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10:23:40
序論:在您撰寫食品安全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的定義是一種有效的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系統方法和手段,通過這一系統能對問題產品快速定位并準確隔離,最后實施快速召回,降低質量安全的風險,保護公眾健康。本文從應用前景研究視角,探索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的推廣與現實意義。
一、國內外理論研究狀
(一)國外理論研究狀況
國外對食品安全問題重視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術的理論也較為豐富,研究也較為全面。認知和支付意愿是影響該體系推廣的重要原因,理論研究顯示不同的消費者對食品可追溯體系的認知有概念的差異。社會最優供給的可追溯食品所額外增加的成本與生產者出于收益考慮所能夠承擔的額外成本間存在著差異。
(二)國內理論研究狀況
相對于國外的研究,國內研究起步較晚,理論也較少。國內很多學者也借鑒國外的研究方式,對國內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進行了研究。為了百姓飲食安全,國家積極鼓勵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然而,我國食品可追溯開展較晚,普及面較窄,現在還處于初期摸索階段,食品安全觀念落后,生產規模小,技術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推廣和建立。
二、我國的食品安全現狀
近幾年,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令人擔憂,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問題和安全隱患,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傷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一)食品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
在食品市場上,很多食品企業法律意識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無視消費者的健康,致使消費者對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購買行為。部分生產單位申報安全證書時,一般能較好地執行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但是在獲得證書后,在利益驅使下,往往會生產低質量的產品。信息不對稱,使得劣質產品驅逐優質產品,進而占領整個市場。
(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不完善、內容比較單薄,無法滿足食品安全的新情況、新問題
我國的食品安全法較為籠統,不具體明確,責任主體也不明確,有些條款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體系的需要,也不能應對新的食品安全問題。
三、消費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態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響消費者的主要因素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人們的飲食不再僅僅關注溫飽問題,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問題。食品的價格不再是影響人們消費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則是人們首要考慮的。
(二)消費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為消費者愿意為某種消費支付的資金,可追溯商品的價格會隨著成本的上升而上漲,由此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剩余的減少。食品可追溯系統為消費者提供生產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監控食品生產過程與流向,成為食品供應鏈系統中各個主體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認為是從根本上預防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業戰略選擇
(一)食品安全問題對企業影響
食品企業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就會在消費者心目中產生很大的陰影,影響企業的銷售量,品牌價值和股票的價格,甚至致使企業倒閉破產。
(二)食品企業建立追溯體系的理論依據
我們知道市場的一個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對稱。在食品供應鏈中,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消費者之間由于客觀的原因必然有著信息不對稱,這嚴重損害消費者和生產高質量食品企業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術很好地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實現企業的差異化戰略和品牌戰略。
(三)企業的長遠利益分析
(1)實現企業差異化戰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彈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業要想在食品行業長遠發展,不僅要滿足消費者基本要求,還要有著創意,有著自己特色,爭取有利的競爭優勢地位。因此,企業應用新的科技實現差異化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較好途徑??勺匪蒹w系能成功傳遞消費者所需的各種信息,滿足消費者安全需要,實現產品特性、實現差異化。(2)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與質量控制能力。近年來,人們對食品的質量安全也在發生改變,正由量到質的飛躍。因此,食品企業要長遠發展,就必須注重食品的安全問題。而食品可追溯體系正好符合這個質量控制的總體思路,它可以保證食品的安全性,食品萬一發生安全問題時,能第一時間追溯到問題責任方,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體系為食品生產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銷售商等構建了一個信息平臺,通過這個信息平臺,各個企業能了解到各個環節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單為消費者提供,也為食品企業提供了了解產品的渠道,各個廠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環節的信息,還能清楚了解供應鏈上其他環節的信息,他們能更有計劃的安排生產,生產更有市場的產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產品庫存,所以必能使企業利潤最大化。
五、對政府建議
第一,支持建立個民間的食品安全基金,這部分資金可以用于支持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一旦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基金就減少該企業的基金收益,減少的部分用于獎勵給安全性好的食品企業。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級的企業標識,各類食品企業名字后面必須加上等級標識,由權威機構對國內的食品企業做好食品安全等級評級,安全系數最高的企業定為A級,然后依次是B、C、D、E。該標識隨著企業的安全性而改變,每年對食品企業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級評估,若企業的產品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級會相應下降,有利于加強企業的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第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出現安全問題的企業嚴懲不貸。借鑒國外的食品安全風險評價制度、應急處理機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預防和處理。加大處罰力度,明確責任主體,依法從重從嚴懲罰。
六、前景展望
隨著我國信息可追溯系統的建立和相關政策的推出,我國國內食品安全發展要求,順應國際發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有著較好的前景。我們企業要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也必須廣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體系。然后,隨著智能信息技術的進步,企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的成本不斷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將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綜合上述探討,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能夠為消費者、食品企業、國家帶來很大效益,將會在食品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擁有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作者單位為貴州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310657038),國家級,項目編號:貴大國創字(2013)002,項目負責人:裴偉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食品安全;短鏈食品;CSA
1 引言
食品是人類生存和健康的源泉,而當“蘇丹紅”、“三聚氰胺”、“毒膠囊”等一系列超越道德底線的黑心食品新聞不斷充斥著媒體的熱點頭條時,人們面對餐桌不免憂慮盤桓。在現代龐大、復雜的食品體系面前,食品質量成為了少數人追逐經濟利益的犧牲品,而消費者只能在這個體系的末端無奈地嘆息。如何在食品帝國的控制下保障食品安全成為一個新的時代難題。在此背景下,一種新的模式——短鏈食品悄然興起,以其特殊的生產模式、銷售模式及倡導的生活態度為突圍當下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食品的未來展現了新的前景。它是對常規長鏈食品供應模式的一種挑戰——繞過了常規模式“沙漏狀”食品帝國的控制,嘗試將生產者和消費者重新連接起來,建立信任關系,從而保障食品的自然、安全及健康。由于目前人們對這種新食品模式的概念、性質、實踐形式等都不甚了解,本文將以此為重點,著重描述短鏈食品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分析該模式的特征及意義,以探討短鏈模式在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
2 食品安全敲響警鐘
2.1 現代常規食品供應模式的弊端
什么造成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且難以控制?已有的研究大多指向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環節。王志振等認為,食品質量安全實質上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食品本身的質量和營養成分等;二是在食品加工即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人為改變其天然、純潔而產生的安全問題(王志振,曉丹,2008),當前困擾人們的主要是后者。具體有以下因素,一是種養植業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生長激素、添加劑、抗生素及獸藥,濫用或非法使用激素及違禁藥品;二是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通過感染植物而危及食品的安全;三是物質加工條件或者運輸條件和衛生安全不符合食品衛生法規和標準的要求而造成的污染;四是環境污染帶給食品安全的威脅。
除了這些微觀的因素,不少學者也開始反思常規食品供應鏈本身。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現代食品模式發展不足是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的原因。例如蘇越、胡夢坤(2010)指出,我國食品行業生產規范、實力強的企業所占比重依然較低,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規模小、管理水平低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然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恰恰是食品供應模式的現代化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F代食品模式追求大規模、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這不僅使得食品供應體系變得復雜、龐大、難以控制,且這個體系將逐漸演變成一個受利益驅動的、龐大的經濟系統。在此體系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天然聯系被切斷,數量龐大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依靠狹窄的、少數的通道進行溝通,這種現狀被英國發展社會學家拉吉·帕特爾貼切的形容為“沙漏狀的食物體系”。沙漏上端和下端是數量龐大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中間細長的部分則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溝通的通道——食品帝國(拉吉·帕特爾,2008)。食品帝國由現代大農場、大型龍頭企業、含有生產和銷售的跨國公司等把持,其追求的目標主要是獲取經濟利益(檀學文,杜志雄,2010)。因此,食品帝國的控制不可避免地產生導致農業生產立地條件惡化、生態環境的破壞、食品質量下降和食品安全問題、食品體系中存在嚴重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1)大規模、工業化食品加工加大了食品質量問題的風險。印度學者范達娜·席瓦(1999)指出,工業化的食品加工過程勢必造成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因為加工過程以使用化學藥品為基礎,而長距離運輸會導致摻假的危險。此外,消費者無法知道使用了哪些成分以及食品經歷了什么樣的加工過程。
(2)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國內已有的研究普遍認為:① 食品從生產直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在時空上都遠離消費者,消費者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信息;②現代食品生產和加工方式的發展,使得食品生產加工及食品安全的評價成為一門專門性的學科,普通消費者因缺乏食品知識而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有限;③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如消費者不能通過觀察來感知農藥殘留、添加劑等新出現的有害物質的存在,生產者相對于消費者而言掌握了更多有關食品的信息(羅丙能 劉茂盛 周德翼,2007)。
(3)利益分配不公平。生產者(主要指農民)一方面面臨著生產資料被企業控制,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購買;另一方面,農產品價格低、市場需求不穩定又使其在銷售中處于被動局面,最終獲利極微?。ㄌ磳W文,杜志雄,2010)。周立(2010)指出,全球食物體系獲得越來越多的收入的同時,農民得到的利潤卻不斷受到擠壓而減少。
(4)破壞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友好關系,生產者不知道他們的產品在哪賣,賣給誰,同時消費者也不知道他們吃的是誰的產品(沈旭,2006年)。這種情況無疑是食品模式現代化的后果之一,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由于分工日益細化和中間人的出現,使得中間環節過多,容易造成道德盲視的社會生產,“中間人”擋住了行動者的目光,讓他看不見行為的結果,而行為與后果的分離使得道德的自抑作用減弱(齊格蒙·鮑曼,1989)。
(5)壟斷的出現以及糧食極權主義?!吧贁祹讉€大企業控制了整條食物鏈,摧毀各種替代途徑,使得人們沒有辦法獲得具有多樣性的、安全的、環保的糧食。當地市場已被完全摧毀,在此基礎上糧種和糧食系統壟斷被建立起來”(席瓦,1999)。當地市場和當地產品被大企業擠占,傳統品種逐漸失去原有地位,消費者對食品帝國的依賴加深。
盡管對食品安全按危機原因的研究多指向許多具體的因素,但是也有不少研究逐漸將目光投向了現代化食品鏈本身,認為正是現代食品鏈中間環節過長,阻斷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破壞了兩者的和諧關系,造成生產者和消費者錯位、溝通不足、消費者理性被錯誤傳達、生產者對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責任感等諸多問題,而食品帝國對利潤的追求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離以及對食品的控制是核心所在。從理論層面上來說,這種中間環節過多的生產也會造成“道德盲視”的現象。而食品帝國的壟斷加劇了這種困境,造成消費者失去選擇權和知情權,并不斷摧毀新的替代模式。
2.2 危機應對:食品安全催生新農業模式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背景下,各種替代食品模式不斷涌現,嘗試著突破現有的食品帝國現狀,以保障食品安全。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替代農業,如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態農業、持久農業、再生農業以及綜合農業等。雖然名稱各異,但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食品安全(馮宇澄等,1989)。此外,國際上出現了許多運動抵抗當前常規食品模式的壟斷統治,如慢食運動、當地食品運動、農民之路、CSA新模式的興起等。
國內的回應與國外類似。CSA、慢食運動、巢狀市場等概念不斷被引入中國并投入實踐,這些運動的核心都在于縮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規避食品體系冗長的中間環節帶來的弊端,造就新的“短鏈食品模式”。
“短鏈食品”的概念興起于歐洲,由杜志雄等首先引入國內,具體是指“減少常規的長鏈農業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中間環節,如加工、包裝、營銷、運輸等,同時還指縮短從生產到餐桌的空間距離。與之相對應的短鏈食品,是指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岸獭币馕吨黝愋畔⑼该骺梢?,即盡可能的減少中間環節來確保消費者更多的了解食品供應過程的信息(杜志雄,2009;石嫣,程存旺,2010)。此概念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空間上的縮短,即食品生產的本地化;二是加工等中間環節的減少;三是信息的透明化(劉放生,2011)。此外,短鏈模式提倡按照食品本身的屬性構建食品供應模式——如“吃在當地”等運動提倡保持食品的天然風味以及營養,它比起傳統食品模式更加能夠保障食品的安全,尊重了食品和食品自身的特殊性。
3 中國短鏈食品模式主要發展類型及現狀
3.1 社區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農業”最初是指共同購買、合作經濟,現在這個概念有了更多的內涵。它是指社區的消費者對農場運作作出承諾,與農民共同承擔糧食生產的風險和分享利益。CSA的理念在于避免中間商來操縱食品經濟,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聯系和信任關系。在此模式下,農民在具有生態安全的農業系統中生產能帶來健康的食物,消費者承擔生產耕作的風險但是能夠獲得健康放心的食品。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石嫣在美國當了半年農民后回國積極致力于“社區支持農業”的實踐,創建了小毛驢農場。小毛驢也成為中國CSA實踐項目中的領頭者和典型代表。而后北京、上海、貴陽、柳州等地陸續出現了形式多樣的CSA 模式,參與者從大學生、知名學者到農民合作社、企業再到學校和政府機構,“社區支持農戶”逐漸從理念走向實踐。
CSA 主要有4 種類型:第一種是農場管理,農場組織計劃招收訂戶,并確定所有管理決策,例如農作物種植的種類和交貨頻率等;第二種是訂戶合作,當地居民舉辦一個CSA 計劃,并聘用一個農場或者農民種植特定的農作物或其他產品,大多數管理決策由訂戶決定;第三種是農場或者農民合作,幾個農場或者農民組織一個CSA 計劃,這個計劃可以允許農場或者農民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如水果,雞蛋,肉或牛奶) 給訂戶;第四種是農場或者農民與訂戶合作,當地居民及附近的農民共同制定一個CSA 計劃,并一起管理CSA 的各個方面(賀雪嬌,2007)。
任文雯指出,社區支持農業的運作需要一定的條件,具體包括:①人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并且在同一個社區的消費者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比如都關心食品的安全,因此他們必然會自己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消費者的社區。②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社區支持農業需要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十分重視,并樂意為自己的食品健康付出一定成本。③農民和市民間的相互信賴,即農民會本著負責的態度主動生產綠色健康的食品,城市社區中的居民也愿意主動承擔一定的風險(任文雯 梁迎春,2011)。
相比常規食品供應模式,這種運作的優勢在于它把生產者和消費者,城市和鄉村社區,農場主的土地和農場的生態環境,社區里的消費者和消費者所食用的食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重新建立了消費者和農民友好、誠信關系,使讓買菜的人和賣菜的人面對面,成為互相信任的朋友(艾柯,2011),相互商議問題的解決辦法,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形式。
3.2 農夫市集
當前有機農夫市集的模式在全國各地受到關注。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從2010年5月開展的民間活動就備受追捧,該市集由消費者志愿發起,至今已經舉辦了10多次大型市集,參加農戶和消費者迅速增加。該市集堅持對所有北京的農戶實行先拜訪、后入市的原則,保證人們可以買到沒有添加任何化學成分的農產品。除此之外,上海、南京、天津、廣州、香港等地的農夫市集運動也在如火如荼進行當中,石家莊、杭州、大連、銀川等地的有機農夫市集也正在醞釀中。
這些農夫市集的特點在于,首先其出售的產品是“有機的”,它反對化肥、農藥、添加劑及轉基因作物;其次是它連接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取消或縮減了中間環節,使消費者和生產者能夠將交易的實惠留給雙方,也讓消費者和生產者建立了相互認知和溝通渠道。三是農夫市集一般是由志愿者或者消費者主動組織起來的。農夫市集作為食品危機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場民間“餐桌自救”運動。
3.3 信息時代的數字有機生活
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在這一場食品安全危機中也逐漸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途徑有三:一是CSA農場、農夫市集等建立自己的網站進行宣傳、招納會員、接受預定等;二是通過微博、論壇等進行宣傳,其中微博這一新生潮流在滯銷農產品宣傳、賣菜信息等方面表現出極佳的效果。第三,“數字有機農場”的新嘗試,2010年6月,聯創科技注冊成立南京聯創食為天有機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斥資6億元進行種菜、養豬。它打造了一個“武裝”了物聯網技術的“數字有機農場”。從生產到采摘、運輸全過程記錄在案,何時、何人、哪輛車運到哪家,用戶都可查到。
3.4 巢狀市場:學者推動新探索
巢狀市場項目是由德國EED 基金會支持、中國農業大學葉敬忠教授主持的農村發展項目?!俺矤钍袌觥笔翘囟ǖ纳a者生產出的高質量農產品與特定的消費者直接聯結。由于減少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不僅城市消費者能夠享用價廉安全的農產品,農民又可增加收入(胡源西 高明燕,2011)。葉敬忠(2011)指出,巢狀市場以特定的方式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嵌入在對產品質量的相互理解和協議中。他們通常意味著對于農民生產者的高價格,以及對于消費者的低價格。此項目的目的在于重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在項目前期,項目組人員在宣傳、下鄉拜訪農戶、建立生產者及消費者小組、帶領消費者前往農村購買農產品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而在項目活動比較常規化以后,項目人員逐漸退出,由當地的農民自己接受訂單、組織往城市送貨。
這類最初由學者主導型的新型食品模式并非首創,如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慧麗女士在河南推廣無公害大米、“快樂豬”等,“教授賣大米”等標識使得這些探索格外引人注目——但這也是此類探索為人質疑的地方,不少人認為,正是倡導者的特殊身份使得這些探索得到媒體及公眾的關注,而這種模式本身則可能缺乏可持續性,或者說,一旦失去這些特殊倡導者的作用,則有可能失去活力。
3.5 慢食運動、本地化食品
慢食運動最初的宗旨是保護優質的地方性食品和美食帶來的快樂以及推動一種慢節奏的生活。它的命名是對在世界上快速蔓延的快餐食品的針鋒相對的反應。它提倡一種始于餐桌的不著急的生活方式。慢食運動已經成為一股影響世界部分地區農業和食品經濟發展的不可小覷的積極力。慢食在中國的發展也并不落伍,很長時期以來,中國各級政府和生產者就致力于發掘當地特色資源,生產“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各個地方的“土特產”就是典型的“慢食”(檀學文,2009,檀學文,杜志雄,2010)。且這一股慢的風潮從飲食出發,擴散為一種生活態度,追求更高品質、從容、協調的生活(鄭婷,2010)。在中國,慢食運動尚處于起步階段。
4.1 短鏈食品模式的特征
中國短鏈食品模式的具有以下方面的特點:首先在生產上,生產的品種發生了變化,更加追求地方性以及傳統的品種,拒絕轉基因作物。在生產方式上,生產者追求產品的品質以及天然味道,不使用農藥、化肥、添加劑,以“繡花式”的耕作模式保障食品的健康。而在生產者上,消費者——多是城市中產階級加入到生產者和流通者的行列以尋求更加安全的食品。
其次,在流通環節中,短鏈食品試圖縮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重建信任關系。NGO、志愿者、研究者加入了流通者的行列取代了長鏈模式中眾多的中間環節以及壟斷的中間人的角色。使得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認識食物生產者,也使得生產者有了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機會,重建的信任關系使得道德、情感的約束增加,同時增加的還有生產者的收益。
最后,在消費環節上,消費者開始追求更高品質、更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費和生活方式,如慢食運動,吃在當地等;此外,消費者也開始更多的加入生產者或者流通者的行列,試圖通過與生產或者生產者建立直接友好的信任關系保障食品安全。
4.2 短鏈食品模式意義
(1)短鏈食品模式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在此模式下能夠提供更加優質、天然、健康的食品。以農夫市集為例,農夫市集的組織者在農戶選擇上十分謹慎,拒絕化肥、農藥、添加劑、轉基因,以確保消費者能夠購買到安全的食品。
(2)這種食品模式能夠減弱或者消除對環境的破壞。短鏈模式推崇的是更加環境友好、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此外在流通上,倡導的本地化食品、當季食品等可以減少運輸等環節帶來的環境耗損。
(3)在此模式下利益分配更加合理,信息更加公開透明。由于繞開了被壟斷的、冗長的中間環節,生產者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此外,通過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消費者能夠更加便捷、及時并且真實的了解食物及食物生產者的情況。
(4)它有利于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得生產者、消費者之間重建信任,也使得生產者擺脫以往依靠破壞土壤、環境的生產方式,消費者更加接近農耕與自然,回歸生態勞動(何慧麗,2011)。
同時,短鏈模式也是一種農耕教育,對農耕文化的回溯。它也是溝通城鄉的有效模式,例如,有學者指出CSA在城中村改造、城鄉統籌方面具有作用的空間(朱曉娟 李斌,2011)。同時,這種模式也是農村發展的一種形式,農民在獲取更多收入的同時,農業也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5 結語
盡管當前短鏈模式在中國獲得了很多關注和發展,但其面臨的問題也是非常突出的,如CSA模式面臨著認證成本高、農民等傳統生產者使用化肥農藥已成習慣,生態種養的觀念還難以深入人心;受制于相對高昂的農產品價格和傳統的消費觀念,消費者網絡的拓展也較為艱苦。而就農夫市集等模式而言,首先,市集銷售產品的特殊生產模式決定它不可能大規模的生產銷售,不能滿足大眾對安全食品的需求;此外公益化的道路使其面臨生存窘境,組織農夫市集一般屬于公益行為,組織機構沒有收入,公益熱情并不能長期支撐機構的運行。而且從此模式的受眾面來說,還是主要滿足城市中產階級的需求,這也成為它的另一困境。此外,當前我國市集的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新聞報道很多,但是學術研究非常之少,如何在理論層次上為這一場運動提供支持也是當前學界的挑戰。
基于此,短鏈食品在中國仍屬小眾化實驗,是城市中產階級在面臨食品安全問題中所發展出的新模式,難以解決大眾的問題,杜志雄(2011)指出中國仍然處在現代化進程之中,對石油農業弊病的應對是現代化進程的應有之義,因此用生態農業原理改造的現代化農業(常規農業)才是現代化的中國解決多數人問題的關鍵。而肖芬蓉(2011)認為CSA與生態文明的要義相符,能夠有力沖擊主流市場,使其回歸綠色,從這個角度說,CSA有其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更多的評論認為,該模式能在中國走多遠,目前還不能得出結論。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面對生存壓力,實行高產的雜交水稻、大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仍將是我們農業生產的方向和主流,短鏈只是一個小眾化的試驗(高瑞霞,2009,任文雯 梁迎春,2011,王雯,2011)。它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常規食品模式,但是可以作為為常規食品模式的重要補充,為解決食品危機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哆_娜·席瓦著.失竊的收成——跨國公司的全球農業掠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英)齊格蒙 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M].楊渝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3] (美)拉吉·帕特爾.糧食戰爭——市場、權力和世界糧食體系的隱形戰爭[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4] 周 立.極化的發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5] 艾柯.CSA,讓買菜的和種菜的成為朋友[N].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09-11.
[6] 陳衛平,黃 嬌,劉濛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發展現況與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11(1).
[7] 馮宇澄,張壬午,董維榮,等.國外替代農業的定義及主要形式[J].農業環境與發展,1989(1).
[8] 杜志雄,檀學文.食品短鏈的理念與實踐[J].農村經濟,2009(6).
[9] 高瑞霞.社區支持農業:合作新思維推動有機生活[J].中國合作經濟,2009(12).
[10] 賀雪嬌.社區支持農業(CSA):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J].經濟與科技,2007(7).
[11] 何慧麗.生態學的農業勞動:現代社會可持續生存的基礎[J].生態經濟,2011(6).
[12] 胡源西,高明燕.“巢狀市場”對構建食品安全體系的機制初探[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2).
[13] 劉放生.城市化進程與都市農業和短鏈食品生產[N].消費日報,2011-10-20(3).
[14] 羅丙能,劉茂盛,周德翼.食品安全中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行為的博弈分析及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的啟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3).
[15] 沈 旭.CSA——可持續農業的另一種市場體系[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5).
[16] 任文雯,梁迎春.城鄉溝通的良性機制創新——以“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為載體[J].科技信息,2011(25).
[17] 石 嫣,程存旺.關于短鏈農業的思考[J].中國合作經濟,2010(5).
[18] 蘇 越,胡夢坤.食品安全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3).
[19] 檀學文.“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慢食運動與可持續食品供應鏈[J].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3).
[20] 檀學文,杜志雄.從可持續食品供應鏈分析視角看“后現代農業”[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1] 王 雯.對無限市場的抗爭——巢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1.
[22] 王志振,曉 丹.食品安全我們還要走多遠[J].防災博覽,2008(5).
[23] 肖芬蓉.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探析[J].綠色科技,2011(9).
[24] 葉敬忠,王 雯.巢狀市場的興起:對無限市場和現代農業的抵抗[J].貴州社會科學,2011(2).
1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內涵
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學科,涵蓋和涉及的分支學科多。該專業主要研究食品衛生、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以及食品質量、食品安全和衛生監督管理等,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加以監管,保障食品的衛生性和營養價值,滿足人體日常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促進人體的健康。涉及的產業多、領域廣,要求相關人才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疾病的營養防治,掌握飲食輔助療法,能夠對食物中的基本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測定,同時掌握與食品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勝任與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相關的管理工作,具有正確三觀、良好道德品質的技術與管理人才[1]。
2發展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重要性
2.1保障食品衛生,營造健康的食品安全工作環境
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食品衛生也成了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屢發生,蘇丹紅鴨蛋,染色饅頭,水餃中的“霉青菜”,增加動物瘦肉量、降低成本的瘦肉精,回爐面包,毒生姜,豆腐中的吊白塊,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以及近來的塑化劑事件等等,數不勝數。這些形形的食品安全問題,對整個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給人們造成了恐懼心理,給人們的生命健康也帶來了嚴重影響,從側面反映了當今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同時水土污染、農藥和花費的濫用也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迫在眉睫的社會性問題。強化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能夠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避免一系列的惡性食品安全問題對社會造成的恐慌,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健康的食品安全工作環境[2]。
2.2營養與食品安全問題是當今食品科學研究領域的重點
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設了醫學專業類的食品營養專業。目前我國培養的相關人才大多在醫院的營養保健科工作,而面向普通大眾的醫學營養專業人才稀少,這與我國的社會發展需求相悖。近年來,我國政府將改善民眾營養健康水平指定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而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對人類健康有著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品不止要求衛生安全,更要求其具有營養價值。以此,應從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完善現代食品營養理論,闡述食品對人體病理狀態的治療功效和影響,研發新型營養補充劑和健康食品等[3]。
2.3食品安全與營養問題相連甚密
隨著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衛生飲食的重要性。人類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食物中的毒有害物質極易因富集作用而大量富集于人體。避免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食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們的飲食衛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注重食品的衛生安全而忽視食品的營養品質是目前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措施中存在的一大誤區,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質或病原微生物污染,同時也涉及食品中營養物質被破壞的問題。食品必須含有基本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食品的營養質量得不到保證,人們日常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缺失,會導致人體疾病。只有對營養和衛生同時加以管制,才能全面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3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發展有效措施
3.1提高對發展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重視程度
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涵蓋和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如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餐飲、烹飪與營養科學、醫學營養以及食品營養與檢測等專業。因此,發展營養與食品安全學科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高等院校、相關企業乃至全社會對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對于社會層面而言,要時刻保持對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發展歷程的宣傳和報道,保證相關內容的準確性、及時性,為民眾了解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提供便捷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重視營養與食品安全工作的氛圍。對于高等院校和學科相關部門企業,應著重于人才隊伍建設、資金的充足、技術的先進和硬件設施的完備等,以此來全方面地為學科建設提供條件,最大程度上優化學科建設環境。
3.2提高學科人才隊伍的專業性,提高學科整體發展水平
由于我國目前對于營養與食品安全工作不夠重視,專業人才缺失,工作效率低,導致我國食品衛生問題頻發。因此,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應推動相關學科的建設,及時補充和儲備專業人才,從根本上改善目前存在的問題。建設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人才隊伍,幫助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形成完善的體系化的學科理論體系和模式,體現出發展與建設該學科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降低社會上的食品安全問題,使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食品安全工作環境。另外,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需嚴格把控,選拔綜合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為學科的創新發展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學科的創新發展道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內部及有關學科發展單位對食品安全教育、食品營養和食品監管制度等分支學科的人才教育工作。對于高等院校,高素質的教師團隊能夠有效為學科建設提供動力。高??梢远ㄆ陂_展專業培訓,鼓勵教師外出進修,以座談等多種形式積極學習,完善知識體系,使現有教師都能夠滿足教學要求和標準,進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效果。同時,提高實踐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的占比,適當縮減理論教學課時,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教師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能力,建設專業的教學人才團隊。
3.3開展社會性普及教育,提高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社會認可度
目前我國社會對于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現狀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低,這極不利于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全方位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應積極在普通群眾中開展營養與食品安全相關內容和知識的普及,加大力度推動學科建設,提高社會各領域對學科的接受度。這一措施有利于營養與食品安全工作的開展,提高全社會相關認知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為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建設減低社會因素的阻力。此外,加大發展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力度,促使國內盡快形成市場競爭力,激烈的市場競爭有利于提供充足的高質量的人才資源和理論性指導,進而在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建設工作和相關企業間形成穩定的交互性資源的共享和流通[4]。
3.4調整、優化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課程設計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現有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因此,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現有的學科基礎,調整和優化發展方向,逐步構建完善的學科體系,使高校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課程設置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提升教學質量,如: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采用理論課與實踐課相搭配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同時,根據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為學生保留相應的自學空間,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難點問題上,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復合型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
4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漸漸提高。營養與食品安全是目前影響國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積極開展食品安全與營養相關知識的普及,推動相關學科的發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升國民的身體素質。針對目前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相關部門應充分重視,積極探索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符合的新型發展道路,為營養與食品安全學科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晶.食品安全與營養學科的發展及其必要性[J].食品界,2017(6):36.
[2]李海萍.探究食品營養與食品衛生監管并重應對食品安全“雙重挑戰”[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63):196.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臨的挑戰,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挑戰。在歐洲,尤其是法國,食品安全水平非常高。很多的法國消費者喜歡吃半加工食品,所以對微生物方面的要求很高。盡管法國有一些非典型的飲食習慣,基于食品爆發的疾病,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的疾病,爆發的比例比10年前大大下降,這歸功于有一個好的食品鏈,一個“從農場到餐桌”的好的追蹤體系。
風險管理是很復雜的問題。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地區,公眾對風險非常敏感,尤其是食品安全的風險,會導致公眾對政府部門不信任,提高公眾的信任度也是其面臨的挑戰。
2010年,法國建立的ANSES(法國食品、環境和職業健康與安全局),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整合。ANSES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人類健康、食品鏈、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動植物健康等。ANSES成立的基本原則就是將風險的評估和管理分開來。不同的政府部門會承擔不同的責任,ANSES在交流方面具有獨立性,用法律來確保所有ANSIS的報告都能公開,政府的獨立性就是其自身能確定從科學實驗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
關鍵詞 出口食品;電子監管系統;特點;應用前景
中圖分類號 TS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286-04
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全世界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如何加強出口食品檢驗監管工作、保障出口食品安全,成為檢驗檢疫工作的重要課題。
為創造全新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出口食品檢驗監管的特殊需求,突出企業第一責任人的作用,實現檢企雙贏,檢驗檢疫管理職能部門研發了出口食品生產專用版電子監管系統,即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化電子監管系統(EFS)。EFS依據HACCP/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設計開發,基本涵蓋了企業原料管理、原料供應商管理、生產過程管理、實驗室管理以及產品追溯與跟蹤等多方面業務,不僅可實現企業生產加工全程管理,而且能夠滿足質檢執法要求,從而實現監管信息化、通關便利化、查詢快捷化和源頭追溯化。
1 EFS設計背景
檢驗檢疫部門現有監管模式為:企業將生產計劃(新建生產批)、生產過程中檢測數據及評定結果上報檢驗檢疫局,并按照實際需求將完成檢驗的生產批進行單次或多次報檢(報檢組批),企業在完成電子報檢后,電子監管(iQS)局端系統將自動發起報檢單合格評定,電子評定合格后即可快速放行。但是由于食品企業監管的特殊性、復雜性和高風險性,面向全部出口產品設計的通用版企業端電子監管系統(iQS),無法針對高風險的食品生產加工進行專業化的源頭管理、全過程控制和正逆向質量追溯。經過對國內外的調研,目前尚無能夠反映食品生產原料控制、自檢自控、正向跟蹤、逆向追溯等特點的專用監管軟件。為此,檢驗檢疫職能部門自主研發了食品生產專用版電子監管系統,即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化電子監管系統(EFS)。
2 EFS功能設計
EFS系統主要包括原料管理、生產管理、實驗室管理、品質管理、庫存管理、出口管理及質量追溯7個大管理模塊(圖1),下設原料登記、入庫、生產投料、檢驗結果登記、生產合格評定、組批報檢等20個子模塊,其簡明流程見圖2。
3 EFS的特點
EFS系統具有3個突出特點:一是將原輔料管理全面納入電子監管;二是該系統具有強大的正逆向質量追溯功能;三是實現了從原料入廠到產品出廠的全過程監管,從而實現了出口食品檢驗監管工作關鍵環節的全部電子化管理。
3.1 原輔料管理
原料安全是食品出口非常重要的一道防線。要在生產加工中去除危害因子往往需要增加成本,還可能困難重重,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無法在生產中去除而需要控制奶源的品質一樣,必須從供應鏈上游予以確保。
3.1.1 對原料供應商的維護和管理。原料供應商的信息維護和評價管理能夠幫助食品生產企業控制原料質量。因此,EFS需要企業維護原料供應商的基本信息,并能夠將原料信息和供應商進行關聯、修改供應商信息和刪除供應商等功能。
3.1.2 原料的實驗室管理。對原料進行實驗室檢測的工作中,EFS系統要求操作人員必須指明原料批號和檢驗項目;另外,EFS有對原料進行預檢的功能,這是指在原料登記接收前的檢驗,此時無企業登記的原料批號,需要指明原料名稱和檢驗項目。
3.1.3 原料出入庫的管理。EFS對原料的使用有著科學嚴格的管理,系統要求對原料入庫出庫都必需進行準確登記,并可以查看到所有原料批的出入庫明細。系統可以對已經創建的原料批進行庫存查詢、增加入庫等入庫操作和對原料批的生產投料、不合格剔除、其他出庫等出庫操作,同時還可將原料的出庫數重量對入庫數重量進行核銷,以確保原料的規范使用。
3.1.4 關聯檢驗單。原料在入庫檢驗后需要同檢驗單相關聯,創建后的原料批和原料批關聯的檢驗單可在原料登記界面查看,確保對原料的質量控制。
3.2 追溯功能
在國際上,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要求對出口到當地的部分食品必須具備可追溯性要求,歐盟管理法規要求從2005年1月1日起在歐盟范圍內銷售的所有肉類食品都能夠進行跟蹤與追溯,否則就不允許上市銷售。日本在2005年之前就建立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身份”認證,建立發達國家建立的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由此可見,我國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不僅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的食品,而且在食品發生問題時,可追本溯源,查找問題原因,并及時進行處理;同時也是打破國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設置的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對提高我國食品、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到重要的作用[1]。EFS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食品鏈的溯源,做到了企業內部溯源,并根據“一步向前,一步向后”原則,做到外部溯源的節點管理。
3.2.1 EFS內部溯源。內部溯源是食品鏈溯源的基礎和關鍵。內部溯源環節一般比較復雜,其中涉及到多種原料的投入和1種或1種以上產品的產出,EFS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做好產品的定義和批次的確定,加工型食品溯源類型見圖3[2]。
3.2.2 EFS的外部溯源。外部溯源的實質是食品鏈上的“節點管理”,EFS系統能夠幫助企業準確記錄供應商信息,確保入庫原料的識別信息,生產出的產品也可通過標識信息和收貨人信息有效地向后溯源(圖4)。
3.3 從原料入廠到產品出廠的全過程監管
食物質量安全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生產經營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EFS要求企業在自我規范原料管理、原料供應商管理、實驗室數據管理以及企業質控要求的同時,按照檢驗檢疫機構要求將生產過程數據、報檢數據實時上報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機構不僅可實時通過電子監管局端系統、CIQ2000系統了解到企業生產過程、出口申報情況,還可通過遠程、下場檢查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企業生產投料情況、原料來源等,激勵和幫助生產企業提高自身產品質量安全,同時,還可便于檢驗檢疫部門日常監管,對出現質量問題的產品可一查到底,不僅可追溯到原料供應商,還可對實驗室檢測能力與檢測質量進行驗證重新考察。
3.3.1 產品跟蹤。即從原料供應商信息追蹤到原料批、生產批、組批,最后追蹤到報檢批。如圖5所示,選擇追蹤類型為原料,輸入查詢條件,點擊查詢,即可顯示出原料采購信息。選擇任一原料,點擊追溯,顯示追溯數據(圖6),即可見該批原料共用于生產批的生產情況、出口國家等信息,選擇批號為“5001”的生產批,即可顯示3個組批號,顯示出組批時間、輸往國家等。
3.3.2 產品追溯。從成品向原料的逆向追溯,是從報檢批追溯到組批信息、生產批、原料批,最后追溯到原料供應商信息。如圖7所示,在追溯類型處選擇組批,輸入查詢條件查詢組批號7選擇組批號,點擊追溯,即可彈出圖8頁面,顯示組成該組批的生產批、產品名稱、輸往國家、生產批狀態、評定狀態、建批時間、結束時間等。選擇生產批,點擊追隨即可顯示該生產批所用的原料情況及原料建批編號、供應商信息等。
4 應用前景
4.1 標識識別技術的應用
要做到食品鏈的溯源,在技術上必須滿足唯一性標識和識別、數據獲取和記錄、節點管理、信息交流的原則。食品鏈溯源系統實質是以標識為技術載體的信息記錄系統,如今各種信息自動標識記錄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如條碼、FRID、磁卡等自動識別技術等,這些技術的發展為食品溯源帶來了極大便利,并有力地促進了食品溯源系統的快速發展。
目前,EFS系統標識記錄手段全部為手工輸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受限。未來EFS系統將考慮利用信息自動標識記錄技術,將產品入庫信息階段的信息錄入轉換為掃表識別。另外,由于食品鏈上游原料供應商無法全部采用標識記錄技術的限制,EFS原料登記環節信息錄入方式將轉變成以掃描識別為主、手工輸入為輔的方式(表1)。
4.2 風險等級評定
4.2.1 原料風險等級評定。食品原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食品成品的質量,但是食品原料種類多、品種雜,要逐一排查潛在的危害因素,不僅耗費精力,效果還差。為將有限的資源最合理地運用到原料安全管控中,EFS可在今后設置原料風險等級評定。首先針對食品安全風險的高低,將原料分成甲、乙、丙3級,確定關鍵原料明細;然后針對供應商的供應量或供應風險,將供應商分成A、B、C 3個等級,按不同的等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3]。
4.2.2 監管風險等級評定。在局端設置風險等級評定,根據風險要素、食品風險因子、風險因子級別及發生頻率判定食品風險等級,并結合企業質量狀況、誠信情況、體系運行情況等,綜合進行等級評定,對不同風險等級食品的不同類型企業采取不同的檢驗監管措施,實現高風險食品嚴密監管、低風險食品快速驗放。
4.3 實現局端同步
目前,企業端的整個監管過程在局端還無法看到,下一步將實現企業端與局端同步進行,即在局端可以網上監管企業原料采購環節、制定原料衛生檢驗項目、審核企業風險監控情況等,確保企業監管有效運行。
4.4 成為全國范圍信息共享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食品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指交易中個人擁有的資料不同。食品供應鏈中的各個相關利益者之間都存在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高質量的食品被低質量的食品“驅逐”出市場。優質安全的食品被迫退出市場,劣質食品大行其道,食品生產者也就有大量生產劣質食品的動機,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信息不對稱還會導致道德風險,食品生產者有機會主義的心理,故意夸大產品質量,經營出售劣質食品,嚴重沖擊整個市場,使得市場安全食品的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4]。
面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應該共同肩負起控制和處理的責任。因此,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讓政府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真實了解食品生產與流通的全過程勢在必行(圖9)。EFS可成為大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平臺的有效組成部分。今后,只要通過相關的終端設備,就能馬上了解食品生產過程的所有信息,而不是像以前只能通過企業的廣告或相關宣傳了解有限的信息,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信息搜尋成本,這樣消費者與生產者和銷售者間的信息不對稱可得到有效解決。同時,政府可通過信息共享平臺獲得很多相關信息,如果食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也可以通過食品追溯體系有效地識別出發生問題的原料或產品加工階段,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實行懲罰措施。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多網絡的追溯信息共享平臺已成為國內國際的發展趨勢。
5 參考文獻
[1] 王風云,趙一民,張曉艷,等.我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概況[J].農業網絡信息,2008(10):134-137.
[2] 秦玉青,耿全強,晏紹慶.基于食品鏈的食品溯源系統解析[J].現代食品科技,2007,23(11):85-88.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基礎生物化學、人體機能學、營養學、食品衛生學、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技術、食品保藏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檢驗檢疫學、食品質量檢驗技術、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功能食品、食品毒理學、現代食品安全科學、食品免疫學、食品感官評價、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食品標準與法規等,食品企業管理等,食品環境學,食品品質控制學,食品添加劑學,食品質量管理學,動物性食品衛生學檢驗,食品理化檢驗等。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就業前景
食品行業對于各種專業人才的需求一直是比較穩定的,人口的增長和新食品的開發都為增加就業提供了機會,所以食品營養專業就業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目前人們特別關注食品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就業應該不成問題。
畢業生一般選擇繼續深造,因為國家對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漸向尖端人才發展。畢業后可到全國各級食品衛生監督部門、食品企業、社區的食品營養與安全服務部門、餐飲業及教學、科研等單位從事食品生產、食品營養與安全的管理、公共營養等方面的工作。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食品科學、營養與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工程等方向繼續深造。 可到全國各級食品衛生監督部門、食品企業、社區的食品營養與安全服務部門、餐飲業及教學、科研等單位從事食品生產、食品營養與安全的管理、公共營養等方面的工作。
拓展閱讀: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食品領域從事食品生產技術管理、銷售、品質控制、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快速消費品、餐飲業、貿易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
2 餐飲業;
3 貿易/進出口;
4 酒店/旅游;
5 其他行業;
6 批發/零售;
7 新能源;
8 互聯網/電子商務。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廚師、品控經理、中餐廚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廚師;
2 品控經理;
3 中餐廚師;
4 廚師長;
5 行政總廚;
6 西餐廚師;
7 食堂廚師;
[關鍵詞] 食品貿易;食品安全;改革開放;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食品消費大國,食品工業是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改革開放30年來,
中國食品工業增長迅速,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逐漸上升,有效地參與世界食品資源配置戰略,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有效地增強了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作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進全球食品貿易健康發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
與食品安全體系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食品工業,制訂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業發展的政策,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使食品工業形成門類齊全、技術不斷進步、產品et益豐富、運銷網絡較為通暢的生產經營體系,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大產業。中國食品貿易發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和外匯。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食品工業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WWw.133229.Com
1.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
本文采用國際通用的考察貿易競爭力的指數:世界市場份額(w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分析改革開放30年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變遷。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中國食品出el的絕對貿易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世界市場份額的變化比較平穩。1985年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為2.13%,此后緩慢增長,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維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開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為3.69%。與此同時,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17.08%,此后不斷下降,1990年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進一步降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水平。這與中國世界市場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為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上升只說明中國食品出口相對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說明中國食品工業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更具有競爭優勢,同時這也與技術含量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以及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緩慢的現實相符。
貿易競爭力指數(tc)主要從產品進出口的數量來分析某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具有簡單、直觀、明了等特點,能夠快速反應產品在某一時點或連續某一階段的競爭力變化??疾?/p>
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985年,1989年間,中國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下降,從0.42降至0.15,1990年開始回升,從0.26升至1993年的0.54,為歷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開始下降,到2004年出現負值,2005年僅為0.07,2006年略有回升,為0.1。從中國食品出口與進口貿易額的差額來看,中國是食品的凈出口國,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間中國食品貿易差額均為順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貿易順差達到71億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億美元,2006年食品貿易順差為49.47億美元。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間,中國食品rca指數大于1.25,中國出口食品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國食品貿易rca指數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國際競爭力很弱,并有繼續降低的趨勢。2001年中國食品rca指數降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別降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通過外部市場與內部市場在不同的國家
或地區間形成的雙向流動。國際上最常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格魯貝爾一勞埃德指數(簡稱gl指數),gl指數越小,表明產業間貿易比重越?。籫l指數越大,表示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數公式計算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可知,中國食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的。20世紀80年代基本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進入90年代產業內貿易指數不斷增高,2001年為79.41,2003年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產業內貿易特征非常明顯。
2.中國食品貿易的世界地位不斷提升
全球食品產業主要集中在美洲、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規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隨著食品貿易格局由傳統格局向現代格局的轉變,發達國家在食品貿易格局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國為:美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國;十大食品進口國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和中國。中國是唯一進入食品進出口貿易額前十位的發展中國家。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計算,在十個國家中美國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場占有率始終排在第一位,荷蘭在國際市場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從2000年開始,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國,法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居第三位。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變化幅度也不大,始終介于2%。3.3%之間。
從tc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的tc指數水平較低,從
1990年的0.17下降為2006年的一0.07。這是因為美國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食品,2002年出現食品貿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為111.75億元,美國從而由一個食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中國、法國、加拿大均為世界食品凈出口國。
從食品出口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間,美國食品出口rca指數一直保持在0.9~i.2之間,貿易競爭力水平一般;荷蘭食品的rca指數較高,介于1.8—2.2之間;法國rca指數均高于1.4,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rca指數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貿易競爭力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與食品出口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相吻合。
從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西班牙、中
國均屬于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較高的國家。以2006年為例,美國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為92.59,西班牙為96.67,中國為90.26;法國、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見表1)。
3.中國食品貿易結構多元化并呈現較高集中度
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化的特征表現在各類食品貿易的規模和比重的變化上。根據wto
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從1995年~2005年各類食品的貿易規模和比重變化上來看,
增減變化的趨勢和幅度差異均比較大。1995年水產品出口規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產品,出口占比為25.16%;蔬菜出口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為5.08%。到2007年,水產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產品出口下降為第三位,占比為13.80%;水果出口躍居第四位,占比為12.78%;糧食出口占比從1991年的1.17%上升為2007年的7.59%。茶葉和堅果的占比比較穩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斷下降趨勢。
中國食品進口結構變化較大。1995年食用油籽僅占中國食品進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經高達37.2%,貿易規模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植物油進口占比較為穩定,1995年為25.38%,到2007年下降為20.89%,居食品進口第二位;畜產品1995年進口占比為15.36%,2007年為20%,居第三位;糧食進el曾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經降至第六位,占比從1995年的37.69%下降為2007年的1.66%,是波動最大的進口食品。
4.中國食品貿易地區分布較為集中
中國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出口市場相對較為集中。從地區分布
看,亞洲始終是中國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場。2005年亞洲市場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67.84%,2006年為62.69%,2007年為60.83%;歐洲是中國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到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4.7l%、16.3l%和18.11%,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北美洲為中國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場較小,三個大洲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從單個出口市場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國、香港、韓國和俄羅斯始終位于中國內地食品出口市場的前五位。五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7%。從出口的國家
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國食品出口市場第一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23.85%;歐盟(25國)居第二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3.44%;美國居第三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1.97%;東盟(10國)居第四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0.63%;韓國居第五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歐盟、美國、韓國是中國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場,其出口額在2007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9.41%,說明中國出口市場集中度很高。
5.中國食品工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中國食品工業開放較早,吸引外資較為廣泛,外資進入形式多樣。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鼓勵國內食品企業以合資、合作、補償貿易等形式參與國際貿易,同時還接納了部分行業的跨國公司以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在這種政策支持下,食品工業成為吸引外資的重點行業之一。此后,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加入世貿組織,跨國食品公司來華設廠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并普遍開始采取長期戰略、全國戰略和本土化戰略,著眼于在中國境內的整體布局和長遠發展。位于全球食品工業前50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多已在中國各地區設立了合資公司、獨資公司、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經濟、技術機構。中國食品加工業對外聯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業國際化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在資源和市場兩個方面,食品工業對國際經濟環境依賴性的增強。
6.中國進出口食品安全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政府一直把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的位置。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
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進出1:1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8部法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等8部法規、《進出境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等18個部門規章、國家食品標準1800多個(其中強制性國家食品標準634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近746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國非常重視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問題,食品出口需經過五個步驟:對出口食品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實施備案管理;對出口食品的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制度;在生產過程當中,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出口食品的生產過程實施全過程監控;出el食品還要按要求加貼符合要求的標簽或標識,以便進行追溯或對問題產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國還要逐批進行檢驗,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進口國有要求的話,還會為食品出具官方證書。無論是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等各個環節上,還是在立法、執法、監督、管理等各個方面,中國都采取了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建立了從食品生產到出el的全過程管理體系。
中國與有關國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在促進雙邊和多邊食品安全合作、保證進出口食品
安全、解決各方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前景展望
根據wto公布的世界貨物貿易數據,198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為2238.32億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達到3155.59億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達到4526.85億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達到5514.96億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到6321.91億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7000億美元,達到7548.37億美元。龐大的世界食品貿易規模、富有潛力的世界食品市場前景、食品貿易的迅速增長,為包括中國在內的wro成員國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食品工業將逐步進入加速成長期的中期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國內食品需求量持續增
加,尤其是中國居民收入由較低水平進入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食品工業的產值、從業人數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將不斷增加。中國食品貿易狀況取決于食品工業的發展,因此,未來應從食品工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關聯度加強、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等方面發力,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的競爭力。
1.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現行食品工業體系中。屬于嗜好類產品的煙草加工業的比重較高,特別是利稅比重很
高。將食品屬性很弱的煙草加工業包含在食品工業體系內,因其利稅等經濟效益指標貢獻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業的經濟效益水平,掩蓋了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經濟效益偏弱的現實。如果將煙草加工業排除在外,食品工業的地位和經濟貢獻將明顯降低。食品工業的經濟貢獻過度依賴嗜好類的煙草產品支撐,反映了我國食品工業結構欠佳。
未來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包括糧食加工業、食用植物油加工業、果蔬加工業、肉類
加工業、水產加工業、乳制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制糖工業等行業。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構建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建立現代食品物流體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比重不斷增大,將促使食品工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包括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波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冷凍干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在內的食品高新技術能夠不斷開發出新食品材料,實現食品營養質構的人工重組?;蚬こ獭⒓毎こ?、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與食品工業緊密相關,將成為中國未來食品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2.中國食品工業與前后向產業關聯度增強
食品工業的發達程度取決于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力,它不僅取決于食品工業本身的企業組織效能和技術研發能力,還取決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農業、投入生產設備的裝備制造業以及后向的包裝、運輸、儲藏、銷售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中國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涉及多個產業部門。原料生產、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費分散在各大產業中。食品工業布局與農業生產布局銜接不緊密,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生產互為促進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造成原料供應與食品工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是3:1,中國僅為0.5:1;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國則只有8%。未來國際食品市場競爭的核心將集中在加工業的規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過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此,就需要推進規?;a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食品加工業,建立現代食物產業,在大力發展優質食物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人工種植養殖的各種初級農產品資源,拓寬加工范圍,開拓加工領域并積極開發野生資源。同時,還要加強食品加工業與金融、保險、信息、運輸等相關產業的有機聯系和協同效應。
3.中國食品工業產品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消費已經由量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向質量、營養、方便、安全的目標轉變,食
品消費結構變化加劇,對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牢牢把握新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變化趨勢,順應消費市場的需求,制訂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
中國食品工業中食物資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低,正處于成長期。目
前中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優化食品工業產品結構,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費水平,向精深加工發展,進行多品種、多層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適用化、系列化、多樣化。運用新技術大力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不同消費者飲食特點的傳統食品,實現傳統食品現代化,現代食品國際化。畜牧、養殖、采集、水產等勞動密集型食品產業,中國特有的可食資源、地方特產禽畜、果蔬、黃酒、白酒等特色資源食品產業,中國烹飪餐飲產品、保健食品、名優食品等風味食品產業,均具有獨特優勢,具有較好的貿易增長前景。食品業應注重對國際市場的分析和跟蹤,根據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改變和增加花色品種,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更應加強食品安全,帶動多類食品產品提高質量、檔次,增強中國食品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競爭力。
4.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組織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工業的生產集中度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中小企業比例高,技術水平低,同質化
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食品行業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有限,主要從事食品生產活動,缺乏研發機構和經費投入。隨著行業整合及行業成熟度的提高,行業利潤向大企業迅速集中,行業龍頭企業將擔當起行業資源整合的重任,積極適應消費升級、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設與管理績效持續改進的中國本土優勢食品企業。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食品加工企業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上面臨著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的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國食品業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關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國際推薦操作規程:食品衛生的通用原則》及其附錄《haccp體系及其應用準則》以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頒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使用指導標準——is022000:2005標準。爭奪食品安全國際標準主導權成為發達國家的戰略選擇,發達國家在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和修訂方面,積極爭取承擔起草工作,以保證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充分體現本國利益。各國政府制定和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f3趨嚴格,但是在具體內容上各國還是存在巨大差異性。這些差異既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國在風險意識、科學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上的差別。不同的食品安全
標準在國際貿易環境下難免導致貿易沖突。食品安全標準不斷趨嚴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科學、高效的國家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是未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
貿易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中國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兼收并蓄國外先進的立法經
驗和知識,包括世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進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國際組織的指南或示范性標準,以及wto/sps和wto/tbt協議,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法規以及配套法規的規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監督食品質量,制定無公害食品生產和消費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
中國政府應加快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進程,增強制標的科學性,推動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更多地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體系,從源頭抓起,把生產、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環節全部納入標準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場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適應目標市場要求;健全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和監控體系;建立食品出口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降低檢驗檢疫管理風險及提高產品質量信譽;做好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等認證工作,確保出口食品質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中國應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食品安全與食品貿易的tbt/sps預警機制,完善的預警機制包括檢驗檢疫信息收集、傳播、決策、反饋系統。通過建立國內外技術法律、法規、標準及合格法定程序數據庫、wto/tbt、sps通報評議數據庫、出口企業及產品數據庫、專家數據庫和典型案例數據庫,實現查詢、通報、評議、預警和咨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業可充分利用該網絡平臺,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技術標準、技術法律、法規、技術政策、標準結構的變化動向和國際上技術壁壘的最新動態等信息,對wto成員國特別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有關措施、標準和合格評定的信息進行系統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詢,為國內企業爭取更多更好的國際發展空間。
4.嚴格把關,保障進口食品安全
中國各級檢驗檢疫部門應全面加強進口食品的風險分析工作,嚴格對出口國的食品安全體系進行評估。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動植物產品檢疫審批工作。加強口岸能力建設,提高進i:1食品的檢驗檢疫水平和執法把關能力,對大宗、重點食品要實施進口食品安全監控計劃。加強對進口食品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銷售渠道。
5.增強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貿易爭端處理能力
中國政府應盡快具備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爭端處理能力,善于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根據
wto/sps協定,有效地排除貿易障礙,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中解決糾紛,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
6.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活動.加強食品安全國際合作
食品貿易的增加將會促使食品監管部門對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領域多邊、雙邊國際交流與
合作增加。中國政府應積極參加各類國際食品安全組織活動,特別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采取國際標準的同時,應盡力爭取將本國已具有優勢的項目標準納入到國際標準中去,使國際標準盡量反映中國的意見和要求。同時應注重食品安全的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專家參與各類食品安全技術培訓、研討、交流和水平比對等活動,并歡迎國外技術專家來訪、學習和培訓。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中國應通過保障食品安全,不斷提升食品貿易競爭力,更好地
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立才,黃祖輝.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貿易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
[2]白麗,馬成林.世界食品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與各國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動[j].中國標準化,2005(11).
[3]王金玉.國際標準競爭的態勢及中國的對策[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5(10).
[4]鮑曉華.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國產業安全[j].經濟管理,2005(23).
[5]陳衛平,侯曉霞,王長春.中國加工食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與決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