物,有時甚至盲目地種植未在本地區引種馴化成功的植物,道路景觀中的設計雷同或趨同,最終造成了千街一面、千城一面等特點,遠離了本應屬于某一特定地區的景觀獨特價值,導致了各個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脫離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性化”設計不足,以車為本,人性關懷不夠,街道場所感缺失、步行道綠帶欠缺,公共活動空間缺乏,設計時往往忽略了街道的休息、交往空間和場所的設計,街道的使用主體歸根到底還是人,因此這些休息空間應該是街道景觀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應注重對老年人及兒童活動場地的設計;道路功能設施不系統、不完善,道路功能設施如景觀建筑、游憩建筑、座凳,公用電話亭、指示牌等,往往在綠地景觀的設計中未能真正進行系統完善的設計與建設,即使有也沒能真正的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未能考慮與其周圍小環境的融合與統一,從而不能夠很好地為游人提供休息、觀賞等功能服務,而且藝術觀賞價值不強;道路景觀設計及建造發展欠均衡,目前,我國各城市道路景觀的建設和發展欠均衡,且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區域也有所側重,一些城市建造了一些高質量的景觀道路,但仍只停留在“點、線”的方面,與城市內在的意象結構體系相聯系則有相當大的距離;道路綠地景觀設計對綠地的生態效益考慮不足,目前大多城市在進行道路景觀的設計中,對景觀形象重視有余,強調園林美化和觀賞效果,而往往忽視了道路綠地的生態性,忽略了植物的生態保護功能和道路養護的特殊需要;道路景觀整體性較差,整條街道路空間整體環境質量差,建筑風格雜亂,色彩搭配欠協調、交通標志缺乏系統精心的設計、街道設施缺乏系統化等現象普遍存在。
(3)在生態性問題上尤為突出:在過寬的道路中,綠化用地比例相對偏少,僅僅解決了道路交通功能,而忽略了自然景觀,生態可持續性和人文歷史等要求;道路綠化的植物量不足,植物景觀配置單調,植物選擇忽視鄉土特色,品種單調,且配置形式缺少藝術構思;只注重界內和近期效果,對整個路域范圍內物種的逐步恢復和自然演替考慮較少,忽視植物的地域性、適應性和共生性。目前雖然城市道路景觀出現了不少問題,但是其發展前景是廣闊的,景觀的生態化建設與人。
2. 重視生態
(1)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概念逐漸得到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共識,中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也已將生態城市作為首要目標,目前,各個城市要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綠色街道的建設,無疑將成為實現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途徑之一。
(2)“綠色街道”一詞最近被許多城市引用來指在多個方面重視環境的街道,包括減少鋪裝寬度,增加樹木種植,以及與雨水處理相結合(辛西婭.格林和雷納德.凱利特 2010)。徐文輝(2010)認為,“綠道”是包含線形元素的土地網絡,是具有生態、游憩、文化和審美等我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開敞空間。
(3)目前,我國對街道景觀中生態的設計越來越重視,比如將雨水視作一種資源,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設雨水花園或濾水帶、生態停車場等,收集周圍區域的地表徑流,恢復自然界的雨水循環系統,以綠色的方式來處理城市雨水排放,從而局部替入不菲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或將城市中元老化的市政設施變成配角(陳曉彤和倪兵華2009)。
(4)今后應因地制宜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綠道。目前應先推行以下幾種綠道的改造模式:可以利用已有的綠化帶,將綠化帶中的雨水園和市政雨水系統相聯系;可以直接在恰當的位置將綠化隔離帶局部改造成為雨水花園,從而建設成為簡單的綠色街道;未建成的街道應在總體規劃之初就引入生態街道,綠色街道的理念。
3. 加強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及地域特色性
今后在道路景觀的設計中,道路綠地要與城市道路使用的性質、功能相適應,與道路綠地系統規劃相符,道路景觀各功能要素與景觀要素整體統一和諧,同時道路植物種植設計還要與當地的植物管理養護水平和當地的城市土壤條件相協調。
4. 以“人性化”為目的進行道路景觀設計
城市道路場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城市道路景觀目前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環境較重要的一部分,街道景觀各構成要素與道路使用者的關系極大的影響著城市道路景觀的質量。也反映著一個城市文明發展的程度。目前,由于重車不重人,重景觀不重視使用需求等現象的存在,街道作為城市主要公共空間的魅力正在漸漸消失(彭鋼2006),因此,應從以下方面進行設計改進:
(1)要以環境行為論為理論基礎,增強人在道路景觀中的體驗性。利用環境來達到行為自主性,通過改造物質環境來滿足生理及心理需求是人的本能,設計道路景觀時要從環境行為學所研究的人在城市環境中的活動以及人對這些活動的反應出發,力圖設計滿足人的需求的道路環境,增強人在道路景觀中的體驗性。
(2)注重人的文化表達。城市道路景觀常常是城市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等人文因素的表達,因此在設計時要注重提取當地典型文化類型,使得設計的道路景觀得到大眾的認可。
(3)滿足各層次人的使用需求,真正做到公平使用。應對各層次使用人群尤其是老人、兒童這些對戶外空間使用頻率較高的人群的使用需求進行分析,設計的道路景觀能使人們平等的享受道路資源,通過合理的組織與引導,讓人們自覺地選擇其所需要的交通方式與活動空間。
參考文獻
[1] 鄭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綠化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探討[J],中國園林,2010,01.
關鍵詞 鄉村旅游;現狀;問題;對策;湖北荊州;桃花村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315-01
1 桃花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桃花村位于荊州古城西門外約6 km處,是太湖農場管理區的一個生產隊。1996年幾家農戶在棉田里套栽桃樹收益頗豐。2001年生產隊組織規模栽桃,形成了40 hm2桃園。得益于桃花盛會品牌效應的推動,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 hm2桃園、100 hm2梨園、33.3 hm2科技示范園、6.67 hm2蓮花島嶼、13.33 hm2垂釣基地及58戶農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規模多達150萬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個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田園采摘、田園認領、田間勞作及垂釣和水上娛樂于一體的休閑觀光旅游勝地,是荊州區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為了響應國家旅游局打出的“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宣傳口號[2]。有關部門先后對桃花村共投入資金3 000多萬元,完成了“五大基礎”設施建設,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電、道路、廣場、電信、寬帶網、平整土地)基礎設施建設,桃花村擁有許多文化品牌,如“桃園三結義”,還有桃花節與桃花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2011年11月獲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稱號。
2 桃花村旅游的發展前景
桃花村“農家樂”是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結合的產物,是以農民家庭為依托,以田園風光和別有情趣的農家生活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閑度假、觀光娛樂、體驗勞作的一種新型旅游活動。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擁擠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等讓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區鄉村去滿足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逃離喧囂的都市生活,休閑度假市場需求大幅度上升,這就為桃花村旅游的興起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桃花村旅游是響應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實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它為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茖W的規劃,改變了落后的農村面貌。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解放剩余的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減小了城鄉差距,同時也給當地居民提供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1]。
3 桃花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3.1 思想認識單一
經營管理者缺乏對鄉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確認識,忽視了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應繼續有效地保持“鄉村性”和“鄉村意象”[3]。桃花村顧名思義是以桃花為主,經營管理者就僅僅開展以賞花摘桃為主的旅游活動,特色單一,很難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 基礎設施落后
雖然桃花村已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仍然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沒有明確的分級,僅有主干道和田間小路,主干道狹窄,只能并走2輛車,田間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沒有專門的停車場,就在景區廣場或路邊???,造成旺季交通大擁擠;洗手間設置不夠且內部設施不齊全;電話亭等公共設施簡陋、設備不足或基本沒有,缺少一些游樂健身設施;餐館、酒家設施條件差,難以留住游客。
3.3 資金投入不足
鄉村旅游區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及對外的宣傳促銷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桃花村引進資金力度不夠,導致基礎設施落后,鄉村旅游經營者無力從事全面的市場調查研究,大大制約了桃花村的發展[4]。
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數景區出現的問題,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暢,人滿為患。游客亂丟亂扔現象嚴重,亂踩亂踏,攀爬現象也很嚴重,導致許多樹木的枯死。鄉村旅游經營者沒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響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狀態,讓在淡季的游客對旅游區的印象大打折扣。
3.5 植物配置單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樹和紫葉李,還有少量的樟樹、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葉黃楊、紅繼木等。植物搭配單調導致桃花村的植物季節性非常明顯,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節蕭條冷清。
4 桃花村旅游發展對策
4.1 提高認識,加強管理
一是正確理解發展鄉村旅游現實意義和功能優勢,認清鄉村旅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二是充分協調好旅游業與農業的關系,樹立“以旅助農”、“農游合一”的開發理念;三是加強景區管理人員對景區管理的認識,組織一些員工到相近或成功的鄉村旅游點去考察學習,借鑒創新使桃花村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針對亂踩亂踏胡亂攀爬的游客應給予一定處罰或警告,設置宣傳標語,減少游客對環境的破壞,實現游客、景點雙贏的局面。招收專業管理人員,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5]。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修建一些寬闊的主干道,設立分級公路,減輕旺季客流量的負擔。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員免費充當導游,有意識的進行分流管理,大大減輕人滿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質量[6-7]。桃花村應多引入一些觀葉觀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較少的現狀。植物選擇時應注意做到體現植物春華秋實的本質,無論游客什么時候來到這里都感覺到強烈的季節變化。同時也應該大力發展道路兩旁的綠化,如在人工橋邊種上迎春花,路旁可規劃出2~3 m寬的綠化帶,由高大的喬木到低矮的灌木,層次分明,增加綠量以達到美化環境和凈化空氣的效果。
4.3 開發新型旅游項目
桃花村的主要項目是觀賞桃花和采摘活動,這就形成了嚴重的季節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開發一些娛樂活動如土壕對戰、騎馬游桃花村這樣的野趣活動在淡季也能夠很好地吸引游客到來。建設農業研究基地,不光是促進當地的農業發展,而且那些新型農產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
5 參考文獻
[1] 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21(3):12-19.
[2] 張文,安艷艷,李娜.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問題及對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17-24.
[3] 鄒統釬.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成都農家樂與北京民俗村的比較與對策[J].旅游學刊,2005,20(3):63-68.
[4] 林伯明.關于發展桂林鄉村旅游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1999(4):75-77.
[5] 劉愛服.試論京郊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旅游學刊,2005,20(1):68-71.
關鍵詞:LNG雙燃料動力船;發展現狀;山東航運;船舶改造
中圖分類號:U6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11-0027-03
國際海事組織(IMO)所頒布的《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國際公約》(MARPOL)附則VI,將對全球及排放控制區逐步實施更加嚴格的NOx和SOx排放要求。傳統的船舶采用柴油作為主要燃料,限制NOx和SOx排放成本較高且成效有限,LNG燃料具有清潔環保、經濟高效的優勢,對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空氣質量和保護水域污染意義重大。
船舶LNG發動機分為兩種,即LNG單燃料和柴油-LNG雙燃料。單燃料發動機使用天然氣完全代替柴油,雙燃料發動機是在現有柴油機的基礎上,增加LNG供氣系統及雙燃料電控噴射系統,從而實現發動機的純柴油和柴油-LNG混燃兩種工作模式。由于國內船舶LNG加氣站等配套設備不健全,現階段LNG單燃料船較少。柴油-LNG雙燃料發動機可以實現柴油和柴油-LNG兩種工作模式,在現階段被廣泛使用。據報道,某雙燃料動力船工作于雙燃料模式時,SOx減排100%,CO2減排17%,NOx減排88%,可吸入物及噪聲等也相應減小。如果在全國內河、沿海推廣應用,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1 LNG燃料動力船發展現狀
1.1 國外LNG燃料動力船
國外對LNG動力船舶的研究與建造較國內早很多,主要以挪威為代表,其LNG動力技術、理論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2001年,當時的挪威船級社(DNV)已經制定出液化天然氣動力燃料船規范,目前,國際上的LNG單燃料或雙燃料船舶大多入DNV級。截止到2012年,全球入籍DNV且正常運營的LNG燃料船舶已超過20艘(不含LNG運輸船)。
截止到2013年11月,北歐以客渡船、平臺供應船為主的兩大類共60艘LNG燃料動力船舶正在運營;美國有24艘LNG動力和預備動力船舶待建,總造價約30億美元;日本、韓國等也開展了各種LNG動力船舶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如NK與三菱重工開展的“推進天然氣燃料動力船綜合性研究”課題,韓國于2012年建造了首艘LNG燃料動力客滾渡輪“Eco-nuri”號。
1.2 國內柴油-LNG雙燃料動力船
我國2010年左右開始將LNG作為船用燃料,LNG動力船舶的起步較晚,且多為雙燃料動力船,由舊船改造而成,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近兩年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推進LNG動力船舶,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也積極投入到LNG動力船舶研究中,使其得以快速發展。近年來建造或改造的部分柴油-LNG雙燃料動力船如表1所示。
與此同時,我國也在大力推進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7月,我國正在規劃的LNG加注躉船有30多艘,除加注躉船外,多座岸基式加注站也在規劃建設。同時數艘LNG加注船也在規劃設計中。
隨著配套設施的健全,國內內河純LNG動力船也在悄然興起。2015年3月18日,“綠動6002”輪試航成功,該船的成功交付標志著國內首艘內河純LNG動力干貨船投入營運。同日,我國首批純LNG動力示范船在鹽城市江蘇勤豐船業有限公司開工建造,該批船共三艘,其中53m一艘、58m兩艘。
2 山東省LNG雙燃料動力船發展現狀
2.1 行業發展趨勢
2015年11月23日,《山東省京杭運河航運污染防治辦法》審議通過,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掇k法》實施對京杭運河船舶升級改造、運力結構調整帶來積極影響,鼓勵京杭運河船舶使用LNG燃料動力。隨著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內河船舶采用LNG燃料動力正成為新的行業發展方向,“暢通、高效、平安、綠色”漸漸成為航運的主題與趨勢。
2.2 山東省LNG雙燃料動力船取得成就
2.2.1 船用LNG發動機
山東省的濰柴公司從2008年開始LNG船用天然氣發動機的研發,目前已完成WP12C、X6170等機型的整體設計,并完成了WP12C、8200等機型的實驗。其中WP12C350NG船用天然氣發動機是國內首個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的純天然氣船用發動機。濰柴170系列雙燃料發動機是以X170系列柴油機為母型的新一代節能環保型發動機,該型發動機排放可達到IMO第II階段要求,常用負荷點燃油替代率達到80%以上,綜合燃油替代率高于70%。
2.2.2 LNG雙燃料動力船
山東省LNG雙燃料動力船主要有2013年改造的“魯濟寧貨2535”號及2015年由江蘇科技大學、江蘇現代造船技術有限公司主持設計的“魯棗莊貨2662”和“魯棗莊貨3666”號。其中“魯棗莊貨2662”和“魯棗莊貨3666”號為山東省第一批新建LNG雙燃料動力船,于2015年3月23日在棗莊成功下水試航,填補了山東省LNG應用于內河新建船舶領域的空白。相較于傳統的燃油船舶,所建LNG動力船舶燃油替代率可達70%,機油消耗及發動機噪音降低20%,硫氧化合物可減排70%,氮氧化合物減排85%,二氧化碳減排20%,具有顯著的環保性。
“魯棗莊貨2662”和“魯棗莊貨3666”設計過程中,對LNG雙燃料動力船型合理性、安全性、經濟性等要素進行了大量調研,同時對船用LNG儲氣罐、氣罐連接處所、熱交換器及結構形式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LNG雙燃料動力船進行了船體強度分析,優化了氣體管路、通風管道以及監測報警系統等。其成功建造完成了對內河船舶LNG雙燃料貨船關鍵技術的突破,并為以后LNG雙燃料動力船的設計、建造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3 LNG雙燃料動力船發展遇到的問題
LNG雙燃料動力船的良好發展態勢的背后仍存在諸多問題,多種因素制約著國內LNG雙燃料動力船的發展。根據國內學者分析,當前LNG動力船發展存在如下幾個突出問題。
3.1 資金問題
資金是制約LNG船舶發展的最直接因素。在LNG雙燃料動力船發展初期,政策所給予的資金補貼,加之LNG相對于柴油的價格優勢是推動LNG動力船舶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根據2014年財政部和交通部聯合的《內河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新建LNG動力示范船單船補貼85-140萬(約占新建差價成本80%)。然而,近幾年隨著政府補貼的相應減少,新建LNG動力船的經濟優勢減弱。LNG雙燃料動力船前期投資較大,加上近年來國際油價的下跌、LNG價格的攀升,其相對于柴油的運營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
3.2 基礎、配套設施問題
配套設施不健全是造成LNG雙燃料動力船這一過渡船型出現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制約著LNG動力船的發展。水上加氣站的配備不足使得船舶加氣十分不便,燃料供給受到制約。LNG加注設施建設也存在諸多政策與管理的不協調,使其布點困難重重。雖然現階段已有部分水上加氣站建設完成,但距供氣網絡的形成差距大。
3.3 規范與認證問題
我國船舶使用LNG尚處起步階段,相關技術標準不夠健全,技術、法規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完善,且產品認證要求高。如已在陸地上廣泛使用的LNG儲存罐,如應用到船上,涉及到設計、安全、審圖、檢驗等應滿足不同的要求。對于雙燃料發動機,柴油機和供氣系統的控制、安全監控及中央控制單元(ECU)可靠性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驗證。
4 對山東省LNG雙燃料動力船發展的建議
結合國內LNG燃料動力船目前遇到的問題,對山東省以后LNG動力船舶的發展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4.1 提高補貼力度、拓寬籌資渠道
按照《內河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規定的補貼政策,自2015年3月31日起,對LNG燃料動力船舶的補貼逐漸減少。在此背景下,山東省需加大補貼力度、拓展融資渠道,以解決船東的資金問題。
(1)加大地方政策補貼力度?!掇k法》中規定的補貼由中央財政承擔,在此之外可對LNG雙燃料動力船給與地方性財政補貼。補貼對象可不限于新建LNG動力船舶,同時可對LNG雙燃料動力船的改造進行專項補貼、減稅或其他補貼方式的資金支持。
(2)拓寬船東籌集資金渠道。山東省內河船舶多為家庭船,船東資金力量較為薄弱,在政策補貼之外,可為其與銀行、融資租賃企業等企業搭建橋梁,擴展更新改造資金的渠道。同時可鼓勵銀行部門為船東開展授信業務,幫助實現水運企業轉型升級。
4.2 加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1)加快山東省水上LNG加注站建設。近年來,隨著相關標準的出臺及各大能源公司的涌入,水上加氣站將進入快速建設期,但山東省目前仍未建成LNG水上加注站。為促進LNG船舶的在山東省的推廣,應與相關能源公司加強合作,加快推進LNG水上加氣站建設,為LNG動力船舶及時補充燃料提供保障。
(2)充分利用山東省船用動力研發優勢?,F階段船用LNG雙燃料發動機產品型號較少,發動機LNG燃料利用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間。應利用山東省相關企業在船用發動機上的優勢,進一步提高LNG發動機研發能力,為LNG燃料動力船的推廣打好基礎。
(3)構建LNG動力船舶產業鏈。山東省LNG動力船舶產業產品相對孤立,可鼓勵企業間交流及企業與政府間互動。構建包含發動機、水上加注站等在內的LNG動力船舶核心配件、能源供給、航運服務、特殊部件維修等完整的產業鏈。
4.3 縮短認證周期
加強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工作,對于LNG動力船舶及相關產品涉及的審批、認證、燃料供應、動力配套等一系列環節應互相配合以求更迅速的解決,縮短其從設計到投入運營周期與使用傳統燃料船舶的差距。
4.4 其他相關措施
(1)增加宣傳教育。使用LNG作為船舶能源對于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應加大輿論宣傳力度,轉變觀念,加深對LNG的認識,提高船舶使用LNG動力的積極性。
(2)其他政策性支持。為扶持LNG動力船運營,可對LNG動力船施行優先過閘,以縮短其運營周期,提高LNG船舶運營優勢。同時可鼓勵相關企業優先使用LNG動力船作為運輸工具,為LNG動力船舶帶來業務競爭優勢。
5 結束語
船舶使用LNG作為能源具有巨大的環保優勢,世界各國已紛紛開始建造LNG動力船舶,我國的LNG動力船舶也漸漸起步。山東省航運業繁榮,水上運輸頻繁,推廣LNG雙燃料動力船是減少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有效舉措?,F階段山東省內河LNG動力船舶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資金、基礎和配套設置、規范法規尚不健全等問題仍亟待解決。但隨著我國船舶LNG動力技術的發展以及法規的不斷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山東省LNG動力船舶將會步入快速發展,為山東省內河航運帶來新的紀元。
參考文獻:
[1] 歐向波, 陳錦芳, 梁曉敏. 船用LNG發展的研究與探討[C]// 2015中國燃氣運營與安全研討會論文集. 2015.
[2] 譚月靜, 黃學武. 內河柴油/LNG雙燃料動力船舶發展現狀及建議[J]. 水運管理, 2013, 35(2):39-42.
[3] 王衛琳, 林權. 采用LNG作為船用燃料的探討[J]. 煤氣與熱力, 2013, 33(3):10-14.
[4] 秦琦, 楊軍. 世界LNG燃料船發展現狀[J]. 2011.
[5] 葉耀川, 白德剛, 張少亮,等. LNG燃料動力船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 造船技術, 2015(4):7-10.
[6] 吳孟君, 管義鋒, 李岳洋,等. 內河雙燃料動力貨船儲氣罐支撐結構強度分析[J]. 價值工程, 2015, 34(33):114-117.
[7] 王世榮. 我國內河柴油-LNG雙燃料動力船舶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 中國水運月刊, 2011, 11(7).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準確把握“東擴西展、南升北拓、拉開框架、擴展規?!钡某鞘锌臻g發展戰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發展戰略、建設*都市經濟圈以及“科學規劃、統籌城鄉、適度超前、體現特色、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協調發展”的新要求,高水平做好我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以優化城市環境為重點,高度重視人居環境規劃建設,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創造一個適宜創業發展和宜人的生活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
(二)堅持合理用地、集約發展的原則。注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提高土地開發經營的綜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堅持集約和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
(三)堅持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原則。增強城市輻射功能,加強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系,推進區域內基礎設施相互配套、協調銜接和共建共享,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建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逐步構建以*為中心,以衛星城市、周邊城市為支撐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堅持學科融合、技術支撐的原則。加強多學科融合,使總體規劃體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內容。規劃編制中要充分應用數字信息技術,并建設統一共享的規劃管理信息平臺,服務政府的科學決策。
三、規劃內容
(一)規劃成果
本次總體規劃修編成果包括五個部分:
1.《*城市發展戰略規劃》
2.《*市域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
3.《*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
4.《*市綜合交通規劃》
5.《專題研究報告》
(二)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為2011-2030年,同時考慮遠景規劃構想。
(三)規劃范圍
規劃分別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規劃區及中心城區三個層次按國家相關要求開展工作。城市規劃區擬定為東起榆中高崖鎮,西至吐魯溝,南起興隆山、阿干鎮,北到永登秦王川,規劃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擬定為東起定遠、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區,南起皋蘭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區,規劃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另外將中川航空港、紅古區海石灣鎮、夏官營地區作為獨立區域納入城市規劃統一管理。規劃專題研究兼顧市域與周邊城市的協調。
(四)工作深度
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總報告、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均按《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總體規劃的內容深度要求進行編制,涉及遠景空間發展控制的內容在1:10萬—1:5萬比例的地形圖上進行落實。
(五)規劃工作技術路線
1.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五個統籌”要求,突出規劃重點和有限目標的技術工作原則。吸收本輪全國大中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經驗教訓,從全市城市發展與規劃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切入點,以提高規劃成果的實用性和適應性為目標。
2.在對城市現狀問題進行詳細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協調區域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進一步論證城市發展定位與規模,調整和優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順城市建設與土地利用、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突出城市總體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統籌安排城市建設時序,強化城市規劃的實施機制。
3.借鑒國內外城市規劃新的理論與方法,借用經濟分析、景觀生態分析、環境評估、歷史人文價值分析與行政管理學等技術手段,增強本次規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總體規劃對下一層次規劃的指導作用。
4.為了對總體規劃基礎條件和部分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總體規劃提供背景預測和前景方案,邀請國內有關研究機構進行專題研究,補充規劃工作組的技術力量,開拓規劃組的工作思路。
5.重視規劃的公眾參與,規劃成果分階段進行公眾咨詢,征求不同社會團體和市民意見,并在互聯網上開展《*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城市建設建議》市民意向調查。
(六)規劃層次及主要內容
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1.1從宏觀發展研究背景出發,分析新形勢下我市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明確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應承擔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區域層面的發展基礎和條件,確定*的區域定位和職能,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針對發展目標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1.3深入研究城鄉協調發展、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綜合交通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文化繼承等重大問題,進行城市空間發展的多方案比較,提出城市空間發展的具體策略和實施時序,構建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框架。
2重要專題研究
2.1區域研究:國家和區域新發展格局下*的區域關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間研究:城市空間北拓戰略對*空間格局的影響及北部地區空間發展模式研究。
2.3資源環境前提研究: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水、大氣、生態、土地等)研究。
2.4實施評價: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及國內外相關經驗對*城市發展的啟示。
2.5氣象研究:氣象對城市總體規劃布局的影響研究。
2.6產業研究:城市產業發展與城市空間發展的相關性研究。
2.7城市規模研究:城市發展規模研究。
2.8工程地質調查研究:建設工程地質調查與研究。
2.9防汛標準研究:黃河*市區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研究。
3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3.1結合全國及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確定*的區域地位,明確區位協調發展的規劃思路。
3.2結合全省和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市域內城鎮發展的條件、優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確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
3.3明確市域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對市域中心城市與相鄰行政區域在空間發展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進行協調的建議。
3.4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保護與利用的綜合目標和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和措施。
3.5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使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相協調。
3.6提出市域城鎮體系的發展目標和各類城鎮的職能分工、發展規模、空間布局和建設標準,提出重點城鎮的發展定位、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控制范圍,探索特色鮮明的城鎮發展結構。
3.7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原則確定市域交通、通訊、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社會服務設施,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的布局;明確重要基礎設施的主要技術標準和城鎮間的空間協調發展規劃。
3.8根據城市建設、發展和資源管理的需要劃定城市規劃區。
3.9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建議。
4城市總體規劃
4.1分析城市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城市發展目標,分析論證城市職能,確定城市性質。
4.2預測規劃期內城市人口規模。研究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建設用地范圍,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提出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積率、人口容量等)。
4.3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并制定空間管制措施。
4.4確定交通發展戰略、城市交通結構和城市公共交通的總體布局,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確定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設施的規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斷面,確定主要廣場和停車場的位置、容量。
4.5確定市級和區級中心的位置和規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4.6確定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劃定各種功能綠地的保護范圍(綠線),確定綠線控制措施。確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標和總體布局,劃定河湖水面的保護范圍(藍線)和管理措施,確定岸線使用原則。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及地方傳統特色保護的內容和要求,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紫線),確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
4.7進行城市景觀風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總體層次上研究景觀風貌特點,確定特色風貌保護重點區域及保護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確定住房政策、建設標準和居住用地布局;重點確定經濟適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滿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標準。
4.9綜合協調并確定城市給水、排水、供電、電信、燃氣、供熱等設施的發展目標和總體布局。劃定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黃線)。
4.10確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提出污染控制與管理措施,確定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
4.11確定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質災害防護等規劃原則和建設方針。
4.12劃定舊區范圍,確定舊區更新、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提出改善舊城區生產、生活環境的標準和要求。
4.13綜合協調市區與近郊區村莊、集鎮的各項建設,確定村鎮發展與控制的原則和措施,確定需要發展、限制發展和不再保留的村莊,提出村鎮建設控制標準,劃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綠色空間。
4.14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原則和建設方針,確定地下空間利用的范圍目標及措施。
4.15確定空間發展時序,明確近期建設目標和內容,對城市遠景發展作出輪廓性的規劃構想,提出規劃實施步驟、措施和政策建議。
5綜合交通規劃
5.1交通調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進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調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調查、停車場系統的特征調查、公共交通客流調查、大型就業商業設施吸引人流調查等多項系統的交通調查內容的選擇和實施。
5.1.2在交通調查和數據資料分析基礎上,標定和建立與現狀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規劃土地利用分析為依據,充分研究城市發展目標和城市交通需求特點,建立規劃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為綜合交通規劃編制的各個層次、不同發展方案的比較等提供分析、測試及評價的數據基礎。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現狀及規劃土地利用為依據,分析現狀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預測未來不同階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變化的趨勢特點,測試和評價不同規劃策略及方案的交通運輸效果,提供整個交通規劃編制的數據分析基礎。
5.2現狀問題診斷和發展趨勢分析
5.2.1從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關系、交通系統服務水平等各個方面,對我市城市交通的現狀進行詳細的分析評價,準確把握當前城市交通的主要問題,尋找產生此問題的原因。
5.2.2從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空間布局的轉變、機動化的趨勢、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等各個方面,對未來城市交通發展趨勢以及將會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判斷,為各項規劃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礎。
5.3交通戰略規劃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趨勢和供需特征趨勢,總結借鑒相關發展經驗,提出適宜我市特點的城市交通發展方向。
5.3.2確定城市交通發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統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確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統規劃組織與布局原則。
5.3.3確定區域綜合交通系統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對外交通方式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原則;優化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發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運輸系統構建的原則與目標;提出并分析評價骨架運輸網絡方案;確定城市骨干運輸方案的布局。
5.3.5確定城市綜合交通發展總目標和各交通系統的基本目標;提出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戰略及應對策略;提出城市交通發展重要政策建議和實施保障策略。
5.4區域交通系統規劃
5.4.1確定各等級對外公路系統布局方案,對外公路與城市骨干道路系統的銜接規劃,確定對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測算其用地規模,確定長途客運樞紐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圍。
5.4.2確定鐵路客貨運場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鐵路走廊及其與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規劃組織鐵路客貨運樞紐的集散系統。
5.4.3協調航空機場的規劃,確定機場銜接系統規劃。
5.4.4確定黃河航運等級及航運設施規劃。
5.5道路系統規劃
5.5.1確定整體道路網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結合城市用地進行道路網優化并提出遠景路網拓展構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組織方案。
5.5.3提出道路紅線、標準橫斷面形式建議,提出道路網規劃控制指標,確定交叉口類型與用地規模,對城市關鍵界面和主通道進行規劃控制。確定重要橋梁、立體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統規劃(含軌道)
5.6.1確定公交運輸方式及系統構成,提出整體發展框架和策略,明確各系統的功能定位與規劃目標。
5.6.2研究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快速公交系統服務系統,提出客運走廊通道的規劃及用地控制建議,確定地鐵、輕軌線路。
5.6.3確定常規公交的功能層次和運輸組織模式,提出發展目標和規劃指標,對其骨干系統進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議。
5.6.4確定公交樞紐的等級及功能,提出重要樞紐的布局及用地規模。
5.6.5確定公共客運交通、公交線路線網、站場分布。
5.6.6其他客運系統規劃(包括步行、自行車及出租汽車發展規劃)。
5.7停車系統規劃
5.7.1預測停車需求
5.7.2確定停車發展政策及分區停車供應策略。
5.7.3確定公共社會停車場布局與規模。
5.7.4提出配建停車指標調整方向與建議。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系統規劃
5.8.1明確城市步行系統的功能定位,針對城市不同區域和不同用地性質提出相應步行系統的規劃標準,確定城市步行系統網絡規劃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車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明確城市自行車系統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車系統的規劃標準,確定城市自行車系網絡規劃方案。
5.9物流及貨運集散規劃
5.9.1組織區域內外多方式、一體化物流集疏運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進行主要物流園區的貨運集散道路規劃。
5.10近期建設規劃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議
5.10.1依據城市發展目標,確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規劃建設策略。
5.10.2確定城市交通系統近期建設項目規劃。
5.10.3提出緩解中心區和重要節點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組織框架與運作機制
(一)組織框架
成立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全面組織協調本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1.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規劃修編的領導工作,對規劃修編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和決策。領導小組第一組長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由市長擔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成員單位由相關部門組成。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規劃局,負責規劃編制的組織、協調、報批、宣傳等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市規劃局局長擔任,同時抽調部分技術人員充實修編辦公室力量。領導小組實行例會制,每3個月召開一次,必要時也可由組長臨時召集。
2.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照修編工作領導小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協調下,積極配合全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
(二)運作機制
1.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分工。在規劃修編工作中,市規劃局組織專題研究和規劃的編制、評審、審查、報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發改委、市經委、市國土局、市建管委、市房產局、市交通局、市園林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人防辦、市地震局、*燃化集團、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公安局、市統計局、市林業局、市南北兩山指揮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農牧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衛生局、市計生委、市體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辦、市氣象局等有關部門提供相關數據資料并協助開展相關專題的研究工作。
2.各專項規劃的主管部門對三版總規各項專項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并提出新版總規中專項規劃的目標和要求,報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整理匯總。
(1)給水、排水、供熱、防洪、抗震工程規劃及道路橋梁實施情況總結由市建管委負責;
(2)供電工程規劃由市供電公司負責;
(3)燃氣工程規劃由*燃化集團負責;
(4)電訊工程規劃由市電信局負責;
(5)南北兩山生態規劃由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負責;
(6)園林綠化規劃由市園林局負責;
(7)環境保護規劃由市環保局負責;
(8)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及人防規劃由市人防辦負責;
(9)消防規劃由市消防支隊負責;
(10)鐵路專項規劃由*鐵路局負責;
(11)公路專項及水運規劃由市交通局負責;
(12)航空專項規劃由甘肅機場建設集團負責;
(13)住房規劃由市房產局負責;
(14)環衛設施專項規劃由市執法局負責;
(15)商業網點專項規劃由市商務局負責;
(16)教育設施專項規劃由市教育局負責;
(17)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由市體育局負責;
(18)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由市文物局負責;
(19)醫療衛生專項規劃由市衛生局負責;
(20)旅游專項規劃由市旅游局負責;
(21)郵政專項規劃由市郵政局負責;
(22)廣播電視專項規劃由市廣播電視局負責;
各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待總規批準后,由各專業部門組織編制并按程序報批。
(三)委托規劃編制單位
根據市上關于修編總體規劃選擇國內權威編制單位的要求,考慮到我市的實際情況,經市政府同意,本次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編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專家咨詢與公眾參與機制
以市政府的名義,邀請國內著名專家擔任總體規劃修編專家顧問,實現專家領銜,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如邀請曾在*工作過的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同志,原建設部規劃司助理巡視員、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副主任任致遠同志任技術顧問。對涉及城市發展的重大策略問題采用專題研究方式,由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領銜擔任專題負責人。專題研究、綱要和規劃成果的編制均采用專家評審的方式,確保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在總體規劃報送審批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等手段,采用咨詢、交流、公示等方式,廣泛征求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各方意見,促進公眾對總體規劃修編的參與。
五、進度安排
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共分六個階段:
(一)前期準備階段
編制工作方案,征求專家及各相關部門意見,確定研究專題和責任單位;征求省政府和國家建設部意見,完成申請報告;成立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編制單位,召開修編工作動員會;完成現狀調查的準備工作,并啟動上一版總體規劃評估總結和現狀調查工作。
(二)現狀調查階段(一個月)
通過現狀調研、資料收集和部門訪談,完成對土地利用現狀、專項規劃等現狀情況調查,形成《*市城市現狀調查報告》;建立總體規劃現狀調查數據庫。
(三)專題研究與發展戰略研究階段(兩個月)
1.專題研究
針對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九項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國家和區域新發展格局下*的區域關系和定位研究報告》
《城市空間北拓戰略對*空間格局的影響及北部地區空間發展模式研究報告》
《*市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水、大氣、生態、土地等)研究報告》
《*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及國內外相關經驗對*城市發展的啟示》
《*城市氣象對城市總體規劃布局的影響研究報告》
《*城市產業發展與城市空間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報告》
《*城市發展規模研究報告》
《*建設工程地質調查與研究報告》
《黃河*市區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研究報告》
2.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主要從宏觀發展研究背景出發,論證新形勢下*發展條件與機遇、城市發展階段性目標、城鄉協調發展策略、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綜合交通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文化繼承等重大問題,提出*的城市發展戰略和總體目標,進一步明確城市功能性質,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做好以*都市圈為主體的區域發展協調工作,并針對人居環境、經濟產業、交通、生態和基礎設施等重大問題的發展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安排,構建適應城市長遠發展的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形成《*2030: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報市政府批準。
(四)總體規劃綱要階段(七個月)
完成《*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1-2030)》編制,完成專家評審并修改后,上報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國家建設部審議、審查。
(五)總體規劃成果編制階段(三個月)
完成《*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成果編制,專家評審及成果修改。
(六)總體規劃成果報審階段
上報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報國家建設部、國務院審批;完成《*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統一信息平臺》;宣傳。
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職能單位、各駐蘭單位結合自身職能,提供本部門相關現狀資料和專項規劃成果,根據資料清單,形成書面文件(或電子文件)提交市規劃局匯總并配合規劃局組織有關專題討論會,協助完成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共同參與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規劃成果及其實施政策的制定、討論和審議,并配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報審協調工作。
市規劃局:負責總體規劃編制的組織、協調、審查、報批、宣傳等各項具體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負責提供關于市委、市政府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及政策文件;協助開展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城鎮體系、村莊發展等專項研究及規劃工作。
市發改委:提供全市經濟發展主要指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及工業、農業及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的發展戰略,現代服務業、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全市重大項目建設規劃等資料。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經委:負責提供全市經濟發展、工交行業經濟運行、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等發展現狀及產業發展規劃,提供工業招商引資現狀情況及重大工業項目安排情況;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國土局:負責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擴展條件,現狀城市土地價格的級差分布狀況,其它國土的專項規劃等資料,并配合編制調研工作;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技術問題;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建管委:負責提供我市歷年建設的基本情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規劃等;提供河、洪道綜合整治工程資料及“防洪、防汛、防災”工程資料;給水、排水、供熱等市政基礎設施的基礎資料和各專項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給水、排水、供熱、村莊發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房產局:負責提供各類房屋及房地產最新調查現狀數據、布局結構及每年增長情況,城市住宅及各類用房需求預測,“十一五”房地產行業發展規劃等資料,并配合編制調研工作;協助開展住房建設與社區發展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交通局:負責提供我市各類交通設施、碼頭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參與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規劃成果及其實施政策的制定;協助開展全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開展綜合交通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園林局:負責提供我市城市綠化系統的基礎資料和專項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綠地系統、河湖水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環保局:負責提供我市環境質量報告、生態環境建設及城市環境治理發展目標、發展規劃資料,影響城市環境質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況,重大環保項目安排;協助開展生態環境與城市增長邊界、河湖水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水利局:負責提供我市水資源利用綜合報告、水利發展規劃、水源規劃及防洪體系規劃設想;協助開展河湖水系、綜合防災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負責提供環衛事業及環衛設施、城市廣告等市容發展的現狀基礎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環衛設施布局、市容廣告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人防辦:負責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地震局:負責提供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現狀資料及防震減災事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燃化集團:負責提供我市燃氣工程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燃氣工程專項規劃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負責提供我市城中村現狀資料、改造情況及改造規劃;協助開展城中村改造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財政局:制定促進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的財政政策;落實規劃編制經費;協助開展城市規劃經濟分析專題研究工作。
市商務局:負責提供我市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工商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批發市場、零售網點、商業特色街等商業網點發展現狀及發展規劃,提供我市對外經貿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提供各產業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及上報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招商局:負責提供我市招商引資和利用外資情況和規劃,提供三資企業、出口加工區、海關報關統計等現狀資料,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等相關工作。
市公安局:負責提供市域及各縣區人口現狀情況(包括總人口、戶籍人口、暫住人口),公安部門主管重要設施,全市城市交通現狀,交通管理設施,近十年分年度車輛保有量;協助開展人口現狀及預測、綜合交通、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統計局:負責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縣區分類詳細統計數據;協助開展總體規劃的人口現狀及預測的研究工作。
市林業局:負責提供林業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生態環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負責提供南北兩山綠化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生態環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教育局:負責提供我市教育事業及教育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教育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科技局:負責提供我市科技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農牧局:負責提供農業、農村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村莊發展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提供本市勞動力資源現狀資料及就業狀況資料,就業培訓計劃及發展戰略。
市文化局:負責提供我市文化事業及文化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文物局:負責提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發展目標、發展規劃,文物古跡保護規劃,現狀歷史文化資源及保護要求狀況及附圖;對本次城市總體規劃的意見,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衛生局:負責提供我市衛生事業及衛生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計生委:負責提供我市人口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總體規劃的人口現狀及預測的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體育局:負責提供我市體育事業及體育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體育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旅游局:負責提供旅游服務設施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法制辦:提出對本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意見和建議;協助制定保障總體規劃實施的法規政策。
市氣象局:負責提供我市相關氣象資料;協助開展生態環境、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軍區作戰部:協助提供發展需求及空間管制需求,協助總體規劃上報審批過程中與上級軍事管理部門的協調。
*鐵路局:負責提供鐵路交通現狀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綜合交通(鐵路)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上報審批過程中與上級鐵路部門的協調工作。
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水資源局:負責提供黃河水系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黃河有關規劃專題研究工作。
甘肅機場集團:負責提供機場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綜合交通(機場)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民航部門的協調工作。
省、市電力公司:負責提供本行業的現狀資料及產業發展目標、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安排;協助完成能源需求研究和能源供應規劃。
關鍵詞:經濟型酒店;南京市;空間布局;影響因素;發展趨勢
經濟型酒店最早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而我國經濟型飯店起步較晚。我國自1999年“黃金周”以來,大眾旅游蓬勃發展,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需求也由單一化向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高星級飯店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經濟型酒店才應運而生。短短幾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型酒店就形成了“錦江之星”、“如家”等知名品牌,良好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美國雅高集團、圣達特等眾多國際知名酒店集團旗下的經濟型連鎖酒店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搶占新的商機。[1]
經濟型酒店在城市中“圈地”發展,空間布局呈現出一定的特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外國學者就開始關注游憩設施的空間布局,但都停留在案例的表層。而國內的旅游研究起步比較晚,主要研究的也是星級飯店的空間布局,因此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口。[2]研究經濟型酒店在城市中的空間布局有助于了解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并為酒店的規劃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本文主要對南京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進行實證分析。
一、經濟型酒店的發展現狀
經濟型酒店是指按照普通商務旅行者、度假旅游者選擇酒店的評價要素,重新設計建造的可能節約公共區間投資,提供有限的更有針對性的服務,提倡自助式服務,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投資和運營成本的新型飯店。[3]我國經濟型酒店最早始于1996年,當時上海錦江集團下屬的錦江之星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型酒店品牌問世。近年來,經濟型酒店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其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如下:
(一)經濟型酒店數量迅速增加,國外酒店連鎖紛紛搶占中國市場
根據《2007年中國經濟型飯店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07年初,我國共有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型飯店連鎖品牌近100家,已開業飯店數超過1000家。此外,國外經濟型酒店一般要占酒店市場份額的70%,而國內這個比例尚不足10%,因此,經濟型酒店在我國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這樣的現狀使得速8、雅高等國外品牌紛紛搶占中國市場。從表1可看出,我國前十強的經濟型酒店中絕大部分還是本土品牌。但同時也可以發現06年前十強的增長率差距較大,莫泰168、速8兩家國外品牌的增長速度明顯較快,增長速率超過了除7天外的其他本土品牌,可以肯定,未來幾年中,我國經濟型酒店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表12006年中國經濟型酒店供應前十強(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
序號品牌成立時間已開業客房數已開業飯店數已開業飯店數較05年增長率
1錦江之星19971688511871%
2如家快捷酒店20021616213478%
3莫泰16820031127262160%
4中州快捷200444302812%
5速82004424942147%
6萬里路青年酒店200231627787%
7格林豪泰酒店2004287321——
87天連鎖2005281825317%
9維也納酒店20052168939%
10雅悅2006186315100%
資料來源:2007年中國經濟型飯店調查報告
(二)與相對穩定的高星級酒店市場相比,經濟型酒店的市場供應具有強烈的反差性
在市場運營中,經濟型酒店與高星級酒店的反差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型酒店處于較為高速的成長期。我國星級飯店在80年展很快,但隨著大眾市場對中低檔酒店的需求增加之后,星級酒店的增長速度變慢。經濟型酒店正好滿足了客源市場的需求,同時經濟型酒店的成本比較低,可進入性比較高,因此發展非常迅速。二是本土品牌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在2006年經濟型酒店供應前十名的經濟型酒店中,本土的經濟型酒店開業店數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三是經濟型以收購酒店并進行改造為主?!?007年中國經濟型飯店調查報告》顯示,在現有經濟型酒店改造前的物業中,屬于酒店改造的比例為51%,而新建物業為13%,說明了經濟型酒店的良性發展對改善原有酒店資產質量、盤活國有資產、提升社會資源使用效率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4]
(三)一級城市的客房平均出租率有略微下降
經濟型酒店發展迅速,數量不斷增多,經濟型酒店之間紛紛搶客營銷,造成客源在很大程度上被分流,平均出租率下降。為了吸引客源,經濟型酒店紛紛進行降價競爭,門市價有所下降,經濟型酒店的市場秩序受到破壞。根據《2007中國經濟型飯店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經濟型酒店平均出租率下降約7%,平均門市價下降119元。在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平均出租率下降趨勢尤其明顯,但在杭州、南京等二線城市目前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4]
二、南京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特征
南京作為華東地區的港口城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有著非常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同時南京又是江蘇省的省會,經濟、交通發展迅速,經濟型酒店紛紛強占南京市場,在空間布局上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以主城區為核心,郊區為邊緣地帶
核心—邊緣理論是關于區域空間結構與經濟發展變化的理論模型,[5]南京經濟型酒店的分布也遵循了這一理論。南京主城區包括下關區、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鼓樓區、建鄴區六個區,南京經濟型連鎖酒店到目前為止約有60余家店,在主城區范圍內的就有50多家,形成了核心區域。而在江寧區只有如家快捷、萬好萬家連鎖各設有一家分店,位于江寧區政府的附近,在雨花區只有兩三家經濟型酒店位于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以及中華門景區之間;六合、浦口等地的經濟型酒店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多數是不知名的個體經營,由此可見經濟型酒店的選址一般是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主城區。
(二)核心區域內的經濟型酒店多位于繁華地帶
新街口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段,積聚了南京三分之二的大型百貨商場和娛樂設施,珠江路、玄武湖等與新街口相鄰;夫子廟地區,民族旅游、風味美食、娛樂及購物設施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城市游憩商業區;湖南路是南京著名的步行街,商業發達,從圖1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這些商業中心的附近分布著較多的經濟型酒店,同時夫子廟和湖南路附近的比新街口附近的多一些,這應該與商業中心的地價有關。
(三)向交通干道附近高度聚集
南京經濟型酒店的分布表現了對交通便捷的高度認同。首先,飯店向交通干線附近集聚的現象十分突出,其中尤以大橋南路—鼓樓—內橋、漢中門—中山門兩條線路最為集中,兩條線路是交叉的,以新街口為交點,在這附近分布著大約30家以上的經濟型連鎖酒店,在水西門大街、長樂路、御道街等交通干線附近也分布著多家經濟型酒店。其次,隨著道路級別的下降,酒店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在主干道附近的經濟型酒店占多數,而在瞻園路、瑞金路等次干道附近也分布著少數幾家經濟型酒店。此外,在交通樞紐之地也有大量經濟型酒店。傳統研究認為城市對外交通的樞紐也是飯店的集聚地,[6]從圖1中我們看到,在中央門、漢中門附近經濟型酒店分布很多,莫泰、錦江之星、七斗星、如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新銳力量“7天”也向此地發展,這與傳統研究是相符的,但在火車站附近的經濟型酒店卻比較少,只有兩家四星級的酒店。
圖1南京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圖(圓點為經濟型酒店)
(四)經濟型酒店組團布局較為明顯
據調查可以看出,經濟型酒店在主城區的分布也是形成了一個多中心的組合團體,以新街口、夫子廟、湖南路等為中心。以夫子廟為例,夫子廟是南京的旅游勝地,秦淮風光著名,旅游資源豐富,周圍分布大量的商業購物網點,交通條件便利,娛樂設施齊全、還有著豐富的風味小吃,經濟型酒店紛紛在此圈地發展?!敖鹨淮濉薄ⅰ皾h庭”、“如家快捷”等資深經濟型連鎖品牌在此都有一席之地,“7天”自2007年打入南京市場后在夫子廟已有三家連鎖分店,這些經濟型酒店共同形成了一個飯店群。
(五)向旅游風景區適度的靠近
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是我國七大旅游熱點城市之一。1997,南京被評為“中國園林城市”,1998年,進入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之列,中山陵、夫子廟、秦淮風景區也入選了“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2004年,明孝陵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玄武湖公園、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總統府、紀念館、中華門等也吸引了很多的中外游客,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著名景點附近都分布著經濟型酒店,夫子廟附近的經濟型飯店數不勝數,錦江之星的分店開到了朝天宮附近,但在中山風景區附近經濟型分布不多。
三、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
影響經濟型酒店在城市空間布局的因素很多,分析這些影響因素對城市空間規劃有很大的幫助,對新的經濟型酒店的選址也能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影響南京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水平對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影響
南京地處沿海開放地帶和長江的交匯處,經濟發展迅速,來寧商務旅游、休閑旅游的人口日益增長,大眾旅游的蓬勃發展對經濟型酒店產生了大量的需求,經濟型酒店在南京的分布日益增多。南京的主城區分布著大量的商業中心,電子、汽車工業、石化等支柱產業,總體來說,主城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要遠遠高于郊區,所以南京經濟型酒店呈現出一種以主城區為中心,郊區為邊緣地帶的分布。
(二)地價水平對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影響
在城市建設中,地價水平是影響商業設施布局的重要因素,加納在1966年提出的商業中心空間模式表明:高級別職能部門占據者地價高的地段,而級別低的職能部門只能占據商業中心的邊緣。[7]由此可見,不同的商業部門對地價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必須要根據成本與效益的分析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支付能力的城市區位。對城市游憩設施而言,墨菲等研究證明了飯店、旅館、娛樂業等在地價峰值區布局的經濟能力。[8]但是經濟型酒店規模不大,對地價的承受能力不是很高,一般繁華的商業中心的地價都是比較高的,所以經濟型酒店往往以次商業中心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區位。
(三)交通條件對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影響
交通條件是影響經濟型酒店選址的重要因素,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不僅有利于經濟型酒店的經營與促銷,同時也為客源市場帶來便利,增加可達性。[9]客源市場對交通的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內部交通網絡發達,二是城市對外交通比較發達,南京經濟型酒店多數分布在交通干道以及交通樞紐附近就證實了這一點。但火車站附近的經濟型酒店幾乎沒有,有可能是火車站的嘈雜、環境的不安定因素使得客源市場舍近求遠,同時城區內發達的交通也掩蓋了對外交通樞紐的優勢。
(四)設施的聚集程度對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的影響
經濟型酒店本身是靠降低成本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主要提供的是住宿和簡單的早餐服務,但是目標市場的需求除了簡單的住宿需求之外還需要餐飲,交通、購物等需求,所以經濟型酒店往往與完整的配套設施組合在一起。競爭往往使同種行業的商業設施趨于分散,從而增加自己的市場范圍;但是競爭也會導致聯合,形成一個商業圈,增強集聚效應。[10]經濟型酒店分布在一起短期來說會增加彼此之間的競爭,但從長遠來說,會形成一定的組合優勢,增強經濟型酒店與星級酒店之間的競爭優勢,獲得長遠發展。
(五)景區等級與規模對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影響
旅游景點等級、規模不同,對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同。中山陵風景區、夫子廟的景區范圍廣,景點級別較高,每年接待的游客數量也遠遠高于其他的景點,因此在附近的酒店的經濟效益要遠遠高于普通景點的。但是在著名景點附近的地價也是很高的,經濟型酒店雖然傾向于向景點級別高的、對游客吸引力大的景區附近靠攏,但往往因為地價原因而多向中等景點附近靠近,在中山陵附近經濟型酒店分布較少就證實了這一點。
以上是針對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主要因素進行的分析,當然人口密度、城市的總體規劃等對經濟型酒店的分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南京經濟型酒店空間布局的發展趨勢
據國家統計資料分析,國外經濟型酒店與豪華酒店的比例是7:3,是非常合理的金字塔型,而目前我國經濟型酒店占飯店業的比例只有10%左右,處于不協調狀態。有關資料還表明,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客源國,對經濟型酒店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11]目前南京經濟型酒店占酒店總量的30%左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經濟型酒店將落戶南京,結合南京經濟型酒店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南京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將會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一)由城市中心向郊區不斷擴張
目前,南京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以主城區為核心,數量仍在不斷的增加,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處于一個飽和狀態。江寧、亞東城、浦口目前的經濟目前都在不斷的發展之中,住宅區也大量增多。開發區的大力發展,大學城對商業以及服務業的強大需求,地鐵的開通都會吸引經濟型酒店的入駐,同時郊區目前的地價相對于新街口等地有很大的優勢,在經濟型酒店的承受范圍之內。
(二)向景區邊緣聚集
人們對自然、休閑的追求使得大眾旅游日益發展,旅游隊伍也在不斷的成熟,對景點周圍的配套設施需求也增加。夫子廟景點周圍的經濟型酒店較多,但是中山風景區周圍卻以星級飯店為主,因此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莫泰168連鎖酒店發現了潛在的商機,于2008年初在中山陵與夫子廟之間開了一家分店,入住率很高,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型連鎖酒店日后也會向景區的外緣不斷靠攏。
(三)向河西新城區不斷發展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規劃定位為商務、商貿、文體三大功能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與就業兼顧的中高檔居住區和以濱江風貌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閑游覽地。同時河西新城是南京新的立體交通樞紐,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構成,有5條地鐵線經過,交通十分便利。綠博園、奧體中心、會展中心等都位于新城之中,將來的客源市場非常廣泛,這些都將吸引經濟型酒店向河西新城發展。
總之,經濟型酒店在南京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在未來的幾年中,經濟型酒店的數量將會日益增多。經濟型酒店的空間布局對經營效益、城市規劃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經濟型酒店的選址中,一定要綜合考慮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遵循市場的規律,合理規劃,從而獲得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冬冬,潘進.淺析中國經濟型酒店的發展現狀及戰略選擇[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6):105-109.
[2]張玲.廣州市星級飯店空間布局分析[J].社會科學家,2007(2):127-129.
[3]吳軍衛.中國經濟型飯店發展淺談[J].商場現代化,2006(2):66-69.
[4]劉麟麟.我國經濟型酒店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技術與市場,2007(10):88-89.
[5]余瑞林,張紅.武漢市星級飯店空間布局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4):90-94.
[6]Pitter,W.Hotellocationinbigcities[M].Berlin:Reimer,1986.
[7]胡志毅,張兆干.城市飯店的空間布局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2,22(1):106-110.
[8]R.E.Murphy.Thecentralbusinessdistrict:astudyinurbangeograghy[M].Longman,1992.
[9]文吉.廣州市星級酒店空間發展格局[J].經濟地理,2006,26(3):451-455.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爾濱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休閑農業”一詞最早在臺灣使用,是指利用農村設備和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和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和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近年來,哈爾濱市休閑農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擴大,休閑農業的類型也在不斷拓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既展現了哈爾濱地區特有的民俗風貌,又滿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爾濱市休閑農業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普遍關注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閑農業已經形成了由農業旅游示范點、農家樂、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共同構建的發展格局,發展態勢良好。我市擁有東金集團葡萄王國和省森工總局平山鹿苑兩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正大集團綠海田園、延壽縣欣悅山莊、尚志市元寶“中國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現代農業園等九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有尚志市呂家圍子、南崗區紅旗滿族鄉、呼蘭區黃土山和賓縣二龍山馬家村等規模較大的農家樂近百家;有道里區太安村、道外區民主鄉朝鮮族村、香坊區黃河村等新農村建設試點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哈爾濱市休閑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一)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這種發展模式一般被傳統的認為是“農家樂”,是一種以“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院、干農家活、娛農家樂、購農家品”為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
1.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始終是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政府開始提高對休閑農業的認識并積極制定政策措施以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此外,積極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有效緩解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由于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具有投資少,收益快的特點,城市周邊閑置勞動力開始參與到休閑農業的經營,“農家樂”這種經營模式應運而生。
2.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特點
第一,地域特色顯著、內容多樣。我省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自然條件使得野生生物資源、水果、蔬菜種類繁多,為發展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條件,也產生了不同的農事活動和傳統習俗,使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具有多樣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場豐富、游客重游率較高。農務參與型休閑農業多處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時間短、花費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黃金周和“國慶”黃金周和帶薪假期這幾類公共假期體驗“農家樂”的休閑活動,使游客既能休閑觀光又能親身體驗農作活動。
(二)鄉土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1.鄉土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龍江省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環境和多民族類型形成了廣泛的農業民俗。發展鄉土民俗型休閑農業不僅能夠促進傳統農業的升級與發展,而且對于保存傳統民俗文化和傳承農業生產具有積極的作用。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朝鮮族村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優點與缺陷
哈爾濱市民俗與人文資源豐富,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類建筑、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罕見的民風習俗都極大豐富了我市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的內容。
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當地對于本土的民俗保護意識仍然比較薄弱,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往往忽視了農村的傳統本質。第二,休閑農業經營者的品牌意識還比較薄弱,對于休閑農業的開發項目和農產品容易跟風經營,對具有鄉土特色的產品尚未進行充分挖掘,沒有樹立地區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多數以農戶自主經營為主,自主開發與管理導致了民俗體驗型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指導與統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北大荒現代農業園是哈爾濱市科普教育型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破战逃托蓍e農業發展模式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這種發展模式通常依靠現代高科技設施、生產流程與高新技術,使游客在參觀體驗現代科技成果的同時,還能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流程,尤其對學生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四)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1.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特點
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主要出現在大、中城市的周邊區域,規模大且內容豐富。面對城市居民高層次與多樣化的休閑需求,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規模逐漸壯大。以觀光采摘型發展模式為經營模式的休閑農莊和農場不斷豐富瓜果和蔬菜等農產品的種類,以滿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爾濱市松北區萬寶鎮葡萄王國便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優點與缺陷
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地處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閑暇時間既可以欣賞農村的自然風光,又可以采摘新鮮綠色的水果和蔬菜?;ㄙM少、時間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對城市居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是哈爾濱觀光采摘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節性較強;基礎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較低;經營不規范,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導與扶持,大多數休閑農莊均為自發式開發與經營。
三、哈爾濱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哈爾濱市發展休閑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加快發展哈爾濱市休閑農業應科學規劃、正確指導、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推動、充滿活力”的休閑農業發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態旅游、綠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休閑度假和觀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
制定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一是貫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重視環境開發與環境保護,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二是對鄉村文化資源要深入挖掘,突出鄉村原生態特色,增強本地區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視對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生態環境和景觀的過度開發,強化對原始環境的保護。休閑農業綜合性強,波及面廣,為了引導其健康發展,政府應當設立專門機構,加強對休閑農業進行綜合管理。對哈爾濱市休閑農業的資源、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科學評估和預測,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對休閑農業進行統一規劃和正確引導,合理開發,實行規范化管理。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哈爾濱市休閑產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休閑農業的硬環境,為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應以交通、景區設施、綜合配套設施和接待設施為重點,提高景區可進入性和服務接待質量。同時,改善旅游環境及接待設施的衛生條件,完善水電設施,使廚房、餐廳、臥室、浴室、廁所及公共娛樂場所的衛生達到接待標準,滿足游客對飲食衛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順暢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閑農業整體的產業競爭力,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打造產品品牌和精品項目
目前大部分休閑企業欠缺品牌意識,管理水平較為落后,品牌化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沒有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休閑產品。在突出鄉村的自然景觀優勢的同時,更要體現鄉村傳統文化積累的深厚底蘊,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在發展過程中,要善于借鑒和吸取先進地區的成功發展經驗,突出地方特色與優勢,形成休閑農業精品項目,滿足游客高層次、高品位的休閑需求。
(四)加大對休閑農業的宣傳力度
采取多種營銷方式對休閑農業進行廣泛宣傳策劃,提高哈爾濱市休閑農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會”、“哈爾濱之夏旅游文化節”、“冰雪節”等會展經濟發展的機遇開展各類豐富的宣傳活動;二是形成休閑農業旅游景點與旅行社的合作機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與影響力,對休閑農業景點進行深層開發,擴大營銷活動的輻射范圍,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議成立休閑農業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行業自律、市場營銷、協調服務等方面的影響與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行業協會+旅游景點+旅行社”的運行模式。通過以上途徑,著力倡導以“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為主題的休閑農業旅游,打造哈爾濱市“春賞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閑農業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王紅姝,田甜.對哈爾濱市休閑農業的認識與思考[J].旅游經濟,2012,(1).
[2]帥婭娟.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5).
關鍵詞:南陽;花卉旅游業;發展初探
當前,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帶動了花卉需求量的增長,花卉產業也有了蓬勃飛速的發展。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花卉種植在我國的規模逐步擴大,產業布局逐步形成。南陽自然環境條件得天獨厚,具有花卉產業發展獨特優勢,特別是月季種植優勢明顯,加快發展月季種植產業是調整南陽市農村產業結構,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發展現代新型農業的戰略選擇。與此同時,花卉業與旅游業聯手打造新型花卉旅游產業,創造更優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態效益,使花卉旅游業成為南陽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一、南陽市花卉旅游業發展現狀
南陽市月季種植主要是依托南陽月季基地、南陽月季合作社、南陽月季集團、南陽森美月季示范苑等花卉企業,現已基本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技術最優的月季種植基地。南陽市花卉旅游景點(區)主要依托各種植基地建立,分布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石橋鎮境內,以中國月季園(南陽月季博覽園)為主。月季園位于南陽市獨山腳下,現有月季共1200多個精優品種,區分為大花月季、豐花月季、微型月季、樹樁月季、地被月季、藤本月季、食用玫瑰、切花月季等系列;園內月季花色五彩斑瀾,分為紅、黃、粉、橙等10個色系;園內建成30畝基因品種園,培育精優月季、玫瑰、薔薇共計10萬余株;園內種有1萬余株古樁樹樁月季,并建有2萬余平方米溫室大棚,達到每年100萬盆月季的培育規模。中國月季園除園內景觀外,周邊還建有南陽國家級月季種植資源庫、各類月季展示園、高端月季生產區、玫瑰之約浪漫婚慶基地、月季文化展示館等不同的月季主題園區,同時還建有現代生態農業館、名貴花木館、香草植物館、月季科研及學術交流服務中心等。自2010年起,每年一次的南陽月季會展已成功舉辦6屆,中國月季園在全國贏得了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成為月季會展中的佼佼者。
二、南陽市花卉旅游業的發展優勢
1.自然環境適宜
月季是一種喜光植物,適于在光線比較充足、空氣比較流通、排水性較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中栽培。而南陽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水資源豐富,在全省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處于第一,山區、丘陵、平原三分秋色,植被覆蓋率高,各類資源豐富,生物品種多樣,各項地理、環境、氣候指標非常適宜月季的種植和培育。同r,南陽市還有眾多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點為花卉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創造了條件,例如:有“世界地質公園”之稱的南陽伏牛山;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之稱的內鄉寶天曼;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同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還有美不勝收的桐柏太白頂、西峽老界嶺、南召真武頂等多處自然景觀;而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在南陽中心城區形成碧波蕩漾的萬畝水面,與城北獨山森林公園相呼應。
2.交通條件便利
南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南陽機場位于市區近郊,是可供各類大型客機全天候起降的D級機場,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滬陜高速與寧西鐵路橫跨東西,二廣高速與焦柳鐵路縱貫南北,與蘭南、焦桐等高速在南陽交會形成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米”字型交通樞紐。鐵路、航空、高速公路、干線公路以及鄉村公路合理配置形成南陽快速高效的立體交通網。近期南陽高鐵站即將啟動開工,這將更加有利于南陽發揮區位優勢。交通運輸的日趨發達,既為游客出行帶來了便利,又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甚至是境外游客。
3.政策優勢明顯
歷年來,南陽市政府十分重視花卉產業發展,特別是在政策上給予了特別的傾斜。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先后建成南陽月季博覽園、中華盆景園等花卉旅游項目及配套設施,為月季花卉旅游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積極引進配套項目,在市政府的積極努力下,世界月季聯合會今年正式批準由南陽市承辦2019年世界月季洲際大會,這給南陽花卉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南陽市政府已經開始規劃建設一主(月季主題公園)、兩輔(蘭湖月季園、濱河月季園)及連線月季帶、月季專類游園(20處)等景區(點)。其中月季主題公園,計劃建于新區高鐵站區域,占地2000畝,是集科普、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月季展示景觀專類園。蘭湖月季園,計劃建于蘭湖森林公園內,占地不低于200畝,是以月季展示為主的專類園。濱河月季園,占地200畝,是以月季景觀、園林小品、植物景觀配置為主的綜合性專類公園。
三、南陽市花卉旅游業的發展劣勢
1.景點知名度不高
宣傳持續力不足,2010年至今南陽市的花卉旅游業僅靠每年一屆的月季花卉文化節帶動,文化節前集中精力展開宣傳產生一時的轟動效應,文化節后宣傳力度銳減,品牌影響力持續不夠,導致花卉旅游業的知名度難以提高。旅游產品規劃不合理,花卉旅游項目未成為旅行社常態化內容,旅行社只在文化節內將花卉景區納入南陽旅游線路,文化節之外的時間游客只能在車內遠距離欣賞花卉景區美麗風光,不能真正領略南陽花卉旅游的魅力。旅游外部影響力不強,由于品牌影響力不強,難以吸引外地游客,據統計文化節期間接待的游客大部分來自南陽市周邊縣市區,外地游客僅占5%且均為官方考察參觀團、花卉苗木從業人員和攝影愛好者。
2.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
南陽花卉旅游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是半路出家的“土行家”,科班出身的極少,缺乏對旅游景區開發的長遠規劃和深刻思考,缺少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同時,配套服務人員自身文化水平較低,且缺乏必要的系統培訓,服務質量水平難以提高。加之,景區附近的家庭式餐飲、住宿與花卉旅游的自然景觀、文化內涵極不相稱,使得花卉景觀效果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影響了花卉旅游甚至整個南陽旅游業的形象。
3.項目開發空間有限
旅游必須依靠推出的產品來吸引游客,而花卉旅游是建立在花卉產業基礎上的,必須有花卉和相關的產品參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花卉旅游。當前,南陽的花卉發展區主要集中在石橋鎮境內,以中國月季園為主體,其余花卉發展區分布較為分散,使花卉旅游項目的開發和建設受到地域的限制,除現有景區外,其他花卉旅游景點難以形成大規模高質量旅游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四、南陽市花卉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注重政府引導,科學合理規劃
政府應發揮市場經濟建設的引導作用,注重科學規劃花卉旅游業發展道路,加強理論指導;注重加大對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支持集聚式發展;注重建設產業保護性法規體系,規避潛在風險。同時,政府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月季花卉旅游業發展,形成整體合力,實現旅游市場健康有序平穩發展。
月季種植基地應強化與科研人員的技術合作,科學種植、注重規劃、因地制宜,建立各類月季種植、銷售合作組織和協會,轉變個體經營模式,擴大規模,增強抵御風險能力,走開花卉種植的產業化、規?;l展之路。根據月季種植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南陽市整體旅游資源現狀,科學合理布局,新建、擴建月季花卉觀賞旅游景點(區),吸引省內外、境外游客,保持花卉旅游始終處于良好的發展勢頭,增強月季花卉旅游的知名度,提高花卉旅游的競爭力。
2.改善旅游環境,提高接待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城建規劃,改造提升景區道路,規劃建設直達景點的公交專線,加大綠道建設力度,完善景區標識、智慧服務系統、公共服務設施等配套硬件的建設。
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服務接待水平。一是要提高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服務質量,借鑒知名旅游景區經驗,結合花卉旅游特點規律制定行業服務流程和手冊,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務;二是要提高花卉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導游從業人員花卉專業知識及花卉文化培訓,提高花卉文化素養,培養花卉旅游經營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3.加大宣傳營銷力度,U大客源市場
持續開展花卉旅游宣傳,通過報紙、電視、短信、網頁和微信公眾號等多種途徑花卉旅游信息,擴大南陽月季花卉旅游影響,打造花卉旅游知名品牌和名片。積極開拓客源市場,強化花卉旅游產品與周邊縣市、省內景區的串聯、對接和組合,發揮“強強聯合”效應。注重發揮旅行社內引外聯作用,最大限度地將南陽市花卉旅游景區納入河南省各旅行社的總體旅游線路,吸引更多的外地、境外游客來南陽休閑度假旅游。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技術支撐
一是加強花卉職業技能培訓。以高等院校、職業專科學校(院)、插花花藝學校等為依托,設立一批專職花卉培訓中心,開展以花卉園藝師、插花師等工種為重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工作,逐步實行持證上崗制度。
二是加強花卉從業人員的專題培訓。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短期和中長期花卉專題培訓,組織從業人員參加國內外花藝競賽,提高花卉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
三是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只有既懂花卉知識又懂導游服務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滿足花卉旅游發展的特殊需要。因而,在引進旅游管理人才、宣傳營銷人才的同時,景區應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聘用與定向培養一批既懂花卉又精導游的新一代復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隊伍的梯次配置,以人才支撐產業,以技術筑牢產業。
五、結束語
傳統花卉種植業和旅游業融合轉型升級是實現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轉變的一個重要舉措。而今,南陽市花卉旅游業正處于從起步階段向產業化、規?;l展的關鍵時期。作為農業大市,南有花卉旅游業發展的得天獨厚優勢條件,應把握當前市場機遇,依托現有花卉產業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快融入發展載體,使花卉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靚點和推動全域旅游創新發展的重要契機。
參考文獻:
[1]河南省花卉產業發展規劃[Z].2009-2020.
[2]喬穎麗,王艷華,高立英.河南省花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
[3]孟莉娟,李景初.河南花卉旅游開發優勢和策略分析[J].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6.
[4]喬秋敏.論河南鄢陵花卉旅游資源優勢及開發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6.
[5]王偉紅.河南省花卉旅游資源優勢及開發戰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