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6 10:17:57
序論:在您撰寫傳播學螺旋理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網絡時代;困境;反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它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系,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傳播學的理論從來沒有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正因為涉及學科的廣泛性、內容的龐雜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傳播學理論受到的質疑也越來越多。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之一。1974年,諾依曼在《傳播學刊》上發表了論文《沉默的螺旋:一種輿論學理論》,首次提出了“沉默的螺旋”這一概念。之后,1980年她出版了《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社會的皮膚》一書,對“沉默的螺旋”理論作了全面、系統的闡釋和論證,使該理論趨向完善與成熟。
簡要地說,這個理論提出,為了在重要的公眾議題上(例如政黨的支持)避免被孤立,許多人會受到他們認為的所處環境中多數意見的影響,當人們認為他們的意見屬于少數時便傾向于隱藏意見,而當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見代表多數時則傾向于表達。這樣的結果就是被認為是多數意見的一方聲音越來越大,而另一方則愈加沉默,這就是沉默的螺旋效應。
這一理論有三個核心觀點:1、由于害怕被孤立,人們會根據自己所感覺出來的意見氣候來決定自己的行為;2、“意見的表達”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影響過程,具有卷入性;3、大眾媒介可以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控制輿論的表達。
這一理論包括了兩個前提:
(1)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哪些意見屬于優勢意見,哪些屬于劣勢意見,即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社會的皮膚》中提出的“類統計感覺”這一概念,借此他們確定“哪種觀點和行為模式是他們的環境所允許和不允許的,哪些觀點和行為模式正在得勢或失勢”。但人們的判斷不一定是準確的。
(2)人是害怕孤立的。在基于這個前提上,才會有害怕群體壓力和從眾心理的出現。
二、“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缺陷
顯而易見,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它具有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解釋能力,表明了“強有力的大眾媒介”的概念的回歸;對于輿論學來說,它深化了我們對于社會意見表達狀況的形成機制;對于整個社會科學層面來說,它在各個學科內也都有意義。但是,從這一理論問世以來,便有各種各樣的質疑和批評意見跟隨其后。經筆者總結,其缺陷大致如下幾點
(一)理論中所強調的害怕孤立并不是一個完全通用的心理機制
不可否認,有些人是不怕被孤立的。諾依曼自己在書中也提到過持異端論者、先鋒者、局外人是輿論的挑戰者,她認為不害怕孤立的人能夠改變輿論,開拓先鋒像夢游者一樣對輿論不敏感。
同時,相關集團或首屬群體對個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美國的著名學者阿什對“社會上的大多數會因為害怕‘被社會孤立’而產生恐懼心理”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他在調查中指出:“意見表達者愿意放棄原有的觀點而趨同于其他人的觀點,主要受到兩個條件的影響:一是來自他人的支持。這些支持包括社會個體的支持和來自自身所屬群體的支持,其中后者更加重要。如果現場有支持者贊同自己的觀點,那么發表意見者就不會選擇沉默或者趨同?!?/p>
(二)忽視了輿論形成過程中少數派的作用
S.莫斯考維西在考察少數意見的“中堅分子”的作用時發現,當這些“中間分子”表現出意志的堅定性、主張的一貫性和表明態度的強烈性之際,可以對“多數派”產生有力的影響,甚至可以改變群體已有的合意并推動新的合意的形成。
(三)考慮的變量太少,對受眾持過于悲觀的態度
利益驅動、事件的了解程度和堅信程度等變量都是會導致社會行為的動力因素。比如,不管周圍的輿論環境如何,如果你跟該事件有很大的利益牽扯,盡管說出自己的觀點有可能被孤立,你還是不愿意保持沉默的;如果你對事件的了解程度和堅信程度都很高,那么你保持沉默的概率便會大大降低。
同時,社會傳統、國家價值觀取向,個人的教育背景、成長經歷、家庭環境、
知識文化水平等存在于文化和人口上的差異都可能不適用于沉默的螺旋。顯然,在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中國,人們更容易采取趨同行為。查爾斯?薩蒙和F.杰拉爾德?克蘭也呼吁進一步考察個體間的人口統計學差異,諾依曼認為這些差異構成更可能表達自己觀點的人群的特點――例如男性、年輕人、中上層階級。
(四)“多數意見”的壓力對于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議題,壓力程度也會不同
人們很容易在道德層面上的問題陷入“沉默的螺旋”這一怪圈,而在技術性層面上的問題并不會這樣。
三、網絡時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發展困境
“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距今已有40年?;ヂ摼W的蓬勃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人們傳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對“沉默的螺旋”產生了不小的沖擊。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缺陷,這一理論在網絡時代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出現了“反沉默的螺旋”的現象。
(一)虛擬性匿名性對孤立威脅的消減
在互聯網是這個開放的平臺上,人們網絡中的形象與現實中的身份是分離的,所有人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言而無需顯露真實身份。如果一個人在某一個論壇或社區里面得不到認可,他可以轉向另一個論壇或社區,積極地尋找認可者和同盟。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匿名性有效地減少了社會情境暗示(包括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如語言、等級地位等的暗示),從而使人們能夠擺脫掉這些束縛,降低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可能性。
在這樣群體壓力幾乎失效的環境下,不管對錯與否,不管是否符合主流意見,人們會更勇于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專升本綜合卷共計 300 分。 考試科目涉及《傳播學》和《廣告原理》??忌谡莆障铝兄付ń滩闹猩婕暗降木唧w章節的內容外,還要注意將這兩門課程的內容加以聯系和融合,要注意聯系新聞報道和廣告實際案例進行評析。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
第一節 從傳播學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一、如何把握傳播概念
二、傳播與信息
三、傳播的定義和特點
第二節 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
一、社會傳播的系統性
二、社會信息系統的特點
三、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與社會發展
第二章 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與發展
第二節 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
一、口語傳播時代
二、文字傳播時代
三、印刷傳播時代
四、電子傳播時代
第三節 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
一、傳播媒介的進化與社會發展
二、信息爆炸與信息社會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到來
第四章 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結構
第一節 傳播的基本過程
一、傳播過程的構成要素
二、幾種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
三、傳播過程的特點
第二節 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
一、傳播過程研究與傳播系統研究
二、系統模式下的社會傳播結構
三、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理論
第七章 大眾傳播
第一節 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與社會功能
一、大眾傳播的定義
二、大眾傳播的特點
三、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一、大眾報刊與大眾傳播
二、電報、電影、廣播與大眾傳播
三、電視媒介與當代大眾傳播的發展
第三節 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一、大眾媒介與現代人的生活
二、關于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的兩種觀點
三、大眾傳播、信息環境與人的行為
第八章 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
第一節 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
一、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體和經濟勢力的控制
三、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
第二節 關于傳播制度的幾種規范理論
一、極權主義制度下的媒介規范理論
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媒介規范理論
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媒介規范理論
四、發展中國家的傳播制度和媒介規范理論
第九章 傳播媒介的性質與作用
第一節 作為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
一、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二、媒介工具和技術的現實社會影響
三、新媒介的發展趨勢及其沖擊
第二節 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傳媒
一、傳播者與大眾傳媒
二、大眾傳媒的組織目標與與制約因素
三、傳媒組織在信息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第十章 大眾傳播的受眾
第一節 “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一、“大眾”的概論
二、大眾社會理論的形成和變化
三、大眾社會理論與傳播學研究
第二節 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一、作為社會群體成員的受眾
二、作為“市場”的受眾
三、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
第三節 “使用與滿足” ------ 一種受眾行為理論
一、受眾的傳媒接觸動機和使用形態
二、傳播接觸的社會條件因素
三、對“使用與滿足”研究的評價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研究
第一節 傳播效果研究的領域與課題
一、傳播效果的概念含義
二、傳播效果的類型及研究課題
三、傳播效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二節 傳播效果的歷史與發展
一、早期的“子彈論”或“皮下注射論”
二、“傳播流”研究與“有限效果”理論
三、 70 年代以來的宏觀效果理論
第三節 傳播效果的產生過程與制約因素
一、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
二、傳播技巧與傳播效果
三、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果
第十二章 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
第一節 大眾傳播與環境認知 ------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一、“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概要及特點
二、對“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研究
三、“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意義與問題
第二節 大眾傳播、社會心理與輿論 ------ “沉默的螺旋”理論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特點
三、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研究和評價
第三節 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 ------ “培養”理論
一、“培養”理論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養”理論關于社會與傳播的基本觀點
三、“培養”理論的外圍
第四節 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 ------ “知溝”理論
一、“知溝”理論產生的背景
二、“知溝”理論及其反命題
三、“知溝”理論的應用研究及其意義
第十四章 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第一節 傳播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一、傳播學的早期學術思想源流
二、傳播學的奠基者和學科開創者
三、信息論和控制論對傳播學的貢獻
第二節 傳播學的主要學派
一、傳播學的經驗學派
二、傳播學的批判學派
三、考試題型
• 填空: 27%
• 多項選擇題: 13%
• 名詞解釋: 13%
• 簡答: 20%
• 綜合分析題: 27%
參考用書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版
二、考試內容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廣告導論
第一節 廣告的定義
第二節 廣告的分類
第三節 廣告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節 廣告學的理論基礎
第五節 廣告學的任務和研究方法
第二編 廣告信息源
第四章 廣告戰略
第一節 廣告戰略分類與內容
第二節 產品的生命周期與廣告戰略
第三節 廣告戰略的實施原則
第三編 廣告信息
第六章 廣告文案創作
第一節 廣告文稿的重要性
第二節 廣告文稿創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廣告文稿的創作技巧
第四編 廣告媒介
第九章 廣告媒介的特點
第一節 四大廣告媒介的特點
第二節 印刷廣告媒介的特點
第三節 戶外廣告媒介的特點
率四節 現場廣告媒介的特點
第五節 其他形式的廣告
第十章 廣告媒介的選擇
第一節 廣告媒介選擇的前提
第二節 廣告媒介選擇的依據
第三節 廣告媒介選擇的方式
第五編 廣告接收者
第十一章 廣告與接收者
第一節 廣告信息的接收對象和傳播方式
第二節 廣告信息的核心 ----- 接收者需要
第三節 不同媒介接收者特征
第十二章 廣告與消費者
第一節 現代廣告的經營指導思想
第二節 消費者市場細分
第三節 消費者購買行為
第四節 廣告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第六編 廣告效果
第十四章 廣告效果分類及測定
第一節 廣告效果分類
第二節 廣告效果測定
三、考試題型
• 判斷題: 13%
• 單項選擇題: 7%
• 填空: 20%
• 名詞解釋: 7%
• 簡答: 13%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學概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6-0149-02
傳播學自從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傳入我國后,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新聞、文化、影視、廣告等與傳播學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為適應這種變化,國內不少大學的新聞學、廣電編導、廣播電視學等本科專業都陸續開設了《傳播學概論》課程,而且基本都被列為專業核心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和媒介融合背景下,當前很多高校開設的《傳播學概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都面臨諸多困難,亟須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形式單一
傳播學發源于歐美,主要講授傳播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學科淵源非常復雜。尤其是教師給學生所列的課外參考書目中那些由國外學者撰寫的傳播學著作,內容可能更加艱深晦澀。在一個學期32課時至多48學時的教學時間內,學生要識記并且區分和弄懂這些不同的概念、模式、理論,難度較大,往往會有畏難情緒[1]。再加上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授課形式,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困難重重,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2.理論與實踐脫節
當前各高校所采用的教材,大多都是西方20世紀早期和中后期傳播學的研究成果,雖然當時這些研究成果很經典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但是很多當代新媒體傳播和媒體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傳播新現象、新方法和新技巧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卻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中很少提及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即便此前的經典理論有些也很難適應和解釋現在新型的傳播形態,但是有的老師卻基本照本宣科向學生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從而造成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嚴重脫節,很難真正引起學生認真學習和鉆研傳播學理論的興趣。
3.學生實踐能力較差
與應用型大學設置的學生動手機會較多的實踐實訓類課程不同,《傳播學概論》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重點介紹傳播學奠基人、傳播類型、傳播對象、傳播效果等相關理論。由于《傳播學概論》的課程性質是純粹的理論課,沒有安排實訓實踐課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花費時間講授純粹理論的時間很多,學生真正動手動腦結合現實問題進行實踐分析的訓練機會基本沒有,從而造成學生自己應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缺乏,很難真正適應社會對復合型傳播人才的實際需要。
二、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針對上述提到的《傳播學概論》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授課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解決呢?結合多年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以及近年來在本門課程改革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教訓,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靈活運用教材
目前各高校《傳播學概論》課程所采用的教材大都對傳播學經典理論和案例進行了條分縷析式的梳理,教材內容非常扎實豐富。但是,今天的傳播環境和傳媒生態已和多年前的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傳播學重點研究的都是大眾傳播,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傳播技術、新的傳播形式不斷涌現,微博、微信、QQ、自媒體……這些新的傳播方式都廣受年輕人的喜愛。教師如果對這些新的傳播形態和傳播媒介不了解不熟悉不使用,就無法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媒體存在“把關人”嗎?“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時代有無失效的可能[2]?這些問題教材上也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和理論給予說明,甚至很少提及或者根本沒有涉及,但學生卻是每天都在面對和接觸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因此,教師必須不拘泥于教材的既有內容,既忠實于教材又敢于有所突破,既結合教材中經典的傳播學理論,又參考最新的傳播學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國情和當下國內外熱點的傳播事件,為學生進行分析和講解,才能讓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2.內容通俗易懂
傳播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何在消化吸收西方傳播學理論的同時,積極探索傳播學教學內容的“本土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任課教師應當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娛樂時代的來臨,學生往往注重感性的樂趣而非理性的思考,認識問題容易流于表面或過于膚淺,所以,教師要靈活結合當下的熱點事件,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度分析。比如,講述大眾傳播理論內容時,可以盡量結合學生非常感興趣又比較通俗易懂的影視作品和影視傳播現象進行分析,既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又把基礎理論、媒介分析、內容剖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等知識,充分地向學生進行了傳授,使課程內容重點突出,由生活到專業逐步引導學生的理解,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熱點傳播事件的相關案例時,需要把握好兩個問題:一是在關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同時,要適當兼顧雜志、電影等的傳播實踐,以豐富案例的來源,講授不同媒體的特性;二是增加新媒體傳播案例,借以反思大眾傳播模式在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熱蕁⑹艽者、傳播效果在新媒體語境下的深刻變化[3]。
3.突出專業特色
傳播學教學的理論性強,實踐性更強,對于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各自的專業特色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比如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對某條新聞或新聞欄目,運用傳播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研究。新聞中采訪問題的設置、新聞受眾群體分析、新聞傳播的效果等問題,都會大量應用到傳播學的基礎知識。編導專業可把作品創作和傳播學教學結合起來,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讓學生們自己分析某部影視劇中的經典片斷,學生就會深刻理解和領會到傳播效果理論、傳播方法和技巧、傳播符號理論等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師再根據傳播理論結合視頻作品對學生的分析給予中肯到位的點評和講解,那么學生對于學習傳播學的興趣就會大大地增加。
4.借助多媒體教學
教師在進行傳播學課程教學時,不應局限于單純的理論講授,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傳播學涉及到的現象直觀的表現出來,并通過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思考和學習中。比如,借助互聯網或智能手機,設置適當的課時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多種媒介的運用方式,讓學生切身認識到傳統媒體傳播方式與新媒體傳播的不同、新媒體傳播手段和方法的多元互動、媒體融合情況下受眾心理的改變、“沉默的螺旋”理論為何在網絡時代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失效等。另一方面,適當增加視頻資料,借助影像作品直觀生動視聽兼備的特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比如,播放一段拍客上傳到網絡的精彩視頻,讓學生分析其傳播效果和對受眾心理的影響等,以此增強學生對傳播理知識的認知和使用能力[4]。
5.調整開課學期
一些高校將《傳播學概論》課程開設在一年級,這其實是非常不利于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因為學生剛剛從中學進入大學,思考和學習能力基礎都比較薄弱,面對《傳播學概論》這些枯燥艱深的理論類課程,不少學生感覺學習難度非常大,學期末掛科的同學比例偏多。筆者在早前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了這一問題后,及時給學院建議,將《傳播學概論》課程由一年級調整到了三年級。這樣,經過前兩年的大學學習,學生的獨立分析和學習能力都已經得到加強,將傳播學理論與本專業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也已基本具備。課堂上教師對于傳播學理論的講授和適時引導,學生對相關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大大加強,覺得傳播學有趣而有用的同學數量明顯增多,自覺將課堂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的學生人數也大大增加,教學效果和從前相比,得到極大的改善。期末考核時,掛科的同學數量大大減少甚至為零。
6.改革考核方式
不少高?!秱鞑W概論》課程的考核方式使用的都是傳統的閉卷考試。筆者認為,閉卷考試應與其他考核方式相結合,尤其應加大實踐考核分數的力度,教師可以把實踐作業的分數加入期末考試的成績中。同時,將平時成績計算在期末的綜合評分中,平時成績可以由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質量和態度、課后作業比如讀書筆記等的完成情況以及上課時的出勤率等構成。經過如此改革,課程的考核就能體現出較強的綜合性和可操作性??傊?,在期末考核時,教師應避免僅憑一份試卷決定學生成績的死板而機械的作法,選擇某種或幾種方式結合的形式,把綜合成績作為學生《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期末成績,這樣也更容易得到學生的接受和認可,學生學習的動力會大大增強。
三、結 語
傳播學是一個開放的、既注重理論建構又強調實踐應用的學術領地,新媒介環境下傳播學教學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因此,《傳播學概論》課程的任課教師應在社會和傳播學動態的發展中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能增強教學實效,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優秀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 車南林.應用型本科教學背景下傳播學課程轉型與升級研究[J].科技傳播,2016(2).
[2] 周少四.傳播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今傳媒,2015(9).
關鍵詞:微媒體時代 傳播學 發展創新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39-01
網絡技術不斷的革新,社交方式在不斷的變化與發展,在信息發展過程中,從博客到微博,從飛信到微信,從Facebook到Twitter,用于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越來越多,信息源遍布全世界,證明微媒體時代的來臨。微媒體時代的發展迅速,給予我們生活許多的便捷,在人們價值觀、道德觀、思想意識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微媒體時代下,傳播消息的途徑變得更加方便,對傳播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播學要依據微媒體時代的特點,進行一定的創新與應用,實現更好的發展。
1 微媒體涵義
1.1 微媒體概念
微媒體是新型的媒體形態,以新技術為支撐手段,在一定的條件下也被稱為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被稱為“第五媒體”。
1.2 微媒體特點
微媒體具有很大的優勢:傳播的實效性非常強、內容包含的十分廣泛且建構輿論的速度相當及時。
基于數字技術的微媒體在傳播信息的時候因不受到空間與時間限制,信息十分的快速及時,將數字媒體和網絡媒體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大大減少了新聞事件的傳播時間。
微媒體是一個開放的媒體,網友可以隨時隨地的交流信息、信息,使信息的傳播非常的迅速,實現了大眾傳播。
2 傳播學的涵義
傳播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如何的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的研究重點包括:一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手段、媒介與過程;二是傳遞信息的速度和效度、目的和控制、借用傳播的作用建立一定關系。傳播學的研究核心就在于研究人與社會,傳播學的研究以大眾傳媒為主。
3 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的發展創新與應用
以微博為主要工具的微媒體時代,新的傳播媒介技術應用而生,文化現象也發生了改變,比如“微公益”、“微閱讀”的出現。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傳播主體與“微媒體”結合,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展現了其個性的發展,微時代的到來,文化的傳播、社會心理、人際交往與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微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也簡化的使用的手段,就像微博,不需要過高的計算機能力就可以發表意見,獲取信息,而且微博所傳達的信息量也十分的巨大,微博對使用者的語言組織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能把信息表達清楚就可以,簡化了許多的束縛,網絡傳播平臺更加的隨性,隨時隨地分享身邊事。下面就對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在微媒體時代下的發展創新與應用進行分析。
(1)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微媒體時代,網絡進入微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人們想要獲取信息只要打開網站就可以,但也相對的帶來一些問題。在網絡上,虛假新聞比較多,網友如果不加以防范,就容易上當受騙,網友應當提高警惕性,仔細辨別信息的真偽。例如微博微信上的轉發中獎信息,在信息中還留有網絡驗證網址,如果網友按照網頁進行查證時,就會上當受騙。這就要求網友不要相信網上的中獎信息,不能輕易的匯款與轉賬。
(2)微媒體的出現,傳播者的身份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我們不但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信息與接受信息,新媒體使傳播者有了多重的身份,既是傳播的主體、傳播媒介、還是受眾。這樣多重的傳播身份,使網友更樂于進行信息的傳播,信息傳播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的獨特,網友可以瀏覽到任何想要瀏覽的信息,不再受傳播媒介的限制。
(3)在傳播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稱為“沉默的螺旋”,其內容是指人們在進行一定的意見發表時,會先對周圍人的意見進行觀察,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大部分的意見相同時,就會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如果發現,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見不相符合,就會選擇沉默或者點頭附和而已,不會發表任何的意見。這種理論遵照的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人們會根據所處位置的大多數意見來決定自己的觀點,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對周圍的意見進行一定的判斷,依據大家的意見進行決定。微媒體實行的是虛擬的交流與傳播,我們在發表意見時都是匿名的,這樣會減少人們的發表意見的恐懼感,這樣就有利于人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是少數人的意見也可以鮮明的存在。微媒體時代,打破了沉默,化沉默為主動,使沉默的螺旋不再運轉,網友可以暢說欲言的發表意見,減少周圍環境對人們的影響。
(4)傳播學中有“議程設置”一說,是指在大眾媒體的報道中,在報道重要事件時,因為會對新聞進行反復的報道,這樣就會加深人們的關注度,在公眾的意識里,也變成了重要事件,公眾也會一直的關注事件的發展。比如在新浪微博中,新浪微博從2009年建立以來,其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難以想象,微博女王姚晨一直關注度第一,人們在關注姚晨的過程中,也會關注新浪微博的發展,增加其知名度與人氣,這樣不但明星的人氣上漲,微博的使用量也在不斷的上漲,微博的隊伍就會不斷的擴大。
(5)在傳播學的大眾傳播理論中,受眾應該有一定的權利,其權利包括:傳播權、媒介接近權和知曉權,但在傳統的媒體條件下,受眾卻無法真正的得到這些權利。新媒體的應用出現,因其具有匿名傳播信息的優勢,完善了受眾的信息知曉權,在微媒體下,每個人都有傳播信息的自由,也有發表意見說不的自由,信息的主體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加的平民化,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言論自由。在微博中,我們有自己的信息庫,可以發表自己喜歡的信息,瀏覽感興趣的網頁,享受大眾傳媒應該具有的權利,每個人都是傳播中心,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干擾,享受權利,合理運用權利,發揮大眾傳媒的優勢。
4 結語
微媒體時代下,社會的傳播狀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導致了傳播學界的發展觀念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為應對微媒體時代的要求,就要創新傳播學的發展與應用,合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適應時代的發展,發揮傳播學的作用,實現傳播學更好的發展與應用。微媒體憑借其獨特之處,更好的造福人類??茖W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媒體也會不斷的更新與發展,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使大眾傳播得到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銳.中國發展傳播學研究現狀與前景[J].國際新聞界,2011(6).
[2] 劉龍.中國議程設置理論研究綜述-對中國傳播學發展方向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0(9).
[3] 南國農,李云林.教育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如何能夠讓學生對于一門枯燥、深奧的理論性課程提起興趣并且理解它、學好它?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要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創新勢在必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在此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第一、 聯系當前實際,詮釋理論。理論,是指導實踐的依據。傳播學概論的基礎理論對于其他新聞業務課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 傳播學中包含了許多難以理解的專業性理論,諸如議程設置理論,沉默的螺旋等。導致了學生們對于傳播學該如何學習無所適從。理論的詮釋方法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教材中的案例與解釋性資料往往已經過時,而且遠離學生學習生活,沒有時間上和地域上的接近性,讓學生難以接近,自然難以提起興趣。我們要改變這種傳統教學,建議聯系當前實際來詮釋理論。最新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當前的社會熱點,都可以成為傳播學理論的詮釋材料與案例。這樣,能夠提起學生的興趣,在有趣的案例中理解理論,能夠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 借助互聯網,進行傳播學理論的及時更新。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石,同時理論也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理論也隨之而得到發展與更新。由于一方面傳播學來源于西方,另一方面傳播學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也就導致了我國傳播學教科書中的許多理論已經過時,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與時代存在脫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工作者,要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與時效性,進行傳播學理論的及時更新。在教學中,除了對教材的經典傳播學理論進行講解,還應包括傳播學理論的最新動態與走向,使得理論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
第三、 課堂形式的創新――提高互動性。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也是發揮學生個性與獨特性的關鍵。傳統的灌輸方式是學生所厭惡的,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啟發他們的自我獨立思考。一、設置思考題。恰當的思考題設置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考,問題設置的時候要注意問題要“小”,過大的題目讓人有畏難的情緒,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二、進行理論的討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理論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梢酝ㄟ^討論的方式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加深學生的理解。討論式教學把教師與學生間單向的信息交流,轉變為雙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將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的汲取知識。理論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清晰起來。三、可以嘗試讓學生來講解理論,充分挖掘學生潛力。通過學生的講解實踐,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增加對理論的印象與理解能力。
第四、 教學手段的創新――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被高校運用。尤其運用到許多實踐性課程中。而理論課程同樣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多媒體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圖片、視頻、音頻、FLASH的插入,對于學生有著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在五彩繽紛的教學課件中學習理論,理解理論。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要注意課件制作不是簡單的黑板板書的電子版而已,而要注意體現趣味性、美觀性、完整性。配合教師的講解,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
第五、 注重學生的反饋。反饋是教師有效了解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然而卻被很多教師所忽視。教師往往持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忽視,或是無視了學生的信息反饋,使得在教學中不被學生認可卻不自知,一意孤行,最后導致教學的失敗。一,老師可以借助于網絡這個平臺來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比如可以通過電子郵箱,QQ群,共享空間等來了解學生的意見、建議。這種方式可以快速便捷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反饋意見。二,也可以通過不記名的問卷調查來了解教學效果。這種方式則可以通過問卷數據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獲得學生的整體情況,從而有利于教師教學的調整,提高教學效果。
如何能夠讓學生對于一門枯燥、深奧的理論性課程提起興趣并且理解它、學好它?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要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創新勢在必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在此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第一、聯系當前實際,詮釋理論。理論,是指導實踐的依據。傳播學概論的基礎理論對于其他新聞業務課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傳播學中包含了許多難以理解的專業性理論,諸如議程設置理論,沉默的螺旋等。導致了學生們對于傳播學該如何學習無所適從。理論的詮釋方法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教材中的案例與解釋性資料往往已經過時,而且遠離學生學習生活,沒有時間上和地域上的接近性,讓學生難以接近,自然難以提起興趣。我們要改變這種傳統教學,建議聯系當前實際來詮釋理論。最新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當前的社會熱點,都可以成為傳播學理論的詮釋材料與案例。這樣,能夠提起學生的興趣,在有趣的案例中理解理論,能夠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借助互聯網,進行傳播學理論的及時更新。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石,同時理論也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理論也隨之而得到發展與更新。由于一方面傳播學來源于西方,另一方面傳播學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也就導致了我國傳播學教科書中的許多理論已經過時,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與時代存在脫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工作者,要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與時效性,進行傳播學理論的及時更新。在教學中,除了對教材的經典傳播學理論進行講解,還應包括傳播學理論的最新動態與走向,使得理論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
第三、課堂形式的創新———提高互動性。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也是發揮學生個性與獨特性的關鍵。傳統的灌輸方式是學生所厭惡的,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啟發他們的自我獨立思考。一、設置思考題。恰當的思考題設置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考,問題設置的時候要注意問題要“小”,過大的題目讓人有畏難的情緒,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二、進行理論的討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理論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梢酝ㄟ^討論的方式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加深學生的理解。討論式教學把教師與學生間單向的信息交流,轉變為雙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將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的汲取知識。理論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清晰起來。三、可以嘗試讓學生來講解理論,充分挖掘學生潛力。通過學生的講解實踐,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增加對理論的印象與理解能力。
第四、教學手段的創新———多媒體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被高校運用。尤其運用到許多實踐性課程中。而理論課程同樣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多媒體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圖片、視頻、音頻、FLASH 的插入,對于學生有著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在五彩繽紛的教學課件中學習理論,理解理論。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要注意課件制作不是簡單的黑板板書的電子版而已,而要注意體現趣味性、美觀性、完整性。配合教師的講解,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
諾埃爾-諾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悠久的生命,幾乎橫跨了一個世紀的時光,但更為人矚目的,是她悠久的學術影響。
1916年12月,諾埃爾生于柏林。1937年秋到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學習新聞學,1940年獲博士學位。她那篇名為《美國輿論與大眾調查――政治與報業方面的民意調查》的學位論文,奠定了她一生的學術基調。不過,其間涉及納粹意識形態的章句,也就此開啟了她晚年有關她及其理論是否為納粹遺孽的是是非非。盡管在后來,一切考據和指責并沒有損害她學術的聲望。
1946年,諾埃爾與德國記者埃里西?彼得?諾依曼結婚。1947年,他們共同創建了阿倫斯巴赫(Allensbach)輿論調查機構,這是德國第一家民意調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測驗與輿論調查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尤其著名的是其對于德國大選的預測。
不過,對于學術界而言,諾埃爾-諾伊曼的學術生涯及學術觀點則是最為重要的。諾埃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期間,還兼任著《法蘭克??倕R報》記者。她對新聞學術、傳播學術、新聞實踐的罕見的跨界,源自她對新聞輿論-民意調查領域的真正的關注,而這也最終導致了她堅實可靠、卓爾不凡的學術見識――這其中,就包括經久不息的“沉默的螺旋”理論。
她的這一學說可作如下表述:大多數人在用自己的態度做出選擇時會有一種趨同心態,當個人的意見與其所屬群體或周圍環境的觀念發生背離時,個人會產生孤獨和恐懼感。于是,人們便會放棄自己的看法,逐漸變得沉默,最后轉變支持方向,與優勢群體、優勢意見相一致。這個過程不斷把一種優勢意見強化抬高、形成一種螺旋式的過程。
以我之見,對于生活在當下的吾國吾民來說,諾埃爾-諾依曼的主要命題大致有這樣一些啟迪:第一,少數派會屈于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多數人。在一個以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為文化傳統的社會里,例如中國,“沉默”或“附和”是更容易孳生的。
第二,通常,在有關社會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的爭議問題上,多數意見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壓力,而在一些技術性、程序性的問題上,這種壓力未必有效。尖銳一點說,“沉默的螺旋”成立的前提之一,在于爭議性議題所表達出來的意見,必須具有道德的成分:爭論的重點不在于對與錯、有價值無價值、合理不合理,而在于道德不道德,甚至,有時是在于“美”與“不美”。我們時刻都生活在輿論場中,也時常發現輿論的智性有時并不比個人為多。如果你試圖科學地審視那些輿論往事,便不免會有如下感慨:道德,多少輿論假汝以行!
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氣候”來影響和制約輿論。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氣候”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動。由此,你會領悟:對于追求社會輿論一律的政治而言,為什么掌控新聞媒體是重要的。歷史上所有強權政治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遵行此例:以媒體制輿論,以輿論制民心。
諾埃爾-諾伊曼生于印刷時代,死于網絡時代,我們沒有來得及聽到她談及未來社會生存的輿論法則,但基于她的理論,我們相信:在印刷時代,國家容易形成政府輿論本位、對民眾造成沉默的螺旋,而在網絡時代,自由出版、匿名發表促使輿論本位分散而不確定,社會對輿論的控制力在與日俱增。
不過,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當我們目睹網絡民族主義猖獗、網絡輿論審判盛行時,我們會問:網絡時代的人民真的可以避免沉默的螺旋嗎?那些一邊倒的網絡輿論是否有統計學的謬誤?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的文化結構,1999年以來,大專及以上網民比例已經從86%降至目前的30%左右。70%以上的網民收入在2000元以下,并且其年齡以青年為主。另外一個事實是:在網上把控話語權的活躍發言者往往還并不是網民中最深思熟慮的成員。
理解了上述事實,或許我們就可以借著諾埃爾-諾伊曼的學術力量說道:與你想象的正相反,我們今天所依靠的網絡空間恰有可能成為“沉默的螺旋”的高發地帶。簡言之:在可見的未來,“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價值將更為重要。那時,我們不是必須保衛國家、或“必須保衛社會”,而是必須保衛理性,并對抗著不健全的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