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09:31:20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教育教學反思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教育技術能力;地理;教學反思;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全面培訓與考核。所謂教育技術(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作為合格中小學教師的標準,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重視“課堂教學的資源配制”、“終身學習”及利用先進的評價手段促進教學的評價、反思與總結。如今,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能力已有長足進步,教育技術能力也已成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教改成果?,F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的構成已由傳統的教師、學生、教學材料三要素轉變成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和信息技術四要素。通過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多層面、全方位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師生共同成長。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課程性質在原來基礎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實踐性”的表述,明確要求地理教學內容必須聯系生活,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并把地理課程定性為“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p>
作為長期參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關注地理教學的教師,筆者深深體會到基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地理課堂教學迎來了教改良好機遇,我們擁有先進的教學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視如下幾個環節的教學,加強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形成創新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更重視課堂框架設計,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的主導是教師。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學準備之上,這支點就是教學設計。作為一名具備教育技術能力的地理教師,僅僅依靠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注重教學設計入手,把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和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起來,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讓地理課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部分的教學,需要學生掌握結構化的整體知識,并養成良好的觀察學習與生活學習的習慣。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從有層次的框架問題入手,利用網絡資源和生活觀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認識到保持自然環境整體性和諧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框架問題如下:
內容問題:
1.自然地理環境由哪幾個要素組成?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產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單元問題:在學校或周邊,你最關注的自然景觀是什么?做一次這一觀景的環境探究或調查,制作一張景觀物質循環示意圖,在課堂上展示。
基本問題:怎樣才能讓自然與人類保持既平衡又發展的關系?
這是三個層次的問題。最低層的是內容問題,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環境相關的、必須掌握的知識??梢酝ㄟ^教材或書本找到準確的答案;中間層的是單元問題,從學生關注的自然景觀入手,關注身邊的事實,利用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質循環結構示意圖,在班級上展示交流;最高層的是基本問題,把人類因素引入到自然環境之中,讓學生從人類發展的視野中思考自然環境的平衡與發展。提出這個開放的問題,不一定要學生得出準確的答案,但這個問題絕對是學生長久關心的問題,也是社會必然重視的課題。
二、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支持學生的自我發現與發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有效學習的內因。現階段,教學的內容、信息量和手段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不在教師的教,而在學生的學。為此,學生學的動力發掘就成了教改的重點。從學生角度看,有用才能產生興趣,而興趣就是學的動力。教學借此興趣的驅動,讓學生保持更持久的學習注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地理其實就在身邊,只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視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就一定能對地理教學產生興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變化》。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這正好是一次開放式興趣教學的機會?!坝媱澤俏覈幕緡摺?、“一對夫妻只生一個” 和人口問題,正引起社會的關注,也是今年“兩會”的焦點。為了幫助學生建構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知識,形成良好的人口發展觀,在單元教學中,要求學生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討論如下單元問題:客家地域文化對人口變化有什么影響?從學校地處客家地區入手,關注地域文化與人口的關系,從學生身邊的事實感悟人口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加深對“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和不進行計劃生育可能產生的后果。教學結束時,又拋出本單元的基本問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究竟能養活多少人?讓學生關注的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是人類的本身。全球的發展不能只著眼于自己,還要放眼世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計劃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樣的計劃生育才是合適,才能讓地球養活更多的人,還要讓人們過得更幸福?
三、更重視充實教學內容,關注知識與社會熱點的關系
當今社會信息無處不在,這對教師來說確實是巨大的挑戰。就是教師比較自信的專業知識,也要不斷地了解和學習。不然,學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師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學的基礎,通過豐富的信息資源,不但能了解自己專業知識的前沿,跟上新技術和新知識發展的步伐,還能更好地充實課堂教學。其中,因時、因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入現時社會熱點充實教學,就是其中一法。教學從熱點處切入,從解決問題后淺出,豐富課堂,解決問題。
比如,為了加深學生對空氣污染的關注,分小組組織學生關注人民網《全國多地受霧霾天氣影響》的網絡專題開展探究活動。通過基于《霧霾天氣》的項目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專題欄目中專家的觀點,了解霧霾的成分及來源和各國治理霧霾的辦法,關心網民對霧霾天氣的評價。指導學生協作學習,寫好心得,在班級開設的環保專題交流會上發表個人的意見。盡管這只是一次課外探究活動,但加深了學生對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的補充學習,豐富了課堂資源,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明白氣象災害有些直接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相關,拓展了氣象災害的學習范圍,也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實是大家共有的責任。
四、更重視教學方法多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方法的優劣取決于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如今,教學方法的多元已成為共識,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模式各自都發揮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師直接傳授和解答的,使用傳統的講解、實物演示,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廣泛的閱讀、利用實驗或社會調查,以幫助學生獲取直觀的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更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項目的學習。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時區日界線相關的知識只要運用《圖1.2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直接講解,讓學生認識時區的劃分方法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來由,運用生活實例,讓學生重復進行時區計算和日界線東西兩側的日期變更,直觀、實用,教學效果不錯。但同一章節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不但需要學生認真觀看三球儀運行演示,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給地球帶來哪些問題,對天氣和氣候產生多大的影響。開展一次基于《誰讓我們的四季變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項目學習,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查找晝夜長短與太陽高度變化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利用網絡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各種因子以及四季變化的地域性和差異性。在這個項目學習過程中,不但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多聯系實際、多拓展知識,還能讓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交流更多,發揮特長,發掘潛能,形成創新思維和學習自信,更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課堂空間,為后面《天氣與氣候》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更重視教學有效評價,體現評價激勵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學評價功能包括導向、鑒定、改進、反饋、展示激勵及檢查監控功能。在傳統教學中,熟悉和了解學生一直是教師常用的診斷性評價,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只是這種評價方式僅憑教師的經驗,缺乏數量的指標體現,難免有失準確。但教師擁有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之后,教學評價可以借助網絡或計算機平臺,利用系統而規范的評價量標體系,對學生進行比較準確的評價。還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評價資源對學生進行適時、且貫穿始終的評價記錄與反饋,客觀真實地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數量化的再現評價結果,采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激勵學生成長。教師也可以利用過程性評價的結果,調節教學難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實現地教學目標?,F實性、安置性、診斷性和終結性的教學評價用得較多,而過程性評價用得較少,會出現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成績重視不夠,影響到評價的激勵功能發揮的結果,最終還可能影響到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健康成長。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變化》單元,為了了解學生對人口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需求,在開展項目學習以前,利用預先訂制好的《人口相關內容學習需求評價量表》,對學生做了教學前期的診斷性評價。結果發現學生已具有不少與人口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常識,但對《人口的變化》相關的知識缺乏系統化和結構化,絕大部分同學都非常關注我國的人口問題。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適時使用《小組行動準則》、《學習交流與反饋記錄》、《項目成果評價量規》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項》等評價工具,讓學生在參與學習和交流時,明白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組學習與討論,為完成學習任務多做自己的貢獻。更重要的是,這次項目學習的全部量規都在開展各環節學習之前出示,讓學生明白評價要求、自己該學什么、該做什么,還提醒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得到加分獎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項目總結,使用了學生自我評價、小組相互評價和教師綜合評價的三元評價,對學生個人、小組進行客觀評價。
通過使用這些多元評價,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有效教學。學生通過常態化的、規范化和客觀真實的評價,開始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特長解決問題,為了小組和團隊,盡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實現目標。課后反饋中,不少學生認為,這樣的學習不但重視了基礎知識的掌握,促進自我能力的發展,還在開放性學習中學會自我約束和行為規范。多元評價讓評價過程更透明、更實際,評價結果更客觀、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筆者明顯發現不少平時考試成績一般,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得到肯定的機會更多,最后的評價分數更好。
參考文獻:
在地理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身作則,不斷反思,勇于探索和創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學習中成長。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地理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統計數據顯示,中學地理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地理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如在講《宇宙中的地球》這一課中的行星背景時,我就先出示了一段天體運動的動畫,栩栩如生的畫面,浩瀚無垠的宇宙,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視線,不知不覺中學生就產生了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教師隨即把“天體運動的特點”“及日地關系”“地球特殊性”等問題拋出,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做法改變了教材中對這一細節敘述得平淡呆板,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教學目的的實現打下了基礎。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我們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行端品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在職業道德修養方面,我認真向優秀教師,模范黨員學習,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積極參加政治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自覺維護學校工作大局,樂意接受學校安排的工作并積極完成,能嚴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言行符合職業要求,關心愛護學生,教育教學行為規范,與師生相處融洽。
在專業發展方面,我認真閱讀所訂的教育書刊《心理世界》和專業書籍《氣象學與氣候學》,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書育人中師生的心理共鳴作為自己的追求,力求達到這種教與學的最高境界,主動參與校本研修,發展積極、有新意的見解,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研究,參與教學競賽和展示,教學成績突出,學生滿意率高,得到了學校和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學行為方面,我嚴格遵守教育教學法規,嚴格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從不體罰變相體罰學生,關心愛護教育對象,不歧視學困生,舉止言行大方得體,總是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
在工作盡職盡責方面,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一絲不茍地完成學校交給我的工作任務,盡管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高,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總是想方設法使每位學生學有所獲,都有進步。通過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好多學生喜歡地理課,喜歡我的地理課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與失敗方面,我覺得我的成功之處就是和同事和學生相處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鄰導和同事們的關心幫助。失敗之處就是沒有,僅僅發表了幾篇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是很不夠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學心德體會,教研出去。
在與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覺得做得很好,以后還要虛心學習他人處事的方法,不斷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勞紀律方面,我堅持做到了有事先請假,不遲到早退,及時到崗到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認真學習廣播操,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研修和讀書活動。
下期努力方向
1, 加強專業學習,多撰寫專業論文,力爭有高質量的論文在專業刊物上發表。
2, 加強校本研修,多開展小課題研究,要把地理教學做的更好。
3, 加大輔困力度,努力提高會考合格率。
4, 思想上,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思想覺悟,不斷完善自己。
5, 向他人學習,要學人之長補已之短。
【八年級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的相關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地理;課堂教學;定位;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227-01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教學對師生關系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從而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發展課題之一。
一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因此學生自己能夠明白的就不需要教師進行講解了,這樣可以節省有限的課堂時間,同時還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梢?,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足夠的信任,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創新與發展??梢?,學生是當前學校課程改革的中心,教育教學應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1.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學生參與到地理的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對學生自身的興趣、水平以及發展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能力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
2.要讓學生在地理課堂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主要是因為高中生在心理與生理上基本上都處于發展的成熟期,因此教師因該對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正確的了解和把握。不僅要熟悉他們成熟的方面,還要以恰當的標準和眼光來要求他們。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發展。
二利用交流加強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從總體上來講,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起指導與組織作用,因此需要在組織方式上靈活應對,提升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當學生對某個問題需要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時,教師就應該將這一問題放給學生,這樣他們就可以從問題出發,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共同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論。
與此同時,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自身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學會利用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從整體上講,教師在課堂中所教授的內容是一致的,但學生的掌握情況卻千差萬別,對知識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與掌握。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生沒有真正發揮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就容易影響課堂教學措施的有效落實,并且也沒有學生的主導性可言。尤其是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大環境下,教師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發展性問題。
1.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的有效創設能夠有效有法學生對地理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其中,好奇心是人們對事物探求的先導,因此好奇心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最有力表現。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上一定要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并且是恰當的情境中對矛盾進行揭示,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無限的求知欲望。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來提出問題,這樣就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在地理課堂當中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習方法就是一種思維方法,可見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一定要注重并加強對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為中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探索與創新。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對不同的學習環節進行階段性的學習指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而對于個別的同學,教師需要對他們進行深入的了解,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讓他們找到并掌握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3.實行積極的教學評價,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并且教師自身的教學情感對學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專業教學熱情和專業思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得過于呆板,從而造成壓抑的課堂氣氛,學生也不認真對待教師提出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要想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與良好的發展,一定要對課堂教學進行準確的定位,了解和掌握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準確的定位和思考,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薛彩霞. 新課標下的地理課教學反思[J]. 科教新報(教育科研). 2011.(29)
教學系統論認為,現代教學已不再是簡單零碎的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其建立學科系統設計觀念,使之學會自主學習。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探究性教學(重展示、重設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認識和掌握還有一段距離,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行為還遠未形成。因此,要適應課改要求,教師應在手段多樣性、過程自主性、目標發展性、形式新穎性前提下,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片段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游戲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制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教師啟發]簡要地介紹拼圖游戲的操作方法及競賽規則。
[學生活動] 學生出于好奇,躍躍欲試地進入競賽活動狀態中:
第一輪:可以看課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頁“1.7中國政區圖”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東北的3個省;二、位于北部邊疆的1個自治區;三、位于黃河中下游的6個省、直轄市;四、位于長江中下游的7個省、直轄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個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六、位于西南的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七、位于西北的5個省、自治區。)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二輪:不可以看課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三輪:正式開始競賽,不可以看課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教師點評] 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肯定。成績居前六名者,可以獲得獎品(注:“中國政區拼圖”競賽游戲,在學生完成拼圖時電腦可以自動記時)。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游戲中體驗了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二、合理的教學反思要看能否處理好抓雙基教學與引導研究性學習的關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必然存在著優化過程。一方面教師應通過精心挑選教育內容,嚴格設計教學方案,抓好雙基教學;另一方面應當明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某項知識技能不是終極目標要求,關鍵要看他們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能否在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整合中誘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和創造。“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3節地圖)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下列變化過程入手展開探究活動: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就越小,表示的內容也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就越大,表示的內容也越簡略。②若需要一張內容詳細武夷山市地圖,則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則需要用小比例尺;③師生共同走出教室,帶著皮尺實地測量學校籃球場的長和寬,記錄數據后回教室進行交流與討論,具體過程如下:
[教師]請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將籃球場畫在練習本上(部分學生畫在黑板上);
[學生]學生根據比例尺計算、畫地圖(教師適時地引導);
[教師]請大家討論,同一籃球場為什么有的同學畫得比較大,而有的同學卻畫得比較小呢?從中能否得出一些規律?
[學生1]比例尺越大,畫的圖上距離就越長,反之就越短。
[學生2]我們要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比例尺,從而畫出所需要的地圖。
[學生3]……;
教師點撥探究思路后,設計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圖、做地圖制作資料分析、歸納總結等都讓學生自主去嘗試。這樣一堂課中,由于涉及直觀性較強的數學概念加上學生實踐的體驗,所以研究性學習過程始終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學生探究結果與預計有偏差,其知識掌握也有疏落,但在這種類似科研的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斷,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反思時應當明確,雙基考察更要關切研究性學習背景下能力與方法的評價,而非簡單追求知識和技能掌握。當然,研究性學習因其側重于綜合實踐,所以運用時也當有所選擇,一般最值得選擇的內容,應當是對地理學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礎地位的概念和規律性知識。
三、合理的教學反思要關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互關系問題
新課標闡明,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他們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其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最終使學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階段,以低起點小坡度激勵學生參與多元性課外實踐活動,是穩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當使知識技能學習掌握的各環節在功能維度、要求維度、實踐維度中找到相應位置。組織“收集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資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3節水資源)課外活動時,教師以“水污染危害大”為題,組織學生對家鄉水污染危害程度進行考察。教師設計具有深入思考價值的問題,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識,并建議學生上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顒又薪處熯m時讓學生提出自學或聯想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地引導、點撥,讓實踐活動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發展這一鏈接順利開展下去。課后分析可以看出,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是相互促進的,成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把生活問題轉化成學科問題分析判斷并得出處理意見的能力,是否把實踐能力培養,放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這個大氛圍中進行,這是亟待引起的問題。實踐表明,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具備兩成涵義: “活”包涵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活動的生成性,“動”表現為學生真正的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過程。“活”與“動”被激活與否,是教學反思時應當把握的一個尺度。
四、合理的教學反思源自合理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數字地理教室;小班化;分組教學
從2001年開始,江蘇省南京市啟動了小班化教育試驗。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投入小班化教育教學的實踐和管理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和實效。2009年,筆者所在學校江蘇省南京市華電中學(以下簡稱“我?!保┙ㄔO了數字地理教室。數字地理教室為我們進行小班化教學和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優質的平臺。下面,筆者就三年來地理分組教學的實踐過程,來談幾點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數字地理教室與普通教室基本配置的差異[1]
同普通教室相比,數字地理教室多了以下基本設施:①核心設備:數字星球教學系統;②多媒體教學系統:包括多媒體中控臺、交互式電子白板等設備;③常規模型:三球儀、地球儀、地形地貌等;④木器類:可多種組合的學生特制桌椅、燈箱等。正是數字地理教室有了以上設備設施,分組教學在我校地理課上才成為常態。
二、新課程形勢下小班化地理教學中分組活動的優勢
(1)分組活動教學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地理課上的許多核心知識通過學生分組進行活動效果更佳。比如,在學習“地球傾斜著繞太陽公轉”時,教師指導學生把各組圍成的圈子當成太陽,然后各組派一個學生代表模擬地球開始繞著自己的小組轉圈。因為參與活動的學生要考慮地球公轉時的方向、傾角,所以有一定的難度,不易正確掌握。但6個小組一比賽,肯定就有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然后教師也按標準來模擬一下,既做了示范,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無形之中就把這個難點簡化并加以掌握了。
(2)分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分享更多的信息。新教材正文減幅而閱讀材料及活動明顯增加。正因如此,我們分組活動才能達成目標。如“我國的地勢特點”一課中,教材需要學生討論“我國地勢特征對自然環境和經濟活動的影響”。這個課題面很廣,也有難度,若以常規授課,一課不夠。采取分組活動就事半功倍了,實踐證明,分組活動教學使學生收集和分享的信息量明顯增加。
(3)分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探究式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2]。要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習慣,著眼點就在“過程”上。此時采取合理、科學、獨到的分組活動進行教學就顯得極為重要。以“我國的自然資源”為例,我們就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學習來進行教學。
(4)分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地理學科素養,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如2010年春,我校報名參加了金陵晚報組織的“虎鳳蝶――讓我們的紫金山自由呼吸起來”大型環?;顒?。學生們身穿紅馬甲,手提垃圾袋,穿行在樹林和草叢中,給上下山的游客和自己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環保課。
三、新課程形勢下小班化地理教學中分組活動的反思
(1)由于生源素質不整齊,有時會導致分組活動教學效果不理想,具體表現為:學生準備不足、學生討論不充分、學生發言針對性不強,等等,最終無法達到教學目的。
(2)分組活動教學需要各活動小組人員比較固定,在數字地理教室上課時效果不錯。但其他學科主要在教室按傳統方式上課,這會影響學生分組活動時一些好習慣的養成。
(3)分組活動教學對地理教師要求比較高,因需要精心準備各種素材,會占用教師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會影響青年地理教師進行分組活動教學的工作積極性。
教學是講規律的,無論選擇或創新哪種方法進行教學,只要遵循教育規律,切合實際,都難能可貴。我們有理由相信,一位樂于學習、勇于創新、善于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的地理教師肯定會學有所得,教有所成,桃李滿天下。
參考文獻:
[1] 孫宏根.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中學地理教室建設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9).
一、豐富語言,調動熱情
要想營造一個濃烈、富有激情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帶著呆板、沉悶的氣息,那一定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課堂氛圍無論如何都不會輕松、歡快起來。筆者認為,教師如果想給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動起來”,用充滿熱情的語調、富有激情的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熱情。
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偶爾會來一次“人來瘋”。筆者會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搖頭晃腦、四肢并用地大聲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級上冊開始系統講中國各個地域的相關知識,筆者就為學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國》這首歌:“輕輕打開地圖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國。碧綠的是平原,金黃的是沙漠,長長的是長江,彎彎的是黃河。寶島臺灣像小船在東海上漂,神州處處好,神州處處好,我愛你啊彩色的中國……”由于學生初一年級音樂課上已經學過這首歌,便紛紛跟著筆者哼唱起來。就這樣,還沒正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情緒便被筆者帶進來。
二、引入生活,情景構建
筆者在和其他教師同仁的交流中,發現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次數很少,也很少開展課堂活動,甚至不少教師仍在采用傳統、單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講解的方法,這似乎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不斷進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筆者認為,一名好的地理教師,要懂得如何將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或者說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地理與當今時事的結合,選擇恰當的時機、采用適當的方式將國內外的焦點、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和學生共同探討。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教學中,提出經濟發展中的不當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引入霧霾問題,然后與學生探討自己的哪些行為會加重空氣污染,帶來負擔。并結合國家做出的戰略調整,引發學生思考哪些企業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業所設地址的風向、風口的選擇,以及對人們生活、身體的危害等。偶爾還會設置諸如“防霧霾口罩真的管用嗎”這種小型辯論賽讓學生自主思考,閃耀智慧。如此,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愛上地理。
三、聯系實際,運用知識
學生接受學校教育,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是為了老師和爸爸媽媽?是為了考出好成績?當然不是。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生活實際中有所幫助。因此筆者認為,能讓學生信手拈來,隨時隨地拿來運用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不能應用的知識只是死道理,這樣學習的學生也只是個“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