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5:32:14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基礎學說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的入門課,藏象學說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學內容。但是由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產生于二千多年前,內容古樸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與現今不盡相同,這些都令初學者難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解,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體會,談幾點粗淺看法。
1 講清西醫、中醫臟腑器官的區別
中西醫學是在不同指導思想、思維方式影響下形成的不同醫療體系,由于看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因此,中西醫學中所涉及到的臟腑或器官雖有共同的稱謂,但本質上兩者差別很大。所以,在給學生授課時,必須要將這一點強調清楚。以便同學在后面的學習中能夠更好理解相關知識。我們可以舉例講解這個問題:西醫中肝的本名應為Liver或hepar,西醫學傳入我國,借用了我們約定俗成的“肝”這一中文稱謂來表述西醫中的Liver這一器官。所以西醫中的肝是一個消化腺,是人體的化工廠;而中醫學中的肝則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調節血的蓄溢的一個臟??梢娭嗅t的肝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雖然其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有很大差別。其余臟腑中西醫概念的異同與之相仿。通過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此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2 以氣為紐帶,系統介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中所講的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臟腑的很多功能活動都要依賴氣的運動變化而實現。所以在講授臟腑的功能時,可以初步講授氣的功能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各臟腑的功能,同時闡發臟腑生理病理與氣的聯系。例如在講授肺的生理功能時,先講肺氣的運動特點:宣發、肅降,正是基于肺氣的這些運動,才產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應: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輔助物質的輸布代謝;脾氣的運動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運化水谷、統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氣以降為和,所以胃氣也助六腑傳化糟粕。在藏象學說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這些內容,所以在講授時應以氣的運動變化為主線,先講清臟腑與氣的這些聯系,然后再講解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的生理效應—臟腑的功能,進而延伸到各臟腑的病理變化。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使課程的內容更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可以兼顧講授內容的前后聯系性。氣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在這里講了氣與臟腑功能的關系,就可以增強學生對氣的感性認識,在以后講到氣的概念時,學生就會覺得確有其物,而且這樣做也能夠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氣的重要性。
3 以比喻方法講述各臟腑的功能
每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點掌握內容,我們在講授時都應該講解清楚,而且我們應該反復向學生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各臟腑功能的相互協調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臟來講,這個過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講授時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來描述。例如:《內經》中對各臟腑的功能有這樣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倉稟之官。我們可借用這一比喻對各臟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進行闡發。相傅之官具有輔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將其對應于心肺的關系:肺可以朝百脈助心行血,主治節,治理調節全身各個方面的功能;脾胃,倉稟之官,要保證糧食的收集,收集后還要輸送給肺,肺為相傅,天下之財,用之于民,所以這些營養物質應交付給肺統一調拔,分發到全身各處,應于《內經》中“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樣的描述可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澀難懂的臟腑功能知識。
再如講六腑時,我們可以用做豆腐的過程與六腑對食物的消化這一過程作對比進行講述,做豆腐時,首先要將豆子磨成細末,這一過程正像胃對水谷的腐熟;而用濾網將豆漿與豆滓分離的過程正像小腸分清泌濁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時需要加入的關鍵物質——鹵水,正如在消化過程中離不了膽汁的促進作用一樣。這樣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與我們人體的整個消化吸收過程來對比講授。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增加其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
【關鍵詞】 陰陽五行學說; 解剖學; 生理學
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和解剖生理學的相關知識,筆者認為,臟腑之陰陽,即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這種平衡關系是臟腑陰陽學說的解剖生理學基礎。由于脊髓節段神經分布的特點,有的臟器出現功能異常,植物神經系統對該臟器進行調整時,由于定位以及神經分布的特點,結果就會導致“多臟器調整”。多臟器調整是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生克乘侮理論的解剖學基礎。
1 相關解剖學知識
1.1 脊髓節段、內臟植物神經與臟器解剖關系見圖1。
1.2 內臟感覺的特點內臟感覺存在以下特點:內臟對刺激的定位性差,故內臟的定位感是不準確的。內臟對牽拉、膨脹和冷熱刺激敏感,而對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一般認為內臟感覺的傳入途徑分散,即一個臟器的感覺,可經幾個脊髓節段的脊神經傳入中樞,而一條脊神經又可包含幾個臟器的感覺纖維[1]。
2 陰陽學說和植物神經功能的諸多相似之處
2.1 相互對立
2.1.1 陰陽相互對立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兩方面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在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在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下,陰陽兩個對立面,不是平靜和互不相干的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是陰陽不斷地相互排斥、相互斗爭的過程中推動著人的生長壯老的變化[2]。
2.1.2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相互對立大部分內臟器官均接受雙重神經支配,而且其效應往往是相反的。如交感神經系統促進心臟的活動,而副交感神經則抑制心臟的活動。
2.2 相互消長
2.2.1 陰陽相互消長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陽消陰長”和“陰消陽長”的運動變化中。在正常情況下,這種陰陽消長是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如果這種“消長”關系超過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陰陽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在人體即是病理狀態[2]。
2.2.2 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相對消長當機體處于安靜狀態時,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相對地占優勢,這時胃腸活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時心搏減慢、減弱,血糖降低,瞳孔縮小,這些都有利于機體能量的貯備。
2.3 相互轉化
2.3.1 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2]。
2.3.2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功能的相互轉化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相互轉化。如在胃腸的緊張性已經很高時,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將不再引起興奮而是起抑制作用;而在胃腸的緊張性已經很低時,則交感神經的沖動將對它起興奮作用。這說明自主神經的作用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與所支配器官本身機能狀態相關聯的。
3 討論
綜上所述,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和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可以用陰陽兩方面來加以概括說明。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就體內臟腑來說,六腑屬陽,五臟屬陰;上部的心肺屬于陽,下部肝腎屬于陰。具體到每一個臟腑,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傊梭w上下、內外各組織結構之間,以及每一組織結構本身,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都可以用陰陽來加以概括說明[2]。
筆者認為,臟腑之陰陽,即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動態平衡作用,即:使臟腑功能增強、血流加快為陽,反之為陰。植物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是臟腑陰陽學說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人體對于疾病是一個不斷自我偵測、自我調整的過程,因此,調整是機體對付疾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這種調整主要是通過植物神經系統自動完成的。
神經系統對臟器的調整是基于以下兩點實現的:①內臟的病變是通過植物神經自動偵測和自動反饋的;②機體對病變臟器的調整主要是通過植物神經系統自動完成的。
由于中樞神經對病變臟器的定位不準和脊髓節段神經分布的特點,如交感干、同一節段支配多個臟器,多個節段支配同一臟器、神經節轉換神經元等,一旦有的臟器出現功能異常,植物神經系統對該臟器進行調整時,就會出現對多個臟器的調整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多臟器調整”。多臟器調整是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生克乘侮理論的解剖學基礎。
多臟器調整的結果,使得本來功能平衡正常的臟器變得不正常(功能增強或者減弱)。筆者認為,多臟器調整是中醫五行學說生克乘侮理論的解剖學基礎。當某一臟器出現功能異常,比如虛或實(功能的強弱),機體本身就會對這一臟器自動進行調整。
在這種調整過程中,六腑因為擔負著日常消化吸收以及排泄的主要任務,因此,更容易影響到機體的陰陽平衡,六腑功能的改變對機體陰陽五行平衡影響更大、更明顯。當然,多臟器調整雖然對機體有一定的影響,但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令機體逐漸恢復正常的,但是如果調整過度,則會導致各種病理現象。例如,當胃腸功能(暫且簡單的以功能論)不足時,植物神經就會對胃腸功能進行調整(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以加強其功能,這種加強包括增加胃腸蠕動和促進血液循環,與此同時,抑制了心臟功能,加強了肺功能。按照中醫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心功能被抑制則表現為心血不足,會導致血虛無以滋養于脾,致脾氣虛弱,表面上看,是脾氣虛弱導致的胃腸功能下降。實際上,是因為胃功能虛弱,植物神經對其調整的同時,抑制了心的功能,與此同時,加強了肺的功能。可以理解為金(肺)反侮火(心),同時對肝脾腎都有影響,從而打亂了五臟之間的動態平衡。因此產生了五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現象(見圖2)。
因此,機體的“多臟器調整”是臟腑疾病相互影響的基本原因,也是這一中醫理論的解剖學基礎。一旦機體自身無法調整到正常的狀態,就會呈現出各種中醫所講的病理狀態則需要人工參與此種調整的過程—中醫治療。
所以,中醫治療是植物神經級別的調整治療,其先進性和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中西醫對哮喘病機的認識,探討其中醫病機“宿痰伏肺”和“痰蘊狀態”與兒童哮喘慢性氣道炎癥和特應性體質的關系,認為中西醫發病機制有相通之處。臨床應重視哮喘的“宿痰伏肺” 和“痰蘊狀態”這一病機,指導遣方用藥,以提高哮喘的療效,尤其是提高其遠期療效,從而為這一疑難病的治療開辟一條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 病機; 中醫認識; 兒童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嚴重危害小兒身體健康的常見呼吸道疾患,其發病率高,病程較長且反復發作。許多患兒由于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措施不當最終發展為成年性哮喘而遷延不愈,屬于疑難病范疇。近年來,哮喘的防治引起國際醫學界的普遍關注,同時對哮喘的發病機制的研究和探討也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況,權威研究認為哮喘是由多種炎性細胞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患[1]。這與中醫“宿痰伏肺”和“痰蘊狀態”的發病機制有相通之處,現探討如下。
1 哮喘中西醫定義及發病機制之辨
中醫對哮喘的認識源遠流長,早在《內經》中即有“喘鳴”之類的記載,漢代《金匱要略》一書稱為“上氣”,從病理上將其歸屬于痰飲病中的“伏飲”,是后世“宿痰伏肺”病機學說的淵藪。元代醫家朱丹溪首創“哮喘”病名,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秦景明在《證因脈治·哮病》進一步提出,本病由“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遇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而誘發。中醫認為哮喘的發病過程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感、飲食、情志等誘發,以致痰氣搏結于氣道,肺失宣肅,氣道攣急所致,為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故哮喘發作的基本病理基礎為 “宿痰伏肺”,宿痰不能盡除,是哮喘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隨著現代醫學對于哮喘發病機制認識的深入,哮喘的定義也在不斷完善。雖然早在十九世紀,就指出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氣道結構上的病變,而非氣道功能異常。Osler于1892年進一步指出支氣管哮喘是小氣道的一種特殊炎癥,但這一觀點在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并未被人們所重視,哮喘一直被看作是一種氣道平滑肌功能異常性疾病,認為發作性、可逆性氣道痙攣是其主要發病機制。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氣道炎癥學說才重新得到認可,認為哮喘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患。在臨床治療中,確立了以抗炎為主的支氣管哮喘首要治療原則。
2 宿痰伏肺與氣道慢性炎癥
分析中西醫對哮喘基本病機的認識,現代醫學將其發病歸于慢性氣道炎癥的產生和存在;中醫則強調“宿痰伏肺”是最主要的病理基礎。
現代醫學認為哮喘的病理基礎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依據有:(1)在氣道黏膜中可見大量炎癥細胞浸潤,如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細胞等。上述炎癥細胞能合成并釋放多種炎性介質:如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組胺、前列腺素、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等,均可引起氣道炎癥。(2)氣道上皮損傷與脫落纖毛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壞死。這可能與氣道中激活的嗜酸性細胞釋放的堿性蛋白,主要是堿性蛋白有關。氣道損傷可引起氣道的高反應性。(3)氣道壁增厚,黏膜水腫,膠原蛋白沉著,認為是基底膜變化。免疫組化顯示基底膜有免疫球蛋白、纖維黏連蛋白、Ⅲ型和Ⅳ型膠原沉著,而基底膜假性增厚[2]。
中醫認為“宿痰伏肺”是哮喘最主要的病理基礎。病理產物宿痰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1)哮喘患兒在臨床中往往可以表現出或肺虛、或脾虛、或腎虛,或兼而有之的征象,而肺、脾、腎三臟功能的不足導致水液不能正常代謝,“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飲留伏,隱伏于肺竅,成為哮喘反復發作的夙根。(2)外感的失治、誤治。追問哮喘患兒病史可發現,多數患兒既往有支氣管肺炎、支氣管炎、感冒等多次呼吸道感染病史,由于治療不及時、不規范,使病程遷延,致使余邪未盡,損傷肺氣,日久及陰。氣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陰虛內熱易煎津為痰。(3)小兒過食肥甘厚味,致使痰濕內生。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功能相對不足,若過食肥甘厚味,則運化不及,釀生痰濕,形成“宿痰”留于體內。總之,哮喘患兒由于素體虛弱、外邪所傷及飲食偏嗜等原因,致使肺脾氣虛,肺虛則衛外之陽不能充實腠理,故易外感;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聚濕成痰,上貯于肺,致“宿痰伏肺”,成為哮喘發病的病理基礎。
中醫學認為痰有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通常為呼吸道所分泌的痰液,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痰;而無形之痰是指痰飲停留于臟腑經絡等組織之中,其痰飲的存在一般可通過它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所以無形之痰指的是臟腑的病理狀態和病理產物。中醫認為哮喘“宿痰伏肺”病機中的“痰”指的即是無形之痰,指肺脾氣虛的病理狀態和病理產物,正如現代醫學認為哮喘患兒長期存在的氣道慢性炎癥;宿痰引起哮喘反復發作的過程也正如氣道慢性炎癥導致的氣道高反應性,進而引起哮喘反復發作的過程。
3 痰蘊狀態與特應性體質
哮喘患兒與“宿痰伏肺”病機相關的全身表現為痰蘊狀態[3]。小兒肺脾常不足,肺脾氣虛,氣不化津則水濕停聚為痰,除停貯于肺,成為哮喘發作的直接誘因外,痰飲還停留于肌膚經絡,泛溢周身,而表現為“痰蘊狀態”,臨床可見患兒面色白光白,虛胖,胖而不實,鼻梁青筋,肌肉松弛,喉間痰鳴,易腹瀉等征象。全身之痰濕與肺之“伏痰”相互影響,難以盡除,故哮喘反復發作。
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哮喘患兒除肺局部氣道慢性炎癥外,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升高[4],多項過敏原檢測陽性,并且臨床可見部分哮喘患兒伴發全身濕疹,蕁麻疹等變態反應性疾病,現代醫學將其稱為特應性體質。從免疫學角度看,特應性體質者患兒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和發育存在著局部與全身的不平衡狀態,其支氣管黏膜局部IgA不足,防御功能減弱,變應原易侵入機體;而IgE形成的能力已成熟,血清中大量的IgE吸附在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使機體處于致敏狀態。這可能與特應性體質者易發生哮喘有關[5]??梢姮F代醫學、中醫學對哮喘病理過程的認識是相同的,均認為其同時存在全身與局部共同的病理反應過程。
4 宿痰伏肺、痰蘊狀態與臨床治療
現代醫學認為哮喘的基本病機是慢性氣道炎癥的產生和持續存在,基于這一概念的確立,使得抗炎和調節免疫治療成為哮喘治療的主要原則。20世紀以β2受體激動劑為主的治療只能緩解氣道平滑肌痙攣,改善哮喘癥狀,而未能徹底消除氣道慢性炎癥,所以哮喘患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并未見降低?,F臨床上依據全球哮喘創議(GINA方案)應用糖皮質激素規范吸入、抗組胺藥或白三烯受體調節劑口服等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中醫藥采用降氣化痰、調暢氣機治療,不但可祛其病勢,且可除其夙根,所以臨床實踐中發現中醫藥治療兒童哮喘的療效,尤其是遠期緩解率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6]。中醫祛除“宿痰”和改善“痰蘊狀態”的治法與現代醫學的抗炎和調整免疫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反證了哮喘病機“宿痰伏肺” 和“痰蘊狀態”的科學性。
哮喘是一種免疫功能紊亂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氣道炎癥僅是其局部表現之一,吸入激素治療主要是抑制、緩解局部炎癥,在治療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藥治療兒童哮喘的最大優勢也是從整體觀念出發,針對患兒全身的“痰蘊狀態”,除消除咳嗽、咯痰等肺部癥狀外,尚兼顧舌像、脈象、汗之有無、飲食和二便等證,整體論治,固然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總之,重新重視兒童哮喘“宿痰伏肺” 和“痰蘊狀態”這一病機,指導臨床遣方用藥,有利于祛其勢,除其根,提高哮喘的療效,尤其是提高其遠期療效。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整體觀念,兼顧局部的“宿痰伏肺”和整體的“痰蘊狀態”,基于對機體整體狀態(包括免疫狀態)的認識和把握,精心選方用藥,力爭提高其臨床療效,豐富哮喘的治療手段,為這一疑難病的治療開辟一條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45753.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34.
[3] 王烈.嬰童哮論[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94.
[4] 潘開宇,徐峰,劉軍.142例哮喘患兒嚴重程度與血清總IgE水平、過敏原特異性IgE的關系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31(23):23262329.
關鍵詞: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歷史悠久療效奇特的中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護佑了中華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國醫學歷史上出現的偉大醫學家常常德藝雙馨為后人稱頌,而不朽的中國醫藥著作更傳承著中國醫學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過中醫進行保健和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對中國傳統醫學持懷疑和貶抑,評價中醫不科學,所以中醫不可信。中醫基礎理論作為發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幾千年來經中國醫界人士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原始系統論醫學理論。今天,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現狀,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反差和貌似復雜的悖論,值得研究。本文擬以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作為理論框架,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內涵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科學假說指“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它是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為已知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笨茖W假說并非科學認識的目的,而是人們認識自然界事物本質和規律常用的理論思維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學理論確立之前,往往有一個“建立假說”的階段。人們常常通過大量的觀察并積累一定的事實材料,對研究對象的某些現象和規律作出假定性的說明和判斷甚至預見。
三、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視角下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分析
科學假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并經過一定實踐驗證的理論。二,具有相當推測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三,具有明顯過渡性??茖W假說是科學性與推測性的對立與統一,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中醫基礎理論在整體上符合科學假說的定義和特點。分析如下:
第一,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臨床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原則,中國傳統醫學作為經驗醫學,由中醫藥從業醫師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來。就像劇毒的砒霜在中醫里可以入藥,但它的用量是由嚴格限定的,這正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以大量醫案、醫方等方式把結論記載留傳下來。
第二,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有一定推測性。張方,李煒芳指出,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如系統論和演化論思想等。根據其“天人合一”理論,發展了豐富的象思維模型和方法,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實材料之后,根據以往掌握的確定知識,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特點,總結病因病機理論,并在診斷治療中加以驗證。但這些認識仍有一些思辨成分,還不是人體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確切知識和理論。但是,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不一定是“錯誤的”或“迷信”,因為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原先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可能在未來經過驗證成為科學理論;
第三,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現代科學概念下的科學理論相比較,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別很大。倪培民指出,中醫里面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與近代西方的理性主義、與近代科學的基本原則、公理和檢驗知識的標準有很大的不同。鄭子新[4]認為,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 兩千多年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包括宇宙觀、自然觀、整體觀、辨證觀、論治觀和平衡觀及其治療作用順應人體生理病理規律而不干擾生命活動的自然性。因此,我們相信,隨著現代技術在中醫理論研究中的不斷應用,很多原始形態的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發生了接軌和融通,因此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從假說到科學理論明顯的過度性特點。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先師們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基本的系統論的理論思想,幾千年來從誕生一直到今天還在指導著中醫醫師進行臨床診癥治病的有效的醫療實踐。同時,中國傳統醫學是典型的經驗醫學,其診治原理、原則和方法是中醫藥從業醫師幾千年來反復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數據也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只不過中醫藥以經方的方式把最精華的結論記載留傳了下來,而把幾千年來中醫藥從業醫師親自嘗試各種入藥的原料的實驗和配伍實驗過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觀察資料遺失了。不能因為這些歷史資料的遺失而簡單粗暴的認定中國傳統醫學是沒經過實驗而總結出來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中醫基礎理論沒有經過實驗驗證”。
中醫基礎理論中確實存在著假說現象,這和其他任何一門學說并無二致。假說與科學理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科學的理論都是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后在經過試驗驗證,經過試驗驗證的假說就是科學理論。對于一個科學假說是否能夠成為科學理論的問題,我們分兩種情況來探討。第一種情況,在“科學”或說“實驗科學”不斷發展的時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說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那么,我們只能通過理論來檢驗。這種理論上的檢驗包括假說的邏輯完備性、假說的邏輯簡單性、假說的解釋和預見功能。第二種情況,我們既可以理論檢驗,又可以進行實驗驗證,包括直接驗證和間接驗證。實驗醫學的手段可以完成這樣的驗證和論證。最終,那些經過理論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假說,有的直接成為科學理論,有的經過修正、補充發展成為科學理論,有的被淘汰。
科學假說的存在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正相反,假說的作用十分重要。論者賀新華、劉奇研究認為,首先,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橋梁,這是不言自明的,因為科學研究就是沿著“假說-理論-新假說-新理論”的路徑不斷前進發展的。第二,假說是激發思維創造性的媒介。假說體現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動性,它在科學思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說的爭鳴有利于學術的繁榮。最后,錯誤的假說對科學的發展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
我們把中醫基礎理論基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看作假說。到目前為止,這些理論的綜合程度現代實驗科學還無法驗證,這種情況說明,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未知領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來中華醫學的診療實踐證明,依據這些理論進而產生的藏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治則治法理論等在邏輯上的確具有完備性、簡單性以及極強的解釋和預見功能。而且,這些具體理論目前正在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實驗研究:在臨床上,研究者從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論治,從“治未病”到“治已病”,診療活動都在日益深入開展。在科學研究中,從臟腑經絡到器官組織,到細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證明中國傳統醫學的假說確實是“科學理論”。
事實上,中國傳統醫學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不可能在理論和實踐中盡善盡美,她也是需要不斷發展前進的。假以時日,中國傳統醫學將日益朝著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如果今天,打著“科學”的旗號對中國傳統醫學輕易否定或貶疑,那絕對不是科學的態度。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理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或“好的”,即“真”與“善”不是一個概念。對于醫學問題,這一點我們尤其需要討論。十七世紀以后,在西方實驗科學框架下,飛速發展起來的以生物醫學為核心、以科學實驗為手段的現代西方醫學,雖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靜止狀態。因為醫學解決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作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生物體,既具有生物學屬性,又具有社會學屬性。所以西方現代醫學的“實驗科學”或“還原醫學”模式也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因此,對于醫學研究與實踐,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國傳統醫學,在繼承古代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的過程中,應在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體框架下全面快速發展,更高效更精準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因此,言說“中國醫學不科學”有其合理成分,因為中國傳統醫學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認識完成,這個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傳統醫學診療的有效性,是這門學問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對她的發展。而言說“因為中國醫學不科學,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則是對二者雙重的誤讀與誤解――對中國醫學的偏見,同時對“科學”的迷信。
四、結語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經過現代實驗驗證。但根據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的內涵,這些理論應該具有學術價值。顯然,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已經滿足了科學理論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概念、模型和規律表述,是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先將之看成科學假說,再經過不斷實驗驗證,其中一部分理論將成為未來的科學理論,成為由科學概念、命題判斷和命題系統組成現代言語體系。當然,這一認識的達成也需要中國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態度。作者希望,在中國醫學新興的科學技術和傳統優秀文化實現再次騰飛、復興之前,希望國人包容、自信心態的養成過程早一天完成,對“中國傳統醫學”與“科學”的關系也能更好地認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3-ZD-105):中醫藥文化國際價值及其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作者為項目主持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張方,李煒芳.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現代科學價值[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醫的科學性與兩種科學概念[J].哲學分析.2010,1(1):139-146.
[4]鄭子新.中醫學的科學價值與現狀和發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1):682-683.
[5]賀新華,劉奇.醫學辯證法[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聽說英語 教學
廣大師生由于受到升學考試的壓力,操作的是“應試教育”的陳舊模式,過分強調書面表達而忽視口頭表達,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應付書面題型,成了“啞巴英語”。因此,加強英語的口語教學,用聽、說的方法,培養聽、說的能力,尤其顯得必要。
一、中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其研究意義
我國的英語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有較強的地域性,一般來說,東南沿海一帶高于內地,開放城市高于邊遠地區。究其原因,邊遠地區在經濟水平、師資力量上相對薄弱,落后的經濟不能引進高素質的人才,更不能引入先進的教學思想、教育方法。從而導致邊遠地區的英語教學水平每況愈下,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部分邊遠地區中學英語教學將有聲有色的語言變成了“計算機數碼”,把本應通過眼、耳、舌等感官吸收、消化的活生生的語言信息,只通過眼睛和大腦“填鴨式”的輸入,使外語教學“事倍功半”。學生覺得外語教學枯燥無味,負擔日益加重。最后被迫放棄學習。少數學生勉強能跟得上,但要花費比常人多幾倍的精力。這樣,大部分班級就出現英語成績兩極分化現象。即使個別學生成績較好,但由于聽、說跟不上,嚴重地阻礙用英語交際,出現了“高分低能”現象。
從語言學習的規律來看,對任何一種語言,有聲語言都是第一性的,文字語言是第二性的。因此,加強中學英語聽說,充分發揮英語的交際能力,是貫徹“大綱”精神,全面提高中學生英語素質的保證,也符合語言教學的規律。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體系,它必須體現在一個具體的教育科學的步驟和措施上,新的英語教學大綱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育體系。英語教學的指導性原則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使用語言的能力,達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探討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教育教學的規律與相應的策略。
二、改變中學英語教學的思路
(一)端正教學指導思想,做到有的放矢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指出:“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庇纱丝梢?訓練和培養學生掌握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最根本的目的之一。遵循“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讓每個學生開口說英語是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注重聽說訓練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這樣,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了,就能促進和加速讀寫水平的提高,促進和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能力,從而走出了為應試而教學的誤區。
(二)優化課堂教學,培養交際能力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必須有其相應環境。因此,加強課堂英語聽說訓練對提高英語素質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首先,自己要有較高的英語素質,口語流利,語音語調準確,并且有豐富的英語知識;其次,要善于用英語組織教學,做到語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盡可能給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英語聽說環境。盡可能利用實物、圖片、掛圖、錄音機、幻燈、電視等進行英語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理解。
(三)因材施教,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在明確了教學目的之后,教師應該積極的備課(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然后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課堂操練(語言操練活動、語言交際活動)要特別強調小組活動形式。小組可以由同桌兩人、前后桌四人組成,便于隨時活動。教師給小組每個學生按固定作為預先規定好A、B、C、D角色,以免小組活動課堂臨時分配角色時相互推讓而浪費大量的活動時間。
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英語角、英語墻報、英語演講、英語歌曲等??傊?要多制造一些機會,給這些孩子以更多的時間練習,使他們能開口并敢于與別人用英語交談。
三、加強聽的練習,注重聽的效果
聽是在聽的練習里培養起來的,對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與傳統的單純教授字母不同,我根據字母和音標在外型上相似的特點,在教授字母的同時也對比著教授一些簡單的音標,在這里就需要仔細聽來辨別是字母還是音標,或者通過聽寫的方式去區別書寫相似或讀音相似的字母或音標。這個階段的訓練使得學生能熟練地掌握 26 個字母以及在預習新單詞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去嘗試發音。為將來深入地進行聽力理解單詞、短語、句子甚至短文、對話都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其次,在單詞、短語的聽力訓練上,我采取的是練習與游戲相結合的方法。比如,對于所學過的詞匯,在第二天講授新課之前,或者采取聽寫的方式,或者提問: (Name: ×××): How do you spell...? Please use this word(or phrase) to make a sentence! 等等。那么游戲的方式我們通常采用單詞或句子接龍,即以一個單詞的最后一個字母作為另一個單詞的首字母:English―have―each―...,或者指定句中的第幾個詞去造一個新的句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聽力,又培養了學生對聽的興趣。
關鍵詞: 初中說明文 教學設計 數學思考
說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確定它的教學內容?對此,老師們最熟悉的、固有的說明文知識就是:抓特征、講方法、理順序、語言準。說明文的閱讀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說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說明方法,并不代表讀懂了文章,準確獲取了信息。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輕松學習說明文?
一、注意課堂教學導語的設計,因勢利導進入課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好奇心是產生興趣的先決因素,說明文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能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產生學習研究的興趣,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可設置這樣的導語: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喬丹;假如你是書法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王羲之。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說:“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睋Q句話,以上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學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可這樣激趣導入:首先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在學生陶醉于恐龍世界時,教師適時提問,你們知道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的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拓展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老師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發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在理清該文內容,對物候學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大自然語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識的農諺。另外,還可組織討論物候學的意義除了課文所介紹的外,還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便引導學生思考,查找資料,激發他們主動研究的興趣。
三、注重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留足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
1.心理空間。教師語言要親切平和,縮短師生距離,營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間。即要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觀點。
2.學生自主空間。即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內容和思考空間,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時以問題為主線,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善于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步步深入,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內容和思考空間。
3.生成空間。必須明白,學生通過這節課,獲得了哪些知識與能力及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無論是引導學生理解、歸納說明文的準確性,還是引導學生概括要說明的物質的特點,抑或是對物質人文內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據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著重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學法指導和說明文閱讀技巧、規律的總結,把人文精神滲透其中。
四、注重教學提問的方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信息
提問是一門語言邏輯上的藝術,它是學生記憶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趣和效果。
1.引證提問法。說明文為了把被說明事物的特點解說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說明,提出一個科學性的論斷,然后通過舉例加以印證。教學中應準確地抓住課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詞語設問,把學生的視線引到下文的舉例上。
例如,《中國石拱橋》在介紹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先對石拱橋“形式優關、結構堅固”的特點作概括性的說明,教學時設問:課文中選舉了哪些例子印證“形式優美、結構堅固”這一特點的?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對下文舉例的分析,學生通過自讀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和北京附近的盧溝橋為例,分別從它們的結構巧、周圍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態等方面加以證實,這種引證提問的方法,既能讓學生對文章先概括后具體的說明方法有深刻的認識,又能讓學生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
2.逆向提問法。為了讓學生對說明文順序完全掌握,提問學生,文章如果不這樣安排那么順序行不行?這種從相反的方面發出疑問的逆向提問法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為了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這個特征,作者分別從園林的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四個方面加以說明。這里采用逆向提問:把這四個方面倒過來說行嗎?使學生分析鑒別,得出結論,學生說不行,因為主體部分先說明,次要部分后說明,這樣主次分明,說明順序井井有條。
說明文滲透在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各方面?,F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知識成了時代的寵兒,社會發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是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需要。傳播和學習科技知識很大程度上依賴讀寫說明文的能力,我們必須重視說明文教學。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關鍵詞:說明文;說明方法;對象;語言
一、關于說明文
1.說明文的重要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階段,要讓學生閱讀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讓學生體會作品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在寫作指導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會寫簡單的說明文,在介紹說明對象時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對閱讀說明文都各有要求,筆者查閱了最近幾年的中考說明文試題,歸納出說明文閱讀一般從以下方面來考查:(1)試題要求學生能夠指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2)要求學生能夠說出說明方法,更要能夠理解該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4)讓學生能夠體味重點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更能夠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由此可見,說明文教學在整個初中階段有著重要的地位。
2.說明文教學的現狀
筆者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發現初中教師對于說明文教學不夠重視,具體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說明文本身的特點,是對事物的性質、狀態、事情的進程以及事物之間關系進行介紹,因此,為了準確無誤地介紹,說明文語言一般是比較枯燥無味的,老師和學生一般對于這樣一類的文體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基本功比賽以及上課比賽的活動,一般情況下,公開課和比賽課是不選擇說明文的,因此,老師對于說明文的研究就比較少,課堂教學就沒有能夠精打細磨,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流程的實踐比較粗糙。但是,我們廣大一線語文教師不能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就忽視說明文教學,因為說到底我們還要圍繞中考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來認真對待說明文教學。
3.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說明文的說明對象一般就是題目,例如《蘇州園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將說明對象放在文章的開頭一段,還有極少數說明對象需要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歸納提取,這種情況一般很少出現;有的在文章開頭幾段揭示什么對象的特征;有的說明對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學生抓住最能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的詞語進行歸納提取。
二、指出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1.說明方法有哪些
閱讀說明文,指導學生學習說明文,必須讓學生能夠找出對所學習的說明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一般在學生初學說明文時,要明確讓學生知道有哪些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作引用等。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試卷中,讓學生找出所運用的說明方法這對于絕大多數考生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中考試題中往往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只知道說明方法,還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所選擇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指導學生如何來規范化地答題以及了解答題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題規范的格式:具體準確地說明了……的特征。例如,《蘇州園林》中“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北咎庍\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比較,突出強調了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的特點;“打比方”答題格式是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特征,例如《蘇州園林》中“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边\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講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說明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舉例子”具體真實地說明了……特征,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傊?,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緊扣說明對象的特征,注意答題的規范與技巧。
三、分析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一般考查的題型有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色、體會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對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切忌望文生義,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