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1:49:17
序論:在您撰寫公共關系學概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根據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公共關系學》的開設,要讓學生具備形象意識、創新意識和危機意識,為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就業能力奠定基礎。
1.1培養學生的形象意識
《公共關系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意識,提升自己的形象氣質使之符合公司要求的形象,同時公共關系講究做得實在并說得精彩,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能獲得應有的評價,從自己做好到被他人認可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要懂得既會做事又會做人,不僅要在工作、學習上下功夫,還要在如何讓自己被他人認可和理解上用心思,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擇業機會和就業能力。
1.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和要求。一些新穎脫俗的公關活動策劃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這些創新思維方式打破封閉保守的思維模式,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沖擊,從而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成為創新的有心人。
1.3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
《公共關系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危機意識,并正確處理在生活以及職場中遇到的一些危機事件。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首先要預防危機的發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危機事件已經發生,大學生應該正視危機,爭取主動解決危機,明白任何公關決策都應該是以向公眾負責的原則為基礎的,必須采取坦誠的態度來面對危機,把危險轉變為組織發展的機遇。
2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關系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課堂教學模式落后
在《公共關系學》的課堂上,教師主要采用傳統授課教學方法,沿用“原理+案例”的模式,雖然引用國內外先進案例來詮釋相關原理,但是深層的分析顯得不夠充分,一個“案例”實際上只起到一個“例子”的作用,學生積極思考較少,案例沒有發揮真正的效果,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教學手段單一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的《公共關系學》課程一般2學時/周,16個教學周,總課時32學時,受課時數和教學進度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為主,學生參與課堂較少或沒有,盡管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也只是把授課內容轉變成文字在課件中顯示,以課件講授為主,很少使用其他教學手段,例如電影和視頻。
2.3欠缺公共關系學實踐教學基地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提高公共關系學的教學效果,必須把公共關系學的理論教學同實際的組織經營運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入企業、醫院等各種組織進行實踐,親身體驗組織的公關形象如何塑造、組織如何進行公關策劃,才能更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大多數高校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慮,根本沒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或者已建立的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地不多,學生很難有機會真正到各種組織進行公關實踐,不能保障公共關系實踐教學質量。
2.4課程考核體系存在弊端
當前《公共關系學》主要采用閉卷考試或課程論文來考核,考核體系過于單一,難以準確評價教學效果。閉卷考試重記憶輕能力,會讓學生養成“上課記筆記,課后看筆記,考前復印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扔筆記”的機械學習方法,對于課程論文,大部分學生反映是通過資料查找復制而成,純粹是為了應付,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完善應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關系學教學的對策
3.1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每次課圍繞一個主題,把講述的內容分解成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為講故事,借助公關案例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二步為講授知識,將案例故事中的內容進行提煉,概括出相應的公關知識;第三步總結想法、思想,通過前兩步的內容總結出一些普通的公關思想與理念;第四步提出問題,提出一些公關問題讓學生思考。如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塑造形象的藝術,在講授良好的形象對企業的重要性時,可按照這四步進行教學。先講故事:在一個建筑工地上,烏鴉和喜鵲比試誰更受人類喜歡,烏鴉飛到樹上,對著蓋房子的人高聲叫道:“高樓大廈”,蓋房人看到烏鴉意為晦氣,不禁大怒,撿起石頭朝烏鴉砸去,烏鴉落荒而逃。喜鵲飛到枝頭,高聲叫道“:快要塌了”,人們看到喜鵲在枝頭高叫,意為吉祥,非常高興,就趕忙扔些吃食給它,喜鵲銜著一塊食物飛走了。通過這則寓言故事,學生對企業形象的意義有了直觀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最后提出問題:有人說如果可口可樂公司所有工廠一夜之間全部焚于大火,第二天便會有銀行繼續向他提供貸款,何理之有?通過學生討論總結出大火只能焚毀廠房,卻不會燒掉可口可樂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這就是企業形象意義的最好詮釋。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故事中學習相關的公關基礎知識,創新了課堂教學方式,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2借助資訊視頻提高教學效果
資訊視頻具有實時性、直觀性、生動性和信息量大等特點,將資訊視頻教學應用在公共關系課程中,一方面可以直接展現學生關注的現實生活中的公共關系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注度,有助于活躍課堂討論氣氛,提高教學互動效果。比如在介紹公共關系贊助活動部分,首先播放了事先選取的2012年9月30日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決賽“華少現場40秒飆廣告”的視頻,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學的視線。廣告詞的第一句為:“正宗好涼茶,正宗好聲音,歡迎收看由涼茶領導品牌加多寶為您冠名的加多寶涼茶中國好聲音。”加多寶是中國好聲音的第一贊助商,通過競標,加多寶以2012年的6000萬元、2013年的2億元、2014年的2.5億元的巨額贊助連續3年獲得中國好聲音的獨家冠名權。然后結合贊助活動的目標、如何開展、注意事項等知識點分析加多寶的贊助活動,最后引導學生討論加多寶巨額贊助中國好聲音的公關效果。
3.3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能夠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未來的職業適應性,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公眾,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學校與外界的關系、教師的社會關系,聯系推薦學生參加各類開業慶典、周年慶典、地方文化節或公益活動等的策劃及全程活動。學校應注重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通過與企業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實習。此外,教師也可以組成管理咨詢或培訓團隊,帶領學生為企業提供公關知識傳播、解決這些組織面臨的公關危機、提供相關公關知識培訓等服務。一方面可以使企業自愿地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更加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同時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3.4改革考試制度,考試項目多樣化
公共關系教學模式改革必須與考核制度改革同步進行,應側重于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將考試項目多樣化,比如運用案例分析、模擬面試、學期論文、論文答辯、實踐報告、制作企業公共關系策劃方案等方式進行成績鑒定,提高學生的信息采集處理能力、 自控和處理危機的應變能力。在評定學生成績時,應結合平時表現,如上課情況、出勤率、小測驗、提問等,最好采用ABCDE等級制考核方式,即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種等級,而不是以單純的分數多少來衡量學習效果。
4結語
現階段高職院校“公共關系”課程設立在工文結合的專業課程里,是一門應用型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判斷事物的思辨能力以及寫作能力。而現在多數課堂都是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教材大同小異、教師僅僅注重課堂寫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很多實踐應用的能力培養。解決其教學瓶頸問題必須在以學生職業發展為本的原則基礎上,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工作,“公共關系”課程必須重新調整。
1.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公共關系”課程在很多高校被列入專業課,但有一些則是公共課、選修課。這決定了很多教師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建設存在誤區,認識不夠,很多教師根本沒有對教學內容系統研究,也不存在前期企業調研,教學內容陳舊單一,與現有“公共關系”課程崗位相差甚遠。
2.教學形式單一,以教師為中心很多教師參與了課程項目化改革,沒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項目化教學,授課方式還是以講授為主,給學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業為輔,沒有課后實踐。教師一堂課下來都是在講授教材理論知識,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忽略了學生主體,忽視了課堂氛圍,導致教學形式單一,不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上課睡覺、說話、玩游戲,很多問題凸顯出來。
3.課程項目化教學流于形式,忽略項目實施情況目前,參與“公共關系”課程項目化改革的部分教師能在課堂完成任務,但項目的實施過程過于呆板教條,學生只是單一完成了課堂任務,理論上看學生是以課業為主,“教、學、做”一體化的模式,課堂上只是單一地用教師的課程項目化模式在訓練學生,忽略了課后評價體系,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存在良莠不齊現象。
二、“公共關系”課程項目化改革的幾點思考
1.調整教學體系,充實教學內容針對“公共關系”課程內容脫離教學實際的情況,教師要重新構建教學體系,以“公共關系”課程應用崗位為基礎,構建本門課程的內容體系。培養學生公共意識,掌握公共關系的工作過程,組織形象的塑造和維護,公共關系主題活動的策劃和實施,企業危機預測分析與處理,公共關系文書的撰寫,公共關系溝通技巧等系列主題。根據以上主題進行設置崗位,針對崗位流程具體分析,例如針對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即可設計成企業形象調研(Enterpriseimagesurvey)、企業形象策劃(Corporateimageplanning)、專題活動開展(Thematicactivities)這樣幾個模塊,把公共關系帶進企業工作流程模塊設計里,按照工作流程的教學更清晰明了,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整體課程脈絡的把握,打破了教師只教書本上知識傳統做法,重新構建了教學內容體系。
2.多種教學法并存,營造生動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針對教學方式單一情況,教師可以考慮多種教學方法并存,融入到公共關系課程中來,例如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首先設計好模塊,進行整體課程設計,設計必須是可實際操作、可踐行的項目。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每次任務。根據崗位流程設計教學任務。工作過程導向法、情景式模擬教學法、角色體驗法等都充實教學內容,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課堂氛圍,也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公共事業管理概論” 課程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學生深化對于管理學的了解和認識、掌握有關公共事業組織的運作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重要途徑。本課程涉及知識點比較多、比較寬泛,很多學生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直觀認識,單純的課堂講授比較枯燥,也缺乏說服力。因而,要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合適的實踐性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來理解和強化知識、培養能力。
一、“公共事業管理概論”課程實踐教學方法選擇分析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對理論教學的驗證、強化和拓展,具有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公共事業管理概論”課程實踐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核心,以參與和體驗為基本方式,以模擬實踐教學為主線,建立多渠道、獲取式的實踐教學系統。本課程所采取的實踐教學方法較多,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會調查、管理游戲、網絡沖浪等方法。其中,案例分析教學法是采用較多,又是課堂實踐教學方法,是整個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的特色形式。案例教學是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對其案例進行分析,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
社會調查方法卻是要通過深入社會,搜集直觀感性的第一手材料,進而分析材料,并形成一定的調查結論,是知識從感性向理性深化的過程,具有鮮明的參與社會實踐的特征。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調查有著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序,這種固定的程序可以說是社會調查自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結構的一種體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調查主題、調查準備、社會實地調查、數據整理和分析研究等。在公共事業管理課程中引入社會調查法來展開實踐性教學,特別是要帶著特定的管理問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深入各類公共機構與組織,以及社區,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專門搜集和整理課堂學習知識的相關信息,通過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可以實現課堂學習與社會中的現實問題的有機聯系,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社會現象,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逐步加深,實現學會認、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二、社會調查法在“公共事業管理概論”課程中的應用案例
社會調查法在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實踐教學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引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青海省公共事業組織狀況調研”為例,對社會調查方法在“公共事業管理概論”課程實踐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說明。
(一)確定調查主題
根據《公共事業管理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選擇什么內容或問題作為社會調查主題時,主要考慮調查主題的有價值性、可行性等因素,因而選擇“青海省公共事業組織狀況”作為調查主題。這主要是由于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本課程學習對象為青海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9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需要從實踐中認識社會,加強專業和課程的認知度。其次,課程學習的60%以上的學生來自青海各基層地區,調研地點以就近為主,分布于西寧市及海東地區,還有玉樹州,充分的體現了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而且,調研地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學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為中心進行輻射式取點,能夠保證調查的質量,而且調研成本低。
(二)調查準備
調查準備主要包括了調查方法的選取和組織安排兩方面的內容。
1、調查方法的選?。赫{查方法主要有抽樣調查法、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和文獻調查法等,其常用調查方法為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是調查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的進行交談,討論而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問卷調查法中最重要的是設計問卷,問卷的設計一定要緊密圍繞調查主題,本著全面、科學、可操作性來設計調查問題和構建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當前公共事業組織(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基金會)的現狀、公共事業管理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等,以了解公共事業組織運行的狀況及存在的困境為主要內容,以訪談法為主,問卷調查為輔的調查方法,考察所選公共事業組織的狀況及這些組織所涉及的公共事務等相關情況,能使學生對公共事業組織有一個直觀、真實的認識,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來深入而直觀地認識公共事業管理的內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對該課程內容的理解。
2、前期組織安排
由于關于公共事業組織的內容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安排為第二章,因此,在學期初,也就是在調查前1個月布置具體的社會調查事宜。主要是介紹社會調查方法、調查對象的選定、調查數據可靠性的把握、調查報告的撰寫以及本次社會調查的要求等,督促學生做相關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對訪談法及調查問卷要做詳細的解釋,保證學生理解調查問題及調查目的,減少調查者因對問題的不理解造成的數據錯誤??紤]到被調查的公共事業組織的多樣性及學生的自主性,由學生自由組合為4至5人為一組的小組,并且自主聯系調研對象,同時為了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實際參與調研工作,各小組自主推選一名組長,主要負責小組調查活動的開展及督促和與教師的聯系,調查分工等由組內成員自行協商。
(三)調查與資料收集
在調查準備階段,各調查小組根據組員情況,確定調查對象。各小組優先選擇家庭所在地、親戚所在地、同學朋友所在地的公共事業組織為調查對象,或以興趣因素選擇教育、衛生、慈善、環保等領域開展工作的公共事業組織,有選擇地發放問卷或面對面地調查與訪談。本次調查的對象有:“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金巴慈善基金會” “雪域慈善救助會” “青海義工聯” “青海省康樂醫院” “大通縣小星星幼兒園” “西寧市小花朵幼兒園”等七個公共事業組織。在調查過程中,以調查組織存在的困境和問題為研究的主題及分析的重點。學生在調查總結交流中往往對這個環節的感受最深,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參與性及親身體驗性,從而對相關教學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團隊協作精神得到了良好的培養、訪談技巧及溝通能力也有提升。
轉貼于
(四)調查資料整理分析與撰寫報告
將調查得來的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是撰寫調查報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礎。這個環節中,指導學生根據調研主題,分析調查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撰寫調研報告。由于各調查小組成員的知識結構和水平的差異,各組選擇的數據分析方法及最終的定性結論也不同。由于本次調查對象的特殊性及學生本身的客觀原因,多數小組以訪談的形式進行調查,導致獲取的數據資料較少,未能實現本課程與統計分析課程的結合。但通過組員多次訪談及有些組員的親身體會,收集的資料較多,對其分析,實現了公共事業管理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以致用,使分析結果更為深入和全面,并加強了課程內容的學習。由于學生寫作水平的差異又影響著各組最終的調研報告的水平,因此多次指導,反復修改后最終定稿。
(五)調查的總結、交流
調查的總結與交流是完善社會調查法的實踐性教學成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調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組以ppt形式匯報各組的調查情況、調查結論等,就調查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分享調查體會與經驗,并且回答老師和同學的提問,實現知識的啟發、碰撞、提升。同時對調查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比如組織安排、問題設計、調查難點等進行總結,以便在今后的社會調查中避免出現相同的問題,完善社會調查法的實施和提高調查效果。從學生對調查交流、總結的情況反映來看,有些小組事先組織安排有所欠缺,導致調查時間延長、訪談目的未達到、成員之間的溝通不積極等等。更多的學生反映經過社會調查后對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很多知識有了直觀和更深入的認識,而且還在調查中取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感受,比如被調查的慈善組織所涉及的公益問題時,很多學生認識到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和激發出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外,社會調查對溝通能力的提高以及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鍛煉也是學生交流總結中反映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六)社會調查的評價考核
各小組完成社會調查后,在規定的期限內要求上交調查報告,同時還要附帶調查問卷、小組成員的分工說明等材料。小組社會調查實踐成績由調查報告成績、ppt的制作成績、交流匯報成績和學生評分四部分組成。調查報告成績、ppt制作成績、交流匯報教師評分和學生評分成績分別按照50%、10%、20%和20%的比例加權得出小組社會調查實踐成績。每個學生的成績以小組成績的85%為基數,15%按照每個學生在小組社會調查中的分工和表現等給出??茖W、合理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有助于借助評價考核來檢驗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能力與素質的提高情況,有助于完善實踐性教學的各個方面。
但由于受時間、經費以及外部資源條件的限制,導致畢業論文(實習)階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獻檢索上,而通過社會調查、政府咨詢、企業走訪等實習手段所形成的對課題認識遠未達到論文開題應具備的成熟度,甚至出現論文寫作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
一、工程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實習)環節在專業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工程管理涉及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心理多學科知識,要求從事工程管理的人員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在論文完成期間所要解決問題涉及的知識是多方面的,這就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環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關聯性的掌握,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鍛煉學生實習能力,培養學生研究能力
學生通過做畢業論文(實習)能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課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實習專題、實習對象、實習方式、實習程序安排等等一系列實習策劃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習能力。通過實習,學生發現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與實際情況的差距,對論文課題的認識就逐步清晰、明朗,并通過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反饋及時調整實習方案,使實習更加深入和具針對性。
對實習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對比、歸納、總結,并對其關聯性、因果關系等內在聯系加以分析,進而揭示問題的本質,這一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對實習資料的加工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習,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談話技巧等這些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具備而在課堂教學中難以鍛煉的能力。畢業論文的完成需要學生從不同層面,多角度、系統性地考慮問題,從而能夠鍛煉學生對問題的邏輯分析判斷能力。通過畢業論文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工程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實習)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選題會審制度,論文選題脫離實際
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目前高校教材通常落后于工程實踐,加之受環境限制,高校教師普遍存在對工程了解較少的情況,教師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空中樓閣,從純理論角度出發,選題方向對解決實際問題無任何指導意義;
二是選題陳舊,對于實踐中己基本解決的問題仍作為課題加以研究;
三是脫離背景,選題多為國際方向,缺乏實踐支撐,實習難以開展。
以上問題直接導致學生的畢業論文內容陳舊、空洞、教條,論文的深度和創新性上都達不到要求,對實踐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不大。
(二)缺乏校外畢業實習基地實習與論文之間存在脫節
目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實習的組織多為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場所。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實習場所的緊缺問題,但由于學生能力有限,畢業實習主要集中在施工現場,與多元化的選題方向不符,畢業實習內容與論文選題聯系不緊密,畢業實習流于形式。
由于前期實習內容與選題方向的脫節,使得后期論文寫作主要通過期刊、文獻檢索來獲得對課題的認識,容易形成論文開題與正文寫作被己有的文獻觀點牽著走的被動局面。
(三)缺乏對指導教師嚴格的考核評價,過程管理不到位
多數院校對學生畢業論文完成效果主要通過畢業實習手冊、論文工作手冊、開題報告、論文正文、畢業答辯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對教師指導質量的評價彈性較大,缺乏科學、客觀的指標。另外,對教師指導過程進行經常性、隨機性監督管理不到位,學生論文寫作或教師論文指導存在前(期)松后(期)緊的情況。在學生論文寫作后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若要求學生開展二次實習(檢索或對論出結構性調整,卻因時間倉促而使其論文質量難以保證。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知識吸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前松后緊的不均衡指導方式可能會對學生己形成的寫作思路造成不利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互相配合,嚴格按畢業論文任務書的時間要求及時提交、及時指導,過程控制對論文質量起決定作用。
三、工程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實習)環節教學改革思路與建議
(一)調整畢業論文(實習)教學計劃,提高組織效果
通常大部分院校的教學計劃將畢業論文(實習)安排在本科四年級進行,時間大約2~4周。從實際效果來看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與學生畢業就業應聘時間、用人單位見習時間、考研復試時間沖突,矛盾難以調和;二是學生畢業在即,有的學生要重修補考,有的學生要補修學分,有的學生要過英語四六級,因此學生普遍心情浮躁,實習態度不夠端正。
為提高學生畢業論文(實習)的效果,可考慮以下建議:
一是畢業論文(實習)計劃可穿插安排在各學期。具體做法是:提前兩學期或三學期公布畢業論文(實習)選題計劃,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自主安排畢業論文(實習)計劃,可充分利用較寬松學期的課余時間開展小組實習,相關課題教師加以引導;學院也可在暑期(寒假)社會實踐手冊中加入畢業論文(實習)內容并作為硬性考核指標,實習前后提交詳細實習計劃與實習報告并由實習單位蓋章。這樣通過較長時間分層次、多專題、多輪的實習,學生視野開闊,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寫作思路,為后期的畢業論文開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學校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畢業實習合作關系。針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大致選題方向,學校牽頭搭建實習定點合作單位,例如: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建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開發公司、建筑業企業、銀行、金融保險機構、科技情報機構等。為學生實習提供場所和平臺。學校還可邀請相關部門專家、領導給予專題指導或講座,或組織對論文選題申報進行評審或組織聯合命題。
(二)建立畢業論文選題會審制度,加強命題篩選工作
建立嚴格的畢業論文選題會審制度,組織成立評審委員會??蛇m當邀請政府、企事業單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加入,避免論文選題脫離實際。并可根據政府、企事業單位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對選題進行補充、優化,還可開展與校外單位的聯合命題、實行真題真做等。最后,評審委員會綜合各方意見對論文選題的可行性進行評價、篩選。
為保證畢業論文(實習)質量,應適當提高畢業論文指導師生比,綜合重慶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近三年畢業論文(設計)的師生比情況,比例控制在1:3~1:5為宜。一(學)生一(選)題,不得重復,選題范圍也不宜過于分散。另外,為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也可根據學生的自身興趣、就業方向自主選題申報。
(三)加強畢業論文指導的過程監管,提高論文質量
根據教師對學生論文指導彈性較大的特點,可考慮采取以下措施加強過程監管:
一是細化教師對論文的指導深度要求及指導責任,明確規定指導范圍、指導項目或要點;
二是采取隨機抽查教師、學生階段資料(必要時抽取學生面談或答辯)
三是落實指導教室,根據教師上報的指導計劃采取隨機聽課方式,旁聽評價;
四是根據所指導學生論文答辯環節優良率給予評價,答辯成績應占較大權重(需合理設計答辯范圍)
五是増加學生論文的校內外預審環節(論文答辯前10~15天為宜)從第三方出發對論文質量進一步把關。
四、結語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實習教學改革
工商管理類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管理和企業管理方面的綜合知識,接受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的基本訓練,具有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再學習能力,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能力結構而言,這類專業不僅要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掌握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來觀察、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意志堅強的心理素質以及較強的科研、寫作和表達能力,也就是動手、動嘴和動筆的實際操作能力。理論知識的獲得,完全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但對于實際操作能力,就需要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習教學獲得。
一、認識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認識實習是培養應用型工商管理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實習可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和將來可能面向的就業方向有一個初步了解,讓學生初步建立起專業概念和專業感覺,獲得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性的增強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高校在長期的認識實習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實習地點、經費和效果等因素,從時間、內容及方式等多方面著手進行了系統的改革與實踐,建立了相應的新模式,規范了認識實習工作。
1、建立優質規范的認識實習基地
認識實習的首要問題是實習基地的建立。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不愿接受非畢業生實習是事實,聯系實習基地成為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應該認識到實習基地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學習的態度。一個管理先進的企業會使學生實習時處于興奮狀態,除能學到更多知識外,還能激發其學習的激情,促進其創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業只能更多地讓人悲觀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應該花大力氣選擇先進、就近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認識實習合作單位。如為了保證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認識實習得以正常進行,我校與建設銀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團公司、大華進出口公司、紅星美凱龍集團公司、中天鋼鐵集團公司以及常州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區的全國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認識實習伙伴關系,并經過較長時間的運行,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合作模式,確保了每次認識實習的順利進行。
2、完善實習過程安排
開學初,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教學計劃與實綱擬訂實習計劃。實習前一個月,指導教師與實習單位進行溝通,商量確定實習時間和內容的安排。實習前一天,召開實習動員會,請學院相關負責人做動員報告,強調實習的作用以及實習安全注意事項。進入實習單位后,首先由單位領導介紹企業情況,并強調企業相應崗位對工商管理人才素質的要求。其次,組織學生聽專業人士講座,指導教師詳細介紹與現場有關的理論知識,并根據實習計劃提出相應的要求,著重介紹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參觀現場,由專業人士和指導教師現場介紹和回答相關問題。通過嚴密地實習教學組織,使學生的認識實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嚴格要求、加強考核
安排好實習流程后,還要制定實習成績評定辦法,對學生的認識實習進行跟蹤評價,客觀地評價學生經過認識實習后所達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現場考核,一般采用現場提問和查看日記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實習態度和知識掌握程度。二是評定實結報告的質量,包括全面系統性、撰寫規范與質量、問題探討以及知識的總結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匯報情況,即對所獲取的知識的掌握與表達能力的鍛煉與培養進行考查。將理論講解與企業實習兩者相結合評出最后的成績。
二、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
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教學是應用型工商管理類本科學生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認識社會和增強勞動觀念、事業心與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過去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顯現出多種弊端,高校必須改變原來的實習模式,實行“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
1、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的弊端
所謂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就是由學校指定實習基地,學生完全按計劃集中實習的模式。這種實習模式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學校通常是與實習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簽定實習協議,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門將實習生分配到所屬企業去實習。這實際上是實習單位在執行其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接收實習生的指令,實習單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實習的組織形式上,先由學校落實每個學生的具體實習單位,安排好他們的食宿生活,把學生分成2—3個小組,由老師帶隊集中實習,并由帶隊老師全面負責學生的實習工作。這種實習模式的優點是便于對實習生的統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一是學校對實習工作包得太多、統得太死,整個實習過程都由學校負責包攬,學生是被動實習,缺乏主動性。二是由于實習地點過于集中,少數企業要被動地接收大量的實習生,勢必會對實習生采取應付態度,實習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實習難以解決食宿問題,實習費用很大,學校難以承受。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企業的自不斷擴大,主管部門不愿也不能象過去那樣直接下達接收實習生的任務??陀^形勢的變化和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顯現出多種弊端,使得改變原來的實習模式顯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的運用
所謂“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就是由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分散各地實習,而少數確有困難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學校出面落實實習單位的模式。在實踐中經過總結,該實習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學校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制定實習教學大綱,對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內容、目的與要求都作出較為詳細的規定。開學初,實習指導教師制定實習計劃,按計劃提前兩個月左右時間召開實習動員會,以加強同學們對實習的重視,同時發放實習聯系單(學校公函),學生憑實習聯系單自行聯系落實實習單位。實習開始前一周,學生要交回實習單位蓋章接受的聯系單,指導老師在收到聯系單后,對每一個學生的實習單位詳細信息及時進行審核整理。在學生聯系單位過程中,指導教師和班主任隨時關注聯系情況,對到時間可能找不到單位的同學,指導教師事先進行指導并幫助尋找落實相關實習單位,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按時到崗實習。實習期間,采用電話檢查和實地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與監控。在實習第一周里,對每一位學生和實習單位進行電話聯系,了解掌握學生實習的實際到崗情況,及時督促學生到崗實習。在實習期中階段,指導老師對學生較為集中的地區進行實地檢查指導。在實習結束階段,與實習單位進行聯系,查看學生是否仍在實習的同時,對實習單位表示感謝。學生實習返校后,上交實習手冊。實習指導教師根據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評價與實結的情況,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會和座談會,讓同學們積極發言談經歷、談體會,并經過一定的答辯程序,最終評定實習成績。
3、兩種實習模式的比較
盡管“大分散、小集中”實習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但與計劃集中型實習模式相比,其優點也是十分明顯的。第一,聯系實習單位的過程激發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提高了社會活動能力。第二,個人單獨全面接觸社會的過程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價值觀和人生觀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三,與單位個性化的對接使許多學生為實習單位作出了貢獻,受到實習單位的高度評價。第四,加強了單位與學生的了解,為學生就業的雙向選擇創造了條件。第五,為學生職業定位與畢業論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高校在實施這種自主分散的實習模式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實習單位分布面廣,學生自由度大,難以形成必要的制約力。二是部分學生自我約束力不一致導致實習效果不平衡。三是實習單位的情況對實習效果也有很大影響。四是一些學生對實習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特別是對畢業實習缺乏目標等等。
三、實習教學體系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1、切實依靠專業指導委員會
高等院校普遍設立了專業指導委員會,借助專業人士豐富的經驗來促進專業的發展。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方案的制定應該從職業技能分析入手,由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并讓其參與實習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實習教學體系更加符合畢業生任職崗位的實際需要。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作用,建議所有專業委員在所在專業兼職授課,以便隨時了解專業情況,保證專業發展不偏離軌道。
2、建立基層崗位參與式認識實習制度
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來說,應當盡可能地安排基層崗位參與式認識實習,比如辦公室文員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銷售工作等;不能進行實際操作的崗位以學生參觀和咨詢為主;總的實習時間至少應當有一個月。一個學生到一個企業進行認識實習,要了解企業基層的一些情況,僅僅一個崗位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多個崗位的認識來匯總成專業認識,所以時間不能過短。參觀考察的對象應該是多種行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所設置的工作崗位是不相同的。當然,一個學生不可能把每一個行業都涉及到,可事先組織學生根據自身愛好來報名選擇行業、企業或公司,當把所有學生的材料匯集起來,就得到了對各行各業的相關需求信息。然后教師按實習行業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兩個星期之內了解到相關崗位的基本信息及該崗位應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最后,學生要寫出本次認識實習的實習報告。比如針對工商管理專業到工業企業進行認識實習的學生,需要其在實習報告中完成以下內容。首先,畫出該企業的組織結構圖,包括上至最高層管理機構,下至每一個班組和科室的構成。其次,從結構圖中找出自己能夠從事的崗位,最少四個。詳細了解這些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和從事該崗位應該具備的計算機水平、英語水平以及專業課程知識,如寫作知識、管理基礎知識、人力資源知識、市場營銷、市場調研、資料分析和會計知識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綜合起來寫一份實習報告。
3、構建校內模擬實習平臺
學??梢試L試在校內構建工商管理類專業模擬實習平臺,營造企業經營管理情景,依托實驗中心開展實習。通過這種模擬實習的平臺,把企業真正的“搬進”學校,讓學生在實驗中心完成模擬實習,掌握企業運作的規律,熟悉企業運作的流程,體會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提高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這樣可以全面提高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經濟管理水平、信息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當然,這個模擬實習的平臺從業務流程安排、工作崗位設置到企業情景設計,都應當盡可能地貼近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實際,突出模擬實習的高度仿真性。環境的設計應使學生有一種仿佛置身于企業實際環境中的感覺。
4、對學生的學年論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實行一體化指導
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大三時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由學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教師,實行學年論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一體化指導。這種指導方法既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指導學生,也便于學生幫助教師收集資料、參與教師的研究工作,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學生可以根據指導教師的建議,有計劃地安排實習時間,明確專題調查的主題,從而使實習目標更為明確、內容更為充實。同時,這樣還可以克服原有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和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學術研究、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此外,還有利于學生尋找工作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國實施21世紀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積極參與社會、加大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手段,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貫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輸送優秀人才的客觀保障。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需要高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斷構建和創新大學生實習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田建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縱橫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02.157
我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很短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不少寶貴的教學經驗,但是,社會、經濟、科技和學科的迅速發展以及東西方制度文化背景的差異,給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提出許多新課題、新問題,這些問題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目前,國內高等院校推行的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對于一些受制度文化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小、國際通用性和可比性強的職能型管理課程,如會計、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市場營銷等課程,直接引進先進的、能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國外原版教材;二是教學語言的國際化,采用外語或雙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另外,我們所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須適應我國企業的實際需要。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與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體制環境息息相關,幾千年積淀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人們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還必須扎根于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土壤,實現中國化。中國化并不是將現代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簡單地照搬過來,也不是機械地將外國理論加中國案例,而是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采用和吸取發達國家工商管理的先進理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工商管理理論體系,實現理論上的超越、發展和創新。對于與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的課程,如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戰略管理等課程,其基本理論框架可以采用國外先進的模式,同時,還要結合我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企業的發展歷程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引進、借鑒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工商管理課程。
2綜合管理與職能管理的關系
目前,高等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業理論教學,基本上是按照企業的職能被分解為財務、生產、營銷、人力資源等課程進行講授。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體現出某一領域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研究對象明確,易于講授,但是,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首先,忽視了各職能管理理論之間固有的有機聯系,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某一個專業管理領域中的知識,卻難以從整體上系統地把握管理知識體系,從而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其次,與企業對管理人才的現實要求差距較大,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具體問題,甚至是某一職能部門的問題,常常需要把各種管理手段、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綜合,加以解決。這種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帶來的缺陷,已經引起工商管理教育界的關注,國外不少管理院校為了消除這些弊端,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譬如,美國著名的沃頓商學院從1992年開始就打破課程中各學科、各課程之間條塊分割、自搞一套、各自為政的離散狀態,推出了“整合式教學”,即按照整體和綜合的觀念,對課程進行重整,把各種不同目標的課程組合成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教學系統,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值得一提的是,若走向極端即取消職能管理課程,代之以綜合課程,那照樣是行不通的,畢竟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一開始從事的大多為部門職能管理工作,只有擺正職能管理和綜合管理的位置,在進行職能管理教育的時候,關注到相應職能課程與其他相關職能管理的聯系以及在工商管理類專業中的地位角色,才能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3知識與能力和素質的關系
我國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普遍注重知識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不同于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管理人員主要與人打交道,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其任務就是將人、財、物等資源合理地配置起來,以實現企業的局部或整體目標。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F實當中的企業管理問題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無固定的模式可循,如果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那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的最后解決,除了需要管理人員掌握豐富的經濟、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識以外,還要掌握從書本中學不到的技巧,具備良好的企業管理能力和素質。
一個企業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對企業興衰、個人事業成敗的影響往往比知識的影響更大。有關資料表明:在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影響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所占比例達到80%,其中主要是能力和素質因素。企業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包括:決策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有些能力可以通過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獲得,有些能力需要通過工作實踐取得。企業管理者的基本素質主要是指心理特征,它是企業管理者在無意識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慣常性的決策思維和行為方式,是在長期的社會歷程和經營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舅刭|比較穩定,難以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個人意志力、經受挫折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解決企業管理問題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
4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它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而產生和發展,實踐性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工商管理的靈魂。在管理理論從古典的科學管理到現代的人本管理發展過程中,管理實踐一直為管理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并驗證管理理論的正確性。
現有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課程明顯過多,實務課程偏少。大多數院校開設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中,純理論型課程如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等課程所占比重很大,這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來說,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工商管理實務的課程如商務談判、市場調查等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往往是理論講得比實務多,甚至當作理論課程來講授。這一現象的背后有其客觀原因和歷史原因,現有的大多數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擅長理論教學,但由于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具體的工商管理工作,因而缺乏實踐經驗和實務教學的基礎。從另一方面看,也有主觀認識上的原因,不少人認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的是高層次工商管理人才,而高層次人才理所當然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以致把對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放在很次要的位置。
企業管理倫理化就是將企業職業道德建設與企業管理活動融合起來,這不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企業職業道德建設與企業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兩者的核心內容也是十分接近的?,F代企業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核心,以自我管理為基礎,以人與企業的共同成長為目標;企業職業道德建設是通過樹立員工的信心理念、建立共同的價值評價標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增強企業凝聚力,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和企業的持續發展,但是,企業職業道德建設與企業管理在運作方式上畢竟不盡相同,所起作用也不一樣。企業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的方法手段來維持,是一種硬約束或制度約束;而職業道德規范則是通過人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發揮作用,是一種軟約束或意識約束,這種軟約束卻往往比管理制度硬約束有更大的威力和穩定性。若只有企業管理工作而沒有職業道德建設,那只是一種外在的、被動的規范,沒有自覺性和積極性;若只有職業道德建設而沒有企業管理工作,那是一種內在的、軟弱的規范,沒有紀律性和嚴肅性。因此,只有將職業道德建設引入硬機制,實現職業道德制度化,使之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和環節,外化為企業管理,同時,將企業管理工作變成員工的自律行為,內化為職業倫理道德,才能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學前融合教育 質量 評價
分類號G760
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益問題雖日益受到重視,但保障特殊幼兒的入園機會以及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目前仍然面臨重重困難。作者認為,在目前考慮學前教育立法之際,應該同步考慮如何保障適齡特殊幼兒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其中,切實之舉是探索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并把其整合進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之中。這對待案的《學前教育法》不僅是有益且必要的補充,也是改變全國特殊幼兒命運的重要機遇。對普通幼兒園而言,開展融合教育實踐這樣的壓力也會轉變為進一步改進觀念、提升質量的動力。
1 普通學前教育對質量的界定、解析和評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在學前教育質量及其評價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且成果頗豐。就托幼機構教育而言,“質量”主要指結構性質量和過程性質量。國內外幼兒教育專家對質量的共識是:評價學前教育質量應側重于對過程性質量的評估。但毋庸置疑,結構性質量與過程性質量不是割裂而是相互發生作用的;某些結構性質量,尤其是班級空間格局、區角規劃和材料提供對過程性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用總體環境質量可以更貼切地表述學前教育質量的內涵。Harms等(2005)編制的《幼兒學習環境評估量表(修訂版)》(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是體現這一理念最具代表性的產物。ECERS—R包含七個子量表,即從空間與設施、日常照顧、語言—推理、活動、互動、作息結構、對家長和教師的支持等七個維度對幼兒的學習環境(主要是班級)的質量進行評價。ECERS—R的判斷標準包括:選擇性、獨立性、自由創造、多樣化、計劃性、積極氛圍、監督管理和成人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起,美國在幾項全國性長期研究中均應用了ECERS或ECERS—R作為對托幼機構教育質量的最權威的評估,可以說,ECERS—R是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的學前教育質量評價工具之一,
國際幼兒教育領域的學者們基本公認,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Children,NAEYC)推廣的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最確切地代表了高質量學前教育的內涵。DAP背后所支持的理論主要包括皮亞杰、維果茨基及杜威等所倡導的建構主義教育方式。NAEYC倡導DAP的原因主要是想避免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進入“拔苗助長”(即小學化教育傾向)的誤區,一味強調幫助幼兒發展基礎學科的各項技能。相反,DAP通過創設富有吸引力的適宜環境讓幼兒發揮“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鼓勵其主動參與游戲活動,讓他們能自然地培養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會交往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健康、堅實的基礎。但是,Copple和Bredekamp也補充說明:DAP并不意味著“集體教學”和“基礎學科教學”就是錯誤,或所有的游戲和活動都必需由幼兒主動發起的;DAP也不局限于某種特定的教育方法,相反,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特點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因此,教師的角色是“支持者”(facilitator)。優秀的幼兒教師的最大特點是“有意識性”(intentional),即根據幼兒的年齡、發展和文化背景等特點有目的地選擇教室布置、區角規劃、材料投放;選擇主題和相關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選擇如何、何時與幼兒互動——交流信息、提問、糾正或提供反饋意見等_2 J。值得一提的是,ECERS—R所代表的質量概念與DAP關于高質量的定義完全吻合,因此得到了眾多幼兒教育專家的認同和推廣。
2 學前特殊教育對質量的界定和評估
與普通學前教育相比,有關什么是高質量的學前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ECSE)及與之對應的評價方法與內容的探討較少,相關研究亦顯貧乏。主要原因是影響學前特殊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較少。其中,斯金納和巴甫洛夫的行為主義理論和班杜拉的認知一行為理論對學前特殊教育的課程設計和教育實踐影響最深,具體體現在學前特殊教育強調個體化的干預和評估,并且不斷檢驗干預的效果。其次,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最能解釋支持或影響特殊幼兒是否有效地接受各項教育服務的不同因素及其關聯性。因此,學前特殊教育強調家長在幼兒評估和干預中的參與以及對家長的培訓和支持;注重相關服務人員的專業交流和協作;重視幼小銜接問題。此外,學前特殊教育也受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鼓勵特殊幼兒通過積極發起游戲活動、有意識地參與活動并與同伴的互動來促進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說,發展適宜性教育也適用于特殊幼兒教育。因此,學前特殊教育的服務項目繁多、內容廣泛(如游戲治療、行為分析治療、職業治療)、形式多樣化(家庭為主的、機構為主的、普通或特殊幼兒園為主的),強調個別化目標的實現,以及通過支持家庭和維護家庭利益來促進特殊幼兒的發展。
通常,對學前特殊教育服務質量評估的內容集中體現在法律(如《特殊兒童教育法》,即IDEA)已規定的實施細則上。但這些細則往往強調是結構性質量,而非過程性質量。從過程性質量的角度而言,最具權威的標準來源于全美特殊兒童協會幼兒教育分會于2005年推廣的“有效實踐”(Recommended Practices)?!坝行嵺`”總共有240條標準,包含五大領域:評估、兒童為中心的實踐、家庭為基準的實踐、跨學科的服務模式和科技實踐。“有效實踐”驗證了影響學前特殊教育理論的實踐效果。有些主要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引導的實踐,有大量的實證研究為基礎,如積極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nt)、強化(Reinforcement)以及以同伴為中介的策略(Peer—mediated Strategy)等;有些則以理論為主要支持,實證研究較少,但是在實踐中一般得到一致的認可(如,合作教學、對家長的支持等)。但總體而言,針對這些實踐并無相關的質量評估工具和方法,相關的質量研究也未曾查到。
3 學前融合教育的定義及其對質量的新挑戰
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提倡學前融合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進入普通托幼機構接受學前教育的特殊幼兒人數不斷增長。最終,隨著各國政府支持融合教育的政策陸續出臺,學前普教和特教開始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解答什么是有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的文獻常使用“全納教育”來指稱融合教育。兩者區別是:前者作為融合教育的一種形式,強調不管特殊幼兒的殘障程度如何都應進入普通幼兒園,在任何時段都與普通幼兒一起參與任何活動。而后者則允許根據特殊幼兒的情況,通過各種靈活形式使其在普通幼兒園接受教育。事實上,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包括半日融合半日個別化指導,幼兒園以外的專業康復機構訓練與幼兒園融合相結合,或者反融合,即普通班幼兒到資源教室與特殊幼兒一起進行游戲活動等多種形式。因此,融合教育的說法更符合中國國情。
隨著探討的深入,學者和家長們提出了一系列關心的問題:(1)如何能確保特殊幼兒和普通幼兒同時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2)是否使特殊幼兒進入高質量的普通幼兒園便能確保他/她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3)針對不同特征和需求的特殊幼兒,其教育質量指標是否相同?專家們普遍認為:普通幼兒教育的質量指標和發展適宜性教育同樣適用于特殊幼兒教育,它也是融合教育的基礎條件?;谄胀▽W前教育與學前特殊教育存在很多共性,許多專家積極倡導兩大課程的融合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其可行性。
但是,學前特殊教育和普通學前教育在核心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上的確不同。單純地發展適宜性教育(DAP)無法完全滿足特殊幼兒的教育需求。首先,兩者的出發點不同。學前特殊教育認為需要對特殊幼兒的缺陷進行預防性的干預(即積極地預防因已存缺陷造成的對其它領域發展的負面影響)和彌補性的補救。因此,個體化的、目標導向的、系統化的干預是它的核心特點;而且,普遍認為越早干預效果越好。相反,DAP強調的是幼兒自發的、興趣為導向的、游戲為主的建構主義式教育。雖然,DAP也強調個體適宜性教育,但是它的含義僅指靈活安排環境、材料、課程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由此可見,盡管DAP強調的個體適宜性為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礎,但是它的個體化含義還很模糊,這與學前特殊教育中的個別化教育還是有區別。后者需要通過對個體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和優勢做綜合性評估,然后再確定符合其需要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情境等。而且,評估要求是多元化的和跨領域的團隊合作形式,并須定期執行來檢驗干預的效果,以便隨時對教學方法做出調整。其次,從教學方法而言,學前特殊教育需要具備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性(efficiency)、功能性(func—tional)、規范化(normalized),即干預方法能使幼兒有效地習得技能,能有效率地使用干預方法,習得的技能便于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運用,并且,干預方法的選擇以接近普通自然的方式為導向。由此可見“個別化”是融合教育的核心和關鍵。能否處理好這個核心問題是確保不同的特殊幼兒在普通幼兒園接受高質量學前教育的關鍵所在。
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是:融合教育并非簡單指特殊幼兒進入普通幼兒園的班級中參與游戲和學習活動;反之,它是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和相關服務支持來體現的。但是,特殊幼兒在普通幼兒教育環境中所需的相關服務的概念和質量指標的解析相當欠缺。更重要的是,這些質量指標和服務概念如何在普通幼兒園教育中具體展現,又該如何有效地評價其融合教育實踐的質量水平?長期以來,大家對學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解釋不盡相同,這對推廣本來就錯綜復雜的融合教育服務體系和其質量提升都帶來了困難。因此,對融合教育作出完整的定義用以引導質量界定和評估工作是極其必要的。
自IDEA2004頒布后,美國學前特殊教育出現了以幼兒發展和學業成就為導向的發展趨勢。這一發展趨勢促使美國學前普教和特教開始聯手制定融合教育的定義和質量標準,以避免實踐工作者進入誤區。終于,在2009年美國特殊兒童協會幼兒教育分會(DEC)和全兒教育協會(NAEYC)聯合發表了關于早期融合教育的立場聲明:“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了一系列的價值觀、政策與教育實踐,以支持每位嬰幼兒及其家庭,無論其能力如何,都能作為家庭、社區和社會的完整一員,廣泛參與各種活動和情境。
同時,此聲明強調了從以下三方面來判斷融合教育效果的理想性:第一,特殊幼兒、教師和家長具備歸屬感和成員權利;第二,發展積極的社會關系和友誼;第三,最大程度地開發幼兒的潛能。該文進一步指出以下三大特征可用來衡量特殊幼兒是否享受到高質量學前融合教育。第一,可接近性,即特殊兒童能夠自由地使用她/他的教育環境和環境中的各項設施和活動。第二,參與度,即環境和活動的設計能保證特殊兒童有意義地參與游戲和學習活動。第三,支持性,即建構一個完整的支持系統,以實現以下目的:(1)培養和促進教師和家長的專業能力;(2)出臺合理的政策和資源保證措施,以促進家園合作和專業人士協作;(3)構架多種特殊兒童服務模式并提高相關服務人員專業水平。
的確,此定義反映了學前教育與學前特殊教育通過多年實踐經驗累積的對有質量的融合教育的共識。它為實施有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同時,也讓專家們看到了目前所有的質量標準不足以合理地評估學前融合教育。因為學前融合教育代表了廣泛、復雜的實踐系統,導致幼兒教師和專家們均缺乏對服務質量內容的共識。其中,最大的矛盾莫過于如何確保個體化的干預和發展目標在普通教育服務體系中發揮最大化利益。這個矛盾可能會因為中國的國情(如班額大和集體教學)而變得更加突出。
4 中國文化情境下學前融合教育質量評價的理論構想
目前在中國,特殊幼兒連入園都困難重重,何來有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之談?撇開法律和政策的支持與落實不談,我們的具體困難有:(1)班級規模大;(2)集體活動過多,缺乏對個別兒童的關注和支持;(3)普通教師缺乏融合教育的經驗和方法;(4)專業教師缺乏,也沒有相應的職稱系列;(5)特殊設備缺乏;(6)沒有適合特殊兒童的課程和評估工具;(7)政府雖重視但資金投入和具體實施計劃不到位;(8)沒有相關支持和服務等等。普通幼兒園即使接受了融合教育的價值觀,學習了融合教育的方法,也無法有效地推動和確保特殊幼兒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因此,即使特殊幼兒克服重重困難、通過種種途徑而進入高質量的普通幼兒園,也往往只能得到低質量的學前教育。
重重困難恰恰折射出對實施融合教育和理論創新的極度渴求。國內長期以來對高質量學前教育的定義、評估和指導中并沒有包含特殊幼兒的需要。在這個講究評價的教育時代,最能影響幼兒園定位和教師行為的,無疑是對其進行的評價的導向、內容和指標。由此可見,對高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進行界定并制定相關評估標準意義重大。作者認為,推行學前融合教育的當務之急是探索中國文化情境下學前融合教育質量的理論基礎,并且把這些內容體現在質量評估項目中,通過教育評估來促進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進而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有效性,并逐漸豐富實施融合教育的具體方法和內容。為此,在對國外多年實踐經驗和相關研究以及國內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進行綜述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中國學前融合教育質量評價的理論雛構如下。
第一,質量的前提條件:融合教育源自教育公平的思想,即保障所有兒童的基本教育權。作為基礎教育重要部分的學前教育,它的基本教育權利包含個體適宜性、文化適宜性和發展適宜性的要求。同時,它還包含避免社會性排斥要求。學前融合教育是一種以價值觀為主導的教育政策和實踐。認同與實施學前融合教育,首先須肯定的是它的價值觀,其次才是它的實踐方法和有效性。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當代教育改革的走向(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均證明這一前提是正確的和堅實的。
第二,質量因素關系結構:高質量的融合教育反應出一系列互相關聯的因素。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模型為融合教育實踐提供了指導框架。根據這一模型,特殊幼兒在融合教育中的體驗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融合策略實施(Microsystem),家庭觀點(Mesosystem),社會政策(Exosvstem)以及社區和文化(Macrosystem)。這些因素互相影響,相互牽制,動態地影響特殊幼兒的受教育質量。同樣,在中國要實現有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需要動員全社會,建構起一整套的教育服務體系和支持系統。
第三,質量方向和定位:美國特殊兒童協會幼兒教育分會和全兒教育協會于2009年對融合教育和相關特征(即可接近性、參與度和支持系統)的定義為中國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實施有質量的學前融合教育明確指出了質量的方向和定位。
第四,質量關鍵內容:融合教育質量的關鍵取決于教育過程殊幼兒與普通幼兒和成人的互動質量,以及相關的針對特殊幼兒的教育策略和支持系統的有效落實。在此理念指導下,來自其它國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效率性、功能性和普遍性均有待進一步的化驗證。幼教專家和教師們須不斷研發促進特殊幼兒交流、參與的教學策略和適合國情的相關支持系統。
第五,質量關鍵難點:如何平衡參與普通幼兒班級的教育和個體化教育的最大程度實現是學前融合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中國的國情下,如何協調和平衡兩者的沖突,需要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來探討明確。
參考文獻
1 BHanns T,Clifford R M,Cryer D.Early childhood en—vl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 edi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