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1 11:31:02
序論:在您撰寫生命教育研究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迅速增長,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眾多選擇、壓力與挑戰,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產生困惑。這使得人們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問題非常關注。從生命教育現狀來看,一方面大學生中傷人等生命問題時有發生,嚴重損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剛剛起步,普及程度不夠,生命教育實踐處于探索階段。
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生命教育是依據人的生命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規律,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高生命質量,使大學生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動[1]。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1959年出版了《死亡的意義》,引發了美國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重視。日本在1989年《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熱愛生命的教育理念。臺灣東海大學從2004年開始,全校開設“生命教育”公共必修課程。2002年12月香港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學校推廣生命教育課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生命教育逐步引起我國教育領域的關注,最初主要是將其視為一種安全教育。九十年代末,大陸學者提出生命教育應該關注當代大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服務于大學生生命成長的全過程,通過生命教育,提高大學生生命質量,使大學生成為充滿積極生命力的優秀人才。
在《實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歷史與現實依據》一文中,王曉虹認為生命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生命教育。馮建軍在《生命與教育》一書中,強調教育即生命的理念,指出學校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2]。戴曦提出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礎,大學生生命教育應培育學生關愛生命的能力,高校應開設生命教育課程。2010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將生命教育納入全民素質教育內容。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然而,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高校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對生命教育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近幾年,大學生自殺、輕生等生命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現行的高校教育中,并沒有全面系統引導大學生構建科學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只將生命教育當成預防自殺的工具,流于形式,處于被動狀態,沒有落實成為具體的教育實踐,僅僅成為解決大學生生命問題的權宜之計。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只是針對突發事件而采取應急措施。高校在惡性事件發生后,例如有學生打架、斗毆、傷人或出現自殺等事件時,才會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生命教育。當這些事件平息后,生命教育就不知所蹤了。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還沒有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學校的被動消極態度影響了生命教育的開展與普及。
(二)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參與學生生命教育的教師隊伍力量十分薄弱,教師資源嚴重缺乏,人員配置不到位,嚴重制約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順利開展。學校在安排生命教育及咨詢人員時,更多考慮自愿的因素,教師和工作人員由大量未接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兼職教師組成,能否勝任生命教育工作及工作質量無法保證,同時生命教育教師隊伍缺乏必要的穩定性。
(三)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較少。
調查表明,目前大學生命教育的實施主要是附屬于心理健康教育,依靠校內有限的教學完成,缺少生命教育的實踐及專題性的生命教育活動,生命教育的實施途徑亟待拓寬,從而促進大學生生命教育發展。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相應機制沒有成形,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及課時安排,生命教育設施不完善,沒有專門的生命教育實踐教學基地,沒有形成濃厚的教育氛圍。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化的教育,目前零散的教育方式使生命教育無法向更深層次的領域伸展。
三、改進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一)高校要加強對生命教育的重視。
生命教育的實施是依靠學校教育開展的,高校應為生命教育的有效展開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高校需要全面掌握當代大學生的生命狀況,把生命教育課程納入當前大學的教育安排中,使生命教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高校積極開設生命教育課,編寫與大學生心理相適應的生命教育教材,并制訂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及評估機制等。高校還應將生命教育的成效與大學生的思想操行評定掛鉤,積極推進生命教育。
(二)加強生命教育師資的培訓,提升教育者的生命素養。
在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生命教育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著生命教育的實施成效。我國生命教育師資匱乏,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專職教師成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務。通過對教師培訓,使教育者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了解科學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勝任生命教育教學。首先,專業教師的培訓,利用教育培訓基地,培養掌握生命教育理論知識與技巧的生命教育人才,建立科學、規范的生命教育教師隊伍。其次,對其他學科的教師,通過知識講座及專家指導等方式,進行生命相關知識培訓,同時加強教師自身生命意義教育,在學科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理念。
(三)開辟生命教育多元途徑。
生命教育必須依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方法開展。首先,把生命教育滲透到相關課程之中。生命教育從課堂展開,課堂滲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識,讓大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其次,將生命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生命教育不僅要傳授生命的基本知識,而且要大學生切實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紀念日活動等社會實踐,認識、理解生命的可貴。最后,開展專題教育。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種專題教育形式,采取靈活多樣的生命教育主題活動,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展各種以生命為主題的讀書、演講等團體活動,培養大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的未來建設者,大學生擁有積極健康向上的生命觀,關系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成效,也關系著大學生自身生命價值的實現。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建構生命教育體系及實施途徑,提升大學生生命價值感,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對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校;生命教育;不足之處;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33-0008-04
近年來,各級學校的個別學生自殺、殺人、虐殺動物等無視生命的消息頻傳,并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引起了無數媒體的圍觀以及全社會人民的強烈重視。學生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存有偏差,映射出了學校“生命教育”的不足。生命教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新潮流與新課題,學校教育應該尊重生命,提高生命價值,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為了強化學生的生命觀教育,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學校生命教育的深入開展已經刻不容緩,亟待改進。
一、學校生命教育的現狀
(一)學校對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
首先,學校的角色定位不夠明確。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主體,學校在生命教育領域中并無太大的發言權,一直難以引領生命教育的潮流。從各級學校頻頻傳來的自殺、殺人等新聞可以發現,對生命教育較為重視的多為新聞媒體,而學校則往往為了掩蓋事實、逃避責任對某些惡性事件避而不談,絲毫沒有反思之意,更難以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作為。其次,學校領導對于如何開展生命教育感到迷茫。盡管有個別學校對生命教育較為重視,但其開展形式卻只停留于表面。如只成立所謂的研究所或舉辦研討會,并未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因此導致生命教育成了部分教授們的專利,僅僅在學校狹小的區域中活躍。最后,學校老師未意識到自身應擔負的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課程,是各學科老師(并非政治思想教育科目教師)的必修課程而非專業性課程。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并未深刻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從而造成某些學校特別騁請“專業學者”來校進行生命教育講座,暴露出學校對生命教育的認識與做法的偏差。
(二)學校生命教育規劃不太合理
對生命教育的開展,諸多學校都未組建統一規劃的管理部門,相關制度也嚴重缺失,因而難以從權利和制度上對生命教育的開展施加壓力,更缺乏必要的監督和保障機制。此外,學校在生命教育方面投放的精力不夠,師資力量非常稀缺。生命教育課程安排較少甚至沒有安排,相關實踐活動嚴重缺失也是問題之一。諸多學校沒有廣泛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也未訂購權威的課程教材,教師一般是在原有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參雜部分生命教育的內容。即便有相關教材,其內容形式也非常單一,指導性不清晰,也缺乏實效性,難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積極的生命觀。課堂教學存在諸多不足之處,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更無從談起了。
(三)學校生命教育的相關制度不健全
第一,與生命教育部門相關聯的其他部門的組建制度不夠健全。學校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與配合。但當下很多學校負責生命教育的相關部門并未建立,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性不夠。如,生命觀問題與學生的心理問題緊密相連,但很多學校并未設立與生命教育密切關聯的心理咨詢部門。第二,有些部門形同虛設,兩級分化嚴重。盡管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各大部門已經組建,但卻沒有真正起到實際性作用,如同虛設。另外,部門與部門之間也缺乏統籌性管理,各行其事,對其他部門不聞不問,兩極分化日趨嚴重,這對生命教育的順利開展產生了較大的阻力。第三,生命教育多為臨時行為。大多數學校的生命教育,與其說是順應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如說是對學生戕害生命惡性事件的應急處理。一般是哪個學?!俺鍪隆绷?,哪個學校就會開展生命教育,而不是將生命教育當作一項日常教育工作來抓。更別談建立相關制度了。
二、學校生命教育現狀成因分析
(一)受社會因素影響,學校角色不明確
由于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文化轉型的特殊階段,市場經濟的浪潮對傳統文化理念造成了劇烈的沖擊,導致很多學生在教育認知中出現了文化斷層,未能深入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的精髓被摒棄,但新的文化理念并未形成,新舊之間因為缺乏核心文化而導致文化失控。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不在了,這不免讓學生感到無助與迷茫。另外,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貧富差距大,學生的利己主義較嚴重,個人主義及拜金主義普遍存在等。這些丑惡的現象,讓學生的思想、理念、心靈都倍受打擊,使他們感到生存的強大壓力,所具有的生命觀也令人甚是擔憂,因此,學生容易做出對自身或他人有危害的行為。再者,社會環境作為教育活動的外部環境,間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觀。一些期刊雜志、新聞媒體對自殺、殺人等戕害生命的惡性事件的細節描述,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學生生命觀與生命意識,甚至讓學生誤以為生命就是自己的,自己有權利決定是生是死,因此,當其遭受挫折或倍感壓力時,就極易產生輕生的念想。學校夾雜在社會與家庭之間,對生命教育的無所適從,歸根結底就是學校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對受社會大環境影響之下的學生的生命觀如何產生積極的影響,對自身能夠發揮的作用程度等缺乏深入理解,于是在生命教育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人文教育不深入,學校教育理念滯后
學校本應是對學生開展全面教育的專業機構,對學生生命觀的養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在如今學校的教育中,專業技能教育更得到重視,而引導學生提升生命價值觀的人文教育被慢慢淡化,導致學生漸漸缺少了對生命、自由、和平、真善美等人文價值的崇高追求。于是,部分學生在遇到困難挫折時,難以用平和的心態去客觀評價,喜歡用激進的方式處理事情,最后慢慢走向極端。另外,在我國各級學校中,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打得很響亮,但卻一直沒能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因為面臨著考試與升學的壓力,學生若想“出人頭地”,就唯有埋首于題海中。于是,機械化的學習方式便成了學生生活的全部,使其沒有多余的時間去考慮生命價值等問題。還有一點,學生計劃性地、系統性地接受教育,一般都是在學校中完成的。因此,要求學校要不斷引進新的教育理念,深刻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學校的教育方式還較為單一,絲毫不給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對生命價值的感悟,來源于道德教育,因此,學校應該注重學生對未來生命質量與生命價值的提升。
(三)生命教育投入少,師資隊伍嚴重缺乏
擁有一支健全的師資隊伍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前提、要素。生命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點內容,必須具備一支品學兼優、道德高尚的專業教師隊伍。但目前,在各級各類學校的生命教育中,對師資隊伍的投入呈現出明顯的缺乏之態:在師資隊伍的來源層面上,兼職老師明顯偏多,甚至有些老師一人承擔多門課程的授課任務;在師資隊伍的能力培養層面上,多采用短促、集中的進修模式,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學習。教師是學生生命教育的真正實施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老師有什么樣的生命觀,學生就會形成什么樣的生命觀,這就要求老師要具備積極、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但由于目前很多學校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和道德修養并不很高,生命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不足,導致其自身對生命價值的感悟不夠深入,因而也就難以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
另外,學校的教育評價制度不合理,大多以學生的升學比例為核心,考核方式一般以量化考核為主。但事實上,德育無法量化,生命更不能量化。老師的教學能力是有差別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差別,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但往往這些基本的常識會被人忽視,在學校一貫堅持的“一刀切”的教育評價制度下,老師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知識人”,而非 “智慧人”、“德性人”。
三、加強學校生命教育的對策
(一)明確生命教育理念,營造人文教育環境
首先,應該明確生命教育的新理念。生命教育是新時代的新課題,是學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新契機。任何改革的開始,都必須先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學校生命教育的全面普及與實施,需要以人文教育理念的變革為基點,生命教育活動的開展也必須以生命教育理念為出發點。缺少生命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必然是虛而不實的,因此,學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進行,需要先明確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應該營造人文教育環境。從某種層面上講,教育的根本是人文性。人文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一旦被忽視,學校也就形同虛設了。因此,學校應明確人文教育理念,加強人文關懷,營造人文教育環境,通過將生命教育引入人文教育中,以引導并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生命教育
校園文化是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與文化氣息,是以學生為表率的文化觀念。學校應不斷完善校園文化環境,為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心靈的洗禮。這就要求學校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重心,以行為文化為指導,以制度文化為保障,不斷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校精神環境,優化校規校風。另外,學校各級領導要強化管理,通過校內的各種宣傳欄目、廣播媒體等途徑傳播生命教育,同時要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科研學術,為學生的人際交流提供廣闊的平臺,以舒緩其緊張的學習壓力。還可以從校訓、校風、黨團活動等方面,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與形式,以讓學生更多地享受生命的激揚,最終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對自身及他人生命的感恩與珍視之情。
(三)充實學校生命教育的內容與方式
教材是教育活動必備的物質基礎,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課程是教育活動的樞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配置。因此,學校在進行生命教育過程中,應加強教材建設,組織校內、外專業隊伍統一編寫高水平的指導性教材。同時不斷進行課程完善,在保證生命教育成為選修課的前提下,爭取將其上升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并確保有充足的教學時程,讓經驗豐富的一線老師負責教學,以提升生命教育的質量。此外,要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學校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評估一所學校對生命教育重視程度的基本點。所以,要求有條件的學校,在確保生命教育質量的同時,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并憑借心理教育、倫理教育、社會教育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教育,將生命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生命教育理論與案例分析相結合
生命教育是一門具有體驗性的教育活動,在教育方式上應該與大多數理論學科區分開來。生命教育需要直接將思想、觀念滲透到學生的生命里,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因此,為了取得更顯著的教學效果,必須有規劃地進行教學,正確地處理好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的關聯性,并注意二者在教學時程中的合理分配。正常情況下,單純的理論教學并不可行,全部的案例分析也不切合實際,應該做到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的巧妙結合,以引導學生的認知,讓生命教育更加深刻、深入。
(五)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深入人心的、觸及靈魂的,因此,不能只停留于課堂教學,而是要在課堂之外,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走進社會,真正體驗生命的真諦。學??梢赃x擇多種方式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生存擴展訓練,讓學生體驗生存的不易,從而更加珍視生命;組織無償獻血、社區義工、扶貧救濟等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溫情,從而提高對生命的責任感;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戒毒所、殯儀館等場所,以提升其生命意識。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相比,課堂教學是理性的,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能為生命教育提供無限的資源,讓學生親身體驗生命,感受生命。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增強學生承受困難、面對壓力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搞好了,生命教育才能更有深度。生命觀問題與心理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很多出現生命觀缺失的學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同時必須配套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加大普查、測試、評估等心理干預的力度,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開展心理測試、心理講座、個人輔導、心理治療等活動,多管齊下,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全面的預防與診治。
四、總結
社會復雜多變,學生脆弱的心理素質與淡薄的生命意識,導致了一幕幕悲劇的發生,因而映射出的學生生命觀的變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生命教育也因此得到各級學校的重視。然而,縱觀各級學校的生命教育,其教學成果并不盡如人意,這與各級學校普遍存在的對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生命教育規劃不合理、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有關。因此,為了解決學校生命教育存在的不足,確保生命教育順利開展,必須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如明確生命教育理念,營造人文教育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生命教育;充實生命教育內容與方式;加強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的結合;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指導作用等。當然,對生命教育的探索遠不止如此,還需要繼續深入探究才能將它帶到坦途,這也是生命教育的后續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宏森.外灘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34,(176):13~19.
(1.安徽財經大學 體育教學部,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在對安徽省部分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生命教育理念出發,重新審視了高校的體育教學現狀,認為:教學目標的設置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完整性與獨特性;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忽視了學生的生命發展邏輯;教學組織實施忽視了學生的生命體驗;考核評價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動態生成性。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對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進行了構思,提出:制訂關注生命、發展生命的教學目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實用性教學內容;教學實施過程強調生命間的尊重,關注學生的身心體驗;關注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構建生成性、發展性的課程評價體系。
關鍵詞 :生命教育;高校;體育教學;缺憾;實踐構思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191-04
基金項目:2014年度安徽財經大學教學研究項目(acjyyb2014144)
學者葉瀾于1997年發出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召喚,強調生命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為了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活動。認為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教育應當是生命化的教育,應當向著人的生命本真回歸[1]。一些生命教育的研究者,對“生命”的內涵作了概括,即:完整的生命包括生理學角度的自然生命、心理學角度的精神生命、社會學角度的社會生命三個層面;同時也歸納了生命具有有限性、生成性、發展性、獨特性、超越性、創造性、自由性、完整性等特征[2,3]。在“教育”積極探索回歸生命的浪潮下,我們的學校體育也開始了自我的反思與變革。因此,高校體育也應該積極投身于生命教育的大潮中。近年來,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伴隨著體育教改的大潮,取得了長足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當前高校體育所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極有可能導致高校體育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割裂,使其體育課程喪失了應有的生命活力和意義。
1 安徽省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不足
筆者實地訪談了安徽省16所辦學條件相對優越的高校,總體來說,這些高校的體育課程現狀主要存在四點問題。第一,教學目標制訂比較全面,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規定的五個領域的目標均有所涉及。但是,落實效果不盡人意,尤其在“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兩個方面,用“形同虛設”來形容并不過分;第二,教學內容均為競技運動項目,個別體育條件好的學校,增設了輪滑、定向運動等新興內容。然而,具有自身專業、職業特點的,能提高學生職業體能的校本課程完全沒有;第三,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在多數學校只是口號,個別學校在高喊口號的同時,竟然使體育課堂成為了“放牧場”,錯誤地成就了“放羊式教學”;第四,教學評價籠統且片面,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在絕大多數院校只是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基本采用“考核+平時”模式,但是“平時”各校差異顯著,多數學?!捌綍r”即為體育課堂中的表現,極少數學?!捌綍r”內容比較豐富,包括了課堂表現、課間操出勤率、晨跑出勤率、參與運動會的成績等等。但是,沒有學校將學生學習的進步度融入考核體系中。[4]
2 “生命教育”理念下重審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缺憾
由于體育教學的主體因子是人,“教”和“學”是以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存在為前提的,因此,完全脫離生命的體育教學是不存在的,不論是傳統體育教學還是現代體育教學,都應該是以生命的存在為基礎的。高校教育,作為近十年來蓬勃發展的教育體制,其體育教育在當前教育思想頻繁交流與激烈碰撞的時期,由于教學思想的偏差、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及教學實踐的操作技巧等等問題,加之高校自身師資力量不足、場地器材匱乏等客觀因素,更是突顯了教學目標定位不準,教學內容貧乏,教學形式單調,教學評價片面的弊端,故而,學生生命的發展與完善在高校體育教育實踐中沒有被提升到應有的地位。
2.1 教學目標的設置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完整性與獨特性
馬衛平教授說過:“學校體育目標應關注‘全人’的發展,關注學校體育與人的成長、發展的關系,關注個體生命的成長,關注生命活動的釋放、生命情趣的體驗和生命的價值取向”[5]。然而,大多數高校在制定體育課程目標時,往往注重的是知識系統的整體性和學科結構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生命的完整性,從而導致了課程目標沒有從學生的整體發展出發,課程目標過分偏重于學生的自然生命體質的增強,輕視學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忽視學生的社會生命人際交往、組織協作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生命亦是如此。生命的獨特性,可以理解為個性的獨特及遺傳素質上的獨特。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全面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等等“以學生為主體”及“全人”的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從課程目標制定這一環節來說,鮮有高校能夠將學生的個性及遺傳素質的差異融入課程目標之內,學生獨特的生命發展愿望同樣無法融入體育課程目標之內。因此,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表現,總是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2.2 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忽視了學生的生命發展邏輯
人是特殊的、有意識的生命體,不斷地在追求自身生命價值的升華。學校體育在滋養人的生命、促進人對生命自身的超越、實現人的生命價值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課程內容作為教學的靈魂以及師生之間聯系的紐帶,將直接影響學校體育能否充分發揮對于生命體的作用。
目前,高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絕大多數高校秉承著“競技運動教材化”的理念,忽視了高校學生生命發展的“職業性”、“技能性”特征,致使教學內容背離了高校學生職后生命發展邏輯,而高校學生也因此成了競技規范下運動技術、技能的“傀儡”。如,實踐教學多以教材化的競技項目及游戲類內容為主,缺乏具有職業特色的校本課程;理論教學基本為運動技戰術分析,缺少能夠適用于學生職后生活需要的運動保健學內容。高校的這種“競技化”的內容設置,忽略了高校各專業的學生在從業后的工種特點,遠離了學生職后的生活實際,消減了體育教育的功能,抑制了體育教育效益的延續性,最終使高校體育教育無法良好地服務于學生生命的發展與完善。
2.3 教學組織實施忽視了學生的生命體驗
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直觀感性活動,其豐富的、賦予變化的內涵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體驗生命的方式,不斷變化的運動體驗使生命主體和對象融合為一體。學生的生命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樂趣、激情、超越、失敗、成功,感受到人與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因此,體驗是體育運動的第一性[6]。而目前體育課程的實施卻“基本上游離于體育的本質之外,被一些膚淺和模糊的觀念左右了”[7],高校體育教學同樣如此。
在眾多高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都把“增強體質”放在首位,重視學生體驗體育對自然生命的作用,忽視學生體驗體育的精神生命及社會生命的價值。因此,體育固有的公平、拼搏、競爭等本原精神,被輕易地淡化,學生的精神生命得不到應有的生命體驗。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沿襲了“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同的情緒反應、態度特征等缺乏積極的關注,師生間、學生間除了體育知識的交流外,缺乏其它方面(如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交流,課堂中的人際交往平淡,學生的社會生命無法體驗人際交往的復雜性與多邊性。
2.4 考核評價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動態生成性
人的生命是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因此生命具有生成性、超越性。生命教育目標是促進生命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該目標是依靠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而動態達成,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時,必須將這個“動態生成”列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
長期以來,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考核評價的多元性、綜合性,但在實際的學習評價中卻“只見對體能、知識與技能的量化測試與打分,不見對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評價;只見用統一的量化標準去評價全體學生,不見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以及相對性評價,或者說它們沒能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絕對性評價很好地相結合[8]?!贝送?,由于高校多為升格型學校,在擴招的背景下,體育師資年輕化特征明顯。許多青年教師在考核學生的過程中,更是中規中矩地按照“體質測試標準”及“技能指標”,完成評價工作,以至于一些體育基礎差的學生產生懼怕體育考核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對體育課及體育教師的厭煩情緒。究其原因,便是這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進步度、努力度,忽視了學生生命發展的動態特征。
3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的構思
學者陳旭遠把生命化教學概括為:“生命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同時使教師的職業生命活力得到煥發,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生成的過程,它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也不是單純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而是在使學生具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個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給予教師職業生命的滿足,使師生雙方生命都得以發展,實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生命化教學追求的是一種充滿生命體驗與生命關懷,感悟生命意義,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學境界。[9]”
3.1 制訂關注生命、發展生命的教學目標
如果從生命的角度理解體育教學,“體育教學”應該是為提升學生生命質量服務的。因此,我們必須在結合高校學生生命發展特征及需求的基礎上,制訂系統有效且和諧統一的生命化體育課程目標??傮w來說,高校在制訂體育課程目標時必須關注生命,同時注重目標的可達成性,切忌目標虛大、不切實際。
要把生命的內涵及特征放在首位,分別制訂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并把生命的特征融入教學目標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如,在自然生命層面,根據高校學生的職業特點,制訂發展職業體能的教學目標;在精神生命層面,針對高校學生就業走向多為藍領階層的特點,制訂歷練學生意志、發展學生個性、完善學生人格的教學目標;在社會生命層面,針對高校學生因職后地位卑微可能產生的自閉、怯懦等心理,制訂提高學生社會融入力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與人相處、與物相處、與環境相處的能力。
3.2 選擇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實用性教學內容
徐國慶認為,工作邏輯應當是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合理選擇[10]。而此,也暗合了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強調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適合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宗旨,即“生命化的體育課程內容必須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11]”。就高校而言,其教育目標具有顯著的職業特征,而這些職業的工作性質多以體力勞動為主,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體能。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應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職后的現實生活為源泉和基礎,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設置真實而生動的生活情景和任務型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職后的生命發展奠定體能基礎。例如,機電專業應針對車工、切削工等工種特點選擇發展肩帶、上肢力量以及下肢靜力性耐力的內容,同時應安排有關局部肌肉的放松、保健按摩等內容。
總之,面對職業工作的高強度和職業病逐漸增多的情況,高校體育必須把實用性課程內容作為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理念,將職業體能與職業保健的內容融入到體育教育實踐中,大力開發對學生職后生活有指導意義的,能夠為學生職后生活服務的,促進學生職后生命發展與完善的校本課程內容。
3.3 教學實施過程強調生命間的尊重,關注學生的身心體驗
體育教學環境的開放性特征,導致了高校體育教學過程確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管理過嚴,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導致學生對體育課及體育教師產生厭惡感;管理過松,片面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會使體育課堂形同散沙,最終形成了“放羊式教學”。在這種極易偏左、偏右的教學情境中,如何發揮體育教師的教學藝術,保證體育教學的張弛有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劉良慧教授曾說過:人性中有個“弱點”,就是經不起尊重。你不斷尊重他,他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把全身的勁都使出來,即使是最差的、最調皮的學生也會被你的真誠和尊重打動、折服的。尊重是心靈溝通的“靈丹妙藥”[12]。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必須本著尊重生命的原則對待學生,用自身對待生命的態度去感化學生,使學生體驗到生命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長此以往,不僅優化了課堂氛圍,而且提升了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體驗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式[13],因此體育課程應該使富于感性的學生把身體運動與自我存在與生活世界融為一體,在遵循教育客觀規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價值規律,使學生親歷學習的“情境”,感知運動的快樂與挑戰,從而體驗體育運動在肢體和精神上的超越。從宏觀上來說,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體育課程實施,不是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完成生命體驗的一個過程。例如,在精神生命層面,首先,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學生發生錯誤的時候指出其思維方式上的偏差而加以糾正,使學生在生命體驗的過程中,練就正確的思維方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以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自居,應允許學生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要素提出質疑,并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與交流,共同解開疑惑。在這個解惑的過程中,教師的坦誠、求實、謙和等人格魅力會自然而然地浸潤著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給學生的精神生命留下深遠的影響。
3.4 關注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構建生成性、發展性的課程評價體系
基于教育的生命機制,評價要激揚生命,而不是要控制生命。[14]因此,生命教育語境下的體育學習評價,在理念上必須充分體現人性化,承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承認生命之間的差異性,教師應主動去發現和識別每個學生的特點,尤其關注那些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的學生,注意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評價的反饋促進他們實現富有個性的生命發展;在形式上要從結果走向過程,從身體走向心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在面對學生的體育成績時,不僅要評價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而且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尤其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進步和發展,通過關注“過程”而促進“結果”的提高。
此外,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也是體育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15]。基于此,筆者認為生命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應該包括,在教學目標上是否關注學生的完整生命,并且目標是否切實可行;在教學過程上是否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本,將生命的整體性與獨特性有機融合,彰顯生命的自由性與生成性;在教學效果上,是否具備促進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持久性與遷移性,體育教育效益是否能夠終身為學生的職業生命服務。
4 結束語
生命教育是關注生命,提升生命的事業,本質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和實現人的生命價值,促進人自由而和諧的發展。學校體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以生命存在為前提的,同時體育課與其它學科相比,是唯一能夠在提升學生自然生命質量的基礎上,兼顧發展學生精神生命及社會生命的課程。
高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最終目的是發展、完善學生的生命,從而提高他們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審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重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是在生命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得到的一個全新的高校體育教育觀。雖然筆者暫且擱筆,但是,如何進一步完善高校生命化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架構,還有待于眾多高校體育工作者共同出謀劃策,為高校生命化體育教學改革盡一份本職之力。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56-158.
(3)陳家起.體育教學的生命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7.16-18.
(4)童錦,劉秀蘭?!鞍不帐「呗氃盒sw育教學現狀的研究”項目結題報告[R]。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科處(JG0601),2008.12.
(5)馬衛平.復雜性思維視野中的體育研究對我國體育研究中的思維方式之反思[J].體育科學,2007(1):78-86.
(6)何勁鵬,姜立嘉。.生命哲學視域中的體育課程觀內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1):56-58.
(7)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6.
(8)武云飛.赴英國考察體育課程后的思考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我們缺什么?[J].中國學校體育,2007(7):58-59.
(9)陳旭遠,孟麗波.生命化教學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樣態[J].教育研究,2004(4):71-74.
(10)徐國慶.職業知識的工作邏輯與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組織[J].職業技術教育,2003(16):39-42.
(11)張磊。生命視角下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現狀的反思與重構[J]。體育學刊,2008(6):75-79.
(12)劉良慧.教育觀念的革命[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267.
(13)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1.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路徑
生命教育是一種生命意義觀的教育,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知與行合二為一的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我國當代大學生是朝氣蓬勃,受過高等教育,科學技術與社會思想的前沿群體,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是國家與社會的棟梁。他們的總體素質是比較高的,然而也有為數甚多的大學生對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常常會感到困惑和迷惘;自殺,自殘,殺人于暴力等漠視生命的案件時有發生。大學生生命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和媒體的關注點。本文就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在實施路徑上對大學生生命教育進行研究。
一、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生命教育,特別是大學生生命教育方面,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原則、內容、體系結構及途徑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高校對生命教育流于形式,對生命的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問題以及對生命教育的教學團隊建設隊伍方面。
(一)高校中對大學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中普遍都沒有開設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或舉行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活動,而只有部分高校,如醫學類的高校才有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且也沒有形成權威統一的生命教育課程教材。這些開設有生命教育課程的學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度也不太高,基本上開展生命教育的課程教學時數是否足夠,教學質量是否有保證以及考核形式是否合理等問題都沒有確定的機制與機構來規定。這是都是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主義的表現。
(二)高校沒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學團隊
教學隊伍中有沒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師是一個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教學團隊的高校一般要比沒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教學團隊的高校在大學生生命教育建設這方面質量要好。各高校在生命教育這方面的師資隊伍明顯不足,大部分講授生命教育課程的都是思政部的教師,沒有專業的生命教育方面的教師。而且有些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認為在課堂上與大學生談論生死問題過于沉重,或者只講“生”,不講“死”,在生死觀問題上避而談之或閃爍其詞,這樣沒能教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反而導致大學生對生死產生錯誤的思想??傃灾咝V袥]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學團隊是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之一。
(三)高校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問題
前面提到的高校對大學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與高校中沒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學團隊兩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高校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問題造成的。高校中生命教育課程教材的編寫,舉行生命教育課外活動或講座,生命教育制度的制定以及高度生命教育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培訓等都需要經費的投入。高校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問題也是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狀的一個突出表現。
二、當代大學生漠視生命和生命教育產生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種種不到位的現狀引發大學生自殺,殺人,暴力等漠視生命的案件時有發生。據部分學者對大學生的生命觀所作的調查問卷分析發現,高校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差異,但是部分大學生的生命觀是存在問題的。如,在對他們自身的生命的認知方面:部分大學生(約占 20%)的生命意識淡薄,他們缺乏對自身生命的感性認識對未來,沒有信心。部分大學生則對他人的生命則表先出漠視的態度,不尊重他人的生命。而在對待自殺這一敏感話題上,傾向于持肯定態度的大學生不在少數。而當代大學生漠視生命教育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而且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都呈上升的趨勢,而我們社會各種企業公司需求的崗位數量卻變化不是很大,造成社會上就業人數遠遠大于崗位所需要的人數。另外,由于他們大學畢業,對工作薪酬和環境的期望都比較高,對那種累重的工作,他們不愿意去做,怕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工作薪酬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值,又部分大學生由于壓力太大,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今年4月30日中午,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二年級碩士蔡潔挺同學因找不到工作,也無法按時畢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壓壓力大是當代大學生漠視生命與生命教育產生的一個原因。
(二)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經濟壓力
面臨經濟壓力的大學生他們主要來自貧困家庭。許多大學生來自偏遠農村地區的家庭,他們家庭因為供一個孩子讀大學而欠債累累,這些孩子往往相對比較內向,更多考慮的是更多的是考慮如何籌集學費,如何還錢,而致使他們壓力過大,當心里承受不住的時候變會產生自殺的念頭,這些都是造成他們漠視生命,漠視生命教育的一個誘因。
(三)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
大學生永遠都需要面對的主題就是學業壓力,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壓力都很大,他們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為了使自己成為全能的人才,他們去考很多證書來應對就業,因而就造成了更大的學業壓力。有些人考證書話了很多的錢,也沒考到想要的證書,從而當心理承受不住的時候誘發對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漠視,導致自殺或者其他暴力行為。
(四)當代大學生面臨的人際壓力
現代大學生承受的壓力很多,其中人際壓力,包括如何與他人交往,以及戀愛情感等都成為他們當中部分學生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有些大學生因為無法與室友和睦相處,造成很大心理壓力,甚至有些出現心理疾病,變得性格孤僻,自閉,不愿與人交流。這些壓力都成為當代大學生漠視生命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誘因。
三、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制度機構的打造
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并有效開展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項目,首先,國家教育部門必需要重視,并在制度機構方面做出積極的建設。國家教育部門可以借鑒國外及港臺地區的有益經驗,設立專門的生命教育組織,來規劃全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項目。再有省部級教育局以及各高校結合各省市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組建專門的機構進行大學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管理與部署。其次,還必需要完善在生命教育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國關于生命教育的起步比較晚,大學生生命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都還不成熟,相應的相應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所以必需要完善生命教育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并要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這方面法規的監督管理力度。
(二)教育隊伍的培養
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開展,還需要培養和建設具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讓廣大教師自身首先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為生命教育教學實踐培養骨干力量并推廣到每一位教師。一是教育部門需要求高校中思政部的教師都要接受生命教育能力課程的培訓,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命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努力創新“生命教育”課堂教學的形式與方法。這是因為思政部主要是管理學生思想這一部分的,生命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屬于這一模塊的內容。當然,在培訓進行過程中可以采取多樣的培訓形式,沙龍與課程培訓等。而在課程培訓時可以采用社會榜樣的示范以及反面案例的警醒進行。二是要對全校其他的各科的教師也要定期參加生命教育能力課程的培訓,幫助廣大教師了解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使他們也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高校中的教師高度的生命素養,還有利于教師與學生都形成對生死的積極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三)教育經費的投入
除了以上這些實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徑外,還必須要國家教育局部門加大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經費的投入。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專項教育經費包括大學生生命教育教材的編寫以及相關著作、文獻的支出;邀請名師專家對教師進行生命教育教學能力培訓的培訓費用;邀請名師專家對大學生開展講座的經費;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實踐活動的經費,以及相關法律文獻的制定與實施等等各方各面都需要使用經費。國家必需要重視在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建設,并在經費上提供充足支持進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一切活動,同時必需保障生命教育經費使用到位,開設專門的監察部門,保證公開、公正、高效地投入到“大學生生命教育”項目中,使得經費確實落到實處。
總之,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種種現狀以及大學生漠視生命與生命教育的種種案例及原因,都在昭示著我們必需要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而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開展,必需要確實實施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路徑,使得高校具有高度生命素養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師,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從而更好地引導高校大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其身心得以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澤環.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張湘富,張麗穎主編.大學生生命教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樊富珉,賈主編.生命教育與自殺預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 宋艷冰.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途徑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3(04).
[5] 賴雪芬.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J].教育評論, 2005(1).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價值觀教育。生命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什么是生命價值、怎樣評判生命價值、如何創造生命價值等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涉及人怎樣認識自身的價值,怎樣實現自身的價值,怎樣有意義地度過人的一生。
生命價值觀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理想,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直接影響其行為,及時發現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偏差,特別是對極端的生命價值觀的判斷是減少大學生極端行為、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偉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義;關注、尊重、熱愛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自覺提升生命的價值,促使大學生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實踐人生理想。
一、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其生命價值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高校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我們發現:
(一)大學生對生命意識認知清晰,接受生命、熱愛和珍惜生命
對生命意識的認知是生命價值觀確立的基礎,能夠正確地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才能夠接受生命本體,熱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的價值觀。在調查中64.3%大學生曾經有過類似“我為什么活著和應該怎樣活著”的追問,34.7%大學生認為“夜不歸宿、通宵上網打游戲、看電影”是不珍惜時光甚至是浪費生命的表現;87.8%大學生選擇“一定能做到熱愛、珍惜生命”;60.2%大學生認為同學間打架傷人事件“那是傷害同學和自己身心的行為,不應該做”。這說明大學生對生命意識有比較清晰的認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體價值,接受生命,認識到生命存在的可貴,熱愛生命,具有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二)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生死觀,能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價值觀不僅包含個體如何認識和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包括其對死亡的認識和理解。正確的生死觀,深刻地影響著生命價值觀,個體對死亡越是覺知、越是了解,他們對于生命的認知就越積極,越能更好體驗生命,越能獲得整體的生命價值觀。在調查中83.7%大學生對死亡的態度是:坦然面對死亡,因為死亡是自然規律;62.2%大學生對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觸是珍惜每一天,創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質量;53.1%大學生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理解是,不贊同,沒有了生命,何來價值。這表明,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生死觀,坦然面對死亡的同時,努力探尋生命的意義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價值。
(三)大學生對自殺理解不全面,對自殺現象形成初步的認識和思考
有研究認為,自殺死亡在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時期,許多大學生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還比較模糊,對自殺的理解更是不夠全面。調查發現:69.4%大學生在回答“當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親人、失戀、殘疾、疾病折磨等,你會選擇自殺嗎?”回答是:絕不會,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是不會輕言自殺的;他們在回答:“你如何認為自殺?”46.9%大學生認為自殺是對家人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11.2%大學生認為自殺是對生命的輕視,不可?。?8.8%大學生認為自殺是一種擺脫痛苦的方式;3.1%大學生認為自殺是一種勇敢的行為。這說明大學生在對自殺行為持否定態度的同時,對自殺現象已經形成初步的認識和思考,但對自殺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學生強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唐娜?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于我國,最先實施于遼寧和上海。調查中84.7%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外國實施生命教育的情況,46.9%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很有必要開展生命教育,他們強烈希望學校開設美術、音樂、形體藝術課程來調節緊張的學習和生活。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選擇為實現事業理想,不斷進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會珍惜時光,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充分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使生活過得更加有意義。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重視發展學生的能力,卻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生命教育理應成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渴求接受生命教育,體驗豐富多彩、有意義的人生,全面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五)大學生存在自身發展的不和諧因素,希望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一個熱門話題,調查中大學生們認為自身發展有不和諧因素”,主要是:30.6%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與自我的不和諧;26.5%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人際關系不和諧,12.2%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與自然的不和諧,30.6%大學生認為存在自己與社會的不和諧。66.3%大學生堅信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54.1%大學生相信和諧社會的目標應該會實現,33.7%大學生堅信和諧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而且一定會努力做一個和諧的人。構建和諧社會就包含和諧的生命存在,一個和諧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統一。調查中大學生表現出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強烈需求,大學生希望保持身體的健康,還擁有健康的心理。他們還認為人活著要有價值追求,出現的困難或逆境是不可畏懼的,它屬于生命,僅只是人生的組成部分。身心健康統一、和諧發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教育大學生深入思考、客觀評價、逐步認識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識,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勇于面對挫折,調整積極心態,創建和諧的生命存在,達到身心健康統一、和諧發展自我。
(六)大學生關注社會貢獻與生命價值的關系,把金錢作為衡量生命價值的一個標準
大學生關于“人的生命價值最主要的標志是”選擇情況的排前五位的依次為德行、才能、成就、社會貢獻、金錢??梢娫陉P注才能、成就、社會貢獻的同時,金錢成為衡量大學生生命價值的主要標志之一,86.7%的大學生認為,社會貢獻與收入相結合最能體現人生價值。林德發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影響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的四個主
要因素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是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變化的現實基礎。它在強化了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的同時又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變得務實和狹隘。因此,由社會環境所帶來的這些消極效應是當今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產生傾向性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實施生命價值觀教育中應注意:首先,盡管大部分大學生有正確的、積極的生命價值觀,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學生的生命意識薄弱,缺乏對生命本質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別人甚至他類生命的可貴、可愛,因而很容易輕易處置和漠視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較低,表現出無價值感或無成就感,生活沒有目標,過得馬馬虎虎、得過且過、麻痹自己浪費光陰,不去認真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還較薄弱,學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講座或活動,以期對自身的生命價值觀的改變和完善有所幫助。
二、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途徑
李若衡、楊靜(2006)的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在總體向上的背景中表現出一種多元化趨向,多數大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同時也存在部分令人擔憂的消極生命價值觀。個體生命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個體所持有的生命價值觀可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和對自殺的態度。有效解決由于大學生生命價值意識的失落引起的種種生命危機,促進大學生提升生命價值,感受生命美好,實現生命意義,形成積極生命價值觀,健康發展。
生命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大學生的經歷、人格特征、生活態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有密切關系。它不僅需要學校的積極努力,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還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教育資源與自我的整合,創建學校教育與自我、家庭、社會教育的支持體系,這樣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弊晕医逃谏鼉r值觀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們把自己同時當做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所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是個體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進行的自我選擇、自我激勵、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通過自我的觀察和內省,以及他人的態度和評價,從我與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從我與人的比較中認識自我,通過與人比較認識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與人比較是全面客觀認識自我的重要方式。從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即從活動的結果和做事成敗經驗來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導他們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正確評價自我。在欣賞獨特自我的體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對自己進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悅納自我、珍惜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最后,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加強自我修養,加強群體自我教育。
(二)環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孫瑩認為,家庭若給予子女積極和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價值觀就表現出積極、珍惜生命的特點;家庭若給予子女消極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子女的生命價值觀則呈現消極和狹隘的特點;家庭若給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則子女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促進子女形成積極生命價值觀,教會子女正確認識死亡,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引導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讓子女體會生命的美麗,正確認識挫折,勇于面對挫折,從而眷戀生活進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給家庭成員帶來快樂,能使他們體驗生命美好,喚醒他們愉悅的生命情感,加強家庭成員之問的情感交流與感動,在家庭中體驗親情和責任,那么他們就能樹立珍愛生命的信念,體察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
2 學校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施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教育力量的共同參與,其中,學校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教育起主導作用。
學校開展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可以從確立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理念,實現生命價值觀教育與“兩課”的融合,實現生命價值觀教育與專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審美教育等各種教育活動的有機融合,開展各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多個渠道予以展開。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加重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內容,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規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調適的技巧,正確地認識自我,承受挫折、培養良好情緒、發展健全的人格,改變其心理品質。
正確的職業生涯教育離不開生命教育。大學生遵循生命規律使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歸屬感,懂得生活的意義,體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讓自我在職業中成長,從而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引導大學生適當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掌握生命的有關知識和原理,真正體會生命與生存的含義,為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生理與心理基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3 社會教育。在社會變革對大學生觀念的沖擊的背景下,大學生們如何評價人生價值,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大部分大學生在評價人生價值時認為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但貢獻與收入相結合才最能體現人生價值。戴曦認為,影響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變遷和價值觀的轉變,社會現象和價值觀的沖突,缺乏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和組織等。首先,充分利用社會媒體作用,發揮媒體優勢,堅持正確的輿論向導,對大學生生命價值進行正確的引導。其次,努力營造利于生命成長的社會環境,社會應為大學生生命價值的實現提供有利的條件,促進每一個生命個體在各種形式上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最后,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社會資源,通過多方努力和多種途徑與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3]孫建華,等.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調查及對策研究[J].文史博覽,2005,(14):57―59.
[2]張文遠.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4.
[4]林德發.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陳文斌,劉經緯.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6,(9):83―84.
關鍵詞:地方高校;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217-02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大學生已經成為了其中的主力軍,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也關系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成功與否。地方高校是我國培養大學生的主要場所,在地方高校中必須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使大學生了解和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性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诖耍疚膶Φ胤礁咝I鷳B文明教育的概念、內容和現狀進行了探討。
一、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
生態文明教育是指針對全社會展開的向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出發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培養全體公民生態文明意識,使受教育者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自然-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形成健康的生產生活消費行為,同時培養一批具有綜合決策能力、領導管理能力和掌握各種先進科學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的教育活動[1]。對于大學生來講,接受生態文明教育非常重要,這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好壞。在高校就開展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和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校非常有必要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已經逐步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在各類高校中,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每年要為地方培養和輸出大批的人才。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刻不容緩。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綜合素養為目標,結合當地或本區域的生態特色,把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內容,如生態科學基礎知識、生態環境現狀、生態文明觀等傳播給大學生,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生態價值觀和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提高大學生對當前生態環境的整體認識水平和分析解決生態問題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其具備理論基礎的整體性、教育管理內容的全面性、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以及與地方結合的區域性等特點。結合這一概念,其包含內容如下。
1.生態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教育。生態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教育是大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內容,也是大學生學習和培養生態文明教育后續幾大內容的基礎。這一內容核心包括生態學基本知識的教育,以及生物間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互生規律、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規律、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規律、生物環境間相互適應與補償的協同進化規律、環境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等生態學基本規律的普及。
2.生態環境現狀教育。生態環境現狀教育能讓學生了解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激發學生保護生態環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地方、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生態環境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形勢,地方、區域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大學生及社會民眾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壓力等。
2.生態文明觀教育。生態文明觀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觀念構成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可以用來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它也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點,具體包括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經濟觀教育、生態政治觀教育以及生態科技觀教育四大方面。
4.生態法制教育。生態法制教育可以起到約束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和生態文明意識的作用,使大學生懂法,并在法律的制約下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法制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是讓大學生了解當前國際和國內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條約、法律、規范等,比如:《世界自然保護大綱》、《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環境保護法》、《城市綠化條例》等。
5.生態文明行為能力培養。地方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將所學到的各種生態文明知識和思想觀念落實在行動中,使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內容包括教導學生一系列提高踐行生態文明能力的知識技能與工具,發動學生積極開展綠色環保實踐活動等。
二、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教育部、教育廳的高度重視下,地方高校均紛紛加強了對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和內容的設置和投入,包括:在思想政治課中給學生灌輸相關知識;開設多門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公選課程,包括《遺傳學》、《生物學》、《普通生態學》、《地球科學導論》、《環境與健康》、《人與環境》、《環境危機與環境保護》、《環境工程導論》等,供學生選修;邀請生態文明方面的專家和教師來校舉辦講座宣講;組織各類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等??梢哉f,地方高校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獲得一些成效。但這還遠遠不夠,對于一個完整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來說,還存在眾多問題和不足。
1.重視度不夠。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沒有專門的規劃和統一的安排,教育內容零散混亂不成體系,受教育的學生數量也相當稀少,其深度、廣度和重視度還遠遠不夠。這是由于首先,在我國,地方高校知名度與教育和科研密切相關,這導致地方高校管理層往往只重視本校的傳統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忽視與知名度無關的其他教育和活動,這其中就包括生態文明教育。其次,教育部下達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方案中,未將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內容納入考核體系中,而且也未將生態學課程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因此,大多數地方高校都對生態文明教育不太重視,沒有動力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花大力氣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即使部分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也可能只是為了迎合當前的政策,并未將生態文明教育落到實處。
2.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不夠完善。首先,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缺乏系統科學的教育理念。這一問題的存在主要在于本身在我國就還未建設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生態文明教育也才剛剛興起,相關研究不多且不夠深入。同時,作為一門涉及到多門學科和多種理論知識的交叉性學科,與其相配套的教材仍處于空白,使得地方高校也無合適的教材進行講授。不僅如此,不少地方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比較粗淺,不夠深入全面。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重理論輕實踐。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很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數地方高校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均不約而同地選擇傳統簡單的理論教學方式和單一僵化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忽視學生對生態的情感體驗和判斷,缺少與之相關聯的實踐活動。即使有少數地方高校開展了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但也缺乏有效的宣傳、組織和延續性。而地方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重視和少投入也導致實踐教育活動的難以開展,影響了活動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學生也更習慣于這種傳統的理論教育方式,沒有積極主動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
3.地方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淡薄滯后,生態文明素質不高。受當前國家和地區日益嚴峻生態環境的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強,對生態文明的相關科學知識有一定的涉獵,但尚集中在當前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停留在比較粗淺片面的感性認識階段。大部分學生尚未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認為生態文明知識與自身專業和將來就業無任何關聯,不愿意花費時間接受生態文明教育。而地方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重視和不作為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問題,使得大學生生態意識越發淡薄滯后。據現有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并不知道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之一[2]。不僅如此,受當今社會崇尚物欲、金錢、奢華、過度消費等觀念以及經濟利益至上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在父母溺愛中長大的許多大學生比較崇尚“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人本主義”,價值觀存在偏差,缺乏環境責任感,生態文明素質較低。這也致使校園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學生對實踐活動興趣不高。
4.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由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才剛剛起步,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而系統的生態文明方面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論知之甚少;不僅如此,作為一個交叉性較強的學科,生態文明研究學科歸屬尚不明朗,許多關于生態文明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視,不少教師迫于職稱晉級的壓力,仍然專注于其原本所擅長的傳統研究領域,未對生態文明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這導致了當前地方高校生態文明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師在課堂講授涉及到生態文明領域時,不能對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回避掉這部分內容。
三、小結
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地方高校大學生良好的生態道德價值觀念和生態行為能力,確保學生能夠較為全面的發展,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區域及我國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國地方生態文明建設還需要在認真領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教育內涵的基礎上,深刻認識自身現狀、總結自身長處和優勢、充分認識自身不足和缺陷,不斷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建設,爭取在校內早日實現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
參考文獻:
摘 要: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原來生活在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遷徙”,并且規模逐漸加大,這就導致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
關鍵詞:留守兒童;生命關懷;現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原來生活在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遷徙”,而且規模逐漸加大,這使得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開始日益突出。我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通榆縣第三中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學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概況
此次調研區域選取通榆縣第三中學校招生范圍的“兩鎮”“兩場”“一鄉”(鴻興鎮、雙崗鎮、雙崗鹿場、第二良種場和八面鄉)。為了確保本次調研的真實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含離異后撫養孩子一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13~17歲之間,調查共涉及12個班級,總人數353人。據統計,第三中學招生區域所轄人口27300人,在27名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19人,占70.4%,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務工的比例為29.6%,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7.7%,較往年呈上升趨勢。
二、我校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此次調研,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很多負面影響。被調查的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等方面,明顯差于正常家庭學生,整體狀況不樂觀。從調查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親情關懷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時間缺乏父母親情的關懷,往往會覺得生活缺乏安全感。根據我的調查和座談的情況看,多數留守兒童都表現出對父母的情感依戀和對父母安全的憂慮,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同時在調查中我也發現:隨著父母回家探親聯系次數的減少,留守在家的子女在與人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學業成績等方面的障礙明顯上升。
2.留守兒童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從事的多是體力活,他們的工作勞動強度高,空閑的時間少,因此與孩子聯系的次數很少。在問卷調查中,我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聯系方式,由此可見這些外出務工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導致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和孤僻,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性格發生了變化。另外,在調查中我們知道:放v溺愛型監護人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溯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覺得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可憐,舍不得去管,所以這些留守孩子幾乎是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這就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等極端性格。
3.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通過學習出息的幾率不高,所以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初中畢業,然后跟自己外出打工。還有一方面就是監護人對留守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少介入。從我校留守兒童的調查情況來看,有88.9%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親戚監護的僅占11.1%。這個監護群體普遍年齡大,身體不好,而且文盲比例高,不但在學習上不能幫助留守兒童,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也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再加上這些老人還要承擔家務勞動,根本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4.大多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
調查數據顯示,我校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很少,關注度不夠。遇到困難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求助對象是教師(占留守兒童總數的66.7%),第二為同學(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2.2%),第三才是親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1.1%)。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身變化和學業壓力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會產生許多煩惱,這時的他們就需要找人傾訴,同時也更需要監護人正確耐心的引導。由于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少與父母的交流,而監護人又沒有時間注意他們的情緒變化,時間久了就會使這些孩子產生缺乏自信、消極悲觀等心理問題。
5.留守兒童存在行為上的偏差
很多留守孩子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與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的錯誤,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調查中我發現,近50%的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而且偶爾與祖輩產生矛盾,在學校常有說謊、遲到、曠課、逃學、紀律散漫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聚一起喝酒,酒后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