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16:21:31
序論:在您撰寫能源經濟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能源消費;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回歸模型
一、引言
低碳經濟自哥本哈根大會以來一直受人們關注。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而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仍然是以高能源依賴和消耗的經濟。經濟發展,能源先行。能源緊張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考慮到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經濟發展暴露了能源問題突出矛盾,本文針對北京市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研究,旨在探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并就此來探究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
二、文獻綜述
學術界已有大量的關于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大致分為線性回歸模型、時間序列協整和面板協整階段三個階段。眾多國內學者利用協整理論對我國(或部分省區)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由于在原始數據的處理方法、模型的形式及數據樣本空間選取上的差異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韓智勇等(2004)采用了1978-2000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協整性,結果兩者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但不具有長期的協整性。王海鵬、田澎(2005)對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并建立的誤差修正模型表明,兩者之間在長期和短期都存在著雙向格蘭杰因果。
能源消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就此國內學者也有多個研究成果。史丹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一文中,根據相關因素分析法研究得到:影響能源效率的因素有技術進步、結構變動、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王慶一在《中國的能源效率評估》一文中,運用能源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認為自然因素、體制因素、價格因素、技術因素、社會因素、政策因素等對能源消費有影響。但是,兩者的研究主要是從定性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并不能具體地指出各個變量指標對能源強度的影響程度。
三、方法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計量經濟學中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回歸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全文模型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對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第二部分對影響能源消費的因素進行研究,建立能源消費與人口數、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及價格指數的回歸模型。數據處理使用Eviews6軟件。數據來自《北京市2010年統計年鑒》、北京市統計信息網和《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國泰君安行業數據庫。
四、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
從2010年北京市統計年鑒選擇1980—2009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與能源消費總量。首先,對地區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費原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處理結果顯示地區生產總值(gdp)和能源消費(energy)都是一階單整的。利用相關系數圖判斷滯后期數為5。最后做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地區生產總值(gdp)不是能源消費(energy)的格蘭杰原因,而能源消費(energy)是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格蘭杰原因。
格蘭杰因果關系結果如下: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NERGY ?25 ?0.63439 0.6771
?ENERG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5.64549 0.0047
五、能源消費部分影響因素分析
1、指標選擇
本研究根據能源經濟學理論和相關因素分析法,結合數據的獲取性,選擇人口規模、企業規模和價格因素作為指標。其中人口規模反應消費情況、企業規模反應生產消耗。鑒于指標的可獲得性,通過相關關系的驗證,本文認為可以選擇澳洲熱能煤價格代替國內煤炭價格。人口數(popul)、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indust)、煤炭價格(coalprice)和原油價格(oilprice)。
2、模型建立
本文建立對數回歸模型如下:
Eviews處理結果顯示x1、x2顯著,x3、x4不顯著。但F統計量非常顯著,即模型顯著。這說明被解釋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確實存在回歸關系。這有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線性引起的。采用逐步回歸法修正,處理后要去掉X4,再進行OLS估計。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模型通過檢驗。故新模型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進一步經過異方差和自相關檢驗,處理結果顯示模型并不存在異方差和多重共線性。
六、結論與思考
通過本文的模型研究,就目前的處理結果看,影響能源消費程度較大的是生產規模、消費規模和能源價格。從三個因素的系數看,對能源消費影響較大的是人口規模,其次是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然后是價格因素。而前兩者顯示的都是規模因素,而價格波動對能源消費量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這說明我國利用能源的規模大,對能源的依賴范圍廣。
而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而當前階段,能源仍然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其對經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維持國家實力的穩定上升。聚焦當前熱點問題,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能源問題。進入21世紀,“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黎以沖突、利比亞戰爭以及中東地區各種沖突動亂,還有朝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等,動亂沖突甚至戰爭不斷,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屬能源。還有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安全的思考,金融危機以來石油價格的巨幅波動,扣人心弦并觸發國家戰略思路的始終是能源。
我國作為一個后興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較明顯地依賴于能源的高消費。國際能源署前署長羅伯特·普瑞多曾經指出:“能源是經濟的生命線,快速發展的中國更是如此。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過程中,由依賴本國資源轉向依賴國際市場,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能源問題?!?/p>
那么如何避免過高地依賴能源,就本文考慮的影響因素來講,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加強創新。經濟增長必然導致生產和消費規模的擴大,而這必然導致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費的上漲。想要降低能源消費量,必須加強企業創新,探求能源消費的哪些環節可以創新,以減少能源的消耗依賴。日本80年代迅速從能源危機中崛起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企業的創新。因此我國也必須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尋求低能耗的生產途徑,摸索節約能源的新方法,發明創造高效利用能源的工具設備。
(2)節約能源。生產生活消費的能源有很大一部分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能源的浪費比較嚴重。在能源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我們提倡低碳生活,這要求我們每一個消費者要節約能源,有效的利用能源,不浪費能源。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目前我國能源使用狀況看,過度浪費能源的現象依然很普遍,能源不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費、大肆消耗能源也得不到改善。這在未來日益嚴峻的能源形勢下是萬萬不可行的。另外,部分地區或企業由于技術的落后,仍然在使用一些高消耗低產出的機器設備,這對于能源的節約有效利用非常不利。在目前能源消費結構轉換步伐緩慢的情況下,我國必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求降低能源消費的高速增長。
參考文獻:
[1]胡軍峰,趙曉麗,歐陽超.北京市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統計研究,2011.
[2]史丹.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J].經濟研究,2002(9).
[3]包艷龍,趙景蘭,張大為.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省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3).
[4]王慶一.中國能源效率評估[J].節能與環保,2011(6).
關鍵詞:協整分析;能源產業集聚;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107-02
引言
能源產業是陜西省工業主導產業之一。2011年陜西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為41 135.08萬噸、3 225.4萬噸、272.2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11.7%、15.9%和26.5%,石油產量居全國第2位,天然氣產量居全國第1位。原煤、原油與天然氣開采與加工產值占該省工業總產值的3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直觀來看,能源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增長,但這種推動作用是來自單純的資源開發還是來源于產業集聚效應。有鑒于此,本文采用1991―2012年的數據,利用協整分析法檢驗陜西能源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是否有影響。
一、陜西省能源產業集聚水平的測度
(一)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的選取
目前廣泛使用的產業集聚測度方法主要有區位熵、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空間基尼系數、E-G指數等。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是針對市場集中度的測度,反映市場競爭與壟斷的關系??臻g基尼系數是克魯格曼在檢驗中心―模型時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從產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總體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一致性的角度來測算產業集聚程度的。E-G指數是以空間基尼系數為基礎,在空間基尼系數框架內增加了反映市場集中度的赫芬達爾指數,適用于一般性制造品產業集聚度的測度,而對于高度壟斷行業,由于其市場集中度高,若采用E-G指數則會出現指數偏低的情況。由于本文對產業集聚的測度側重于地理集中方面,因此本文將采用區位熵來測算陜西省能源產業的集聚水平。計算公式如下:
LQ= (1)
其中,i是第i產業,j是第j個地區,Xij是第j個地區的第i個產業的產出指標。LQ大于1,說明該產業在該地區的專業化水平較高;若小于1,說明j地區i產業的集中度低于全國水平;等于1則與全國水平持平。
(二)測度結果
根據公式,計算出陜西能源產業1991―2011年共21年的區位熵,結果(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1995年之前陜西省能源產業區位熵小于1,說明能源產業集聚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95年陜西省的能源產業集聚度一直高于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陜西省的能源產業集聚度呈上升趨勢,一方面是因為陜西能源資源勘探與開發成果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是因為陜西在1998年啟動了陜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項目建設,依托這一項目是能源化工業成為陜西省工業主導產業之一。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說明
本文將能源限定為一次性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具體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加工和煉焦業。樣本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和《陜西統計年鑒》,由于200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未提供上述行業的全國數據,則2005年的數據選取2006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二)協整分析
本文通過直接擬合協整方程來驗證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結果如下:
實證結果表明:
1.核心解釋變量產業集聚度的系數為-2 058.067,P>|z|為0.378沒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陜西省能源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不顯著,陜北能源產業集聚沒有發揮相應的集聚效應。這一結果揭示了陜北形成的能源化工基地存在著問題,一般的產業集聚會通過自身的外部性包括貨幣外部性、技術外部性及知識溢出等對周邊相關產業產生正的外部效應,促進相關產業的成長,并最終推動地區經濟的增長。然而,作為陜西的能源集聚地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并沒有產生相關的溢出效應。這提示我們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自身內部結構存在問題,企業的相互學習及競爭機制沒有形成。
2.除了核心解釋變量外,外商直接投資對陜西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顯著,即外商直接投資對陜西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較低。
3.像其他區域的經濟增長類似,資本與勞動力對陜西省的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二者都在5%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勞動力的系數為2.48673;資本的系數為5.376553,即陜西增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都會促進經濟的增長。
結論與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陜西省能源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不顯著;FD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顯著;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是陜西經濟增長的重要源頭。
針對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自然資源并不是經濟增長充分條件的忠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Sachs和Warner等學者以及國內徐康寧、邵帥等通過對“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檢驗,證實了如果沒有技術和制度創新,自然資源的豐裕度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資源富集地區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資源詛咒”現象,已成為許多經濟學家認可的觀點。然而,能否依據本文的研究結論就認為陜西在能源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資源詛咒”,理由研究尚不充分,但對陜西省現行的能源產業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徐康寧,王劍.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6,(1).
[2]胡健,焦兵.中國西部地區石油天然氣產業集聚水平測度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7,(1).
[3]趙麗霞,魏巍賢.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預測,1998,(6):32-34
[4]韓志勇.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12):17-21
[5]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8,(4).
[6]徐康寧,王劍.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6,(1).
The Analysis of Ene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ZHANG Hui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Shanxi Province,using 1991―2012 data year,the use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 test Shanxi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Shanxi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s not significant;impact of FDI on economic growth is not significant;capital and labor input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Key words:cointegration analysis;energy industry cluster;economic growth
關鍵詞:能源消費 經濟增長 關系
一、引言
2014年11月12日,中美兩能源消費巨頭再次發出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C02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該聯合聲明充分體現了兩國要向能源合理利用、低碳經濟轉型、全球2℃溫升目標作出長期努力的決心。能源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且是衡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國家文明發達程度的指標。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供給不足、能源結構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壞生態修復系統、環境壓力增加等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能源消費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也推動著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面臨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稀缺的矛盾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合理利用能源,保證經濟的穩步發展,促進綠色GDP增長是當務之急。無論是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都成為各國制定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正確認識并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緩解或是解決能源瓶頸和生態壓力問題,保持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具有顯著的重要意義。
一、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相關理論研究
關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分析,國內外學者主要基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從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外商投資、家庭消費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如何改變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現狀,以實現經濟平穩持續增長。
比如,在技術進步方面,李廉水等(2006)將技術進步分解為科技進步、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三個部分,發現技術效率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科技進步的貢獻相對低些,但隨著時間推移,科技進步的作用逐漸增強,技術效率的作用慢慢減弱。何小鋼等(2012)延續了李廉水等(2006)的研究,發現到2012年為止,科技進步對能效提高的貢獻超過了技術效率。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王強等(2011)針對產業結構對能源效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第三產業較第二產業發展對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更大推動作用,根據發達國家發展經驗,中國第二產業發展對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效應尚未顯現,經濟發展仍需粗放、耗能工業拉動,且中國能源消費過度集中于煤炭能源的結構特征會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McDermott,Rocha (2010)強調政府應充當科研機構與技術人才的溝通橋梁,企業在產業升級中擁有足夠的知識實現產業升級轉型,進而實現經濟發展中能源的合理利用。Kohpaiboon, Jongwanich(2013)強調了產業升級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為產業集群是產業升級發展的結果,而非技術升級的前提條件,政府應該為前沿產業發展創造機會。
從外商投資角度,Pavlinek,Domanski等(2009)認為外商在資本和技術上的雙方面投入為中歐汽車制造產業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FDI的引入要確保不以犧牲當地資源環境為代價,要確保實現資本和技術的雙效吸收。
從家庭消費理論出發,Schubert Johannes等(2013)研究發現德國近50%的碳排放是由于私人交通造成的,這與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職能分工有關,因此政府在制定降低碳排放政策時要考慮家庭結構的因素。
總體來說,國內外學者對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分析主要是基于循環經濟理論,從促進兩者和諧發展的因素入手分析的,這些理論分析從不同側面對能源經濟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日后的研究起到了攜領啟發的作用。
二、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不同方法選擇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主要采用計量模型分析、灰色關聯度分析、脫鉤系數法以及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等方法,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對于研究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關系這一課題基于不同理論、方法的論述對應著該課題研究的不同角度,從研究效果上來說各有千秋。具體來看有以下評述。
(一)基于計量模型的研究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目的是要確定一個變量的滯后項是否包含在另一個變量的方程中,是檢驗經濟變量間因果關系常用的一種計量經濟學方法,其本質是用條件概率來定義因果關系。該檢驗方法為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夫格蘭杰(Clive W.J.Granger)所開創,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時間序列必須具有平穩性,否則可能會出現虛假回歸問題,因此在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之前首先應對各指標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單位根檢驗。
有許多學者建立計量模型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但是對于我國整體能源消費與GDP兩對時間序列的因果關系研究上有不同的結論產生,楊宜勇等(2009).王鑒雪等(2011)、戴新穎(2014)利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發現中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在長期內保持均衡狀態且兩者互為因果關系。然而,汪旭暉等(2007)、鄢瓊偉等(2011)、張寶山等(2012)、王秀麗(2014)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為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單向Granger原因。馬宏偉等(2012)以1978年-2008年樣本區間數據為基礎,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和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短期、長期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發現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之間存在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的Granger原因。在短期內,以上學者普遍認為我國能源消費與GDP之間存在波動關系,不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對于這種研究同一地區卻得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果的現象,很可能與學者選擇不同時間跨度、不同時間間隔的數據有關,當然模型變量的不同選擇同樣也會造成對實證分析結果造成影響,但是由于Granger因果檢驗務必要求所檢驗的序列平穩,對于協整序列不可直接進行該檢驗,因此也不排除模型中存在錯誤的可能。
(三)脫鉤系數法分析
脫鉤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原本具有依賴關系的兩種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再具有相依關系而實現獨立發展,即實現了脫鉤?;谶@一理論對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選擇和計算脫鉤系數,何時或者說發展到何種程度即視為真正實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化等問題,就此,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基于不同時間范圍、針對不同地域進行了相關研究。
針對如何選擇和計算脫鉤系數,判斷脫鉤狀態或測度脫鉤程度,當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OECD開發的脫鉤指數法以及Ta pio提出的彈性分析法,其中王遠等(2010).郭巖等(2013)、何劍等(2014)運用脫鉤指數法計算了脫鉤系數,但是由于脫鉤指數法只能分辨出脫鉤與非脫鉤,無法準確判定脫鉤的程度和類別而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多數學者對Ta pio模型更為青睞,比如武紅等(2011)、吳振信等(2013)、張小平等(2013)、蓋美等(2014)均使用Ta pio彈性分析法來計算脫鉤系數。
從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分析成果上來看,脫鉤指數越大,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相對于能源消費的效率越高,也就是實現了脫鉤,反之,則定義為復鉤,也就是說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依然存在依賴關系。王遠等(2010)發現1990-2005年間江蘇省能源消費與地區生產總值處于弱“脫鉤”狀態,進入2000年后,二者呈現出擴張性“復鉤”趨勢。武紅等( 2011)利用河北省1980年-2009年數據分析得出,1980年-2009年,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與碳排放總量的變動趨勢近似,能源強度與碳排放強度的變動趨勢近似,1980年-2009年期間,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彈性指數類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彈性指數類型在同年份表現完全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脫鉤狀態。吳振信等(2013)、張小平等(2013)、郭巖(2013)、蓋美等(2014)分別對北京市、甘肅省、青海省、遼寧省做了類似分析。
在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中,De Freitas, Luciano Charlita等(2011)探討巴西從2004年到2009年經濟增長率和C02排放之間的脫鉤關系,2009年以后兩者間脫鉤顯著。Baranzini, Andrea等(2013)研究了瑞士從1950-2010年期間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以1970年為界,能源消耗對經濟增長貢獻逐漸減弱,這意味著GDP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可能趨向脫鉤,節能減排的政策不一定對瑞士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四)投入產出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的理論基礎是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是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實現的分析方法,投入表反映各種產品的生產投入情況,包括中間投入、最初投入等,支出表反映各種產品的使用去向情況,包括中間使用去向和最終使用去向。就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來說,不少學者選取了經濟發展中的某種環境、某個行業、某一因素來研究其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基于此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經濟分析、政策模擬、經濟預測等。
比如郎春雷( 2012)就基于技術創新這一因素作為經濟發展投入對能源消費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彈性的確具有反彈效應,但由于目前中國整體的技術創新水平還未達到限值的階段,因此加快技術創新水平是降低能源消費強度的重要手段。烏力吉圖( 2012)則從能源消費部門人手,編制各年間能源投入產出表,分析了我國各產業部門能源消費的結構、變化、效率、完全能源強度等,量化分析了能源消費型部門的生產用能源轉變。陳琳(2013)從產業關聯的角度出發,采用結構分解分析法(SDA)給出了中國1997年、2002年、2005年、2007年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投入產出分析模型。吳開堯等( 2014)使用價值型能源強度作為中國經濟產業能源制約程度指標,按照SEEA核算方法編制1997-2002-2007-2010年混合型能源投入產出可比價序列表。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好處在于可以針對某一要素進行該要素對兩者影響的特定分析,但是投入表產出表的編制方法很多,在選擇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這一點對研究結果的客觀真實性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同時,正由于投入產出方法的自主因素,利用這種模型進行針對某一變量變化途徑的情景分析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曹俊文等(2012)就基于該方法對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進行了情景分析,模擬了在不同經濟增長方式情景下中國2020年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情況,并由此對我國減排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四、研究評述與未來研究趨勢
為減緩全球溫室效應的加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和諧發展的問題備受各國政界人士以及業界學者的關注,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深入研究能源經濟問題,解決經濟快速增長下能源的供給不足、能源結構偏差、能源效率低下、破壞生態修復系統、環境壓力增加等問題,均是各界學者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 超效率DEA;能源效率;面板平滑轉換回歸(PSTR);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 F2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6)02―0081―06
Abstract:This paper, which uses super efficiency DE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efficiency, empirically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during 2000-2013 by using the 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mechanism conversion effec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efficiency. Wh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the low income leve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s linear. Whil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 the higher income leve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turns nonlinear. And the relationship will smooth the conversion among different mechanisms which is bounded by the threshold of per capita GDP.
Key words:super efficiency DEA; energy efficiency; 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economic growth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資源相對缺乏,能源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了“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第一個特征即是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那么經濟增長速度的降低是否會降低能源的利用效率呢?現在國內一般都是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來計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其中期望產出選取的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GDP),因此,如果降低經濟增速會直接影響能源效率。然而,中國的能源效率與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相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如果能源利用效率再持續下降,那么勢必會進一步惡化中國能源問題,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對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效率的內在聯系,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適應經濟新常態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
針對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XingPing Zhang等人運用DEA Window Analysis探究了23個發展中國家在1980-200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變化趨勢,并且通過Tobit回歸證明,人均收入和能源效率之間存在U型曲線關系[1]。國外很多學者研究了能源強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Putnam(1953) 、Clark(1960) 、 Percebois(1979) 以及Martin(1988) 為代表的很多學者研究證明了能源強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的關系,即在一國或者某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初始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強度會逐漸上升,當經濟增長到某一個點后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強度下降。
國內不少學者也研究了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李建中、武鐵梅、謝威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雙向因果關系,并且建立了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對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做了定量分析[2]。汪克亮、楊力等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理論定量分析了中國能源經濟效率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能源經濟效率和能源環境績效及其分解指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 形或U 形曲線關系[3]。余華銀、韓璐、宋馬林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中的超效率SBM模型測算了1992-2010年我國29個省區的能源效率,并且運用門限面板回歸模型估計了在不同的能源效率區間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4]。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6年第2期周四軍,封黎:我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PSTR模型的實證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方法計算能源效率,建立面板平滑轉換回歸(PSTR)模型,對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省際比較分析,研究在經濟新常態下怎樣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中國走上一條經濟增長與能源利用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超效率DEA模型的構建及
我國能源效率的測度
(一)超效率DEA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基于線性規劃方法來評價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是否相對有效的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DEA方法的適用對象是一組同類型的決策單元,它要求每個決策單元的效率值不能超過1,這就無法判斷效率值為1的決策單元的優劣。為了有效辨別每個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Andersen和Petersen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決策單元的效率值不再需要滿足不能超過1的約束條件,解決了有效決策單元的效率比較問題。
超效率DEA可分為投入導向型和產出導向型兩種模式,由于經濟新常態下,追求經濟高速增長不再是首要目的,因此本文選取以投入為導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即在產出不變的條件下以減少投入來實現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具體模型形式如下所示:
分別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的第i種投入和產出的值,λj是使投入和產出的樣本值形成一個凸性組合的權重,θ是第j0決策單元的效率評價指數,m和s分別表示投入和產出指標的個數,s-i和s+r為松弛變量,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在計算中取正無窮小。
(二)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多投入產出的基本框架,本文選取了能源消費總量、資本存量、勞動力作為投入指標,GDP作為經濟產出指標進行分析?;诮y計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選取了2000-2013年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及港澳臺不在研究范圍之內。
1.投入指標
本文主要從資本投入、勞動投入、能源投入三個方面來考慮投入指標的選取。
①資本投入
以資本存量作為資本投入指標。資本存量的計算方法是根據張軍(2004)的計算結果,取其2000年現值作為本文的計算基準,采用永續盤存法永續盤存法的計算公式為
②勞動投入
選取各省每年個體就業人數作為勞動投入,數據來源是國家統計年鑒,單位為萬人。
③能源投入
以各省能源消費總量作為能源投入,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年鑒及各省統計年鑒,單位為萬噸標準煤。
2.產出指標
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平減后以2000年為基期生成實際GDP作為經濟產出,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年鑒,單位為億元。
(三)能源效率的測算
基于上述模型及樣本數據,運用軟件EMS1.3進行測算,從結果可以看出:首先,從全國來看,我國能源效率的總體趨勢是上升的。其次,從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各省市能源效率差異性較大。從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來看,各省市均未達到效率前沿面,廣東省平均能源效率最高為0.9809,青海最低為0.4818。東部各省市經濟比較發達,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高,如廣東、上海、北京、福建、天津。而中西部一些地區雖然具有資源優勢,能源效率卻比較低,如青海、寧夏、新疆、貴州和陜西??傮w來看,北京、上海能源效率基本處于穩定上升趨勢,至2013年已經超過1。其他地區總體來說能源效率下降,尤其是湖北省和甘肅省,2000年能源效率位于前沿面上,2013年能源效率只有0.6435(湖北)和0.5891(甘肅)。
綜上所述,我國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參差不齊且差距較大,中西部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稟賦較高但其低效的利用率,與東部各省份能源高效利用但資源匱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新疆、云南等地區雖然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經濟規模和生產技術的限制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導致期望產出不高使得能源利用效率較低。而東部省份生產技術水平高、經濟較為發達使得資源得到有效配置,能源利用效率較高。
三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
(一)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636463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7.4%。1978-2013年,中國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雖然2014年增速有所放緩,創新世紀以來中國年度GDP增速的新低,但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在全球仍屬于中高速增長范圍。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需求日益擴大,能源問題日益突出。
一方面,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高于生產總量,能源供不應求,需要大量依靠進口。從1992年起,中國能源消費總量超過了能源生產總量,至2011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另一方面,目前,煤仍然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的嚴重浪費及其造成的環境問題大大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能源設備較落后,也導致了能源浪費、利用效率不高。2015年4月2日,全國區域能源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許文發在中國分布式能源發展與余熱利用論壇上表示,我國能源效率僅為36.81%,世界能源平均利用效率為50.32%,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產品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能源消費總量大、能效極低。另外,我國還存在能源只有一次性利用,而沒有二、三次有效利用的嚴重浪費情形,也大大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
(二)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在經濟以較高的速度增長的同時,必然引起能源消費總量也大幅度的增加。在片面強調GDP的導向下,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消耗總量過大的問題日益凸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能源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能源的有效利用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首先,能源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在任何社會生產中,沒有能源的投入就無法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其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僅能夠降低能源供應的壓力、節約資源,而且還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經濟規模。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能源資源短缺,能源的有效利用對于保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期能源供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帶來了能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首先,經濟增長擴大了能源需求,同時也為整個社會和國家帶來了資金和設備,促進了能源的合理開發。其次,經濟增長能夠促進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引進國外先進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個國家經濟的適當增長對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過分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能源資源有限、環境污染等其它問題,最后將會導致本國能源枯竭、能源需求大量依靠進口,使得經濟無法持續發展。
四我國能源效率與經濟
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問題日漸突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學者們對中國省際或區域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模型主要集中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面板隨機效應模型、面板門限回歸模型、EKC模型,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存在一個面板模型能夠通過一個閾值和平滑轉換建立一條平滑的曲線來刻畫二者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呢?
面板平滑轉換回歸(PSTR)模型是對面板門限回歸模型和平滑轉換自回歸模型的發展與擴充。該模型很好地描述了面板數據的個體異質性特征,應用一個在(0,1)區間內變化的轉換函數代替面板門限回歸模型中的分段示性函數,使得模型隨著轉換函數值的變化在不同機制間平滑轉換,有效避免了機制轉換的突變性。
(一)面板平滑轉換回歸(PSTR)模型
根據研究目的,建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兩體制的PSTR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1.變量選取及樣本數據來源
被解釋變量(yit)能源效率是由文章第二部分計算而得,以人均GDP代表經濟增長,作為解釋變量(xit),單位為萬元/人,數據來源是國家統計年鑒,以人均GDP作為轉換變量(qit)。
2.單位根檢驗
在構建PSTR模型之前,為了避免偽回歸的出現,需要對兩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LLC檢驗、IPS檢驗、Madwu檢驗、Hadri檢驗四種面板單位根檢驗方法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上述四種檢驗方法的檢驗統計量在5%的置信水平上都拒絕原假設,即兩個變量都不存在單位根,因此可以認為能源效率和人均GDP兩個指標是序列平穩的,二者可以構建面板回歸模型。
3.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檢驗
PSTR模型是一個具有轉換變量的固定效應模型,對于能源效率為被解釋變量、人均GDP為解釋變量的面板數據,首先要分析面板數據是否為簡單的固定效應模型。
通過表2可以看出,F檢驗和Hausman檢驗的統計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拒絕原假設,表明應該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4.參數的確定及模型的構建
只有模型存在異質性才能構建PSTR模型,首先運用LM檢驗方法對模型進行同質性檢驗及位置參數的確定。通過R3.1.2軟件進行LM檢驗,得到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1.從PSTR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可以看出,t檢驗與F檢驗的精確p值都為0.000,說明模型(4)是統計顯著的,該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2.模型(4)存在兩個駐點,分別為4.645876和14.57321。當人均GDP在區間(0,4.645876)和(14.57321,+∞)內時,人均GDP對能源效率表現為負影響;當人均GDP在區間(4.645876,14.57321)內時,其對能源效率的影響是正向的。
3.能源效率與人均GDP的關系在線性與非線性關系之間平滑轉換。當人均GDP趨近于0或者正無窮大時,轉換函數變為常數,模型(4)變為線性模型。當人均GDP處于中間水平時,能源效率與人均GDP表現為非線性關系。
4.圖1比較清晰地顯示出能源效率的斜率在一個較高收入水平上由負轉正,能源效率達到最低值后轉而上升,使經濟增長與能源效率之間呈現顯著的U型關系。而當人均GDP達到一個更高水平時,能源效率達到一個峰值后轉而下降,此時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倒U關系。由于當前我國各地區的人均GDP還比較低,因此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還處于第一階段,即U型關系。
五 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通過PSTR模型的構建和實證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我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機制轉換效應。在經濟發展處于低收入水平時,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表現為線性關系;在經濟發展處于中等或較高收入水平時,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則表現為非線性關系,并以人均GDP的閾值為界,在不同機制之間進行平滑轉換。
2.我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存在階段性特征。第一階段,在經濟增長初期,由于技術落后,主導產業多為第一產業或者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一國或者某一地區只注重經濟發展,幾乎忽視了能源利用效率,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效率不斷下降。第二階段,當人均GDP達到46458.76元時,此時為經濟增長與能源效率關系的第一個轉折點,能源效率隨著經濟增長逐漸上升,政府應該加速經濟增長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階段,當人均GDP達到145732.1元時,經濟增長與能源效率的第二個轉折點出現,經濟已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成反比,政府不應該只注重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放緩經濟增長速度,提高能源效率。
3.目前我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表現為U型關系。至2013年,天津人均GDP最高為100105元,低于145732.1元,即我國各省市的人均GDP均未達到第二個轉折點,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處于前兩個階段,表現為U型關系。東部地區除河北和海南之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GDP已經超過46458.76元,能源利用效率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提高。中西部地區除內蒙古和吉林外,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人均GDP均低于46458.76元,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表現為反向變化關系。
(二)政策建議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促進我國能源效率的提高,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我國人民達到優質的生活水平,應該合理有效地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使各個省市達到能源效率最優化。由于我國各省市資源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有效地處理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1.東部大部分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但是能源短缺問題嚴重,能源供應大多依靠進口或我國其他資源豐富地區的輸送,因此,對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積極探索能源的高效開發使用技術,節約資源,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發展經濟。
2.中西部地區經濟普遍較為落后,但是我國能源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因此,對于中西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新的技術設備,提高能源資源的加工利用率,促進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Zhang XingPing,Cheng XiaoMei,Yuan JiaHai,Gao XiaoJun.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11,39(2):644-650.
[2]李建中,武鐵梅,謝威.我國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0,(9):1-3.
[3]汪克亮,楊力,楊寶臣,程云鶴.能源經濟效率、能源環境績效與區域經濟增長[J].管理科學,2013,(3):86-99.
[4]余華銀,韓路,宋馬林.能源效率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統計學(季刊),2013,(1):171-185.
[5]蔡曉春,肖小愛.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國區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4):33-40.
[6]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7]González Andrés,Tersvirta Timo,Dijk Dick van.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models[A].SSE/EF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No.604,2005.
[8]Tersvirta Timo.Specification,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J].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94,(89):208-218.
關鍵詞:經濟增長 能源消費結構 因果關系 動態沖擊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1978年的5.7億噸標煤上升到2010年的32. 5億噸標煤,33年增長了5.7倍,年均增長8.1%。1992年,我國成為能源凈進口國,能源消費量開始高于能源產量,基于此,本文對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嘗試性的深度剖析,以期通過分解能源消費結構來研究其對經濟增長的重度影響。在這種背景下研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結構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政策的制定,確保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
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學者開始普遍采用協整和Granger因果關系理論分析方法進行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1978年,Kraft在對能源經濟的研究中首次發現了美國GNP對能源消費的因果關系。隨后韓國、新加坡、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也開始對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Yu和Choi對韓國GDP和能源消費的因果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Glasure和Leep研究了新加坡的能源消費對GDP的單向因果關系; Asafu-Adjayer針對菲律賓和泰國兩個國家進行研究,最終發現了這兩個國家能源消費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有雙向因果關系。
我國從2004年開始對兩者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但是應用協整理論和Granger因果關系方法研究兩者之間關系的成果較少,而且結論不太一致。馬超群等(2004)運用協整理論研究了我國從1954-200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能源消費總量及能源消費結構(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等)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但這種協整關系與能源的種類有關,其中GDP分別與能源總消費、煤炭消費總量之間有長期協整關系,但與石油、天然氣和水電之間沒有這種協整關系。賁興振等(2005)檢驗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以及各構成部分的消費量和GDP之間的關系,實證表明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能源消費促進經濟增長,但需要改善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
王風云等(2008)運用Granger非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研究了1978-2000年的我國實際GDP與能源消費總量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即這些年間我國能源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但是不存在協整關系。王昱(2009)構建了能源消費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誤差修正模型,并測算了能源與經濟增長在外部因素沖擊下的動態響應函數。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基本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具體到各能源消費結構的研究還不充分,并且由于數據處理不當和沒有嚴格遵守“協整理論”應用的前提條件等原因,導致研究結論不夠一致。本文重點對我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并試圖揭示這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以期對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協整理論、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來研究我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關系以及動態調整關系,兩個理論的前提都是要求數據是平穩的。協整理論反映的是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長期的穩定關系,回歸所得的殘差序列因為不能被自變量所解釋,因此是平穩的,從而確定兩者之間的協整關系。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考察兩個平穩的自變量、因變量序列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原理是根據如果自變量的過去值對因變量的預測有幫助,則說明自變量是因變量的Granger原因,反之也成立。
(一)變量、數據與模型
本文選取年度GDP作為因變量,樣本區間為1978-2011年的實際GDP數據(1978=100),并對實際GDP數據取對數(InGDP),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選取四種主要的能源(煤炭、電力、天然氣、石油)作為代表能源消費情況的自變量,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公布的年度煤炭(COAL)、電力(主要是水電)(ELEC)、天然氣(GAS)、石油(OIL)消費量,并對這些消費量取對數。
(二)單位根檢驗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時間序列數據一般都是非平穩的,此時如果直接利用非平穩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會產生嚴重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首先必須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本文應用擴展的Dickey-Fuller(ADF)檢驗,運用Eviews6.0軟件對上述變量進行了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lnOIL為平穩序列,其它變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但是經過一階差分后均可以變為平穩序列,即InGDP、InCOAL、In.ELEC、InGAS為一階單整序列,使用一階差分后的變量構建模型。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能夠確定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方向。運用Eviews6.0軟件得出檢驗結果:整體上看,當顯著性水平為8%時,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是雙向的因果關系,而是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單向影響,這也驗證了我國能源拉動型經濟的增長模式;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存在國民生產總值(GDP)分別與煤炭和石油消費的單向因果關系,以及電力消費與GDP的單向因果關系,但是有的能源與GDP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比如天然氣消費與GDP之間,進一步說明了能源消費結構的不平衡使得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因果關系的結論不一致性,因此我國應該平衡能源消費結構,以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
(四)協整關系檢驗
本文以國民生產總值(GDP)為因變量,四種主要的能源(煤炭、電力、天然氣、石油)的消費量作為自變量,通過E-G兩步法進行協整關系研究。最終協整檢驗的結果表明,我國GDP與四種能源消費量之間盡管短期內有波動,但長期上存在均衡關系,總體來看,GDP每增長1個單位,能源消費增長0.5571個單位,能源消費彈性相對比較高,分別來看,除天然氣消費外系數符號都為正,說明煤炭、電力、石油這三種能源消費對GDP有正向的促進關系,與經濟理論和現實相符。同時,檢驗結果還顯示,煤炭、水電和石油消費每增加1%,我國GDP分別增加2.23%、0.81%和0.7349%,但是天然氣系數符號都為負,天然氣消費增加l%,GDP減少1.23%,說明了該種能源消費對GDP影響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天然氣是一種比較清潔的能源,它的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比重偏小,在發展階段,資金投入較多,但還未收到明顯的成效,因此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偏小,同時說明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對天然氣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模型的擬合優度比較高,都在90%以上,說明計量經濟模型擬合效果比較好。
(五)誤差修正模型
如果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這些變量之間必然存在有誤差修正模型(ECM)表達式,反之也成立。一般的計量分析方法都是在檢驗數據的平穩性后建立協整分析模型,如果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再利用誤差修正模型進一步分析變量間的短期動態調整關系。其中誤差修正項的系數反映了一種調整速度,是指當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的調整速度,一般都為負值,系數的絕對值越大,說明調整速度越快。誤差修正模型的結果表明,能源消費是GDP短期波動的決定因素,誤差修正系數為-0.39,并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表明通過能源消費平均每年GDP對上年GDP偏離長期均衡水平的短期調整幅度為39%,同時說明了我國GDP能源消費之間存在雙向影響關系。
(六)VAR模型
本文不考慮其他外生變量影響,可以將模型設定為:
yt=A1yt-1+…Apyt-p+εt (t=1,2,3…) (1)
其中yt是五維內生變量向量,即yt=(DInGDP,DInCOAL,DlnELEC,DlnGAS,DInOIL)T。通過信息準則(AIC、LR、HQ等)來確定滯后階數P,最終得出結果p=1,可以建立VAR(1)模型,并估計了模型參數,驗證了模型的穩定性高,且擬合優度為96.7%,也較高,說明該模型能較好地反映現實的狀況。
結論及建議
能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全球能源卻在與日劇減,因此正確剖析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非常關鍵,基于此,本文對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嘗試性的深度剖析,以期通過分解能源消費結構來研究其對經濟增長的重度影響。本文利用1978-2011年數據,通過單位根檢驗驗證數據的平穩性之后,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驗證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然后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構建誤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最后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一定的能源消費支持度是可以積極地拉動經濟的快速而穩定增長,部分能源消費支持則正好相反,而另外一部分能源消費支持度是可以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對經濟增長產生促進作用的積極影響。比如由于天然氣消費占總能源消費的比重偏小,天然氣消費對經濟增長作用存在波動,但影響不大,說明我國天然氣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有很大的潛力;石油消費對經濟具有正向影響,但存在一定的波動性。
因此,針對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從國內來看,我國應該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能源的耗費量,優化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天然氣、水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優化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其次,從國際上看,調整貿易結構,通過限制產能,使國內高污染行業以及產能過剩企業減少產量,在保證國內需要的前提下,盡量避免出口,從而避免存留在國內的能源消費和污染排放;增大進口,特別是初級產品(比如成品油、鋼材等)以及“兩高一資”產品的進口,更多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產品,由以出口為導向的外貿策略轉向靠進口替代和內需拉動來刺激經濟的政策,減少相應產品出口。最后,政府需要不斷調整和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以逐漸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如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鼓勵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產品的出口,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等有效控制能源消費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促進我國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Kraft,J.,Kraft,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Development,1978(3)
2.韓智勇,魏一嗚,焦建玲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22(12)
3.CutlerJ.Cleveland,Robert Costanza.Char-lesA.S.Hall.Robert Kaufmann,Energy and the U.S.Economy:A Biophysical perspective[J].Science,1984(225)
4.Chang,B.L,Ijai,T.W.,Aninvestingation for Cointegration and Causac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J].Energy Economics,1997(19)
5.Yu,E.S.H,Jin,J.C,Cointegration Test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and Energy,1992(14)
6.林伯強.電力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生產函數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
【關鍵詞】民族地區;能源―經濟―環境系統[3E];協調評價;生態危機
【作 者】史錦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學經濟 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4-454X(2009)03-0178-006
Study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ystemCoordinative Evaluation in Ethnic Regions
Shi Jinhua
Abstract:In china ethnic regions, with the more economy devel opment, the more e conomy restricted by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n the conflicts of 3E are emerg i ng coinstantaneou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 art icle is to set up 3E evaluated measurement and indicators of the ethnic regions , a nd further use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data, it analyzes the main open problem s of 3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the coordination of 3E
Keywords:Ethnic Regions;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system[3 E]; Coordinative Evaluation; Ecological Crisis
一、系統協調評價的目的:樹立科學發展觀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也是發展經濟學的核 心內容。從發展觀的過程考察,科學發展觀可以說是人類對自身發展不斷認知和探索的結果 。工業革命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對追求物質財富抱有極大“興趣”,強調“經濟利益 ”為首要目標,把發展視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以GDP作為衡量發展的惟一標準,以至于帶 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嚴重社會問題。到70~80年代,人們對以前的“經濟發展觀”進行 思考,其中最具代表的觀點是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該書通過反思過去發 展觀,分析了人類面臨的發展前景,提出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進行下去,用不了多長時 間,人類就會達到一個“危機水平”。為此,引發了人們極大關注和對自身發展前途的思考 ,為可持續發展觀理論的形成做了社會輿論和理論研究的鋪墊。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可 持續發展觀的提出并不斷完善,人們改變了單純經濟增長觀,強調不應該再以資源的大量投 入和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總量的增加,發展應該不僅能保證當代人經濟福利的增加, 而且不會對后代人追求經濟福利的增加造成損害,這體現了人類發展觀的巨大進步。進入21 世紀,可持續發展觀升華為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增長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人口增長協 調發展。在我國,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 ,發展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內涵是“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的模式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些論斷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 ??茖W發展觀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經濟發展中,一定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 好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隨著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能源和環境對經濟的制約越來越強,人們對環境的關注 和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如果繼續大量耗費能源和破壞環境,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 ”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必然要為所引起的“生態危機”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民族地 區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之下,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型發展道路,尤其要從主要依 靠大量傳統能源消耗來支撐工業化發展向主要依靠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 能源轉變,實現“先保護,后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三者的統一。
二、系統協調評價的基本理論
在系統論看來,協調除了具有作為調節手段或管理控制的含義之外,更深層的含義是作為一 種狀態來表明各子系統之間的融合共生關系。復合系統的協調是指在系統內部的自組織和來 自外界的調節管理活動作用下,各個組成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諧共存① 。作為一個綜合的復雜系統,能源、經濟和環境[3E]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而3E協調 正 是指能源、經濟和環境子系統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諧共存等 多種關聯關系,體現了復合系統有序的結構與狀態。理解3E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可以從以 下幾個方面認識:
(一)能源子系統與經濟子系統的沖突與協調
經濟子系統過度開采資源加重了能源子系統的壓力,匱乏的能源子系統限制經濟增長;對能 源子系統的開發投資使得為經濟子系統持續提供能源成為可能,促進經濟增長。為開發資源 增加了能源子系統的投資,減少了生產性投資,減緩經濟增長;為保護能源子系統要求企業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而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生產率,有利于經濟增長。
(二)經濟子系統與環境子系統的沖突與協調
經濟子系統過度排污加重了環境子系統的壓力,從而降低勞動者素質,阻礙經濟增長;良 好的環境子系統有利于保護勞動力資源,促進經濟增長。為維持良好的環境子系統增加環境 投資,減少了生產性投資,從而減緩經濟增長速度;為保護環境子系統制定的污染控制標準 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經濟增長。
(三)能源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的沖突與協調
能源子系統的過度開發利用加重環境子系統的負擔;環境子系統的退化和破壞使能源子系統 難以為繼。清潔、環保的能源子系統對環境子系統能進行有效的保護,促進環境子系統的自 我修復和良性循環;良好的環境子系統能有效支撐能源子系統的開發利用,實現能源子系統 的持續發展。
通過3E系統的協調,達到一種“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增長方式,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對此,經濟子系統發展的最終目標應 該是既利于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也利于經濟效益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整體質量的提高。環境子 系統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充分利用環境的自凈能力,建設舒適優美的環境,并促進社會、經 濟發展。能源子系統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在保證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能保持持續穩定的能源 供應,同時減少能源使用中負面的健康和環境影響,即政策和政策體制應著重于擴大供應能 力、激勵能源效率的提高、大力開發利用清潔、環保、可持續的能源資源等。
三、協調評價指標體系
按照3E系統協調發展的基本理論,設定四個目標層次,依次是:總目標層、目標層、分類目 標層、具體指標層。每個目標層次的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四、系統協調評價度等級標準
3E系統和各個子系統協調評價度標準劃分為7級,分別是:優級協調(1.00―0.9)、良好 協 調(0.90―0.8)、中級協調(0.8―0.7)、初級協調(0.7―0.6)、勉強協調(0. 6―0.5)、瀕臨協調(0.5―0.4)、失調協調(0.4―0)。
表2 3E系統評價得分標準比較表②優級協調(1―0.9) 能源、經濟與環境各子系統能夠很好的協調發展,能源供需均衡,經濟發展穩速,環境質量 得到保護。良好協調
(0.9―0.8) 能源、經濟與環境各子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中至少有一個達不到優級協調的狀態水平,且每 個系統也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中級協調
(0.8―0.7) 能源、經濟與環境系統能夠較協調發展,甚至個別子系統也能達到良好協調的要求。初級協調
(0.7―0.6) 能源、經濟與環境系統的發展水平接近協調,但各子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沖突。勉強協調(0.6―0.5) 能源、經濟與環境系統的發展接近協調,但協調發展程度很低。能源在開發利用過程環境污 染較嚴重,環境質量較難得到提高,經濟在增長過程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消 費。也就是說,能源、經濟與環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大的沖突,而且這些沖突在一定時 間內得不到相應的協調治理。瀕臨協調
(0.5―0.4) 能源、經濟與環境系統中有一個或兩個子系統瀕臨或已處于失調狀態。即能源在開發利用過 程中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在發展增長過程中,也引起較大的環境污染和過度的能源浪費,而 且這些污染好長時間都得不到治理,以至于環境污染嚴重,經濟也得不到較好的發展。失調(0.4―0) 能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引起的環境破壞都很嚴重,而且這些污染根本得不到治理 ,環境質量惡劣,經濟發展質量得不到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需高度重視提升 各子系統的協調發展狀況,減少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 源消耗和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五、協調評價指標體系各層級權數設定及計算
總目標層、目標層、分類目標層的權數設定采用專家意見法進行打分,評分標準就是依據指 標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貢獻程度。具體指標層運用全國統計數據,每個具體指標都由全 國31個省、區、市進行排隊,以具體指標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貢獻度大小得分(有些指 標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有些指標取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0;有些指標取平均值為1,其 余按比例相減),協調貢獻程度等級標準比照表2。最后,具體指標和權數相乘后得出分類 目標,分類目標和權數相乘得出目標指標,目標指標和權數相差后得出總目標指標值。
運用的基本公式為:Xj=∑niWijXij,其中,Xj是j個地區某種指 標得分值,Wij是第j個地區i類指標的權重,Xij為第j個地區i種指標 或綜合指標得分。
六、民族地區3E系統協調度評價實證分析(以2006年為例)
按照上述程序,通過專家對各指標的權數進行設定后,計算得出如下結果:表3 民族地區3E系統協調度評價情況表③評價情況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青海寧夏 新疆能源系統協調度評價得分①0.250.350.27 0.3 0.25 0.19 0.31 調整得分 0.63 0.88 0.68 0.75 0.63 0.48 0.78 全國名次 28 8 26 25 29 30 23經濟系統協調度評價得分② 0.11 0.08 0.07 0.1 0.12 0.06 0.15 調整得分 0.37 0.27 0.23 0.33 0.40 0.20 0.50 全國名次 5 15 21 9 4 30 2 環境系統協調度評價得分③0.110.129 0.105 0.127 0.093 0.118 0.119 調整得分 0.37 0.43 0.35 0.42 0.31 0.39 0.40 全國名次 27 19 28 20 30 24 23 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度總得分 0.47 0.56 0.45 0.52 0.46 0.37 0.59 全國名次 25 15 28 24 27 30 12 分析表3,可以得出:
首先,民族地區的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度基本處于瀕臨協調和勉強協調階段。在能源經濟 環境協調度評價總得分中,各民族省區大致處于0.4~0.6之間,在全國的排位比較靠后, 這 說明了民族地區目前正面臨著能源經濟環境可能失調的考驗,如果不抓緊時間制定相應的應 對措施,尤其是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治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將不能保障。值得 重視的是,寧夏的總得分最低(0.37),在全國排位最后,基本處于失調狀態。
其次,民族地區的能源系統協調度基本處于初級協調和中級協調階段。在能源系統協調度評 價中,各民族省區調整得分大都處于0.6~0.8之間,說明民族地區的能源供應狀況相對較 好,能源消費能夠得到相對滿足。其中,廣西的得分為0.88,處于良好協調階段,說明人 們對能源系統的發展比較滿意,能源系統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
第三,民族地區的經濟系統協調度基本處于失調階段。在經濟系統協調度評價中,各民族省 區調整得分基本處于0.4以下,說明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引起了能源和環境系統較 大的困境和矛盾,人們對這種狀況不滿意。其中,盡管新疆為0.5,得分好于其他省區,處 于瀕臨協調階段,但面臨的形勢大致一樣。因此,民族地區需要特別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問 題,加大力度降低或減少能源消耗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第四,民族地區的環境系統協調度基本處于瀕臨失調和失調階段。在環境系統協調度評價中 ,各民族省區調整得分在0.31~0.43之間,說明民族地區的環境質量較差,環境污染嚴重 , 生態環境已經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能源可持續供應,改善生態環境應該引起人們的高 度重視。因此,應當加大環境投入和保護力度,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堅定執行“先保護,后 發展”的戰略決策。
七、促進民族地區3E系統協調性發展的建議
(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科學發展觀是通過深刻反思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為緩解我國緊迫的資源環境矛盾而作出的正 確選擇。從2003年起,我國年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我國已經進入了一 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又是一個“矛盾凸現時期” ;既是戰略機遇期,又是各種挑戰并存的時期。對于我國廣大的民族地區而言,也正處于工 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時期,今后要實現比東、中部更快的跨越式發展,必須首先解決能源、 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面對這種情況,就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逐步形成節約型 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搞好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二)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一般來說,在不同的區域范圍內,產業結構的特征和由此決定的工業生產方式在影響區域經 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自然資源和能源資源的消耗賦予了不同的區域特點。從三次產業看,目 前,民族地區大部分省區第一、二產業和全國相比比例偏高,由此導致能源消耗水平也偏高 ,有的省區如寧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④,但是,大部分省區人均GDP(內蒙古以 外) 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民族地區的高能耗的產業結構并沒有帶來高的經濟增長 ,相反,卻帶來了高度的、粗放式的能源耗費,而這又勢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嚴重的壓力 。實踐證明,順應國際國內形勢需要,不斷適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與能源 、環境政策的協調,不僅能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能獲得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茖W發展觀的提出,為民族地區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區應充分依托資源 、環境狀況,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發揮民族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優勢,大力發展 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走一條清潔生產、有利環保、節能減耗的新型產 業化發展道路。
(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但是傳統化石能源工業的發展,在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 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為此,造成的污染損失不僅使當地發展和人 民 生活受到了影響,而且加重了地區的治污成本,給本來就不寬裕的地區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 。因此,轉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大力發展清潔、安全、無污染、可持續的可再生能源, 成為民族地區徹底擺脫“能源――經濟――環境”困境的重要途徑。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風 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和優勢,可以大 規模開發利用。發揮這些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具有 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
(四)完善環境保護法規制度,依法保護環境
民族地區位于我國西部,地理環境特殊,生態系統脆弱;其生態安全不僅影響本地區經濟發 展,更影響全國的環境狀況和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立法進程的加快, 人們的環保法律意識不斷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限制了不法的環境破壞和污染事件。但 是,有關的法律制度在排放標準、技術規范、影響評價等生態保護方面還有待完善,實際執 行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也有待加強。另外,針對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對全國的重要意義,有 必要出臺專門的民族地區生態保護法律法規,把民族地區生態安全納入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 。
注釋:
①趙芳.能源―經濟―環境非協調發展原因的經濟學解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4).
②對于3E各子系統來說,表2中的相應評價得分標準依子系統指標體系具體內容及協調程度 依次調整。
③說明:表3的得分和排名情況,盡管權數設定和指標選取主觀因素較多,但基本反映了 民族地區所面臨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性的嚴峻現實。
④采用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3.19噸標準煤/萬元, 寧夏為8.68噸標準煤/萬元。
參考文獻:
[1] 趙芳.能源―經濟―環境非協調發展原因的經濟學解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 境,2008(4).
[2] 雷明.中國資源―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投入產出表及綠色稅費核算分析[J].東 南學術,2001(4).
[3] 鄧玉勇,杜銘華,雷仲敏.基于能源―經濟―環境(3E)系統的模型方法研究綜述[J ].甘肅社會科學,2006(3).
[4] 唐志君,覃小林.西部民族地區的生態危機與重建戰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8(3).
[5]吳巧生,成金華.經濟高速增長下的中國能源安全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7( 4).
關鍵詞:能源消費 經濟增長 產業經濟
一、引言
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具有密切的關系,正如羅森伯格(Nanthan. Rosenberg)所說:“回顧能源與經濟增長的歷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居于首位且最重要的可能是日益擴大的能源使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聯系?!弊允臀C以來,研究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探索究竟是經濟發展領先于能源消費還是能源消費促進著經濟的增長,一直是經濟家和政策分析家感興趣的問題,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政府能源政策的制定。然而關于能源消費和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性方向長期以來都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二、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最早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因果關系研究的是Kraft,他(1978)使用美國1947—1974的數據進行研究表明:美國存在GDP到能源消費之間的單向因果關系;然而,Akarca and Long(1980)利用原來的數據,只是增加兩年的樣本,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GDP與能源消費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Yu和Choi(1985)對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能源經濟間的因果關系實證研究,發現韓國存在 GDP 對能源消費方向的因果關系,而菲律賓存在反向因果關系,美國、英國、波蘭 GDP 與能源消費不存在因果關系。Yu 和 Jin(1992) 對美國研究發現能源與經濟二者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Stern(1993)使用 4 變量(GDP、勞動力、資本和能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對美國 1947—1990 年的數據進行了標準因果關系檢驗。Stern 發現雖然不存在總能源消費到 GDP 的 Granger 因果關系,但若對最終能源消費測量根據燃料構成進行調整,就會發現能源消費和 GDP 的 Granger 因果關系。Stern(2000)進一步使用單方程靜態協整分析和多方程動態協整分析法擴展了自己 1993 年的因果關系分析,發現能源在解釋 GDP 中具有顯著效果。Ghali 和 El—Sakka(2004)使用新古典生產C—D函數,考慮資本、勞動力、能源的三要素投入,分析加拿大能源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發現存在能源到經濟產出的雙向因果關系。Wei(2007)同樣利用C—D形式的生產函數分析了能源效率對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利用兩部門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能源效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2007 年,Mehrara利用了面板單位根和面板協整技術檢驗了 11 個石油輸出國的人均能源消費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兩者存在著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單向強格來杰因關系。
我國內地主要研究文獻有:趙麗霞、魏巍賢(1998)在C—D生產函數引入了新的變量能源消費,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能源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林伯強(2001)以勞動力、資本、能源消費三要素為生產函數,應用協整分析和VCEM模型研究了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聯系,對其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盧萬青(2002)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波動過程中幾個實物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發現能源消費是經濟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楊冠瓊(2006)以山東省為樣本,通過對能源消費變量和產出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模型檢驗了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得出兩者互為因果的結論。吳玉鳴和李建霞(2008)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了2002—2005年中國省域的能源消費及影響因素。結果發現,經濟增長對省域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正。王鋒等(2010)利用“脫鉤理論”論證了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當前所存在的關系。為構建實現紅過能源消費脫鉤管理模式、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由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各國就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不同模型的建立和樣本時間段的選取都會驗證出不同的結果。本文將采用生產模型,對中國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三、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在經濟學中,生產函數是表示生產投入與生產產出之間技術經濟關系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模型。傳統地,一個地區的生產函數關系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齊次方程式表示:
Y=AKαLβ(4-1)
式(4-1)中α,β是資本份額與勞工份額的彈性系數;A為技術進步,包括結合性和非結合性的技術進步。上述C—D生產函數在解釋生產過程中只考慮了兩個生產要素,即資本和勞動力,但是在當今社會,由于能源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日漸增大,在研究生產過程中忽略能源的影響將會產生很大的誤差,所以有必要對C—D生產函數加以改進。
首先分析總量模型在此將C—D生產函數進行擴展,以GDP作為產出量,即被解釋變量,將以下參數作為解釋變量: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資本投入量,以就業人數作為勞動投入量,以能源消費總量作為能源投入量。則擴展的C—D生產函數為:
GDP=AKαLβEγeμ(4-2)
其中,K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L為就業人數,E為能源消費總量,A,α,β,γ為未知參數,根據C—D函數的假定,一般情形是0
由于C—D函數是非線性的,通過對數變換可以使之線性化。因此對(4-2)式兩邊取對數,則有:
LnGDP=lnA+αlnK+αlnK+βlnL+γlnE+μ(4-3)
令Y=lnGDP,■=lnA,■=lnK,■=lnL,■=lnE,則有:
Y=■+α■+β■+γ■+μ(4-4)
其中α、β、γ分別為資金、勞動投入和能源消費對GDP的增長彈性。
其次分析增量模型:對(4-3)式求時間t的導數,則:
■
(4-5)
增加滿足標準假設的常數項和誤差項,(4-5)式變為:
Yt=C+αKt+βLt+γEt+Ut(4-6)
其中, ■ = Yt, ■ =Kt,■=Lt,■=Et。式(4-6)中Yt、Kt、Lt、Et分別表示經濟增長率、資本增值率、勞動增值率及能源增長率,常數C用來反映Hicks中性技術進步可能的生產率。
根據1991—2011年期間我國的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就業人數以及能源消費量的相關數據,利用EViews6.0計量分析軟件,用OLS方法對(4-4)式進行分析,結果表示如下:
Y=-8.121415+0.583204■+0.17811■+1.04298■
從R2=0.997455可以判斷建立的回歸方程擬合程度較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系數、勞動力投入系數和能源消費系數為正,符合實際情況,DW=1.324235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模型分析,我們得出了比較一致的結果:我國的能源消費量與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能源消費與經濟的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能源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是有影響的,但并不是說增加能源投入就一定可以促進經濟的快速和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應該認真處理好經濟增長與能源供給或能源消費之間的協調發展。
1、確保能源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雖然大體協調,能源供給略有不足,但還是出現了階段性、地區性、結構性的能源供給“短缺”,從而限制了能源消費。出現這種情況,有對經濟發展的預測不準、能源管理體制不順、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們在大力改造傳統能源產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各種新能源,提高能源產業的科技含量;同時要處理好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堅決制止各種短期行為。
2、確定合理的能源發展戰略
正如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所指出的:“必須堅持把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Barbier.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4
[2]Boyce. Scarcity Resource Pric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 Growth[J]. Land Economics,1996 (72)
[3]Valente. S.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Renewable Resources a-
nd Technological.
[4]Progress [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5(1)
[5]Solow, R, M. Intergenerat-
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
[6]趙麗霞,魏巍賢. 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 預測,1998(6)
[7]黃飛. 能源消費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 能源研究與利用,2000(3)
[8]林伯強. 中國能源需求的計量經濟分析[J]. 統計研究,2001(10)
[9]林伯強.結構變化效率改進與能源需求預測—以中國電力行業為例[J].經濟研究,2003(5)
[10]林伯強. 電力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 2003(11)
[11]石剛. 經濟增長與不可再生能源的實證分析[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