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8 17:18:32
序論:在您撰寫海洋科學專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由于國內海洋科學相關研究起步較晚,近二十多年來才得以突飛猛進地發展,使得海洋科學科技人才、教授及科研活動相對集中于歷史悠久的名校及科研院所,然而高校新增專業從事教學工作活動的大多是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有待于系統總結與完善。本文立足于海洋科學的物理海洋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結合部分課程教學內容,探討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現代教學法
通常多媒體現代教學法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而完成教學活動。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進,使教學內容擁有豐富的表現手段,把海洋科學比較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表現出來。《衛星海洋學》、《物理海洋學》等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也是物理現象、規律、概念等高度抽象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獲得感性的海洋現象的認知,同時培養學生海洋科學專業實踐技能。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產生圖文并茂的效果,使學生掌握關于海洋現象有關的感性認識,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循序漸進,淺入深出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如在用多媒體講授《衛星海洋學》中相關的海洋表面現象時,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播放海洋上相關視頻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當中一些片段,了解海洋上的一些物理現象。多媒體現代教學法雖有很多優點,但也不可能拋棄或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特別是海洋科學專業當中一些理論公式的推導過程,有必要有一定的板書,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才能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二、實驗教學法
實驗教學法是科學實驗法在教學條件下的運用,是教師指導學生在特設的條件下,根據教學要求,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使科學現象再現其產生和變化過程,以獲得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探索能力和實驗技能都有積極意義。
海洋科學課程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實驗方面共有3種方式,首先是海上現場觀測,這是海洋學的地學屬性決定的;其次是實驗室的可控實驗,體現了物理實驗方法在海洋學中的應用;第三就是計算機的使用即計算機實驗。因此,在設計實驗教學培養方案時,這幾點是始終圍繞的核心,培養海洋科學專業學生應具備基本三個層次的實驗技能,基本層次為大學物理的實驗技能,計算機編輯、上網、資料查詢等基本使用技能和Fortran等高級語言編程技能;專業基礎層次為流體力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海洋調查基本手段和方法、數據處理基本手段和繪圖表達;工作層面為海上調查實踐能力、物理海洋實驗室實驗技能和畢業論文的全過程中的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這三個層次由淺到深,每個層次的課程又都圍繞著海洋科學人才培養要求設置的。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理論和實驗相結合,如《衛星海洋學》的教學過程中,串行一些衛星遙感資料的處理,增強學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引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衛星遙感圖像演示,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三、雙語教學法
嚴格意義上的雙語教學是指高校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以漢語和某一種外國語(特別是英語)為媒介進行語言課以外的某些公共課和專業課講授的一種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可分為不同層次:①雙語授課(外文板書,以中文授課為主);②全外語授課(用中作業、考試和答疑);③全外語教學(全外語授課,用外語做作業、考試和答疑)。對于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應用較多外語是英語。由于涉及較多專業詞匯,因此在雙語教學過程中,不必拘泥于雙語教學形式,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學,如在《衛星海洋學》教學過程中,講授海表面鹽度、海表面溫度、懸浮物濃度、葉綠素a等詞匯時,采用中英文標注,引導學生閱讀英文教材、網站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網絡輔助教學法
計算機和因特網的迅速普及,使網絡輔助教學獲得了飛速發展。網絡教學是利用計算機訪問本地及全球各地的教育資源,并使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協作。方便、快捷的網絡信息技術無疑給現代高等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它使學習的資源更為豐富,學習的方式也更為靈活。這種形勢下,海洋科學專業課程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可籌建專門的課程網站,也可建立局域網,如QQ群、BBS論壇等,將教學大綱、電子課件、實習指導等相關資料都放在網絡上進行共享,學生在課后通過遠程方式,可以共享和繼續學習,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主地學習,有利于對課堂內容的鞏固和拓展以及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加強。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洋科學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地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9-0201-03
海洋科學專業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新設專業之一,在北京市70所高校中獨樹一幟為培養海洋學院專業特色人才提供堅實的平臺。在近9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不斷積累著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經驗,也不斷對2004年制訂的培養方案做了盡可能的局部的調整。目前,學院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兩個本科教學方向:海洋地質與環境專業方向和海洋油氣資源專業方向,在近5年的實踐中取得了教學成果,學生就業率也達到了95%以上。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利于海洋科學研究的深入,我們也越來越感覺修改和重新制訂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學生對海洋科學領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依托中國地質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傳統優勢和雄厚基礎,在海洋地質、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方面彰顯我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同時更要加強培養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將理論研究與海洋科技領域先進技術的應用相結合。培養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訂,對我校海洋科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將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存在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迄今為止9年了。這9年中海洋學院的本科教學在摸索中前進,不斷進行調整和改善,先后經歷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課程設置主要問題表現為:(1)2004—2006年,課程設置與學分存在矛盾,學院開設的部分課程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導致無法正常開設;有些選修課與本專業相關性太差。(2)2007年,我院培養方案做了較大的調整。隨著2003級,即第一屆從地質學院海洋中心分離出來的本科生的畢業,又暴露出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弊端,即海洋生物方向專業沒有跟地質大學的地質特色密切結合,課程設置零散而無重點。學生專業優勢不突出,用人單位產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學生順利就業。(3)2008年,增加能結合生物與地質環境,突出地質特色的專業課,如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礦物與巖石、海底構造地質學、海洋生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課程。這次調整是海洋學院一次比較重要的調整,深得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經過多次學生座談、教學研討及用人單位信息反饋,現行的培養方案有待進一步完善。
2.課程銜接?,F行的培養方案在實施過程中,課程內容重復及課程銜接的問題有所顯現。內容重復主要表現同一方向,專業主干課的課程與院定選修課的課程有部分內容重復,選修課中兩門課程會有部分重復,同一位教師上的同一類課程會有部分講課內容重復。如,在專業主干課程中開設了某一門課程,在院定選修課中又有一門類似的。以海洋油氣方向為例,專業主干課程中有海洋油氣地質學,院定選修課中又有油氣田地下地質學;同一位老師既講全球海上油氣區地質,又講中國海上油氣地質,會有部分內容重復。同時由于海洋科學專業包含方向較多,多年來學院根據國內所需并結合學院實際師資力量一直在對學科方向進行調整,導致課程設置、結構、內容等方面隨意性較強。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含括面廣、深度不夠、專業課程主線不清、課程體系較散、不能較好地反映學科方向等。
3.實踐教學的問題。由于經費不足、學院底子薄、海洋科學專業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實踐教學中最突出問題是缺乏固定的實習基地和實習的連續性,具有“游擊”式的實習方式。2005—2007年,我院實行一年級北戴河生產實習、二年級本科日照海洋科學綜合教學實習,實習經費嚴重不足,每年東拼西湊。之后日照實習基地與我校的合作關系結束,我院的綜合教學實習基地成了新問題。2008—2010年,考慮到海洋科學專業必須涉海,同時經費嚴重不足等原因,將一、二年級實習合二為一在北戴河進行,并將實習時間延長至5周。即便如此,由于北戴河實習基底每年承擔的實習任務較重,5周的實習時間也不可能完全保障,從實習效果上看也不明顯,三年級生產實習也存在一些問題。生產實習關系著學生的畢業論文,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但是原方案執行過程中有些不盡如人意?;蚴桥c教師的科研項目連接不夠緊密,或是實驗條件有限,學生的實習效果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學培養方案調整情況及形成
1.根據學校新的總課時安排,調整專業基礎課門數和教學內容。根據學校新的培養方案制訂要求,課程分為“通識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實踐必修課和校內公選課”的分段組合方式,并進行了課程整合與優化,所選的課程互相銜接、循序漸進;分清主次,強化專業基礎課、明確專業主干課,擴大校內公選課程的選擇范圍;明確各門課程和各環節的內容、范圍,注意相互間的聯系和銜接,避免重疊和斷層。專業基礎課的課程設置,以海洋地質學、海洋化學、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為基本,新培養方案的專業基礎課增加了《地球科學概論B》,并且把三門原來分給一個方向上的課程提前到專業基礎課里,即《海洋生物學》、《古生物學與地史學》、《礦物與巖石》。以突出我們的專業特色,強調以地球科學為堅實基礎,通過對海洋的結構構造、物質組成、包容水-巖、海-氣和海-陸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統學習,認識海洋的構造演化、海洋物質的分布及交換規律和海水的運動過程,服務于海洋資源和環境保護。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增強適應性、強調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方向。
2.調整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并確定主干課程負責人。新的培養方案中,海洋科學專業的兩個方向確定不變,保持海洋油氣與海洋地質與環境兩個方向,專業主干課程進行了部分調整。學時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氣方向的主干課《沉積巖與沉積相》打通到兩個方向共同上。在增加專業基礎課環節中地學和巖石學課程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地學專業基礎更厚實。每一門主干課程,落實了課程負責人和主講合講教師,保證每一門課程都有兩三位教師共同負責,逐漸建立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小團體,以保證本門課程的內容、教學效果以及保證在按照培養方案的時間內可以順利開出。
3.調整實踐教學體系、課時安排和教學內容和目標。新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我們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在重視基礎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日常教學中注意合理安排實驗課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獲取知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暑期實習我們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產實習,同時增加涉海內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質實習,我們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質教學實習,并將實習放在了《地球科學概論B》和《礦物與巖石》課程結束之后。理論知識結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質年代和豐富的地質地貌必將使我院本科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更加扎實。大三的生產實習也做了相應要求,要求必須與知道教師的科研項目,及相關生產或科研單位密切聯系,注意教學與科研、生產的結合,使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參與科技活動,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訓練。
三、新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特色
在新的培養方案框架下,對兩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做了深入的討論,細致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相互銜接以及實驗課時的安排,結合主干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規劃,逐漸形成了海洋科學專業的特色。
1.依托學校傳統優勢,強化“海洋科學”專業地學基礎。海洋科學由于具有涉及面廣、方向多等特點,早期培養方案(包括2004、2007年的培養方案)基于這些特點結合我院實際情況設計了相應課程。但從授課效果和教學體系上看,明顯存在一些不足,如課程內容含括面廣,但深度不夠;課程缺乏體系、不能較好地反映學科方向等。導致這些不足的出現主要在于學院在課程設置之前盡管對海洋科學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學科的方向凝練不夠,或者目標方向一直較為模糊?;谏鲜鲈?,根據國內外海洋科學發展趨勢以及我校的實際情況,決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傳統優勢和雄厚基礎,加強我院“海洋科學”學科中的地學知識的培養,沿襲并深化“海洋地質與環境”和“海洋油氣資源”兩個專業方向的構成。結合專業方向分別對專業課程進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打通一部分課程,如將原來只在海洋油氣資源方向講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放到專業基礎課中,將原來只在海洋地質與環境方向講授的《礦物與巖石》作為兩個方向共同的基礎課程等。其次刪減一部分與其他課程有重合或專業基礎性不強的課程,如《海洋資源》、《綜合地質學》等,同時根據專業需要將《海洋生物學》的課時進行了適當減少,由原來的80學時減為64學時。此外,根據方向需要新設置一部分課程,如《地史與古生物學》、海洋油氣資源方向的《油層物理基礎》等。
2.緊密圍繞學科方向,加強課程銜接,制訂并完善科學的教學體系和內容。隨著經濟的騰飛、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社會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廠”,學生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我院對本科生培養的基本原則為:人才培養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向綜合性發展;學科的發展走向前緣性;注重“實踐性”人才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充分做到:(1)注重課程體系的綜合性、前沿性。根據課程體系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編寫配套教材,要根據海洋科學發展特點、國家關注重點、同類大學及院校專業特色、我院發展方向以及學院自身情況等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學內容。開設基礎地學綜合性課程,如《海洋科學概論》、《海洋地質學》、《地球科學概論(B)》等,旨在加強學生的基礎地質、海洋地質的綜合培養和素質教育。同時在課程體系中也要設置反映學科發展和交叉邊緣的課程,如《海洋微體古生物學》、《海洋地質微生物學》、《海洋生態學》。使專業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教學與生產實習結合起來,加強課程的現代科技內容建設,如針對海洋油氣資源研究的前沿熱點,學院提出了深水油氣勘探的學科發展方向,結合深水油氣勘探的特點和難點,學院重點加強了地球物理探測以及相應技術方法課程的設置。(2)注重課程體系的層次性、銜接性。在多種形式的討論中,對早期課程設置中存在的課程銜接、重復等現象予以深入分析,提出了課程必須注重層次性、課程之間相互銜接等關鍵問題。以海洋地質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等為主干學科,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增強適應性、強調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的原則,為學生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方向。因此進一步進行課程整合與優化,使得所選課程互相銜接、循序漸進;分清主次,強化專業基礎課、明確專業主干課,擴大校內公選課程的選擇范圍;明確各門課程和各環節的內容、范圍,注意相互間的聯系和銜接,避免重疊和斷層。根據上述要求和原則,首先明確每們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并分別編寫課程的教學大綱;然后及時組織學院內外專家、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專業主干課教師,對每一門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審核,確定主要的知識點,同時根據整個教學體系的設定,考慮課程之間的承接及銜接關系進行各個專業課程的內容和課時量進行適當調整。對于新開課程我們采取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的專業特色和學院學科發展的需要,積極組織相關教師進行調研,重點分析該課程在國內外高校授課現狀、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與學院學科發展的緊密程度以及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在此基礎上,組織老師編寫相應的教學大綱,并進行全院范圍內的討論、修改和最終成型。(3)注重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注意到理論聯系實踐,在重視基礎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意教學與科研、生產的結合,使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參與科技活動,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訓練;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確定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和加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獲取知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必須要求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做到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生產實踐三段教學環節緊密結合[1]。對課堂教學和實驗型教學要求具有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同時加強相互之間的銜接,形成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的多層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強化基礎性實踐教學,逐步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踐在實踐教學中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及智力的開發。教師將產、學、研合作項目中積累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知識融入教學中,科研實踐中掌握的高新技術知識、科研成果和學科前沿發展動態貫穿在教學中。培養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訂是實現我校海洋科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基礎,但同時也是學院長期發展的第一步。如何鞏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有效實施、力爭使得我院本科教學在學校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亟須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課程建設是教學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教學既是決定我院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標志,又是學院科研、師資和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加強課程建設、突破名師精品是重中之重。把優質課改為內涵更為豐富的精品課程建設,有些課程如《海洋地質學》在師資、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較高水準,具備沖擊精品教材或名師的條件,同時這些課程又將起到示范和牽動作用,以此推動學院其他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時注意教材建設,明確提出建設基本原則是:重在質量,選用編寫并舉,突出特色,重點支持。加強教材質量和實用性的監督,學院每學期利用初期、期中進行教學檢查、領導干部聽課、督導團聽課等方式,進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饋,到期末進行評價的措施,確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重在教育觀念的轉換,改變思維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注重實施創新教育。要從片面要求學生學好對口專業的知識轉變到素質教育價值觀;由強調統一、剛性的教學模式轉向更加重視學生差異和個性特點;由奉行“專業中心論”,轉向讓學生自己根據需要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逐步轉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主動學習[2]。因此學院當前教學重點工作將根據現有師資力量情況,提出實施教師培訓的“三項工程”,即:青年教師培訓工程、以老帶新的素質提高工程和名師示范工程等。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將對深化教學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宏濤,曹麗穎,吳錫冬.關于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48-50.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 海洋科學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6-0100-02
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海洋科學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海洋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訓練,培養他們具有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1, 2]。細胞生物學課程是海洋科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及其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3]。如何能讓學生在掌握細胞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能將學到理論知識應用于海洋科學研究,獨立開展研究工作,并做出創新性成果,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如何根據學生專業開展有效地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理論的同時激發起他們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并增強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能力,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各種教學方式的不斷嘗試。
一、基礎理論與海洋科學專業相結合
細胞生物學的理論性很強,研究對象多在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層次,信息量大,又缺乏直觀性,如果單純的講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學生印象不深,甚至難以理解,導致學習效果不佳[4]。如果將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所了解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釋一些海洋生物學現象,即可以增強學生對細胞生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如在講到主動運輸時,可以先讓學生回顧一個基本的海洋生物學現象,即海藻細胞內碘的濃度比海水中高30萬倍,再引導學生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而引入主動運輸這種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正是由于主動運輸方式的存在才使海藻細胞能夠不斷的從環境中吸取碘。這種講授方式使學生在教師幫助下進行主動思考與探索,可以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使學生從被灌輸知識者轉變成為獲取知識而積極主動的思考者,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時要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方案,精細設計啟發式的專業問題,并在合適的時機提出來。
由于海洋生物相關的細胞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欠缺,并不是所有的細胞生物學理論知識都能找到理想的海洋生物教學模型,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下查閱文獻了解海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進展。如在講信號轉導時,我們通常以腎上腺素調節糖原分解的級聯反應來介紹G蛋白偶聯受體所介導的cAMP-PKA的信號轉導過程,在模式生物中該信號通路已研究的較為詳細,那么在海洋類非模式生物中是否也存在這種調控方式呢?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并作為作業讓學生課下查閱文獻來去求證。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對細胞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學生使了解對細胞生物學在海洋科學專業的研究進展。
二、理論知識與科研能力培養相結合
大學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階段,想要培養大學生在本學科或相關領域獨立地去從事研究,并做出創新性成果的能力,高校教師需要在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科研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蒲醒芯磕軌蜃寣W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通過研究容易產生新的觀點,并做出創新性成果,美國教育家梅茲就提出:大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傳授研究[5]。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讓學生成為研究者的思想[6]。所以,高校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不應僅僅局限于細胞生物學教材的基礎理論,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并進一步指導他們做研究工作[7]。如在講授主動運輸時,書本中對主動運輸的三個特征(逆濃度轉運物質,需要載體,需要能量)有了很詳細的描述,但關于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主動運輸的這三個特征并沒有說明,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來思考和探究,從而增強他們的研究意識,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研究思維。
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有意識的提高科研動手能力。為達到這一效果,除了安排細胞生物學實驗課課時內的實驗內容,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接觸到目前海洋科學專業老師和研究生們的研究課題以及實驗內容,安排他們分組跟隨本專業的碩士生進行實驗學習,在學習實驗技能的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這種以科研促進教學的教學方式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實驗基礎,并提高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興趣,極大的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師教授與學生主題匯報相結合
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是我們比較傳統也是主要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傳授的知識量大,但容易使學生養成學習的依賴性,且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8]。細胞生物學是一門綜合的課程,所涉及的理論與實驗技術都在不斷更新,鼓勵學生參加大大小小的科研論壇,去了解科研發展的前沿。并指導學生根據課堂上講的理論知識,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自擬題目和查閱文獻,并以主題匯報的方式在課堂上講述。在準備主題匯報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查閱科研動態及最新科研研究進展,所以該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掌握最新的知識,了解前沿科研信息,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另外,準備主題匯報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從而在準備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溝通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隊的合作能力。
當然,主題匯報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主題內容的選擇,在選擇主題匯報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真正找到感興趣的命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以及網絡平臺等可利用資源。在匯報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并對學生做出的努力做出肯定,同時對于匯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要及時指出并給出相應的意見。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科研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海洋科學專業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方法來達到優良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洪武, 劉志媛, 劉均玲. 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建設思路[J].內江科技2011:1-2.
[2]廖永巖. 進行海洋科學專業(本科)課程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率[J]. 新課程 2012:30-31.
[3]黃芳, 李拴明. 提高細胞生物學教學質量的思考[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91-93.
[4]張晶, 陳江寧, 華子春. 談細胞生物學教學方法的改進[J]. 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 2013:4-6.
[5]夏錦文, 程曉樵. 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 中國大學教學2009:25-28.
[6]陳勤, 姚媛媛. 試論《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J]. 中國科技信息. 2011:231+229.
【關鍵詞】地方高校海洋科學人才培養欽州學院
21世紀不僅是人類全面認識、開發和保護海洋的世紀,更是培養海洋科學人才的世紀,這已成為各國發展的根本性戰略[1]。海洋科學專業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對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基礎研究和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上軍事活動等的應用研究[2]。目前,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海洋經濟建設,就必須準確定位,確定目標,構建平臺,打好基礎,合理設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改革人才培養運行機制,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提高海洋人才培養質量?;谶@幾個方面, 本文對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進行初步探討。
一、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海洋科學本科教育應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加強基礎、拓展知識面,讓學生在獲得較強專業基礎的同時,也盡可能全面發展[3]。各地方高校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海洋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廣東海洋大學提出以“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 基礎理論扎實, 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較強, 熱愛海洋事業, 具有人文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4]。浙江海洋學院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復合型應用人才”[5]。欽州學院海洋學院作為廣西唯一的海洋學院承擔起了為廣西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重任[6]。學校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和辦學層次,著力培養具備掌握堅實海洋科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海洋調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夠在海洋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涉海類企業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學復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
制定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海洋科學類人才的重要前提。欽州學院在借鑒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多所高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社會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和自身的辦學條件,將海洋科學專業定位為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制藥兩個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環境調查,基于北部灣海洋污染災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基于北部灣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方面。
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和我國高等學校海洋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面向21世紀海洋科學教學改革與研究》指導性文件,考慮我校的海洋科學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及地方經濟發展對海洋類專業人才知識結構的需要,我校對海洋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反復多次的研討,優化設計適應21世紀海洋科技發展要求的知識結構和以海洋科學專業基礎必修課為根基、海洋科學專業方向模塊課為主干、基礎選修課和專業任選課為枝葉的樹狀課程體系。從而避免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觀盲目性,保證了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合理性。修訂后的教學計劃,更加重視專業基礎課的教育,同時調整了部分專業課和實驗課,加強了實踐環節,使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更加明確,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海洋美學》專業任選課程,以發展和豐富學生的海洋審美意識,海洋化學方向增加《海洋生物學》專業課程,使該方向的學生也要具備海洋生物學方面的知識??紤]到專業課的課程實驗,學時數少,不同課程間重復實驗多的情況,為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教學計劃中將幾門專業課的實驗獨立出來,與理論教學分開,形成一門綜合的專業實驗課程,不斷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三、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途徑
地方高校要培養和發展海洋科學人才就必須立足地方服務,以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學校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這個中心,重視引進社會資源,做到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目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培養,以提高學生就業率。一是要堅持走出校門,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例如我校充分發揮北部灣海洋保護開發利用省重點建設實驗室的優勢科研群體作用與廣西海洋局和欽州、北海、防城港地方海洋局等單位在北部灣海洋重大污染監測預警及防災應急技術、北部灣海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北部灣海洋環境監測等方面建立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實現了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社會的互動和有效對接。教育部周濟部長曾提出:“以產學研結合為切入點,大力推動高等學校的辦學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7]。實踐證明,產學研結合,是地方高校推動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二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優秀本科生的分類培養。我校根據因材施教的教育觀點,將優秀本科生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培養。對于有志向繼續深造的學生,要幫其夯實科學理論基礎,加強學術思想和素質訓練,走學術型道路;對于動手能力強,且本科畢業后計劃工作的學生,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其配備有實踐經驗的導師,促進其走應用型的發展道路。學校強化優秀本科生導師制,每人每年精心指導一到兩名優秀本科生,定期進行交流和討論,做到精英培養,重點培養,已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優秀本科生的就業去向主要在各高校和企事業單位部門,學生就業率得到很大提升。
四、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
構建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實現創新型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培養高素質、有作為的海洋科技人才積極服務于地方和國家的海洋事業,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職能。我校從自身特點出發,審時度勢,構建海洋人才培養的柔性機制和激勵機制。學校通過制定相關文件,將“創新訓練”規定為必修環節,以及開設第二專業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一專多能海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使海洋類專業教育拓展為綜合素質教育;逐步實行彈性學制,不斷完善學年學分制[8]。為避免傳統評價體系采用簡單劃一的方式對培養創新人才的弊端,學校通過考試方式多樣化、考試時間自主化、讓學生寫實驗專題、撰寫學術文章或參與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學,建立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的激勵機制,即對學生的各種創新行為和成果給予正面的激勵和獎勵,以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五、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教學組織形式
良好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地方高校實現海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我校針對海洋科學本科專業性質和地方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課堂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啟發式、互動式、案例式、情景式和雙語教學等形式, 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和靈活化, 以促進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教學效果反映良好。海洋科學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理科專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要注重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才能適應海洋學科的發展。學校每年自籌經費設立各類科研基金項目,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這不僅較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科研素質逐步提升、科研方法逐步掌握,樹立了他們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險的精神,逐漸積累從事各類創新工作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校通過對學生海上現場調查實踐證明:不僅提高了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和處理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更增強了學生現場調查的實踐技能??傊?,多樣式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獲得了較強的實踐能力,為地方海洋科學綜合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輸送提供了質量保障。
參考文獻:
[1]高艷, 潘魯青.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7-10.
[2]李洪武, 劉志媛, 劉均玲. 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建設思路[J]. 內江科技, 2011, 32(2): 1-2.
[3]馮士笮, 李鳳岐, 顧玉翹. 海洋科學發展對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國地質教育, 2001, (2): 6-11.
[4]劉衛國. 使命、特色與高校黨的建設——兼論高校黨建與學科建設[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2007, 27(5): 1- 5.
[5]周達軍. 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學院特色辦學的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 2007, (7): 45-47.
[6]銀建軍, 李尚平, 韋善豪. 欽州學院海洋學院發展研究[J]. 欽州學院學報, 2010, 25(6): 1-8.
[7]周濟. 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論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結合道路[J]. 中國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
【關鍵詞】欽州學院 海洋科學 專業建設
海洋科學專業的建設還需要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只能是在前人經驗總結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發展,走適合本校作為地方高校的特色之路。
一、人才培養
(一)明確海洋科學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廣西的實際需要和學校辦學定位,制定明確的海洋科學專業定位和服務面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科學合理且可核查的專業質量標準;在海洋科學專業建設中體現校企(行業)實質性合作,并在教學過程中得到落實。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優化是專業建設的核心,也是專業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要在遵循教育部和教指委建議的專業規范基礎上,以社會需求調查為依據,探索在“三類課程組合模式”,即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基礎上的“通識教育+學科平臺+專業核心課程+方向模塊課程+學科前沿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好的體現地方高校海洋科學專業特點。對于海洋科學的二個專業,“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制藥”就是要設定各自的模塊化課程,使其向著精和專的方向發展,有利于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優化海洋科學專業模塊化教學體系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海洋科學行業專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和海洋科學專業自身的特色,對目前的模塊化教學體系進行修訂,以適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重要保障,品牌特色專業的建設與“五名工程”(名教師、名課程、名教材、名成果、名基地)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海洋科學要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的作用,由其指導培養新教師的成長;另外還要培養一批青年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教師親自到企業里面掛職鍛煉,把企業的經驗和與海洋相關的知識帶入課堂。
(一)提升教師隊伍實踐能力素養
通過對引進的青年教師下入到相關海洋科學基層企業中去掛職鍛煉,使其更接近于實際生產,更接地氣,回到學校后能把自己更切身的感受和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加強學術交流
繼續鼓勵教師參與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各種渠道與外校保持學術關系,并支持青年教師外出參加業務培訓、學術深造等。營造學術爭鳴的氛圍,進一步開放辦學思路,引進專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完善自我教育機制
教研活動主題體系化、過程規范化、結果公開化、形式擴大化,完善共建共享的機制。以教研活動為平臺,激發、強化教師的發展動機,使之由內隱的潛在狀態變為外顯的活動狀態,成為提升自身素質的直接動力,將提升自我變為自發的、自覺行動。在活動中以教師的發展為本,體現對教師的關懷,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著眼于滿足教師的發展需要,促進教師的主體性發展。
(四)教學團隊、科研團隊建設
利用團隊工作基礎,通過團隊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統一,形成問題解決的有效機制,并為教學科研成果的形成做積淀。
三、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
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也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落腳點。海洋科學專業的建設要以教學模式改革為突破口,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切實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在課程建設方面,應該做到以下方面的改革:“增”――主要增加實用性強,結合實際生產應用的課程,使得課堂的知識學習能應用到實際的生產應用中,比如水產病害的防治等;“減”――主要減少一些假、大、空的課程,涉及全球性、邊緣化的課程;“改”――改造多門課程,使課程賦予新的內涵,比如,將海洋科學導論分給多位老師共同教學,充分的發揮每位老師各自的專長;“創”――創設一些海洋科學專題化研究的課程,比如赤潮的理論與研究,使之符合海洋化學方向專業學生的學習。具體體現在以下各方面:
(一)精品課程建設
以課群建設為“面”,精品課程建設為“點”,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優化更新的基礎上進行精品課程建設,打造《海洋科學導論》、《生物化學》、《生物制藥》等幾門精品課程。
(二)教學模式改革
海洋科學專業教學強調應用性、技能性和職業性。這就要求海洋科學專業有組織、全方位地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探索實施海洋生物制藥案例教學法、海洋生態保護項目教學、海洋監測現場教學;改革考核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發現和發展學生在海洋科學實驗設計方面的潛能;加強課程改革,開設“自主探究課堂”,由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教學相長,為學生形成個性特長營造更加廣闊的空間。
四、課堂教學方法提升
(一)引進教學方法
引進基于榜樣的教學方法,把教學分為四個環節,將學生置身真實問題情景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引導――教師為學生提供技術知識的傳遞、解決問題技巧的示范、特定實例的列舉等幫助;引導實踐――學生在已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解決一個類似的或更復雜的問題;引導探索――學生將通過查找各種相關信息來輔助解答更新的問題;獨立實踐――實踐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靈活應用考核方式,強化技能評價
對大課程的考核采取實驗考核和項目設計考核的方法,著重考核學生知識運用技能;對基礎理論類課程考核,著重考核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大作業、開放題目的考核;在部分課程中引入階段性成果匯報制度,形成激勵機制。
五、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建設
(一)根據專業發展需求,增設和改良相關實驗室
根據專業發展的需求,增加大型專業的實驗器材,購置高效液相、氣相色譜,質譜等儀器,為本院系專業發展服務;根據微觀實驗技術教學技能需求,增設多媒體教學系統實驗室。推動學校唯一的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并且要充分的利用重點實驗室的資源來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在校內以海洋標本館,海洋科學實驗室為依托,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實驗項目,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二)重視基礎實驗,多開特色實驗
繼續重視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實驗,并在基礎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靈活開設特色實驗項目,強化分析實驗訓練的效果,提高學生參與實驗項目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以實驗為平臺,進行實驗摸索。
(三)以教師指導制活動、第二課堂為依托,進一步提升實驗室開放成效
定期舉行學生作品展覽、實驗技能評比等活動,如學生基礎實驗熟練度比拼,實驗創新點比拼,小實驗設計等活動。力爭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實驗室利用率,提升實驗室開放成效,著力提高學生參與競爭的積極性和技能提升的自覺性。
(四)探索實習實訓基地的實踐教學,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
產學研結合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品牌特色專業的重要措施。海洋科學專業的建設要充分利用暑期和寒假的實習,讓學生到涉海部門學習具體的實驗技能,有機會的話組織學生出海采集樣品。作為廣西沿海唯一設置海洋科學專業的本科院校,畢業生數量還較少,不像老牌高校知名度高,建立的實習基地也已經經營多年,欽州學院海洋專業目前還沒有太多固定的實習基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實際出發,與廣西涉海類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以流動站的形式進行培養畢業生,等學校條件成熟以后建立類似生態站的實習基地,以供實習和科研的雙重使用。
綜上所述:
海洋學院作為欽州學院最年輕的一個二級學院,雖然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但是就像蹣跚學步的孩童一樣,經驗不足,同時還肩負著欽州學院實現“地方性、海洋性、國際性”辦學特色跨越的夢想。機遇與挑戰并存,那么發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科學專業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建設的成功與否將關系到學校的長遠發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忠魁. 關于創辦欽州學院海洋科學專業的思考[J]. 欽州學院學報, 2008,(5): 71-74.
[2] 銀建軍,李尚平,韋善豪. 欽州學院海洋學院發展研究[J]. 欽州學院學報, 2010,(6): 1-8.
[3] 張晨曉,張廣平. 欽州學院海洋科學專業建設初探[J]. 欽州學院學報, 2009,(3): 51-53.
[4] 王淑軍,許星鴻,姚興存,等. 海洋科學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科技創新導報, 2013,(2):152-153.
關鍵詞:海洋科學 創新人才培養 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168-02
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創新體系,是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目標[1]?;春9W院的海洋科學專業開設于2007年,歷經數年的建設,尤其是在江蘇高校優勢學科“海洋科學與技術”建設工程項目、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水產類重點專業項目以及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依托優勢學科建設海洋科學特色專業的探索與實踐”的支持下,海洋科學專業現已建設成為符合海洋大開發的國家發展形勢需要,辦學方向明確,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且特色鮮明的專業,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已初步構建?,F將有關海洋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工作情況總結如下,為今后的海洋科學專業發展打下基礎。
1 明確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江蘇省是一個海洋大省,在國務院審議通過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將江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而連云港作為中心城市之一,也將成為江蘇省集中布局臨港產業,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和城鎮帶的“東方橋頭堡”。隨著海洋科技的發展和相關產業鏈的延伸,社會對海洋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2]。結合我校的實際辦學力量,明確了海洋科學專業側重于海洋生物學方向的建設目標。為提高辦學水平,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制定了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建設規劃,并組織有關專家對專業規劃進行嚴格的分析論證,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實驗室建設與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確定了長短期目標,以確保完成各項建設任務。
2 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
我們以《高等學校海洋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意見》作為主要依據,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本科辦學方針的要求,對海洋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制定了方案,要根據海洋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性、復合型來進行培養人才。針對本專業特點和學科發展趨勢,積極調研其他開設海洋科學專業的高校教學情況及相關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狀況,為了滿足“重基礎、寬口徑”的基本要求,我們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不斷的修改與完善,就為了讓其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為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3],大力推進“本科教學工程”,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淮海工學院從2012年起,實行以“大類培養”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我們結合實際,制定了“海洋與生物大類”人才培養方案,從12級實施。大類培養具有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廣、選擇性強的優勢,畢業生在今后工作中繼續發展的空間大。大類培養模式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的能力[4]。
3 課程體系改革
在課程設置方面,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開發新課程,改造舊課程,優化課程結構。增加了《海洋生物技術原理及應用》課程,突出了海洋生物學應用技能的培養。為提高海洋科學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海洋環境監測實驗》、《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實驗》以及《海洋生物技術大實驗》等實踐課程。
4 教學內容改革及教材建設
組建課程教學組,對所承擔的課程制定科學的教學大綱。授課前制定詳細的授課計劃。實行集體備課制度,注重對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取,要不斷將新的研究結果補充到教材中去,進而優化教學內容。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的銜接,要杜絕不同課程出現內容相同的情況,要避免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不符的事情出現。鼓勵教師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目前已建成多門各級精品課程,其中2011年以來建成校級精品課程2門:《細胞生物學》和《生命科學導論》。
教材建設:制定了教材建設規劃,并由課程教學組對教材建設負責,教材建設緊緊圍繞培養方案,注重學生系統知識結構的建立,2011年以來有3部我系教師主編出版或參與編寫出版的教材:《微生物學》、《江蘇海洋產業發展與展望》和《食用菌栽培學》。
5 專業實驗室建設
海洋科學專業實驗室在校級專項資金30萬元支持下,已初步建設完成,并通過了校級驗收,保證了專業實驗教學的質量。
6 實習基地建設
通過積極聯系,本專業現已建成一批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總計13個,其中有3個為本專業獨立建設使用的校外實習基地,為本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了保障。
7 教學研究與改革
海洋科學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改革,踴躍申報各級教研和教改項目。2011年以來本專業教師共承擔了8項教研和教改項目的研究,這些教改成果對教學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8 “本科生導師制”實施
在海洋科學專業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入學時給每位學生安排導師,由導師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生活、思想等情況提供多方面的指導,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使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從低年級即可進入實驗室,較早地接觸到科研工作[5]。在導師指導下,學生積極申報各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幾年來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共承擔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3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9項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8項,構建了基于課題研究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成為主動的研究者,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創新性實驗,對培養本科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實現了研究與教學的統一。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對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提高專業興趣、良好學風的形成以及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9 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海洋科學專業培養目標符合當前“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形勢需要,辦學方向明確,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并踴躍參加各項活動,在各級各類大學生競賽和評比中獲得多項獎勵。畢業班學生達到培養目標要求,英語四級平均通過率85%以上,六級通過率30%以上,初次就業率達85%以上,2012年考研率達20%。已就業的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知識面寬,并且具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開拓能力,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上手快、后勁足”,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其他高校普遍反映從我校海洋科學專業招收的碩士研究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實驗方案設計能力強,并有較高的實踐操作水平,能夠很快地開展相關科研工作。
10 發展方向
在海洋科學專業的建設工作中,還存在著某些專業課實踐環節較薄弱、專業實驗室設備不全面、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單調等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課程考核評價模式改革和專業實驗室建設,明確課程組負責人職責,課程考核評價模式多樣化,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觀摩調研、設備添置等途徑,提高專業課實踐環節的教學水平。積極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聯系交流,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拓展學生實習教學基地,形成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帶動科研的良性循環。深入了解社會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狀況,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加快海洋科學特色專業建設步伐,使我校海洋科學專業早日建設成為省級特色專業,彰顯我校的海洋特色,為創新型江蘇省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莊惠龍,楊淑林.從培養模式改革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J].集美大學學報,2012,13(4):55-58.
[2]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OL].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07-10-18].http:///yjbg_6109/20071018/t20071018_259850.shtml.
[3] 朱春奎,劉寧雯,吳義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價值結構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1,9(5):5-9.
關鍵詞: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改革;畢業生;就業率
一、概述
一個專業是否值得建設,主要看這個專業是否有市場,即學生和家長是否愿意報考這個專業;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是否有較高的就業率。簡單地說,一個好的專業,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專業,就是學生招得來,畢業生分得出去的專業。這個專業,也就是社會急需的專業,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專業。也只有這樣的專業,才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能建好一些好的專業,也是一所大學生存的基礎。一所大學具體辦什么樣的專業,除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外,又受這所大學的歷史、這所大學的特色所決定。所以,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生命力,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社會競爭力,這所大學就該辦社會最急需的專業,辦自己最有特色的專業,辦自己最有優勢的專業。只有這樣,這所大學才會立于大學之林而處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但是,大學建設一個專業,及大學停止一個專業的招生,都將涉及到大量教師和教學資源的配置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該所大學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說建設就能建設,說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個專業在一個大學已經存在,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萬不得已,隨便地取消一個專業是不可取的。一個專業建設后,這個專業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及這個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又強烈地受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影響。所以,一個適于社會發展的專業,或一個有潛力的專業,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必須進行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
二、社會的發展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
21世紀是大家公認的海洋世紀。人類發展至今,主要從事大陸的開發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積的海洋,除人類對其有限表面的開發利用(如航運和漁業捕撈及養殖)外,人類對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實,就算漁業和養殖,也只是在大陸周邊的極其有限區域里進行。人類數量的劇增,大陸資源的匱乏,使人類不得不加速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關海洋科學專業方面的人才。只有貯備大量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將來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機。
中國海岸線長,島嶼眾多,海域廣闊,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一。雖然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當低。所以,21世紀開發和利用海洋,中國的任務比其他國家更急迫。在21世紀或在不久的將來,為了使中國從海洋大國變成海洋強國,中國必須加強海洋人才的培養。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學及具有海洋歷史的大學,就應該建設海洋科學專業,培養大量的海洋開發和利用人才。
三、當今畢業生就業對海洋科學的影響
雖然大家公認21世紀為海洋世紀,也深知海洋科學的重要性。海洋學科為一個未來學科,海洋專業,是一個未來專業。受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歷史的影響,海洋科學專業的就業市場,仍為一個潛在市場。要把這個潛在市場轉變為現實的市場,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造成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真正從事海洋科學相關專業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們從事海洋科學的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的確是海洋世紀;大規模、大范圍地進行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紀的到來,不是等來的,而需要我們投入大景的時間和精力。這其中,大量的海洋學科人才的培養,是真正海洋世紀到來的前提。我們必須清楚地解決這樣一個矛盾:沒有大量的海洋學科的人才,海洋學科就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目前海洋學科發展的現狀,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學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給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大量合適的崗位。解決的辦法是,為了將中國這個海洋大國轉變成海洋強國,大力培養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同時,通過海洋專業課程的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增強海洋科學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
四、改革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海洋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雖然某一個涉海行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業涉及面廣。就目前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崗位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時,就必須考慮這個現實,加強學生的基礎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適應面。目前社會能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在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所以,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培養時,就應加強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主要的基礎課程教學。
本科畢業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學習,主要是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基礎。而研究生學習,除進行一定的知識傳授外,主要是進行知識生產,也是一種職業訓練。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間,既要兼顧基礎教育,同時也必須進行職業教育,為畢業生直接就業服務。雖然加強基礎教育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適應面,但僅有基礎知識,而缺乏較具體的實踐能力,就將增大單位或企業的用人成本。這可能就是一些單位要求就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原因。所以,為了擴大畢業生的就業而,又能盡可能地降低單位和企業的用人成本,提高畢業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對海洋科學專業進行分方向培養,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通過學習海洋科學不同方向塊的相關課程,能使學生掌握較為具體的專業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不同的方向塊,也能減少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撞車,便于畢業生就業分流。
五、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改革。對畢業生就業率的影響
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本科),創建于1999年。廣東海洋大學是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所以,在廣東海洋大學創建海洋科學專業(本科),是學校發展的必然。兇為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是在原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系的基礎上逐步建設的。所以,該專業創建之初,具有濃厚的水產養殖特色。當然,由于是以原水產養殖系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為基礎組建,也就決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為專業的基礎。由于創建之初的課程設置,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造成一定的就業困難:和水產養殖畢業生來比,具體的養殖技術學得較少,養殖能力稍有欠缺。找與養殖有關的單位或企業就業,競爭力就肯定比水產養殖的畢業生差。而和純粹的生物科學或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比,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水產養殖方面的教學內容占了較大比例,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的教學內容肯定受到擠壓,畢業生就業時,和海洋科學或生物科學的畢業生相比,競爭力也較弱。所以,本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的就業率較低:初次就業率(當年9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僅為44.93%,總體就業率(當年12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也僅為86.96%。為了提高海洋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我們自2001年開始,逐步對該專業的課程進行了系列改革。
通過改革,我們規范和加強了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基礎教育,擬擴大畢業生的就業面。我們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海洋生物科學、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三個方向塊。
通過改革,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初次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總體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業率和總體就業率均走上了正軌。詳細初次就業率見表1,總體就業率見表2。
六、學科今后的發展及改革方向
社會是發展的,學科是發展的,專業也應該隨之發展。在今后對海洋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應主要考慮社會的發展、本校的歷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個方面。
大學,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為人類服務的。一個不能為社會發展服務,不能為人類進步服務的大學,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大學。學科和專業的設置,也必須為社會服務。不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將是沒有前途的專業。社會在變化,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個學科或專業,要能跟上社會,就必須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及時改進自己專業的課程設置,服從已變化的社會需求。服務社會,服務于人類進步,是大學存在的根本,也是學科和專業存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