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0:43:27
序論:在您撰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高速發展的社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競爭、高壓力,人們的心理承受著以往從來未承受的巨大負荷。目前,青少年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這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
1.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有回避、恐懼的心態,缺乏科學的認識態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病聯系起來,有問題不看心理醫生、不找老師,不解決,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
1.2 教師、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在我國許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處在萌芽階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漠,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品質的培養。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變革同許多傳統習慣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遠比健康教育的發展來的快。
2.學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現
2.1 缺乏信仰、政治盲從
現在有些學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現不明事理、不辨真假、學習盲從等現象,在個人追求中一旦出現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棄等。
2.2 壓抑與自卑
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在人際交往、家庭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有些學生會產生壓抑自卑、萎靡不振、情緒低落等現象,進而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3 性格孤僻,不合群
適應能力差,團結意識弱,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對同學不愿深交,對待學習不夠主動等。
2.4 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
受疑心的困惑,在別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內心的平衡,為別人的成功而煩惱,為別人的失敗而慶幸,這是常見的嫉妒心理疾病。
3.作者認為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3.1 作為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造成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因素是來自于教師。要培養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教師本人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育者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3.1.1 培養真摯的師生感情
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梢?,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基礎,而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學過程是師生心理交流、溝通的過程,是情感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要真誠地去關心和愛護學生,力求讓學生在積極、健康、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這種感情時,他們不僅體會到溫暖,受到鼓舞,并且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要求,積極地將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時,真摯的師生感情就像催化劑,促進學生努力奮斗。
3.1.2 尊重和激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品質,也是個體克服缺點而努力上進的重要動力,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要注意保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別是在學生遭受挫折的時候,注意多提供具體的幫助和指導,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并設法讓學生通過克服困難,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在細微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努力,使他們充滿自信。這就要求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平時注意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從多角度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絕不因為其微弱而忽略這些小的進步,并且經??隙▽W生的點滴進步,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希望、有前途,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自強不息。
3.1.3 一視同仁,不偏愛、不歧視
關鍵詞:體育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
健康對人類生命和繁衍至關重要,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以及迥異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在人類心中的感覺和要求并不一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以及對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化,對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影響巨大,給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認知也日益深刻。各種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一方面對人類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眾多積極影響,同時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相應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不能聽之任之,否則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危機?,F代生活病,即稱現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人們生活方式和非建康行為引起的,是身心不能應付內外環境的刺激而產生的某種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的不良反應。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小學各學科之間已無主次區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心智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體育教學不能只限于讓學生被動地參與課程,應該想辦法刺激學生更多地參與體育鍛煉,激發他們參與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體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類體育活動中努力提高學生身體、心智等的素質。這對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和健康觀念的增強,心理健康在人的整體健康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促進心理健康諸手段之一的體育鍛煉也備受人們關注。有關體育鍛煉以及心理健康效應的研究成為現在乃至以后相關專家學者們的重點研究課題。本文擬對心理健康效應進行討論和研究,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2016年1月1日,國家調整了生育政策,全面放開二胎。但之前我們累積了眾多的獨生子女群體,這部分孩子在小學階段容易發生各種心理障礙。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眾多專家和家長、教師憂心忡忡,其心理衛生問題的檢出率日漸增高,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在品德、意志力、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家長們開始重視對學生的有關“樂觀”“自信”“獨立”“友愛”“合作”等精神品格的培養。對現有的小學生來講,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獨立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卻越來越差。從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霸道、任性、蠻橫、吃零食、要求家長接送、以自我中心、說謊、攻擊性等多種不良現象。這些行為的存在,將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們的人格缺陷,影響他們意志品質的養成。而勤勞刻苦的好習慣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可以讓孩子們終身受益的品質。
對于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首先是面臨陌生的同學,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場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與陌生的同伴在一起進行游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使學生盡快適應環境。從心里的能動反應來講,心理健康是人們在后天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社會適應的經驗,并通過主體的構建活動,建立一套完備的心理調節機制。人依靠自我實現形成的心理反應,僅僅是實現自然適應的生理調節機制,而不是實現社會適應的心理調節機制。因此,教育所傳遞的經驗內容的可靠性至關重要,他是一種雙邊雙向的、協同自動的過程,其成效取決于雙方主動性。綜上所述,體育課程的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小學也應對體育課更加重視,教師在教學時應采用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分組競賽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融入體育學習實踐中。使小學生在學習時保持心情的愉悅,促使他們養成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筆者認為體育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重視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課程中重要的任務之一,眾所周知,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還能增進心理健康。在教學中,我們要防止出現過分強調運動技能的傳授,而輕視甚至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目標的達成。必須充分重視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其優良的意志品質和較高的情緒調節能力,使小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運動機能,又能發展心理品質,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創設合理的、和諧的、難易適度的、溫馨又有挑戰性的、能使多數學生從中獲取成功體驗的情景,同時要避免營造競爭激烈的、殘酷甚或野蠻的、使人望而生畏的課堂場景。
面對學生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體育與心理健康嚴重脫節,體育未能有效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如何實現體育增強學生心理健康,并為終身體育健康奠定基礎,成為學校體育課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通過學習,使學生在發展適應社會能力和獲取體育健康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要求他們學習與其他人及社會和諧相處的知識,增強合作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能力,養成關心集體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并將獲得的合作交往能力遷移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受“體質教育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思想”的影響,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往往重視掌握運動技能,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強調體育運動中小學生認知和身體聯系的過程,忽視了學生日常的情感需要以及興趣愛好。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學生喜愛體育但卻并不喜歡上體育課,有些學生甚至逃避上體育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建立和諧的、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體育學習目標是必不可少的。
體育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身體,而且還能錘煉他們的意志和心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也可以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基本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他們了解營養、環境及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使絕大多數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完善人際關系,學會交往規范,培養樂觀自信的心態及自控能力,并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馮忠良,馮姬.心理健康教育概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5):7-8.
[2]蘭自力,駱映.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作用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3(1):72-74
關鍵詞:中學 美術教育 心理健康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237-01
1 中學生心理健康
1.1 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1.1 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在學習中能夠理解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將自己視為學習的主體,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不畏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想辦法解決困難同時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1.2 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在與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中,能夠真誠的贊美別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優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別人,在遇到矛盾和爭吵時應客觀的分析及時的溝通,妥善處理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樹立健康的人格。
1.1.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能夠給予自己正確的評價,不會因為別人的話語迷失自己,盡可能地通過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夠的自制力,有遠大的理想。
1.2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1.2.1 依賴心理
多數學生都為獨生子女的今天,他們生活的環節都是溫室,從小就在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呵護下長大,缺少獨立的意識,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這些學生早已養成了依賴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賴有人幫助,做錯事情依賴別人的遷就等等,這些都成為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1.2.2 自私狹隘心理
當代學生是個性的一代,注重自我價值自我意識,在這種自我感強烈的時代必然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強烈的自我為中心慢慢演變成狹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無視他人的利益,斤斤計較。
1.2.3 自卑心理
中學生的自卑心理形成處于各種原因,但歸根究底是對自己的一種懷疑,無論是對自己的智力、長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與別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時進行調整就會產生一種心里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一旦產生就會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發展到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尤其對于青春期的學生而言,心理發展還不穩定,很容易引起情緒的波動,形成自我否定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1.2.4 孤僻心理
現今大多數的學生都為獨生子女,形單影只的他們從小沒有及時地良好地適應在集體里的生活就會造成一種孤僻的心理,不愿與他人接觸,沉默寡言,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無法正常的交流,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人際交往,隨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1.2.5 焦慮心理
近年來,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升學壓力、競爭壓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學生幼小心里焦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心理發育還不健全,心理適應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壓力時若不能做出恰當的調整就會發生心理的偏離,嚴重的會胡思亂想危及生命。
1.2.6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中學時期學生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是指對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現出相悖的心理狀態,正確的引導會使學生平穩的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而不當的處理很可能會激化矛盾導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1.2.7 嫉妒心理
這種心理是一種擔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狀態,適當的嫉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設立趕超目標,努力學習。若不經調整一味的放大這種心理就會導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壞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2 中學美術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 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中學生欣賞和創造美術作品的能力,想想是創造的基礎,任何的想象都來源于學生對神奇世界的向往,這種激發創作能力的想象力一方面來源于個人的生活經歷、學習水平、心情態度、美術修養等等;另一方面則來自于自身的探索發現和主體表達,這種探索發現和創造力歸根結底是需要學生對自己的美術創作能力擁有足夠的自信心才能完成的。中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要強于抽象思維,而美術教育能夠發揮中學生的特長,幫助其樹立自信。同時,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每次創作不都盡如人意,若遇到問題或不成功時就需要學生主動尋求問題的根源,克服困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強自信心。
2.2 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美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心靈的交流,教師的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掌握繪畫技術的同時更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尤其對于中學生而言,這個時期是關鍵的心理發育期。不僅是老師的教育在不同的作品中學生也能感受到作品傳遞的精神和力量,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政治思想,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意識和表現能力,同時也可以凈化心靈,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偉大美術家在作品中所展示的偉大人格同樣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中學美術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將這些精神傳遞給學生,鼓舞他們積極向上,在對待自然、社會、人生的時候可以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樣重要的是美術老師的榜樣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淵博的學識、幽默的談吐、抑揚頓挫的語言都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探求美的興趣的動力,學生在這種美的熏陶下,更為自覺主動的接受審美教育,培養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來健全其人格發展。
2.3 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中學美術教育中對優秀作品的欣賞是必不可少的,在模仿繪畫技巧的同時心理也同樣受到洗滌。中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不僅可以使學習取得優異成績更可以在事半功倍地完成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任務,在點點滴滴中治療和矯正心理問題,由此可見,鑒賞美術作品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療作用。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學生們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在壓抑和苦惱中他們心情焦慮、身心疲憊,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壓力的釋放,觀賞美術作品既可以從中得到深刻的領悟,也可以使身心放松,緩解實際生活帶來的種種精神緊張和負擔。這種健康的減壓方式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美術教育在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華山.高等教育心理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131.
[2] 萬明鋼,李艷紅.“學會共存”的教育理想與實踐―― “德洛爾報告”的重新解讀[J].教育研究,2006(12):19-23.
[3] 丁寧.美術心理學[M].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33.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學生;對策
小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不同于學校教育那樣中規中矩,而是一種終身教育,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為了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使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良好的品質,需要我們重視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所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與利用家庭因素,從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首先,家庭教育態度不一致。其表現在父母與老人對教育孩子的態度不一,這是由于雙方素質教育生活經歷的不同,加上之間又缺乏協調與理解,導致教育孩子時,所采取的態度不一樣。孩子在接受這兩種不同的教育信息時,會根據周圍人的評價改變自身的行為,而為了適應這種矛盾的環境,孩子就易形成兩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責任感,產生消極影響。其次,家長期望值過高。目前,很多家長沒有根據孩子的興趣與內心需求,盲目給孩子制定“高指標”,甚至是將孩子的理想世界無情地剝奪。比如,家庭在雙休日給孩子盲目選擇興趣班,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與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內容片面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學校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片面追求,只重視學生文化課的教育,認為只要學習成績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只是一廂情愿將孩子向學習的道路上驅趕。這種觀念導致孩子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升學,孩子缺乏遠大的理想,對社會適應能力較低,很難經受不良環境考驗。其次,家長溺愛行為,使孩子大多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時間不受影響,不讓孩子做家務,長此下去,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學習,還導致孩子不良品質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特別是一個家庭文化氛圍如何,將通過人際關系集中表現出來。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經常爭吵或打架,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焦慮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當的家教語言。有一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會展現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較嘮叨,就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產生障礙。雖然孩子知道父母說的是對的,但一味地說教,不但不會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為習慣,反而造成孩子心理產生障礙或負擔。
二、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觀念
首先,協調不一致的教育態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長輩之間教育若出現觀念不一時,需要統一家庭教育觀念,按照統一的觀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鬧矛盾,這只會降低長輩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則。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而不是不顧孩子的意見,就盲目進行課外輔導等。根據孩子的興趣自由的發展,使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良好的品質,這樣孩子在家庭教育環境下,會形成健康的人格與個性品質。
(二)樹立全面發展觀念
首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礎。家庭對孩子的德育教育優勢明顯,在教育孩子時,將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與監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現不當行為,需要及時給予疏導與解決,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重視孩子的勞動。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意義。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自己處理小屋,體會勞動的樂趣。另外,培養孩子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比如,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其責任心及義務感。
(三)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首先,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成長,對其身心具有積極的影響。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聽孩子的意見與想法,同時讓孩子懂得克制自己,這樣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發展。其次,家長自身素質培養。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與家長建立了關系,雖然家長不能精通所有的東西,但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需要自身進行努力,做到身體力行,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才能發揮榜樣的作用,以強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良好的品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對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約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教育因素。為了小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提出了相關的發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及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小學生身心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對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車起玲.淺析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以農村家庭教育方式為例[J/OL].學周刊,2017,(27):35-36.
[2]劉寧濤.淺析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誤區及解決對策[J].中華少年,2017,(14):2-3.
1、美術作品可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其情感。
感知和領會美,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關鍵。美術教育正以它獨特的方式培養著學生的審美辨別力,感受生命之美,練就一雙審美之眼。在美術教育中,教師通過美術作品賞析,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觀眾總能被那些生動、美麗的人物,優美的風景夠深深地吸引,并在潛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與事,發現生活之美。同時學生的心情自然被藝術作品所帶領,從而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境。另外,美術作品的色彩線條等因素也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譬如那些紅色、黃色的色彩能使欣賞者情緒高漲、精神振奮,而藍色的色彩讓人平靜;鮮亮的色彩使人輕松愉悅,沉悶的色彩讓人郁悶等。
2、美術表現過程對于表現者來說具有情感宣泄作用。
美術教育有抒感、緩解心理壓力的功能。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人們通常防御心理較少,可以借助藝術創作將內心隱蔽而壓抑的負面情緒及早的釋放出來,并在這個過程中重建。如在生活中,當人們遇到郁悶的事情時會拿起筆,在紙上無意識的畫出一些圖形或線條,以泄心中不滿。在現在高節奏的社會,美術表現作為一個合適的宣泄渠道顯得非常重要,正確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生在遇到學習、就業或人際交往壓力時,可以通過繪畫在一定程度上將心中壓抑、無奈、不滿與憤懣等情感宣泄出來,緩和情感沖突,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心理因素對其造成的壓力。
3、美術教育讓學生體驗快樂,培養個性,健全人格。
美術教育可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興趣特點、美術基礎、能力,提出不同要求,對作品的評價也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學生能夠快樂自主的、沒有挫敗感的作畫,隨心隨性進行表達,同時也獲得更多肯定的認同和贊賞。學生良好的個性是心理健康的堅實基礎,而不良的個性則是心理疾病的內在原因。美術作品強調與眾不同,其獨特的個性特征是美術學習中最珍貴的部分,擁有個性化的美術教育是靈活多變的,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個性特點,能夠開啟學生施展個性和完善個性的大門。健康人格是指人格的和諧、全面、健康的發展,是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現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高職院校不少學校新校區選址遠離市區,校園生活單調乏味,不少學生長期與電腦游戲為伴,這樣沉悶的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無疑是一種傷害。而美術教育則通過藝術的熏陶與影響,能發揮其不帶強制性、功利性的特點,以獨特的審美方式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同時,學生也能在美術活動中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使心理節律更趨協調,防患于未然。
4、美術教育可以訓練學生的意志力。
高職院校學生的意志力發展還處于不很完善,一些學生的行為不能自控,注意力容易分散,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做事情虎頭蛇尾,只保持三分鐘的熱度,給學習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年齡特征,美術教育可以從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在教育中加強訓練學生的自控力,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繪畫中的書法、素描等作品的完成都需要較長時間,且學生對繪畫較容易產生興趣,并讓興趣一直保持在整個學畫的過程中,這樣,學生的意志力隨著作品的完成,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二、實施途徑
高校要實現美術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應用,需從專業建設、完善課程體系、開展校園文化與藝術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進行藝術教育元素的滲透等方面著手。
(一)開設美術課程
職業院校開設美術課程不能流于形式,應重視教室和教學器材的配備,引進高素質的美術教師,美術教育可根據學生愛好,充分利用已有的藝術資源,諸如看美術展、電影、畫國畫、寫書法、舞蹈等,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做什么和做的結果如何,而是引導他們確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豐富校園文化,開展多彩美術活動
學校應鼓勵師生創建藝術團,提供經費和場所的支持。加強學生藝術類社團的建設,把美術教育作為第二課堂的主要內容,組建不同類型的藝術類社團,如攝影團、書法團、漫畫團、手工國畫社等。同時要組織更多的開放性的活動,如美術講座、美術沙龍、美術展覽、美術比賽以及文化藝術節等,以便吸引更多的普通學生參加,以接受美術熏陶,豐富學生課外生活,促身心和諧。
(三)在心理教育課程中利用美術教育元素
學校要引進或培養具有美術修養的心理健康指導老師,開設旨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美術教育,通過專門的美術心理教育課堂,讓學生在老師的誘導下,自由地宣泄情緒、表達自我,并指導他們通過對美術世界的理解,感受生命之美,體會生活之美,同時老師可通過學生作品中反映出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防患于未然。
(四)實施藝術治療藝術治療
是結合藝術和輔導、咨詢與治療的一種心理治療或醫學輔助方法。心理治療的實踐證明,美術對于治療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等有特殊療效。在美國一項“藝術教育合作組織報告”中,肯定了接觸戲劇、美術以及音樂舞蹈的學生在新聞記者寫作和數學等方面會比那些一心撲在課業上的學生做得更出色。所以我們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應該輔之以美術治療,這樣不僅能改善情緒、愉悅心靈,也能優化人的心靈結構。
三、總結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體驗 積極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有研究發現,技校學生的SCL-90總均分、陽性項目以及陽性均分均高于全國正常水平。因此,在技工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而當前的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一種“類德育化”的現象。這種做法,在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同時,在教育模式上,這種教育還越來越呈現出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傾向。因此,本研究將集中對如何在技工院校進行社會體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研究,希望能為技工院校乃至各類學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可行建議。
一、相關研究
針對技工院校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已經證實:與其他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技工院校學生通過視聽覺學習渠道來獲取知識的效率明顯弱于前者。這個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課堂教學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能在技工院校取得良好的效用。
同時,由于技工院校學生的校園生活模式不同于大學,大學生的心智發展更為成熟,能夠借助學校平臺衍生出一整套完整的自我教育活動體系,并積極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相反的,技工院校的學生尚未找到有效和完善的自我同一途徑。作為德育教育補充的課外教育活動,也很難吸引學生參與。
針對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幸福”一詞。這種觀點和美國心理學家西格曼的觀點相符。西格曼認為,心理學應該對力量等優秀品質展開研究。在這種觀點下,心理學研究工作應該包含幾個層面,其中主觀層面是要積極去體驗;個體層面則要對積極人格特質進行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將在各種實踐教育的基礎上,對技工院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體驗模式進行探究,以期有效發揮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對象與方法
1.研究工具
研究使用SCl-90量表。
2.研究程序與研究對象
參考有關資料,設置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類活動程序。志愿服務為常規活動,每1至2個星期開展一次;社工站活動不定期舉行;團隊拓展每個月進行一次;家長小組每個學期舉辦1至2期;創新評價每學期進行一次。
研究小組在廣州市某技師學院隨機選擇兩個班構成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男生53人,女生32人,共計85人。
三、結果
1.組間比較
實驗前后兩組間陽性項目數和各項心理指標并無顯著性差異(P>0.5)。試驗后在陽性項目數和各項因子(軀體化除外)得分實驗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2.實驗組不同性別測試結果比較
男生在軀體化因子上前后得分有所降低,但是差異不顯著(P>0.5),其余因子的差異都達到顯著水平(P
四、討論
通過社會體驗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說明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外,學??梢詣撛煨缘卦O置平臺,以積極心理體驗為手段,幫助學生在各種體驗活動中發展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實驗表明,實驗組實驗前后在陽性項目數、人際敏感、焦慮等因子上出現十分顯著差異,這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工作提供了參考。技工院校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三類: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就業壓力,問題產生歸因于不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我概念水平低下。因此技工院校應該創造性地開展一些社會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在積極的社會體驗中發現內在幸福的自我。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5)21-0017-01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高職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該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斷上升。
一、影響現狀
影響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而筆者在多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發現,多數心理問題都與家庭環境存在著莫大關系。本文重點研究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二、存在問題
(一)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父母離異,孩子跟隨一方生活;第二種,父母有一種因病或意外去世;第三種,父母意外去世,跟隨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生活。研究發現,單親家庭對子女人格發展存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而消極影響中尤以離異單親家庭給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案例一:A同學,父母意外車禍去世,跟隨叔叔嬸嬸生活。性格開朗,與叔嬸一家相處極好??陬^禪是:“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為什么不開心呢?”“爸爸媽媽沒了,但奶奶和叔叔嬸嬸對我很好,我要好好學習,讓奶奶為我自豪?!辈坏c家人相處愉快,而且積極參與社團學校各項活動,與同學、老師都很合得來,被同學推選為班長。
案例二:B同學,父母離異,跟隨母親生活。母親不許他與父親方面的親屬聯系,奶奶想見孫子都要偷偷去見,其母知道后大發雷霆,更是嚴格禁止該同學與父親、奶奶相見。因為家庭問題,該生滋生了自卑心理,整天悶悶不樂,對生活缺乏應有的激情。做得膽怯,缺乏自信,不太與人交流,而且偶爾會逃課。
(二)過度溺愛
案例三:C同學被父母保護得太好,大一剛入校,不會疊被子,不會打掃衛生。最初舍友會耐心地去教她如何打掃衛生,會在她生病的時候去帶她看病,幫她帶飯。但一學期過后,該同學仍然沒有改變,自理能力較差,而且不懂得關心別人,與舍友關系處理較差,同處一個屋檐下,但相敬如“冰”,互不理睬,最后鬧到要換宿舍的地步。
(三)專制教育
案例四:D同學與父親關系相處很僵硬,平常只與母親講話。筆者私下與其母親溝通得知,D同學小時候還是很喜歡父親的,但隨著父親每次答應的事情都做不到的時候,他就對父親失去了信任。再加上父親性格較暴躁,總是堅持男孩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小孩犯錯了不是首先進行溝通再去解決問題,而是先揍一頓再說。長此以往,該同學與父親的交流幾乎為零。
三、問題存在的原因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影響持續時間比較久,導致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不適當的教育方法
當子女遇到困難、挫折時,會本能地尋求家人的關心。如果無法獲得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得到的只是忽視或訓斥時,會使得子女變得退縮、自卑,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二)家庭教育的忽視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通過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使其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和行為規范。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的心理扭曲,產生對社會的錯誤認知,這都直接影響其在大學的表現。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當前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幼年階段,對大學階段存在漠然或放任的情況。到了大學,他們更多關注經濟支持而不是心理成長,實際在大學階段的青少年,其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更高。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言傳身教
家庭環境是孩子生活、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父母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行為。孩子身上的優良品德并不完全靠學校教育得來,大多是與父母的共同生活中培養起來的。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單親家庭或家庭不和睦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二)培養良好的是非觀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大學階段,孩子的心理發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易受外部因素干擾。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及時溝通,通過開導和疏通解決。每年各高校都有學生因考試作弊而不遵守規章制度等不誠信原因被學校處以紀律處分甚至開除學籍的狀況,這種對是非觀的教育失誤不僅是學校的責任,父母的關心不夠也有一定的責任。教育孩子做誠實守信的人比給孩子更多的錢更重要。
(三)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父母應盡量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經常進行溝通,隨時掌握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子女心理問題的產生。五、結語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性大的工程,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是突然出現的,每位家長都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并及時紓解遇到的問題,努力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榮華.大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7(5).
[2]張振松.家庭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文教資料,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