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11:04:09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歷史知識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師在歷史教學的設計和課堂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注意培養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思維方式,脫離書本上固有內容并運用已知的歷史知識去觀察、分析、研究并解決歷史問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歷史思考的方式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自己尋找到答案。
關鍵詞 高中歷史;關鍵知識點;處理策略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知識點的界定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知識點。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知識點應如何界定呢?
1.首先應該根據教科書編寫的特點與具體內容來確定
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有四種版本,其共同點是以專題史的方法呈現。專題史的特點是圍繞某一特定的歷史問題展開深入研究。研究者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加深對這一歷史問題的理解,進而揭示這一問題背后隱藏的歷史規律。所以,核心知識點就是專題中的核心概念。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該專題研究的特定問題是“政治制度”,因此,凡是政治制度都可以視為核心知識,如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等。
2.核心知識點的界定還要依據專題的核心價值
專題的核心價值是專題的靈魂。還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該專題旨在揭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發展的趨勢,從而說明中華文明在政治上屬于專制文明。它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成就,如: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科技文教的高度發達,文學藝術的繁榮等都與政治上的專制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根據這一核心價值——集權與專制,可以將核心知識點進一步細化,那么中央集權演變的趨勢就成了核心知識點中的核心。
3.核心知識點的界定還要參考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內容標準中,它對核心知識點有自己的規定,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從中不難看出,它規定的核心知識點是“早期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核心知識點的界定往往需要將上述三個原則結合起來。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1.早期政治制度屬于血緣政治與分權模式,秦統一后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則屬于官僚政治與集權模式;2.集權與專制是古代政治發展的主要趨勢,明清時期集權與專制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制約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將“早期政治制度”確定為核心知識點,可以說明第一個問題;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定為核心知識點,可以解釋第二個問題。所以,從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中,“早期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具典型意義。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知識點的處理
那么課堂教學中的核心知識點如何來處理?現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為例,試加以說明:
1.補充史料,創設情景,直觀感知
高中歷史教材專題史的呈現模式,甚至于某些知識點都是支離破碎,這對于學生來說很難把握整體知識和內在規律。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核心知識點進行必要的史料補充和概念解釋,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如:針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核心知識點,很多同學無法準確判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這兩個概念。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給同學們展示了一則材料“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于弟,以地候之?!谑巧蠌钠溆嫛!辈⒑喴榻B了主父偃出生貧寒,后在內朝備武帝顧問。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及起用布衣組成“內朝”分別有何作用?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頒布“推恩令”是王國越分越小,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權。起用布衣組成“內朝”制約丞相,集權于皇帝,即是君主專制。
2.巧設問題,類比分析,深度認識
近年來,高考命題呈現這樣一個特點“小切口,深分析”,要求學生具備從史料中提取信息、歸納觀點、概括規律及多角度分析等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巧用類比分析以加強學生對主干知識的理解,開拓學生思維,將知識規律化、核心化。如:針對“早期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建立的基礎、傳承方式、與中央的關系、歷史作用等多角度分析比較“分封制”“郡縣制”。通過類比,認識到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由血緣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權模式到集權模式。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知識的處理,即要求教師備好教法與學法,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能力去設計教學方案,將歷史教學和學生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更要備好學情,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盲區與誤區,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參考文獻
[1]馮長運,李明海.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朱煜.高中歷史新課程創新教學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1―0120―01
一、打好基礎,重視高一高二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和初中大不相同,高中歷史知識點多、難度大,知識所涉外延明顯且較為寬泛。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各不相同,高中老師的講課方式、習慣也和學生實際的學習實踐有所差異,這就往往會讓高一新生很不適應,導致一部分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對后續的知識就更難以理解消化,從而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越來越提不起興趣。
高一高二階段不僅僅是積累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階段,更是夯實歷史學科基礎能力根基,把歷史學科基礎知識逐步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階段。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打好基礎入手,從培養學習興趣入手,從養成好的學法入手。一方面學習歷史必須要引導學生掌握學法,要理清線索,掌握要點,這是將厚書讀薄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所謂“要點”,就是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骨架,是歷史“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提煉要點,必須具有邏輯概括的能力,這樣才能從繁雜的內容中提煉出記憶的要點,從而以綱帶目,化難為易,執簡馭繁;另一方面打基礎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學案”等教學材料的導學功能和“合作學習”的智慧共享,讓全體學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集中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消化重點、難點,掌握知識要點和歷史節點。
二、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改革教法
高中歷史課因為理論性強,學生容易覺得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如可借助于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因特網、多媒體、投影儀、錄音等教學輔助手段實施教學。這些教學手段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部動機,使知識的容量增大,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理論變得具體生動,易于學生接受。它所創設的教學情景既能彌補高中歷史課教材中所不能擁有的感性材料,又能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增強高中歷史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達到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如,在進行人教版歷史(必修)1《運動》教學時,我下載了電視連續劇《》中“天京”一集的片段,現場用多媒體播放后并簡要介紹了事件背景及人物關系,學生立刻被迷住了,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運動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會出現此?這給我們什么啟示?”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結合事例分小組展開討論。學生對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激發,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很好地完成了本小節內容的教學任務和目標。
在靜電學里,電勢能是處于電場的電荷分布所具有的勢能,與電荷分布在系統內部的組態有關。電勢能的單位是焦耳。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電勢能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物理電勢能知識1.電荷在電場中具有的勢能叫做電勢能
2.相對性:電勢能是電荷與所在電場共有的,具有相對性,通常取無窮遠處或大地為電勢能的零點.
3.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改變的關系
(1)電勢能增減的判定:電場力對電荷做正功,電荷的電勢能減少,電場力對電荷做負功,電荷的電勢能增加.
(2)電勢能改變量與電場力的功:
WAB= EPA-EPB=-ΔEP
【說明】
某一物理過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該物理量的末狀態值減去其初狀態值,減少量一定是初狀態值減去末狀態值。
(3)零電勢能點
在電場中規定的任何電荷在該點電勢能為零的點。理論研究中通常取無限遠點為零電勢能點,實際應用中通常取大地為零電勢能點。
【說明】
①零電勢能點的選擇具有任意性。
②電勢能的數值具有相對性。
③某一電荷在電場中確定兩點間的電勢能之差與零電勢能點的選取無關。
高中物理電勢知識(1)定義及定義式
電場中某點的電荷的電勢能跟它的電量比值,叫做這一點的電勢。
φA=Ep/q
(2)電勢的單位:伏(V)。
(3)電勢是標量。
(4)電勢是反映電場能的性質的物理量。
(5)零電勢點
規定的電勢能為零的點叫零電勢點。理論研究中,通常以無限遠點為零電勢點,實際研究中,通常取大地為零電勢點。
(6)電勢具有相對性
電勢的數值與零電勢點的選取有關,零電勢點的選取不同,同一點的電勢的數值則不同。
(7)順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電場強度的方向是電勢降低最快的方向。
高一物理高效學習法端正心態,正確的面對高一物理學習。由于先入為主的障礙,許多學生還未入高中就對學習物理失去信心。學生應該明確,高中物理內容與初中大體一樣,還是力、熱、電、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點。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內容淺,另一方面在課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緊張。學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會樹立能學好物理的信心。
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知識要點歷史,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發達的古代農業(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一萬年左右農業開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時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
2、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使用并不普遍,農業生產仍以石器、木器、骨器為主;
人們已懂得了開溝排水、漚制綠肥、除草培土和治蟲滅害等技術;西周時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基本具備;家庭飼養業也得到發展;人們也由經常遷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方式的發展:
自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推廣;西漢趙過推廣兩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現犁壁;東漢出現直轅犁;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評。
2、耕作技術的進步:
①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出現壟作法,西漢趙過推廣"代田法"。
②耕作技術: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③耕作制度:漢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為主;宋代推廣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明清時期,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發展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設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人們還創造和改進了灌溉工具,曹魏時馬鈞改制翻車用于灌溉;唐朝時創造了筒車;宋朝出現了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小農經濟的特點:分散性;
封閉性;落后性;脆弱性。
3、小農經濟的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小農經濟又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它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徭役兵役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它長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4、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小農經濟下的農業處境有了明顯的改善,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和牲畜等生產資料,勞動產品除繳納賦稅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們具有很高的生產積極性。他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精耕細作,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但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在生產、很難提高生產技術,這就日益阻礙了社會分工和社會交換,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到了近代小農經濟越來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它成為了阻礙近代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
2、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
它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①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展示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②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人工冶鐵屬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掌握了鑄造生鐵技術,發明鑄鐵柔化技術和多管鼓風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北宋時普遍使用煤作冶鐵燃料,南宋開始使用焦炭冶鐵。③春秋晚期掌握了煉鋼的方法和淬火技術,西漢掌握了炒鋼技術,"百煉鋼"在西漢出現,南北朝有灌鋼法。
2、絲織業: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
商代室內養蠶很普遍,并出現了織機;西周絲織技術突飛猛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戰國時出現多種絲織品;西漢在長安設東西織室,發明了提花機;唐代絲織技術進一步提高,并吸收了波斯等國的技藝;宋代絲織品種類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明代中后期,絲織業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3、商代已燒紙出原始瓷器;
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代燒出了著名的清華和釉里紅,我國進入彩瓷生產時期;明清時期,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2、西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
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
(三)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一些地區、一些生產部門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其標志就是手工業工場。除蘇州的絲織業外,在江南的棉布襪制造業、榨油業、礦冶業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資本主義萌芽。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緩慢發展: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更細密了;出現的手工業部門和地區增多了。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稀疏地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生產部門,多為分散的手工工場,發展速度又相當緩慢。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未能發展到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還遠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占據主要地位。
3、古代商業的發展(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先秦時期:古代商業活動興起于商代,商朝的移民為了維持生計,進行商品交易,周人稱其職業為在"商人";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城市商業繁榮,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國家的統一和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但由于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商業艱難發展。商人經商受到地點、時間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發展不高。
3、隋唐時期:商業進一步發展。
由于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商品流通的范圍擴大。都市和鄉村貿易發展起來;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
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政府逐漸放松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兩宋商業的繁榮,出現了紙幣"交子"。商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代交通發達促使商業繼續繁榮。
5、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
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
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
2、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3、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城市的興起和繁榮。
揚州、成都 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
西漢: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主要商品是絲綢。
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立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兩宋:為增加財政收入積極發展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的重要財源。
元朝:主要的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慶元(寧波),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明清:對外貿易萎縮。明清兩朝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2、中國古代官方貿易的特點及目的
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和賞賜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特點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是在政治上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4、古代的經濟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土地制度的演變歷程
(1)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公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夏、商、西周時期,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那時的耕地,成方成塊,形同井字,被稱為"井田"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國有而實際上是各級奴隸主私有的土地制度。
(3)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多種土地制度所有制并存。封建社會有四種土地所有制;①土地國有制:國家政權直接掌握的土地,由國家經營,主要用于封賞和對農民授田。代表性的土地制度就是均田制,即封建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國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③小農土地私有制:廣大農民占有很少土地。④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直接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開支。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它在封建社會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2、土地兼并
①概念:指地主官僚貴族通過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甚至國有土地,使封建國家、農民控制的土地數量急劇減少,土地逐漸集中到地主手中。其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買賣和轉讓。土地兼并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②土地兼并產生的影響:在政治上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導致社會矛盾尖銳;豪強地主勢力的增強影響中央集權。
經濟上造成農民普遍貧困,使之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影響了手工業擴大再生產,抑制了手工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它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③面對土地高度集中,歷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④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能成功的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規定土地私有,并可以自由買賣的轉讓;土地是封建社會的主要財富和各種財富的最終歸宿;封建政府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可能真正抑制土地兼并。
(二)"重農抑商"
1、目的:經濟目的是保障農業生產,維護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自然經濟,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政治目的是加強對人們的控制、鞏固封建統治;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2、演變過程:
①為保障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首倡"重農抑商"。
影響:保障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有利于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保證賦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
②西漢初年,社會經過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富商大賈乘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漢武帝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鹽鐵官營,加強對工商業的管理、對工商業征收重稅,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對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阻礙;打擊富商大賈也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③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明清兩代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而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太祖時期,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政府厲行"海禁"。
因為高二開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識肯定有一定的欠缺,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計劃,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白白流淌的,收獲總是自己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學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化學知識點1有機物的溶解性
(1)難溶于水的有:各類烴、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酯、絕大多數高聚物、高級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數目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級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鹽、氨基酸及鹽、單糖、二糖。(它們都能與水形成氫鍵)。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種很好的溶劑,既能溶解許多無機物,又能溶解許多有機物,所以常用乙醇
來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藥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為反應的溶劑,使參加反應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應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讓它們在均相(同一溶劑的溶液)中充分接觸,加快反應速率,提高反應限度。
②苯酚:室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屬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當溫度高高中化學選修5于65℃時,能與水混溶,冷卻后分層,上層為苯酚的水溶液,下層為水的苯酚溶液,振蕩后形成乳濁液。苯酚易溶于堿溶液和純堿溶液,這是因為生成了易溶性的鈉鹽。
③乙酸乙酯在飽和碳酸鈉溶液中更加難溶,同時飽和碳酸鈉溶液還能通過反應吸收揮發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揮發出的乙醇,便于聞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質可溶于水形成膠體。蛋白質在濃輕金屬鹽(包括銨鹽)溶液中溶解度減小,會析出(即鹽析,皂化反應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輕金屬鹽(包括銨鹽)溶液中,蛋白質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線型和部分支鏈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機溶劑,而體型則難溶于有機溶劑。
⑥氫氧化銅懸濁液可溶于多羥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絳藍色溶液。
高中化學知識點2一、汽車的常用燃料——汽油
1.汽油的組成:分子中含有5—11個碳原子的烴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燒
思考: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試寫出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②汽車產生積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
(2)不完全燃燒——有CO和碳單質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進入汽缸后,經電火花點燃迅速燃燒,產生的熱氣體做功推動活塞往復運動產生動力,使汽車前進。
4.汽油的來源:(1)石油的分餾(2)石油的催化裂化
思考: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么的大小來衡量?
②我們常說的汽油標號是什么?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鏈多的鏈烴、芳香烴、環烷烴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嗎?
④常用抗爆震劑是什么?
5.汽油的標號與抗震性
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來衡量。
②辛烷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汽油標號。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鏈多的鏈烴、芳香烴、環烷烴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④常用抗爆震劑
四乙基鉛[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車尾氣及處理措施
思考:進入汽缸的氣體含有什么物質?進入的空氣的多少可能會有哪些危害?
①若空氣不足,則會產生CO有害氣體;
②若空氣過量則產生氮氧化合物NOx,如
N2+O2=2NO,2NO+O2=2NO2
其中CO、NOx,都是空氣污染物。
汽車尾氣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有哪些?CO、氮氧化合物、SO2等
如何進行尾氣處理?
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安裝填充催化劑的催化裝置,使有害氣體CO、NOx轉化為CO2和N2,
例如:2CO+2NO=2CO2+N2
措施缺陷:
①無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對環境的污染,還加速了SO2向SO3的轉化,使排出的廢氣酸度升高。
②只能減少,無法根本杜絕有害氣體產生。
二、汽車燃料的清潔化
同學先進行討論:①汽車燃料為什么要進行清潔化?②如何進行清潔化?
1.汽車燃料清潔化的原因
使用尾氣催化裝置只能減小有害氣體的排放量,無法從根本上杜絕有害氣體的產生,而要有效地杜絕有害氣體的產生,汽車燃料就必須清潔化。
2.清潔燃料車:
壓縮天然氣和石油液化氣為燃料的機動車
清潔燃料車的優點?
①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x等比汽油汽車下降90%以上);
②發動機汽缸幾乎不產生積炭現象;
③可延長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3.汽車最理想的清潔燃料——氫氣
討論為什么說H2是汽車最理想的清潔燃料?
(1)相同質量的煤、汽油和氫氣,氫氣釋放能量最多
(2)氫氣燃燒后生成水,不會污染環境。
氫作燃料需要解決的哪些問題?
1、大量廉價氫的制取
2、安全貯氫
介紹兩種方便的制氫方法:
①光電池電解水制氫
②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氫
高中化學知識點3一、乙醇
1、結構
結構簡式:CH3CH2OH官能團-OH
醫療消毒酒精是75%
2、氧化性
①可燃性
CH3CH2OH+3O22 CO2+3H2O
②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斷1、3鍵
2CH3CHO+O22CH3COOH
3、與鈉反應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用途:燃料、溶劑、原料,75%(體積分數)的酒精是消毒劑
二、乙酸
1、結構
分子式:C2H4O2,結構式:結構簡式CH3COOH
2、酸性;CH3COOHCH3COO-+H+酸性:CH3COOH>H2CO3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3、脂化反應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應叫脂化反應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應類型:取代反應反應實質:酸脫羥基醇脫氫
濃硫酸:催化劑和吸水劑
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1)中和揮發出來的乙酸(便于聞乙酸乙脂的氣味)
(2)吸收揮發出來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總結:
三、酯油脂
結構:RCOOR′水果、花卉芳香氣味乙酸乙脂脂
油:植物油(液態)
油脂
脂:動物脂肪(固態)
油脂在酸性和堿性條件下水解反應皂化反應:油脂在堿性條件下水解反應
甘油
應用:(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
高中化學知識點41、親電取代反應
芳香烴圖冊主要包含五個方面:鹵代:與鹵素及鐵粉或相應的三鹵化鐵存在的條件下,可以發生苯環上的H被取代的反應。鹵素的反應活性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發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環上有吸電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發生鹵代的時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劑,可發生苯環上H取代的反應;如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側鏈上的H被取代的反應。
應用:鑒別。(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鑒別: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與濃硫酸及濃硝酸(混酸)存在的條件下,在水浴溫度為55攝氏度至60攝氏度范圍內,可向苯環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發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與濃硫酸發生的反應,可向苯環引入磺酸基。該反應是個可逆的反應。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脫離,故可用于基團的保護。烷基苯的磺化產物隨溫度變化:高溫時主要得到對位的產物,低溫時主要得到鄰位的產物。
F-C烷基化:條件是無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況下,苯及衍生物可與RX、烯烴、醇發生烷基化反應,向苯環中引入烷基。這是個可逆反應,常生成多元取代物,并且在反應的過程中會發生C正離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產物。該反應當苯環上連接有吸電子基團時不能進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異丙苯。
F-C?;簵l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與RCOX、酸酐等發生反應,將RCO-基團引入苯環上。此反應不會重排,但苯環上連接有吸電子基團時也不能發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親電取代反應活性小結:連接給電子基的苯取代物反應速度大于苯,且連接的給電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連接吸電子基的苯取代物反應速度小于苯,且連接的吸電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應
與H2:在催化劑Pt、Pd、Ni等存在條件下,可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最終生成環己烷。與Cl2:在光照條件下,可發生自由基加成反應,最終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應
苯本身難于氧化。但是和苯環相鄰碳上有氫原子的烴的同系物,無論R-的碳鏈長短,則可在高錳酸鉀酸性條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沒有α-H的苯衍生物則難以氧化。該反應用于合成羧酸,或者鑒別?,F象:高錳酸鉀溶液的紫紅色褪去。
4、定位效應
兩類定位基鄰、對位定位基,又稱為第一類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給電子基和鹵素。它們使新引入的基團進入到它們的鄰位和對位。給電子基使苯環活化,而X2則使苯環鈍化。
間位定位基,又稱為第二類定位基,包含:除了鹵素以外的所有吸電子基。它們使新引入的基團進入到它們的間位。它們都使苯環鈍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規則:原有兩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進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間氯甲苯等。原有兩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兩種情況:兩取代基屬于同類,則由定位效應強的決定;若兩取代基屬于不同類時,則由第一類定位基決定。
高中化學知識點5一、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
2.用比較的方法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推論,概括出結論.
二、鈉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鈉在空氣中緩慢氧化:4Na+O2==2Na2O
2.鈉在空氣中燃燒:2Na+O2點燃====Na2O2
3.鈉與水反應:2Na+2H2O=2NaOH+H2
現象:
①鈉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為銀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處游動;④伴有嗞嗞響聲;⑤滴有酚酞的水變紅色.
4.過氧化鈉與水反應:2Na2O2+2H2O=4NaOH+O2
5.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氫鈉受熱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氫氧化鈉與碳酸氫鈉反應: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氯氣與氫氧化鈉的反應:Cl2+2NaOH=NaCl+NaClO+H2O
2.鐵絲在氯氣中燃燒:2Fe+3Cl2點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氣能通入石灰漿)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氣與水的反應: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鈉在空氣中變質: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鈣在空氣中變質: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物理量關系
1.物質的量n(mol)=N/N(A)
2.物質的量n(mol)=m/M
3.標準狀況下氣體物質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n(mol)=cV
五、膠體:
1.定義:分散質粒子直徑介于1~100nm之間的分散系.
2.膠體性質:
①丁達爾現象
②聚沉
③電泳
真正的知識分子該有一副傲骨,不善趨炎附勢。這使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顯得個色,總是鶴立雞群,混不進人堆里。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1海岸類型及其特點
海岸具有多種類型,根據海岸的物質組成,可將海岸分為四種類型:基巖海岸、沙質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巖海岸:獨特的岬灣地形,沿岸有眾多的島嶼,常在海灣一帶形成海闊水深、利于避風的天然良港。千姿百態的海蝕地貌是進行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沙質海岸:主要由礫石和沙子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壩、沙丘等地貌,海灘多寬闊平坦,常形成天然的優質海濱浴場。
淤泥海岸:海岸帶寬度大,坡度小,海岸線平直,大多數淤泥海岸土質肥沃,適宜開展灘涂養殖。
生物海岸:
紅樹林海岸具有很強的抵御風浪侵蝕的能力,又是鳥類及潮間帶動物的棲息地,物種豐富。因此,紅樹林海岸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和海洋防災減災中具有重要作用。
熱帶基巖海岸邊緣常發育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對保護海岸,抵抗海浪侵蝕起到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2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驅動,以及地─月─日系統轉動和地球自轉的影響,海水呈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這種波動稱作潮汐。潮汐對航海等海上活動以及近岸生態有著直接影響。
洋流的主要成因:風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補償流是由相鄰海區海水的盈虧形成的,分為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3厄爾泥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南美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厄爾尼諾的發生機制正好相反,當赤道太平洋信風持續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層的冷水上翻作為補充,海表溫度進一步變冷,從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與厄爾尼諾交替出現,但其發生頻率要低于厄爾尼諾。例如,80年代以來僅發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爾尼諾發生頻率的一半。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干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島南美西岸則多雨。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還對相當遠的地區,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后接著發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后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于拉尼娜。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4海氣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海-氣間的水分交換過程:海洋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大氣中約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水份交換。海洋的蒸發量與海水溫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海水溫度越高,蒸發量越大。因此,低緯度海區和有暖流流經的海區,海面蒸發旺盛,空氣濕度大,降水也較豐富,?!g的水分交換也較為活躍。
海-氣間的熱量交換過程:海洋吸收了到達地表太陽輻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熱量儲存在海洋表層。海洋再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梢哉f,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受海洋表面水溫的影響,水溫高的海區,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
與陸地相比,海洋增溫慢,冷卻也慢,從而調節著大氣溫度的變化。一方面,海洋的氣溫變化有滯后效應。例如,海洋對太陽輻射季節變化的影響要比陸地晚一個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氣的溫度變化比較和緩。海洋影響較大的地區,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小。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海—氣通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運動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驅使著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的傳輸,從而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5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底部地殼是不斷生成——擴張——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物質對流的結果。洋中脊是地殼的誕生處,新洋殼不斷生長,隨著地幔物質的對流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洋盆。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構成的,形成六大板塊。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很少發生變形,板塊邊界則是全球最活躍的構造帶
知識的歷史猶如一只偉大的復音曲,在這只曲子里依依次響起各民族的聲音。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1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統)——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外部:(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自身:(3)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響:發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發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地震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回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回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環境災害監測: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功能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劃。
4.數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2)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1)環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2)生態破壞: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破壞(森林、濕地)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3)原則: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4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的三大類(1)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2)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3)變質巖(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巖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冰川侵蝕(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
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3)大氣垂直運動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與氣候(干濕冷熱),地圖冊)(1)低緯度環流: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2)中緯度環流: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3)高緯環流: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
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5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
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
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