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7:46:49
序論:在您撰寫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推動畜牧業信息化有利于實現畜牧業生產的全面自動化及數字化;有利于降低牧業生產的成本,提高畜牧業生產的效率;有利于畜牧業生產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傳統牧業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有利于減少畜產品市場波動,提高牧業市場流通效率,從而增加牧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淺談 畜牧 信息 問題 對策 述評
畜牧業信息就是對畜禽品種資源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疫病防制、器械設備、畜產品加工及其經濟利用的有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中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種畜禽遺傳育種信息、飼料營養信息、畜禽經濟信息、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專家人才信息等內容。根據畜牧業結構和研究內容,畜牧業信息可以劃分為畜牧業自然資源信息、畜牧業生產信息、畜牧業科技信息、畜牧業經濟信息、畜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畜產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飼料營養信息、器械設備信息和單位屬性信息等類別。畜牧業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畜牧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工具,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與智能化過程。畜牧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
畜牧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領域:一是畜牧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各個方面;二是畜牧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包括與畜牧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畜禽供求、國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和物價變動等;三是畜牧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快捷與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和轉化,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四是畜牧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指畜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動物產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業信息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畜牧業信息服務系統化和網絡化;畜牧業生產設施裝備信息化;畜牧業技術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畜牧業管理決策信息化;畜牧業勞動者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等。
筆者認為,畜牧業信息化是指畜牧業飼養設施的操作自動化及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和畜牧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等,運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通信以及網絡技術,實現精細飼喂、科學育種、飼養環境的監控、疫情監測、疾病防治以及產品溯源等。
一、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
近年來,隨這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一般建立在城郊的養殖場就會因為環境污染以及用地等方面的問題而不得不面臨搬遷。而為了穩定市場,保障畜牧產品的供給,地方政府又不得不通過土地的“調規”為畜牧業的發展劃出一定的土地,這就造成了“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的概念。而適養區通常都會劃定在離城鎮較遠、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比較閉塞的偏遠農村,或地勢較差的丘陵地區。因為這些地方的基礎條件差,交通不方便,不能滿足養殖業主的要求,嚴重影響著畜牧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養殖用地審批程序復雜目前,養殖用地的審批程序十分復雜,且審批的時間比較長,這其中如果涉及到了將基本農田轉為養殖用地,則審批程序會更加的困難。養殖場的建設費用項目非常多,費用昂貴,一般一個養殖場的前期建設費用就高達10萬元以上。如此高昂的費用和漫長的審批時間使不少有意從事養殖業的人都只有放棄。
二、龍頭企業帶動乏力
目前,農民與企業之間大多是單純的供求關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共同體,更沒有企業能夠帶領畜牧產業走上規?;?、標準化龍頭企業。尤其缺少畜禽產品深加工企業,畜禽主要以鮮活方式調運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散戶養殖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小規模、大群體”的飼養方式仍居主要地位;養殖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較少,規模化比重和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畜禽及其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很難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
三、推動畜牧業發展
1.調整畜牧業的結構
要把握好市場的動向,加快畜牧業的結構調整,注重畜牧業優勢的發揮。區域布局和畜禽結構趨于合理,畜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明顯提高。目前,要進一步做好畜牧產品區域發展規劃,加強各種畜禽的優勢區域建設。要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堅持分類指導,確定優先發展高效高質的畜禽品種,提高畜牧業的整體效益。畜牧業發展專業村要以規模化、規范化養殖為重點。
2.擴大畜牧產品的產業鏈
以往的畜牧業產品缺乏企業的深加工,通常以鮮活方式調運。據有關資料表明,許多發達國家的畜牧產品都是經過深加工才擺上餐桌。要立足現有加工企業的改造,積極引導和鼓勵各界引進和開發畜產品加工,擴大畜牧產品的產業鏈,提高初級產品的附加值,解決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3.政策制定
供求關系決定了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決定了行業利潤,行業利潤決定資本投向,資本投向決定產能,產能決定供求關系,如此循環。這一市場生態鏈條是由市場主動調節而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政府應該制定相應對政策維持這一關系平衡狀態。維持畜牧產品市場的穩定,促進畜牧產業的良性發展。
4.改變現有的畜牧業模式
關鍵詞:農牧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0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基于工業社會要求的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在世界許多國家還沒有全面完成,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數字化為核心、網絡化為趨勢的信息化產業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技術同時不斷深入到農牧業生產的各環節中,形成了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數字農業”,給農牧業這個傳統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農牧業信息化對于農業經濟深入增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并且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2]。加強農牧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農牧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駕馭農村市場經濟中處于前置性的基礎地位,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途徑。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技術將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4]。沒有農牧業的信息化,就沒有國民經濟的信息化,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農牧業信息化應當成為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一種必然和必須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農牧業信息化是一項亟待探討而且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5]。
1農牧業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與工業化和現代化一樣,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3個層面和6大要素。所謂3個層面,一是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二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與關鍵;三是信息產品制造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6大要素是指信息網絡、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法規環境與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通過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6]。
1.2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廣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和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7]。賈善剛指出:農村信息化的概念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過程。
梅方權年認為,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應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裝備現代農業,依靠網絡化和數字化支持農業經營管理,監測管理農業資源和環境,支持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信息化[8]。
農業信息化可以從4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三是農業技術操作自動自控化;四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5,9]。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
農業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在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大致有以下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農業計算機網絡等[5,10]。數字化作為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數字農業主要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數字信息化、農業過程的數字信息化(數字化實施和數字化設計)以及農業管理的數字信息化[1,11]。農業信息化實質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營銷以及農業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與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進程。農業信息技術就是實現農業各種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和貯存等方面的技術。
根據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領域的不同,主要分為氣象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農業專家系統和農業自動化技術等[4]。數字農業的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重要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和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筆者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涉農領域(農、林、牧、副、漁)所有對象的數字信息化,具體體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農民生活的數字信息化,應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3S”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的數字信息化,并付諸實施于農田精耕細作、病蟲害防治、林區規劃管理、畜禽漁業的生產操作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以及農民生活消費的網絡信息化等方面,集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網絡科學等高端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領域。
1.3畜牧業信息化
畜牧業信息就是對畜禽品種資源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疫病防制、器械設備、畜產品加工及其經濟利用的有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中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種畜禽遺傳育種信息、飼料營養信息、畜禽經濟信息、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專家人才信息等內容。根據畜牧業結構和研究內容,畜牧業信息可以劃分為畜牧業自然資源信息、畜牧業生產信息、畜牧業科技信息、畜牧業經濟信息、畜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畜產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飼料營養信息、器械設備信息和單位屬性信息等類別[12]。畜牧業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畜牧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工具,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與智能化過程。畜牧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
畜牧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領域:一是畜牧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各個方面;二是畜牧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包括與畜牧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畜禽供求、國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和物價變動等;三是畜牧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快捷與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和轉化,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四是畜牧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指畜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動物產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業信息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畜牧業信息服務系統化和網絡化;畜牧業生產設施裝備信息化;畜牧業技術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畜牧業管理決策信息化;畜牧業勞動者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等[14]。
筆者認為,畜牧業信息化是指畜牧業飼養設施的操作自動化及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和畜牧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等,運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通信以及網絡技術,實現精細飼喂、科學育種、飼養環境的監控、疫情監測、疾病防治以及產品溯源等。
2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2.1國外發展狀況世界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3個階段:第1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2個階段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3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
農業自動化技術在美國、西歐和日本已廣泛應用于工廠化養殖、工廠化蔬菜花卉生產、倉庫管理、環境監測與控制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飼料全部生產流程的自動控制、日光溫室中溫濕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動化控制。通過研制和使用農業機器人,代替人從事一些繁重的農事操作,如蘋果收獲、擠奶、噴藥、組織培養以及作物育種等方面。
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將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農場范圍。典型的農業信息化系統有:1975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創建了AGNET聯機網絡,現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美國國家農業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統CRIS可提供美國農業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和學府的研究摘要。
美國計算機在農牧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譬如:畜禽飼養的計算機化,有管理豬生產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農業機械化的計算機以及在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計算機在溫室環境方面的應用最顯其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林水產省就“人工智能與農業”專門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列出了知識工程在農業中應用的一整套實施項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農業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如植物工廠的蔬菜生產管理系統(菠菜、番茄、黃瓜、茄子、西紅柿和草莓等已進入批量生產)、陸田水田耕作、畜牧生產、家畜衛生系統、農業工程和機械管理系統等。
德國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已廣泛使用電子、信息技術等監測和自動控制各種試驗場所的溫度、濕度、光照時間和強度、風向風速等各項要素,均自動監測和記錄;德國還研究出許多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試驗儀器和設備;在農業生產中,裝有遙感地理定位系統的大型農業機械可以在室內計算機自動控制下完成各項農田作業[15-16]。
荷蘭在畜禽養殖基礎設施以及溫室種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荷蘭的科研人員在十多年前應用數字化技術,在奶牛自動飼養管理系統Porcod系統的基礎上研發成功母豬自動飼養Velos管理系統[17]。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3S”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精準農業、生物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圖書館技術[15,18]。
2.2國內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應用技術開始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少數農業研究機構開展了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從此農業信息化逐步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得以發展應用,具體發展階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
階段時間主要內容起步階段1981-1985年科學計算、科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普及發展階段1986-1995年數據處理(EDP)、大型數據庫的建立和MIS系統開發提高階段1996-2000年國家在“攻關”和“863”項目中都分別設置農業信息技術重大專題和課題快速發展階段2000至今農業信息化技術全面向農業生產實際滲透.
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將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應用,有些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20]。
中國國家科技部從1990年開始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數字農業”漸成氣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和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笆濉逼陂g,國家科技部等部門繼續加大對以“數字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以“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內容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數字農業科技行動”。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的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從而加速了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計劃”在生物與現代領域啟動實施了“數字農業技術研究示范”重大專項。這些專項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制一批數字農業產品、開發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集成示范應用為目標,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及示范應用體系。在農田信息自動采集、農田植物生長模擬與數字化設計、稻麥品質遙感檢測、數字化種植技術平臺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1]?!?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22]。由農軟開發的農牧場管理系統、育種分析系統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實驗室數據分析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門和現代化農牧場推廣使用[15]?,F在,國內研制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23]。我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畜牧業信息建設與利用也是從單機到網絡的一個發展過程。在單機應用方面,主要用于生產管理和決策應用[12]。我國畜牧業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優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有:農民素質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網絡成本較高,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25]。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建立在網絡化的基礎上。我國的農牧業信息網絡化的發展雖然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12]。我國畜牧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信息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用戶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畜牧信息技術成果應用程度低,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正是當前實施畜牧業信息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畜牧業生產部門及基層畜牧場,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傳統畜牧業的束縛,信息技術的普及遠遠不能同其他行業相比,從事畜牧行業的人員平均素質也遠低于其他行業部門,尤其是基層的管理人員及邊遠的農牧場,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26]。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依然是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及完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4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1)網絡化。信息技術發展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相互融合的高新技術。
2)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發展進步很快,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將得到長足的進展。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和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
3)數字化。數字化內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模擬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實現了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高保真和快速傳播,可以制成數字視頻和音頻信號在網絡上傳遞,實現遠程教育等;二是表現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25]上。
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農業應用服務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和應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統一的技術標準下,對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通過系統集成構建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初步形成我國數字農業技術框架。在我國不同生態經濟類型和不同農業生產管理類型地區,對數字農業技術進行集成應用示范,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信息化的跨越發展,加速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驗型向智能、精準和數字化方向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加速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并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確化、遠程化、自動化和虛擬化[1]。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建設集約化、專業化和優質高效的現代畜牧業已經成為必然[27]。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及通訊技術,把畜牧信息及時與準確地傳達到用戶手中,實現畜牧生產、管理和畜產品營銷網絡化,加速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26];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模式,使農民依靠信息引導進入市場、組織生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強對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積極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24,26]。當前,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所衍生的“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均是數字農業的不同側面,成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28]。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應逐步實現農牧業生產的操作的全面自動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終進入網絡化農牧業。
5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作用
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必將大大推動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作為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發展數字農業及相關技術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的支撐技術,因此將數字農業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平臺,符合時展的需要。數字農業展現了美好的前景,它將極大解放農業生產力,改變農業作業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質的飛躍[1]。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
強大的計算能力、智能化技術和軟件技術,使農業生產中極其復雜和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規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時空變化大和經驗性強的弱點。將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與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與有效的宏觀管理[5]。信息自動化技術使現代的養殖業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是形成統一標準化飼養的一種優化養殖方式。它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有利于解決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問題;有利于減少與外界接觸,減少傳染病的預防發生;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養殖環境和生產性能的發揮;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質;有利于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產的宏觀管理和相互之間的協調,從而促進畜禽業迅速發展,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29]。同時,利用計算機控制實現自動補料、補水和補光等作業,節約勞動力。另外,通過多媒體模擬,可以在最適宜時期擴大生產,在市場行情最佳時銷售,從而獲得最大利潤[30]。
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和高效益化;通過計算機對來自于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信息進行及時采集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統中的某些設備、裝置或環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檢測、記錄、統計、監視、報警和自動啟停等,實現農業自動化生產和對自然環境的實時監測[4,23]。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改造,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種選育,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止水平,減少損失,增加產出,獲得更大的效益,這將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氣等自然資源,減少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29]??茖W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增加農副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決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6結束語
推動農牧業信息化有利于實現農牧業生產的全面自動化及數字化;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利于農牧業生產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有利于減少農產品市場波動,提高農業市場流通效率,從而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繆小燕,高飛.“數字地球”與“數字農業”[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鴻瓚,解鴻博.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J].
現代情報,2008(6):76-78.
[4]佚名.農業信息化技術[EB/OL].[2009-03-16].
[5]胡倫賦.農業信息化研究[J].現代情報,2002,(11):43-45.
[6]黃勝海,鄒劍敏.對我國畜牧業信息標準化建設的探索[J].中國禽業導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N].中國財經報,2005-12-28(6).
[10]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J].現代化農業,2003(11):23-24.
[11]熊海靈,楊志敏.試論數字農業與農業信息化[J].農業網絡信息,2004(5):27-29.
[12]鄒劍敏,黃勝海.對我國畜牧業信息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07(1):4-9.
[13]張曉航.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陳新文.為畜牧業插上IT的翅膀[J].中國畜牧雜志,2003,39(6):42-43.
[15]趙靜,王玉平.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知識,2007(6):80-85.
[16]佚名.農業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養豬業生產力的新技術-數字化養豬[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呂曉燕,盧向峰,郝建勝.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4,16(11):121-125.
[19]劉世洪.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0]張建立,張建鑫,世昌.數字農業概述[J].農技服務,2007,24(9):116.
[21]佚名.數字農業和精確農業[J].北京農業,2006(6):4.
[22]吳吉義.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龍.加快畜牧業信息化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11):118.
[25]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J].現代化農業,2003(11):23-24.
[26]劉宇,蔣國濱.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3(4):18.
[27]趙穎波.讓信息化促進現代畜牧業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07(2):1.
[28]盧鈺,趙庚星.“數字農業\"及其中國的發展策略[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03(4):485-488.
關鍵詞:農牧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基于工業社會要求的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在世界許多國家還沒有全面完成,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數字化為核心、網絡化為趨勢的信息化產業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技術同時不斷深入到農牧業生產的各環節中,形成了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數字農業”,給農牧業這個傳統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農牧業信息化對于農業經濟深入增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并且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2]。加強農牧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農牧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駕馭農村市場經濟中處于前置性的基礎地位,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途徑。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技術將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4]。沒有農牧業的信息化,就沒有國民經濟的信息化,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農牧業信息化應當成為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一種必然和必須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農牧業信息化是一項亟待探討而且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5]。
1 農牧業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與工業化和現代化一樣,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3個層面和6大要素。所謂3個層面,一是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二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與關鍵;三是信息產品制造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6大要素是指信息網絡、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法規環境與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通過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6]。
1. 2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廣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和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7]。賈善剛指出:農村信息化的概念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過程。
梅方權年認為,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應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裝備現代農業,依靠網絡化和數字化支持農業經營管理,監測管理農業資源和環境,支持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信息化[8]。
農業信息化可以從4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三是農業技術操作自動自控化;四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5, 9]。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
農業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在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大致有以下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農業計算機網絡等[5, 10]。數字化作為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數字農業主要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數字信息化、農業過程的數字信息化(數字化實施和數字化設計)以及農業管理的數字信息化[1, 11]。農業信息化實質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營銷以及農業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與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進程。農業信息技術就是實現農業各種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和貯存等方面的技術。
根據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領域的不同,主要分為氣象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農業專家系統和農業自動化技術等[4]。數字農業的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重要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和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筆者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涉農領域(農、林、牧、副、漁)所有對象的數字信息化,具體體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農民生活的數字信息化,應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3S”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的數字信息化,并付諸實施于農田精耕細作、病蟲害防治、林區規劃管理、畜禽漁業的生產操作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以及農民生活消費的網絡信息化等方面,集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網絡科學等高端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領域。
1. 3 畜牧業信息化
畜牧業信息就是對畜禽品種資源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疫病防制、器械設備、畜產品加工及其經濟利用的有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中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種畜禽遺傳育種信息、飼料營養信息、畜禽經濟信息、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專家人才信息等內容。根據畜牧業結構和研究內容,畜牧業信息可以劃分為畜牧業自然資源信息、畜牧業生產信息、畜牧業科技信息、畜牧業經濟信息、畜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畜產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飼料營養信息、器械設備信息和單位屬性信息等類別[12]。畜牧業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畜牧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工具,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與智能化過程。畜牧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
畜牧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領域:一是畜牧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各個方面;二是畜牧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包括與畜牧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畜禽供求、國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和物價變動等;三是畜牧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快捷與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和轉化,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四是畜牧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指畜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動物產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業信息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畜牧業信息服務系統化和網絡化;畜牧業生產設施裝備信息化;畜牧業技術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畜牧業管理決策信息化;畜牧業勞動者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等[14]。
筆者認為,畜牧業信息化是指畜牧業飼養設施的操作自動化及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和畜牧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等,運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通信以及網絡技術,實現精細飼喂、科學育種、飼養環境的監控、疫情監測、疾病防治以及產品溯源等。
2 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2. 1 國外發展狀況世界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3個階段:第1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2個階段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3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
農業自動化技術在美國、西歐和日本已廣泛應用于工廠化養殖、工廠化蔬菜花卉生產、倉庫管理、環境監測與控制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飼料全部生產流程的自動控制、日光溫室中溫濕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動化控制。通過研制和使用農業機器人,代替人從事一些繁重的農事操作,如蘋果收獲、擠奶、噴藥、組織培養以及作物育種等方面。
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將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農場范圍。典型的農業信息化系統有: 1975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創建了AGNET聯機網絡,現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美國國家農業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統CRIS可提供美國農業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和學府的研究摘要。
美國計算機在農牧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譬如:畜禽飼養的計算機化,有管理豬生產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農業機械化的計算機以及在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計算機在溫室環境方面的應用最顯其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林水產省就“人工智能與農業”專門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列出了知識工程在農業中應用的一整套實施項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農業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如植物工廠的蔬菜生產管理系統(菠菜、番茄、黃瓜、茄子、西紅柿和草莓等已進入批量生產)、陸田水田耕作、畜牧生產、家畜衛生系統、農業工程和機械管理系統等。
德國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已廣泛使用電子、信息技術等監測和自動控制各種試驗場所的溫度、濕度、光照時間和強度、風向風速等各項要素,均自動監測和記錄;德國還研究出許多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試驗儀器和設備;在農業生產中,裝有遙感地理定位系統的大型農業機械可以在室內計算機自動控制下完成各項農田作業[15-16]。
荷蘭在畜禽養殖基礎設施以及溫室種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荷蘭的科研人員在十多年前應用數字化技術,在奶牛自動飼養管理系統Porcod系統的基礎上研發成功母豬自動飼養Velos管理系統[17]。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3S”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精準農業、生物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圖書館技術[15, 18]。
2. 2 國內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應用技術開始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少數農業研究機構開展了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從此農業信息化逐步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得以發展應用,具體發展階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
階段時間主要內容起步階段1981-1985年科學計算、科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普及發展階段1986-1995年數據處理(EDP)、大型數據庫的建立和MIS系統開發提高階段1996-2000年國家在“攻關”和“863”項目中都分別設置農業信息技術重大專題和課題快速發展階段2000至今農業信息化技術全面向農業生產實際滲透
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將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應用,有些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20]。
中國國家科技部從1990年開始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數字農業”漸成氣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和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十五”期間,國家科技部等部門繼續加大對以“數字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以“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內容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數字農業科技行動”。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的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從而加速了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計劃”在生物與現代領域啟動實施了“數字農業技術研究示范”重大專項。這些專項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制一批數字農業產品、開發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集成示范應用為目標,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及示范應用體系。在農田信息自動采集、農田植物生長模擬與數字化設計、稻麥品質遙感檢測、數字化種植技術平臺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1]?!?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22]。由農軟開發的農牧場管理系統、育種分析系統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實驗室數據分析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門和現代化農牧場推廣使用[15]。現在,國內研制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23]。我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畜牧業信息建設與利用也是從單機到網絡的一個發展過程。在單機應用方面,主要用于生產管理和決策應用[12]。我國畜牧業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優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有:農民素質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網絡成本較高,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25]。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建立在網絡化的基礎上。我國的農牧業信息網絡化的發展雖然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12]。我國畜牧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信息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用戶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畜牧信息技術成果應用程度低,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正是當前實施畜牧業信息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畜牧業生產部門及基層畜牧場,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傳統畜牧業的束縛,信息技術的普及遠遠不能同其他行業相比,從事畜牧行業的人員平均素質也遠低于其他行業部門,尤其是基層的管理人員及邊遠的農牧場,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26]。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依然是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及完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4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1)網絡化。信息技術發展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相互融合的高新技術。
2)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發展進步很快,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將得到長足的進展。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和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
3)數字化。數字化內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模擬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實現了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高保真和快速傳播,可以制成數字視頻和音頻信號在網絡上傳遞,實現遠程教育等;二是表現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25]上。
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農業應用服務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和應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統一的技術標準下,對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通過系統集成構建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初步形成我國數字農業技術框架。在我國不同生態經濟類型和不同農業生產管理類型地區,對數字農業技術進行集成應用示范,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信息化的跨越發展,加速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驗型向智能、精準和數字化方向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加速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并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確化、遠程化、自動化和虛擬化[1]。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建設集約化、專業化和優質高效的現代畜牧業已經成為必然[27]。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及通訊技術,把畜牧信息及時與準確地傳達到用戶手中,實現畜牧生產、管理和畜產品營銷網絡化,加速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26];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模式,使農民依靠信息引導進入市場、組織生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強對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積極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24, 26]。當前,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所衍生的“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均是數字農業的不同側面,成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28]。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應逐步實現農牧業生產的操作的全面自動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終進入網絡化農牧業。
5 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作用
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必將大大推動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作為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發展數字農業及相關技術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的支撐技術,因此將數字農業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平臺,符合時展的需要。數字農業展現了美好的前景,它將極大解放農業生產力,改變農業作業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質的飛躍[1]。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
強大的計算能力、智能化技術和軟件技術,使農業生產中極其復雜和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規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時空變化大和經驗性強的弱點。將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與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與有效的宏觀管理[5]。信息自動化技術使現代的養殖業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是形成統一標準化飼養的一種優化養殖方式。它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有利于解決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問題;有利于減少與外界接觸,減少傳染病的預防發生;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養殖環境和生產性能的發揮;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質;有利于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產的宏觀管理和相互之間的協調,從而促進畜禽業迅速發展,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29]。同時,利用計算機控制實現自動補料、補水和補光等作業,節約勞動力。另外,通過多媒體模擬,可以在最適宜時期擴大生產,在市場行情最佳時銷售,從而獲得最大利潤[30]。
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和高效益化;通過計算機對來自于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信息進行及時采集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統中的某些設備、裝置或環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檢測、記錄、統計、監視、報警和自動啟停等,實現農業自動化生產和對自然環境的實時監測[4, 23]。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改造,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種選育,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止水平,減少損失,增加產出,獲得更大的效益,這將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氣等自然資源,減少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29]??茖W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增加農副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決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6 結束語
推動農牧業信息化有利于實現農牧業生產的全面自動化及數字化;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有利于農牧業生產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有利于減少農產品市場波動,提高農業市場流通效率,從而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繆小燕,高飛.“數字地球”與“數字農業”[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鴻瓚,解鴻博.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 J].
現代情報, 2008(6): 76-78.
[4] 佚名.農業信息化技術[EB /OL]. [2009-03-16].
http: // countryside. com. cn/[5] 胡倫賦.農業信息化研究[J].現代情報, 2002, (11): 43-45.
[6] 黃勝海,鄒劍敏.對我國畜牧業信息標準化建設的探索[J].中國禽業導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sd - taishan. gov. 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 /1 /1155301. aspx.
[8]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化[N].中國財經報, 2005-12-28 (6) .
[10] 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 J] .現代化農業,2003(11): 23-24.
[11] 熊海靈,楊志敏.試論數字農業與農業信息化[ J].農業網絡信息, 2004(5): 27-29.
[12] 鄒劍敏,黃勝海.對我國畜牧業信息建設與應用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 2007(1): 4-9.
[13] 張曉航.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陳新文.為畜牧業插上IT的翅膀[ J].中國畜牧雜志,2003, 39(6): 42-43.
[15] 趙靜,王玉平.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研究述評[ J].圖書情報知識, 2007(6): 80-85.
[16] 佚名.農業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wzma. gov. 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 asp? id =121&sort.
[17] 佚名.解放養豬業生產力的新技術-數字化養豬[EB /OL]. [2009-03-19]. http: // agr.i com. cn/doc/2008 /3 /19 /150228. htm.
[18] 呂曉燕,盧向峰,郝建勝.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 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4, 16(11): 121-125.
[19] 劉世洪.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20] 張建立,張建鑫,世昌.數字農業概述[ J].農技服務,2007, 24(9): 116.
[21] 佚名.數字農業和精確農業[J].北京農業, 2006(6): 4.
[22] 吳吉義.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EB /OL]. [2006-07 -26]. http: // soft6. com /tech/9 /97096. ht-m.l[23] 佚名.什么是農業信息[EB /OL]. [2006-02-28].
http: // tzag. gov. cn/documents/docdetai.l asp? 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龍.加快畜牧業信息化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7(11): 118.
[25] 杜桂蓮,張勇.淺談農業信息化[J].現代化農業, 2003(11): 23-24.
[26] 劉宇,蔣國濱.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3(4): 18.
[27] 趙穎波.讓信息化促進現代畜牧業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07(2): 1.
[28] 盧鈺,趙庚星.“數字農業\"及其中國的發展策略[ J].
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3(4): 485-488.
農牧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駕馭農村市場經濟中處于前置性的基礎地位,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途徑。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農業信息技術將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沒有農牧業的信息化,就沒有國民經濟的信息化,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農牧業信息化應當成為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一種必然和必須的發展趨勢,深入研究農牧業信息化是一項亟待探討而且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
1農牧業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與工業化和現代化一樣,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3個層面和6大要素。所謂3個層面,一是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二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與關鍵;三是信息產品制造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6大要素是指信息網絡、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法規環境與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通過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1.2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廣義的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和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賈善剛指出:農村信息化的概念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過程。
梅方權年認為,農村信息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應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裝備現代農業,依靠網絡化和數字化支持農業經營管理,監測管理農業資源和環境,支持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可以從4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三是農業技術操作自動自控化;四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
農業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能以及“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在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大致有以下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農業計算機網絡等。數字化作為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數字農業主要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數字信息化、農業過程的數字信息化(數字化實施和數字化設計)以及農業管理的數字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實質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營銷以及農業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與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進程。農業信息技術就是實現農業各種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和貯存等方面的技術。
根據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領域的不同,主要分為氣象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農業專家系統和農業自動化技術等。數字農業的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重要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和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
筆者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涉農領域(農、林、牧、副、漁)所有對象的數字信息化,具體體現在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農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農民生活的數字信息化,應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3S”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的數字信息化,并付諸實施于農田精耕細作、病蟲害防治、林區規劃管理、畜禽漁業的生產操作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以及農民生活消費的網絡信息化等方面,集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網絡科學等高端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領域。
1.3畜牧業信息化
畜牧業信息就是對畜禽品種資源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疫病防制、器械設備、畜產品加工及其經濟利用的有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中表現出來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種畜禽遺傳育種信息、飼料營養信息、畜禽經濟信息、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專家人才信息等內容。根據畜牧業結構和研究內容,畜牧業信息可以劃分為畜牧業自然資源信息、畜牧業生產信息、畜牧業科技信息、畜牧業經濟信息、畜產品市場流通信息、畜產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飼料營養信息、器械設備信息和單位屬性信息等類別。畜牧業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在畜牧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和技術等各個環節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工具,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與智能化過程。畜牧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的應用。
畜牧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領域:一是畜牧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飼養管理等各個方面;二是畜牧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包括與畜牧業經營有關的經濟形勢、畜禽供求、國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物資購銷和物價變動等;三是畜牧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快捷與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傳播和轉化,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四是畜牧業市場流通信息化,指畜牧業生產資料供求信息、動物產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業信息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畜牧業信息服務系統化和網絡化;畜牧業生產設施裝備信息化;畜牧業技術操作機械化和自動化;畜牧業管理決策信息化;畜牧業勞動者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等。
筆者認為,畜牧業信息化是指畜牧業飼養設施的操作自動化及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生產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數字信息化、畜牧業市場流通的數字信息化和畜牧業勞動者的高度智能化等,運用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通信以及網絡技術,實現精細飼喂、科學育種、飼養環境的監控、疫情監測、疾病防治以及產品溯源等。
2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2.1國外發展狀況世界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3個階段:第1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2個階段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3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
農業自動化技術在美國、西歐和日本已廣泛應用于工廠化養殖、工廠化蔬菜花卉生產、倉庫管理、環境監測與控制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飼料全部生產流程的自動控制、日光溫室中溫濕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動化控制。通過研制和使用農業機器人,代替人從事一些繁重的農事操作,如蘋果收獲、擠奶、噴藥、組織培養以及作物育種等方面。
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將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農場范圍。典型的農業信息化系統有:1975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創建了AGNET聯機網絡,現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美國國家農業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統CRIS可提供美國農業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和學府的研究摘要。
美國計算機在農牧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譬如:畜禽飼養的計算機化,有管理豬生產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農業機械化的計算機以及在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計算機在溫室環境方面的應用最顯其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林水產省就“人工智能與農業”專門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列出了知識工程在農業中應用的一整套實施項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農業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如植物工廠的蔬菜生產管理系統(菠菜、番茄、黃瓜、茄子、西紅柿和草莓等已進入批量生產)、陸田水田耕作、畜牧生產、家畜衛生系統、農業工程和機械管理系統等。
德國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已廣泛使用電子、信息技術等監測和自動控制各種試驗場所的溫度、濕度、光照時間和強度、風向風速等各項要素,均自動監測和記錄;德國還研究出許多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試驗儀器和設備;在農業生產中,裝有遙感地理定位系統的大型農業機械可以在室內計算機自動控制下完成各項農田作業。
荷蘭在畜禽養殖基礎設施以及溫室種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處于世界前列。荷蘭的科研人員在十多年前應用數字化技術,在奶牛自動飼養管理系統Porcod系統的基礎上研發成功母豬自動飼養Velos管理系統。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3S”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精準農業、生物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圖書館技術。
2.2國內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應用技術開始進入我國農業領域,少數農業研究機構開展了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從此農業信息化逐步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得以發展應用,具體發展階段。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
階段時間主要內容起步階段1981-1985年科學計算、科學規劃模型和統計方法應用普及發展階段1986-1995年數據處理(EDP)、大型數據庫的建立和MIS系統開發提高階段1996-2000年國家在“攻關”和“863”項目中都分別設置農業信息技術重大專題和課題快速發展階段2000至今農業信息化技術全面向農業生產實際滲透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將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應用,有些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
中國國家科技部從1990年開始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數字農業”漸成氣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和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笆濉逼陂g,國家科技部等部門繼續加大對以“數字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以“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內容為切入點,組織實施“數字農業科技行動”。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的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從而加速了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
2003年,科技部“863計劃”在生物與現代領域啟動實施了“數字農業技術研究示范”重大專項。這些專項以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制一批數字農業產品、開發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集成示范應用為目標,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及示范應用體系。在農田信息自動采集、農田植物生長模擬與數字化設計、稻麥品質遙感檢測、數字化種植技術平臺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連續支持“農業智能應用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種作物的生育全程調控和農事管理專家系統,以及魚病防治、蘋果生產管理專家系統。由農軟開發的農牧場管理系統、育種分析系統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實驗室數據分析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門和現代化農牧場推廣使用?,F在,國內研制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我國與世界各國一樣,畜牧業信息建設與利用也是從單機到網絡的一個發展過程。在單機應用方面,主要用于生產管理和決策應用。我國畜牧業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優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
3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有:農民素質不高、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網絡成本較高,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建立在網絡化的基礎上。我國的農牧業信息網絡化的發展雖然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我國畜牧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畜牧信息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用戶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畜牧信息技術成果應用程度低,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現代化的發展,這也正是當前實施畜牧業信息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在畜牧業生產部門及基層畜牧場,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傳統畜牧業的束縛,信息技術的普及遠遠不能同其他行業相比,從事畜牧行業的人員平均素質也遠低于其他行業部門,尤其是基層的管理人員及邊遠的農牧場,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依然是農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及完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4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1)網絡化。信息技術發展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相互融合的高新技術。
2)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發展進步很快,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將得到長足的進展。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和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
3)數字化。數字化內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原來的模擬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實現了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高保真和快速傳播,可以制成數字視頻和音頻信號在網絡上傳遞,實現遠程教育等;二是表現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上。
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農業應用服務系統,通過系統集成和應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國數字農業的科學技術體系。在統一的技術標準下,對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通過系統集成構建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初步形成我國數字農業技術框架。在我國不同生態經濟類型和不同農業生產管理類型地區,對數字農業技術進行集成應用示范,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信息化的跨越發展,加速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驗型向智能、精準和數字化方向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通過該行動的實施,突破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開發國家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研究開發一批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初步構建我國數字農業的技術框架,加速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并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確化、遠程化、自動化和虛擬化。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建設集約化、專業化和優質高效的現代畜牧業已經成為必然。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及通訊技術,把畜牧信息及時與準確地傳達到用戶手中,實現畜牧生產、管理和畜產品營銷網絡化,加速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改變傳統的畜牧業模式,使農民依靠信息引導進入市場、組織生產,走畜牧業現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強對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積極促進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當前,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所衍生的“精準農業\"、“虛擬農業\"、“智能農業\"和“網絡農業\"等均是數字農業的不同側面,成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方向。
筆者認為,我國農牧業信息化應逐步實現農牧業生產的操作的全面自動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終進入網絡化農牧業。
5我國農牧業信息化的作用
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必將大大推動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
作為21世紀農業的重要標志,發展數字農業及相關技術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選擇的支撐技術,因此將數字農業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平臺,符合時展的需要。數字農業展現了美好的前景,它將極大解放農業生產力,改變農業作業方式,實現農業生產質的飛躍。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
強大的計算能力、智能化技術和軟件技術,使農業生產中極其復雜和多變的生產要素定量化、規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時空變化大和經驗性強的弱點。將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與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與有效的宏觀管理。信息自動化技術使現代的養殖業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是形成統一標準化飼養的一種優化養殖方式。它有利于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有利于解決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問題;有利于減少與外界接觸,減少傳染病的預防發生;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養殖環境和生產性能的發揮;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質;有利于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產的宏觀管理和相互之間的協調,從而促進畜禽業迅速發展,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同時,利用計算機控制實現自動補料、補水和補光等作業,節約勞動力。另外,通過多媒體模擬,可以在最適宜時期擴大生產,在市場行情最佳時銷售,從而獲得最大利潤。
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和高效益化;通過計算機對來自于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信息進行及時采集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統中的某些設備、裝置或環境,從而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檢測、記錄、統計、監視、報警和自動啟停等,實現農業自動化生產和對自然環境的實時監測。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以改造,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度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種選育,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止水平,減少損失,增加產出,獲得更大的效益,這將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氣等自然資源,減少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茖W指導農業生產管理,增加農副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決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摘 要 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是畜牧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強化投資管理,為畜牧企業發展助力。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切入,首先介紹廣西畜牧業經營特點,然后就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相關概念進行解讀,最后從做好預算管理、進行成本控制兩個方面對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做詳細闡述。
關鍵詞 畜牧業 投資 項目 管理
引言: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有自己的特點,在生產周期、技術操作、投資運轉、勞動組織和生態影響等方面都體現出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性,投資項目運轉周期較短,資金回收快。針對存在問題加強相應投資和成本管理,對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有重要意義。
一、廣西畜牧業經營特點及項目投資
廣西畜牧業經營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家禽飼養、生豬飼養、水牛飼養是畜牧業主力軍,經營模式也發生較大改變,庭院飼養、茶園飼養、林下飼養、桑園飼養、果園飼養等,多種飼養方式豐富多彩。特別是近幾年,規模經營已經成為畜牧業主流發展方向。
畜牧業經營多樣性,投資項目管理不可或缺。投資項目管理不僅是經營養殖戶的管理內容,也是政府相關機構的職責,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投資項目管理是養殖企業的財務管理,也是養殖企業的決策管理,針對畜牧業經營特點,把相關管理措施落實到位,對養殖企業健康發展會產生巨大推動力。
二、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
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主要涉及畜群周期管理和飼料供應管理。畜群周期是指飼養群體從入欄到出欄的飼養過程,周期長短和經營效果都比較清晰地體現出來。飼料供應管理是指畜群生長期間耗費飼料的成本管理,主要體現在降低飼料成本方面。
1.畜群更新周期管理
畜群生長周期長短受幾個因素控制:首先是飼養畜群自身特點,生豬和水牛生長速度不一樣;其次是飼養方式的原因,同樣是飼料雞鴨,不同養殖企業的飼養周期有差異;第三是飼養目標的原因,飼養目標不同,其周期也會體現差異性。針對不同畜群周期,項目投資當然就有差異,進行項目投資管理也要有不同側重點。
由于畜禽周期管理存在搭配不合理、折舊不適時、更新換代不科學等問題,有必要加強畜禽周轉管理。目的是促進畜禽生長結構均衡,促進畜群周期順利完成。畜群更新不僅體現在品種和品質上,還要通過管理讓企業及時和市場接軌,生產適銷對路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2.畜禽飼料供應管理
畜群飼料供應管理是指對飼料構成、購買、運輸等環節的控制管理。飼料是畜群飼養的最重要投資項目,加強飼料供應管理,要在優化飼料配置、篩選購進渠道、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精細化操作。飼料科學配置不僅可以提高畜群生長速度,還能節約飼料成本,所以,對飼料進行優化處理,是飼料供應管理的首要任務。規模飼養都有比較固定的飼料源,定點生產廠家或者固定飼料企業。有些大型養殖企業還可能有自己的飼料生產企業,不管屬于哪種飼料源提供飼料,都需要進行對比篩選,要根據畜群具體實際適時調整飼料結構,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飼料運輸使用過程也需要相應技術管理,不然也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三、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包含內容眾多,主要體現在預算管理、成本管理、勞動組織管理方面。在具體實施這些管理舉措時,還要注意一些問題。
1.搞好預算管理,實現提前控制
畜牧業投資預算管理和其他企業一樣,這是成本的前期控制措施。所謂預算管理,就是對項目進行投資評估,計算出可能需要的資金數量。畜牧業項目投資預算就是對飼養新上投資項目進行事前的評估,包括畜群進場投資、飼料投資、管理投資、其他可能的投資,綜合所有投資之和,便是該項目投資預算。對項目投資預算進行管理,就是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預設,盡量壓縮投資成本,像飼料投資預算,可以通過自產飼料或者改變飼料進貨渠道等方法實現提前成本控制。預算管理不只是企業財會的責任,更是企業決策者的決策依據和管理措施,科學的預算管理,對投資前期控制得力,可以為企業節省大筆資金。
2.加強成本管理,提升經營效益
成本管理是畜牧企業投資項目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由于涉及內容比較復雜難以操作,資產流失比較嚴重,管理始終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因此,加強成本管理,對提升飼養企業經濟效益至關重要。成本管理主要包括飼料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資產折舊等項內容。
2.1飼料成本
飼料成本是指自產和購買的各種精粗飼料和各種添加飼料所需資金,以及運輸和喂養過程中消耗的各種費用。飼料成本管理主要是對自產飼料和購入飼料進行成本核算。自產飼料是企業自身生產的飼料,其成本就是實際消耗成本,含種植成本和加工成本;購入飼料是指企業不能自我生產,而要從市場買入飼養用飼料,其成本核算是以現行市場價格加上運輸費等的實際消耗費用。在飼料成本管理中,要合理調配自產飼料和購入飼料的比例,一般情況下,自產飼料質量有保證,而且消耗成本較低,還可以節省運輸等費用,適當增加自產飼料比例有利于企業創造最大價值。但是,一些規模養殖中,自產飼料難以滿足其飼養要求,購入飼料也是必然選擇。購入飼料成本控制需要針對企業飼料配置實際需求,要與自產飼料形成互補。
2.2固定資產折舊成本
固定資產折舊成本管理包含畜禽折舊、場地設備折舊、相關機械折舊和畜禽周轉折舊等。場地設施機械等資產折舊主要是根據其利用年限計算的,而畜禽折舊和畜禽周期折舊和一般物品折舊不盡相同。畜禽周轉速度和畜禽入欄出欄時間有關聯,不同畜禽品種和經營方向不同,體現的周轉周期也不同,其折舊特點也不同。要合理確定畜禽折舊,掌握畜禽周轉規律,最大限度挖掘其中的可利用價值,盡量減少折舊成本。
3.做好勞動組織管理,發揮畜牧生產特點
做好勞動組織管理,主要是指生產過程中的勞動管理、經營中的組織管理、畜禽防污管理和農民的合同管理等內容。切實落實各項管理措施,確保畜牧業生產經營的高效。
3.1生產勞動管理
畜牧業生產勞動對象是一些有生命的畜禽群體,勞動效果主要體現在飼養過程中,從畜禽飼養效果反映勞動成效,畜禽生長情況與飼養員勞動有重要關聯。在某種程度講,飼養生產勞動直接決定畜禽產品的質量,因為畜禽對生長環境比較敏感,飼養勞動要及時發現畜禽群體變化,適時調整操作結構,嚴格執行勞動責任制和相關操作規程。飼養勞動是全年均衡的,要不間斷地實施勞動行為,要提高勞動力利用效率,這樣有利于降低勞動管理成本。在畜禽飼養管理勞動中,體現勞動價值的標準當然是飼養的效果,像繁殖數量、成活數量、增長效益和畜禽產品等,用這些因素作為衡量的標準,體現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這也有利于充分調動飼養員的勞動積極性。
3.2經營組織管理
經營組織管理主要是指各利益主體之間各種生產關系和利益制衡關系的相互協調。現代規模養殖企業大多采用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經濟模式,在項目投資管理中,各個利益主體的責權利要具體分明,各個主體利益分配要體現科學合理,各個部門之間也要形成和諧互動,要實現這里管理目標,就需要采取多種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3.3農戶合同管理
很多飼養企業采取的是農戶+龍頭企業的經營模式,這樣就涉及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的問題。為了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企業要與農戶簽訂各種各樣的合作協議,像場地使用協議、產品供銷協議、勞動關系協議等等,但是在具體操作中,農戶和企業利益可以共享,風險未必能夠同擔。有些企業往往借用合作為名,肆意圈地套錢;農戶也會出現一些違約現象。加強合同管理當然是勢在必行。企業和農戶要提高彼此的信任度,企業要增加經營管理的透明度,特別是企業財務狀況,還要讓農戶及時了解市場信息,適時調整飼養方案,實現共生共贏經營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秋林,歐陽昌民.畜牧業投資項目管理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牧業通訊.2004(16).
論文關鍵詞:瑪曲,原料型畜牧業,原因,模式研究
問題提出
黃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境內眾多的黃河支流和豐富的濕地資源,又稱為“高原水塔”和黃河上游的“蓄水池”?,斍h的草地資源是當地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天然生態屏障。這說明瑪曲草地資源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功能。其實草地資源和畜牧業是重要的利益相關方關系,二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其中一方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另一方的發展。只有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才能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瑪曲位于甘肅省甘南州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甘、青、川三省結合部,是黃河上游重要的補給區。由于獨特的高原地理環境,形成了優質的草地資源,全縣共有草地面積128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積1245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96%。草地資源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瑪曲是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2008年畜牧業總產值達28723.07萬元,占當年GDP總量的41.78%,畜牧業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2.原料型畜牧業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業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業是指以草原為基地,牧草為生產資料,在沒有補飼的情況下,采取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方式,過分追求數量不重視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只是把牧草資源轉變初級畜
產品的社會物資生產部門。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原料型畜牧業首先表現在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畜牧業只是純粹的利用天然草場,過分依賴自然條件,即使是在牧草資源較少的年份,也不補飼,自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畜牧業的產量和畜產品質量。其次是落后的經營方式。這在經營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養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結構和出欄、銷售時間,最終導致種群結構不合理,畜產品質量較差,收益較低。
二是生產組織程度低。在實行草畜雙承包制后,畜牧業以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模式為主,牧民抵抗風險能力較低;同時牧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在獲得生產、銷售的信息資源的渠道少、市場把握困難,畜牧業發展水平也較低,畜牧業經
營規模小容易造成畜產品生產成本較高而缺乏競爭力。
三是缺乏品牌優勢。無論是牲畜銷售還是畜產品銷售都缺乏品牌效應,純天然草場的資源優勢和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畜產品和有機畜產品特色未能充分體現,產品價格和普通畜產品的價格相差無幾,出現了“優勢優質資源、產品優質不優價”的尷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瑪曲是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當地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畜牧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瑪曲經濟社會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業產值占GDP得比例平均為36.93%,其中2000年達45.71%,對GDP的貢獻率近50%,可見畜牧業在瑪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瑪曲牧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二者之差最大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增加牧民收入,促進了瑪曲經濟的發展。
表1瑪曲縣畜牧業產值及比例單位:萬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業產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資料來源:根據《甘肅農村統計年鑒》各年計算數據整理
表2瑪曲縣和甘肅省農村居民純收入比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瑪曲牧民人均
純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長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農村居民人
均純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長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數據來源:根據《甘肅省統計年鑒》和《瑪曲縣統計年鑒》各年數據計算整理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料型畜牧業發展瓶頸越來越明顯。由表1可知,畜牧業產值占GDP的比例越來越低,由45.71%降低到30.36%,雖然近幾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減少到2009年的250.92元,減少了675.38元;同時瑪曲牧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長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長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這說明了原料型畜牧業經濟制約了牧區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原料型畜牧業不僅對經濟的發展和牧民收入產生了影響,而且還造成瑪曲草場退化,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特別是實行草場承包以后,牲畜的存欄量急劇增長,由1982年的170.81萬個羊單位增加到2009年的327.4萬個羊單位,增加了近兩倍;而瑪曲草場的理論載畜量為166萬羊單位,2009年瑪曲超載161.4萬羊單位,超載率為97%。牲畜超載最直接的結果是草場退化,1985年沙化面積為2.16萬畝,2003年達到80.1萬畝,沙化面積增加了近40倍,平均沙化速度達到20.94%。草場退化導致了草場質量下降草場可食牧草產量從1982年的平均5860.5千克/公頃,下降到2004年的4000千克/公頃,降幅達31.75%;還導致了秦艽、甘肅貝母、紅景天等珍貴藥用植物的滅絕。草場面積退化草原涵養能力降低,黃河高原水塔功能減弱。
3.高寒牧區瑪曲畜牧業經濟轉型原因分析
瑪曲畜牧經濟興衰和草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不僅關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還影響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近年來,原料型畜牧經濟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生態環境惡化,黃河補給區功能減弱。所以,瑪曲畜牧業經濟必須實現轉型。
3.1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正如經濟效用理論所言,畜牧產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受市場經濟的約束,消費者的偏好和產品的性能決定了消費者最后的決策結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消費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居民消費以享受型、高層次消費為主,在購買商品時更加注重產品的功能、效用和品牌。根據對蘭州市居民的100份問卷調查,從圖1中可知出,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的行為最高,所占比例達45.6%,一般產品的比例最低,只有12.1%,由于消費者對有機產品不是很了解所以比例也較低。說明
圖1不同類型產品的購買比例圖圖2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費比例
居民在消費時更加注重綠色、無公害的產品,不再盲目追求產品的數量。從圖2可知,消費者對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費比例分別為56.7%和43.3%,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優先考慮品牌比重較高,說明消費者品牌意識增強,可以預見品牌產品將是未來消費的主流。
同時,市場競爭已由過去單純價格競爭轉向品牌競爭,哪家企業開發和生產的產品品種新穎,質量可靠,服務優等,那家企業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謀求品牌優勢特別是名牌優勢是開發培育特色品牌業化和市場化的當務之急。無論是消費者需求還是市場競爭的要求,高原畜牧業經濟必須實現轉型。
3.2生態安全與生態建設需求。草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對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瑪曲作為黃河水源重要補給區,補充黃河水量達45%左右。因此,瑪曲草原的退化程度和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當地生態環境的安全而且還關系到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近年來,草地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引起當地氣候、環境變化,草地生產力降低、草地功能衰減和喪失,同時還導致黃河首曲濕地地下水位下降。目前,瑪曲境內數千個泉眼已經干涸,流入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成了季節河。數百個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全縣干涸的沼澤面積高達160萬畝,造成生態環境失衡,誘發土地沙化,危及當地及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因此,高原牧區經濟轉型是保護當地及黃河流域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的迫切需求。
3.3區域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的需求?,斍且粋€藏民族聚居的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是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最根本、最主要的基礎資源,畜牧業的豐歉興衰直接影響著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瑪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畜牧業發展水平比較低,還是傳統的游牧方式,影響了經濟進一步發展,導致了牧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同時,經濟的繁榮、牧民生存環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維護政治穩定的重要方面。因此,促進高原牧區畜牧經濟的轉型,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地區穩定的要求。
4.高寒牧區瑪曲畜牧業經濟轉型模式研究
高寒牧區畜牧業經濟的轉型,首先考慮是保護高原生態環境,其次才是經濟的發展問題。經濟轉型要以地方實際情況為前提,通過聯戶經營和定居等模式減輕草場退化,其次調整產業結構、走品牌化和產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最終目的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4.1轉型模式分析
一是發展以聯戶承包為主經營模式。聯戶承包是指依法擁有草原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或依法獲得國有草原使用權的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多個農牧戶聯合承包一片草場,實施聯戶經營的一種承包方式。聯戶的實質是具有農區的合作社性質在牧區新的表現形式,是把草場相鄰或相近的牧戶分散的牧場集中經營,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共同管理的一種模式。實行聯戶經營可以有效地減少因圍欄產生的生產成本;解決部分牧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聯戶經營牧民之間責任共擔,降低因自然災害等產生的風險。
二是牧民定居,牲畜游牧的生態模式。高寒牧區實行定居模式可采取下面兩種模式。第一,以城鎮為中心的定居模式。該種模式主要以不愿意繼續從事放牧的年輕人為主,游牧不在是牧區唯一的生產方式,通過從事商業、貿易或其它服務行業等途徑,使一部分牧民逐步從依賴養畜生活轉變為靠經商生活,實現牧民生產方式的轉變,使牧區的人口下降到牧區天然資源所能承受的范圍內,減輕人口過快增長對天然草場的壓力。第二,聯戶定居模式。主要針對繼續從事畜牧業的牧民,該模式有助于政府投資,改善牧區的交通、水電基礎設施,降低政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成本,同時促進牧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改善了牧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條件;而放牧人員和牲畜不定居,建立了生態定局和游牧并存的高寒草原新模式。既實現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又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
三是培育高原特色品牌型畜牧業產業化模式。特色品牌特征是品牌定位和品牌個性結合后的特殊產物,它能夠幫助產品和服務在消費者頭腦中建立起獨特的魅力。因此,特色品牌的影響無論是企業還是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開發培育特色品牌牛羊肉產業和具有地域資源優勢特色的產業,創立品牌,特別是具有競爭力的名優品牌,在競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加強畜產品產業化發展,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畜產品,培育優質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應,走品牌化道路,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
四是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高原生態文化旅游是發展高原生態畜牧業最重要的模式。高原生態文化旅游以高原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的自然、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觀為基礎,既可以使生態環境、民族風俗和優秀文化傳統得到較好的保護,又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的旅游方式。生態文化旅游本身要求人、草、畜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和諧共存,是對生態環境的良好促進,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地資源,正確處理人、畜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三者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牧民脫貧致富緩解就業壓力。旅游業將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服務業促進作用明顯,而服務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促進瑪曲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拉動投資、促進消費,在這“兩駕馬車”雙重拉動下,瑪曲經濟必定會快速發展。
4.2經濟轉型模式的實證應用
首先,繼續擴大聯戶經營模式,推進牧民定居工程。實行聯戶經營和定居工程根本目的是解決因草場退化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90%夏秋草場實行聯戶承包經營有效的解決了草場退化問題;而春冬季牧場實行承包到戶的經營方式,草場退化嚴重,因此要繼續擴大聯戶經營向冬春季牧場推廣。在實行牧民定居工程要以牧民需求為依據,因地制宜。目前牧民定居主要是以城鎮為中心的定居模式,只是解決了部分不愿以游牧為生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多數愿意繼續從事傳統的游牧方式的牧民沒有從定居中獲得好處,針對這種情況則可實行聯戶定居彌補以城鎮為中心定居的不足;而現在的聯戶經營以3-5戶牧民為主,規模較小,不適合聯戶定居。所以在實行聯戶經營過程中要擴大聯戶規模,建立以10-20牧戶為主的牧民定居社區。
其次,走特色品牌產業化道路。從圖3中可以看出,特色品牌型畜牧業發展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改造現有產業發展模式。首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特色牛羊肉品種,對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產品優化升級,走出本地區。目前瑪曲縣唯一一家有機畜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特色的品牌產品和規?;a,導致成本過高,企業發展困難。因此,要大力發展畜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畜產品品牌;其次,畜牧業向相關產業或行業滲透。歐拉羊肉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肉質細嫩可口的優點,并借鑒內蒙古“草原興發”和“小肥羊”品牌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優質資源走品牌化和產業道路,同時加強產品品牌宣傳;建立專業化營銷組織,產品統一銷售,即使是單純銷售牲畜也要利用高原天然草場的資源優勢—純天然、無公害、無污染,提升產品的價值。
產品深加
工
現有優勢產業
延長
高原特色
品牌
產業
相關產業滲透
經濟可持續發展
產業鏈
特色品牌產業
營銷
開發優勢產業
產業化經營
絕對優勢
條件
圖3品牌產業化發展途徑
二是發展具有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地區資源特色產業?,斍q鱒魚類養殖具備發展的條件。首先,獨特的養殖水源—大水泉,其他任何地方不具備的資源,這是發展鮭鱒魚類養殖業的絕對優勢;其次,鮭鱒魚類在甘肅省其他地區和其他省份都有養殖,但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地區養殖還是獨一無二,是發展養魚業的比較優勢。同時加強高原冷水魚的品牌建設,使高原冷水魚發展成“資源優勢,優勢產品,高價格”的品牌產品。而現有一家鮭鱒魚類養殖場—大水漁場,規模較小,還沒有形成規?;B殖;資金缺乏,致使魚苗到了更換期限,只能超期養殖,導致產量下降。因此,在培育地域資源優勢特色的產業時,需要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最后,發展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既發揮草地資源的生態、社會效益,又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解決了傳統畜牧業中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相互矛盾的難題。從由表3中可知,瑪曲旅游業產值的絕對值由2000年的25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1.8萬元,增長了12.37倍,旅游收入占GDP
表3瑪曲旅游業產值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萬元)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旅游總收入(萬元)
250
370
495
666
1552
1294
2329.6
3091.8
旅游收入占比例(%)
1.05
1.42
1.72
2.04
4.19
3.03
4.80
5.64
資料來源:根據《瑪曲縣統計年鑒》(2000-2007)各年數據計算整理
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05%增加到2007年的5.64%,所占比例呈穩步上升趨勢。說明旅游業將會發展成瑪曲經濟支柱產業,在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瑪曲高原生態旅游發展要抓住我國城鄉旅游需求旺盛有利時機,緊緊圍繞打造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重點突出民族特色、生態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同時加強對“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王發祥地”、“亞洲一號天然草原”等特色旅游品牌的宣傳推廣和營銷,發展高原生態文化游、瑪曲濕地游和民族風情游等特色旅游。
5.結論
畜牧業是高寒牧區主要的生產方式,在高寒牧區經濟發展中處于主要地位。而高寒牧區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成為關注重點。因此,要充分認識目前原料型畜牧業發展模式的弊端,通過經濟轉型從根本上解決草場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實現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共贏。
參考文獻1 結古乃·桑杰.黃河首曲生態環境現狀與社會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藏學,2007年第2期(總第78期)
2 包玉山.《中國草原畜牧業的歷史與未來》[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8第2頁
3 張占軍.退化草原持續利用的經營模式研究—以錫林郭勒草原為例[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 牛叔文,馬利邦,曾明明. 過牧對瑪曲草地沙化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年1月 第28卷第1期
5 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綜合治理(瑪曲部分)專題研究報告[R].瑪曲縣畜牧獸醫林業局,2010年3月
6 張喜武.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 .中國畜牧業通訊,2008年第1期
7 鄧艾,李輝等. 甘肅少數民族牧區草原生態產業發展思路與對策[J]. 開發研究,2003·4
關鍵詞:農業 產業融合方式 滲透型 重組型 延伸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010-03
一、農業產業融合內涵
對產業融合問題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國外學者發現計算機業、電信業、廣播電視業和出版業之間存在產業融合現象,并從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引申出產業融合的概念。之后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產業融合現象存在于各個行業之中。
關于產業融合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表述。一些學者認為,產業融合起始于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某一產業的技術向其他產業擴散,促使這些產業出現技術創新。一些學者則從產品視角出發,將產業融合定義為“采用數字技術后原來各自獨立產品的整合?!比毡緦W者植草益從產業視角展開研究,認為,“產業融合就是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的壁壘,加強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边@個定義是從產業融合的原因及結果兩方面來解釋產業融合的意義,但是隨著產業融合在越來越多的產業中發生,產業融合的原因已經不限于技術革新或放松管制了,比如在經營方面的創新也會帶來產業融合。相對于以上定義,歐洲委員會的“綠皮書”對產業融合的定義更具綜合性,稱“產業融合是技術網絡平臺、市場和產業聯盟與合并三個角度的融合。”
筆者認為,產業融合作為一種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而且不管是動因、方式還是內容都會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界定產業融合定義時只對產業和融合兩個方面進行界定即可。鑒于此,筆者認為,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不同子產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現象。
按照上述界定,農業產業融合可以理解為農業與其他產業或農業的子產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產業特征不同,與農業融合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二、農業產業融合的必要性
1.農業產業融合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傳統糧食生產技術成本高,污染大,既不利于解決糧食產量問題,又難以保障食品安全問題。隨著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農業和現代生物產業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業務及市場等各個方面開始融合,最終形成了生物農業。生物農業的發展使得人類可以通過開發農業生物技術,控制農業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而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2.農業產業融合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種植業和傳統養殖業及畜牧業都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而這些農業產業子產業間存在邏輯上的關聯,比如種植業產生的廢棄物(秸稈等)經過處理可以作為畜牧業的飼料,而畜牧業和養殖業產生的排泄物經過處理可以作為種植業的有機肥料。因此,不同子產業之間按照生物鏈系統循環的內在邏輯進行融合,使系統內各生態環節的投入與產出緊密銜接,進而提高系統內能量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業態――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依照農業生產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從改進農業產出方式出發,對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
3.農業產業融合有助于促進土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我國當前農村戶口人數眾多,農業經營過于分散,但從產業的角度看,農業承載不了這么多人口的就業,農業分散經營也會導致效率低下。從農民收入構成來講,農業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但土地又是農民的最后保障,農民不會輕易長期租賃。也就是說農民期望租賃價格遠高于傳統農業所帶來的收益。通過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旅游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收益,才能支付給農民更高的報酬以獲得土地經營權,實現土地的順利流轉,達到規模經濟效應。
4.農業產業融合有助于傳承農業文明。農業與旅游業等服務業進行融合,利用自然環境、農事活動、農村生活等農業自然文化資源,適應人們觀光、休閑、增進人們對農業的體驗為目的的需求,形成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即休閑農業。休閑農業不僅生產物質產品,并且提供農業觀賞、農事體驗、農業教育、農村娛樂等服務產品,使農業資源、生產手段、生產過程、生產成果、農村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作為一種場景、一種文化,為休閑者特別是城市里的學生提供了在農村休閑娛樂并接受農業文化教育、傳播農業知識、傳承農業文明的重要平臺。
三、農業產業融合的方式
農業涉及面廣,與之相關聯的產業眾多,不同產業間差異較大,與農業的關聯點也不一樣,進而造成與農業的融合方式存在差異。因此,我們根據不同產業與農業的關聯方式將農業產業融合方式歸結為如下三種類型:技術滲透型融合、重組型融合、延伸型融合。
1.技術滲透型融合。技術滲透型融合是指高新技術如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向農業領域滲透、擴散,進而引起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高新技術向農業領域的滲透是全方位的,融合模型如圖1所示。
圖中,農業經營包括土地管理、種子培育、生產控制、產品銷售和產品追溯等五個模塊,相關技術在農業經營過程中不斷滲透進來,使農業經營更有效率,更安全,收益更高。具體過程如下:
(1)高新技術對土地管理模塊的滲透。在農業經營過程中,不同地塊土壤結構、水利條件、種植作物等都會有所差異,特別是在土地流轉背景下,不同地塊的出租人、出租年限以及地塊的邊界等也需要管理,因此高效精確的土地管理對農業經營至關重要。
承租人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將所有耕地的地號、面積、土地屬性、種植作物等信息輸入計算機,建立土地電子圖文檔案,并利用軟件制作電子地圖,并對相關信息作出及時修訂和變更。土地電子檔案的建立有助于統籌利用土地資源,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能對作物面積、種類及種植戶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對地號位置、面積、土壤情況進行管理,并對農業生產進行實時跟蹤,從而實現了農業管理的自動化。
(2)高新技術對生物育種模塊的滲透。傳統育種周期長、效率低、效果差,將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育種過程中,能夠有效改良動植物品種,促進農業產量的增長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利用航天技術,將種子置于太空中,種子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從而獲得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殊機能。轉基因技術可以將不同物種的有益基因植入育種作物中,有助于增強農作物的抗旱、抗蟲等抗逆性能,提高農作物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農資的使用,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3)高新技術對農業生產模塊的滲透。傳統農業生產采用粗放型生產方式,灌溉、施肥等環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效率和效果都不夠好,高新技術的滲透有助于農業生產管理的精細化。比如,在育秧大棚安裝傳感設備對秧苗實行全天24小時監控,可以實時獲取大棚的溫濕度信息,并通過網絡技術傳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據需要通過自動化設備調節溫濕度。將濕度傳感設備置于不同地塊,可以實時監控土壤濕度,當濕度低于某一數值時,控制中心會控制滴灌設備向土壤補充水分。施肥前,對土壤樣品進行植物營養元素分析,將相關數據傳入專家系統,根據植物需要,系統分析出施肥配方。
(4)高新技術對產品營銷模塊的滲透。農業增值不僅要實現在農業增產,還要做好品種選擇、品牌推廣以及渠道拓展,以應對激烈的競爭市場。隨著公共信息平臺在農業中的應用,農場可以通過加入各種加入會員方式獲取農產品供求信息,適當調整種植結構;也可以在農產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上樹立品牌,推廣產品,并直接與需求方取得聯系。另外,還可以通過社交平臺開展促銷活動以及體驗型產品推介活動,以增加品牌認可度并拓展銷售渠道。
(5)高新技術對產品追溯模塊的滲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對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環節的追溯既有利于企業控制產品質量,也有助于消費者增強對產品的信賴度。信息自動采集技術(如射頻技術)的應用,可以將農產品從育種到種植過程中的施肥、灌溉、環境、生長情形以及采摘等信息進行記錄,配合傳感技術可以將農產品在整個流通過程中的溫濕度信息進行記錄,這樣可以有效控制產品質量,也可以增進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
技術滲透型融合固定投資規模很大,只有當土地經營規模非常大的情形下,平均成本才能有效降低,融合的實施才能成為可能。
2.重組型融合。重組型融合是指將農業內部種植業、養殖、畜牧等子產業依據生物鏈的基本規律進行重組,按照系統的思想對各個子產業的資源及經營過程進行有機整合,以發揮農業的生態保護功能。
農業內部子產業融合之前,農業發展是一簡單的種養模式,采取“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簡單模式,各子產業廢棄物大量排放,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通過對農業各子產業生產流程進行重組,依生物鏈基本規律將各子產業加以融合以發揮協同效應。下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重組為例加以說明,具體模型如圖2所示。
重組前,種植業特別是糧食作物成熟后會產生大量秸稈,秸稈處理不當會產生環境污染;畜牧業也會產生大量動物排泄物,處理不當也會產生嚴重污染。這兩項污染是都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依據生物鏈規律,秸稈可以經過發酵等處理過程,轉化為牛羊等動物飼料;動物糞便經過處理可以生成沼氣供生產生活使用,而廢渣則可作為植物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結構,發展有機農業。當然,子產業間可以通過交易來實現廢棄物的再生利用,但由于廢棄物自身價值低,分布不集中且主體較多導致協調困難,可能最終導致交易成本大于再生資源價值而難以實現。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重組,形成橫跨多個子產業的融合性經營組織,既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產業聯動,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又可以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重組型融合形式多樣,既可以是種植業和畜牧業重組,也可以種植業與養殖業重組或者種植業、畜牧業和養殖業進行重組,這種融合方式固定投資相對較小,適應性較強,各地可以根據自身產業特點靈活應用。
3.延伸型融合。延伸型融合是指將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旅游業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及相關資源延伸到農業中來,使之與農業資源、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機結合,發揮農業的觀光休閑功能。
旅游業向農業延伸形成旅游農業,旅游農業以農業生產為依托,把農產品生產、農業自然風光、農產品加工等農業資源、農業活動與旅游業的觀光、娛樂、購物、餐飲等服務融為一體。融合過程如圖3所示。
圖中左側為旅游產業鏈,由旅游資源規劃―旅游產品生產―旅游產品組合―旅游產品銷售四個模塊組成;中間為農業產業鏈,由農業資源規劃―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組成;旅游產業鏈各模塊向農業領域延伸,融合形成旅游農業,形成右側的旅游農業產業鏈。具體過程如下:
在旅游資源規劃階段,一方面根據旅游產業要求,規劃建筑、道路、水利、通信網絡等基礎建設,另一方面要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統籌規劃,節約資源,提高效益。
旅游產品包括旅游餐飲、住宿、景區景點、購物、娛樂等內容,這些產品經過各種組合能夠形成觀光型、休閑型、文化型、公務型等綜合性旅游產品組合。旅游產品及組合向農產品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領域延伸融合,形成具有農業特色的農家樂餐飲住宿、園林園藝欣賞、農業生產體驗、農業教育、手工藝品制作體驗以及土特產等旅游農業產品。
旅游產品銷售一般通過旅游運營平臺、旅行社、網絡零售商等渠道完成,將這些渠道延伸融合到農產品銷售領域,并將之與其他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形成特色旅游線路,打造旅游農業銷售渠道,有助于打造品牌、客戶信息反饋、精準營銷、擴大客源。
農業延伸型融合能降低資產專用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業產值。這種農業融合方式固定投入較大,單位產值高,客戶集中在城市,適合在城市周邊或者在知名景區附近發展。
四、小結
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對于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土地流轉有積極意義。農業與其他產業關聯方式不同,產業融合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為高新技術向農業的滲透型融合、農業子產業之間的重組型融合、農業與相關服務業之間的延伸型融合三類。不同融合方式特點不同,適合發展的區域也不同,但都需要專業經濟組織進行專業化經營。
[本文為河南省科技廳資助項目論文,項目名稱:基于產業融合的南陽市耕地流轉方式研究,項目編號:152400410052。]
參考文獻:
[1] 張建剛等.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述評[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10(2)
[2] 厲無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
[3] 錢小林.產業融合理論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2)
[4] 梁偉軍.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5] 伍婷.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模型及實證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6] 馬榮華,尹亞紅.產業融合的自增強機制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5(10)
[7] 郭東陽.制造業與物流業產業融合影響因素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4(2)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南陽 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