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8 11:24:23
序論:在您撰寫對獸醫學的認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醫學人文;聯席授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10
1.從美德到服務――醫學人文的教學現狀與培養目標
(1)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缺憾與思考。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現代醫學遵循著單純的生物醫學發展模式,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應用,現代醫療技術實現了諸多技術上的突破,以至于被人們寄予了獲得健康和驅除病魔的極大期望。誠非所愿,隨著這一模式的不斷發展,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逐漸受到社會公眾的批評;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沒有增加患者的信任與滿意度,反而加劇了醫患間的矛盾,由此人文精神逐漸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被淡忘和忽略,甚至導致了醫學與人文的逐步分離。
(2)醫學人文教學的培養目標。21世紀醫學的發展趨勢,需要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而這種改變的背后,正是人文要素越來越多地融入醫學的技術之中。
對于醫療的執行者――醫務工作者而言,也難以對醫療服務對象的多元化的需要視而不見。所以,成功的醫學教育除了教給醫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和靈活的科研思維外,還應該引導其去體察患者在現實中產生的種種需求,并指引他們解決問題。
(3)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現狀。依目前的現狀來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醫學院校中普遍開設了醫學人文類課程。然而醫學人文課程體系的組成是頗為龐大的,包括醫學史學、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事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社會學和醫學心理學等在內的分支學科,共計十余門,這就導致了授課所需的課時無法得到保障。
另外,目前醫學院校普遍采取必修與選修(或輔修)結合的方式來開展醫學人文授課,且多集中在一、二學年,只占全部課程學時的1%,遠低于西方國家水平。在這一點上,可能正是由于對醫學人文教育培養目標的認識上存在偏差,才導致教、管、學三方在這個領域中的投入較其他醫學專業表現出了明顯的乏力。
2.“聯席授課”――一種走出醫學人文教學困境的可能途徑
(1)“聯席授課”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人文課程中的現實要求。近年來隨著包括醫療糾紛在內的各類醫療社會熱點的頻現,在各類社交媒體的幫助下,人們對每起事件的討論是越來越激烈,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某一起事件中,我們已經很難非常明確地指出其中的孰是孰非,而更多的只能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盡可能客觀理性地對當時的情形進行深入觀察,力圖找出最根本的問題,甚至有時用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分析時還可能出現矛盾,這就較大地提升了醫學人文學習的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醫學人文的“聯席授課”可能是幫助醫學生解決醫療實際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
(2)“聯席授課”教學模式的應用目標。醫學人文學科授課比重的不足和現代醫學自然學科高度細化造成的學科數量猛增有著很大的關系。換言之,如果要加強對醫學人文學科的教育,就很難規避授課學時的比重問題;而單純增加學時數并不能保證教學效果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著眼于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才是可行之道。
醫學人文是醫學與人文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而誕生的一大片領域,其分支學科眾多,顯而易見的是,醫學人文教學效率的提升離不開對其分支學科的融匯與整合,即在一次授課中加入多門學科的理論知識,用多元化的視角辯證地“審問之、慎思之”。
(3)“聯席授課”教學模式的特色與優勢。在學習醫學人文學科知識過程中,有三門學科始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別是衛生法學、醫學心理學和醫學倫理學,它們是目前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三門課程,也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規定考核的學科。盡管這三門學科研究的視角和方法不盡相同,但在本質上其實殊途同歸,彼此間有緊密聯系。如果在醫學院校中嘗試用“聯席授課”的模式來開展醫學人文的教學,可能會有以下幾大明顯優勢:①理念上的進步?!奥撓谡n”宗旨是培養學生以系統的、完整的觀點認識問題,并能綜合各類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醫學人文的“聯席授課”整合了多門分支學科的內容,更能貼近實際地幫助學生掌握好理論知識,提高其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水平。②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員的授課方式也有了很大創新,每一次課程都有三位教員聯席授課,其中一位教員為主持者,在引導學生打開學習思路的同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另兩位教員也參與討論,而教員也不僅僅只是關注自己的學科范疇。這一模式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課堂熱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和對具體事物的宏觀把握。③內容上的精煉。醫學人文的“聯席授課”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集中傳授每一門分支學科的理論知識,既節省了總授課時間,又避免了因不同學科學習時間跨度過大帶來的知識遺忘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內容的精煉程度和授課效率。
3.行路漫漫――對醫學人文課程教學的展望
(1)醫學人文的價值評判。過去我們一直把醫學人文素養和醫風醫德等同起來,這其實還是局限在了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的行醫準則中。而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促進醫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隨著制度和文明的進步,也大大地激發出了求醫者多元化的醫療需求。古今醫療和社會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現階段醫學人文教育的方向應從培養醫學生的醫學美德轉向提升醫學生滿足求醫者多元化醫療需求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上來。而其中對于醫學人文這一概念的更新發展就顯得尤其重要,將直接影響到對于開展醫學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的認識是否準確。就目前學術界對于這一概念的認識而言,學術界過多地將人文的部分歸為道德修養,而忽視了與如今多元化醫療服務的能力需求,因此亟需得到發展和完善,以便使得醫學人文在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得到發展,進而更好地引導醫學事業的發展。
(2)走進臨床的醫學人文將有力推動醫學發展。伴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步向具有整合性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實踐整合,以實踐為基礎、服務實踐,以共同的價值整合分割的醫學人文科目,將成為提升醫學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路徑。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是為醫學臨床服務,所以醫學人文與臨床的結合程度也將越來越高。為實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目標,依靠醫學人文教育來提升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的情感能力與認知能力將成為重要途徑之一。
現代醫學的發展走向與對于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以人文精神來引導,同時做到以科學精神來豐富醫者思想,唯有如此,才能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交融。
由教學模式的創新完善所帶來的醫學人文的發展必將有力推動醫學事業的前進,但這也將是一項系統的、長期性的、艱巨的醫療教育改革重任,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志寅,楊 震.診斷行為與診斷思維中的人文精神[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769-771.
關鍵詞:王守仁;教育哲學;兒童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G 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1-0180-01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中葉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批判地吸取了朱熹的“知行相須”、“行重于知”的思想,揚棄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統一的觀點,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論。
一、何為“知行合一”?
ィㄒ唬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個工夫
ネ跏厝嗜銜知行是一回事,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1]他把知行合而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從道德教育上看,他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
ィǘ)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銷行以為知
ネ跏厝仕擔骸爸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王守仁從道德修養出發,指出人的道德意識是與生俱來的,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干擾?!爸切闹倔w,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盵3]人有了道德意識,自然知道是非,并且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王守仁強調人們一定要“致良知”,以求良知再現,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為了求得真知,人們必須做到“靜處體悟”,而且要在“事上磨練”。只有這樣才能將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統一起來。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ィㄒ唬┚泊μ邐
ネ跏厝嗜銜道德修養的根本任務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發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謂“靜處體悟”,實際上是靜坐澄心,反觀內省,擯去一切私慮雜念,體認本心。這其實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道德修養觀點。他認為,道德修養無須“外求”,而只要做靜處體悟的功夫。如他所說:“前在寺中所云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4]
ィǘ)事上磨煉
ネ跏厝嗜銜,人還要多多“事上磨煉”,做到“知行合一”,這才是道德的完成。他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5]他這里說的“在事上磨煉”,是指通過“聲色貨利”這些日常事務,去體認“良知”。他反對離開事物去談“致良知”,認為在口頭上談“致良知”是無意義的。他主張道德修養要緊密同日常生活聯系,“在事上磨煉”,才能落實“知行合一”。
ィㄈ)以立志為事
ネ跏厝實摹爸行合一”說還含有“知”對“行”具有指導作用的含義。他多次強調“君子之學,無時無處不以立志為事?!薄叭缲埐妒?。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復知有其他?!盵6]當然,王守仁所提倡的“志”,只是“善念要存天理”、“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但他強調“立志”對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重視培養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在一定深度上揭示了道德意識對道德行為的指導作用。
ィㄋ模┦〔煒酥
ネ跏厝始壇杏敕⒄沽巳寮掖統的“內省”、“自訟”的修養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7]他主張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和檢察,自覺克制各種私欲。這是對儒家傳統的“內省”“克己”修養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在他看來,如果在修養過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說的“天理”戰勝“人欲”,即使剩下一絲一毫,那么,其結果必將是前功盡棄。
三、“知行合一”對兒童道德教育的啟示
ィㄒ唬厥擁賴慮楦杏氳賴亂庵鏡吶嘌
ネ跏厝史淺V厥友生志向的培養,他認為一個人要成為“圣人”,就必須先立“圣人”之志。他對學生說:“學問不等長進,只是志未立?!苯處熓紫茸龅絿乐斨螌W,愛崗敬業,才會使學生在學習上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教師實事求是,表里如一,信守承諾,學生才能于無意中受到熏陶。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樹立遠大的志向,更要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努力去實踐自己立下的志向。
ィǘ)重視兒童的道德實踐活動
ネ跏厝仕擔骸爸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盵8]在他看來,兒童的道德學習應回歸其真實的生活世界,與其個體的經驗、情感發生交互作用,養成具有實在意義的道德能力,兒童也因此才可能確立道德主體的地位。重視實踐訓練,可以促進學生發現其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責任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ィㄈ)建立以仁德為基礎的師生關系
ネ跏厝侍岢師生之間相互“責善”、“問難”,鼓勵學生向教師提意見,以促進“教學相長”。“人謂事師無犯于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盵9]因此,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學問品格,以身示范;其次是能和兒童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三是要注意觀察了解兒童的心智特點和生活經驗,能在師生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道德缺陷,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ィㄋ模造兒童道德成長所需的道德環境
ザ童道德的行為習慣,多半是在周圍環境和他人潛在影響下自然形成的。童生百姓之家之所以“延師教子”,目的就是“訓飭其子弟,亦復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勞於詩禮章句之間,尤在致力於德行心術之本;務使禮讓日新,風俗日美”。[10]王陽明因此要求蒙師以啟迪教化為“家事”,要視蒙童如己子,引導其向善、行善,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家庭、學校和社會如能各盡其教化職責。并統合協作。
おげ慰嘉南祝
[1][3][4]張祥浩.王守仁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5]王陽明.傳習錄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7]王陽明.傳習錄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于述勝.中國傳統教育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關鍵詞】協議式干預;空腹血糖受損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505-02
糖尿病的患病人數正隨著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診療技術的提高而迅速增加。各項研究顯示,空腹血糖受損可顯著增加糖尿病發病的危險性,目前認為,空腹血糖受損不僅是中間過渡階段,而且其本身在發展為2型糖尿病及伴發大血管病變、縮短患者存活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一、資料
抽取2008年1月到2009年6月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360名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的患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隨訪資料均排除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肝病、腎功能不全及近期應用糖皮質激素者,參加本研究人員均為輕體力勞動者,體重指數 20-23,年齡 47±9歲。
二、方法
1. 本著雙向自愿的原則將360名人員分為兩組,干預組200名,對照組160名,簽訂“空腹血糖受損非藥物干預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對干預組根據糖尿病飲食和運動原則制定詳細的干預措施并電話回訪監督執行 。
2. 所有參加人員均建立健康檔案,動態監測,每15天電話回訪一次,并利用電話回訪進行糖尿病基本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對糖尿病危害性的認識及防治意識,同時提高不健康行為矯正的依從性。
結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的明顯增多,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率明顯提高,而對空腹血糖受損的認識不足、干預措施少則是發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疾病,自我管理行為在保持病人健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良好的行為能改善病人的血糖、血脂,減輕體重,從而減少并發癥,降低病人治療費用,提高生活質量[1]。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FDPS)和大慶研究顯示,相當程度膳食和運動的改變能減少空腹血糖受損進展至糖尿病50%的危險, 由此可見,強化生活方式干預(飲食+運動)能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是肯定的,但在我們的隨訪中發現,中年及其以下的空腹血糖受損人群對于飲食和運動干預的依從性較差,和相關研究一致[1]。而協議式干預則是在最初被動的提高了空腹血糖受損人群對飲食和運動的依從性,而在今后的電話回訪中,逐漸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增進信任感,并逐步進行有關血糖和糖尿病基本知識的宣教,使他們認識到生活方式干預在空腹血糖受損發展成糖尿病中的重要意義,逐漸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在干預3、6個月之后,大家基本都能做到主動的飲食和運動控制。由此可見,對空腹血糖受損人群尤其是依從性較差的人群進行協議式干預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陳 玲,莫永珍等. 不同年齡2型糖尿病病人行為現狀調查.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09,23(1):398
【關鍵詞】 肝炎,乙型;偏見;認知;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512.62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1-1385-02
我國約10%的公民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攜帶者[1],大學生比例略低[2-3],他們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4-5],這與他們遭遇的回避、排斥、輕視、厭惡等消極態度有關。研究發現,大學生和醫護人員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視態度[6-8]。大學生如何看待乙肝患者遭受的歧視,不僅關系著乙肝患者尤其是大學生乙肝患者及病毒攜帶者的社會心理環境,還關系著他們自身在遭遇乙肝病毒感染后的心理健康狀態。本研究試圖了解健康大學生對乙肝患者遭遇公眾的貶低、歧視等態度的認識和判斷,并為減少公眾對乙肝患者的消極態度或偏見、改善乙肝患者的社會心理環境提供一定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為來自北京、上海、濟南三地共9所高校在校非醫學及相關專業的無病毒性肝炎、重大疾患史(精神分裂、心臟病、糖尿病等)及急性應激性事件的健康大學生共352名,其中男生177名,女生175名;大二年級117名,大三年級117名,大四年級118名。
1.2 方法 對以上各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括2個部分:(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級等個人信息。(2)乙肝患者歧視感知量表,用于評價大學生人群對于公眾或他人貶低、歧視乙肝患者態度的感知狀況。該量表是根據乙肝患者可能遭遇的歧視或貶低等編制的,量表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4分,其中有3個條目反向計分。分值越高,表明調查對象認同乙肝患者遭受來自他人或公眾的貶低/歧視的態度越強烈。量表信度較好,Cronbach α系數為0.76。
1.3 統計分析 收集數據后,采用SPSS 15.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大學生對乙肝患者受歧視的認知 大學生“乙肝患者受歧視狀況感知量表”總均分為(2.53±0.39),表明總體上大學生們傾向于認同乙肝患者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著來自他人的歧視、貶低或區別對待。有252人(71.6%)同意或非常同意乙肝患者會遭遇求職方面的區別對待和不利處境,249人(70.7%)同意或非常同意人們會不愿與乙肝患者同桌用餐,245人(69.6%)同意或非常同意人們不愿意把乙肝患者作為婚戀對象。但有291人(82.7%)并不同意“大多數人認為患乙肝是一個人失敗人生的開始”。見表1。
2.2 大學生對乙肝患者受歧視認知狀況的差異分析 統計發現,大學生對乙肝患者受歧視的認知狀況總體上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年級、地域等差異。從具體條目看,也僅有“不愿同桌進餐”存在性別差異,“限制就業”存在年級差異,“不愿做好朋友”和“遠離患者”存在地區差異。女生中認同“大多數人不愿意和乙肝患者同桌進餐”的比例高達77.7%,而男生的比例為6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3,P=0.024);51.3%的大二學生認同“大多數人認為應該限制患過乙肝者的就業范圍”,而大三、大四的比例依次為35.9%和4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84,P=0.015);上海、北京和濟南三地大學生中認同“大多數人不愿意和乙肝患者做好朋友”的比例依次為51.7%,49.2%和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11,P=0.013);認同“大多數人想要盡可能遠離患過乙肝的人”的比例依次為44.6%,53.3%和68.5%,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16.61,P=0.011)。
3 討論
3.1 大學生對乙肝歧視的感知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感受到人們對乙肝患者貶低或歧視的態度,他們普遍認同乙肝患者遭受到求職(71.6%)、同桌共餐(70.7%)、婚戀(69.6%)等方面的歧視或貶低,但大多數大學生(82.7%)不認同患乙肝是人生失敗的開始。在李春榮等[6]的研究中,明確表示不應取消入學或求職體檢限制的比例為41.3%,明確表示不愿使用食堂公共餐盤的比例為30.0%;而在吳燕玲等[8]的研究中,醫學生和職業人群中不愿意與乙肝患者同桌共餐的比例也只有21.8%和 33.7%。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目中乙肝社會歧視要比他們自己所表述出的態度要明顯得多,反映了大學生在回答針對乙肝患者的態度問卷時也明顯存在自我美化或隱瞞真實態度的傾向。
3.2 大學生對乙肝歧視感知狀況的差異 總體上大學生對乙肝歧視的感知狀態沒有明顯的年級、性別和地域差異,僅有4個條目存在性別、年級或地區差異,顯示了量表能較好地反映大學生心目中乙肝患者遭受的社會歧視的狀態。進一步而言,把該量表用于不同人群,包括乙肝患者人群,有助于了解乙肝社會歧視的程度及現狀,也有助于評估乙肝患者對自身生活環境的看法和感受,還有助于評估對乙肝患者及病毒攜帶者實施干預或健康教育措施的效果。
3.3 對乙肝歧視的干預 國外將抗議、教育和接觸作為消除歧視的3種主要途徑,其實際效果卻并未得到很好的驗證,如有研究指出抗議和教育對于改變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的效果有限甚至是負面的[9-10]。國內反歧視運動開展比較有限,在消除乙肝歧視方面,除了對一些不當政策進行糾正以外,現有做法與西方反歧視運動相似,比如通過多種渠道(如網絡、新聞媒體等)抗議、通過乙肝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等,但效果還需進一步驗證,畢竟即使是經過教育且已具備相當多專業知識和一定職業道德操守的醫護人員也對乙肝患者有所排斥[8]。與長期存在的精神病歧視現象相比,乙肝歧視歷史短暫,程度較輕,可作為反歧視運動的一個突破點,因此,有必要加強研究和實踐致力于乙肝歧視的緩解,改善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同時也為其他領域的反歧視運動提供經驗。
4 參考文獻
[1] 劉宗柏.中國病毒性肝炎人群流行病學特征及流行因素研究.中國肝臟病雜志,1998,6(2):67-70.
[2] 樊陜生,丁紅燕,杜.大學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況調查分析.中國校醫,2005,19(6):577.
[3] 柳江南.某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狀況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4):91-92.
[4] 鐘恢海,劉大仁,游節根,等.慢性乙肝患者心理障礙研究進展.實用臨床醫學,2007,8(8):134-138.
[5] 黎芳,劉炳祥,林亦文.123例住院肝病病人心理衛生狀況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227-228.
[6] 李春榮,吳艷喬,陳希寧,等.大學生對乙肝的知識、態度、行為的現狀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5,32(10):1405-1407.
[7] 韓永霞,高玉梅,呼金田.河北工程學院醫學生乙肝知識態度現況.中國學校衛生,2005,26(6):485-487.
[8] 吳燕玲,鄭振.醫學生與職業人群乙肝相關知識和態度調查分析.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8,3(2):25-28.
[9] RüSCH N, ANGERMEYER MC, CORRIGAN PW. Mental illness stigma: Concepts, consequences, and initiatives to reduce stigma. Eur Psych, 2005,20(8):529-539.
1病名淵源
手足口病是現在新發現的出疹性傳染病,祖國醫學文獻中無此病名,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特征,當屬中醫濕溫病,皰疹,時疫等范疇。如《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侯?疫癘瘡侯》曰:“熱毒盛,則生皰疹,瘡周匝遍身,將如火瘡,色赤頭白者毒輕,色黑紫瘀者病重。亦名豌豆瘡?!瓣U述了皰瘡從形態上分為輕重兩種?!稖責峤浘?卷四》說:”暑濕熱疫諸疾,皆能外發癰瘡“又”既受濕感暑也,即為濕溫?!啊度f氏家傳痘疹心法?順逆》則進一步指出:“膿皰、疹、水痘的發病各有時令,病情輕重不一,以水皰相對最輕,如夫四毒之發,各有其時,膿皰最酷,疹次之,水皰又次之。”《小兒藥證直訣?瘡疹侯》說:“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皰,以淚出如水,其色青??;肺為膿皰,如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于水皰;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赤色黃淺也?!疤岢霭捳钣卸喾N,因病變臟腑不同而有異。由此可見,可將本病歸屬為瘡疹、皰疹、濕溫等范疇。
2病因病機討論
早在《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頭面身體諸瘡侯》對瘡疹、濕溫等病因病機就有了描述,“臟腑熱甚,熱氣沖發皮膚,而外有風濕折之,與氣血相搏則生瘡?!罢J為臟腑熱盛與風濕相搏而成瘡?!镀嫘Я挤?論熱毒所起之由》:”熱毒伏于臟腑,則蒸于肌膚而成瘡疹,非熱毒則不能出,或感四時非節之氣,或感外寒,相搏于榮衛,邪氣盛則寒……,其熱至極,動臟腑之熱而瘡疹也。“認為瘡疹是由內外合邪所至。《丹溪心法?痘瘡九十五》說:”小兒瘡疹……如發之時,有因傷風寒而得者,有因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概括了小兒瘡疹的四種病因?!稖責嵴?二十八》說:”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疹為甚?!疤岢霭l疹性疾病與外感濕邪有關?!痘钣仔聲?明本論?瘡疹二十六》”疹毒乃天行氣運變遷使然,亦隨天地乖戾之氣而受病,故曰時氣?!按苏撌龈用鞔_了時邪疫毒與皰疹性疾病發病的聯系。
現代中醫研究認為,引起小兒手足口病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責于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內因責之于小兒臟腑嬌嫩,衛外功能不足。時邪疫毒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蘊郁肺脾,肺失通條,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與毒邪相搏,外透肌膚,上熏口咽,故出現手足、肌膚、口腔黏膜皰疹。
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二經,主要病機為濕熱毒盛,病變過程中常發生邪陷心肝、邪毒犯心的演變。
邪犯肺脾 肺主通調為水上之源,脾司運化,主四肢肌肉,為水谷之海,開竅于口。邪毒由口鼻而入,內犯脾肺,肺失宣肅,衛陽被遏,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發熱、咳嗽、嘔吐、泄瀉等。邪毒蘊郁不解,水液輸化障礙,則停滯為濕,邪毒與濕相搏,上蒸口咽,外泄肌膚,則手足肌膚,口腔可見皰疹。
濕熱毒盛 邪毒熾盛,內燔氣營,津液耗傷,心神被擾則壯熱口渴,煩躁便結。邪毒外蒸肌膚,上熏口咽及四肢墩布皰疹稠密,色澤紫黯,皰漿混濁。
邪毒犯心 邪毒留滯不解,內舍于心,或邪毒灼傷營陰,則心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故可致心胸痹痛,唇甲青紫。若心神被擾,神不安舍,則煩躁不安,心悸怔忡,若心陽損傷,心陽暴脫,則唇紫脈微,危及生命。
關鍵詞: 認知―發現說有意義接受說大學教學實踐
1.問題的提出
目前中國的大學里主要的授課方式是教師傳授式,即教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聽,教師處于課堂教學絕對的中心,學生屬于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不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那么如何解決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帶來的弊端呢?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理論。布魯納提出了“認知―發現說”,闡明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基本方法是發現學習法。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接受說”,闡明了接受學習并不等同于機械學習,學生可以進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谝陨系乃伎?筆者期望從理論的比較中探尋它們給當今中國大學的教學實踐帶來哪些啟示。
2.認知―發現說
2.1認知學習觀。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起知識體系。那么什么是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認知結構是編碼系統,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類目”。學習就是類目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一切知識都是按編碼系統排列和組織的。而這種各部分存在聯系的知識,使人能夠超越給定的信息,舉一反三。此外,布魯納將學習活動劃分為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評價。
2.2結構教學觀。
布魯納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當學生掌握和理解一門學科的結構,就會把該學科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就會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學生就容易記憶,促進學習遷移,提高學習興趣。因此,布魯納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成為教學的中心。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提出了四條基本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所謂動機原則,布魯納認為內部動機是學習的基本動力,具有持久性,內部動機包括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互惠內驅力三種。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持久地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所謂結構原則,布魯納認為,為了使學習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結構,教師必須采取最佳知識結構進行傳授,并提出了知識結構的三種呈現形式:動作、圖像、符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究竟采取哪種形式好,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所謂程序原則,布魯納認為教學要引導學習者按某種程序陳述一個問題或大量知識的結構,每一學科有不同的程序,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程序。所謂強化原則,就是給予學生反饋,至于何時給予反饋,布魯納認為,教師給予學生的反饋應恰好在學生評估自己作業的那個時刻。
2.3發現學習法。
布魯納提出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最好方法是發現法。布魯納對于發現的界定是不限于探尋未知事物,包括用自己頭腦獲取知識的一切形式。
布魯納指出在教學中運用發現法的一般步驟:
①提出和明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②使學生對問題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
③提供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
④協助學生搜集和組織可用于作結論的資料。
⑤組織學生審查有關資料,得出應有的結論。
⑥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思維去驗證結論。
那么在發現學習過程中教師起什么樣的作用?布魯納認為因為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積極的探究者,因此,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創設一種能獨立探究的情景,從而促進學生自己思考并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
3.有意義接受說
奧蘇伯爾按照學習進行的方式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和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3.1意義學習。
奧蘇伯爾認為,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認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所謂實質性的聯系,即非字面的聯系,是指表達的語詞雖然不同,但卻是等值的。所謂非認為的聯系,即內在聯系,是指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的觀念建立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
意義學習的條件有三個,一是學習者必須具有將新知識和原有認知結構加以聯系的傾向性;二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知識;三是學習者將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發生聯系,使原有認知結構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3.2接受學習。
奧蘇伯爾指出,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它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同時奧蘇伯爾又給我們呈現了接受學習的過程,即:
①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識的有關觀念。
②找到新知識與其固著點作用的觀念的相同點。
③找到二者的不同點。
④新知識同化到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經融會貫通,達到知識系統化。
3.3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
先行組織者是指限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從而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習者學習新的學習任務前,先讓學習者學習“先行組織者”。
4.二者的理論比較
5.對大學教學實踐的啟示
通過上面的分析和優缺點的比較,我們認為,發現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費時費力,且不能保證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嚴謹性。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恰恰相反。那么能否尋找一種能夠包含二者優點而避免二者缺點的學習模式或教學模式呢?或者能否在一種課堂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在另外一種課堂進行發現學習?
5.1在同一節課中,將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很大不同,但二者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重視認知結構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作用。在同一節課中,教師可以“有意義的傳授”,學生可以有意義的學習,從而使學生了解事物之間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教師也可以在某一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引導學生去發現一些跡象或規律,從而自己得出某個結論。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結論給予糾正,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可能性,讓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
5.2大班授課和小班討論相結合。
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而老師在這個過程起到輔助、引導、啟發的作用。由于我國的教育特點,具有嚴格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教師需在某次課上完成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此外,由于大班人數的限制,發現式學習的課堂運行不好掌控,教師需要在滿足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和保證教學有序進行之間平衡,并且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因此,采取大班授課和小班討論的相結合的模式是個不錯的選擇。
5.3課上講授與課下做實驗、科學研究、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
我們可將教師課上講授和課下指導學生做實驗、科學研究、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系統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基礎,還鍛煉了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及批判思維。
5.4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通過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設計、競賽等學習載體,培養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科學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品質。
參考文獻:
[1]陳華峰.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2).
[2]劉振巖.基于認知發現學習論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計算機教育,2009,(5).
[3]蘇海健,張曉曉.有意義接受學習論與《外國法制史》教學技巧[J].考試周刊,2008,(7).
關鍵詞 中獸醫學;隱性知識;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853-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36-02
中獸醫學是我國傳統的獸醫技術,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由于受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筆者從中獸醫學的特點出發,結合近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認識中獸醫學的隱性知識及如何將其轉變為具體內容的途徑進行探討。
1 中獸醫學教學中的隱性知識
在中獸醫學教學中,既存在著大量有關具體內容的隱性知識,又存在著有關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行為的隱性知識。認識和理解教學中的隱性知識是整個中獸醫學教學目標得以真正實現的一個必要前提,是教師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中獸醫學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
1.1 有關中獸醫學教學內容的隱性知識
中獸醫學教學內容的隱性知識,主要是由中獸醫學理論知識的隱性知識所決定的。中獸醫學是從宏觀角度去研究畜體內在的動態聯系和辨證規律,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獸醫學的基本特點,這決定了中獸醫學在很多概念及內容上不同于西獸醫學。這些概念及內容對于主要接受自然科學教育的學生,就形成了學習中的隱性知識。如“證”不同于“癥”,它不只是對疾病癥狀的描述,而是疾病病因、病理、臨床癥狀和診斷的綜合概括,同時還提出了治療方向,因此“對證治療”也不同于“對癥治療”、“辨病治療”;又如臟腑,除了指解剖學上的實質臟器外,更重要的是對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不僅僅是現代解剖學中內臟的概念,中獸醫所涉及的腎還應包括“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
還有一些隱性知識則不能或很難以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示。比如經絡能運行氣血、溝通上下表里,像網絡一樣遍布全身,但既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經,看不見、摸不著、挖不出;陰陽是對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隱性概括,而不代表任何具體的事物;五行以五為基數來解釋萬物的生克制化關系;氣是具有功能活動的精微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表現出多種功能,這些功能也無法直接展現在學生思維中。
1.2 有關教師教授的隱性知識
在中獸醫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知識對其本身而言,都很好理解和掌握,而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教師如果堅持那種滿堂灌和一堂言的習慣,往往使內容過于隱性,學生總是受隱性知識的影響,不易想象和理解,接受就更加困難。如:一味地只從文字或語言上去描述陰陽的內容、五行的生克制化關系,而缺乏圖形的形象說明和仿真模擬,往往容易造成學生思維障礙,使中獸醫學變得枯燥而乏味,缺乏實用性。
2 中獸醫學教學改革的基本途徑
2.1 調整教學次序,注重前后貫通
中獸醫學的內容包括理、法、方、藥四大部分。筆者認為,中獸醫學的教學雖然要給學生傳授具體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無可非厚,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方式和治學能力的培養[1],因此中獸醫學的教學應按先基礎理論(理),后辨證論治(法),再到方藥,后到疾病防治的次序,學生更易于接受。
首先,專業的技能是建立在基礎理論上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強化基礎理論知識,只有較好地掌握基礎理論之后,對辨證論治的學習才不會難以理解。其次,對辨證和方藥來說,應確立“方從法立,以法統方”的思想。中獸醫治病,是以辨證為前提,再立法、擬方、選藥,若倒行逆施,則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畜禽死亡,且中獸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會因時、因地、因畜而不同,治療的用藥,亦貴在因時、因地、因畜不同,活潑斟情。
同時還應注意,中獸醫學的“理、法、方、藥”是一環緊連一環的,講解時不僅要分節分段講解,而且要前后呼應,互相連貫,這樣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如在講解脾胃生理功能特點時,還應該和脾胃病理的辨證、立法、用藥治療聯系起來。以胃為例:基本功能之一:胃主和降,胃氣以下行為順;病理上:胃氣不降,則出現少食,胃脘脹滿或疼痛等;胃氣上逆則噯氣頻頻,嘔吐等;治法上:或消脹除滿,或降逆止嘔;用藥:多用和胃、降胃氣的藥物,如陳皮、萊菔子等。這種教學方法能使所學內容融會貫通,既清楚又方便記憶,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變枯燥為活潑
中獸醫學是獸醫專業的必修課,基于其理論的隱性性,如果教師講課時,語言枯燥乏味,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就很難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影響其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手段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